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深度学习论文

深度学习论文

时间:2022-10-08 18:44:24

深度学习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路线(DELC);计算思维;深度加工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08-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学习方式,然而现阶段人们的学习特征呈现出碎片化、微型化和浅层读图的趋势。这种浅层的学习方式不仅制约思维发展,而且弱化思考能力,因此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倡导整合信息以建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热点。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其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两个概念,之后Ramsden(1988)、Entwistle(1997)、Biggs(1999)等人发展了相关理论。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相比,深层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通过深度加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应用到要解决的当前问题上。对学习者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促进思维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国内对深度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认识、影响因素、教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几个方面。理论认识方面,文献[1]对深度学习的概念及特征作出具体阐释;文献[2]深入剖析深度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并阐释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及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的引导与调节。虽然研究方向相似,但是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更注重调查、实验等实证探究,如文献[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着重探讨人口因素与学习者深度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献[4]通过具体实验探讨形成性评估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文献[5]通过行为研究验证课程设计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此外,将信息技术如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导师以及互联网支持下的MOOCs、翻转课堂等模式融入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学习体验,激发探究新知的潜能,对深度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

西方课堂中呈现的深度学习以“预测评估”为前提、 “具体体验”为组成、 “深度加工”为标志,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理解性地学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精细而有效的加工,使学习成果能够迁移至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为当下我国深化课堂学习改革提供范例[6],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深度学习路线(DELC)。

2 基于深度学习路线(DELC)的教学理论框架

深度学习路线(deeper learning cycle,DELC),也称深度学习环路,出自美国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一书。Eric Jensen认为深度学习是以必须不止一步的学习和多水平分析或加工的运用来获取新的内容或技能,从而学生可以以改变思维、影响感情或改变行为的方式来应用信息[7]。深度学习路线是一种包含脑研究、标准和个体学习差异在内的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深度理解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作为教学实施指导,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深度学习环路如图1所示。

在环路中,标准与目标的设计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对学生学习风格预测评估的基础上,为其营造适当的环境,激活先期知识联系新知,探索新知完成深加工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标准的调整与优化,使DELC上各部分环环相扣,相互依赖,构成完整和有效的深度学习过程。

3 DELC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本科教育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思维。根据课程及授课对象特点,运用DELC框架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和优化。

3.1 “设计标准与目标”作指引,诱发深度学习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6种学习类型: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其中“知道、领会”这两个层次主要是事实的描述、记忆和初步理解,属于浅层学习,而深度学习则主要对应“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这4个层次,学习者对学习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认知,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加以运用,进行判断与发现,最终具有创造的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说高阶思维能力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同时深度学习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从目标的设定上需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深挖教材,从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角度确定教学目标[8]。

首先明确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从使用计算机、理解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思维3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建立计算机整体结构框架,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般的计算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纲下,根据培养目标灵活设计标准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因材施教和能力培养,如对计算机应用内容采用差异化目标。由于授课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很少接触计算机,而有的能熟练操作,因此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行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如在Powerpoint大作业中制订差异化标准,按要求完成功能1、2、3达到及格,同时完成功能4、5达到良好,完成功能6满分,如果在以上都完成的基础上有新创意可奖励额外加分。制订层层递阶式的标准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有动力向上攀登,基础稍差些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压力担心完成不了。从实践效果来看,貌似简单的Powerpoint作业变成了一件件完美的作品,有些学生不断挖掘Powerpoint功能,不仅展示了美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做出像“密室逃脱”这样的交互式小游戏。差异化标准设置不仅使得学生提高了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深度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从而促进从浅层学习到高阶思维的发展。

3.2 “预测评估”作前提,把脉深度学习

为了创造一个有意义、合乎发展规律的教学单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预测评估是必要的前提[7]。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师课前学情调查不同的是,预测评估是基于科学、系统的预测平台和技术,或者说是结合一定经验并通过科学实证后提炼而成的一套系统策略;实施过程并不仅仅依赖教师工作经验和态度,还依赖深度学习的后续环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建立全面、完善的预测,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使其得到相应帮助。与个人经验式预测相比,这种预测评估有着数据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消除了主观评估误差,具有较高信度。具体预测评估包括:①完成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预测。利用学院自行开发的“学生成长管理系统”中“学习风格”模块,以在线调查问卷方式统计学生5个方面20个要素的学习偏好及特点,这些数据帮助教师区分和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是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还是动觉学习者。②完成对学习者先验知识结构的评测。学生需要参加课前摸底测试,便于教师了解其知识基础结构。

