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

时间:2022-09-25 20:1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开发会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

第1篇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v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 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

第2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开发;SWOT分析;富锦

基金项目: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观引导下的黑龙江省湿地生态建设研究”(13E07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7日

前言

湿地公园的概念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的公园,湿地公园是生态型公园,是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2004年2月11日,由国家建设部正式批准了我国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如何保护、建设以及正确引导中国城市湿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课题。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进行生态开发,既有利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分析其发展综合环境,探讨合理生态开发对策。

一、研究地概述

在中国湿地版图上,三江平原分布着范围最大最具原始状态的沼泽湿地,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就位于平原的核心区,富锦市西南50公里处,总面积2,200公顷,总投资1,500万元,是在佳木斯市级保护区基础上规划建设的。2008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湿示范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公园以平原湿地为载体,原生态系统保持十分完好,园区内有“二池、一亭、五区”游览娱乐景区,彰显了三江平原湿地原始生态的魅力。

二、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系统地确认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方面的因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形势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区域旅游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或修改发展战略,在合理战略模式的指导下,力求化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机遇。在本文中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富锦是佳木斯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市域内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是三江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城市。福前铁路横贯市境77公里;同三高速公路、佳抚高速公路两条高等级公路穿境153公里,汇交市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松花江流经境内50公里,使富锦港成为天然深水良港。历史上富锦港曾是中国对前苏联通商的唯一内河口岸。1992年恢复对外经贸权后,几经扩建改造建成了10个千吨级泊位,并铺修了7.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增强了港口吞吐能力和水陆换装功能,由富锦港下行黑龙江到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城等港口进入鞑靼海峡,并可航日本、韩国,进入亚太经济圈。距富锦市区110公里的佳木斯机场是富锦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富锦西距佳木斯东郊机场170公里,高速里程约2小时。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黑龙江省富锦市西南郊50公里处,交通便利,良好的旅游交通环境,提高了旅游可进入性。

2、区域旅游景区景点丰富。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是三江平原唯一一处以湿地原生态资源为载体的集景观功能、游憩功能、科教功能于一体的观光旅游生态景区。此外,富锦市旅游以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风车山庄和五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亮点,还有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松花江碑林、工农新村、北国第一台――锦台等旅游景点项目形成互补之势,以及邻区同江、伊春丰富的景区景点,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构架丰富,结合湿地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多类型立体化的旅游体验空间。

3、宏观环境较好。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富锦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富锦一日游”被纳入全省重点宣传的旅游线路中。2010年12月,富锦市荣获“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两项殊荣,旅游产业已成为富锦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品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二)劣势(Weakness)。地方财政有限,公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未形成“投资-建设-受益”机制,影响公园保护管理,制约了旅游开发及保护进程;湿地专业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及手段;旅游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宣传欠缺,与省内知名景点比较,旅游收入和客流量等指标仍有差距。

(三)机遇(Opportunity)

1、旅游消费需求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近几年旅游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旅游业强势发展,为旅游供给市场注入活力,为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游提供较好时机。

2、良好的政策环境。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三江沼泽湿地核心区,风光独特、资源稀缺,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5年至今,富锦市开展退耕还湿行动,被开垦的湿地全部退耕。目前,湿地恢复后的园区内原生态系统保持完好,成为退耕还湿的成功范例。近年来,省市各级政府加大关注三江湿地保护开发力度,支持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游。

(四)威胁(Threaten)。传统农业发展与生态旅游开发间的矛盾需协调平衡,否则阻碍湿地生态发展;公园开园建设较晚,旅游吸引力及知名度有待提高,周边成熟知名旅游景区的存在构成一定威胁。

三、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开发对策

(一)开发原则

1、生态安全原则。生态安全原则是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作为外界干扰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应是有限的,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2、保护性开发原则。发展湿地旅游应强化保护性资源开发原则,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旅游景点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考虑生态效益和长远效益,合理开发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旅游项目,避免建设对湿地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破坏大的项目。

(二)开发对策

1、科学管理,合理规划。管理是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和发展湿地旅游的核心问题。应该解决同一产业内行政分割,多部门都管、都不管的管理模式。成立以林业部门为主的专门湿地保护机构,负责对湿地的统一管理、开发、科研等事宜,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在合理统一规划,遵循科学开发程序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开发实施,把资源优势变成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形成区域旅游经济优势。

2、保持湿地原生自然性。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原生态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原始自然状态是稀缺、不可再生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考虑在富锦湿地环境容量承受范围内,确保湿地生态环境不受干扰,保持湿地生态资源的原貌。应该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前提下,将其划分为保护带、一般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绝对保护区,努力加强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3、注重科学管理。生态旅游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体,即所谓“负责任旅游者”,这样的旅游者是可以通过生态旅游本身的教育功能和管理者的管理、引导共同努力塑造而成的。因此,培养生态旅游开发所需的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提高旅游者的素质和生态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管理科学、规范、法制化。

4、实行社区参与经济激励机制。社区参与是解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5、拓宽投资渠道。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并不科学,可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形成科学的旅游投资机制。2012年,国家重点项目之一,德国复兴银行湿地项目贷款,经过在全国保护区筛选、评估后,拟定目标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贷款主要用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湿地保护能力的提升,湿地植物群落和鸟类栖息地等一系列项目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心红,钱又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

第3篇

近年来旅游热潮席卷神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假日旅游蓬勃兴起,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取得了巨大收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政府也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高度重视。这一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极大重视,重新审视旅游,如何发展旅游业,这一课题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xx旅游度假区是以xx水库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始自1985年,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项目开发总投入近3亿元,其中域外投资1.6亿元,建成和在建的旅游度假项目达50余个,累计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2000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2000万元。现已构成两日游网络,并与周边地区景区(点)构成三日游网络。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xx”期间,xx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我们更新了旧的旅游观念,理清了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了xx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在完成从旅游经营向旅游业行业行政管理转轨的同时,注意对xx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行业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xx区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上,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环保等全面发展,与城区相配套,完成了云松路、旅游外环路、库区旅游公路等一系列公路建设,旅游区内黑色路面已达15公里,今年又完成了旅游环湖公路16公里路基工程,公路沿水面延伸,两侧山青水秀,可使游客观赏到清河秀美景色,同时,还能极大地带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来自)在旅游规划上,完成了xx区旅游“xx”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xx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项目开发上,一大批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餐饮、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相继建成,其中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4个,超百万的项目十余个,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级酒店xx大酒店多次成功地接待国家、省、市大中型会议及外事、商务活动,xx年xx月又圆满地承接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周到细致的接待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建立了xxx旅游项目库,搞好项目初步可研,为新项目开发奠定基础,其中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国际文人度假村、冰雪乐园三个项目已列入xx省“xx”期间重点开发旅游项目盘子;在行业管理上,从原来的旅游经营向旅游行业管理转轨,出售了xx宾馆、xx假村、狩猎场等,彻底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工资和养老保险问题。加强了对清河旅游业的管理力度,xx年出台了《xx市xx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局定期会同区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旅游区进行综合执法大检查;在宣传促销上,抓住旅行社这一旅游市场媒体,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如旅游大蓬车、旅游巡回展、旅游洽谈会、旅游风光画册、旅游专题片、专题旅游节、网上促销等等,促进了xx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提高了xx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

回顾这些年来xx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xx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产业化初具规模,对如何发展旅游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是,政府的正确主导是关键,要把旅游真正作为产业来抓。xx旅游业受到xx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xx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的龙头和对外宣传的窗口。xx年列为xx市唯一一家市级旅游开发区,并于xx年成立了xx市xx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xx副市长亲任管委会主任,加大了全市对xx旅游开发的协调力度。xx区委、区政府也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并确定向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旅游项目开发享受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扶持,使xx旅游业获得超常规发展,旅游产业化基本形成。“xx”期间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经济比重逐步提高,旅游区已形成集餐饮、游览、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不论是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制定管理办法,还是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指导,急时帮助解决难点问题。尤其是实行区级领导包重点旅游项目制度,使全区形成大旅游的良性氛围,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也使我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二是要突出抓好旅游规划工作。我们xx区旅游“xx”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xx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增加了科技含量,为xxxx旅游度假区的科学、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xx旅游走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色突出、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在具体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不断强化旅游意识。我区全民旅游和大旅游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全区上下人人谈旅游、人人关心旅游的大好形势,为旅游业献计献策。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使我们开阔视野,更新了观念,走出了旅游开发的狭隘圈子,坚定了向规模化旅游发展的决心。

