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07:2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校长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年来,本人热爱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本身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二、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
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明确职责,当好助手,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学校新的发展时期对我的要求。在工作中,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主动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探讨中寻找合适本身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开展的教研评课中,能运用掌握的教学理论结合听课的实际,积极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三、工作态度勤奋敬业方面
一学年来,我从未无故缺席、请假。都力求最早。
四、工作业绩方面
1、学习新课标:通过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考纲,以改变以往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学习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处理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2、实行推磨听课:我校坚持实行备课组推磨听课制度,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对本组开设公开课一次,经过几学期的坚持,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有一定提高.组织好课观摩讨论:在青年教师赛课的基础上,文理科各开一节全校观摩课,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
3、抓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4、本身在教学一线,所教班级学生发展稳定,提升显着。
在这些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此为契机,不断的去完善充实本身。为取得进一步的成就而努力奋斗。
一年来,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认真执行,服从学校安排,坚持从小事做起,不说空话,不搞形式,认真做好本身的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党员示范岗要求。
在教学中,本人重点从备课、上课、作业三个环节来搞好教学工作。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好,教学的组织就比较困难,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好,怎样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我这一年工作的目标。在备课中和备课组一起努力,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课堂反馈环节,每个习题我都认真的选择,照顾到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针对学生解计算题能力差的问题,每节课我都抽出一点时间,将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处理一下,让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解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对班级中的部分同学,坚持面批作业和辅导。通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工作中,坚持学习,通过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本身的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开展实验研究,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物理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物理》的编写等。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通过研究和学习提高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现代的教育形式和社会要求。
一、小学校长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当前的情况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1、观念成就落后
教学管理不但是教学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的方向进行了明确,但是一些小学校长并未完全领会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督导不力,导致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和新课改的方向存在偏差。除了上述问题,教师的观念陈旧,不愿意打破现状也是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之一,虽然新课程培训使其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地认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愿意重新备课、修改教案,往往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这样就限制了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推广。
2、应试风气浓重
以往,分数、升学率一直是小学教学管理追求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足所导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迫于学校入学率、学校形象、家长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小学应试的风气仍旧比较浓重,这样就难以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
3、教师素质偏低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新课改对教师的思维方式、认知体系、创新精神、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小学校长需要承担的重要的职责,这也使得其压力增加。
二、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应对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中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地认识,为此,就需要提出具体的应对举措,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陈旧、闭塞都使得小学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为此,小学校长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具体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认真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精神,实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加强和优秀小学的交流,汲取一线管理经验;其二,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和实践,既要武装其头脑,还要为其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小学内开展实验班,特色班,取得成果加以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学教学的发展。
2、平衡教学管理目标
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校长往往对升学率、分数等更为敏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而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为此,小学校长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不但需要强调知识、分数,还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教师素质水平
教师的发展是小学改善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教学知识、理念、方法等都是通过教学的教学体现出来,这些一线的园丁对于小学教学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校长应该着力挖掘教师的潜能,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其一,为教师的教学留有空间,校长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创新教学。其二,为教师提供交流、培训机会,小学校长应该加强在教师个人发展上的投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4、改善教学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方法的改善对于解决当前的教学管理困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校长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深入一线课堂,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的针对性。此外,一线教学信息的把握,还能使小学校长掌握更多一手资料,为其进行教学管理决策打下基础。其二,进行发展性、动态性的评价,教学管理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就需要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小学校长在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动态性,加强对教学的诊断、分析、评估、转化,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取得更好地小学教学效果。
三、总结
一、关于“校长工作室”的培养方式
工作室,原指一种工作、经营、生产方式,其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个人设立的工作单位,有的是由几个人共同建立的活动组织,有的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等等。许多工作室是志同道合的成员们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走到一起来的小集体、小团体或小群体。
