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培训结业总结

教育培训结业总结

时间:2023-02-20 19:0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培训结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培训结业总结

第1篇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几种倾向

历年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了大批的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干部教育培训是可行的、有效的、成功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五轻五重”的不良倾向。

1、重行政约束,轻教育规律。以往的干部教育培训,由于对象身份的特殊性,过分强调行政纪律,而较少考虑教育培训是主导与主体相互作用,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依靠主导而发挥作用,借助外力的强制作用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

2、重政治教育,轻业务培训。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多考虑党政干部从事决策、审批、计划、指令、管理等工作,所以历来的干部教育培训总是政治第一,思想优先。应该承认,政治思想确实重要,不可或缺,但业务培训也不可弱化,更不可减化,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干部不仅要“靠得住”,而且要“有本事”。

3、重书本学习,轻实践锻炼。以往的教育培训,大都是先发给一定的教材,集中培训学习一段时间,而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去体会、去实践、去锻炼,很少对受教者的实践锻炼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跟踪问效。

4、重党政干部,轻技术人才。过去有一种观念,认为企事业单位职工大多属“知识技能型人才”,管理层对他们重在决策性指导,其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则由他们自发地、分散地学习和积累,而较少系统组织,集中学习,分类培训、整体提高。

5、重岗前培训,轻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一样,都不是新名词,但真正把继续教育纳上议事日程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铁饭碗”打破了,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的位次关系。

二、对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增强教育培训效果的探讨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学历教育,它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干部和人才,而这些对象本身是社会的主体,时代的主人,他们不断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但新社会新时代又呼唤着他们自身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要注重与当前新形势相结合,与今后工作新要求相结合,与学员新特点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条件

大规模培训干部,涉及对象多、行业多、专业多,量大面广,任务繁重,一定要按计划、分步骤、规范有序地开展,坚决杜绝“乱办班,乱发证,乱收费”的“三乱”现象的发生。一定要加强对培训秩序、教学过程、培训经费的管理,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培训经费,维护正常的培训秩序,为干部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

(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

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者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性,不因材施教,采用传统的贯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区别不同行业,教以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根据不同基础,确定不同重点。比如,对党政干部,党性教育是重点,必须坚持,但党政干部本身党性观念较强,不可泛泛而谈,更忌陈词滥调,必须用新形式、新手段讲解党性教育的新思想、新内容,而且讲解要深透,要有理性高度,要赋予党性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对企业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党性教育虽不是第一位的,但他们本身较为欠缺,需要加强教育,讲解时不可过于理论化,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三)选择富有时代特色,内容鲜活的教材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

猎奇、追新、求知是人的天性。教材内容鲜活,富有时代特色,教材本身就成为老师,扣住读者的心,引着读者看。教育的要求自然地转变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深入受教育者心中,加上施教者的引导、点拔、深化,受教者定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施教者轻松执教,受教者愉快获知。如果教材内容陈旧,食之无味,教育培训对教和学的双方都是一件苦差事,事倍功半,收获不大,效益不高。

(四)创新培训方式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手段

干部教育培训方式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实现体制、对象、内容、渠道、方式“五转变”。要通过现场参观、情景教学弥补报告式宣讲的不足,要通过提问讨论、调查研究深化教学;要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互动,采用案例式教学,诊断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推行差别化、个性化教学,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锻炼,通过自身体验和实际感受,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第2篇

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性文件

2002年,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档案局对1996年制定的《北京市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北京市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除了坚持原有的“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外,还特别提出了档案工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作为其评审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也作为对区县档案局和市直单位档案工作执法检查和评先考核的内容之一。2001年制定了《北京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定全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参加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中档案专业知识占32学时。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相挂钩,其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将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加强对培训班的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一)从管理程序来讲,做到严格审批、严格考核。各区县档案局在举办岗位资格培训班或继续教育培训班之前,需向市档案局报送办班计划,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授课人和授课内容等。我局在审核过程中,主要看其培训时间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学时,授课人是否持证任教,其所授课程内容是否是其申报的课程名称等,符合要求的则准许办班。对于没有师资条件的区县档案局,我们还负责协调师资,帮助其聘请专业教师。加强管理就必须严格考核,岗位资格培训班是由市档案局统一出题、统一阅卷和制作证书,考试采取闭卷、开卷和实际操作三种形式,注重了对学员实际能力的考核,使其经培训后能较快地从事专业工作。继续教育培训班则要求学员在学习之后,要交一份结业作业,方能发给结业证书。

(二)从授课内容来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们认真分析学员需求,开阔思路,更新观念,精心设计符合北京市档案工作现实情况的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育高研培训、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计算机培训等多种专题培训班,使学员们通过学习和实地参观、研讨,较深入地了解当前档案学科和实际工作的前沿新知,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专业信息。特别是岗位资格培训班,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未从事过档案工作实践的这种情况,我们安排了16课时的实际操作课程,使学员通过培训能胜任其岗位工作,避免出现培训之后还要依赖于业务指导人员前去进行业务指导,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多数培训班在培训结束时,通过下发调查表,以了解学员对教师的讲课水平和办班管理情况的评价,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市档案局适时召开学员和区县档案局办班管理者会议,听取各区县档案局的意见,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四)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推动多媒体教学,创新培训形式。传统的教育培训形式是以课堂面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死板。而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生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市档案局培训中心以及海淀、怀柔、西城等区县档案局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三、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它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一方面选购了一批最新的档案专业及相关专业书籍,作为学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专题培训的教材,另一方面则再版岗位资格培训教材,扩充、更新培训内容。2002年4月,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的《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程》,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突出一个“新”字,不仅增加了电子档案管理、外国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与应用写作等新的内容,而且书中所采用的统计数据、业务规范、所述的工作思路、技能方法,都源于近一个时期档案工作的实践与理论,体现了我市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俱进,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此外,教材还具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业与育人相结合、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特点,对于新上岗的档案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材出版后,已再版一次,目前共发行12550册。

