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5:1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习指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首次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选用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除集气罩和管道系统的设计两章,教学内容基本涵盖教材全部内容,共54学时,3学分。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等内容讲解清楚。但气态污染物控制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化工原理课程对吸收、吸附和催化等基本原理讲解不深,使得这部分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实验由于经费和场地有限,未能开设。课程设计只是理论计算,缺少工程实例,应用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注入式为主,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未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也有部分学生拷贝应付,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识。部分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手段上只是用多媒体代替黑板。多媒体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但课程重点难点不突出。另外,没有相应的教学动画、视频、模型、实验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总结近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成果,以我校《2008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体系如图1。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所有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学习、专业实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论文和课外自学8个部分。
1.课内学习。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内学习为48个学时,周学时为4。教材选用蒋文举主编的国家级规划短学时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5]该教材气态污染物控制以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生物法等为主线,注重原理。
2.专业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包含大气中TSP的测定、SO2的测定、室内空气中HCHO的测定、袋式除尘、有机废气的净化、汽车尾气的净化6个实验。实验准备选3~5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老师。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讲义,实验后按时交实验报告。
3.认识实习。在理论课进行到中后期,教师带领学生到化工、炼油等企业参观除尘、脱硫等大气污染控制工艺设备,加深理论学习,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毕业实习。第七学期开学后,学生到环境监测站、化工企业和环保公司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跟班学气污染防治,按时上下班,每周写实结。实习前开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总结并交实习手册。
5.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回到学校,开始两周的课程设计,就除尘或者气态污染物净化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设计计算、绘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大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间为一学期,从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实行弹性时间。
7.课程论文。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给学生列出城市空气质量、汽车尾气净化、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等课题,让学生查文献、写论文、分组汇报,进行综合训练。
8.课外自学。教材相对固定,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把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6]Nevers编著的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7]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同时介绍www.epa.gov和www.zhb.gov.cn等网站,鼓励学生查阅Atmospheric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中英文学术期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最新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方法。
(二)以教师为辅
1.课堂讲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上好48学时的理论课,内容包括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颗粒污染物的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和大气污染扩散5个部分,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迁移扩散、控制技术及设备选型设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开始时提问已学内容和新内容。上课强调重点和难点,重在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例如,第一节课让学生看书的目录,告诉学生该课程课时安排和知识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学起来有的放矢;通过考试题“请简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的主要内容”来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的总体把握。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动画、视频等,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教学方式主要以注入式为主,适当融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形式枯燥。
关键词:“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实践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理论教学必须伴随相应的技能操作训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我院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构建了包括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2实验实践教学
2.1实验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涉及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1]。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SQL Server 2000的数据库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设计与管理数据库来获得实际的应用经验与技术,从而掌握一种应用普遍的大中型数据库的管理知识。实验教学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结合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实验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应现代数据库开发技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要求学会使用SQL Server 2000并能进行实际应用,力求体现基本技术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重。实验课包括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类型。其中,综合性实验为实际的项目开发,该项目力求既结合生产实际,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2]。通过项目的开发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的开发中去,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巩固提高,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基础。
2.2实验名称与内容
实验名称与内容见表1所示。
2.3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实验课为小班上课,每个实验室容纳30名学生,一人一机。实验课组织形式是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上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实验课时首先由教师利用课件讲解实验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10分钟),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对学生只进行方向性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把握设计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现方案、步骤。只要总体目标达到,教师可不作特别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探索性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每次实验均由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参与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4实验地点
实验室、本院网络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
2.5选用教材
2005年我们重新选订了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该教材全书采用实例方式讲授了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以理论够用、实用,实践第一的原则,教材每章后都附有相应的实训项目,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学习。
2.6考核内容与方法
实验环节的考核:要求做的实验必须做,缺一次实验将不参加最终成绩的评定,任何一个实验题目不能完成也不参加最终成绩的评定。
①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纸上按原理、方法、结果、分析等格式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报告,教师批改打分,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70%。
② 平时表现包括预习、实验报告抽查、操作水平、机房卫生工作等,平时表现占实验成绩30%。
3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实习两部分。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大纲中标明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倡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安排一周左右的课程设计时间。实施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2~3人,从给定的40余个实际问题中选择一个题目或自拟题目,为每组提供实验平台,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各组内分工完成相应任务。严格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基本表设计与建立、功能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等。其别强调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实体联系模型(ER图)和基本表的分析与描述。开发模式既可以是单机,也可以是基于C/S、B/S,开发工具允许多样,如VFP、VB、Delphi、PB、ASP等。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形成实习报告。
