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8:4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学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我国科技前沿领域博士学位论文概况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2001—2010年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分析 从博士学位论文看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首批武术博士学位论文在沪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总结与思考 我国档案学教育论文计量分析 我校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的实践与探索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与思考 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生物学类)获奖的要领剖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与省际分布特征分析 2006-2011年比较方法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蒋冠.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候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谭必勇.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12]王少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13]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4]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
[16]蔡梦玲,高俊宽.从档案学硕博招生看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4,04:21-26.
[17]胡莹.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1]。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本文作者:倪丽娟任越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档案学;学术规范;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08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68-03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
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剁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
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
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
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拔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
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 用,了制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
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
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
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中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改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使档案学理论能够快速、顺利地运用于档案实际工作,发挥其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教育培训,注重实效,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增强其接受、消化、运用档案学理论的能力。
“文件连续统一体模型”最早由加拿大著名档案专家杰伊·阿瑟顿于1985年提出,国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始于2001年,此后文件连续体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档案学理论,逐步引起档案学者的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在“主题”模式下输入“文件连续体”进行精确检索,得到2002年~2012年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88篇。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年度分布。2002年~2012年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如下所示:
表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表
注:表中“%”是指年度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图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文献的年度分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该理论的研究状况,从而反映出该理论的研究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2005年之前,该研究处于上升趋势,文件连续体理论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006年至2009年,文献数量持续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文献数量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篇和15篇,各占总数的13.6%和17%,说明该时期更多学者关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研究热情较高;2010年之后,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学者们对于这一理论研究已趋成熟,研究热潮逐渐消退。
2.2 期刊分析。统计显示,88篇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分布在31种期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其中载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9种期刊,分别是《档案学通讯》、《浙江档案》、《档案管理》、《兰台世界》等,占文件连续体理论文献总量的71.6%。这9种期刊中有7种是档案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载文量为54篇,占文献总量的61.4%。可以看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相对深入和系统,研究质量较高。
表2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期刊来源分布表
2.3 研究机构分布。总体上看,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高校档案学理论研究者为主,又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为核心,两所高校发文占文献总量的27.3%。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如下所示:
表3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发文总量为47篇,占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说明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机构相对集中。
2.4 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统计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大的作者。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文献总量的50%,普赖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最高产作者发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最高产的作者是攀枝花学院的邹吉辉,其间发表的论文数共计6篇,所以“nmax=6,m=1.835”,取临近最大整数2,也就是说,发文达到2篇的为核心作者,见下表:
表4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表
统计显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24篇,占文献总量的27.3%,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主体单一。
2.5 作者合作度分析。为衡量作者的合作规模,本文采用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这一指标。论文合作度是指某学科学术期刊在一个确定时间里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反映论文作者团队协作和整体智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2002年~2012年论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见表5。
表5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论文的合作度为0.48,合作率为33%,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文献占文献总量的67%,3人及3人以上合作偏少,仅占文献总量的4.5%。分析显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个人为主;2人合作是合作主要形式,合作形式局限于本机构内部合作;合作度偏低,规模偏小。
3 .研究主题
3.1 文件连续体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新型文件运动理论,有研究者将文件连续体模式与档案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前者指导下优化后者。安小米(2002年)探究了文件连续体模式最优化管理的机理,提出了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框架。张祝杰等(2005年)通过对电子文件内容鉴定的要素及方法的分析,分析了文件连续体理论给电子文件内容鉴定带来的影响。于英香(2007年)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出思考与建议。吴品才(2009年)指出这一理论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同时认为这一理论也可能存在若干问题,例如,能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阶段性对文件管理没有影响、纸质文件运动过程是线性的而电子文件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等,所以,档案管理实践中对这一理论不可盲从。
