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22:2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成教育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实习护士 养成教育 思路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正确的行为指导,也包括良好的习惯训练。习惯养成教育在西方国家研究较成熟,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提出英国教育的目的:有德、有用、有能力。即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道德,还必须有学问。在我国研究养成教育有孔子、夏丐尊、叶圣陶等,最终使养成教育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叶圣陶。现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运用到实习护士的带教,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养成教育的思路也与一般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有所不同。
一、目前实习护士存在的问题
1.由于近年普通高中扩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下降,但护生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
2.护士就业实行合同制,面对就业的不确定性,对前途感到迷茫;
3.护生实习时多为17-19岁,该年龄段的孩子道德观、价值观都不成熟,正处在易变易教育的年龄段;
4.90后的孩子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习惯于独立地比较和判断,但多数情况判断和比较有失偏颇。
5.他们渴望学习新的东西,但真正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行动并不多。
二、养成教育的思路
1.实习期间加强其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利于护士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作为带教老师,要树立榜样作用,为人师表,展示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职业道德的养成,重点强调“慎独”,慎独在《辞海》中的解释,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护理是直接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护士的道德水准直接支配和影响护理行为,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1]。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方面,护理工作经常要护士独自一人进行,而且服务的对象自身又是身患疾病需要更多关爱的人,能否认真负责,准确完成护理任务,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护士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性,因而其“慎独”精神要求较其其他行业更高更严[2]。例如,当你给病治疗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配制药液时是否准确无误,严格操作规程;工作时是先考虑病人利于,还是先考虑自己方便,是否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夜间独自值班时是否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按要求护理病人、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等。
2.安全责任意识的养成,在执医疗护理临床服务中,要有很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同时也保护自己。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实习时,一定要逐渐培养安全责任意识,技术可以熟能生巧,安全责任是不断强化养成的,如执行医嘱,护理处置或护理病人时,严格操作规程,无菌观念。“三查”、“八对”一注意等,每个环节要认真执行。不能遗漏或马虎了事。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养成很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实习护士要上的第一课。
3.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一样,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护理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护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护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进入实习、工作后有的已经陈旧老化,这就要求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有计划的针对实习护士举办讲座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带教老师要多提问,留问题,让实习护士去思考、查资料、找答案,或是共同探讨问题,要不断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清。护理是终身学习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
4.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养成,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学习,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护理技术操作是陌生的,也不敢随意去做,作为带教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从简单的肌注、皮试,到复杂的护理技术。老师的示范就是标准,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技术不是一天能练成的,是一个学习、养成的过程。
5.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带教老师在带教学生时,尽量不把太多负面信息传递学生,比如太多的报怨,工作辛苦、医疗环境差、待遇低,护患关系恶烈等,同事之间不要相互报怨、抵毁,应正面引导护生学习,如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对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应该明 白,护理工作确实辛苦,实行三班制,工作不规律,生物钟颠倒,容易导致护士免疫功能下降,作为护士一定要注意体育煅练和休息,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锻炼身体和保健的习惯是养成的,首先要有健康的理念,信息决定行动。
一般认为,护士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3]。护士的基本素质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培养过程,学校的学习是基础,真正的养成教育开始于实习阶段,因此教学医院或提供实习教育的综合医院,制定完整的、系统的护士养成教育计划和实施安案,从护士开始进入临床学习,由综合素质高,有经验的临床护士带教,对实习护士连续的可评估的养成教育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护士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梅,王秀花.护士慎独意识对护理工作的意义[J].职业健康,2007,23(24):2359-2360.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一、 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情绪大都多变且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也比较差,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并且只有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冒失的特征,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多持放弃或否定的态度。
2.学习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他们还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是比较合适的,但他们的择友标准又是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很稳定。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为依赖老师。
4.生活心理特点