当“工作室”这种活动形式被广东省教育厅引进为一种校长培训方式之后,校长工作室,就成为了广东省教育厅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方式,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素质的校长队伍而实施的一种校长培养制度。
相对传统意义的培养方式而言,这种中小学校长培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对一般意义的“封闭式”集中培训而言,“工作室”把培训置于一种开放的现实工作情境之中,从而把培训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培训的实践性要求。相对一般意义的“自学式”个体自主培训而言,“工作室”又提供了一种群体互动的工作研究情景,可以创造出“1+1>2”的活动效益。
而为了超越一般“工作室”难以避免的松散性、随意性等主、客观局限,“校长工作室”加强了组织性、计划性的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四个阶段、十个步骤”的活动规范。
综上所述,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的制度设计,无疑为创新校长培训方式,更加有效地利用一批“名校长”的资源,加快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以省教育厅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构建的培训工作格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会面临着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在专业支持方面。如何保证这首批33个校长工作室除了开发、利用这些名校长的资源对进站学员进行培训之外,还有足够的专业力量促进这33个工作室主持人自身的持续发展?二是在行政支持方面。除了省教育厅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如何构建起一个包括省级、地市级、县市(区)级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机协调的运作体系以保障校长工作室的规范化发展?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导致这种培训制度又陷入“虎头蛇尾”的窠臼。
二、关于“校长工作室”的实施状况
笔者以受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汕尾市文学荣校长工作室的培训活动,从而得以对广东省“校长工作室”培训制度的实施状况有直接的体验。总体而言,以汕尾市文学荣校长工作室为例,这些基层中的“校长工作室”,还是比较忠实地贯彻了该项培训制度的设计要求。
(一)有比较准确的功能定位
1. 把“校长工作室”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新平台。作为主持人,为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必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2. 把“校长工作室”作为实现校长培训效益最大化的资源整合平台。首先,以“影子培训”的方式让入室参加培训的学员,脱产到主持人所在学校当两周的“影子校长”,与主持人近距离接触,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情境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随后,分四个学段进行跟岗培训,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3. 以“校长工作室”所在学校为纽带,把进站学员所在学校连接起来,形成一种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校际互动的合作发展局面。文学荣校长所在的学校位于汕尾市,而进站学习的饶平县华侨中学校长余怀中、平远县城南中学校长黄志东等两位校长所在学校分别位于潮州市和梅州市。这三所学校,通过校长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间、骨干教师之间的人员互动,通过三所学校之间的工作交流,通过一些讲座在三所学校之间的巡回演讲,就形成了一种跨区域合作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有比较严谨的培养工作计划
在《工作室研究培养工作计划》中,文学荣校长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工作手册》,从培养目标、组织管理、学习研究方式、考核形式、课程培训计划、工作安排等方面制定了比较严谨的工作计划,对进站学员进行了包括制定学习研究规划、脱产学习、问题诊断、课题研究、岗位实践、专家指导、考察学习、撰写论文、学结等多方面的指导、培养。
(三)有比较全面的培训课程
在工作站培养工作计划中开列的培训课程安排,包括:
1. 理论课程200课时,包括:中外名著选读(60课时);学校教育管理(60课时);专家课程(40课时);课题研究指导(40课时)等内容。
2. 挂职学习研究200课时,研究内容包括:学校愿景规划;学校价值观的确立;学校工作计划的产生及制度的建立;教师团队建设;学校德育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学校后勤管理;校园文化和特色建设;工作总结评价。
3. 岗位实践500课时:研究员按照工作室确立的实践目标完成如下任务:完成工作室确立研究课题的研究或实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完成对研究员本学校的改进目标,实践三个提高:一是提高研究员自身的领导能力,二是提高学校的管理率效,三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这些分布在基层的校长工作室,基本上在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工作手册》中的要求正常运作。但当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如何保障这种培训方式的实效性,除了强调进站学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之外,客观上还有许多制度性建设需要完善。比如,这些实效性通过什么呈现方式反映出来?面对区域性的发展差异以及个体性的水平差异,该如何对进站学员的培训实效给予实事求是的考核和评价?等等。
三、关于“校长工作室”的发展希望
在《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工作手册》中,对“校长工作室”这种培训制度提出了三个明确目标:一是“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方式”,二是“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三是“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素质的校长队伍”。
对第一个目标——“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方式”,笔者以为,只要“校长工作室”按计划启动,正常运作,并完善其中的制度性建设,这项目标就已经初步实现了。
对第二个目标——“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实际上,只要第一个目标达到了,这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也必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当然,这提高的水平到底有多高,自然另当别论。
至于第三个目标,笔者以为,别说实现“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素质的校长队伍”这项任务有多么艰巨,如果能在这次首批建设的33个“校长工作室”中,让这33位主持人对“具有教育家素质的校长”这一命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比较自觉的追求,就已经很具革命性意义了。因为,在《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工作手册》中,设计者很明确地提出了“突出主体性,促进自主发展”、“ 突出合作性,促进共同发展”、“ 突出研究性,实现成果引领”的具体要求,而对校长具有怎样的“教育家素质”,却有点语焉不详。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随着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作为一校之长,现代校长需要具有引领学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能力、规划决策能力、战略思考能力。要善于从宏观战略上作出合乎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决策,敏于从微观战术中科学调整切合实际的安排。
校长培训内容构建非常重要。据时展取向从校长使命的高度对校长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以学科教学导向的预定式计划课程模式占主要位置。这种以学科为导向的模式往往按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组织教学不能适应发展。我们的培训课程建立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大动态模块型的培训内容结构体系,必须做到时代性、专业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特色性并重。培训内容体系构建以切合校长岗位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设置。培训内容既做到精选优化,又呈开放态势,在时间上向未来延伸,在空间上向世界拓展,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研究的新成果,充分体现培训内容的包容性和实用性。同时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考虑教育实际的情况,做到四个统一: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创造性与发展性统一,体现社会需求与校长需求的统一,体现继承性与改革性的统一。
校长培训工作有序推进和培训效益不断地提高,是离不开校长培训发展性研究。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是要借助培训研究促进工作持续性发展。校长培训政策的制定,培训制度、管理模式、培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改革,培训效果的评价,都应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培训研究基础之上,需要培训工作研究的支撑。特别是组织开展如校长培训目标体系、培训需要分析、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质量督导等课题研究,将直接服务于培训改革,有效地指导推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根据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校长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成长的周期,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适应阶段——逐步成熟阶段——个性化发展阶段。要针对校长成长过程有着明确的阶段性,分类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针对性地构建培训内容,运用有效的培训方法。
校长群体对培训内容的整体倾向性,同时揭示了校长个体培训需求的差异性。我们校长培训不仅仅是要重视社会整体发展,强调培训的整体性,还要考虑校长个人自身发展。要把共性化与个性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针对差异性,建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校长培训体系。
