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成教育计划

养成教育计划

时间:2022-06-06 22:26:04

养成教育计划

第1篇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一)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也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好习惯养成计划

我班在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出了“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齐,四个自觉”的要求,开学初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1)早晨到校时要和老师同学相互问好;

(2)自觉上好早自习,珍惜时间;

(3)认真唱好歌,做好广播体操,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4)课桌里的学习用品排放整齐,书本、文具等用品应保持整洁、干净;

(5)课间文明休息,走路轻声,不在教室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

(6)保持教室地面整洁,课桌里无废纸屑。

好习惯养成计划订出后,对我们的习惯养成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 在行为上引导,反复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于是我在落实开学初制定的六个好习惯时,做了具体分解。如书本文具课桌里的摆放;个人及环境卫生……每周都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并坚持:

1、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2、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3、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有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拥有,最后汇聚成集体的强大力量,成为集体共有的“财富”。全体同学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终于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 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好习惯养成,但相应的评价机制更能快速促使同学们养成好习惯。于是我班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评价方法的改变:班级设有值日班长记录表。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具体要求,进行检查评比。每天有值日班长进行检查并记录,班主任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一周评比一次,评选文明之星、优秀作业、阅读之星、等谁达到了评比的要求,就换一颗星,张贴在班级“我最棒”的竞赛栏目中,作为优秀小组评比的依据。在表扬的同时,我对一些经常要违规的同学也进行一些小小的“处罚”。比如:排队不能做到快静齐,就留下来进行单独训练;还有不能按要求做到离开教室桌面整齐的,及时指出让其改正……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二)

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教育内容,结合我校办住宿实验班的特色继续把"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争创优秀班集体活动为导向"科研课题作为科研内容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的《精神文明班级评比标准》为检查的准绳,全方位对我校青少年的文明行为、卫生习惯、良好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工作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其它领导教师齐抓共管。

三、强化养成教育队伍建设

四、做好三个目标的评比检查,确保公平公开。

五、以少先队基础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六、切实实施目标管理与岗位责任制挂色,定期评比兑现奖罚。

具体工作途径:

1、主管领导及教师召开养成教育研讨会,逐步完善《养成教育要求与评比标准》的各项内容。

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召开养成教育扩大会,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结合班级实际及所教学科内容,制定出工作计划,并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强提参考意见。

3、利用班队会形式,对《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学习,逐条落实,使学生能背诵在口,实践在行。

4、各班教师都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向,明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思想的输导工作,训练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5、各班设立养成教育评比园地及好人好事记录,《规范》、《守则》、《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上墙。

6、切实做好三个目标评比及检查情况。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督查小组。每小组由一位值班领导,一名教师及一名学生代表组成,检查措施:

(1)值周领导全面负责随时抽查。

(2)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定时检查,每日由一名科任教师,一名值周学生定时检查,一同进行扣分,由值周同学执笔记录,记录册由教师负责保管。

(3)其它值周学生定点上岗检查,在校门、大厅、二、三楼值勤处配合领导、教师检查。

7、领导随时抽查《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的掌握情况,熟知率至少达到95%。

8、对值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使检查工作有条不紊,公平公正地开展。

9、负责的领导教师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做好成绩累计工作排出名次与本周检查的总结、记录一起于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前上交到少先队。少先队将检查记录累加,评选出本周的纪律、卫生、好人好事流动红旗获得者。每月由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次数评选出精神文明班级。

10、对检查中的问题及时反馈。

每周五定为例会日,安排养成教育工作阶段性总结,各班主任应明确扣分原因,确定今后努力的重点特别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11、少先队是小学生的先进组织,充分利用少先队这块阵地,开展“三个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雷锋树新风,尊老爱幼等教育,巩固与完善养成教育成果。

1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将它延伸成为学生的宣誓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使他们更明确自己的现今任务。

13、形成制度,做好表彰,将养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各中队要做好养成教育的自评活动,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一再不遵守《规范》、《守则》、《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队员能分清优劣,在赶、帮、超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在每学年末都开展表彰活动,鼓励先进,创建人人争上进的良好氛围。

14、做好交流工作期末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使本学年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燃气安全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建立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燃气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燃气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华为国安全监控法》、《华为基本法》、国务院《华为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居供气、用气安全。 

二、目标任务 

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整治重点 

(一)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落实各相关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二)依法查处燃气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充装不合格钢瓶、缺斤少两、掺杂二甲醚等违规行为;查处为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的行为;查处销售不合格钢瓶等违法行为。 

(三)依法查取小液化气供应网点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不符合规划、无证照小液化气供应网点;查处价格欺诈、强买强卖、违章倒灌、倒残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擅自在未经核准场所经营、非法改装液化石油气钢瓶、超量存放实瓶等违法行为。 

(四)规范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用户的燃气采购、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气和不合格燃烧器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瓶库使用行为;查处不规范瓶组、擅自改装燃烧器具、液相直烧、管道瓶装气混用等违法使用燃气行为。 

四、职责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认真组织、有效开展燃气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各村居,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新河派出所、新河交警中队:负责依法查处禁行区域内未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规定”的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查处液化气运输超载行为;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擅自从事液化气运输的行为;负责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三车”(三轮车、电瓶三轮车、三轮摩托车)运送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协助质监、行政执法中队做好对运输途中的气瓶检查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居燃气行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确保站内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监中队: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镇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燃气安全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内容。 

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不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经营单位和个人、燃气用户(重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消防中队:负责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单位和经营者,报发证机关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分局: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不按照营业执照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 