四是要追求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充分发挥xx鸟语花香、山幽林静的恬然特色,采取旅游和度假相结合方式,建立旅游度假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根据xx农业产业化和满族民俗风情,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

五是抓好管理和宣传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管理,通过执行《xx省旅游管理条例》和《xx市xx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了行业管理,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落后管理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努力扩大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投入,讲求市场效应,提高知名度。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按照xx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发展xx旅游业,坚持旅游和度假两条线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要坚决贯彻落实抓好“四项工作”、开发“三大项目”、落实“两个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抓好“四项工作”,即项目开发、宣传促销、基础建设、规范管理。开发“三大项目”,即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历史及现代人文景观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开发。落实“两个措施”,即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xx旅游项目开发优惠政策,促进xx旅游业快速发展;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数额,并以此牵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一个目标”,即“xx”期间进入优秀旅游县区行列。

近期开发建设的主要构想有:

1、城市建设与旅游相配套,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要按照旅游业的要求设计,并计划经过十年建设,(来自)将xx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实现山中有城,城中有河,河中有景的建设目标。

2、扩大现有旅游度假区范围,通过环湖公路的延伸,新的自然景观将不断充实xx山水风光游的内容,使旅游度假区观光范围在xx末期达到20平方公里。

3、加快人文景观建设,计划新上旅游项目有:野生动物养殖观赏园、大型卡丁车场、娱乐场、冬季旅游项目等娱乐项目。

4、依托电厂、啤酒厂开发工业观光游,重点开发世界之最地下发电厂。

5、依托葡萄生产、花木栽培开发农业生态游,重点开发美国特种鱼养殖、万亩葡萄园等项目;依托满族和鲜族风俗,开发民俗村。

6、开发以柳编、山野菜等旅游商品。

第4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海南;启示

1988年海南建省办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开拓与发展,海南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群。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海南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经济全球化、旅游国际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以经济特区更“特”的改革开放和积极探索的“特别之为”,谋求海南在中国、在世界“特别之位”的重大创举,也为我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就世界各国的旅游岛发展状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相对比较成熟。地中海、爱琴海、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巴厘岛和普吉岛等,因起步时间较早,经历了初期的探索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巩固,目前无论从功能层次、发展理念、组织经营形式还是服务质量水平以及整体营销策略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国外这些旅游岛相比,海南旅游岛因起步较晚,现正处在发展增长阶段,不仅旅游产品功能层次结构高低不平衡、发展理念和组织经营形式等较落后,而且有许多海岛景观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还有许多岛屿至今处于原始状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预测,未来我国旅游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海岛旅游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下,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功能层次结构都必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因此,分析、总结和借鉴国外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重视政府引导,制定科学规划

国外国际旅游岛一般都由政府或政府代表机构出面,进行科学而详尽的规划,并且由政府提供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待投资环境初步形成后,再将土地转让给投资者,并规定投资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景区建设。同时,政府再将转让土地的收入投进去滚动发展,从而使旅游岛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二)树立生态理念,着重保护环境

世界上许多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成功开发旅游岛的案例都在证明:要有一个持续健康的海岛旅游业,就必须要有生态的旅游理念,而且还要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旅游岛上的建筑风格还要尽可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开发建设时要依山就势,一般不破坏地形、地貌。例如,马尔代夫著名的“三低一高”的开发原则(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和高绿化率),就是为了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确保岛上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不会遭到破坏,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体会到休闲的享受。

(三)紧扣市场需求,强调发展特色

随着热带、亚热带海岛海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成为竞争的焦点。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往往紧跟旅游市场的变化需求,适时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衰之境。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都强调民族性、地方性和独创性。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建筑风格、旅游项目等硬件设施上,而且表现在旅游区管理方式、服务水平和文化氛围等软件上。这些国际旅游岛在规划建设上都强调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在建筑风格上也要尽可能与当地传统相吻合。这些国际旅游岛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使地方民俗和文化得到加强,并使之成为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例如,印尼的巴厘岛强调其不同于世界其他海岛旅游目的地的,不是大海,也不是椰子树,而是本地流传数世纪的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艺术和生活方式。

(四)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科学的政府管理体制

周到齐全的社会服务和人性化管理是国外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他们不仅在管理上井然有序,而且在服务上细致周到。

为了促进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各国都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监管系统,并注重政府在旅游岛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强化旅游部门的行业综合管理协调和监督能力。例如,马尔代夫国家旅游部权限很大,既可以代表国家对外出租海岛,负责组织审查海岛开发规划和各海岛的建设布局,制订海滨旅游法规以及旅游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也可以对那些不达标的度假区进行罚款或者关闭,对现有和新建的度假村的开发和运营实施严格的监控。为了加大旅游业的管理力度,马尔代夫还成立了由旅游、渔业和交通等部门组成的国家旅游委员会,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协同制订相关法律规范。可见,这些世界著名的国际旅游岛的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政府管理体制做保障。

(五)面向国际市场,强化宣传促销

国外旅游岛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宣传,政府在其中起了核心作用。一方面,政府会拨出专项资金,亲自做旅游宣传,包括编印地图和小册子,参加交易会,组织或承办大型国际性娱乐活动等。旅游宣传推广是政府的重要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各旅游企业做广告宣传,包括机场广告等。此外,由于国际管理公司的介入,许多远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旅游中间商也在努力为这些国际旅游岛和酒店做宣传广告,甚至有些度假酒店设有专门的销售部门,并依靠远在千里之外的集团公司销售中心和商的网络系统得到源源不断的客源。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条件分析

(一)具有建设休闲度假胜地的优越条件和良好环境

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海南虽然地处热带,但有热带季风、海洋和大面积的热带雨林调节,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平均气温22%~25℃。海南拥有极其丰富、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物产和少数民族风情等,尤其是海洋资源和热带雨林资源,形成了海岛景观、山水风光、温泉休闲、水上运动、热带雨林探险和民族风情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基础。

已经培育出为数不少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品牌。如天涯海角和南山文化旅游区等一批休闲度假景区;亚龙湾、大东海和海口西海岸等一批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指山、尖峰岭和吊罗山等热带雨林休闲度假旅游区;七仙岭和南田等热带温泉康养度假旅游区;南丽湖等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高标准的高尔夫球场等。按照海南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海南计划在2010年前打造出10条旅游黄金路线、20个精品旅游度假区、30个王牌旅游景区、30个五星级国际水准的度假型酒店和30个高尔夫球场,建成1到2个类似深圳世界之窗或广西印象桂林的大型演艺场所等。

(二)具有良好的旅游开放环境

区位优势。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屿,与越南隔海相望,与东南亚毗邻,位于亚洲版图的中心。

享有我国最优惠的出入境政策。目前已对21个国家或地区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实行15天内免签证优惠待遇;来自与我国有外交关系或者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游客,可在海口、三亚口岸办理“落地签证”。台湾同胞可在海口、三亚申请一次出入境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已成为港澳台、日韩、东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游客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选择。博鳌亚洲论坛极大地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和国际形象,有利于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和客源的多元化。随着这一品牌的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会展旅游将在海南获得极好的发展机遇。

海南历史上有开放的传统。200多万琼籍华侨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对家乡的热爱,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拥有基本完备的基础设施

600多公里环岛高速公路、中线高等级公路和其它纵横连接的公路,游客出游极为方便。海口、三亚两大机场具备国际机场的硬件条件。粤海铁路的开通,使海南从南到北与国内巨大的铁路网络联为一体。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与国内其他功能的旅游资源更方便地联结起来,既扩大国内外客源市场,又极大地降低旅游成本。海南正在推进东环铁路和海口、三亚绕城高速公路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海南的旅游接待能力已大为提高。目前全岛三星级以上酒店98家,星级宾馆已达216家,年接待能力2300万人次。加上尚未纳入旅游统计的住宿接待单位700家,总体接待能力近3000万人次。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数据显示,与1987年建省前相比,200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是1987年的25倍,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是1987年的150倍,国际旅游收入是1987年建省前的25倍,而境外旅游人数是1987年的4 35倍。

