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时间:2022-09-21 14:4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第1篇

摘要:随着人们对心理科学越来越重视,社会需要大批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出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明显的断档现象。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只有树立专业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 积极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实践 探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但是出现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脱节,其原因是多种的。笔者作为一个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实际出发,用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只有高校加强对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1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忽视应用技能,学生学到的东西不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专家们反映的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从事相应职业时, 他们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首要特征, 突出培养其实践能力是其职责所在。

1.2 实验设施不足:目前多数院校已购置和配备了部分心理学实验仪器, 通过教师讲授、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际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 选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部分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各校办学条件不一, 有些院校购进的心理学仪器非常有限, 成为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另外, 总体来看, 国内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技术含量较低, 生产标准不规范, 没有严格的计量标准和规范, 因此, 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很多实验仪器只能用于演示教学, 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 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1.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虽然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但教师仍习惯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轻学, 在教学方法上普通使用的是教师讲, 学生复制课件的陈旧落后方法, 纸上谈兵多, 实际操作少, 学生只要熟记一些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家的观点结论就行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缺乏实验支撑的心理学理论又过于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 所以就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补笔记, 考试背笔记, 课后扔笔记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 而且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4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缺失:目前, 许多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有的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或到高校短期培训, 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中体现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行引导方面表现欠缺甚至力不从心, 使得应用心理学教学流于形式, 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差强人意的现象。

2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特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选修不同学科,比如毕业后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除了选修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学法之外,还要选修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等公共选修课,此外还要分小组试讲、实习。应用心理学学生毕业前一年可以作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课又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可以学校安排也可以自己联系,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到学校实习,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的可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根据学生的志愿,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可以到一个单位实习,也可以分散到不同单位实习,但必须有一个熟知该行业的老师负责小组的追踪指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指导老师要到实习单位抽查。

2.2 增强师资力量,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生素质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或其他高校毕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缺乏。为了弥补不足,教学要“请进来,走出去。”人力资源管理学,可以请社会上资深的培训师和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上课,课程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证书。犯罪心理学请律师、法官、狱警到学校讲课,安排学生到少管所、戒毒所、监狱等单位见习,可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

2.3 锤炼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 对于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见习、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和管理规范, 实现有效的科学监控, 确保实现重要实践环节的教育与教学功能, 完成其特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任务。鼓励促使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了解社会、服务民众, 又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3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课改革,旨在优化教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但是作为高校的学子,我深信从上面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宏观上把握,从细微处着手,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第3篇

关键词:转型发展;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本研究团队人员走访了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和湖北等五省份10多所省属医药院校,实地了解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情况。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发展要求,归纳起来,各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学时不够

从教学计划来看,一是学时分配不合理,理论学时偏多、实验学时偏少,大多数院校该专业实验学时不足20%,明显存在偏重理论的现象;部分课程完全为理论教学,如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在心理测量与评估课、心理统计学等课程教学中缺乏专门的测验软件,也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安排上没有安排实践技能操作课时。二是实践技能类课程设置少,少数院校只开设有1门。三是部分院校没有开设见习课。四是实习期限太短,少数院校仅有3个月。缺乏实验教学和实践技能操作,学生难以深化理解相应的理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4,5]。

(二)设计或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多

从实验内容来看,部分高校由于该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实验设备不足,从而导致创新性或设计性实验无法正常开出,甚至少数高校设计或创新性实验开出率不足10%。

(三)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从实验教学授课质量来看,部分高校教学效果不太好,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体验式等方法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有些学生把实验课等同于理论课[6,7]。