第3篇

自年“致福工程”列入“省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内容以来,我镇均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过培训,许多农民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到了所需的农业科普知识,沟了与外界农产品信息市场的联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帮助农民学电脑、教上网的“致福工程”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为进一步惠及更多农民,年我镇继续组织实施“致福工程”。

二、培训目标

年计划全年培训42人。过培训,使学员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根据自己的要求从网上查询所需资料和发送信息,过信息网络广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并过创业技能的学习扩大生产领域和规模。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重点是种养大户、科技能手、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乡村农技人员等。

(三)培训形式: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共42人参加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培训能力。

(四)培训内容和教材: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组成、启动与关闭、鼠标和键盘操作)、汉字输入方法(初步掌握一种输入方法)、windows2000(或XP)简单应用(桌面图标、菜单的使用)、互联网操作(拨号上网、信息检索与浏览、接发电子邮件)、日常维护,创业技能等。培训教材统一使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致公党省委组织编印的教材。

(五)考核和评价:参加培训的学员期满后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含是否掌握上网浏览检索及接发电子邮件等技能。合格后由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并把参加培训人数、考核合格率及学员运用电脑信息技术实现创业和增收致富情况作为评价培训实绩的主要指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镇领导、镇财政所等单位组成培训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培训合同签订,培训组织和培训任务的落实。

第4篇

[关键词]水电企业 干部教育培训 成效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2-01

引言

从干部培训的角度来看,水电企业干部职工具有很强烈的教育培训愿望,提高技能和更新知识的要求也十分迫切,但是因为受制于经费保障、课程设置、培训场所、学工矛盾、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有效满足水电企业干部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较差。因此,必须要针对水电行业性质,有针对性的提升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

一、确定水电企业干部培训教育的目标

要增强水电企业干部培训教育的成效,首先就是要确定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增强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是提高水电企业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水电企业逐步形成了需求调研、任务突出的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方案,大大提高了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1.要以需求为培训的导向

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教学培训考核测评,都要灌输需求引导的办学理念,把培训需求作为重要内容。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的时候,调研培训需求,按需培训。不仅是年度培训计划要按需制定,而且在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等方面,都要按需开展。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与水电企业干部愿望、工作需要、岗位需要、上级要求等结合起来,使需求调研成为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环节,成为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审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加强对培训计划的管理

在开展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规范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管理,不能出现乱收费、滥培训的问题,要面向整个公司和整个系统开展。在培训开班之前,要把培训计划上报到公司人事教育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流程办班。在编制教育培训预算的时候,也要对教育培训计划进行审批,教育培训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及财务部门杜培训需求、培训主题、经费渠道、办班时间、办班地点、考评情况等内容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年的培训计划,经商定后的教育培训计划在企业内部,对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企业各部门要根据教育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提前安排好各部门本职工作,做到教育培训与本职工作相互促进。

3.严格实施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培训计划制定以后,关键在于落实。在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实施之前,主管部门要把培训方案报送审核,对组织管理、办班地点、师资选配、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审核,突出教育内容和培训形式的审核,要把能力培养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把不同别干部的实际和普遍性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水电企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在教育培训中,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对每次培训都要有专人全程跟踪,全面掌握教育培训进度。

二、创新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方法

在开展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方面,要建立完善自主选学和组织调训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大幅度提高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闺蜜,实现全覆盖。

1.开展组织调学

第一,在水电企业里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培训方向、岗位类别和工作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分类别、分层次制定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调训计划。对于开展的水电工作方针政策和各种知识的培训教育,要能够坚持实行组织调训的方式,定期开展水电企业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和干部管理的结合,重点做好对重点岗位人员、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确保企业方针政策都可以得到落实。第二,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把综合培训和主体业务培训结合起来,逐步实施同类班定点办的教育培训方法,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

2.推行自主选学

第一,尊重水电企业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应用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菜单式选学等教育培训形式,提高水电企业干部参加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第二,建立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时管理制度,凡是完成所选学习内容并通过考核的,采取学分折算的方式,计入到干部年度教育培训档案中。

3.采用网络教育

在开展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中,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有效缓解水电干部的工学矛盾,采取网络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网络教育培训。开设专题班的方式,推动水电干部自主学习,积极推进水电企业的网络培训,建立网络自学+组织调训。在选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丰富网络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水电工作专业课程资源,并对网络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共享,更好提高网络教育培训的效率。

三、完善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考核

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学的不深、理论掌握不够、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全程考核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

1.要健全水电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采取互动研讨、跟踪了解、阶段交流和结业总结等方式,通过电话访谈、个别面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途径,对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态度和表现,更好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情况。要把干部教育作为发现干部、干部培养和干部选拔的要求,促进干部积极主动参加教育培训,更好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评价制度

在开展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建立贯穿于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评价制度,抓好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自行组织测评、委托机构评估和跟班学习考察等方式,通过访谈和问卷等方式,组织对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授课质量、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训项目的测评,对教学培训实施进度进行跟踪了解。对于干部反映较多的问题,采取约谈、通报或者是调整等方式,促使干部教育培训负责部门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流程和改进培训管理,更好提高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对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第一,积极推进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选择并确立系统内党校为龙头的一批骨干示范性培训基地合作,努力培育高品质的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推进水电企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和兼职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干部队伍,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岗位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的不同,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培训大纲,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开发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第二,要加强对水电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水电企业干部教育培训数据库和电子档案,组建水电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为水电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第5篇

近几年,我国家公共项目每年对全县农村(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因农村乡镇卫生人员具有一定群体性,培训教育与管理要具有一定针对性和特点,且有一定困难。总结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工作体会,探讨管理思想与方法。

陇西县属国家级扶贫县,医学伦理学论文山大沟深,地域面积广,农村机构有20所乡镇卫生院,230所村卫生室,农村卫生人员538名,占全县卫生人员的21.4%。山区农村医学检验论文卫生人员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低,知识陈旧、人员缺乏、医疗水平差、设备落后、经济落后、观念落后等制约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面向山区农村卫生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是贯彻落实“科技兴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山区农村卫生队伍素质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推动农村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变山区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自“非典”发生以来,国家开展了对农村卫生人员每年一个专题内容培训工作,共举办农村乡镇卫生人员培训班14期,其中中长期班3期,其余均为短期班,累积培训2867人次。接受培训人员以山区农村乡村两级基层卫生人员为主。在具体实施培训中我们体会到做好工作,一定要狠抓管理、明确目标、优质培训。

