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需求分析报告

需求分析报告

时间:2022-07-17 04:3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需求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需求分析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 高职毕业生 人才需求

一、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专业定位正确,专业要有相应的行业存在作为依赖,有快速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撑。为开设此专业,我们请教了多位大学教授和行业专家,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多媒体行业协会进行咨询,对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的规格和多媒体人才岗位进行了全面分析。

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先进水平,多媒体行业已经形成并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知识;学习相关艺术设计的素描、色彩画、形态构成、数字色彩等基本造型手段;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二维及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网络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让学生熟悉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规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跟踪数字媒体新工艺、新潮流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在电脑动画、电子游戏、数字电影、网络教育、移动增值、数字出版、虚拟现实和数字创意等各个领域。多媒体产业规模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商机十分巨大。

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门化人才。其人才可分布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 、网络 媒体、桌面视窗、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媒体远程医疗、数字媒体展示、游戏制作、触摸媒体和在线培训等等领域,这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行业现状

我国数字媒体市场正飞速发展,户外、公交、地铁、楼宇以及3G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不断涌入,让原本人才紧缺的影视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数字影视人才短缺的现状与当前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制约数字影视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美联社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网民观看或下载过视频。另据不完全统计,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以及51job等著名人才招聘网站于2006年12月的影视职位需求信息为1928个,招聘人数超过10000人。2007年初的北京人才招聘会上,不降反升的职位就是影视行业,,目前据权威组织统计,到2007年底,市场上数字影视人才的缺口已经突破150万,其中数字影视创新创意策划人才与制作人才尤其匮乏。

三、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目前,网络游戏和CG人才也已经被纳入国家计划,被国家紧缺人才办公室列为紧缺人才项目。另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告: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已被列为国家12个重点振兴产业对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之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人才需求在层次上是不断朝高层次发展,类型上是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其一是创意型人才:创意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技术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及对市场的敏锐力,可以体会当前目标消费群体的欣赏导向,根据这种导向创造多数人喜欢的故事角色。

其二是制作型人才:对制作人的技术能力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除了要具备全面了解动画技术外,要在一个领域达到技术精湛才可以在工作发挥特长。

2、企业对人才具备复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数字媒体是一门要求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除了要求从业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

由于传统影视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专业技术与市场脱节,就是缺少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在工作岗位中立刻上手。导致诸多企业,求贤若渴,相继以高价寻购人才。如在某些招聘会上,仅3G手机视频制作师,以高于6万元的年薪,还是未能觅到理想人才。

3、企业对从业人员个体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全面性而多样融合性的

比如调研中获取各企业和公司要求其设计人员:具备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熟练、有丰富的经验;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纪律性意识;要有成熟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具备较好吃的外语能力;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可见,在对单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中是知识、技能多样化融合。

4、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中高级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待人、接物、处世等工作能力强;二是服务态度好,能够“客户至上”,与上司、同事、下级关系融洽;三是敢于创新和吃苦,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四是能尽快地融入企业,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其共同之处在于:高层职位对应聘者要求非常全面,特别是要有管理素质和管理思想的人;中层职位则对专业要求多一些。

目前多媒体职位较紧缺的岗位有:

(1)数码影视设计熟练掌握常规的影视制作和特效软件,熟悉、影视制作流程。最好还具有高水平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文字策划能力。

(2)网页设计与制作要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基础、基本图形与文字、动画应用等。

(3)多媒w创作精通各种视频和音乐音效的剪辑,可以熟练运用相关音视频编辑软件,如AfterEffects及其它pc视频后期制作软件等等。

(4)策划与创意人才该类人才是融合策划与创意的复合型人才,相当于整个项目的导演,类似于项目管理人才。目前该职业的从业人员一般要熟悉摄影、多媒体技术。

第2篇

关键词:网站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0000-00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提高的用户需求,网站项目经历了由简单的HTML到ASP,PHP,.NET语言的编写,由一两名设计师自由创作到团体集体分工实施完成的转变,网站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工程。目前,网站项目主要以B/S模式开发,以网络服务器为核心,浏览器为交互端的软件建设项目,是根据特定规范在预定的预算和时间内完成的网站开发任务,他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网站,也可以是基于各种需要的网站应用程序。为实现网站项目的具体功能,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网站项目必须建立规范、有效、健壮的开发机制,也就是要做好网站项目管理,其中需求分析尤为重要。

1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没有做好需求分析的项目是有高风险性的。据有关统计,失败的项目中有80%是由于需求分析不明确造成的,同为软件项目的网站项目建设亦是如此,当然这也是与网站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关联的。

1.1 网站项目建设的特点

1)设计者与客户层次与认识存在差异,容易导致项目建设目标的不确定性。

2)网站项目涉及领域广,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理解和研发项目提出高要求。

3)网站建设属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型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大。

4)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站项目的开发具有多模式的特征。

5)网站项目底层编程较为专业,要有友好界面对项目各参数进行配置。

1.2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作用

结合网站项目建设特点,网站项目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业务员与客户接洽了解,确认立项,从客户代表那里获得需求后,形成需求报告;业务流程分析员分析需求报告,生成项目模型报告;界面工程师得到项目模型后设计制作相应的模板和用户界面原型,并最终由客户代表确认。可以看出,作为项目开端的需求分析直接保障了整个项目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项目最终的检测性和简明性至关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做好需求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项目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2 网站项目建设需求分析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怎样做好需求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最终完成项目呢?

网站项目狭义地讲包括了网页制作、美工设计、程序编码、系统及网络管理等专业技术,广义上又包含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广告学等很多领域的知识,在业务员与客户沟通立项后,由于设计者与客户层次与认识事物存在差异,容易导致项目建设目标的不确定性,这就使项目组与客户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另外不同行业客户的特殊要求(比如开发税务相关网站项目,就需要设计人员有一定的税务知识)也对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和研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接洽业务员要加强客户所在领域的知识积累,能够将客户的需求转化成实际的程序输出,也能够将项目中的个模块以客户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最终明晰项目建设目的,完成必要的项目需求分析。在项目组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我认为采集客户需求应该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目标:完成调查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搞清供求关系。

采取方法:项目组采取主动“问答”方式,指定有经验的业务员和需求方进行沟通。

具体实施:项目中涉及的经理、页面设计员、程序设计员、测试员,文档起草等人员必须到场,通过访谈、调查表、填写意向表等方式从宏观上把握客户具体需求方向和趋势,了解现有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现有的运行系统等客观信息,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建设团队经理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各参与人员就获取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页面设计员制定大略的视觉模版;程序员就网站功能进行拆解分析,列出网站需要的程序模块并就各功能实现的可行性对照现有的软硬件环境进行评估;文档起草准备完成调查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进一步明细项目思路。

2)第二阶段

目标:完成调研分析报告,完成业务流程设计,进一步确认客户需求。

采取方法:项目组采取 “联想启发”方式,对第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完善和修改。

具体实施:项目涉及人员的要通过“联想启发”方式经一步与客户进行沟通,消除由网站项目建设的特点导致的众多不确定性。客户的需求往往是笼统的、分散的,第二阶段要对第一阶段的对网站项目的总体设计方向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可以通过展示企业以往开发的相似类别的产品实例、对网站项目的开发方法及运行方式和要求进一步说明,让客户等非专业人员对整站系统从前台到后台,从页面到代码,从架构到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是客户对自己的最终需求进行具体的描述。另外,项目组还要进一步了解客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目前已有的软硬件环境,服务器现有的系统等,结合实际情况,架设调试服务器,作出基本的演示页面,和用户一起探讨业务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站点浏览界面的习惯性和友好性,展现整个业务流程的设计,就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方法。

