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7:2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新一版的教材编排上,更注重地理现象的展现,关注从地理现象着手,分析成因,揭示原理,总结规律,因此,新课改以后的地理学习,是教师引领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运用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归纳比较,地理综合分析,判断、推理,以及地理批判、评价等)分析原因,找出地理原理,得出地理规律,形成评价,建构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过程。
但据笔者下校听课调研观察,许多学校的地理课堂,尽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精心,也创设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很难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脱离教师的思维引导,看完资料或图片便再没兴趣,应付考试照样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分析可能原因有三:
(1)初中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逻辑思维。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和大脑发育阶段特点,对线条、颜色、图形构成的形象化的信息更感兴趣,而诸如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偏低。
(2)地理是一门融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复杂而立体。各个知识节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3)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倚赖于简单的记忆。简单的记忆,看似快速简便,但不附着思维在内的简单记忆,保持的时间远比有丰富思维在内的记忆短得多,其次,由思维流相互关联起来的知识点,即使某个知识点因遗忘缺失,也可以由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推导出来。文字只是空壳,其背后蕴含的思维才是灵魂。
以上三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名词,即“地理思维”,地理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建构起完整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关键取决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如何快速有效训练学生地理思维?笔者在这几年的科研、教研实践得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借助思维导图平台,在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地理知识过程中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制作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高效的地理课,意味着必须要有高品质的师生互动的地理思维,学生积极呈现自己的地理思维,教师善于引导修正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具体化,可管理化,以便于师生间进行最有效的思维互动,生生间进行最细致的思维碰撞,并把这些思维流动永久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引进“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它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张 “思维导图”上,学生具个性地用关键词、图形、颜色和线条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有内在条理及逻辑联系的结构图形,去除了繁杂多余的信息,保留了精要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更有利于学习者依据信息资料彼此间的逻辑关联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这样,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大脑中无形的思维可视化,变成可识别可呈现的,可管理的信息具象,借助思维导图平台进行训练,可以迅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由思维导图表达出的知识点缺漏或逻辑关系的错乱,有效掌控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二) 思维导图的制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就可以,简要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步骤。以本章(节)学习的主要名词作为中心词,然后围绕中心次展开丰富有意义联想,画出分支,画一幅由中心词向周围扩散的图像表达你的思维。中心词(或图像)伸展出的主要分支,称为第一层级关系,依据逻辑关系,主要分支延伸出次二级层级关系,然后是三级层级关系,依此类推。
(三)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思维导图在常规课的应用。笔者对所指导的地理教师要求,在常规授课的导学环节中,一个知识环节或一节课大致可以遵循如下环节进行:情境导入或问题导入(给出图片、给出资料,抛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得出结论——画思维导图——生生交流——修正思维导图——师生交流——教师评点——学生再次修正思维导图。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记录并完成自己的思维流,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结构性板书,这样课堂后一节课内容完整清晰呈现。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的应用。地理复习课信息量大,各地理事物、现象、概念、原理、规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思维导图更具优势,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并建立知识网络中对各个知识点牢固的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
(一)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1)学生思维活跃度提高。课堂上,当师生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联想后,思维链越延伸越长,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不断搭建起不同层级的知识框架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并且,我发现学生思维速度越快,其发散性也越强,思维的活跃度越高。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时,黑板上的中心词为“大洲和大洋”(或简易大洲大洋图),学生在学习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部分学生第一层级分支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第二层级为“分布位置”、“面积大小”、“轮廓形状”,但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会在“南极洲”( 第一层级)—“南极点附近”(第二层级:分布位置)这个分支的第三层级写上“白色”、“寒冷”“大风”“企鹅”、“北极熊”“科考”、“极光”、“极昼极夜”等,让思维不断延伸,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不甘落后,都在进行思维的竞赛。
(2)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其综合性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以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渗透,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的要求。而“思维导图”恰好具备展现逻辑关系复杂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优势,画一张“思维导图”,你大脑中的思维便清晰流动,像一个河网密布的水系图,干流、支流、节点分叉,一目了然。中心词是发源地,一级分支是干流,二级分支是支流,以此类推,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由于大脑是通过联想推理等环节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人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地理信息,因此,不会遗漏思维流中的每个节点。
(二)闪耀创造性思维火花
一、丰富学生地理感知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博,传统的课堂教学呆板枯燥,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学生的困惑和质疑,极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博客具有超链接功能,同时可以发表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多角度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热情。博主可以建立各种学习板块和主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讨论交流。学生在博客空间中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地理见解,展现个人的地理素养,增加了创造性和趣味性。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加深理性认识。从地理现象的引入到本质的探讨,层层深入,配以文字、图片、音频材料,在交流的基础上增加感性认识。