3.3 “营造环境”为条件,体验深度学习

匈牙利数学家伯利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要达到深度学习必须使学习者置身于主动参与的“学境”中,这里的“学境”指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材资源、学习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任何学习都是人和环境的互动,因此营造良好的学境,让学生个体的“人”与所处“学境”互动起来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教师可以“虚实结合、人文互动”为原则营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境。虚实结合就是利用多媒体资源、硬件资源以及新技术作为实验场景,使学生融入其中、实时参与,如介绍硬件组成时,让学生亲手组装一台电脑,切实体验计算机硬件结构;在网络应用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终端建立一个局域网等,这类实验体现“所见即所得”也就是“实”。另一方面利用虚拟技术实验平台体验交互式学习,如图灵机模型,学生通过在交互平台上计算“X+1”的过程了解图灵机蕴含的计算思想,另一个虚拟实验的例子是指令的执行,通过输入指令展示其在CPU内的执行过程,让学生对指令的执行有深刻认识,这类交互式虚拟仿真环境即是“虚”。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也增加了深度学习的可能性,但仅仅有实验环境还不够,引发好奇和兴趣的同时还需要提供探索新知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以MOOC为辅助的教学平台和以微信群为交流方式的人文互动应运而生。MOOC是一本活教材,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探求真理和寻找答案的一条途径;学生在学习中有困惑趋向于先寻找同伴讨论,MOOC论坛以及微信交流群则提供很好的环境,令学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提升认同感与自我效能,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必要条件。

3.4 “预备并激活先期知识与获取新知识”起联系,构建深度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并在头脑中产生心理意义的过程。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当教师将整节课精力花费在新知识传授时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教师将知识划分为独立的片段,局限和狭隘了学生的思维。预备工作并激活先期知识的目的是要激活大脑中现有的神经网络结构以用于更强的联结,因此获取新知识之前帮助学生用10%的时间搜集背景知识并激活先期知识,用80%的时间教授新知识,最后用10%的时间联系新旧知识点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知识的连贯性纵向激发深度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组装电脑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组成,那么如何让这些硬件在软件的“指挥”下工作呢?从而进一步探究指令的执行,思考能使计算机“按部就班”工作的指令和我们玩的游戏、用的聊天APP有什么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究硬件底层到应用层的大管家――操作系统。诸如此类的实例采用设问递阶式问题串联,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导入新知识。

3.5 “深度加工”是重点,促进深度学习

建构新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不是仅仅记住一些概念和原理,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知识进行精细而有效的加工过程,如分析、综合、应用等,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通过及时而准确的学习反馈修正和调整以提高元认知水平。深度学习中的“深度加工”是实现这一系列过程的核心环节。

深度加工目标是多维知识整合,而以问题为线索的知识建构能有效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常问题来自于所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即把学习设置到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否进行“深度加工”,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方面。

(1)问题探究式――问题的分析。教师全面分析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提取典型探究性问题,建构框架式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发现联系,分析原因。例如,学生掌握数字、字符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后,自然会想到汉字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由此启发他们自己探讨可行的方法。

(2)任务驱动式――问题的综合与应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实践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完成深度学习的过程。课内实验大作业就是这种模式。以数据库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理论枯燥,但以大作业形式让学生实践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则效果大不同,可以使学生完成对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综合和内化,这是对知识的深加工。

