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7:0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物流链与物流成本
第一,物流链。
煤炭企业的业务发展,主要就是煤炭经营贸易。其过程就是从供应商取的生产物资,生产煤炭,随后进行煤炭的加工,最后再由销售商销售到最终用户进行及后续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像是一条链条似的,所以被称为煤炭企业的物流链。而物流链则是包括了采购运输、库存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再处理、配送和信息服务等环节,是提供及时优质服务和减少物流资金为目的。
第二,物流成本。
在煤炭企业物流中,物流成本是指材料和产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和时间上所耗费各种资源的劳动和货币表现的综合体。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在供应上占主导地位的作用。
二、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第一,阶段性问题。
在如今的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就是供应阶段和销售阶段的问题。
供应阶段的问题。煤炭企业对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采购目前处于初级的管理模式中,缺乏准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采购计划,导致会时常出现信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非法现象的出现。
销售阶段的问题。企业的销售态度散漫,质量控制不精准,运输、仓储中可能会造成产品耗损的情况预估错误,如运输路线的长短,配送点的错误,这些都是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而煤炭企业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跟踪监管机制,这是其销售阶段的一大重要的弊端。
第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在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中,大多数的物流管理者文化程度较低,具有中专文化以上的员工的仅占整个物流部门人数的7.5%,其余的文化水平均低于中专。而先进的物流管理设备得不到充分的管理和应用,大大落后于其他公司企业的物流管理。
科学性的缺乏。体制的日新月异,而很多煤炭企业的供应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还在原体制下运转;物资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库存管理方法仍是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不能够及时并且准确的发现库存的问题。而且,在采购时的不规范行为,计划不精准是造成材料大量积压的元凶。
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益不佳。大多数煤炭企业在仓库的布局上、物资的存放以及装卸搬运的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而且短时间内,传统的仓储管理方式不易轻易废除,给物流管理系统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而这些也正是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无法实现现代化、一体化的重要问题。
三、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有计划的做好阶段性的成本管理控制。
根据各企业内部的财务以及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各个阶段的年计划、季计划以及月计划的工作目标。建立严谨的成本核算体系,最大限度的明确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只有数据真实,才能制定完善的全年阶段性计划。
第二,强化人才的吸收与培训。
现代煤炭管理物流人员的特别是高层领导必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而又完善制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必须在开展与大专本科院校的合作的同时,做好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第三,煤炭物流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
在煤炭物流管理体系中,不管是采购、生产还是销售,这些信息的收集不能局限于老传统,煤炭物流管理的想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信息的完全准确、真实。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必须的依托企业稳定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有着准确真实的交易记录。在这种种的信息搜集办法中,必须要使煤炭物流管理具备完善的网络化建设,形成“B2B”体系,使得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方式上升到准确的“门当户对”的状态,实现物流信息的完全现代化、信息化。
第四,实行“分离”制度以及独立化核心业务体制。
鉴于煤炭企业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现状,大型的煤炭企业可采用独立“分家”的办法,将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的“物流中心”和“事业部”,将其变为旗下的“子公司”易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随后将“子公司”分工细化,类似于“企业办公化”的特点。实际上是将运输和服务还有外包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三方物流企业,将三方的主线合二为一,集中到最主要的核心业务上来。
四、加强煤炭物流管理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物流管理部门应该寻求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将其双方存在的效益利害关系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先是可以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双方对利润之间的影响,而后对于资料和服务水准可从战略角度的方向来思考。为了正确协调和处理成本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必须要有高水准的大量库存,多样的品种以及足够的经费。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在这样物流行业发展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呢?作为专业带头人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 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 “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辐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引领带动及辐射作用,多开展省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交流会议,利用先进的实践实训设备设施,针对省内部分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设备等欠缺,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现状,为兄弟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及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培训。在原有对口支援院校的基础上,增加对口支援院校数量,共享教学资源。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加强措施
【分类号】:D80
在煤炭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降低成本,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物流作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一环,贯穿于其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质量的提高必将对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煤炭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不够规范化
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销售计划脱节,物资采购手段落后,物流管理缺乏规范化。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和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普遍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2、缺乏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和物资供应的计算机管理以及内部信息、库存资源的共享,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企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转换,由于对设备和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地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