(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二是现有的实践基地管理松散;三是指导教师带教水平不够高。从而导致学生实习内容、实习目标都无法正常完成,学生实习存在走形式、走过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我校是湖北省首批试点转型发展的高校,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和省厅有关转型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我校提出了“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实践理念,大力尝试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增加实践学时,构建“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即“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增加实践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为此我校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实践学时。按照1∶1的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学时。同时,在每学期开设选修课时,也尽量要求理论和实践学时符合1∶1的标准,提倡实践学时多于理论学时。二是设置见习环节。见习课不同于实验课,实验课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但见习课一般强调的是学生听、看、思。为了真正意义上达到见习课的目标,我校的具体做法是上午理论课,下午见习课,并且尽量做到理论内容和见习内容一致。同时,针对理论章节的内容,建设了与之配套的大量的见习视频软件,学生们通过观看,结合教师对重点问题的讲解,达到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针对其他高校实习期限比较短的问题,我校将该专业学生实习期限延长至1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习内容,并熟练地掌握专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二)优化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数量

围绕我校该专业设定的“人际沟通与协调”、“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目标,整合优化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实验实训内容,使每门课程的实验选题真正具有不重复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独立开展课程实验设计,而且要求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比例不低于50%。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视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由教师协助而定,每个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内容要紧密相关、层层递进、形成体系,以便于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选择了“人格成因”、“能力测试”、“情绪分析”、“自闭症分析”和“抑郁症分析”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实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团体自我、人际交往、社会认识、心理语言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的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心理咨询实践的感受[8]。

(三)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学科性质的影响,心理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听、看、思等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大多数被动地在接受知识,而且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实践效果也难以正确评价。在本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将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适当改进案例教学,大力倡导体验式教学方法。改进案例教学就是要改变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即变学生听为学生讲、变教师讲为教师评。通过学生亲身对常见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剖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把握案例分析中的关键因素,掌握解决问题的原则与要点,并将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心理测量知识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式教学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的做法有三种:一是情景模拟,即让学生按事先提供的案例为脚本进行角色扮演;二是行为体验,即利用周末组织学生亲身参加具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践活动;三是视频观摩,即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观摩、体验真实的咨询与治疗情景。通过体验教学,通过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深入理解书本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9,10]。

(四)共建实践基地,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

实践基地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笔者认为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单位和学校“两张皮”的问题,就是要走共建共治共享之路,要让实践单位真正成为象学校一样的办学实体,责任共担、荣誉共享。我校的具体做法有四点:一是制定实践基地建设标准,选择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心理服务机构作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理顺基地管理体制,学校把基地当作学校的一部分,每年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地硬件建设;三是基地带教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享有和学校专职教师同等权利,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地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支持其外出开展学术交流;四是学校制定严格的基地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对在带教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带教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资和精神奖励。通过上述举措,我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紧密的校社(社区)、校医、校企关系,实践指导教师的带教水平有了显著的增长,为我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评价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从2017级学生中逐步得以实施。现就普通心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后,2017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改革前2016级对比分析如下。

(一)实践部分考核成绩优秀率有大幅度上升

2016级参加考核的人数为41人,成绩在80分以上有12人,优秀率为29.3%;而2017级参加考核的人数为37人,成绩在80分以上有25人,优秀率为66.6%,显然成绩优秀率有大幅度上升。

第4篇

【摘要】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提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医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4-02

积极心理学上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现已风靡于世界。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研究所有人类的正向心理,它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美德,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提升幸福感,健康快乐生活。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主观体验(快乐、愉悦、满意、现实感)、积极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积极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与医药管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存在不少弱点和不足(如灌输式地说教、实效性不强)等情况。虽然积极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主要研究如果关注积极方面提升生命质量,后者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医药服务能力。但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重视人的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旨在开发和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观念、新方向、新运动,其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探究具有借鉴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内容,作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尽管各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但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药学、管理、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尚有差距,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践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二)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其实都是想发展和进步的,强调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但很多数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讲授,忽视学生对药学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体验,以致该专业有些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

(三)忽视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积极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尽管不少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很丰富,如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但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宣讲和分析,强调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敬业、诚信、友善、感恩等积极特质的挖掘和培养,这样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灵魂”,学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忽视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培养方案里,很多高校该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在课程考核时,实践考核方式、方法不明晰,所占比重偏低,“60分”万岁思想在校园文化中还有一定市场。而且,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习实训能力匮乏。还有,社会要求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但不少高校该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护不佳,校企合作办学联系不紧密,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措施