3.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涉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文献为58篇,占文献总量的65.8%,可见,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是国内档案学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何嘉荪、叶鹰(2003年)讨论了两种理论的哲学基础,认为可以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并对建立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进行探索。傅荣校(2004年、2008年)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相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言,更表现为文件管理理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性,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何达多、金更达(2005年)探讨了两种模式的同一性,并提出两种理论在现行环境中的关系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对立。邹吉辉、杨杰(2006年)对我国档案学者在两种理论关系研究上的4种观点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进行点评,从基础与应用、宏观与微观、指导与被指导3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辩证关系。何嘉荪、史习人(2006年)指出文件运动理论才是全方位描述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既应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文件价值理论和其他理论,也应该直接吸纳或者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绝大部分成果,发展成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刘东斌(2007年)从“收文”的角度对两种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从文件运动、文件管理和文件价值看,两者都不能给予充分解释。邹吉辉、何永斌(2009年)认为应该客观地评价“两论”的历史地位、全面地认识“两论”的价值、辩证地把握“两论”的关系、发展地看待“两论”的未来。
4 我国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实际工作问题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层面,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4.2 存在一定的重复研究。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科研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且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影响了科研的整体质量。
4.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文献调研看出有关文件连续体理论论文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该理论反响平淡。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档案学界对实际工作层面研究明显不足。
5 结论
关于档案专编等教育的评价问题
1.关于理论脱离实际、实际脱离理论、理论滞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以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些不切实际甚至过于夸大。试析凡属社会科学的学科,其成熟的、能够运用于高等教学的理论又何尝能够做到不滞后,而只要一滞后就会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对其作出科学的分析。
首先,我们不能够将档案学理论象数理化那样来对待,寄希望于档案学理论长久不变,并能始终给档案工作实践以科学的指导。数理化中的原理、公式可能会是亘古不变的,而档案学理论却不然,尤其是一些应用性极强的理论更是如此,哪怕我们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更新,但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凡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往往难免会出现理论的滞后现象。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即使有很强的超前意识,也不太可能在完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去研究出科学的管用的理论;二是对于新实践的理论总结尽管是很新很鲜活的(如档案学术研究文章),但要等到这些理论成熟到能够运用于高等教育,免不了还需要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
再次,我国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已经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对电子文件的研究等做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已经运用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成果。有的学校已经将电子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政务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库应用、知识产权等正式列入教学内容。
为此,笔者以为我们有理由在正视这个问题的同时,平心静气地来一次再反思,完全不必在浮躁心态的指导下作出更令人心跳的判断。
2.关于学生学习后不会动手的问题。笔者在此的分析是: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自由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只要学习了档案专业知识,就必然会在实际中胜任档案工作。因为任何思想上的懈怠,或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寻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那么即使是一个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人也是不会动手的。
其次,在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还是应当能直接运用于档案工作实际的。如“归档制度”,只要学习并掌握之后,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依着葫芦画瓢。如果在此类问题中仍然反映出不会动手的话,那就不能再归罪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了。
3.关于学术后劲匮乏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即使在档案部门工作的学生,在若干年后,其研究能力、学术后劲往往逊于某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其中原因可能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等有着深刻的关系。其实,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学术研究环境不佳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是我们对研究型人才重视不够。举个极端一些的例子:在档案部门尤其是在区县等基层档案部门,对一些所谓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的人员不仅理解有限,甚至还会嗤之以鼻。要么认为此人不务正业,只是想挣一点稿费,要么认为其只会写点文章,不会积极从事本职工作。当然这种观点是根本不值得一驳的,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本职工作都不会做的档案人能够写好文章,并且被刊物采用。
二是我们对档案学术研究成果重视不够。首先是对档案学术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不够,不少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通过评审后就被束之高阁,甚至出现了“见光死”的说法。其次是对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重视不够。我们的档案专业期刊倒是经常在评比,某某为核心期刊。而对他们所发表的文章以及每年有限的学术专著却很少引起高度重视和必要的反响。
关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用人制度的变革,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势必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考虑颇多。归根结蒂就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培养一个熟练的操作人员,还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者。对于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我的想法如下:
1.理论研究型人才。笔者认为将此种类型的人才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直接的培养目标其实并不可取。首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再用于指导新的、更为普遍、更为创新的实践,然后再产生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就应用学科而言,理论研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会成为真正的研究型人才。所以我们只能是经过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无然后再由这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经过实践磨炼后,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
其次,将研究型人才作为直接的培养目标还会出现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从理论到理论。我们有一部分从事档案学理论研究或是档案学教育的同志是由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研究档案价值、档案文化等都可以出版一本专著,但由于研究者本人对档案价值鉴定和档案文化属性接触的实践太少,所以一本厚厚的专著作用也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但对于工作实际的指导意义却微乎其微。