3、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相当多的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或者“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没有得到企业物流管理者的关注,企业缺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4、供应物流运作体系不够科学
供应物流整体规划不够科学完善,物流战线长,配送效率低,管理漏洞多,特别是物资需求计划性不强,无计划采购或先采后补问题较为严重,既影响了批量采购效益和配送效率,又造成了供应物流环节上的疏漏。
5、库存仓储管理落后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得到彻底改变,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阻碍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
6、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物流企业或煤炭企业供应公司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较为薄弱,企业自行培养的力度也不够,使得职工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企业物流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供应物流的工作质量较差。由于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较少,中高级物流专业化人才极为稀缺,最终使得企业物流管理创新动力不足。
二、提高煤炭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规范物流管理
现代供应物流与传统的物资管理有着巨大的区别,它改变了“重供应、轻服务”、“高高在上、坐等领取”的传统管理方式,代之以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人性化服务,真正成为了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抛弃以满足供应为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解决好服务观念淡漠、服务质量低劣的问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2、建立高效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与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实现物流信息化,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把物资计划、采购、资金、仓储的管理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通过网络把生产单位连接起来,及时掌握各单位物资采购、使用、管理的动态,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供应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
3、建立物流成本考核体系
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仓储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空间巨大。要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根据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结构,制定相应的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反映物流成本,注重物流成本整体效益,以实现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4、构建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的管理体系
全面加强物流配送管理,充分利用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利用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制订和选择科学的配送流程,改进理货、配货、配装等薄弱环节,开辟物流配送绿色通道,合理安排配送路线,尽可能地减少倒装转运次数和环节,避免无效装卸和搬运,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费用,并根据煤矿生产特点,建立24小时物资配送调度制度,提升物资配送效率,确保所供物资及时安全到位。在物资配送过程中,运用卫星定位和视频跟踪技术加强对物资配送的监督,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5、优化库存仓储结构
煤炭企业要根据实际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储备定额和库存结构,对积压、毁损和报废物资及时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对于通用的材料,可与供货单位建立起稳定的供求协作关系,实行代储代销,进行定期结算,以减少资金占用。对于价格随季节变化较大的材料,可按价格变化趋势和企业需求量,进行合理的采购和储备。加强物资材料的统计和稽核工作,随时掌握材料储备和资金定额的执行情况,对超额储备以及质量不合格、不适用的物资要坚决拒收,以避免造成新的积压。
6、强化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作。加强内部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在岗职工的进行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现代物流形势的需要。
三、加强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意义
1、优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企业供应系统成本
据统计,目前我国铁路货运空载率在46%左右,公路空载率更是高达50%以上,减少空载率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集团物流公司的成立,使所有的物流资源都集中到一起,便于统一管理调配,便于集团公司采取先进的物流工具。
2、为煤炭集团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
物流公司提供煤炭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集团总公司及各下属公司收集充分的市场信息。使集团公司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在煤炭供应紧张时加快生产,获得一个好的价格;或在煤炭供应剩余的情况下减产,避免煤炭积压,使得下属公司相对狭小的信息网络得到大幅的改善,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物流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物流管理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所以,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实践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课教学为主,配以虚拟案例与模拟情景的实践教学。而为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实践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2.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合作育人机制还远远不够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原因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差和适时性不强,关键是学校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只有校企共建,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才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1)“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探索;(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建设;(3)“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设;(4)多途径、多载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建设;(5)全方位、立体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建设。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探索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做这样的界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物流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应配套建设相应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等支撑系统,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构建了一套“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职业能力分成:点(基本操作技能)、线(专项技能)、面(综合技能)、体(岗位技能)四大模块,针对该四大模块职业能力的形成,遵循递进式教学规律,采取相应的单项技能实训、单项任务实训、综合业务实训、岗位顶岗实训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以“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为平台,形成企业参与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及人才共育共管机制,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研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实践教学具体管理工作由委员会下设的专业建设工作部负责。