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0 23:3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在探究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呢?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实情,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在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

2.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进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些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第2篇

关键词: 高师视唱练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有去有回”

一堂课上的好坏,要看教学设计是否有逻辑性,是否能将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每节课里是否都有一条主线,并能否突出重点。而不是知识面过多,教学内容上“有去无回”,没有关联。教学设计中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的内容,甚至还有与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舞台表演相通的内容。在设计中将这些点,通过“有去有回”这条主线联系起来,点线结合,将知识点像穿珍珠一样,用一条线完整地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二、教学内容“有去有回”的合理性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有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

将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进行设计,能够将视唱练耳课中的技术训练完整地体现在一个内容里。教学中技术点保持在3―5个,更多的内容侧重怎么练习、怎么完成“有去有回”的设计。将三个点(节奏、和音、旋律)和两条线(和音、和声连接)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和声里提炼出我们想要的和音的问题,从单个过渡到连接,再过渡到和声;在和声中发现旋律;在旋律中体现节奏。在三个点和两条线之间完成“有去有回”。

(二)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去”、“回”。

通过固定的内容来设计“去”、“回”。每一课怎么设计,根据内容抓材料,以内容作为第一考虑要素。思考内容上有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次序,以时间的划分通过图表的方式,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出来。横向以内容为主(和音、节奏、旋律、听辨……),纵向则是以时间为单位。

例如,以突出视唱练耳课技术课训练为主要目的,以附点节奏为例。首先,用节奏引出本节课大的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先设计出附点节奏“去”、“回”框架,通过一个附点节奏内容来讲所有的问题。用一个内容,在各种形式里体现一来一去、反复强调。将具体的附点节奏练习,通过诵谱的形式、敲击的形式、演奏的形式等,来体会不同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如:将旋律改编成附点节奏,体会唱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将实际音乐作品中的附点节奏,通过不同的音响对比,体会听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等等。将一个内容反复强调,通过一来一去的过程,促使学生记住问题。

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有去有回”,在教学设计上简洁明了。将单一的问题全方位考虑,在简单的素材中用详细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去”“回”设计的要点

(一)“去”、“回”的设计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在视唱练耳课里面表现出来――就是前面讲的内容后面一定要有反馈,抓住重点完成“有去有回”的过程。要清楚自己在前面“去”的内容,才能在“回”的部分做到前后有关系,才能在“去”、“回”之间融会贯通。

“去”、“回”设计的逻辑性体现在:

1.“去”、“回”的选材要直接关系到内容。

2.“去”、“回”之间要有联系。

3.“去”“回”的设计要做到目的统一,方法、步骤要直接体现目的。

这些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通篇地考虑,而不是只在步骤上面体现,要注意整体的逻辑。例如,以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这三个技术点为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抓住内容来设计后面的块,使“去”“回”的设计做到目的统一。紧跟内容后面的是选材,用的是实际作品还是音响要先选出来。选用教材《国民基础视唱教程1A》中的第22条和实际音乐作品《国歌》。这两首作品包含了教学内容里的三个技术点――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对照内容来进行选材,这样“去”、“回”的选材就直接关系到了内容。选完了才能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练习教材中的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将“去”、“回”通过方法、步骤直接体现目的。运用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步骤――方法――目的结合,通过严格的构思,有逻辑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二)“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例如,大三和小三的对比;三连音和八十六、十六八的对比;附点节奏和八分节奏的对比;实际音乐作品不同版本、不同演奏形式的对比,人声与器乐的对比,等等。通过各种点、线、面、方式、方位进行对比教学,以便加深教学印象。通过对比找出细节上的不同,看清并明白为什么不同。发现问题,以便解决问题,明白技术训练的目的性所在。

对比采用的两个材料要能够关联到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精简的音乐素材中集中对比“去”、“回”的内容。“去”、“回”的内容用“少而精”的音乐素材来对比,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直观的音乐中感染、震撼。通过对比教学来发现细节,全神贯注地体验细节。因此,“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四、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将“有去有回”的设计通过内容找到材料;合理、有逻辑地整理出步骤;用“少而精”的音乐对比前面“去”、“回”的内容;最后,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音乐的各种基本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完整、统一地出现在音乐作品中。所以,视唱练耳课上所有的技术性训练内容,最后也要通过实际音乐作品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概念、音乐知识、技术训练通过对实际作品的理解、体现和再创作完成学习目的。

