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05:0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生活应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数学建模教学法
【基金项目】2012年度百色学院教学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12JG16
一、前 言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作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和五年以后,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这一类数学人才的需求估计将占总需求的一半左右,五年以后,将占总需求的一半以上.可见,培养具有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就如何将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贯穿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二、应用型人才须要有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能把理论付诸实践,能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为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应用与开拓创业的精神.
对于应用数学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要求具备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应用已知的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手段,它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公式、图表、程序来描述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理论、计算机求解建模,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建模是强化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数学建模对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在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1.在毕业论文选题中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例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一般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等方面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意向、所具备的能力选择大小、深浅、适度的课题.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选题:联系数学教学实践有关的课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术探讨;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都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这些题目中,大多数题目与现实生活脱节,能给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题目并不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如以一些企业的生产任务为课题,共同开发一些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
同时,由于近几年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鼓励学生承担实习单位的部分科研项目,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自行选题.在指导教师拟题或学生自行选题时,应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将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延伸.应用数学专业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运筹学等课程,可以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如利用运筹学,让学生设计学生干部选拔方案、设计生产的最优方案及运输的最佳路线,等等.
此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十年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题目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交通运输、农业、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内容.这些赛题对学生学习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前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中的问题,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能比较好地模拟学生走上社会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部分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时间有限,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完善;另外,对这些题目,还可以改变一些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2.将数学建模教学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几年所学知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选题的极好的锻炼机会,是对学生在几年本科专业学习期间,建模能力和建模意识的综合反映.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建模思想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数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就应注意使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注重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通过使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能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结合基本的数学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翻译,转化为数学上的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给出数学上的解释与方案.
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可以考虑从基本概念上、定理证明中、应用问题上、习题课上及考试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调查、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本科学习的几年中.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这个工具,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归纳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建立反映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最后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能力,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及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
在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这个环节,可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使用数学建模方法,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学校食堂进行调查,提出合理的管理及收费方案;对教育收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现状,给出一个调整的建议等等.
在数学实验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复杂的运算用计算机迎刃而解.学生能学习到如何使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体会到计算机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
4.建立一支有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其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因而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较少去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例子,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开设数学建模研讨班,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数学建模学习班与会议,选派老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开展骨干教师的技能培训班,使教师了解工程技术、生产新方法、新技术对数学的要求等.增强教师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要培养一批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有奉献精神及良好师德师风的创新型指导教师.他们知识广博,善于学习新知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延喜,王世祥.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6):103-105.
[2]张维亚,严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2(2):77-81.
[3]向日光,吴柏森.对本科应用数学专业定位的思考及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5):61-64.
关键词:数学建模 社团 美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数学建模”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以提炼,概括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该模型,接着去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的解答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是通过抽象、数据的拟合而建立起的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一种强劲的数学手段。
“数学建模社团”是一个学习、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天地。是一个建立在有教师辅导并参加竞赛而成立的社团,以全新的态度看待数学学习和学科应用,使学生更加集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准备参赛的能力,进一步展现和锻炼他们在数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数学已经积极地向一切新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领域渗透,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数学建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一些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中,数学的基本模型已极其普遍;在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一些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新领域,用数学建模方法从事定量分析时,效果显著。
目前,国际数学中开始通过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活动,推广使用现代化技术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把大学数学建模向高中数学建模转移是国际数学近年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如何构建高中数学建模
为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建模意识和素养。也就意味着需要在中学教学内容上发生较大的变化,还意味着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也需要大的改变。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学习数学科学的发展,还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思维,并需要学习把中学数学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这是大部分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建模的好时机。
数学建模活动应该与所使用教材结合起来。教师应分析在哪些章节中、单元中可适当地引入数学建模活动,例如,在数列教学中可引入银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等问题的建模活动。这样就可以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使学生从大量的建模活动中逐渐地领悟到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建模活动中来,提高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素养。
注重与其他相关理科学科的联系。由于数学对其他社会学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四、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有效地联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一)高中数学建模社团活动设计
1.认识数学建模,学习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数学建模竞赛流程、赛程安排、数学建模论文书写格式。
3.学习数学建模所用的数学软件:Lingo、Lindo、MATLAB等,并分析历届美赛试题及优秀论文。
(二)社团的发展方向
在参加竞赛前每一名队友应考虑自己在团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责任。高中数学建模一般四人为一个小组,建模社的主要工作是把他们各自培养成下面各个角色中的一位。
