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5:2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党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纽约大学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曾指出:人除了生活在自然环境里,还生活在由语言、数字、全息图,以及一切符号、技术和机器构成的媒体环境中。则新媒体环境是指通过新媒介(互联网、手机、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等)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三空间(即公共空间、市场空间和个人空间)的生态环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处于深刻变革中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高校学生党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应用先进典型成为高校学生党建中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概述
(一)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可行性
1.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使用量大。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其中学生(主要指大学生)是网民规模最大的群体,占30.2%。新媒体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和影响最大的媒体形式。在针对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媒体形式”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显示:利用互联网、手机WAP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75%;QQ位居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形式第一,约占70%,网络搜索引擎位居第二,占63%。[1]
由此可见,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顺应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阵地,结合实际树立先进典型,这样才能使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和进行学生党建工作。
2.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心理机制
先进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和事件,体现了社会的具体道德期望。先进典型的树立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在高校的学生党建中发挥着引领示范、先进思想和价值观的倡导,正确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作用。先进典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类心理机制的影响。
先进典型,其实是树立典型、树立榜样,让人模仿的对象。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通过模仿,达到习得的效果。先进典型基于“认同”原理,认同,即社会群体成员在认知和感情上的同化过程,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先进典型的认同表明高校学生对先进典型在价值观上的肯定,在行为方式上的模仿和在情感态度上的肯定。先进典型有利于高校学生在身心、人格上的和谐统一。高校不少学生党员,受到社会现实的重大冲击,在对社会、人生、理想等认识和看法日益复杂,理想信念和社会现实冲突矛盾这样的困局之下,通过以先进典型为契机,在学生党建中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认识世界、协调身心、处理矛盾的时间,找到外部世界的力量支持。先进典型是解决高校学生党员同一性的需要。先进典型是个体认同并信任的对象,是个体积极的自我确认,是自我同一性的最佳代表。合适的先进典型为学生社会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人生资源,优化其生长生长发展的外部环境。[2]
3.杭师大注重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
先进典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大学生先进典型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群体的思想,影响他们的行为。在杭师大注重对先进典型的培养,除了各类优秀学生的选拔、以“人文大讲堂”形式来陶冶学生情操;“学生成长中心”专门用以学生交流和沟通。
杭州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党建工作,除了党员发展上严格把关,严格筛选,一切从“严”开始外,还非常注意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同时,对教师党建工作也非常重视,民主会议、各类宣传教育、各类优秀教师党员培养等等方面从不含糊对待,严谨认真是杭师大对党建工作的态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必要性
1.新媒体本身对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四大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3]。新媒体的特性,对高校学生党建的先进典型的应用提出了不少挑战,主要表现:第一,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的挑战。除了借助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当下高校学生党建中先进典型的应用需要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第二,先进典型接受新媒体质疑的挑战。与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模式不一样,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学生通过新媒体对先进典型将提出质疑,对于质疑的有效处理将是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先进典型所要面对的另一大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存在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怀疑先进典型的真实感和价值观。很多高校学生,以及不少学生党员,对当前先进典型提出了质疑,认为很多宣传报道都在“作秀”,甚至对“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第二,学习先进典型多,实践先进典型少。很多时候的先进典型停留在宣传报道中,听讲座等理论阶段,很少有去真正践行先进典型。第三,先进典型的宣传方式过于陈旧。先进典型的报道多处于传统的宣传,宣讲等形式,缺少了互动和进一步的交流。
纵观杭师大的党建工作,以上两点的不足在工作中还是基本存在的。首先,随着90后大学生的入学,在新媒体环境的作用下,各种不信任感使先进典型时常得到质疑。其次,对于先进典型怎么个学习法还是值得商榷。单纯的讲座和报告并不是先进典型学习的终点,还是要将先进典型的精神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怎么吃透先进典型的精神是杭师大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依托新媒体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
(一)以新媒体为依托,充分认清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宣传作用
先进典型离不开宣传,有效的宣传能使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抓先进典型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从无形变有形,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宣传作用
1.树立先进典型宣传的意识
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建设的一个有力的抓手,借助新媒体,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在学生党建的建设中树立旗帜和标杆,让原本抽象的党员形象变成具体的,有形的人物,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广大学生感到可信、可学,最终带动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在先进典型的宣传要切合当下杭师大发展的实际,比便先进典型能够深入结合现实工作,防止宣传陷入空泛空洞的尴尬状况。
2.营造文明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媒体宣传氛围
新媒体的运用,导致大量各式的舆论充斥着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我们要积极营造文明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媒体宣传氛围,
将新媒体用“导”的形式来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服务。让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需要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和开放性相结合的高校学生党建新阵地。借助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高校学生党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建立新型高校学生党建队伍
高校学生党建队伍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在熟悉党务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以及革新新媒体网络所需的硬件设施的经费保障。
(二)以新媒体为依托,不断创新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工作方式
在新形势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
1.创新理念,推出合适的先进典型
在先进典型的选择上要做到创新。以往的先进典型的选择上往往偏向于“老黄牛”、“苦干型”、“舍小我为大家”,以及“高.大.全”等,使“90后”的大学生产生不相信典型,不愿意学习典型的思想,反而产生先进典型“作秀”、“假.大.空”的感觉,这样的先进典型学实际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所以先进典型的选择上要创新:即要尊重人的内在需求又要突出主体性;要接近生活,切合实际。
2.拓宽渠道,多方面宣传先进典型
对于先进典型的教育,不仅要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开展,也要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不光在高校网络平台、微博等平台上进行,也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与宣传媒体紧密集合。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相融合,使先进典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发挥作用。
3.创新宣传手段
要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尤其是影视、视频等宣传。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意义非凡,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也要创新其宣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多感官比单感官接受信息要强。影视作品、视频播放、图片报道、专题报道等新型宣传手段,会大大提高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效能。