一、管理诊断式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领域中的咨询与诊断是20世纪初兴起的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目前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咨询与诊断是一种知识含量极高的智力服务,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将这种实践活动迁移至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既符合教育干部培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挥受训校长实践性知识的最大效用,更有利于校长在培训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展示自己的办学理念,也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和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目前业已形成的校长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中,可以安排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学时间,让受训校长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学校,就学校的问题个案进行“坐校问诊”,集体讨论,提出咨询和诊断方案。
二、易地换位式体验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让来自于不同区位(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方面)的校长相互进行换位培训的方式。在操作上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部分中小学校长,前往沿海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培训院校随班接受培训,使其亲身感受发达地区教育新理念、新气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意识。
三、课题牵动式自助培训模式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校长的业务考核中,增加对校长研究能力及其绩效的考核。如规定每位校长一定的时间内均需选择一项科研课题,这项课题可独立完成,也可学校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为课题提供专家技术支持。培训中加强专家指导,对成功做法经验科学地总结和提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归因、分析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专项性课题的集体研究,提高学员课题设计与教育科研能力,或者一边进行理论进修一边系统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或著书立说,培养其成为现代专家型校长。
【关键词】 教育家型校长 道德行为 特质 修养
教育家办学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呼唤。中小学校长是教育政策和理念转化成行动的枢纽与实践者,校长需要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精神。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对校长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时代呼唤教育家型的校长出现,呼唤越来越多的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
1 教育家与教育家型校长的内涵关联
教育家是具有高尚人格,在他人或在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较系统、新颖、先进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对教育事业或教育理论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内外教育界都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工作者。本文所指的教育家型校长是指具备了教育家发展趋势或标准的中小学校长,或者称学校教育家。中小学校长不可能都成长为教育家,但应该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条件只是为校长可能成长为教育家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中小学校长必须遵循成长规律,经历成长过程,这样才有可能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进而成长为教育家。
2 教育家型校长道德行为的探讨
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是当下无法回避的话题,这里仅就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行为进行初步的探讨。毫无疑问,教师对于校长道德行为魅力的崇拜远高于其职位权力,不同于普通教师,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行为标准要远远高于普通教师。教育家型校长要以道德品行树威,要淡化行政角色,以自身道德行为魅力不断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做一名道德模范。只有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奉献更多的力量,才能为教师学生、为学校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魅力。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行为魅力来源于精神修炼,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气质,只有保持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育家型校长的治校能力不断增长,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先人一步。教育家型校长的道德行为魅力来源于道德作风,要以过硬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作为表率。学校校风就是其道德行为作风的外在显示。教育家型校长在生活中应当正气正派,在工作中要公平公正、坚持原则、清正清廉、慎独自警,常怀律己之心。
3 教育家型校长道德行为的特质分析
3.1 执着的奉献精神。培育人所具有的长期性,教育效果的迟效性、隐蔽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校长办学治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的成绩。面对复杂、艰巨、长期的教育任务,教育家型的校长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而且要做好进行长期奉献的心理准备。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心甘情愿地、毫无怨言地勤奋耕耘、无私献身的精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是否有事业心,这决定了校长的境界。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方式,根据职业道德去做,尽心尽职,不迟到不早退,完成职业所规定的工作,从职业上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人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他的追求和理想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会奉献。”教育家型校长的奉献精神是学校稳定教师队伍的巨大精神支柱,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动力和前进方向。这种奉献精神应该是根植于校长内心深处、思想深处的,在工作中不时闪耀出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光芒。
3.2 独特的办学理念。作为教育家型的校长,要有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将此转化为学校工作的内核,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能否形成融会时代要求的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支撑的先进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型校长区别于一般校长的重要标志。历数中外的教育家型校长,无不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实际上就是把校长的理想化成了全体教师的理想,化成了全体学生的行动。独特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道德特质。作为教育家型的校长,要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明确价值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特办学精神,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性思考。独特的办学理念标示着学校彰显着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精神。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终生成长与发展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牢固的道德基础。
3.3 善于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家型校长是教育的行动者、实践者。要始终怀有改革创新精神,永葆改革创新意识。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是成就教育家的一种内在精神动力。教育家型的校长要勤于总结教育经验,发现教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善于转换思路去解决,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努力实现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创新持续发展。教育改革需要教育家型校长,教育改革也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的校长是时代教育改革的先锋,中小学校长要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就必须在工作中、科研中以及教学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探索教育规律,创新发展教育事业。
4 教育家型校长道德行为的修养分析
4.1 深厚的学术修养,虚怀若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家型的校长与教师一样都是教育实践者,所以教育家型的校长要掌握至少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精通教育教学管理业务,具有深厚的学术根基。要以更大的兴趣研究教育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学术深化和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上、管理上、学术领导上有牢固的话语权,才能树立起校长的道德领导威信。这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和包容境界使教育家型校长在工作中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在学校形成团结一心共同迎接各种挑战的精神氛围。