狠抓培训管理:一是要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技能、培训场所、后勤保障等;二是建立培训管理队伍,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三是实践技能培训过程中,注意对成人教育管理资源的发挥和利用,采用不定时签到、点名考勤制度;四是把培训参与和合格率作为年终卫生院人员考核和村卫生室机构准入换证的重要依据;五是建立培训档案。每个学习培训班都利用学习的间隙,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学员间,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带班人员还把握各个班的动态活动情况,为各个专题项目培训班建立继续教育档案,档案内主要收集图片资料、优秀学员教师名单、学员教师黑名单、结业总结报告等,为下一年工作提供好资源。在项目培训学习班的管理中,带班主任对学员的信任尊重和后勤保障是实现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

明确培训目标: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的应用培训由相关科室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为主,培训内容以新颖先进实用为原则,学以致用,应以3~12个月的长期班、医院进修为主。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新发传染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季节性、地方性特定易感人群的传染病预防,需要医学培训作出快速反应,以3~5天的短期培训班为主,达到培训要求后迅速返回各自单位,开展预防工作。每一期培训班,目标都应非常明确,一个主要内容与目标就是着力培训,从实际和实践出发,培养专职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着力在实践实习教育培训上下功夫,达到一但某种传染性疾病流行时能够认得准确,报得及时,预防有效;学一个新技术,开展一项新业务,服务一方百姓。

开展优质培训:严格执行国家培训计划与大纲,不因时间、经费、教学资源等因素而打培训内容的折扣或走过场;安排有经验的专家为培训学员授课,重要内容可外请著名专家来执教讲座;安排条件好的医院、疾控中心作为实践环节培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为项目培训班提供最好的教学设备、设施及后勤保障;周密安排培训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学员培训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考试制度;建立领导不定期到培训班督查看望学员-激励学员制度。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应以基层普通教育培训为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培训,才能达到培训效果和目的,同样要有一个过硬的管理班子,过硬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培训内容,合理的管理制度,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回顾的总结,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培训任务,为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村百姓提供优质卫生服务做出奉献。

第6篇

就目前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职工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接受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积极性不高。有些培训国家有补贴,有些培训企业会拿出部分资金。但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能支撑全部培训费用。同时,职工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源能力有限。一是师资资源整合难。部分教师不愿上职工培训课,主要是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又无现成的教材,相关课酬无激励成分,导致教师调配难。二是教学设备整合难。假期组织职工培训还问题不大,一旦是在学校上课期间举行职工培训,相关专业实训有时会有冲突。协调结果大都是培训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三是人手不够。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归继续教育部门。而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主要是服务在校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工作流程相对单纯。而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复杂得多,要拓展培训市场,要制定管理制度,要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要协调培训资源等,单靠原来继续教育机构编内人员无法承担。

二、职业院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优势

(一)师资优势

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人文教师齐备,可以满足职工全方位的教育培训需求。

(二)设备优势

职业院校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特别是各类实验实训装备一应俱全,基本可以满足职工教育培训期间实际操作训练的需要。

(三)环境优势

职业院校校园漂亮,运动场地齐全,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满足需要,学生宿舍设施齐全。职工在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接受培训,可以感受到大学生的生活,身心愉快。

(四)继续学习优势

在完善学分制后,职工在教育培训期间所学课程都可计算学分。坚持学习的职工将来可获取大中专文凭。同时,企业职工培训完成回企业工作后,还可就所在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方面继续和培训教师沟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职工成长,教师能力提升“三赢”格局。

三、职业院校构建职工教育培训新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职业院校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把职工教育培训职能明确到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适当增加工作人员,要给予继续教育部门明确的权责。继续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各自院校特点,整合院校内资源,规划出适合职工教育培训专业及课程,形成完整的对外宣传材料,积极拓展培训市场,不断扩大职工教育培训规模,努力实现职业院校、委托培训方、受训职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成长“三赢”格局。

2.建立好职工教育培训师资库。要把那些专业能力强,有较丰富的职工教育培训经验的教师收录进师资库。要针对委托培训单位的要求,在实施培训前组织相关教师研究培训内容及培训课程。

3.制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保证每一期培训顺利进行。这些制度包括受训职工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上课考勤制度,培训经费使用制度等。特别是在培训经费使用上要确保受训职工培训经费的足额到位,要保证任课教师的课酬不低于学历教育上课的课酬。

(二)建立职业院校与党政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具体展开如下:

1.主动对接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县两级相关党政部门,每年都有培训任务,并且这些培训都有国家的专项资金予以保证。但相关部门苦于无培训师资、无培训基地,导致每年都有部分培训经费使用不出去。个别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甚至弄虚作假,触犯党纪国法。作为职业培训主力军的职业院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城镇待业人员就业培训等项目,主动对接党政相关部门,主动承担培训任务,主动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2.主动对接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涵盖了本行业的相关企业,运转正常的行业协会都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对其行业内的企业情况最熟悉,也最了解企业需求。部分职业院校也加入了相对应的行业协会,有些职业院校还建了本行业的重点实验基地。所以,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动,形成强强合作,把职业院校建成行业的培训基地、实验基地。

3.主动对接企业。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多余的生产设备,也没有相对固定的师资,特别是除技能培训外其他综合培训更是难以组织。职业院校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职业院校有专业设备,既有专业教师还有人文方面的教师,可以全方位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所以,职业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职业院校在校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职工教育培训平台,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合作双赢。

(三)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企业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一线职工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都失去了上大中专的机会。而他们对获取大中专文凭仍有梦想。针对这部分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建立职工继续教育机制:

1.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完善学分管理,探索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受训职工通过连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并且完成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考试考查,职业院校可以颁发正规学历证书。