(三)以新媒体为依托,建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有效机制
要想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过程中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就必需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
1.先进典型的选拔机制
高校学生党建中先进典型的应用,除了国家、社会中的先进典型要学习外,也可以选拔身边的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对于学生中先进典型的选拔,可以借助新媒体,如微博发起,网络投票等形式,让普通学生在先进典型的选拔中的增强互动性和学习性。
2.健全对先进典型的关爱机制
先进典型往往是热衷于工作学习,而忽略了自我保护,因而大多负担比较重,困难比较多。所以在高校学生党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注重对这部分先进典型的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照顾和关爱,调到先进典型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涌现先进典型。
3.完善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为确保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积极开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典型宣传工作机制的建立。除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高校内部还需要建立从领导体制、运作体系、策划组织、层次界定、申报审定、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建立起典型发掘储备、总结培养、推荐评选、宣传推广、考核奖励等一整套工作机制。[4]
三、发挥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要把握的问题
(一)先进典型要可亲、可信和可学
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先进典型的选取要亲民,向学生展现的是普通、有血有肉的正常人,不是“完人”。在事迹的报道中要实事求是,让我们的先进典型是生动的、平实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大提高高校学生的认同性和缩短心理差距。
(二)注重先进典型的后续报道
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要注重后续追踪报道,而不是“一阵风”现象。先进典型不是“狂轰乱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宣传报道和学习模式,而是要追踪报道他们的产生、成长过程的动态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领会榜样精神,学习先进典型。
(三)健全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的应对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都创立了留言板、微博等作为学生党建宣传的互动平台,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不适的报道会引起错误的判断,以及不良的舆论会快速地弥漫于整个校园。所以,我们要加强学校网络的管理,尽快建立应对机制,确保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代金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7);
[2]李慧卿 安立峰.心理学视域下榜样示范作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9);
[3]范鸿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德育研究,2012(1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党建工作创新 核心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26-01
独立学院是合资举办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成果。因为其具有独立性,所以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体系的创新要加快步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党的建设工作对独立学院进行察看并加以管理和政治思想的引导,所以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我国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对于母体高校还是具有依赖性的,母体高校的党建工作体系建设良好,有丰富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各个方面都具备良好。虽然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还是比较清晰和分工明确的,但依然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1.母体高校不够重视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
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制度,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是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而董事会制度并不能让独立学院接触到实质性的党建工作。独立学院的一些关键性关系没有理清,母体高校忙着建设母体的党建工作,对于独立院校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也没有提供强大的有力的支持,使独立学院的党建是形同虚设。
2.党的建设不能对独立学院起到关键性作用
独立学院是凭借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来获取收益的。因为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制度,所以独立学院的决议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而党的建设工作也只是大致走一下形式,对于独立学院的事物没有决策权。而董事会只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决策,忽视党的建设工作,而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这样的党的建设不能对独立学院起到关键性作用。
3.党建工作的不稳定
因为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大多数不属于独立学院的,所以师资不是很稳定。大部分职工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给职工安全感,职工的流动性大。造成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不能让独立学院更好的对党的建设工作的好好实施。所以职工对自己的各方面修养素质要求不高,不能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长远发展,所以要提出一些措施,使党建工作稳定的。
4.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员各方面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善于发散性思考,而且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等等。但是自主能力较差、没有积极性,价值观也受到影响。本身独立学院的学生申请入党都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因为他们对党的建设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都促使即使成为党员的学生他的各个方面的都是有缺陷的,有待基本的提高 [1]。
二、我国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建设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党的建设工作的效果,保障独立学院党的建设工作更好的实施。只有跟党走才能建设好独立学院的党的建设体系。使独立学院更好地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有道德、有素质、有涵养、专业性强的人才。
建立好老师的党建工作,老师是党建的主要因素。独立学院的老师是党建工作的助力,因为老师是学校教学的运行推动力,具有调节作用,可以促进老师的集体意识,全面看更好的运行党建工作,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也为学院的利益提高得到改善。
建立好学生的党建工作,学生是党建的直接因素。独立学院的老师是党建工作的主体,因为学生是学校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具有接收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品行,党建工作的更好运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促使学生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互融合 [2]。
三、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创新方法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创新核心内容是创新方法的实施
1.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独立学院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创新。要制定好新的创新性的政治建设,坚持走党的正确政治建设道路。解决独立学院董事会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冲突。可以适当让党的建设工作与董事会的工作职位交叉担任或多职担任形成一个整体。努力实施建设工作与多方位的关系发展。
2.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对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体系进行完善中的创新。只有党建工作的体系得到完善,才能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形成正确的路线之后,健全的工作体系可以让独立学院更有规划的实施对学生、老师、学校有益的政策与行为。提高师生与学校之间的关联,促进学院的教学目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3.形成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立的思想建设,促进形成优秀的思想,把学生和老师都打造成有思想的队伍形成核心价值观体系。抓住关键机会对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创新结果进行巩固,促进思想的结合使党在学院里产生凝聚力,促进独立学院长远健康发展。
总结
党建工作是学院和学校思想建设的领导和指引。而对于党建工作体系的创新也至关重要,通过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创新的核心内容,使党建工作在独立学院加快完善进度,也促使独立学院的思想得到指引和规范,促进独立学院的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雨.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略论[J].高校党建,2014,(06):24-25.
