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6:2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理论指导较为薄弱,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的观念如思想僵化、轻视真理、崇尚权力、不懂创新及只唯上不唯实等,严重障碍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在沟通与交流。另外,一些教务管理者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消极执行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而不是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在工作中不能主动地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创造比较人性化的沟通环境。
(2)教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很多高校教务机构臃肿、条线过多、分工过细及职责不清等。加之,一些高校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各职能部门职权和责任不明确,不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造成在工作实施中出现沟通障碍,工作效率低下。
(3)从事教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沟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是教务工作人员做好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沟通和行政效率能否高效。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沦丧,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的教务管理,要求行政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又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健康的体格和充沛的精力也是必须具备的。
(4)其它因素。其它因素,如成见、偏见、聆听的习惯、气氛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其中成见和偏见对于人际沟通的阻碍程度也是致命的。因为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存在着成见或偏见,那么沟通的参与者就不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进行有效的交往,不能敞开心扉进行沟通,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讲,沟通就失去了价值。
2提高教务行政管理工作中沟通效率的必要性和意义
(1)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力的效率与质量。无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教学管理的承担者,为保证能在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务管理部门都需要进行沟通协调。所以,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作为上级就需要从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对于下属人员,应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做出决策时参考。
(2)良好的沟通是充分发挥教务行政管理机构综合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链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教务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管理职权,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统筹协调教、学、管三方关系,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行的协调过程。加之,现在行政机关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复杂性迅速增加,只有提高沟通效率,才能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作用。
(3)良好有效的沟通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教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这对高校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与信誉。高校教务行政机关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务行政机关必须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沟通能力,以达到高质高效做好各项工作,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
3提高高校教务行政管理沟通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1)不断开放思想,不断强化教务行政效率观念。针对理论指导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应该对教务行政人员的观念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更新观念,用一种新的民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的行政观念来替代传统的落后观念,使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行政效率是关系到教务行政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坚持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务行政管理体制及工作制度。高校教务职能部门的设置要从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必须符合精干、高效的原则。每个部门都应有明确的职责,科学的分工,部门间还应该强调密切的协作配合。而科学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保证,如建立办公制度、领导值班制度、规范的文书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明确划分权责,从制度上杜绝敷衍塞责、争功避过的不良现象。改革和创新现行的高校教务行政管理体制,为有效沟通创造好的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3)要加强对教务人员良好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务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常常要依据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要求撰写一些教务文书,如教学指令、通报教学情况等,这就要求教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书面写作能力;而在与教务处或其他部门,学院的人员接触时,教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从而更好的工作。
(4)及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沟通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我们带进了网络时代,作为教务行政管理,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技术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来进行具体日常操作;运用各种在线和移动的网络聊天服务如邮件、MSN、飞信;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网、传真机、数据库等,以达到实现办公环境的优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只有逐步提高行政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沟通力度。
[关键词] 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有效途径
一、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比较
1.传统的教务管理的不足。教务管理日渐繁重,每个学期末,教务员都会特别忙碌,要安排期末考试及、汇总期末每个同学的成绩、还要安排下个学期的课程表等等,在这样繁重的工作下,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传统的教务管理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如不能及时的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信息、收集信息上出错、效率低下、重复率低等。
2.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信息化管理建立的基础是校园网络,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教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近几年,各高校普遍的进行了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这种管理模式使教务管理步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力,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它的优势:(1)检索、传输信息的速度加快;(2)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很多项目都是自动化管理:(3)准确性高,信息化的管理对数据输入统计、资料录入更加的准确精密;(4)保密程度很高,学生得学籍信息等通过个人密码才可以进入查看,没有密码和身份认证不可以进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信息的安全性。
二、运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适应各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近几年来,全国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都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学生人数日渐增多,相应的教务管理部门管理的信息也相应的增多,工作量的日益增大,使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因此,要使有限的教务工作人员把繁多的学生信息进行有序高效的管理,必须运用信息化管理,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