3)第三阶段

目标:根据客户反馈修改演示系统,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提交客户确认。

采取方法:对涉及网站项目流程和数据项的报告、文档进行“逐项签字确认”。

具体实施:在第二阶段需求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客户对前两个阶段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查,进一步明晰网站项目建设方向;承建方要对网站项目的流程进行进一步细化,对涉及的数据项要求客户进行逐项确认,另外承建方还要进一步改进演示页面,向客户描述整个网站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输出结果,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签字确认。

总的来说,网站项目的需求分析是逐步深入,曲线前进的,要重视各个阶段的重点,将分析工作做到位才能做到省时、省力、省钱、高效,并最终保证整个项目的成功开发。

3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注意事项

网站项目需求主要是指用户对网站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应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与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将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最终形成需求规格说明。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往往是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直接导致项目的开发失败或是客户不接受,因此必须做到细致了解客户意愿,明晰客户需求,采用必要措施来强化需求调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深化沟通,强化需求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员工培训工作,使得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很多企业管理者发现他们提供给员工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实施培训前没有做好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企业应充分重视培训需求分析,通过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来提高培训效果。

1.培训需求分析的涵义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企业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根据组织绩效现状,对现有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分析与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所需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培训需求分析就是确保让合适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有效的培训。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组织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

2.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有效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在培训活动中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找出差异,确认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确认差异,即确认现有绩效与预期之间的差异。绩效差异的确认,有助于找出影响绩效问题的真正根源,有助于寻找出解决绩效问题的有效方法。

(2)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绩效差距的方法有很多,有可能是培训的方法,也有可能是培训无关的方法,比如,人员变动、工资增长、新员工的吸收等多种综合方法。企业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最好把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起来,制定多样性的培训策略。

(3)有利于进行前瞻预测分析。企业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组织发生变革时,培训计划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4)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培训管理人员应把成本因素引入到培训需求分析中,预算出培训的成本,对不进行培训所造成的损失与进行培训的成本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计算培训投资回报率来科学分析培训的可行性。

(5)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收集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方式的大量信息,为确定培训对象、目标、内容、方式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有利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培训需求分析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培训需求分析忽略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培训的开展只有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及由此形成的人力资源策略,才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发挥战略价值。然而,有些企业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忽略了企业战略导向,培训理念不清,导致企业各层级对于“培训什么”以及“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没有达成一致共识,进而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贯彻与实践,培训效果也无法尽如人意。

(2)盲目确定培训项目。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与开发工作的起点,直接决定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然而,许多企业将员工绩效问题简单的认为是由于缺乏培训的结果,于是盲目确定培训项目而没有找到真正的培训需求,没有系统性思考,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和方法不科学。在培训需求收集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及人员的实际情况,仅凭个人的经验判断,机械地采用单一或与岗位不切实际的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有效性难以体现。

(4)部门观念不正确,在培训需求分析时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培训管理人员没有就培训需求的目的做好宣传或动员,遇到问题没有及时解释沟通,其他部门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培训,没有达成共识,导致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配合。

4.如何提高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效性

4.1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培训管理人员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员工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员工都能够从组织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员工提出的培训需求,要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加以协调,凡是符合组织发展目标培训要求都要加以重视,并做好相应的培训计划。

4.2要注重培训需求全员参与

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要充分尊重每位员工的培训需求,让员工感受到是他们有培训需求,企业才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不是由企业主观上安排的。同时,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培训的员工自发形成培训意识。

4.3要注意分析员工的培训动机

有的企业在培训前也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但员工在接受培训后却离职或跳槽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同时,未能充分考虑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员工的培训动机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员工接受培训后,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强化,能够重新回到岗位上更好地从事工作。而有些员工却选择悄然离开,这对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员工的培训动机,同时,为了减少培训风险,企业可以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以文件的形式对此类员工加以约束。

4.4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化设计

4.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之前,培训管理人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下一步的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打好基础,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收集员工资料,建立员工培训资料库。员工资料应包括员工培训档案、员工人动情况、绩效考核资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员工培训资料库可以帮助培训管理者很方便的寻找员工的背景资料,为员工的个人培训需求分析提供材料。二是及时掌握员工的现状。培训管理者应及时掌握员工的现状,才能及时准确的提供有效培训。三是建立收集培训需求信息的通道。培训管理者为及时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就必须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培训信息交流通道。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培训信箱”、“培训信息公告板”,制定“培训需求申请规定”等方式与员工和部门交流培训信息,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网络搭建培训信息交流平台,更方便快捷。

4.4.2制定培训需求分析计划

在正式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之前,培训管理者有必要制定分析计划,计划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包括培训需求分析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各项具体工作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应当注意的问题等。二是设立工作目标。培训需求有三个层次,分别为组织层次、任务层次和个人层次。在计划中应当明确培训需求分析在哪个层次上进行,应当达到什么目标。三是确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培训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测验法、工作任务分析法、资料分析法、重点团队调查法、绩效分析法和全面分析法等。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种类非常多,在实际应用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4.4.3实施培训需求分析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计划的实施主要是按照制定好的工作计划依次开展,主要的流程有:

(1)征求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培训管理者向各有关部门发出征求培训通知,填报培训需求表。

(2)整理汇总培训需求。培训管理者将收集来的各类培训需求进行整理汇总。

(3)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对申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受训员工的现状,包括其在组织中的位置,是否受过培训,受过什么培训,以及培训的形式和效果等。二是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三是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包括员工期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希望达到的培训效果,然后核实员工的真实想法以确认培训需求。

(4)确认培训需求。通过对汇总来的各类培训需求加以分析和鉴别,参考有关部门的意见,根据重要程度和迫切程度排列培训需求,为制定培训计划奠定基础。

第4篇

 

软件开发模型是计算机应用开发迅速发展形成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我们所熟知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混合模型等等。而近年来,敏捷软件开发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所采用,我们所熟知的,Google、Facebook、Youtube、Baidu、Amazon、Taobao等众多知名公司,无一例外。本文将介绍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及其在web开发中的应用。

 

1 敏捷开发模式的意义

 

众所周知,敏捷(Agile)一词来自于2001年初美国犹他州雪鸟滑雪圣地的一次敏捷方法发起者和实践者的聚餐。而早在1990年起,人们就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应对迅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方式。敏捷开发模式能够使得团队频繁交付新软件,减少快速变化的需求带来的困扰,并且迅速提高团队成员的编程能力。

 

2 敏捷开发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敏捷开发模式之所以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依赖于以下几个必要原则。

 

2.1 尽早获取用户需求并不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

 

在一个项目组中,会有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首先是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其主要负责确定用户需求,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协调团队成员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项目开发和交付。当项目经理与用户沟通获取项目目标并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之后,就需要业务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与用户进行沟通,获得项目开发的具体需求,用户体验设计师(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界面,软件开发者(Developer)进行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完成后交给测试人员(Tester)进行软件测试,从而交付软件。在以前的软件开发模式中,普遍依赖业务分析师和用户沟通所完成的需求分析报告而进行软件开发和交付。这样做的弊端在于,用户在提出需求和得到交付软件之间对需求本身可能发生变化,业务分析师在与用户沟通并创建需求分析报告时对需求本身也可能产生误解,而开发者本身对需求分析也会产生误解。这就使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开发的软件最终不能被用户所接受。而采用敏捷开发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敏捷开发中有一种叫做Scrum的迭代增量式开发过程。其目的在于缩短交付周期,不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使得在软件最终交付时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软件交付模式,当项目经理和用户沟通时,需要设定阶段行的目标和任务,由业务分析师和用户就已经确定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并且在制定需求分析的同时与开发人员及时沟通,避免软件过度开发,这样就可以缩短软件交付期限。将原本一年甚至几年的开发周期缩短至两个星期到一个月,每次交付部分有价值的软件,这样用户可以尽早体验并及时提出问题和调整需求。

