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教师师德总结

大学教师师德总结

时间:2022-03-06 14:4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教师师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教师师德总结

第1篇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随着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大,国家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对高校教育投入的加大,使得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基于此种社会形势,高校的教师队伍数量和规模只能够不断的扩张,这样才能够逐渐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青年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由于高校教师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青年教师的注入虽然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元素,但是在某种方面影响了整体教师结构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的各种方面的特点使得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等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某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当前,我们国家内部的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的提高,这是因为现在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就必须逐渐的构建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这也是改变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重点论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不断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现象制定相应的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育;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0-02

青年教师总体上讲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点,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基本上是硕士,知识结构新,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与大学生心理距离近.[1]就现在的现状来说,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的学生数量在不断的扩招,致使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提高,高学历、不是师范专业教师的比重渐渐上升.根据有关部门的基本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们国家内部的高等教育学校里面的教师团队年龄逐渐年轻化,年龄低于45岁的教师比重高达80%,年级低于35岁的教师比重为47%.此种现状充分的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的教师结构逐渐年轻化,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在不断的增多.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可观,但是仍然会有部分的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和师风建设等方面有所欠缺,性格方面不适合教育行业、教学不严谨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都会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的严谨性,严重的情况下会损害高校的整体学校形象和信誉.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此种情况下愈发重要.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性

1.1 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这就为各种类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如此,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都为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逐渐的凸显出大众化的趋势,此种局面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年龄逐渐减小.许多年轻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性与系统性的师范教育培训就直接入高校担任教师,而且在高校教师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些年轻教师的年纪较小、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新颖、反应能力较快而且发展的潜力巨大,但是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些许的缺陷.

1.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师德师风是指教职员工在从事教学、管理、服务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体现.[2]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校内部的学习风气等等,体现着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才气的统一性,严重的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单单是这种情况,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地位愈发的突出.师德建设与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已经影响到各界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态度,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师德师风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高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3]

2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

2.1 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

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4]

2.2 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

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5]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6]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2.3 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

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3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3.1 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7]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

3.2 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

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3.3 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8]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4 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加大,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伴随着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青年教师逐渐的在教师中比重的加深,显示着我国的高校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高校教学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教学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所以,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质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沈岚,边丽.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培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11-13.

〔2〕张宝梅.初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原因分析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230-233.

〔3〕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J].高教探索,2011(04):70-73.

〔4〕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1-123.

〔5〕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34-35.

〔6〕唐陈绍,甘益甜,谢晓波.基于学生眼中的高校师德师风状况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1(23):45-46.

第2篇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是新形势下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为促进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科学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内涵和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指出了目前研究生导师师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一些对策与建议,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师德;立德树人;育人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1],其综合素质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职业之灵魂,师德兴则教育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过程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而且要强调“立更高的德、树更高的人”的观念。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生人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有深远影响,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内涵

研究生导师师德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是指研究生导师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研究生管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关系[2-4]。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实质就是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身德行影响和促进研究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成才,而这种成长和成才,不仅仅是研究生科研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生通过导师的高尚师德、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化而获得的精神层面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基础是博学

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培养和教育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5],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架构和渊博的学识积累,这是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求。导师应博览群书、视野广阔、终身学习,才能引领研究生进入科研的殿堂,并在无形中激发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根本是示范

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研究生导师息息相关,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研究生导师更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雅正、为人师表,成为研究生的表率和楷模。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核心是敬业

研究生导师应忠诚和热爱所从事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切实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对研究生要无私关爱、严慈相济、公平公正,努力成为研究生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灵魂是育人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三大职责,其目标都为育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不仅要教给研究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同时研究生导师又要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尊重研究生个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想信念、价值水准和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引领和启蒙作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因此,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统筹研究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6]。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论文写作、道德品质、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是研究生的指导者、领路者和指引者;师德建设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使得加强导师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事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建设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是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迫切之需

导师队伍规模的扩大、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的不甚健全等原因使得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导师师德建设亟需加强,正是因为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对研究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导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切实加强导师师德建设,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自2013年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提出要对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开放合作和激励机制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和深化,在导师责权机制中,不仅提出要改革导师评定制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还着重指出要强化导师责任,全面落实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导师师风建设,提高导师师德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7]。这就以制度的形式明晰了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必然抉择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需要研究生导师有意识的引领和指导,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科研功底,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强的责任心和探索创新的创造精神,即要求研究生导师要有崇高的师德,才能尊重研究生共性和个性的自由,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有意识的给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教育环境,使得研究生在无形之中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创造激情,实现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根本提升。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大国,这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和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和历史的主、客观原因,研究生导师师德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导师师德理想迷失