(一)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一四”模式构建

针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存在不足,结合我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同时借鉴积极心理学有关理念,构建出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一四”模式。一种理念,即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品质培养为中心,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四结合,即建立“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源于主动选择。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建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积极的体验和一种积极的行为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多给自己的心灵多灌输积极的思想,实现多元价值,树立幸福胜于成功的理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应当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既要有必要的讲授引导,更要有学生积极、自觉参与,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如在管理学课内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如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学习问题教学法方法,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内心深入都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特质,如敬业、诚信、友善、感恩、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自觉等。人类的这些积极特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时,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积极特质;依托多元化的课内实践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如礼仪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校外见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展示,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其获得更多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交往行为,并最终在其人格中打下积极的烙印,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

(四)全力构建积极的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全力构建积极的“课内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积极特质。

校内实践教学:加强授课教师培训和岗位见习,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不断引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校园文化活动:想方设法成立模拟药房等平台、大力支持市场营销协会、营销策划大赛、礼仪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吸引具有实力的医药公司进行校合作办学,培养特定岗位人才,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平台。校外实践实习:要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药厂、医药公司、药房,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疗机构等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援助、社区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各医药公司和各大药店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能力,着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培育出零适应期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3]斯奈徳,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江波,等.以开放性实践教学促进药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6)

[5]曾贵峰,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

[6]马冰心.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5)

[7]宋轶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实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

第5篇

关键词: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思考;实践探索

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疾病往往只跟身体上的病痛有关,但现代医学将心理问题纳入了医学范畴。具体来说,传统医学是关于生理特征的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疾病原因及治疗手段。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生理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生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而由于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心理学也被引入了医疗教育体系。

1 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医学与临床专业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有数十年的历史。当前已经有很多医学院校有开设医学心理学的试验课程。而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各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视不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生理医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地位也导致了学校教学思路上也是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心理学被边缘化。医学院校在心理学的教学上,不仅课时少,不少院校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使不少医学毕业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完全没有概念。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却又往往只重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对心理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实验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就业之后,无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工作,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起到负作用,增加了医院心因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也影响了生理疾病的恢复。

1.2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当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教授。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生理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与基础医学课程同步,不利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

1.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 当前的医学心理学n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医学心理学的操作部分,需要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比如一些疾病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加巨大,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相关心理学的问题,都应该与临床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但是,当前心理学课程与临床课程开设并不同步,且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对医疗心理学没有过多涉及,这样对知识的融合与理解都是很不利的。

2 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光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融合发展,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2.1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引发或与之有关联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与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关联。而部分疾病,虽然心理问题不是其诱发因素,但是在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非典患者由于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北京某医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的培训工作, 其后续结果表面,引用了心理干预后,对患者信心的影响很大,多数患者食欲有所增加,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也显著提高。

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对生理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理医学的各方面都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只强调生理医学而忽视心理医学是与医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充分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2.2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不少人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只把它当做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在课堂上有适度了解就行了,对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两者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其学生到医院实习时,就会有所认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就会理解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践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进行的心理辅助。因此,在学生日常的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语言技巧的训练,发挥语言的独特作用。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正面的刺激效果,促使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治疗,提高医患的治疗信心。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不当的语言,特别要避免伤害性语言。因为这类语言,对患者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甚至通过皮层与身体的关联机制影响生理平衡,从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不仅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质量,对医学心理学与临床专业相结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医学心理学教改工作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心理学的教改工作中,可以尝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同时也能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如近些年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峻,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上有所涉及,大学生自杀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学习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但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大于一般青年[1]。虽然大学生自杀的总人数相对比例不高,但是,带给社会的冲击却不小,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应当对此有所涉及,对自杀的心理问题成因与防范有所探讨。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进一步的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也对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有着完善和促进作用。而医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其今后在实习和就业岗位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2]。