教学实习是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技术训练,安排7天的实习时间,主要在学院网络中心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网站后台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等等。它强调即学即用,立竿见影,注重于深度,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迅速找到自我,树立自信。教学实习一般按以下过程进行:①首先由系部把学生安排到各教师科研项目组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给每位学生安排专职指导的教师。②指导老师具体指导学生查文献资料,传授实验和调查方法,设计试验方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③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学术交流。④实习结束时指导论文写作和进行论文预答辩。⑤个别突出的,推荐参加衡阳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4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又是全面检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把学生直接送到企、事业单位直接从事后台网站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或直接进入软件公司进行软件的开发。学生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岗位,可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生产和经营管理程序,把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时间一般为半年,也可适当延长,地点主要是银行、软件开发公司、超市等单位。在实习中我们坚持校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实习与生产结合、省内与省外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5特色与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十分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我院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获得了一致好评,特色突出,效果明显,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为学生实践教学创立了良好的工作平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齐全,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次实验均由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参与指导,确保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指导教师认真负责,保证了授课效果。
(2) 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提高了实验质量,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实验实践教学共开设了14个实验,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综合性实验学时数为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通过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课中涉及的内容印象深刻,得分率较高,对设计性综合试题也能通过系统分析做答。此外,在毕业课题设计、课程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也显示出综合性实验课教学的良好作用。
(3) 以教学实习基地作为部分实验的场所,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中,SQL Server安全管理、数据库日常维护与保证数据安全性等多个实验部分或全部在校内外基地现场进行,保证了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4) 经课程考核,100%的学生能够具有应用程序开发的理念,并掌握基本操作要领;80%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制小型程序,其中有近40%的学生设计富有创意,优秀率很高,在顶岗实习中能胜任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管理及开发工作。
(5) 学院教学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通过督导室和系里每年都开展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的“三评”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依据我院督导室提供的五年测评资料,2004~2008五届10个班300余学生综合评价结果,“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测评分均在90分以上,学生满意率95%以上。
(6) 通过对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2005~2008届毕业生优秀和良好率分别为94%、95%、96%、98%,学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7)毕业学生参加工作后对这门课程总的评价是:理论课授课质量高,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敬业奉献精神强、授课效果好。教师能深入浅出、密切联系实际地讲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能够掌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管理系统的开发技巧;实验实践效果好,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对毕业后尽快适应和胜任工作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与词汇教学有关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理论,提出词汇教学的新思路,即结合单词的深层意义和所在语境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英语应试中,往往存在下面的情况,即对某些英语单词的意思模棱两可,从而影响做题的准确率。这就需要我们从词汇教学中寻找原因。实际上,从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分析来看,教师和学生对于词汇意义的了解极其有限。因此要想很好地掌握词汇的教与学,教师有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词汇意义方面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认为教师在讲解时应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存在于其心理表征与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去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意义。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帮助语言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语言,帮助学习者更好的来理解和习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词汇表面上,而是使其在掌握表面层次的基础之上深入到语言内部去。所以此文旨在讨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其理论来指导具体的词汇教学。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中提出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推荐词汇量掌握单词4500个、词组700个。从大纲要求可以看出,对于已经成为中级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来说,英语基本词汇的学习仍然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石。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音和语法基础,词汇教学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学生一般也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学习词汇: 1)课前预习生词,掌握它们的读音、词性和汉语意义;2)课堂上认真听教师对生词的详细解释,并通过例句理解和记忆其用法;3)教师讲解同义词的比较时,结合课后的有关练习进行辨析;4)运用教师穿插讲解的一些构词法,如派生、合成及转化法,结合机械记忆、反复书写等方法记忆单词;5)课外时间由于忙于应付各类标准化考试,他们会把课堂所讲的内容放在一边,去钻研单词快速记忆、快速突破之类的书籍。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方式,我们发现存在以下5大问题:1)学生预习生词时,通常会将音、形、义结合起来,似乎全面预习了生词。但是,这种意义是静止的意义,因为没有与其所使用的上下文结合;2)教师的例句也是为了对词条中罗列的意义作解释,却没有给学生讲解如何联系某个词的上下文确定其意义;3)讲解同义词时,没有将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从语义理论的角度及其使用的语境加以分析;4)构词法只能帮助学生较快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词性,不能彻底掌握词汇的用法;5)所谓快速记忆其实是掌握一些“只言片语”,对单词的意义会有种“似曾相识”而“不知所云”的感觉。
二、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应该超越语言的表面体系,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概念体系当中,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转贴于
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的意义研究,尤其是对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Leech 在 1974 年提出了七种意义理论,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语言作为人们的交流工具,一方面随着社会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出现,不断增添和补充新的词汇;另一方面,原有的词汇基本意义不变,但词义有了新的扩展。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一般来说,词与词之间存在三种的涵义关系,即:相同关系、对立关系和内包关系。由于这三种涵义关系的存在,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反义词、上坐标词和下义词。比如当学生学习stride这一生词时,教师应注重去讲解stride与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之间的关系;向学生阐述清楚在以walk为核心和典型中,stride为一非典型成员,同样和stride处于同一地位的单词有:march,pace,stagger,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等单词。讲授的目的在于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激活学生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即词汇形成的语言范畴。如果所列出的单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词,那么单词的讲解都应该围绕walk这一范畴中的典型词汇展开。作为概念的中心词walk相对于其他的词汇来说具有更多的概念意义,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词汇,而随着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学生会更多的去掌握和使用其他的非典型词汇,这代表着学生对语言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三、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浩瀚如大海的英语词汇体系,死记硬背显然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真正记忆英语单词。相比较而言,运用人类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在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了对于中心词汇的相关联想,及其意义的拓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在词汇教学中学生难以记忆的词汇,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词源作为媒介,来帮助学生记忆。不过,这需要教师多涉猎词源学方面的知识,并做一定的积累。词的动态意义给我们提供了有趣而丰富的词汇发展史资料,透过这漫长的文字史,我们可以对古代和近代各民族在政治、文化、战争及日常生活方面有所了解。但语言是动态意义和静态意义的综合体现,一词多义现象便是词的动态意义的表现。例如palm既是“棕榈树”,又是“手掌”,bar既是“横杆、条、块”,又是“酒吧”。