再次,研究型人才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而不是靠培养出来的。所谓研究必定是对新事物而言的研究,已经成熟了的东西,是应用而不是研究,所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只能完成给学生传授已经成熟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对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发生的新事物以释疑解惑。老师只能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对新事物进行研究的习惯。如李玉虎、陈永生等在某一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的研究型人才,高等教育在其研究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至于后来的研究只有靠本人的不倦努力才能实现。
2.实际操作型人才。也许对于从事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同志来讲,将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似乎太低就了自己,因为此类人才完全应当由中等教育和档案专业职业教学来承担。但是,现在为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学生的择业需要,所以无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开设新型实用型科目,还是在引导学生方面,还是在学校临毕业前在教学以外所做的努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要档案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抢手货,而大量需要的自然又是动手能力强、真正能做事的人才。
其实,如果我们对上面一点能够形成共识的话,那么这种所谓的心理压力就完
全可以摒弃。因为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首要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要能够胜任档案工作,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自己曾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本单位业务工作中的骨干,然后才能谈得上朝行政管理或是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
关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
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果仅仅从专业角度来讲那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对此也斗胆提出两点设想:
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样本池进行关键词检索,检索条件设定为:关键词=“档案职业”,发表时间设定为:2008年1月―2017年5月;文献来源选择我国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8种核心期刊,其他均为默认选项。按以上检索条件并去除无效文献后,共得到95条有效文献。
2研究的外部特征分析
我国档案职业研究发展出现三个增长期和两个衰落期。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均为增长期,其中2009年文献数量达到近十年的高峰值。衰落期出现在2011年和2015年。
从发文数量看,《档案学通讯》《档案与建设》《北京档案》位列前三名,其中《档案学通讯》总共刊发了23篇档案职业类文章,占总数的24.2%。
从发文量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是唯一一个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占总数的10.52%,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并列排名第二。从发文机构的属性分析,高校系统“一枝独秀”,其中,具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9所,具有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有3所。这充分说明高校系统是我国档案学职业研究的主要阵地。各级档案局(馆)虽然发文数量不多,但也占有18%的比例。
3研究的主题内容分析
3.1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职业准入和晋升制度。国外档案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国家是法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但是我国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至今还没有建立。在目前情况下,不少档案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张俊莲在《中外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比研究及启示》一文中对比分析了我国与法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构发展情况,同时也提出我国需要建立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职业资格考核体系,制定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适应我国档案事业发展[1]。周书生、徐宏、高金宇在《论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中建议,一是完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法规;二是完善档案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三是严格档案职业资格的质量管理,也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2]。王?Z璇在《我国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析》一文中探讨了为什么要建立和实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方法和措施有哪些[3]。
3.2档案教育与档案职业人才培养。随着社会档案需求的增加,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档案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作用于档案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高素质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档案馆功能扩大、责任延伸的关键因素,专业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激励是关乎档案职能发挥效率的核心机制,档案的职业化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由理论向实践的融合与创新[4]。随着社会档案需求的增加,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档案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作用于档案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扬州大学的张江珊在分析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档案职业人才需求视角下的档案学高等教育改革情况后,并据此总结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改革可借鉴的经验,包括调整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设置体系、改变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提升档案学师资来源[5]等。何琛指出目前档案学职业教育中一些现实问题:教材缺乏时代感、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合理,缺乏档案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档案职业化的形成。并且提出三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尽快组织编出一部适应性强的档案学教材;二是职业教育部门应加强与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三是建立档案工作技能等级资格认证制度[6]。
3.3档案职业生涯规划。范世清概括出档案职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指出职业管理模式的局限和不足,提出档案职业发展规划的理念,同时分析了开展档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现实意义[7]。范桂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者面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转变遇到的新挑战,提出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者职业生涯的?x择策略:一是立足支点――重塑档案工作者职业定位;二是拓宽视野――强化管理能力[8]。刘慧芳、曲晓辉提出基层档案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的策略:一是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个人进行分析与定位;二是帮助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三是帮助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生涯策略;四是职业生涯的评估与修正[9]。
3.4档案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是对某一职业的从业者个体的特殊要求,职业伦理则是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蒋冠、洪海分析了职业伦理的内涵与功能,诠释了档案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与档案职业伦理的建设的方向[10]。赵钊认为档案职业伦理的基本内涵是:保真求实、主动服务和着重权益。档案职业伦理的问题是:信息失真、安全失范、隐私问题、价值歪曲。加强档案职业伦理建设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档案职业伦理、以法规强化档案伦理、以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落实档案伦理[11]。孙洪凤认为档案职业道德包括:①自觉维护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②忠于和热爱档案事业;③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④良好的保密习惯;⑤高度的法制观念;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12]。郭红解根据档案职业的特性和要求,将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概括为:①忠于职守,爱岗敬业;②守护记忆,维护史实;③传播信息,服务社会;④遵纪守法,保守秘密;⑤钻研业务,提高技能;⑥团结协作,开拓进取[13]。
