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12:1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知识竞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小组合作 有效性
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价值极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贯彻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且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当教师突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反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巧为重,改变学生无从适应的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流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在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将针对学生合作得出的成果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亲自带着学生走一遍小组合作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能,例如如何查找学习信息、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在传授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放下对教师的依赖进行学习,更能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二、抓住合作学习时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首先,当面对开放式的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相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灵感。例如在讲材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针对这一材料作文,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主旨?这篇材料又给出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当面对较复杂的语文问题时,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直观教学外,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涵盖的语文知识面太广,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分工,一些找古今异义词、一些找文章的主旨、一些找特殊句式等,像这样子分工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教师应当明确把握教学时机的重要性。
三、丰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是竞赛式学习形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团体荣誉感,教师应当积极把握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加以利用。竞赛式学习形式可以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间的竞赛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生辅导、实验活动等。下面以知识竞赛为例,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为五人一个小组,并将事前准备好的竞赛题发放给学生,让各小组成员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师可以以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文章主旨等作为竞赛题的内容。竞赛的结果以小组成员所得分数之和作比较,教师应当适当给予赢的小组一定的奖励。在知识竞赛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竞争意识,更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
其次是游戏学习形式。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的讲解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学习模式,教师先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人抽签,并让抽签的学生比划,签上写有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然后让同一个小组内的另一个猜,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最多的一组获胜。对于这种游戏互动教学,学生通常都对其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是展示成果式。是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完成,然后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文言文这种较为复杂且需要学生合作的教学任务。在成果展示式教学中,学生大多会经其他小组的启发,获得新的灵感,进而打开学习思路。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合理使用,不断解决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将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
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我国理应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人文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很注重,究其原因就是受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针对此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我国部分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智慧与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关切,表现为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表现为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关于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也是对人尊严的一种尊重和保护。一般来说,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主要可以包含感性意识、理性意识以及辩证意识。其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学生。
二、加强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渗透的措施
1.利用各种平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课堂以外的有益阅读阵地,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籍,必要时,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阅读,进而加快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渗透。如,教师在讲完《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到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去搜集古代英雄事迹,并开展一次知识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我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有个新的认知,从而自觉地把祖先光辉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对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也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洗礼。
2.将人文教育作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我国大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高考应试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统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单边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气质精神、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有效地将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体系,促使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完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着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应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人际交流活动。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将微笑的面容、激励的目光、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诚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在教师的人性关怀下,获得勇气、信心和尊严。师生双向情感的交流不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愿意与教师交往,相互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共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主动展现、充分锻炼,从而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高低。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文本载体的情感,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性,使学生可以身心健全地持续发展,并受用终生。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荆轲忠人之托、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认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爱国的高尚情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师最重要也最紧急的工作内容之一。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搭建各种平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千万不要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瑶.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历史演变线索试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8.
