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热能动力工程论文

热能动力工程论文

时间:2023-02-16 09:2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热能动力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热能动力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能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鹏飞(1985-),男,河北邯郸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助教;曹丽华(1973-),女,山东单县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性学习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汽轮机原理》实验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8-02

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已经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于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五大发电集团,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后发展的反馈,发现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电厂工程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场环境,不能解决现场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这反映出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电厂工程生产的需要,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预期有一定差距。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保障。[1,2]东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结合笔者在该专业任教的经历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具有电厂现场经验的教师。由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青年教师没有进行电厂实践就开始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的知识。[3]这样学生只能从书本上学习到电厂系统和电力生产的流程,从图片上看到现场的重要设备,所学知识太过书本化、理论化,而对现场设备没有概念,不知道设备的内部构造和实际作用,甚至到现场都不知道该设备的位置,这样的毕业生不能胜任电厂工程实际的要求。

由于现在大学对教师的考核重心从教学向科研倾斜,造成现在青年教师的精力也都放在了科研上,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目前的师资队伍已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教师的要求。

2.学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培养方案只是注重书本知识,而对今后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实践技能、科研与工程创新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是少之又少,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种只注重传授学生显性知识,而对学生隐性知识置之不理的培养方案是不健全的。[4]只有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电力生产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训练观察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既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够解决电厂生产过程中简单的事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力领域的综合素质。

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和电厂之间的研究合作,比如工程项目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让青年教师到电厂进行中长期培训,熟悉电力生产过程、机组的运行方式、了解电厂主要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电厂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电厂工程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聘请具有丰富电厂生产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培训指导。老教师可以带领青年教师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

2.企业教师的聘用

根据“卓越计划”的需要,可以从电厂聘用技术人员参加本科生的教学。

(1)聘请电厂顾问。聘请电厂技术人员担任教学顾问。电厂顾问可以和校方共同制定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对学生现场实习进行指导;还可以参与汽轮机、锅炉、热力发电厂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等专业课的大纲和教材的编写。

(2)聘请电厂兼职教师。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可以从电厂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主体给学生授课;也可以聘请相关电厂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对电厂某一生产环节进行专题授课。

3.制定各项配套政策

制定各项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参与工作实践能力培训的热情。对于去现场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程量补贴。对于参与“一对一”传、帮、带培训指导的老教师,当青年教师通过培训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改革

1.培养目标

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发电厂生产过程,发电厂主要设备运行和维护。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厂运行实践能力、解决电厂突发事故的能力和进行电厂运行节能降耗研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电厂生产过程的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生产过程技术改革,并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电力行业人才。

2.培养标准

(1)掌握电力生产过程的操作技能,能够对国内主力机型进行启停操作,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能够进行调试和处理。这样,学生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就可以很快上手,通过考核。

(2)具有分析和解决现有电力生产过程中问题的能力。由于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瓶颈,节能减排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现有电力生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案,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具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具有强大的人际交流及工程表达能力;具备协调、管理、竞争和合作的能力,领导团队运行、成长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调整能力强,能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故的基本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自我提升身体素质的基本技能。

3.培养标准的实现

(1)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课内教学统一安排的集中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实践。

课内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英语听说训练,包括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通过此训练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二是课程设计,包括汽轮机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厂最基本的设备和流程,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三是毕业设计。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四是仿真学习。学习300MW、600MW国内主力机型启停和故障消除等操作,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

课外实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参与科研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验收时提供相应的报告和论文,通过后给予奖励。二是能力拓展训练。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项目,并通过相应考核。三是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活动。

(2)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电厂生产实习,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电厂生产活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现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量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校外实习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建设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实施的保证,而健全良好的学生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石。本文针对东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方案,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合格毕业生,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江,郑莆燕,任建兴,等.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2]吴江,何平,任建兴,等.能源动力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43-4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 探讨

一、引言

“锅炉设备及检修”是热能动力设备与检修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大型电站煤粉锅炉为教学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电站锅炉结构、功能、主要系统及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锅炉的构成及工作过程,燃料、煤粉制备工艺及检修,燃烧基本理论及燃烧设备检修,各受热面的主要运行问题、检修内容、工艺流程、验收标准,蒸汽净化及水质工况,锅炉机组的布置及热力计算方法等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对工程类应用型核心课程教学的要求,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性和专业性。热能动力类学生其核心课程之一中的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针对热动专业学生已经缩短到72个教学课时,而且包括8个学时的实验。鉴于该课程对于热能动力类学生的重要性,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授课及学习难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本文结合教师在“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本人在电厂工作的实践经验,本着培养动力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谈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授课及学习有所裨益。

二、统筹兼顾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在该课程授课之前做教学计划时,就要精选教学内容,要求授课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能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特色,一方面照顾知识面的广度,另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同时兼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锅炉设备及检修”的重点和难点是制粉系统和燃烧系统,教学计划中应该相应增加学时数量。当学生首次接触到热力系统,由于热力系统中各种设备较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管线连接密如织网,不容易记忆,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借助相关的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针对各种设备结构及功能比较以及对系统和系统之间比较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收集到的和在电厂拍摄到的许多图片反映到课件里,收集大量的图片、动漫和视频,制做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可以很形象地讲解电厂锅炉原理和关键设备结构,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课件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及时进行更新,我们可以不断地把从电厂得到的最新技术动态和设备图片添加到课件中,或针对不同电厂的锅炉设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但仍然有“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电厂锅炉设备庞大,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模型教学的直观性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是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热能动力实验室陈列的典型的教学模型有:

200MW热电联产全厂模型、300MW锅炉模型、全厂模型和600MW锅炉模型等。因此,为了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和掌握锅炉的结构、功能,教师上课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有时可以选择在模型室。在授课时间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随时参观模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多提供让学生到电厂实践学习的机会。

比如,我们学院前后安排了本专业学生的电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安排上该课程的专业老师带领。这样,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可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这样实质性的实习,不仅可以让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具体东西、实实在在的锅炉,及其他辅助设备等等,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岗位基础。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不再感到老师在讲“天书”——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学和电厂实践学习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充分保证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动手动脑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巩固

作为专业课程,“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材各章节后一般不附思考题和计算题,学生在课后的练习机会很少。如果课后学生不主动复习,课前又缺少预习,则容易出现授课及学习效果都比较差的情况,讲授内容难以巩固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瓶颈,更别说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这是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预习效果,可在课堂讲授前针对上次课预留的思考题进行探讨,必要时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等手段。由于有思考题做引导,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自学方向也比较明确。讲授时,教师可根据思考题,配合教科书,结合工程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作一些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应用得当,学生配合积极,则可以起到花费课时少而讲授内容多、课堂容量大的效果。针对课后练习少的情况,应由授课教师适当增加课后计算题。

例如在讲授完第二章“燃料及燃料燃烧计算”,针对不同基准的换算关系、煤的高低位发热量的关系、折算水分、折算灰分、折算硫分、理论空气量、过量空气系数、锅炉漏风系数、理论烟气量、实际烟气量、烟气焓计算等知识点,可安排一次2学时的习题课,习题课结束后,针对习题课的内容,留一部分课后作业,批改完之后,针对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在各个章节应尽量多地给出前沿研究方向,并与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相结合。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是教学活动的实际体现,它要求既要有教学理论知识又要有工程实际应用的例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修正意见。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作业后,期中与期末可布置两篇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体裁不限,可以是阶段性的学习心得、总结、综述、专题等,然后把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章在课堂上宣读,以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扩展情况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法既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了练习,同时为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课程预定内容讲授完后,全面进行系统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电厂锅炉有一总体概念,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学生难免会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抓好期末复习,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转贴于

四、严格要求,定理定义务必要牢记

对于工程类教材,“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材和规范中条文描述抽象,学生学习时易感觉枯燥,难以理解、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讲授的方式,多用多媒体及电子教案,从而节省出板书时间,用于解释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条文的来龙去脉,加深记忆。可用图形、动画、照片或者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来表达条文的具体内容,这样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在开课之初的绪论部分,要讲清楚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电力工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可由此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爱国热情。鉴于本课程在电厂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因该课程涉及以前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如“热工基础”、“泵与风机”,因些,教师上课时应该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授课方式也应相对灵活,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回忆已学专业知识,否则没有相对坚实的专业基础,要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也很困难。

五、任重道远,授课效果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必须有半年的顶岗实习,因此,核心专业课程“锅炉设备及检修”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经过一个学期的讲授后,学生将在本学期的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和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将大多数知识学以致用。

锅炉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锅炉进行额定工况或变工况校核的热力计算。设计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锅炉课程的总体理解,熟练掌握燃料的燃烧计算、热平衡计算、炉膛校核计算、前屏、后屏、对流过热器再热器及尾部受热面校核计算方法,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这些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分析、研究乃至解决本专业某些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全局观点、安全观点和经济观点,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该课程授课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授课教师一般都具有多年的毕业设计辅导经验,应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在完成正常授课的同时,结合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六、结语

在“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学中,根据“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性和专业性,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往届毕业生在电厂工作的经历及部分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同学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笔者根据上述思路,认真处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何雅玲 陶文铨 何茂刚 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叶江明 潘效军 陈广利 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第3篇

1.1实习教学模式单一

我校的实习主要分为见习和实习。见习比较流于形式。认识实习以见习参观为主。在工厂的实习主要是分散自主式的实习形式。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是跟随技术人员上班,以观察为主,缺少实践机会。

1.2实习经费紧张

没有充足的实习经费,实习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但是学校实习经费标准是按多年前的下拨,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实习交通费和缴给企业的实习费用支出,这也是制约生产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

1.3实习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差不齐本校派出的年轻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实践能力欠缺。很难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的情况,难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讲解,而厂里的一些一线技师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不知如何用理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2引入新型实习教学模式

2.1引入新型实习教学模式

多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依托企业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实习实训基地。鉴于学生的生产实习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应多渠道开发生产实习基地。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热能工程专业学生分散自助式实习质量。热能工程专业利用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积极寻求与乐华、特地、金意陶等企业的合作。聘请一线技师为学生的实习导师,把在窑炉设计、制造与使用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引入实践教学体系,多管齐下研究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真正实习三个月以上。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企业———学生”新型实习教学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收益甚大:第一,可以使企业在招聘时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学生,避免投递简历的“片面化”,可以为企业发现优秀人力资源;第二,企业可以借用高校科研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在与高校的联合办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得免费的广告效益;第三,对于学生群体来讲,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获取直接实践经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可以在生产实习的同时了解相关企业,拓宽对就业渠道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获得“一举三得”的效果。