(四)海南的旅游管理正在逐步接近国际标准

海南的旅游服务标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一些星级酒店采用国际同行业标准管理,许多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加盟海南旅游业。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方式和水平正在改进和提高,通过规划引导,依法管理,维护市场规范和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旅游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包括规划、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等。旅游项目开发

如火如荼,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开发企业、旅行社纷纷进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心打造热带岛屿度假休闲旅游精品。

三、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

(一)转换政府职能,科学整体规划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要强调规划先行,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使开发建设具有计划性、合理性、有序性及兼顾重点的特性。为此,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统筹规划,处理好旅游岛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与水产养殖、港口建设等之间的关系;既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特点,确定其主要功能,保留和发挥其个性特点,又要符合整体协调原则,形成一个区域旅游的罄体。其次,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引导,将各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形成旅游开发合力;必须完善立法,形成以法律为准绳的开发机制,严格项目申报、立项和审查程序,使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规范化、法制化和有序化,在政府监督和控制下开展各项工作;必须要对丰富的海南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安排,避免开发建设的盲目性,防止无序发展,确保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有计划、有秩序、有重点地进行,以充分合理利用海南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各地区和旅游服务企业之间的联系,宏观上对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各部门设施建设和开发进行协调与统一,规范市场体系,消除旅游发展瓶颈。

(二)创造生态旅游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随着大批游客涌入旅游区,既存在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环境;也必然存在因旅游开发而损坏和破坏了周围自然环境的情况。海南省自从树立了旅游主导产业地位后,各级政府对环境日益重视,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但相比之下,我们的规定、法令还不够完善、严厉,执法力度不够,各地在地方利益、短期利益与环境相冲突时,多选择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南渡江取沙导致白沙门的消失,三亚一些旅游开发区不顾生态规律挖掉百年沙坝或在海上大兴土木,万宁、陵水在漂亮的滨海沙滩上大造虾池,砍红树林、采珊瑚礁的事件还时有发生。由于旅游岛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尤其要强调保护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绿色”为理念,以生态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兼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方面,要注意海南岛上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要轻易破坏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风格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可能保持岛上的自然风格,创造和谐的海岛生态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过度开发。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把好审批关,要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环境保护条例,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环境质量评价和检测机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实现海岛旅游开发的永久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可借鉴马尔代夫的“三低一高”的开发原则,针对海南不同区位特色和环境容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限制海岛开发强度,避免资源过度开发,以确保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生态环境不会因过度开发而受到损害,为游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三)重视旅游市场需求,建立特色国际旅游岛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国际旅游岛相比较,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海南省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大都停留在观光的层次,旅游竞争吸引主要维持在低端价格方面。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量206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包括我国的港澳台游客)有97.93万人次,仅占4.75%。由此说明海南国际旅游岛尚未走向国际市场,海岛旅游的功能品位层次不齐全,不能满足多元旅游需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海南省所推出的海岛旅游项目与旅游设施环境多为中低端产

品,其功能品位层次难以吸引国际高端游客所致。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满足风格各异的品位需求和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注重海岛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海岛建设的个性化发展。借鉴世界其他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特色与发展风格,结合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变化,充分发掘海南各地方的资源环境特点、风俗习惯特点、饮食文化特点以及建筑风格特点,选取品位高、价值大的产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性、参与性和特色性的海岛旅游精品项目,实施海底、海洋、海岸和海天立体开发模式,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并促使海南目前的中低端旅游市场向特色化、个性化的中高端旅游市场迈进,最终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形成功能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合理的市场格局,彻底改变以观光为主的海岛旅游产品结构,极大地提高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把海南省丰富的岛屿资源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胜地。

(四)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和管理,如果由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自行对本辖区内的海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势必会带来资源的盲目开发、无序管理,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市场雷同和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只有建立统一的国际旅游岛旅游管理机构,从行业管理、部门协调、产业运行环境和资源开发保护等各方面对海岛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将海南的资源优势变为效益优势;另外,还要注意完善各个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关注各个项目建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对建设的标准、范围要做出具体统一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开发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尤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同时还要完善各旅游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准,实行人性化管理,这一点可以很好地借鉴墨西哥坎昆岛的成功经验。搞好旅游岛交通建设,做好天气预报工作,建立完善的海岛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合理安排车船班次,定期对各交通工具进行检查,提高船只的抗风和自动导航能力,让游客可以放心地进行海岛旅游活动。

(五)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整体宣传促销力度。海南境外客源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知名度不高,西方发达国家的旅行社和游客对海南岛知之甚少,这与海南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成功的宣传,在世界各国际旅游岛已成熟稳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刚起步的今天,如何打造中国海岛旅游高端品牌,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今后海南旅游部门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上下结合,要打造海南的整体国际形象,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成熟的运作手段,充分利用国际会议、活动和政治经济事件的机会,利用新闻舆论力量巧妙运作,花小钱,办大事。同时,加强对外联系,引进国际知名旅游管理公司、大型旅游中间商,互惠互利、灵活合作,打开外国游客进入海南的渠道。从而把海南的特色旅游产品推介出去,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关注海南、向往海南,使海南岛持续产生超强的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曹绘嶷,巴厘岛等国际度假旅游地给海南旅游业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2002,20(2):93-97

[2]海南省旅游局2008年12月旅游统计报表,http://tourism.hainan.gov.cn/ziliaoku/lyzl.htm

[3]李振华,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定位传播的比较研究—巴厘岛和海南岛的比较[J],财经界,2007,(11):5—6

[4]吴士存,世界著名岛屿经济体选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5]王树欣,张耀光,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103-108

[6]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38-43

[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策划天涯一立足海南的追求和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湖泊旅游;城市业态发展;城湖联动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4-02

引言

湖泊对于城市发展的功能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1],由最初的生产,如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等,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提升,而逐渐凸显生态服务功能,如开展旅游活动、为居民提供休闲开场空间等。因此,湖泊所体现出的价值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湖泊旅游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就开发模式而言,周玲强总结出湖泊旅游的七种开发模式[2];叶小青通过对中外湖泊旅游发展现状的对比,提出国内湖泊旅游开发的建议[3]。就城湖关系而言,车震宇等通过国外湖泊旅游发展案例的分析,归纳了滨湖城镇与湖泊旅游开发关系模型[4]。

一、案例选择

(一)选择依据

1.国际知名湖泊型旅游目的地。2.城市湖泊。3.湖泊旅游开发与管理较为成功。4.环湖存在大型城镇集群和产业集聚区。

(二)国外案例

1.日内瓦湖(Lake Geneva)

日内瓦湖跨瑞士与法国,是阿尔卑斯湖群中最大的一个。湖面面积约为580平方公里,在瑞士境内占362平方公里,法国境内占217平方公里。日内瓦湖海拔374米,长74公里,湖面最宽处为13.6公里,湖水最深处309米,为内陆淡水湖。

湖滨的洛桑镇与依云镇旅游业发展较好,洛桑位于日内瓦湖北岸瑞士境内,都会区的人口约为31万人,面积41.37km2,交通便利,为区域通枢纽,节庆旅游举办的如火如荼;依云位于日内瓦湖南岸法国境内,人口只有7 300,被称为鲜花最多的城市,是法国人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同时依云矿泉水在世界上得到许多机构的认可与赞许。日内瓦城发展状况,以第三产业为主,兼有部分精密制造业,如钟表业。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好的行业有银行业、会议和展览业、旅游业。

日内瓦湖旅游吸引物包括,冬季:雪域风光、雪板滑雪、越野滑雪、雪橇滑雪;美食与葡萄酒;文化与遗产:博物馆、城堡、宗教遗迹、建筑、名人;大事件及节庆:爵士音乐节、国际电影节、阿斯旺歌剧节等。运动和休闲:湖上滑冰、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康体、水上运动、热气球、马术表演、水上汽艇、游钓、高尔夫。城市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类:城市风光,人文类:国际组织机构、教堂、博物馆、国际会展等。

