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生毕业总结

中职生毕业总结

时间:2022-05-21 01: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生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生毕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广西中职学校 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09-03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大量企业大规模裁员,尤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教育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就业关系更为密切的中职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试采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对2009~2012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平均就业率、就业去向 (含趋向分布、产业分布、就业地分布专业分布)、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定量分析总结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平均就业率

如图1所示,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2007~2012年各年度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分别为96.3%,96%,96.3%,96.2%,97.16%,96.98%,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就业率略有下降,2008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9年与2007年持平。2010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自2011年起,平均就业率开始高于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段时间影响后,影响逐渐减小。

(二)就业去向

1.就业趋向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见表1),广西中职学校近八成毕业生进了企事业单位,且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都保持了这种态势。其次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这个比例逐渐增大,表明广西近年来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等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是毕业生自主创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比例呈上升趋势,也跟广西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及出台相关创业鼓励政策紧密相关。

图1 2007~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表1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单位:人)

注:统计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和非全日制毕业生(下同)

2.就业产业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见表2),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占到92.4%以上,尤其以三产类专业毕业生比重大,2012年三产类专业占毕业人数比例已高达61.6%,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二产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虽然也大,但明显已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单位:人)

3.就业地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见表3),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和异地就业,合计在99.6%以上,境外就业比重非常少。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所占比重基本相当,但本地就业自2010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反之,异地就业却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3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单位:人)

4.就业专业分布。具体如下:

(1)前十名专业大类毕业生人数。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的统计 (见表4),广西中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严重不均。其中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加工制造类,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依次为38.49%,25.41%,24.82%,20.10%,但毕业总人数明显在逐年减少,表明在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因受到影响,对于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有所下降,这反映出人才供需衔接问题。排在第二位的专业是信息技术类,所占比重也比较大,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16%,依次为19.86%,22.26%,18.92%,16.56%,尽管在2010年毕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趋势上毕业人数是逐年减少的。另据表4中数据统计显示,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大量毕业生,与这些行业需要较多基层服务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表4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人)

(2)前十名专业大类就业情况。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的统计和对比 (见表5),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基本都高于广西中职当年的平均就业率。但在专业毕业生人数排第一、二位的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相对来说,其就业率排名却靠后了,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2012年均排在第七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排名都在前十名外。信息技术类专业除2011年到了第三外,其他3个年度的就业率排均在第八位后。石油化工类、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专业就业率在四年中保持靠前的位置。

表5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

(三)就业渠道

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见表6),毕业生主要通过学习推荐就业的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中介介绍就业所占比重少,在9%以内,2009~2011年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到2012年又有所反弹。

表6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

(单位:人)

(四)就业质量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就业质量却堪忧。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在教育部新闻会上介绍说,“2009 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608.68 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 万人,平均就业率高达95.99%。但这些毕业生中有近25%的人起薪不足1000 元,45%是在1000~1500 元,24% 是1500~2000 元,2000 元以上的不到10%”。王继平同时还指出:“在就业过程当中,很多中职毕业生没有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就业保障堪忧。”笔者对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样本校的1000名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1.专业对口率不高。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优势是专业特长。但从调查实情看,在1000名毕业生中,57%的毕业生初次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 只有41%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

2.薪酬待遇不理想。在收回的988份调查表中,学生工作的平均月工资由初次工作时的980元上升到跟踪调查截止日的1450元,只增加了470元。另外,有238人的就业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障金。

3.工作稳定性较差。从2010 年7 月到2011 年6 月短短的1年间,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已有518名毕业生更换了单位,占51.8%。在这518 名学生中,学生“主动失业”情况较多,有一半毕业生在初次工作半年后就更换了工作单位,另有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

二、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广西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回升态势良好,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应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使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就业。对此,本文尝试给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转型:保障就业需求

政府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外部保障。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建立行会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颁布促进就业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加大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1.做好行业规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指向企业的包含生产条件、人事选拔、工资支付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其次要建立指向劳动者的包含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范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因为这些行会规范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中职学生教育的改善终究还得通过就业来体现和发挥出来,因此,帮助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也显得十分必要。

2.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完善中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缓解中职就业压力。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不断增加中职生升学深造的机会,以实现中职生高质量地就业。其次,进一步完善中职生就业政策,为中职生就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最后,加大对中职生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中职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校转轨:满足职业需求

中职学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行转轨,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

1.根据广西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中职学校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展开调研,了解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第二,加快改革中职学校专业管理办法,以应对就业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如放宽专业设置权、宏观调控招生计划等。