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可制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细则》、《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工学结合相关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该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设计多层次的能力递进式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图3所示。基于多层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遵循递进式教学规律,设计与“点”、“线”、“面”、“体”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于“点”(基本操作实训),主要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例如,《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货物验收、货物堆码、仓位选择等基本操作,在仓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对于“线”(专项业务技能的培养),则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例如,货物出库专项技能的教学,便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对于“面”(综合业务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训赛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例如,仓储配送实务综合技能教学,设置为期两周的计划单列实训教学来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别扮演不同岗位角色,通过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实训,各团队之间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优胜的团队直接参加每年一度的学院技能文化节相关项目的决赛,决赛的优胜团队入选省赛、国赛候选队进行集训。对于“体”(岗位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来完成。工学交替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寒暑假进行的社会实践,二是利用学院的专业实体进行校内兼职实习,三是利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多途径、多载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依照校企合作协议,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人力资源库,实行资源共享,互聘交流。专业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建立的“教师工作站”实践学习。充分发挥“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基地”的作用,与企业合作,对专业骨干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实践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校中厂、厂中校、企业教师工作站、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场所进行教师实践培训,解决了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缺乏载体或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
4.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了能满足“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要求的全方位、立体化校内外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应满足以下条件:(1)能满足“点”(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要求有仓储作业、集装箱运输等校内实训室;(2)能满足“线”(专项技能)训练要求的有服务营销、综合运输优化等实训中心;(3)能满足“面”(综合技能)训练要求的“校中厂”、“综合物流实训中心”、专业社团等载体等。(4)能满足“体”(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的“厂中校”、“校中厂”及校外签约实训基地等。
四、探索与建设成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遵循了阶梯性、连续性、创新性几个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基础,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环节及其内容,分层次、按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为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打造了坚实的平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理实一体、任务驱动、训赛融合、工学交替等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五、结束语
学生从小在学校接受灌输式教育,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课本有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在物流企业实习时,实习生不太适应从学生到职员这种角色的转变,一部分人不能主动去思考和学习,被动地等待别人指导,把“眼高手低”当自信,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甚至面对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与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发生面对面冲突。企业出于生产安全与效率的考虑,将实习学生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岗位,没有机会轮岗换岗,不能按计划学习各个岗位的职业技能,接触企业核心技术岗位的机会很少,实习学生容易感到工作内容单调乏味,专业不对口,得不到技能上的锻炼[2]。同时企业与学校在实习内容和师资上缺乏明确的责任与分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缺乏商讨与论证,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工作场地、工作情境时,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和无所事事。总之,对实习环境的不适应、对实习岗位的抱怨、对实习内容的不认同是学生产生消极抵制情绪的主要原因。
2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策略
实践性和操作性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特性,而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长效、稳定开展,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乃至政府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2.1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
在顶岗实习实施前,校企应合作建立实习管理机构,通过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等相关制度保障委员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校、企、政”三方专家组成,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生管理细则、实习安全管理细则、实习成绩认定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采取例会和专题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实习企业的沟通,共同商讨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合作编写顶岗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研究符合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将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内实习实训中。编制和归档整理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监管协议的有效履行。