4.2 对事业一丝不苟,鞠躬尽瘁。教育家型校长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发展。对于教育家型的校长来说,办好教育绝不是为了他个人能怎么样,而完全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家型校长对一切事情的选择和判断,一定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师的评价一定会取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而不会只以分数给学生排队,也不会简单地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能够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人,对教育事业终生都充满着事业的激情。
4.3 对人生信念坚定,执着追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想作出一番业绩绝非短期能够奏效,需要教育者为此付出终生而不懈的努力。教育家型的校长不仅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还需要一种定力和耐力——即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与追求有如航标一样,引领激励着中小学校长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总理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生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教育家型校长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这信念源于对社会、文化、教育和人自身的一种理性判断和认识,并且将这种认识和判断上升为个人的一种信仰和追求。有了这种信仰和追求,才会静下心甘为人梯,潜下心来,乐于奉献。
5 结语
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并非易事,特别是当经济思维、行政思维、乃至于官僚思维还顽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时候。中小学校长能否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达到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境界,取决于其事业自觉和能动状态。如果其个体的自觉性、能动性能够长期且持续发扬,定能在学校建设发展和自身成长领域成就一番事业。探究并学会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中寻找出路,将教育理论引领与工作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定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必由之路。(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家型校长培养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中小学教育家型校长道德行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Z125-029)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加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进入机制、专业提升机制、待遇激励机制、使用与流动机制、退出与淘汰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与办法。就全国范围来说,义务教育校长与教师流动机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各地对于支教、兼职、限期交流、轮岗、顶岗交流等流动形式,对于确立教师“县管校用”制度,成立县级教师人力资源中心,组建学校共同体,设立校长与教师流动专门岗位、专项经费、专项奖励等保障措施,都做出了许多探索。校长与教师流动机制之所以成为一个探索的重点,有其必然性。从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说,校长与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既有助于优化中小学校领导班子与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增进教育内部的和谐,也利于传播先进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校之间资源共享水平,还可以增长校长与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经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与专业素养。而从外部动力来说,长期以来,择校问题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择校的表面是学生的流动问题,换个角度看,择校折射出来的却是校长、教师流动性不足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之所以说校长与教师的流动是个难点问题,是因为相关法律界定、教育人事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具体规定等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校长与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现实中校际间过大的实际待遇与工作环境差异,阻碍着有效的双向流动;流动制度的建立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办法与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到位,也会带来流动制度的变形走样,导致形式化、空洞化。
北京市西城区、密云县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都有较为全面的实践探索,他们特别关注到校长与教师的流动机制,更是值得肯定。两个区县的探索都已坚持多年,实施流动的规模已较大,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积累了经验。相对于有些地区推进的“任职年限制”、“人走关系动”等举措来说,这两个区县较多地关注到刚性要求与柔性引导的结合,体现了区情特点的要求。
西城区重点推动校长流动工作。依我浅见,西城的探索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探索了校长跨不同层次学校交流任职的多种实现办法。西城区的校长交流制度坚持了促进校长个人成长与实现区域教育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通过校长流动,实现教育系统校长人才配置的相对均衡、结构优化与各个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他们具体地探索了校长任前挂职、异校提拔、横向轮岗等多种交流方式,并且这些交流都打破了学校层次的隔阂,实现了多向度流动。其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经过10多年的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校长书记职级制度”。我们知道,现在对于中小学校长要不要流动,认识上还是容易统一的,具有挑战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流动和怎样才能较自然而又合理地流动(这可能是有效流动的关键所在)。西城区校长书记职级制度既是中小学校长激励机制建设上的有益探索,也为实现校长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校长书记职级制的实施,改变了校长评价及校长待遇与所在学校名气、地位、条件相绑定的局面,既关注到了对校长个人努力及其实际业绩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也事实上将不同学校视为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有利于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
密云县把重点放在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上,推行了“城乡教师工作岗位双向流动”制度。这项制度较好地把握了政策的刚性与弹性之间的平衡,注意到了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匹配。城乡教师间流动问题,既要讲全县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大局”,也要讲学校与教师个体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小局”,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不统筹兼顾好,就不会有真正有效的流动。坚持流动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是大局,密云县用刚性的制度来约束符合条件的教师必须进行岗位交流,是从大局出发的。同时,从山区县经济社会与教育实际出发,密云县首先明确这种刚性的教师流动是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并对流动教师的聘用、薪酬、职评、评奖等方面提供保障并予以倾斜,从而大大柔化了刚性要求。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任何物力资源,物力资源即使放在不同学校,其本身的功能都差不多,而人有能动性,要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发挥其“正能量”,必须让人感到得到尊重,让人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无奈与被迫的情景下,教师们往往会应付了事,一旦走入这种境地,将会损害整个教育。密云县在推行“城乡教师工作岗位双向流动”时,还特别注意到过程中的及时总结与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值得称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规律,非人力所能阻挡。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最终要靠改变“地势”,“地势”的改变,靠体制、机制上的系统改革。在现实的环境下,教育人事改革每走一步,都会面临许多风险,需要持久、稳健、有为的态度与作风,需要系统、适时、精心的设计与实施。西城区、密云县都在改变“地势”上付出了努力,相信这种探索是能够也应该不断深化并拓展的。
相关链接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武侯区实施城乡学校一对一“捆绑”发展,把流动的主体圈定在校长身上,让全区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流动起来,靠名校长的智慧和力量去改变和提升薄弱学校。与此同时,还从名校公选了一大批校长助理,让他们到薄弱学校锻炼,然后到名校提升,成熟之后,再派往薄弱学校。
实践证明,实行校长交流,校长把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成熟经验带给了薄弱学校,促进了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辽宁省沈阳市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缩小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缩小各校在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沈阳市五城区教师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制度性的、“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分析沈阳改革的背景与效果,可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相关改革提供借鉴。