由此可见,词汇教学中我们对词汇意义的关注还很肤浅,不仅没有从语义理论的高度理解词汇的静态意义,而且对动态意义也不够重视,这是导致词汇教学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还发现,有时即使我们对某个词的意义了解很多,也很难确定其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比如在“He has got a lot of dates”这个句子中,我们无法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说出date的意义。因为它有“约会”和“椰枣”等意义。因此,语境对词汇意义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一个单词有多少种概念意义,一旦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就不会有误解其意义的危险。可见,语境意义同样是词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去背或死啃英文课本,无疑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在学习当中加入一些对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相信会使我们的英语课堂会变的更加丰富和生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一些词源学、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很好的将这些语言学知识结合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Leech,G.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2nd[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2] 卢小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工电子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曹玉苹(1982-),女,山东单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刘润华(1958-),男,山东梁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刘复玉(1963-),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贺利(1972-),女,四川广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周兰娟(1978-),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电类基础课程自主性、探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145),主持人:刘润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66-03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第一批获批卓越计划的高等院校之一。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本科毕业生,有必要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1-3]。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因此,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开设的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非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电工电子学”课程现有教学方案存在的不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电工电子学”课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针对新时期卓越工程师的教育需求和少课时的客观条件,现有教学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际应用电路偏少
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只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和数字集成电路及其应用[4]。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非电工程师需要面对测量与控制系统、变压器、电动机、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电工电子设备。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实际应用电路或典型设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
(二)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为主,缺乏应用背景
实验电路多为针对单一元器件的典型电路,不具有明确的应用功能[6]。实验内容以验证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主,未涉及故障情况的分析和处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损坏器件会影响成绩或经济赔偿,学生无法根据兴趣对电路的故障特性进行测试。因此,如何增强实验电路的实际应用背景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现有考核形式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实际工程应用中只有问题,需要工程师自己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分析哪些参数。而现有考试已在题目中明确指出电路分析方法和需求的参数,导致学生脑海里只见公式,不见知识体系,只见单个独立的方法,不见各方法的对比与综合。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适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少课时“电工电子学”教学方案。
二、利用应用电路丰富教学内容
(一)优化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特色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如针对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介绍炼油厂分布式控制系统,针对石油工程专业介绍采油控制系统。通过接触工程实践中的系统,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电工电子系统的概念,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结合生活场景介绍电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如以空调的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为例(如图1所示),介绍项目需求、功能分析、电路设计、电路制作和调试等环节,使学生从宏观上建立模块化分析和设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零散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图1 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
3.在相关理论章节融入实际应用电路或典型设备。如在电感元件部分引入变压器,在三相交流电路部分引入三相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二极管元件部分引入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应用电路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增强实验教学内容的应用背景
1.为了体现实验电路的应用功能,对实验电路的规模进行扩大。以“一阶RC电路过渡过程的研究”为例,该实验主要观察电阻和电容端电压的波形,电路缺乏实际工程意义。可以在现有器件的基础上增加555定时器以构成脉冲信号发生器,学生重点研究一阶RC电路,同时了解应用广泛的555定时器,明确一阶RC电路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2.在实验预习环节增加软件仿真,学生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实验内容。为了了解故障电路的特点,模拟元件短路、开路、电容容量衰减等典型故障。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对电路进行改造,观察信号的变化。通过软件仿真不仅满足了学生尝试改变电路的好奇心,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故障电路的特点,有助于在实际操作中快速解决故障。
三、利用研究性、启发性等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
对于非电工程师,“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是讲授深奥的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将电工电子基本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应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问题面前有章可循地联系所学知识和方法。
(一)从研究性教学方法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解决具体问题,应首先介绍电路的基本元件、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其中基本元件不仅包括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元件还包括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元件。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学生就具备了自主分析电路的基础。然后选择既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案例需求作为研究目标,将各个功能模块作为研究内容。教师按照功能模块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功能模块讲授涉及的典型电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功能电路。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对电路硬件制作要求不高,所以只对电路进行仿真调试,不进行硬件制作和调试。典型案例如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涉及温度检测(热敏电阻)、比较(集成运算放大器)、延时(暂态分析)、发光报警(二极管)、声音报警(555定时器和功率放大)、继电控制、直流稳压电源等环节,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
(二)利用启发教学法增强学生自主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提炼电工电子工程师实现功能设计的深层次思维内涵。例如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体现了逆向思维,戴维宁定理体现了黑箱建模的思想,启发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融入相关理论章节的典型工程应用电路或设备,重点介绍外部特性和关键原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理解工作原理。如变压器,主要讲授电能和磁场能的互相转换原理,剩余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
课堂上涉及的工程应用案例有限,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典型案例解决同一类型问题。如介绍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引导学生尝试设计炼油厂反应器压力检测和控制电路、有害气体报警器等。
四、优化多元考核方式,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多元考核方式有作业、半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根据卓越计划特点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创新多元化考核方式
现有的电工电子学作业大多是抽象和简化的电路,实际工程意义已被省略。为了紧密联系工程应用,应大量增加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作业。作业题目应介绍实际应用背景、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的对应关系。如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作业采用延时继电器,二极管作业采用整流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作业采用变送器中信号变换和放大电路等。该类型的作业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由于电工电子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随时可以用到,需要牢记。传统的闭卷考试容易误导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允许自由携带少量资料的半开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无需记忆的懈怠心理,导致一些需要牢记的知识和方法没有掌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半闭卷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统一提供参考资料。由教师明确哪些知识和方法是需要牢记的(如三相交流电、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等),哪些知识和方法在应用时可以查阅资料(如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表)。对于后者,在试卷中应根据需要提供资料。