2.对完成相关教育培训的职工,除颁发相关培训结业证书外,还可计算相关专业的学分,为这部分职工获取大中专文凭留下后门。

3.重视职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及考级培训。国家规定了部分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职工技术等级晋升也必须参加考试。而一线职工实际操作上都能过关,但相关理论知识不系统,在考证考级上往往不能如愿。职业院校要发挥指导职工考证考级优势,满足职工考证考级需求。

(四)建立职工教育培训评估机制

职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并提供了巨额财政支持;各职业院校也统筹了校内的相关资源来保证培训的组织;相关企业付出了成本,有些企业更是从投资的角度支持职工教育培训。所以,作为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者,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每次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要建立相关评估机制。

1.对职工教育培训组织评估,包含教育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受训职工管理、授课教师管理等进行评估,确保实现培训目标。

2.对职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职工进行授课内容测评,实验、实训动手能力测评,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同时也为日后职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7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有序开展

农民工属于多行业、多工种范畴。因此,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才能使农民工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基于此,区委、区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召开专题会议。到目前,从区到镇、街道办都先后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为顺利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形成由“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各方参与、功能协调、积极推动”的农民工培训新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摸清实情,制定规划,落实任务。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摸清和掌握今年了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与之有关的培训资源情况,为正确指导全区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我们把市下达给我区的培训任务及时分解到各镇、街道办、工业园管委会及各定点培训学校,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以区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及时召开调度会并分赴各地检查落实任务情况,指导各镇、街道办、工业园管委会制定了培训规划,对具体培训形式、内容、对象和培训质量提出了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办法,切实做好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印发了《2011年区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并强化了在区财政局和区人社局分别设

立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申领直补窗口,为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在农民工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区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适应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劳动者对职业教育培训多样化需求,根据职业(工种)的技能要求,岗位需求和培训对象实际、合理确定培训时间,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3—6个月,专项能力培训时间可长可短。我们还重点加强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今年全区工业园企业在岗培训近800余人,其中宝迪公司培训在岗农民工近558人,通过鉴定436人,鉴定合格率达78.1%。此外,我们以增强返乡农民工“以农创业”的本领为重点,结合我区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在返乡农民工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工500多人次,有效地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我们除了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办班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印发宣传资料、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涉及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技巧等内容,进行引导性培训,以提高在家或将要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同时,今年还在乡村中学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了的引导性培训,向这部分即将走向社会的新的劳动者传授怎样适应社会、怎么寻找就业机会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就业本领。

(四)、强化基础工作,实行规范管理。

作为民生工程,如何使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规范有序、良性发展、卓有成效,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化基础,规范工作。一是建立培训机构公示制度。将定点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专业)向社会公开,公布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承诺以及师资配备情况,方便农民工查阅和了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建立培训项目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培训企业和定点培训机构行为,对农民工培训实施项目合同管理。三是建立基础台账管理制度。培训企业和定点培训机构要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各类台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逐级上报进行评估验收,作为向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申请资金补贴的原始依据,同时作为开展农民工培训日常监管的基本资料。四是建立月报制度。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每月按时向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报送农民工培训进度情况。五是建立质量验收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了开班前验证、培训中检查、培训后核查的工作机制,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六是建立督查制度。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专项工作督查活动,通过督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要点

第8篇

1.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在全市的校长会议及教导主任会议上,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各学校要将教育局太教人20059号文件《关于开展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考试的通知》全文再在教师中组织学习,对培训的意义及目的要求要讲清讲透。

2.周密布置,确保培训及测试对象全员参与。继续教育办公室在05年底,就已经下发了调查摸底表,新学期一开学,将及时地下发正式培训、测试报名表,要做到学校花名册、调查摸底表与正式报名表三表基本吻合,确保每一个培训及测试对象都能参与。

3.合理安排培训点,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管。针对本学期在各初中全面推开,点多量大的特点,我们继续教育办公室将本着方便教师,注重培训质量的原则而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培训教学点。每个培训点上,继续教育办公室将安排专人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做好培训出勤的点名工作及培训监督。对各学校的培训情况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及时通报。

4.严密组织测试,确保比较高的通过率。认真做好测试的组织管理,让每一个参与培训的教师都能参加测试。严格把好测试关,坚持测试的标准。二、做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测试前期准备工作。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实施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是:首先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明确目的意义。其次是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核对各个不同层次培训的人数。三是合理安排培训的顺序,与目前进行的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错开时间。四是选定相应的培训教材。五是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学校培训与本中心培训的内容安排,充分发挥各学校的培训资源。六是组织建立一支集全市最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培训骨干师资队伍,对培训师资进行先期培训,为全面推开面上的培训打好基础。三、继续做好各类短期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

1.认真做好目前正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的结束阶段的培训工作,确保这些培训班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类短期教师培训班有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培训班、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中学物理、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五个培训班在学期初要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结束阶段的相关工作。

2.切实做好见习期教师的培训考核工作。加强对见习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机检查力度,争取对所有见习教师都能进行听课检查,把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试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确保见习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3.抓好中小学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结业组织工作。中小学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育局培育名师工程的重点项目,继续教育办公室要与教研、教科室的相关部门一起全力抓好该班的结束阶段工作。要组织开展与导师的研讨、重大活动观摩、论文集的出版、培训工作总结等活动。

4.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及已经制订的相关培训规划,继续在本学期中开设新的短期教师培训班。主要是开设小学语文骨干青年教师培训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中小学艺术青年教师培训班。具体培训班的

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镇经济发展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村镇建设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计生办上半年工作小结

文体服务站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社会事务办工作总结

上半年财政办工作总结

市交通局上半年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思路

乡镇上半年文化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乡镇上半年体育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计划及开班时间将另行下发通知。