所以,使学习内容有效回到音乐中,是完成“有去有回”的最好方式。经过这样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因此,在视唱练耳每节课里实际作品一定要有,哪怕实际作品里八个小节只有一个小节属于本节课节奏、和音、旋律的内容也可以,重点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引用到实际作品中,解决在实际作品中,回归到音乐作品的整体中去。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完成“有去有回”的方式如下:

1.在材料里体现内容。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反馈技术训练,先实现“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节奏、和音、旋律三大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完成“有去有回”。

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不仅存在于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授课环节中存在。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并更大地作用于实际作品。

2.实际操作――通过实际音乐作品的其他表现形式完成“有去有回”。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认为这里的声音指的不仅仅是听到的声音,还可以是将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再次通过“声音”或其他形式反馈出来的声音。所以完成“有去有回”方式不仅仅是唱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弹、唱、练、写、跳(跳舞)、演(表演)等多样的形式来完成。用更多的表现形式丰富、完美“回”的环节。

例如,弹唱,自弹自唱、钢琴伴奏、分声部弹唱、分乐器弹唱;唱,表演唱、独唱、二声部唱、合唱、加钢琴伴奏的唱、无钢琴伴奏的唱、有音名的唱、带唱名的唱,等等,用不同唱的方式表现出完整的实际性作品;跳,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演示,可以是舞蹈出多个声部的律动,舞蹈出各个声部的节奏,舞蹈出旋律声部的进行风格,等等;演,加入“音乐”――根据作品的风格,全神贯注地体会实际音乐作品中每个细节上的感受(呼吸、语气、语调、音乐进行的张力,方向感等),通过实际操作,在舞台上完成“有去有回”。

音乐的美来自音乐本身,发挥创造性思维,用可以想象到的各种方式来完成“有去有回”。以技术为依据,先理性分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再用感性的方式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应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是组织好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良好地体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从最初的设计,到一堂课的完成,都要将“去、回”的问题合理、逻辑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整个授课的教学设计,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并作用于各个环节。将高师视唱练耳课堂上的技能培养作为一种手段,真正为高师各科音乐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斯提芬.戴维斯著.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

[2]陈雅先著.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3篇

一、教学情境创设与营造的第一环节———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导入环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校特点来精心设计。而且导入设计还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导入设计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启发性。同时因课型的不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入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如常用的欣赏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谈话导入等,应视具体情况具体进行。整个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应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力求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所学内容能够全神贯注,做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情境应贯穿教学始终

首先,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应力求成为一个愉悦、美好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的同时,还须进一步延伸或继续营造更为适合的教学情境。这个环节需要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更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出来。再有,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学生进行的,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加强我们美术教师的基本功及业务理论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就不能深入挖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

三、教学情境的完整与延伸

以前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忽视展评阶段的情境营造,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其实情境营造的好会使展评阶段形成教学的又一,会使我们的教学更为贴近学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延伸,永远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课后让学生完善作品、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收集资料以备后用等等,把教学情境延伸至社会、家庭、网络等。总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营造是我们美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同学们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有我们的教学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被激发了,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也就会更有色彩,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会更为顺畅。

作者:孙键 单位:内蒙古托克托县第三中学

第4篇

一、教师的有效教学

高中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扮演好主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

高中文言文教学非常不易,所以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同时,教师还要翻阅相关资料,补充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这篇文言文的目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滕王阁序》堪称其中的经典,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笔者把掌握字的释义、基本的句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背诵其中的经典语句等确立为教学目的。当然,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就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完善,使教学顺利进行。

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形式来实施教学,利用巧妙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古代的一员大将,有两国强兵来袭,你会选择什么策略来退他人之师?是像张飞一样喝退强敌,还是坐以待毙?”这个问题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待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笔者趁机说:“姜还是老的辣啊。在当时,一位老叟,不费一兵一卒,智退两国熊兵。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用什么计策来退兵的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看看烛之武老人是如何做到的,他有何高明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烛之武的智慧所吸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全神贯注地跟随笔者的思路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

1.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可见其的重要性。因为高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句子,其中有些词有多种释义,甚至一个字都有十几种解释。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难以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难以适应教学节奏,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告诉学生预习的重点,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独立理解的知识点,应做上标记,以便于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2.引导学生朗读

第5篇

关键词:学生;课堂状态;教学效率

中国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86-01

为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身心都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

二、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作文教学《挖掘亲情》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学校在进时班级文化建设,利用此契机,创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第6篇

