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14:4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等三角形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15
学案式教学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案式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位置上,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 对学案与教案的理解
所谓学案就是教师在掌握学习理论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从新课标出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经验等进行掌握,以此将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结合在一起,编写成一个可供学生探究的学习方案.学案和教案有很大的差异性,学案的关键在学生的学,教案在于教师的教,教案是供给教师使用的,学案具有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使用.以往的数学课上,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也是顺应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案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案和教案进行区分,这样对于学案式教学这种模式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制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在使用学案式教学方式以前,需要制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是较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例如,以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在课前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一个目标,让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标识进行记忆――SAS,然后利用@个概念对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三角形进行判断.第二目标,学生要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进行探索,在思考中感受知识的存在,在思考中总结学习规律.
其次,教师需要给学案式教学创造一定的环境和基本的条件.在课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并且在小组中选出一个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种教学和学习中,并且力争做自己的组长.这种环境和条件才适宜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写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能够对学生进行启迪的高质量的数学学案,并且在课堂上配足一些教学用具、教学模型以及学习软件等.
2.根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都不同,并且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相同.教师准备的学案可以在课前适当的时间交给学生使用,让学生提前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按照学案展开自学.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导读,一般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及演示实验等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导读的基础上,根据学案进行自学.按照学案中所显示的内容,逐个解决教师所安排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确定学生存在疑惑的知识点,这部分时间应该在15分钟左右,不能超过整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在学案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1.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是否看到过完全一样的图形?2.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角和角之间分别相等,边与边也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可以判定为全等?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只有一种元素相等,如边相等或者角相等,那么是否能够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在上述问题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学案和课本中的内容,逐个解决教师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定义进行掌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精讲点拨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研讨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方面如何培养兴趣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 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一是电子化的备课笔记。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二是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学课件,用图像,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我结合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特点和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的优点完成任务。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按已知两边和一夹角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看是否能重合。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形象的flash游戏,例如输入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三角形,输入两次数据后,便得到两个三角形,拖动鼠标,看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叠。成功后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着急,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总之,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如何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已成为当前形式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重要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的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应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下面就我们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后学习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同行就此课题的讨论,提高我地区学校的基础课教学水平。
1.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题,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电子化的备课笔记;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职工学课件,用图象,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按已知两边和一夹角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看是否能重合。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形象的FLASH游戏,例如输入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三角形,输入两次数据后,便得到两个三角形,拖动鼠标,看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叠。成功后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着急,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断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收稿日期:2011-04-2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55-02
“设置悬念”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空间距离的问题时,教师这样引入: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公里的两个地方,分别同时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的一只苍蝇,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辆自行车的车把,就立即掉头往回飞行。这只苍蝇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车把之间来回飞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每辆自行车都是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前进,苍蝇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公里?这种设置悬念的引入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悬念,还可以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开阔思维,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异同,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根式根号a2的化简后。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比较、化归的数学技能,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化简根号8。学生首先意识到此二次根式不属于根号a2这种类型,这时教师稍作引导:“你能想办法将这个二次根式化为根号a2这种类型吗?”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后就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设置悬念,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理清前后所学知识及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异同等。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后,学生感到方法较多,记不住,教师这样引导:“这些判定方法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判定的?如何从平行四边形有关方面的性质,去记住这几种判定方法?”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类、联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特别重要的是,在课堂小结中设置启迪性、挑战性的悬念,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实践。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提出问题:“你能通过测仰角或俯角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吗?”学生就会去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的认识,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和运用悬念呢?