近年来,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导师知识储备有所欠缺,不仅对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充分[8,9],对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也知之甚少。部分导师虽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缺少对研究生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的指导和培育,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利。此外,研究生导师中“重科研,轻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师角色意识淡化,导师职业道德素养迷失,同样是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为人师表欠缺,导师师德准则失范

研究生导师遴选时因为过多重视其科研和学术水平,而对其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不一,言论导向偏激、消极,纪律观念匮乏,甚至滋长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道德水准下降,这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敬业意识淡薄,导师师德行为失序

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研究生导师逐步职业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缺乏、敬业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缺少最基本的敬业精神和敬业意识,不能全面履行导师的岗位职责,不重视研究生教学,教学效果不能使研究生认可,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对研究生缺乏爱心、耐心和信心,对导师本职工作敷衍塞责,师德行为已背离了研究生导师的标准,未能完成导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四)价值取向倾斜,导师师德观念动摇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部分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他们只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追求名利的思想严重,甚至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审视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对待本职工作不够严谨认真,热衷第二职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在科研工作中学术造假、论文剽窃、道德滑坡等现象屡屡发生,导师师德观念动摇,与研究生导师“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目标不符,不能达到让研究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崇高境界。

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在导师遴选、导师招生、导师考核与评估、导师职责等制度建设中应将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并逐步扩大其所占比例,逐步健全、完善和创新符合校情的专门针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规范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强化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严肃性,使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权威性[10],有力推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与影响是巨大和无穷的。将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学术精深、严谨笃学的优秀研究生导师树立成先进典型,并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在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努力营造研究生导师育人的舆论氛围,进而引导和引领广大研究生导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实现研究生导师的真正“内化”,从实质和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水平。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外在制约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是促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可成立研究生导师师德监督与评价部门,并制定研究生导师师德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导师师德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价。此外,要充分发挥广大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因为来自研究生的评价和监督最客观、直接和有效;通过研究生导师自我教育和外部监督,内外兼管,使研究生师德建设机制更加科学、有效且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丰富激励机制,突显人文关怀

激励机制也是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研究生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都会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应努力为研究生导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导师有幸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彰显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赵海涛,曹庆年,等.对理工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112-113.

[2]郭号林.论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大学教育,2013(2):33-34,39.

[3]娄欣生,周艳球.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9-51.

[4]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79-82.

[5]李小刚,杨兆中等.浅析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J].内江科技,2008(4):190-192.

[6]李占华,罗英姿.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园,2012(24):29-30.

[7]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1(3):114-115.

[8]李雅林,周春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药学教育,2012,28(3):19-23.

[9]朱松豪,梁志伟,等.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12):38.

第3篇

Discuss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LI Wenjua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morality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mployment, in some cases may even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view. College teachers with noble morality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employment guidance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历程: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就业过程指导―职业选择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发展教育,实际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教育”等课程,以便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与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就业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表现、就业心理和择业观。

1 教师师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观的影响

教师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要求作为自身的目标,德才兼修,落到实处。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奢靡之风、享乐之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之气已开始侵蚀着高校这座文化圣殿,也不乏一些教师已经被这些浊气所污染,凡事都斤斤计较、吵吵闹闹,表面上是维护个人权益,实际是不从大局出发、只顾个人眼前利益,更有一些教师将这些挂在嘴边、表现在行表之上,甚至有的教师将其带到了课堂之上,比如,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找工作单纯看的是薪酬、公司的气派,未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这种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笔者及周围同事就多次遇到大学毕业生前来办理工作毁约事宜,理由就是某某老师说这家公司不好,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加班出差。

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只有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需要与想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特长、职业愿景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就业路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实现职业发展。

3 高校教师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应具备的职业品质

3.1 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学生的就业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成才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肩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发展规划竞赛、就业创业讲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在日常课程和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做学问,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就业,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师德目标,既培养学生,同时也能提升自己。

3.2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生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教师负责精神的表现。教师要切切实实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视为己任,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优缺点、职业兴趣与职业愿景、职业目标等,通过坚持群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地进行职业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同学、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出国考研深造的同学,更要进行细心、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指导。