湖泊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独特,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宜人,旅游项目丰富的日内瓦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往。由于日内瓦城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氛围较好。城市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及公约签署地,人文环境氛围浓郁;坐落在阿尔卑斯山麓,自然环境优美。这些,都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湖泊旅游的兴起。总之,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同时,旅游的繁荣也使得第三产业的结构更加均衡。就发展模式而言,“以城扬湖,以湖优城,城湖交融,城湖并进”。

2.巴拉顿湖(Lake Balaton)

巴拉顿湖位于匈牙利中部,是中欧最大湖泊,地处北纬46°50′,东经17°45′。整个湖呈狭长条状,长为78公里,宽1.5至15公里,面积达5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仅3米,最深处11米,类型为内陆淡水湖。

沿岸资源:历史文物古迹:城堡、古战场遗址等,自然风光:湖滨及湖滨群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葡萄种植园及葡萄酒产地等,活动项目:高尔夫、环湖自行车、滑板冲浪、空中观光、蹦极、骑马、冰上运动、温泉度假等。旅游线路:环湖大巴观光游、湖区经典之旅、游轮落日之旅、艺术之旅、观鸟之旅。

沿岸城市与湖泊的关系,一方面,湖泊为城市提供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湖泊美化了城市景观,同时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湖泊旅游的兴起,同时为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

3.琵琶湖(Lake Biwa)

琵琶湖位于日本境内,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达670.33平方公里,湖岸长241公里,最深处103.58米,平均水深41.2米。

琵琶湖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琵琶湖形成于400万年前,湖中生态系统五种复杂多样:鱼类46种,贝类40余种,水草70余种。

资源及特色:有众多河流在此交汇,并且湖中有引人入胜的岛屿景观。琵琶八景:烟雨-比睿树林、夕阳-濑田石川清流、晓雾-海津大崎岩礁、新雪-贱岳大观、明月-彦根古城、深绿-竹生岛倒影、春色-安土八幡水乡。而琵琶湖周边大多为人文景观,如彦根城、大通寺、博物馆等。沿湖开展的旅游项目有:湖上游船观光,泡温泉,参观美术馆与博物馆,琵琶湖山谷滑雪,歌剧院观演出,拜访寺社。

(三)国内案例

1.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是一个湖泊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在被列为世界遗产,面积约6.39 平方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资源特点: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多样,如岳庙、六和塔、西湖十景等。

杭州市域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70.04万,旅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在2010年达到21.63%[5]。

西湖景区对杭州旅游业的贡献:西湖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在2008年已经达到全市总接待量的35%[6]。杭州西湖公园景点的免费开放,引发了各地游客到杭州旅游的热潮。不但赴杭的游客人数大幅增加,而且逗留时间也不断延长,综合花销持续增加,带动了景区乃至杭州市宾馆、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统计表明,2010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6 304.89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37.7%;实现旅游总收入1 025.7亿元,比2002年增长248.4%[5]。

西湖之于城市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方面:西湖作为重要的城市湿地,不仅为杭州提供了水源,而且也改变了城市气候,调节了城市中的水循环与大气循环。人文氛围方面:西湖增添了杭州的浪漫氛围,塑造了更为典型的江南城市意象。

功能性方面:增加了城市美感,强化了城市的动感,同时,优化了城市的景观格局,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场空间。

2.滇池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距昆明市区5公里,由构造陷落而成,其外形似一弯新月。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通航。滇池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就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宁。滇池南岸拥有多处适宜高尔夫球场选址要求的场地,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滇池水体的调节作用使得昆明一年四季气候如春。

滇池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滇池所涉及的流域,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另一方面,改善了城市的气候循环和水循环。而滇池旅游度假区也对昆明旅游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扩大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

二、城湖联动模式

城湖联动指的是湖泊旅游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但这两者的关联具有动态性,且两者之间的主导地位取决于其比较优势:湖泊知名度较高,旅游发展较为成功,则湖泊处于主导地位;城市知名度高,第三产业发达,则城市处于主导地位;湖泊旅游与城市发展相互交融,两者处于同等地位。因此,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总结出城湖联动的三种模式:城市的知名度较高,带动了湖泊旅游的发展,称之为“以城带湖”的模式,如瑞士日内瓦湖;其次,湖泊本身的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湖泊知名度较高,通过旅游名片的传播,城市的知名度开始提高,即“以湖扬城”模式,如杭州西湖;最后,城市的服务功能与湖泊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交融,称之为“城湖共生”模式,如琵琶湖。

参考文献:

[1] 王国新. 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以西湖和西溪为例[D].中南林业大学,2010.

[2] 周玲强,林巧.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1):139-143.

[3] 叶小青. 中外湖泊旅游发展比较及经验[J].改革与战略,2011,(5):166-169.

[4] 车震宇,田潇然,郑文.从国外案例思考滨湖城镇建设与湖泊旅游的关系[J].产业观察,2010,(2):98-101.

第6篇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第7篇

Abstract :Lake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tourism attractions because of their vivid natural landscape ,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features.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ake2tourism development operations in both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some typical models and successful practice of lake2tourism development . After the study of the general trends of the tourists’demands ,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ree major tendency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ke2tourism. The first one is tha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lake is critical for lake2tourism development . The second is lake2tourism should pay most attention to those who travel for spending their holidays. The last one is that lake2tourism should attach themselves with the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1  湖泊的旅游资源价值和湖泊旅游

1. 1  水体资源的特征和湖泊的旅游资源价值

水体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功能,因为水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的、雅致的胜景。

水,可以海、湖、江、瀑、溪、泉、冰川等形式存在。湖泊是在面状封闭洼地中积蓄的水体,是静态水体的主要形式。湖泊类型众多,所处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使湖泊各具不同风貌;再加上湖泊大小各异,所处区域的人文环境大相径庭,湖泊旅游资源特色各异,多有风景之利和旅游价值。

1. 1. 1  湖泊的直接旅游价值

面积与形状。水面大小差异,给人感受不同。大水面,给人以浩瀚无际之美,令人舒展胸怀,“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是八百里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小水面,则可使局部环境变得有活力。水体形状是由地面洼地状况决定。岸线曲折,水体对比度明显,能增加幽静深远感;笔直的岸线,给人以勇往直前的刚强感;平滑圆形的岸线,给人以完美无缺的满足感。

水色。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的,但由于水的深浅、含有物质成分和水底的矿物成分之差异,会出现不同颜色,增强了水体的美感。如九寨沟和黄龙寺海子,湖盆为石灰岩并多各种藻类,湖水五光十色,有绿色、红、黄等。此外,水体周围的植被的色彩在水中的影子,也会影响水体的色彩。

湖岛。岛屿的存在丰富了湖景内容,又使游人有四面临水之趣,是赏景最佳之地。洞庭湖最佳观景点在君山,诗人赞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新安江水库有岛屿1 ,078 个,人称千岛湖。湖中有所分割,形成多层次的风景。如太湖,不仅湖面开阔, 而且岛屿排列序,使水面被多处分割,几经收放,形成连续的风景层次:蠡湖是第一层次;过中犊山,进入宽阔水域,豁然开朗,是第二层次; 过三山,水面渐宽; 一出马迹山和拖山,波涛万顷,水天相接,形成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湖光山色尽在其中的绝妙景色。

湖景与山景及周围建筑的结合。高高的山顶上,有一泓碧水,犹如一面宝镜,长白山的天池火口湖和天山天池是著名的高山湖泊,湖水清澈、群峰插云、风景如画。此外,如云南洱海碧波与苍山雪峰相映,有“银苍玉洱”之美誉。湖景可位于现代城市的簇拥之中,与人文的成就相互映衬,如杭州西湖。