刚入学孩子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他们虽有自立意识,但因年幼而显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他们在学习用品的整理、学习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常常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帮助,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 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所以当学生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抓好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刚入学儿童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教育计划,需要全体教师及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抓住年龄特征开展养成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小学阶段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受教育,他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而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学习。小学的环境和对儿童的要求与入学以前相比大不相同,在小学,儿童要坚持课堂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学会过集体生活。为了让儿童很快地适应小学,我主动和家长联系,告诉他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心理上的准备,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让孩子向高年级同学学习,激发他们过学校生活的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对上小学不感到紧张和害怕。(2)生活方面,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如收拾文具、穿衣扣纽扣等。(3)注意学生在家作息时间安排。另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中还要注意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衔接,注意学习的趣味性,一堂课中随时加入游戏,使他们逐渐地适应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
3.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实践也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在于训练,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3)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4)训练必须要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要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4.在养成教育中教师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生的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形成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道德概念的具体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要想有文明学生,就得先有文明老师。”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我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他们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平时上课,我每次走进教室后只要看到纸片,就会立即弯腰捡起来,孩子们看到后也会马上检查自己座位附近是否有纸屑等废弃物;讲桌乱了,我就轻轻地整理一下,孩子们也马上动手整理自己的课桌和学习物品;课间我有意识地拿本书坐在讲桌上看书,学生就会自觉地读起课本来……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5.开展评价活动,强化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我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其进行表扬和暗示。鼓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找出优点和不足,然后利用晨会、班会课,对他们进行专题指导,给予评判,树立典型并在全班予以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都进行“明星”的评比,树立典型;每周确立“纪律星”、“文明星”、“卫生星”,以点带面。这样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就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6.重视家校结合,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出现大问题班主任就不告知家长,只有当其“屡教不改”时,我们才会通知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这时候家长多半接受不了孩子“变坏”的现实,会质问班主任,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早通知我们?现在你们管不了、想推卸责任了才想起我们家长,没那么容易。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理解家长的不易,因此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把家长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得当、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成绩是进步还是有所下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和在校表现(是否迟到、是否早退、是否尊敬师长与团结同学、上课是否遵守纪律等),以便家长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积极地参与教育和问题的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27―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出现了大规模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适龄入学儿童,他们成为一个新的群体――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群体。这一群体由于诸多因素,常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卑、怯弱、冷漠、孤僻、排斥等心理问题,情感也有一定的闭锁性,是班级中的弱势群w。为了减轻他们心灵承受的生活重压、学业的挫折,以及自卑、紧张、困惑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研究了城市务工子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探索出了城市务工子女的教育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1. 寻找自信的支点,正确认识自我。一是开展“找优点”活动,让学生找自己和同学身上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诸多闪光点,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二是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例如,语文、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数学、科学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其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如劳动技术、体育技能、小制作、小设计等竞赛活动展示,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另外,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
3. 构建爱心网络,感受集体温暖。学校以“知心姐姐”信箱为载体,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爱心网络,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健全的人格。积极组织教师及班级优秀学生与城市务工子女群体结对子、交朋友的“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从生活、日常行为、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对于个别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教师以个别谈心、书信、讲故事暗示、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家长委员会、心理咨询室、校长信箱、知心姐姐聊天室,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并与家庭保持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杜绝“问题孩子”的产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家校合一,营造适合城市务工子女学习的良好环境
学校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一日游等活动,帮助家长找到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并建立家长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务工子女的家庭、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就“问题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地反馈交流,从而制订教育计划,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学校还以校园广播为基础,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学校的家教经验交流,把优秀的“家教经验”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另外,加强治安管理,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政府及相关社区要加大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管理,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的生活生存环境,努力杜绝学校教育中的“污染源”,促使务工子女健康成长。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养成教育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1.生活行为规范。2.学习行为习惯。3.劳动行为规范。4.交往行为规范。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1.召开班会,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