一.课外语文活动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如组织讨论、采访、辩论、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也可以组织有特长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比赛,通过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让学生从活动中获益,从而明辨是非,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能力与思维培养的错误观念。通过课外语文活动,比如播音、采访、表演、辩论、演讲、写作、朗诵等给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与辩论赛,可以锻炼参赛学生临场应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组织比赛的同学可以提高组织、安排、合作、分工、筹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立足课堂同时超越课堂
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广泛地获取生活信息、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阅读、学习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书籍,参加与课文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知识去指导实践,可以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比如,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的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对角色心理、表演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二.多方挖掘语文课外资源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从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地,有效地利用教室、校园等场地,建立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同时将这种环境当做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评比栏”、“图书角”、“学习园地”,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作文书法等。由学校学生会、团委、政教处联合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另外,还可随意地举办影视欣赏撰写影评、对对联、猜谜语、知识竞赛、名著点评会、诗歌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环境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资源可以克服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因此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亲身体验的事情,但是书籍、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对学生生活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而及时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瞬息万变的知识资源,是学生用之不尽的素材库。如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搜索相关主题的散文或古典诗歌,让学生自行朗读录音、配以音乐或使用多媒体画面,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行评比,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三)在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织具有家乡特色、地方文化的语文课外活动,从而培养高中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例如,让学生利用课外实地考察,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再进行班级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1.前言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僵化,学生被动,导致学生阅读后缺少思考,对文章主题理解片面单一,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进入阅读活动中[1]。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教材为例,对如何有效实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探究。
2.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1角色互换获得独特阅读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个性化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习惯被教师引导思维,直接得出确切答案,对内容缺少个人体会。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感悟,强调在阅读时体验文学内涵[2]。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出引导和点拨前抓住学生体验阅读的时机,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回顾阅读历程,深化学生的文章体验,在阅读中获得个人的独特领悟。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有关王熙凤的段落,接问:“请在字里行间找出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这时教师抛出了问题却不急于进行指导,而是让学生自行体会文本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教师引导,学生虽找出了相关语句,却不能有所体会。教师再做提示:“先看服饰描写,能发现有哪些深意吗?”学生阅读后逐渐领悟:“‘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可见王熙凤地位特殊”、“‘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透视出王熙凤对富贵和权势的追求”。教师点拨:“同学们只要自行体味,就不难透过字面意思品味人物性格底蕴。现在再试着从言、行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问题的练习,逐渐增长了阅读体验的经历,产生了自己的思考:“王熙凤个性张扬,‘我来迟了’看似谦和有礼,实则逞能得意”、“王熙凤是溜须拍马之人,‘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正拍林黛玉,暗拍贾母,侧拍众姑娘及其家人,堪称是‘极品马屁’”、“文中的两个‘携’字,第一个‘携’是王熙凤与黛玉套近乎,讨好贾母;第二个‘携’是王熙凤反客为主,巧妙掩饰转悲为喜的尴尬。王熙凤是个机灵善变之人。”通过给学生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阅读过程,使学生细致地回顾了自己的阅读历程,融合自己的思维情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2.2设置开放问题打开学生个性思维
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个体,在思维和情感体验上有各自的差异,面对相同的文章和问题,其理解程度和思考角度或有不同,在不同观点面前,教师应以接纳为主,不对其正确与否多做评判[3]。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开放型问题,不求意见一致,而是追求答案的多样性,交叉尝试定向思维、反向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展示,达到阅读个性化的目的。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课文《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借了一串昂贵项链参加舞会,后因项链遗失,历时十年偿还债务,十年后才知项链是赝品。结束文章内容分析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说说你的观点你的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这是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打开学生思维,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在回答中,消极的观点成为主流,多数学生认为文章主题是虚荣:“玛蒂尔德为满足虚荣心带上借来的昂贵项链参加舞会;佛来思节夫人借出项链时有意隐瞒项链真伪,也是虚荣。”其次是其他同学回答的宿命论:“文章中作者流露出悲观情绪,认为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以苦力劳动偿还项链,一生穷困是她的宿命。”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两个观点的合理性,同时追问:“除了以上主流的观点外,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从这篇文章里看到积极、友善的一面?”这就打破了常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中展现自己的特点。在新的讨论中,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还是诚信,她为把项链还给朋友,十年间背负巨额债务。如果不是因为守信,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另有同学认为这篇文章还表达了莫迫桑对穷苦人民的怜悯,得出了与之前的宿命论完全不同的解答。由于教师不设置唯一答案,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在阅读中保留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3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
在校园内建立图书角,每生一学期每人自带图书一册以上,定时借阅图书。每周一节“读书时间”,在课业负担重中的困境中,给学生安排读书时间。每月一节“课外阅读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交流探讨展示个性阅读的平台,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阅读的持续。通过举行班级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说人物故事,谈读后感受,分析人物性格,批判或赞赏作品的优劣得失,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巩固个性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量的积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每人要备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定期展示。
