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实训

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实训

时间:2022-02-02 19: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实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实训

第1篇

1.分析现状、增强专业思想教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设置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实际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通过不断地学习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现状不难发现:与建筑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为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改革时可以将施工图的识读当做切入点,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顺序,把建筑工程细分成各个分项工程,把分项工程作为主线进行项目教学;除此以外,还可以把教学项目进一步划分成多个教学模块,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把教育、学习、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还能促使建筑工程施工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为在校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实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技能训练的场所,其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其二也可以间接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三可以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场所。为了确保学生在进入工作之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环境,要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选取管理科学、技术水平高且工作环境好的相关企业,与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交流。此外,要确保每一位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并且参与至少一项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顶岗实习。

4.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偏离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创新性地使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朱娟纯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三递进”;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8-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市级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建筑施工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培养定位是施工员,施工生产管理是施工员的主要职责,其中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制定施工生产计划、落实施工生产任务是施工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施工员职业标准是我们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建筑工程施工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依据施工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

1.确定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施工员全程负责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指挥,对于施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和施工作法,相比其他专业人员要求更高。我们根据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拟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出专业课程。见表1。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施工员职业标准中的工作职责、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拟出施工员专业核心能力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准确识读施工图;二是能够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能实施施工技术交底;三是能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四是能够计算工程量和初步计价。根据以上四点专业核心能力,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五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二、突出职业性和高教性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内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建筑企业、以往的毕业生就课程内容和学时数展开调研。

1.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项目部施工员很少涉及到力学和结构计算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以够用为度,所以减少了部分计算内容,降低了难度,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了。其总学时为120学时。将《建筑制图》、《建筑CAD》整合为《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教学内容我们全部使用了2010年最新颁布的规范要求,改革了过去重绘图轻读图的做法,大量增加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内容的读图识图,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识图实训周,强化识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读施工图。《工程地质》、《土力学》整合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房屋建筑学》调整内容后更名为《建筑构造分析》;按照房屋建造过程开设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鉴于石砌体施工在重庆地区现在已基本没有使用,主要是因为石砌体施工成本较高,可行性低。结合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的意见,我们坚持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整合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总学时90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45,开设一周的工种实训周。通过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没有必要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为现在防水工程施工是专业分包,施工过程程序化,根据西南地区的图集进行施工,从重庆地区防水施工的特点来看,知识点较少,学生容易接受,不需要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30的总学时能满足施工员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比较程序化,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而言质量管理更符合施工员的岗位能力。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调整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钢结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根据企业调研,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的商品房均需要精装修,即使清水房也需要简装,包括外装,因此装饰装修施工的知识是施工员必不可少的,我们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2.拟定集中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除了平时的课中实训外,我们还开设了集中实训课。如毕业综合实训(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工程测量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施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三、按照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三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构建了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递进”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领域包括建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土石方工程施工等;综合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四、结语

本课程体系从2010级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双证率都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穆兰,刘良军,崔春霞,胡宇庭.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质量,促进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内涵建设,我校于2012年6月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便是其中之一,在该课程建设工程中,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条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在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出现的若干问题教学探讨和分析。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的课程建设应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说起:

1.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监理、工程造价等职业岗位群要求以及吃苦耐劳、良好的沟通协调等综合素养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主要面向建筑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等企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技术问题、组织、协调施工现场,具有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岗位和具有建造师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培养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利用校企合作,以企业用人为依据,重在实用、重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做、学、教一体”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内容。

(2)设计思路

深入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应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组织管理工作。

要经过调研、论证、研讨,选取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进展情况,科学、合理地随时、随堂进行各种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知识和技能,已达到理实一体、做学教一体,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为主,以任务为驱动,力争做到“做、学、教”一体化,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习过程应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过程进行设计,形成做、学、教合一的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采用启发互动,精讲多练,,学中做,学中教,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小组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模拟仿真等适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校内外的实验条件、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做兼职实践教师,利用课堂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课程综合实训、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实践经验,满足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的企业要求。

使用PPT课件、收集大量施工现场资料、制作成施工现场照片和图像、录像、平面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

联合有关技术单位,制作虚拟仿真软件,通过演示再现施工过程,让学生能够模拟施工情景,能够加深理解,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中比较合适。

利用QQ群、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应以校内优秀教师、企业优秀兼职教师为主,主讲教师最好有企业施工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为主,且要求教师有执(职)业资格证;企业兼职教师应有优秀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且有执(职)业资格证或高级职称,以便建设优秀精品课程。