1.组长:协调并分配各小组成员工作,带领小组成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数字处理专家:团队需要做大量的数字处理工作,这就需要一位组员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学习处理数字的方法及软件,从而实现对模型大量数据的处理。
3.论文书写专家:论文表述至关重要,所以需要一个组员能把团队的思想和创新充分地表达出来,尤其是摘要的书写,对解决方案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
4.资料检索专家:在建模过程中找尽可能多的相关问题的资料,尽可能多地解决方案。为了能够在建模活动中应用,资料检索通常是非常具体和关键的。
(三)数学建模活动的意义
1.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数学史上有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歌德巴赫猜想等,应该说它们不单单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通过长期有效的观察、比较,通过反复数学模型建构,总结出来的著名的数学问题。所以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以“构建”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模”就是构建数学模型,但模型的构建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模型构建能力和意识,而学生构建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则需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建设,创造性地构建模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树立“一次建模,终身受益”的数学建模意识
综上所述,以社团的形式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是必要的、意义深远的,我们想要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重点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充分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喜欢数学建模意识,也能够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从而才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一次建模,终生受益”的建模意识。我们坚信,在以社团形式开展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终将为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路径,也必将为新形势下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翼.初等数学建模活动[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罗浩源.生活的数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王尚志.高中数学知识应用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实践; 科学素质; 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微观的机理性研究离不开数学,宏观的决策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已逐渐习惯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客观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架起各门科学与数学的桥梁,正是数学建模!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工矿企业和政府机关管理人员,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和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和训练,应对大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1,2]。
1.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反复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已有哪些条件?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数学的哪些概念可能有关联?通过阅读题目,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客观正确地理解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进行必要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已掌握或通过查阅而及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其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研究结果做出通俗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2. 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数学向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数学建模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如通过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分析药物的疗效;数值模拟设计新飞机的机翼;预报与决策方法对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气象预报、经济增长预报、经济收益最大的价格决策、费用最小的维修决策;控制与优化方法用于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零件设计的参数优化;规划与管理模型用于生产计划、运输网络规划、排队策略、物资管理等[3]。这些都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扩展。例如,讲授微积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仅仅介绍数学符号的运算,在讲到微分、级数等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它可用来做近似计算等。
3. 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模式的问题,只能依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思想和方法,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其本质的东西,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时要具有把握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例如,当你遇见诸如速度、变化率、衰减、增长、边际、弹性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导数和微分?进而可建立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来分析运动的机理?当你遇见诸如使什么最大(极大或尽可能大)、最小(极小或尽可能小)、最佳、最省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呢?进而去建立一个优化决策的数学模型?
4. 熟练使用计算技术手段。即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模型的数值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只是为了熟悉掌握一些编程的命令和语句,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对较差。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各种命令和语言编写程序的机会,学生针对教师所精选出的不同模型编写出许多较大的程序,并通过运用程序求出模型问题的数值解,使学生编程能力和解模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建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培训和讲授,可补充一些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实际做一些建模题目,给学生布置一些没有学过的数学内容和没有接触过的建模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完成在网站上搜索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建模题目,以此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交流和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是集体项目,现代的科技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应在平时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从不同观点的讨论中综合出最优的方案。这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7.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学习之前,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对如何写摘要、提取关键词、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初次写出的建模论文根本无法阅读。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和稳定地发挥。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才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效。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起步于1994年,通过数学建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开辟了现在的良好局面。
1.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改成功的保障。在我校的数学学科中有一批稳定而热情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从过去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并有主教练负责。学校出台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建立了校级数学建模实验室,指导学生成立了全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为数学建模工作在本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直接反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
起步时期的建模教学内容,是以数学相关知识介绍为主。大致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建模的特点、分类和作用。内容较为平淡,其收效不大,当学生遇到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时,就难以下手解决,学与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理想。
在数学建模教练小组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教改项目“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首先,组织编写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资料,并作为该课程使用教材,这也有利于让该课程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其次,教材依据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数据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方差分析、聚类和分类、图论、综合评价、预测方法、满意度评价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并有机地结合相关的一些典型建模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这样,使教材变得生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环节。
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按照全国大学生参赛办法,将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以队为单位和教师一起参与经常性的讨论,讨论地点放在数学建模实验室。(2)免费开放数学建模实验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建模训练。(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反复学习和查阅。(4)精选训练题目,按竞赛要求,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论文。(5)对完成较好的论文,让学生自己讲解所完成题目的思想、方法,提出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6)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写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无论是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4.数学建模课程的考评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数学建模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考评方面,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由老师提供若干论文题目。
这些题目尽可能没有现存的论文。(2)学生事先组好队,依据所学专业的性质,每队完成2~3篇论文。(3)为尽可能避免相互抄袭,每个题目最多不超过5个队做,如果出现雷同,则返工重做。(4)根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按质量高低给分,并对每篇论文写出评语,指出论文中的优缺点。(5)期末不再进行考试,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几次论文质量决定,每次论文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权重基本相同。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以来共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13队,省级奖45项,平均获奖率达86%。
参考文献:
[1] 李凝. 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 科学日报. 2007-01-18.