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题目要求进行改革,不再明确指出利用什么方法求哪些参数,而是由学生根据应用需要自行确定哪种方法最优、哪些关键参数需要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明确方法的使用特点、公式的适用条件,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设置课程论文环节,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规范和创新思维,设置课程论文环节。结合典型电工电子产品讲授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的重要性。由学生自主选定生活中的电气电子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并撰写论文。要求阐述所选产品的主要工作原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方向。学生利用幻灯片做报告,回答提问。该课程论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视野。启发学生分析电子产品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需求启发学生分析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思维。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求出发,研究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对于课程论文环节,学生选题不仅有传统的电热毯、收音机、LED显示屏等传统电子产品,还出现了移动电源、智能手环、心脏起搏器、电吉他等新兴产品,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学生困惑进行解答,并指导论文写作规范,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锻炼。课程实践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该教学方案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少课时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30-32.
[2]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 2012(1): 15-19.
[3]王菁华,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3):47-52.
[4]刘润华.电工电子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英语课堂 应用
论文摘 要: 合作学习是在国内外广泛得以应用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本文从高职英语学生的现状入手,提出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探讨了其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揭示其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生生关系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上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得以应用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和策略。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们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增强团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我国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上的“哑巴”学生比比皆是。我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高职院校2010级会计专业2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89%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主动向老师咨询难题。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呢?我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尼尔·戴维森提炼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小组成员有组织地相互依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责任(inpidual accountability)、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小组过程(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
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良好的团队力量永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团队的利益是成员的共同利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指的是个体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成员为了共同的任务,分工又合作,相互间不断努力。个体责任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得承担各自的责任,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要积极地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感。人际和小组技能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成员人际技能是社交际能的重要方面,能够促进任务更好地得以完成。有效的小组技能能使各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和分工,并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小组过程或是小组自评指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性活动。它能使小组认识到已存在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分工,也使得小组成员更加认清个体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我在自己所任教的四个平行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活动。
1.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分组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分组在合作学习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要保证各个小组的水平相当,即组间同质。同时,每小组内的成员要水平互补,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要占一定的比例,尽量使小组内成员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个人性格特征及年龄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即组内异质,从而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组内成员权责明确,分工合理。每个小组由五到六个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组长采用轮换制,即每个成员轮流来充当,组长要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课上,每次的授课内容以主题呈现,各成员围绕其作报告、角色扮演、讨论。课后,成员合作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阶段性以测试的形式对学生个体进行测试,学生个体的提高分(提高分是基于前一次成绩的比较后所得到的)合计算出小组的总分。形成组间竞争。这种竞争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更好地相互交流合作,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成绩。
三、在高职英语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那些平时不敢在课堂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同时个体学习的竞争转化为组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焦虑性。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成员按各自能力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传统课堂中的讲授者,而是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学生从听讲者转化为学习的研究者、参与者和决策者。师生之间能以更好地沟通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在各小组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是亲密的伙伴关系。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成员都有共同的任务,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长期下来,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成员个体责任要得到均衡。
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成员构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一定要均衡成员的个体责任。避免出现个别学生频频发言,而其余人成了旁观者的现象。这些旁观者一般都是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假如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些人继而会丧失活动的兴趣,更不愿意学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达到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合理。
所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选择。个别诸如知识点比较集中的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适合。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就适当穿插集中授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1.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是学习任务的策划者而不是主导者,是动态的监控者。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来策划和分配学习任务。但往往会出现教师怕教学内容太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带有主导性地把学生往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上赶。致使很多问题只停留在表层,或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观点。同时,教师在任务分配之后,应注意监控全班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参与有需要的小组,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2.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要表扬优秀的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要善于发现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更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五、结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和策略。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并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但要开展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教师合理和科学地组织和实施。
参考文献
[1]David,N.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靳玉乐.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8.