2.构建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着眼于具体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更要考虑到整个行业范围内所需的通用技能,以培养学生对岗位群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切实协调好岗位技能、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开设三者比例结构合理的课程。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确定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开展中职生适应能力训练,加强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用人单位转入:提高就业质量

在企业、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用人单位中,企业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因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校企合作,所以校企合作必然成为学生获得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和企业须成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按照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专业教育,以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通过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参与培养培训,就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学生转变:满足就业创业需求

1.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策划。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其次,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积极心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就业挑战;最后,应做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

2.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为此,中职学生应加强培养创业所需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活动,并在课外参与学校建立的模拟创业实体,熟悉创业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主动学习,掌握相关必备技能,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如创办一些风险小、投资少的实体,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美英.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盖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11)

[3]戴林东.中等职校毕业生低就业质量形成原因及高质量就业保障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09 (1)

[4]刘宏磊.后金融危机视阈下中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 (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作为教学一线的中职教师,在理论方面是学生的老师,在实训方面是学生的师傅。那么作为一线的中职教师,实训课该教些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怎样让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学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是教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下文就如何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一番探讨。

一、充分认识实训课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1.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持久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中职生既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对前途充满担忧,但又对未来生活期望值不高,在生活观中选择“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而不是“积极上进,拼搏进取”的生活态度。

2. 认识中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差,在理论方面不能与高等教育学生相比,并且中职生在入中职学校以前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现象较严重。这造成中职教育在专业理论方面不可能像高等教育那样系统地进行教学。但中职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并不比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差,中职学生有着巨大潜力,因此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潜力,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实训,培养其动手能力。

3. 了解中职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灰、白领阶层。而中职毕业生,主要是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可以说是蓝领阶层。那么,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具有一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而对于中职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因此,中职生的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即实训课对于中职生在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发自内心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技能,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技能实训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绪转换,随时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饱满的情绪之中。

1. 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又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实训课开始前,就要做到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用口头解说要好得多。

2. 让学生享受劳动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每次实训课时,实训教师可以把上一批学生的好作品,让这批学生观看,同时让学生来分享这份劳动和成功的快乐。注意观察发现学生在实训中所取得进步,每次都予以表扬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系统的实训以前,教师要先鼓励并引导学生去做简单且有代表性的实物操作,鼓励学生只要好好地学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精心备好实训课

实训指导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领会大纲,吃透内容,熟练操作,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安全第一。

1. 备教学内容。

正确理解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确定实训内容;要反复阅读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论点、论据、概念、观点、层次逻辑,同时,应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补充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动手操作内容,从中归纳出方法、步骤、动作要领和技巧及注意事项;要确定授课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实训内容的核心,是教材中所渗透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等,难点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思想、观点、概念及操作方法与技巧等。要确定实训目的,确定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哪些内容,在实际操作方面应学会哪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

2. 备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好的教法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聪明智慧的结晶。掌握一套好的实训教法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备实训步骤。实训步骤,即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本实训工种、引出主题;如何展开,如何对讲授理论、示范表演、学生操作、集中讲评等环节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分段安排,交替进行,达到实训目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如何结尾,如何巩固实训效果,强调实训课的知识重点、操作要点。

(2)备实训方法。根据实训的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主要有:①灌输式讲授。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适合集中讲授学生此前知之甚少的新知识;②启发式讲授。启发是教师就教学内容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与反馈信息,双边互动,教师顺势推理、总结、概括的过程;③多媒体讲授。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视听设备进行授课。此外,当训练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作为一种弥补措施。④示范表演训练法。围绕训练目的,教师针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技巧进行示范表演,配合适当解说,针对不容易掌握的难点给予特别重视,根据经验,就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给予预先提醒;⑤学生操作训练法。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发现违反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和动作要领等错误及时给予纠正;⑥集中讲评训练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巡回指导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判断症结,分析原因,说明道理,指明方向,纠正错误。同时对制作方法正确、效果突出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⑦参观授课法。利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机会了解企业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实训态度,树立岗位意识,增强自我培养的自觉性。

(3)备实训时间安排。要根据实训内容,合理分配和利用实训时间,要确定每一个班在本工种实训期间的各个实训环节的时间安排;必要时还要确定每个环节内各分支环节的时间安排。

3. 备实训对象。

想要实训有的放矢,需要了解学生以下基本情况:①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②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基础;③学生的毕业岗位要求;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⑤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4. 备教具。