大众化教育下高职教育应“以人为本”针对生源的特殊性,构建基于人的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从受教育者和施教者双视角下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进行多元分析,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以人为本进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一、高职教育现状多元化分析——以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为例
从被施教者和施教者视角下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进行多元分析被施教者(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格的缺失、习惯的无形、知识的匮乏。对于普遍问题究其原因来自:(1)家庭背景造成的一种缺失。“家庭的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儿童;所占的比例15%。(2)成长背景造成的一种缺失。成长过程中或读小学、初中、高中,来自学校、老师方面的爱的缺失所占的比例40%。(3)社会背景造成的一种缺失。社会对高职的一种歧视。施教者普遍存在老中青的知识结构差异,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书及育人有一定的方法。但对新知识的接受及传受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方法也较保守。而青年教师由于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接受和传受新知识有一定的优势,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施教者与被施教者应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二、基于教育现状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多元化分析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需面向师生,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为导向,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五个衔接。即数学和所学专业对接;三类学情与三类课型对接;三种教材与三类课型对接;三类学情与三种实施方式对接;三类教师与三种实施方式对接。(2)三类学情。首先大一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有64学时将应用数学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统一考核,通过各位任课教师一学期的观察与考核结果将学情分类,兼之学生的选择,在选取数学后期学习,将学情分为以下三类:学情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全面。学情Ⅱ:知识与技能、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局限。学情Ⅲ:知识与技能、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弱;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缺失。(3)三类课型。课型Ⅰ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紧密与专业学习对接);课型Ⅱ高等数学基础课(尽可能与所学专业对接,主要目地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课型Ⅲ数学素质课(人文数学或数学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4)三种施教方式。一种以专业学习、数学实验及建模竞赛为载体实施数学实验及建模课教学;一种是以专业需求、终身教育为载体实施实用数学课教学;一种是以数学素质教育为载体实施人文数学课教学。(5)三类教师。即实验教师(数学实验及建模)、理论教师(实用数学基础)、素质教育教师(数学素质课)。其中实验教师是青年教师;理论教师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教育教师是老年教师。
三、“专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开发的多元分析
教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教材的特殊性对教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64学时开发《高等数学基础》教程主要体现以下内容。高等数学基础知识讲解,以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是按数学知识体系划分。同时配套项目任务考核册,考核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理解与简单应用,即填空、选择、判断、测评题与书本例题类型难易度一样的;二是,难易度递进,填空、选择、判断、测评题比书本例题相对难一些;三是,拓展加深,题的难度要大一些,题量要大一些,实际生活实例要多一些,专业实例相应配备一部分。
(二)对应三类课型的施教,高职高等数学开发三种配套教材。课型Ⅰ配套教材《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教材抓住“专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专业实例作为高等数学配套课新内容的引入,构建项目教学,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自身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二是,教材以数学建模竞赛题为载体,构建“项目教学、情境模拟、课专融合、过程式考核”。课型Ⅱ配套教材《实用高等数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应用高职高等数学为主线,每节教学内容大体围绕两个应用性问题展开,教材中有关数学应用的例子和习题紧紧围绕学校特色进行。内容涉及建筑、文化、商业、家庭理财、全球性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二是,教材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新内容的切入点,常常围绕具体问题的应用展开,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三是,教材开设应用栏目,如聚焦职业,介绍各行各业应用数学的事例。课型Ⅲ配套教材《人文数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努力去展示数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为主线,以数学人物、数学故事、数学问题、数学史、数学之谜为题材,以生动而不失深度的叙述,把学生带入数学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学习之中。二是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喜闻乐见,易于传播,易于接受。
四、结语
通过多元化《高等数学》教学教材的开发以及对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改进,使得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对学生说难以理解的、深奥的抽象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来体现,使学生易于接受。多元化教学方法比较切合大多数理论性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改进依据,有望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有兴趣与老师交流,也有能力和水平与老师沟通,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从教学课程到课时的安排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从而也兴起了新一轮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浪潮,在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过程中,对课程建设进行多元化分析.在教学方法上、考核方法上等,采用分层式,多元化,使教学达到最有效的作用。成功做好高等数学与专业的紧密结合,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专业与数学的联系有较多的了解。并与教学过程相互渗透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与有趣。
参考文献
[1] 张瑶娟.高职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李京秀.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彭慧.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郭立婷.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5] 张千友.精品课程试题库管理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关键词:写论文;写日志;写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41-01
数学需要用语言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培养人的准确简练的表达能力和交际与合作能力。华罗庚教授曾教育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想的莫过于写作了。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数学语言,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创新精神相结合呢?是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锻炼用语言文字表达数学知识进而促进数学素养提高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数学写作"。
1.写数学小论文 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观,同时萌动着数学创新的欲望,希望多一种自由发挥大胆想象显示自己数学能力的空间,数学小论文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学生在探究和反思中用精炼的语言,严谨的论证表达一个观点,写出文字清晰、措辞准确、语法规范、构思新颖的文章,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两种角色--研究者和表达者。