3.5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审美疲劳。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档案管理人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其在长期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张锐指出,档案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热情消退,丧失进取精神;工作满意度低,缺乏责任意识;个人情感疏离,对人对事冷漠。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个人理想需求与社会满足之间的差距;社会环境带来的隐性压力;职业特点造成的个人习惯及职业习惯。要消除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需要从组织机构干预和个人心理调整两个层面进行调适。组织机构干预层面的调适对策包括:一要坚持正面教育,更新管理理念;二要区分职业特性,健全评价机制;三要改善干群关系,激发工作热情;四要组织健身活动,营造和谐氛围。个人心理调整层面的调适要求档案从业人员做到,一是敢于接受现实,勇于正视压力;二是分析解剖自己,调整目标要求;三是完善人际关系,注意沟通协作[14]。
关键词:档案记忆;社会记忆;档案学思想
自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来,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Terry Cook,1947~2014)先生就与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他所提出的“后保管模式”、国家范例向社会范例的转变、“四个档案范式”、档案记忆建构,以及他进行的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档案学思考,都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引入,并由此引发了新的学术探讨和学术导向。作为一位具有后现代意识的档案学家,在近20年的时间里,库克先生的学术影响力应是国外学者在我国影响程度最高的一位,其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挖掘。这里,仅就库克先生的档案记忆建构理论和思想作一提炼、解读和分析,以纪念这位思想前卫、富有社会洞察力的前辈学者。
1 开启档案记忆研究之门的重要学者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库克作了题为《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的主报告(简称特里・库克的“十三大报告”),报告一开头,他就援引1596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政府提出建造“记忆宫殿”这一历史典故,指出今天“全世界的档案人员,仍然在建造记忆宫殿”;并提出了记忆宫殿建造的一系列问题:
“回顾自身发展史,我们的档案人员在建造记忆宫殿时是如何反映广泛的社会现实的呢?档案人员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什么样的设想、理论、概念、策略、方法和实践呢?为什么采用它们?它们多年来有何变化?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我们为什么样的统治政权结构服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影响我们‘智力配方’的是什么社会力量……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记忆的政治功能以便更好地确定未来方向。”[1]
在库克看来,记忆的结果并非无可争议。他引用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美国历史学家杰尔达・拉勒等学者的观点说:自古以来,掌权者决定谁可以说话,谁必须保持沉默,即使在档案材料中也是如此;从中世纪到本世纪,妇女都被排除在社会记忆工具和机构之外,其中也包括档案馆;而非洲档案人员也在怀疑欧洲文字文明衍生的古典档案概念是否适宜于保存以口述形式记录的非洲文明。他认为“在希腊神话里,记忆是众神之母,通过她,我们才能进入健康和富有创造力的‘成熟期’”。因此,他以记忆为牵引,阐述了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通过回顾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引发我们思考、探索档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确定未来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构筑人类记忆的“殿堂”。
在档案学研究中,对档案记忆属性和功能的阐发虽非久远,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已经出现。国外较早作出档案记忆论述的,要追溯到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二任主席、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布莱邦,他认为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档案馆保存的是一个国家最珍贵的东西,即一个国家的历史证据和作为国家灵魂的材料。我国将档案作为记忆来看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对档案起源的论述。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的《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中指出,“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往,当时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思想与经验。但是语言不能远传,也难记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人们就开始了‘结绳’、‘刻契’的记事方法。结绳和刻契是帮助人们记忆、处理事务的一种方法”。进入80年代后,中国人民大学陈智为教授在《档案社会学概论》中将“延伸记忆”作为档案的文化表现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档案起源论中关于结绳、刻契为人类记忆辅助系统的思想,指出从档案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其每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增强人类的记忆功能为核心的;国家档案工作体制的出现,使档案记忆系统成为社会专职的机构,人们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档案记忆功能为人类服务。[2]但这些论述只是对档案功能的一种观念表达,并未进入学理性层面。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的20篇主、辅报告中,涉及“档案记忆”的有9篇之多,[3]但真正进入进行论述并提出思考的只有库克的报告。纵观近20年来的档案记忆研究资料,仅就笔者所见,也以库克的“十三大报告”及其后的相关报告为较早。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协会年会(主题为“超越屏幕:捕捉共同的和社会的记忆”)上作的《超越屏幕:文件连续体和档案文化遗产》报告;2001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举办的“档案与社会记忆”系列研讨会上作的《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报告等。因此,我们虽不敢说库克先生是档案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但作为开启档案记忆研究之门重要学者的身份是可以肯定的,他的研究引发了档案学界对档案记忆问题研究的持续关注和深化。
2 特里・库克档案记忆思想的要点与表达
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对特里・库克的档案记忆思想内涵大致可以提炼如下:
2.1 “档案就是我们的记忆”。在档案是不是社会记忆(或历史记忆、集体记忆)的问题上,我们有些学者还存在疑虑,或认为档案只是社会记忆的载体,不是社会记忆本身;或认为档案具有社会记忆属性,但不能成为社会记忆;或认为社会记忆是活的,而档案文献是死的,等等。而在库克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从一开始他就将档案视为社会记忆。在“十三大报告”中,他用时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让・皮埃尔・瓦洛的话说,“档案里包含了国家和人民‘集体记忆的关键’”;在《档案馆、档案、权利:现代记忆的建构》一文中,他强调“记忆就像历史一样根植在档案之中,没有档案,记忆就会摇摇欲坠、对成就的认知就会消退、对过去的骄傲就会消散。档案挽救了这些损失,档案包含了已经消失的证据,这在现代社会尤为贴切……档案仍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对我们的经历、认知、叙述予以证实。档案就是我们的记忆。”[4]
对档案记忆,库克赋予了它崇高的价值和意义,把它和民众的根源感、归属感联系起来,认为“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且更多地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 [5]为此,档案人员“掌握了个人和社会幸福的关键,这种幸福来自于过去的持续经验以及根源、归属和性质的认识”。[6]库克的这些论述已得到档案界广泛的认同和引用,并已产生现实性影响。
2.2 “将社会记忆的定义局限于有权者形成并留存的文件记录,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档案在社会记忆之中,既是社会记忆的独立形态,又是社会记忆的组成部分。因此,单纯从库克这句话的表述上看,并不能体现出其中所潜含的档案记忆思想,因为,社会记忆本身就不能局限于有权者或官方的文件记录。不过,结合库克的原文,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社会记忆的档案不能仅限于有权者或官方的文件记录,而应有更为广泛的档案文件记录。
库克在论述加拿大档案宏观鉴定法的形成与发展时指出,最初的档案原则的经典论著都是由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撰写的,主要关注的也是政府、公共或集体文件,研究这类文件向档案馆如何有序移交,研究如何保护它们的原顺序和最初的分类;私人和个人档案则被赶入了图书馆和图书管理人员的地盘。由此,“传统的档案观必与档案馆和档案工作业已形成的顽固偏见相呼应,那就是为主流文化和当权者服务。这种做法让官方叙述占有特权,却忽视了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的记录,忽视了他们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国家的影响”。但在近几十年来,对档案机构存在原因的看法发生了一次集体转移,即“从以国家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档案话语向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档案话语”转移。“宏观鉴定注重管理的职能而不是每个政府机关的结构或工作活动,它像重视国家的作用那样重视公民和团体的相互作用,它包罗所有载体,寻求多种叙述和有争议的热点论述,它有意识地将边缘者、‘另类’、失败者与成功者一视同仁,设法给它们一席之地。”[7]库克的这一思想突破传统的官方记忆的阈限,将民众(民间、私人)记忆思考纳入档案“记忆宫殿”的建造范围,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学者对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实证主义的档案观进行诘问、反思和修正;也体现出后现论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社会的边缘地带”。[8]