打扫易,保持难,这是卫生工作的常识。所以要搞好卫生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为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3.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人,值日生分为四个组,每个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卫生,扫地、拖地四个人,擦窗台一个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扫走廊各一人。卫生区是男厕所和垃圾车所在的部分校园,面积较大,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值日生厕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时打扫,随时捡拾。每天早上,7点30到校,7点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点30到校,1点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组长检查效果,每天记录,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形成良好风气。
(2)制定“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做到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
(3)继续做好班级绿化美化,学生认养绿色植物,美化教室环境。
(4)卫生检查办法:实行卫生班长负责制,每天记录各组值日情况,是不是按时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净,班会时间进行评比,进行督促,形成组组争优秀的风气。课间及时到位打扫,保持较室内和卫生区的洁净。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主动捡起每一片纸,形成人人讲卫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会上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4.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坛等风景建筑设施。
5.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6.开展卫生保健活动,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及师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记者手记:
把平凡的事做精致、做到位是林志明一贯的追求。自1981年来到奔牛实小,至今已有三十二个年头,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学校,把爱与关怀奉献给每一位奔牛实小人。他犹如一个家庭的大家长,真诚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坚定地奉行着他“以人为本、掌握规范、学会选择”的教育理念,扎实地前行在教育的原野,追求着平实的精彩。
在同林志明校长的交流中,他真挚而质朴的言语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个时刻将学生、老师、学校装在心里的校长,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深情。他的追求并不远大,只是单纯地希望在他所带领的学校内师生能够快速成长、进步,尽他所能为全校师生铺就一条幸福教育的鲜花之路。犹如那冬日的一团火,用他的心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敬、可佩!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面目相似,各有千秋,功能兼容,目的相通,作为校长,您认为这项活动其意义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您对这项活动内涵的理解和工作思路。
林志明: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教育部要求各个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我校每周一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有2000多人参加,隆重的仪式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道德认识起着重要作用。一次成功的升旗仪式能够震撼心灵,催人奋进,使师生终生难忘。
升旗仪式不仅是仪式教育,而且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我校精心制定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整合后分割到每一个星期,每周安排一项教育重点。例如本学期,我们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美育教育,爱卫教育等20项教育主题。周一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定好标题和讲话人员,导行板上设计好富有小学生气息的宣传标语,该周的晨会、班队会等专题教育课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整合,消除了以往“见文件搞活动,凌乱应付走过场”的现象,有计划、有序列、有系统的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国旗下讲话是中小学普遍开展的德育活动,但在一些学校,活动的效果并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
林志明:当前,部分学校的升旗仪式存在某些弊端,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一是升旗仪式一成不变,程序过于机械,主题不够鲜明,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二是不够重视,庄严神圣的仪式沦为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有的学校领导不参加升旗仪式,教师也时有缺席。这两点恐怕是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在行为方式、语言、思想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您认为是否应该利用升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等仪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林志明:升旗仪式的过程很清晰,一般都是出旗、升旗手讲话、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颁奖等。这么重要的全体师生参加的活动,是属于学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学生做主角。
在此基础上,我校一改往年由大队委主持升旗仪式的惯例,改由各中队轮流承担升旗仪式任务,为更多学生提供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各中队在队员全员参与的前提下,自主申报活动主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从升旗仪式主持,到升、护旗手,再到讲话与节目的编排,各中队按计划围绕专题教育与养成教育重点,设计与众不同、别具匠心的升旗仪式,用多样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中队特色与队员特长,让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印象深刻且效果明显。学生们辛勤地准备,快乐地参与,幸福的表现,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秀出自己风采的舞台。学生们在筹备展示活动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
:怎样才能使这项活动具有实际的育人效果,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林志明:增强师生对升旗仪式的认同感,发挥升旗仪式的德育作用,我认为关键在于要与时俱进,联系学生实际,从形式、主题、内容、语言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升旗仪式既庄严神圣,又能进行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须精心准备,认真对待,使每一次升旗仪式都组织严密,庄严有序。一是要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从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每一环节均依法行事。全体师生要严格执行礼仪规定,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二是丰富国旗下讲话内涵。讲话要力求凝练,切忌泛泛而谈。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更多选取丰富形象的感性材料,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名言佳句,增强现场感染力。三是注重升护旗手的选拔。严格选拔制度,发挥多元评价效应,真正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中队轮流负责升旗仪式时,升护旗手不能局限于学习尖子,可以选择体育小健将、艺术小明星、爱心小天使、环境小卫士等,也可以适当选拔进步明显的潜能生。这样,能学生的荣誉感与进取心,变压力为动力,鼓起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您理想中的国旗下讲话是什么样子?您认为成功的活动应具备哪些要素?遵循哪些原则?