 

2.2 制定详尽的开发和交付流程

 

将软件开发周期从几年缩短到一个月甚至两个星期,这需要制定详尽的软件开发和交付流程。而详尽的软件开发和交付流程也是实现Scrum所必须遵守的。

 

在Scrum中一个交付周期被称为一个Sprint。在每个Sprint开始之前,要有一个Sprint的计划会议(Sprint plan meeting)。Sprint计划会议是在业务分析师和用户确定好当前阶段的需求分析之后,将可以进行开发的部分按照需求的优先级顺序排列好开发任务(Story), 再由开发人员对任务进行难度评分,最后团队根据可变因素如团队成员情况,开发环境状态等确定下一个Sprint的任务。为了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及时掌握开发交付情况,Scrum要求团队每日开站立会议(Stand up meeting),站立会议通常1到2分钟每人,主要说明前一天的工作内容,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天的工作计划。当然在每个Sprint快结束的前一天,要开评审会议,来报告进度,通常情况下是软件会议制定软件当前Sprint的软件计划。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每个Sprint结束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会议就是回顾会议(Retrospective meeting)。回顾会议主要是总结上一个Sprint,保持优点,克服缺点。确保每个会议的有效性是Scrum实现的基础。

 

2.3 结对编程,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当需求明确且计划详细之后,对于软件开发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开发效率。只有提高开发效率才能在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交付软件。对于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敏捷开发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叫做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所谓结对编程,就是一个任务交给两个开发人员,两个开发人员同时坐在一台电脑前面,一个人编程,另一个人实时检查,然后互换角色。当然,也可以和测试驱动设计(Test Driven Design)相结合,一个写测试用例,另一个通过实现代码使测试通过,然后互换角色。结对编程的好处在于,与传统开发一个人一个任务相比,两个人一起协作,可以尽快确定测试用例和程序接口,实时检查代码减少代码调试时间,互相学习软件开发设计技术,避免因成员变动阻碍开发进度。对于结对编程的两个人,只要两个人有互补,就可以在一起结对编程。例如,一个开发人员可以和一个需求分析师一起结对编程,需求分析师了解任务需求,可以负责编写测试用例,开发人员实现测试用例,从而使开发更满足需求。用户体验师也可以和开发人员结对编程,开发人员每实现一个功能块,用户体验师都可以进行实时的检查,从而更满足用户的体验。结对编程,看似浪费人员,因为同一时间做的任务变少,但是却能够大大提高编程效率和开发质量,是敏捷开发中重要的实现方法之一。

第5篇

 

对于现存的微电子设计软件进行大量分析调查后,我们发现现存的微电子设计软件都不能满足印刷微电子的设计要求,因为印刷微电子与传统微电子在生产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计划在传统微电子设计软件的基础上,增加印刷微电子设计的个性化的软件,这就要求我们向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明确的软件功能需求报告,这对大部分微电子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缺乏对印刷微电子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就不可能提交高质量的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的需求分析报告。缺乏准确、全面的需求分析报告,必然会成为制约软件设计的因素,以至于软件设计人员只能借由自己对印刷微电子的主观认识和有限了解来构建软件,最终导致设计的软件并不适合于实际生产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阅读大置有关印刷微电子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分析的相关知识,总结得出了,印刷微电子设计的主要流程,确定了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并对印刷微电子的设计流程以及软件的功能需求做出了详细、全面的描述。

 

一、确定印刷微电子设计流程

 

如果使用传统的微电子设计软件,势必不能满足全印刷微电子设计的需求,要实现微电子全印刷,就需要在传统微电子设计软件中将印刷微电子设计的功能就加入到软件中,实现传统微电子设计与全印刷微电子设计的集成,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微电子设计的流程进行整体规划,使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强大。印刷微电子,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印刷原理的电子学。既然是以印刷的方式实现微电子制造,在电路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印刷方面的问题:哪些器件可以由印刷的方式实现,由哪种印刷工艺实现印刷,以及印刷参数设置等。所以印刷微电子设计与传统的微电子设计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传统的微电子设计软件并不能满足印刷微电子设计。

 

传统PCB板的设计流程是:

 

1、设计目标,比如草图、器件的资料准备。

 

2、原理图封装准备,如果库里有的可以直接用,没有的直接绘制图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库文件。

 

3、原理图绘制,将所需器件都摆好,然后根据电路要求连线。

 

4、原理图检查,比如连线是否正确、标号调整、封装制定等等,或使用DRC功能检查。

 

5、检查无误进行下一步。

 

6、PCB封装准备,这一步也可与第2步同时进行。

 

7、板框准备,将器件从原理图或网络表里导入到PCB软件里面,并设置设计规则。

 

8、布局,然后布线。

 

9、敷铜,检査。

 

10、生产文档准备,如器件列表,贴装图等。

 

而全印刷微电子的电路全部利用印刷方式来实现,原理图设计部分与传统PCB的原理图设计基本相同。与传统PCB所不同的是,在PE图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对元器件的材料、打印时序、线宽、印刷工艺、固膜方式等进行设置,无需敷铜的检查。

 

所以,全印刷微电子的设计流程是:

 

1、设计目标,比如草图、器件的资料准备。

 

2、原理图封装准备,如果库里有的可以直接用,没有的直接绘制图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库文件。

 

3、原理图绘制,将所需器件都摆好,然后根据电路要求连线。

 

4、原理图检查,比如连线是否正确、标号调整、封装制定等等,或使用DRC功能检查。

 

5、检查无误进行下一步。

 

6、元件封装与放置,元件参数设置,包括材料选择,印刷时序,印刷方式和固化工艺等。

 

7、导线参数设置,包括材料,线宽,印刷时序,印刷方式和固化工艺等。

 

8、线路检查。

 

.9、电路仿真。

 

10、生产文档生成,驱动印刷设备。

 

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全印刷微电子在生产过程中更具有连贯性,效率更高。全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与传统的PCB设计软件相比,更方便,将电路设计的大部分工作交由软件完成,电路设计完成之后,剩下的工作就可以由打印机自动完成,省去了人力。

 

二、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1.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功能需求报告是在印刷微电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微电子设计的特点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提交给软件开发人员来直接指导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文档。印刷电子既然要以印刷的方式实现,再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印刷制造的因素。以导线为例进行说明,在连接导线的过程中,除了传统微电子设计时需要的相应的参数设置外,还要对导线的印刷参数进行设罝,包括:印刷材料选择,导线的印刷尺寸(长、宽、后),印刷温度,印刷方式以及固膜方式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印刷对导线的电性能可能造成的影响因素,并尽可能选择影响最小的印刷制造方式。

 

2.目前,国内有关印刷微电子设计软件功能需求的分析还不够成熟更完善具体的软件功能需求分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升华。笔者主要以本研究团队的实践,以及微电子和印刷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将印刷微电子设计除去传统微电子设计的功能之外的部分概括如下:印刷材料参数设置,印刷尺寸的确定,印刷工艺设置,打印时序设置。

 

3.材料参数设置是在电路图设计过程中,元器件可以选择库中存在的并根据数据自己配》,也可以自己配置且满足参数要求,其中材料参数设置主要包括:材料的组成,材料的印刷尺寸以及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

 