1. 1. 2  湖泊的间接旅游价值

湖泊区域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促使在湖泊区域的生物种类的特殊性。湖泊由于其湿润的环境,适合于许多生物的生长(包括大量的湿生和水生植物、丰富的鱼类和水生微生物)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湖泊生物圈,这些生物圈又往往对于鸟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此,许湖泊都是候鸟和留鸟的栖息之地。如中俄界湖———兴凯湖、云南的滇池、山东荣城的天鹅湖及江西的鄱阳湖。这些生动的鸟类给湖泊增添了生机和动感。与湖泊伴生的民俗风情,大大地丰富了湖泊区域的旅游文化内涵。如,位于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是一个高原湖泊,风景秀丽,但是使之更为吸引人的是湖边生活的母系家庭和当地“阿夏”走亲的风俗。

1. 2  湖泊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湖泊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的目光,进而引起旅游经营者的注意,促使了湖泊旅游的产生。湖泊旅游从供给者(即旅游企业) 来说,是利用湖泊富于变化的水文形态、生动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相关的游乐设备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产品。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湖泊旅游是以体验湖泊的特殊景观环境和进行以湖泊为依托的各种活动为目的的旅游经历。

湖泊旅游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内容: 核心层是湖面旅游或称湖上旅游,是在湖泊的核心水域上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在湖中岛屿上的观景活动,在水上进行的康乐体育活动(游艇、帆板等) 和水上农业观光;周边层是湖滨观光和休闲运动,包括观赏候鸟、水族馆、湖滨浴场等;扩散层是环湖观光带,包括依托湖泊而存在的更大范围内的所有观光、休闲、疗养、会议和考察活动的区域。

2  湖泊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开发模式

2. 1  湖泊旅游资源的类型

湖泊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成因、位置、水质等方面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湖泊。从水质来区分,可以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从湖泊所处的位置来说可分为:城市园林湖泊、平原湖泊和高原湖泊等。从湖盆的形成原因来分,湖泊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①河迹湖。因河流改道而形成,经常成为河流的自然调节水库,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等为河迹湖。②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沉降或凹陷而形成的积水盆地,这类湖泊常与隆起的山地相伴而生。如滇池和西山、洱海和苍山。③海迹湖。又称泻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如太湖和西湖。④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这类湖泊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如镜泊湖、五大连池。⑤冰川湖。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如新疆天池。通常都是高山湖泊。⑥岩溶湖。为岩溶地区的溶蚀洼地而形成。如路南石林中的剑池。⑦火山口湖。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长白山天池为最著名的火山口湖。⑧人工湖。人工修建的水库。如千岛湖。

2. 2  湖泊旅游的主要开发模式

湖泊旅游的开发模式与湖泊资源的类型和等级密切相关,国外长期的湖泊旅游开发经验证明,由于水体的敏感性,成功的湖泊旅游开发必须十分重视对湖泊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如在美国,对于地处国家公园核心区内的湖泊,要求严格保存自然状态,禁止任何旅游开发活动,仅供科学观测和科学研究之用;在缓冲区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实验和教学之用;旅游地段主要是在实验区,可适当地开发旅游项目,开展生态旅游,并特别强调住游分离。

目前,国际上湖泊旅游的主要开发模式是以度假旅游为主。在公认的度假旅游四大经典项目(高尔夫球、网球、水上运动和游艇) 中,天然浴场和游艇运动都要求有较大的水域,高尔夫球场也往往选址在湖边。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态丰富多样,湖泊的数量和类型很多,根据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在世界中的地位表明,我国拥有的湖泊景观资源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北美地区和北欧地区。天然的资源条件使得我国的湖泊旅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拥有了一批以湖泊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胜地。

2. 2. 1  综合旅游开发模式

综合旅游开发模式是指充分挖掘湖泊的各类旅游资源,集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修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开发模式,该类开发模式一般要求湖泊水域面积较大,水体自净能力较强,周围地形多样,生态环境良好,且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近邻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进入性良好,附近有较理想的城镇作游客接待的依托。

美加交界的五大湖群和韩国的庆州波门湖是综合旅游开发较成功的典范,这些湖泊在一些城镇的沿岸开辟众多的滨湖公园风景区,设置划船、垂钓、水族馆、游乐场等旅游项目满足观光、休闲游客的需要。在风光秀丽的僻静地段建设修疗养地和度假中心,并开发出游艇、游泳、垂钓、水球、拖曳伞、滑翔、滑水、潜水、摩托艇等水面、空中、水底立体交叉的水上运动项目,还设置了水上芭蕾、花样滑水、定点空降、水上歌舞等众多水上展演节目。在地形适宜的湖岸还建造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游乐设施,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2. 2. 2  观光旅游开发模式

有些湖泊由于水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敏感性等原因,不适宜开发直接侵入水体和环境的参与性旅游项目,但这些湖泊具有较高的风光观赏价值,山水相映、环境优美,或有奇特的自然景观相支撑,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相映称,适合开展观光旅游。如云南洱海、贵州草海、青海的青海湖、扎陵湖、内蒙古乌梁素海、西藏纳木错等。这类湖泊地势高,湖面开阔,充满高原风光气息;长白山天池、新疆天山天池、云南云龙天池处于山地顶峰,水深、质清、环境幽美。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由尼亚加拉大瀑布连接起来,形成独特的风景,自1846 年以来,乘坐“雾中少女号”在安大略湖上观赏婚纱瀑布的朦胧之美一直是此处最受欢迎的项目。

杭州西湖是观光旅游开发模式中城市园林湖泊类型的开发典范。西湖以园林湖泊赏玩为主要功能定位,讲求从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角度欣赏其美。利用苏堤和白堤进行水面的黄金分割,并将这两条堤建成最适合悠闲散步、欣赏风景,并与西湖亲近的载体,配合湖心三岛的布排,形成了静态的点与线的美景展示模式,而湖中穿梭的游船和空中飞翔的水鸟,增添了西湖的动感和生机。

2. 2. 3  度假旅游及休疗养开发模式

在湖的周围气候条件适合,水面开阔、水质优良或附近拥有特殊的有益物质,如温泉、冷泉等对于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的湖泊,常常被用于开展度假旅游和各类休疗养项目。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基本上都在海滨和湖泊区域,如日本箱根的芦湖,周围温泉资源丰富,成为度假旅游和休疗养的胜地。中国首批12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就有4 个是以湖为依托的(包括无锡太湖、广州南湖、苏州胥口和昆明滇池) 。坐落在讷谟尔河畔的五大连池是火山喷发时阻塞形成的堰塞湖,其区域内有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药泉,具有很高的疗养价值。因此,在湖泊的周边, 已建成数十家疗养院,成为许多病员寻回健康的福地。

2. 2. 4  体育训练及水上运动开发模式

当湖泊具有水体自净能力较强、不易受到污染,且水面开阔、深度适合的特点时,能够开展各种水上运动和岸上运动。这时湖泊的主要旅游功能就是吸引水上运动的爱好者。这一类型的湖泊,既包括自然形成的湖泊,也包括为了蓄水发电、防洪、养殖、水上游乐等而挖掘的人工湖泊。

北京昆明湖湖面广阔,水面平稳,每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在此开展赛艇比赛,并逐渐向国外的大学发出邀请,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大学生友谊赛事。玄武湖全园面积472ha , 其中陆地104ha , 水面368ha ,湖水清澈如镜,碧波荡漾,湖面上分布着五块绿洲:环洲、樱洲、梁洲、翠洲、菱洲,故有“五洲公园”之称。玄武湖从水陆空三方位进行建设:水面上有快艇、自娱艇、豪华艇、水上火车等;空中有环湖观光列车,无污染、无噪音、运载能力达60 人/ 趟,标准车速12km/ h ,线路从玄武门至解放门,全长3 ,249m,置身其中,给人以全新鸟瞰的角度审视玄武湖的魅力; 位于原万人游泳池的水上乐园,占地200 亩,可同时容纳万人以上游客开展游乐活动,由滑道群、漂流河、儿童戏水池、水景广场、成人泳池、临水高空观览车等部分组成。较成功地将湖泊观光和水上运动结合在一起。