二十九年,前十年我担任的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十九年,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开始从事“政教合一”的工作(承担了学校管理工作)。回顾十九年来的学校管理工作及学校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展望学校未来的发展,我满怀信心,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也很大。近二十年的学校管理工作,饱经沧桑,真是“创业难,难创业”啊!感慨之余,我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也算经验吧!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当今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我立足于“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坚持“诚信、博爱,砺志、自强”的校训,给自己定位,为自己全面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广大教师从成功走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一、校长是勾勒学校建设前景的设计师 学校肩负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校长就是在学校搞建设,最重要的学校建设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里最具活力的生产力之一,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学校只有在教师齐心协力、上下联动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发展,这关键又是教师参与意识的增强,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学校工作无教师参与那只能是死水一潭,学校前景也只会黯淡无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从教师队伍的外在精神风貌及内在的凝聚力可以反映出来,凝聚力靠的是诚信、平等、民主、尊重,其核心是诚信,而不是多吃饭、多娱乐。
第二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般指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俗话说“不成方圆,不成规矩”。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制定了《教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履职考核办法》、《岗位职责》、《教师考勤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岗位性制度,从质和量上规定了教师的工作目标及行为准则。严格执行《教职工休假制度》、《差旅报销制度》等法规性制度。特别是岗位性制度,一经执行,就对学校各岗位上的人员,或从事学校各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我一般采取以下方式:总体框架(学校行政讨论)——具体内容(教研组长)——实施办法(教师民主讨论)——贯彻落实(全体教师)。
第三是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概指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学校硬件设施,具体就是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校舍(生活、教学及辅助用房)、显性的校园文化、各类教学器材、电脑、多媒体设备等实物,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保障性作用。作为校长,要想办法让这些硬件效益最大化,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对校园的布置,包括房屋的建筑规划,作为校长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琢磨,坚持“安全、实用”的原则,合理布局,规划时至少超前5年,尽量杜绝重复投资,今天建,明天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破坏了校园的整体性。
二、校长是教育教学科研的领头雁
教育发展,科研领先。然而在们农村学校,有一些老师心里对教研充满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老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想让老师们不再顾虑,不再犹豫,不再患得患失,作为校长,就必须给老师们带个头。我在教研工作中,身先士卒,从教研课题计划到实施,从阶段性总结到最终成果,我每一环节也不放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校长是一线老师的勤务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一切为教学服务,这是每一个人(尤其校长)应该明确的一条基本原则。教师们每天披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很多人还要搭上双休日,处理教学工作。繁重的家务与过大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有点喘不上气的感觉。作为校长,应该明确认识: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是他们的勤务员。教师病了,学校行政工会全体人员去探望一下;教师家里有困难,以工会牵头组织全体教师伸出温暖的手帮一把;教师工作出现了失误,行政及教研组长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教师工作上有了难题,我们与之一道克服……对教师少一些埋怨、批评、指责,多一点理解、关爱,在提升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后,换来的定是收获和喜悦。
校长不是“官”,是一线老师的勤务员。以此为出发点,会让我们的学校工作焕发出无限生机。
四、校长是艺术体育兼能的多面手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缩影。作为小学校长,尤其是农村小学校长,应该是一个艺术、体育兼能的多面手。当然这个“多面手”不是“变戏法喝大酒在行,打麻将更懂,忽悠更精,不作为能手”,而是说作为校长对文化、体育、艺术类科目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最好有一技之长。
五、校长是师生员工权益的保护神
教育是神圣的,教师是伟大的。然而,一些令人无奈甚至令人发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如教师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校长为教职工奔走疾呼;对那些辱骂、殴打教职工等校园暴力,更需要校长们勇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关键词:农牧区;中学校长;管理素质
一、对于教职员工的合理管理
对于农牧区中学的日常管理工作而言,校长的首要工作很大程度在于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他们不仅是学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素养、专业技能也将直接决定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更新与提高中学校长管理素质的目标下,校长首先需要做到教职员工的合理管理。在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于为他们提升更宽阔的发展与提升空间。想要让教师的个人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升,良好的自我发展及专业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以来,学校的管理模式都类似于很多行政机构,层级复杂、管理模式不透明,这对于教师更好的发挥自我不仅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候对于教师的自我发展甚至是一种压制,因此,校长首先应该让学校在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上有所改进。学校的管理应当更为简单透明,领导与教工应当是事业伙伴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应当是良好的工作搭档,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应当多沟通但也要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教师与学生间则应当是零距离,任何时候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都应当及时给予。学校上上下下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自由开放的专业氛围,这对于教师发展自我将会是非常有效的契机。
二、农牧区中学校长管理素质的更新
1.决策民主化
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决策人,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果在学校的所有决策中都是校长一人来定夺,这不仅容易造成校长过于集权,也会存在一些决断的不合理性,这也无形给校长增添了更多的工作内容与负担。农牧区中学校长管理素质的更新首先应当体现于决策的民主化上,校长不应成为唯一的决策人,在制定相应计划时应当广开言路,从多方面吸收好的看法与建议,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学校的管理更合理,这对于其他教职员工也是一种尊重。
2.执行规范化
决策制定后,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与执行的规范化,决策能够被有效实施,这才能让农牧区中学的有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当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与约束所有教职员工的行为,应当对于所有人员都一视同仁的看待,不应当有任何特例。对于人员的考核也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相关的考核评优结果应当及时予以公示,这样才能让结果具有公信力。此外,对于很多琐碎的事情校长无需插手,只要严格的以制度为参照事情最后都会有应有的解决方式。
3.评价多元化
对于教职员工的评价应当避免形式上的单一,只有从多角度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才是公平公正的。评价过程可以结合以下方式逐渐展开:首先可以让教师进行自评,让其回顾过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工作表现;紧接着可以展开互评,可以以年级或教学组为单位让教师间分别展开评价,这不仅能够让评价更客观,也能让教师意识到工作中容易被自己忽略的地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及家长来评,最后则是由上级领导进行评价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更有力的监督,这也避免了单一评价方式所带来的片面性,此外,多元评价也缓和了单一评价容易引发的矛盾冲突。
三、农牧区中学校长管理素质的提高
1.校长要加强学习