1 以悬念引入课题
亚里士多德讲:“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有意识地设计导向新知识的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紧紧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
如在教学“对数计算”时,先拿出一张厚度只有0.1毫米的薄纸,把它对折若干次,然后问学生:“请你们猜猜,如果这样对折30次,纸将有多厚?”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有一尺多,有的说有讲台那么高,也有人大胆猜想有教学楼那么高。这时教师说:“实际上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还要高得多。”学生无比惊讶,感到难以置信,很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计算出的。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指出在学了对数的计算之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原本比较抽象的对数计算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提出促进思考的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语)这些都说明设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悬念可以产生疑问,它是由一连串的问题组合而成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做教案时。教师要着重考虑如何设计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中,环环相扣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找结论”的欲望越来越强,同时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要寻找的答案。
比如,在讲授“垂线段最短”这一定理时,假如教师直接将结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就乏味得很。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这样改进:首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用圆规比较一下其中两条边的大小。然后再通过这两条边的交点作第三条边上的垂线,再把此垂线段与前两条边进行大小比较,通过比较得知垂线段最短,还可以让他们想想为什么它最短。
3 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悬念
对教师设置的一些悬念,如在讲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①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是怎样的?由于学生会从不同的出发点去思考,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回答。这个时候,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者知道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问题,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教育学生对不同的意见要认真对待,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以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理解透彻、融会贯通,但是往往很难取得这样理想的效果,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探究,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理解,去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剖析问题,解决矛盾,得出结论,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例如。三角形全等定理是初中几何中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全等的条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那么,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时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列举各种实例,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只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才全等。这样能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这个定理的内涵。
5 将悬念留到课后
例如,讲完“圆的方程”后留下问题:“你能写出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吗?”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圆心为(-1,1)。半径为1。”教师给予肯定后,再问:“还能不能写出别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悬念由此产生。课后学生纷纷进行尝试,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圆心为(-1,0)且与x轴相切;圆心为(-1,1)且圆心到x轴的距离等于1;圆心在已知直线上且与两坐标轴都相切;过A(-2,1),且圆心是两已知直线的交点等。这样,悬念推动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探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如何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已成为当前形式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重要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的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应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下面就我们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后学习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同行就此课题的讨论,提高我地区学校的基础课教学水平。
1.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题,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1.1电子化的备课笔记;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
1.2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职工学课件,用图象,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按已知两边和一夹角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看是否能重合。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形象的FLASH游戏,例如输入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三角形,输入两次数据后,便得到两个三角形,拖动鼠标,看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叠。成功后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着急,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断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课堂的开头
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如优美乐章的序曲,设计和安排得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课前先提出学生很感兴趣且与本堂课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再引入本堂课的主题,就会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或者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又能联系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比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由提问变为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通过动手操作,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0°。通过操作——探究——思索——猜想——证明,让学生从直觉和理论上得出结论,既养成了动手动脑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更生动有活力
为了把数学事物或数学过程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可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教学更形象。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对于条件a≠0和≥0,可以跟学生讲这是两块“暗礁”,要求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这样就形象地强调了一元二次方程中a≠0和≥0的隐蔽性、重要性。一旦学生在此处出错,我便故意惊呼:“救命呀,又触礁了!”印象会更深。
也可以把数学知识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学生感觉也很新鲜,听起来很有趣,记起来很容易。
如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可以记为:两组同学在一起,两两握手互敬礼。讲完全平方的时候,可以总结为:前平方又后平方,积的二倍在中央;和的平方二倍加,差的平方二倍减。在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时候,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
四、善于使用有亲和力的体态语言,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一个微笑、一次点头表示对学生的认可与肯定。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手势,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而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如走近学生,用手轻拍学生的肩,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背以示鼓励等等。灵活运用这些体态语言,课堂上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喜悦,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直观地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几何知识,如果只有空洞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不易接受;如果教师将它制作成课件,再配上生动形象的动画操作,不但能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图形直观形象、知识的难度降低,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一章时,我利用课件多层次地展示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其判定,省略了在黑板上画图的工作,又能使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
六、多创设成功的机会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进行考虑,以体现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算理。
华罗庚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