2. 2. 5  探险旅游开发模式

某些湖泊由于奇特的成因形成了特殊的湖底构造,或有特殊的水生物,或有异常的现象发生,或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对于探险者和科学考察者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因而是开展探险考察旅游的难得之地。在我国新疆的东部有一座“没有围墙的迷宫”———罗布泊。罗布泊曾是中国最大的飘移湖,它的主要地貌景观是盐漠、沙漠和雅丹(又称白龙堆,是沙漠中一种风蚀地形) 。罗布泊附近曾有一个楼兰国,过去曾是森林繁茂、牧草肥美、商贾云集的古丝绸之路重镇。不知何故楼兰国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了,只留下古民居遗址、佛塔、古墓群及古钱币。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人文历史,造就了罗布泊多姿多采的探险旅游资源。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人组团到罗布泊探险旅游,成功征服了这个有“死亡之海”称号的湖泊。此外,英国尼斯湖,从19 世纪开始一直有水怪的传说,但绝大部分都只是耳闻,并无有力的证据支持。到1934 年4 月,在《每日邮报》刊登的一张照片,不但令水怪的传说变得真实,更掀起一股至今仍未冷却的寻找水怪热,给当地探险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  21 世纪湖泊旅游的发展趋势

3. 1  湖泊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在旅游接待人数上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成为当地旅游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如西湖之于杭州、千岛湖之于淳安、太湖之于无锡。2001 年,西湖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突破2 ,000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 20 % ,占到杭州接待中外游客总人数的近80 %。2002 年春节,无锡沿太湖自然景区出现了极火爆场景,假期15 天内,该市主要园林景区入园人数超过80 万人次,同比增幅均在60 %以上①。

同时,湖泊旅游接待的人数仍然处于不断的增长中,一些较著名的湖泊,其旅游增长甚至快于全国旅游接待的平均增长速度。以淳安千岛湖的接待人数的变化为例:从1997 到2001 年,千岛湖接待的游客人数分别为:65. 79 万人、69. 92 万人、76. 82 万人、81. 28 万人、90. 14 万人;其环比增长率依次为:6. 3 %、9. 8 %、5. 8 %、10. 9 % ,总体上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3. 2  旅游需求的变化方向

3. 2. 1  追求优良生态的意识不断增强

工业化社会对于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作用,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使人们的审美情趣也由“人化的自然”转向了原生的自然。这种审美倾向,直接带来了生态旅游的热潮。这种生态旅游中深深浸透着人们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 ①旅游决策中,对于目的地的选择的重要标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吸引力; ②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对于自然生态的感受,注重对于生态知识的学习; ③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早在1993 年美国就已经有800 万人参加过生态旅游活动,另有3 ,500 万人次表示要在3 年内参加一次生态活动。而日本近1 ,500 万人次的出国旅游者中,约有20 % —40 %的游客在从事探险和生态旅游。因而,著名旅游学家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仁指出“行将在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旅游活动形式中,生态旅游居首位”。1998 年,我国生态旅游年的开展,将这种生态的意识在中国传播开去,并使这种意识的影响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显现。

3. 2. 2  度假需求的不断扩张

度假旅游,虽然至今并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它以全身心的放松为主要目的,在一个地点逗留较长的时间的特点已经为旅游学界所认同。而这两个特点,直接导致对较集中的闲暇时间和较高的花费的要求。这使得度假旅游一度只是西方发达国家里特定阶层的奢侈品。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中有能力进行度假旅游的阶层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在1999 年,中国国内度假旅游人数已经占到旅游总人数的12. 62 % ,达到了传统观光旅游的1/ 3 强。度假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如北京、广州、重庆、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出游率相当高。如北京在2000 年的出游率达到了160 %。这些城市周围休憩地带的形成和发展上,体现了城市居民度假意识的增强。在双休日中,许多大城市的居民纷纷从城市中走出来,到周边的一些旅游地,进行放松性的休憩,使得周边生态良好、环境自然的小乡村或是县市成为了旅游的热点。例如,生态旅游城市临安,其接待的旅游者中,80 %以上都是来自于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3. 2. 3  对旅游活动参与性要求提高

作为满足人类较高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同样期望能够在旅游活动中体现自我。因而随着旅游者的成熟,对于旅游过程中的“主动权”要求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简单的原始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旅游过程必须增添更多参与性的内容。

参与性的活动,并不简单指在旅游景点、景区设立一些游戏活动、竞赛性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因而,因地制宜地创造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文化的交流舞台,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3. 3  湖泊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3. 3. 1  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湖泊旅游发展的竞争焦点首先,湖泊独有的生态环境特点,使湖泊区别于其他的旅游资源,而湖泊的魅力也正在于其优良和谐的生态环境。一个水体污染、动植物生长遭到破坏的湖泊,对于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旅游者是不具有吸引力的。

其次,湖泊资源具有复合式的特点,湖泊的整体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湖泊区域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因此,对湖泊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则会导致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湖泊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修复,甚至不可再恢复。湖泊生态环境的复杂与脆弱性使得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因而,对于生态的保护,是湖泊之间、湖泊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进行竞争的焦点。对于生态的保护,体现在湖泊旅游开发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在开发规划时,应兼顾眼前和长久的经济利益,考虑局部与整体的环境效果,注意保护资源的多样性,保持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可更新的资源得以恢复和再生;要注重对于环境容量的衡量,并依此来控制开发的规模。在湖泊旅游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绿色的手段,使用绿色的产品,杜绝破坏性的建设。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对水体进行实时监控,强化对旅游者行为的管理要做好游客管理工作,并做好环境监测和控制工作。

3. 3. 2  湖泊度假将成为湖泊旅游的重点项目海滨胜地是世界上度假旅游最发达的地方,从夏威夷的威基基海滩到西班牙的黄金海岸,都使度假旅游者趋之若鹜,也正是如此,“3S”的度假概念,统治了20 世纪中后期的度假市场。在中国,虽然海岸线曲折而且绵长,但由于气候条件的约束和多污泥质的沙滩的制约,除了少数海滩(如海南) 外,适宜常年开展滨海度假的地区很少。相对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湖泊资源第三丰富的国家,所拥有的湖泊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江苏省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自1992 年开发到2001 年,年接待游客人数也已经达到100 万人次以上。可见,面对中国国内日益兴起的度假旅游来说,以湖泊为依托,开展湖泊度假,将成为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

根据湖泊本身条件的优劣,湖泊度假旅游市场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以近距离的大城市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周末短期度假的中心。②以国内旅游黄金周及带薪假期出游者为主要目标市场,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度假地。③与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公司合作,进入全球分时度假体系,从而打入国际度假市场。

3. 3. 3  观光农业将是湖泊旅游的重要卖点之一湖泊是渔业和水生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场所,许多湖泊都有丰富的水产,湖泊周围的土地由于灌溉便利,通常也是种植业发达的区域。顺理成章地,湖区附近常常成为鱼米之乡。因而,可以说,湖泊区的风俗、文化,往往与第一产业密切相关。对于久居城市的旅游者来说,农事生活是独具特色的。从而,将湖泊旅游发展与当地农业的开发相结合,能够非常有效地满足旅游者参与性的要求,也能使湖泊旅游产品具有其他旅游地所不可模仿的特征。淳安千岛湖为了丰富其旅游产品,推出了“做一天渔民”的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仍在进一步推广当中。

湖泊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利用水体开展具有观光、教育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学习养殖技术、参观珍珠采集、参与捕捞活动、品尝水鲜。其次,在环湖农业带,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旅游者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建立品尝中心和农业科技馆。同时,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可形成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景观,例如:桑基、蔗基、稻基鱼塘等基塘景观;生物能多层循环再生景观;萍、鱼、蛙、蟹、虾等动植物共生景观等。

参考文献

[1 ]  傅文伟. 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M] .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2 -44 ,215 - 217 ,224 - 225.

[2 ]  孙文昌. 现代旅游开发学[M] . 青岛出版社,2001. 47 - 51 ,197 -201 ,226 - 241.

[3 ]  杨森林,郭鲁芳,王莹,等. 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战略[M] .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70 - 101.

[4 ]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 中国旅游业发展大趋势[M] .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87 - 102.