各办、服务区:将燃气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负责本服务区的华为二五一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兼职燃气安全管理员;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每月配合执法中队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宾馆、饭店、小餐饮、小液化气供应站等经营场所;负责重点单位隐患整改跟踪和督查,对治理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通知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要认真分析燃气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燃气经营违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加强对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各办、服务区、镇属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监管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20年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四)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瓜子、糖果、冰糕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

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相关文章:

1.2017年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2.高三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5篇

3.高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

第2篇

中三班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我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中加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各方面目标

生活习惯:

1.佩带手帕,衣着整齐,按时来园,不携带危险物品入园。

2.入园后将自己的东西整齐地放在指定的地方,主动参与值日生活动(放椅子、整理图书、照料自然角等)。

3.正确的盥洗:卷袖子,用肥皂擦手并冲洗干净,保持地面清洁卫生,不随便玩水、玩肥皂。

4.学会自理大小便,整理好衣服。

5.能注意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勤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保持衣裤的整齐干净。

6.愉快进餐,了解农民种粮食的辛苦,学会爱惜粮食。

7.文明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保证桌面和衣服的整洁,学会收拾自己的餐具, 餐后抹桌椅。

8.能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并整理好,午睡时不影响他人,安静入睡,睡姿正确。

9.自由活动时能控制自己,不拔腿就跑,注意安全。

10.离园时放好小椅子,主动带走自己的物品。

学习习惯:

1.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打断。

2.在集体教学中主动举手发言。

3.遵守活动区规则,爱护操作材料,知道换区游戏,在4.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好活动材料。

5.爱动笔画画写写,握笔看书姿势正确。

6.正确使用玩具、文具,并学会保管,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收拾玩具图书等。

7.能独立看书、爱护图书,会翻阅图书,阅读姿势正确。

8.完成老师交给的简单任务,不怕困难,坚持完成。

9.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锻炼过程中能及时增减衣服、喝水等。

10.注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能与同伴摆放和整理体育活动材料。

交往习惯

1.能有礼貌地与他人问好、道别。

2.能与他人友好交往,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3.尝试与同伴分享、合作、互相帮助,能够原谅同伴的过错。

4.尊敬长辈,不随意翻别人的东西,不乱发脾气,不随意索要东西。

5.爱护弱小,和伙伴在一起知道谦让,不争抢。

6.了解简单的公共规则,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纸屑、不大声喊叫等,并自觉遵守。

交往能力方面:

1.愿意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图书、食品。

2.对人热情,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学做小主人。

3.尊敬长辈吃东西先请长辈吃。

4.别人讲话时,自己不乱嚷嚷,不说脏话、不说谎话。。5.遵守幼儿园秩序和班级规则,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

6.诚实勇敢,知错能敢。

7.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8、爱护公物,爱惜花草树木,节约用水。

交往能力方面:

1.愿意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图书、食品。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有益活动,有自信心。

4.互相谦让,自己有进步不骄傲,愿意学习班内小朋友的优点,能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

5.主动与别人交流,同伴之间用普通话交谈。

6.乐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培养步骤

1、要让幼儿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2、要家长、教师、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3、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4、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第4篇

虽然“卓越计划”总体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间存在相同、相似和包容的内涵,但若要将“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还必须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可以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以下在参考文献[1]的基础上,对照“卓越计划”的相关要求,逐项分析每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可行性。

(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①。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卓越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政策和措施。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卓越计划”没有明确提出与本条标准相关的具体要求。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卓越计划”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提出了总体上高于本条标准要求、但又与之不完全对应的四个方面要求[1]。4.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卓越计划”在学籍管理方面主要提出了总体上高于本条标准的三个方面要求[1]。总之,以上第1、3、4条标准为“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所包含,可以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虽然“卓越计划”没有明确提出与第2条标准相关的具体要求,但从建立完整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角度考虑,将其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必要的。

(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②。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卓越计划”从“三个面向”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所有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涵盖了本条标准要求的培养目标。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卓越计划”没有明确提出与本条标准相关的具体要求。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卓越计划”虽然没有要求定期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但却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将以上2、3条标准中“卓越计划”没有要求的部分作为其补充要求,将有利于强化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以上三条标准均可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

(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③。“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通用标准涵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的全部内涵,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基本要求。前者对后者各项要求的拓展和强化,以及前者增加的“现代工程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两条标准要求可以在“卓越计划”专门要求中予以体现。

(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④。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卓越计划”不仅有五个环节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过程监控[2],而且采用了一体化实现学校培养标准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在培养过程中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1]。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卓越计划”建立了更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控评价机制。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一方面需要全校上下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要求质量改进活动环环相扣、环环相套[3]。以上第1、2条标准显然被“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所涵盖,第3条标准应该隐含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因此,以上三条标准均可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

(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⑤。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这条内容与“卓越计划”要求相一致。课程体系必须包括: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条标准仍然按照传统课程构成形成与现代课程体系设计思想不相适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卓越计划”要求“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不允许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虽然“卓越计划”强调注重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提出采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高校构建满足本校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4],但是,除了规定课程类型和“至少占总学分的”比例要求外,本项以上各条标准对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是“卓越计划”所能接受的,可以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明确规定课程类型不利于“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明确规定各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也不利于各类“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将学校培养标准落实到课程体系之中。因此在针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认证过程中,建议淡化这两方面的要求。

(六)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⑥。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卓越计划”的相关要求涵盖了本条标准。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教师的能力有清晰的要求[5],“卓越计划”明确提出了对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年限的要求。3.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虽然“卓越计划”没有明确提出与以上第3、4、5条标准相关的具体要求,但这三条标准对加强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加上以上第1、2条标准基本为“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所涵盖,因此,本项以上各条标准均可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