二、师生共交流,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博客是以思想共享为主旨,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克服时空限制,达到思想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任课教师,尤其是被视为小学科的地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有限,交流的内容仅限于固定的高考知识,缺乏情意上的互动,并不能完成地理学科情意培养目标。博客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一种轻松的网络氛围,开放和个性的平台更利于师生间和生生间除地理知识外地理情意的交流和探讨。拥有不同身份的博客群体间的交流效果是不同的。
如教师通过撰写博客的形式最新或阶段性的教育心得,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思想,形成个人“移动”的教育日志,也可以发表个人生活感悟等内容,形式多样,主题不限。督促自己不断地进行教育反思并及时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发挥博客的教育研究工具价值。不同教育工作者的博客群在遵循开放、参与和创造的博客宗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讨论参与、思维创造的过程。师生间的博客群是进行师生和生生课外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利用博客作为交流协作的平台,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的主体交流活动,收藏和不断更新相关网络资源,发表主题教学日志,观察学生成员日志,解答学生日志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写作学习并进行评价。
三、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
博客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学生博客、教师博客或者师生群体博客等形式。地理学科涵盖面广,知识点散,在师生群体博客可以设置不同专题版块,如“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城市规划”、“自然灾害”等,将知识点归类,利于理清思路,分类学习。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兴趣版块,如“美图展示”、“生活中的地理”、“地理小游戏”等兴趣版块,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放松的同时掌握地理知识和现象。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地理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通过设置不同的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相关地理网站链接”栏,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优质地理网站,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了解最新地理学科动态。“我的地理视野”一栏可以用于展示学生平时生活中记录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培养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同时学生欣赏地理美的能力。学生在博客平台中可以自由、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选择学习内容,展示个人学习心得。可以自由交流和合作学习,博客教学解决了学模式中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而无法因材施教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分层教学。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注重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博客教学方式的使用在了解学生需要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克服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动者。
作者:黄昌豪 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地理教学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切感,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那样:“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时代敏感点
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式教学,从生活中引入“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地理,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理教师在利用、挖掘教材资源时.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学生身边的崭新的教学资源,关注时代焦点,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高中“地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片断: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海洋丰富的物产,接着让学生读《深海锰结核》图,了解大海有大量的矿藏;读图:《海上钻井平台》景观图,让学生了解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教学活动包含着探究、体验、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课堂,不能以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
二、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日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即“知识来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那么对于教学而言,就需要通过紧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实际生活现象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任职矛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从宇宙看地球”教学,针对太阳系模式图,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等教学内容,可以就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进行引课,通过简单对当时日食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日食发生是因为太阳、地球还是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如果都有作用,谁的作用最大?日全食、日偏食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再如教授地球自转特点及与太阳运动关系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世界上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特点等相关视频,或看热带雨林及北极熊、南极企鹅等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他们进行差异比较,从而为讲授新知识提供较好的问题背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便于从日常现象入手达到对较为抽象宏观的地理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果。高中生并非缺少生活体验,只是我们在乎常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明白“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道理。
如在“大气环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夏天伏旱的情景,描述自然灾害台风天气的景象,谈谈“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以及高山反应的感觉,思考离地面越近气压高还是低、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哪个高、空气受热上升还是下沉等现象。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有经历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已有的亲身经历加以串联,就相当于为本节的知识点复习作了铺垫,慢慢就会形成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经历”所隐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得以巩固相关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就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师生要把地理的教与学跟现实生活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我们的教与学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12,(12).