五、教学条件

1.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1)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技术、管理均先进、文明的多家施工相关企业单位建立多所校外实训基地,且其在学生实训时真正起到指导、监督、管理学生的作用。

(2)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在校内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满足“做中学,学中教”―― 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环境

建设校园宽带网,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上网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提供条件和保证。精品课程的电子课件、教学资源、视频资源等应全部上网,满足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学习的平台。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关专业教师在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学、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效果

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教学效果,应将考核分为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改变旧的评价模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1.教学评价

应充分利用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和学生教学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

(1)校外专家评价 :利用职教专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2)行业企业评价

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企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进行对精品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课程考核

(1)任务评价见表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制定任务评价见表,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纪律、组织协调、创新等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2)课程考核

根据学生完成工作页、职业活动训练任务、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注重过程,有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考试,还注重实训技能的考核,以过程、技能训练促进知识的掌握。

七、特色与创新

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加强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搞清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和校外建立实践基地两个途径来实现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建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场所。我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校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了较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校外实践基地的主要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校内、外一体的实训基地的教学的运行是实现学生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最好途径。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应用型高职教育,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在校内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为以后的实习及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三部分。一是校内实验室的建设。

我院以具备建材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的建设,用来完成学生《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我院还建立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在仿真实验室里学生完成了建筑工程CAD、建筑预算软件、PM2软件的学习,并根据实际工程完成仿真实训。二是校内实训车间的建立。我院已建立基础与混凝土施工实训车间、砌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施工实训车间、钢结构和屋面工程施工实训车间以及钢筋加工车间。我们在车间内建立了建筑物的各部分模型,例如基础模型配筋、框架结构配筋模型、楼梯、雨篷配筋模型等,还有钢屋架节点模型、砌体结构模型、屋面做法、施工缝做法模型等等。通过这些模型把课本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车间能可完成《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三是学院实训中心已经有先进的材料检测设备,能够进行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实训工作,目前我院已经与西南交大监理监理公司、黑龙江省建设集团现代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龙航检测公司等几家企业达成共建校内实习基地的协议,共同利用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强,和企业资金和技术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应用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如何寻找合作伙伴、如何运行是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同时也是高校与建筑企业的纽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校主要采取的是“2+1”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以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为主,最后一学年在企业顶岗实践,主要学习部分专业基础及基础技能及具体工程实际操作。在基地建设上,学院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通过他们建立和加强与建筑企业的联系,经多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加强与有实力企业的联系,使之成为我院的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我校校外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在中建总公司第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局、深圳中海监理公司、黑龙江省建设集团省等内外几十个知名企业建立了顶岗实训基地。并且通过实习过程,也是企业了解我们的学生,对于愿意长期接受我院实习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良好的长久的关系,以保证实践基地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

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校内年轻教师较多,缺少实践经验,对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监管不够,校外实践基地关系不够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我院提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我院近几年陆续从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当中。同时也积极为校内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中间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师创造实践条件,让老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教师参加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了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使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结构上有了全面的提高。

2.校外实践基地的长期运行对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并能长期合作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所以我校总结了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我们要寻找校企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达到互惠互利,学校通过提供能够为企业服务的学生来解决学校学生的校外实践问题,形成校企双赢的合作关系。其次通过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让校企合作长期进行下去。

3 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 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后为了确保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我校的管理办法采用的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并提供现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践。学校方面,每个学生都安排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解决学生在实习当中遇到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并且校内指导教师经常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是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

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的完善。只有把实训基地建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睿.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09-110.

[2] 危道军. 建筑技术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建设及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J].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 :7 -12.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模拟实训;可行性;建筑施工

1. 前言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的一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只有毕业就能上岗,毕业就能顶岗的高职毕业生才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实训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这就决定了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而向就业、面向学生能力。

模拟实训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模拟实训,学生在日后施工工艺操作规范、现场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检测方面就会缺乏实践经验,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本文就模拟实训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法进行研究。

2. 我院土木建筑模拟实训室建设现状

我院建有建筑综合技能实训基地一个,实训基地包括:材料性能检测实训室、砌筑实训室、钢筋加工实训室、脚手架实训室、模板拼装实训室、小型施工模拟现场、工种操作场等;另外,建有两个CAD绘图实训室、两个工程造价实训室、一个施工管理软件实训室、一个建筑构造仿真实训室、一个虚拟仿真实训室等重点实训室,以及拥有广西最大的建筑(别墅)实体模型和结构实体模型。目前,实训分区较合理,实训室满足专业学生实训教学需要。

