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舆情报告

网络舆情报告

时间:2022-08-27 03:2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舆情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舆情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1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报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兴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第2篇

2011年度

中国行业信息化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社资深媒体人士,共同组建而成。公司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点击)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共同组建而成。林博士早期曾就职于Google和AOL,是Google和AOL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工程师。

中科点击公司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统称为“军犬软件”(英文名:ADSoft,军犬软件为公司的注册商标)。中科点击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所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也是目前唯一能全面监测藏、维、彝、蒙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软件系统。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中科点击自主研发的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和网络舆情办公系统,它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动态图表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够基于语义自动识别情感、自动分析信息是否为“负面”消息,还能提供360度的舆情专业词典,从各个维度深度透析相关信息。其特有的“舆情漏斗”算法,实现了把互联网“读薄”的目标,大浪淘沙般萃取舆情,并透过图表分析趋势,掌握相关事件的潜在变化规律。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对境内、境外网站,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进行“一站式”全面布控监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

该系统对于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做好网络舆情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宣传、、纪委、检察院、环保、质检、安监、统战、团委、工商、旅游、卫生、教育、税务等部门和电力、煤炭、电信运营商、石油、房产、医药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中。

公司已签约147家客户,包括以北海市委宣传部、襄樊市委宣传部、舟山市委宣传部、吕梁市委宣传部、乌海市委宣传部、沈阳局等为代表的政府客户,以首都机场、国家电网、山东联通等为代表的企业客户。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技术;金融业

1、网络舆情

1.1网络舆情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尚未形成共识,不少研究还存在滥用混用概念的现象,对深入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网络舆情,有必要先理清其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主要有两大阵营。其一是军犬舆情系统创始人彭作文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其二是曾润喜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别强调了舆论与舆情的区别,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舆论。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这也是最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地方。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这两种定义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阐述网络舆情的核心都是网络、事件以及人对事件的反应。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我们要基于网络,针对事件,收集、监测和分析人对事件的反应,以便于相关部门能及时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2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或Weblog)、聚合新闻(RSS)、空间、电子邮件(Email)、其他社会性软件平台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博客网站和个人空间,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1网络舆情技术

网络舆情技术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网络舆情技术主要包括:话题检测、话题跟踪、自动摘要、趋势分析、舆情预警等。

1)热话题检测:可以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度、发言时间的集中程度等参数,发现指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并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和回帖数进行整体语义分析,识别出所有敏感话题。

2)话题跟踪:可以对文章进行聚类,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是否和已有文章主题是同一话题。

3)自动摘要:可以对所有文章、话题倾向自动分析,形成摘要。

4)舆情趋势分析: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分析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热度。

5)突发事件分析: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空的全面分析,得出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貌并对事件的下一步的趋势进行预测。

6)舆情报警:可以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产生报警。

7)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生成相应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可以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查询,得到话题信息的详细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2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网络舆情技术从诞生起就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涉足面也愈来愈广,已经从单纯的社会领域走入了专业性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信息关乎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稳定。

为了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2.3辅助投资工具

目前很多人把网络舆情技术视为新的理财工具,并不夸张,某一个新事件的发生或者是网络上对某支股票的热议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金融实践者们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影响着股市变化的趋势。

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网络舆情技术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将对金融创新、衍生产品等有促进作用。他表示,“未来的资本市场将逐渐转型为市场股民化、股民网络化。”

中科精诚总经理梁正之则表示,“目前网络舆情这一技术仅为一些监管部门运用,未来我们将研究如何逐步向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推广应用。”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智华表示网络舆情技术是基于内容的智能分析技术,金融行业可以建立一个与当前流行的股票软件和金融市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功能定位完全不同的信息跟踪分析技术。并且通过系统监测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等,跟踪分析这些信息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将这些信息按照知识模型体系进行分析与组织,为投资者及相关机构提供便于分析利用的、相互关联的信息来源。

2.3.1声誉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监管制度,初步建立了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制订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及积极回应,互联网业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金融机构如何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有效舆情监控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近两年来,金融行业的“声誉危机事件”屡见不鲜,致使相关金融机构形象受损、信用度滑坡,并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网络舆情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它能有效防止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和舆情失控,协助金融机构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为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

2.3.2辅助决策管理

辅助决策管理系统主要作为相关管理机构的辅助决策工具,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收集分析金融市场信息,并与传统的金融分析数据相结合,以决策主题为重心,以传统金融分析方法为基础,网络舆情技术为辅助,构建决策主题研究相关知识库、政策分析模型库和情报研究方法库,建设并不断完善辅助决策系统,为决策主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和知识服务。为金融管理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起到帮助、协助和辅助决策者的目的。

3、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舆情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1)舆情技术的准确性问题。网络舆情技术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性的检验标准,其准确度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尚不可知!尤其相比对一目了然的公司财务报表、年报这类结构性数据进行预测,运用舆情分析技术对纷繁复杂的非结构性数据——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真的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吗?

2)网络舆情技术给网民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通过网络舆情技术所收集的信息难免涉及到网民个人隐私,这些信息该如何管理?是否会给网民带来困扰?

3)对于相对复杂的财务数据结构,对其跟踪和挖掘技术也要求甚高。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9

[2] 马海兵.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N].光明日报.2007.01.22.

[3]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银行家.2010,(12)

[4]章栋兵.互联网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第4篇

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同时也是大陆最大的涉藏网站,中国网的担心并非多余。2012年2月以来,受到一系列藏人自焚事件的影响,大陆地区一些颇具人气的藏文博客被关闭。青海湖网的藏文博客一度发出公告称:“由于部分用户不按照此博客宗旨发表日志,暂时关闭此博客,敬请广大博友谅解。”

此前亦有境外媒体报道称,著名的藏文博客网站也曾被关停,“原因是该网站发表的诗歌《哀痛》描述了发生在的自焚事件。”

目前,内地基于中文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水平整体相对滞后,监管部门尚没有成熟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于是,在一些敏感事件发生之后,不得不关闭网站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

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正在进行《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的课题研究,或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简单化的管理方式,也将缓解娜科等网站编辑在内容监管方面的工作压力。

藏文、维文网站是管理重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大陆网民数量已达4.85亿。在公众对中文网络的使用越来越熟练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字网站也提上官方管理日程。

赵小兵是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副主任。据他介绍,目前直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并不多,主要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傣文等9个民族10种文字(傣文包含新傣文和老傣文两种文字)。根据该中心2011年的调查,大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总量在389个左右,其中维吾尔文网站175个、藏文网站109个。

1999年12月,世界首家藏文网站在西北民族学院建立,此后藏文网页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的藏文论坛和藏文博客涌现出来。藏文网站从2009年的45个发展到2012年的130个。与全国网民增长速度相比,藏族网民的增速较为突出,增幅达8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藏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一些藏传佛教寺庙里的佛学院也为修行的学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习打字、排版和网页设计等内容,并将推出自己的网站。考虑到民众使用藏语文的习惯,也―直致力于藏语言文字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研究。早在1997年,藏文字符计算机编码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少数民族文字。

1998年,新疆诞生了第一个维文网站――塔克拉玛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维吾尔文网站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2009年乌鲁木齐市发生“7.5”烧严重暴力事件之后,新疆网站数量明显下降。原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对全区已备案网站主体信息进行人工电话核查,从7月到12月,依据《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注销了包括中文和维文网站在内的4966家网站备案。

舆情监测的现实困境

少数民族网站在境内蓬勃发展的同时,境外网站数量也有显著增加。2008年“3・14”事件发生之后,《环球时报》引述外媒的报道称,在过去几年内,有大量宣扬“”的网站和网页出现,“‘流亡政府’已将互联网当做了一个强有力的吸引藏人对抗中国的武器。”

一年之后,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让官方再次注意到互联网的作用。“7・5”事件发生之前,有些维文网站大批转载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6・26”聚众斗殴事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造谣煽动,直到7月4日晚,一些网民在QQ群、维吾尔文论坛和个人空间发帖,响应“世维会”在境外组织的游行示威。大陆学者撰文称,“从‘7・5’事件我们认识到,维吾尔文个人网站已经成为舆情的重要窗口。”“目前有些维吾尔文个人网站论坛转载境外信息,报道不实消息,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维文新闻信息,特别是时政类信息的宣传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2006年6月27日,拉萨,一位年轻的喇嘛在网吧使用互联网。

其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运用本民族的文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意见及要求,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许多研究机构和市场主体声称,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这类网络舆情的监测服务:其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各类网络信息进行汇集、分类、整合、筛选,也可对定制关键词的相关主题进行实时监测,全面分析网络舆隋发展趋势,提供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决策参考和风险预警。