教具是实训教学必备的物品,是实训的基本条件,主要有:①多媒体设备;②直观教具,如样品、实物;③实训环境、设备、工量刃具、材料等。

四、规范实训课教学过程

1. 实训课前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实训教师,实训前应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包括明确本次实训的目标任务、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实训材料和工具及设备、人员分工。实训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应采取的应急预案。在每一次实训课前,实训教师都要做好实训材料的准备工作,列出实训材料清单,按清单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到有条不紊。对实训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做到合理搭配,即根据平时对学生性格、爱好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使每一个小组实训时能够团结合作,做到动手能力强的能带好动手能力差的,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 实施时集中精讲,明确实训要点。

实训时,根据专业的特点,首先必须对学生强调安全事项,以及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程序的安排要合理科学,即第一步应做什么,第二步应做什么。而对于怎样做,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少,实训的场地又宽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可以同步进行,教师教一步,学生跟一步,或者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全部一起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再单独辅导。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多,实训的场地又窄的话,那么实训教师就可以先培训每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各小组组长再回到各小组进行本组的培训,小组培训时实训教师要到各小组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小组培训完以后,所有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并要求每一名学生能独立完成每次实训任务。当需要记录实训过程中的数据时,实训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操作,文明操作。

3. 检查实训效果,对差生重点指导。

一般情况下,要检查所有学生本次课的实训效果及掌握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实训课中,实训教师可以抽查3-5人或按小组每小组抽查一人,抽查时注意高、中、低搭配,以便了解各层次学生对本次实训课的掌握情况,并对本次实训掌握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提高实训效果。

4. 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每次实训课结束前,实训教师要用5至10分钟的时间去总结本次实训课的情况,总结本次实训课取得的成绩,好的方面及学生对本次实训内容掌握情况。对于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必须纠正的错误、以后实训要注意的问题都应一一予以解决。

5. 清理实训场地,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每次实训课结束后,实训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清理实训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体内容包括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的清理以及实训场地的清扫。实训课结束后将所有的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清理好,按规定要求进行归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以备下一次实训用。实训课完后,实训教师应组织学生将实训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扫,保持实训场地的整洁。

6. 课后作业,巩固实训效果。

实训结束后,学生一起填写《实习日志》,其内容包括实训题目、任务要求、实训过程、实训总结等。填写《实习日志》时,应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等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实训中的不足,也为教师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了依据。

探讨、研究中职生实训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是,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专业实训课的特点出发,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注意积累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相.从专业实际出发 创新实习实训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 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6-01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它既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但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却由热门走向平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就业,而且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也比较低。究其源由,有中职学校就业部门的问题,也有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那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质量问题,技能不好,素质不高。而导致这种情况最基本的原因还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比较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培养与市场的发展严重脱节。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专业课课程的结构非常地不合理,不能与时俱进,而比较陈旧的比较过时的课程又剔除不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科目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课时开设过多,有的课时开设过少。

2.专业课课程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导致就业对口率比较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较强的实用性,跟不上企业的需求。据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反映,课程中的内容听起来都对,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到岗位上后感觉用处不大。

3.专业课课程的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选定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呈现比较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总之,没有把学生放在主置,没有因材施教。

二、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在国民的学历普遍有所提高,但能够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的人才还比较缺乏。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短期培训,还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进行改革。去除现存陈旧的思想、落后的技能、无用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先进的思想、技能、方法武装我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有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根据我多年从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经验,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以市场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2.以素质为本位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3.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考核探索

1.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2.考核方法

以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考核机制主要是以“理论”加“实作”相搭配,而现在已不能满足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可以通过对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的改变,让考核的多样灵活,让考核真正适合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

教师设计好考题后,公布考题内容。规定完成的时间和要求,把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 比如说在Flas设计这类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这样分小组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学生所学技能与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就是学用结合,通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技能。比如在学校运动会、晚会这类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摄影技术和影视动画能力进行后期制作,形成宣传片;或者是用Photoshop设计一些宣传海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3)实行顶岗实习,以岗位的要求进行考核

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在企业中能够完美地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让考核更完善更能与社会的发展接轨。

以上所述是本人多年从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从教学观念、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三大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当然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并不是由几个老师就能完成的,这项工作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所以少不了我们的政府、教育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改革初探 闫金亮 《新课程(中旬)》 2012年07期

[2]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国俊保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