3. 模拟实训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而言,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方法,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训,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流水施工和网络计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组织土建单位工程施工;能运用所学到的施工组织知识编制工程概况、施工方案、安排施工顺序,明确各工序逻辑关系,绘制横道进度计划图和工程网络计划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通过模拟实训,学生要达到以下的要求:

(1)熟练掌握土方开挖、砌筑、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装饰工程、脚手架等施工工种操作技能。

(2)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到的建筑施工技术理论知识。

(3)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模拟实训的目标主要在于四点。

(1)通过模拟实训了解建筑构造、结构体系及特点;了解某些新建筑、新结构、新施工工艺、新材料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等。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2)通过模拟实训,使学生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单位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参加实际生产工作,灵活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广大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思想。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方面,要实现这三方面目标,除采取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实训手段使学生更快掌握和运用知识。模拟实训可通过展示模型为依托,再现施工现场真实情景。学生在实训时具有可模仿性,能更快掌握和运用知识,更快地掌握专项技能。根据建设类专业工种训练的需求,在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内建设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架子工等十二个工种训练项目。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真实情景的观摩,在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指导和工人师傅的示范传授下,学生通过训练,能很快达到展示模型的质量水准,同时学生也能很快掌握该项技能操作的工艺、方法、要点和质量标准等。

同时,以模拟实训为基础,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 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结构构造原理与识图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可直接在实物模型上观看梁、板、柱、基础、楼梯的构造要求,同时依据图纸检查实物的配筋及构造是否符合图纸和规范的要求。 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砌筑、抹灰、钢筋加工、绑扎、模板安装等均可直接在实训基地的实体模型上进行讲解, 同时也可直接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将课堂上的实践性强、抽象的内容在实训基地的实体模型中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掌握规范的能力以及检查质量的能力。

此外,我院还将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引入到模拟实训中,助于解决实训中普遍存在的如下问题:课堂教学抽象不直观,难以提高教学与实训的效果;校内建设施工实训场费用太高、占地太大;因教学进度与施工现场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难以实现现场教学;因真材实料模拟施工带来建筑垃圾造成资源浪费与污染环境;施工现场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危险性太大等;同时,有助于解决个性化、智能化导训的问题,实现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教学;解决施工标准化演示操作与顺序性、程序性、规范性、工艺性问题;解决教学与实训计算机考试考核,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

4. 如何进一步加强模拟实训改革

4.1 建立完整的模拟实训管理制度,保障模拟实训日常运作规范顺畅。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以及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模拟实训管理应该实行专人负责制,制定土建施工类专业模拟实训操作规程和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师生行为;根据实习内容,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学生在进入模拟实训场所之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习操作规程学习;模拟实训过程中,对每一个实习小组都设立一名责任人,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和实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通过实训,取得应有的技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2 小规模建筑施工实训――承建小规模的农村自住楼

高职院校在开展建筑技术类模拟实训时,应该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导师引领”等教学模式,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施工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我院为例,由于传统的建筑综合实训成本非常高,去大型正规工地实训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为了能达到学生能真正动手做实际工程的能力,在我院承接的部分对外小型农村自住楼建设项目中,全部使用在校学生作为一线技术工人,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建设任务。这样既可以大量的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同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际工程,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

在这种真实项目的施工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的责任和角色,切实发现和解决了各种实际工程问题。比如在砌筑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时,两墙要一起砌起来,在留槎的过程中可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在进行砼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砼的配合比,在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等等。

学生从接到“小规模农村自住楼建设”任务开始,就充满了想象和热情,他们对建设项目的验收、施工、设计、人员安排、组织结构、材料购买等方面都进行了反复地讨论、精心地组织安排,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小规模建筑施工实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深远。

4.3 模拟施工实训

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我们根据高职层次的培养要求,安排了大量的实训任务,主要有钢筋工实训、模板工实训、混凝土工实训、架子工实训等。在这些实训中,我们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要求,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课题,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做到所学即为所用,在学校是如何做的,到了施工企业,也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在钢筋工实训中,我们就从施工单位拿来图纸,要求学生根据真实图纸来加工;在模板实训中,我们设计一个面板坝的场景,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场景来完成模板加工等。为了加强学习效果,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生产一线的资料,做混凝土面板坝的模拟模型。比如,我们曾做过挤压式边墙施工及三边轮施工的模型,学生在做模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老师辅导、以及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加强学习效果。