3.6 “学习评价”是保证,完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评价是以设计的标准和目标为依据,运用调查、测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深度学习过程及结果作价值判断并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除了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3方面评估学习目标和调控学习过程外,深度学习评价更强调评价的自主性、真实性、过程性和反馈性,让学习者通过对真实任务的主动探究和不断反思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9]。学习目标是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构建深度学习评价体系要以教育目标分类为依据,以高阶思维为核心,将Biggers的SOLO分类法纳入评价体系,形成认知、思维结构、动作技能和情感上四维度的评价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浅层到深度学习的过程,经历了逻辑的解释、慎重的讨论、批判的思考和体验式的实践,基本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易的数据库、设计一个网页、利用多媒体软件完成名片或者演示文稿的设计。这些应用基础而实用,可以对学生后续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深度学习的评价不应停留在获知的浅层,而应体现在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自我建构、反思上,通过实验效果和自我评价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以上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理论知识考评占30%,MOOC学习测试情况占20%。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了过程评价的思想,真实反映出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4 结 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应该引发的是计算思维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塑造。作为一门抛砖引玉的课程,激发兴趣是核心,树立计算机系统思维是关键,而实践应用是根本。DELC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基点、观察课堂行为的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在该深度学习路线指导下,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批判思维、创新精神等高阶思维能力。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设计深度学习活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深度学习评价理论的应用价值并探索出深度学习评价理论的实践模式,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何玲, 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计算机教与学, 2005(5): 29-30.

[2] 张浩, 吴秀娟.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7-11.

[3] Shaari R, Mahmud N, Shah Rollah A W, et al. Deep as a learning approach in inspiring creative and insinuative minds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40): 152-156.

[4] Rushton A. Formative assessment: A key to deep learning[J]. Medical Teacher, 2005(6): 509-513.

[5] Hornby G, Jennings G R, Nulty D D. Facilitating deep 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through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principl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Tourism, 2009(9): 124.

[6] 严文蕃, 李娜.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深度学习――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2): 26-31.

[7] Jensen E, Nickelse L. 深度W习的7种有力策略[M]. 温暖,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10-117.

第2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根据XX要求,制订了XXXX年度XX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中之重,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xxxx落地生根。

二、学习重点

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和专题调研,着力提高谋划和推动xxxx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水平,为促进xxxx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深入学习,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进一步增强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信心,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绝对信任,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忠诚拥护、组织上坚决服从、行动上自觉紧跟。

(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

深入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深刻认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脱贫攻坚摆在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底线性任务的位置,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政治任务,在培育主导产业、提升扶贫实效、巩固脱贫成果上持续发力。

(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分析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各类风险,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为xxxx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两会”、全省“两会”和全市“两会”精神,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企业项目建设,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不忘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不忘我们是共产党人、是革命者,必须以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XX》《XX》及《求是》杂志刊登《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理论文章,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及时分析和把握xxxx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坚持立破并举,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错误;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集团党委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八)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再上新台阶。

(九)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公开条例》《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关于狠抓落实做好督查工作论述摘编》。深刻认识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深刻认识党中央制定出台三个《条例》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掌握其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党务公开基本原则,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求贯彻到党务公开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党务公开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牢牢把握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指导原则、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

(十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宪法》《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和《求是》杂志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十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XXX》,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国有企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上探索发力。

(十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习近平、赵乐际同志在第xx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XXXX》,坚持以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为主线,全面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标本兼治、固本培元,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十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XXXX》,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贯彻党的统战和民族宗教基本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

(十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为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引。进一步发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努力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十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更好总结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更好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十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xx省安全生产条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牢固树立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依法治理,加快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有关要求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严格按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要求,把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领导干部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形式,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要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学习考勤、考核评价、督查通报、学习情况报告等制度,切实加强制度的刚性约束,保障中心组学习的顺利开展,着力推进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要改进中心组学习方式方法。按照市委《实施细则》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集体学习研讨、个人自学、专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规定和有关要求,集体学习研讨每季度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3人;中心组成员在积极参加集体学习研讨的同时,还要根据工作实际和个人知识结构,制定自学计划,认真开展自学,做好学习笔记;按照集团党委总体要求,紧紧围绕xxxx的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积极开展调研成果交流。

第3篇

一、学习重点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题主线,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深入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理论读物,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把学习贯彻不断向各领域各方面拓展深化,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和关于党和国家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在学习领悟理论品格、思想风范和人格魅力上用功着力,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崇高真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努力在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上达到新高度,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上取得新进步。

2.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全面系统学习党的一百年历史,深入了解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铸就的卓著功勋,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更加自觉地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恪守人民情怀,强化历史担当,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切实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