2.2加强高校的校内实习实训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实验教学,在生产实习前需学习的实验项目严格按照程序完成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以让一些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热工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可能需要提升的能力,让学生参加节能减排竞赛、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学技术学术竞赛等,增强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而生产实习一般是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因此,完全可以让毕业设计的选题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发现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使之作为自己毕业论文选题的“雏形”。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了实习的质量保障,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机会。

原来热能工程专业采取的实习模式表现为:指导教师提供实习计划,上报教务处,教务处联系实习企业,下实习通知单。整个实习先是按:安全教育———一线技师讲解生产流程———学生自由参观———学生返校撰写实习报告———学校教师给出考核成绩这种流程。或者学生自己在大四时找实习单位,实习管理存在真空状态。在这种实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特长、专业方向、就业方向,尝试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实习模式。由学生自己或者实习教师协助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实习单位,而对于暂时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教务处或者学院负责安排、推荐。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存在安全隐患,管理难度大。但是如果计划周密,实习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3拓宽经费来源,提高实习经费标准

充足的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必要条件。现行的经费标准是多年前制定的。现在由于物价上涨较快,因此建议从这几方面着手解决经费问题:一是学院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横向项目合作的课题,从中拿出一部分经费补贴到生产实习,做到“取之于企业,用之于技术革新,服务于提升学生能力”。提高企业接待实习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于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二是学校重新进行市场考证、论证,提高生产实习的经费标准,同时经费下拨以后,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发挥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科研能力,以技术转让、帮助企业培训的形式,让优秀学生下厂跟班工作,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降低生产实习成本。

4加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生产实习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我们应该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只有自身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现场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为提升实习质量,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要配备合理,注重教师的梯队建设。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成为自来水龙头,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同时要适时地给实习教师开展“蓄水工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在一线的优秀技工指导学生,同时制定年轻教师进厂培训制度,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学习,丰富现场知识。

5结语

第4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丹东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5篇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阜新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第6篇

针对在超临界水环境下进行煤气化过程所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建立了在管程和壳程内同时存在物料流动和换热的三维管壳式换热器模型,利用CFX软件(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对管程和壳程中物料的换热和相变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成功应用IAPWSIF97(国际通用工业用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计算公式)数据库模拟了超临界水的物性状态,阐述了管程内物料从亚临界相到超临界相的转变过程。利用已有的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壳程内物料流量增大,壳程压降和传热系数随之增大;壳程出口温度增大的速率渐趋平缓;当换热器板间距从117mm增大到150mm时强化传热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大大增加了壳程的流动阻力;在压力为23MPa,温度达400-600℃的操作条件下,换热器中辐射传热影响较大,进行数值模拟时不应忽略这部分的影响。研究指出:换热器结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传热和煤颗粒沉积的影响。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超临界水;煤气化

近些年来,在超临界水环境下进行低温催化煤气化反应过程,用来制造清洁能源(氢气和天然气),引起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1-2]。其中换热器是超临界水煤气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热交换设备,通常用来作为加热反应器进口冷物料的预热器,同时也用作反应器出口热产物的冷却换热器。鉴于实验条件下不能直观地得到超临界相态的过程,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预测其内部流场和相变十分必要。国内外研究者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换热器进行了广泛的数值模拟研究,包括对其压降、传热、传热效率、传热系数、湍流混合以及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等[3-9]。对于换热器中相变的研究,一般只针对常压下液态水到气态水的相变[10],对于从亚临界水到超临界水状态转变的过程研究较少,而这一过程却是超临界水煤气化反应前预热必经的过程,对超临界水煤气化工艺过程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煤气化中的超临界水的相态转变过程,建立了在管程和壳程内同时存在物料流动和换热的三维管壳式换热器CFD模型,模拟了在不同超临界水流量条件下换热器壳程和管程的压力分布、温度场和传热系数,指出了超临界水相变的过程,以及辐射传热的影响。

1换热器几何模型

本研究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模拟研究,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为一单壳程双管程换热器。总长1050mm,管程为16×2根管,管程出口入口如图1所示,管程管径15mm,管程容积为0.0082m3。壳程入口管直径50mm,壳程公称直径为150mm,容积为0.0122m3,壳程采用上进下出式,壁面绝热。