5.在暑假中,组织开展英语引智培训,今年暑假,将分别举办小学、中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由外籍教师承担培训工作,使我市的英语教师更能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上及口语的表达上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四、认真抓好校本培训的建设及指导工作。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要坚持有序、有针对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学校必须认真制订好学期校本培训的计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书面笔记记录。从06年开始,各学校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本校讲座,要在活动前报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由继续教育办公室派人参与并记录,依此可以作为该学校教师专业培训的课时数。新学期开学的初期,各学校要认真检查教师的寒假学习笔记,组织开展寒假学习心得的交流活动。五、加强干部培训,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管理者队伍。05年上半年,正是各学校领导班子的换届时期,继续教育办公室要配合教育局党委做好相关的干部培训工作。一是继续办好目前正在举办的校长任期常规培训班,组织校长进行任期工作总结。二是继续办好教科室主任负责人培训班及幼儿园业务主任培训班的培训及结业工作,强化培训效果。三是根据班子换届的要求,在局党委的安排下,组织后备干部培训班,为校长换届培训新人。四是做好挂职干部的培训及考察工作。五是举办新一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培训。六、充分挖掘培训资源及师资潜力,做好社会培训及教师学历培训工作。

1.继续做好公务员的普通话、英语三百句及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力争培训量比上年有较大的提高。

2.继续与市财政局合作,开展06年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要组织好培训师资,制订严格的培训计划,加强的培训点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3.积极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争取开辟新的培训渠道,组织开展工人的在职培训及新上岗就业人员的培训。

4.继续抓好教师的学历培训工作。配合局人事科做好教育硕士的报名组织工作,继续抓好中小学教师本科学历的招生及教学工作。

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镇经济发展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村镇建设办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计生办上半年工作小结

文体服务站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社会事务办工作总结

上半年财政办工作总结

市交通局上半年工作回顾、下半年工作思路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转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观念,拓展农机安全监理范围,健全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促进我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准确掌握全区以卷帘机、微耕机为重点的设施农业装备分布情况,实施培训、考核、检验、宣教和技术服务,建立监理档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设施农业装备安全事故。

三、工作安排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年12月1日至年1月31日,工作内容为各街道摸清辖区内卷帘机、微耕机的数量,分布情况,建立监管档案,并上报区农业局农机办。

第二阶段为年2月1日至10月31日,工作内容为全面治理,开展重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期间,区农业局将对街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阶段为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进行工作总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推广引导。

一是政策引导,通过优化购机补贴目录,引导企业开发安全可靠、质优价廉、节能环保的设施农业装备;

二是技术引导,通过组织现场演示会、产品推介会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农民购买、使用国家认证、信誉良好、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服务到位的设施农业装备;

三是补贴引导,把卷帘机、微耕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列为购机补贴的范围,通过实施购机补贴,加快对落后、淘汰设施农业装备的更新报废步伐;要加强拆解销毁管理,防止淘汰的设备再次流入市场;要做好设施农业装备的质量投诉和事故处理等工作,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质量改进意见,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包”服务水平,及时排除事故隐患。

(二)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要根据实际组织编写卷帘机安全操作挂图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使用知识读物,免费发放农户;要结合安全检查,深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地,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现场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安全操作知识;要结合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和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将设施农业装备操作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免费培训,通过专家讲课、观看安全操作光盘、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对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发给操作技能培训合格结业证书。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实行登记管理。要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建立设施农业装备档案,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要建立分户账,区农业局建立总账,并建立电子档案;

二是要建立、健全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管理制度。农机合作社或农业经营组织对重点设施农业装备要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三是实施微耕机编号管理。要参照手扶拖拉机管理,免费做好微耕机的登记备案工作;

四是建立定期检验制度。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每2年1次的实地免费检验,有效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技术水平;

五是加强对销售和安装企业的管理。销售企业要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销售记录,同时要向用户提品的安全操作手册。

(四)加强安全检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监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安全检查和技术维护,做到排查安全事故隐患经常化、制度化,坚决杜绝私自生产和组装卷帘机等行为。对检查发现存在事故隐患,经告知拒不排除并继续使用的,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扣押存在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对检查中未发现的隐患或对发现的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导致发生较大以上农业机械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10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法;学业评价;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82-04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强大,离不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保障。德国曾颁布过三部联邦职业教育法,即1969年《职业教育法》、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和2005年《职业教育法》。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没有涉及到学业评价问题,1969年《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为旧法)中第三十四条到第四十三条和2005年的《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为新法)第三十七条至第五十条对学业评价进行了规定。比较新旧《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的内容,异同之处作如下讨论。

一、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内容的相同之处

新法在修订过程中沿袭了旧法中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部分内容。

(一)在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均规定,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方式为考试,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期考试是检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中期考试在学习一年半左右r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结业考试在学习结束时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1]。结业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给予两次补考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习者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学业失败,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在考试管理上,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

一方面,为规范化管理职业教育考试,德国建立了相应的考试管理组织。职业教育考试由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并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新旧《职业教育法》都规定,考试委员会由雇主、雇员和职业学校教师三方代表组成。三方代表的数量严格按照比例分配,雇主和雇员代表的数量要占到委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二。雇员由工会和关心职业教育的雇员独立联合团体推荐,职业学校教师由主管机关与学校管理当局联合任命。主管机关以审核或联合任命的方式参与到委员任命的过程中,起到监督和帮助的作用。考试委员会选举一名主席和一名副主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委员团体。出于重大合理原因,主管机关可对委员会委员予以辞退。在考试委员会执行考试表决方面,两部法案都规定,遵循多数决议原则,委员总数达到三分之二且至少3人同意,则可通过决议。当两方票数相同时,主席委员拥有决定权。通过《职业教育法》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工会、职业学校、独立联合团体辅助参与的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主管机构和实施机构,对学业评价进行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考试准入资格灵活化。为吸引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对拥有考试资格人员的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应试者需要完成培训或在考试结束后两个月内完成教育培训。要持有中期考试成绩或规定的书面教育证书,并且培训关系登记在册。除此之外,拥有与应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或可证明其职业能力的人员,也可参与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考试。多样化的考试准入资格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允准参加考试人员的数量,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德国新旧《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内容的差异之处

新法针对本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企业对产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旧法中学业评价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相关学业评价内容。