印刷工艺可以由系统根据前面材料参数的设置自动给出,用户也可以根据方便性原则手动设置,但是所选印刷方式一定要符合材料的要求。印刷工艺选择是的主要内容是:印刷方式、固化方式。其中印刷方式可以是:喷墨印刷、丝网印刷、ro11-2-roll、柔印、热转印等印刷方式。固化方式可以是UV固化或高温煅烧。不管是印刷工艺还是固化方式都回对最终电路的性能产生影响,可以将印刷和固化对电路的影响以影响因子的方式给出,已选择最合适的印刷和固化方式。

 

打印时序主要是根据材料的印刷层次先后结合温度、印刷方式,给出最快捷、最高效的印刷制造顺序,系统可根据之前的参数设置给出可选项,设计人员也可以自行设定或在系统给出的可选项中选择并修改。

第6篇

1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

针对《软件工程》教学过程存在的困难,提出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包括3个层次:理论教学方面:改进理论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方面:结合具体项目,训练学生运用相关原理指导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训:校企合作,使学生深入企业项目开发,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1.1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第一次授课前选取一个完整、难度适宜的软件开发案例;然后分阶段的在每章理论授课结束后,结合所讲章节的理论知识提出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有引导性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分析、研究案例,开展问题研讨会,并为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案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两周后)提交案例分析或设计报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授课时,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章节内容前,说明本章节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素养,给学生布置任务,重新学习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授课时,把章节理论知识与已学基础课程知识相结合,根据课程例题,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并注意提示学生已学知识在例题中的运用,从而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章节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需求分析章节的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处,指明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通常采用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抽出部分学生按照他们准备的PPT来详细讲解以上问题,不足之处让其它同学补充。课后,教师把准备的问题解答PPT发给大家,使学生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网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章节授课结束后,通过案例教学法,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给同学们列出需求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提纲,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需求分析报告。比如,案例--学生公寓管理系统,请大家运用需求分析章节所讲的知识,深入学校公寓针对学生、公寓管理员做需求调查(要求灵活运用几种所讲的需求调查方法:访谈、问卷和场景),召开需求评审会议,验证需求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两周后提交需求规格说明书。

1.2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授课结束前,老师提供若干个难度适中、开发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的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常5-8人)组建自己的软件开发团队,并推选小组长,负责项目管理,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题。团队成员应均衡,以便做好分析、设计、编程及测试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开始实践教学环节。选择结构化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按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阶段有顺序的进行软件项目开发。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各个阶段的软件开发,每个阶段各个成员的任务由组长分配,管理。每个小组成员全程参与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的开发,由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真正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开发,为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环节结束,每个小组提交与选题对应的已实现的系统,并提交相关的设计文档。如开发小组选择面向过程的软件工程方法,需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总体设计的相关文档(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以及数据库设计结果)、详细设计的相关文档(流程图及人机界面设计资料、用户帮助设施设计资料)、实现及测试总结、项目总结等。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会深刻认识并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软件工程的相关就业方向(前台开发、后端设计、测试、维护等),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继续深入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为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3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经过实践环节,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了初步选择。在大四学期的实习环节,学校与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对接,学生结合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一般分三个阶段: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学习;职业定位方向核心技术学习;以团队为单位,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结合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一个实际商用项目。举例:如果职业定位为J2EE软件开发,校外实习的第一阶段学习JAVA语言核心内容,Oracle数据库技术,WebCilent编程和WebServer编程,结合具体项目把以上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第二、三阶段贯穿项目深入学习JVAVEE企业级框架。第四阶段以开发团队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一个实际商用项目开发,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职业定位为软件测试,第一阶段学习测试基础并结合企业内部开发的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进行理论知识强化。第二阶段重点学习系统测试的相关技术,并结合具体项目使学生参与系统测试,编写与之相关的需求规格评审,系统测试计划、测试方案、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文档资料。第三阶段学习软件功能测试自动化和性能测试技术,并学习企业使用的主流测试工具进行相关项目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第四阶段结合实际商用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运用相关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项目测试,编写相关测试文档。通过项目实训,使让学生深入项目开发,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2结语

针对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背景,以高等教育行业的改革为契机,结合当前《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的新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王春丽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7篇

形考任务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题目1

1.从使用者角度看,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

选择一项:

A.

概念结构

B.

功能结构

C.

管理职能结构

D.

网络计算结构

题目2

2.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

B.

分析子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C.

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D.

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题目3

3.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是(

选择一项:

A.

执行控制子系统

B.

战略计划子系统

C.

管理控制子系统

D.

事务处理系统

题目4

4.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也称为(

选择一项:

A.

职能结构

B.

层次结构

C.

管理职能结构

D.

功能结构

题目5

5.管理信息系统的纵向结构是按(

)划分的

选择一项:

A.

管理层次

B.

组织职能

C.

管理层次和组织职能

D.

网络计算模式

题目6

6.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

)划分的

选择一项:

A.

层次

B.

职能

C.

层次和职能

D.

网络计算模式

题目7

7.C/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

选择一项:

A.

客户/服务器模式

B.

文件/服务器模式

C.

分时/共享模式

D.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题目8

8.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

选择一项:

A.

客户/服务器模式

B.

文件/服务器模式

C.

分时/共享模式

D.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题目9

9.软件危机通常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中相对次要的因素是(

选择一项:

A.

软件功能

B.

文档质量

C.

开发效率

D.

软件性能

题目10

10.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

选择一项:

A.

螺旋模型

B.

喷泉模型

C.

混合模型

D.

瀑布模型

题目11

11.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选择一项:

A.

探索型、开发型、直接型

B.

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C.

灵活型、结构型、复杂型

D.

目标型、实验型、探索型

题目12

1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是基于(

选择一项:

A.

原型模型

B.

喷泉模型

C.

混合模型

D.

瀑布模型

题目13

13.下列准确概括结构化分析方法核心思想的是(

选择一项:

A.

由分解到抽象

B.

自顶向下,由细到粗,逐步抽象

C.

自下而上,由抽象到具体

D.

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题目14

14.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选择一项:

A.

系统“是什么”

B.

系统的数据流程

C.

系统的业务流程的细节

D.

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题目15

15.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选择一项:

A.

系统“干什么”

B.

系统的模块划分

C.

系统测试方案

D.

可行性报告

题目16

16.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选择一项:

A.

系统“怎么干”

B.

系统的模块划分

C.

系统测试方案

D.

系统分析说明

题目17

17.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早期使用的是(

选择一项:

A.

结构化方法

B.

原型法

C.

面向对象的方法

D.

企业系统规划法

题目18

18.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英文缩写是(

选择一项:

A.

SA

B.

OOP

C.

OOD

D.

OOA

题目19

19.一种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入手,快速地实现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它有关人员在适用原型的过程中,反复修改原型系统,确定各种需求细节,最终达到建立系统的目的的方法为(

选择一项:

A.

生命周期法

B.

原型化法

C.

面向对象法

D.

结构化方法

题目20

20.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B.

确立系统目标,开发侧策略和投资金额

C.

借鉴同类系统的癌发经验

D.

可行性分析报告

题目21

21.所谓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

)划分的。

选择一项:

A.

管理层次

B.

组织或机构的管理职能

C.

管理层次和组织或机构的职能

D.

网络计算模式

题目22

22.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文档是(

)。

选择一项:

A.

系统说明书

B.

评审报告

C.

开发合同

D.

可行性报告

题目23

23.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阶段依次是(

)。

选择一项:

A.

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系统实施、运行维护

B.

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C.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D.