2.适应全校广大师生方便快捷的要求。当今社会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得生活节奏也相应的变快,师生们要求更加快捷而方便的查询自己的信息。因此,教务管理部门要适应这一变化,需要运用信息化管理,使师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每位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订立培养计划,可以查询自己的选课,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可以查询自己的期末成绩以及四六级成绩,可以查看自己的班级排名:每位老师可以在判卷结束后录入学生得成绩,可以查询自己的授课时间表。使全体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自己需要的一切信息,减少中间繁杂的环节,节省时间。
3.切实的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主要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管理,任务非常繁重。在学分制逐步实施的现代,管理工作更加的繁重,很明显,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而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以后,以上的不足则会被很好的克服。利用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全校的师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教务信息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处理。使教务工作更加及时,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高了学校的教务管理能力,间接的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教务管理人员参与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之所以开发并把信息化得教务管理系统投入使用,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广大师生,让师生查阅修改相关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至于全校师生的需求,一线的教务工作人员最了解,因为他们有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因此,在开发信息化教务管理软件时,要有一线教务管理人员的参与,听取一线教务工作人员的意见,这样才能开发出一款适合广大师生需求的软件系统,使所开发的系统更加科学合理、使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2.加强教务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因此教务管理者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一切为了广大师生的原则。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要更加坚定为广大师生服务的信念,认真学习与系统有关的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系统为广大师生服务的作用。
一、指与导的关系
就指导教学而言,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挥教学,教导主任和分管领导必须站在教育理论高度、站在教学艺术前沿,指方向、指可行的方法、指正确的策略。每学年必须制定出各类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来指导全年的教学工作。二是疏导教学工作,实际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通影响教学的环节。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俯下身子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授课,推门听课,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忌高谈阔论,切忌指手画脚。处理好指与导的关系,就能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二、管与理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在于沟通的技巧和真诚”。管理就是管束与理顺,管束强调制约,理顺侧重教导,管与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务管理者首先要管束好教师,严格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教学常规,严肃工作纪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备写教案,按时上课,准时下课,耐心辅导,及时批改作业,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搞好管理,硬性权力和软性权力缺一不可”,必须彼此兼顾,软硬兼施,“硬”就是必须到位,“软”就是人性化的制约。其次,教导主任要理顺教学环节的各种关系,例如,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学与活动之间的主次关系等。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了教学中重与轻的关系。
三、教与研的关系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见其高。”学校教务管理者要着力于教学,着眼于教研,即“眼睛向上、手心向下”,教学与教研,互为基础,互为动力。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扎实的教学环节,创新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启迪,它是教研工作的基础;其次,丰富的教研成果,崭新的教研专题,浓厚的教研氛围,能促进教学工作。近年来,我校教研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有成果。一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学科目标鲜明,方法具体,效果良好。主要课型有:探究课、尝试课、骨干教师推动课、示范课、汇报课。二是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编制优秀教案,制作课件,参加各类教育教学课堂、课例、论文大赛。现共有一百多篇教研论文、课件、案例在《中小学管理》《生态科学》《甘肃教育》《中学教学参考》《武威教育》等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双手定能撑起学校教学质量新天地,双手定能开创学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四、时与常的关系
“时”是指关键时刻、特殊时间、重要时段。“常”指日常事务。管理者的工作艺术性、能力高低往往表现在处理某一重要教务工作的环节上,如开学安排、期中小结、期末总结、大型教研活动、节日大型文艺活动、各类竞赛、考试、各类检查汇报等工作。抓好关键时间、时段、时刻,便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人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6日
教务管理,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是在既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导和协调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活动,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为目标,最后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1、政策性。教务管理过程就是贯彻执行政策的过程,它的实施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自身的政策修养,能对新颁发的政策有较强的接收和领悟能力,才能较好地实施与贯彻。
2、有序性。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和极强的时间性等特点,其每一个环节,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律,讲究的是计划性和有序性,否则教学秩序就难以稳定。
3、连续性。教务管理具有流程性强及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务管理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主线大致相同,虽然其间必然伴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但可依据教务工作流程表按时展开,其管理工作需连续进行,不可中断、不可脱节,放松对任何阶段或环节的管理都将影响到后续工作的进程。
4、综合复杂性。教务工作涉及面广泛,内容复杂,涉及到课程表的编排、校内校外各项考试的组织、学籍工作、教学质量运行监控、教材发放、学生观摩活动安排等等,从对领导决策的领会到具体工作中的执行,都是通过教务管理人员这个“中介”来组织实现的。它需要管理人员不时地联系左右、沟通内外,才能保持工作的顺畅。
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现状
1、教务工作责、权不明确。在高校职能部门中,由教务部门负责教学、教务管理。由于教务管理范围较广,各职能部门职权界限模糊,教务工作易与其他部门冲突,从而造成教务工作责、权不够明确,导致部门间工作互相扯皮,工作效率受影响。同样,教务部门内部工作上的分工不明确、量化不科学、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有问题,也会造成各教务人员工作上互相推诿,缺乏协调。
2、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在教务管理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刺激动力,存在只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对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思考得不多,普遍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3、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低。由于高校属于事业型单位,同公司企业相比,工作节奏慢,工作环境较为轻松。这种情况反而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各高校又缺乏监督和鼓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使得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在工作时会出现“能拖就拖”的状况,造成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4、缺乏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务工作的基础,有了依据,工作才会有的放矢。用制度来约束人,如果有违制度要求的,也可以依据制度做出相应的处理。但目前状况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较多,这样使整个管理工作处于无约制状态,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对工作的监督就更无从下手。
三、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建议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是建立规范化工作的基础。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大部分仍然适用于教务管理,如合理职责的劳动分工、建立秩序、发挥员工的创新和合作精神等原则。整个教务管理工作除了要有健全的管理环节,即围绕教务管理工作的总目标,从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经验总结等环节展开,构成一个有序、封闭的管理机制外,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健全教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晰管理层次,把握分工合理、职责目标明确,这样才能工作到位。
