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17: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农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但文红简介: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文化地理学、农村地理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贵州省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20余项。曾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社区伙伴、世界山区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项目专家或咨询顾问。(作者供图)
贵州省文物局启动的“百村计划”,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与“美丽中国·多彩贵州”建设紧密结合,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推动传统乡村生态文明迈向现代乡村生态文明,实现传统村落的“跨越”发展。它的意义在于:
学习乡村传统生态智慧,建设“美丽贵州”。技术至上带来了工业时代的物质繁荣,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消失、气候变化等等不可避免的人类生存危机,贵州乡村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江“稻—鱼—鸭”世界农业遗产,金沙“石头上植树”奇迹,黔东南林农混作,就地取材的木房子、石头房子和土夯房子等等,都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的完美体现,贵州乡村向世界展示了山区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生态技术经验。“美丽贵州”建设的核心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因此,“道法自然”的村落生态智慧为实现“美丽贵州”建设目标提供了最好的生态技术方案。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贵州”。贵州传统村落文化是整全的传统农耕文化,既有规范村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制度,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行为规范中,表现出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尊从自然的文化精神。黔东南苗族每年在插秧之际举行“开秧门”:清早到育秧田烧香化纸、祈祷、献供品、酹酒祭拜土地,再采三兜或五兜秧苗,用单数的茅草将秧苗捆扎好,秧根轻轻地沾上从家里带来的油和盐,插在稻田的中央,之后围绕这几蔸秧苗开始插秧。这种仪式是将土地“亲人”化,表达人对土地(自然)的深厚情感,形成珍爱土地、山林、溪水等自然环境的行为方式,破坏自然将受到全体村民的谴责和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村落社会的行为规范之中。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消费主义、物质至上、掠夺自然等等相比,怀有感恩(敬畏)自然的村落文化精神,在村落自主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可能关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形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和谐贵州”模式。
提升乡村传统经济价值,实现小康“贵州梦”。自明代建省600年来,“人无三分银”就成为贵州的代名词,累积性的“贫困”成为贵州挥之不去的“梦魇”。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贵州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获得的物质积累较少,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叠加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农村贫困普遍发生。“百村计划”的实施,赋予乡村新的功能,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村、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等等保护模式的实施,使农产品、村落建筑、梯田景观、传统歌舞、传统手工艺等等都可能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品质认证、价格制定、城乡互动、政府扶持,村落传统自给型经济将转变为现代生态(绿色)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贵州梦”。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落幕之际,“百村计划”警醒我们,村落传统生态智慧必须与新的生态技术结合,在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上发展新的绿色生态技术体系,实现绿色生态发展。乡村的文化智慧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应尽量避免外来者主导的村落文化资源“开发”,转由村落集体共同决定文化变迁,赋予村落文化新的功能,寻找新的生计模式,让文化、经济和生态共同铸造未来“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生态文明新时代。(责任编辑/喻 丹)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智能机器人 研究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知识需求量增大,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逐渐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尤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图书馆向纯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转化[1]。未来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丰富、结构复杂,需要通过云计算、数据聚类、相关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一站式搜索 [2]。目前,CNKI数字图书馆作为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跨库检索、学术趋势、学术研究热点等功能,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智能交互,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知识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目前,智能机器人是国家产业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和科研热点项目,本文利用CNKI数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搜索、指数等检索功能实现“智能机器人”学术热点和学术趋势研究,让读者对其有个整体认识。
一、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完成搬运、安装、焊接、切割等不同任务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3]。 智能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反应、思维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仿生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智能机械,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复杂的工作,例如在工业、农业、军事、航天、医疗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目前,各国正加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强国战略等,机器人技术引领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中国通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 2025”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4][5]。
二、 “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热点搜索
本文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为主题进行“学术研究热点”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了按照热度值排序的热点主题相关的主要知识点、主题学科名称、热度值、主要文献数、相关国家课题数、主要研究人员数和主要研究机构数。“智能机器人”相关知识点主要有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导航、远程操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知识点。
智能化是机器人控制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关于“智能控制”的热点知识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预测控制、专家系统、非线性系统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代表着“智能机器人”主要研究方向。
三、“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学术趋势和研究发展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学术趋势”检索功能,为科研工作者了解“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本文通过“学术趋势”功能检索“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的学术趋势,图中不仅提供学术关注度,还提供热门被引文章供读者深度研究。图2显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方面的从1997年至2015年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大,2015年收录量达1343篇。读者可以从图2中及时掌握每年学术热点论文,从中深入学习“智能机器人”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科研理论,为理论创新寻找突破口。
另外,CNKI数字图书馆还具有“指数”功能,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以下各项信息:
“学术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时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关注度的分析发现最近三年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对智能机器人的关注度剧增,预示着国家加大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和研究力度。
“关注文献”和“研究进展”搜索功能为读者提供了当前“智能机器人”领域高被引论文、下载量比较大的论文以及最新相关论文,为科研工作者迅速把握“智能机器人”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趋势提供帮助。
“学科分布”为读者提供“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情况和“相关词”的统计情况。通过分析可知,移动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路径规划、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语音识别、声源定位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相关词,也是“智能机器人”目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单片机、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物联网、RFID、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交通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控制”的相关词。因此,我们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跨学科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动向。
“机构分布”显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所研究机构是文献的主要提供单位,这为读者认识机器人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结论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和“指数”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的研究热点和学术研究方向,为读者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关键知识点的、经典科研论文和最新科研论文的深度分析,探索和挖掘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空白点,发现最新研究方向。目前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智能搜索功能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智能搜索引擎的构建和其他智能交互平台建设才能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陈臣.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 情报资料工作,2013,06:75-79.
[2]王长全,艾.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1:48-51.
[3]任福继, 孙晓.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 科技导报, 2015(21).