4 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4.1 教育心理学是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

高校教师要做好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便能够更好地、更及时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信息咨询、心理辅导、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出更加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可以通过后续观察、学生不断反馈,协助学生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期望值。另外,帮助学生维持身心健康,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心理辅导技能。尤其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和顺利毕业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端正的择业态度,在面试过程中能够调试好心理,克服种种困难、矛盾和冲突,即使失败了,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认知不足,重振精神,以健康的心理继续参与就业活动,不自暴自弃,不一蹶不振,不气馁。

4.2 掌握国家、省、地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

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是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高校教师要自己切实掌握政策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状况,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就业迷茫,盲目跟风的同学,更要进行细致的就业辅导。

4.3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应意识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目的,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初步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跟踪、访谈、反馈,引导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鼓励其为达到规划中的目标,需要炼成一定的技能活能力或取得的证书。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增强他们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开设专业的相关知识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强化个人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或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前景、往年专业就业情况、考研出国情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4.5 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相关政策

第4篇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但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现将从教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杨彦庄(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具有素质教育能力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对班主任的选择标准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两三年来,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与广大试验区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心下,课程改革按计划稳步实施,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眼下的课改科研“成果”大量呈现,大有泛滥之势。

第5篇

关键词:师德师风;整体素质;责任感;高尚的人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师德整体状况良好,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的“领路人”、学习知识的“解惑人”,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深远,承载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期望。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爱岗敬业观念有所淡漠,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对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产生了疑惑,表现为向学生推销资料、办补习班、学后班,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要求进步的思想缺乏,在岗位上不积极进取,不注重自身提升,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教师仍存在应试观念,学校管理也将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挂钩,师德建设受到冷落和忽视。

以上所述,只是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个别现象,并不是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流。但是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此新时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小学教师不单要将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让正在成长起步阶段的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在思想上转变成为教师行为的自觉准则和价值追求,这对于教师师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对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知识、技能、性格,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身心发生变化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中小学教师本身思想道德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思想道德的高低,决定着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中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起点上,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各个方面的进步与提升。中小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思想上和业务能力上共同进步,使教师的师德风范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一是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每年年初制订好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学习后开展必要的研讨和讨论,或者撰写心得体会。做到学前有计划、学后有总结;二是要开展各种样式的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如,开展师德教育讲座、各个学校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树立先进典型进行演讲。同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参加省培计划远程培训、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等等,让教师节省学习奔波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业务学习和教学活动中。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各个学校之间、各个教师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情况。这让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带有了很强的功利色彩,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取向有些扭曲,喜欢高分学生,排斥低分学生,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影响。要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摒弃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这一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成长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评制度。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包括教师的师德表现,学生的思想健康状况、教师教学方法和实施情况。

四、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师德建设要依靠教师思想上的自觉进步和提升,也需要政策规章的约束。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制度,严格考察教师的师德情况,把师德教育列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时,把师德建设和教育工作一同列为学校的年终考核内容,定期进行师德检查或有针对性的抽查。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岗位竞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师德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对师德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师德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共同的追求。中小学教师要注意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学习讨论阶段(20*年12月—2010年1月)

1.宣传动员。各校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以宣传《规范》为主要内容,辟橱窗、出专栏,营造人人学《规范》的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2.学习讨论。主题教育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学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和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等。学习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抓实三个环节,一是集中解读,辅导重点难点;二是个人自学,规范学习笔记;三是讨论交流,举办论坛演讲。

3.考核验收。要强化考核,以考促学,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检查参加学习讨论情况和撰写的学习心得体会;结果性考核采取全员测试形式。学习心得体会和测评试卷存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二)反思评议阶段(2010年2月—3月上旬)

1.问卷调查。学校要组织发放问卷,向广大学生、家长、教监会成员征求对教师师德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足和突出问题。

2.反思自查。在认真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表现,对照《规范》和《意见》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反思自查,查找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方向。主要成绩要写实,存在问题要找准,原因分析要深刻,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

3.民主评议。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主评议。即,比爱岗敬业,看工作责任感和管理、教学的实绩;比关爱学生,看理解学生的态度和关心学生的行动;比教书育人,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实际水平和业绩成果;比为人师表,看文明守纪,无私奉献;比终身学习,看自学和教学研究的行为和实效。要把“五比五看”落实到民主评议的全过程。教师的分析检查报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校为单位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以学校为单位,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民主评议。