2.2加大对顶岗实习的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要从行动上重视顶岗实习,不仅给予制度和组织保障,还要有一定的资金、设备和师资等资源投入。随着资源的投入,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确保顶岗实习内容、场地、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与企业的联络,学院投入一定设备和资金在物流企业开辟企业课堂,建立联络办公场所,现场研讨实习教学内容,解决实习计划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把学校的职业核心课程设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相脱节。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每年轮换教师下企业实践并且指导顶岗实习,给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和绩效工资方面一定倾斜,让更多资深教师能积极投身于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中来。校方指导老师要提高顶岗实习参与度,定期通过电话、QQ、班会、下企业巡视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编写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日记,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与实习单位保持融洽关系。
2.3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的宽口径专业,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联系更多综合型物流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挑选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环境去顶岗实习,以提高实践与就业能力。专业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从细节入手,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进行沟通,如何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和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顶岗实习的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善于实习的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计划里,实习往往是指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实习的内涵丰富起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包括第二学期认知实习、第四学期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侧重通过参观和体验了解物流企业结构、企业文化、工作岗位和企业核心业务作业流程,该实习往往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教学顶岗实习是在第四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4周校外企业轮岗实习,以熟悉每个关键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业务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具体操作规范。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自选或学校推荐的企业完成为期半年的岗位实践,以提高其从预就业到就业的平稳过渡[3]。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周密计划,让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完成企业的培训和生产任务,通过校外认知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渐进式过渡,解决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效益问题,对确实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顶岗实习教学活动。
2.4转变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消极态度
现代物流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具有科技创新、开发人力资源等重要意义,意识到实习师生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企业,发现物流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企业要开发校企合作能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合作平台,让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不再是负担,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3结语
关键词:流程顶岗实训;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室
一、物流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通过物流企业调查,建立实训基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
企业认为教育与己无关,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以前有合作的一些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不大,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仅仅只是送学生到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训内容根本和教学脱节,不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或者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限,导致不能够产生合作的行为。
(二)合作能力缺乏
企业疑问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例如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大多数学校合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才向企业寻求合作,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没有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企业参与动力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有大量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害怕最后导致落空现象的出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已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善的保障体制,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合作的层面低,合作的稳定性不高,不注重长期性,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主要解决方案
(一)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领导工作
学校要成立流程实训基地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在组织上有保障机制,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学院统一布署,创造性地此项开展工作,建立“物流项目工作室”。将流程实训基地建设以项目的形式融入项目管理,长抓不懈,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二)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专业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流程实训项目作为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专业应在企业参与下,对所有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组合,调整课程的比例结构,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立实训课程的实施方案,对具体实施计划做出明确的规定,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流程顶岗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是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与实际物流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必由之路。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老师们要多融入社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时,会受到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深受启发,能够从中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自身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业务水平会再上一个台阶,带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一方面能够接触了大量企业的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这在书本中是不能获得的,而且能够加深对生产实际的了解,提高了自身能力和水平,又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入研讨教学的实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这样能够跟上时代的节拍,缩短书本与实践的距离。“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又一显著且高效的培养手段。此项工作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必须靠做长期的实质性工作才行,要把工作落到实处。