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系统评价、系统实施

题目24

24.结构化开发方法各阶段的顺序是(

)。

选择一项:

A.

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系统分析、运行维护

B.

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C.

系统分析、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D.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总体规划、系统评价

题目25

25.系统设计产生的文档是(

)。

选择一项:

A.

可行性报告

B.

系统分析报告

C.

系统设计报告

D.

用户操作手册

题目26

26.结构化设计的是(

)。

A.

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

B.

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采用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C.

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采用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D.

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采用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题目27

27.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较为成熟的方法,下列选项中,不具有该方法所具有的特征是(

)。

选择一项:

A.

充分理解用户需求

B.

自顶向下进行开发

C.

动态地定义系统功能

D.

完整的文档资料

题目28

28.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指导思想、开发策略常常相同或相似于(

)。

选择一项:

A.

网络建设

B.

软件工程

C.

数据库设计

D.

硬件工程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题目29

1.

MIS之所以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贮备和加工处理。

选择一项:

题目30

2.

MIS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能会使企业现有的人员、组织机构发生重组。

选择一项:

题目31

3.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在MIS的建设和使用中起主导地位。

选择一项:

题目32

4.管理组织从横向看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相应地MIS也应具有层次结构。

选择一项:

题目33

5.管理控制子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的。

选择一项:

题目34

6.对于复杂的MIS进行分析和研究,通常可采用系统理论中的系统分解法,基本思路是先分解后协调。

选择一项:

题目35

7.文件服务器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网络计算结构。

选择一项:

题目36

8.从管理/职能角度看,MIS具有金字塔结构。

选择一项:

题目37

9.MIS的开发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下才能着手进行。

选择一项:

题目38

10.

MIS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外开发和合作开发等几种,最好的方式是自行开发。

选择一项:

题目39

11.

MIS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周期,但MIS投入使用后通常不会对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产生太大的影响。

选择一项:

题目40

12.MIS是一个软件系统,属于无形资产,其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题目41

13.MIS开发的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语言、数据库编写程序代码。

选择一项:

题目42

14.如果时间紧迫,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是加快MIS开发进度的最有效办法。

选择一项:

题目43

15.软件工程的方法大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选择一项:

题目44

16.结构化分析的核心思想是“自底向上,逐层分解”。

选择一项:

题目45

17.原型化方法一般可以分为探索型、实验型和演化型三种类型。

选择一项:

题目46

18.为了有效地进行MIS开发与管理,往往将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通常称这种方法为“螺旋模型”法。

选择一项:

题目47

19.

CIMS和OA的中文含义分别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

选择一项:

题目48

20.一般将系统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选择一项:

题目49

21.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是:“分解”和“抽象”。(

选择一项:

题目50

22.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策略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选择一项:

题目51

23.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得的系统分析说明书由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和一本数据字典构成。(

选择一项:

题目52

24.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

选择一项:

三、选择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点击选项,然后拖拽至相应的方框内)。

题目53

1.

请为英文缩写①~⑤在A~E中选择表示其含义的描述,将正确选项拖拽至相应的方框内。

答:(1)SLC:

B.

系统的生命周期

(2)OOD:

C.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OOP:

D.

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4)SA:

A.结构化分析

(5)SD:

E.结构化设计。

题目54

2.

请为结构化开发方法的

(1)~(5)选择该阶段产生的文档,将正确选项拖拽至相应的方框内)

答:(1)

C.可行性报告;

(2)A.系统分析报告

(3)E.系统设计报告;

(4)

B.用户操作手册

(5)D.运行状况报告。

题目55

3.

3.请为名词(1)~(5)选择表示其含义的描述,将正确选项拖拽至相应方框内。

答:

(1)[B.其主要职责是起到用户和系统开发其他人员之间的桥梁和接口作用,是系统开发的核心人物。];

(2)[C.负责依据系统逻辑方案和系统的硬件、软件环境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模块设计以及模块之间接口的设计工作。];

(3)[D.负责依据新系统逻辑方案中提出的对硬件网络的基本要求制定硬件网络配置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全部实施工作。];

(4)[E.负责依据系统逻辑方案中提出的数据需求进行数据库设计,监督和控制数据库运行,以及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改进工作。];

(5)[A.负责依据系统逻辑方案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实现方案中的各项功能,还负责进行用户的使用培训工作,以及系统的测试和试运行。]。

题目56

4.

图1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结构(金字塔结构)示意图,其含义描述如下:首先,组织的管

理是分层次的,一般可分为战略计划层(高层)、管理控制层(中层)和执行控制层(基层)。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它们提供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支持也分为三层。其次,组织的管理在分层的同时,又按管理职能划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就可以分为市场销售子系统、物资子系统、财务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等。第三,下层的系统处理量大,上层的处理量小,下层系统为上层提供数据,形象地说,下层较“宽”、上层越来越“窄”。综合上述三点就组成的纵横交织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该金字塔结构示意图不完整,请为图1中(1)~(5)匹配合适的内容描述,将正确答案拖拽至相应的方框内。

A.管理控制层;B.管理层次;C.战略计划层;D.执行控制层;E.职能划分

答:(1)D.执行控制层

;

(2)

C.战略计划层

(3)A.管理控制层

第8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身份证读卡器;数据库【中图分类号】R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02-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各类高新技术已经将触角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的档案系统主要通过初办时个人获得的档案号,或者通过姓名来查找个人信息。这些方法,在档案数量较少或个人办理初期,弊端尚不明显,而一旦库容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足就显现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同一份档案重复力理,造成数据冗余。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动,很多人会把转出的档案重新转回,从而会重新办理,这样就会造成同一份档案在数据库里有多条记录。目前系统中这样的冗余数据很多。

一无法迅速定位。由于档案数量巨大,通过姓名查找存在重名问题。目前系统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录入姓名,一下子跳出几十条同名数据,需要工作人员再次核对生日,院校等信息才能确认某档案,大大影响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代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代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在当前的人事系统中增加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查询的新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本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它直接影响到目标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整个系统开发工作的核心。

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原应用系统采用的是两层C/S计算机结构体系,由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身份证读卡器系统配有SDK软件开发包,对原有的业务系统可以做到良好兼容,将证件识别采集程序嵌入到原来各种应用系统中即可进行数据采集。其模式结构图见图1。

2.2 系统流程设计

根据中心业务的工作方式,针对二代身份证可进行机读识别的特点,借助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采用“联机模式方案”,实现中心对客户身份证信息的采集及有效性验证。简单地讲,就是将身份证读卡器与PC通过串口或USB口直接相连,PC上加载加密模式的读卡器驱动软件及身份识别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将二代身份证中IC的信息(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签发单位、签发日期、有效期截止日期、照片)传输到PC中。同时,柜台工作人员通过PC的显示来核对机读的信息与身份证印刷信息是否一致。针对中心的需求实现二次应用程序开发,如将已识别的用户身份信息的保存、查询和索引等。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含信息读取、身份验证、将采集到的信息和原系统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数据查询等功能。

2.3.1 自动查询

工作人员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后,程序自动检测身份证读卡器工作状态,如果感应到有身份证靠近,会直接将身份证号码这一唯一信息读入系统,免去手工操作,提高了录入速度和准确性。系统通过网内线路将采集到的身份证号码上传到档案数据库,与库里的信息进行对比查询,如果查询到库中无该客户记录,则提示档案库不存在此人档案,可再通过姓名查询的方式进行二次核查,防止数据库中身份证数据信息有误;如果查询到库中有该客户记录,如果只有一条则直接显示,如果有重复数据(此档案重复在该中心办理),只需选择正确的一条即可。