但政府部门对网络中藏文舆隋监控尚处于传统的人工方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尽管能够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舆情报告但也是通过人工检索进行分析,与中文舆情报告相比,欠缺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些商业机构如谷尼国际软件公司,也开发了“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多语言版)”,支持维文、斯拉夫维文、拉丁维文的舆情服务。中科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也声称“可有效监控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彝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语言舆情信息”。

谷尼国际软件公司副总邹鸿强告诉记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舆情监测需求,在“3・14”事件和“7・5”事件后明显增多,客户不仅有宣传部门,还有公安机关和安全部门。

但是,谷尼国际软件公司提供的少数民族语言监测服务,目前仅能实现定向采集与全网搜索这两种监测方式,至于中文舆情监测中的内容情感分析、主题词自动提取、全文检索等服务则无法实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词库和知识库。”这些都有赖于相关学术机构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预警敏感信息

目前大陆开展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研究的学术机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随着少数民族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大陆近年来明显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中央民族大学承担的“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民委的资助;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论文《基于藏文网页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获得了国家863项目“多语言基础资源库研制和共享”的基金资助。

赵小兵介绍说:“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中英文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着编码方式不统一、藏文分词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这样将对敏感词的监控以及话题的发现与跟踪造成极大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舆情监控的质量。”

中央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晓东是“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该项目到2013年结项,预期目的是能够针对各类敏感信息,提出不同级别的预警方案,“目前能做到敏感词的自动发现和跟踪。”

赵小兵补充说,如果仅仅依靠关键词匹配的方式进行网站管理,发现敏感词就进行过滤的话,非常容易产生误判,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少数民族语言本身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有很多同义词,一个所谓的敏感词放在一句话中也许表达的意思可能并不敏感,同样,一个非敏感词恰恰可以用来表达敏感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多义胜与复杂性要求我们的检测软件更加智能,能够从词语的深层含义去判断它是否敏感,而不是简单地抓出一个表面形式上的词。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不能将管理简单化,一定要人性化、智能化。”

西北民族大学研发的舆情监控系统目前据称可以“对藏文网页的‘敏感点’进行监控以及对‘热点’实现预警,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以传统人工方式对藏文进行舆情监测的实施难题,为政府掌握藏族地区的舆情状况以及网络文化安全作出贡献。”

另据记者了解,公安部门也在开发一套藏文舆情监测系统,其目的是掌握境内外藏文网络舆隋,从源头上了解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最新动向,在应对其可能对境内造成的影响时把握主动权。该软件目前已经在公安系统内部测试使用。

由于现有技术手段不够成熟,内地少数民族文字网站普遍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对于用户创造内容的博客和微博业务,一般不会轻易涉足。即使开通了这一业务,也都采用先审核后的办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内容风险。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评估指标

媒介信息已步入双向交流的Web2.0时代,直接驱动着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进入网络治理时期。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新媒介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应对新时期、新媒介环境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1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体系化思路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涌现,政府在相关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继续增强,反应速度稳步提升,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应对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但是,当前涉政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的《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显示:涉及政府领域的公务员管理和司法执法类的网络舆情事件位列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名的前2位。同时,其负面效应呈逐步增大化趋势,青岛植树增绿事件、“适度腐败论”事件、陕西“天价烟”等事件的应对过程均反映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究其原因,首先,不论是从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还是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采用单一的应对机制或仅仅依靠单个政府部门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的。其次,网络舆情是“舆情”这一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技术层面定量表征概念的有机结合体。网络舆情的应对既涉及到引发舆情的现实热点事件的解决和相关事件社会舆论的引导,既属于政府社会管理的范畴,又涉及到在网络媒介载体上,舆情信息产生及传播的技术特性,且必须依靠网络技术手段予以事前监测和事后调控。因此,必须将微观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宏观的政府管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1]。其三,当前对舆情事件的分析往往是从少数案例中推出结论,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没有将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及其网络传播机制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事件舆情准确分析的研判体系;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舆情自身的变化特征,还没有将政府干预行为作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应对实践来看,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还处于一种自发的“蛮荒”状态:有的还局限于传统的舆论宣传方法,缺乏适应信息环境下的舆情引导机制;有的虽然购买了软件公司的舆情监测软件,但不适应政府部门的特殊需求,同时单纯监测手段的提高无法解决舆情处置和舆论应对的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公共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中存在着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既造成软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导致在公共热点舆情爆发时,部门间互相推诿或信息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由于各自对于舆情形势研判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舆论引导策略不协调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网络舆情动态调适应对体系研究Mar.,2013Vol.33 No.32 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构建“体系”一词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2]。根据这一定义,应对体系应涵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并构建相应环节的应对子体系,全面覆盖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支持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流程。基于这一思路,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政府管理、研判实务、技术方法3个层面的内容3个层面中,技术方法层是基础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计量学、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设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软件,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属性分析、观点倾向识别、主题检测跟踪等基础。研判实务层以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为依托,进行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和信息收集,并通过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进行网络舆情研判标准的参数设定,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特征量化处理并进行分析,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化预警、演变规律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应对评估总结等舆情研判的实务性工作,并将最终的舆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转化为参考性建议,为政府管理层应对机制的制定和应对措施的采用提供决策参考。政府管理层涵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引导控制、应急联动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网络舆情的网下事件处置和网上舆论引导工作。3个层面分别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关键子体系:基于管理层面,构建网络舆情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基于实务层面,建立网络舆情的科学研判体系;基于技术方法层面,形成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如图2)。在研判体系中,引入近年来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构成基础案例数据库,并不断加入新近网络舆情事件,建立持续更新的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库。进而以案例库中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样本,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抽取各类事件舆情信息的特征值,构造舆情分类信息特征值库。在此基础上,构造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政府在各类事件舆情的应对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进行量化研究,将其抽象化、要素化,作为应对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图2中“政府干预行为因素环境变量”),并结合特征值库中不同类别舆情的特征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应对措施对于不同类别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性,从而建立针对不同类别舆情的政府应对体系动态调适机制。3个子体系间有机融合,覆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同时,互动反馈,通过对舆情演变态势的即时统计分析和图表呈现,及时调整舆情应对策略,并基于应对的实效评估改进信息分析模式,优化体系架构,从而实现内部信息流共享,外部环境信息流动态反馈的自适应开放体系。图2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框架图

3 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研判机理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应对体系的实效性,是整个体系的功能核心。研判体系作为中间层次,在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技术体系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从而为管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持。研判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工作有以下3个方面:①舆情分析。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包括属性识别、信息分类、数量统计、重要性分级,同时结合人工分析,通过与之前信息分析结果相比较,研判相关舆情的观点极性和变化趋势。②舆情预警。实现危机舆情预警通报,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计算原则,得到特定舆情的综合量化评估值,将该值与预先设定的预警信息等级相比较,超过预警阈值则自动报警,继而引入人工干预,启动政府应急方案。③舆情评估。主要是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评估研判模型的准确性和政府应对策略的实效性,为舆情应对体系功能改进及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为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必须建立完备精准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的客观性,并及时通过预警等级指标的判断,对危机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响应,同时有助于加强对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辅助政府干预性措施的制定,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性。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包含舆情公共指数、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舆情趋势指数4个评估指标集(如图3)。公共指数是描述舆情信息本身属性的参数集合,是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趋势预测指数的计算分析中都需要用到的基础参数集。预警指数用于判别舆情的信息敏感度及情感倾向度,并通过定义舆情等级指数,实现危机网络舆情的识别及预警。演化周期指数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舆情演化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舆情演变规律的参数集。舆情趋势指数主要用于追踪舆情发展态势,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态势。将上述4个评估指标集进行细化,共选取17个指数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包含33个基础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同时对33个基础评估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并根据权重大小设置相应的分值。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4]。目前,用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排序法、专家决策咨询法、模糊方程求解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5]。我们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专家咨询法作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等一系列步骤,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相较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来说,该方法简单明了,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和比较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舆情公共指数舆情公共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信息属性指标是反映舆情信息的基本属性。信息基源指标是说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基于现实事件或热点问题,并根据事件影响程度予以不同分值进行标示。舆情类型指标用于定义相关舆情所涉及事件的类型,用不同的分值标识不同类型事件性质的重要程度。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信息属性:人、时间、IP地址、信息格式、来源网站、网站影响。信息基源:现实、现实热点事件/问题、非现实事件。舆情类型:舆情信息的内容或基于的现实热点事件所属的类型。网络舆情公共指数的计分项是依照各指标参数对于舆情重要性评估的影响权重来进行选取,按照上述原则,息属性指标中选取了“信息格式”和“网站影响”作为计分项,事件的图片和音频信息能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视频信息的感染力更强。信息来源网站的权威性和人气量会直接影响信息的可信性及其传播范围,新闻网站具有采访权,的信息更具说服力,而热点论坛社区和微博的传播力强。信息基源指标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与现实事件的关联性强度进行分值的设置。舆情类型指标参照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戴媛等人所遴选出的14大类舆情主题指标[6],同时根据政府相关舆情应对的紧迫程度,将舆情事件类型归纳为7大类,分别设置相应的分值。