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3.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思路,其重点在于以文本为基础,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最终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通过融合多媒体技术,交流阅读心得,开放问题讨论,可以有效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水平,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下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董林.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9(26):5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探讨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大胆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此,仅就个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几点探讨,并引起思考。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教,乐于去学,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气氛,都有特定思想要表达,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尽量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特定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出文章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产生角色效应。这就要求教师用语言将其带入特定氛围中。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语言平淡,词汇不丰富,没有优雅的谈吐,就不易将学生的“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不轻松。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何弹奏,就得益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能够将自已理解用风趣的语言导入、讲解,学生们像听音乐一样慢慢入戏,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慢慢地学生就爱上了语文的学习。
三、“文学味”的课堂,让课堂更多的精彩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文学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提高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而再提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演讲、赏析等活动;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合作式查找资料活动,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搞课本剧活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无论多么麻烦,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老师要敢于从台前退出,转入幕后,把学生推到灯光之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各项语文活动,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不定期举办欣赏优美的汉字、成语知识竞赛、书法比赛、高中语文课本读・讲・演大赛、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解读语文的内涵,扩大语文的外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大语文真正进入教师、学生教与学思想的深处,稳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
五、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语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高尚的语文老师,必是知识素养丰富的人。语文教学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让名著导读、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人心浮躁,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普遍反映:“我们喜欢经典,但不爱经典。”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只有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热情,才能使阅读自然而愉快。
每每介绍一部名著,我都会先上一课时的名著导读,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如讲到《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世界经典小说,我就会讲到《巨匠的手杖》。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将父子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不久,他的父亲便拒绝向他提供任何的生活费用,他写的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回来,他开始陷入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喝白开水充饥。但是他很乐观,每当就餐,便在餐桌上画上香肠、火腿、奶酪等等,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正是这段最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朗,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手杖,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无所畏惧的话、一往无前的名言,帮他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直至他成功。
事实证明,这样的背景介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斗志。
接着本人选择了一些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影视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是有唐国强、鲍国安等主演的84集影视作品。该片气势磅礴,真实再现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的英雄时代。我特地选了几个经典的场面,比如“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同学们热情澎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期待上这样的课。于是我适时地点拨他们,主动去看作品《三国演义》,边看连续剧边读名著,边读边看,每天花半个小时读个三四回,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让相关评论导航阅读方向
每次推荐一本好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提前把与作品相关的评论印发给大家,如,当讲到高中语文第四册里的《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印发了《名作欣赏》的哈斯宝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张超《浓妆淡抹总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读》。让大家对工笔雕琢、虚笔写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再经过反反复复地诵读课文,了解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修养水平。
在学生对肖像描写有个大致的认识后,我便指导他们把作品中的王熙凤、林黛玉出场时自以为精彩的片段描写摘抄下来,很多学生都做了这样的笔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同时倡议他们,青少年读名著,应当首先采用精读的方法,以熟读、细读、精读作为基础,过滤掉无关的信息,达到心领神会、透彻理解的读书效果。精读就是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书时采用圈点评注的形式,把重点内容画点、难点画圈、对学习目标有指导意义的句子给予简单评价,对不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加以注释。
三、让知识竞赛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了保证他们的阅读量,为了使他们“温故而知新”,我每到一定阶段,都会做一个专题知识竞赛。如,高一上学期我就举行了一次《水浒传》专题知识竞赛。设了三个项目,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表演题。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给获胜的小组以适当的奖励。
学生反应热烈,特别是抽签决定的表演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打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把这次活动掀上了一个。他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读名著,我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精读的好习惯,还要有反复阅读的好习惯。举办此类活动的意义就是要使他们坚持反复阅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面对收获,体验成功,可能是他们这次活动最大的感受。这样一来,名著阅读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不断成功、不断愉悦的体验。
四、让读书征文比赛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
读与写,灵犀互启,密切相关。实实在在地、意荡神驰地读一些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审美眼界宽了,自然会带动写作实践,把文章写得更有内涵,更有底蕴。能写文章,会写文章才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每到暑假,我会推荐学生读上两三部名著。开学不久学校举办了“假期读好书”的征文比赛,我们班学生佳作层出不穷。有《当贝多芬走进我的生活》《缺陷创造精英》《拓展生命的宽度》……
有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梦想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巴尔扎克的执著是把利刃,它会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没有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88-01
在当前的职业高中教育当中,学生和老师们往往比较看重专业课的成绩,而对语文这个基础学科的重视和应用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虽然在教学过程当中,语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究其原因,却是因为语文不仅被认为不好教而且被认为不好学、没有用。那么,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才能使学生们乐学、爱学,学得有效、学而有用呢?