一、课前准备,树立“有效”理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二、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法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2.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兴趣,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老师真诚的鼓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1.巧设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条件

在课堂环节设置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小组擂台赛、你来当裁判、数学小门诊、我来闯关等等,这些小环节都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的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兵教兵,让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与探索。

2.合理设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语言 严密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一定要能够准确、流畅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化知识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奥秘并激发乐趣。中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需要兼顾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启发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等,尤其是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这三方面。

一、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其教学语言必须严谨、明确,应合学科对准确性的要求,因为语言的准确也是科学性的体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内容准确、观点鲜明正确,要符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同时,数学教学语言应简约、干净利索,不能拖沓冗长,在简洁概括中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让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数学语言逻辑严密性。

陈景润先生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说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还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教师形象生动而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探索的潜力和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没有趣味的学科,这与老师的语言生硬、刻板有关系。在数学课中调整教学语言,让数学课也充满趣味和幽默,必能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数学教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在课题引入中的运用

“有一个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那么,在上一堂课时,如何引入课题对学生的课堂兴趣影响很大,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由于数学课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测验课等等,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功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不同的教学语言。因此,数学教学语言与许多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教学设计等。

2.教学设计环节对数学语言的改造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改造数学的语言,就是从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将教材中的语言进行熟悉、消化和改造,变成教师教学语言。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其知识储备和相关生活经历,结合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相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对数学教材语言进行双向解读的结果。这种双向解读,其一,是“深入了解教材”,即教师对数学教材语言的理性把握的过程;其二,是“简明扼要的讲授”,即教师将数学教材语言转换成更加生活、具体、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语言的把握

第一,把握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字”,“用8、5、3这3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3位数”;我们有时还会把“现在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2U1”说成“现在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比是2U1”,把“ (100-1)×34=100×34-34”的运算一句,说成“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话,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因此,我们必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术语、定律以及符号的精确涵义,准确、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力求数学语言表达简明扼要、规范严谨、流利畅达。

第二,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教师要做智慧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乐于倾听,博采众长;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勤于阅读,“对话”标准语言,规范数学用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观点,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乐于倾听。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应适当辅以语言提示,如“看谁的耳朵最灵,能够注意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清楚了吗?”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互相倾听的意识,如“从同学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这个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低年级,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句式,鼓励学生清楚、完整的叙述提议,表明想法,逐步挺高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数学问题,有根有据的说明算理,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的与同伴争辩问题。教师还要在文字、图像和符号语言的相互沟通上加强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和互译”能力。

第三,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时的运用。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延伸拓展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总结往往不够重视,到下课铃响了,匆匆忙忙应付几句就结束了,造成一节课“虎头蛇尾”。有好的开端,但不能善始善终。这是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结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归纳式。这是最常用的总结方式,对教师所讲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的预设中充分准备,如何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例如,“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总结:

①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意义;

②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

③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2)比较式。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等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规律式。对定理公式的规律、阶梯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小结。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可以这样进行总结:

①诱导公式的结构特征:函数名相同,符号看象限;

②诱导公式的应用;

第8篇

一、有效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

1. 用多媒体展示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苏联教育家曾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初中生年龄小,一般会对新奇的事物、个人经历的或能带来愉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本班学生课间活动拍成DV在课堂上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动场景。由于DV的主人公是学生本人或同班同学,DV的内容是他们亲身经历并带来快乐的大课间活动,他们看到DV时都觉得很新奇,很是兴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着,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和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当教师组织交流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细致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动场景。往常那种一到作文课就死气沉沉的现象荡然无存,课堂上气氛热烈,兴趣高涨。可见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从而让课堂的效益大幅提升。

2. 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执教《端午日》一课时,便做了如下尝试。《端午日》是乡土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节选,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场面就是湘西端午赛龙舟。这段描写是全文的,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赛龙舟场面的热闹,气氛的热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播放了教者精心节选的赛龙舟的视频。视频中呈现出喧闹的锣鼓声、飞驰的龙舟、鲜艳的头巾等真实地再现了赛龙舟时的情景,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真实体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播放《赛龙舟》视频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获得直观认识的感知材料,还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真实地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地思考、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二、有效使用多媒体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语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1. 使用多媒体高效导入,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会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上,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从而唤醒学生对新课的有意注意。如在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多一点宽容》时,可将课文导入设计成flas《将相和》的故事。视频中廉颇光着脊背,身负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的场景很是感人,而蔺相如“肚里能撑船”的宰相风度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视频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选例典型,内涵丰富,它为“宽容”作了最好的诠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新课上来。他们能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开始学习《多一点宽容》。