2.3.2 双重验证

身份真伪通过视读和机读双重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准确。具体讲就是系统会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获取照片信息,然后和事人员进行比对,即可一目了然断定身份真伪。

2.3.3 信息采集

对于初次办理的人员,只有将将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应用程序会自动采集芯片中的用户身份信息,从而实现保存、查询和索引等功能。在采集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判断档案数据库中是否有重复的身份证号码,如果存在则提示工作人员,以防重复办理。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同时又能防止产生冗余数据。

3 关键技术分析

人才档案系统的服务内容繁多,涵盖了,户籍,保险公积金等各项业务,业务流程不尽相同,根据各业务特点,在开发期间拟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 需求分析与功能抽象技术

通过深入调研,首先弄清楚人才中心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的基本需求,完成系统功能分析,初步确定体系结构,包括对原系统的改进和待实现功能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要需要整理出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尽可能做到完备。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设计业务系统流程、划分具体功能,并通过系统信息需求分析的结论,设计本系统的E-R模型,即将业务的需求与表述转化为数据库设计专用语言与流程,清晰反映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与传递关系,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开发的基础。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变化不断更改。

3.2 主要技术分析

3.2.1 图像采集

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可将二代身份证中的加密照片信息读取到本地指定目录并存放成图片文件zp.bmp,应用程序可以显示改照片信息,并且保存到数据库中,完成照片的采集。

3.2.2 封装对象

在PowerBuilder中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己的用户对象。我们可以利用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大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而这一点正是软件工程中对应用程序所提出的重要目标。

在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多个业务(档案查询,初办,户籍查询,户籍办理等)需要调用身份证读卡器供应商提供的动态链接文件,为了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使得开发人员无须重复编码,直接定义了一个不可视控件,将相关函数封装在该对象中,这样开发人员使用时只需要声明变量,系统将自动调用相应的服务例程处理,使用起来简洁高效。

4 结语

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信息技术辅助人事档案管理,可有效地解决管理弊端,使数据库与身份证信息准确。这一技术首先被应用在南京某人才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该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其它近二十家人才服务机构,信息管理部门借助“客户身份证自动采集设备+电子数据库”的方案对原办事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初办、后续服务等关键环节一劳永逸的立体化管理。通过使用该技术手段,实现了大容量档案库房的有序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界面设计打开用户之门

人类是贪恋美的,美丽的事物常常会让人无法抗拒。这就是为什么产品出色的外观设计对于电脑、汽车、日用品、家具、食品、服装等等几乎所有商品的销售与推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对于软件公司来说,软件产品就是他们的商品,而软件界面就是他们产品的外观,界面的美观与否,直接关系到了软件产品的营销成败。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微软公司对软件界面设计的重视。请回想一下您在第一次见到WIN2000时的情景,与NT4.0相比是否惊叹他界面的美观性与易用性?而您如果使用过XP系统,则会被其令人神奇的感官概念而震惊折服!

二、界面需求分析过程

为了能设计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界面,为此我们要引入需求分析这一方法。众所周知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确定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全部需求,并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表达。我们在设计软件界面时也可借用需求分析这一步骤,它意在对所有用户的界面需求定义,从而开发为用户所接受的界面。帮助设计人员快速明确用户的界面需求,让用户充分参与到界面需求分析中,从而在最终界面需求说明中体现用户的思想,满足用户要求。

1、界面元素

通常一个软件界面的元素包括文字、图形、界面布局、界面交互方式、界面功能分布、界面输入输出模式。其中,对用户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元素包括:输入输出方式、交互方式、功能分布,在使用命令式交互方式的系统中,命令名称、参数也是界面元素的内容,如何设计命令及参数也很重要。影响用户对系统友好性评价的元素则有:颜色、字体大小、界面布局等,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软件界面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不符合用户习惯、不满足用户要求都将降低用户对软件系统的认可度,甚至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而使用户最终放弃使用系统。围绕界面元素所要达到的设计目的是让最终用户能够获得美感、提高工作效率、易于操作使用软件。

2、用户角色

用户角色是指按照一定参考体系划分的用户类型,是能够代表某种用户特征、便于统一描述的众多用户个体的集合。用户调查的目标是通过调查分析用户特征,将每个不能建立模型的单一用户归纳为集合,将用户集合定义为角色模型,同时赋予不同的优先级别,了解记录其界面需求。用户的需求调查和其特征调查即用户角色定义,往往同时进行。用户角色定义的原则是有代表性、同系统功能有关并有利界面的需求分析。一个用户角色可能包括大量的用户个体,他们对于界面的要求可以按照一定的界面模型进行定义。在一个软件系统中,用户角色定义时所依据体系可以多种多样,一个单一用户可以属于不同参考体系下的不同用户角色,但是一个用户角色要求能够代表一种界面需求类型。

3、需求变化

我们知道用户对于界面通常只能提出基本的要求,而且提出的要求也不一定科学,因此如何诱导用户在项目进行中尽早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任何需求分析人员都会面临的问题。用户根据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系统向分析开发人员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发方实现目标后交给用户,在系统实施运行后,用户将实际目标系统同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系统对比,同时目标系统的使用会刺激用户修正想象中的理想系统,然后提出新的需求。由于软件界面的评审因素同用户的心理状况、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对于软件界面,用户只有在使用过之后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操作习惯,颜色、字体等界面元素是否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4、界面原型

由于在软件开发前期,用户的界面需求很模糊,甚至没有自己的理想模型,用户提出的要求就很难量化,结果很容易被需求分析人员忽略。利用界面原型可以将界面需求调查的周期尽量缩短,并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快速原型法是迅速地根据软件系统的需求产生出软件系统的一个原型的过程,其主要好处是可尽早获得更完整、更正确地需求和设计。利用界面原型,用户可以很感性地认识到未来系统的界面风格以及操作方式,从而迅速作出判断:系统是否符合自己的感官期望,是否满足自己的操作习惯,是否能够满足自己工作的需要。需求分析人员可以利用界面原型,诱导用户修正自己的理想系统,提出新的界面要求。

三、需求分析结果

软件开发步骤中的需求分析后会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该说明书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作为用户和软件人员之间的共同文件,为双方相互了解提供基础。同理界面需求分析也会形成分析结果——需求分析报告。

第10篇

我国现有的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劳动就业等多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国家为其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对信息资料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1],致使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本文以某科技企业为例,在对该企业所处地区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将该企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和知识管理特点与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的切实措施相结合,采用基于网络的ASP.NET的“B/S”结构为该企业搭建了科技信息管理平台[2],并对企业未来的知识管理进展做出了短期规划。

该企业主要经营激光器等相关产品,拥有员工数量长期保持在50-60人之间,人员流动性较大,主动的产品技术开发环节较薄弱。经过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领导进行详细的讨论,归纳总结出企业现阶段在知识管理和知识经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①企业整体资金投入有限,知识管理专项资金投入受限;②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同时缺乏对员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③企业技术队伍获得外界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途径有待改善;④企业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导致知识分布零散、不均衡,降低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⑤企业内部缺乏知识共享互动,导致知识增值周期延长;⑥对于知识的资本化运营意识薄弱[3]。

在对经营现状、前景以及现阶段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设计、搭建了企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管理水平。

1知识信息平台模块设计

通过对该企业所面向的产品市场特点、自身条件及企业预期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分析,小组对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的预期目标以及该企业在信息、知识管理方面的短期规划进行了如下归纳:

通过实现信息资源库的多个子端口共享更新,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互动,改善由于沟通交流不及时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的企业技术知识储存不稳定的现象;