一、将语文作为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和工具
在职业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要有效提升职业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并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和辅助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以旅游专业来说,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讲普通话的能力,使其不仅吐字清晰而且认字准确,语声语调标准,讲解内容有条有理,生动精彩。由此可见语文在专业学科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语文重视起来、认真起来,将有效的语文教学充分的应用与发挥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使之成为他们专业学习中的有力基础和得力工具。
二、使语文作用有效发挥的途径
1、加强认识,体验语文学而有用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职业高中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其能力素质的提高。语文作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一方面具有人文性,一方面还具有着较强的工具性。所以,语文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语文作为职业高中的必修文化基础课,其有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科知识学习、理解,有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保障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语文与专业学科的结合,还要注重其应用文体的重点讲解,增强学生们的应用文实用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们不仅感觉语文重要,还要切实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际有效。
2、有效挖掘与链接语文教材内容
在语文教学当中,并不是说讲得越深奥、越广泛越好,而是要根据职业高中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挖掘与链接,将语文知识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然后通过学习进行培养、增进。还是以旅游专业为例,在语文课文当中,有很多的美文佳句都可以成为优美、准确的导游词,是可以直接运用到导游过程当中的。学生们在进行解说与介绍时不仅可以借鉴还可以利用发挥,吸取其中的营养和资料,运用于自己的导游实践当中。另外,语文的朗读与背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可以有效开发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认识和读准那些日后将要用到的字词语句。所以说,有效的对语文教材进行挖掘并与专业学科相链接,是促进语文发挥其作用的途径之一。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支持和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例如,在教花卉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应用文“调查报告”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于花卉市场做一调查研究,由学生们去实践得出并出具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学习发挥空间,使他们更加乐学、爱学,从而增加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报告,不仅使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有所探究,还在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同时,强化了他们理解、总结和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锻炼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成效。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只看分数不看能力,所以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乐学、好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元教学媒体,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时放一些相关的音乐或利用多媒体一边听音乐一边观看图片风物,使学习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在吸引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快速进入课程情境,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诗词时的诗词朗诵、学习小说时的分角色演出,语文知识竞赛、猜谜语、查找错别字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因势利导,将其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工具,加强认识、强化作用;有效挖掘、专业链接;灵活多样、改善方法;丰富形式、提高兴趣;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注重进行专业科目学习的同时,充分打好语文这一基础科目的学习基础,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知识探索道路上的有利工具与坚实后盾,学好语文知识,助力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候学颖.让语文成为工具――浅谈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2] 田 磊.浅谈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1.教师教学模式。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课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就从教师与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教师的写作专业素养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的语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写作教师,写作教师与语文教师的统一化是当前高中普遍的教育模式。第二是在写作内容上,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局限于书本写作要求的古板式写作,另一种是天马行空自行拟题的随意性写作,这两种过于极端的写作素材确立都是不科学的。第三是作文写作与课堂课文的讲解之间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对写作重点的突出不明确,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2.学生学习与练习模式。当前的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日常练习主要停留在两周一次的写作课上,在课堂的学习中,受教师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学生的实际练习结果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对写作知识的把握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在日常练习中抱着应付了事、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写不出生动的文章,进一步削弱了学习兴趣。
3.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时作的能力的要求。与学习成绩相比单一的高中语文写作并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但是在就业、择业的时候,这一技能就被很多单位尤其是文化发展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也导致家长对学生作文写作关注度低,随之而来的写作补习班、写作辅导班的市场占有量也相对较低。低投入高要求的发展模式需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方向