(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⑦。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卓越计划”没有对校内教学设施的数量和功能提出要求,而是提出了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明确了中心的具体任务。2.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3.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卓越计划”对参与高校提出了加大经费投入的要求,以资助实施“卓越计划”的需要。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相关要求。5.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卓越计划”希望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满足本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6.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以上第3、4、5条标准以及第1条标准后面部分的要求均被“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所涵盖。以上第2、6条标准以及第1条标准前面部分的要求理所当然是所有高校进行工程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本项以上各条标准均可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除了以上七项标准外,接受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还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对已有的各类专业补充标准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如果能够放宽对课程名称、学分比例等可能影响“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定,则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专业补充标准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

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与指导思想

(一)“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七项内容中的每一条标准进行作为“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可行性分析后,总体上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①多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已被“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所涵盖,可以直接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②存在着一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没有被“卓越计划”的各种要求所涵盖,但这些标准对于完善和加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将它们补充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对于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无疑是有益的;③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项中对课程类型的规定和对每类课程学分的要求应该在针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认证过程中予以淡化。由上述结论可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基本上能够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可以提出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如下。将“卓越计划”的质量要求分解为基本要求和专门要求,其中基本要求即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专门要求为“卓越计划”独有的不同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其他要求;把“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在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同时,开展对同一专业“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从而一次性完成“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上述“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分解“卓越计划”的质量要求,将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将“卓越计划”针对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专门提出各种要求作为“卓越计划”的专门要求。这种分解为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又保持了“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上的独立性。二是同步开展针对“卓越计划”的工程教育认证与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使得在完成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认证进校考查的同时,完成对同一专业“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这种认证与评价同步的思路能够一次性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两方面工作,“一举两得”,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图1直观说明了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目标意义。在上述总体思路的框架下,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主要目标是:1.引导和鼓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通过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2.推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按照“卓越计划”的质量要求,深入实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完成“卓越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实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将“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是在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上的一项创新,对深入实施“卓越计划”的意义在于: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基础性的工程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在于: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三)“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价值导向。在将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时必须清楚地知道:二者的价值导向是完全不同的。工程教育认证是基于国际实质等效的原则对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是否合格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对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评价;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所有认证专业都必须共同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这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优秀的标准。简言之,工程教育认证的价值导向是追求满足统一基本要求的合格。然而,“卓越计划”强调的是,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基本原则,追求工程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没有也不可能为所有试点专业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工程教育质量的优秀标准,换句话说,每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优秀标准就是专业所在学校制定的试点专业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这个优秀标准是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最低要求,同时满足相关行业对该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即行业标准。由此可见,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底线、以满足行业标准为基本要求、以追求教育质量卓越为目标的各个试点专业的学校标准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能够使得参与高校“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逐渐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总之,“卓越计划”的价值导向是追求在发挥各个参与高校办学优势和形成试点专业独有的培养特色基础上的卓越。由以上分析可知,价值导向的不同决定着:工程教育认证是满足基本要求的合格评价,“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是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优秀或卓越评价。也就是说,在将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用工程教育认证中专家针对每一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去“查证”学校“举证”材料的方式来评价“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着重关注能够确认试点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达到优秀或卓越的“证据”。这些“证据”既可以是试点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果,也可以是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成果。因此,这些“证据”不可能也不需要覆盖“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每一个方面,往往在不同高校试点专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这些“证据”的有机结合应能够证明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卓越”

(四)“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只是一个手段,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作用在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避免“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同质化,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作用,引导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应遵循如下的指导思想:鼓励“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满足“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密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注重形成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卓越。以指导思想为主线,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在满足“卓越计划”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符合学校定位和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2)试点专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4)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成效;(5)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只有将上述五个方面作为“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重点,才能有效地引导“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按照“卓越计划”专门要求深入开展试点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服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确立符合本校定位和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满足服务、面向地区行业企业当前和未来人才需求的培养标准,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全过程密切合作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培养出既满足工程人才的共性要求,又满足行业企业多样化需要,同时具有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三、“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包容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这就构成了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前提;另一方面,“卓越计划”通用标准是制定“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基础,这就为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过程中,将满足“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贯穿于实现“卓越计划”学校标准这条主线提供了平台和依据。“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学校标准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一方面,除了新增了“现代工程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两条标准外,“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中每一条的要求均高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应条目的要求;另一方面,除了参与高校根据试点专业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卓越计划”通用标准所没有涉及的若干条“卓越计划”学校标准外,与“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相关内容的学校标准的要求不能低于前者。“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在试点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上发挥作用。如前所述,由于“卓越计划”学校标准是建立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不同参与高校相同试点专业“卓越计划”的学校标准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卓越计划”通用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6][7],是不区分专业类(本科)或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所有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均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因此,不同试点专业之间或相同试点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可以通过各专业对“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达成情况来分析。“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还可以作为培训“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的要求。虽然“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试点专业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卓越计划”学校标准为依据,但是,不同学校间学校标准的差异性使得在培训将要参加不同专业“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专家时,只有将“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作为所有专家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的质量评价标准。此外,考虑到通用性,“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所需的各种审核表和意见表以及现场考查专家和专家组所用的各种工作用表等的内容和格式的设计也可以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基础。此外,“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所有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指出了共同的努力方向。从outcome-based的角度,“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规定了所有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毕业时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要求,朝着这些目标方向努力,“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也就成为判断一项工程教育教学活动或改革是否有必要和如何实施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能够为试点专业之间的学习、借鉴和比较提供共同的基础。“卓越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实施,需要参与高校之间、试点专业之间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因此,不论学校类型和试点专业是否相同,都可以将同一层次“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作为参照系对“卓越计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交流。必须指出的是,在“卓越计划”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实施体系中,“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不仅仅是国家级“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省级和校级“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换句话说,在实施省级和校级“卓越计划”过程中,也必须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人才培养的最低要求,而不允许降低标准要求或制订其他标准来替代“卓越计划”通用标准。