2.3 “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在《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一文中,库克从后现代的视角,考察了档案和档案工作者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影响和作用,批判性指出,固有的观念认为,档案工作者记录过去而非未来、处理历史事件而非现实或未来事件,他们不构建历史和记忆,只是从事保护工作而非记忆工作,这种抹去符号的做法使档案成为“幽灵”,在知识形成的构成中并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隐形状态;但事实上,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活动中并非是自然、客观、中立的。他针对加拿大历史学家乔伊・帕尔的论点,分析指出,“历史诠释行为并非发生在史学家打开档案盒之时,而是在档案工作者装盒之际,在于另外98%被销毁的未装进档案盒的文件潜在的影响”。因此,他认为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是“构建社会长久记忆的主建筑师”。[9] “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的保管者对那些建构记忆和形成认同的档案通过积极的管理、鉴定、挑选、描述、保护、使用等行为施加影响”,[10] “档案工作者在其各项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掺进自己的价值,因此,有必要非常审慎地检讨自己在档案生成和记忆形成的过程中所做的选择”,要使“幽灵必须变成血肉之躯”。他引用一位南非档案工作者的话说,档案工作者从事的工作纯粹是在建构未来的文献遗产,他们决定“哪些生活将传递给后代”,决定着什么被记忆什么被忘却,谁能声名远播,谁最后无声无息。为此,他提出并倡导档案工作者在档案记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有义务保护或记录过去,还有责任把未来的需要和期望铭记于心,惟其如此,才更能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不只是某些重要用户或传统用户的价值”。[11]
2.4 “让我们的‘记忆宫殿’反映出适合于新世纪的新‘后保管’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文件的大量生成,如何确保“电子记忆”这一人类新型记忆形态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国际档案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现实挑战。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库克在总结档案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文件的出现及其管理,梳理分析了档案领域存在的12个关键性问题,并提出“这些问题从整体上要求我们在1996年采纳一种新的概念范例作为我们未来档案理论的基础”。这一新的概念范例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后保管模式”,其核心为:“从由此产生的文件或产品转向文件背后的创造活动或创作意图”;“将传统理论对实体保管对象――实态文件的关注,转变成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12]国内学者对后保管模式多从电子文件管理角度加以解读,认为其中包含着新来源观、宏观鉴定法和知识服务,但其意涵和范围不止于此。库克将后保管模式作为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思维变革,更将其作为构建新的全球信息秩序的指导思想,在报告结尾处,他说“让我们的‘记忆宫殿’反映出适合于新世纪的新‘后保管’秩序”。以记忆开篇,以记忆作结,库克在构思和谋划新世纪档案“记忆宫殿”建造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路径。
3 特里・库克档案记忆思想对我国档案学的影响
是中国成就了库克的“国际地位”,还是库克的档案学思想本身就具有“国际地位”?近年来,库克的档案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学术现象,还需要放到国际档案学的发展全局中去衡量和评价。但不管怎样,库克档案学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讨论,一方面,说明我国档案学的开放姿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库克思想中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要旨。这种精神要旨笔者认为,就在于库克以后现代主义者的眼光观察我们的档案世界,将档案、档案工作放到整体社会环境中,思考并探讨社会变革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档案学者的专业应对。他强烈呼吁“我们需要想方设法把自我满足的封闭的档案界转变成为与当代社会同步、对社会有益、并具有活力的档案界,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数字时代变成毫无用处的化石”。[13]
在库克的档案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变革及其专业影响的深刻认识。在提出后保管模式时,他指出:“在档案论述中出现的这种‘后保管’不仅反映了档案论述的自身发展,而且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文件形成和文件保管现实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起因于国家概念的演变以及国家与其公民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公民对国家档案机构和全民集体记忆性质期望的变化,组织结构的根本变化和随之出现的‘后韦伯组织理论与实践’,现代文件的巨大数量和丰富载体,计算机和通讯新技术,政府和公民对信息的新利用以及在利用上的新限制,社会学理论和哲学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变化。因此,在档案思想中即将出现的‘后保管’模式,不仅仅是因为电子文件带来了困难。”[14]
正是由于在社会变革中思考和把握档案现象,所以库克的档案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实体走向建构,档案工作者的作用由中立走向中介。“库克认为,后现代社会,档案学的变化核心是:档案不再被视为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的、虚拟的概念;档案不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产物,而是个人或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积极体现;档案不再产生于稳定的、垂直的行政体系中,而是产生于现代网络中那种动态的平衡的体制。”[15]库克由此也深刻体会到各种社会因素在档案学、档案记忆留存中产生的作用。“以前普遍被认为是客观、公正、无私的东西,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主观成分”;“任何科学对于其内容、方法和人员的选择,所接受的标准,失败的原因无不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和利益,无不体现了更深层次社会的、语言的、意识形态的、性别的、情感模式和权力的斗争”。[16]在论述档案记忆的构建时,库克特别谈到权力对档案记忆的影响。“嵌入在档案馆和档案中的权力关系尤为重要”,“档案馆有权优化或是边缘化,它们既可以是特权的工具也可以是反抗的工具,它们既反映权力关系,又包含权力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有些人能够创建和保护档案,而另一些人则不能”,[17]如此等等。看到各种社会因素对档案学、档案记忆的影响,不仅为档案学融入更多的学术元素,增强其时代生命力;也使我们对档案记忆的分析更好地与社会融合,在社会中把握档案记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自库克的档案记忆观引入以来,档案记忆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理论的新增点。学者们围绕档案的社会记忆属性,档案与社会记忆的传承、建构和控制,档案与国家、民族认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国家记忆建构,档案记忆研究的学术坐标和研究纲领等问题,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截止到2013年12月,在CNKI数据库中,题目直接标明“档案记忆”的论文计29篇;在题目标明“社会记忆”的论文中,档案学成果约占30%。在国内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立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档案记忆也备受瞩目。2000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图情档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等都曾举办过以档案记忆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学术讲座;至2014年,已有4项相关课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果说1997年,库克引导中国档案学研究“走进记忆之门”,那么现在可以说档案记忆研究已“登堂入室”,在社会记忆研究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并已成为档案学的一种新范式。
不仅如此,由我国档案部门发起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实践项目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2002年以来,在青岛市档案局馆的示范带动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等一些大中城市档案部门相继规划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从自发走向自觉,已成为“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并正在向“国家记忆工程”、“城乡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数字记忆工程”拓展,为档案工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探索方向,更为档案记忆研究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理论场域。或许如库克所言,“这些以‘记忆’概念为中心的档案关注点”,“反映出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档案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后现代革命对于档案行业的社会使命的意义”。[18]
特里・库克的档案记忆思想对档案记忆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在社会变革中思考档案学发展等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虽然他的档案记忆思想还未能形成丰富的体系,留下一些遗憾,但或许正是这种缺憾,能留给后来者更大的创新空间。哲人其萎,我辈奋之!