2、适当的考核激励措施是教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动力。对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晋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真正留住人、用好人。同时,也是教务管理工作者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事业成就感,从而在工作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然,对于那些人浮于事的职工也应在工资上进行惩罚。学校平常可以定期开展教务管理评优竞赛活动,通过评选优秀教务管理人员,为教务管理选拔优秀的干部,并且建立健全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惩、聘用挂钩,激励教务员工更努力地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关注教职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幸福。“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意识,要求关注教职工职业生存状况,提升教职工生命价值,这将对教职工的生命关怀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统一起来。(1)关注职业发展。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是有发展前景的,没有前景的工作会让人失去斗志和信心。可以鼓励管理人员进一步的在职学习深造,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将学习考核与工作考核相结合,营造弥漫于教职工群体中的学习氛围;(2)关注职业幸福。职业幸福是建立在职业发展基础上的,没有职业发展为基础,职业幸福无从感受;另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的创造也会为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效应。总之,制定政策、加强培养,才能不断优化教务管理队伍,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3、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提到管理效率,讲究的是管理技巧,在整个教务管理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流程操作,而是要适时发挥对人、对事、对时间的管理艺术。熟悉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步骤,按照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支配时间,根据事情的主次,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务管理工作程序。最佳教务管理工作程序是指能提高教务管理效率的具体教务管理工作步骤。所谓程序化,就要把教务管理看作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管理系统,做到在管理工作中环环相扣,有序运转。其次,要理清工作思路,强化时效意识。现代教务管理要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提倡计划性,防止盲目性;提倡超前观念,反对“拖、懒、散”;提倡轻重缓急有序,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提倡合理的安排和协调,反对素质低下、没有预见性。
4、完善相应的教务管理制度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保障。教务管理是常规化管理,需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来规范。教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规范性、科学性、标准的确立和执行力。“有章、有法、有序”是现代管理积极追求的目标。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必须围绕教务管理具体工作目标,确定管理环节,最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这样既明确了各教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与范围,又提高了教务管理的透明度,便于师生监督教务管理工作,进而提升教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同时,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不断有新情况出现,因此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制度中不合实际的部分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有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的规范化才会显现。
四、结语
教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它涉及面广泛,千头万绪,内容复杂,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深入钻研业务,在熟练掌握教务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有效做到管理规范化、过程规范化、结果规范化,进而有力地促进教务管理的有序开展,为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毕向宏.加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发展・月刊,2008.7.
[2]陈琴.论高校教务管理的规范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高校 以人为本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部门是任何学校都不可缺少的部门,可谓有组织性教学就有对教学的管理即教务管理。高校教务管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的工作,由于高校规模的庞大性、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也十分繁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将人本观念融入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为何要实现高校教务管理以人为本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口号就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因而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人的个性充分解放的社会,相应地,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高校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这个理念服务,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这种现代化的理念融入到教务管理工作中,使教务管理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师生,尊重和激励学生的个性自由及解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作为教务管理的重点。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中,以教师为本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教师角度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树立更好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自我价值感会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必然得到增强;而且人本化的管理能增加透明度与可信度,使教师更具归属感,使教师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整体,教师的个人发展因而也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自我实现。
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自高校扩招以来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了以前精英式高等教育时所没有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少主动关心学业,这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与以前精英教育时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加上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退化,在专业选择及毕业择业时的迷茫,都说明现有的管理方式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一点,只有他们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他们才会有更多自我提升的热情,他们与教师、学校的配合才会更为默契。
此外,教务管理的工作性质本身是与师生打交道,教务管理人员大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当的知识文化水准的人,这些都从内在指向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如何实现高校教务管理以人为本
