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时间:2023-01-03 20:2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第1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荀子》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出自( )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

3.同属道家学派的是( )

A.孔子和孟子 B.荀子和韩非子 C.李斯和李密 D.老子和庄子

4.《论毅力》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欧阳修

5.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气”的是( )

A.积极进取 B.忠臣直谏 C.退隐山林 D.处士横议

6.下列史作中属于国别体的是( )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段于鄢》 D.《马伶传》

7.宋代作家中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是( )

A.李清照 B.欧阳修 C.辛弃疾 D.苏轼

8.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楚辞》 B.《诗经》 C.《古诗源》 D.《古诗十九首》

9.被誉为“曲状元”的元曲作家是(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王实甫 D.白朴

10.“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11.下列作品集属于散文集的是( )

A.鲁迅《呐喊》 B.冰心《春水》

C.茅盾《话匣子》 D.老舍《茶馆》

12.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 )

A.论据 B.标题 C.论证方法 D.论点

13.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

A.郭沫若 B.冰心 C.鲁迅 D.巴金

14.《故乡的野菜》的作者是( )

A.周树人 B.茅盾 C.周作人 D.郁达夫

15.在我国现代诗歌,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的诗人是()

A.闻一多 B. C.艾青 D.郭沫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

17.有“亚圣”之称的___________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18.《秋水》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__________和北海若。

19.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主要批判了其祖父在照壁上写家训“_______”四个字。

20.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21.《种树橐驼传》是具有寓言性质的____________作品。

22.《报刘一丈书》鞭笞的三个反面人物是干谒者、_________和门者。

23.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__。”

24.唐代诗人中被称为“小李社”的是李商隐和_____________。

25.白居易的《_________》诗的副标题是“伤农夫之困也”。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是社稷之臣也。

是:

2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28.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9.强公室,杜私门。

杜:

3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

3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

32.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

33.亟请于武公。

亟:

34.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

35.恶气袭衣裙。

袭: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段于鄢》)

必自毙:

37.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贫乏不能自存:

38.(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李将军列传》)

谨于文法:

39.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能!(《种树郭橐驼传》)

故不我若也:

40.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报刘一文书》)

袖金以私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国殇”的含义是什么?

42.《季氏将代颛臾》的议论方式有什么特点?

43.《陈情表》中李密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理由是什么?

44.《关山月》里“月夜”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5.怎么理解《再别康桥》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0~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46.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7.兵士为什么爱乐为李广所用?

(二)阅读《往事(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辑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48.大海有哪些优良品质?

49.“海化”的青年应怎么样理解?

(三)阅读《国殇》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50.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1.“族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2.本节体现战斗结果的是哪一句?

(四)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辞而助之攻也。

53.韩愈在这段文字里,怎样论述了张巡、许远的功劳?

54.文中韩愈所批判的“自比于逆乱”的是指什么人?

55.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七、作文(50分)

第2篇

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如果从初中阶段算起,其实也不短,可是为什么高中大多数学生,甚至于高三的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理解依然是心有恐惧?我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却是一直没敢放弃。因为我知道它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我有一些思考现将其简单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文言文字词的推断能力差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缺少一种最基本的推断能力。比如,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官命促而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对于本句中的“字”和“遂”字我们就可以靠推断法来理解,对照前面的“织”字,那“字”应该是个动词,再和幼孩连起来,“字”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来,是“养育”,那相应的后面的“遂”字也应该是个动词,可以推断出是“养大”之类的意思。还有一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的句子中它的意思有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推断了,如:项王军壁垓下。“壁”字该怎么解释,学生在解读时很容易想起“墙壁,壁垒”等意思,可如果那样翻译这句话就理解不通顺,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来推断了。“壁”在这里的词性应该是动词,再结合前面的项王军,“壁”大致的意思是驻扎之类,而实际上“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驻军设营”。而这样的推断能力学生基本上都不具备。即使有知道的在使用时又会忘记。不仅是文言文的学习,就是字音字形的判断,大部分学生都是凭感觉,这是目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那么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成语,语病同样这样。

二、基础积累不扎实,课本知识薄弱

文言文学习基础的积累很重要,而大部分学生到现在为止还根本不知道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总是简单的以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是听老师解释意思,自己把文章多读读就可以了,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认识,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永远难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或者是自己阅读文言文的重点意识很差,当然也没能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课本上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不住,当然在读课外文章时会读不懂。再加上现在高中生他们能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所以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课下复习的习惯,简单的靠课堂上听一边就是所有的学习过程。所以学过的知识不会,没学过的更不会,进而导致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如此之差。最近做过一套有关字音的练习题,学生错的太多,而拿到卷子一看,很多都是课本课下的注音,而课本上的这些知识学生都没掌握住。所以,目前的学习不管是拼音词语还是成语和文言文,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该掌握的其实根本就没掌握住。

三、阅读量过小

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相对来说不够宽阔,把学习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课堂,而课外的根本无暇顾及,这就导致了他们知识面的狭窄。不能从课外吸收更多新鲜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腹内中空,腹外干瘪。再加上对文言文也没多大的兴趣,从而使自己处于多难的境地。