参考文献:
[1][5][6][12][14] 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43~176.
[2]陈智为.档案社会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2~13.
[3]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概述[J].兰台世界,1998(11):5~6.
[4][10][17]Terry Cook. Archives, Records, and Power: 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 Archival Science,2002,2(1-2):1~19.
[7][11]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2):74~78.
[8]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3:13.
[9][13][18]特里・库克.四个档案范式――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档案学研究,2011(3):81~87.
[15]王静,王萍.评特里・库克以后现代思想诠释档案学[J].档案与建设,2005(7):10~13.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档案文献统计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基建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而作为其发展一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旨在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对CNKI(http:///)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与统计,以“民营企业档案”为关键词,共获得文献342条记录(1989—2013),删去具有新闻报道性质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重复发文等,共获得有效文献203条。笔者分别从期刊种类、发文时间、作者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期刊种类及分布
通过统计发现,与“民营企业档案”相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52种期刊上,其中与档案相关的有26种(159篇,占78.33%),大学学报9种(9篇,占4.43%),其他17种(35篇,占17.24%),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关注度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6种与档案相关的期刊中,核心期刊10种,共发文67篇,这说明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水平一般,研究层次较浅,质量不高。
(二)时间分布
从CNKI检索情况来看,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研究最早始于1996年,共有相关论文2篇,分别是陈嫔发表在《四川档案》的《浅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发表在《档案与建设》的《亟待加强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具体发文情况详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从1996年之后,随着年份的增长,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文献不断增加,特别是2005至2007年,数量达到最高值。这与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而有关民营企业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三)作者机构分布
笔者对文献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现来自学校的研究者有29名(占19%),来自档案局馆的研究者93名(占60%),有关公司企业的研究者14名(占9%),其他20名(占12%),这从侧面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四)地域分布
同样,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进行分析,发现: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西部以及中部研究较少,这可能与东部经济发达、政策水平较高、人们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有关,东部的民营企业发展也高于中西部,也可以反映出东部地区对档案重视程度高于中西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
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点:综合性、现实性、知识性、经济属性。综合性是指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从生产到经营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记载了企业的过去,预示着企业的未来;现实性是指它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积累、发展,同时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此外,还体现着企业的现实利益;知识性指民营企业档案包括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从企业创建者到企业员工的各种见解、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从民营企业项目活动的开始,就伴随着销售、效益测算、贷款资金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就使其档案呈现出经济属性,此外,它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民营企业档案是以有形资产存在,是企业特殊的资产[2]。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形形,宗培岭教授在《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中按照其基本形态做一个大体的表述,他认为: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程度划分,包括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分散管理;按其管理对象划分,包括档案综合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信息一体化管理;按管理形态划分,包括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以上划分只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形态做了大体上的描述,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能是好几种模式相互交叉进行的[3]。另有学者从企业内部档案机构的设置情况、档案保管地点和集中程度方面,将其管理模式分为两大类:自主管理与社会化管理。自主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规模、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具体又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集中与分布结合式。社会化管理是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4]。
文秘专业知识有些什么内容?