一是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认识支配的,教务管理人员基本上服务于基层一线,只有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才能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才会全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也要求高校领导重视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高校普遍的共识是推崇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为重视教师和辅导员的人才建设,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引进相对滞后。此外,对于教务管理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对他们的职称职务评定都应按政策妥善解决,只有让教务管理者感受到自己身处一个公平的竞争和发展舞台,他们才会以相似的人本心态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是改革创新教务管理的行政机制,实现管理上从规制、命令到合作、激励的转变。要将人本理念切实融入到教务管理的改革之中,首先应摒弃行政体制上常见的规制风格,探索更符合人本理念的合作式的教务管理,其特点应该是机构设置扁平化、减少中间环节,管理上更具参与性和人性化。例如,强化院级教务部门的职能权限,使校院两级教务管理实现更好的合作互动,减少环节的同时保证管理高效。在具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应该集思广益,积极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通过民主参与和决策来优化规章制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务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运行机制的创新。作为一项综合性强的复杂工作,由于环节繁琐,传统教务管理通常推崇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管理,要实现其以人为本,就必须改进其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要变更以往对教师的管理思维,坚持以教师为本,完善教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拓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空间,同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务管理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人的激励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成就激励等等,教务管理中应该更注重情感类激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身份认同和工作支持。至于学生方面,也同样要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考核与激励方案,实现从命令到激励的人本转变。
三是加强教务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无论提高服务意识还是实现管理改革,首先都要求教务管理队伍本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准。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所需要的。他们必须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满足教学管理需要,而且能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学习、定期交流,保持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跟在时代前沿,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服务师生,服务教学。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高效;设计;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体制不断深化,受学生扩招、校区扩建、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依靠一个良好的教务管理系统来完成教务管理工作,促使其向规范化、效率化方向发展,推动高校的良好发展。
一、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系统的工作流程
在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从总体上来讲,其工作主要包括三条主线:(1)以教学培养计划为基础,监控学生的学习结果,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进程提供咨询,管理学籍直至学生通过毕业资格审核;(2)对学生的课程和考试进行管理,包括选课、排课、开课,学校所有教学资源的协调调度,学生各项考试的管理等;(3)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比如对教师的授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教材与其他教学保障体系的管理等。
(二)系统需求
在设计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其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逐一满足各项需求,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具体来讲,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功能性需求。这个需求主要是根据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结合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用户,其中包括适用教务处管理员的校级管理用户、教学秘书用的院系级管理用户、各科教师的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等,根据用户的不同,其所拥有的使用权限、使用功能均不同。(2)性能性需求,即需要系统满足多方面的性能,包括操作需求、扩展性和兼容性需求等。(3)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硬件设施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
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在此次设计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其中涉及几个关键技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一)B/S体系结构设计。据大量实践证实,B/S结构具有开发周期短、适应性强等优势,并且可以与Internet/Intranet完美的集成。因此,采用B/S体系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高校各类信息的及时。与此同时,该结构可以被应用到地理位置分散、通讯介质各异的网络中,既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服用,同时又可以减少客户端的维护量。
(二)技术。在设计开发教务管理系统时,利用强大的技术,将其用作Web和数据库的互连技术,可以更为快捷地开发系统,同时提升系统的访问速度。此外,利用技术,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在线了解教务工作的相关资料,比如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
(三)技术。采用该技术设计的目标如下:对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简单访问,将前一个数据库与XML访问统一起来,协助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充分、高效使用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采用该技术后,用户通过登录网站的后台管理程序,可以实现多种操作,比如信息的更新、插入等。
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整体性设计。在设计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时,根据用户身份角度,在此做出不同的功能分配,包括部门管理员、教师、学生以及访客四个部分。
(二)功能模块设计。在功能模块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用户登录模块。首先,在登录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用户需要选择登录身份,即部门管理员、教师、学生或者访客,对于不同的用户,其权限是不同的。其中,在这四个用户中,部门管理员的权限最高,访客无需登录即可浏览学校相关教务信息。
(2)部门管理子系统。该系统相当于系统的后台管理,其涉及两个身份,一个是教务管理处管理员(具有最高的管理功能,学校的一切教学事务均可被管理),一个是学校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务秘书。该子系统包括8个模块,即公告管理(学校各项通知、安排等)、学生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各个院系、专业等的课程安排)、考试管理、系统维护。
(3)教师管理子系统。用户以教师身份登录到系统后,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子系统,起重工包括5个模块,即成绩管理(学生成绩的登记、核对等)、信息查询、信息维护、毕业设计、系统维护。
(4)学生管理子系系统。高校学生以学生身份登录后即可进入该系统,其主要包括5个功能模块,即网上报名、网上选课(根据开课情况,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信息查询(比如成绩查询等)、教学质量评估(比如给授课教师打分等)、系统维护。
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登录模块
进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时,用户根据自身的身份,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来登录,访客则可以直接访问。其中,实现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教务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
(二)考试管理模块
在教务管理系统的考试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多种功能,比如考试课程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安排等。其中,该模块子菜单的实现界面如表2所示:
图2 教务管理系统考试管理模块主界面
(三)学生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它可以实现新老学生数据导入、报到、注册等。当新生报到后,对其分班编学号、学生基本信息维护、各类表格的输出打印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该模块,可以在线网上查询或修改系统授权的个人信息。
结束语
在高效管理工作中,其核心在于教务管理工作,它是维护学校各校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等工作的保障。本文利用相关技术,设计开发一个基于B/S结构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基本可以满足高校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想保障该系统的良好运行,后期还需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完善该系统。(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通信,2012(03):142-143.
[2] 张永康.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J].科技信息,2011(01):473+530.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14-02
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教务管理系统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满足自己院校需求的并不多。怎样使教务管理系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合理功能模块实现现代教学管理科学化,是作为一个教务管理系统维护和使用者需思考的问题,也是选择该课题的动机所在。
系统开发前期,需进行功能模块设计。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涉及的环节众多,信息量大,责任性强。因此,根据实际需求,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分为系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和教务计划管理。