四、“卓越计划”的专门要求

“卓越计划”的专门要求是“卓越计划”有别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专门要求[1],主要源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卓越计划”专门要求不仅仅因为其水准和实现的难度均高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关键在于其是“卓越计划”提出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标志性的显现。在“卓越计划”的下述各条专门要求中,贯穿着实现“卓越计划”学校标准这条主线,也就是说,“卓越计划”各条专门要求是以实现学校标准为最终目标而提出的。

(一)学校标准的制定。1.“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制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下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涵盖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现专业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行业背景、优势与特色。对暂时未制订出行业标准的试点专业,学校标准应以通用标准为基础,密切结合本专业所在行业对主体专业领域专门人才的要求(如工程师执业资格等),邀请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改革。2.依据学校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将学校标准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具体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3.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和专业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开展教学方式改革,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支持学校标准的实现。

(三)教师队伍建设。4.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与专业有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对工科教师职务聘任和考核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研究、产权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5.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4年内,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原则上每个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不超过两门)。

(四)校企联合培养。6.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能够提供满足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教育教学条件,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校企联合制定了企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了企业学习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长效的合作方式和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企业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良好。7.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累计有一年时间(不少于32周)在企业学习。8.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工程实践,学生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在企业完成。

(五)工程教育国际化。9.多种形式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如: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等。

(六)学校支持保障。10.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以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总之,上述“卓越计划”的10条专门要求是从六个方面提出的:学校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教育国际化;学校支持保障。显然,“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具体内涵均是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之上的,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3清楚地予以表现。图3还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有机结合。

五、“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评价结果

按照“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主动提出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自愿申请”原则[1]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主动提出接受“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申请。“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申请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进行质量评价的前提是已经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第一届学生。在此前提下具体分两种情况:①“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要求(即属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专业领域,并已有三届毕业生的)时,同时提出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进行评价的申请。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已经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如果有效期不到3年,为了避免频繁交替的评价和认证工作,一方面使“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另一方面使得工程教育认证能够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同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质量评价的申请可以推迟到下一次接受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时一并提出;如果有效期为3年以上,离下一次工程教育认证的时间较长,为了及时发现“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及时提出仅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申请。2.提交自评报告。“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申请被接受的试点专业应同时提交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和“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自评报告。仅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申请被接受的试点专业只需提交“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自评报告。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与“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自评报告二者之间是否需要各自独立还是可以有所关联主要取决于认证专家和评价专家之间的关系。如果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也要承担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任务,那么,可以在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规范格式要求范围内,在相关的条目下尽可能地阐述和举证“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内容,对不能够在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中表达的“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其他内容,可以通过采用“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补充报告的方式予以补充阐述和举证。如果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不能够承担“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任务,需要熟悉“卓越计划”的专家评价“卓越计划”专门要求,那么,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自评报告就必须各自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中的一些内容将会在在后者中重复出现,尽管如此,各自独立的自评报告能够更好地支持仅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申请,此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就不需要提交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3.专家现场考查。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专家进校现场考查的程序和时间应该尽可能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安排进行。在此之前,要设计好与工程教育认证尽可能相似,但又能够体现“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现场使用的各种评价表格和考查报告。设计这些表格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概念清晰、无二义性,方便填写、使用,易于统计、分析和日后保存。在现场考查过程中,既要注重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关联性,又要强调二者的差异性。二者的关联性体现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对象不同。工程教育认证是针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全体学生,“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只针对试点专业中参与“卓越计划”的那些学生。二是考查场地有区别。除了专业认证需要现场考查的场地外,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还需要安排到以试点专业为主在企业建设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现场考查。三是考点不同。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价值导向的不同导致二者“查证”学校“举证”材料的方式和对待各种“证据”的态度均不同(详见本文“三(三)”),因此,应该遵循“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在满足“卓越计划”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详见本文“三(四)”)。4.质量评价结果。“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结果由两部分构成: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和“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结果。因此,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结果和结论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1)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达到“卓越计划”专门要求: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有效期问题:一种方式是设置有效期,如设置与工程教育认证相同的有效期,即3年和6年两种,有效期过后需要重新进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另一种方式是不设有效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专业设置质量监控机制,如进行随机抽查,以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不下滑。(2)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但未达到“卓越计划”专门要求:暂不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多长时间,即几年,才允许“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重新申请仅针对“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评价。工程教育认证允许不通过认证的专业一年后重新申请认证,但如果未达到“卓越计划”专门要求的试点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涉及时间较长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年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3)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含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审查未通过):不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是否仍然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的规定,“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笔者倾向于给予不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试点专业一次重新申请进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机会。如果采取与工程教育认证类似的处理办法,允许试点专业重新申请“卓越计划”质量评价,那么,需要确定的问题是:多长时间方可提出申请。获得评价结论不是质量评价的仅有目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质量评价的根本目标。获得不同“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结论的“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为新的起点,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1)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试点专业将作为正式专业继续实施卓越计划。专业所在学校一方面应认真研究“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应在现有阶段性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继续完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2)对暂不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试点专业所在学校,必须认真研究“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满足“卓越计划”专门要求上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后,再次提出参加“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申请。(3)对不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试点专业所在学校,必须从满足“卓越计划”基本要求,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入手,以“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报告列出的问题和不足为重点,系统地反思和梳理试点专业在工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加强与通过“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试点专业的交流与学习,努力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取得突破。