论文关键词:农业 起源 考古
论文摘要: 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先人们在自然环境和人口压力的条件下,采取半定居、定居的群聚方式,模仿动物的觅食习性,通过长期对植物的研究、筛选,开始了由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的转变,发明了农业。农业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结构向高层次的演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能够繁衍生存,得益于农业的发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研究的进展使农业起源研究成为高层次理论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考古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许多学者参与其中,通过孢粉学、粪化石、民族植物学、植物硅酸体分析、人骨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了解我们的先人吃什么以及农业如何起源问题带来了希望。
一、农业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片莽莽大地是块肥沃的田园。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故乡。众所周知,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就已经发现了猿人,叫“中国猿人”或“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从古猿人到广东曲江县的“马坝人”(介乎于猿与智人间的过渡人类),再到内蒙古的黄河套地带的“河套人”(智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真人),他们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用制造的石刀石锤,来与野兽像鹿、豹、熊、虎、土狼、野猪等搏斗,猎取食物。为了避免风雨等自然现象和野兽的侵害,群居于洞穴。古史称“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经济是简单的狩猎采集经济,其特点是:(1)通过流动来保证资源供应;(2)通过分裂来缓解人口资源的压力;(3)领土占有意识较弱;(4)强化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中石器时代,先人们在石器的制造、捕猎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猎物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猎肉储存困难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只能靠野生植物冲饥,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久而久之,先人们就渐渐的尝试保护、种植可食植物,来弥补肉食之不足。然而开启了农作物种植之先河,这是一个比狩猎更艰辛、更漫长的过程。因此,中石器时代的“广谱革命”是因生态环境和资源变化的影响,食物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迫使人类探寻新的生存资源。广谱经济的特点是:
(1)通过强化采集来保证食物供应;(2)增加劳力投入;(3)强化领土意识;(4)减少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人类借鉴动物觅食的习性和规律,采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力投入、利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储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时代是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转变时期,是农业的发轫。究其原因,正如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农业发展的条件》(1965年出版)和美国考古学家科恩《史前期的粮食危机》(1977年出版)的论点:农业起源是对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最早从理论高度阐释农业起源的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分辨出8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它们是:中国(136种植物)、印度(117种植物)、近东(83种植物)、委内瑞拉高地(49种植物)、安第斯山(46种植物)和苏丹—阿比西亚(38种植物)。中国的农业起源,一是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三与氮十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选法等,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通过对内蒙赤峰西辽河上游地区兴隆沟遗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铺地黍或野糜子,这四种植物都是现今常见的田间野草。兴隆沟遗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乃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农业考古》,2005年
——谈2009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参加完二九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感觉只有一个字——累!三天紧张拼搏的日子已经过去,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充实忙碌的情景依然时时浮现眼前。
经过这次竞赛,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广了对数学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数学知识。只是沉溺于解题和公式的推导所带来的乐趣中,很少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自从参加了数学建模集训-竞赛的整个流程后,才真正踏进数学的殿堂,原来利用数学的知识还可以解决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生活中的问题。
数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尽管题目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简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校里求学而并未遇到过如此复杂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有时我们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有时我们面临的却是零数据,无论何种情形,问题的解决都很让人头疼。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是勇敢者,既然已经选择了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绝不退缩,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寻找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逐个击破。
二、团队合作
三天三夜的时间面对同一个题目,不仅仅是紧张枯燥、机械乏味的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才能体会到一种与集体融为一体,与数学融为一体,与竞赛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建议论文只由一个人来写,而应由队伍中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以体现每个人的特点、反映每个人的智慧。分了工并不是说大家各自为正、互不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需要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理解同伴的想法,最后将意见统一起来。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感觉别人不对,如果多数人意见统一了,也最好能同意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对队友充分的信任且具备否定自己的魄力。如果分工不当、配合失误,往往会导致竞赛的失败,对此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竞赛中的合作是一种艺术,只有大家不断的磨合,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的程度。
三、顽强的意志力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不敢相信我的体力会如此充沛,能把题目做出来,写出了还算成功的论文来,不管得奖与否,这对我们已经是最大的肯定了。这次比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自己怎样去挖掘。记得参赛第一天早上8点,当我们拿到题目的时候,对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题目,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当时的表情——一头雾水;当第四天上午,我们把经过三天三夜的汗水与脑汁换来的论文时,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之,这次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的交往中,使我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数模;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植物保护;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四)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体系