1.自我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应用范围很广,而写作能力作为高中生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升自我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感情、传达信息,通过写的方式将信息记载下来,而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说与写是其中最普遍的、占比最大的两种方式,坚持通过日常写作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表达的准确度、科学度,是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2.交流能力。表达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交流包括日常的自发式交流与转述、复述式交流。自发式交流主要是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化表达、让别人了解与知晓的主要能力,而转述、复述的能力是对某一时间或某人的要求、需求、期望等一系列表达转述给其他人或进行记录的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写作”这一能力进行体现的。虽然交流过程中有时没有必要将内容记录下来,但是这两种交流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情况,很多人习惯于将说与写的能力统一起来,坚持写是说的前提,只有打好“腹稿”,才能出口成章,才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
三、高中自主学习写作存在的误区
1.学习内容的杂糅性。高中写作自学,主要是从兴趣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学生依靠兴趣进行自学的学习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杂糅性。缺乏科学的指导与专业的教授,很多学生的写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主要依靠自我摸索,在学习内容上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形式上的科学性与连续性不足,系统性不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方法的极端化。教学的统一性缺乏,依靠学生兴趣发展,很容易出现学习方法的个性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的主要表现。这种个性化一般以过于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坚信知识积累有助于文章写作能力的提升,于是过于注重日常积累,往往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方便写作时查找备用,另一种是坚信理论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于是将写作技巧、“三段式”理论论证方法等理论基础牢记于脑、烂熟于心,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在具体实践中要么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模板,要么过于灵活,不符合写作要求。总之,当前高中写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四、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质量
1.从教师“供给侧”角度出发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从教师供给侧出发,就要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虽然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写作能力,但是缺少教师的专业指导,自主学习的科学性与方向性就无从谈起。受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写作能力及水平与专业性也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进行科学整合。通过集中学习、个体学习、网上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写作教学指导能力,通过写作知识竞赛、写作教育听讲等方式检验教师写作教学能力,保证教师可以将写作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与写作兴趣培养的主要阵地。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笔写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策略的作用。
2.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提升写作教育质量。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引、引导,在自主写作学习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解决等这一些写作中的困惑总结起来进行教育,提升写作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在有偏激学习倾向的学生身上,要提升重视度,通过合理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科学的自主学习方式,比如对于重视写作积累的学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及时进行知识的积累,还要通过日常的简单运用、自我练习等方式提升积累与运用两方面能力,让写作学习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3.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项知识的学习都不再是难题,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网路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自主学习不是埋头苦学,还要讲究方法,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这个巨人,就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各大写作名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的学习,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将理论学习与日常训练、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从生活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提升自主写作能力,就要坚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致的观察。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时就坚持将对细节的描写、对生活的描写带入写作中,小说家莫言也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灵感全部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可见,日常生活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将对生活、对学习的观察、体味作为高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把日常的日记写作作为练习的主要方式,将更多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写作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日记创作,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着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着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着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例,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巧节、女儿节。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太昊陵庙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着。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参考文献:
首先,语文学习的空间令人无所适从。
深受高考语文试题的影响,重课外、重创新、重能力的考试形式逐渐波及到初中,甚至小学。让缺乏语文知识积累的初中生,尤其是小学生无法应对。考试题目的设置渐有不分学龄阶段渐趋同化之势。如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首创,而现在已被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全盘吸收,成为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看家本领。考试内容,初、高中语文试卷大部分内容可以互用,令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尚有欠缺的初中学生无所适从,望文生畏、望文生厌。而课外阅读的设置更是没边没沿、没深没浅。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法超越的障碍。
其次,语文老师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学以致用”是各个学科的终极目标。“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终将摧毁仍然以分数论高下,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底线。有些老师仍坚守自己多年养成的成规陋习,仍以书本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毫不动摇,仍紧握自己的写生字、记生词、死记硬背等法宝不放,使学生面对新问题而无法应对。最终形成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结果,岂不给认真学习语文的学生当头一棒,又怎能不使处在十字路口的学生放弃学习语文的最终兴趣?