4.4 改进模拟实训方案

经过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应该积极改进模拟实训方案,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建筑制图》、《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知识,分组进行模拟施工技术方案制定、模拟施工项目施工图设计、模拟施工材料采购、模拟工程量计算等。小组长承担着项目经理的作用,而小组成员则分别承担着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员、技术负责人、监理员等角色,他们的工作既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又有独立考核的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操作,开展实训工作,最后再由实训教师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现场分析评比,将模拟实训项目转换为综合实训,而不是过去传统的单一工种实训。

5.结语

总之,模拟实训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的特色内容、重点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工学交替为途径,采取“模拟实训考核和理论成绩考核相结合、顶岗实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俭清. 工程测量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45(05):123-126.

[2] 汪志明,花向红,许才军,秦咏梅.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 测绘工程. 2004,23(01):133-137.

[3] 张坤宜,杜宏彪,易又庆. 模拟生产的土木测量实习教学与效果[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7(03):141-145.

[4] 须鼎兴,陈继山,张仰洪. 测量实习现状及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38(05):153-157.

[5] 汪祖民. 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测绘通报. 2002,41(08):109-114.

[6] 刘权威,孟爱青. 土建类专业测量学教学实习的改革实践[J]. 测绘通报. 2013,54(06):145-147.

[7] 王金圳.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5,35(03):154-159.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据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营造建筑施工的现场工作场景,广泛采用项目法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或校外工程施工现场,大力推广教、学、做同步实训教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刀阔斧的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构建施工员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开展项目法教学。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通过下达具体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教学,先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所有实训项目均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课程设计中尤其要强调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蕴含在项目教学之中,把整个课程划分为8个项目(学习情境),分别是地基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修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包括2-4个学习任务。

这样,课程单元(项目)划分清晰,教学组织简明合理,学生学习方便有效。由于遵循了自然的施工顺序,使学生能较快地熟悉施工过程,能够发现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2.施工现场教学。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施工现场,真实施工环境,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生研讨分析教师点评总结。在施工现场组织教学,边讲边做,理解质量要求、规范操作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分层次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上要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应如此。我们尝试建立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教学采用了集中、分散、个别辅导、个别答疑等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分阶段进行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按考核成绩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实训学习,将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手段改革

1.多媒体教学。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点量大面广、学生理解困难等特点。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是必要的。我们逐渐减少课堂讲授教学,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了建筑施工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采用施工图片、真实工程案例来践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同时在讲述中配以精彩的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模拟教学。让学生凭空想象出完整的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实行仿真现场模拟式教学,采用flas仿真技术、教学演示视频、施工录像等,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来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3.网络教学。我们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来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实训工单、施工规范资源库以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通过答疑平台、E-mail邮件、BBS专业(课程)论坛等方式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还可以反复学习,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交互性差、信息量大但速度太快的缺点,网上答疑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将使教学方式方法出现较大变化,在教学中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像建筑施工技术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特点,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掌握和了解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特点,不断加强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工学结合 体系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is course,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im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eaching outline were compar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regard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building of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face to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cal majors. The study is basic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standar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nder the new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system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1]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重在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办学有特色。其首要任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重点以建设课程标准为突破。[2]通过构建一整套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1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课程权利不同。教学大纲的课程权利集中在任课教师和领导上,它只对权利上级负责,不能对权利下级学生负责。而教学标准的课程权利由学生、教师和领导三方互动完成。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出发点不同。教学大纲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制定要教学生什么?怎么完成教学要求?最终达到什么程度?它详细阐述了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其中一部分学科还制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和课时要求。[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教学任务以完成教学要求。此外,教学大纲的要求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教学。[4,5]

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制定了各门课程的项目模块,针对于各个模块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手段及学时分配指数。课程标准更注重过程教学,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学习、独立思考,转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课程标准应逐步成为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的文件。

2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开设于高职高专院校,而“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模式采用2.5+0.5的形式,“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开课时间为三年级上半学期,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是学生赴企业实践学习阶段。因此,对于W生系统地掌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从以上观点出发,提出“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