林志明:理想中的国旗下讲话,第一要能打动人,促使师生情感的升华,第二要吸引人,促使师生思考道德问题,第三要感染人,让师生的热烈的情境氛围中产生正能量。我认为国旗下讲话者可以从专家、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中选择,做到四个结合。
1. 国旗下讲话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升旗仪式是德育大讲堂,利用好这个德育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使学生成为胸怀天下、富有爱心、守诚明礼、阳光健康的现代人。
2. 国旗下讲话与表彰先进相结合
升旗仪式表彰先进,获奖师生发表获奖感言,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是我校“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此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激情;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3. 国旗下讲话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生。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学校要求学生从小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到每月一习,即每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编写了《十好习惯》校本课程。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与十好习惯养成教育密切结合,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要求,次次有表彰,养成教育得以扎实推进。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理解绿色真谛、播撒绿色希望、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教育口号,丰富了“人与自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长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今天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将决定下世纪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
【关键词】环保意识绿色教育方法
环保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的目标。因此,在幼儿园准备实施环保教育之前,首先考虑的应是从幼儿身心出发,我园是城郊幼儿园,根据本园、本地现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教育目标,这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教育才有了方向,才能在具体实施中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更能有效避免有些教师在自行选择环保教育内容时,忽略幼儿心理、生理特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从幼儿理解能力出发,而只是从自身良好的愿望出发,造成知识的深度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当今,幼儿园提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孩子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与关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未来孩子的一切”,也就是说,为当代孩子的未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孩子准备良好的生存环境,达到人类、环境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结合本园的教育特点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良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
要帮助幼儿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幼儿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或下课后高声喧哗等现象,教师就及时的晓之以理,让幼儿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举办环保宣传图片展,老师组织孩子情景表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体会到环保教育活动中的喜悦,对环保行为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自觉意识。
二、融会贯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小实验、手工制作如:《大树木逃跑了》、《绿色小树叶》、《水变干净了》等活动,使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儿童化、趣味化。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而体验到环保无处不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中,发现环保教育重在幼儿自身习惯和内在意识的形成,但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发动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自己班的环境创设中去,如娃娃家中的家具是用废旧纸箱加上老师的美化做出来的,餐具是用废旧瓶子加工而成;超市物品都是孩子从自己家带来的包装盒,饮料瓶、洗发水瓶,各色旧衣服经过老师的加工变成小食品和各种水果等等;体育角的报纸球、小高跷、投掷筐、尾巴、流星球、纸棍、沙包等等,包括孩子的器械操的器械都是废旧物品制作而成。通过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废物利用的价值,从而珍惜我们身边的资源,提高环保觉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
三、因地制宜,用城郊社区的自然环境和设施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拓展孩子的视野,因地制宜的为他们提供养成习惯的空间和场所。我园地处城郊小区,利用天然的自然环境,在教育活动的初期,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环保设施,如果皮箱,清运垃圾的车辆,清扫工具等,了解它们的功能、使用和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观察小区环境状况,如树木花草的生长状况,地面上一些卫生状况,自己周围人们日常的一些行为习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做出一些记录,并请幼儿针对这些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一个是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制定出一些相应的教育计划,同时,也使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环保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起到启蒙的作用。
总之,关于幼儿环保意识养成教育的研究的课题是幼儿园值得关注和可以开发的新课题,通过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些环保的意识和行为,如孩子们现在都会把垃圾入箱,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节约,并提醒成人随手关灯、关水;不乱丢弃还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了解到果皮、树叶等垃圾可以在日光、雨水、空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肥料等等的新兴环保知识;养成了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袋、泡沫用品却不易分解,会污染环境,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要多使用环保购物袋;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树木、花草、动物的爱护等实际行动;而我们的教育也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本园实际、具有本园特色的环保教育体系,从而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但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环保意识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也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寻找更多新的适合幼儿环保教育题材作为课题进行实践;对幼儿环保意识养成的主要成因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调整,以便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都更加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从而使幼儿终身受益!