关键词:福乐智慧;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中国少数民族在探讨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起始以及人类的来源的时候,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发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认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汉家、军事家,有丰定的文化典籍。”[1]
一、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人具有特殊的意识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逐步认识了自然界,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物质形态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2]由于人们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游乐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才初步形成了朴素的物质观和自然辩证法观。古代维吾尔人的“四素”、“四性”等思想由此产生的。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把古老的维吾尔哲学中组成宇宙的四元素火、水、气和土,与四季春夏秋冬巧妙地结合起来,要人们顺从真主的“天理”,相互间不要再“敌对”,要明白四元素相互之间谁也消灭不了谁;呼吁“敌对的双方”,在那个时代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不要“你争我斗”,应“按正道行走”(146),“和睦相处”(145)。作者在这里把“天”与“人”连在一起,巧妙运用了汉语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宣扬“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是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纲领统领全书,呼唤停止战争。解读《福乐智慧》精髓的钥匙就在这里。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四大物质”(火、气、水、土)、“四种气质”、“四种体液”是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只有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身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得到调节。对上述各种关系作者用辩证法得以阐述,书中多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
139白羊是春天之星,其次是金牛,双子和巨蟹,结伴行走。
140天狮和室女,二者是近邻,天秤、天蝎、人马,结成了朋友。
142三者属春天,三者属夏天,三者属秋天,三者为冬天所有……
143 三者为火,三者为水,三者为气,三者为土,由此构成了宇宙。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有形物体。在《福乐智慧》中,“四要素”同样并不只是在某一个地方谈到,而是在全书中加以贯彻的确定观点。这观点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多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是由于四要素之间的。‘内讧”;即相互关系的矛盾与变化,才使事物发生变化:
1052团明月走向亏缺;明丽的夏日变为严冬。
1053和谐的四要素发生内讧,其一得胜,制服了其余三种
这种观点,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韵辩证法联结起来了。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是一种笼统的猜测与断想,并没有科学的论证,甚至也缺乏应有的说明。如“四要素”的“内讧”具体指的是什么?何以恰好是一个得胜、另三个被制服?它们如何推动日月、四季的变化等等,都没有得到必要的说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不但宇宙是四要素构成的,而且生命本身也直接是四要素构成的:
60 四位同伴于我,好似四种要素,四要素组合,才能构成生命。
早在十一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哲学家,诗人玉素甫·俣斯·哈吉甫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在其长诗《福乐智慧》中把正义、幸福、知识、美德喻为“四个良友”,并将其与构成宇宙的四要素相比拟,说:这四个是我良友如四元素,四元素相合才有真正的命数,就阐述了古代维吾尔人的朴素的物质观,他说“三个火,三个水,三个风,三个土,这样才形成世界。”就是说,火、水、风、土等四种物质元素是客观世界的本原。显然 ,它是唯物主义观点。古代的维吾尔人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空气”四素所组成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它,它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根基,没有“四素”就没有一切,缺一素也不行。同时,“四素”还有变化。这种变化叫“四性”即:冷、热、湿、干。“四素”是主,“四性”是“四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生命的存在取决予四种物质的存在。这四种元素是什么呢?他认为是水、空气、火和土。“四种元素的结合便构成了生命”,这就肯定了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生命。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学思想是与自然科学知识分不开的。在他看来,科学知识犹如“黑夜里的明灯”,会把人们的心灵照亮。所以他要求人们学习和掌握古代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同时,去探寻字宙的“秘密”。
128 天上的星体,一些是点缀,一些是向导,一些是斥侯……
147 如今再让我讲一讲人类的事情,人的价值须从聪明才智中寻求。
因为伊斯兰教信奉真主,认为真主是“万能、独一的”,《古兰经》是穆斯林的最高信典,打开每一章都是神的声音。真主至高无上,控制着整个人类。如果不崇信真主,就要堕入火狱。所以伊斯兰教和《古兰经》是以神为本的。基于这种思想,认为:
154谁若有了智慧,谁就受到尊敬,谁若有了知识,就能获得高位。
1958人类本身都一样高大,优异者借知识横空出世。
显然,《福乐智慧》已经把人的努力和勤奋推到前面,把真主的“万能”放在次要地位,所以,《福乐智慧》实际上是在召唤自己的同胞,应该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增加知识,去改变现实生活和命运。这是人本思想的逼真流露。透过现象看本质,《福乐智慧》实际上是一本呼唤伊斯兰教进行改革,要从“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的宝典。
二、把人类的本质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阐述了认识世界的前提是掌握知识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是由善德与才德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德性造就的。而善德与才德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为用。才德的重要功用,也在于为善德提供了才智上的条件。因此才说:
151 真主赋予谁意识、知识和智慧,他就能打开美德善德的门扉。
才德的含义,既有认识方面的意思,也有才干、能力方面的意思。在《福乐智慧》中,没有加以准确地说明。但能肯定包含着高尚的精神内容。此外,才德有时也称为才智,或才能。按照文化人性的观点来说,人性既有先天性,又有后天性。后天性的人性是由文化造就的,主要是由知识与善德两个方面造就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其中心就是一个善字。所以,道德也可以说即是善德。只有行善,才合乎于人的德行,人的行为,都必须贯穿善行。而知识则以其“知”而见“德”。
1827世人靠学习增长知识,再勤历也学不到智慧心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人性是由知识与善德造就的。由此,他极端强调知识对于人的决定作用。认定,人与牲畜、动物之问的区别,就在于有知识,从而占据牲畜所不能有的优势:
1845 知识使人区别于牲畜,人类借知识而占据优势。
去吧,别做畜牲,要求取知识,说话要有知识,语言要有价值。由此可见,
6605知识是人类维护自身的屏障。
凭借这道屏障,人类才不致沦为动物;如失去这道屏障;人与牲畜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所以,人的价值,也就在于他所获取的知识。反之,人若没有知识,便算不得是人类,他和牲畜没有什么别。没有知识的人,是僵尸,是盲人,是瞎子,和泥巴没有两样,无知识的人个个都是病人。因此:
260 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将是奇耻。
不仅知识使人成为人,而且,进一步看,也还是知识才使人高大了起来。他说:52 须知知识极为高尚,理智极为珍贵,这二者使真主的仆民高大完美。
这话是在说,有知识的人多不管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如何,都是高大而令人尊敬的,反之,无知识的人即便踞于人上,实际上也是低下的。
3168用知识可以解开一切难题。
有了知识,就可以用知识去理解、洞悉事物,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知识去解开难题。这样,办事就可以遂心愿了。是这样的。极而言之,如果有了知识,人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已的手中。正如书中之说:看一看我们之前过世的人们,无论是御世的帝王,还是黎庶,251他们之中谁若获得了知识,谁就能把世界,岁月掌握在手里。有知识就可以掌握世界、驾驭岁月。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语言!所以,人类正是凭借知识的力量才生存、才开拓前进、才兴旺发达的。可以说:
208 有了知识,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阶梯。
上天,何其难也。这里是说,再大的难题,也可以凭知识的力量加以解决。游乐知识,天大的难题,也不怕。
160 智慧对人的好处,一言难尽,人若有了知识,才会显得高贵。
这里的高贵,说的已经不是人品上的高尚,而是指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中的高贵了。所以书中又说:
220 今此以前的任何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曾有崇高位置。