2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网格划分使用Gambit软件(网格划分软件),划分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壳程网格数为118万,管程网格为102万,在管程和壳程传热壁面的两侧分别划分了边界层,保证了传热计算的准确性。超临界水独特的物性是最难把握的一点,只有准确定义超临界水的物性,才能更可信地模拟超临界态的煤气化反应。本研究采用IAPWSIF97数据库数据来模拟计算超临界水的状态[11]。应用ANSYSCFX13.0软件进行模拟,采用稳态计算,流体采用气液混合物模型,超临界水物性采用IAPWS物性数据库数据,传热模型采用thermalenergy模型(热能模型),湍流封闭模型应用k-ε,辐射传热模型应用P1模型,当考虑颗粒相时曳力应用gidaspow模型,颗粒间应用颗粒碰撞模型。由于本研究的换热器仍处于设计阶段,研究中简化为物料中仅含超临界水,并对其换热和相变进行模拟研究。亚临界的液态水为平衡限制组份,超临界态水为平衡自由组份。壳程和管程分别为两个域,之间的管程管壁和壳程折流挡板为可传热的壁面,接触热阻为0.0002m2•K/W。壳程的外壁面为绝热。壳程为上进下出,进料温度570℃,压力23MPa,处于超临界状态,折流挡板8块,板间距117mm,出口相对压力为0Pa(参考压力为23MPa)。管程为下进上出,为减小网格数简化模型,未模拟管程左侧的管箱段。如图1所示,靠下部的16根管为管程入口,上部的16根管为管程出口,压力23MPa,温度370℃,处于亚临界状态。管路采用三角形排列。时间步长采用自由时间步长,收敛标准为10-4,观测点出口温度、两侧传热系数在迭代时间步300步左右达到稳定值,在迭代时间步600步时结束计算,单个算例所需时间18h。结果显示收敛性良好,RMS残差已达到收敛标准。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模型验证由于换热器处于设计阶段,本研究采用实验中的盘管对模型进行验证。盘管全长20m,管径12mm,直管段3m,弯管段2m,共两圈,容积为0.00226m3,水平放置。水与物料混合后进入盘管,出口压力值24.1MPa,实验条件下的进出口压差值列于下表中,以实验温度500℃为例,水煤浆浓度为水煤质量比6.27,盘管进出口压差为0.139MPa,模拟同实验条件下的盘管压降为0.14MPa,相对误差小于1%,由此验证了CFD模型模拟的可靠性。

3.2相变及温度场/压力场超临界水管程走冷流体,即需要被加热的反应物料,入口温度370℃,处于亚临界状态,将被加热到超临界状态。壳程走热流体,即从反应器反应完成后循环回来的热流体,入口温度570℃,处于超临界状态。在壳程流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比较管程流量不同的条件下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在0.3kg/s和0.15kg/s的管程流量下管程超临界相水的质量分数分布如图2所示。入口均为亚临界状态下的液体,被加热后出口均变为超临界态。从模拟结果很好地给出了管程冷流体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状态的变化以及相变发生的位置。当管程流量从0.3kg/s减小一半时,由于管程流体流速降低,停留时间增大,相变的位置离入口更近。为减小误差,模拟设定参考压强为23MPa,则出口处相对压强为0Pa,如此得到相对压强的管程分布图3。结果可见,当管程流量从0.3kg/s减小到0.15kg/s时,管程压降明显降低。管程冷流体被逐步加热,流量较小的管程流体停留时间长,被加热到的温度较高。管程流量在0.3kg/h时,出口温度为650.76K,加热温升为7.6℃。管程的温度分布如图4所示。

3.3壳程不同热流体流量的影响壳程流量从0.075kg/s到1.0kg/s变化时,壳程内压降、出口温度和壳程传热系数的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在保持管程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壳程流量从0.075kg/s逐步增大到1.0kg/s时,超临界水流速增大,整体压降显著增大;同时,流动强化了传热,壳侧的传热系数也随之增大。壳程出口温度开始迅速增加。继续加大流量,温度增加趋势逐渐平缓。说明过大的流量增量对传热温差的影响将变得不明显,因此,为了保证降低能耗同时保持强化传热,有必要对壳程流量进行优化。

3.4挡板间距的影响对于双管程单壳程的换热器,尝试采用更大的挡板间距,以此来减小在大流量操作条件下的壳程压降。模拟对比了壳程和管程流量都为0.15kg/h时,且在同样换热器长度下,具有8块折流挡板、挡板间距为117mm的换热器和具有6块折流挡板、板间距为150mm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结果。由图6压力云图可见,当降低折流挡板的数目时,压降从586Pa降到405Pa,壳程的压降显著降低。温度分布图7可见,板间距虽然有所改变,但壳程的出口温度都在790K左右,差别不大。可知,在此换热器操作条件下,增加折流板数,减小板间距,强化传热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壳程的流体流动阻力,使得壳程压降增大明显。因此在此操作条件下,仅出于传热考虑可以使用150mm的板间距,即6块折流挡板。与此同时,由速度矢量图8可以看出,在两种板间距的结构条件下,都会出现“流动死区”,这些区域不仅会因为流速很小导致局部结垢以及煤颗粒沉积,同时也会影响总体传热效果。因此,实际换热器结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传热和沉积的影响。

3.5辐射传热的影响对比同条件下加辐射传热模型和不加辐射传热模型的情况如表2所示。结果可见,在不考虑辐射传热的情况下,超临界态的换热器的壳程的出口温度同考虑辐射传热的结果相差较大,仅考虑对流传热的壳程温差明显较小,只有21K,仅为考虑辐射传热情况下的一半,也即辐射传热在超临界态水总传热中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见辐射传热在此操作条件下不可忽略,模拟应考虑辐射传热的影响。