二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的过程。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抓住新知识的基础,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选取复习内容的依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复习的重点。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图形的转化和变换。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除了要复习好以上的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准备。
2.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操作学具。启发学生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三层,推导公式。利用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思考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层,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办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图)如下计算公式:
(附图{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2)×高
经过学生两次动手、动脑、交流,运用转化和变换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新知识教学后要及时组织练习。
练习可从4个方面进行。口答题(理解算理的练习),(1)已知图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面积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看图口算(运用公式计算的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6×5÷2求出,为什么(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图,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阴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附图{图})
新课后的练习一定要练在重点上和关键处,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主动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推导和深化4个教学层次,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而且进一步体会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附三角形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附图{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
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附图{图})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附图{图})
积=底×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底×高÷2
(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四、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附图{图})
(三)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哪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6×5÷2?其它两个为什么不是?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过程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命题的探究、解题思维的展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等过程,都属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然而,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再现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就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概念发生过程的教学
数学概念有的直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而来的,有的在抽象的数学理论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才产生发展得来的,但不管数学概念如何抽象,都有它的具体内容,概念教学中,要揭示概念的提出、抽象和形成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并努力用精确、简炼的语言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扣概念中关键的字词,以及注意概念间的联系、比较与概念的应用。例如:在介绍不等式的解与解的集合的概念时,可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
①X取数值0.8,1,2,3.5,5时,哪些能使3x<9成立?哪些不能成立?从而学生可归纳出在一个不等式中,若用一个数值代替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叫不等式的一个解,如X=0.8,1,2。
②不等式3x<9有多少个解?怎样表示?交给学生讨论,自然得出能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有无数多个,进而指出是一切小于3的数,即3x<3。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再结合数轴表示出来。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并结合图形讨论得出的概念,就易于理解容易掌握。
又如: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相似形的概念、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等概念,可用直观模型的演示得到,从而降低理解难度,负数概念由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由求解应用题的实例引入,这样也自然得体,易于接受。总之,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表达等能力,从而有利于揭示概念的过程,把握概念的实质。
二、法则、公式、公理形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中法则、公式、公理的提出,是通过归纳得出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发现过程同步,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力求从已学知识出发,利用实验、运算、画图等方法,让学生去体验发现的喜悦,去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否则,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只机械地记公式、法则、公理,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例如:乘法公式若只要求学生记住,会做一些模仿性的练习,而忽视对它的由来、规律的讲授,要不多久,公式就易遗忘。教学中应以具体的数例,让学生寻求规律,从而得出公式。同时还可利用直观图形,导出公式,如a2-b2=(a+b))(a-b))可结合图形导出(图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看成大正方形面积(a2)减小正方形面积(b2),也可看成宽为(a-b),长为(a+b)的长方形面积,所以平方差公式成立。
三、定理探究过程的教学
教科书上往往看不到定理的形成、探究的思维过程,至于证明方法是如何构想的,学生无法得知。这就有待于教师启发引导,展示分析、思维过程。如果照搬课本内容,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满足于定理的证明,学生就只能“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也就谈不上提髙学生的能力了。教师不仅要讲“如何做”,更应该讲“为什么这么做”。应把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得到启发,提髙能力。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先分析如何证两线段相等?再思考两腰要分别放入哪两个三角形中?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合理性、必然性。这样分析既强化了两线段相等的证明方法,巩固了三角形全等判定和性质的知识,又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可逐步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问题求解过程的教学
问题求解过程的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订过程,通过数学问题求解,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广开思路,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提炼概括,通过提炼概括过程的参与,使这些方法和规律成为迅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例:如图2,在ABC中,已知D为AC上一点,E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E=AD,ED和AB相交于F。求证:EF︰FD=AC︰BC。
这是一个证明比例式的习题,通常学生会想到找平行线,但题中没有,必另寻新路,要作辅助线,利用平行线转移比例的方法,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去尝试。EF︰FD中E、F、D在同一直线上,分别过点E、F、D作平行线AC(或BC的平行线,学生会发现过这三点分别作平行线,并非均能证,有些学生会思维受阻,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成功,使学生认识思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应仔细分析,不断寻找最佳解题途径。通过对上例的探索,学生发现过其他点作平行线也能得证,从中体会到平行线转移线段比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使之成为学生迅速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阶段,加强数学过程的教学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坚持注意揭示数学过程的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学校班班通教学应用典型案例[OL].互联网-百度文库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八年级数学教案[OL].互联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如何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已成为当前形式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重要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的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应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下面就我们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后学习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同行就此课题的讨论,提高我地区学校的基础课教学水平。
—、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题,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1、电子化的备课笔记