3.2 舆情预警指数舆情预警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和预警等级指数。话题敏感度指标是标示舆情信息的敏感程度,将舆情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息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提取主题关键字,与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相比较,匹配一致则认为该信息为敏感信息。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可设定为发帖地域、人名、机构名称以及政治倾向性词汇等,从而作为敏感信息的评判标准。情感倾向度是反映信息内容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程度的指标,从而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的级别。预警等级指标用于定义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等级越高表明舆情的影响范围越大,所导致的危机发生几率越高。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话题敏感度:评判信息敏感程度,分为敏感和非敏感两项。情感倾向度: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中性)。在综合考虑国际标准、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演变特性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7]。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的实现过程是:首先抽取那些能够突出反映舆情主要特征的因素,包括前述舆情公共指数中的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指标,以及后面要介绍的演化周期指数中表征信息热度及话题影响力的指标参数,还有预警指数中关于信息内容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对上述3个指标集中各指数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一定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从而计算某一特定网络舆情的总指标值。最后通过比较预先定义的舆情预警指数中的预警等级指标,对总指标值所属的预警值范围作出预警等级判断,进行相应级别的警情提示。鉴于上述实现过程的分析,舆情预警指数主要用于实现危机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功能的,其所包含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参与舆情总指标值的计算过程,而所包含的预警等级指标是用于舆情总指标值范围的判断过程。

3.3 演化周期指数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阶段、隐退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对比见表1所示:

表1 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特点对比表

阶段事件致因热度网络观点

集中性影响力舆情态势萌芽阶段模糊很低个体分数极小出现端倪发展阶段逐渐清晰迅速增加群体分散扩大波动发展阶段完全清晰稳定增高群体集中最大积聚顶点隐退阶段逐步淡化迅速收敛逐渐稳固降低逐渐消退了解了舆情演变周期的各阶段特点后,进而需要分析各个阶段的舆情要素构成以及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阶段相同要素不同值的比较分析,获取舆情的变化趋势,最终归纳出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建立相关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型。

3.3.1 萌芽阶段分析指标网站影响:用来评估网站的权威性。第一时间话题网络发帖的来源网站是否是国内外权威网站,可预测话题的影响范围及关注度。原帖属性:人、时间、IP地域、信息格式、来源网站、链接网址。信息基源:分析事件来源。发帖内容是否基于现实突发热点事件,现实事件的性质。话题敏感度:评判舆情信息的性质。事件的主题或内容是否和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吻合。通过关键词所标识的特征性来判断发帖所涉及的地域、敏感人名、机构名、政治倾向等。情感倾向度: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级别。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

3.3.2 发展阶段分析指标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并观察隔日发帖数量变化趋势。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基于现实事件的话题,是否与现实事件变化同步,网络观点与现实观点是否一致。

3.3.3 阶段分析指标舆情透明度: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或基于的现实事件过程清晰程度及疑点聚焦。意见群体极性:各种群体意见是否综合汇集成一种或几种观点,观点的正面性或负面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官方舆论的数量。舆情处置维度: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每次应对舆情的观点、举措、效果评价。二次舆论形成度:事件解决后,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顾及评价的言论在网上所引发的再次热点讨论贴数及出现的新观点。

3.3.4 隐退阶段分析指标相关主题末段贴数:跟踪舆情解决后一定时段内网络发帖数,统计其热度变化情况。三次舆论形成度:相关主题讨论逐渐消退后,最终处理是否彻底,事件是否出现反弹,从而引发原始话题舆情终结后的后续相关舆情出现。上述各阶段舆情要素所包含的分析内容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需要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分析工作。计算机系统完成信息数量统计和趋势比较工作,人工完成描述性判断和评论及对程度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工作。最后,舆情规律演化框架的研究需要综合以上各阶段的舆情要素,可通过历史网络舆情为案例,进行各要素分析,从而整理出普适性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而分类总结不同性质舆情演变的特殊规律。

3.4 舆情趋势指数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热度变化度:每日发帖数、回复数、浏览数的变化比较分析。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舆情趋势指数通过舆情信息数量变化、话题集中性、影响扩散度以及观点变化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展现,同时对照网络舆情演化周期模型,估算当前趋势所处的舆情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政府应对措施并为将来舆情可能的发展状况拟定好应对预案,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4 结 语本文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动态调适的应对体系,基于网络舆情评估指标的建立,详尽分析了应对体系的舆情研判机理,为解决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案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0.

[3]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4]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5]张玉亮.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12,(7):1034-1037,1043.

第6篇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2005年,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直到2003年,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中,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以及跟踪调查,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数据挖掘法,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Wed挖掘法,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导致控制时间错误,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短信预警,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邮箱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弹窗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舆情时间时,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中新网了一个新闻报道,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大量地宣传信息,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盲目的随大流,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容易出现情绪激动,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且范围较广,所以,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明确舆情的导向,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2)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平时工作中,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第7篇

关键词:监狱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监狱突发事件

1选题背景

关于司法以及监狱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在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曾明确指出,会议上做出了以下决策:要推进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并生效法律文书,严厉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乱纪行为。该会议文件的提出与下发,是对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深化执法司法公开、增强执法司法通明度的新司法机制的总体建设要求。此外,在随着(2014年2月27日)的中央网络安全领导小组会议上,再一次提到了该领域的建设内容,明确指出要做好一切网络舆论工作,这并不是短期的建设内容,而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规划活动,要坚定创新网络宣传,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络的正面力量,坚定不移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2010年以后,随着国内新闻传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新闻、网络成为了社会公众充分表述自己对社会意见看法的重要平台,也是主流平台。近几年监狱接连发生了一些类似的突发事件,再加上监狱作为一个特殊性的政府执行机关,因而将其再一次推向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基于此本次课题研究,着重探讨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的创建,在研究结构上,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切入。第一,分析司法监狱系统在应对监狱与网络舆情突发问题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第二,结合着陕西省女子监狱和未成年人管教所的实际情况,提出监狱与网络舆情紧急/危机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基于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创新完善,探讨与之相对应的健全机制,例如,司法监狱系统行业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等。

2网络舆情概念解读

2.1网络舆情的内涵

关于“舆情”一词,最早可见《旧唐书》一书,发展到现代,舆情的真正意义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003年。在(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这样提到,“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生产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是国内研究领域最初给予的相应定义,简单一点讲,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对社会现存的问题拥有一种绝对的观点表述权利,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情绪、意见,它们之间相互交错。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民众通过互联网络这一平台,针对社会某一焦点事件,来表达并传播出自己的一种情绪和认知。换言之,本课题着重探讨法网络舆情,实则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络上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2.2网络舆情的表现特征

关于网络舆情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社会舆情价值观展现。首先来看网络舆情的自由性,舆情的对象是新闻,而新闻的主体则是问题的焦点,也就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新闻评论本身就具有自由性。互联网是一个空间相对开放的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民众在不违法法律的前提下,可自由发表意见,具备了参议政事的便利,例如,BBS、博客、新闻点评等。从侧面来看,网络舆情的这种自由性,恰恰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矛盾。其次是交互性,互联网络平台上,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可以实现互动性实时交流,相互交换意见,使得讨论更深入,这样可以更加集中、深度的反映出问题的根源。此外,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新闻话题上,因为在互联网上,每一个新闻点,其话题的关注项都不尽相同,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以监狱网络舆情这一层面来看,其话题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有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军事层面、政治层面等。最后是网络舆情的偏差性和突发性。以最近出现的几起监狱罪犯非正常死亡为例,在互联网这一公共平台上,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网络民众经常会看到一些缺失理性的言论,这些言论常常过于偏激,掺杂着过重的不良情绪,甚至包含一些的有害舆论,之后便在众人的响应下,最终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同样的道理,突发性也是网络民众情绪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当监狱服刑罪犯非正常死亡的消息传播出去以后,网络舆情的形成非常迅速,成为了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当前监狱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3.1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现有19座监狱和1座未成年人管教所,押犯人数近4万人。以女子监狱和未成年人管教所为例,陕西监狱系统针对服刑人员开展了“日行一善,以善养德”的主题教育活动,与前两年相比较,大幅度提高了罪犯改造的质量,法律常识、道德常识教育合格率超过了95%,顽危犯转化率达到了75%,监狱内违法违纪率得到控制。虽然整体上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一旦出现一些突发性质的行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会被传播出去,加上监狱网络舆情应对方式单一,很难将第一手真实的情况传递给社会公众,公开的新兴得不到民众的足够反馈,因而导致监狱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常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