关键词:现状: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54-03
作者:杜方兵,湖南常德石门一中一级教师/周宰根,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侯耀东,湖南常德石门一中一级教师。现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一、中学地理教育现状
地理学是六大自然学科之一,也是中学基础学科。然而多年以来,地理学科总被人们视为“副科”,其地位根本无法与语文、外语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老师不愿上,学生不喜欢学,而且过去多年一直将其列为会考科目。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教育部从2001年起将其列入高考科目,但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仅占90分左右,其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中学地理老师人数本来就少,且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地理专业老师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的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和重知识点的熟记轻综合素质提高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目前地理课被学生视为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面对如此现状,近年来我国在观念和地理教育理论体系、课程和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得到了重视并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要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的颓势,还需要经过大量地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只有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激发更多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中学地理学习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太在乎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而应关心、重视学生是否“会学”知识,还应特别注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让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地以“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为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而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是增强人们自学和理解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泉,正确的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呢?在教学中就应该学会对学生投其所好、激发其积极思考、挖掘其不可估量的潜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课时本来就少的地理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激发中学地理学习兴趣?作者认为,一切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或手段都可为之所用。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使用同一方式必将引起学生厌烦。因此,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电教式。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电教手段,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可起到独特的效果。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电教课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生动又直观,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讲述式。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其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式。分区地理一般是通过一个国家(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区)的地理概貌。如每一国家都一成不变地逐一讲授,进行“地理八股”课堂教学,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真正教会学生“读书”,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可自学。
4、专题讨论式。这是结合教材的某一内容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针对教材某一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其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进行《我所了解的××国》的专题讨论课和《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否合理》为题的辩论课。
5、动手实践式。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辨方向测距离》一课,组织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太阳、树桩年轮及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学校的方向,并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个个积极踊跃,乐此不疲。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实地方向与指南针相符时,测量的距离与卷尺相差不多时,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6、课外活动式。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组织兴趣小组,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知识游园活动等;还可根据活动要求及时写出相关体会或小论文。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其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才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成为负担,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动脑筋思考,也就不可能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地理教师应把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视为地理课能否教好的关键。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把地理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解决和达到的最主要目的,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事实,严谨的理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索。当然,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纯粹以理论去指导实践有时似 乎不大可行。教师可以用地理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比如环境保护者提倡的拒绝动植物制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环保冰箱,拒绝贺年片等等。让学生能认识到环保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并时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教师也应该注重挖掘地理学知识背后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这些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能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对伟人的倾慕和向往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生平事迹等。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和舆论宣传相结合。1994年,“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对地理常识的了解较缺乏,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弊端,认识尤为淡漠,即使到了今天,社会虽然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广泛宣传,但是从社会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来看,宣传力度尚显不够。所以,依靠舆论的宣传,社会的重视,考试制度观念的改变,不但可以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地理素质。
2、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如按年龄段划分学习兴趣小组;或是挑选出学科带头人,在全班同学中组织同学主动学习和进行讨论。这些活动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厌倦心理提高学习质量。这样一来地理课将不再是什么负担,不再是挤占主课学习时间的“副科”。在校内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制作地理教具,举办地理讲座,编辑地理墙报等。如定期出地理专栏,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地理信息及我国四化建设的最新成就;教唱地理歌曲:组织学生举行“识星讲座”,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并用以认识星空,等等。当学生拿有自己亲手制作的星图登上屋顶,仰望星空时会高兴地叫起来:“我找到了!这是大熊星座,那是北极星……”总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学习兴趣。
3、组织社会调查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和乡土地理知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直接感知,易于接受。教学中广泛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能由近在远,由此及彼,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教学。同时,也能检验课本知识的科学性,把已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兴趣,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地理课的价值,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利用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春游、秋游、野餐等活动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如能抓住时机,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好机会。例如,我们每次带学生到野外考察,都会指导学生采集地理标本,如矿石、植物等,并用于课堂教学。另外在考察过程中,注意给学生讲解地形、地貌的知识。由于野外考察能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手脑并用,培养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引言,诱发兴趣
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