六、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第5篇

一、卓越人才培养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

如果说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与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什么重要区别,实验能力的要求就是主要内容。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的规定让计划从学习的方式、时间控制两个重要条件与传统人才培养计划显著区别开来。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有企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但方式、时间不同。过去到企业更多的是一种比较常规的生产作业,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往往是学生对工作环境还未熟悉就要离开。现在是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期间学生不仅要参加企业的生产作业,而且是经过科学设计。学习企业的锻炼既与前面的学习相衔接,同时又相对独立,有着独立的课程体系、独立的课程标准和学习标准。不仅有基本的实践活动,还有系统的指导和更具应用性的理念学习。它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当然,除了企业实践,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其它学习环节也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以致用。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的素质教育的阐释。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要适应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素质教育的核心解释。我们是从以知识多少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中走来,也全力推动过素质教育。从前者当我们的理解是仅有知识还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从后者我们看到仅仅调素质教育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一厢情愿,无法真正落实,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既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做的正确表达,也是素质教育作出的方向性调整。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关照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层次的结合,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然而,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我们并非没有开展过,然而,改革到了最后总是无力收场,有的是加了几门课,有的仅仅把课程体系做了简单调整,有的仅仅是换了个名字,实际效果还是原地踏步。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正是认识到之前改革存在的种种弊病,所以,不仅采取了顶层设计,通过三层标准的制订让改革不仅有据可依,而且必须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其用心之苦、力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白另外一个问题,即,尽管国家下了那么大的力量来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最终的实施还是主要依靠学校来完成。如果各项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再好的设计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关照。

1.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教师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实施者,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与密切联系。素质教育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灵魂,卓越计划的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如果没有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没有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都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也无法真正培养卓越人才。我们看到了现实中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很大距离。有学历没能力的问题的确存在,但我们不把这种问题仅仅理解为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欠缺,必须看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匮乏才导致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部分高校正试图建立/双师型0教师队伍,即让教师首先达到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不能忽略,当然许多教师是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走来,们不仅缺乏实践能力,还缺乏素质教育的理论素养,在抓好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放松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的要求。

2.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三个层次0的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作支撑。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产学研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时间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的相互衔接。第三,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尽量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留出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去表达、去实践。要根本改变应试教育条件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在南京举办首届大学教学论坛,主题是教学方法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针对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四,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方法,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简单做法,要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要看学习的结果,还要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学习的思想变化、态度变化和性格养成;不仅要看学的怎样,还要看怎样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科研与教学矛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相较于教学,科研对教师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在这里教师不仅可以拿到科研项目,有科研经费,而且科研成果对于自己今后的升迁有着重要作用。而教学却相对弱势,一方面教学效果不容易产生,即使产生也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其成果也没那么显著。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不容易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考研人数的多少等都很难体现为某位教师的努力。而对于那些教学投入少,对学生和学习不够关心的教师,学校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去约束。这就容易让那些对教学投入多的教师产生心理不平衡,于是,无论有没有科研项目,部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都难以调动。

要培养卓越人才必须首先培养卓越教师,要培养卓越教师首先教师必须对教学有足够的关心。有关心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提高。如何引导教师们去关心教学、去研究教学?学校必须从教师关心的各个方面进行政策性的引导和机制上的完善,既要给那些投身教学的教师以足够的激励和支持,还要对那些教学关心不足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约束与限制。科学设立教学奖项,把教学奖与科研奖同等对待。设立教改课题,视教改课题同科研课题。建立科研促进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等。考核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工作量计算或者发表了几篇教改文章,要深入到课堂中间,要深入到学生中间,要把那些真正体现教学质量,又不容易表达的内容尽力挖掘出来,并且让别人心服口服。

作者:崔茵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网络特性非常适合于网上创业,教育部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育,全程融入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重点是使大学生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又要求高等教育直面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涉及课内教育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拓展训练。我们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三模块”教学组织模式,注重学生校内外实训实践项目质量,使学生认清自我,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增强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创业行为。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教育,而是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二者结合起来,不断地深入实践,将创新和创业的内容渐渐渗透到电子商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并逐渐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合。仅开设了一至两门以就业为主的就业创业指导或基础性创业课程,根本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和专业教育结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2)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设置有待改善,所开展的创新创业还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同时,课堂教学有待优化。(3)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4)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高校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缺乏孕育的土壤。

三、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目前,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了电子商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还构建与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

2.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内容(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又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

具体活动项目为:①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③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④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群众性(非专业)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要求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3.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企事业单位一线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电子商务学术交流、申报课题、进修或者参加培训班、企业挂职或者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与电子商务领域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增加创业教育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能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加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构建,通过基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设计的实践教学平台,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进行项目开发创新和自我技能训练,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四、总 结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创业热潮。创新是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一致追求,技术的创新,使得电子商务更具广泛的应用性,也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教育理念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将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决定行动方式,行动方式决定行动效果,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行动,能有效提升教育成效。因此,在开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全过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

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2] 沈小平.面向创业训练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

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3] 徐丽娟.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与研究

[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王慧.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训

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6).