3.2深度分析、提出对策、创建机制

上述着重阐述的几点问题、矛盾,是一个大的层面,结合着实际情况细细分析,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小方面,这也是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缺陷的共性问题和限制性困境,分别包括:①决策层不重视,没有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没有适时建立相对应的长效机制;②人员编制紧张,特别是监狱事务管理领域信息化人才的建设,从而使得涉警舆情在第一时间错过了处理和应对;③财政经费比较紧张,技术人员对网络舆情数据分析水准不高,缺乏类似的培训;④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前文关于网络舆情特征探讨的内容中,可以了解到,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性、多元性、突发性是其主要表现特征,因此,本文认为,在应对机制搭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第一点,把握时间,第一时间介入整个事件,以便转被动于主动,并面对网络上社会民众的质疑和不良情绪的宣泄,尽早的做出积极回应。因为,对于网络民众而言,第一时间获悉的信息,在脑海内的印象会更深刻,这也是最近几年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不利的、危害的言论迅速占领大半个互联网络的主要原因。所以,争取时间、掌控主动,这是第一原则。简单一定将,话语权非常重要,抢占了话语权就意味成功了一半,如此一来,便可最大程度去争取广大网民和媒体的支持。其次是第二点,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监所一定要敢于正视矛盾,注意用语。同时,也要遵循“统一口径、不说假话”的基本原则。通俗点将,就是要求监所要在确保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将有利于还原实际情况,以及恢复监狱声誉的信息多传递给公众媒体,将不利于监所的信息尽量避免透露给公众媒体。第三,监所领导要以身作则,比如,在新闻会上,适时向媒体作出解释,包括承诺和道歉,尽最大努力挽救监狱的声誉。第四,妥善处理好善后事宜。比如,认真受理公众/媒体的投诉,并且采取必要的方案来安抚受害家属,善后工作一定要细致周到。

4结束语

由于监狱工作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性,加上监狱对外宣传局限性大、力度不够,一旦囚犯越狱、警囚冲突等突发事件发生曝光,会迅速成为各种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把司法监狱系统推在风口浪尖上。根据中国警察网的2013年涉警舆情报告显示,榜单上的二十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与警方或警方工作有关,这给监狱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带了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基于此,本课题专门就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的创新建设,提出了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揭国松.关于应对监狱舆情危机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8(4):22-25.

[2]杨健.监狱舆情工作研究[J].中国司法,2012(9):78-81.

第8篇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ibrary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Big Data Times

Abstract Library faces bo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big data tim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Library and Shanghai Library have gained experiences in this area, the overall service is not satisfactory in data types, the use of tools platforms, and added values of products.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i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of data, the analysis of new data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new tools platforms.

Key words big data; library; data mining; SMEs;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挖掘和分析大量用户、供应商、经销商等企业经营链条中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行为数据和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数据信息,进而掌握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洞悉可能存在的商机与研判未来市场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一个成功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竞争情报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计算中心等情报中心,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参考和信息情报。但对占有市场数量比例达99%、提供了80%城镇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1]来说,尽管明知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竞争情报能为企业带来多方巨大的效益,但受限于规模、财力、人员等因素,并不是每家中小企业都有能力或条件建立企业自己的情报机构,于是,通过市场行为去购买、定制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便成为一种常态与主流趋势。图书馆作为始终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为己任的社会、机构信息中心,也一直是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用户出现的多种变化,为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1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

1.1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更需要竞争情报服务

据《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实施现状调查分析》[2]分析,国内竞争情报较活跃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医药、金融、消费品等领域,竞争情报多以咨询研究、消费者市场调查等浅层次态势出现,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几乎与竞争情报绝缘,而IT企业的竞争情报界则主要以工具提供商的身份推介其软件产品,很少提及自身的竞争情报,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和基础更是可以忽略不计[3]。这种现状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决策不当和经营不善,生存能力不强,容易走向灭亡。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仅上半年就有约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全球500强企业中,95%以上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如微软、IBM、P&G、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海尔等。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其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及其周密的运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是突显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劳动生产率、专利技术、生产规模等传统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知识生产率、知识转变能力、产业发展态势研判能力等成为了新兴的竞争指标,而产生这些知识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则无疑是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那些庞大数据集,如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周期、企业自身的员工生产率竞争水平等。而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与第三方情报服务机构的购买、外包合作就成为中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最佳乃至唯一的选择。

在众多第三方情报服务机构中,图书馆无疑是企业特别是那些迫切需要竞争情报服务的中小企业的最佳竞争情报服务合作者。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情报人才进入到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也已在信息咨询、专题定制、知识服务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优势;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资源、信息获取优势,这使得图书馆具有其它机构无法相比的开展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人才、经验与资源优势。

1.2 竞争情报服务是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增长点

目前,尽管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均、服务内容单一、高校图书馆发展滞后等问题,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昆山图书馆等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了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增长点。

(1)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帮助企业建立对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企业运营、产品服务、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全方位的信息监测和分析服务。通过信息和数据监测体系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趋势分析,提供有竞争能力的比较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公共传播评估报告和品牌竞争性分析报告。同时,还提供敏感信息预警服务,即时向用户提示行业重要信息和企业负面信息,将监测到任何可能会对客户利益造成潜在危害的负面报道,及时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做出迅速反应,从而掌握公关宣传时效、启动危机监控机制[5]。国家图书馆除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外,还提供舆情分析服务。舆情分析服务是帮助政府部门、企业公司了解舆论动向,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引导舆论发展,其中包括热点舆情分析、专题舆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分析[6]。国家图书馆专门设立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由一批具有较高学历层次、训练有素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专业性信息咨询。

(2)上海图书馆。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建的行业创新信息情报服务平台,承担着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中重点行业创新信息延伸服务的部分职能。这一平台现有先进制造、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三个行业领域的情报导航与信息服务,以及“美国政府研究报告”的推荐服务[7]。

(3)天津泰达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实行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区域性文化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内高科技企业,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和泰达科技发展集团合作建设的“滨海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动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包括科技查新、专利知识产权服务、个人学术博客服务、网上咨询服务、信息定制(代检代查)服务等,还为参加培训的各个企业提供VIP远程检索卡,使企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便捷的知识服务。在这些服务过程中,泰达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服务品牌[8]。

(4)昆山图书馆。昆山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是由昆山图书馆和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共同创建,该平台采用最新无缝隙嵌入式本地化技术,为昆山政府、产业集群及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服务。昆山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由雷达采集、信息分析、资源管理、网络协作及内容分发系统构成,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产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它以快速、便捷的检索,节省信息搜索时间,为用户抢占市场先机;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实现差异化的情报服务战略[9]。该平台集资源整理、信息查询、情报分析为一体,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定制相关竞争情报资源,进行情报源的分类与维护,是昆山产业竞争情报战略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同时,它还能为昆山境内企业提供专业文献,降低企业在研发设计中的成本。

2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发展对策

尽管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特别是一些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已在竞争情报服务方面做出了长足的尝试与探索,但其自身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如所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依赖于图书馆馆藏书籍与免费的网络资源、对竞争对手等相关数据的获取主要以网络获取为主、对情报研究工具的应用还不广泛和深入、所利用数据主要以存储于图书馆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为主,等等。这使得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工具平台应用、数据来源类型、综合价值判断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而不易从数量巨大的数据集中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情报,并形成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因此,图书馆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竞争情报服务方面的不足,进而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路径去寻求更大的发展。