悠闲的暑期生活已经结束了,新的一个学期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氛围中开始了。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幼儿园纲要》精神,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差异,坚持保教并重,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一、工作目标
(一)幼儿发展目标
让幼儿愿意并喜欢上幼儿园,能充分感受到爱和自由,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习照顾自己,适应周围环境,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二)教师发展目标
让教师拥有健康、平和、阳光、积极的心态,关爱每一个孩子,关心每一位同事,关注每一名家长,在工作中体验快乐;让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发展。
(三)幼儿园发展目标
管理规范、服务到位、质量提升。让幼儿快乐、家长满意、社会赞誉。
二、工作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抓好教师备课。通过健全完善教师备课,教学计划,做到上课前心中有数,讲解自如,并要求写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实效性。
2、创设教学环境。强调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3、注重养成教育。各班根据本班实际拟订养成教育计划,确定教育目标与具体措施,抓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常规工作
1、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制,与所有教师、司机、门卫签定安全责任书;定期检查园内各项设施,并做好记录;加强班级安全管理,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切实做好保育工作。搞好园内清洁卫生,坚持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要求做好一日活动各环节的保育工作;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活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师读书活动,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坚持在日常保教活动中练好基本功;开展教师听评课活动;组织相关培训活动。
4、加强家园联系与沟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教宣传活动,不定期到个别幼儿家庭走访。组织开展每学期1次家长会。
5、添置幼儿玩具与教学教具等设备,不断完善办园条件。
6、树立良好的档案意识,做好园内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三、主要工作安排
(一)园务管理: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1、办园思想:依法治园,严格按标准收费;依法治教,注重行风建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幼儿园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
2、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刚柔并重,以开放而弹性的管理、灵活而务实的作风激发幼儿教师工作内驱力。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园长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第一线。
3、班子建设:注重学习反思、倡导批评监督,内省与外力共同推动班子队伍的建设。班子人员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体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一支“开明、团结、廉洁、高效”的好班子,使幼儿园整体工作快速发展。
4、师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多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主要方法有: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搭建舞台,施压锻炼;三是加强对话与交流,鼓励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四是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5、教师生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满足青年人的生活情趣,每月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使幼儿园成为每个教师的精神家园。
(二)教育教学:立足实际,提高质量
园部工作重点:围绕目标加强协作,酝酿较高组织智慧,大力提升个体教育能力,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思想上:教研合一,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师一要咀嚼消化有关理论,二要厚实实践基础。教师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
实践中:在“存精、吸纳、创新”的总原则下,教师要提高教育艺术、积累教育智慧、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不任务意识。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按照幼儿园教育目标,针对大、中、小幼儿的特点及各班幼儿发展情况,各班主任拟定出学期工作计划,做到月、周、日工作目标明确,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富工作计划于生活、游戏中。
2、创设与幼儿教育适应的良好育人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教师的每个角落,每一个面墙都充分利用,作为向幼儿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地。
3、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的教育思想,科学合理设计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要体现教育的目标,做到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结合,注意保教结合教育的教育原则,对幼儿的活动或技能进行观察,认真评价,对个别幼儿的教育要写入幼儿教育心得或观察日记中。
4、做好新生接待工作,稳定幼儿情绪,采取多种方法和游戏活动,吸引幼儿,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仔细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和补充活动内容,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各班教师重点要抓好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7、教师对每位来园幼儿进行全日制观察,记录好来园幼儿人数,幼儿健康和当天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生病的幼儿要注意观察,细心照顾,对一日的活动量要适度调节。
(三)卫生保健:狠抓落实,强化责任
做好保健卫生工作,做细做实,严格规范。教室要注重消毒、防病的过程工作,向家长宣传防病知识,积极做好预防传染工作。第一,做好一日常规保育工作,如晨检、卫生保健、洗手、入厕等,都要做细做好,不能马虎和大意,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测检查。第二,落实消毒工作,实行每日消毒制,预防疾病,传染病的传播。
(四)家长工作:宣传沟通,引导合作
家长工作也是做好幼儿园工作的关键,使家长和老师成为合作者和朋友一直是我们做好家园互动的最终目标。本学期将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地让家长参入幼儿教育,了解家长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幼儿园。
1、与沟通并举,引导与合作并重。召开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尽量做好家教讲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社会的信誉度。
中图分类号:G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6-01
摘要: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辅导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辅导员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高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尤为关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门槛越来越低,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着种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科学的做好学生的各项教育工作,有效的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对于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工作的实际及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扎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不断的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大学生中产生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生活中出现走捷径、走关系,开展工作谈条件、讲回报,怕吃苦、怕吃亏等不良现象,道德文明逐渐在弱化。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干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嫁个有钱人等观点,诚恳善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行为却被认为另类,针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问题。