第7篇

一、“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成效

“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员自述的培训收获、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学员晋升。

(一)提升学员能力与素养

第一届和第二届所有受访学员均表示参加“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收获很大,主要的收获来自于:开阔视野、同行交流、更新理念、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

图1 受访学员对培养计划收获的评价

从学员自述的收获来看,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目标比较吻合。“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加强各层次管理者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这样的领军人才需要在专业上更“专”,在眼界和思路上更“宽”,把“专”和“宽”付诸实践,使研修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1]

近60%以上的受访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宽”的目标基本达成;平均30%左右的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更新理念,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并且切实提升了管理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第二期培训计划特别设计了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视导、品牌特色专业视导和三项管理规范检查等内容,访谈中受训学员对此评价颇高,换个身份参与视导、检查工作,对视导、检查工作的理念、标准与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视导工作更为学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研究机会,以评估的视角近观不同学校的办学实践,对其他学校办学经验与教训的分析更为透彻,获益良多。

此外,培养计划有助于同行交流,校长班学员对于培养计划汇聚省内优秀同行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认为同行交流获益匪浅。对于已经具备比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基于经验和实践的学习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经验分享、同辈交流、专家交流等互动方式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助推职业教育改革有序开展

培养计划的培训内容与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大部分受访学员都肯定了培养过程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管理能力,在这些改革项目中,被提及较多的是信息化建设、教师管理与课程教学改革等。“领军”学员是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实施的实际管理者和骨干,通过培训增强对改革理念的理解并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有助于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

图2 运用到实践中的培训内容

(三)提升受训学员的影响力

参与调研的受训学员中,第一届受训学员普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的晋升,17位校长班受访学员中有11位获得了职务晋升,12位教师班受访学员中有6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晋升。

尽管职务、职称晋升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之间并非直接相关,但是参与培养计划的学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会提升学员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完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不管是受训学员的评价,还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影响及其他方面的积极社会影响,“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都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作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有必要不断进行完善,成为一种长效培养制度。事实上,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三期各有重点,在培养方式、内容、管理以及领军人才遴选机制方面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探索,提升培养实效。

(一)培养机制完善建议

贴近实践、任务导向是培训计划调整的关键词,这样的改变亦获得了学员的普遍认可。通过对三期受训学员的调研,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1.分析学习需求完善培养内容

受访学员对培养内容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内容贴近职业教育实践,不同受访组别的学员都谈及这一问题。其他的建议还包括介绍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跨出教育看职业教育等。

图5 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内容的建议

学员关于“贴近职业教育实践”的建议主要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职业教育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分析和指导;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尤其是增加与职业院校管理相关的针对性内容等。

培养内容的选择需要分析两个需求:职业教育实践与改革对领军人才的要求;领军人才成长的需求。

职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多元,不同参与者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贴近职业教育改革实践选择培训内容时还需要深入分析领军人物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使内容更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与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用于学员的成人学习者特征。通常适用于成人学习者的内容有如下特征:从熟悉的某个点开始学习,然后进入陌生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问题;消除与解决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听取别人的行为,并且想知道别人的做法如何应用于自己面对的挑战。[2]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需要体现实用性、实践性、经验性等特征,而且还需要考虑学员现有的经验与知识能力水平。多位受访学员谈及应根据学员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使内容与学习者更加契合。

2.分析学习特征完善培养方式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对培养方式提出了完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学员交流和增加优秀院校的驻点考察两个方面。

图6 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形式的建议

受访学员对于加强学员间交流的需求最为强烈,接近30%的受访学员都提出了加强交流的建议,这一方面体现出学员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另一方面还希望能够聆听同样作为优秀代表的同伴经验。有学员提出这种交流机制还应该延续到“后培训”时期,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到境内外优秀职业院校进行考察紧随其后,是学员建议的焦点,学员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参观访问,他们更希望能够进行驻校观察,甚至担任“影子校长”,近距离、全方位地深入考察优秀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

依托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分析典型案例也是学员们比较推崇的培训方式,这个建议在第三期培养计划中已经开始实施,获得了第三届受训学员的认可。

“领军人物”培养计划的学员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计划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成为职业教育变革实践的领导者和实践专家。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员,最好的学习方式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经验和实践;参与式学习;强调合作和分享。

基于经验的学习。学员希望在学习中能有机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学习体验中去,培训者要帮助学员在解决问题、反思和应用逻辑分析过程中借鉴这些经验,并为学员创造更多的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机会,以利于学员有效地学习。

参与式学习。要促成学习,应让学员投入到一些任务中,进行练习和完成任务,进而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与共享也是处于专家成长阶段的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努力推动一个合作的进程,并支持学员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将会大大提升培养效果。

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之外,还有学员对培训师提出了建议:增加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大师级”专家的比重,这样的专家可以是职业教育研究大家,还可以是办学实践的杰出代表。

(二)完善“后培训”成长机制建议

江苏省教育厅采用“以培代评”的方式培养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将荣誉体系与培训体系结合在一起进行制度设计,有利于领军人物的成长与领军作用的发挥。目前制度设计的关注点在遴选机制和培养机制,这两方面经过三期的不断完善已趋于成熟;但是领军人才培养对于职业教育改革事业的价值更在于培训后续的影响,领军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后培训”效应。

所谓“后培训”成长机制,是指为期两年的培养计划结束后,“领军人才”学员的后续发展机制,这里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如何通过制度环境的设计,使“领军人才”学员真正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领军作用。建立周期性的述职与评估机制,如五年左右对“领军人才”领军作用的发挥进行考评;省级职业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的设置和申报中突出“领军人才”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引导领军作用的持续影响。

其二,学员后续的学习需求如何及时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与要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领军人才不能领一时之军,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会持续发生变化。建议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联系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员集中学习外的交流、不同届别学员之间的交流;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实时搜集学员的后续学习需求,采用专题式培训方式提供及时的培训和指导。