[3]Johnson,D.W.and Johnson,R.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
[4]李瑞.浅谈“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5):83-86.
关键词:食品科学技术;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面向食品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生物安全学院、农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东方科技学院等11个学院的20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园艺、植保、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动植物检疫教育、园林教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等。
一、实验中心建制
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正式下文确认为教学单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心主任直接由学校公开聘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实行岗位负责制。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
1.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执行“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有校、院两级完备的实验教学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物资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内都悬挂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和《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执行。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教学服务水平进行考核。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质设备、经费、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为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准确数据。日常管理严格遵照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来进行,如实验项目管理、仪器设备验收、使用、维护等。学校资产处、教务处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心也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文档、数据库以及网站管理。已实现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大型仪器配有专门教师管理和操作。设备的帐、物、卡相符率达100%。
2.资源利用。各实验室的教育教学资源实行的是实施校、院级管理,由中心统筹调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实验教学中心基本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食品的种类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高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既保证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投资效益。采取贵重设备仪器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一般设备仪器按室分人专门保管、使用登记、保养维修,做到了高效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保证教学场所的环境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实验室使用时间、仪器设备资源、易耗品的采购等进行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实验的规章制度、开放内容、仪器设备使用说明等。实验室设备做到资源共享,中心对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制作及各类学生竞赛训练等实现全面开放。除面向本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外,还开放给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二、信息平台
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中心建立了网站http://,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环境、实验开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生讨论等,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除用于中心管理工作外,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学生查阅典型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周历、仪器使用等丰富的网上教学信息,便于学生预习和课后学习,此外,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我校引进和开发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http:///ndjwc/)、“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http:///labmc)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http:///zcc),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学生提供网上预约实验室与仪器的服务;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进行有关的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包括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平时成绩登记表、平时成绩表、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教学人员信息表、学生实验和开放实验报告等),仪器(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药品管理档案。此外还有实验室工作日志、开放实验记录、借物与损坏仪器记录、安全与卫生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等。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基于局域网的实验支持服务系统及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包括实验教学中心规划,实验设备、仪器查询等,学生学习信息包括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管理和帐册管理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科本位意识,提倡了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
三、考评办法
1.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每年由学校统一考评,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和实验员(含实验工人)的岗位职责,各类专职实验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并记录有岗位日志。学校和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制订了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和实验课指导教师的具体考核办法。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量、出勤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并将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改革创新。
每级岗位确定岗位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书,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当年考核不达标,不能再聘为原岗位。中心定期抽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2.学生考评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等几个方面,除了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外,还采用现场操作、口试,设计型实验项目采取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
四、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本中心规定每两年修订一次实验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共同修订大纲;修订过程中,相关课程间通过讨论协调实验内容,使各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科学合理。各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2.建立听课与检查制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院领导、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及教授委员会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并对实验报告、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准备情况、人员在岗情况和实验室设备管理、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安全和卫生情况等进行检查,随时进行点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与年底考核挂钩。
3.建立调查和意见反馈制度。学生可以将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或口头反映给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有专人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及整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4.建立典型实验教学示范制度。定期请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示范,并选择典型实验教学课程组织其他教师集体听课,以促进中心整体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建立青年教师试讲制度。新进的青年教师,要在中心范围内进行试讲,并检查其实验讲稿,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
[4]周江容,李清明,易有金,吴卫国.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31-33.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研讨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2-07
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要求
中国2001年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契机。2001年之后,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营业额连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践行了“走出去”战略,如图1所示。
近年来,国际工程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处理国际化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外语能力、专业技能、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二、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路径