关键词:党团组织建设;实践分析;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大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两级管理、院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格局,这种格局的核心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管理重心下移。适应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尽快探索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规律,成为摆在辅导员和年级党团组织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校改革,办学扩招下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基层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影响极为广泛。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与之相应的基层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形象良好、积极向上、实事求是、务实创新、有号召影响力的党团组织;如何树立自身在学校教育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真正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应付了事,走形式、走过场的表面功夫;如何在扩招的情况下,仍然保证高质量地发展建设党团组织,而非仅仅是量的提升。综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一点,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学生党团组织网络,力求把党团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二、新形势下基层党团建设要点及分析
1.党建带团建,才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是集聚和培养优秀青年的场所,而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力量。之前的经验往往是党团分开,各自管理,各自活动。经过两年的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改革,我们决定在加强年级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党建带团建的问题,把团的工作摆上党支部的议事日程,把团建纳入党建中,帮助、支持团组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建带团建不仅能够从大批的共青团员中培养发展优秀人才,高质量地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还能使党团工作开展得更具活力,让青年学生和党贴得更近,让更多的青年积极地加入到党团的旗帜下。而且也能使年级里优秀的团干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培养一支朝气蓬勃的学生骨干队伍,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帮助共青团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
2.如何落实好党建带团建是关键。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使基层团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健全我们的组织,加强党团的领导,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学生群众服务。通过长期阅读多篇指导性的党建带团建的学术文章,我们普遍认可《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中所提到的“做好党建带动团建,要在‘三带’上下功夫”。所谓的“三带”即带思想,带工作,带作风。政治思想问题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上“两课”,“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推优培训的方式夯实青年学生的理论功底,然后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我们普遍采用的以党员“创先争优”示范岗和园区党团活动室的形式向全年级同学推广和宣传,例如示范个人、示范寝室、示范活动等一系列的形式的示范岗位。让党员的表率作用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带动周围的青年团员学生。
3.党团建设的工作方针以及思路创新。当下的党团建设,不能再墨守陈规地仅限于党员和团干之间一两份学习文献、学生与师长之间一两次谈话。我们应当寻求更宽更广的途径,寻求创新的思路,让党团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首先要做的,是让工作贴近师生群体,贴近校园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群体对其感兴趣,愿意参与。其次,提倡年级全体学生发现周边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学生干部,然后积极地向辅导员老师反映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地提升每个人的自身工作能力。辅导员老师要经常了解、关心年级里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建立完善的谈话制度,不仅仅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找个别同学谈话。而是在事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体师生的辅导员谈话,尤其是在学习、生活、学生经济、安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警示和帮助。给于一定的重视,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问题,并且端正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党团组织建设需要不断地革新,除了每月日常的团活动日、理论学习等,我们还要衍生出更多的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工作,让党团组织扎根于学生生活当中。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网络进公寓的发展进程,学生在寝室便能轻松上网,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能更迅速、更深刻地传递信息。我们通过开通年级QQ群、年级网络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党团建设的成果,同时交流党团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建设。我们还在公寓园区,建有党团活动室、文献阅读室,以供学生学习和积极活动使用,并定期由不同班级自主承办的年级团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辅导员的管理下,提倡全年级的学生“学会自理,相互管理”,每个人都是党团组织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为党团组织建设出谋划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各方面工作的配合,精心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裴保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2).
[2]陈玲.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J].决策探索,2007,(1B).
[3]朱颖.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4]黄辉,王晓初.当代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模式 党建活动 首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3-01
解决大学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受到我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重任,高校的党建活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党建活动应遵循的就业指导的活动原则
1.1 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单是靠一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而是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此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引导的党建活动中要随着变化趋势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
1.2 引导性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逐步的接触到一些职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能使其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认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要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职业认知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领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顺利完成其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1.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即实践活动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突出讲求实际的指导性,进口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注重指导效果。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党建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启动“四个三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工程”。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起新平台,和通过和学校各院系的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对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1 分三类进行相关就业数据收集并按分类相应地开展素质能力培养
分三大类对学校各学院学生毕业后意向进行收集汇总,第一类: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第二类: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第三类: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同学(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收集毕业生数据,包括就业基础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档案,在就业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
对于就业有帮助的能力证书进行收集,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帮助毕业生鉴别对学生就业确实有帮助的能力证书,及培训机构。根据所得的就业意向统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展开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即针对毕业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析问题,并分阶段解决问题,对于有需求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
(1)针对第一大类,整合已经考取名校或者已经拿到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的资源,成立考研出国进修帮扶小组,对其进行经验交流,或者进行细致的帮扶。
(2)针对第二大类,组织专门的公务员模拟面试,帮助其收集面试经验、总结教训,并且就业诚信教育及指导学生写公司的推荐简历。
(3)针对第三类,可以整合校内外有着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或教工资源,成立经验交流小组,与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以点带片,逐步形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上的主导作用,主动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就业网站,建立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在网站上开设讨论区,活动开展区,发展对象公示区,征集意见箱等。
2.2 细化“三个方向”,精细管理,增强实效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按以下三个大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能够切实帮助的就业信息。
(1)进修:此大类含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
(2)就业: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
(3)创业: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指导老师,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2.3 整合“三类资源”,加强交流,搭建平台
(1)优秀校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成立的金融校友分会为平台,利用校友资源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双选会等与学校、学院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有实习基地的企业,输送学生实践,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几率。
(3)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学校与地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2.4 “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进就业
(1)教师党员队伍:以指导毕业生就业论文模式为参考模式,将学生就业细分到专业老师,以导师为具体指导者,指导毕业生就业。
(2)学生干部队伍:以专业年级为第一级,班级为第二级,寝室为第三级,形成三级联络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薄弱环节。
(3)学生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将毕业生学生党员细分到每个小组,成立党小组,党员任联络员,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作为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
【关键词】制度化建设 高校党建工作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每方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作风建设是主要环节。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要切实加强并落实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把党建设好的关键与保障。
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报告工作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支部保密制度;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八个方面,在目前高校党支部建设过程中,这八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渗透于党支部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实践赋予它们更多新的内涵,以便使党支部的制度化建设更适应于党建工作的发展。
党支部的建设中处处需要制度建设作为保证,保证支部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有效的开展,我们分为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培养发展工作制度、作用发挥考评制度三个方面来归纳总结党支部的制度化建设的内容,除去日常工作中程序性较强的如党课“推优”制度、政治审查制度、发展党员票决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等方面,我们选取党支部制度化建设中创新的特色内容加以介绍:
1 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1.1 入党积极分子集体培养制度
随着我院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党员作为培养人的培养任务也日益加剧,党员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不能做到与培养时间较短、尚不够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培养,所以建立了集体培养制度,即在学生党员较多的班级进行班级内部入党积极分子集体培养的方法,选取一个好的培养内容,集体培养,让每个积极分子表达看法,畅谈学习体会和感受,并可以相互交流,省时、高质、高效的完成培养工作。