4结论

建立了超临界水环境下进行煤气化过程所使用的换热器模型,应用CFX并采用IAPWS物性数据库准确地计算了超临界水环境的物性,并成功地模拟了水从亚临界态到超临界态的转变,直观地阐述了管程内超临界水相变的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1)壳程流量增大,壳程压降随之增大,同时传热系数也随之增大;壳程出口温度先增大后随之趋于平缓。因此,为了保证降低能耗同时保持强化传热,有必要对壳程流量进行优化。(2)增大挡板间距(此换热器板间距从117mm增大到150mm)对强化传热效果并不明显,也大大增加了壳程的流动阻力。出于传热效果的考虑此换热器选用150mm板间距即可。在实际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传热和沉积的影响。(3)在压力为23MPa,温度为400-600℃的操作条件下换热器的辐射传热所占比例较大,模拟时应更多考虑辐射传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VostrikovAA,PsarovSA,DubovDY,etal.Kineticsofcoalcon-versioninsupercriticalwater[J].Energy&Fuels,2007,21(5):2840-2845.

[2]WangS,GuoY,WangL,etal.Supercriticalwateroxidationofcoal:Investigationofoperatingparameters'effects,reactionkineticsandmechanism[J].FuelProcessingTechnology,2011,92(3):291-297.

[3]徐志明,王月明,张仲彬.板式换热器单边流动与对角流动数值模拟[J].热能动力工程,2011,26(6):675-680.XUZhi-ming,WANGYue-ming,ZHANGZhong-bin.NumericalsimulationoftheunilateralanddiagonalFlowintheplate-typeheatexchangers[J].Journalofengineeringforthermalenergyandpow-er,2011,26(6):675-680.

[4]古新,董其伍,刘敏珊.周期性模型在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2008,23(1):64-68.GUXin,DONGQi-wu,LIUMei-shan.Applicationofaperiodicmodelinthenumericalsimulationof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J].Journalofengineeringforthermalenergyandpower,2008,23(1):64-68.

[5]TsaiYC,LiuFB,andShenPT.Investigationsofthepressuredropandflowdistributioninachevron-typeplateheatexchanger[J].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inheatandmasstransfer,2009,36(6):574-578.

[6]JayakumarJ,MahajaniS,MandalJ,etal.ExperimentalandCFDestimationofheattransferinhelicallycoiledheatexchangers[J].Chemicalengineeringresearchanddesign,2008.86(3):221-232.

[7]Kritikos,K,AlbanakisC,MissirlisD,etal.Investigationofthethermalefficiencyofastaggeredelliptic-tubeheatexchangerforaeroengineapplications[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10,30(2):134-142.

[8]FreundSandKabelacS.Investigationoflocalheattransfercoeffi-cientsinplateheatexchangerswithtemperatureoscillationIRther-mographyandCFD[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2010,53(19):3764-3781.

[9]HabchiC,LemenandT,ValleDD,etal.Turbulentmixingandres-idencetimedistributioninnovelmultifunctionalheatexchangers-reactors[J].Chemicalengineeringandprocessing:processintensi-fication,2010,49(10):1066-1075.

[10]胡琼.管壳式换热器冷凝传热研究与数值模拟[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HUQing.Researchandnumericalsimulationofcondensationandheattransferin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master'sdegreepa-per].Hubei: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1.

第7篇

关键词:天然气点火;燃煤电厂;锅炉房;防爆区域

引言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其环保效益十分明显,用作点火燃料其费用低、燃烧效率及稳定性均高于燃油[1]。而天然气点火装置具有点火可靠,操作方便,应急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污染小等优点[2],在我国燃煤电厂中具有一定的应用。

某2×50MW热电新建项目计划配备3台350t/h燃煤锅炉,拟采用天然气作为锅炉点火和助燃燃料,而天然气作为一种可燃气体,具有一般燃气易燃、易爆等共同特点[3],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时,遇火源即发生燃烧或爆炸[4],因此,明确防爆区域划分,相关专业在防爆区域内协调一致按防爆要求开展设计,是保障项目建成后安全运行的根本措施。

1 相关研究现状

燃气锅炉房在应用过程中的防爆安全问题与天然气点火燃煤电厂颇具相似之处,可为天然气点火燃煤电厂的防爆问题提供参考:

有宽泛的阐述防爆设计安全措施的研究:李清[5]阐述了在电气设计中提高防爆安全的三方面措施:规划设备选型避免成为点燃源,加强通风降低有燃烧爆炸危险气体的浓度,注意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线路设计和沟道封堵;徐伟光[6]等阐述了在电气设计中提高防爆安全的基本措施;丁山[7]建议抓好天然气锅炉防火、防爆工作,从根本上消除燃气设备中的不安全因素。

有主张划定锅炉房为防爆区的建议:姜庆胜[3]提出对于使用天然气为能源的锅炉房,电气专业首先应确定为防爆区域,然后各个专业才能协调一致,按照防爆要求设计,并建议北方寒冷地区天然气锅炉房采用全防爆或大空间部分防爆划定防爆区域。

还有研究认为不必采用防爆电器的结论:刘强[8]对燃气锅炉房不需要按照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进行电气设计进行了探讨;曾彦[9]等认为在燃气锅炉房电气设计中,照明选用防爆灯具,其它部分采用非防爆型;郁文红[10]等分析了燃气锅炉房和直燃机房是否采用防爆电器的两种观点,认为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在上述机房采用非防爆电器是可行的。