(一)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着力打造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以合同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经济(东南大学校级双语实验课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三大核心课程为依托,以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为辅助,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工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工程市场分析能力、掌握国际工程法律和合同体系、熟悉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熟悉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了解国际工程惯例和文化、了解国际工程研究最新动向为宗旨。
(二)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的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启明教授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工程招投标体系、FIDIC合同体系和关键合同条款。这一时期,对外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未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承包商承接的国际工程以劳务分包、分包和少量的总承包为主,市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因而,课程教学偏重合同拟定和管理过程,对市场分析、承发包模式、风险管理等问题关注较少。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国内承包商实力不断壮大,但是国际市场的承发包模式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争夺激烈。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邓小鹏博士讲授,课程内容逐步扩展到国际工程市场分析、风险管理、承发包模式、现场管理、文化管理等。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一些国际工程内容被转移到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课程中,如FIDIC合同、国际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国际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由注重知识讲解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之后,中国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良好,进入ENR225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地区。同时受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非洲多国发生与战乱、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国际工程市场风云变化,业主对工程的需求趋向总承包、EPC、PPP等模式,金融和政治风险加大,市场波动较大。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袁竞峰博士讲授,课程教学在继承以往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并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为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实际感受,增设了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由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艺馨博士主讲,主要介绍国际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并采用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三、双语教学模式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实施
为顺应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不仅应强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让学生具备国际环境下的市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2011年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开放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双语教学定位于“学科教学”,旨在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因此,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搜集和获取相关国际工程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材选用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4个问题:(1)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又不缺乏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2)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3)教材应充分考虑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4)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校原版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用语地道,但与国内的教学体系相符度较低,而学校或地方自编教材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往往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不利于师生交流。因而,应尽量选择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兼容中西方特点的教材,并能在条件具备时自编讲义或教材。
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直接可用的双语教材,也缺乏符合东南大学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鉴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教学难度、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中采用了国外、国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由李启明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为中文教材,Murphy O. J.主编、THOMS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为英文教材。选用的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十多年来在国际工程教学中的积累,并体现了国内外国际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选用的英文教材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出版,能够反映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惯例、方法和理论。这两本教材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反映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又坚持了本土化原则,并能体现最新研究进展,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编写了适用的双语教学讲义和幻灯片,编写了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外文参考书目、文献,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补充性资料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了国内外教材结合的最佳途径。
(三)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采用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过渡型、保持型、沉浸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缺乏外语环境,语言能力以母语为主的群体;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目标是使学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交流;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对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针对国际工程管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共计72名)进行了英语能力调查,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通过了CET-4,超过60%的学生通过了CET-6,英语能力较好;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较高,因此,采用了以保持型为主,沉浸型和过渡型为辅的教学模式。
(1)教学的初始阶段和一些教学的难点(如国际工程市场的准入制度、国际工程投标和标价计算、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等),主要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讲解以中文为主,仅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词典,积累和整理有关词义的信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术语语感为主,强化英语的渗透力度,英语使用比例为15%~20%。
(2)教学的中间阶段和教学内容中的易理解部分(如国际工程市场分析、国际工程惯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际工程承发包模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等),主要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了一定专业词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为主,对教学中简单的内容以英语讲解并采用全英文幻灯片,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最新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堂英语使用比例达到40%~50%。
(3)教学讨论环节和一些与国际接轨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标),主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发言,并指导学生就选定的课题(2011—2012学年的课题有中国承包商在特定地区的市场拓展分析、国际工程EPC或PPP项目的分析等)准备课堂研讨和汇报,在课堂上主要使用英语报告和交流。在授课环节,由于特定的授课内容(如合同和招标),学生的专业储备较好,能够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术语词汇量也有了提高,接近全英语的授课水平,英语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在32个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库搜索、教师咨询等途径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应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工具,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整理资料,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双语教学法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横向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课堂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包括:(1)课堂互动,如英文提问(让学生英文回答问题)、英文讨论等;(2)课下互动,学生在预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法。