三、立足实践与自主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对革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UNESCO)。教师被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素质关系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改革成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坚持出台职校教师、校长的素质提高培养计划,促进专业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动力。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职业教育教师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和培养方案中反复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学习理论与研讨问题、总结经验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计划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实践和参与的强调必将引领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必须立足实践,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也是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改革的方向,从第二期尝试参与省级改革与视导工作,到第三期实施任务引领,培训效果已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向。立足实践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的业务培训,而是培训主题和内容应来自于实践并力求影响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对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产生增量影响。这种“增量”可以表现在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提高理论分析和反思能力等方面,提升学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第二,激发学习者动机,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发展”,这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非常重视受训学员的参与,效果显著。从培养方式来看,准确分析学员专业发展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变灌输式的“被动培训”为主动参与式培训,依托来自职业教育实践的任务和内容,让学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按需施教,“做中学”,推进计划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导入多方资源,构建“三元合作”师资培养模式。在主管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实施主体由高等教育机构、产业部门、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立足职业教育实践,充分整合三方培养优势,构筑完整培养体系。职前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培养教学能力,企业提供实习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职后发展阶段,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建立校本专业发展体系,通过大学的继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高和更新专业能力。[3]

这一模式不仅仅为“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服务,更是为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者队伍的整体发展服务,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注释】

[1]本刊编辑部.打造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 促进江苏职教又好又快发展——访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马斌处长[J].职教通讯,2008(5)

[2][美]瑞威斯·海塞尔·考毕勒.培训课程开发精要[M].方海萍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57~158

第8篇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对于一所高校或一个学科而言,教学培养计划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其制定的是否科学、规范,是否适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既要能反映出学位授予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我院在创办初期,其教学培养计划基本上是照搬母体大学的培养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院基础教学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目前我院已步入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重要历史转变时期。目前,依据校本部教学培养计划而修订的培养计划,已不能完全适应我院教育教学形势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应切实优化独立学院的教学培养计划。笔者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为例,主要就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优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1 教学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教学培养计划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模块学分计算方法和各专业培养计划等内容。

1.1 专业设置

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专业性质、学制、编号等内容。

1.2 素质教育模块学分计算方法

主要包括:教学环节名称、学期、课程性质、考核方式、考试内容、标准与学分计算标准等内容。

1.3 各专业培养计划

主要包括:学制与学习年限、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毕业与授予学位、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分配表、教学时间安排表、课程设置等内容。

2 独立学院现有教学培养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在教学培养计划设置方面,照抄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而且,未及时对毕业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其培养目标缺乏独立学院特色。目前全国独立学院有300多所,河北省内有近20所,我们不是重点大学,也不是本科一批次的高校,如果照搬母体一本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凭借什么能力去和重点大学、一本院校的毕业生们去进行工作岗位的竞争。我院只有走“你有我有,你有我优,你无我独”的发展思路,要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独立学院的特色,才能提高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2.2 课程设置欠合理

由于各个独立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其他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不一定适合我院的发展实际。我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自学能力差,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普遍不足等等。如果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的培养计划,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将会逐渐浮现出来,基础课的学时安排明显不足,本部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我院,倘若我院按照本部的学时来计划我院的学生的课程,就会产生学生吃不了、听不懂的问题。本部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高可以增加一些理论研究性的课程,而我院的学生则更适合于多增加一些拓展、课外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等课程。因此,独立学院应依据学院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课程,绝对不能图省事而照搬照抄校本部的课程设置。

2.3 实践教学课时少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必须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跟本部等重点高校去比拼高素质精英教育。我院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院的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因此,独立学院应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增大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课时比例,真正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场地落实、内容落实、效果落实。

2.4 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不及时

教学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培养计划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修订或调整。我院在办的一定时期内,曾也一度存在有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都给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3 教学培养计划优化策略

3.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培养计划

在优化教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征求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行业、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培养计划,认真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就业时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的关系。

3.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要培养“理论适度、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对人才需求预测进行分析,要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3.3 走工学结合道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院要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的作用,要与企业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4 贴紧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

为了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自2010年以来我院将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与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是指培养专业素养所必须的通识课程。其课程主要由社会科学系列、外语系列、计算机系列、通识选修系列等课程组成。严格做到按学科大类全院统一,做到统一课时,材、统一课程教学大纲。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的课程主要是指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基础课程。其课程主要由基础系列和学科基础系列等课程组成。同一专业群内的各专业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不能组成专业类群的专业,单独设置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所必需的课程。其课程主要由专业教育系列和拓宽专业系列等课程组成。既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实践与素质教育模块是指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实践与素质教育模块主要由课内集中实践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等课程组成。课内集中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课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与品德素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文化科学艺术、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等。

3.5 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按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原则进行重组或整合,删去课程之间重复及陈旧的内容,吸纳本专业最新技术应用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我院首先确定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就业范围或岗位群,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接着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最后确定各模块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及知识和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基于此,再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采取以上途径,我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精选。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统计,删除了陈旧的内容,增加了新内容,减少了基础课程的学时,加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学分的比重。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我院认真研究了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遵循“必需和适度”的原则,对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对课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经过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精选、充实与优化,课程内和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得到了有效加强,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创新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 “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2]“真刀真枪”培养 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9日,1.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82-02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向[1]。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首批CDIO工程教育试点学校和“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

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如果说CDIO模式是国际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成果,那么“卓越计划”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2010年,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3]。

二、CDIO模式与“卓越计划”实施路径比较

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计划”,要适应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两种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其中,自动化专业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