(一)强化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情境性

旧法规定,考试目的是“考查受试人是否具有必备的技能和必要的实用与理论知识,是否已学会职业学校内作为初级培训主要部分的学科”[2]。新法对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目的做了修改,即“通过结业考试要确定应考者是否已获得职业行动能力”[3]。新法所提出的“职业行动能力”反映了德国开始转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模式,凸显了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情境性特点。职业行动能力是主体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个动态过程。对主体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就需构建相应的工作任务情境,考查和评价受教育者完成工作任务的水平。可见,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是基于职业行动能力的学业评价,旨在考察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业评价过程管理与依据的规范化

新法对学业评价的过程和评价依据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在中期考试评价过程方面,新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指出:“结业考试按时间上分开的两部分进行,则第一款不适用。”即“职业教育过程中按照职业教育条例应进行一次中期考试”不适用结业考试分为两部分进行的情况[3]。当结业考试作为一个整体部分进行的情况下,需要强调中期考试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当结业考试分作两部分进行时,则第一部分代替中期考试,起到检验教育效果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期考试的学业评价意义被减弱,甚至成为对结业考试第一部分的重复,理应取消。此项规定在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简化学业评价过程,取消冗余的学业评价考试,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在结业考试评价过程方面,为保证考试的完整性及考试结果的科学性,新法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如果结业考试在时间上分成两部分实施,则考试的第一部分不能单独补考。[3]”同时,新法强化了对学业评价过程的管理,第三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要记录学生执行表现的本质部分,并详细说明与评价相关的事实。[3]”第四十二条第三款同样强调了这点:“委员要就学生表现的主要部分作出记录,并记录详细的评价事实。[3]”在评价时,评价者对评价过程作出记录,有利于对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价。针对记录文本重新分析考试中受教育者的职业行动表现,是检测一次评价的准确性、鉴定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从而增强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可信性。

在评价标准方面,新法规定考试以职业教育考试条例为标准,依照考试条例进行。新法对考试条例内容进行了规定,即除考试许可、考试安排、评价标准等规定外,还规定由主管机构跨地区或通过委员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命题委员会制定或选定的考题,必须予以接受。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的沟通,提高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

(三)健全学业评价多方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旧法所规定的行业协会主导,多方合作参与学业评价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新法对委员的任命、各方权责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新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如果在主管机构规定的限期内没有委员推荐或推荐的委员数量不够,则主管机构根据最佳判断原则任命必要的委员。[3]”以此确保考试委员会中各方委员数量充足,构成比例合理。此类规定立足现实问题、总结过往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推动了职业教育学业评价顺利开展。此外,新法对第三方参与评价时机、权责等进行了规定。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指出:“出于评判非口试考试表现的目的,考试委员会可以征求第三方专家的意见,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意见。[3]”

(四)学业评价的国际化

旧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封闭的“国内法” [4]。紧贴经济全球化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新法通过考试准入许可和证书颁发方面的规定,促进了教育国际化和职业资格互换。

新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将国外教育以及国外其应考职业的从业时间算入职业教育与培训时间和相关职业从业时间。同时对国外的培训证书应予以承认。[3]”并在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对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途径做出了说明:第一,教学内容、标准和时长应与训练条例等值。第二,确保教学大纲和时间安排的系统性。第三,确保实践课程占有合理比例。这是德国对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首次认可。与此同时,德国还在职业教育人才输出方面为受教育者保驾护航。新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如受教育者提出申请,应颁予受教育者职业资格证书,并连同其英译本证书和法译本证书一同颁发。[3]”此类规定为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丰富的生源基础并打造了广阔的输出渠道。从职业教育的国际性方面建立了一个立体开放的德国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模式,打破了区域隔离的界限,是对欧盟职业资格一体化的积极应对,同时为推动德国及欧洲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提高劳动者自身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在此考试许可标准下,2011至2013年,成功完成资格考试的人数分别达到47.7万人、44.5万人、43.0万人,期间分别有22 395名、21 750名、21 717名外籍人士也完成了德国资格考试。

三、借鉴德国经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中的学业评价内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正处于修订阶段,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学业评价制度化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的学业评价内容。

(一)提高制度内容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指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制度应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一,通过学业评价促进职业资格认定与学历教育的融合。《职I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完成职业学校教育的受教育者,经学校考试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或者职业教育等级证书。通过职业鉴定机构规定的操作技能的考核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仅对促进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双证”融通进行了相关说明,但缺乏如何促进“双证”融通的具体化规定,导致学校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在法律层面从职业教育学业考试许可角度明确“双证”融通的具体准入规则。第二,健全促进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没有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做出具体规定。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时,应确定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在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中的地位,明确其责任和权利,明确学校外部参与评价人员的评价资质,以促进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管理规范化。

(二)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

首先,增强职业教育法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职业教育法》应对学业评价流程、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定。例如评价流程应包括考试部分以及每部分在时间跨度上、地点选择上的具体要求;评价主导部门责任、评价主体人员的资质要求;评价客体部分,应从资格、学历两个方面入手关照主体多样化学习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制定的责任主体、制定标准的依据;评价结果的处理办法以及结果失败之后的补救措施等。

其次,学业评价制度文本还要充分分析制度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明确说明针对教育评价中常见问题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例如,德国2005年《职业教育法》在考试决议方面规定遵循多数原则作出表决决定;在委员会委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最佳判断原则任命委员等。不仅规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还规定了达不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再次,要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避免学业评价管理流于形式。我国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在语言表述方面多采用“鼓励”“应当”等词汇。如第三章第二十六条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行业、企业之间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第三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这种引导性条款导致制度文本缺乏制约性规定,制度执行约束性、规范性不强。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的过程中要避免此类表达,以增强制度文本的可操作性。

(三)从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角度完善制度内容

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国际化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欧洲现行的职业资格互认框架正是今后世界范围内通用职业资格的缩影。应通过共通的学业评价内容、标准和等级认定办法,促进职业资格互认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对与国外教育合作方面而言,仅提出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对我国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学业评价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我国《职业教育法》中的学业评价欲与国际接轨,应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积极开展对国外职业教育颁发的学历与资格证书的鉴别和认定,从制度角度承认其合法性。同时,发展跨区域、跨国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通过项目考核的学习者颁发双方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使两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持有者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与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两国的共同肯定,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徐涵.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5-312.

