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8:1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一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开放式 机加工 实训模式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本科教育与高业教育都有各自的实训环节,相比之下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来、改进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得高职实训办出特色,针对机加工实训经过积极探索与总结,实行开放式实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提出开放式实训教学,原由在于现行的实训模式并不能很好的达到实训教学预期的效果。通过调查现行实训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下列原因:
1、学科体制下,学生感觉机加工实训没有实际作用,找不到学习动力;
2、不愿动手操作,嫌脏怕累,学习动力不足;
3、现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只是在机械的模仿操作过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4、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调查中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有自主机械加工的想法与需求。
开放式实训教学中的“开放”能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实训:
1、开放实训教学空间,不再像现行的实训教学拆分工种、进行单工种教学,学生可根据加工需要选择车、铣、磨、钳、数控多个工种,进行完整零件综合加工,从而更加真实的反应生产活动。
2、开放实训教学时间,不再限定实训时间,由学生自主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安排,同时学生的课余时间,包括周末、节假日都可以加工学习。
3、开放实训教学内容,基础课程以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或由教师提供多个典型零件作为实训课题进行实训,以独立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学有所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开放实训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实训教师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学生模仿完成操作练习的教师主导的形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自身加工课题的要求主动学习的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同时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训,可以拜托课本上过时的内容,着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习过程,拓宽学习面,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
通过开放式实训教学,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平台,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题为导向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放式实训教学施行办法
对机加工实训而言,安全问题是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施行开放式实训的第一步应该对申请参与的学生做资格审核。审核分为两部分,即学生递交的申请应该有基本信息与自己的实训计划,包含实训经历,零件图纸,工艺编排;然后需要学生参加安全知识和基础知识测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操作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这些是为了保证学生有端正的实训态度和充足的准备。
在申请得到批准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准备阶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加工的可行性,订正工艺保证设计合理,零件加工可以顺利进行。再根据实训计划与实训教师约定实训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加工前的准备工作,包含熟悉设备操作,准备工具、夹具、量具,领取实训材料、刀具。
第三阶段进入实训加工,学生根据计划加工零件,教师在这一阶段负责指导答疑,保证学生的加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当实训完成后进入开放式实训的第四阶段,即对学生的成果进行验收。学生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训收获。指导教师就学生实训的整个过程给出指导意见,学生实训成果就行整编入册进行保存,这是为了就业时可作为学生技能水平的依据提供给用人单位。
在开放式实训的施行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这是为了为杜绝半途而废与不认真对待造成的设备损坏与材料损耗,同时对于完成水平较高的学生以资鼓励。
三、开放式实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安全
机械加工不等同于其他实验,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资质,熟悉加工环境、设备操作,且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开放式实训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应该具有门槛,参与的学生必须参加过机加实训或具备同等能力。所以在开放实训之前,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以及相关知识的测试是必要的。同时,为杜绝设计或制造工艺不合理,造成的设备甚至人生安全的隐患,学生开放式实训课题应由实训教师严格把关。
2、政策支持
开放式实训教学能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可以以学分制度做为保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对优秀学生可推荐就业,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总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放式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自主创造,自我完善的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比中职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论素养,比本科学生具备更强的操作能力的优质学生。开放式实训的施行可以做为学校展示育人质量的一个窗口;也可以作为发现设计水平与完成水平高的学生,为技能竞赛的选拔与培养选手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时,像用人单位推介学生就业的一个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金寿.“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开放式实训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李建丽,张念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区域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摘 要】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就业压力越来越重、未来生源总体数量也在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完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规划,打造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将是独立学院该持续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目前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提出几点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从目前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要求毕业学生能迅速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将会计理论学扎实,又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我国独立学院目前已达300多所,大部分独立学院开设了会计学等经管类专业,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在摸索阶段或直接是母体学校的复制版;单项、独立操作型模拟实训较多,但是综合型的会计模拟实验几乎没有;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都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正式签约的外部实习基地;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以及配套的监督反馈体系等。由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就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倾向于单项、独立模块的实训操作。目前大多独立学院所进行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核算子系统,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等模拟型训练,而且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供应链管理内容以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则很少涉及,所教的内容由建账到制单,再到审核、记账以及编表等,实验内容仅仅是某个虚拟制造企业某时期的部分业务,各部门相互联系的业务很少,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实践也较为欠缺。其主要原因是购销存子系统实验操作较其他单项系统更复杂,不易把握,并且财务业务一体化实验内容的综合业务资料较难取得,有关采购、销售、库存模块的应用就受到限制,无法模拟整个企业资源计划的运用。(2)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不够合理。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占总学时的20%左右,有的独立学院虽然也能达到30%左右,但部分主要课程的教学缺少实验环节;就算有的独立学院在这些课程中设置了实验课时,但是由于理论课时就比较紧张,最后也没有真正按照教学计划来执行实验教学,导致实验坏环节的设置就形同虚设了。另外,有的独立学院只在第六、第七学期设置几周的实验课程,不仅时间短暂而且内容也不够全面和综合,也导致效果不佳。(3)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的,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经历,工作后由于忙于教学又要做科研,又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其次,就企业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不愿接待教师来参加会计工作实践;再次,很多独立学院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保证,致使教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内在需求的欲望,也没有外在条件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整合资源、系统规划。