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 数学 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田杨(1975- ),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中职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已接近高职总生源的50%。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因此在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学习方法的改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学习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一、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方面。对于这些刚刚考上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不仅学习环境是全新的,老师、同学、教材、学习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经过在中职的学习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职院校,肯定有一些学生会觉得应该松一口气了。高职院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使得新生在入学后就没有紧迫感。也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听说高等数学很难学,而在高等数学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就更增加了他们的恐惧。使这部分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因为怕学高等数学,进而就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2.教材方面。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程中,由于现在都提倡增加专业课、实训课比例,和工作实际接轨,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使得中职数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些删减,降低了难度,内容相对简单了,题型也很少,这样也造成中职的数学课和高职的数学课有些内容出现了断档,衔接不上。而高职一直以来都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教材的编写也主要是考虑高中生的能力水平,因此高职课程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很少有仔细研究过中职教材后再编写的,往往按照高中毕业生的数学程度来编,这就造成了中、高职数学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难度差距,增加了中职毕业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

3.学习方面。由于中职数学学习的课容量比较小,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进度也比普通高中要慢一些,题型也少,因此老师在讲解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可以将常见题型都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适当的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而且中职教材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编写的,所以学生学起来不觉得太吃力。而升入到了高职以后,不仅知识点增多了、灵活性加大了、难度加深了,而且课容量也加大了,为了保证进度,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各种题型也不可能都讲到,这使得习惯于跟着老师走的中职毕业生就更不适应高职数学课的学习。中职学生不大注重独立思考和自己总结规律,而是习惯于依赖老师。而到了高职以后,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而课时有限,老师只能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来讲解,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刚刚进入到高职的中职毕业生如果还在沿用在中职时的学习方法,就会无法适应高职的学习,有些甚至完成当天的作业都很困难,就更别说做到自我消化了,这自然就难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中高职数学课衔接的措施

1.做好思想教育,提高认识。要想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要从入学教育开始,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够明白高等数学在高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应该尽可能消除松懈的情绪,产生一种紧迫感。一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清楚高等数学在理工类专业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中、高职数学在内容体系上的区别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介绍中、高职数学课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早适应高职的学习。也可以请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介绍经验,是新生能够少走弯路。

2.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教学计划。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职数学课的学习,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一方面应该通过摸底考试,对比分析入学成绩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对比研究中、高职数学在教学大纲方面的不同要求,以及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找准需要铺垫搭桥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备课和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优化教学,提高效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标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解,然后逐层落实。一开始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情况,放慢一点教学进度,在学生逐渐适应后,再逐渐加快教学节奏。在高职数学课上,对于跨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先做好知识铺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能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以起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作用。

高职数学与中职数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抽象性,要求学生要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如果还停留在死学硬背的层次上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为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也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知识的产生背景及其探索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集中攻破,帮助学生学会对某一类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了解数学课的作用。在讲解新知识、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教学相长。

4.优化教材,顺利对接。中、高等职业院校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自为政,应该建立连贯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尽可能避免知识不必要的重复或出现断层,造成人为地增加中职学生进入到高职后的学习难度。中职数学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本专业的具体要求,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为了更好地和高职课程衔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选学内容,供学有余力、想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学习。

5.优化管理,促进衔接。要想实现中、高职数学课的成功衔接,还应该注重运用情感和成功的原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学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要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上以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从心里接受了老师,才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另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注意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当的习题,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一定要教学生正视困难,不要被困难所吓倒,知难而进。而且一定要学会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学会自我调整学习状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还应该注重进行教学反馈,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思路等,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要顺利完成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要积极思考,努力尝试,相信一定会顺利的完成过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对策

近年来,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乐观,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如果仅从就业率上看,似乎中职毕业生是各大企业单位的 "香饽饽"。但事实并非如此,就业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分析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探讨有效应对的策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而指导他们自主择业就业,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中职生就业现状分析

1、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学生过分追求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单位,然而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你不能为"老板"创造更高的利润,何来丰富的回报,所以一旦现实与理想有了较大落差,尽管他们到企业后,适应性差、社交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

2、盲目从众,不加分析随大流。有些中职毕业生对自己缺乏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是片面地跟随同伴往人多的地方去。他们随大流到了某一单位后,一些学生感到不满意要走,他们也跟着走,这是一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生活不能独立。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当问题出现时,不会自行想办法解决,要么抛给学校,要么抛给家长解决,导致遇事逃避或不能正确面对。

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在"金字塔式"就业结构中处于底层的就业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专生,从事的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当工作苦了,累了,便容易萌生换工作的念头,这种工作不踏实,好高且骛远,拈轻怕重,是导致换岗率高,频频出现跳槽的原因之一。