3.深入学习领会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学习在党的五中全会及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将其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通过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4.深入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重要讲话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深刻认识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全面系统把握重要讲话对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5.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自觉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认真做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预警研判,旗帜鲜明批驳等错误思潮,稳妥管控抹黑党的领导、抹杀小康成就、唱空发展前景等负面论调,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入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6.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7.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这一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为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进一步发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优良传统,努力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原原本本、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在党的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读党的六中全会文件,深刻理解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和全会决策部署上来。

9.深入学习领会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持续坚持把学习贯彻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深学笃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全面领悟精神实质、把握实践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真抓实干,推动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华章。

10.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研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文件,深刻理解把握会议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把力量凝聚到落实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上。

二、具体学习内容

1.,党内法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省、市“两会”精神;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等。

2.宪法和国家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工作;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民族宗教;保密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安全生产;量子科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VR、互联网、现代金融、全域旅游等现代经济、科技前沿知识;要求中心组学习的其他重要内容。

3.《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文选》《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扶贫故事》《与大学生朋友们》《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正定》《在宁德》《在厦门》《在福州》《用典》《讲故事》《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摆脱贫困》等政治理论读物。

三、专题调研

为提高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成效,中心组成员要落实调查研究制度,要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体会,每年撰写1至2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或心得体会文章,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时开展研讨交流,更好地发挥专题调研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可结合本地学习实际,紧扣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委中心组成员中开展一次专题调研。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

2.聚焦政治定位。要始终聚焦政治学习定位,坚持集体学习研讨为主,防止以党委会议研究、工作碰头会部署等代替中心组学习,防止以一般性传达学习代替研讨式深入学习,防止以具体业务内容学习冲淡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题,不断提升学习思想性、理论性,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注重个人自学,把个人自学思考与集体学习研讨相结合,做到全面、全过程学习。

3.提高学习质量。以中心组成员自己学、自己讲为主,倡导研讨式、调研式学习,反对片面追求学习次数,确保集体研讨有思考、有深度、有见地,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强化理论思维。要丰富学习形式,把常规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开展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要把个人自学思考与集体学习研讨相结合,做到全面、全过程学习。中心组成员要制订个人年度自学计划,合理安排读书学习时间,每人每年精读理论和业务书籍,坚持做好自学笔记(每年一万至两万字)。

第4篇

结合我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实际,根据中央及省、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现将年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密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际,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普及活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成“城乡协调发展、宜居宜业的武汉南部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活动

全面系统学习,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组织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的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深刻领会把握。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胡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十个结合”宝贵经验和“四个一定要”根本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今年将在全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定读物等内容。各级党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按照确保活动质量,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突出实践特色、注重联系实际,努力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查找突出问题上有新进展,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也是战胜各种困难,3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迎接严峻挑战的有力思想保证。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同落实中央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基层宣讲等系列活动,解读理论、讲解政策,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开展读书竞赛、征文比赛、理论下基层”和集中宣讲等活动,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报告会、研讨交流会、青年读书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学好以上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及时学习中央和省、市以及区委重要精神,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学习安排和要求

带动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委中心组在干部理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以中心组学习为重点,带动面上干部理论学习。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着力形成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学习的长效机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区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意见》各乡镇街、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关具体实施办法,推动理论学习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继续抓好区委常委中心组﹙扩大﹚报告会,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邀请省市知名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继续实行区委常委中心组﹙扩大﹚报告会会前报名、会后抽查点名制度,完善学习档案和学习情况反馈通报制度。中心组成员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300小时,中心组全体成员全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次,1以党委中心组为重点。读书笔记不少于3万字。年中各级党委中心组要组织自查,下半年区委宣传部将对全区副处级以上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此基础上评选产生年度全区先进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单位推荐名单。各级党组织要提供必要条件,保证理论学习活动正常进行。要按照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按干部实有人数,收取规定的学习经费。理论学习的专项经费,要按照要求购买必需的学习资料和开展活动,不得挪作他用。

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2坚持学以致用。围绕各地各部门中心工作来安排部署理论学习,做到学习有安排、有载体,内容有广度、有深度,工作有促进、有成效。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研究思考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调查研究深化理论学习。区委宣传部将开展以副处级党委中心组为重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两型社会’建设”领导干部征文活动。各乡镇街、区直部门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本地区、本部门发展规划,细化工作举措,通过征文全方位展示我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和取得的进展,此基础上评选优秀论文,结集成书。