这里说的是“位置”即社会等级中的高位。这样,意思就更明白了。有知识的人就可以得到高位,比别人显得高贵。
因此,人,就是要学习知识,以便当人上人,免致沦落为人下人。
2451人依靠知识而尊贵出名,居人之上,百事昌盛。
所有这些,最能表达书中所要告诉予人的劝告之意,最能表达学习知识对于个人命运的社会意义。
218 御世者借智慧去统治世界,治人者知识去治理庶黎。
因为,智慧和知识统治者借以实现统治的手段。既然如此,反过来作为与着仪命题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命题便是:统治者要实现统治就必须有智慧和知识。
224 为了统治世界,就该有智慧,为了治理人民,就该有知识。
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知识就是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把知识作为实现社会统治的手段,这可以说是对知识的社会价值的最高评定。
2713国君用知识将法度推行,用智慧理好国家的事情。
255 他处理国事考虑周全,运用知识来引导庶黎。
这样说来,求得贤才是比什么事都要难的;反之,比之于求贤才,其它的愿望就都成为易事了。他认为,繁杂纷纭的国事,需有高尚精明的智者才能办理。他希望,世上的英才都聚积在他的周围,聪明博学之士都来为之献身。他要求,有智慧者都召在身旁,有知识者都奉为上宾。
按照《福乐智慧》的看法,人本来是由知识造就的。知识是真主赋予人而使人就得高大的特别财富。人的区别,也就在于知识的不同。由此看来,人之能否成为英才,决定的因素也就在于知识如何,即有没有知识以及知识的状况、程度如何。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知识越多,才干也就越大。才与知是成正比的。才是知的表现,知是才的根本。它认为,有知识、智慧之人才是“人中上品”。(第1830行)出类拔萃也罢、人中上品也罢,都既是指的社会地位的高贵,同时又是指有才干的英杰一类。所以,《福乐智慧》要求对于人及其才干,需“以智慧为准尺,判别清楚。”(第1839行)“智慧是明灯,给盲人赋予眼睛”(第1861行),有了知识和智慧,连盲人也会象获得了眼睛一样。可见,有知识、有智慧,人就会有聪明才干。
4341他们用知识为世人将道路指明。
4347他们的知识是照亮世人的火炬。
5551学者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综上可知,《福乐智慧》对人才的重视和强调程度,将知识作为使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是知识的人格化。
参考文献
一、进步和超越
这是进步与超越的时代。学校办学六年,由区一级学校到市一级学校,再到省一级学校,跨越三大步。与其说是“展华现象”,倒不如说是“展华精神”,即持续进步,自我超越的精神。
学校实行“分部管理”,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设立教研室,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学校变0课题为拥有国家级课题,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过去,学校下达了的硬指标,在强力逼迫下,老师们还是拿不出论文来发表,现在,老师们不仅有,而且要挑选知名的刊物来发表,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我个人成功,已突破60篇,更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学校一个个具体的超越,包含不同的内涵与价值,天长日久,聚沙成塔,展华实验学校的发展史由此汇成。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展华不断发展,正得益于管理的超越、成绩的超越,乃至理念的超越。展华的“超越”,正是源自一种持续进步,自我超越的精神。展华的“超越”,决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进步,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展华一切发展的微观与宏观。展华的“超越”,从微观上要看个人的进步,取决于人人都保持一种动态的超越,而不能永远地踯躅不前;展华的“超越”,从宏观上要看学校软实力,取决于制度建设、思想观念等是否实现一种超越。无论个人,还是学校,它们皆因超越而实现进步。
二、角色与塑造
作为教育科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等方面都应该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研室的职责和工作特点,我是这样认识教研室主任这个角色的:智慧型校长的高级参谋,创新型教师的合作伙伴,自主型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型同伴的依靠力量,和谐型校园的文明使者。因此,有这样的角色期待,就必须塑造这样的角色。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具备四种素质:一是有专家的理论水平;二是有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能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四是要具有奉献精神,甘于做“基石”,乐于为别人铺路、搭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思发展是首要职责,当参谋是立身之本。
我作为校长的参谋,懂得放大角色,把“关起门来当领导”作为对自己的特殊要求,锤炼“身在兵位,敢为帅谋”的胆识,使“命题作文”管用:如德育基地的文案工作,宝安区创建“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的资料,《宝安区等级学校复查自评报告》、《关于省一级学校挂牌仪式上教育局长的发言稿》、以及学校的管理文件《全体教师与行政人员培训计划书》等等。
2、刻苦训练“学习功,研究功,下水功和引领功”。
我主持的课题,除了《中考研究》课题之外,还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级课题《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研究》以及《学生学科分级达标体系研究》、《初中生习作教学研究》、《学案导学实效性研究》等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级媒体和CN期刊上发表了,其中包括:《星级学生评价体系》、《多功能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作》、《学科星级达标标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等技术体系资料。
3、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立足点,以学校的长久发展为目的
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并依托师生的和谐发展,不断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能力。为此,我不断地引领教师反思过去、超越过去、展望未来,使他们在教学理念、学生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地跟上时代步伐,持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我的指导下,激发了一部分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热情,今年的论文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李飞、李沛、楚、周凯歌、万丽娟、李英、张晓慧、谷晓英、农业雄、李红等老师的论文已经发表在国家标准期刊上。
三、品牌和价值
品牌可以效仿,但不可以复制,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优势主要是由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品牌,以及丛飞的大爱品牌,李传梅的孝道品牌,张总、李总的爱心和善于沟通政府的品牌,徐校的博士品牌等个人品牌决定的,正是他们的品牌效应,使我校声名远扬,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品牌创造的业绩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生源之争实际上是学校的品牌之争,品牌的含金量越高,则学校的竞争力越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的成功从打造我们个人的品牌开始。
张校上任以来,我们俩形成了许多共识。我要在“星级学生达标体系研究”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延伸到“星级处室达标体系研究”、“星级年级组达标体系研究”、“星级科组达标体系研究”、“星级教师达标体系研究”等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的管理品牌和科研品牌,构建起科学、有效、实用的民办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张校认为,采用“星级”评价技术,可以破解管理难题,给学校各级领导彻底地松绑,有效地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办学效益。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此外,备考有方,企盼“点石成金”。我主持的“中考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撰写的文章《规划备考效率比拼》,对整个备考程序和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说。这套技术的可操性较强,条理清晰,难度不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师生的实践。理论上分析,这套技术一旦用于教学实践,将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状况,逐步走上“向科研要质量”的路子。策略护航,相信我们也能打“漂亮仗”,一定能打造出自己的“中考品牌”。
四、感恩和奉献
教研室持续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取得了几乎令人嫉妒的成绩,得益于展华这个平台,得益于领导的栽培,得益于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为此,我要表达以下几点意思:
q感恩领导,因为他们成就我的品牌
与其说,设立教研室是学校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道路的必然产物,倒不如说,领导的赏识和栽培把我修炼成了“才子”。如果还在原来的岗位上,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和超越,迟早会被自然淘汰掉的。为此,让我对理解、支持和培养我的学校领导表示万分的感谢!