3 医学与临床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上述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而下面我们将理顺实验教学中的关系,突出强化基础实验,着重培养技能的相关实验教学。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其中,普通组按原教学进度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理论之后再开始实验课教学;实验组,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教学紧随理论后进行。一个学期后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通过问卷征求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效果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后来的问卷调查,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授心理学理论后,再安排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对加深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大帮助,且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2心理评估与治疗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对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医学实习生,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按原教学模式教学和实习,不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做强调。实验组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3]。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的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Y果显示,被督导应用心理评估和治疗的实验组,在与患者的关系处理中更加友好,且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康复情况更好。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能,对做好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有着较大帮助。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一切照常,实验组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教师进行辅助的指导工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工作的相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强于普通组。问卷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较大帮助,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作用[5]。

4 结论

当前社会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对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快教改步伐,其课程要同医学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助益[6]。

参考文献:

[1]韩晓琳,吴福国,郭子林.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改探讨[J]. 中国医疗前沿,2009,02:44+4.

[2]马肖容,张军,马延生,等. 在临床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实践技能的探索和评价[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8:90-91.

[3]钱丽丽,李振江,靳静.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探索[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06:655-656.

[4]管俊昌,刘勇,闵宏林,等.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改实验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4:482-483.

第6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 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探索 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18-02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 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因此有必要开展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一、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本文以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社区矫正专业为例,梳理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性工作。

(一)重视原理理论性知识的先导作用

社区矫正原理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社区矫正实践的先导,上海政法学院社区矫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清晰地阐明了这一点: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法学、刑事执法、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在国家各类与刑事执法相关的机构中从事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我校在社区矫正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将理论素养、专业知识作为社区矫正实践能力的先导符合目前社区矫正实务部门对社区矫正人才的要求。

(二)构建多学科复合交叉型课程体系

我校在构建社区矫正多学科复合交叉型课程体系过程中,力求实现法学、犯罪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社区矫正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如下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监狱学基础理论、社区矫正原理、社区服刑人员行刑与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教育、中国监狱史、罪犯改造心理学、狱内侦查学、矫正社会工作、社会学概论、社区矫正个案分析、社会司法执法统计学、警体等。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完成20周的专业见习、20周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学习任务。

(三)强调社区矫正实务机构实践教学

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市社区矫正实务机构合作开展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了两种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在请进来方面,一是邀请社区矫正实务机构中经验丰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如社区矫正民警、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干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关区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上海政法学院为社区矫正专业学生授课。二是邀请案情典型、善于表达的社区服刑人员来到学校,在课堂上与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在走出去方面,针对低年级社区矫正专业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领其到社区矫正实务机构,如社区矫正中心、街道司法所、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参观,增强学生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感性认识;针对高年级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则采取推荐其到上海市各区县社区矫正实务机构开展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成长。

(四)发挥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教学功能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团委学生会非常重视组织社区矫正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演练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2014年7月12日,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团委学生会实践部的社区矫正学生志愿者们去往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亲身参与暑期社区矫正人员一对一结对帮教活动。高频率的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活动让社区矫正专业学生们感受到社区矫正强烈的实践色彩。在帮教活动中,他们开展了诸如“认识社区矫正、重拾罪后人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传统文化与修身养性”等帮教活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积极适应社区矫正期间的生活,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组建学术社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社区矫正本科生不仅应该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更加应该追求学术能力的提升。鉴于此,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社区矫正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政法干警学员共同组建了集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学术社团。社团以“培养学术专业素质,发展中国社区矫正”为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该社团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科研工作,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学校资助并荣获奖项,特别是在2013年6月,社区矫正专业本科生潘自强等同学在武玉红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依托社区矫正学生社团力量开展的《关于社区矫正禁止令效果的实证研究》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二、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实行“夹层制”实践教学模式