2.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向学生命题,学生根据命题分组拟定方向进行资料搜索、分析,形成英文报告、课堂英文汇报,通过双语研讨完成对特定选题的分析和论证。2010—2011学年中,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国际工程中的文化沟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教材中不曾提及的一些文化分层现象,并结合国际工程环境对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中雇佣外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2012学年中,第二次研讨内容是“新兴国家国际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数据库等不仅研究了南非、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通过研讨和团队合作,完成了“金砖国家”建筑市场的分析报告,效果良好。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与讨论的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案例、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书面报告完成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导出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讲解能够降低内容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规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介绍利比亚战乱和中铁的沙特麦加铁路项目,解释国际工程的风险问题,向学生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在投标和项目决策时如何预测和降低这些风险”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分析,提出融资、设计、合同拟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地考察,尽快实现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世界银行或中非基金政治风险担保降低风险等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加了较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并不全面,因此,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试形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考核等都计入成绩总评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设置包括:
(1)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课堂研讨30%,以小组成绩作为组员成绩(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包括课堂英文汇报、书面英文汇报、汇报改进情况;(3)个人论文30%,考核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严谨程度、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国际工程知识的应用等)和创新性(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4)期末考核30%,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案例题、论述题和分析题构成,中英文各占50%,学生需要阅读英文资料分析问题,也需要用英文论述观点。
四、 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国际工程管理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2010—2011学年35名学生,2011—2012学年37名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一)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反映了学生整体上对课程的认可度,涵盖了双语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中有升,说明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个人的语言能力、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满意度
双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直接说明了教学的成败。两年的数据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支持,超过90%的学生欢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大的肯定。通过课堂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完成、课堂研讨、个人论文等多种方式构建的课程英文小环境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环节的满意度
研讨环节是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满意度说明了学生对研讨环节的认可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研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项得分直接说明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讨环节连续两年得到高分,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五、 问题与建议
通过2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使双语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也制约了未来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尽管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已经充分分析过教材问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立足点是中国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而国外原版教材均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目前急需既能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工程惯例,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将这样的教材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联合海外的华裔教授和熟悉国际工程的外国教授共同编写,希望保证语言的纯正。
(二)学生接受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的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展开双语教学有较大帮助,但是,学生的差异仍然存在,对英语部分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专业词汇手册等工具书,也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提出了挑战。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就是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加强。
(三)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不一,对专业相关性较低(如国际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较强(如国际工程标价计算)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存在困难,在双语环境中更加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查阅资料等工作。
(四)语言学习可能影响到专业学习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以外语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个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外语的工具作用,而不是一味学习外语,否则将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一种有益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的应用和英文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在未来国际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步骤,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语教学的同时,尝试结合开放型和研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学习、研讨与报告、互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建设一本适用性较好的双语教材;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
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国际化展开工程教育的新尝试,由于教师能力和经验有限,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仍在不断摸索中,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需要继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管理专业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闭应洲, 陶一凤.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1): 109-112.
[2] 沈学东, 王淮亭, 吉顺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A1): 45-48.
[3] 宣永梅. 暖通空调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6): 81-84.
[4] 白雪莲, 刘猛, 罗庆. 建筑节能导论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05-108.
[5] 向小林, 罗云明.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外语能力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2): 25-28.
[6] 吴凤平, 王辉, 王文萱,等. 国际工程承包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72-74.
[7] 李启明, 邓小鹏, 吴伟巍, 袁竞峰. 国际工程管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Capability-based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YUAN Jing-feng, LI Qi-ming, DENG Xiao-peng, LIN Yi-xi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1.国内
>> 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课程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学报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时代下的数码文化 探析信息时代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论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变 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信息时代环境下的专科院校思想教育探究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创新 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 数字信息时代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信息时代侦查通信课程的教学探索 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浅析信息时代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刍议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信息时代下的应用数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时代视角下的论文剽窃治理 信息时代下的高校保卫工作探究 浅谈信息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南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开放课程在环境教学中的发展机遇