出现上述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教育状况、生活阅历等原因,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人格不完善等诸多缺陷,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频频出现行为偏差。然而,中职生又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可塑性强的群体,只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二、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

1、剖析自我,正确定位社会角色。学校要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摆正其位置,合理看待就业。第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即先在社会上立住脚,然后再进行选择。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的岗位,引导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从底层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特点,脚踏实地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目前有些学生在择业上没有明确愿望和要求,大多根据教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即使比较主动,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能进行正确选择。因此,学校应注重择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端正思想、调整心态、扬长避短,树立竞争就业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以指导学生成功就业。

2、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扩充师资力量,完善实验设备,进行社会实践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方能在今后就业上占据阵地。其次,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老师应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校期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应通过多渠道的社会锻炼,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团结协作,正确评价他人,合理评价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危机等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第二,使学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当今社会是科技腾飞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职校学生,应具有科技发明意识、创新意识,要善于接纳新事物,与时俱进,克服守旧、刻板的习性,要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工作,具有改革和开拓精神。

3、充分利用社会关系,拓展就业途径。在重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中职生尽管有再高的本事,凭一人之力走向社会谋职定必势单力薄,这需要他方来配合。第一,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学校简介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工作质量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不断加强校企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第二,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以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职业咨询。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把握就业机会,学校适当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到人才劳务市场去叩开招聘单位的大门,并组织毕业班学生到劳务市场竞争应聘,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竞争实力。第二,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订单"培养学生,这不仅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而且也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就中职生在就业时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职毕业生,知其所想所思,所盼所虑,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高其综合素质,促其顺利就业。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方案,在开展就业工作中做到因人荐岗,充分体现中职就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文性,让中职生快乐就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许士海,颜新新.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调研;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69-04

为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类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是深圳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企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听取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的培养意见和建议,深化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适合本专业本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品质,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1.调研对象。本次共调研了26家企业,全部与计算机专业相关。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2家,私营企业24家,其资企业1家。按行业分有信息技术类公司、服务类企业、制造业等;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被调查企业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此次调查的安排是合理的,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具体说明如下:

(1)调查法。走访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企业,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企业对网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探讨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和模式。

(2)访谈法。组织网络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召开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广泛听取企业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文献检索法。查阅有关报刊、书籍、网络,了解相关的实践研究成果,为本调研报告研究提供可资可鉴的经验。

(4)比较研究法。对学校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企业对网络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5)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写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行业现状。随着网络的触角越伸越广,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不仅仅限于现有的各个网络公司或IT公司,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表现旺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30万家中小企业,目前只有47%的企业把业务接入互联网,并且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网上开设主页和电子邮件地址,网站的信息长期得不到更新,而在网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则只有11.1%。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内重点企业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据一份针对国内500多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虽有98.6%的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83.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网上的应用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和收集客户信息等较低的层面。很明显,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离既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距离的背后,网络应用人才的普遍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发展前景。

(1)网络人才需求领域广泛,就业前景广阔。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网站今后的更大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来开拓。单就以上需求来看,媒体、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现在从业人数为42.5万人,未来10年潜在人才需求在135万人以上,平均每年人才需求将不低于13.5万人。

(2)网络行业仍是热门行业。中华英才网最新的十大热门行业、职位排行榜中,与网络工程相关的占据了前三甲。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硬件及IT服务行业表现突出,人才需求旺盛,无论其所职位数还是招聘总人数均高居各行业榜首。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岗位主要集中如图1的几个方面。通过调研和分析,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信息化和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需要一大批中低端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管理人才。在对企业的问卷多项选择调查中:对学生专业技术的要求,选网络应用,占81%;选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占65%;选局域网的设置、布线,占58%。这说明了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相关工作岗位上,都需要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企业需要中低端计算机网络应用人员,从事网络工程施工及管理、网络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但并不代表中职生没有机会参与更高端的技术工作,在访谈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赵经理时,他建议中职生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自身培养、公司有经验的老师引领,不断积累,仍然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网络技术高端人才。中职网络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网络工程技术员和网络管理员岗位。

(2)企业需求情况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网络运用、网络建设及管理、技术服务、硬件维护和产品开发以及网络编程等。该调研的结果对于我校以后开展教研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指导学生就业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4.企业对中职教育的建议。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企业对我校中职生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建议:

(1)培养标准需改进。多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强调专业与行业对接,班级与车间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但是一方面计算机发展速度太快,另一方面,教师和企业接触少,缺乏交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缺乏了解,造成教学与生产的脱节。

(2)对中职生的能力培养的倾向性。图3的数据显示,企业看中应聘者的素质中,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排在前列。学习能力排第二位,可见学生的领悟能力,技能融会贯通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特别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

四、调研结果的启示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现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学科教育转变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并考虑到专业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扩展性,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调研结果的判断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定位于面向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学分制的形式规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总的来说,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能够动态对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发展走向。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要单独考核,加强其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进行就业前适岗训练,从而达到加强综合技能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永中等.用人单位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用人标准调查[J].管理学家,2010,(10).