通过专设数据采集员定期集中采集相关电子资源并进行数据更新,以保证企业技术队伍对于外界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需要,能够简化技术创新的流程和时间;

通过设置资料存档模块,整理企业现状,便于后期在市场需求分析和技术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企业运营策略;

通过设计业务分析模块,便于企业直观了解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从市场需求信息、产品工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对比分析中,制定企业发展路线。

综合预期目标,知识管理平台模块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总共分为三大模块:知识积累、资料存档和业务分析。知识积累模块的设立,能够有效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知识损失;在保证模块内容及时更新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技术队伍获取外界新信息、知识和技术提供有效途径;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小组知识互动。资料存档模块的设立,使企业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其自身资源体系,能够解决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资源流失。业务分析模块的设立,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分析规划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产品工艺分析不断改进企业产品系列,通过技术对比了解差距,以上都为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搭建的知识管理平台初步拟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数据仓库;共享知识积累;资料存档;简易数据库检索;简单信息分析报告展示等。

2信息平台相关技术信息

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在与目标用户进行多次需求分析以及计算机水平的沟通讨论之后,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拟采用基于网络的ASP.NET的“B/S”结构。相比传统的“C/S”架构,其优点在于:B/S架构更易于部署和维护,其“瘦客户”端的特点,使在系统部署时仅需要配置部署于一台普通的企业级服务器即可,系统的升级维护仅在服务器上进行。不需要对各工作点PC机进行安装与维护,工作用机无需安装额外软件,利用现有的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有效地节约企业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同时保证了企业内部使用过程中版本的统一。同时,基于网络浏览器的数字图形操作界面,更贴近于用户日常上网的习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上手,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

平台的开发结合企业实际使用需求和预期实现功能,小组采用了3层架构的平台结构,即前端的用户操作界面、中间的业务逻辑层和后端的数据层。

前端的用户操作界面(即表示层)通过ASP.Net的Web Forms实现,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通过网页进行具体操作。对于用户身份和权限不同的问题,小组将用户划分为4组:①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远程后台登录、相关信息、数据仓库整理及备份。②数据采集员,允许对企业相关的产品资料、员工资料、客户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对纸质的数据电子化,提交至系统,供业务流程下一环的审核员进行审核。③数据审核员,对采集员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查核准,无误后审核通过,相应数据转移至企业知识库相关表中。④普通用户,一般用户可对知识库数据进行查询、浏览,实现知识库数据的使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实现对一般用户的分部门身份识别,即不同部门的职工仅有权限查询与本部门相关的信息,有效确保企业知识库的安全性。

知识管理平台系统的中间业务逻辑层,包括了产品资料管理、员工资料管理、客户资料管理、数据统计和用户访问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高内聚,模块之间低耦合。代码相对独立,便于维护和在未来应用中功能的扩展。

后端数据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数据表:用户表(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标示,在登录时赋予相应权限)、技术信息表、专利信息表、产品资料表、员工资料表、客户资料表和业务分析报告存贮等。本系统的数据层全部采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来实现对底层数据的操作。中间层通过Database类利用ADO.NET来实现对数据层的操作。

第11篇

1结合实例的康复花园设计过程改进

1.1实践思路与前期准备西南交通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康复景观课题组与成都“小星星儿童心理康复中心”合作,建立专门用于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花园的康复花园,尝试从自闭症儿童对康复活动的需求出发,探寻随着康复活动的进行康复花园设计自身完善的可能性,并从中提取较为完整的设计过程改进思路。研究分别从设计、园艺疗法活动、基地现状的角度收集基础设计参考信息,作为分析自闭症儿童进行园艺疗法与环境交集的切入点。并根据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活动行为的研究,确定获取设计信息的研究方法,作为改进内容的重要参考信息的获取途径。通过研究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相关文献,并与自闭症儿童直接接触,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活动习惯,现有主要活动空间构成,以及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小组发现传统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ABA)、感觉统合训练法(SensoryIntegration)、结构化教育(TEACHC)、精神统合疗法(PsychologyIntegrationTherapy)等常用的治疗手段存在短板,且一般在室内进行;康复花园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由此,确定活动主题为园艺疗法。并从已有资料中分析推演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活动对康复环境的需求分析报告。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项目直接的优秀案例很少,因此使得可以借鉴的设计资料非常有限。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作为康复花园的一个分支,适用于康复花园的普适原理。本节通过对优秀康复花园案例进行解读,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物理介质的客观信息的把握,即设计所处环境的自然信息,人文信息;设计中所包含的设计理念;设计构成;以及使用者活动,提取并整合有普适性设计信息,为形成设计“原型”提供直接参考资料。同时,调查基地基础环境信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特征、地貌地质、水系统、动植物构成等,生成现状分析报告。质性研究强调研究现象动态的发生过程,原因以及探索的过程。在本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的有效设计反馈数据,是自闭症儿童在康复花园中的动态数据;没有特定的研究层次;设计者以此作获得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的有效设计反馈数据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设计者对整个设计流程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家长和不同相关专业志愿者的深度访谈收集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的有效设计反馈数据。

1.2设计与活动流程通过原型场地设计分析报告和靓园现状分析报告,以及案例分析和活动对环境的需求,结合现有设计场地,确定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花园原型场地地点(见图1)。设计者与相关专业人士,根据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共同制定“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2012.9.15活动流程”。在活动流程的制定中,设计者可以不作为制定者,但是一定要作为制定的参与者,从而进一步理解活动进行的意义,从根本上找到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进而更好的在设计中结合这样的活动思想。“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2012.9.15活动流程”主要活动内容是除草。这是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园艺疗法与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的基础,活动内容所需要的场地限制性低,一般的耕地就可以作为活动的场所。再者,原型基地位于康复疗养会所中,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设施。由此,完成康复活动的实体条件已经存在。活动较简单,所以主要对原型基地的安全性进行考量。基于家长参与的一对一的活动模式,其自身即为一种安全的保证,且靓园作为建设较为完善的康复疗养会所,安全性的隐患基本可以排除。场地自身符合康复活动的需求,并且可以直接作为康复花园进行康复活动。

1.3活动的进行与设计数据的收集落实“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2012.9.15活动流程”的前期准备,以确保整个康复活动的顺利运行。康复活动的实现需要从活动人员的招募与培训,活动用具的准备,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入手。设计者需要参与到其中,特别是自闭症儿童家庭招募,以及志愿者招募,设计者需要对他们能否与设计者之间,对花园设计产生交流进行评估。当场地与活动的准备完成,那么设计者就可以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康复花园中运行“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2012.9.15活动流程”(如图2)。设计者作为观察者和研究者对相关设计信息进行收集。其中,包括对志愿者和家长的访谈记录;直接对自闭症儿童的参与式观察的图片资料文字数据;以及设计者在活动的参与中结合相关研究形成的对环境改进的图像和文字数据。同时,将收集的全部信息备份,按参与者初步整理成“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实验康复花园设计改进信息集合”。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数据收集只是过程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已收集数据的展示,也并不是针对特定的活动而存在的环节,而是普适性的康复花园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

1.4活动数据的评估整理设计者作为信息的整理者,从“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实验康复花园设计改进信息集合”中筛选和康复花园设计相关的内容,并判断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将所得信息初步分为康复活动与场地之间的设计问题,并整理形成“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实验康复花园初次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作为帮助设计者找出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活动真正需要改进的场地的重要参考,是设计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合。在下一次活动之前,进行设计改进,并且尽量落实,以逐步确保康复活动在花园中的顺利运行。同时,抽取在运行园艺疗法康复活动时,花园中良好的设计点。并将其从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康复花园功能性的整体、康复花园的意识特性、康复花园的具体景观单体的设计方法、以及植物的选配等方面分类整合,初步搭建“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康复花园设计参考信息”为之后的研究提供设计参考。