(四)创新实训形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流程顶岗实训基地的合作切入点可以按流程的形式进行实训。采用流程的形式实训基本能解决企业的以上顾虑。学生轮流到企业实训,企业可以将实训岗位固定又不会造成人员的突然减少,这样学生能对物流的核心技能岗位多些了解,对将来回校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制定实训流程,加强管理与考核,使流程顶岗实训基地能真正起到实训的作用
流程顶岗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流程顶岗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建立健全与实施《流程顶岗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训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流程顶岗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训方案,包括实训计划、实训指导、实训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流程顶岗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科学化。实训过程中,要改变学校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要以企业用人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实训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练习,找到自己的发展长处和兴趣爱好,也充分发挥了流程顶岗实训基地的作用。
三、建立流程实训基地特色
(一)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学生流程实训的常态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成雏形
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物流项目工作室”,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机制建设固化项目实施,重点开展学生流程实训项目,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共同设计实训流程,校内教师和企业师资共同进行实训指导,使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实现“双赢”,初步实现学生流程实训的常态化。
(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化流程实训,固化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结合企业关键岗位需求,将流程实训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进入课程体系,避免了实训项目的随意性。同时,充分考虑校内课程与流程实训的前后衔接,使项目的开展真正成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国内煤炭企业物流系统特点
煤炭物流多指矿井开采过程中的物料供应,与其他类型的工矿业企业相比,煤炭物流供应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
1. 物流过程的复杂性
煤炭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描述为地下开采运输过程,甚至可以认为是地下建造的过程,煤炭生产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可想而知。煤炭物流供应系统主要有人流、风流、水流、动力流、煤炭流、矸石流和材料流等7 种常见物流形态。这些不同的物流形态既有耦合关系,又相对独立地存在于煤炭生产中。其中材料流涉及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品种复杂、数量不定,关系到施工质量和人身安全,它流量大、过程复杂,对煤炭高效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使用高效可靠的机电产品可以避免事故发生。
2. 供应物流起主导作用
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并没有直接联系,它们各自成体系,几乎不受对方影响。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煤炭企业的材料物流中,供应物流成本约占全部物流费用的70%,起主导作用。因此,为保证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应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供应物流优化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以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生产状况的物流供应体系。
3. 物流路线长
我国的煤炭企业多为按井田进行划分进行,每个企业都由若干个分布于一定范围的生产矿井构成,这些矿井普遍远离城镇和主要的交通干线。煤矿安全生产中物料的长距离运输将成为严重影响日常煤矿生产的安全保障,为了满足煤炭企业生产需求,就必须对物流供应路线、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
4. 物流结点多
煤炭生产物流供应往往不是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多次转运。物料供应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总库、矿仓库、区队小仓库及井口仓库等多个物流结点才能投入到生产中。目前落后的物料运输方式及不合理的物流结点规划都将极大影响煤矿安全生产效率。由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物资储备量较大,导致了煤炭生产过程中出现多次停顿,极大地影响了煤炭安全高效的生产要求。
5. 作业场所变动频繁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物流方式和搬运工具都会随着采掘现场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都会导致煤炭物流的多样复杂性。随着煤炭企业生产过程的进行,矿井采掘工作面及开采施工现场将会随着采掘推进方法的改变而随之改变,且矿井周边自然环境也在不停更变。为了保证煤矿工作面生产工作安全进行,就必须要求物流供应多样化。
安全生产中物流管理问题剖析
目前国内煤炭企业供应物流系统对煤矿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有着极大影响,经过相应的拓展研究后可以发现,为避免我国煤炭事故频发,目前的煤炭供应物流系统中存在着的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煤炭供应物流管理水平低,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低
我国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不高是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隐患之一,它直接导致煤矿安全生产中物料运行效率低。为避免因物料供应导致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需要针对物流管理问题进行相关改革。目前业内对供应物流系统优劣的评价已形成一套体系,主要通过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5 个主要因素对物流系统进行分解剖析。这5 个关键因素代表了评价体系中对物流品质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其用于评价我国煤炭行业供应物流系统。通过对这五要素进行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往往只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多的经验,特别在物资保管保养和废弃物品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通过其他4 个要素的评价会发现,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物流供应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譬如仓库布局不合理、物资存放不科学或装卸搬运环节不配套造成的重复搬运、多次作业,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严重。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等行为导致材料积压现象严重,材料及产品的多次中转运输和中间环节延误致使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障碍。因此,作为煤炭物流供应中的首要问题,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顺利确保煤矿高效安全地生产运行。
2. 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物流观念
煤炭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不能清楚的认识到生产过程供应物流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保障的重要性、加强供应物流管理与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关系以及良好的物流供应管理所能够为煤炭企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增强管理人员物料供应保障观念对于煤矿企业的高效生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3. 没有系统具体的煤炭企业物流供应管理标准
我国煤炭企业物流供应系统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的行业标准,主要体现为材料物流供应计划与矿井生产、销售计划脱节,物流系统管理可靠性低,供应中物资采购方式、方法落后,管理运行中缺乏明确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譬如目前煤炭企业物料提供方面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物料供给管理办法,这种传统的方法无法及时准确地为煤矿提供必需的产品及安全保障物料,极大得延误了物流供应,不仅对煤炭企业造成利益损失,更使得煤矿生产运行中存在事故隐患。