2. 使用多媒体深入展开,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9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 提高 教学效率

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爱动贪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自我约束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差,在课堂上,时而趴在桌子上睡觉,时而摆弄钢笔或铅笔,时而同桌之间小声说话,时而左顾右盼,时而发呆走神……学生课堂上的这些表现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课堂管理的几种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率。譬如某学生不喜欢某教师,他会对该教师产生心理对抗,上该教师的课他就会漫不经心或故意捣乱,自然也就难以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首先提倡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我们应该注意帮助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这也是课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有同学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其他同学也能不失时机给予帮助,这些友好的举措对这位同学的学习进步甚至于一生的发展将发挥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反过来说,我们必须防止老师的讽刺和同学的嘲笑,那会让学习困难中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所以我们强调: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创设平等、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这也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与学生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

课堂教学秩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为避免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认真备好课的同时,还要对课堂可能出现的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一些反映作出预测,并设计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我们常常采用的一个办法是,在学期开始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一些合理、实用、简单、易行的课堂规则,让学生知道上课时什么行为是应该的、什么行为是不应该的,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约束。需要提及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我们制定的规则特别注意不要很生硬,可以表达为譬如“你如果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那你就得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哦”这种形式。

制定了规则,就要始终如一地执行。学生如果遵守课堂规则,教师就要按规则及时给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了规则,教师就要立即指出来,并告诉他这样做的不对之处,给予适当的“处理”。

另外,教师还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通过课堂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适当使用课堂调控技巧

要求小学生在上课的40分钟之内全程全神贯注,高度集中注意力,那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通常上课时,无论教师准备得如何充分,小朋友们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到课堂学习氛围。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课堂调控技巧,如突然发问或暂停讲课。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又或是摆弄着心爱的小玩具,这时可以突然向他提问,问他老师刚讲过的内容。如果他答不上来,不要当面挖苦,可让其他同学说出正确答案,再让其重复一次,引起他的重视。也可以立即停止讲课,用目光注视违规的同学,引起全班的注意,使其感受到压力,放弃其错误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停止讲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应顾及全体学生的情绪,也应顾及违规同学的承受力。

四、安排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

有时上课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也不完全是学生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或者没有操控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致使学生由于失去兴趣或注意力转移而做出了违规行为,引起了纪律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还要多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手段,安排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活动,尽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如适时插入一个课堂游戏,或说一段绕口令,或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放一段音乐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一些课堂活动,可实现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最后要说的是,比课堂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师者的仁爱心、宽容心、公平心、耐心。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这样的几颗心,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处处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1。

[2]张平《教育的智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9 。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32-02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在于使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更具有时代特色。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和内容。

1.在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因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法,最终都要靠教师去实施和运用。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难以发挥作用。历史教学过程中想让更多历史情景再现,使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历史教师注意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机智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识记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创造、运用知识;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3.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按照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把德育、体育和美育统一在各个历史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综合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把培养创新能力要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动手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创造性的实验中,学生可通过多样性的实验得到内容要点和不同的思路方法,在查资料、动手编辑等过程中,能使历史情节和情景再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3)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认识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学习方式,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

二、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条件

我们农村学校条件不是很好,基础条件比较差,很多多媒体教学设施都不完善,这就更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刻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1.学习历史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掌握信息资金源的获取方法,刻苦钻研能够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方法。

2.研习教学设计案例,设计与编制教案,教师能够初步了解指导型教学的含义;掌握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3.研习探索型学习方案,在研习过程中,能够初步了解探究型学习的内涵特点;掌握探究型学习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技术整合的常见问题与策略,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1.多媒体的正确选择。应选择真实的多媒体材料。利用多媒体提供一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拟的历史画面,使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气氛与共同的经验。

2.准确定位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与主要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保持动态平衡,就必须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才能实现。首先,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必须保持动态性的平衡,才能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畅通无阻。如课堂上教师在演示、讲解,或是分析、归纳时,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或点头首肯,或会意微笑,这表明学生可能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相反地,如果有相当部分学生迷惑不解或茫然不知所措,这表明已失去教学平衡,有部分人没有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步骤。