第5篇

时间安排

学   习   内   容

学习方式

实施部门

备注

1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集中学习

党支部

2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学习

党支部

3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

集中学习

党支部

4月

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集中学习

党支部

5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集中学习

党支部

6月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集中学习

党支部

7月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

集中学习

党支部

8月

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力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集中学习

党支部

9月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集中学习

党支部

10月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

集中学习

党支部

11月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集中学习

党支部

12月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史、国史重要论述

第6篇

〔关键词〕深度学习;CitespaceⅢ;引文分析法;可视化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9

〔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63-08

〔Abstract〕Deep learning is a hot topic in different field.For the purpose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cus and trend of deep learning research,this article used strategy of citation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Ⅲ,showed the focus of literature(2010-2016)about deep learning.The results showed 10 clustering results:learning pattern;cognitive presence;learning strategies;WMC;RPT;learning conception;learning method;PBL;social media;training of skills of teaching.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nd enlightenment: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ffective attitude of students;the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 should be changed.What is mor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bout deep learn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deep learning;citespaceⅢ;citation analysis;visualization method

1976年Ferenee Marton和Roger Sal jo联名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一:结果和过程》一文,首次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2005年,黎加厚等人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界定,他强调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第二层,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对应着后面的4层[1]。2010年以后,MOOC、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方式给学习者带来了新的体验,从而使深度学习研究逐步深入展开。但是,学习的碎片化、微型化、在线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浅层学习,并不能达到深度学习。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深度学习展开了系列的研究探析,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此很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展开系统的整合与梳理,以便研究者共享深度学习研究的相关信息。

本文应用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对2010年以来的国际上关于深度学习的重要文献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索文献分布的时间、空间、著者、核心文献、核心期刊,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研究数据来源

为确保文献的学术性与代表性,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SSCI两个数据库。以主题检索为检索入口,检索词为Deep Learning,时间跨度为2010-2016年,限定学科为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文献类型为Article,最终筛选出78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法是根据文献间存在的相互引证的关系和特点,利用图论、模糊集合、数理统计数学方法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2]。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文献外部特征

211时域分布

本文利用散点图直观地描述了所有研究文献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如图1所示,在区域分布上,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国家,共789篇文献。美国以229篇居于首位,其次为澳大利亚和英国,发文量分别为129篇、76篇。我国的发文总量为73篇,在深度学习研究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由图1深度学习研究文献的时间数量分布图显示了深度学习的相关发文量从2011-2013年一直于上升阶段,2014-2016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CiteSpaceⅢ使用中心性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圈对该类文献(或作者、期刊以及机构等)进行重点进行标注。在CitespaceⅢ界面中选择网络节点(NodeTypes)为Country和Institution,算法选择关键路径(Pathfinder),数据抽取对象为Top50,分析时间为2010-2016年。运行软件结果得到有关深度学习研究的国家和机构的综合性分析图谱,如图2所示。

其中,圆形节点代表国家(或地区),处于直线分支上的小节点代表机构。节点大小代表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说明发文数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合作程度,节点间的连线越多,说明合作越密切;节点最外层的紫色圈代表中心性,中心性越大,代表在该领域的地位越重要[3]。由图2左上角参数可知,共有176个节点205个连线,也即共有176个国家和机构发表了相关文章。由图2可知,节点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与澳大利亚最外层的紫色圈较大,节点中心性较高,说明他们在深度学习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节点间连线较多,说明,这几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较多。由图2可知,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大学之中,如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格里菲斯大学、莫纳什大学、伦敦大学、康纳尔大学等。这些国家及机构在深度学习研究领域占据领先的重要地位,其系列文献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为后续的深度学习研究作了铺垫。

212著者分布

通过对作者的目前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进行分析,来了解目前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和学科研究带头人。由表1可见,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前10的作者。其中,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的Tsai Chin-Chung教授、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Phan Huy P.、Liang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Jyh-Chong教授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非常高,说明这几位作者在近几年的国际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有较高的影响力。法国安特卫普大学Van Petegem Peter教授和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Bliuc Ana-Maria教授发文量也较高,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13核心文献分布