1.2 网络学习交流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面对面的讲授和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网络更及时、更便捷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于是,我支部创建了党支部博客,开设了理论学习专栏,将支部指定的理论学习内容和网站公布在理论学习专栏,要求学生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毕,并上交学习体会,支部选取优秀的学习体会登载在博客上,共学生党员相互交流、学习,同时,把这些优秀的体会结集成册,做以总结,以供后来的学生党员参考学习。
2 培养发展工作制度
2.1“三公示”制度和群众意见反馈制度
公示制度是党支部组织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着党内的公平和民主,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公示制度,并命名为“三公示”制度。“三公示”制度即在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党委预审前及预备党员转正党委审批前进行全院范围内的公示,同时完善了公示程序规范化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公示结果公开反馈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制度等保障制度,精心设计了包括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表现、群众基础、自律意识等方面的公示表格,确保公示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各学生支部加强了群众意见反馈制度,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的不足,由培养联系人负责整理汇总,并由各学生支部的书记找到相关入党积极分子,反馈出群众意见反映出的缺点不足,并进行谈话,强化了学生党员对于不足改正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今后的培养工作。
2.1“三公示”制度和群众意见反馈制度
公示制度是党支部组织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着党内的公平和民主,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公示制度,并命名为“三公示”制度。“三公示”制度即在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党委预审前及预备党员转正党委审批前进行全院范围内的公示,同时完善了公示程序规范化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公示结果公开反馈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制度等保障制度,精心设计了包括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表现、群众基础、自律意识等方面的公示表格,确保公示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各学生支部加强了群众意见反馈制度,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的不足,由培养联系人负责整理汇总,并由各学生支部的书记找到相关入党积极分子,反馈出群众意见反映出的缺点不足,并进行谈话,强化了学生党员对于不足改正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今后的培养工作。
2.2 党员发展材料审核责任制
入党材料的整理是党员发展过程中,培养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党员发展材料将跟随学生档案,伴随党员一生,体现了学院对于党员的培养过程,也反映了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学习水平等方面,因此,学院十分重视党员培养过程,细化每一个步骤,分层次把好党员发展材料质量关。党员材料的整理审核分为:党员培养联系人-学生支部委员-支部书记-院党委预审-组织员-组织部备案六个层次。为了严把材料审核关,支部编写并修订了《材料审核标准》,印发给每一个培养人,并召开专题讲解会,向培养人讲解并强调材料中注意事项,保证培养人清楚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对上交的材料负责。
通过以上程序,我们尽可能的在把材料给组织员审看、谈话以前,保证党员材料的完整、充分、准确。
2.3 党委预审环节中的副书记谈话制度
院党委预审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各学生支部党员发展时间安排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发展人数和时间较为分散,于是,我院增加了党委预审时的副书记谈话制度,使发展对象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前,及早树立党员意识,更清楚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使党委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发展对象的个人情况,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学院党员发展工作。
3 作用发挥考评制度
3.1 党员助理班主任岗位实践制度
制定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宿舍,担任助理班主任的工作,是学生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确保学生党员的工作质量,我们制定了《学生党员助理班主任工作职责》,要求学生党员协助各班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入党程序解释工作、班级特色建设工作等,定期召开会议汇报近期工作情况,并在党员助理班主任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增强了党员责任和服务意识,也锻炼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的工作能力。
3.2 党员考核评议制度
细化征求群众意见调查问卷,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征求群众意见中,真实反映被征求对象入党动机以及各方面表现情况,明确地指出不足,帮助他们分析并尽快地改正。
实行支部大会答辩制度和转正会述职答辩制度,向其他党员展示自己的工作效果,增加党员间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机会,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制定《文学院学生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并坚持《文学院学生党员手册》的填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党员提出要求。
通过制定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培养发展工作制度、作用发挥考评制度,来创新党支部制度化建设,使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
整理
参考文献
[1] 杜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 长才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体系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 杜杰,王达.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关键词:公寓管理;思想政治;公寓文化;自我管理;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稳定,转变高校公寓管理传统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行为模式不成熟。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在思维惯性、生活起居方式、行为模式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学生已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很容易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存在叛逆心理。独生子女占比大,他们依赖性强,逆反心理重,经不起挫折,容易情绪化。总体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成才的意识,不积极争取进步。少数学生不愿学习,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公寓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问题。对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学校都有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纪律、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有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活娱乐的空间和时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对公寓管理产生抵触。
3.公寓管理人员问题。无论是托管式还是自主式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学校缺乏专业的学生宿舍管理伍。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缺乏热情,服务意识不够,造成学生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引起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应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与意愿,更要适应社会大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度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既充分体现高校管理者的成熟经验与灵活智慧,也应倾听家长的意愿。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进行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让学生树立起法律、法规观念,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使其自觉地接受规则,遵守法律。
2.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公寓是学校人群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有许多突发事件最初都是在公寓中引起或发生的。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压力,如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贯彻到学生日常的道德教育和个人追求中,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党建工作带进学生宿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公寓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从学生日常行为的点滴入手,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帮助、教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其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请有关专家、德育教师和有经验的辅导员前来坐诊,解决学生思想上、生理上和青春期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助,建立辅导员责任区,负责对责任区宿舍的安全检查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反馈,纠正不良现象,及时制止违纪违规行为。
3.创建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公寓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品德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追求、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首先,高校应特别注重对公寓周边环境的建设美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学校集体、热爱学习生活的情感,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公寓内部保持整洁,形成健康、活泼、开朗、向上的氛围。其次,针对日常尤其是周末公寓活动匮乏的问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在公寓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寝报评比大赛、美化示范寝室月月评、温馨小家评比、寝室小合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华,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共同进步,为构建积极、健康、科学、和谐的公寓文化奠定良好基础。再次,通过开展以争创“好环境、好秩序、好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公寓创优等活动,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品德行为。
4.创新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正确理解学生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队伍,加强学生公寓楼层长、生活部干部的管理。辅导员可以在公寓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其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干部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创造安全稳定、和谐进取的公寓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听讲座、工作交流会、外出观摩等方式,注重从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科学等方面对自管委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2)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对干部严格要求,使自管委干部
明确职责,规范行为,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3)加强工作指导,通过给担子、压任务,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对工作过程要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多帮助、多鼓励,提高其工作能力。(4)鼓励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旧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创造力。
5.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寓管理员素质。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有奉献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中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心理上的指明灯。
宿舍管理人员是公寓的管家。在稳定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应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岗位培训,以提高宿舍管理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宿舍管理检查的可操作性和宿舍管理水平。
总之,学生公寓的工作,既是管理工作,也是服务工作,更是教育工作。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运用新思维,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公寓的安全和稳定,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亮.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余茂敏.柔性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新课题[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孙光泽.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4]赵亭.“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5]许益锋,刘新秀.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6]蔡志坚.试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J].福建高教研究,2006(4).
[7]马文孝.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创新高校党建工作[J].党的生活,2006(4).