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2、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
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职工学课件,用图象,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按已知两边和一夹角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看是否能重合。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形象的FLASH游戏,例如输入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三角形,输入两次数据后,便得到两个三角形,拖动鼠标,看这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叠。成功后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而没有成功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不要着急,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断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授课课件,可以通过动画设计使文字和图片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此外,在课堂上,对于板书量大的内容,如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填空题、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把这些知识编成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多层次的练习,加大练习密度。
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的“产后服务”。安排练习作业要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阶而上;从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而可以完成等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软件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
此外让学生分组做题,分组竟赛,最后在幻灯上展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自已讲解。老师从旁协助。学生在做习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工具,在课后与学生和老师交流。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用QQ,MSN等聊天工具更加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网络上学生更加放松,表现的更加活泼,许多见面不敢提的意见,学生在网络上却能提出来,无形中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放长假时,即使在外地,学生做作业遇到问题也能在网络上询问老师。通过网络互相传递文件。我把习题传给学生,学生做完之后再传给我,这种方式节省了不少时间。也方便了课后教学。
此外,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也是互动交流的方式之一,把自己上课时所用的讲义、课件和布置的作业挂在网页上,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把自己上课时的视频或音频文件在网上播放或开放下载,便于学生课后温习。网站和聊天工具所不同的特点是,它能长久的保存信息,而且对象比聊天工具更为广泛,作为因特网上的一个终端,它面对的是全世界。利用它,不但能和学生在网络上互动,而且能和同行们交流,发表自已的观点的同时也能了解别人的教学观点,从而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无疑对自身的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主动探求,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阐述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指导学生改变传统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精神、主动进行有效学习知识,并且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把握新课程的宗旨,更好地实施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和有效学习。它是学生由无知到已知,由没有掌握到熟练掌握,由“无问题”到“有问题”,由低效到高效的过程,这一过程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方式,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策略。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重在“自主”、“创新”和“有效”上,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权利,真正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构建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教学的起点确定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把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创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构建自主创新性数学教学模式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性概念教学
要使学生抓住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其内部联系,教师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性教学。例如教学数轴概念,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的特点:用温度计量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对应表示的数字就是所量物体的温度;显然温度计内水银升得越高,所量物体的温度值也就越大。接着,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有的学生会想到日常生活中用来称物体的杆秤上的刻度和在公园里玩的跷跷板也有类似的特点,教师这时可以顺势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一为度量的起点;二为度量的单位;三为增减的方向。紧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形象、明了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学生进行探究,会发现可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教师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而且能使学生接触、学习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二、创新性几何图形定理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深刻性、创新性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维、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维、推理和创新,摒弃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基本特征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自学简单的内容,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自己概括结论,自己构建知识结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几何图形定理进行创新性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ABC与DEF中,AB=DE,BC=EF,CA=FD,∠A=∠D、∠B=∠E、∠C=∠F,则可知ABC≌DEF。假如六个条件中只有一部分满足,那是否也能说明ABC与DEF全等呢?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至少需几个条件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给出一个条件,一、二、三组的学生得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这个条件,四、五、六组的学生得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这个条件,让六个组的每个学生都画一个三角形并且满足所给的已知条件。每个学生画图结束后,笔者让他们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并且互相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三角形能否重合,比较的结果是不能重合。此时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只满足一个条件是不行的。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进一步得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仅仅满足两个条件也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得出在满足了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种可能的证明方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创新性活动,实现了获得新知的目的。
既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又具有较强个性的活动性是上述这类知识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性活动进行理解和消化,才能掌握这类程序性的知识。
三、创新性公式教学
在数学命题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公式。教师指导学生记忆并应用可以根据公式的外形特点来进行。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自主创新性实践中,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到了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 成功。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除教师的讲解、引导外,更多地需要自己不断的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利用自主创新性有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让自主创新性学习精神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才能获得成功学习的良好体验,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初中创新性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
[2]张春泉编译.创新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
[3]钱景.自主创新性学习[M].宁夏自治区教研所.
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计划,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初二年级教学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年级教学计划1