文献的被引频次反映了该文献被其他研究者关注的程度以及对于其他研究者相关研究的影响程度[4]。一般而言,文献的被引频次越高,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可以被确定为核心文献[5]。根据表2中的排序,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Junco,Reynol等人发表的No A 4 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主要是任务的多重性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6]。其次是Chen,Pu-Shih Daniel等人发表的Engaging Online Learners:The Impact of Web-based Learning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主要研究在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中,基于网络学习的技术对学习者参与度和学习成果的影响[7]。排名第三的是Vos,Nienke发表的Effects of Constructing Versus Playing an Educational Game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Deep Learning Strategy Use,主要研究了现有游戏和重新构建游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深度学习策略的影响[8]。核心文献的梳理,有助于研究者的阅读,能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与核心内涵,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

214核心期刊分布

根据核心期刊相关文献的数量,明晰各期刊对深度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有重点有目的的关注深度学习研究刊物的文献,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话题与发展趋势。由表3可见,深度学习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是《计算机教育》(Computers Education)、《教育科学》(Instructional Science)、《高等教育评估》(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在计算机科学和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教育研究和心理学方面;《高等教育评估》主要研究领域在教育研究方面。深度学习研究主要呈现在计算机和教育领域,通过深入学期刊中与深度学习有关的文献,可以充分了解深度学习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22研究文献内部特征

221研究文献的引文聚类图表

222研究热点分析

2221学习模式研究

聚类0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不同学习模式下不同学者的学习效果的研究。Maaike DEndedijk(2013)等人研究了具有不同的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下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显示,生存导向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不够积极;再生产导向型的学习者通过实践去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习;依赖导向型的学习者更容易被先前的消极经验影响;而独立导向型的学习者能够进行积极并且进行深度的学习[9]。Henna Vilppu(2013)等人在研究中也提到了独立型学习者比依赖型学习者能够进行更好的深度学习[10]。而Jonna Malmberg(2013)等人研究了在不同学习策略下学习成就不同的小学生学习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简单的学习内容,不管小学生的学习成就高或低,他们都习惯采用相同的学习策略。但是对于较难的学习内容,学习成就较低的小学生仍然使用浅层次学习策略,而学习成就较高的小学生则会采用深层次学习策略[11]。

2222认知性存在研究

聚类1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认知性存在的研究。根据Anderson等人的定义,认知性存在是指在任何特定的探究社区中,参与者能够通过持续交流来建构意义的程度[12]。杨素娟等人将批判性思维、认知性存在和实践探究模型联系在一起,从实践探究的角度来定义批判性思维,认为认知性存在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要素,而批判性思维是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必不可少的要素[13]。认知性存在可以通过实践探究模型的4个阶段(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来定义和证明[14]。Zehra Akyol(2011)等人在研究纯在线和混合式探究社群中认知性存在的问题时通过转录分析、学习成果、感知学习等来评估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两个形式的探究社群中,学习者在认知性存在和学习结果方面都能够达到很高的等级。在探究性社群中认知存在和感知性和事实性学习成果联系较高[15]。ADarabi(2011)等人在研究在线学习中的认知性存在的问题时提出,在线讨论能够弥补在线学习过程缺少的面对面学习时的深层次学习。研究者采用4种不同的促进深度学习的讨论策略,分别是结构性的讨论、脚手架式的讨论、一般讨论、角色扮演讨论。结构性的讨论策略一般对应认知性存在的触发事件阶段,脚手架式的讨论对应解决阶段,讨论和角色扮演一般对应认知策略的探索和整合A段[16]。

2223学习策略研究

聚类2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学习策略的研究。马郑豫等(2015)认为,学习策略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17]。Mckeachie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18]。Derek Cheung(2015)等人研究学习策略使用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化的学习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深度学习[19]。

Claudia Leopold(2015)等人研究了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学习者学习内容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应当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当被训练后的认知策略缺乏效果时,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就会起作用,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20]。