数学小论文中,学生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用写作方式和数学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数学观念,反映数学思考的过程和体验,公布自己数学探究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论文可以道出自己学习、成长的经历;可以印证自己的实践和创新。可以是经验性的或发现性的;可以是指定或自定的,不拘一格使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论文中不只有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 ,更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精神、数学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和猜想、数学体验和实践等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层思考,在一石数鸟中强化了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写数学日志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日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认知过程、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静的港湾,利于学生放开思绪自主建构自己所理解的数学,利于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写数学日志,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教师也可以从中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迷茫困惑、顿悟觉醒,能深深地感触到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卑或自傲、痛楚或快乐,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便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还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力量的展现与成长。特别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并把它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时,他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例如有学生发现集市中有数学,日志中这样写道:"瞧,集市上卖皮鞋的地方怎么这么热闹呢?哦,原来那里的商品都打八折出售,怪不得那么多人。八折就是现在商品的售价比原来便宜二折。一双皮鞋原价100元,打八折出售就只要80元";还有学生发现生产劳动中有数学,日志中这样写道:"今天,我家决定买一个粮囤,爸爸不知道买多大,我便为爸爸算了算。小麦每立方450~500千克,我家有1500千克的小麦需容积约3方的粮囤,用底面积乘高算出粮囤的容积就行了,爸爸采纳了我的意见,买了合适的粮囤"。还有学生在写道:"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大伯家,出门时是9:20,回到家是9:53,路上我们一共用了23分钟"等等。这样的记述使他们学会了用明亮的眼睛去寻找、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表现出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热爱。
通过写数学日志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乏味,而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
3.编写数学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思考,用精炼、严谨的语言和文字编写数学问题,并追究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此拓展思维,达到深入细致的掌握知识体系的目的。在知识点讲完,让学生以书面的、纸质的方式编写问题。这些问题不被时间和地点所限制,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可马上完成也可查阅资料、反复推敲后所得,可相互传阅、长时间呈现,可自编自答、也可用以考察别人。这样做提供给学生的空间较大,机会更多,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提出问题的自由度较强,所受到的限制少,更容易发挥创造性。
要用文字呈现问题,就要字斟句酌,避免任何的含糊和混淆,一字也不能出现差错,要以数学化的修辞和语法、紧密的逻辑关系,准确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就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丰厚的文学素养,就要全面和谐的发展。问题由自己写出来,能做出解释并求解,不仅增强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发智力挑战,使其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创新意识倍增。
以"写"促学,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它不仅弥补了传统数学作业中的不足,更激发了学生数学创新的原动力,使其领会到了数学美学的价值,使得学生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在"写"中将所见、所思表达出来,不仅能增长数学才能,又能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中去,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天空,让全体学生在文字的耕耘中尽情享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乐趣, 使得数学素养获得极大的提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碳”;教育
数学是“生活”。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很明确: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数学因生活而产生?生活因数学而多彩,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基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低碳生活”主要是倡导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并去实践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当前“低碳”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低碳”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现实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太阳”,绝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加上在家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浪费粮食、浪费金钱、不珍惜学习用品等普遍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
一、营造“低碳”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数学姓“数”,这毋庸置疑,而数学学科渗透?低碳生活”教育也是责无旁贷:作为数学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低碳生活”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低碳生活”新成果,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订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低碳生活”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低碳生活”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二、挖掘教材中已有的“低碳生活”教学资源。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数学教材中,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低碳生活”教育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融于教学之中,内隐渗透、潜移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下)第52页)“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小明家十月份付费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瓦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94页)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自家的水费等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追问“关于鸟类,你知道些什么?我们本地还有人喜欢吃野味,你们吃过吗?你认为吃野味对环境、对家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吃野味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符合“低消耗、低开支”生活理念。
三、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低碳生活”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成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材,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我们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利于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资源替换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既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较好地渗透“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层效果。