想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校长自身首先要积极的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更好的做到自我完善,还能够让校长接触到更多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此同时,校长对于学习的热忱必然会带动其他教职员工学习的兴趣,此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认识到更多的好的管理理论,只有将这些理论渗透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够促进管理的革新,创新的管理才能够让农牧区中学管理效率得以提升。
2.注重全局管控
校长在展开工作时应当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全局来看问题,校长的任务应当集中在梳理各项工作的头绪上,为各个难题找到突破口,理顺各项工作的思路,理清教师的情绪,校长只有对于各项实际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及方式进行处理,才能让所有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此外,校长也需要对于工作的展开进行总体的论证,在对于工作展开回顾时,校长的总结应当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这才是有效管理的良好体现。总结中的根据应当来自平时的督察、评价,有理有据的总结才更有说服力。
3.管理应当沉到班级里
中学校长的工作虽然是在一定高度上展开,然而,校长也需要沉到班级中,沉到教学一线上来,这样才能让工作计划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做出的各项决策也更合理。校长平时应当多到班级中走一走转一转,看看教师们的精神状态和课堂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校长也应当多和教工职员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自己的亲身感受,此外,校长对于各种细微的变化要留心观察,很多东西要看在眼里的同时也要记在心里,校长只有深入到班级中才能对实际的教学工作有更真实与具体的了解。
4.要保持和教职员工的沟通交流
校长和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常规的谈心应该经常展开。一线教师往往对于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和教职员工的交流也能帮助校长对于实际情况有更准确的认识。此外,交流的过程中校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员工碰到的困难与障碍,这对于反应出学校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交流过程中大家应当彼此坦诚,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谈人生,只有常常坐下来聊聊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促进相互间的感情。
四、结语
对于农牧区中学而言,校长所具备的管理素养对于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想要让校长的管理素质得到更新与提高,首先校长应当注重管理理念上的革新,不仅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还应当对于教师更为尊重,让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来。其次,管理工作应当落到实处,应当注重对于校内事务的全局管控,更看重学校长远的发展,以学校的利益为最大考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在校长的有效带领下不断发展及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霞.中小学校长自我管理发展特点[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下面,就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平原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共辖乡镇11个,总人口4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74万人。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14592万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国办学校140处,其中县直学校9处,农村中小学131处,在职公办教师4999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3825人,在校生56656人,其中高中6596人,初中24056人,小学25094人。1986年我县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通过省政府的“两基”验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财政负担较重。但县委、县政府为充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年,教育经费总投入6670.43万元,分别比年和年增长6.12%和23.17%,其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9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5.7%。农村中小学生年均公用经费为小学126元,初中258元。在保证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县审计局、教育局每年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年我县未发现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平调资金已全部纠正。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全县财政收入中62%的部分用于教师的工资发放。所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光靠单一的政府投入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
二.农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全县农村教育系统财政供养人员4779人,其中在职3825人,离退休859人,退职95人。自年6月开始,我县对农村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筹、封闭运行”的办法,在原有工资基础上全部收归县管,县财政设立教师“工资资金专户”,每月10日前,由县财政直接将教师的工资款拨付到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再打到教师的工资卡上,每月教师凭个人工资卡领取工资。现在,我县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为570元。截止目前,全县教师工资没有再出现新的拖欠现象。年5月以前,全县共欠发农村教师工资1582.5万元,累计拖欠时间最长的为11个月,最少的4个月。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的同时,积极落实农村教师的其他待遇,今年3月份为全县农村教师办理了“医疗保险”。
三.农村中小学收费及创收情况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全部按照鲁政办发[]69号文件和德政办发[1998]26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取,严格执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收费政策(一证即各单位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做到一校一证;一卡即县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收费管理卡,做到一生一卡;两公开即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票据)。学校凭证收费,学生照卡缴费,没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自立名目乱收费现象。在严格收费管理的同时,各单位通过勤工俭学、搞校办企业、对外承包等积极进行创收,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四.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年,全县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9%。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85%。五.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一)-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年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为4.22%,年辍学人数为1055人,其中初一150人,初二360人,初三545人。在辍学的学生中,外出打工的占68%,经商的占15%,回家务农及从事其他行业的占17%。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就业难,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二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导致学生对升学失去信心,加之有些家长观念落后,目光短浅,致使学生辍学经商或外出打工;
三是在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过深,考试过频,加上个别学校存在着歧视学困生现象,导致学生厌学以致辍学;四是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我县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措施依法控制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县教育局相继制定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控辍工作力度,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交流。围绕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坚持实施辍学报告制度、动员学生返校制度,强化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二是严格执行省、市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全面推行中小学收费公开卡制度,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三是实行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对贫困学生实行减免杂费政策。减免比例:县直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15%,乡镇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20%;