第8篇

今天下午,旅游局专门召开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会议,既是对20*年旅游系统工作的回顾总结,也是对20*年旅游系统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召开这样一个会议非常必要。这次会议对于客观分析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促进我县旅游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面,白局长代表旅游局总结了20*年度旅游系统工作,安排部署了20*年旅游工作,白局长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客观准确,安排工作具体扎实,对此,我都完全同意,请同志们认真思考,抓好落实。今天的会议还通报了20*年度旅游企业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情况,对旅游系统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并签订了20*年度旅游企业综合目标责任书,请同志们结合各自实际,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也对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结合今天的会议,我想从分管的角度谈谈对全县旅游工作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关于20*年旅游工作的基本评价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县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止去年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9.3%,达到1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达到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达到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达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达到5027元;财政收入增长26.6%,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与此同时,全县旅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和行业管理力度,全县旅游产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32.5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业收入1520万元,增长12%。总体上看,全县旅游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桥湾城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并试运营,锁阳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世行贷款项目顺利通过最终评估,即将动工建设;榆林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天客隆大酒店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宾馆、榆林宾馆、丝路宾馆内部装修、功能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旅游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加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抓作风、旅游企业抓服务、景区景点抓管理、从业人员抓素质成为旅游系统的共识。旅游局和各接待单位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各旅游企业突出了“优质服务、文明管理、安全运营、质量效益”的主题,使旅游服务行业内的争先创优活动蔚然成风;《*县旅游市场监管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各旅游接待单位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是旅游市场开发稳步推进,旅游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宾馆饭店晋星评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宾馆通过三星级验收达标;良友宾馆、榆林宾馆达到二星级标准;旅游商品开发又有新的突破,锁阳春公司等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十工旅游超市作用得到发挥,新成立的金锁阳旅行社顺利投入运营,正元旅行社业务量不断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取得实效,《*旅游图册》印制出版,玄奘之路体验活动经常开展。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广大旅游工作者奋力开拓、扎实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辛勤奋战在旅游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及企业员工,向一年来关心和支持全县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回顾工作、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进展缓慢,资源品位不足,吸引力较小。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丰富的文物资源、自然风光还没有真正成为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现有景点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接待功能严重不足。在我县现有的景点当中,锁阳城、东千佛洞、汉长城等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接待功能低下,标志标牌不规范、卫生条件差、没有讲解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宣传促销单打独斗,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业的薄弱环节,游客无物可购、无娱可乐、有钱无处花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氛围不浓。发展大旅游需要有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参与和支持,需要协调联动,然而在我县大多数人认为开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缺乏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大旅游的观念没有在全县真正树立起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解决。

二、关于20*年旅游工作的看法

关于20*年的旅游工作,前面白局长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这里我再不缀述。借此机会,我想紧扣“七个字”,从七个方面就如何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旅游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准”字。我们经常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对于*旅游发展的思路,其实这几年一直在调整。从前些年的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到这几年的“打敦煌牌,走联合路”,这是我县旅游发展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调整的一个过程。基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基于我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打敦煌牌,走联合路”的发展思路,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现实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就是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突出*独有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条件,丰富旅游商品体系,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把*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与敦煌旅游接轨,我们要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地理上互相接壤、互为毗邻的优势,从旅游线路的包装营销、旅游商品的开发、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经营等等各个方面与敦煌旅游实现承接、对接。这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旅游发展的出路,这也是必然选择。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我们独具特色的红色体验游、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游、荒漠探险游等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渠道。

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快”字。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我们现有的一些宾馆酒店还存在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差、承载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一些旅游景点还存在经营方式粗放、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谈*旅游发展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基本接待能力;加快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满足游客旅游需求。重点是做好四星级天客隆大酒店建设、桥湾城旅游景区和锁阳城旅游景区建设、良友宾馆改革改制等工作。

第三,在品牌运作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精”字。*旅游要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旅游经济是点子经济,只有观念上的开放,才能打造出真正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因此,我们从事旅游行业的同志,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观念上再提高、再解放、再明确。要充分借鉴吸收外地和周边县市包装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做法,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运作来打造和树立“文物考古、荒漠生态、红色旅游”这三个*旅游品牌。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将我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点”串成“线”,并与周边旅游城市的“点”或“线”进行捆绑,整合成多条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真正做到点上播种,面上开花。其次要集散为整。要发挥旅行社的接待网络优势,变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旅游要素企业零星出击、分头营销,为形成合力、整体促销,并鼓励各景点、宾馆和旅行社实行三位一体的捆绑式销售,以提高我县旅游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第四,在宣传促销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热”字。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人气经济”,做好宣传促销对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直观地在市场上用信息传递方式去沟通潜在的旅游者,所以我们的旅游宣传要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各种活动的出台都不能是“润物细无声”,而是要有阵势,要轰轰烈烈,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在当今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宝贵的是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是我们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的根本。过去,人们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情况是“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近两年,随着*复名庆典和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外界的知名度又有了新的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县外客源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面向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合力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的知名度有一个新的提升。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利用央视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宣传“玄奘之路”活动,充分展示丝路文化,扩大*在外界的影响。

第五,在开发利用上突出和体现一个“适”字。旅游资源是很脆弱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我想着重谈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首先,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文物古迹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开发企业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县上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于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没有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受损失。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文物古迹在开发中受到保护。其次,搞好文物保护,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相互共赢、相得益彰的。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截然对立起来,形成所谓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说穿了,是短线思维,是鼠目寸光,是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犯罪。而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边保边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第六,在行业监管上突出和体现一个“严”字。旅游行业是重要的窗口行业,旅游行业的形象代表着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旅游局和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工作,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加强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点等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和在岗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局要进一步严格执行旅游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要加强与发改、工商、质监、安监、公安、交通、卫生、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把阶段性的集中整顿同经常性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对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监管,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还要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各旅游单位都要健全安全目标责任制,普及安全常识,坚持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第七,在配合协作上突出和体现一个“效”字。旅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参与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全县各部门、各乡镇都是旅游工作的主体,都是旅游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都有责任在发展旅游上献计出力,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履行旅游产业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主动想办法,出点子,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财政、发改、建设、交通、文体、环保等部门,要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人事、旅游部门要制定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公安、工商、卫生、安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旅游安全、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创办旅游专栏,设计有效载体,创新推介方式,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9篇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

[中图分类号]F592

旅游标准是规范客体的技术准则,是旅游行业和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管理、经营、服务的行为规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旅游标准在促进行业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行业管理的一柄利器。

标准化工作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升级转型的重要方法手段。编制标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固化成熟和有效的技术、知识、经验、工作等劳动成果,为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成果,避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和知识劳动。

喀斯特洞穴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规范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技术并制定地方标准,目的在于为涉及洞穴景观的景区的等级评定工作和总体规划技术提供技术保障,为喀斯特洞穴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撑。本项目将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制定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地方标准。

一、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意义

喀斯特洞穴又称溶洞,主要指可溶岩经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 。世界上常见的洞穴大多数是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的喀斯特洞穴。喀斯特洞穴资源是大自然界赋予人类的遗产,是留给人类十分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国土资源。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贯穿喀斯特洞穴资源调查、建设与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自喀斯特洞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以来,作为旅游资源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由于某些开发者和决策层还不能深刻认识喀斯特洞穴资源的真正价值,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洞穴旅游资源破坏和低水平上运作。洞穴景观作为世界上最卓越的景观之一,使得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被大量开发投入到旅游市场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料、数据的需求量正在迅速扩大,如何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评估、排序、储存和运用,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单纯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无法突出其资源特色及资源品位,更无法客观、全面、系统地进行有效评价。

本标准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今后喀斯特洞穴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实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洞穴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系统的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系统,对喀斯特洞穴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进行编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地方标准的立项难度非常大,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这是我国喀斯特洞穴旅游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意义深远。

二、 标准制定的原则与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制定是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等编制《岩溶洞穴地质遗迹评分表》标准后,遵循资源保护优先、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相结合、本土优势与国际先进相结合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在贵州省丰富的洞穴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制定的。

本标准规范了喀斯特洞穴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洞穴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的技术方法,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洞穴旅游服务业。