一、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系统管理员进行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的有效手段,是用于维护教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数据库,主要包括“用户账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内容。具体功能:对用户的操作权限进行分配;对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管理,保证这个系统基本数据内容的一致性;对系统各项控制参数进行设置,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查看、维护系统日志;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还原。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针对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是整个教务信息的基础信息之一。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包括:
1.新生管理。新生报到前,系统管理员要根据招生办招生情况,将新生的信息导入到新生数据库中,并进行以下处理:①综合考虑新生所报专业、高考分数、考生来源、性别因素,对新生进行合理的分班;②根据新生所属院系、专业、班级等因素,系统对报到的学生指定一个学号。新生报到时,做好新生的注册,并做好新生报到情况的统计。新生报到后,教务管理员要完成学生招生信息的导入工作,包括学生姓名、性别、民族、生日、出生地、政治面貌、所在系部、专业、班级、学制、身份证号、照片、个人特长、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最后,新生的基本信息经过录入、更正、确认后,就可将其导入到学籍库中,成为本校的正式学生。
2.学籍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的相关数据可以批量导入到学籍库中,所需学生信息的相关数据也可从学籍库中导出;实现对各个学生学籍信息包括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级、民族、出生日期、政治面貌、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照片等内容进行录入、删除、修改等;支持批量修改部分学籍信息,包括班级、政治面貌、是否有学籍、入学日期、毕业日期等。
3.学籍异动。实现学生学籍异动管理,如休学、复学、退学、留级、学业警示等。
4.奖惩管理。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获奖或违纪等的录入。
5.毕业管理。学生毕业相关工作包括:①设置毕业规定:修满毕业规定的课程数目、毕业学分,完成毕业设计及答辩工作,达到毕业要求的计算机、外语及职业技能水平;有记过、处分、警告等记录的,记录次数多于一定数目的,酌情推迟毕业时间;未出现欠学费现象。②判断毕业生毕业情况:根据设定好的毕业规定,系统智能地判断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或提前毕业。③统计毕业生情况:为每届毕业学生建好毕业存档库,由班级辅导员将毕业生的学生成绩单、实习鉴定表、毕业论文、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水平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相关证书进行电子归档。在学生毕业后的一年中,做好毕业学生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率。
三、成绩管理
成绩管理则是学生在校区间学习成果的反映,是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数据之一,也是评价审核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教师在网上录入必修课、选修课成绩,教务处录入英语四级、英语六级,系统生成成绩单(学期各学科成绩统计、学生学分绩点计算),查询学生成绩等。其中,教师具有录入所教学生成绩和查询所教学生成绩的权限。教务管理人员具有修改教师录入成绩错误的权限。学生具有查询自己成绩的权限。
四、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是对全校任课老师信息的管理,包括以下功能:
1.教师基本信息管理。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所在院系、学历、学位、职称、职务、个人简历、照片等内容。一般由教师本人录入,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可进行查询。
2.教师任课信息管理。教师任课信息包括教师姓名、任课专业、任课班级、所授课程、课程性质、所用教材、上课周时数、总时数、课程学分数等。一般由教务管理人员制定教学计划时进行录入,教师和学生可进行查询。
3.教师变更信息管理。教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信息的变动,如岗位调动、外出进修、退休等。变更的主要内容有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去向等。一般由教务管理人员对变更信息进行录入、删除和修改。
4.评教管理。评教是指学生、同行、专家对教师每学期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以利于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老师的评教一般在学期末通过本系统进行,学生拥有对自己任课老师进行评估和查看评估结果的权限。同行评教,包括教师互评、院系领导对教师进行评估。同系教师进行评教后,拥有查看学生对自己评教结果、本系教师对自己评教结果的权限。院系领导拥有查看学生对自己的评教结果、本院系普通教师互评结果及自己对院系所有教师评教的权限。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评教,通过日常听课、抽查教学记录等手段,期末通过填表来进行来给出评教结果。专家只拥有查看专家对教师评教结果的权限。教务管理员对不同用户的评教结果进行汇总,计算被评估对象的最终评教分数。
五、教务计划管理
教务计划管理是用来设置学校各年段各专业所要修的课程,作为学生选课和毕业审查的依据,由教务管理人员制定,录入。选课管理是指教务管理人员按照教学计划制定各专业学生所需修的课程,包括必须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是学生在规定的指导原则内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学校教务处确定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课程表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在空余时间选择选修课,学生选课完毕后,教务处将记录学生的选课情况,并把学生名单提交给任课教师。排课管理是由教务管理人员根据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学生选课信息、教室资源、时间安排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排课原则和算法进行的课程安排。“排课选课管理”功能模块用于根据教学计划、教室资源、教师资源等,制定每学期的课程表。一般的排课系统操作流程如下:
1.系统配置: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期的课程设置,定义本学年学期所开课程,并定义系统使用算法、上课地点类型以及生成教学任务书过程中的录入、截止状态。
2.基本信息收集:教室信息,上课时间。
3.录入开课任务书:由各开课院系录入开课任务书的信息。
4.预排课:由排课系统根据教学任务书定义课程信息进行自动排课。
5.手工排课:由排课的教务管理人员处理出现的特殊冲突情况。
6.排课结果调整:根据实际上课情况,考虑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需要调整的排课结果进行修改。
考务管理是由教务管理人员根据课表进行各学期的期末考试、补考的日程、考场、监考教师的安排,根据设定条件和学生成绩统计生成补考名单,实现导出、打印功能。
高校教务管理的自动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高校管理愈来愈灵活,对教务管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将为满足这些要求提供可能。但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本系统在开发及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务管理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技术保障 创新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多,因此对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创新教务管理模式,动态管理加人性化设计
教务管理的创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教务管理效率问题的首要方面。
1. 坚持导师制,对学生整体施教,引入竞争机制。把导师制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学生在导师的积极教育和指导下: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个人素质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同时进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的选择导师,密切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适应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教。
2. 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量化指标,数据说话。每学年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归总计算,作为毕业资格审定、学位授予、评优选秀、申请辅修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们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训练,避免年终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局面。同时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分,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设计更加人性化。
3. 基础学识与专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为就业做好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当前企业对于专门人才的需求并不急迫,而是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大的欢迎,一专精、多专灵是职场就业的大趋势。根据市场的调研,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各自特点,允许学生在圆满地完成主修专业后,可以自由的选修其他专业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本专业实用的从业资格证书,并可以计入选修课的学分,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二、创新教务管理运行机制,变点面管理为无缝链接
现代化高校下沉式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快速、准确、高效,这和以往延续下来的以教务部门为中心、集中一点、向下的辐射的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尤其是两者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实行下沉式管理,适应改革的需要