四是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活动课建设,充分发展学生特长;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是全面推行制止辍学责任制,实行制止辍学“一票否决制”。每年召开一次控制学生辍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全面落实各项奖惩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中小学辍学率特别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距离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从教育内外两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抓好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六是初、高中毕业生流向及社会就业情况根据年的统计数据,年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6950人,其中有2700人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占38.8%,有600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读,占8.6%,有3650人外出打工、经商或回家务农,占52.5%。年全县有高中毕业生1800人,升入高等院校的有1332人,占74%,升入民办院校的188人,占10%,其它的占16%。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一)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县农村共有中小学校131所(不包括幼儿园),在职教职工3825人,其中在岗人员3037人,提前离岗及其他原因非在岗人员788人。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结构矛盾突出。受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区域性矛盾。县直学校和临近县城的乡镇教职工过剩,偏远乡镇教师短缺;
(2)学段性矛盾。由于近几年小学生源减少,初高中生源进入高峰期,小学教师阶段性局部过剩,初高中教师普遍短缺;
(3)岗位矛盾。在部分学校内部,非教学人员过剩,教学第一线的专任教师相对短缺,富余的非教学人员占用着专任教师的编制,但又不从事教学工作;
(4)资源矛盾。我县农村中小学民师转正人员目前在岗的有1200多人,占全部农村中小学在岗人员的40%还多,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水平低,第一学历或高中或初中或更低一些,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低;
(5)学科矛盾。从学科分布来看,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紧缺,70%以上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
(6)编制矛盾。年省政府下达了鲁政办发[]44号文《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与1999年的编制标准相比,调整后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由以学校为单位按班额核定,调整为以县级为单位按教职工与学生比核定。按新的编制标准,我县农村教职工队伍超编253人,而事实上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缺口很大,致使国家规定的所有学科无法开齐开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这些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教师减员与师资补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资源大量减少。自年以来,我县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实行“本科生留县直,专科生去乡镇,电大、中师生不再分配”的办法。近三年来,全县共接受派遣专科以上毕业生126人,而同期因年龄、身体健康以及去民校应聘等各种原因离岗的就有785人,三年教师资源净减少659人;另一方面,师资补充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未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接轨,教学亟需的学科毕业生和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回来,各单位对回来的学非所需的毕业生不愿接收,二者互相掣肘,形成恶性循环。自年至今,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共计88人,实际到岗到位的仅有53人,尚不及同期教师减员的零头,各单位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以维持常规教学需要。
三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令人堪忧。我县从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截止到年底,全县教师外流共计111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76人,这部分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其流向是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究其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
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人生价值观发生转变;
三是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偏低,待遇较差;
四是教师工作环境不良,精神不愉快,心情不舒畅。
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心思动,部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二)措施和成效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把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培训、考核等,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的措施和做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依法落实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职责。根据《教师法》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县教育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内所有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依法实行统一管理,负责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评价以及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归口管理。
二是坚持师德教育常抓不懈,农村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将每年九月份定为“师德教育月”,组织各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举办师德教育演讲比赛,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三是通过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核编定岗末位落聘制,精减学校领导班子职数,压缩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实行结构工资制,加大奖励工资比例,定岗定责定报酬,绩酬挂钩,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探索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路子,为农村中小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四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针对教师外流现象,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一方面鼓励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全面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建立健全教师定期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聘任和晋升职务的主要依据。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教育干部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我县就在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中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综合能力三项训练,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以及高级研修,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去年以来重点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
一、依据、范围及内容
(一)中小学督导评估依据为《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性指标及评估细则》和各学校根据《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发展性指标框架》提报的发展性指标;幼儿园督导评估主要依据市幼儿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标准和县学前教育工作考核办法。
(二)考核范围为各乡镇教育办公室、中心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大规模学区幼儿园;县直实验学校、幼儿园。
(三)考核内容中小学为年度素质教育实施情况,重点考核学校德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办学行为、年度创新工作和年内教育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幼儿园为保教水平、设施建设和卫生安全等工作情况。
二、组织与实施
督导考核采取学校(幼儿园)自评和县组织复评验证相结合、日常监测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由教育督导室具体组织实施。
(一)成立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成立督导考核工作组,集中督导时分初中、小学、幼儿园3个工作组。督导人员由部分教办主任(中心学校校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组成,以切实提高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严格督导考核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凸现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被督导单位集中述职,各督导考核组不再单独听取单位汇报。凡涉及相关单项考核的工作人员都要听取单位述职,与现场验证有机结合,全面掌握真实情况。
(四)督评成绩构成。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县直幼儿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年终集中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70%。由各督导组提供;二是过程性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10%。由教育局各职能股室提供;三是年度工作述职,占总成绩权重为20%。由局班子成员、股室负责人和考核工作人员、集中述职人员现场评判得分。小学和乡镇幼儿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年终集中督导,占总成绩权重为80%,由各督导组提供;二是过程性督导,占总成绩20%,由教育局各职能股室提供。