2 相关规范要求

2.1 锅炉房设计规范要求

《锅炉房设计规范》[11]第11.2.14条规定:燃用煤粉、油或气体的锅炉,应设置电气连锁装置,包括室内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高于规定值时,自动切断燃气供应和开启事故排气扇。

第15.1.2条规定:锅炉房的外墙、楼地面或屋面,应有相应的防爆措施,并应有相当于锅炉间占地面积10%的泄压面积,泄压方向不得朝向人员聚集的场所、房间和人行通道,泄压处也不得与这些地方相邻。

第15.2.2条规定:电动机、启动控制设备、灯具和导线形式的选择,应与锅炉房各个不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环境分类相适应。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燃气调压间、燃油泵房、煤粉制备间、碎煤机间和运煤走廊等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有关规定。

第15.3.8条规定:燃气调压间等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每小时不少于3次的换气量。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应设每小时换气不少于12次的事故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应防爆。

2.2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2]第3.2.1条规定: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0区、1区、2区,并在条文说明中指出:在生产中0区是极个别的,大多数情况属于2区,在设计时应采取合理措施尽量减少1区。

然而,该规范在3.2.2条又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可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且在条文说明中明确:明火设备如锅炉采用平衡通风,可燃性物质不能扩散至设备附近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明火设备附近按照非危险区考虑,包括锅炉本体所含有的仪表等设备。

在3.2.2条的条文说明中接下来又提出了建议:与锅炉设备相连接的管线上的阀门等可能有可燃性物质存在处按照独立的释放源考虑危险区域。

2.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3]在强制条文第3.6.2条规定:有爆炸危险的厂房或厂房内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应设置泄压设施。

2.4 其他规范要求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14]第17.13.1条规定:发电厂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GB 5008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15]的有关规定。所以,虽然在《锅炉房设计规范》第15.2.2条规定中没有强调燃煤锅炉房,但在此处有了相应要求。

3 综合分析

前文所列《锅炉房设计规范》第11.2.14条、第15.1.2条规定分别是防止引起爆炸事故和减少爆炸危害的安全措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泄压设施设置也进行了要求。《锅炉房设计规范》第15.2.2条规定仅强调了燃油、燃气锅炉房划分危险场所等级划分问题,对燃煤锅炉房没有涉及,但在《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第17.13.1条对此有所要求。《锅炉房设计规范》第15.3.8条单独对燃气调压间等有爆炸危险的房间规范了通风要求并强调通风装置应防爆。

根据《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第3.2.1条及其条文说明可以将锅炉房及有天然气管线进出的房间划分为2区,即在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根据第3.2.2条及其条文说明应仅能判定锅炉附近为非危险区,而非整个锅炉房。并应该将天然气管线上的阀门等有可能聚集泄漏天然气的位置作为独立的释放源划分防爆区域。

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应将天然气点火燃煤锅炉房中可能聚集泄漏天然气的位置作为独立的释放源划分防爆区域,不包括锅炉本体及其所含仪表等设备。并在防爆区域内选择适当保护级别的电器设备,合理设置泄压设施,满足土建防爆措施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县宇,刘应山,姜云刚.310MW机组W型火焰锅炉天然气点火改造与应用[J].湖南电力,2012,32(3):57-59.

[2]刘圣勇,张百良,刘志刚等.电站锅炉天然气点火装置的设计与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2,17(2):180-182.

[3]姜庆胜.天然气锅炉房的电气防爆设计误区[J].电气防爆,2011,(3):20-22.

[4]春干.天然气的防火防爆安全[A].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贵阳: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2004.157-162.

[5]GB 50041-2008,锅炉房设计规范[S].

[6]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S].

[7]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8]GB 50049-2011,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S].

第8篇

“泵与风机”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泵与风机也称为流体机械,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流体的压力能和动能从而实现流体定向输送的动力设备。泵与风机作为通用流体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业、医学界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1]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积极掌握本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为兴趣去学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为解决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归结为三方面的内容:认知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内容。[2]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答案而学习。[3]教师设计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5]。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

一、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思路形成

“泵与风机”课程要求掌握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性能曲线、相似理论、泵内汽蚀现象、运行与调节等基本内容;理解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平衡、密封问题,以及泵与风机的选择;重点掌握速度三角形、能量方程式、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理论能头的影响、泵与风机性能曲线与管路性能曲线、运行工况点及影响因素、相似三定律、比转速、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允许汽蚀余量与允许几何安装高度间的关系、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串并联运行特性、变速调节和非变速调节方式及其经济性等核心。[1]多年来,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Lecture Based leaning),这种教学方法从基础理论出发,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将“泵与风机”的内容体现出来。学生系统的学习完本课程可以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本课程的专业基础上能够具备深入的自学能力且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教师以讲授“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若干年来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在被动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是机械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面培养缺乏应有重视。由于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突出。因此我们从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方面入手,着重解决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问题。通过部分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引导学生从通过复习旧的知识体系入手打开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路,分析各种基本问题,达到PBL和LBL的完美结合。