据笔者在上海市社区矫正实务机构的调查得知,目前上海市社区矫正实务机构对社区矫正复合交叉专业人才需求度非常高,希望我校社区矫正专业本科生能够到社区矫正实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之所以将实习时间定为一年,是因为实务机构认为顶岗实习是最能够培养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可以使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完全履行相关社区矫正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对学生的能力锻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笔者建议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实习模式应采取起源于英国的“夹层制”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学校的理论教学――实务机构的实践教学――学校的理论教学。英国的一些高校将学生本科阶段的四年学习时间分解为:两年在校就读+1年工程实习+1年在校就读。[2]

(二)开展定期的实践教学需求评估

社区矫正工作在不断发展,高校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紧跟实务工作发展的步伐。因此,开展定期的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需求评估是确保实践教学模式与社区矫正实务工作合拍的必要手段。社区矫正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与社区矫正专业教师、学生、实务机构三者紧密相关。因此,实践教学的模式有效性、适宜性与调整创新的依据必须立足于对社区矫正专业教师、学生与实务机构的调查。具体而言,我校应该针对上海市社区矫正机构领导、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干部、社区矫正人民警察、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者、一线社工、我校社区矫正专业教师、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并且对相关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个案剖析,总结社区矫正实践实训教学成功经验,克服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撰写以客观评估为主,主观评估为辅的需求评估报告,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三)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发现目前开设社区矫正专业以及社区矫正专业方向的本科院校与大专院校在社区矫正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对学科交叉融合做得不够。社区矫正是刑法学、犯罪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很显然,要将这些专业中与社区矫正最相关的课程纳入社区矫正课程体系非常必要,并且在纳入相关课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强调与社区矫正的交叉融合,即必须呈现出明显的特色。目前,所有高校都实现了初步融合,但尚未呈现出特色。例如,社会学概论应该调整为犯罪与矫正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该调整为犯罪与矫正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应该调整为犯罪与矫正心理学,社会工作应该调整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需要强调的是,犯罪心理学不等于犯罪与矫正心理学,前者关注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但对矫正相关的心理学着墨不多。实质上,社区矫正心理学应该更加重视与矫正有关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巧,其他交叉课程同样应遵循此原则。

(四)将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实践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依托或影响因素。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父慈母爱等观念,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读物如《菜根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等,这些具有显著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因素、文化载体都可以成为社区矫正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正如姚建龙教授回顾加拿大罪犯矫正制度时,发现加拿大针对在押犯原住民罪犯比例高的特点,各关押有原住民罪犯的矫正中心均有引入原住民长老、酋长,在矫正中心开展富有原住民传统文化特色的矫正项目。他由此提出我国在罪犯矫正工作中应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罪犯、外国人罪犯、不同省籍罪犯等,发掘民族与地域文化资源。[3]鉴于此,笔者认为,我校教师与学生都要积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从而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矫正课程与社区矫正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武玉红.社区矫正概念之辨析通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11-15.

第7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作者简介:孙永明(1963-),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00)史丽媛(1986-),女,江苏丹阳人,丹阳访仙中心小学,小教一级。(江苏?丹阳?2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JGYB2009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8-02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1]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10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10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3+1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31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43门,其中选修课32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2]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3]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33%,[4]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英国达到25%,德国占20%~25%。[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12~18周,日本14周,德国72周,法国27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第9篇

[关键词]心理需要 主观能动性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39-02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涵义