q感恩同事,因为他们给我力量
与其说,同事们需要科研的引领,倒不如说,同事们是“众星拱月”,让我走在了前面。如果没有同事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教科研工作就是“闭门造车”,所以,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q为品牌而工作,让工作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
为品牌和事业而工作,才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让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所以,对于工作,我不仅要把它当成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它当成一种品牌和事业来经营。
五、思考和努力:
1、转移工作重点,改基础性工作为由个人成果彰显部门工作成绩。
一个部门要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任务,途径有很多种,其中必然有最能出成绩的方法。对于学校教科研部门而言,如果学校的科研团队足够豪华和气派,部门领导就主要起“裁判或协调”的作用,其任务完全由团队合作来完成,其成果也完全由团队中成员的成绩来体现。显然,我们学校还没达到这样风光的的境况,部门的任务就得由领导亲自来完成,其成果也得由领导的成绩来体现了。所以,本学期我们转移了工作重点,改基础性工作为由个人成果彰显部门工作成绩的做法。事实上,这样做才行得通,否则,不仅做不出成绩,还会产生磨擦,甚至产生怨恨。
2、事实表明,在教育宣传过程中,简单地宣传成绩已经很难达到目标,必须直面教育热点、难点、敏感和盲点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应该体现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3、作为一线教师搞的课题研究,大多是由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自己感触最深的、有所体会的观点,想通过科研来提升;另一类是自己最感困惑的、疑虑最大的问题,想通过科研来探明。从科研类别上看,大都属于行动研究。我们可将老师这种选择课题的方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经验提升法。所以,有了感触才来研究,研究之后加深感触,经验总结贯穿研究过程始终,才能保证研究的有效开展。
4、教研室要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深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总结提炼实践中鲜活生动的经验和案例;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教材、课程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师行为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教育技术和教育产品的转化,以扩大科研对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影响力和依赖程度。
5、教研室肩负的教科研工作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与教育教学是“一张皮”;科研工作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体,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制约甚至阻碍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宗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的研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研究,都不能算是我们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常规教学探索,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立足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教育科研质量是学校办学效益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主要标志。教育科研是使学校充满活力,增强办学效益的催化剂,也是实施素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责任感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51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在普遍下降,社会所需要的责任感,时代所召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常常显得苍白无力。21世纪的今天,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那么,责任感是什么呢?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作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它不仅能极大地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而且对社会的职业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不但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使他人受到教育和激励,而且还必然会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精益求精,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一个人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够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兴旺发达、富强繁荣的国家,一定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经久不衰。
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地理知识,还得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有计划、有目地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只要紧扣教材、以情动人,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报国之责任感。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从注重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出发,在心理素质方面提出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审美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审美的情趣”。例如,笔者在教高一(湘教版)必修一中的“大气环境”这一节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增强地球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又如通过分析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生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另外,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之目的。
因此,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地理责任感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挖掘教材潜在素材,实现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社会责任感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例如在必修一《大气环境》一节中,结合阅读部分“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近年来世界以及我国各地发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以致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原因,从而在学生中倡导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树立为社会尽责、为地球负责的思想。
三、让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延伸为地理体验活动
润物无声,课堂上的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例如,在高一年级“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之后,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农村土地利用实地调查。笔者事先设计了方案和调查表格,从调查对象的土地利用类型、人均耕地、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主要农作物或牲畜,林产品或水产品、科技兴农方面采取了那些先进技术、使用了那些农业机械、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展农业的同时,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下列几个内容: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兴农、农工商结合和农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3.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相矛盾,不能够和谐发展的?4.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工商业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鼓励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生树立为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促进学生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对多种学科内容进行综合和广泛的联系,并对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和普及作用。
四、以热点问题或时事为案例教育形式,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以热点问题为例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人口迁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题材的分析研究。在了解了相关的人口迁移的知识后,让学生对“农民现象”这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资料收集,并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通过师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和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共同探讨解决当前农民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从而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学生身边找素材,在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这一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还能使学生对学术探讨的计划制定中,材料收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施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严谨的求学作风,形成具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优秀儿女。