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同时又是困扰学生的难点,在高中阶段怎样能够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对于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而我通过对学生文言文真实水平的了解意识到了,文言文学习必须的抓好基础,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必须硬性过关,在扎实的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做题技巧,适当的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走出课本扩大知识面。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改变痛苦的挣扎状态。

第3篇

一、要了解文言文阅读选文与命题特点

第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文内容丰富。选文大都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选文类型以史传文章为主,兼顾其他体裁。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风格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以2013年为例,江苏卷的李丰为官不贪财,辽宁卷的王尧臣为人正直,天津卷的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接济他人,全国课标Ⅱ卷的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等,这些材料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第二,阅读量有所加大,篇幅略有增加。2011年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687字,2012年18套试题选文平均749字,2013年18套试题选文平均746字。近三年篇幅最长的是2011年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篇幅最短的是2012年湖南卷,选文为郑思肖的《自戒》,415字,另外,考查断句的第9小题材料另选,四个选项共计196字。

第三,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三年来,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在19至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部分试题考查文言断句,定位为“赏析”的鉴赏分析题也在个别试卷中开始出现。部分省试题还涉及《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

二、要扩大文言实词关注范围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由于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的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两者合一,则可迎刃而解。复习策略上,许多教师把力气花在早年《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上。通过对考卷分析,这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全国各套试题中覆盖率并不高。2013年18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在120个实词范围内的只有“疾、恨、谢、属、知、假、度、及、质、堪”10个;2012年文言实词的考查,考点在这个范围内的只有“度、就、举、鄙、善、易、假、胜、绝、卒、固、坐”12个;2011年文言实词的考查,考点在这个范围内的只有“归、顾、易、当、修、徐、病、劝、从”9个。考生如果只盯住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显然是不够用的。

三、要区别对待18个文言虚词

关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考试大纲》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对常见文言的考查,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部分试卷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句不再涉及教材内容,只选用考查文本的句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考查19次;其次是“而”13次,“之”12次,“为”11次,“其”9次,“于”7次;“乃、且、所、则”5次,“因”4次。2011年“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2012年“何、乃、若、焉、也、因”6个虚词没有考查,2013年“乎、若、焉、与”4个虚词没有考查。据此统计,我们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进一步分类,以便在复习指导中有所侧重:

常考一级文言虚词:以、而、之、为、其、于;

常考二级文言虚词:乃、且、所、则、因;

少考三级文言虚词:若、也、何、乎、者、与、焉。

文言虚词试题中,命题涉及课内语句比较意义和用法的,每年都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十几篇文章。选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篇目。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作为考点。2012年天津卷和四川卷不约而同地选用《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一句,分别考查“其”和“而”的意义及用法。2013年安徽、湖南、山东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并同时考查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据此,我们提出文言虚词复习策略――回归课本:找基础、找规律、找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中,这10篇课文的基础知识要抓牢夯实:《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游褒禅山记》《劝学》《过秦论》《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不仅文言虚词复习可以抓住这些课文,文言实词、句式和用法、断句和翻译的知识基础,也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的复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四、要重视文言翻译考“点”覆盖面

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语法特点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应该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在文言文阅读考查客观题逐渐减少,主观题分值逐渐增加的环境下,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往往都是通过文言翻译来体现的。

近三年各套高考语文翻译题中,包含了多种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举例如下: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

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年江西卷,“家”,名词作动词,“居住”。)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2012年福建卷,“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找准具体语境,仔细斟酌,强化得分“点”的意识,小心措辞,才能准确恰当地把句子翻译出来。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五、要强化信息筛选和文意分析能力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2013年全国大纲卷要求考生筛选“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2011年湖北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2013年江苏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2013年福建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要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信息。命题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强拉到另一个人物的身上。考生稍有疏忽,就会失分。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读懂全文基础之上的。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设题方式基本稳定。

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二是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三要关注软伤,如篡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平时做练习,不要只关心错了什么,一定要分辨出错误的类型。

六、要关注部分试卷中的特色新题型

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总体比较稳定,少数试题在命题和考查方式上也展露新意,值得关注。2011年湖南卷第8题:“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命题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文言文阅读主观题逐渐增加的趋势下,这种思路很有借鉴意义。2011年上海卷第25题:“本文(苏轼《稼说送张琥》)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试题将阅读材料与高中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分析两篇文章写作手法的相似之处,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2013年文言文阅读命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主观题有明显的增加。北京卷第10题:“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准确解答本题,一要结合文本,审清要求;二要议析结合,自圆其说。四川卷第11题:“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命题一改往年传统,把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考查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简要概括传主金履祥的为学与为人,不仅考查了理解分析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浙江卷连续三年将“对原文的理解分析”提升到“赏析”的层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语段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查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二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每年高考都有五六套试卷考查文言断句,或者对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断句,或者另选一个精短语段进行断句。湖南卷2012年第9题设题如下: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