首先,从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实践为主体,制定相应课程教学项目,形成“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建设体系。以各个课程教学项目为基础,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储备,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快速融合,从而增强“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其次,从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再次,从教学过程实际出发,在一个教学内容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任务,逐渐细化,同时要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最终确定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最后依据要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总数的要求,确定各个项目的课时数,如表1。

表1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学时分配表

3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思路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深入各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进行走访调查,确定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使该目标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线市政施工及管理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为了找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有关企业一线管理者和专家进行研讨,确定各个课程项目模块的技能点,并找出适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最终确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即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及预算的编制,工程设计等专业技能。

根据“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核心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该课程的任务与目标。该课程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且包含了本专业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知识点,是一线从事施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故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市政工程施工的工作程序和施工作业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市政现场施工的基本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对师资条件、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任课教师的学历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给排水工程专业硕士及以上组成,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教学组织方面,课程教学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建议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训2学时,均为小班授课。理论课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配合板书教学,实训课采用教师实操讲解配合学生动手参加相结合方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确保完成课程培养目标,达到要求技能点和知识点,需要具备相关的实验实训设备,该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需要的实训室有道路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路基路面检测实训室、桥梁检测实训室和管网综合实训室等作为开展学生实训项目使用如表2。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如表3:

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通过本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的共同协作,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属于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修订和完善,需要通过结合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设计,系统地分析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课程标准,最终实现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随着我校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程标准修改中应不断引进企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对于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的理解程度和考核方式方法如何更加合理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改进。

L鼙疚南的诿晒沤ㄖ耙导际跹г?015-2016年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YC1564)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兴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咸宁学院W报,2008(2):151-152.

[2] 高建亮.基于工学结合的《园林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研究[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5-39.

[3] 蒋春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构建[J].职业教育,2014(4):281-282.

第10篇

摘要:“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国内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最实际的可行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国内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最实际的可行之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改革应以职业及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是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实习基地,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又推进了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

一、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开发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本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施工员、测量员、造价员、监理员、实验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等,确定其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如下:识读建筑工程图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工程成本控制能力、施工质量检测能力、技术资料管理能力、材料检测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以综合能力为基础确定其对应的专项能力,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识读建筑工程图的能力”为例,分析其专项能力,它包括识读施工图绘制施工图、竣工图等。

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行动领域,重构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形成课程体系,完成理实一体、过程导向、贴近企业实际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二、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训有机结合,教师能一边教一边做,学生能一边学一边做,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见下表1,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安排见表2。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考核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双向活动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采用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各课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方案。包括能力考核(60%)与理论考核(40%)两部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引进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的专家,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形成“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配套外聘教师薪资及管理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跟踪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施工进度,依据施工进度,及时有效的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建筑工程系实训室还可以利用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的有利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双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以便于学生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 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6,(9).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ta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mostly quality is not high,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ways and measure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methods,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ive related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improve working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设投资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建设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市场,为此我国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都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降低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损失,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一、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给我国建筑市场提供合格的综合类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包括教学环节的配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等,它规定了专业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需求。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是制定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而且是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具有建筑行业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教学体系,为此,建筑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实际,以就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突出和强调建筑行业的专业特色,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教育以及实习基地实训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实训和实践,获得相应的动手操作经验,为建筑行业培养出不仅理解建筑工程技术,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都精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此来体现新型的职业技术教学特色,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得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没有毕业或者毕业时,就可以达到直接上岗就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时间,为建筑行业节省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飞培训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行业的岗位技能,使每个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熟悉掌握建筑资料编制、施工测量、技术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以及造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为此,各大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同时转变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思想,注重培养综合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建筑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将各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训加以整体优化组合,以专业理论知识习和实践应用为中心,精选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2.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首先加强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实践技能,也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是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培训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为此,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培养核心,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公共基础”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在制定完善的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前提下,通过实施实训、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学习时间在总课程教学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际的综合动手能力。

4.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建筑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为此,应该使学生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应该不断对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学生中提倡职业技能考证制度,将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和考证相结合,并将两者应用到相应的专业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得到有效的认可;二是学校应该以校内实训室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依托,依照实际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学生培训,实行“模块式”和“组合式”的专业技能训练,贯彻落实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而强化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一项紧缺专业,为此国家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各大学校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开设此专业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定期带领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参观,并邀请建筑企业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综合性高技能专业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建筑行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琴.基于施工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梁超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