4.师德承诺。学校要在反思评议基础上,实行师德承诺制度,教师与学校签订承诺书。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3月下旬—4月)

1.制定整改方案。各校要召开整改提高专题会议,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方案要向校内外公示,并配套落实方案的工作计划。

2.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在整改的基础上,各校要花大气力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奖惩制度等,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进行总结表彰。县教育局将对学校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在总结和评估的基础上,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单位;组织宣传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弘扬师德精神,发挥示范作用。

二、目标要求

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坚持“面向全员,重在教育,着眼提升”的原则,以深入学习《规范》为重点,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规范》的精神实质,自觉践行《规范》的基本要求。促进学校着力解决现行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教师受教育、师德上水平、教学出成效、社会更满意,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推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县教育局成立“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督查全县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办公室主任:*(兼)

办公室副主任:*

办公室成员:**

各校要把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相应的组织及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校校长是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二)制定方案,认真实施

各校要认真制定活动实施计划并报县教育局审定。要提高认识,广泛发动,要将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实施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改,以学促变,学有所获,务求实效。

第7篇

关键词:考评;教学监控能力;网络监控法;民主测评法

收稿日期:2007―11―25

作者简介:陈凤贞(1977―),女,汉族,湖南省双峰人,娄底电大法学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教师道德考评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师教育道德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性质及程度的考查与判断。它是一切道德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也是师德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是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与素质具有制裁与激励、教育与监督作用,它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实现和维护的保证。

一、开放教育条件下师德考评的标准与主要内容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身立业之本。一般对教师师德考核与评价标准与内容包括: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与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但是对现代开放教育来说,应该有新的标准与内容。我们知道道德考评的标准,是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恶善性质的尺度。这个尺度,体现在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与职业素质进行评价则为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即师德考评的具体标准。由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涉及复杂的教育内外关系,因此,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为道德标准,克己奉公,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道德考评的第一层次标准。第二为特定形成的在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第三是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总趋势的道德标准,人类的解放与自由。这三个标准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体现,符合人类教育发展趋势。在这种标准下,对开放教育条件下师德的评估,当然围绕教师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从理论上讲,它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师范、师品、师信、师识。主要考核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育观,能为人师表;是否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创新教学;是否懂得人文关怀,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是否有良好职业纪律与作风等。依照开放教育的特点,可以把考评的对象即教师分成两类:一是网络专业教师,是高校聘请的进行远程授课,在线学习的各专业教师;二是地方管理教师,是各高校及分校、站点为直接管理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师。对于不同类型教师的师德评估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

(一)对网络专业教师的考评内容

1.教学价值理念

这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师是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明确的专业价值观念,是否有健康的心态,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积极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有为学生提供有效、创新的服务的精神。

2.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核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核心因素,主要通过教学行为考核教师是否对教学有准备;是否能组织好课堂;能否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正确评价、反省。

(二)对地方管理教师考评内容

1.教学服务观念

主要考核管理教师是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沟通,关注个体差异,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或直接交流;及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在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品质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期望与支持。

2.教学管理能力

主要考核作为学生管理与组织人格的设计者,是否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与知识,是否能对学生的学籍注册、学习过程、学分考试等一系列工作有效严格的管理与监控。

二、考评的方式

在师德的考评中,一般情况下有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两种方式。自我评估是指教师本人对自身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它使教师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职业良心来调节、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社会评估是社会有机体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方式,学校通过学生、领导、同行或者社会舆论等来评价教师师德,它构成教师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外部机制,能以外部的要求刺激和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作为直接管理者的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的具体考评方式。学校在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师德评估体系,以师德的四大主要内容为考评的重点,以年度考评为主要形式,依照本地实际,将师德规范的几个方面分解成多个量化考核指标,由高校设立专门机构如督导室等负责具体评价,在量化考核指标的导向下,在专家的参与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质性描述资料与客观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价值判断.通过综合性考虑,用淘汰制或者把各项指标简单化用一票否决制等进行考评。具体的考核中,主要有几种方式:

(一)调查研究法

采用在学生、教师之间问卷调查、开座谈会或设立师德信箱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心理状况、职业技能、思想政治观点、道德文化、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等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收集信息,研究总结。在运用问卷调查时评教问卷设计要科学合理,多方听取专家和被评教师的意见。