为了确保年度核心工作的落实,明确目标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点,结合我校八年级实际,特制定__—__年教学工作计划,望每一位教师按计划指导各自工作,并确保每一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确保年级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学期核心工作精神为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中重点工作目标为努力方向,抓重点工作,抓薄弱环节,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年级班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建设教师队伍,实现全面提高年级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力争在年级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上获得更大进步。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通过组织学习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师德建设,使年级形成一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拼搏进取、团结战斗的高素质队伍。
3.通过教师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带动教师在课改上快速进步。
(二)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各班要着力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再学习,同时要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好班级管理方案。
2.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反复学习讨论星级管理评比细则,并真正抓好日常工作落实。
3.落实好教务处、政教处布置的学期重点工作:
(1)班级值勤工作,(2)班报板报任务,(3)橱窗出版任务,(4)周主题班会工作,(5)废品回收工作,(6)大课间活动组织工作,(7)读书活动组织工作,(8)楼道秩序管理工作,(9)洗浴管理工作,(10)物品保管工作。
4.年级组各班要加强宿舍区秩序和卫生的管理,班主任要认真搞好自查,确保在考评中少出问题。
5.年级领导要对教案和作业进行抽查并进行考核记载。
6.年级领导要经常性地进行抽查性听课,推门进班,随时记载教师日常授课和课改落实情况。
7.对教师课余辅导要经常巡视检查和记录。
(三)教学工作
1.坚持落实好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小组长要认真负起责任来,把备课做实、做细、做出效果。年级领导和教务处要经常参与和检查。
2.落实开放式“自主有效,精展训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有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讲学稿要及时、规范、实用,突出各学科的特点。
4.语文教师要抓好晨读和读书课,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深入开展读书活动,落实高效阅读课题的研究,建设军事化课堂。
5.加强各班的学习小组建设,在学生培养上要抓实三个层面的学生:
(1)培养小组内的优生——使优生真正达到优秀
(2)提高小组内的差生——使差生能够坚持学习
(3)促进组内的中等生——使中等成绩不断提高
通过努力实现三个目标,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成绩这一目的。
6.加强教学过关考查,洋思中学“三清”的成功经验很适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耐心开展好这项工作,能否做到“三清”,将成为制约我们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做到“三清”需要坚持,需要耐力,需要付出---)
(四)教研工作计划
要积极参与学校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根据课题要认真撰写相关专题研究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设计。在抓好教学设计上台阶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应用,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和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正视主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各科教学
1、正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八年级的工作在改革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校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从管理方面看,课堂效率不高,辅导不深入,教研不到位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从教学方面看,尖子生量小质弱,两极分化严重;四是教师对教材的拓展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够;五是课改使得部分教师把课上成了花架子,漂浮不实,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课改工作,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
2、继续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从几次月考和期末统考情况看,薄弱学科仍然存在,英语和数学这两个关键学科都很差。各科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在教学上,要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总之,要汇集全年级的力量,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五、工作要求
1.班主任要勤于管理,乐业敬业,培养自己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品格。要让人去找事,不要让事找人。一旦事事缠身,肯定处处被动。
2.团结是走向胜利的保障,大到学校、年级组;小到教学组、学科组、同组搭档,都要搞好团结,要补台不要拆台,要大度不要计较,学会宽容,集体合作才能出智慧。
3.深挖教材,钻研教法,落实课改,提高课上效率。
4.凡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致入微。
5.抓好班风、校纪和违纪学生的整治工作,学会恰当处理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抓好班级的和谐建设,教会学生做人,班级管理上位了,学生积极向上了,工作自然会蓬勃发展。
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去追求。
希望我们八年级每一个成员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期的工作当中去。扎扎实实抓管理,耐心细致待学生,勤勤恳恳搞课改,千方百计提成绩,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同心同德谋发展,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自己应做的工作,为开创我们八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初二年级教学计划2
数学一定要提前做大预习:
对于数学来说,即将成为初二的同学,初二这一年是关键年。
初二数学所学的部分,占整个初中阶段知识点的一半。这是一个很惊人的分量。中考几何的重头戏:三角形全等和它的三大转换,都要在初二全部讲完。这一部分学习的难度,大家可以问问学校里的学哥学姐。即使是在初一学习不错的,对三角形全等这一块的中高等题还是感到很麻手。除此之外,还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加入。
初二的代数主要分两部分来讲:式和函数。
初一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代“数”上,对学生整体思想的要求不够。到了初二,分式、根式、、乘法公式、整式乘除、因式分解,全部是式子间的运算。这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立马上了一个台阶。学生学起来,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要么提前培养;要么在初二学习上挤出这部分适应的时间。
另外,函数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对变化的数有整体趋势的把握。也是一种新的思维要求。
初二这一年,之所以说对数学很关键,不单单因为数学任务变多变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一门新的理科类学科要和数学抢时间。那就是“物理”。
初二年级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分,最高分…分,最低分…分,有…人几格,及格率为…,总体来看,成绩一般,但缺乏优等生。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半数以上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根本就不学习数学,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概念、法则、原理等)和教材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分式》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以及科学记数法。第二章《函数及其图像》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认识一些简单幽数的图像与特性,并学会运用待定系数法等各种方法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该章的最后,还设置了“探索与实践”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一两个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这种能力。第三章《全等三角形》是在前几册对于图形与图形变换的认识及其数学说理与推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章数学内容。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几何图形,知道通过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有一些图形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它们的形状与大小都相同,即为全等图形。全等二角形是最简单的全等图形,是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本章主要探索了解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各种简便的方法,得到几何研究中重要的几个基本事实,并在原有数学说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有关逻辑推理的知识,掌握一些主要的推理论证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言之有据的正确的思维习惯。在内容的处理上,删繁就简,适度降低推理论证的难度。第四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章将在上一册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图形变换这一有效的数学工具探索发现一些判定平行四边形以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各种主要的方法,合理运用。几何研究的几个基本事实演绎证明所得的数学结论,努力实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本章总体上适度降低了对推理的难度与要求,删除了繁难内容,教学中务必注意教学与练习的“度”,绝不可拔高难度,随意扩大训练量。第五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一章是在前几册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整理,清晰而又准确地表示所收集的数据。同时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以及方差、极差与标准差,较为正确地概括、描述并比较所得到的数据,使学生掌握分析处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分式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简单的分时加、减、乘、除运算。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会列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常数、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会一些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