2.1 加强数据的集成化运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对象,对图书馆来说,如果能够将来自各个方面异构、零碎、多源的庞大数据融合在一起,无疑将对其在竞争情报工作中洞察到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细微变化,从而快速响应,制定有效竞争策略产生积极帮助。越来越多的案例也表明,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不但具有巨大的统计意义,也能为各种预测模型、对手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不但能对竞争情报工作产品提供源数据支持与论证,也能通过对其分析实现预知未来发展趋势、提高生产率、降低经营成本。如沃尔玛就建立了一个超大的数据中心,其存储能力高达4PB以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沃尔玛掌握了顾客的购买习惯,不同商品一起购买的概率,购买者在商店所穿行的路线、购买时间和地点,从而确定商品的上架布局及分类优化;决定对各个分店不同商品进行增减,以保持最优库存,降低成本;洞察销售全局,瞬间捕获到各种细微的变化,从而快速响应,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大数据工具对供应链进行分析以选择供应商、优化物流配送方案和进行价格谈判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商品品种和库存的趋势进行分析,以选定需要补充的商品,分析顾客购买趋势和季节性购买模式,以确定降价商品,并对其数量和运作做出反应[10]。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案例中,沃尔玛的数据分析应用尽管占据了数据企业拥有且为企业用户所创造、所应用和数据量巨大、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优势,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其在数据分析中注重对集成化、多源和异构数据的应用,如对客户信息行为非结构化数据、产品销售数据与客户购买数据等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为情报分析的集成化运用提供了基础。这就促使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需注重和加强数据特别是集成化数据的运用,也要求图书馆资源建设者需建立一个公共的集成环境,将分布于图书馆、数据库、网络、智能终端、联盟、省市科技共享平台等各方面组织机构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映射与关联规则建立成为一个集成数据平台,并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透明的访问界面,从而构建竞争情报工作者对数据集成化运用的基础。情报工作者在具体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中,也需注重对分布在各个孤立信息岛上的自媒体资源数据的收集与运用,通过集成分析系统进行处理操作,以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

2.2 关注新型数据资源的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重大战略决策,都会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留下各种数据记录,通过技术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即可再现一个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发展全景。竞争情报研究就是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和模式,洞察企业竞争环境,预测未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11]。

(1)社会网络数据。社会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多种智能社交终端的应用,使得置身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每一个信息行为主体都会产生大量的社会活动数据,并组成一个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数据网络。图书馆竞争情报工作者通过网络中竞争对手、领域内合作伙伴等群体数据的结构、属性、关联分析,如基于链接的节点排序、基于链接的节点的分类、节点聚类、链接预测、子图发现等[12],可找到大量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实现。如从人际关系的网络节点中心度来分析竞争对手,可以发现其某一时间段内的信息活动相关者,而对这些可能影响到竞争对手相关活动(如发展决策、企业信贷等)的信息行为相关者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又可以推断出竞争对手正在进行的活动,甚至可以预判出其即将进行的活动,实现数据的相互支撑解释和验证,为图书馆为企业用户制定相关的竞争策略提供支撑。

(2)实时动态数据。网站、微博、微信、论坛、新闻报道等大量的动态实时数据,也是一种图书馆需要注重利用的竞争情报数据源。图书馆可以通过数据网络爬虫等技术对竞争对手随时产生的交易数据、网站访问日志等实时数据流进行扫描抓取,将抓取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需求分配到不同窗口进行挖掘处理,在掌握竞争对手实时活动的同时,既保证了图书馆为企业用户制定的竞争策略具有足够的敏捷性,也可能从其中发现蕴含在数据背后的行业发展规律,如竞争产品的销售规律等。

(3)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与传统数据运用字段等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相比,大数据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以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作为数据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竞争情报工作需要注意这些能够挖掘出巨大信息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如竞争对手的多媒体信息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关联和相关工具运用,如对数据的可视化展示等去分析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完善自身提供给用户的竞争策略。

2.3 注重新的工具平台的应用

由于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工作处理对象即数据的数量巨大、类型多样、来源复杂,因此需借助大数据存储中心和处理平台才能完成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分析,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需注重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平台的应用,如针对大数据分析处理的预测性分析、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可视化分析、语义引擎和数据挖掘算法等五个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所分析处理数据的内容和要求而选择采用哪些工具和平台,如对数据的采集,图书馆可能有别于采用存储每一笔事务数据方式的MySQL和Oracle而使用Redis和MongoDB这样的NoSQL数据库;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在一些实时性需求时选择使用EMC的GreenPlum、Oracle的Exadata,以及基于MySQL的列式存储Infobright等,而对一些大批量处理者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需求可以使用Hadoop;数据的导入/预处理可以使用来自Twitter的Storm进行流式计算;比较典型的数据挖掘算法有用于聚类的K-Means、用于统计学习的SVM和用于分类的NaiveBayes,主要使用的工具有Hadoop的Mahout等[13]。

第9篇

[关键词]舆情信息 增值 模式 研究

一、当前信息工作的主要难点

1.技术系统阈限。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突破人脑筛选研判的极限,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完善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提高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舆情分析师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化的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的舆情系统,能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空分析和预警,但由此也衍生出“技术万能”的工作惰性。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语义识别、情感辨析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阈限,在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的场域变量和约束条件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无界等因素。只有将专业人士的宝贵经验、逻辑推理规则与系统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机结合,建立一条从事实认定到价值判断直至应对处置的“全程高速公路”。

2.采集信源失真。

是否能够有效进行舆情研判,关键在于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面对复杂严峻的舆情态势, 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组建自己的舆情信息队伍,建立专门的抓取渠道,并设计出科学的搜集流程,形成通畅的、可靠的舆情汇集系统。但是,这类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信息机构,主要收集汇编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侧重于“听民意”而不是“问民意”,甚至会“报喜不报忧”,僵化为对本部门、单位、系统的决策印证。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信源受采集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会造成采集到的信息失真、过时、失效。主观因素有:决策者长官意志制约,信息采集者取舍不当或定向采集,查证信源不规范、文本核对不严谨等。客观条件主要指采集信息的方法误差,比如:抽样的偏差,计量的误差,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当,数据汇总失误等。凡此种种,都会制约舆情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实用程度。

3.研判能力薄弱。

网络时代,媒体格局以及舆论生态的变化,显著改变着各级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数据无限性和决策者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舆情信息及衍生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切皆可量化”的数据时代,决策者要想准确把握民意、避免误判,就必须通过第三方对舆情信息进行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通过挖掘、分析舆情关联数据,对各种信息加以对照比较,从中提炼出与决策信息,为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对舆情信息的把握和研判,对于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因其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判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舆情报告主要不足在于:舆情信息研判一般化、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能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服务地方党政部门的功能不足。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舆情分析等方面,我们的舆情服务浅尝辄止,不仅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

4.工作机制滞后。

合理运行、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制,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科学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面临舆情攻防新形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决策机构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需要,通报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筛选、深度提炼、量化统计,共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使舆情信息工作沿着为决策服务的方向有效运转。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种群体劳动,这种劳动的组织形式又与工作机制的运行紧密连在一起。目前,舆情的引爆点和传播渠道正在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舆情信息在新旧媒体之间出现了快速的跨界传播和强烈互动。舆情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效应又导致本地舆情外溢、境外舆情倒灌,传统的内宣和外宣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工作机制滞后导致对舆情信息双向互动、多频共振估计不足,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相当难度。

二、信息增值开发的主要模式

1.广谱监测与重点筛选结合。

正确决策的出台,离不开信息工作的高度组织化与科学化,合理的信息构架将极大的丰富决策内容。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现“爆炸”态势,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茫然无措。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不仅妨碍了决策效率,还会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毫无疑问,不合理的信息架构会严重影响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鉴于舆情信息工作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从坚持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不断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可以使信息不断增值。具体到某项工作或事件中,应遵循“广谱监测,重点筛选”的点面结合原则。广谱监测,是指信息搜集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原始材料,在舆情信源上进行广谱覆盖,保证服务对象对信息的量的需求;重点筛选,是指信息部门搜集到原始信息后,在领会决策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灵敏高效的监测方式、工作机制对垃圾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行去重处理,确保信息精准高效。

2.静态反映与动态变化结合。

信息工作为决策服务。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报送,既是进行科W决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检验既定政策方案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静态反映”是指舆情信息在事件演绎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记忆性”;“动态变化”是信息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前后状态不同。如果说“静态反映”特指信息状态具有“记忆性质”的话,那“动态变化”就指的是对信息状态的“加工”过程。信息状态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是通过“动态变化”来实现的。

舆情信息利用效率的标志是信息利用后引发的决策效益,这决定了舆情信息工作是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信息服务,是动态的全程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具体到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方向,从静态反映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整体分析,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筛选取样、研判分析环节要实事求是,尤其注意辨析舆论场里的“小众声音”,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情况;从动态变化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系统综合,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反映事件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动态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事件的不同变化,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基本情况。

3.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结合。

舆情信息是向决策者提供的具有一定研判深度的信息,它是舆情分析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的区别在于,一般分析是确立服务对象和决策方向后,获取的具有专门指向性和一定深度的信息,但对舆情事态的呈现及演绎缺少深入挖掘和研究;专业研判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存在问题或发展趋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相比一般分析,专业研判重在整理、研究,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为这需要智力、时间和精力的综合付出,是加倍的脑力劳动。