[8]王永章.试论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一、主要成绩
(一)党务工作
第一,完善党务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党务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了学院党务工作的规章制度,起草《食品学院党务工作手册》。成立党委信息中心,完善学院党建工作队伍。创办了《食品学院党建工作简报》,及时报道宣传学院党建工作成果。
第二,严把党员发展质量,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严格按照“大一注重培养,大二大三重点发展,大四慎重发展”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严把质量关。与入党发展对象进行谈话达100多人次。召开支部书记例会4次,对党支部支委进行培训3次。
第三,建立督导员制度,加强党校培训工作。建立督导员制度,加强对党校培训工作的督导管理,顺利完成第68期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有118名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培训。
第四,认真完成相关文书材料的撰写工作。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首届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申报材料、学院党建工作总结以及领导交代的其他内容的文书撰写工作
(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2、形势与政策教育。本学期开展了“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规划”、“学生干部培训”等4个专题讲座,组织召开年级大会1次、宿舍长会议1次、班长会议3次。
(三)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阳光加油站开展工作。指导学生举办首届心理舞台剧、新生班级团体辅导和学生组织拓展培训等活动。完成华南师范大学考察团的接待任务,出席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
2、心理排查。督促指导心理委员及时递交心理排查报告,本学期累计向领导和年级辅导员递交排查报告16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预防。
3、及时转介重点干预对象3名。通过心理排查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重点关注对象3名,及时将其转介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接受专业辅导和治疗。其中,本人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累计达30人次,陪同转介治疗2次,其中1次到华侨医院。
二、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58-04
一、引言
虽然实践教学具有不容置疑的理论渊源,并在理工类学科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广泛的使用,但直到2005年,“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才正式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方案中。此后,学界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内容涉及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的和原则、地位与现状、实施与保障,掀起了实践教学发展研究的一个。
可以这样说, “05方案”的实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以“05方案”为界,笔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探索时期,后一阶段为发展时期。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较,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从“社会实践”到“实践教学”的范畴转化。以前,“社会实践”一直是实践教学的代名词,“05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二是实现了由方法论到课程论的教学转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常常作为教学方法、环节而存在的,它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法[2],而“05方案”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它的课程化意义:“实践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3];三是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认识转化,以前我们谈“社会实践”主要是基于教学经验,而现在我们则尝试着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模式构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第一,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分野。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研究视角,有两种观点:一是教学论上的界定,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环节、路径、方式和模式。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4];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活动[5]。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还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这一问题,学界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6],二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7]。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的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8],对此,我们认为,课堂理论教学也是理论教学,它们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狭义的实践教学和广义的实践教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实践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现场参与等形式;二是广义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课堂讨论等,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如研讨专题报告等。
狭义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作为对传统范畴的延续,这是符合“05方案”本意的。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学界大部分倾向于把实践教学作广义的理解,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广义的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包容性和操作性更强,而且在理论上也没有障碍,特别是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践教学的参与问题等,如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在目前的情况下,依据现有的条件是力不从心的,广义的实践教学则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外延
相对于实践教学内涵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实践教学外延的理解,总的来说比较一致。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的目的上来划分,实践教学可分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空来划分,可分为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课后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9]。
有人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行为过程划分,可分为体验型实践教学、践履型实践教学、研究型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单项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划分,分为显性的实践教学和潜性的实践教学。当然还有诸如根据实践的方式不同划分的自我实践和社会实践及根据实践的环境而划分的现实实践和虚拟实践等。
三、实践教学的地位、目标、原则和理论支撑
关于实践教学的地位,目前学界大致也有三个观点:一是补充论;二是辅助论;三是互补论。“补充论”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的,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论则是从教学环节上来理解,如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互补论则突破了主从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结合体,双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前两种观点虽然也强调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理论和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认识,总的论调还是主从论,现在学界一般是倾向第三种观点。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学界的研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基于一定的视角,略有不同。从目标上讲,总的来说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和成才目标[11]。关于实践教学的原则,也是大同小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四原则论,有人把实践教学的原则概括为,选择方式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上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资源整合上的立体性[12]。也有人认为是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可行性,实施的有效性[13];一是三原则论,即实践求发展原则,制度化和规划化原则,主体性原则[14]。
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传统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这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论原则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二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借鉴和移植,代表性的有两种理论:第一种是主体间性的理论,提出了由主客体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15];第二种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依据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教学体系、营造教学环境,借助有效中介实施实践教学[16]。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学界研究细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上的局限。表现在: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认识不清,使其要么在特殊中虚化,要么在一般中迷失;其次是将实践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三是对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学生可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17]。
课程上的难题。“05方案”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实现了实践教学规范化,但要将这些政策文件物化为校本的教学计划而不流于形式,道路还很漫长。
教学上的难题。如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实践主体覆盖和在实践过程持续性不强等难题。
体制上的难题。第一,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实践教学提出的实际需要;第二,实践教学面临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和实践基地不足的“窘境”;第三,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有待形成[18]。
综上所述,如果说随着认识的提高,课程性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的话,后两个难题则尤为困难。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如何开展实践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和有力的支撑,这是实践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倾向,具体表现如下:
1.围绕模式的创新来研究实施实践教学
第一,对一种或几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寻找创新的载体和范式。有人以“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流程:一是理论假设,二是目标指向,三是程序设定,四是策略创设[19];有人从研究性教学理念出发,专门研究了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和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20]。有人专门研究“自主考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21],有人提出递进交叉式的实践教学模式[22]。
第二,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进行实践教学创新。有人认为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计划和大纲。其次,抓好“三个结合”,在“总分结合”、“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实践的教学模式。最后,落实“三关”,建立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即制度关、过程关、检查关[23]。
有人通过学分制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推进建设。所谓学分制是指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以学分为计算单位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它以自由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保障,以项目招标制为有效途径,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多种社会实践方式为载体,以保障机制、交流评价机制为重要补充。其基本理念是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齐划一向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24]。
2.围绕课程建设来研究实施实践教学
有人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分合结合、多种形式互补的原则来安排实习、实践,以缓解落实实践、实习基地难的问题,采取“就近”原则,充分运用本地、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以缓解经费紧张问题合理设计“两课”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统一组织安排,“两课”实践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作保障[25]。
有人在借鉴、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以问题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为特点,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学习、过程教育为重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26]。