(二)网络监控法

利用网络的公开、透明科学性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进行定量、定性的监控。它的优点是监控者在无需与监控对象沟通的条件下直接接触相关信息,且不受个人的感彩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简单易行,所获资料的可信度高,不影响监控对象的正常活动状态。

(三)民主测评法

民主测评是学校的教师管理的主要形式,学校专门评估机构可通过教师的自评与他评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民主评议。教师通过年度的自评,结合年终考核时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与领导小组的评议,得出测评结果。

三、考评结果

(一)改革教师管理工作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师德建设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冲击,许多教师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一些负面评价等压力而使之在教学工作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如职业倦怠、偏执、冲动、自卑、孤僻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现代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所以,学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重视教师的心理发展动态,依照职业心理与群体心理,深入细致的做好教师的工作,并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显著标志,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成为教育主旨的今天,学校领导对教师管理应该注入“情”与“爱”,走出仅以责任诠释教师全部职责的误区,营造相互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用关心有效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

(二)贯彻奖励制度

考核以后,要贯彻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通过定额的奖励或改善岗位工资收入、医疗条件,或给予表彰,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弘扬、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的风气的形成,重塑新时代教师形象,提高教师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实行培训制度

依照考核结果,学校针对教师的素质水平状况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采取学校行为与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学校定期针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实行全校性的集体培训,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创造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提高修养,增强业务能力,更新知识与观念,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当然,考核评估以后,学校要对结果进行更多的分析,因为考评的结果,不仅是对已发生的行为与品质的制裁与激励,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深刻教育与监督。我们要明确考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教师,而是对教师进行警示的同时,以评估促建设。通过考评使师德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形成新的完整的激励机制。为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和师德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我们必须把考评工作放在教育质量之本的高度来贯彻,坚持不懈搞好师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教育部人事局编写,2001.

[2]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心得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学区组织的暑期教师培训,本次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整体强化教师队伍的执业能力。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学习各种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听专家报告都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总结了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一、教育就是爱

  首先,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既然选择,就必须热爱。热爱教育工作,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动力,只有热爱,才能进取,才能创新,才能奉献。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以爱来浇灌祖国的花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个性。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正如市教育局张云飞局长所讲,我们每个教师手上都要多几把尺子,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孩子,只要你会用尺子,学会真正地用心去衡量,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甚至是可造之才。因此,我们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内心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心去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或许将来的牛顿,将来的爱因斯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其次,对学生的爱也是师德素养的一种体现,崇高的师爱就是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个性孤僻,成绩稍差的学生。要以足够的爱心去帮助他,要以持久的耐心去辅导他,要以母亲的细心去关注他。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埋怨。“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用爱心、耐心和关心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从而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知识就是财富

  一名教师的知识储备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特点,一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新的知识,学会创新,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用“一眼泉”来给学生“一碗水”。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应此,教师应该时刻为学生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当好榜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得到学生的爱,才能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当教师有了丰富的学识和为人模范的言行,才能让学生长久地受益于这两种财富。

  总之,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就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觉悟,从业务上狠抓素质,从师德上加强修养。用凌校长的话说,就是要本着职业良心,一切为了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感染学生,用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行动去证明我们可以培养出明礼、诚信、守法、自尊、自爱、自信,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心得

  一个周的师德培训,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走出大学校门到此刻,一向以为“在其位,谋其政”把自我的教学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透过在市大会堂听到两个先进教师的事迹报告会后,我深深体会到:为为一位教师,不仅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职责,有用的人才。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务必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

  记得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我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到达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以前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透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先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必须会领会到的,就想扎根海岛的那位老师,正是她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学生的爱,最终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二,作为教师务必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我们学校有很多的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课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必须要想这些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准。

  第三,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自我务必严格以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我。