文秘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办公应用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数据处理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10,各类安全防护软件和压缩工具软件WinZip9.1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DV等常用办公用具及其简单维护。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数字档案;概念;辨析
1 涉及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文献数量情况
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是近些年来档案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概念。在许多文章中更是同时出现。笔者对中国知网的文献进行了检索(以下文献数据也均来自知网),表1是1997年至2012年涉及这三个概念的文献数量检索统计。由表1可见,近15年来,期刊文献中涉及这三个概念(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的文献数量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个概念在同一文献中同时或两两同时出现的频率也在上升,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将三者混淆使用或概念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
2 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档案数字化”的文献是1993年贾惠波在《档案学研究》上发表的《光盘在档案存贮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1115篇文献涉及“档案数字化”概念。
国内最早对“档案数字化”下定义的是李筱春。2002年,他将“档案数字化”定义为:“档案数字化是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档案信息领域的应用。档案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把传统的档案信息,如文字、数值、(单色的和彩色的)图形、(静止的和活动的)图像、声音等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另一个是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传统的档案信息。前者是为了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后者是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由计算机输出给用户。”[1]
之后有122篇文献对“档案数字化”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屠跃明、翟瑶认为:“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2]
对档案数字化的定义有两点共性:一是与计算机技术有关;二是将其他载体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不同之处:一是数字化过程是否可逆;二是单一转换与综合利用的区别。
3 数字化档案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数字化档案”的文献是1986年洛克里奇、张春艳在《国际地震动态》上发表的《美国全国地球物理资料中心的自然灾害活动》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5228篇文献涉及“数字化档案”概念。与档案数字化不同的是,在这5228篇文献中,只有4篇对“数字化档案”下过定义。
国内最早对“数字化档案”下定义的是邹悦,2005年,他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数字化档案指的是传统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化形式的档案。”[3]郑重认为:“数字化档案是指由办公自动化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并指出:“它从形成开始,就是数字形式。”[4]李殿环认为:“数字化档案来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进程,网络化办公与无纸化办公的出现,各机构生成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后作为电子档案存储在档案馆。另一部分就是馆藏的纸质档案、照片、胶片等传统档案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5]
对于数字化档案的定义差别比较大,有认为是“电子文件归档”后的产物;有认为是“传统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化形式的档案”;还有认为前两者都是的。
4 数字档案的概念
国内最早提及“数字档案”的文献是1979年李志豪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的《谈谈商业一级站会计统计结合的实践》一文。截至2012年10月共有7558篇文献涉及“数字档案”概念。而对“数字档案”下过定义的只有13篇。
国内最早对“数字档案”下定义的是宋岩。2005年,他首次将“数字档案”定义为:“数字档案是指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历史记录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所得数据记录保留在盘、片等载体上的一种档案。从记录方式来说,数字档案是用计算机语言,将历史记录数据化的形式来记录的。……从载体来说,它摒弃了人们常用的纸张等常用的载体,而用磁盘、光盘等载体。”[6]
何贞健将“数字档案”定义为:在“工作中形成的归档电子文件以及与其相关的元数据、背景信息”。[7]赵丽荣认为:“数字档案是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与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总称。”[8]
对于数字档案的定义同样差别比较大,有认为是“归档电子文件”的;有认为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的;还有认为前两者都是的。这同对数字化档案的定义一样,也就是说数字化档案与数字档案成了同一概念。
5 对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的思考
5.1 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处理等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化为0和1组成的数码序列,然后存贮到磁盘、光盘等物理载体上的过程。简单地说,档案数字化是将非数字形式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这里有三个要点:一是档案数字化的对象是档案;二是档案数字化的对象是非数字形式档案;三是档案数字化是一个从非数字形式档案向数字信息转换的过程。广义的档案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就是将手工检索的纸质档案目录录入计算机,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全部数字化,主要是纸质档案的全文内容数字化。档案全文数字化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档案全文内容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将文字形式的档案经光学字符技术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两种不同方式。
所谓数字化档案,就是将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档案,利用计算机、扫描、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等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化为0和1组成的数码序列的档案复制品。也就是非数字形式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形式的档案,是非数字形式档案数字化后的结果。简单地说,数字化档案就是非数字形式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仅指狭义档案数字化后的结果,广义档案数字化的档案目录数字化结果不包括在内,档案目录数字化的结果不是数字化档案,而是管理、利用档案的辅助品。
档案数字化是以保护数字化档案母体存在和利用为目的一种档案保护和利用手段。档案数字化过程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相应的数字化设备,采取规范的数字化标准产生数字化档案的过程。
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数字化是形成数字化档案的过程,数字化档案是档案数字化的结果,没有档案数字化就没有数字化档案。
档案数字化的目的与产生数字化档案的目的一样,是为了使档案利用工作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提供远程和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提高档案信息检索速度,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保护档案原件,从而充分发挥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馆藏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5.2 数字档案与数字化档案。所谓数字档案,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直接形成以数字代码记录的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数字档案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型的档案,它是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档案的一种新的形式,并将成为档案的主要形式。数字档案包含着一切档案的要素,它产生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并且是直接形成的数字历史记录。尽管数字档案存在着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而只有经过计算机特定的程序解码,通过输出设备使它还原再现,才能人工识读;存在着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数字档案从产生到归档管理再到利用都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存在着信息的易变性,数字档案在其生成、处理和管理等过程中,其信息内容极易被修改,等等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数字档案成为档案家族中的一员。虽然数字档案存在着原始记录性和法律效力的认可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措施的到位,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法律效力,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满意的解决。但这既不影响它的档案特征,也改变不了它的档案本质属性。数字档案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档案。
而数字化档案,正如上文所述,数字化档案只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产物,数字化档案是非数字形式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不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它不具备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品也并不能等于被复制的档案本身,因此,数字化档案不是档案。
对于数字化档案不是档案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对档案缩微复制品的认识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摄影技术的发明,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新的记录形式,也为档案的存储增加了新的形式。在摄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缩微技术就是这种新的存储形式在档案存储方面的具体运用。摄影技术为档案增添了新的成员——照片档案,也为减少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增添了新复制存储形式——档案缩微复制品。运用摄影技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就形成了照片档案。照片档案包含档案的一切要素,具备了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档案。而运用缩微技术对档案原件进行处理就产生了档案缩微复制品,档案缩微复制品是档案的复制件,而不是档案,它并不具备档案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对于档案缩微复制品,虽有不少人称其为“缩微档案”,但是,“缩微档案”并不是档案,而且“缩微档案”的说法,只是一种简化不规范的说法,不能望文生义地就认为“缩微档案”是档案。虽然“缩微档案”是不是档案,也曾有过争议,但基本上否定了“缩微档案”是档案的看法。在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词典》中,就没有“缩微档案”一词,而只有“档案缩微复制品”一词。对“档案缩微复制品”的解释是:“将档案按一定比例缩拍在感光材料上制成的缩微品。”“一般可以作为档案原件的代用品,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9]《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中收录的是“缩微品档案”一词,解释为:“利用缩微摄影方法制成的档案原件缩微品”,“缩微品档案是档案原件的副本”。[10]两者强调的都是档案的复制品。数字化档案也同缩微档案一样,不是档案,只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档案复制手段,增加了一种新的档案存储形式,添加一种新的档案复制品。数字化档案确切的称谓应该是“档案数字复制品”或者“档案数字形式复制品”。