[2]杨金土,罗宏述.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法规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49.

第11篇

关键词 安徽省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员 继续教育 图工委

1982年5月12日,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87年12月,改称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安徽省高校图工委”)。198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培训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近5000人次。今年适值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成立30周年,笔者试图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图工委30年来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以彰显成绩,找寻不足,为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探索新途径。

1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继续教育工作概况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的继续教育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9年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自成立以来,即着力于馆员继续教育工作。据笔者统计,1982—1999年,共举办19期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训人次约达1300人(见表1)。本阶段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学员学历层次较低,很多学员只具备中专(含高中)学历。培训内容侧重于图书馆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2)学员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单科结业证书,晋升职称时可作为参考条件;(3)培训时间较长,多则一年,少则一周;(4)培训形式多样,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岗位培训以及专题研讨等;(5)涉及面广,影响大。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授课教师大部分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赵国璋、朱天俊、白国应、卢泰宏等;(6)学员的学习经费和时间有保障。学员一般由单位推荐,学习经费由单位承担,相关主管部门给予一定资助。如1985~1987年举办的两期全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一年制全脱产进修班,国家教委批拨3万元专项经费;(7)具有随机性。培训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如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的委托开展,没有纳入图工委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2000—2001年

皖文字[1999]007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元月1日起,全省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初、中、高级职称前必须经过继续教育培训并获取培训证书。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得少于40学时;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得少于32学时。凡在任职期内未完成继续教育义务的图书专业技术人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视为不具备条件。皖政[2000]24号文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不少于国家规定的学时。”皖人发[2001]30号文件对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与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形式与学时认定、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与使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等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

上述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安徽省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的视野,被赋予制度层面的意义。2000—2001年,图工委利用暑期举办两期培训班,共培训278人(见表2)。本阶段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全部来自安徽省各高校图书馆,以具有初中级职称的馆员为主。培训内容侧重于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业务,如文献分类、文献编目、文献检索等;(2)学员的学习一般为单位派遣和个人自主要求,培训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相关主管部门没有专项资金投入;(3)授课教师由安徽大学图书馆各部门业务骨干担任;(4)管理逐步规范化。培训时间均为一周,学员学习期满,经考试成绩合格,由基地和文化厅审核盖章后认定72学时,登记在由省人事厅统一监制的继续教育证书上;(5)计划性。继续教育工作被纳入图工委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年初上报省文化厅审批备案。

第三阶段:2002—2012年

2001年11月27日,安徽省人事厅认定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为安徽省图书资料与情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皖文职改[2002]266号文件规定:“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省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图书资料专业初级资格、图书资料专业中级资格。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后,各地不得再行评审相应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皖文人字[2005]232号文件规定:“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内,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6]皖文人[2011]48号文件进一步规定:“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按规定参加并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上述文件的相继出台,致使继续教育学时成为馆员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相继举办以下各类培训班:(一)“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开设“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11期,迄今共培训1076人。“以考代评”培训具有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为参加初中级资格考试的馆员,均为自主要求,学习意愿强烈。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对于不具备图书馆学学科背景的馆员来说,“为了通过资格考试必须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客观上起到了职业培训的效果”;(2)配备材。培训教材由省人事厅、省文化厅组织专家编写,分别为《文献分类与编目》、《文献检索》、《图书馆工作概论》。2007年对教材进行修订,前两本教材分别更名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3)授课教师全部由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安徽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教学或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

(二)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班

2002—2012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开设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班11期,共培训946人(见表3)。暑期继续教育培训呈现如下特点:(1)培训对象为全省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图书馆员。培训内容紧扣图书馆事业发展,追踪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或实践热点,旨在通过培训达到促使学员知识结构更新和学科视野开拓的目的。此外,根据省人事厅关于继续教育公共课的年度安排,开设有关WTO、知识产权、终身教育等专题讲座;(2)除了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加强馆员学术和科研能力培训,以适应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3)授课老师以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教师,以及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为主;(4)实行规范化管理。培训时间均为一周,学员学习期满,经考核或考试合格,认定72个继续教育学时;(5)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自2005年开始,继续教育学时被列入安徽省教育厅评选全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为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分别于2004、2006、2011年举办三期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共招收学员81人。课程班开设“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文献学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研究”等14门专业基础课程,由沈固朝、叶继元、郑建明、徐雁等业内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根据图工委秘书处的统计,2004年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出身于图书情报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仅有1人。截至2012年9月份,2004、2006两期研修班已有20人获得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硕士证书。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为全省各高校图书馆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学员已陆续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为鼓励馆员参加学习,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于获得学位证书的学员每人奖励1000元现金。同时,根据皖人发[2001]30号文件规定,每门课程认定15个继续教育学时,为需要晋升职称的学员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四)其他专题培训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每年与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商,如万方数据公司、重庆维普公司以及Springerlink、Ebsco、Elsevier等合作举办数据库利用培训,培训人次达上千人。这类培训有如下特点:(1)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般学历层次比较高,且绝大部分来自网络技术或参考咨询服务等对业务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2)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比较强;(3)培训周期短,一般为一天,培训效果往往取决于学员后续的主动学习;(4)授课教师全部由相关机构的专业培训师担任;(4)培训费用由相关机构承担,外地学员只需承担差旅费,经济压力较小。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意愿不强

由于安徽省人事厅和文化厅关于继续教育学时的强制性规定目前主要针对职称评定,对馆员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以具有初中级职称的馆员为主,基本都是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这反映出广大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意愿不强,同时也表明图书馆员这一职业目前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缺少一定的竞争风险。

2.2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缺乏时间与经费保障

尽管皖政[2000]24号第十四条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但鉴于继续教育学时成为馆员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给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层造成一种误解,认为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与所在馆没有关系。出于这种认识,各图书馆在经费普遍紧缺和人手紧张的前提下,绝大部分图书馆对参加学习的馆员均无法提供经费支持,甚至连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由于缺乏时间、经费的保障,不仅遏制了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而且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2.3继续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有待细化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目前开设的各类培训,“以考代评”资格考试辅导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学员的学历层次相差较大,为数不少的研究生不仅文化层次高,而且大多来自重点院校图书馆,对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专业视野相对比较开阔,而来自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员,有的学历层次相对低一些,所在馆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借阅服务,致使在设置课程时难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岗位或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分层次培训。