四、设计富有“低碳生活”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切身感悟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一些实践活动还能够渗透“低碳生活”教育。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118页“了解周围的家庭”时,让学生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接受“低碳生活”教育;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认识百分数”时,让学生上网搜集含有百分数且体现“低碳经济”的信息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低碳经济”,逐步形成“低碳”意识。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柱体体积”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圆柱形易拉罐等作为学具使用,让学生利用废物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五、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体现“低碳生活”内容的小论文,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进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是我们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结合南京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生活与数学》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小设计、小研究、小论文等比赛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开展小设计、小研究、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受到“低碳生活”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研究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很高兴能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研究工作室的一员,能有这样学习的机会很难得,自从加入到初中数学教师研究工作室以来,这学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每次活动工作室成员都积极踊跃的参加,无论是听讲座,还是准备做课,大家都非常认真,每一次听课后大家坐在一起认真地分析研讨本节课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改进更好,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我感受到这个集体带给我的快乐和收获,每位工作室成员那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都给予了我强大的动力。
一、研讨制定计划
工作的成立之初,崔老师召集大家,商讨制定工作室计划以及研究课题学习了相关知识,要求在写教学设计以及上课时注重并注意积累经验总结,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也从讲授慢慢过渡到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提问点拨,追问拓展。
二、加强理论学习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工作室十分注重先进教育理念学习,老师的推荐下工作室购买了《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学》等教育理论书籍,组员们积极的进行阅读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三、聆听专家讲座
除了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工作室还陆续请到几位专家,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听完后,我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我的实际工作。其中有一次讲座专家根据大家所写的论文与每位老师交流、探讨如何撰写论文并提出了写论文要有真问题,真研究,真结论的三点建议,为我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指明了方向。
四、深入课堂听课研讨促提高
无论听讲座还是学习相关书籍,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教好课,我将学习的教育理论等知识结合学生情况,充分应用到我的课堂中,我的课堂也因此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课堂上我的话少了,学生活动多了,讨论多了,交流多了,学生上台讲解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兴趣浓了,数学课的课堂气氛活跃了,我在课堂上只起到了及时点拨,及时总结,引导拓展的作用,课堂成了学生的主阵地,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在这学期的每项活动中对于我都有很大的收获,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相信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谢谢各位老师。
数学建模,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为一些大家所熟悉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求解以获得相应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相应实际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角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队为单位参赛,每队由三个学生组成;参赛队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假设、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编制程序验算结果、反复修改等任务,并撰写包括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求解、结果分析和检验、模型改进等方面内容的论文(答卷)。
2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有所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固然有节节攀升的毕业生数、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供需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保持工作及晋升和继续发展的内在素质和才能,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规划与应聘能力等,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其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而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基本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
3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赛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甚至有许多是学生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如,2012年赛题中的C题: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与医学领域有关),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是难以甚至不能完成竞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复习好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必须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如,数学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方法、不包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数学内容(如数值计算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从大量文献中吸取所需知识的技巧等知识,学生都须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来掌握。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2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是要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结合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题涉及的数据量往往大且复杂,求解、运算过程十分繁琐,手工计算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结果,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问题,例如,常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模型初建、模型合理性分析、模型改进等;使用SPSS等数理统计类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图形变换和问题求解等工作,这是个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可见,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技能。