在西方心理学界中,有很多关于需要的理论。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需要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后面较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前面比它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但是这种次序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会优先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说,也可以因某一种需要占支配或优势地位而忽略其他层次的需要。所以,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满足需要,激发动机、启发觉悟,使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奋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实习过程中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但为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并探询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心理需要与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而引起。也就是说,需要构成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主观能动性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达其目的、实施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般受心理因素的制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来引导其行为变化,可以说,对需要的研究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社会、心理、精神的需要才是决定人主观能动性是否有效发挥的第一位的因素,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学生中大多数在实习单位中首先关注的主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的和谐。学生可能并不奢求在实习单位实现自己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敬需要,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也觉得遥不可及。因此,也就对实习单位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很难被调动,学生们仅仅满足于完成基本实习任务,写出实习报告,获得学校给出的实习成绩。如何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实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建立顶岗实习的责任感呢?从需要层次理论推析,未满足的需要将支配意识并调动机体去获得满足,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要有效调动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考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实习单位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实习水平和效果。

三、利用心理需要理论,充分发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生理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种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2]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妨碍人的活动,阻碍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满足生理需要,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包括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工资、住宿条件和良好的实习工作环境等。教师对学生做好实习指导,遵循学生身体生理规律,把握好实习进度,合理有序地安排实习内容,让学生在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下实习。

(二)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和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需要,在满足学生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实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要让学生对实习的环境有所熟悉,如在实验课中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熟悉实验设备,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有一个熟悉的、可预料的环境,不至于让学生感到陌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才会有安全感。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应该加强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定、良好的实习氛围,使学生在实习中不会受到污染、噪音、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威胁。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尽量消除学生初期进入实习状态由于承担工作而产生的焦虑和担忧,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表现,发掘自身的潜能。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个层次的需要也称为社交的需要。在实习中,为了达到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首先,在学校时应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或专业兴趣小组,开展多项文体活动或专业技能大赛,竭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这样就会更好地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其次,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后,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企业可以组织多种团体活动,如实习生联谊会、节日舞会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和单位老员工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缩短实习的心理适应期。这样,在充满爱的情境中,大家彼此关心、尊敬和信任,相互接纳,就更加会激发起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四)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尊重自己,与此相应的是自信、独立、成就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对别人的轻视和欺辱不能接受,希望得到认可。当代高职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尊重需要的满足会激发人奋力进取,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满足影响颇大。在学校里,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实习中把工作干好。其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团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自尊。在企业中,学生会把在学校时的经验带入工作,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在学生完成活动或任务后及时给予适当奖励和表扬,例如设置“优秀实习生”等荣誉称号,给表现出色的学生正强化。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因体验到成功而特别激昂,不仅调动了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用人单位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会以朋辈同学为榜样而努力实习工作。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就是指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3]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有,当我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会产生高峰体验。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老师和企业可以联合设计更多的活动,既能够深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专业竞赛和工作方法上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有演讲才能的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竞争不仅表现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果,而且还表现了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和协调力,比如专业技能上的竞赛、实习工作方法上的竞赛、表达能力上的竞赛、服务技巧上的竞赛等纳入考核评价,不把实习报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让学生朝着更有效、更全面的标准而奋斗。同时组织相关培训,表彰实习先进个人,树立学习标兵,让学生的个人价值得以充分表现和展示。潜能发挥,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也会更加认真地对待实习。

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导行为,人的需要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已经被满足,它就不再是有效因素,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它才会起积极作用,影响人的行为。所以,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清楚了解什么是学生目前主要追求的需要,使之尽量能够结合实际得到实现,并且不会危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不断满足学生的各种正常需要,在学生的动机与顶岗实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环姣.略论高职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第10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4-0076-02

进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明确建构主义理念,明白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现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课程改革探索理念

就目前来说,虽然国家鼓励并支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对“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理念缺乏认知,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这部分教学内容,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产生了误区,认为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重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教育理念,最终该教育理念没有落实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中。

(二)学前教育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但是应用型幼师专业的课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抽象、难度高、单一。这样一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为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兴趣也不高,这样如何能达到教学效果呢?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属于比较专业的课程,它的学科性质并没有变化,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的部分还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考验非常严峻。

(三)学科孤立存在,领域间融合较少

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情限制,对幼儿教学模块一直细分为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六大学科。采用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学生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但是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下,各个学科的教师只注重该学科的教学,并不会引导学生去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这样做很容易将各个学科分裂,使学科孤立存在,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分科学习的思维定式。其实在学前儿童这个阶段,幼儿并不需要掌握很专业的学科知识,而是需要培养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