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媒体的优化组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都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多种教学媒体作用于教学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选择了适当的媒休类型之后,就要进行多种媒体的组合工作,努力实现多种媒休组合的优化。扬长避短,适时适度,电教多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正确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1.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可以提供能够引起学生必要反应的刺激材料,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化刺激的材料和条件,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过程方法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特别是在各个单元当中,阅读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情况下,牛津版英语教材在选取单元课中的阅读课文时,这些阅读课文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所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结合“reading”带动整体课文学习呢?笔者认为,事先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法,让阅读带动整体教学,这不仅可以让知识全面贯通,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意义显著。

1. 整体教学的实施流程

1.1 reading前

1.1.1题目分析

通常情况下,当教师带领学校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时候,都会事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结合题目分析全文,并试探地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猜测。

1.1.2背景分析

在“reading”之前,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背景进行知识点延伸。学生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认知点,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1.1.3提问分析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reading”,能够确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发现隐藏在文字每一角落的知识点和亮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2 reading中

首先,大概粗读,对课文的核心思想进行认知,尽量避免一个一个单词地慢读。然后,分段精读,结合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对其重点进行查找,并将隐含其中的关键词和语法等划分出来。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整理划分能力,也可以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认知。在学生对自然段展开精读的同时,教师配合着设计一些精彩的问题,并让学生将问题带入到课文中,这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认真专注。而通过学生对每一自然段的理解和知识点归纳,学生都会找出相应的答案。

1.3 reading后

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新的复述,或者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这些都是具有一定锻炼作用的。同时,学生在利用“raading”对整体课文展开分析的过程,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强化。

2. 整体教学的关联事项

2.1严格把握课文整体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课文的整体是由数个自然段所组成,恰恰符合了哲学中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其中,在引导学生利用“reading”来诠释课文整体的时候,也可以将重点放在一些自然段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局部带动整体、整体催化局部,也可以实现学习的统一性。比如在阅读某篇课文时,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就是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整体内容和结构的观察与发现,而在对个别自然段进行阅读分析时,则是根据某一情节和观点来思考全文,这两者是统一且不可分割的。

2.2严格把握课文中难点与重点之间的联系

首先,结合整体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从中选出生词和语法知识;其次,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对主旨情节、人物等给予明确,并在这个过程中探寻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结合自然段,对各项重点难点进行逐个击破,层次递进,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得以全面的认知。通过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发现,利用“reading”来带动整体课文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到主旨,然后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探索,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教学的紧张感。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些年笔者对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不断研究,本人深刻地发现,结合阅读教学对课文整体进行分析,并合理利用一些语言材料给予催化,这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规定的教学规律,同时也符合当前学生的要求。所以,平时备课时着重分析教学设计,让“reading”更好地带动整体教学,这不仅可以实现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会让“reading”学习在学生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齐宪波.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学报, 2010(01).

第12篇

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但它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小学生年龄小,天真活泼,又非常喜欢游戏,所以小学数学设计要生活化、游戏化。

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认识特点看,他们对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和素养,实现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儿童的数学素质、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学数学的兴趣,养成喜欢数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理解数学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当然,欣赏数学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应在一切教育工作中有计划地进行,在准备带领学生学习某种问题之前,应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否欠缺,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他们看图片、讲有关知识和故事等,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很需要的。

在学习新课时,也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设计,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再学习新课。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准备好教具,告诉学生学习新课的名字,教师边讲边运用教具展示不同角的形状、大小以及角的用途。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全神贯注地看教师的动作,并在观察中模仿老师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角的样子,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因而也学得快、记得牢。

总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能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理解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游戏化

小学生非常喜欢游戏,运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游戏化是以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使学生在动动、玩玩中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数学兴趣,改进数学的技能,提高辨别理解的能力,促进手脑协调,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获得愉快情绪。

在设计数学游戏选材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挑选或改编。在内容方面应为学生所理解,活动应为学生所熟悉,动手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对比性强、条理清楚、便于表现。另外,还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剪一剪》中,有的学生会自发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折纸方法,教师此时应给以鼓励。在各类的剪纸游戏中,学生玩起来注意力集中,富于想象,情绪愉快,常常是玩了还想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个故事,几幅鲜亮的图片,一个小小的游戏,往往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而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并在游戏中汲取生长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年月日》的教学快结束时,为了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我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如果报出的月份是大月,就举右手;报的月份是小月,就举左手;报的月份是2月,两手都不举。”这个游戏规则掌握了之后,同学们就热火朝天地玩起来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对思维进行了操练,在表达中深化了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游戏既减轻了学生的疲劳,又使学生乐学不倦。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