2、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即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引用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热心中年人帮助老太太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于是,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到了8000美元。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经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气氛之中。
3、巧借短诗断句、地理谚语教学增强兴趣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
4、成语教学,助长兴趣
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
5、漫画教学,启迪兴趣
如在讲水资源利用问题时,我选了一幅叫做《宇宙乞儿》的漫画。画面上地球伸出两只手,哀求道:“请施舍点水给我吧!”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6、开展竞赛,提高兴趣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地理课堂 知识迁移 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将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特别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局限于被动的、机械的浅表性学习,而是批判性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即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显著特点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源自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生成与迁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板书,或PPT媒体教学主要是基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很难在课堂上扩展生成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度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数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最佳集成者,是一套为满足师生及时、互动沟通与现场决策等需求而开发的一体化智能设备。通过高清大屏幕的集中显示、便捷的触摸操作、直观的屏幕手写标注、海量图像的快速处理、远程多方数据共享和人性化的操作模式等核心功能,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划时代的辅助交流平台。由于其本身设有强大的资源库,具有任意写擦、即时保存、随时切换和调用各相关软件等功能,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的实践
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区域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载体,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地图学习主要依赖于板图、挂图,或PPT展示图。一是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另外占用大量时间绘图。二是挂图或PPT展示图很难通过放大、缩小的功能强调某个区域。长期如此,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概念模糊,学习地理感觉摸不着头绪。运用电子白板的编辑功能,可以呈现给学生不同比例的区域地图,更加强烈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区域认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应用交互白板学习人教版必修三《东北地区农业》一节时,用放大图了解东北的地理位置,逐渐放大,看清东北的轮廓,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用电子笔在白板上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范围,高亮显示。边讲解分析东北的地形,边在图中绘制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等,也可以用不同颜色显示出东北的河流。在学习过程中穿插视频,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分布。此时,学生可以在手持设备上填农业分布图,教师有选择地放映学生绘制的农业分布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鼠标的点击者和放映者,学生也不再当录音机和观众。作为屏幕的电子白板,可以随意对任何地理信息进行书写、填注、描绘和缩放。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优化了课堂教学节奏,促进了课堂互动生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原本需分在不同页面讲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实现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促进学生地理思维逐渐形成,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原理学习中的应用
地理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地理学习者头疼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传统教学很难解释清楚,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吐白沫,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而且比较枯燥无味。如何用有效方法使枯燥的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呢?思维导图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全部大脑皮层技能――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会给大脑畅游无限空间的自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构认知框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交流并协商改进,将极大地促进课堂对话中的动态生成。最广泛地应用交互电子白板的优势,能激励学生学习,因为基于交互电子白板进行的课程充满了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在学习荒漠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知识点时,让学生在白板上以思维导图形式绘制,再通过不断修改、修正,找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并根据原因推出防治措施,最终在白板上展示完整的框架图。并直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因为构图过程中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其他同类问题举一反三,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互动中的应用
地理课堂互动在现代教学中仍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互动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注重其交互性,并强调合作性学习,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中心,根据合作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可看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包括交流研讨、彼此争论、互教互学等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学生有了更多表达个人观点,倾听别人意见的机会。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个人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提高影响力的需求,使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得以增强,有利于均衡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等多维教学目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合作学习的虚拟空间,空间内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与提高,而且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归属感及满足感。如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的复习课为例,小尺度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其是大气运动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学生不仅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放大空间尺度,即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热力环流形式是否存在?在海洋与陆地这种中等尺度空间之间会因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大气运动形式。单一因素的影响到多因素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地理现象。其分析过程是学生强化思维分析的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事物现象的分析问题能力。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分析,构建地理知识间的思维导图(如图1),有助于学生知识架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对教与学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对教学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趋于逐步完善和成熟,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广大教师中将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传播,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现代以应用网络平台教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电子白板的应用操作较简单,且丰富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应用电子白板技术的背后,对教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能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就需要充分熟悉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把握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把握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反复分析、充分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点,结合学生动态学习过程调整知识“生成”状况,利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教学进程。
其次,课前需要收集教学用的丰富素材。教学资源与素材的充实程度,是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生成”知识结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达成度难以确定。教师要用丰富的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学生依据素材和已有地理经验完成互动学习,能否完成地理知识的深度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素材的组织和学生对教师设置问题的思维深度的深浅。但基于网络的交互平台为基础的教与学将会更深刻、更广泛地影响未来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长期主动学习中,培养探究学习的精神,发展地理思维,促进学习力深度发展。