2224工作记忆能力研究

聚类3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能力的研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暂时储存与加工信息的能量有限的系统,包括注意控制、信息储存和信息操作等多重成分的复杂认知结构,测量工作记忆能力(WMC)的最常用方法是复杂广度任务(Complex Span Tasks)[21]。Eva Kyndt(2012)等人研究了工作记忆能力(WMC)、注意力、学习方法三者的相互关系。在注意力和深度学习方法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低注意力学习者容易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而高注意力学习者采用浅层次的学习方法。工作记忆能力高的学习者不太使用各种深浅层次的学习方法,而低工作记忆力的学习者却相反。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能力高的学习者不需要使用探究策略而可以直接获取、消化、整合信息[22]。同年,Eva Kyndt(2012)等人也研究了工作量、学习动机、工作记忆能力(WMC)、学习方法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工作记忆力高,动机一般的学习者倾向于浅层次学习方法,而工作记忆力能力低,动机较高的学习者倾向于高层次学习方法[23]。

2225同伴互助教学研究

聚类4代表作研究岬阒饕是互助教学的研究。博根等(2002)认为同伴教学是一种以同伴为中介的学习体制,其中学习者既对自己的教学进程负责又要为他人提供同伴的教学辅助[24]。Sandra ECarr(2016)等人研究了同伴互助学习(PAL)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同伴互助学习(PAL)提升了学习者的自信心,敢于表达想法并给予反馈,提高讨论和临场发挥的技巧,提高学生辅导伙伴的技巧。在辅导过程中,促进学习者自己的深度理解[25]。Rainer Lueg(2016)等人在研究深度学习、教师的指导、同伴互助教学(RPT)的关系中表示,同伴互助教学(RPT)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成就、问卷调查结果、测试内容都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同伴互助教学(RPT)的在深度学习的学习效果方面比教师指导的学习效果要好[26]。

2226学习观研究

聚类5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学习观的研究。刘儒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观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认知过程策略、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在复杂和结构不良的情景中,学习观影响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与策略的选用[27]。所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观研究是很重要的。Yu-Fang Yang(2010)等人在研究在线同辈互评(PA)的学习方法和学生观时提出不同等级的学生观,采用不同的深浅层次学习方法,带有整合观念的学习者在同辈评价系统中比较倾向于深度学习[28]。Guo-Li Chiou(2012)等人在研究在生物课堂中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时强调了性别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学习者比男性学习者更容易表达复杂的学习观[29]。

2227学习方法研究

聚类6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学习方法的研究。钟祖荣(1999)认为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30]。Huy Phuong Phan(2010)等人研究一种发展式学习方法,将经验模型、掌握目标和学习趋向目标结合。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的掌握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提高学习成就,但是,学习趋向目标却不能达到这种效果[31]。同年,Huy Phuong Phan等人研究了概念化的框架,即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自我尊重感、研究加工策略的整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自我尊重促进深度学习。掌握目标对深度学习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自我尊重感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性别上表现有所差距,女性所比男性有更高的自我尊重感[32]。

2228教师技能培训研究

聚类7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教师技能培训的研究。高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在技能培训方面至少应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提高整个学校的师资质量和人才质量[33]。Fouad Abd-El-Khalick(2013)等人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发展对科学的本质(NOS)有深度、稳固、综合的理解,这样才能让教师传递给学生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科学印象和实践过程,同时也能构造稳定的探究式的学习环境,真实的实践,有效的教学工具,分享典型的科学教学实践[34]。Helen Jossberger(2015)等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需要支持和引导,并要确保教师在他们教授的课程中是被提前培训过的[35]。

2229社交媒体研究

聚类8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深度学习的社交媒体研究。安东尼・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36]。Shelley Rap(2016)等人在研究社会网络小组中化学学科的交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网络小组讨论中主要有7个不同的交互种类,普通讨论、有组织的讨论、根据学习材料的讨论、社会交互等。他们认为社会网络学习交互是一种能够促进学习这深度学习的学习方法[37]。Elson Szeto(2016)等人研究了职前教师如何整合社交媒体来进行教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利用社交媒体来加深教师对教学法的深度理解,研究结果表示,教师可以在社交媒体中利用直接法、建构法、参与法3种教授法进行教学[38]。