3.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赛题来自于实际问题之中,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而对竞赛选手完成的答卷(论文)的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评价时主要是看对问题所做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评审者更青睐有独特创意的论文。这就要求参赛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在通过分析、讨论,迅速洞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之后,做出合理的假设,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创造性地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可见,数学建模过程是个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4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一般竞赛,单独一个队员是无法完成竞赛的,必须通过团队三队员共同的努力,才能在72个小时内完成论文,交上答卷。这要求在竞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队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发挥团队的整体综合实力。在团队中,由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队员来负责协调三人的关系,安排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由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队员来保证写出较流畅的论文;由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队员来使用数学软件,负责建立、检验数学模型;竞赛过程中,队员间必须精诚团结、相互配合、集体攻关,才能在竞赛中取胜。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过程是个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素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98-02
1引言
从1995年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很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都积极响应。教育部也先后制定了几项重要措施,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数学文化修养显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文化不是讨论数学问题的,它是一种以数学为背景的文化。通过这种教育学习,就是要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教会学生如何去品味数学、欣赏数学,亦即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满足专业学科知识需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均衡的文化素质和与时代相适应得知识结构。
2 数学文化、数学课程与学生素养
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数学文化几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数学也是一种素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日本的米山过藏曾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的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数学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把握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多角度地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首先,搜集数学故事,体会数学的发明过程。教师可督促学生利用课外读物、数学杂志、因特网等信息工具去搜集数学故事(如数学名词、数学符号等)。任何一个数学名词、数学符号都是伴随着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如:“+”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写为“u”,最后变成了“+”号;“√”是由拉丁字母“r”演变而来;在极限的定义中常用的符号“”“”分别是英语单词Any(任何的)、Exist(存在)的首字母的倒写和反写;因为定积分的定义当中涉及求和,积分符号“∫”是拉长的“S”(英语中求和sum的首字母)。学生通过对数学故事、数学符号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智慧与生命的。
其次,了解数学名人,领会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古今中外,每一位数学家成功的过程都是值得学生去了解和学习的。他们有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求真态度,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南北朝的祖冲之用挪动筹码(小竹竿)的方法进行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 592 6与3.141 592 7之间。欧拉年近60时双眼失明,接着彼得堡失火殃及他的住宅,书籍和大量手稿焚毁,5年后,爱妻病故。在这些不幸面前,欧拉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的毅力奋斗着、拼搏着,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让人笔录他的发现,17年的时间里写出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拉近了数学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最后,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许多人质疑:数学中存在美吗?普洛克拉斯曾言简意赅地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也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蕴涵丰富的思维与方法,通常将其划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抽象美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进行积累和对比,认识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如人们在使用正整数过程中根据其特点规律,发现了完美数、默森数、回文素数、孪生素数;在数理演算与证明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反证法、RMI方法、抽象法等。再如大家熟知的“黄金分割”“黄金比”,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种“分割”和这种“比”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愉悦感,非常难得,如黄金一样珍贵。黄金比,是工艺美术、建筑、摄影等许多艺术门类中审美的要素之一,认为它表现了恰到好处的“和谐”。对美的认识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鉴赏力,陶冶情操。
3.2 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素质
首先要渗透数学史,揭示知识形成发展全过程。数学史揭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与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是怎样在人脑中形成并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天文观测和航海时所遇到的问题(即角与角的关系),由此产生球面三角,之后又由于间接测量和测绘工作的需要而出现平面三角,经数学家逐步改进,才出现今天这样完善的三角函数及相互关系。再如讲导数的概念时,可给学生介绍导数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以及设计透镜时所需求切线的方程。通过对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历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讲解数学名人名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遗留下许多疑难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不断研究,有的至今没有答案,有的则是在附加条件后才得以解决,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展示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如古希腊遗留的尺规作图三大难题(三等分角、化圆为方、倍立方体),其中三等分角被认为不可能实现,而在附加条件――给直尺加上刻度,则可实现。学生在了解数学界的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后,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实践兴趣,对比加以思考。陈景润就是听到老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而下决心向皇冠上的明珠进军,从而证明出“1+2”,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之差。一位美国数学家称赞他“移动了群山”。
最后要重视数学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数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社会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几乎渗透到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拉奥・柯西)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后,才会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学好数学。如在极值的应用、微分方程等教学中可以融入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知识,建立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模型,最后解决模型。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开展数学活动,给学生学习文化的空间