那种将数字化档案定义为:既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后作为电子档案存储在档案馆的,也包括馆藏的纸质档案、照片、胶片等传统档案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的;以及那种将数字档案定义为:数字档案是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与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总称等的认识,都是将档案与档案复制品混为一谈,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什么是数字档案,也不利于档案学术研究。为避免概念混乱,建议放弃“数字化档案”的说法,改称为“档案数字复制品”或者“档案数字形式复制品”。并给“数字档案”正名,将所谓的“数字化档案”——“档案数字复制品”排除在“数字档案”之外。
5.3 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与数字档案。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这两个概念,虽然看起来都有“数字”和“档案”,但是它们与“数字档案”一点关系都没有。数字化档案就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结果产物,档案数字化过程是由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对所藏档案进行的数字化加工,而在这个由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做的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并不产生新的档案(数字档案),数字化档案的产生完全由档案管理部门掌控,数字化档案仅表示是档案数字形式的复制品。而且,档案数字化不是简单把档案扫描成图片,数字化档案也并非是电子图片,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化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数字档案的产生则完全是另外一个过程,它是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是真正档案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由档案管理部门加工形成的。厘清它们的关系对于认识什么是数字档案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网站集群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2-X-68。
参考文献:
[1]李筱春.手段 途径 结果——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三者关系浅析[J].兰台世界,2002(3).
[2]屠跃明,翟瑶.档案数字化的元数据研究[J].兰台世界,2012(14)
[3]邹悦.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郑重.浅谈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A].江苏省档案学会: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江苏省档案学会,2002:7.
[5]李殿环《基于.NET的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和开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6]宋岩.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肇庆学院学报,2005(6).
[7]何贞健.国土资源数字档案标准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6.
[8]赵丽荣.关于数字档案馆构建的深度剖析[J].西部资源,2011(5).
[9]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360-361.
>> 学术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论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写作 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公安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管窥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教育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作者邀请 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中医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解析 学术论文“结果与讨论”写作规范 浅谈学术论文摘要写作 编辑视野下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城建档案学术论文写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2/8.
[2] Dewey, John. How We Think[M]. New York: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3] Facione O’,P. 1990.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4] Geertsen, 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 [J]. Teaching Sociology, 2003(1).
[5]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陈亚平,刘枫.英语学院2008级新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 [J] .北外英文学刊,2010(1) .
[7]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9]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0] 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6).
[11]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2010(1).
[12] 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8).
[13]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 罗仕国,秦艳,黄宗杰,梁叶丽,孙莉莉.关于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讨论[J].广西教育,2009(3).
[15]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
[16]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
[17]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十、《国际贸易与实务》
国际贸易是涉外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 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尤其中国即将进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国际运行的贸易规则的应用人才。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 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常见的国际贸易方式。
涉外文秘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涉外文秘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涉外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敬业、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具备涉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能从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涉外秘书高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语法、商务英语、外贸单证与函电、中国文化概论、文书档案学、商务礼仪、形体、茶艺、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文书写作、公文写作。
实践环节: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四、校内实习实践
该专业拥有学院“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实战、实践平台,学生有大量到实训室进行实践的机会,并有专门的办公自动化机房让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同时拥有专门的档案室、办公实训室作为实践场所。本专业的学生经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从事礼宾服务、会议布置及管理、现场速记及速录等实践操作。
另外本专业在校内拥有专门的化妆实训室,化妆实训室内有专门的化妆设备及精心设计的化妆镜等供学生们进行专业化妆形象设计的演练;为了拓展本专业的就业面,我系酒店客房实训室可供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餐饮、饭店、客房服务的演习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宽度;专门的形体房,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进行礼仪培训的专门实训室,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外在气质优雅的涉外秘书人员;茶艺实训室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而设,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形成由内而外的气质美。语音室、电子计算机机房、红外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更是本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必备的实训操作舞台,在加上我系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实践课”构成了完善而又多样的校内实习实践平台。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未到毕业时,便有用人单位到系内提前预定学生。
五、教学成绩
学生毕业前需要考取英语类、计算机类、普通话、职业资格四类证书。
英语类证书包括全国应用英语A级、全国四六级、PETS几种,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计算机类证书包括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VF、NIT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职业资格证的类别比较多,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秘书及涉外秘书资格证、公关员、营销师、茶艺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无尽的砝码。
计算机类考试最终学生能够达到100%的通过率;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的占该专业总人数的93.5%,一级甲等水平的占专业总人数的6.5%;英语类证书的通过率可以达到100%;职业资格类证书通过率最终可以达到100%,其中茶艺师的通过率为100%,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100%,涉外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99.6%。
在自学考试中,我系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我系07级刘艳辉同学在毕业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语专业的笔试课程,只剩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两门课程;08级刘海真同学也在毕业之前考过了自考英语十门课程,只剩下一门笔试课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
另外,在每年举办的文秘专业技能大赛中,都能凸显出优秀的同学。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赛中,我系08级刘书菲同学等获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