还有人根据从不同的课程研究实践教学模式,如“形势与政策”课的“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27];“概论课”的第一课堂、二课堂、三课堂的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28]等,有人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性思路出发,重点探讨了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由过去单纯的经验介绍、理念探讨和方法研究到现在的课程设计、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由教学论到课程论的双转移,这标志着实践教学课程化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
教学评价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表现为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潜性与显性的特点,再加上实践教学本身的时间空间的变化多样,致使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变得复杂,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不多,但其中也不乏闪光点:
有人借用美国学者米斯提出的评价的九项指标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特别强调确定的内容和课堂化是评价的基础,认为课堂化的评价标准是知识的连续化和高级化;课堂组织的论坛化的程度;班级化的程度[29]。
有人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模式进行批评的同时,提出发展性评价,并认为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构建起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挥标杆作用的引导机制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等三项核心机制[30]。
有人在总结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方合力和动态计分法。所谓“多方合力”指的是学生、教师和辅导员三方共同参与学生学业评价活动;所谓“动态计分”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论成绩与三年的实践成绩滚动记录,并最终形成该课程学生的学业成绩[31]。
有人提出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应由看“成绩”向看实际表现转变,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由单向评价向“双向交流”转变[32]。
总之,由于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教学评价也体现出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关于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争议,总的说来分为两类:即硬件保障和软件保障,硬件保障就是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软件保障就是指机制、体制的保障。如有人总结了五大机制,即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基金机制等[33]。
七、结语
当前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但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角度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研究的精度、深度、广度有待提高,判断实践教学的标准模糊,往往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二是对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研究的不足,实践教学的瓶颈尚难突破,抱怨诉苦的多,提供措施办法的少;经验介绍多,创新实践少,教学模式多,质量分析少,短期临时的措施多,长效机制的少等,有些内容泛泛而谈,大同小异,甚至是重复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思路应在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基础上[3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构建。所谓整体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在课程论的基础上,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整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性质归属、目标结构、内容安排、路径选择、方法更新、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要素,并对实践教学的结构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这是必要的,第一,的整体化研究的成果,为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内容保证。第二,实践教学的整体性构建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的难题,突破瓶颈;第三,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学分制,为整体性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构建平台。第四,实践教学整体性建设是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6.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6-337.
[4] 吴绍禹,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66-168.
[5] 宇文利.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35-38.
[6] 李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操作程序及其管理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130.
[7][12] 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56-57.
[8]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7(2):5-11.
[9][11] 李松林,李会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7):53-57.
[10] 李 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31-32.
[13] 孟宪东,高 东.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04.
[14] 叶山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哲学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4):15-19.
[15]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361.
[16] 周 芳.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5-36.
[17] 刘世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7-90.
[18]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96-99.
[19]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N].光明日报,2006-8-7(6).
[20] 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创新[M].济南:齐鲁书社,2006:77-82.
[21] 陈再生.论自主考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8(12):86-88.
[22] 杨国辉,李文斌,彭朝阳.思想政治理论课“递进交叉式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2009(10):62-63.
[23] 冯 玺,李 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152-154.
[24] 王学俭,李永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37-40.
[25] 熊晓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33-134.
[26] 郑 洁,代金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5-47.
[27] 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9(3):97-99.
[28] 黄 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09(10):72-74.
[29] 王祝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67-69.
[30] 高鹏怀,马素林.发展性评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绩效工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75-79.
[31] 刘建涛,韦筱青.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14-117.
[32] 李景山,张 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在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2):5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交流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内容和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他们对于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个立足于课堂言传身教,所以这两支队伍进行充分有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交流的具体内容
在一些大学中担任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可以兼任思政课,而担任思政课的教师也可以兼任高校辅导员,这两个队伍中的教师和辅导员不仅能进行人员交流,也可以就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交流。担任思政课教师的目的是把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思想理念传播给学生,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讲给学生;担任辅导员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学生,不仅仅只是学校和学生的日常事务,更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健康。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想健康、乐观积极的有志青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发展,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层出不穷,学生置身于其中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就特别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交流的实际意义
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本来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虽然他们在工作分工中有分别,但是他们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具体的工作分工来看,思政课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交叉融合的。以前的大学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只满足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的学习效果,只注重于理论研究,不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完全不理会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只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毫无兴趣,自然实际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现状
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好处是他能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想健康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有很好的了解,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他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师忙于处理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事务时就会影响他们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
辅导员一直处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要是把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但是大多数辅导员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对很多的思想、政治、政策和方针都不熟悉,很难解决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也无法就具体的理论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所以也没办法处理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机制和方法
要想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必须要成立一个两支队伍互联互通的组织机构,建议这个机构要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通过宣传部门引导,将学生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以及学生会、团委等有关部门融合到一起,从而便于这两支队伍进行交流,也能在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发挥彼此优势确保交流工作顺利进行。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也要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说要制订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组织机构工作守则以及交流规定等规章制度。通过制订这些规章制度及有关细则,可以规范组织机构的工作,明确组织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有效地提高这两支队伍的交流效率。
四、总结
随着现在新的思想和潮流不断涌现,大学生很容易会被不良的思想影响,要让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新思潮、新思想,必须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互相交流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人员交换、工作交替,而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助,这需要这两支队伍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磨合,这个学习和磨合的过程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两支队伍的有效交流将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06:70-73.
[2]朱立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93-94.
[3]陈辉林,林文雄.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1-133.