三、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一)乡镇(街道)教育办、中心校督导考核结果由辖区内初中、小学、幼儿园三部分督导成绩按照4:4:2的比例组成。
(二)乡镇督导考核结果纳入乡镇教育办主任、教育办副主任、中心校校长个人年度考核,所占权重为60%;初中督导成绩纳入初中校长、副校长年度个人考核,所占权重为60%;县直学校、幼儿园督导成绩纳入单位中层以上教育干部(科级以上干部除外)年度个人考核,所占权重为60%。
(三)考核结果作为教育工作单项或综合表彰的重要依据。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不能定为优秀等级:
1、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
2、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
3、存在师德一票否决的,或发生违法违纪案件的;
4、较大安全隐患未能按期整改到位的;
5、存在有偿家教等违规办学行为被通报批评的;
6、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督导评估不合格的;
7、其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时间安排
(一)2014年11月份,召开督导考核工作会议,印发《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性指标及评估细则》和各学校根据《县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发展性指标框架》,各单位开始集中自评;
(二)2014年12月下旬,督导室组织年度集中督导考核;
(三)2015年1月上旬,汇总督导成绩,公布考核结果。
五、具体要求
关键词:校长;管理;农村学校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实践也证明,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如何成为一名好校长,成了当今校长们思考的首要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小学校长来说,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浅谈一下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怎样的。
1 管理是一门艺术――丰富的实战经验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微妙的行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能言语的技巧与感受。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注重管理过程中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将校长的这个角色发挥地淋漓尽致。
(一)用人艺术
古人曾说过:“政以德贤为率”。“为政之本在于任贤。”一个人或许可以顶很大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配合,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如何用人也是领导需要关注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作为校长,亦是如此。所以,校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全力避忌任人委权、任人唯资、任人为亲一系列的错误观念。然后,一定要确立选用人才的基本原则,以达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的目的。当然,在用人过程中,也要注重用人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做到周人所长,避其所短,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发挥出个团队的最大功效。
(二)处事艺术
领导的本质工作是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处事艺术的掌握将会让来那个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校长来说,处事内容也是复杂繁多。包括,其他领导以及下属教师的人际关系、团队冲突管理、工作应激的管理、沟通技巧以及会议的管理技巧等等。无论做哪项工作,领导一定要职岗明确,校长就做校长的事情,做主要且重要的事情。而对于他人的工作、次要的工作,不必干涉的就不要过多的过问,要分清主次,别浪费精力。当然,在处事艺术的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进而成为领导艺术的行家。
(三)宣传艺术
宣传艺术,在这里主要是指校长公关和外交的能力。当今的农村小学几乎是处于一个封闭状态,校长也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陷入了保守办教育的状态。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很少来往,大家都抱着看好自己门,管好自己人的态度,从不透露自己的教学动态,形同陌生人。然而,今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作为校长来说,不要怕别人问、别人看,应该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开阔视野。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首先校长要有学校自我宣传的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其次要主动沟通,和别的学校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增进感情,建立关系。最后,校长要学会收集信息,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才能做更好的决策,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2 自我管理
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去管理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管理。自己都管理不好,怎么去管e人呢,从现实情况看来,管理自己比管理别人难的多的多。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在管理别人与自我管理中找到一个平衡,让两者同肩并进。新形势下,校长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下四个方面: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作为一个称职的校长,首先自己应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实践中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提升。如果,一个校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很低,对一些教育政策理解不到位,安排工作时带有误解,无法正常地了解指导和领导教师,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的障碍。俗话说,一个领导应该具有作员工的能力。所以,校长也应该各年级学科特点、课程编排体系,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能够掌握起码主导科目(语文,数学)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有必要的话,校长也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别的成功的校长多交流,只有不断的进步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具备健康的认知和高尚的品德
校长的认知,是对自身角色、外界个体以及社会的规范性认识和判断,健康的认知是一个人作为领导的首要条件。校长必须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很理智地处理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偏激,不固执。不带情绪处理事情。在认知心理素质上,校长绝对忌讳主观臆断,记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同时,校长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具备比普通人更高尚的品德。公正廉洁是校长的品德基础,尊师爱生是校长的管理源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是校长的必要条件。这些品德缺一块都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善于总结经验,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当中的。我们校长在决策后的工作中,妥善组织实施,工作完成的结果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校长对每一项工作的好与不足都应该有所总结,好的要继续发扬,不足的要及时改正,只有不断反思、不但改善,才能在下一次做地更好。除了反思过去,校长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设计师,还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和设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立足本校、放眼未来的长远目标,勾勒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蓝图。只有这样,校长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学校不断地向前推进。
(四)以身作则
以身作责,是很多管理者都很难做到的。很多校长有一张“铁嘴”,说地头头是道,他自己却根本做不到。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校长手里,拿的不应该是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帜,走在前面”。校长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用模范的言行来引导教师、激励教师,鞭策教师,才能让老师觉得“言真可信,行政有效”。校长应该成为一所学校所有教师的一个标杆,如果校长不能以身作则,那么他在老师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教师也就不会配合他的工作,这样一来,校长的工作将无法展开。所以,校长一定要言而有信,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管理和影响教师。
时代已经变迁,我们不仅仅只用语言去诠释一个好校长,更应该用行动映射这些语言。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身上那份巨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并不害怕,感谢时代给予了我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时代呼唤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意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完善学校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想,为农村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农村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