(一)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主要依据[4]。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工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工程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工程师。

机械专业旨在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现场应用型高级机械制造工程师。由于该专业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因此采用3+1教育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为确保充分发挥企业学习阶段的作用,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且详尽的企业培养方案,规范了该阶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计划、指导人员、毕业设计的安排等内容。

(二)课程体系设计

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素

质教育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46%。此外,依托校企共建实验中心的优势,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CDIO教学理念,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即“421项目教学”体系。通过4个三级项目,2个二级项目,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级项目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总结与提炼。项目进行中,学生经历完整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421项目教学”训练,学生能够在认识、操作、应用、综合创新设计方面得到训练,形成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得到了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5]。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模块、顺序控制系统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模块、CAD/CAM模块、数控机床综合运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九个模块。九个模块涵盖了“卓越计划”对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结合机械行业和合作企业发展需求,增加Solidworks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三坐标测量技术等内容的讲授和实践。为了保障企业培养阶段的顺利进行,增设了“企业实习预备专业知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文化背景,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三)校企合作方式

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本文中的两个专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引入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

自动化专业在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该专业还与三菱电机、通用电气、西门子、博士力士乐等公司合作,建成了23个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训中心,并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适合工程教育的新教材。借助这些校企合作平台,自动化专业开展了项目教学训练和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机械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企业亟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课,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况,掌握企业实习所需的预备知识。合作企业通过对卓越班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此外,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企业学习计划表,开展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和答辩工作。

(四)考核与评价体系

CDIO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是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6],其反馈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构成,实践课程的考核则着重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自动化专业一级项目的考核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的成绩以及答辩成绩。前四个成绩由各阶段指导教师负责,考察和监督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情况。答辩成绩由企业专家、学校专家、院系领导组成的答辩组负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因此考核过程也由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答辩过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结合学校标准和企业要求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三、结论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比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特色鲜明且卓有成效,工程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程度相对更高,学生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更深入,所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工业现场,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可以借鉴并应用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CDIO“做中学”与“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可以将“卓越计划”学校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设计成若干二级和三级项目,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中增设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引入CDIO理念,能够使学生直接面对工业现场,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又避免了企业学习中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总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帅.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新思路[N].中国组织人

事报,2015-06-01.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

程教育,201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价

(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郁汉琪,解乃军,吴京秋等.项目教学训练体系构建下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卓越计划;管理机制;车辆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08-02

一、前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社会,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为各高校实现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指明方向。

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先后与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2013年联合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了批准,成为我校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由于“卓越计划”在前期的实施过程中,对管理机制上一些问题考虑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如:卓越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异不大、企业持续联合培养的动力不足、学生企业实习散漫等。本文总结了目前本校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培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管理机制的具体改进完善措施,为其他专业或地方院校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二、目前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调研以及对2010级和2011级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研究,其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表现在培养质量监控不严、企业联合培养续航动力不足以及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等。

1.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对专业教师有学历、年龄等多重限制,使得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很难走进高校,导致现有专业教师多数是沿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线,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学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比重偏小,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偏差。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校企联合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并且企业和学校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学生实多停留在观摩阶段,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实践内容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个别岗位要求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也仅停留于体验阶段,与实践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与适应我国科技和工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企业联合培养续航能力。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一方,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和合作方式,现有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人才联合培养的程度不深,覆盖面不广。企业导师参与的程度不深、积极性不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大多是短期合作有关系,同时,企业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并不强烈,这对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是不利的,亟待从管理机制上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校企合作程度。

3.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安全、有效和顺利完成实习的保障。目前企业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等没有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文件,产生如下的问题:(1)学校和企业不能统一管理标准,出现不同企业实习标准差别较大、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差别较大的问题;(2)学生的食宿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安排,易存在安全隐患;(3)学生约束力较小,易引起实习管理的混乱。

三、改进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期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从质量监控、企业动力、学生约束等改善和建立管理制度。

1.质量保证。建立“卓越计划”的教育评估体系,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科学地评价“卓越计划”教育质量。建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检查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推进“卓越计划”管理的规范化。

企业的实习质量监控方式:(1)“卓越计划”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班主任每半个月到学生实习企业进行实习巡视;(2)学生每两周向校内班主任汇报企业实习效果与学习成果;(3)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要及时填写《实习周记》、《专业实践报告》等内容。

校企联合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机制:(1)通过企业与行业的参与,对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持续改进;(2)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质量管理循环,严格控制“职责与权限、培养方案与大纲编制、招生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和训练的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检查与评估、纠正与预防措施”等质量要素,不断提高“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质量。

2.企业动力。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弥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师资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能力:(1)建立校企联合会,邀请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参加,实现人才和科研等资源的共享;(2)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实现双赢;(3)实施双师制,选聘的企业导师协同校内老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的选拔、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等全部过程,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

3.实习管理制度。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合理。校企双方要根据实习特点和实习时间长短共同制定。一方面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安全,另一方面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影响。短期实习校内指导老师要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对于长期实习,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管理制度:(1)企业实习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安排和实习薪酬方案;(2)学生实习日常作息时间制度;(3)学生请假制度和监管制度;(4)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实习学生管理机构。

从后期改善及在车辆工程专业11级和12级“卓越计划”学生实施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还是比较理想,虽然有些问题不能立竿见影得到解决,但是只要在管理制度上不断改进完善,“卓越计划”的培养和实施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推进、实施和完善,并非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卓越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法和规律,保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高校教育管理,2012,(1):7.

[2]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屠群峰.建立并运行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机构协作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C].2010-11-01.

[6]刘长平等.地方工科类院校卓越计划实施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