4. 物流信息体制不健全,传递和处理技术落后
在煤炭生产企业内部,生产工作的恶劣环境以及体制建设不健全会造成物流供应过程中信息不畅,甚至会造成物流系统出现故障、中断,这些不健全的体制和落后的传输技术对煤炭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高效安全的矿井生产。
5. 物流管理基础工作不健全
我国煤炭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许多基础工作并不健全,这些不足限制了煤炭生产企业全面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影响煤矿安全生产效率。
安全生产中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以上对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物料供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煤矿生产中的供应物流问题需亟待改善。为了改进煤矿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具体改进工作建议。
1. 建立适宜的物流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一般的国有大型煤业集团均下辖众多二级单位,多者可达十几甚至几十个。这些二级单位大都以集团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成立,在物资管理体制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分散管理、各自为政 ;有的则是少部分集中,大部分分散。目前这种以分散为主的物流供应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这不仅会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更会严重制约了我国安全高效的煤矿生产道路。为了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物料供应管理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煤业集团宏观综合协调的物流管理体制。针对目前国内频现的由物料供应问题而导致的煤矿事故,煤业集团需综合分析制定适应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统一的物流管理制度和全面具体的细则,并要求下级单位在物流过程(如采购、库存、运输、配送等)进行细致的改进。由于我国煤矿生产地域环境以及企业运营方式不同,也需要允许下级单位针对各自的生产特点建立更加高效可靠的物流供应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确保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利润。
2. 重点改进供应物流管理
根据煤炭企业供应物流系统的特点,可以看出供应物流在企业物流系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物料供应极大地影响着煤矿生产过程,供应物流管理合理化对煤炭企业物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煤矿生产中的供应物流由两部分组成 :生产用的物料产品送至企业仓库的外部物流和仓库存储并将生产所需的产品送达到现场的内部物流。从这两部分来看,供应物流具有起点多、线路长、回收复用量大等特点。从物流过程来看,物料供应管理是否合理将会影响煤矿生产运营,为了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需要针对煤矿安全生产制定必备的物流采购需求,实行科学的采购决策,并根据煤矿生产环境特点确定待采购物料产品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采用先进的采购方式进行招标采购、议价采购,保证合理采购,为后续的库存、运输等供应物流环节合理化打下基础。从煤炭企业的特征分析,应当在煤炭企业内部实行物料配送制。这种先进的物料配送制有利于物料及时顺利地送至生产工矿,还将降低由于工矿生产中因设备故障及物料供应不足而造成的煤矿事故。具体来说,这种物料配送方式就是按照物资管理范围,依据各煤矿生产单位的物料需求计划组织货源,统一集中采购进货,并且在物流中心进行分拣、配货,确保可以按计划及时送货到煤矿单位,有利于保证物料供应系统可为安全生产过程提供可靠的生产设备。
3. 构建先进的电子物流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院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示范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资源优势与培养特色来看,高职院校目前主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本文拟就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探讨。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专业名称应采取“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应体现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在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上有所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
对于示范性专业的内涵与功能,林年冬认为:示范性专业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的地位。示范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
对于可操作性而言,将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应在调研分析物流专业领域的行业与产业背景以及物流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的培养特色,重点突出物流专业的示范性与特色,确定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此外,应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适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广东省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港口、保税区、空港、铁路等物流节点对区域物流的集散和辐射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广东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办学资源许可和时机成熟时,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际快递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UPS已成为2008奥运会物流及国际快递的赞助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也正式落户广州,各大快递企业急缺国际快递方向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可考虑设置国际快递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为这些领域提供合适的人才,在加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专业教育的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建设物流示范性专业,要坚持“首在创新,重在建设,贵在示范,优在特色”的指导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岗位类型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具有示范性和特色的专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由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本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剖析、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指导、毕业生就业机制、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例会,讨论在专业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和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依据上述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确定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教学职能,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益,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示范性专业建设关键的环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均衡合理,同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此外,借助外部优秀的师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坚持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特色,按照模块化思路,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可把专业课程分类组合成6大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弹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使二者相得益彰,并可增设选修课程,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实践国外职业教育界广泛采取的小组学习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顺利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除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外,重点应放在物流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