三、 标准编制的步骤

(一) 标准制定的由来

标准编制单位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专门以喀斯特山地资源为研究和开发利用对象的省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喀斯特洞穴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研究工作,获有大量的第一手洞穴资源资料。在多年的工作总结经验中,认识到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为了防治在洞穴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中受到破坏,尽快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系统的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系统,对喀斯特洞穴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进行编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编制单位组织专家组就如何编制好《标准》进行认真的讨论与研究,于2015年1月向贵州省标准化主管部门提交编制《标准》的申报,经标准化主管部门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于2015年2月立项,《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启动,拉开《标准》编制工作的帷幕。

(二)具体工作的开展

研讨确定了标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性引用文件和项目启动方式。一年多来,项目组成员积极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标准及单位多年来累积的相关资料数据。小范围的咨询种类洞穴专家,积极参与各类洞穴学术会议、奔赴各种类型的喀斯特洞穴场所进行实地调研等方法与手段开展研究工作。

(三) 专家意见征求

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学习认真编写了初稿,参加第二十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第二届亚洲跨学科岩溶学术会议,并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上征求了卢耀如院士和会议科学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意见,初步完成了对喀斯特洞穴景观资源的分类及洞穴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对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邀请小范围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继续补充数据。最后根据卢耀如院士的意见,形成《喀斯特洞穴旅游Y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审定稿。

(四) 召开标准审定会

以《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审定稿为蓝本,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标准进行审定,并对审定意见形成最后修改。

四、 贵州省同类标准化发展的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有效发挥地方标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加强对地方标准的信息化工作。截止2016年6月12日,贵州省累计地方标准数量1178个。其中:旅游类15项,包括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与等级评价规范(DB52/T 1089-2016);特色酒店设计、设施及服务评价规范(DB52/T 988-2015);镇远古镇旅游(第一部分):游客服务中心实施与服务规范(DB52/T 881.1-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二部分):旅游观光车服务管理规范(DB52/T 881.2-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三部分):公共厕所管理规范(DB52/T 881.3-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四部分):停车场(点)服务规范(DB52/T 881.4-2014);贵州省白酒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定规范(DB52/T 780-2012);贵州省民族村寨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DB52/T 570-2009);农家乐(第1部分): 经营管理规范(DB52/T533.1-207);从江瑶浴服务规范(DB52/T 4842005)等等。从已经制定的标准范围可见,贵州省在地质类旅游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

五、 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规范了喀斯特洞穴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洞穴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的技术方法,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贵州省洞穴旅游标准化工作、提高贵州省洞穴旅游服务质量和生态保护意识、提升贵州省喀斯特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生态品质、促进贵州洞穴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第七条的规定,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实施。

六、 结语

本标准在制定时,基于贵州省丰富的洞穴资源基础上,充分借鉴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学习了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完成了标准制定工作。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的的要求和标准。但是由于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地方标准的评价是首次制定,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王静.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 白云霞,周志权,刘新亮.我国旅游标准化现状分析[J] .标准科学,2016,(11):37~40.

[4] 向荣.我国旅游标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标准化研究,2006,(2):22~24.

[5] 刘潇.旅游标准化浅析[J].中国标准导报,2016,(6):41~45.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策略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02)

第11篇

10月9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贵州工作联席会议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对口帮扶好经验好做法,深刻把握扶贫协作新形势新要求,齐心协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携手推动“十三五”对口帮扶贵州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敏尔在讲话中对帮扶省市多年来、多方面给予贵州发展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扶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年7月,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8个东部城市“一对一”帮扶贵州省8个市州,精准实施了一批优质项目,精准兴办了一批民生实事,精准培养了一批干部人才,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先富帮后富的新篇章。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机遇,是向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的大机遇,是全面深化交流合作的大机遇。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感恩帮扶之情,倍加珍惜帮扶之机,用足用好帮扶之力,齐心协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

陈敏尔就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提出六点建议:一是扶产业,二是促旅游,三是支教育,四是助医疗,五是育人才,六是接劳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本次联席会召开为契机,用好中央给力,用足帮扶助力,加强自身努力,更加注重完善规划、健全机制、主动服务、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各项工作。

刘永富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各帮扶城市和贵州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当前,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要求,聚焦精准、完善结对、深化帮扶,扎实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各项重点工作。希望各帮扶城市和贵州一道,加快编制“十三五”扶贫协作规划,启动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细化考核评估,努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升级版。国务院扶贫办将加大支持、指导、协调与配合力度,更好地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这次联席会议为新的起点,推动贵州省与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县与县、乡与乡、园区与园区、企业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双向互动,形成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扶贫协作格局。要全力抓好会议成果项目化政策化落实,把项目转化落地为一项项具体工作,确保合作成果尽快见到实效,造福贫困群众。

8个对口帮扶城市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对口帮扶当成“自己家的事”和“分内的事”,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贵州实际,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园区共建、教育合作、旅游开发、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念好扶贫协作“山海经”,为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贵州省8个市州与对口帮扶城市签署了“十三五”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责任编辑/吴文仙)

第1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从而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公路建设资金只靠财政投入及公路规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投融资思路,拓展投融资空间。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国有高速公路资产也要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建立与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相配套的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资源的最大效益。据初步估算,全国已建成5.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每公里公路按4000万元现值计算,存量资产也突破了2.2万亿元。高速公路产业开发成为高速公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新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产业开发的主要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土地开发:高速公路的修建国家给与了大量优惠政策,特别是低价划拨充足土地,并且公路沿线土地都迅速升值,我们要做好土地这文章,进行房地产开发、出租、收取土地增值费等。

1.2广告开发:高速公路要利用本身拥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停车场、收费票据等载体上经营广告业务,收取广告费。

1.3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开发日趋火爆。

当然,以上产业开发不能违背国家政策,虽然国家与高速公路产业开发有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我们可以利用注册公司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入全部用于高速公路建设。

2充分利用交通规费收入资金,降低收费成本

交通规费收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

通行费征收主要目的是作为道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工具达到偿还投资成本,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能有今天的成就,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的收费公路政策密切相关。为了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政府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公路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等级和规模的公路,可以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近年来,偷、逃、抗缴通行费的现象日益严重,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严厉打击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行为,保持高速公路通行费快速增长。同时降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成本。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新建一条高速公路即成立一个公司或管理处,新成立的公司或管理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队伍管理和购置设施设备,这样必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改革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建立与高速公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降低收费运营成本。

2.2车辆购置附加税、燃油附加税收入

可以看出,自1984年在我国诞生收费公路以来,确实为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带来了开创性的变革,没有收费公路就没有今天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因此,必须坚持收费公路政策,推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收费站点的设立,人民群众的意见也日益增加,这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收费公路的管理,规范公路收费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对收费定价实行听证制度,及时撤销不符合条件的收费站,实行政务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收费政策,支持收费工作,创造良好的收费环境。

3高速公路企业债券融资

公路债券是公路企业为投资于公路建设项目,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债券融资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总体规模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次数都远远超过了股票融资。以美国为例,企业的资金来源,债券占29.8%,银行贷款占61.9%,股票只占2.1%,其他占6.2%。从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债券融资放开了限制,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融资需要和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发行多种形式的债券。

2006年4月7日,山东高速公路集团发行10亿元公司债券,债券期限为2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4.10%。这是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的首支企业债券。本次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山东境内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里程共计289.79公里,计划投资总额93.16亿元。本次债券的成功发行拓宽了山东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筹集到了巨大的公路建设资金,降低了融资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及施行股份制

股份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是经营权转让制度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1996年9月18日,我国颁布了《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转让方获得的转让公路经营权收入,首先用于偿还被转让公路经营权的公路建设贷款和开发新的公路建设项目”。在收费制度形成以后,公路经营权转让制度是收费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资金积累缓慢,在公路建成的早期,交通量较低,收费额较少,收费额与贷款偿还数量不相匹配,难以偿还到期本息。在公路经营到一定时期以后,现金流才会逐渐增大,为了解决现金流与贷款偿还之间的错位问题,把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用于偿还贷款,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的转让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未来预计收取的通行费提前集中获得,迅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也达到公路资产变现的效果。

5结论

纵观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投资过快、过热现象,盲目投资、重复修建现象时有发生,建设质量有待提高,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以上融资方式也可以相互配合利用,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从而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