首先,辅导员本身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深入细致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思想,开展各项诸如感恩励志教育,先进模范教育,安全警示教育等主题活动。
其次,辅导员要健立健全各项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在各班级中积极推动创先争优的氛围,引导学生根据班级情况制定各项班级规章,在各活动层面贯彻科学的思想理念,活动中注意树典型,讲模范,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身教,构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
再次,辅导员要改革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手段;转变思想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喜欢的各个领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诸如现在流行的手机微博、微信等,积极融入学生,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让同学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各项工作开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养成教育为主线,深入做好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
根据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的特点,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行为习惯不文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的现状。辅导员应该在开学之初就着手实施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包括:职业素养,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营造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和风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巩固和发扬出现的先进典型。具体步骤如下:
1.入学教育;对新生做好系列的入学教育活动,除了学校隆重的开学典礼外,作为带班的辅导员,要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如以班级为单位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前景、师资力量,大学学习方式等,还可以开展以人关系处理的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大家对大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将整个养成教育手册以入学教育材料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上,包括:日常学习方法,生活习惯,文明礼貌,职业素养等,指导刚来大学的同学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2.学生党员、干部培训;需要辅导员制定一个完整的干部培养计划,结合班级建设方案,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方式很多,有团体训练,领导讲座,党校学习等,将整个教育要求首先在班干部队伍中开展,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好,形象气质佳,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用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一大批普通同学。
3.开展集体活动;结合养成教育,大力开展创先评优活动,鼓励各个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项比赛活动,如技能竞赛、体育比赛、礼仪大赛、英语竞赛、辩论赛等、评选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召开表彰大会,给予奖励,将进行的各项活动,以成果的形式在网站、校园宣传栏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还为创建优良学风、班风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营造出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三、以心理辅导为保障,切实做好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明显感受到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无论是入学前的高考,还是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干部竞选、评优评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竞争,为此许多学生承受这各种的压力和心理困惑。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心理困扰, 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远远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某种程度上每个学生都有心理问题,这需要除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外,作为辅导员还需要针对一些困难学生提供帮助,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针对辅导员与所带班级学生接触比较密切,感情比较深厚,学生遇到困难一般都会首先想到自己的辅导员,此种情况就需要辅导员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大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给予点拨,对学生心理上的一些困惑给予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切实困难给予帮助。
2.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的任务,应该具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学院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团体训练辅导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观念,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寻求解决问题以及克服困难的办法。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不够深入,为此辅导员要适时的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里调试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定期给学生发放相关健康知识,建设好心理健康网站和宣传栏。
四、以职业化专业化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能够将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去,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领导沟通、人际交往等,在遇到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是未来辅导员发展的一个趋势,就如何做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辅导员需要提升自身学历层次,根据学生工作开展课题研究,已经学习交流等。
总之。辅导员要开展好各项工作,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的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多请教、多思考,相信一定能够将学生工作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曾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孙伟.张常青.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
[3]范平忠.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J],统计教育, 2007,(S1).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座谈会,发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综合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弱势主要体现为:
1.心理缺陷严重。据调查统计,34.6%的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照看、代管,为“留守儿童”。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
2.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大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在精神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的陋习,有些孩子甚至出现说谎、偷拿别人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人格发展失衡。调查显示,本园弱势群体子女中有6.1%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
4.综合素质发展较慢。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将识字、写字、算术作为幼儿学习目标,对幼儿教育为首的健康教育和艺术活动却认识不清,认为孩子是玩,殊不知幼儿教育是“玩中学、学中玩”。由于认识不到位,从而过早地扼杀了孩子自主发展的天性,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5.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许多父母不在家,而祖辈们和幼小的孩子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被伤害的安全隐患。特别在山区,孩子独自行走在陡峭山路或僻静之地,安全时刻牵动着家长、老师的每一条神经。