[3]潘东辉.思考: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4]刘军,李雪艳.论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第12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建筑CAD 教学改革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等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它正慢慢地被社会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意识,同时作为一种考核和激励的手段,它坚定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信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技能大赛指导实践,针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命题,提出了基于建筑CAD技能大赛背景下的“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实施过程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考核方式,保证了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和真实有效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CAD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

“建筑CAD”技能竞赛项目是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新增的比赛项目,竞赛目的是促进参赛选手更好地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建筑制图的技术标准,促进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CAD绘图技能的培养,引导中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我校多年来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本位,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使参赛选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建筑CAD”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选手能应用CAD绘图软件处理土建技术图纸绘制的各类问题,考核选手掌握一定难度的工程识图的能力和绘图技巧方法,考核项目有:计算机绘图技能(图形绘制、编辑、标注等各种计算机制图工具和方法)、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绘制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建筑图样)、图样画法(使用计算机绘制正投影视图和轴测图)。

二、我校技能大赛学情分析

(一)学生对建筑识图与构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每年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选拔赛,无论从学生的绘图速度还是完成质量上看,都不尽如人意。首先,在CAD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考虑到班级的整体水平,仅对CAD软件的运用做基本的讲解,学生对CAD绘图快捷键掌握不熟练;绘图技巧运用不到位;建筑施工图的绘图练习量较少,学生绘图速度难以提高。其次,学生的建筑构造及建筑设计相关知识较薄弱,建筑施工图绘制不够规范、准确。

(二)学生的实训技能不高

CAD竞赛的要求是绘制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建筑图样,由于学生在校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工程施工图的设计训练,仅靠课堂教学的练习,学生的绘图速度和质量很难达到竞赛标准。学生对建筑施工图只能进行简单的抄绘。

(三)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

绘制正投影视图和轴测图项目考核中,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较弱,空间想象能力较缺乏,能绘制简单形体的投影图和轴测图,但对于复杂形体较难把握,分析思考时间过长,影响绘图速度。

(四)技能大赛师资力量不足

我校建筑CAD课程教学基本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任教。虽然任课教师对建筑CAD软件的运用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但考虑到教学的普及性,授课过程中仅侧重于建筑施工图的抄绘,对建筑识图和建筑构造知识涉及较少,没能较好地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导致专业知识与绘图技能的脱节。同时,部分教师对CAD绘图快捷方式和绘图技巧的运用缺乏重视,对学生绘图速度和绘图技巧要求不高,导致学生绘图速度无法有效提高。

(五)大赛选手和教师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如教师辅导课时和学生培训时间不足,课余时间各部门的协调不充分,相应的酬劳保障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三、中职“建筑CAD”教学应对技能大赛的对策

(一)整合教学资源,实施“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

大赛的命题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对技能起重要作用的主干课程,《建筑CAD》和《建筑识图与构造》。注重抓好学生建筑识图技能实训,以及CAD绘图技巧,力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学生整体识图水平和绘图技巧,及时发现技术尖子,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加速整体水平再提高。

为了保证“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学校积极探索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在实训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训,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将技能比赛融入技能实训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实训,创造在实训中比技能,在比赛中练技能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构建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学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在“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中,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终身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即项目或任务完成全过程开展阶段性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考理论、考技能、考态度、考操作规范性等全方位的多角度考核,保证考核的真实有效性。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对成绩好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肯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及时进行补救,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实施识图课程与建筑CAD的“一体化”教学

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CAD》“一体化”,先开设建筑施工图综合制图实训,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增设一些电脑绘图及软件课程。技能大赛命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种指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技能训练全员化,技能比赛常态化,全面提升建筑CAD教学质量

自2007年起,学校每年举行一届“建筑技能大赛”,已形成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把技能大赛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学校每年开办自治区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培优班,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并从中选拔出优秀选手经训练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教,检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并取得优异成绩。2009年至今,我校学生连续四年代表广西参加教育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各级奖项24个,2011年我校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建筑CAD项目”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2012年我校学生再创佳绩,建筑CAD项目又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

四、结论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建筑CAD”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对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有着实际意义。经过两年的全国大赛,我们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的“建筑CAD”教学模式,通过大赛给中职建筑CAD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使得学生通过“比技能”达到“促质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职教新潮,推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使得中职学校充满信心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晓娜. 中职建筑装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9).

[2]刘云平,包华,周清. 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J]. 山西建筑,2007(28).

[3]李佳. 土木工程专业中CAD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