2.4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图工委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脱产学习形式,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这种脱产学习对于外地学员来说,如果所在单位不能提供学习经费与学习时间的支持,确实面临一系列困难。高校图工委根据开设课程内容的需要,安排少量的实践机会,但相对于学员的需求来说,仍显不足。

3 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制度

馆员学习意愿的加强,一方面有赖于馆员自身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安徽省现行的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全部由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主要是指导性文件,为了切实保障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效果,图书馆界应建立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如继续教育基金制度、休假制度、激励制度等。具体到各馆,可根据所在馆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岗位要求等,有计划地选派馆员参加培训。同时,各馆应将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学习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3.2争取外部资金的支持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作为全省继续教育基地,应积极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主要可采取如下途径:(1)争取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的投入;(2)争取有关数据库公司的资助;(3)与国家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寻求项目资助。

3.3丰富培训内容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目前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具体包括:(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馆员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业务知识的丰富与否,而且取决于馆员的敬业精神与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馆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2)开设有关心理学、人际交往、仪表举止等方面的课程,提升馆员的职业形象以及与用户的沟通能力;(3)开设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和图书馆学术史课程,增强馆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学科归属感。

3.4创新培训形式

为了激发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基地应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鉴于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今后的培训应给学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文献分类、文献编目以及文献检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借鉴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先进服务理念与举措;(3)组织学员进行省内外馆际交流学习;(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展电子化教学,如建立继续教育资源网,或通过视频、讲座等方式实现异地同步教学。

第12篇

在培训中,依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加强师范生顶岗实习管理;不断创新学前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师培训格局。

一、培训准备精细化

做到“两个明确”:

1. 明确培训目标。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帮助幼儿园“转岗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适应并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吉林省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更新农村公办园园长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帮助园长熟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幼儿园教育规律,切实提高园长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专家型的管理人才,从而推进我省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2. 明确培训任务。“转岗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任务:

(1)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培养职业道德素养、法制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情操修养和身心健康等,能够在教育和保教活动中注重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2)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发展、幼儿教育和保育等专业基本知识。

(3)掌握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幼儿评价与师幼沟通、玩教具制作、当地资源利用等专业技能。

二、培训过程系统化

实现“三个确立”:

1. 确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培训工作实行三级管理,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国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5个执行小组;并在培训班组建了班委会,从而形成学校、部门、学员都参与的三级管理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率。

2. 确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三个项目均按《“国培计划(2012)”课程标准(试行)》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精心组织、确保质量,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转岗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以“专业技能”为主,包括最前沿的学前教育理念的渗透、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幼儿发展与保教知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结合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发展水平与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宗旨,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反思为培训主题,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培训内容:一是专业理念与师德。通过研修,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前沿信息,改革动态,发展趋势;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明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幼儿园教育特质,纠正与防止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参训学员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理念。二是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获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扎实掌握幼儿发展知识、领域教育知识、保教知识、通识知识等学前教育教学基本方法与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三是专业能力。加强案例研究,拓宽专业领域,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新平台,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内容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等。

(3)农村公办幼儿园园长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和公办园园长的需求,设定培训主题和培训课程,使课程内容贴近农村幼儿教育实际,避免“城市化”倾向;重视幼儿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避免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为此,本次培训我们共设计了三个维度,十一个培训模块: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中选取了2项内容(师德修养;专业理念);在“专业知识”中选取了4项内容(幼儿发展知识;领域教育知识;保教知识;通用知识);在“专业能力”中选取了5项内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教育活动是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家园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

3. 确立优秀的师资团队。实行首席专家制。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首席专家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严仲连教授;“转岗教师”培训项目首席专家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萍教授;农村公办园园长培训项目首席专家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继续教育项目评审专家张贵新教授。我们还先后聘请了蔡珂馨、赵刚、但菲、丁海东、杨飞龙、赵小华、刘然、孙英敏等一大批专家、优秀园长及一线教师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培训团队。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做到“六个结合”和“四个突出”。即省内与省外相结合;专家与一线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例观摩与成果交流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在岗研究相结合。突出参与互动,突出案例教学,突出问题解决,突出个性发展。

聘请专家讲学、导师授课。采取讲座、授课、案例教学、动手操作、学员论坛、课题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广学博积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培养其特色化教学能力。

四、考核方法多元化

1. 集中学习考核。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以课程作业、学习心得、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实践考核以案例分析、交流研讨、活动设计、技能操作等方式进行。

(2)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关注学员出勤率、课堂讨论参与率、作业提交情况等;结果考核主要对学员提交的各种任务性作业进行质量考查。

(3)综合考评采用百分制:学习表现占20%;理论学习与研讨占30%;教育教学考察与实践占30%;教案设计占10%;课件制作占10%,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2. 顶岗实习学生考核。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单位的评价、实习报告、听课笔记、活动设计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3. 返岗研修考核。对学员培训后专业发展情况及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对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变化效果进行评价。

五、培训交流全员化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全方位交流平台:建立QQ群、制作学员通讯录、建立培训网站,实现了跨地域的多种交流方式。

六、培训效果

1. 服务质量提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员对培训总体满意度极高。

2. 专业素质提升。解决了农村学前教育方面一些想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

3. 办学质量提升。加强了我校与省内各幼教部门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了解,特别是师资状况的了解,对于我校今后进一步面向基层,不断提高服务、引领学前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实践能力提升。顶岗实习学生通过三个月的置换实习,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我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 培训业绩提升。

(1)文本成果:培训方案及具体教学计划、学员手册、学员调研问卷、研修日志、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论文、反思总结、培训简报、培训管理档案(登记表、信息数据库、跟踪座谈联系信息、结业证书信息、考核表、自评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