二
弱势群体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和普通儿童一样,仍要遵循基本发展规律。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求具有针对性的帮扶途径和教育措施,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素质得到真正提高。对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管理机制,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各级组为每个弱势群体子女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各班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2.注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融洽相处,用友情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势群体子女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我们倡导“五个一”活动,老师们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评语,一次家访向这些幼儿倾注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班级中,让他们多交些同龄的好朋友,在幼儿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中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学会替别人考虑。通过一次次集体活动,一个个小小的帮助,培养了相互友爱的感情,使他们在家庭中不能感受到的爱能够在幼儿园这个大庭中得到弥补。
3.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育良策,对症下药。对于因兴趣、爱好、自身等原因导致活动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尊重,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求;对于行为习惯差,时常犯错的幼儿,教师可适当采取“忽略”的方法,淡化错误;对于因家庭原因而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自卑感的幼儿,教师采用“赏识教育法”,适时旁敲侧击地表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对于家庭贫困的学习,除在幼儿园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还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进行社会救助,并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帮助的同时让他们不受到心灵的伤害。
4.努力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一,优化保教课堂氛围。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保育、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保教活动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第二,改革保教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倡导的原则是保教结合,保育为首;在教育的五大领域中,健康为教育之先。因此,在保教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幼儿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营造幼儿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的目标;第三,注重综合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各学科教学特点,因材施教,有机渗透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实施关爱教育,使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严格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仅靠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不会出现老师们感叹的“7+2=0”现象。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更新家教观念。家长是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科学的教养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目前,许多家长的家教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2)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家庭文化建设在促进弱势群体子女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从自己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立志成才、逆境创业的典型事例教育孩子。
根据省、市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为加强我市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各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以对下一代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学校交通安全工作。要强化领导,确定一名校领导负责抓这项工作,把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计划,与交警部门沟通协调,上好交通法规课。各区各校要根据本区本校交通安全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二、成立机构,深化教育
各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与交警各大队密切协作,加强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同时要成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宣传、教育、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发挥已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材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并以此为载体重点抓好“安全行走,安全骑车,安全乘车”的养成教育。学校要主动与辖区内交警部门开展共建活动,邀请交通民警担任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课外辅导员,并使其成为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常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自我保护常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与习惯,确保交通安全。
三、加强监督,落实措施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交通安全教育责任制,由校长负总责,列入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作为年终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
各校应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切实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各项有力措施,严格执行学生出行的安全规定:
(一)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要校长签批,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二)各校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的内部管理。
1、运送学生的车辆必须严格遵守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租车运送学生的,必须是具备营运资质的专业运输单位提供的车辆及驾驶人员;单位自购车辆的,必须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车辆的安全状况和驾驶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并加强对驾驶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禁超载和超速行驶。要杜绝非专业司机或有不安全驾驶经历的司机驾车。版权所有
2、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不满12周岁的,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不能乘坐摩托车。满12周岁的中小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的,须由家长提出申请,作出保证后经校方审批。家长应定期对学生的自行车车闸、车铃等安全部件进行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对学生骑自行车的技能进行测试。严禁学生驾驶摩托车、骑乘电动自行车和搭乘非法营运车辆;骑自行车不得载人、不得有斜穿猛拐、逆向行驶或走机动车道等违章行为,搭乘摩托车要戴好安全帽。
3、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导护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上下学的导护工作。
四、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师生安全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着力夯实做人基础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渗透形成德育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