[4]吴武英,叶春林.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研究综述[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17-118.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杉达学院作为上海易班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的第二批试点单位,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多措并举,利用易班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将易班打造成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学校通过成立四级工作网络,即校领导小组、推进工作组――易班发展中心――易班工作站――党支部、班级管理员,来积极稳妥推进易班工作,并为易班发展中心专门开辟一间办公室,配置了计算机、服务器等相应的工作设备,学工部也将易班开展工作列为每学期的工作内容之一,并将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情况、能力与效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优秀辅导员评选与年度人事考核中,进一步激发了辅导员利用易班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校院党政职能部门、校院学生党团组织、多级班级实体等包含党政群学等组织的系统支持体系。全体的辅导员及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职能部门已经“易化”。如就业办在易班上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运用话题、相册、网盘等栏目将办公室已通过审核的招聘信息、相关政策等一一,供易班同学们参考学习和分享。还将近期举行的活动如招聘会、宣讲会等通过相册、话题等形式,形象地展示活动现场,吸引更多学生。网盘中了就业指导、面试技巧、学生实习心得等信息,使学生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就能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就业信息。
为了增强易班的吸引力和用户黏度,杉达学院推出了人气类、主题类、建设类和校园文化创建类共四大类线上线下活动,配合重要时间节点,定期推送,吸引广大师生关注易班。由于形式贴近学生,时尚青春,受到同学们欢迎。人气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易班掉馅饼”系类等拉动易班人气;主题类活动主要是配合节日庆典来举办活动,寓教于乐,如教师节之际推出“活力杉达,寻找个性教师”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感恩老师的机会和平台;建设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加强易班工作站成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如“易班动力培训系列”“易路有你”活动等;校园文化创建类活动,主要是配合学校“易班文化创建项目”的实施要求,同各部门积极合作开展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开展了“易呼相应”――柏万青阿姨与学生面对面、“春日种文化”之类的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易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夯实易班建设的内涵,杉达学院学工部通过“易班文化项目创建”来推动易班建设。易班发展中心每学期“关于申报易班创建项目的通知”,各工作站积极响应,申报项目数逐年增加,主题设计有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等。
通过以上种种举措,杉达学院把易班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诉求的交流平台,资源对接、互动共享的学习园地,信息、开放便捷的生活空间,使“易班”成为学生事务优化、师生交流融洽、校园文化繁荣、学生“三自”能力提高、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互动社区,进一步发挥了“易班”促进广大同学成长成才的作用,得到上海市教委等上级领导的认可,在2012年荣获上海市“易班十佳工作站(站长)”“易班十佳网络版主”“易班十佳指导老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坚持实践育人,积极开辟党建活动新载体
党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龙头作用。为了让学生党员永葆党员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积极开拓党建新载体,自2005年3月起,在学生生活园区成立“学生党员工作站”。该站以学生党员为工作主体,并招募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工作,通过与楼管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相融合,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党员工作站内,一方面,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党的理论知识竞赛、形势政策讲座、知识竞赛等学习交流活动以及在楼内设立公寓小书屋、开辟党员自主学习区等举措,打造学习型党员工作站,不断以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学生党员通过设立“党员信息窗”、开辟咨询交流室帮助同学答疑解惑、参与楼内各项事务管理、定期开展楼内文体活动等实践活动,团结带领楼内同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一个工作站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同学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楼内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校学习、推优入党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同时,“党员工作站”还制定了考核制度,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行为接受监督和考验,促使他们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以实际行动在同学中作出表率。
学生党员工作站经过逐年探索和完善,不断壮大规模,已在36个学生公寓内建立了党员工作站,其中18号楼党员工作站还与上海市民办党工委机关党支部结对,在共建中提升内涵。由于在学生公寓建立党员工作站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文汇报》《上海教育》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市民办高校系统党建会议中多次进行经验交流,2010年《学生公寓建立“党员工作站”》荣获“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创新最佳案例”,2012年《“党员工作站”进学生公寓》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树品牌意识,打造德育精品
杉达学院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按品牌培育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办事,努力打造出了一个深受全校师生欢迎和认可的德育品牌――希德讲坛。它的起名源自于杉达学院第二任校长谢希德,始建于2010年10月,旨在学习谢希德校长对祖国无比热爱的赤子之心。
讲坛主要以丰富的主题讲座来满足同学们的精神需求,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拓其视野,提升其境界。希德讲坛的特色之一是讲座内容的确定、主讲人的邀约、现场讲座的主持及后续报道、衍生产品的开发全部由学生团队――希德讲坛运营团队来承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讲座的内容和风格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接受习惯,又锻炼了团队学生的多种能力。希德讲坛的特色之二是讲座资源来源非常广泛和丰富,讲座嘉宾既有高校的专家学者――如复旦大学冯玮教授,社会的知名企业家――如零点咨询公司的袁越,又有新闻媒体的知名主持人――如今波、柏万青等。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工作主体 工作对象 工作内容 研究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看,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繁多,特别是高校的连续扩招,使辅导员工作量增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模糊,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1]。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以“有效性”为逻辑起点,包含三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主体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有效性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考评辅导员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对象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调控的主体,辅导员能否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对辅导员主体性的要求。而这个主体性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生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所担负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经历了由“政工干部”到“既是教师又是政工干部”的演变,职责规范经历了由“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演变,角色期望经历了由“实际工作者”到“实践――理论研究者”的演变,行为模式发生了由“权威、说教”到“平等、引导、促进”的演变[2]。所以辅导员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转变。二是主体素质的要求。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自觉学习并学有专长的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机构推动其整体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质[3]。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指大学生群体。关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培养模式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4];第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特殊群体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类,第一类是贫困生,第二类是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咨询的学生,第三类是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近年来,在高校里,贫困生和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积极找出原因与对策,经济的帮扶并不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征分类,归类管理和分析策略,制订对应的帮扶计划[5]。对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一定要和家长,形成联动模式,给予关注和关心。第三,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群体突发危机的应对与预防,通过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对策[6],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展开疏导与教育,完善其管理制度,迅速反应,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的群体行为[7]。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中,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要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8]。古人伏(1999)主编的《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就德育活动的本质、主客体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关系及其实效性展开了讨论[9]。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放在整体性视野、人本主义的视野中去讨论其价值维度[10];也有从学者从现实的维度去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对策[11]。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地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队伍建设、绩效因素、效果评价等,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国外学者关于德育有效性的研究,则散见于其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有关论著中。如:涅尔谢相茨(1999)在其著作《古希腊政治学说》论述到智者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而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还曾与苏格拉底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德行是否可教”的论辩,这一论辩的焦点就是德行之教的有效性问题,即进行德行教育的活动是否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问题。
2.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分化。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生事务变得引人注目,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党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学生管理逐渐有了更广泛的涵义,除了管理学生、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关于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研究者从系统上、整体性上对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学生工作模式探索,服务平台的构建[12]。第二,学生事务的块状研究。由于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研究者开始根据细化的学生工作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如学生社团活动研究、党建、职业指导、助学等。第三,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个性化管理[13]。中国香港地区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等。国外的学生事务管理不提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输入,但是他们通过社会活动,教会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态度。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经验研究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14]。
重视经验,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得到传承和创新。只有在注重工作的传承与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众多关于高校辅导员有效性的文章中查询,经验研究的方法虽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很多思辨的文章中都包含经验的成分。所以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的总体研究状况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经验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中十分重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另一方面,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还处在经验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和流程。经验的分析是零散的,是需要引入逻辑推论规则的,才能获得比感性知识更可靠的知识[15]。
2.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圣西门、孔德都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16]。
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文章的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且问卷调查主要面向于工作主体和对象;而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因为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探讨这一领域过于简单化。单学科探讨,少科际整合视野中的观照,会限制分析的深度,使得研究成果的实际操作性、应用性欠佳。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经验式的,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如果依凭原有的传统地研究方法,就不能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因此,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将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归纳整理,总体来说,人们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明确。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都应该是与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相关联的。第二,从客观环境对工作有效性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向为工作主体和客体对其有效性的研究。第三,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研究转变为结合其他学科或者跨学科进行研究。第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研究视角、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尽管学者们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我们觉得仍有需改进的空间。
1.工作主体的工作平台有效性研究不够
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沟通方式,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工作平台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深层次的文章并不多,大部分只是对互联网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简单描述,对并没有逐一分析每一个新媒体平台学生用户的聚集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及在现代科技平台下学生心理及行为研究。手机APP、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辅导员必须借助新媒体连接学生的课外生活,建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判和指导,就要从深层次上研究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青年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技术可以为思想教育方法提供借鉴,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17]。
2.工作对象的认知图式研究不够
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内在认知图式。人体的认知图式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完全僵化不变的[18]。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皮亚杰认为,人们认识一个东西,应该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19]。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辅导员工作对象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图式来选择自己对于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所以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应该根据工作对象的内心认识图式改变自己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形成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对象的内心认知图式的强化。
3.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实现研究不够
有效性作为价值的客体在相关的活动或者特定的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价值主体的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之于社会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解释为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同需要满足的具体实现。第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实现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运作,是否承担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功能,是否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实现之规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桂兰,吕景章.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山西科技,2010(5):35.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魏炜,赵云慧.专业化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4]曹迎.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5]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6]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04.