1.国内外开放课程的发展历程
(1)国外开放性课程发展。开放性课程,全称是Open Course Ware(OCW),包括“开放课件、开放内容、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获取、开放课程”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通过课程获取方式以及课程本质特征对开放性课程进行了诠释。
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历程。早在1969年,英国就成立了开放性大学;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正义”的开放课,当时注册学生超过14 000人;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推行开放课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教育资源活动,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开放性课程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11年秋季,慕课(MOOC)开始兴起,掀起了全球开放性课程的。
(2)国内开放课程发展。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展也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包含“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可以说我国的开放课程的起步还是相对较早的,但与真正意义上的MOOC还是有差别。2010年,部分门户网站和网友自发翻译了一些国外网络公开课。2011年,复旦大学率先推出国产网络公开课,首位走上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讲坛的是台湾王森教授,其“执拗的低音”获得广泛好评。此后,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免费向公众开放,可以说是对公众开放的起点,至今已评审出一千多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已建设特定平台进行课程传播。
国外开放课程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自身创办的网站,而我国的开放课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希望通过某种组织或某种形式来实现集群优势,其中比较优秀的有“爱课程”网站(iCourse)。该网站集中了“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学习社区”等相关内容,平台具有有效的交互性,不断提升公开课程的互动性。其中“视频公开课”主要体现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则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
2.环境开放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大
从形式的需求来看,开放课程也非常重要。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仅有少于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还有一些环境突发事件,如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水污染等,时常见诸报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民众了解环境类相关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
同时,环境学科与许多学科息息相关,包括能源与环境、建筑设计与环境、交通与噪音防护、传染病与环境等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需要非环境领域的工作者对环境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3.环境开放课程与传统教学对比
传统环境教学主要面向在校学生,课时设置一般不少于2年,主要讲解环境类本科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环境知识,课程讲授与考核评估相结合,社会认可度高。环境开放课程则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课时一般不长于10周,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环境问题,采用视频讲授的形式,社会认可度较低。
总体而言,传统教学知识系统全面,但学习群体较窄,学时较长;开放课程适于大众,时间短,着重于社会热点问题。开放课程和传统教学各有优势,互补促进环境学科发展。下一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开放课程使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4.环境开放课程对环境学科的促进
(1)学科教学发展。在开放课程平台中,课程材料需要面向全世界公开,接受全世界各领域学习者的反馈,这就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课程材料,进而又促进了传统教学的发展。在2005年的一份MITOCW报告中显示,32%的教师认为参与开放课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发展
(2)学科自身的前沿发展。开放课程需要本领域、本专业教师之间积极互动。一门课程可能需要与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相关教师进行沟通,开放课程平台将全世界环境领域的学者密切联系起来。环境开放课程将全世界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公布于网络以供学习,有利于学科内部交流,促进专业学术前沿发展。麻省理工的报告指出,开放课程教师中有42%提升了本专业知识与能力。
(3)学科与其他领域合作中寻求发展。环境学科与化学、农业、微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联系紧密。开放课程为各学科专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各领域学习者建立联系,促进学科交叉合作范围。环境研究者需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开放课程,不同领域的环境课程学习者需要积极沟通,开放课程平台内各学科之间也需要交流,从而促进环境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环境领域开放课程现状
1.国外环境开放课程概况
(1)全球化平台。国外环境开放课程主要依托于Coursera和edX两大开放课程平台,全球共有3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了环境类开放课程。
(2)多样化课程。Coursera和edX两大开放课程平台开设了44门环境类开放课程,共包含环境经济学、水处理工程、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与健康、环境生态学、海洋学、气候学、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9个环境领域的相关方向。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的环境开放课程方向丰富,覆盖范围广,关注的多为全球性环境热点,课程设置偏于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
(3)全流程交互式学习。从目前来看,国外的环境开放课程形成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全流程交互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分为五个部分:课前准备――免费注册,课程目录介绍、课件笔记预习;视频授课――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邀请嘉宾进行视频案例分析和讲座;评估测试――需完成作业并记录于电子档案中,需经测试方可进入下一部分学习;学习社区――通过论坛或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讨论,全球性的学习社区;结课证书――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后,提供结课证书。
全流程交互式学习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真实的学习感受。学习者需要按时上课并提交课程作业。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都将记录在自己的电子档案中。二是积极的人机互动。在Coursera平台中,学习者会被要求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以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三是个性化的辅导。在开放课程平台中,助教会分析出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指导,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化辅导。四是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讨论。
2.我国环境开放课程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的环境开放课程主要依托两大平台:一是“爱课程”平台(iCourse),该平台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知名度较高,平台交互性较好,科普性较强,专业性相对较弱;另一个是“中国高校环境课程网”,是由教育部、环保部等共同建设的,平台建设针对性强,专业性较强。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在环境开放课程设置方面,MOOC现在还比较少,但是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有一些。在“爱课程”平台上目前一共有19门与环境有关的视频公开课,涉及16所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与环保”、北京林业大学的“令人憧憬而困惑的生态文明”、清华大学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人文与公共意识的课程,以及南京大学的“环境学原理”、河海大学的“当今环境热点问题”、中南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等关注原理与热点问题的课程。我们希望在环境类MOOC建设方面开展一些工作,推选一批名师,根据不同课程建设一批适合于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MOOC。
在“爱课程”平台上目前有环境相关的资源共享课26门,涉及本科和高职高专2个层次;网络教育方面只有分栏,没有具体课程。其中本科教育层次分为理学和工学,高职高专层次主要是环保类的课程。从现有课程来看,环境类资源共享课已形成良好专业基础,但专业深度及热点有待加强;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课程方面出现短板,有待加强。
在授课形式上,目前我国环境开放课程视频资料为主,电子文稿为辅。课程时长平均半小时左右,每门课程均设置5~6课时,视频播放时,将教师的讲解内容与板书内容自然切换衔接。电子文稿主要是围绕课程视频展开。 三、中国环境开放课程平台挑战与发展
1.面临的挑战
我国环境开放课程发展比较迅速,但也存在不足。环境开放课程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课程建设。目前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多样性授课,理论性、灌输式、精品课网站如何转变为实践性、启发式、社交网站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同时,我们还缺乏高质量、专业性的授课,需要建立一批资质一流、分工明确的主讲团队,建设一批涉及广泛、专业性强、水平高深的课程。
二是课程推广。我们现在缺乏广泛的平台建设,下一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由单一平台向多平台转换,由单一高校向强强联合转换,由专门课程网站向社交网站转换。
三是课程评价。目前缺乏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建设配套的评价、认证体系,构建从零互动到交流平台的实时互动机制。
2.开放平台建设的建议
(1)高校联盟。有很多高校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水、大气、固废、生态、计算机、海洋等),推出各自优势课程,联合建立统一开放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课程考核即获得现实中的学位学分,实现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推广平台应用。
(2)平台拓展。环境专业与土木专业、材料专业、计算机专业、能源专业等相关专业联系紧密,可以通过学科联合的方式,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开放平台,使知识更加深入与全面。而且,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领域的知识理解的程度不同,应该按照分层分类的思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程度的课程。这样一来,开放平台能够更加权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