  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透过这样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必须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心得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半年多,经历了数不清的琐碎事情,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事,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细心,注重细节的人。但是琐碎的平凡,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每一个琐碎可以说联系到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和快乐!这半年多来,我面对着孩子,懵懂、迷茫、不知所措、惊慌、焦虑也有喜爱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总的来说,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和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真正做到爱孩子,要不断学习师德师风,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告别人生中第一个幼儿园半年工作的经历,来到了万丰幼儿园已有一个多月,在这里面对新的挑战,一切从零开始,难免感到吃力。但是幼儿园的文化丰富多彩,这不,我们幼儿园近期开展了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不但更爱孩子,而且更懂得如何去爱。原来,教师的语言、动作、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体现真正的师德师风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孩子在幼儿期非常喜欢模仿,如果老师的语言不文明,孩子也会跟风,有些孩子也会把不文明的语言带回家,势必让家长觉得我们老师没修养,从而对我们教师的印象大打折扣;教师批评孩子的语气和方式也很重要,如果过重,可能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快乐,因为孩子如果接受不当的批评,会形成自卑感,没有自信心,想想后果多么严重。

  教师的文明动作行为也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因素,孩子与老师朝夕相处,行为的养成是环境决定的。教师应当以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这一举动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和谐。

第9篇

关键词:师德;以德育人;实践;成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发生也在发生变化。师德的体现不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方面要求,而应符合以德育人的发展时代———与学生共成长。

一、没有学生,师生都不会成长。在教师成长的日子里,学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考量标准。

1、学生的要求,不断激励教师的学习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微课、慕课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变化。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仅依靠现实生活环境,更多来自网络。学习的现实条件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的网络学习时,必须先于学生掌握网络知识,并且要善于利用现实和网络资源,不断的补充或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资源。能力的提升不仅提高教师的知识以及教育能力,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2、“浮躁”不是我们的标签,应认真做好每个环节

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时间久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远离自己的实际需求,慢慢的学习与工作变得浮躁起来!当沉下心来,静观老师自己的状态和学生现状,才发现认真做好每一环节,才是稳稳的收获!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师德作为教师道德实践的一种品性,是德性与师性的契合。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教师要以平常心不断前行。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教育,坚持自己的平淡心态。给学生人格的影响,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利用晚自习辅导的时机,及时收集意见。弥补上课时的不足,以不断增进师生感情。教学中时刻不忘学生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给学生付出,成长自己!

3、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楷模、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师德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一,身教胜过言教,事实胜于雄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以德育人的观念。相信“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实践过程和价值时,他们绝不会无动于衷。践行“要想得到,先需付出”,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而学生则在感悟中不断成长!第二,积极与学生分享,学生一定会更加爱你!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事情都会做出自我的评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师生相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信念、分享失败、分享感受,与学生平等交流、争辩、探讨,相互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达到的目的。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师生共成长!

二、新形势,新师德

目前,在我国校园网络全面覆盖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新形势下的师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中,除了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外,还必须善于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和分析现状,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新形势,新师德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即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师德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灵魂意义。”信任,它体现了关怀精神的同时也是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要抓紧课堂这一主要阵地。课堂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度过的。课堂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各种能力培养的良好基地。理解别人是一种美德,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相互理解才意味着最高程度的爱。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学生都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老师对学生的信心是学生自信的源泉,给学生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内外,积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给学生强大的自信的老师,才是最具师德的老师。第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即师德。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学生自学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巧引导、教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给学生展示自己或他人学习的方法、表达的技巧、运用的艺术、实践的意识等。“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会规范、约束教师自身的言行,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给学生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途径提供有益参考,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主动权等。这是新时期师德的要求,即传播学习方法和理论知识并重。第三,师生能力共提升即师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没有良好的观察,思维就会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像高中那样明确,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渐渐的丧失原有的制的学习。善于观察才能有效总结存在的问题,因此,为提升师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不仅善于观察学生也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勤督促。对学生的自觉性培养,离不开教学中的监管环节。大学的教学监管具有隐性化。虽然隐性化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但是一些学生依然体会不到,反而觉得大学的纪律松散,学习自由。在实际学习中偏离学习轨迹,出现违纪现象。针对存在的明显问题,教师需要显性的及时善意提示,积极有效督促。

三、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勤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以督促的方式,推动教学主体———学生,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养成自学的能力。

作者:蒙静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2005.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61-02

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效果。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师德融入了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但其基本内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及目标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三点:(1)必须突出高校师德建设时代性;(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3)必须注重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而高等教育更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环节。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需要教师队伍正确的认识,需要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监督[2]。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综述

(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一些高校教师的道德失范角度看:(1)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观出现偏差,“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2)教师重视提高业务素质,轻视学生发展和自身思想素质提高;(3)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4)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不够。