[2]刘文平等.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8,(3).

[3]彭涛.高职人才质量标准的思考——来自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J].文教资料,2010,(26).

[4]张丽.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如何适应学生就业需求[J].福建电脑,2012,(1).

[5]王永中等.用人单位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用人标准调查[J].管理学家,2010,(10).

[6]唐玲妮.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然而,我国的中职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职实用人才却相当缺乏,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完全实现国家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现状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出现这种现象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口号上虽然喊着要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在教学模式上却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没有有效弥补教材和现实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全体职教工作者从方方面面不断努力,其中尤其应该注意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中等技能型人才,才能更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课程设置应尽量向拓宽学生知识面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深度,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证明,在计算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发展初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又红又专的全面型人才。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所以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拓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的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如法律、时事政治、安全、信息等等通用知识,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知识的宽度来促进知识的深度,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在课程编排上,中职学校应该适时的增加一些对学生的素质提高非常有用的课程,如历史课,时事政治课等。这些课程虽然不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其长远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补充。在做这方面改革时,学校应注意度的问题,不可因此而给学生增添太多的学习负担。

二、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就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求。然而据资料统计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技术支持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应该深入社会搞调研,看看社会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然后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应该放弃的一些专业课程也要解放思想搞改革与时俱进谋发展。之后就要要求学生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格以社会需求完善自己。

三、以工作任务需要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践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企业实践,懂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随后做到有的放矢。现实状况却是大部分中职学校尤其是一些县级中职学校因为财力有限、思想僵化等一系列原因,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到企业实践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忽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则是理论知识掌握起来还相对容易,而动手能力就差得多了,致使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各级各类中职学校领导一方面应该切实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其实践教学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资金为学生增添一些实训需要的先进设备。第三,教学中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进行课程设置。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社会 人才 中职 职业生涯 策略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

1.科学选择职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职生毕业的就业率高达95%,但是普遍得到的情况是,中职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不高。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专业对口率低,学生学习的专业与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工作不稳定,有很多中职生在毕业后参加第一份工作没几个月之后,就又更换了工作单位,一些毕业生还没有任满实习期就又重新选择了单位。最后,中职生的毕业实习工资普遍偏低,大部分企业给的月薪基本上在1200~1500左右。

就业质量差,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待就业时的盲目性,盲目的选择,使得学生在就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加上工资薪水不高,学生更加缺乏对工作的信心。所以,极容易产生跳槽现象。学生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就难以取得进步,不进步的话,就无法在职场中更上一层楼,最终会约束到自身的职业发展.

2.正确的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十分有必要。每个人在职业规划上因价值观的不同会体现出差异性,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到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的态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从业中的选择和评判价值。目前的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诸多不理想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利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在今后工作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工作态度,以此来更新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对工作的进取、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3.紧跟时代步伐

中职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服务。学生走向社会并不是中职教育的结束,学校的教育只有真正地运用到社会才是学校价值的体现。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才是对中职教育成果的实践。

当下的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明显说明了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能力欠缺,这也预示着今后中职学生很可能因为职业能力不强,而被社会淘汰。所以,紧跟社会的步伐,建设应用型人才,与时俱进,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实现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德育课如何实现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1.课内外双重知识补充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规划,要具有目的性。展开职业生涯指导规划教育,需要将其列为必选课的范畴内,结合国家统编的教材授课,引导学生正确地实现自我评价,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计划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唤醒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意识,指导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帮助他们完成自我的性格测试,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自身职业性质的评估,确认自身的职业理想,为今后的职业做准备。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磨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人才交流会、招聘见面会,这样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对自我筹划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亲临现场,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丰富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更多的工作要领,以增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实现。

2.教师提升自身水平

作为中职教育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需要承担起学生对今后规划的指导义务。所以,针对自己的课程,要积极面对,不应消极等待学校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寻求相关办法,结合多重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职业生涯指导。