二、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实施手段

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部分重点章节如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些内容,采用PBL教学。教师对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感兴趣,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激发下,按照老师指导的思路逐渐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中去,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激励、以及必要的督促形式来实现学生的教学内容。研究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实现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条件,这些问题是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经验为基础,依托本门课程内容,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参与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PBL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掌握PBL指导技艺。从原来的多说多讲到少说精讲。通过引导技巧来实现提高学生教学兴趣,达到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学生方面,首先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学习。对问题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在能动学习过程中的去解决专业问题从而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在使用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独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形成一个小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分配任务,协作完成相关知识体系。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协作过程中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大家以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目标,分配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通过小组每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对整个问题的系统认知过程,掌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校的辅助设施要求具备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图书资源保障条件。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自学和资料查询的基本保障,同时学生要学会使用数字资源。现在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为学生学会使用强大的数据图书馆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学生在学习使用学校图书馆和数据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利用各种专业网站,为查询专业技术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学校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和相关课程发展方向前沿讲座,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提供必要保障。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前沿有着很深刻的理解。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LBL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检验学习的基本方法。在使用PBL教学方法和“泵与风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检验的方法略显单一。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体现大家对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某个方向发展前沿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习评定就要以多种考核形式来表现。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也应该算入考核内容当中来。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协作过程的好与坏也应该是考核因素。这些考核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了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进而促进更多相关的专业问题提出,有利于本门课程的掌握。

三、PBL教学方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现状分析

虽然PBL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已被采用 ,但只限于少部分课程,占整个学习课程的比重较轻,有的院校基本未涉及。在我们学校PBL教学模式与“泵与风机”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尚未实践于学生。因此,该方法在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的促进与提高很难量化体现。教师未经过对PBL教学方式系统专门训练,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完全依赖于教师平时经验积累。学生的课程设置过于繁重,从小学到高中的习惯性思维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这个转变过程需要一个阶段来适应。所有这些都将会对PBL教学模式与“泵与风机”课程相结合产生影响。采取PBL教学与“泵与风机”相结合应循序渐近、调整好心态。做好相应的理论及实践储备,将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扩展学生思维,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PBL教学方式应用到“泵与风机”教学中前景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我们发现在“泵与风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其它学习方式,如:在提出问题和假设将来工作情景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总结问题关键所在方面,以及以小组的形式想结合团队工作角色适应方面学生的学习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泵与风机”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紧跟学科前沿,将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本课教学中。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将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泵与风机”教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高,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

引言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专业建设既要考虑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面。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大调整,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特色原则。本专业核心基础是建筑环境科学,代表课程是“建筑环境学”,它反映了本专业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根本区别。第二,学科原则。学科为主、兼顾专业的原则是本科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共性原则。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将共有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从专业课中提取出来,形成了一个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如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1,2]。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全国各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办学日趋成熟。本文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在凸显特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一、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历史演进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筹建于1992年,并在采矿工程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两专业中组织部分学生开办暖通专业课程辅修班,1994年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方向。1997年成功申报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并正式招生。1998年,国家教委调整专业目录,本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1994年来,我校建环专业已招收学生17届,为企业培养了1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我校获得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

二、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特色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现在共有教师16人。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学历结构: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人;学缘结构:分别毕业于10所高校,大部分有两个专业以上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老师们整合了课程内容,制订了富有特色(矿业、新能源技术和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全国性专业教材7部,正在主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的色教材《地下空间环境控制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及工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用“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3]新建成了较完整的专业实验室,结合特色,新建了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实验室。2006年“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验室;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功地申报了“湖南省矿山通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参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互动相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近年来教师获得了一批具有地下空间特色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继而提升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特色专业思路与原则

3.1 用已所长,培育矿业特色

各高校中各专业办学的背景、条件、历史不尽相同,只有深刻领会各地区各行业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培育出行业特色。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许多高校不同,它隶属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与矿业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本专业形成行业特色打下了基础。

从办学历史看,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该专业完全是为煤矿开采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服务对象从过去的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环专业和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非常相近,均以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为专业基础课,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侧重于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矿山开采逐渐向深部深入,井下工作环境高温、高湿愈来愈突出,工作面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接近100%,工人中暑现象频有发生,井下高温已成为了矿山安全生产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为矿山井下空间创造舒适的气候条件,将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专业教学内容看,我校建环专业具有地下工程特色[4,5]。建环专业主要是针对地面建筑的,为地面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强调为地面建筑服务的同时,强调为地下工程服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建筑环境控制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与维护。然而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地面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与地下空间的环境控制不尽相同,地下建筑工程有着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教学中,在教授学生基本的室内环境控制理论的同时,突出强调普通的环境控制理论在应用于地下空间时的特殊性。在强调环境控制理论的地下应用时,要求学生不要将地下空间仅局限于矿山,城市地下空间和其它的地下空间利用(如地铁、隧道、地下仓库等)同样是室内环境控制研究对象的范畴。正是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地面与地下,强调了建筑环境控制理论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更有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特色。#p#分页标题#e#