其次,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乏力。(1)高校师德建设领导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领导力度不够和组织管理不完善;(2)高校师德考评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等问题,因而经常被高校当作“软”性标准点缀在考评当中;(3)高校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4)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概述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

1.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使教师变身成了“经济人”,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开始商业化,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

2.教育体制功利化、教育理念的狭隘影响。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至小学上至高校,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及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忽视或淡化其思想道德水平建设,让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

3.高校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学术功利化严重。

4.高校师德制度缺失。最典型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很多高校片面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师德教育表面化、程式化,淡化要求,放松了严格、系统的训练[3]。

三、关于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教育、舆论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有学者认为,高校师德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改革陈旧的高校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2)提升管理者理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德治校,要形成德才并举,两手都要硬的思想;(3)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师德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建立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新进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设立师德建设专项基金[4]。

还有学者从与西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启示:(1)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统领高校师德建设;(2)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敬业精神应该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其次,教风建设应该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再次,和谐合作是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要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5]。

四、对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跨学科的理论问题。它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或哲学、数学等。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现在,还要看过去;不能只看个体或小范围的事件,还要看整个社会环境与系统。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来提供解决目前高校师德问题的方案。

以下提出笔者在整理学者研究文献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理论——实践——理论

专家学者在研究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际调查多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实施较好的高校单位的实践经验,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进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体系,使高校师德建设从德性伦理层面逐步向制度伦理层面过渡。

(二)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在目前招考高校教师时,我们过于看重引进人员的学历学位这一所谓硬指标,而对于其思想道德素质却缺乏有效的考察;在引进后,又因对其疏于管理和教育,于是高校师德问题变得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在一些急剧扩大的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引进教师时,高校应严把“师德关”[6]。

聘任新教师,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1)将业务水平的考核与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结合起来;(2)将拟录用者的现实表现与历史表现的考察结合起来;(3)不仅要对录用人员个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考察,还应认真考虑其原单位的组织意见,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

但以上聘用措施还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在此笔者提出将教师聘用与心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设计一套可以测试个人综合素质的测评试题,来达到择优录取的目的。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各地高校也在积极研究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方法,但如何评价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问题,似乎还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研究方向。

总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仍需从政府、学校、教师自身上加以改进,需要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监督。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2]许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周燕琳.对高校师德缺失的冷思考[J].视点,2009,(11).

[4]串冬梅.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第11篇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问题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结语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真、善、美,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道德修养的培育,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则是教育的前提与关键。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只有不断创新师德建设领域,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本文作者:张国军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第12篇

我是一名老党员、老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已经35年了。在这几十年中,所教出的毕业生达数千人之多,遍布五湖四海。我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使我深深感到,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多么大的春雨润无声式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他们终身都感到受益匪浅。长期以来,我所形成的座右铭是: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自觉坚持用“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这两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 要出自内心的爱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待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并尽己所能授业于学生。

下面是我对上述体会的粗浅解释,望不吝指教。

1. 作为学生,都愿意接近有师德(道德)的教师。而作为教师,自然也都愿意与有教养(道德)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要做一个让学生和教师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可见,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且有团队精神的人,你就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所以你自己就必需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学识、道德、谈吐、权力和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你的因素。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对你短暂的敬畏和顺从,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能使学生感到震撼甚至终生难忘的则是你的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因为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当然也是在给我们国家创造希望。

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经过时间的推移,在其失去学术、外表和权力等等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2.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记不可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对学生象管家婆一样吆五喝六。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也千万不要把这当成是你对学生有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念念不忘的。

3. 在授业方面,师德师风不像其它有些事情,可以“以一挡十”。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较高的教师,你对别人的影响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得到别人的相信,对学生更是这样。学生敬重你,是希望能从你这里学到更多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耐心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把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都教于学生掌握。

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你一人不可能包打世界,尤其是在理论和技术领域,总存在着大量的你不懂或暂时不懂的问题。遇到学生提问,若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对学生直言你对该问题不懂或暂时不懂,允诺待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复学生或与学生一起探讨该问题,而且一定要言而有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会有助于提高威信。千万不能环顾左右而言它,支吾搪塞,因为这样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实际上也是在贬低自己。

4. 师德师风的传承。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极需要发扬光大和传承的,因为它往往是一个学校优良传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的著名高校不乏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关于师德师风的经典例子。而且,师德师风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它需要总结,需要丰富,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老中青教师间的传承,更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使学校一步步地走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