舆情信息增值不要局限于信息本身,应在一般分析基础上,遵循“研究深入透彻,方案切实可行”的纵横交错原则进行二次乃至多次提炼。研究深入透彻,是指要认真研究决策动因,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方方面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明了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案;方案切实可行,是指拟定的应对方案要与实际结合,既能促使原有问题的解决,又能不产生新的问题。有些舆情信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会出现多次增值,这就要求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系列开发和连续开发,抓住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重要问题,在正负反馈的往复信息环流中服务领导决策。

4.均衡对等与有效反馈结合。

信息的不完善存在于决策设计、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的各个阶段,由此导致的决策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决策设计还不完善的时候,许多信息还没有收集和得以确认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决策,并付诸执行;二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使决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难以达到决策初衷。“果断地拍正确的板”,这是决策的理想状态,但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决策在执行层面难以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决策者不仅要科学决策、慎重决策,还要研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考虑到舆情信息对各类决策的“纠偏”意义,其升值开发应该遵循“均衡对等、有效反馈”的原则。各类信息中,总是已知因素多,未知因素少,即使是已知因素,也往往是简单的现象外现,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决策者要想为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信息依据,就必须保持舆情信息均衡,在政策设计中完善信息链,在政策执行中进行跟踪优化研究,通过有效反馈确保决策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舆情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行业调研,预测趋势。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企业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服务可以在舆情和商情之间灵活切换,结合行业现状,为企业引进和提供最前沿的行业市场商情和企业管理资讯。一般而言,多数市场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反映微观活动。如果对同类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就能发现对行业趋势、宏观信息有一定影响的共性问题,从而使原有的信息大幅度增值。

行业调研属于类智库的信息服务,可以结合舆情服务的渠道优势,将政府统计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海关及其他合作机构作为重要信息渠道,通过定性调查、定量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政策、细分行业与市场、渠道、对标企业、用户等维度为研究对象,最终推导出更接近于市场真实情况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细分市场战略。

2.舆情研判,服务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信息结构失衡会对决策公正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公共决策发挥最大成效。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信息庞杂,往往会令决策者陷入茫然D挫的“无力感”。决策者一旦错判真实的公众意愿,极有可能作出偏离科学轨道的盲目决策,导致公共决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级政府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时的重要考量要素。在重大决策中,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避免舆论场产生理解偏差或是价值误判。舆情信息服务的质量贵在研判,在主动发现和捕捉初发性、苗头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类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分析得越深入参考价值越大,尽量多开发对超前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倾向性信息,以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数据整合,推动变革。

在具体的舆情信息服务中,用户需求的“无界”与智能技术的“低能”经常构成冲突,用户对舆情数据的挖掘、整合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信息的效用取决于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于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整合,不是技术与信息的物理结合,不是把智能技术仅仅作为舆情服务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智能技术完善丰富信息架构,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当前以舆情监测系统为中心的服务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舆情信息服务的智库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舆情大数据的整合,在未来是整个舆情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信息有用,只是说明信息的潜在价值;信息效用,是指信息发挥作用,其价值得以实现的情况。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资讯挖掘者和提供者,舆情服务机构需把握未来几年大数据在公共及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完善服务单位的决策流程和参考体系,构建并优化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新模式。

4.战略规划,创新管理。

研究舆情信息的开发模式,不仅是社交媒体时代创新舆情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舆情引导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智库阶段,舆情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挖掘,不仅是以舆情服务为主体的数据呈现,还要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整体中去考虑,放在战略层面加以考量研判,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通过领导者决策转化为现实效能,如此才能体现信息服务的价值。

信息大爆炸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社会舆情管理。站在规划的高度,需要社会管理者做好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顶层设计,通过信息的析取、重组与研究来形成针对用户问题需要的价值信息开发;站在方法论的角度,需要舆情信息工作者注意到被反映事件、事物的综合因素,加强管理目标、管理模式、数据平台、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微博 新闻生产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微博的诞生和井喷式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播产业结构和媒介竞争格局。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代表,不仅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电视生产中。

BBC将社交媒体视为一个拓展内容的平台、一种新闻采编工具和一种聚合受众的新方法。据路透新闻研究所7月公布的2012年数字报告显示,在英国,社交媒体已占新闻入口市场的20%,在美国和英国,28%的新闻读者每周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年轻人收看传统电视新闻的比例正在下降。

一、微博成为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也称新闻源或信息源,是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②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一般包括记者采访、通讯社发稿、通讯员或线人提供线索、读者来信或群众爆料、内部文件等。新技术的使用使得记者与潜在采访对象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如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等等。微博以其低门槛的特征吸引了大量“草根用户”,这些人都成为潜在的“公民记者”,他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其中蕴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欧美国家的媒体已经将Twitter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他们设有专门的编辑监看Twitter资讯。

微博具有首发效应。微博传播的时效性、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微博逐渐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微博在信源提供和信息收集上的优势已显现出来。2011年7月23日,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报道动车事故早了两个多小时,这条微博截图后来多次在电视媒体报道中被引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如央视大楼着火、石首事件等众多热门新闻第一手信源均来自于微博。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2009、2010、2011年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比例依次为0%、16%、22%,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微博率先披露,传统媒体而后跟进、关注成为全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模式。微博用户正在成为电视内容生产的贡献者。

除了首发效应外,微博在“议程设置”方面也崭露头角。2011年6月下旬,新浪微博上一个被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年轻女孩“郭美美baby”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她的炫富引发了一场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中央电视台调查栏目《新闻调查》和《东方时空》都播出此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博导沈阳教授负责的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的《2011年2 季度网络舆情报告和微博问政报告》显示,在2011年4—6月发生的25件热点事件中,“郭美美事件”位列榜首,而“局长微博开房”、发于论坛而止于微博的“会理县悬浮照”也跻身前十。③

不可忽视的是,在微博传播中,由于网络“把关人”角色被弱化,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从“金庸被去世”到“张国荣被复活”,一系列虚假信息不经核实的传播给受众带来了诸多困扰,增加了传播风险。因此,面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记者们在寻找线索的同时还要学会核实信息、辨别真伪。

二、微博成为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播媒介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式沟通”正在成为现实,电视正向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甚至参与修改节目的方向发展。④微博就为这种“远距离交互式沟通”提供了平台。

交互性是微博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微博打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多样、便捷的终端使得微博能够“随时随地”,缩短了反馈时间,受众与电视台、电视记者能够在沟通过程中实现实时互动。另外,微博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的传播特点,让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更加容易开展,针对性更强。借助微博与受众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受众的忠诚度,提升节目在受众间的影响力。⑤

微博与电视的互动能以“微博墙”的形式嵌入电视节目中,节目现场同步显示网友的微博内容,使场内外观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和交流现场信息。《非常静距离》节目中,李静采访嘉宾时,现场的大屏幕会切出一面微博墙,摘录出网友们在微博上对嘉宾的提问,由嘉宾现场作答。这种互动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丰富了节目内容。现在很多综艺节目甚至新闻节目都引进了微博墙,与观众实时互动。

在电视节目播出后,微博互动也能对电视内容起到补充作用。2012年7月,浙江卫视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热播,第二期节目结束后,7月24日,新浪微博组织当期的学员做客微访谈,畅聊自己的音乐之旅。一个小时的访谈互动不仅加深了粉丝对“好声音”学员们的了解,也宣传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学员们和节目组的粉丝量显著增长,提升了《中国好声音》的网络影响力。

三、微博提供信息反馈

受众反馈越来越被视为网络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受众,并将他们的反馈整合进新闻采集的环节中,这些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⑥微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汇集大量网友的反馈意见,即时、直观地反映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看法,节目的优点或缺点能够得到展现,引发讨论和互动的。

目前,国内许多卫视、电视节目组都在各大微博网站开设微博并获得认证,他们通常以节目预告、节目看点等形式来吸引粉丝,塑造品牌。有的甚至在微博上对电视热播的节目进行“图文直播”。观众可以边看电视边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浏览其他用户的评论,展开交流,节目组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设置话题或发起投票,引导观众参与,进行良性互动。江苏卫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在微博上利用节目内容经常制造话题,如“你认为年龄差距和地域距离是爱情的屏障吗?”这种现实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情感问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讨论中可以看出受众的婚恋观,从而完善节目策划,使节目内容与受众关注点保持一致。