我常常想起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在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十来岁英国小女孩利用自己在学校的地震活动小组里学到的海啸知识,不仅自己奇迹般地幸免一难,还救了100多人。这个事例常令我深思,如果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发现?即便发现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镇定并及时转移?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有多少真正与生活接轨,服务于生活?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
最近又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更坚定了我的坚持:北大教授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时谈到,从北大退休后,投身中学教育十年,当他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但听课的人数为什么渐渐少了下去呢。—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后来,钱理群教授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模—样:—开始人很多,慢慢的就减少到二十余人。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真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在教育大环境很复杂的情况下,我校(省锡中)仍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坚守 “百年匡园”十大训育标准,坚持“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我想这就是真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坚持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坚持教“有用的地理”,坚持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我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功利环境下保持的那份淡定。省锡中的地理教学质量保持名列全省前茅,“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经得起检验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将地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
一、剖析“生活化”地理教学的背景
1、课改层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现代课程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合格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发展性,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命性,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因此,重视“生活化”地理教学,正是实现“三性”的基本保证。
2、理论层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陶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教育要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理论指导。
《地理新课标》也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生活化”地理教学用生活实例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是地理教师真正转变观念、由理论指导教学的真实体现。
3、哲学层面:
理论指导实践而源于实践。进而言之,地理知识指导生活亦源于生活,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源泉。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日月星辰,太阳、月球有规律的运动,每天风雨、冷暖、阴雨等大气状况,每天所处的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等无一不是我们的生活内容。我们涉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很多方面就直接来自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注重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生活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4、实践层面: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发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某些知识点“屡教不会”的问题,症结之一也就在于地理教学中“生活地理”的内容缺乏,地理教学脱离生活,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对地理知识感到枯燥无味。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种种理念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意识到:那种过分依赖书本以及教师讲授来学习地理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新课改呼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实现这一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课堂,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生活化地理教学”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切入口。
二、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途径
1、让内容“近”起来:
教师应更新观念,坚持 “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教师除了解读教材以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大胆的排列组合,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起“生活地理”的理念,让教学内容与生活“近”起来。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地理素材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广泛地出现在时事新闻、军事争端、社会热点中。所以,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再也不要“纸上谈兵”的纯概念、纯理论的记忆,可以用丰富的、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同时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地理,如在教学中,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等多角度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案例】 学习“经度和地方时”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日出时间的变化,如无锡学生和新疆学生早晨上学时间有没有差异。一些学生提出:“东经度数越大,日出时间就越早”。教师不是马上告知结论,而是让学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到适当的“火候”时启发学生结合“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日出时间的早晚,除了与经度有关外,还与纬度高低有关”这一结论,最后教师补充说明:“现实生活中,日出时间的早晚除与经纬度有关外,还受地形、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日出”这个生活化的地理知识点,不仅掌握牢固,而且理解透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参与到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来,真实体验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
2、让情景 “新”起来:
情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地理生活化教学正是切合情景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摆脱“课本为中心”的制约,设置一种新颖、开放的地理“生活情境”。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来诱导学生置身于具体实在的也是可感的学习场景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善用丰富的“生活”,让地理课堂情景“新”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贴近学生认知,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二要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三要注重语言描述生动,多媒体展示丰富、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为学生感性认识的扩展提供了帮助。
【案例】 教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我设计了自己旅游经历的一个情境。
【导入新课】2010年暑假,刘老师乘火车从无锡出发,到成都再选择“川藏公路”进,最后选择“青藏铁路”出返回无锡。主要是对“川藏南线——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做一次深度探险之旅,对“青藏高原——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做一次神奇之旅。我们是一次自驾旅游,所有的住宿、吃饭、旅游线路和景点都是自己确定。为了确保安全,一路上,我们要时时了解天气情况和所经线路的路况。虽然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更是一次梦幻之旅。我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愿望。
图片资料:“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图,一路上拍摄的照片……
文字资料:从上海直到樟木长5000余公里的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从中国地势的第三地形阶梯到第一阶梯;从盆地到平原、高原;从丘陵到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从淡水湖到咸水湖;从雨林到灌丛、草原、荒漠;山有黄山、庐山、峨眉、贡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玛;湖有西湖、太湖、鄱阳、洞庭、纳木错、羊卓雍错;美丽、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这条路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从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诺遗址的小米;从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铜;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从普陀岛的普济寺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三国演义》到《格萨尔王传》;从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这样一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这是一条朝圣的纯洁之路,这是一条现代与古典相结合之路,这是一条民族与政治互缠互绕之路,这是一条静心之路。 有人这样写道:“这条路,把人带进一种独特的意境,使人产生对山河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团结兴旺的期望,这条路,在如海的苍山里向前不断延伸,更使人产生一种对未知的向往,激励人的创意和探险精神。”
【提出问题】
设问一: 一路上,我们用到了哪些地域联系的方式?