[7]钱智勇.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8][1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2.
[9]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第1版).
[10]闵永新.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1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1.
[12]陶韶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13]许亨洪.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4]互动百科http:///wiki/.
[1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6]百度百科.http:///link.
[17]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内展开的一切活动及其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是赋予宿舍集体具有生命活力并反映其群体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于校园之中并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1]
作为校园文化的微缩景观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笔者把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以卫生状况为代表的表层宿舍文化、蕴含各种规章制度的中层宿舍文化和以政治信念等为内容的深层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2]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向性
宿舍文化的内容、方式及宿舍文化形成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每一个宿舍成员,引导着个体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置于学校的统一目标之下,在这其中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由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的公民。宿舍文化的目的指向正是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宿舍文化是宿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旨在创建一种育人环境,使宿舍成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养成和提升及健康文化生活环境形成的前沿阵地。
2.共融性
宿舍成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这些差异在同一环境中之所以仍然可以得到发展和延续,是由于宿舍文化具有共融性。宿舍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智力得到碰撞,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
“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份,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3]一般来讲,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校园中的学习生活、各种人生观点见解等,都可以在宿舍中得到广泛的讨论。我国社会的发展动向、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在学生中激起层层波澜。这也表现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不应该通过硬性灌输、外力强制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应该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环境辐射来感染人的情绪、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心灵,从而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这种渗透性所孕育出的共融性,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
3.相对独立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向大学生生活区域延伸与扩展的一部分,既反映和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特有而明显的文化个性色彩。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内,由于学校、院系、班级等各层次的管理要求不同,各个院系的宿舍作为独立的单元集体也就具有了一定个性特色的单元文化。“文科专业性质的寝室氛围之所以和理工科专业性质的寝室文化氛围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的不同,所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不同。”[4]尤其是一个个学生宿舍,由于大学生群体内性别、爱好、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也会由此形成色彩斑斓的宿舍文化。所以说,大学生宿舍文化往往各有特色,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征。从宿舍文化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独特性越突出,个性就越鲜明,其生命力也就越强。
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
学生宿舍虽然是学校最小的单位,但却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活动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增强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笔者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的经历,对大学生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建设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
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和落实者,这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宿舍的管理和使用,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开展。因此要选派优秀人员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并加强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宿舍管理人员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业务上,要熟悉精通本职岗位业务,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严格管理,一视同仁。在落实制度上,要从新生抓起,从老生着手,自始至终一点一滴地抓,使落实制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处理问题上要严格依照制度执行。同时,宿舍管理与建设应将学生干部推向基层管理的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并推进宿舍大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宿舍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明、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实行量化考核,应着重从卫生与纪律两方面入手,量化评比,对系、年级、班级、宿舍直至学生个人的层层考核,日日有检查,月月有评比,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公布,从而充分调动各系、班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积极烘托氛围,加快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休息的地方,是同学们自由的聚居地。让文明、文化进宿舍,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宿舍建设工作的龙头,在宿舍成员中渗透新的知识和理念,加强同学们的生活内涵建设,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
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够保持下去。可在宿舍区张贴“走路走出节奏,着装着出品味,讲话讲出文明,做人做出高尚”等一批旨在提高学生精神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宿舍良好舍风形成的警示标语,通过一目了然的勉励牌来督促同学们不断成长。可在每个宿舍建立“学习与分享:手香与书香文化分享园地”。为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可带头制作学习心得小纸板,让同学们记录自己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并进行宿舍之间的定期学习交流活动。这样有利于丰富宿舍文化,提升宿舍软环境,有助于真正实现学生内涵与素质的双提高。
4.党建带团建,推进思想政治建设
新时期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经得住风浪的考验,才能够面对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应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入手,大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宿舍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施“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把宿舍打造成快乐成长、提升自身修养的温馨家园,可在男女宿舍区各开辟新的思想教育阵地――学生党建活动室。并配备专用电话,由值班的学生党员为咨询和寻求帮助的同学提供服务,配备党建书籍,使学生党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可以以党建活动室为工作中心开展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党支部会议、辅导员和值班学生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深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以宿舍为单位的团小组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此外,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进行调查和研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探索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积极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星级宿舍(或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寝室美化设计大赛,举办“我爱我家”“我的寝室生活”等宿舍文化征文比赛。此外,还可以举办宿舍名片征集大赛,楼铭、楼标征集活动,宿舍楼联谊活动,寝室口号征集活动,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为推动和谐宿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连清.谈大学生的宿舍文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9(2).
[2]原雪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