2康复花园设计过程改进思路

在实践中,设计者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在靓园的多种康复活动的观察与解读,使反馈信息流形成了完善设计的信息流。这样就使园艺疗法的不同康复活动对环境的设计需求,通过活动实践直接明确的摆在设计者面前。设计者对需求的一次次的设计应答,就成为设计原型到最终完成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多次设计循环,原场地从一块废弃的农用耕地,成为适于自闭症儿童进行园艺疗法的花园。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花园实景变化如图所示(如图3-4)。实践证明,以康复活动为主体的设计过程是可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原型法(Prototyping)与PDPA设计循环(PlanDesignCheckAct)关于设计方法与设计信息处理的研究,进一步从理论角度深化实践结论。实践中设计从园艺疗法的一项最基础活动入手,以此为依据构建满足活动基础需求的设计原型。自闭症儿童在进行园艺疗法的过程中,设计者通过观察访谈家长与志愿者收集可能的设计信息,分析并抽出设计改进信息,将其形成设计语言,从而进一步完善设计原型。设计针对一项康复活动,不断重复此改进过程,使适于此项活动的花园设计趋于完成。设计原型的不断完善与康复活动的内容紧密关联,不同的康复活动是形成新的设计改进循环的原因。随着花园承载的康复活动项目的增加,不断地完善的花园更适用于这一康复体系。同时,形成相关设计项目的设计参考资料。场地和活动以信息的形式相互交流,设计者则是作为其转化的枢纽,将犹如插件的康复活动不断插入场地中,使得场地成为承载多种康复活动的完整的集合体。从活动的角度进行设计逻辑的反向推导,使得设计与康复活动紧密结合,并形成了由设计与活动共同组成的自我完善循环。3结语针对现有康复花园设计方法的不足,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活动作为设计导向,引导设计理论。研究是对康复花园这种新型的景观形式相适用的设计过程的探索,力图扩宽康复花园设计思路,为康复花园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张加轶董靓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 产品设计 开发 暗箱

一、概述

所谓暗箱,是指人们不能或暂时无法分解或剖开以直接观察其内部结构,或分解、剖开后其结构和功能即遭破坏的系统。暗箱概念具有相对意义,同一系统对不同主体来讲,可能是暗箱也可能不是暗箱;随着主体认识的提高,暗箱也可能转化为灰箱或白箱。

通常,顾客需求有已知需求和未知需求。

顾客暂时不知道这些需求对他自己来说可能没有任何影响,但一旦形成了消费时尚(或其他外部影响),顾客就会很快跟上潮流。

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识别顾客的已知的需求,而且也要练就识别出顾客未知需求的能力,以解决需求“暗箱”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企业要实现顾客满意,就必须识别顾客的需求,以减少产品设计后期因需求分析误差而造成的修改工作量和成本的增加,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缩短开发周期,使企业获得盈利的机会。

二、需求信息的获取

顾客需求信息的获取是观察暗箱结构的起点,是企业生产的源动力。市场顾客需求信息的获取,企业可运用很多方法来获得,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向顾客调查,另一类是观察顾客如何购买和使用产品。直接向顾客调查,通常采用直接面向询问和互联网调查等方式。

直接面向顾客询问是常用的调查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调查表、调查问卷和访问等形式,该类方法简单方便,顾客的参与性强,市场的交互性也高,基本能准确地获取到当前市场需求信息。但从所收集的信息来看,该信息是对市场的静态了解,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不能及时地掌握。同时,在调查前必须确定好企业的目标市场顾客,以减少调查的盲目性和信息处理的无序性。通常在明确了企业目标市场顾客后,为求证顾客需求,采用这种方法较为有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为企业迅速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数据)并使该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快速传递和汇总提供了技术保障,减小了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波动性。相比传统调研方式的周期长、费用高、信息量小、受制因素多等缺点,利用互联网方式则具有所花时间短、费用少、信息量大和调研范围广等许多优点。企业可通过网络迅速进行数据获取和挖掘。图1为数据挖掘框图。

1.信息来源。数据挖掘的信息来源主要是WEB数据库(主要是用户的需求信息和咨询信息)、WEB日志文件(主要是用户的点击访问信息)。

2.数据过滤。上述这些数据在综合时要用过滤器进行分析,以排除不相关的数据、相关数据的多义性矛盾,消除不一致性。

3.数据综合挖掘。根据挖掘要求,或者根据知识库到WEB数据挖掘算法库去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并且使用这种算法去执行挖掘任务。

在需求信息获取过程中,企业应对顾客进行细分,将不同类型的顾客分成顾客群,并有针对性的开发能满足每个顾客群特定需要的产品。企业应将每个顾客群的期望及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制定计划来有系统的满足它们。

图1 数据挖掘框图

三、需求分析

由于顾客真实需求的模糊性,以及顾客未能见到真实产品前的判断错位和需求个性化等因素,给企业对顾客需求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需求判断的准确性。准确地识别顾客的需求信息是剖开“暗箱”的重要过程,企业通过需求信息的分析,真正从本质上明确目标市场中顾客的需求。所以,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地理解顾客的各项需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顾客要求,使需求暗箱转化为白箱。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选择需求。这三个步骤常常交织、整合在一起,以完成需求确认的全过程。

1.问题识别。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开发能否获得成功。企业应充分与顾客沟通,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汇总并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不时将不明确之处反馈给顾客,以期顾客解答,达到与顾客的真实期望高度一致,从而精确识别顾客的真实需求,通过需求信息的收集,企业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意见、抱怨、希望,有关于功能的,也有质量的,还有价格的,所以必须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类和整理。利用帕累托分析方法找出关键的少数。

2.分析与综合。企业所得到的信息必须将其变换成产品的功能要求。因此,要对顾客的语言资料进行分类、分层处理,利用亲和图和树图整理成树状展开的功能展开表,最终抽出需求转换成产品功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细化产品的功能,找出各元素间的联系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他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

3.选择需求。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在需求分析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定目标市场对企业需求、顾客需求和技术需求三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需求分析报告,从而确定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和具体要求。图2为需求选择各部分的组成。

图2需求选择各部分的组成

上述需求分析可用下面的模型进行描述:

式中 R ――产品设计全过程中的需求过程集,它包括针对不同需求产品的子过程元素R={R1,R2,…,Ri,…Rn};

TM――企业各类产品面临的目标市场集,它包括有子目标市场元素TM= {TM1,TM2,…,TMi;…,TMn,};

PR――用需求详细产品模块说明书描述的需求产品,它包括有子需求产品能力元素PR={PR1,PR2,…,PRi,…,PRn};

Φ――映射集,它包含了子映射元素Φ={Φ1,Φ2,…,Φi,…,Φn},其中映射子元素Φi和需求过程集中的子元素Ri相对应。

在需求设计的过程中,目标市场通过需求映射过程发生转换,最终得到用需求详细产品说明书描述的需求。在需求映射过程中,每一个映射子元素又包括下面的三个求解过程,这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于需求设计过程的企业需求、顾客需求和技术需求。

Φ――{ΦE∧ΦT∧ΦU}

式中 ∧――称为“合取”,表示被它联结的两个命题具有“与”关系;

ΦE――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映射到特定子目标市场的过程;

ΦT――将顾客需求映射到具体的技术实现过程;

ΦU――企业分析顾客需求,将其映射到定量描述用户需求的用例文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