设问二: 这次旅游假如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
设问三: 这些交通路线的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线路布局要遵循哪些原则?
【小组讨论】……
同学的讨论非常活跃,查地图,找路线,看风景,谈自己以后去旅游的设想和出游方式的选择,分析进藏交通线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其中有几个同学受到“大学生骑车进藏”照片的启发,也说到自己也想挑战自我、骑车进藏的愿望。生活中的地理情景,能激发学生的谈论热情,引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地理课堂“活” 起来了。
3、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地理教学的内容、方式、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学生从地理教学的教材中挣脱出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而要做到这一点,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学生当做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激发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倡导过程的开放性。此外,要将地理教学的计划性和随机性结合起来,注重过程的灵活性。地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事先是无法预期的,所以教师应寻找、把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时机。最后,要关注过程的整体性。要认识到现实中的人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了解一个人,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关注;要认识到生活自身的整体性,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去,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让学生始终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与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动”起来了。
【案例】 学习“水污染问题”时的学生活动
【课前五分钟演讲】:珍爱绿水
【尝试角色扮演】:教师展示环境污染案例材料:某地区过去属于一个农村地区,后来发展了造纸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技术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压力,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角色扮演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
学生A(扮演当地政府):现在政府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解决不代表永远不解决,大家也看到,其实现在的污染也不是特别严重,如果没有造纸厂,怎么会有本县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呢?虽然地处小山区,但应该放眼全球,如英国伦敦也曾经遭受过重工业的污染,但现在又重新恢复了蓝天。所以政府决定主要还是大力发展经济,造纸厂这件事政府保证以后一定解决。
学生B(扮演当地老百姓):首先很感谢政府所做的一切,政府为本地修路、建工厂确实提高了生活水平,像我的朋友老张以前收入不高,现在在造纸厂上班,收入大大提高,但是造纸厂这件事确实带来很大困扰,一到夏天,门前的小溪就散发出一种恶臭,邻居老王不小心喝了污染水,昨天就被送进医院了。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一定要解决。
学生C……
【学会地图绘制】:设计和绘制小县城的造纸厂、自来水厂、食品厂以及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合理布局的布局图。
【保护水资源行动】:收集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和治污技术,给小县城保护水资源“支招”。
【拓展和延伸】:调查无锡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的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关注水危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一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愿意“动”起来。
4、让评价“活”起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导向。多一种评价方式就会多一份激励,给学生多一份成功的信心。
评价方式要“活”,要突破老师单一的评价和结论性单一评价模式。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权利,从课的设计到课的实施各个环节的评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和需要,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因此,课堂评价的实施应结合探究性、创新性、合理性几个原则,从任务、维度、标准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量表。在量表评价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热情进行适度评价,让学生在学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
【案例】 学习“区域农业发展”时,选择了“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这个典型案例。
表现性评价任务1
你能在2分钟内从东北区域图中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并在空白图上做出填绘吗?
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高原:内蒙古高原
河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辽河、呼伦湖
省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城市:哈尔滨、沈阳、长春
表现性任务2
东北也是一个好地方!描述一下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吧!
表现性任务3
请对号入座:东北的农业景观与分布(图略)
表现性任务4
分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东北地区西部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东北山地适宜发展林业的区位条件。
综述东北地区发展大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评价维度:
1、指明了农业发展的地区;
2、指出了与该地区相适宜的农业发展类型;
3、指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依据优势和问题,以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5、评价三江平原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条件,并指出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评价量表:(略)
东北商品粮基地是我国农业典型的案例,设计评价任务,促进学生参与。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模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目标。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也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反馈中,自主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得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性。评价促进了学生学习,评价激活了地理课堂。
三、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基础是提炼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把生活世界作为地理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不断从生活世界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以此为纽带,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但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不管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情感体验上,生活世界都不可能给我们以太多的理论承诺,不可能自然地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回归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对生活世界的提升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2、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