第三,老师教学语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单一也使学生深感语文学习的索然无味。
用同一种语调、同一种 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已成为某些老师的习惯,这也势必导致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的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文等老大难问题在初中阶段也未能有大的突破。作文阅卷中的档次未能拉开,好作文的价值未能体现,差作文也可能因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而挤身高分行列。
基于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学习兴趣平台,针对上述现状及成因,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进微薄之力。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定位语文学习空间。
学习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赶时髦、赶潮流。我们应根据《大纲》组织教学、组织训练、组织考试,不能拔苗助长。但可对特优生进行适当的拔高训练。同时,老师应深入钻研《大纲》,结合教材给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设定明确的目标,给学生设定明确的语文主线。魏书生的“知识树”的建立,为学生自学语文提供了依据,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仍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为最好的例证。
其次,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等方面。语文教师首先应当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机应变应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能妙语连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作后盾展示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渲染喜怒哀乐的人间真情,这无疑既树立了老师个人的光辉形象,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另外,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肯定性的评价,不能一棒子打死,用“错”、“不对”等用语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单纯的否定,而应该进行补充或鼓励性的肯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成功的体验比100分更令人深受鼓舞。
(1)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教材上作业的量太少、难度较低,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于是采用了“讲新课程,做老习题”的教学策略。用的是新课程的教科书,让学生做的却是老的练习题。(2) 许多教师把语文作业仅仅理解为汉字注音、选词填空、病句修改、句子衔接、修辞辨识等基础知识操练,作业的内容依然是以知识为主,以知识接受为中心,这类作业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觉机械而无趣,单调乏味。(3) 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作业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4) “题海战术”依然受到推崇。许多教师青睐《状元之路》之类的各种各样的一课一练、同步练习、模拟练习等,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的作业,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是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的。
如何使语文作业跟上新课改的节拍呢?笔者认为,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与课堂教学一样承担着落实三维目标的任务。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观,以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重新对作业设计进行思想定位,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把作业设计当作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提升作业的价值观。
一、 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作业中的“知识”,一方面指存在学生心田之中的固有经验,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诠释和接纳。“能力”指的则是学生灵活运用固有知识、运用旧知识去催生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知识与能力”的完美融合,使教师设计的作业题永葆青春活力。
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笔者设计了作业题:要求学生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比喻句的表格。笔者指导学生自己完成了练习题,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了比喻的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主要形式,并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引出了通感和博喻这两种修辞方法,让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格有了清晰的认识。好的练习题,学生能找到基础训练的落脚点,从而很好地自学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文言知识的积累就更为重要了。要使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关键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多义实词、常用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偏义复合词、特殊句式等。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练习,补充相关知识。如多义实词的积累练习,可以让学生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出某个字的所有义项,一方面分析练习中所给语境,判断其意思;另一方面,回顾以往所学,整理其他已出现的义项。每一课学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摘抄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等,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词语文段、诗词歌赋、文言释义、名言警句、名人名篇、文学常识等需要记忆,语文作业设计中不能忽略这些。这些是造房子的材料,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是点亮夜空的星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在启发我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当然,诵读积累要与灵活运用相结合,通过口头作业形式,安排朗诵、背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等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记忆消化,进一步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标。
二、 过程与方法的展示
“过程与方法的展示”昭示着“学生做习题时,我们不仅仅关注结果,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做习题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及如何让学生做题的过程成为其艺术创造的过程”的理念。这类习题的设计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做出结论的全过程。
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学习《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搜集有关苏轼和柳宗元生平的资料,思考他们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单元,摘录本专题文本中关于珍爱生命的警句,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与同学交流。这类作业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搜集资料、动脑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可以在上网、跑图书馆、相互协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既主动地识记一些知识,无形中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能力。这是新课改情势下非常有效的一类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到“知识摘录”本上,是非常好的积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巴金的《灯》时,正值巴金先生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相关报道非常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我请学生以《心中的灯》为主题,自行搜集各类资料,完成专题小研究。学生结合生动详实的材料,理性与感性相交融,走近巴金,解读巴金,出色完成了研究报告。通过进一步地交流,大家深入了解了巴金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认识了巴金“求真务实、勇于反省” 的处世态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学生主动去购买了《家》《寒夜》《随想录》,有的自发在网上纪念馆敬献鲜花。此项作业收到的教学教育效果深刻又自然,完全超出了预定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目标。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是教师设计题目的深远追求。这样的习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做题,更重要的是做人!
“在你周围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合初中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你对中国文化‘居安思危’思想的认识。”(《谏太宗十思疏》)“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则短评。”(《茶馆》)……这些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学生完成这些思考题,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而且能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语文,为了考才去学习语文。课堂内充满了方法技巧和知识点的讲解,这使本来就很生活的语文脱离了生活的气息,本来很感性的语文失去了语文的情感濡染和思想教化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任务决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感染,并如何去影响和感染他人。
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可以把对人物的进一步了解作为作业设计的重头戏:课后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海伦・凯勒传》《走出黑暗》等书,读后指导学生选取印象最深、最感动自己的内容写一写读后感。其次可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对海伦・凯勒的了解会愈加丰满、立体,这比教师花再多的力气去讲解有效得多。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读书后的感受自编励志格言并相互评价和交流……在这一系列的作业设计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学习,而且扩大了视野,对海伦・凯勒这个自强不息的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写读后感和开展读书交流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自编励志格言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总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矿藏与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考虑到作业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