四、 微博聚合UGC之力

“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人人都可成为记者”。这种模式又被称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参与式新闻依赖用户对其周围发生的事物主动报道和传送,即“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UGC是Web2.0时代的核心特征之一。从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上看,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者”,而是可以自己信息、主动生产内容,成为“传者”。随着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草根阶层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让“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导致大量原创内容被爆发性地生产出来。⑦用户自己上传的视频和照片等等都可以成为“内容”。

微博充分体现了UGC的聚合力量。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引起全国网友、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随手拍”官方微博开通5天就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网友们纷纷将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希望家中有孩子失踪的父母能借此信息找到自己被拐的孩子。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对此事予以报道。

不过,学术界不乏有对UGC的批评声音。首先,它可能会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的泛滥。其次,一些用户没经过专业训练,对消息的处理比较粗糙,观点难以深入,会造成新闻质量的降低。

结语

本文以微博为分析对象,尝试在繁多混杂的信息中找到微博是如何改变传统电视的内容生产的。借助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初步探讨了微博在电视内容生产中的运用。

研究结果显示,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交互式平台,提供让人们展示、分享和交流信息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从传播者上看,从专业班底制作到“人人皆为报道者”;从传播对象上看,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分享信息;从传播内容上看,从系统的专题内容到碎片化的填充;从传播模式上看,受众成为渠道,终端更加多样,这些都影响了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微博上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链接了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电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也受到微博的影响并作出改变,以电视台、电视栏目的名义进驻微博平台,获取最新资讯、寻找新闻线索、加强粉丝互动、监测舆情反馈、树立品牌形象。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未来电视和微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微博与电视的互动将拓宽传播渠道,重新设置内容。为了更好地抓住机会,电视媒体必须找到与观众互动的切入点,打造吸引观众的电视内容,在新一轮的媒介融合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30

②马颖,《浅谈消息来源》[J].《新闻世界》,2011(10)

③王腾,《“博”斗·合作·融合——浅谈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新闻世界》,2011(9):151

④尹德刚:《新传媒与新闻传播观念变革》[G].《传媒·思考·新世纪: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394

⑤求剑锋、管妍敏,《电视新闻栏目融合微博之我见》[J].《视听纵横》,2012(2):126

⑥曹洵,刘兢,《“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J].《新闻界》,2011(1):99

⑦李淮芝、蔡元:《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M].北京:中国测绘出版社,2011(5):19

第11篇

2013年2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称为“国五条”)。其中最有威力的一条是,对出售白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

数字解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国五条”在抑制投机类成交方面是正面的效果,但不可避免给抑制改善性需求带来误伤效应。被称为10年来最犀利调控的“国五条”细则出台后,业界纷纷评论认为,卖房征收的20%个税这笔费用很可能以通过提高房价的方式转嫁至消费者身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将会是个沉重的负担,甚至将越来越多的年轻“刚需”绑架在房子上。

1/3

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据长期研究并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初步分析,全国的公车至少在400万辆以上,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的费用在15~20万元之间。以15万来算,400万辆车一年的费用就是6000亿。如果一辆公车一年节约1/3的费用,全国最少也会省下2000多亿。

数字解读:在公车配备等制度中,规定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配备专车,但各地严重违反这个规定,导致公车数量惊人。“舌尖上的浪费”遏制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应酬伤神又伤身,很,多官员也不乐意。“车轮上的铺张”管理起来不容易,因为公车带来的享受和好处太多,取消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轻车简从、低调务实,公务车标准理当逐步推行。公车不应是廉政的“绊脚石”,而应促成正能量的新公车时代。

47%

201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在前一年基础上再度回落3.1个百分点,为4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都有所回落。

数字解读:我国外贸依存度在经历了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后,从2006年67%的高点开始回落。这一态势表明,尽管外贸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但国内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不过,目前美国、日本和巴西三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47%的外贸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业内认为,这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相一致,也说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随着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未来外贸依存度或将进一步降低。

十几批

今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据《济南时报》3月3日报道,近日不少学校的师生白发组织去济南各大养老机构献爱心,记者走访济南多家老年公寓发现,不少养老机构遇到突如其来的献爱心大军,有点吃不消,有的一天要接待十几批,而不少远郊的老年公寓则依旧冷清,翘首期盼爱心能分给他们一点。

数字解读:按理说,“扎堆”学雷锋,无须苛责,任何一个节日、纪念活动,其实都是一种“扎堆”。不“扎堆”不热闹,利用节日的机会“扎堆”行善,有其必然性。然而,学雷锋活动,最不该是一场“戏”,每一个学雷锋的人士,最不该成为“临时演员”。当行善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当道德成为一种时代自觉,学雷锋就绝不会是“演戏”,每一个学雷锋者才不是“临时演员”,也就不会再出现“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

六成

据统计,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2012年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有三成以上涉及抗战题材。而去年该影视城使用的30万人次群众演员中,有六成在抗战题材中演过“鬼子”,横店影视城也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横店抗日根据地”。26岁的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史中鹏最近突然成了网络红人,原因是他扮演日本兵,一天竟然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他一年里演了200多次日本兵,参演30多部抗战戏。

数字解读:“抗日烈火”近年一直在荧屏上熊熊燃烧。在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狂轰滥炸之下,“抗日”这个原本题材丰富的电视剧“富矿”,在如此轮番过度挖掘下几近枯竭。为了出新出奇,制片方挖空心思地胡编乱造,不惜把严肃的历史变成闹剧,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军化。不仅缺乏艺术格调,更缺乏精神品质。更可怕的是这种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现实的抗日剧,正在消费公众的记忆,消磨我们的爱国热情。

7种病

“城市病”是指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中国所表现出的特征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这些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数字解读:推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针对性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为所有城市居民创造一种可以幸福工作、生活于其中的氛围。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总体上需要从两个基本方向入手,第一个方向是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均衡化调整,建构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第二个方向是提高城市配套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在资源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人口承载能力,缓解城市病。

4%

4%,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在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目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数据显示,4%这个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实际上,2012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为117210亿元,教育支出是21165亿元,也就是说,国家拿出了1/6的财政收入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数字解读:自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4%的目标到今天,经过近20年的马拉松长跑,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即便教育经费已经有了大幅增长,但很,多问题还仍然存在。4%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今后还要继续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对于越来越多的教育经费,在用好的同时,还必须管好。

三大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微博舆情数据;灾情判定;有感范围提取

中图分类号:P315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2-0303-08

0引言

地震发生后,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和研判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派遣救援力量、调配救灾物资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震后2 h的黑箱期内,如何快速判定灾区影响范围灾情时空分布、震害规模、强度等是地震应急灾情快速获取及服务的关键(聂高众等,2012)。目前,在震后有感范围确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三网一员”、政府、地震部门应急人员电话、传真,网站灾情填报等方式获取灾情,绘制有感范围图;二是根据烈度衰减模型快速计算生成地震影响场来预估灾区范围和强度(汪素云等,2000;王景来,宋志峰,2001;张方浩等,2016a);三是基于智能手持采集终端(PDA、12322、IOS/Andrio手机端APP等)获取地震信息,生成有感范围分布图(郑黎辉等,2012;陈维锋,2014;章熙海等,2014);四是通过网络爬虫在网站上获取灾情信息,通过地址匹配、空间定位解析后插值生成有感范围分布图(帅向华等,2009,2013;胡素平,帅向华,2012;杨天青等,2016)。在实际地震应急中,上述几种途径在信息获取的时效性、获取效率、信息量、空间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短时间内都难以全面客观地反应灾区有感范围的强度和分布,“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在震后灾情快速获取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微博客用户242亿。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量众多的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相对于手机信令、浮动车、微信等数据,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强扩散、空间分布广泛性等特点,微博数据可以在互联网上被免费、公开地获取(廉捷等,2011;刘经南等,2014;仇培元等,2016)。尤其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大量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并广泛传播,汇集形成海量数据,包括用户账号、时间、经纬度坐标、博文、图片、微视频、关注热点等,这些数据中包含有地震灾情信息,如震感、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生命线工程破坏、地震地质灾害等(王松等,2014;何宗宜等,2015;徐敬海等,2015)。通过对这些微博“大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表达和应用,能客观地反映灾情时空演变规律,辅助地震灾情快速研判,服务政府应急救援决策。[HJ]