(四)以传统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创新思想

传统的幼儿师范专业教学是围绕着课程大纲,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虽然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牢记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应用场所,就无法灵活运用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一直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创新,学生也会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融合建构主义理念,优化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学习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在科学技术发展蓬勃的现在,教师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法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对学生实行新的教学评估模式

可靠的教学评价对于反馈教育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在课程完成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对“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方案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必须改变单纯以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估来评价学生对学习掌握程度的方式,而应采用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的模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是从长期、变化的角度,根据整个学习阶段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来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课后作业、课前预习或者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竞赛等等活动都可以作为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状态的参考。教师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估可能导致学生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后果,增加形成性评估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三)校企合作,进行专题实践

对于每一位幼儿教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很重要、很有效的锻炼自身能力的方式。学校要找准机会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实践优势,输送优秀学前教育人才。教师在结束每个重点阶段、主题的教学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见习。比如,在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学前教育机构,观摩学习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在一个大专题的教学结束后,挑选本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实习,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方式,从中获得启示。在学生实习期间,录制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交流平台,邀请学前教育机构的骨干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方便学生改进及其他学生观摩学习。

第11篇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要给予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全面地培养幼儿教育人才,包括在专业课教育、心理学教育、普通话教育等等方面。职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国家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就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展开分析和研究,以便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增加职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学;职高;课堂教学

1前言

职高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者的职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让学生感受心理学知识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增加自身的职业素养,利于日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良好发挥。

2从当下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从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着手,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的幼儿园教学现状,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幼儿的心理产生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视频播放,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幼儿园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身历其境地去感受幼儿园的氛围,发现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1]。

3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利用情境教学等形式,把不同的教学实例和心理学知识进行结合,增添教学知识的多样性,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户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找出与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信息,并进行总结和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在视频中游玩时,幼儿摔倒了,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自尊心稍强的幼儿,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间接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对于在游戏活动中胆小的幼儿,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培养其勇敢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利于增加职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利于职高学生日后在教育工作生涯中,良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合理化的引导后,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言和互动,建立自主的学习观念[2]。

4增强职业能力和素养,鼓励问答活动

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要结合日后学生教育的实际应用出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过于重视成绩和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尽管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精髓,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变化,对于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实习活动,去幼儿园进行实际的调查,把心理学知识学与实际幼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当下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性[3]。

5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增加教学的效果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电脑、DVD等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知识趣味性。由于心理学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把心理学知识和多媒体的紧密结合,增添了知识讲解的形式,利于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上,对心理学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4]。例如,职高教师在讲授,大小班幼儿的不同情感发展阶段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幼儿不同阶段的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频活动中总结出幼儿的行为变化和规律,进而与课本进行总结对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进行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下进行网络信息的阅读,视频的观看,增加自身的心理学知识积累量,增加课堂学习效果。

6结论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职高教师要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情境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心理学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王芸芸 单位: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参考文献:

[1]焦方英.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现代教育,2013,(5):49-50.

[2]王燕.试论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3):167-169.

第12篇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获悉贵校治学有序,管理有方,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热情的青年,渴望能到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请允许我把自己的情况向您介绍一下。

我是XX大学学前教育XX届的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勤奋,不仅在本专业取得优异成绩,而且还在其它的心理学、英语等各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四年来,在所修的三十多门专业课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优,学习了心理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对于心理学已达到专业水平。另外我也在课下刻苦训练基本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长春师范学校实习期间,充分体现了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琐碎繁忙的文学社工作,不仅锻炼了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自己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此期间,我曾多次在院文学社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取得征文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而且还在XX《XXXX》上发表文章,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大学生活很快便过去了,我自信以自己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一定能胜任且很好地完成您交给我的工作,请贵校给我一个机会。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