一是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会计实践体系,逐步建立实践性强、系统配合性强、高仿真的系统运转型实验室,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还可以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或企业中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等掌握好某种岗位技能后,再轮换到其它岗位上去实践,以便全面掌握各项业务,这样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环境和氛围、提升“教”与“学”的积极性、巩固课堂会计理论知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距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实验教学的安排要与专业理论课同时进行,或在对应的理论课之后。若是先安排专业理论课再安排实验课,两者之间时间跨度太大,难免造成脱节。所以,最好将手工实验与日常会计教学有机融合,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实验课程时间,并行授课,可以避免理论课的抽象,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验练习。另外,除了设置跟课程配套的单一实验外,还要设置大型的、综合性强、实验环节既复杂有逼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有一个理论和实践全面结合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甚至还可以做一些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创新性实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具体见下图:
(2)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相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会计教师队伍,防止师资流失。另一方面, 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师的培养力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ANG Lili, CAO Jun
(Chongqing Energy College, Chongqing 40226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fter the mobile Internet, ushered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g data,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currently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exis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present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in terms of content to keep up with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the upgrade room management system, save the data, the reform of the stud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aught to be as professional services.
Key words era of big data;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大数据概况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做卸任CEO职位前的演讲时,马云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在IT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来了,那什么是大数据呢?百度百科对大数据进行了如下定义,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或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①
大数据归纳起来有4V+1C五大特点:(1)多样Variety。数据产生的来源多样性决定了数据的多样化,有结构化的数据,更多的则是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网页、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2)海量Volume。由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由TB级别上升为PB,有观点认为,现在只需要两天我们就能够产生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3)高速Velocity。短时间内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也就要求必须能够快速地对这些庞大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为快速决策提供支持。(4)价值Value。大数据蕴藏着大价值,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数据是我们新的获取价值的源泉。(5)复杂Complexity。显而易见,大数据的产生复杂多样,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②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把物体连接网络,接受我们的控制和使用,云计算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移动物联网也为数据信息的传输提供便利,以及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府领域、文化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策过程将不再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而是根据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加工,挖掘关键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是未来的核心特征,我们将迎来循“数”管理的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对于教育来说,积攒下来的庞大数据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概述),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及信息安全的介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授课难以面面俱到。学生来源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统招生、单招生、三校生等组成差异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很难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3)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实训水平参差不齐,对课堂教师教授内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不可能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了教师布置同一实训任务,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结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计算机机房的机器都装有系统还原,上一次课堂上机没有完成的实训任务难以在下堂课继续。③(4)考核评价缺乏个体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课程结课时,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结果,对学生整体进行统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而不是总体的横向对比。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每名学生相对自己进步的大小,而不是学生距离统一考核目标的远近。(5)普及性授课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单一,而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各异,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
3 改革思路探讨
(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把计算机及应用新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中,介绍新型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新型存储器、时下热门大数据的存储技术、3D打印机讲解;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特别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介绍、当前流行手机APP功能介绍;办公软件部分要重视在线帮助和联机协作;计算机网络部分,伴随网络而产生的大数据的存储、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介绍。(2)保存机房实训信息,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存储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到一套新型的机房管理软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设备,借助某些平台利用网络,我们能够保存每一台计算机的节点信息,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3)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位高职大一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以确定本专业个性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计算机教师需要和本专业相关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在核心就业岗位上的任职需求,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经过调研,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专业岗位的项目案例,真实模拟岗位环境工作过程,让学生提前打好就业基础。(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随着这场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而是通过教学数据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况。
4 小结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大数据辅助我们的教学。
注释
①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39).