首先要撰写数学论文,自办数学小报。在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以后,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成论文,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日记,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评比,选出优秀并奖励或建议投稿。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版数学文化报、板报等,共同分享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乐趣。
其次要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课外作业的形式丰富多样,不能只局限于做作业,教师应不定时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如开展数学建模,制作手工模型)。数学建模是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可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数学建模竞赛。制作手工模型是手脑并用、开动思维、发挥想象的好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4 结语
在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多数教师虽然也已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数学文化很难有机会进入数学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加强自身的学习。可以通过读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文化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修养和数学文化修养;也可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名师的课例,体会数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努力做到:首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积极地探索发掘数学文化素材,注重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其次,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最后,在课程考核环节,要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总之,只有真正地将数学文化带入教学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知识 提高 数学教学 效率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教学中,人们很难想象在数学课中运用语文知识。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语文偏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科,相对于语文来说,属于理科领域的数学则重在逻辑性的塑造和培养。但从知识本身出发,如果数学能将概念、定理、公式等利用语文的相关知识来阐述,那么数学对学生来说数学就会与之前不同,学习起来也会轻松有趣得多。例如,数学内容具有深邃逻辑结构,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因而课堂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数学知识产生恐惧感。如果在数学课上使用语文课上才有的查阅字典、朗诵诗歌等,可以把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也降低了课堂的枯燥程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教学氛围改变了以往单调沉闷的氛围,变得充满轻松活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成效。笔者就如何将语文和数学相互融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巧用文学素材,妙解知识点
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呢?我认为,如果在现实的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知识与文学素材相结合,活化书本知识,实现数学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连通,那么刻板的数学知识就会演变成生动的生活知识。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数学知识,形成生活智慧,可以提高数学的存在意义。
(一)以歌曲为引子,引导学生开发智慧,突破教材难点
在学习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时,教师可引用歌曲《中国功夫》中的一句歌词“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进而提出课堂教学主题――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样,学生在歌词夸张而又形象的描述中,不但能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由此,一向被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一旦结合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素材,与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也能显出其可爱的一面。
(二)以优美的散文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教材基本概念
在讲授“直线与圆的关系”时,不妨借用初中语文中我们所学的课文――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中关于日出过程的描写:“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了海面……”在诵读完散文后,我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例如,太阳从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了海面”这一系列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能否画出这些图形,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命名这些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与分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着。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枯燥的课堂中引入优美的散文,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环节,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更增加了数学教学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二、巧用文学类比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忘记列出公式。举个例子,教师多次强调,在解答有关圆的计算题时,第一件事就是要列出公式,结果却是仍有不少的学生没有写上公式。如何引起学生的重视呢?教师可以从语文议论文的构思中借鉴方法,以写公式重要性为主题展开论述,从而让学生知道议论文的结构――论点、论据、论证与计算数学题时的相似之处:数学题中要求的结果就是论点,解题中运用到的数学依据就是论据,这个过程就是论证。在议论文中,论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样我们在计算数学题目时,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数学公式作为解题依据才行。只有保证数学公式引用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计算结果。由此可见,通俗易懂的语文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简单的类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数学与语文的整合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高二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来说,我列举一些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互整合的例子:
1.有五组词语,分别从这五组词语中挑选出一个,组成一句话,并想一想可以出现几种搭配?例句:李大妈乘汽车去上海。
A组:李大妈、王女士、张先生;
B组:乘;坐;
C组:汽车、火车、飞机;
D组:去;到;
E组:北京、上海、河南。
2.将“读”“书”“好”三个字排列的结果写到下面的括号里:
我今年已经八岁了。妈妈为了让我(书读好),周六专门带我去图书馆(读好书)。上次,妈妈给我借了两本(好书读),读完后,妈妈带我去还书的时候,图书馆的伯伯对我说:“你现在正是(读好书)的时候,这两本(书好读),你要在业余时间把(书读好)才行哦。”
总起来说,由于各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结构性及目标性,所以才会出现分科教学。比如说,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让学生造句、填词、写一段话等。实行新课程后,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语文知识要素,让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歌曲、散文等方式具体化,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学生接受知识时,教师通过与生活中相关事例相结合,不但使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活化,让学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有了深刻印象,还让学生学会了应用知识。学科之间的贯通使用,淡化了学科之间的分界线,开拓了思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结合语文知识,适时地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设计,那么将对数学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所喜爱的。但跨学科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所用,切勿牵强附会.盲目套用,导致笑话连篇,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楮苗苗.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