2. 以时事和身边贴近实际的现象为例加强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材、(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教学来源于生活,以社会生活为依托又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时事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激励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的亲近感、时代感和熟悉感,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吸收。通过学生熟悉的地区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当地政府如何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而合理利用资源、转换生产方式、升级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藉此使学生懂得社会各界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五、挖掘地域资源潜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经常性地让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地处的县是八桂之中,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县、重点旱区县、国家贫困县”,恶劣的自然条件令贫困如影随形,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少,工矿业不发达,居民以种养为主,经济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文化教育滞后。环境恶劣,振兴经济是该县当务之急。于是笔者带领高一5班60位学生,分为6个研究组,每组10人,并带着以如何开发该县现有资源,振兴经济为核心问题进行采访取材,最后撰写小论文。通过小论文所提出的建议归纳如下:1. 以该县壮族土司文化为核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2. 开发旅游的地域集群资源,扩大游览经济范围;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包装旅游品牌,提高经济增长点;4.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展旅游业。因此,乡土地理就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活动,可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把振兴家乡经济当为己任。
关键词:宠物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TN8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引言
2013被誉为可穿戴设备的元年[1]。这期间Google推出智能眼镜Google Glass,Google智能眼镜的预示着可穿戴设备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2]。2014年上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600万部,并将以78%的复合年增长率激增[3]。虽然在数量上还无法比拟智能手机,但可穿戴设备俨然已经引发科技公司、和设备制造商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在可穿戴设备受到业界追捧的同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依然没有完全打开。很多消费者出于新鲜感而购买可穿戴设备,设备本身的功能没有真正抓住用户的刚需[4]。在这种投资者热情高涨市场反应冷淡的情况下,宠物可穿戴设备垂直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商机。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互联网宠物服务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在2014年,中国宠物市场的规模达到1058亿人民币,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59.5%,2014年全国宠物数量超过1.5亿只[5]。学术方面,专门针对宠物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研究少,难以找到权威、全面的研究论文或报告。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宠物可穿戴设备为研究对象,探究宠物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研究成果对宠物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定位和推广有指导意义。
一、可穿戴设备及宠物可穿戴设备定义
可穿戴设备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发展结合的产物。可穿戴设备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6],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1994年Steve Mann研制出一个可以无线上网的头戴式摄像机,有点类似与今天的Google Glass。因此Steve Mann也被称作可穿戴设备的鼻祖[7]。他在1998年发表的《可穿戴计算机的定义》(definition of“wearable computer”)的著作中对可穿戴设备下了如下定义:“A wearable computer is a computer that is subsumed into the personal space of the user, controlled by the user, and has both operational and interactional constancy, i.e. is always on and always accessible.” [8]
“可穿戴设备是由用户个人身体穿戴的计算机设备,它受用户控制,运作和交互是持续运行并且可以持续获取信息。” [9]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后新增了云端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显示等功能,可穿戴设备也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宠物可穿戴设备是可穿戴设备在垂直市场的新应用。由此可以总结宠物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宠物可穿戴设备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它是给宠物使用的一种便携式设备,不仅包括硬件设备,更包括了通过软件数据的计算、存储、交互、输出等各项功能。
二、宠物可穿戴设备分类及特点
宠物可穿戴设备作为可穿戴设备在宠物垂直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可穿戴设备在同质化困境中做出的差异化的竞争选择。一方面,在技术和设计上可穿戴设备都在人的领域e累了经验,为宠物领域的应用提供可行的借鉴。比如:GPS定位技术、计步、卡路里消耗等技术在人类使用的设备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设计上的可穿戴设备在给人使用的领域产生了眼镜、手表、手环、服饰等多种应用形式[10]。另一方面,宠物领域不受资本寒冬影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宠物行业的规模已经接近300亿元,2015年规模已达到500亿元,同时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据估算,未来的宠物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广阔的市场前景,催生了宠物可穿戴设备的诞生。
目前宠物领域的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把移动互联网、专家系统、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结合起来给宠物和主人提供服务。
三、宠物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宠物可穿戴设备企业开始将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使收集到的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一般来说宠物可穿戴设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于收集基础数据的硬件。第二部分是与之相配套的手机APP,用户可以在APP上随时查看数据和使用一些附加功能如:商城、社区、百科等。第三部分是数据云存储平台。有了这三部分可穿戴设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形成一个使用闭环,其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可以演化出以下五种模式:低成本硬件销售模式、O2O平台佣金模式、宠物商城模式、大数据服务模式、宠物社交加精准广告模式。而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进入期到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宠物可穿戴设备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浩.可穿戴计算机信息捕获及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8.
[2]何源.Google Glass引爆可穿戴设备时代[J].南方企业家,2013(8):81-81.
[3]李颖.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软件开发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4,(11):131-131.
[4]宋博林.可穿戴设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概述[J].硅谷,2014(8):9-9.
[5]易观智库.中国互联网宠物服务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R].北京:易观智库,2015.
[6]张红.穿戴式产品的概念开发及提案[D].上海:东华大学,2007.
[7]王玉洁,姚允聪,王怀威等.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及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报,2005,20(3):77-78.
[8]徐迎阳.可穿戴设备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电信科技,2014,8(4):74-75.