3.2 体现前瞻性,发展再生能源技术

人才培养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才会被社会接纳。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安全、高效地开采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我国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校建环专业与能源产业联系紧密。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建环专业具有浓厚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主要体现在该专业与能源开发的关系,促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更好地服务煤矿企业,是该专业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建筑能源在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30%左右),有效节约建筑能耗,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更是该专业追求的目标,这体现了该专业与能源节约的关系。然而,无论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该专业下一步的追求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建筑节能方向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能源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节约能源的思想,开阔学生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视野。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加强了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朝着科学、可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而服务。

3.3 科学定位,突显应用性

我国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多数是为民用建筑服务,主要是从事民用建筑的通风、空调、采暖等相关工作。然而,从专业建设的开始,我校该专业就将其专业定位为“工业与民用相结合”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与煤炭工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工业发展的势头和工业对环境与安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工矿一线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我们这类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机会。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时,特别强调了专业的实际应用性、针对性、适应性。如加强了工业通风与除尘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地下空间的通风与除尘。近年来,电子、医疗、食品、精密机械等一些特殊行业发展迅速,这些行业往往需要高度洁净的生产环境,急需要从事洁净空调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空气洁净技术》专业选修课,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4.1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室内建筑环境设计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为了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建环专业本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为基础;以矿业为特色;以工程实践为根本;创造较好的工程实践环境”的思想,制订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了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我们先后在四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将工程能力培养贯彻到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设计大纲、实纲当中。

在体制模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环境和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行学年学分制,即按课程课时来计算学分,学分作为学籍处理和评优评奖的依据,保留按学年升留级和退学制度,采取主辅修制。在过程模式上,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即“2+2”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全过程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前阶段注重基础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后阶段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4.2 调整课程体系

从培养目标出发,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三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6]。整个课程体系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贯彻了宽基础的原则。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力学、电学、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学等学科,还包括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必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建筑环境学等。

在专业课设置上,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全面融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原有课程进行了彻底的删、拆、并、增等处理,将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气调节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暖通空调》。在充分研究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原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精炼和整合,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框架,设置《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将原来的《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调整为《空调冷热源工程》。率先开设专业选修课《空气洁净技术》,并编写国内第一部《空气洁净技术》本科教材。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矿井通风与安全》、《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相关专业课,将建筑室内环境延伸到“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降温、通风除尘、噪声治理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各大中城市所迫切需要的人才[7,8]。

4.3 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卓有成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平台双路径”实验室建设模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现已逐步建立起通风、空调、制冷、供热、传热传质和热工等六个专业实验室,拥有粒子图像测速仪、高速摄像仪、空调机组性能综合实验系统、风洞、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常规的温度、湿度、风速、流量、压力、有害气体浓度、粉尘粒径和浓度等参数的测试仪器和仪表,完全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另外,专业还设有数值仿真实验室,拥有FLUENT、PHEONICS、ANSYS等数值仿真软件。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800余万元。#p#分页标题#e#

4.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本专业在完善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型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掌握大型暖通空调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并分析各设备性能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动性,为开展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内容,由学生按一定要求、一定形式进行设计的模式,由教师提供基本设计条件,而具体设计方案由学生自由选择,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制冷课程设计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空调设计对象作为制冷站的一个用户,制冷站将为其提供冷源[9]。将供热工程和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将热源、热用户、管网输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

改革实习模式。专业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去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授课之前,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末。这种实习安排存在两个不足,一方面,实习模式老化。现在的毕业生自主择业,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毕业后只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实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内容缺乏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习经费短缺、实习场地有限。因此,我校建环专业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具有专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并于2009年我校建环专业的实习基地被列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校外优秀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工程现场和实习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5 强化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在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10年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承担了省级和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制作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共计80余项;其中利用实验室完成了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在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发表的研究论文30多篇;科研为实验室开发研制了实验设备10台。共申报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在国际刊物、国内重要刊物上近2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这些成果的获得不仅提高了老师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愿望;在科研中促进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提高了科研水平,师生双方都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4.6 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40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年招生人数1万余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在以下两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

其一,我校原是矿业类高校,主要为矿山服务,为煤矿开采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产环境是我校建环专业的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了专业服务对象,从单纯为矿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矿业与建筑两大行业服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都是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是研究对象由原来的单纯地下空间转变为了同时研究地上、地下空间。因此,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在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上的拓宽,具有明显的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

其二,我校原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备矿业特色(地下空间环境控制)奠定了人才基础。大部分老师具有采矿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的学习经历,原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大部分仪器设备(如风洞、风网、粉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检测装置、风压、风速、流量等测量仪表等)和图书资料都可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共享。此外,教师的许多科研项目涉及矿井瓦斯、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调节、噪声的治理以及通风网络分析与调节等,均与矿业工程相关,煤矿企业是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之一,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五、结 语

高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只有重视和加强专业特色的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办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建设,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培养出了一大批宽口径、强基础、有特色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2] 张振迎,刘胜君,陈艳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9,23(4):119-120.

[3] 邹声华,李孔清,成剑林,等.“三平台双途经”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99-102.

[4]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27-29.

[5]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地下空间特色的定位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40-44.#p#分页标题#e#

[6] 王 荣,梁才航,魏德强,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2-175.

[7] 陈 光,钱付平,黄志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16-118.

[8] 杨吉民,李清清,张照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