从管理模式上看,一个是浮在上面,下面没有专门的管理设置,处于上面指示我执行、需要汇报我应付的局面,责任不清,制度不明,上下不通,问题多多。而下沉式管理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弊端,为教务管理工作打开了新思路。
(二)运行机制滞后,必须予以创新
高校教务工作旧有机制表现出来的就是,整天忙于事物,工作杂乱,传递速度缓慢,中间环节阻止,下沉不到位,上下脱节。表现在工作效率上,工作目标模糊,主动性不强,数据缺乏,或者严重失真;表现在管理考核上,责任追溯不清,主责在上负担过重,对下执行无责可担。
(三)横向交互呼应,纵向无缝链接,实现两级管理
首先,以教务部为中心点,协同其他平行管理部门,形成交互管理的上层,主导重要决策的研究和制定,解决学院方向性、政策性、前瞻性的问题。
其次,通过院、系(部)分级管理,化解上下沟通的不畅的瓶颈,达到有效可行的无缝链接。系(部)相对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主体,责权利清晰明确,更能深化教务管理的针对性,有效的处理各种事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明确责任,处理好上下层之间的所属关系。制定相应的各级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管理权限、工作内容、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下层接受上层的管理、指导和考核,下层对上层负责,并使工作重心下沉到系和班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运行平台,做实技术保障
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运行平台,运行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可以对教务管理实行全程监控,有效的保障新机制的正常运行。
(一)构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教学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成几何数字增加,参与选修课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可供选择的科目也是越来越多。学籍、成绩、重修(选修)管理工作繁复,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以及毕业审核等等难度加大,对两级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依靠几个人,单纯的手工运作难度可想而知,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教学计划、学籍管理、考试与成绩管理、报表统计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规范的完成。
(二)构建教学信息平台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建立教务信息系统来满足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信息和近段时间内对教务工作者的统筹规划与工作安排的及时,全面提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改善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教务信息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办公飞信群、QQ群和手机短信平台,加强教务管理部门与学院、系(部)教务管理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使学院能够将教务管理相关文件、学校关于教学管理的有关事宜付诸于实践,同时,教务工作者也可通过飞信群或QQ群将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务管理部门的系统中,实现工作的主动流。
(三)构建移动教务信息系统
随着移动手机在高校人群中的普及与应用,以及高校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务信息系统的移动化。通过手机用户与无线网络可以为校园内的学生建立一个便捷获取教学信息的方法,并将其补充到当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来,从而实现校园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SOA;Web service;教务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941-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JI Heng
(Taizhou Norm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SO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centr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de the design idea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provide a reference program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OA; web servi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1 SOA与Web Service
1.1 SOA介绍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着眼于日常的业务应用,并将它们划分为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流程,即所谓的服务[1]。SOA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式,实现了将软件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应用程序不同功能单元的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2]。
1.2 Web service
Web service涵盖了HTTP、SOAP、WSDL、UDDI等技术规范,在内网和外网上通过标准的协议和信息格式和访问应用服务。利用Web service的松散捆绑集合形式,能够快速开发、发现、和动态的绑定应用服务。
由此,基于Web service的SOA有助于企业系统架构者以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服务的提供者是创建服务的实体,它通过服务注册器服务合约,服务请求者通过查询服务注册器找到感兴趣的服务后向服务注册器发出的请求,如图1所示。
2 基于SOA架构的教务管理系统模型构建
2.1 需求概述
高校规模迅速扩大,校区分散所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正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不同校区由于历史原因所使用的管理软件各不相同,而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问题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SOA架构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系统间交互冲突问题,从而提升院校教学管理效率,提升不同校区间的发展潜力。
2.2 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架构方案
在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中,具体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由一些松耦合并且具有统一接口定义方式的组件组合构建起来的。因此,基于SOA的架构也一定是从企业的具体需求开始构建的。高校教务管理主要涉及到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等,其主要功能为实现学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等应用,其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下转第1959页)
(上接第1941页)
2.3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逻辑架构
教务管理系统web service架构采用J2EE三层结构:数据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数据表现层是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的定位应用服务,如窗体服务、报表服务、页面服务和文件服务等。
业务逻辑层位于数据表现层和数据层之间,为实现教务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专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在这个层次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并把用户表示层和数据库代码分开。业务逻辑层提供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主要功能是执行应用策略和封装应用模式,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客户应用程序,如登录与身份认证、数据查询、数据导入/导出、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加解密等。
数据层位于三层模式中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
三层结构系统通过层与层之间分离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性能。这种应用结构使得业务逻辑层能从数据表示层分离出,变成一个明确的专业层,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3]。
3 基于SOA架构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
教务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子部分: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数据采集与信息和系统管理。管理控制和数据处理子系统涵盖了教学计划、课表安排、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信息子系统以公共服务为主;系统管理子系统包含数据库加密、数据导入/导出、门户更新等子系统。
每一个子系统可利用Web Services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在SOA下实现信息的构建、解析和传输,从而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4]。
JAVA具有跨平台的优越性,而J2EE的WEB服务可方便构建能够访问现有业务流程的SOA系统,因此可使用J2EE技术开发基于SOA的教务管理系统。
4 结束语
SOA架构中可通过拆分与组合各种核心模块,做到有针对性的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SOA应用系统。基于SOA构架的教务管理系统可实现学校自上而下整体的紧密结合,既杜绝了重复开发的高成本,又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宇风.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5):211-213.