关键词物理文化 物理教学 物理思想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当代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柱。它不仅满载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蕴藏着具有重大教育价值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哲理,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源。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一方面保证了物理文化在新一代学生身上的再生,同时也保证了物理文化的延续。论文百事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受物理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一 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1.物理文化
物理文化是由物理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理学家在创造物理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
2.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是一门崇尚理性、注重思维、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又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系。因此,物理本身具有文化的特征,物理文化的实质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唯有深入到高中物理的文化层面,超越学科极限,充分体现和扩展具体知识中潜在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久和深入才具有现实意义。
物理知识侧重专业,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于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文化的教育价值更为内在、更为能动、更为持久。
物理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高中物理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2.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高中物理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3.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西京杂记》;动植物名物词;价值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95-01
《西京杂记》一书具有丰富的价值,虽然此书中有些内容的真伪至今未能得到确认,但不可否认,正是书中记载的这些史料为现存的一部分史书中没有记载或者记载不详的内容做了补充。《西京杂记》记载了文人作赋等文化性内容,篇幅有的寥寥数语,有的较长,但都体现着语言凝练、清新的文笔特点,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具有文学价值。此外,通过所描述的精美的艺术品、华美的服饰等还可以看到科技水平的体现。
我选择研究《西京杂记》中的动植物名物词,因为这个小方向至今还没有人拿来专门研究。田文国的《文化学视野下〈西京杂记〉名物词研究》对动植物名物词的研究是作为一小方面来进行统计,其中有的举例与篇章题目有出入,可能是所参考版本不同或者误写。我以周天游的《西京杂记》校注本为蓝本,保持与他略有不同的观点,从词语构成方面着手来重新分析动植物名物词。
一、动植物名物词的界定和分类
(一)动植物名物词的界定
1.名物与名物词
“名物”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庖人》,其中记载“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对于名物的定义,训诂学上并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陆宗达、王宁的《训诂与训诂学》中指出:“所谓名物,早期的狭义说法一般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界生物名称,后来才扩展为车马、宫室、衣服、星宿、郡国、山川以及人的命名等领域”;可见名物的意义范围是很宽泛的。本篇论文参照刘兴均《“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中所下的定义:“名物是指上古时代某些特定事类品物的名称。这些名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特定事类品物从颜色、性状、形制、等差、功能、质料等诸特征加以辨别的认识。它体现了先民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事类品物的类别属性的把握。”刘兴均关于“名物”的观点是当下比较科学的。刘兴均在《〈周礼〉名物词研究》中对名物词这样表述:“名物词是表述具体而特定的物的语词,它具有三个语义标准:其一,与物类相关,其二,所指必须是具体而特定的,其三,具有形态(包括颜色)、功能、性质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
2.动植物名物词的界定
根据刘兴军确定名物的三个语义标准,并参考相关研究《周礼》等古代典籍的名物词的划分的论文,吸收古文字学、文献学等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本篇论文《西京杂记》动植物名物词的界定规则。
此外,在本篇论文中把《西京杂记》中与动植物密切相关,但不能直接认为是动植物的部分词语,也一并收入,自成一类。并且,书中出现的神兽,麒麟、龙、凤等古人虚构出的动物,即使现实中并不存在,也被收入动物类。值得注意的是,隶属于动植物下某种属类,例如鱼,马,梨,棠等,视之为大类,以用来与其下面所涵盖的各具特征的同类相区别。本篇论文将书中出现的大类下的小类展开,这些数目均统计在内(比如梨树有十种,加上梨,共计11种)。根据对《西京杂记》一书的详细阅读和以上三点判定标准,确定动植物名物词共有242个。
(二)动植物名物词的概貌
《西京杂记》动植物名物词共有242个,其中单音词共63个,复音词共179个(双音节词119个,三音节词58个,多音节字2个)。
动物名物词包含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人们极为熟悉的家禽:鸡鸭鹅豚犬等,有诸如蜘蛛、蜩螗等的昆虫,有骏马、鹿,更多的是宫室园林中的珍禽异兽,还有一些在海洋生存的动物,如玳瑁、香螺、白蜃等。品种繁多的动物,宫室中的珍禽异兽,无不彰显着西汉当时的物产丰富和统治者的奢侈享乐。
《西京杂记》还记载了粮食、果树、药用、香料等效用的植物,充分展现当时西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从中可以窥见西汉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种植和应用的技术。
二、动植物名物词的构词分类
(一)单纯词
复音节的单纯词主要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和拟声译音词,《西京杂记》中出现的单纯词主要是联绵词。连绵词又分为双声和叠韵、非双声叠韵。
1. 双声词
蜘蛛 萝勒 蒹葭 枇杷
2.叠韵词
荔枝 茱萸 林檎
3.非双声叠韵
芙蓉 蜩螗 鹈鹕 鹧鸪 鸿 珊瑚 骐 蟠螭 玳瑁 葶苈 梧桐
4.音译词
苜蓿
(二)合成词
合成词的构成主要有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本书中出现的合成词主要是复合式。
1、联合
葭芦 莲藕
2、偏正
雁子 紫龟 绿鳖 白蛇 燕卵 黄鹄 凫雏 香螺 白蜃 茧栗犊 白虎 白鹦鹉 紫鸳鸯青兕 江鸥 海鹤 白鹇 黑鹇 马 乾鹊 鲛鱼 鹿 白燕 野雉 骏狗 猛犬 长鸣鸡 鸟 白狐 玫瑰树 连枝草 紫箨 绿节 离合草 江蓠 丹青树 华盖树 紫梨 青梨 芳梨 大谷梨 细叶梨 缥叶梨 金叶梨 瀚海梨 东王梨 紫条梨 弱枝枣 玉门枣 棠枣 青华枣 枣 赤心枣 西王枣 侯栗 榛栗 瑰栗 峄阳栗 秦桃 桃
缃核桃 金城桃 绮叶桃 紫文桃 霜桃 胡桃 樱桃 含桃 紫李 绿李 黄李 朱李 清绮李 青房李 同心李 车下李 含枝李 金枝李 颜渊李 羌李 燕李 蛮李 侯李 白柰 紫柰 绿柰 蛮查 猴查 羌查 青 赤叶 乌 赤棠 白棠 青棠 沙棠 朱梅 紫叶梅 紫花梅 同心梅 丽枝梅 燕梅 猴梅 文杏 蓬莱杏 椅桐 梧桐 荆桐 安石榴 白银树 黄银树 千年长生树 万年长生树 扶老木 守宫槐 金明树 摇风树 鸣风树 琉璃树 池离树 离娄树 白俞 蜀漆树 木杜 木桂 青木香 沈木香 柞树菊华 松柏树 蔗 蹲鸱 款冬 文木 树 翠羽 象牙 珊瑚树 烽火树 雄麝香 熊罴皮 龙骨 鲛骨 绛足 细柳 兕革 轻丝
小结:《西京杂记》中的动植物名物词,以偏正式结构构词数量最多,几乎占了全部比例。管中窥豹,可见东晋时期最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就词性构成来说,动植物名物词的构成主要有如下方式:
1)名词・名词名词。例子:莲藕 葭芦
2)形容词・名词名词。例子:翠羽 细柳 白蛇