本文根据微博舆情数据特点和传播特性,研究如何利用微博舆情数据分时段提取地震有感范围,并以2014年景谷66级地震为例进行应用检验。

1研究技术框架

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首先根据地震三要素信息,通过微博API调用、关键字检索、网络爬虫、专业地理抓取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微博用户的信息,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浪、腾讯、网易、人民网等主流网站微博用户,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库。其次,对微博数据进行解析、去重,提取有效信息,包括微博时间、博文内容、图片、空间经纬度坐标等,并对核心博文内容进行中文分词、清洗等挖掘处理,提取与地震灾情相关的特征词,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则对微博数据与地震烈度判定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关联匹配,建立微博地震灾情信息分类表。最后,以微博灾情节点为基础进行空间插值,将离散分布的灾情点转化为连续分布的灾情有感范围图,描述灾情时空演变规律,辅助灾情研判。具体研究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

2微博数据获取

微博数据获取方式有网络爬虫技术和调用微博官方API接口两种途径,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流程是通过设定入口URL地址,按照一定的爬行策略将网页内容保存,并提取网页中有效地址作为下一次爬行的入口URL地址,直到爬行完毕。由于地震灾情信息抽取和空间定位要求,该方式信息获取效率不高,空间地理位置还需通过地名规则、地址匹配技术进行解析获取,另外,多次访问有账号屏蔽风险(廉捷等,2011)。因此,本文以当前用户基数较大的新浪微博为例,注册认证后获取调用新浪微博的API权限,通过调用相关API,解析服务器返回的JSON数据文档获取微博信息,该方式微博信息获取时效性高,数据格式清晰,便于数据的存储和解析。微博数据获取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BT(12]3微博数据分析表达

31微博数据分析处理[BT)]

面对海量的微博信息“大数据”,为提高数据挖掘效率和准确率,需对原始数据进行解析、去重,提取微博的时间、内容、图片、经纬度坐标等有效信息,并对核心博文内容进行中文分词、清洗等挖掘处理,滤掉一些频繁出现而意义又不大的词,比如“的”“就”“是”“和”等语气助词、副词、介词和连词,提取与地震灾情相关的特征词、热词,对微博灾情信息进行分类和编码,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对微博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完成后,建立微博c地震灾情信息分类映射是微博灾情可视化表达的关键环节。通过对2014年云南地区70余次地震新浪微博博文内容进行解析,提取主体特征词,从结果分析看,震后与地震相关的内容,主体集中于人的反应、器物反应方面,约占统计的70%以上,房屋破坏、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破坏的信息以及地震地质破坏方面的较少。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等相关标准,将微博信息与地震灾情描述性信息进行关联匹配,建立了微博灾情分类表(表1)(曹彦波等,2010;张方浩等,2016b)。

32微博数据可视化表达

微博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是实现分析灾情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震后获取到的微博灾情数据往往是在地理上分布不规则的离散数据,为了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地震灾情时空分布特征,需以这些微博数据点为基础进行空间插值。常用的空间插值算法有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to a Power)、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最小曲率插值法(Minimum Curvature)、样条函数插值法、Shepard插值法和自然邻点插值方法(Natural Neighbor Interpolation)等(高洋,张健,2005)。本文将采用自然邻点插值方法来处理高度离散化分布的不规则微博灾情节点,通过插值拟合来描述灾情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由于震区绝大部分微博用户群体是一般公众,个人震感不一,对灾情的描述也有差别,为方便对微博灾情节点进行空间插值,使拟合出来的有感范围更接近实际,基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提出的“等震线长短轴半径与烈度对应经验关系”,计算微博灾情位置距震中的距离,根据距离震中远近对微博数据进行分级赋值,共分7级:1代表有感区,对应烈度表的Ⅳ度区;2代表轻微区,对应Ⅴ度区;3代表轻度区,对应Ⅵ度区;4代表中度区,对应Ⅶ度区;5代表重灾区,对应Ⅷ度区;6代表极重灾区,对应Ⅸ度区;7代表巨灾区,对应Ⅹ度及以上(表2)。

4微博数据应用实践

[KG(0.2mm]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39秒,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234°N,1005°E),震源深度50 km。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影响范围广,引起较多的微博用户关注。笔者通过调用新浪API,以本次地震震中位置为中心,150 km为搜索半径,数据采集时段为震后24 h。共获取到1 231条微博信息,经过清洗筛选后剩余281条与本次地震相关的灾情信息,包括人的反应信息178条,器物反应信息56条,房屋破坏信息15条,其他信息26条。这些信息的微博用户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3个州(市)的16县(区),震中附近区域震感强烈,微博活跃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永平镇、距离震中较近的景谷县城威远镇以及人口密集的普洱市主城区(图4)。[KG)]

从灾情数据分类结果来看,在震后24 h内,灾情描述信息以人的反应和器物反应为主,占总信息条数的83%,而房屋破坏、地震地质、生命线破坏等情况描述较少,不到20%,主要因为微博用户群体以一般公众为主,博文的内容主体集中在微博用户自身所处环境的感觉、表情、心情和身边器物反应的描述,对于其他如房屋破坏、地震地质,生命线破坏等比较专业的灾情描述不是很多(图5)。

从震后24 h内的微博灾情数据分时段统计结果看,大量的信息集中在震后2 h,共145条,占总条数的50%左右,第一条微博信息于2014年10月7日21时56分32秒,也就是震后3 min,的内容为“就在1分钟前,地震了,好恐怖[泪],这个美丽的地方又地震了”,地理位置是(101043 5°N,230588 8°E),距离本次震中64 km(图6)。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提取特征词库,拟合形成了震后10 h灾情演变时空特征分布图(表3,图7)。

来自Ⅵ度区以外的临翔区和思茅区,景谷县城附近震感强烈,周边的景东、墨江、景洪、勐海、孟连、沧源有感,根据该图,可帮助决策部门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宏观灾情的空间分布和重点救助区域的初步判断。震后1~4 h,随着救援力量、救灾物资的投人,灾区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灾民得到救助和转移安置,通信恢复正常,微博粉丝活跃度逐渐增加,信息量增多,有感范围增大,但震感较强烈的区域还是在震中附近。震后8 h,随着救援行动的进一步深入,震中永平镇附近也有10多条相关的微博灾情信息,灾情进一步明朗,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永平镇和威远镇一带,强有感区边界也较清晰明显。震后10 h,微博灾情有感范围基本与实际地震烈度范围一致。

5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博等新兴社交平台产生的“大数据”信息丰富、多变、复杂,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对震后有感范围提取,灾情快速判定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实现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博舆情数据的震后有感范围快速判定的技术框架,详细论述了微博舆情数据的获取方法和技术流程,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和《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等规范,将微博主体特征词与地震烈度判定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关联匹配,建立了微博地震灾情信息分类表,采用自然邻点方法将微博灾情节点通过插值拟合来描述地震有感范围时空变化特征。最后以景谷66级地震为例获取了震后微博灾情数据,对灾情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生成有感范围时空演变图,对于决策部门震后快速把握灾情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际地震应用中,应将微博拟合结果与衰减模型烈度、仪器烈度、震源机制、破裂过程等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判定,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曹彦波,李永强,胡秀玉2010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编码体系研究[J].地震研究,33(3):344-348

陈维锋,郭红梅,张翼,等2014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J].灾害学,29(2):116-122

仇培元,陆锋,张恒才,等2016蕴含地理事件微博客消息的自动识别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8(7):886-893

高洋,张健2005基于自然邻点插值的数据处理方法[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2(3):346-351

何宗宜,苗静,彭将,等2015结合微博数据挖掘的时空特征分析[J].测绘通报,(10):60-64

胡素平,帅向华2012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7(4):420-430

廉捷,周欣,曹伟,等2011新浪微博数据挖掘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10):1300-1305

刘经南,方媛,郭迟,等2014位置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9(4):379-385

聂高众,安基文,邓砚2012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J].地震地质,34(4):783-789

帅向华,侯建盛,刘钦2009基于地震现场离散点灾情报告的灾害空间分析模拟研究[J].地震地质,31(2):321-333

帅向华,胡素平,郑向向2013地震灾情网络媒体获取与处理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3):178-184

汪素云,俞言祥,高阿甲,等2000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J].中国地震,16(2):99-106

王景来,宋志峰2001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模型[J].地震研究,24(2):162-167

王松,吴亚东,李秋生,等2014基于时空分析的微博演化可视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9(3):68-75

徐敬海,褚俊秀,聂高众,等2015基于位置微博的地震灾情提取[J].自然灾害学报,24(5):12-18

杨天青,席楠,张翼,等2016基于离散灾情信息的地震烈度分布快速判定方法研究[J].地震,36(2):48-59

张方浩,和仕芳,吕佳丽,等2016b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灾情信息分类编码与初步应用研究[J].地震研究,39(4):664-671

张方浩,蒋飞蕊,李永强,等2016a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地震,32(3):57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