[2] 叶钰,应时,李伟斋,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2):32-34.
教务管理员是负责学员及教学资料的管理,并需要做好学籍、考务等相关管理工作,需要工作细致、认真、严谨,性格稳重,计划性强,能够吃苦耐劳,较强的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1、负责学员及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档及相关教学服务工作;
2、与学籍管理人员、考务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通过网络收集、上报、下载教务、考务管理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3、及时准确做好学生注册、课程注册、科目报考等工作;
4、按时下载学号、准考证号、考试成绩、考场编排、分发到各工作站、教学点、教学班;
5、做好期末考试成绩、补考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实践性考核成绩登录、下载、上报工作;
6、及时统计各工作站、教学点、教学班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按时上报有关材料;
7、传达招生、教务、考务、学籍、毕业办证有关信息,负责招生网上录取及教务部门网上信息传递工作;
8、注意教务管理软件及学籍档案保密工作,做到专人管理、专人使用,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防止发生故障,丢失存储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务;差错控制;差错管理
随着近年来网络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网络教育在线学生人数、学习中心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教务管理工作琐碎、繁杂的特征愈加突出。由于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的覆盖面非常大,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工作中,对差错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
一、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类型
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是指在网络教育教务管理过程中,违背了事先制定的策略或不符合系统目标,从而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任务完成的行为。可分为人为、流程缺陷、软件功能和随机差错四大类:
1.人为差错。
教务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差错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出于某种目的,知害而仍为之的行为。
2.流程缺陷差错。
指由于网络教育本身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教学管理要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管理工作中流程差错的产生。
3.软件功能差错。
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考虑问题的原因及分析方法、解决措施存在偏差,导致程序上传后存在异常差错。
4.随机差错。
由于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工作人员为完成某项规定任务而产生的无意识的人为失误。
二、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分析
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差错形成的因素错综复杂,一般分析认为教务管理差错的出现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因素起主要作用。
1.主观因素
主要指的是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承受能力。
(1)生理节律:
人的生理变化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使员工的思维及行为处于紊乱状态,极易造成人为失误。人的智力、情绪和体力的变化时高时低,据统计呈正弦函数规律,周期分别是33天、28天和23天。
(2)意识水平:
网络教育教务管理者自身行为习惯不规范,工作缺乏责任心、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及规定的工作流程操作而导致差错的出现。
(3)心理问题:
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某种有害的个性心理倾向。比如:求快心理、厌倦心理、自负心理、麻痹心理、紧张心理、侥幸心理等。
(4)技术能力:
部分网络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业务熟练程度不高,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不强。
2.客观因素
(1)环境因素:
因网络教育教务管理设施或设备、工作环境无法满足管理要求而导致的差错。
(2)管理因素:
网络教育教务管理本身的体系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系统性差错的出现。
三、减少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的管理策略
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反省自查式,责成责任人写检查,对责任人内部通报批评;二是行政处理式,根据事故认定程度,给予责任人全校通报批评、行政警告或记过处分,并与年终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挂钩;三是经济处罚式,根据事故认定程度,扣发1个月至1年的津贴不等。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差错控制和差错管理。
1.差错控制
对于可能出现的差错,要有预见性,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来降低差错发生。
(1)避免人为差错出现。
通过加强网络教育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调整、充实,使人员组成、年龄、知识结构搭配合理。另外,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可有效降低人为差错。
(2)在过程中杜绝流程缺陷差错产生。
根据教学管理要求,明确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漏洞和不规范行为,消除差错隐患。
(3)减少软件功能差错产生。
流程软件要反复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必要时进行软件暴力测试,确保软件功能的稳定性和完善性。
(4)减少随机差错产生。
随机差错据统计占到了教务管理差错的80%。要减少随机差错的产生,首先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心理、生理状况;其次要改善工作环境,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2.差错管理
对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员工处理差错的能力,减轻甚至消除差错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通过分析差错性质及产生原因,及时发现管理漏洞,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网络教育教务管理系统。
(2)建立“差错申报零惩罚”制度。
对于发生的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主动上报并能及时处理者,不追究其管理责任;对因疏忽而引起差错的责任人免于处罚。
(3)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水平。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差错典型案例,进行防差错培训,吸取经验教训,从差错学习中获取知识,增强员工的探索精神。完善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防范体系,减少差错再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差错控制体系、降低差错发生率,提高系统安全性及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网络教育差错管理策略,寻找网络教育教务管理差错产生的原因和处理办法。只有控制和管理并举,才能减少差错发生的次数、降低差错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教育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闵杰.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差错因素及监控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张斐.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差错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关键词:本科教务秘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07-02
一、关于高校院系本科教务秘书工作
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点,而教务管理工作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院系本科教务秘书是大学教务处和学院之间进行教学和管理沟通的枢纽,是学院教学院长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直接执行者,学院教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院教务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学院的教务管理水平和学院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本科教学是一所大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责任重、事务繁杂,并且直接与师生打交道,要胜任这一岗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及时把握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方针,了解学校教务规章制度,指导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有较强的包容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有统筹处理事务的能力,能应对工作中各种繁琐的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进步:首先,学生数量剧增、教学管理信息剧增,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其次,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学生修习学业的自主性、能动性增强,对教学管理的丰富、公开的程度要求更高;再次,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务工作也应更人性化、更具有服务意识。院系的本科教务工作,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师生和教务部门的十几个科室,涵盖面广,工作量大,信息繁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需要技术的支持,信息化以其符合时代潮流的优势,被引入到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务管理中。