首先,教师要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自身的职业规划理论。定期了解一些心理学家、职业生涯理论大师的相关理论,结合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提升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理解,改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教育的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喜欢对学生做出统一的安排与要求,但事实上是,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这类课程,更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特点出发,让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个性,从个性出发才能够真正地找到与之相配的职业。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缺乏相关经验,在指导时,过分依赖书籍资料,缺乏对企业的调查,没有具体的社会实践。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招聘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如果不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对学生一味地讲解陈旧的企业招聘要求,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效果。所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更新自己的实践经历,一是定期进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对当下人才的需求。二是积极搞调研活动,搜集多家企业的信息,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招聘需求,并一一总结,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3.正确指导就业选择思想

职业生涯的规划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就业方向。所以,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相关就业方向,是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鼓励学生更正“XX专业好就业”的思想态度,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果自己对这个专业没有太大兴趣,即使就了业,也很难保持充足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从个人的特点出发,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时保持信心,达到身心的全面的发展。

重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规划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中职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有效体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紧贴课程要求,明确教育方向,依托课程和课外实践双向平台,实现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引导学生创建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捷树.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27-29.

[2]李卉.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57-58.

第9篇

关键词: 中高职生 就业取向 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7,(10).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2007,(4).

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 语文 教材 改革

一、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课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基础学科的必修课,在专业林立的中职课堂里一直被轻视,显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中职教育作为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专业教育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对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又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师难教又必须教,学生厌学又必须学的怪圈。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学历文凭成了就业时的“敲门砖”。大学不断扩招,很多学生选择了读高中升大学的道路,致使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甚至完全失去选择余地,导致了中职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语文基础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未经选择招来的学生,多数语文基础薄弱、语言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甚至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智力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二)教材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高教版语文教材(倪文锦主编)虽然分为提高版、基础版,并采用模块化教学,但仍是教材、教法不分专业,采取“一刀切”;选文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知识陈旧,面孔严肃,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序列安排不完善、选文系统不严密,如基础版第一册(修订版)所选课文《创造宣言》、《安塞腰鼓》、《关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册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都是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知识内容重复,缺乏新鲜感,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导致学生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的现象。

(三)中职语文教师的前途得不到保障,教学素质得不到提高。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为了突出职教特色,增加了实际操作和技能课程的学习时间,不断压缩语文课的课时(很多学校只开一个学年),导致中职一些语文教师无课可上,前途堪忧,不得不出现跳槽或转行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教好教坏一个样,同行之间缺乏竞争,又少有观摩、进修的机会等,造成了中职语文教师积极性不高、不思进取、不进则退的局面。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中职语文教学每况愈下。

(四)家长和学生的“语文无用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激增。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对中职生和技工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也做了积极的报道,甚至还出现了中职生比本科生更易就业的宣传。这些宣传无不透露着拥有“一技之长”便能找到好工作的信息。语文课由于学科的特点,教学效果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所以,家长、学生的“语文无用论”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

二、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了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所以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评价不高。这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和选择。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现行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特色的语文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语文教材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负责”的作用。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更加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本,教本,教学所本,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与凭借,倘若改革教育,势必抓住教材改革作为契机和突破口”。中职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正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例。教材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意义非同小可。从教学论方面看,教材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关系到怎样教。好的语文教材不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体现新思想,提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教师,为他们提出新的理念和更高要求,提供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使他们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活动中锻炼成长。所以,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

三、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原则

中职语文教材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职教等特点之外,还要做到:

(一)突出专业特点,注重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

中职语文教材的接受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现在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毕业后将赴一线直接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满足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注重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让学生的语文所学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为此,语文教材改革必须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课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以高教版语文教材的模式为例,如果在选文时能突出学生的专业,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如在模具专业的语文教材中,可以适当精选一些有关模具设计与制作、或与本行业成功人士有关的文章,既让学生学会分析赏鉴课文,又深一层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及从事本专业必备的素质,学生何乐而不为呢!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有意识地将这些例子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它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前途,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二)体现“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博伊曾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所以,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语文教材也要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处处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是“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念在当今语文教育中的真实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真实需要,建构适合他们的主体式教材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经验获得的过程体验,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从而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形成有利学生成长发展的语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质结构。