[关键词]校企合作地方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卢森锴(1956-),男,广西河池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广西桂林541001)刘迪(1980-),男,湖南常德人,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传感器及其网络技术;韦吉爵(1971-),男,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物理实验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广西河池546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四种能力’校企联合培育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B08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26-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何培养人,用什么模式培养人,已成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河池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阐述近几年来,学院针对桂西北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
一、校企合作培养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性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尤为突出。以智力因素为动因的知识经济,高度重视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作用,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科技型。这种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形态变革,要求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培养出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现代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也加剧了对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及生产要素的渴求,传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地方高校,生存在一个区域中,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要适应这种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要加强与地方的交流和联系,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依靠地方资源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作为一种特有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多层次、多规格、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特别是各类大中小型企业,都更迫切需要一批适应于服务与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理工科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出不同的人才规格。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为使学院办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先后深入桂西北地区的宜州市、金城江区、罗城县、都安县等县市9个大中小型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使学校培养的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企业也能为学校毕业的学生提供人才市场,形成学校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地方经济发展又为学校办学提供各种资源,使学院办学空间得到扩展,从而确保地方院校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办学条件。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理工科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办学需要
随着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社会对地方高校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对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理工科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创业能力,顺利实现学生“一毕业即就业,一就业即上岗,一上岗即顶岗”的就业要求。校企合作是理工科学生达到这种要求的最佳培养途径。因为企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最佳场所,一是它具备为学生提供锻炼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条件;二是它能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资源和生产技术指导力量开展学生技能实训,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与以直接获取生产实践操作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在企业实现将校内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并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增长才干,为毕业后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走进大学校,他们虽然有较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有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没有行业工作经历,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比较弱,学校通过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学习,从而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使他们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此外,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校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来担任理工科专业兼职教师或实践课程指导教师,把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直接引入教学课程之中,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总之,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最好载体。
二、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影响,地方高校的教育长期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学”轻“术”的弊病,人才培养特别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不仅要培养大批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些有技能有技术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依托于地方高校。因此,地方高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与企业需要相对接,重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主动树立为企业服务、融入企业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技能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关注的也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其岗位适应能力。地方院校应用型实用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着力于他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学校围墙内实验室的训练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见多识广和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工程技术人才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同以直接获取实际能力和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企业的广泛接触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能力。近几年,学院理工科专业先后与广西维尼纶厂、广西轴承厂、河池车辆厂等5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了稳定的理工科学生生产一线技能培养场所。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到相应的厂矿企业见习或参观学习,大三或大四时则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习期间由学校相关任课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指导队伍带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安排到相应车间,由技术工人或相关技术人员领班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和锻炼自己。相关技术人员既传授知识经验,又实地指导学生生产、管理与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参与生产、管理、服务活动,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最佳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实践的锻炼和熏陶,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树立了事业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为学生毕业上岗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打造专兼职教学团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
学生的职前与职后职业技能培养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训练而逐步形成的,专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从事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从事实践教学指导。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师提高“双师型”能力的最好途径。近年来,我们与5个企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校企合作基地不仅成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成为教师专业实践的基地。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轮空的间隙或者寒暑假到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专业技术实践锻炼,同时通过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职工技能结构、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便于教师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改正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带领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实训,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专业技能,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工作实践,积累了生产第一线的经验,为教师专业理论的教学提供了翔实的实践材料。并且学院还常指派一些青年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学习培训、改善和调整青年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实践能力。此外,企业是地方高校选聘实训实践兼职教师的重要源地,建立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骨干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发挥他们精通实践技能的优势和在实训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充实和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保证实践教学团队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
(四)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关键。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企合作,建立好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并逐步理顺校企之间的各种职责关系,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构建一套符合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学习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确保学生学得好、用得上。一是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了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次构建了以基础技能、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的多方面、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二是实施校企合作培养,形成了理工科学生基础技能形成阶段―专业课程设计阶段―综合技能实训阶段―专业技能提高阶段―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融合阶段五个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在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中,针对岗位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建立理工科学生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一些实践性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和具有生产性的合作实训基地去教学,老师边讲边指导,学生边训练边实践边思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由于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职业能力大大增强。
可见,校企合作是实现地方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最好方式,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增进企业对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开展特色教学。特别是利用企业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理工科学生通过在企业岗位的实践,学到在学校、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岗位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增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模式,是实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卢森锴.综合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5).
[2]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3]卢森锴,陆正杰,蓝良生,等.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