三、动植物名物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西京杂记》中动植物名物词的大量存在,在数量上使西汉时代的草木鸟兽等自然名物得到极大丰富,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西汉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状况,也体现着西汉人对自然万物的熟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积淀的社会人文精神一直源源不断地通过古代人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比如诗歌、政治思想、哲思等)来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依赖并改造着自然界。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与尊重大自然两者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古人的朴素智慧中早就有所体现了。
总之,研究古代典籍,深入书中承载的历史的或者生活的画卷,名物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动植物名物不仅象征着充满活力的自然世界,而且联系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鱼跃鸟鸣,草长莺飞,虎狼奔走,万物生长,人类驯服兽类,栽种植物,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及审美的体验、陶冶情操……名物是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研究动植物名物词,为窥见尘封的或辉煌或颓败的时代提供了途径,慢慢揭开逝去朝代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关键词:计算机全球互联网,计算机,科技发展
展互联网是90年代初。由一些简单应用到发展到了全球。目前全球用户可能已达三亿个客户端。 在我国发展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九十年代,当时应用范围在一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在全国启动,到1995年未,上网的电脑只有400台,用户仅3000人;到1996年,上网计算机达l万台,户达10万人。开通6条国际专线连接互联网.以后还将继续增加。到2011未国内互联网站达到800万个。
1.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已经为人们提供了涉及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许多思考。
1.1信息、检索、存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信息、检索、存储发生根本的变化:(1)由网络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信息库。各种信息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互联网,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介绍;图书馆的图书目录、文摘、论文;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和电视节日预告;各种报刊、杂志的重要文章;出版商的电子出版物:各公司的广告和网上服务;各增值服务商的游戏、影视点播和信息服务等等成为互联网网上的成员。特别是政府机构的政府信息和政府法规条文进入互联网。各国政府为了提高其政府及相关部门,包括性农业、教育 、能源、卫生、交通等部门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公布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供网络用户调阅,有的建立起和用户沟通的互动平台。(2)网上电子出版物,如网络小说,网络报纸等。由于在网络上拷贝和传播式简单易行,降低了发行成本,是一次根本上的革命,也是对传统知识产业的一次冲击。改变以前以纸质等媒介和各种发行商,进入市场的改变。(3)个人可以在网上存储自己的资料,建立自己的平台,如个人空间,个人邮箱,随身网盘,个人论坛,个人微博等等。把每个人在网络上或存储信息连接起来,组成庞大的个人的资料库。
1.2出现网络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
由于互联网络,使整下地球变成一个村庄,时间和空间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打破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也出现政治乃至军事上的渗透和反渗透、窃取相反窃取的斗争。出现一些不见硝烟的网络战争,黑客与反黑色,政府网站、军事网站的网络攻击也相继出现了,如在2010年出现的中越网络之战。
2.互联网做新型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1互联网做为新的生产力带动一场新的革命
互联网技术做为新的生产力,必然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全社会共享将某个单元的智慧整合为群体智慧,最后变成精英的智慧,并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管理、学习、生活。互联网技术应用将充分发掘人类智力资源,再通过转化整全,将信息资源的高效能发挥。
2.2互联网为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提供平台
网络用户是也是一个消费群体。企业与用户通过网络及及时向用户宣传自己的产品,同时也会收集得到用户的需求,并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网络商店也如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如淘宝、易购、QQ拍拍等,交易和现金支付都在网上进行,大大降低了经营销售成本,网上购物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
3.新的技术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全球信息化革命在初创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也处于这个阶段,这为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及信息服务的竞争也成为焦点。信息网络化不仅仅是一门科技,而变成信息资源的平台收、优化组合、集成开发、利用过程,信息产业的壮大发展 ,以及信息活动的规模扩大和作用强化过程。信息发展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网络运营商的有效服务。还需要相关的管理软件、大弄数据库等支持,这些条件的具备,促使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部门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资源,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现成建立的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信息平台,各大中小型企业的推销平台等等,使整个社会共享信息互联网的服务,从而提高全民的现代化素质。 总之,信息互联网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新技术、新革命、对我们也提出的新要求:
(1) 加大硬件设施基础建设,为信息网络服务打下坚实硬件基础
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网络硬件的基础工作、还在许多软件服务功能有待开发,还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吸取别国在网络开发与建设上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自己的信息现代化之路。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网络化的规划。
(2) 我国信息网络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准确定位
由于信息网络的特殊性,是其它实物商品具备的特性;每个电脑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浏览者或受益者,也是信息的者,因些网上用户越多,信息里越大,影响面越宽,从而带来的政治辐射和社会经济效益就越好。中国是世界人口较多、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国家,要加快利用信息网络加速其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① 为政府提供信息和收集的平台,提供宏观决策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将政策法规等传递给每家每户,同时及时听取群众的呼声,在互联网络建立的沟通平台上,让政府的决策更能反映民意。人民群众也能通过政府网络对政府执能起到监督作用。通过网络将某方面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归纳出来,为政府经济调控或计划制定服务。
②为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和谐、健康的市场服务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和各要素需要统一起来,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要协调起来,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满足市场产、需和买、卖各方的需要,象国际阿里巴巴商业贸易网站一样,将生产、经营、销售、客户拉到一个平台上,中国的网络经济贸易也在飞速发展,建立很多官方专业网络贸易平台,如淘宝、易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