(三)选文应遵循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初级技术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必须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即应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要分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后的工作需要,将各类选文的比例关系和顺序处理好,既让学生进一步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并给以推陈出新,又要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拓宽视野、讲求实用。精选一些反映人生与价值、社会与现代、体现实用性的文质兼美、增知益智的文章,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这些“例子”来了解行业、专业信息,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相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仍以高教版(基础版)语文为例,我认为把《计划总结》、《报告合同》与《广告》、《通报》、《说明书》、《摘要》的安排顺序调换一下,会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因为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已缩减为一个学年,学生毕业后一般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写计划、总结、报告与合同的机会应该比写广告、通报、说明书、摘要的机会多一些。

(四)考察学生的基础,分层设置课程的难度。

中职学校专业繁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应该考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置课程的难度。一般来说,文秘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不乏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和计划。教材编写要注意与高职内容接轨,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个性才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为提高层次。商务英语、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教材编写要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能模拟撰写简单的求职信、记录、计划、报告等常用文体,为中等层次。机电、汽修、数控、模具等专业中男生占绝大多数,语文基础较差,多数对语文不感兴趣,来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一技之长,毕业后马上就业,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降低难度,要求其掌握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自我介绍,会撰写简单的常用文体,适应一般企业需求,甚至还要做一些基础文化(字词句篇)的补习工作,为基础层次。考察学生的不同层次,并且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编选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语文水平上有所提高,各有所得、各尽其才。

总之,语文教材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教材改革成了当务之急。各中职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适应自身需要的语文校本教材,逐步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尴尬现状,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语文》基础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琴.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3]孟光雪.大胆改革重建中职语文课程新体系.

第11篇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招考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籍注册、课程选择、学习成绩的评定与迁移为中心的考核与管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的管理进行了论述。

“学籍”专指符合招生规定条件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而学籍管理则是对学生从招考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籍注册、课程选择、学习成绩的评定与迁移为中心的考核与管理。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学籍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又和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学生层次差异较大,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籍管理较普通教育管理难度更大。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变革,带来新的挑战。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变革,给中等职业院校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材料没有及时的进入档案,规范性较差。有些中职院校主要注重《学籍卡片》、《考试成绩登记表》、《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表》等反映学生学科成绩的材料。应该凸显的《考生职业技能鉴定表》、实习、实训等反映职业学校特点的内容还较少,难以保证学生档案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二)电子档案网络化管理存在瑕疵

学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档案网络化管理正是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电子档案的管理也不是尽善尽美,学生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安全性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作保证(如系统用户权限的界定、更改信息必备的条件、查询信息必须的手续),还有网络的不安全性、计算机故障问题、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软件技术的完善等等。这些都将随着电子档案的不断发展而鱼待解决。

(三)档案作用发挥缺位

在学生就业进入市场用人机制的大环境下,学生学籍档案作为记载学生成长情况重要文本材料,发挥了它无法替代的育人和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目前中职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真正从服务中职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要求来实施管理。由此造成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全,信息失真,缺乏过程管理。信息提供滞后于毕业生就业等现象,其服务就业工作的作用发挥也就缺位了。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

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已提上了重要议程。档案管理工作要想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就要实现从上到下的思想转变。一方面,作为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籍档案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意识到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更新档案管理理念,突出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对学校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利用,实现学校档案工作从简单的管理型服务向研究开发型服务的转变,把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建设成为人才工作、干部工作的信息库和参谋部,使档案人员立足于学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建立健全归档材料的形成、收集和传递制度。

1、规范归档材料的要求。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规定,归档材料必须统一使用16开规格的耐久性较好的纸张,字迹材料应是耐久或比较耐久的,不得使用圆珠笔、复写纸、红墨水、纯蓝墨水及铅笔书写,也不宜采用喷墨打印件归档,应选用激光打印件或静电复印件归档。凡是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退回原形成材料单位重新处理后方可归档。

第12篇

关键词 中职 教育 发展 瓶颈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源匮乏等诸多难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呢?

一、中职教育发展瓶颈之现状

1、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学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2、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破中职教育发展瓶颈的策略

1、通过媒体宣传优势,引导和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组织开展系列职业教育攻坚新闻宣传活动,着重抓好宣传选题策划和职业教育攻坚系列主题活动,主动配合、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在中职教育的攻坚时期内,要特别注重在每年的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中等职业学校筹备招生、国庆节、年底总结为民办实事等时段,掀起职业教育攻坚宣传热潮,切实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说各类高等院校,目前连许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因为各具特色,人们各取所需,趋之若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处在普高和高校的夹缝中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摆脱生源大战的箕豆之煎,必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具体途径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龙头”,有了龙头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职学的生存环境,拓展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

3、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次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其三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

4、学校企业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