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校外企业参观实习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合作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
应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从业要求组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
教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应依据各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教学体系中持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资格认证做准备。
职业资格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可以集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确保认证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林年冬.品牌专业的示范性功能刍议[J].高教探索,2005,(4).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董大奎,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创新和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6]潘启富.关于构建《广西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
1.1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须改进。由于体制和文化上的原因,人们对许多事情缺少思考和认识,或者说思考和认识不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亦缺乏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每日的工作程序流程仅限于读者和用户所需不厌其烦、热情服务,保证文献正常流通的管理和维护,但达不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这一图书馆追求的目标。这种现象是图书馆现行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现。图书馆原来的管理运营模式自然被新形势、新时代淘汰,如不进行改进,不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加强图书馆管理优势。势必失去图书馆本身生存的空间。
1.2新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应创新。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首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读者和用户,包括各行各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图书馆的需求,甚至要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利用网上采访、咨询、多媒体传输,网上数据套录、图书借阅预约,网上海外图书馆资源的相互钩连,利用网上资源按各类读者和用户需求进行主题数据库的重建,图书馆在新形势下便能融入市场浪潮里寻求自身价值,在激烈的社会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一席之地,各类图书馆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引进科学的管理。利用现代技术――科学的图书物流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图书馆是为了读者和用户所需提供文献服务,提高满意度,并尽可能获得读者和用户的支持,图书馆才得以生存。
2.面对挑战,图书馆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2.1在新形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藏书配置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必须树立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必须考虑其投资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盲目投资图书的采购,需要有一整套的准确、灵活、及时的反馈信息,敢于改进过时的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读者和用户对图书馆藏书的使用要求部分。甚至努力组建能满足新形势下读者和用户对图书馆提出的合理要求的机构和设施。利用一切可能措施,创造竞争优势,创建优良环境,才能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
2.2老套的图书采购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进程和发展,远远达不到读者和用户的要求。那么如何使我国图书馆采购即物流配送水平达到较大地提高呢。笔者认为,目前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物流网络资源,尽快改革完善我国图书物流配送体系,寻找出更有效、更快捷的图书物流配送方式,有效地组织馆藏、科学管理库存文献和熟练掌握网络上信息储存规律,尽可能低成本、低消耗,达到高质量、高效率。这样不仅增加了藏书品种和藏书数量,而且提高了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质量。创造优势吸引广大读者和用户。
2.3加强图书馆物流研究,使图书馆物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图书馆物流是由社会物流和图书物流的现状决定的。但社会物流与图书馆物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由于图书物流具有特殊性,不论社会物流发展到了某种程度,社会物流的功能也不可能全部覆盖图书馆物流,图书馆物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图书馆物流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它是根据读者和用户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来决定的,图书馆物流与生产过程,运输渠道有着密切相关,也是要计算成本与效益的。这些是在社会物流里几乎没有的。所以说社会物流与图书馆物流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也有它的特殊性,要遵循相似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图书馆物流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与社会物流发展相协调。图书馆物流是由生产、运输、配送一体化程序运作。目前物流现状比较落后,体制不健全,物流一体化程度低,管理与物流技术落后,物流效益低下,不能达到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目的。这些需要管理干部及相关人员提高思想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具体研究制定方案,寻找出可行管理办法,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发现社会物流与图书馆物流在内涵、功能、物流技术上的异同,相同的吸收借鉴,不同的加以改进,结合不同物流与国际物流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理论与实践相互映证,充分发挥物流效益作用,则图书馆物流管理优质化,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3.用科学的物流管理指导图书馆工作
物流的概念非常广泛,在我国引起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物流管理已成为经济领域内不可缺的一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有效利用社会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等管理渠道,合理运用物流系统力求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经济效益途径。物流管理已被广泛运用,在互相利用物流资源、协调分配供应链中得到验证。
在我国,人们逐渐意识到物流管理在行业中的重要性,努力用科学的物流管理理论,指导行业中的改组、运营、生产、销售等,这是发展的必然。用科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对图书馆的采购、藏书、分类建立科学的图书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可以引用图书物流配送的特点和现有国内物流配送条件,采取有步骤、有选择、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而形成全国性先进的配送服务体系,达到全国实施图书物流管理目的。图书馆应积极借鉴科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努力寻求建立一个合理的图书信息系统,及时迅速地计划、实施、管理,将图书馆里各类书籍进入数据库存档,明确信息的流程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决策都来自数据的支持,所有的过程都留下必要的数据记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