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务工作中的优势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上的体现,是指在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以改善教学管理手段,提高教务工作效果为目的,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满足教学需求,支持教学管理决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以笔者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教务部门将主要几项教务工作都纳入了系统,包括学籍管理、培养计划设置、学生选课、教师登录成绩、成绩查询、考试报名、学分审核等。
与传统依赖人工操作和档案记录的教务管理相比,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再需要查找资料、核对信息、寻找关联等繁琐的步骤,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空间,更系统,更集中,更具有即时性,更便于教务工作者全面掌握工作信息、教务资源共享和工作人员与师生间互动,具有显著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传统的教务工作以纸质材料为主要载体,必须有现场审批人的签章为执行依据,对教务工作者和师生来说,都是一项需要耗时耗力的工作。而依托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下,这一切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以更改成绩为例,学生需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提交试卷原件及班级原始成绩单,经院系教务秘书、教学院长审批无误,报送学校教务处更改成绩,并复印存档。在纸质时代,联系任课老师、查找试卷和成绩单、学院审批和学校审批存档都在不同的地方,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上传凭据、账号审批,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无论是院系教学院长、教务秘书还是师生,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另外,课程信息、学生信息等在注册报到、选课、考试、成绩登陆等环节都可以重复利用并随时改动。系统的统计、筛选等功能也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2.有利于扩大教务管理的覆盖面,整合多种电子资源,提高教务教学质量。教务信息系统将教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操作由一对一改为一对多,信息更加透明、公开,与师生的反馈互动也更加及时,特别是选课和加课工作,教务信息系统可以公开教学资源,对学生和课程资源统筹安排,达到最优效果。
3.学生修习学业自由度更大,有利于高校学分制的建设和发展。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就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但是当时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几乎全部是学年学分制。去年,我国多个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已经拉开大幕:一大批学校已经开始实施学分制收费。17所学校学分制收费及新增专业收费标准获批。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师竞争意识,改进教学效果,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网上选课系统里,学生可以充分享有本校甚至一部分外校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自主规划学业,可以说,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为高校学分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本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对院系教务秘书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院系教务秘书的日常工作方式和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新的工作模式也对教务秘书提出了新的要求。
1.有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可以操作系统和处理相关数据。教务秘书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应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纸质档案和人工劳动的时代,教务秘书的形象大概是埋首学生名册与各项规定中,夜以继日辛苦忙于核对和清点。技术条件的改善将这一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取代人工,而是可以将人的力量用于追求更高的工作质量,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身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助手和顾问。
2.从思想上重视服务工作,提高自身修养。院系教务秘书的工作的确是非常繁琐的,除了完成学校教务处和教学院长的布置的任务,还要面对最基层的师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但事务性的任务永远不是工作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务秘书,应当时刻牢记教务工作的岗位是因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必须以此作为考虑工作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另外,不能因岗位的平凡就不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务秘书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其态度行为不仅关乎教务工作的质量,更会影响未成年的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教务秘书良好的岗位形象,不只是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院系教务工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3.善于换位思考,服务到位。首先是通知、安排任务时,要尽可能详尽宽松,考虑到操作难度和可行性,强拉硬派必然会挫伤师生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当师生遇到问题前来咨询时,教务秘书最有把握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知识性的建议,但这并不够,每一位师生的问题都有其特殊的背景条件和特定的情绪,他们要面对的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不同部门不同风格的工作人员,只有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4.善于沟通,全面详尽掌握上级精神和基层情况。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了解别人的需求,院系本科教务秘书的工作要直接面对几百上千人,沟通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遇事多交流,对学校教务处和教学院长安排的工作,多请教请示,弄清情况和目的再执行传达;师生反映的问题也要及时了解,迅速判断,做出最佳决策。第二,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手段,如飞信,QQ,微信,邮件等形式,快捷直接地掌握最基层的情况。最典型的是每年选课的时候,学校选课时间的开放是有限的,而这期间如果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选课结果。即时工具就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他们遇到的困难,与校教务处商量解决,保障学生的学业顺利完成。
5.了解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学校的工作方向,并贯彻在服务当中,用更新鲜、更理性的理念影响师生。有的学生对上课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习惯于用年级来区分需要学的课程,在安排学业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培养方案来指导选课,还是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学分制是高校改革的大趋势,如果在不违背学校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酌情跨年级选课,规划学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师生最直接的“顾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也是很必要的。
6.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化给教务工作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教务秘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硬件软件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和用户操作安全问题。硬件软件上主要是要防止因供电、操作系统等问题造成的突然关机、系统崩溃导致操作中断、数据丢失;网络安全主要是要定期更新病毒库、安装防火墙,防止病毒侵害;用户操作安全方面,要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并严格控制自己管理下的用户权限,一旦出现人员变动,权限要第一时间调整,以防出现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