22210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

聚类10代表作研究热点主要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研究。Duch(1995)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对于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分组合作寻求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提出挑战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运用这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39]。Tee,Meng Yew(2011)等人在研究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PACK)能力。采用知识社会化、外显化、知识整合、知识内化4个方面指导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PACK)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PACK)方面确实有所提升,并且能够灵活丰富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40]。Megan yih chyn akek(2011)等人在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技巧时表示,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教育学的有力方法能够在各个学科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文章详细解释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批判性思维技巧是什么,如何教授这种技巧以及基于学习教授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所承受的作用[41]。

3研究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聚类代表作研究热点的论述,分别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教师技能培训、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入手进行探究的,从中得到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相关启示。

31深入认知过程,关注情感积淀

聚类1、3、5的代表作以学习者的角度,分别从认知性存在、工作记忆能力、学习观等3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情感积淀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同时,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也多做了解,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32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发挥主导作用

聚类7的代表作主要是从教师技能培训的角度来阐述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信息认知、信息获取、信息组织利用、信息协助等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习者深度学。

33优化内容设计,改进学习方法

聚类0、2、4、6、10的代表作主要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阐述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但不同的学习方法的使用,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外部压力,而知识内容的设计从学习内容本身着手,是知识的内在吸引力,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根本。一方面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思维导图);另一方面,要使知识内容具有问题性、开放性,这样的内外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

34构建学习环境,完善评价体系

聚类8主要是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阐述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通过对支持深度学习的环境的构建,使学习者的学习从简单的“复制”转为复杂的“创造”过程。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环境?是否真正的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它的有效性了。通过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价深度学习效果,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2]张慧敏.引文分析法的内涵及研究实证[J].编辑学报,2006,(S1):174-177.

[3]何晓萍,江毅,万昆.基于Web of Science的MOOC研究可视化分析[J].现代情报,2015,(8):92-99.

[4]刘敏,李兴保.移动学习领域的可视化引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44-49.

[5]张思琦,张文兰,李宝.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引文分析及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2):64-72.

[6]Junco R,Cotten SR.No A 4 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2,59(2):505-514.

[7]Chen PSD,Lambert AD,Guidry KR.Engaging online learners:The impact of Web-based learning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4(4):1222-1232.

[8]Vos N,van der Meijden H,Denessen E.Effects of constructing versus playing an educational game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deep learning strategy us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6(1):127-137.

[9]Endedijk MD,Vermunt JD.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 teachers learning patterns and their concrete learning activities[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3,39(1):56-65.

[10]Vilppu H,Mikkila-Erdmann M,Ahopelto I.The Role of Regulation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Understanding Science Tex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3,57(3):246-262.

[11]Malmberg J,Jarvenoja H,Jarvela S.patterns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rategic actions in varying learning situation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13,41(5):933-954.

[12]Garrison,RD.,Anderson,T.,& 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0,11(2):1-14.

[13]杨素娟.网络课程论坛的认知性存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3):37-41,45,95-96.

[14]刘雪飞,骆徽.隐性知识视野中知识与学习的革命[J].开放教育研究,2004,(5):29-31.

[15]Akyol Z,Garrison DR.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esence in an online and bl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assessing outcomes and processes for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2(2):233-250.

[16]Darabi A,Arrastia MC,Nelson DW,Cornille T,Liang X.Cognitive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a comparison of four discuss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1,27(3):216-227.

[17]R郑豫,张家军.中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5,(6):85-95.

[18]Mckeachie,WJ.,et al.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M].MI: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7.34.

[19]Cheung D.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Use on Students Chemistry Self-Efficacy[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15,45(1):101-116.

[20]Leopold C,Leutner D.Improving students science text comprehension through metacognitive self-regulation whenapplying learning strategies[J].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2015,10(3):313-346.

[21]Baddeley,A.Working memory:Theories,models,and controversi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3:1-29.

[22]Kyndt E,Cascallar E,Dochy F.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attention,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rning[J].Higher Education,2012,64(3):285-297.

[23]Kyndt E,Dochy F,Struyven K,Cascallar E.Looking at learning approaches from the angle of student profile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32(4):493-513.

[24]Bergen TJ.,Mi Han-fu.Peer Tutoring and the Self-instructional Module[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terly,25(4):28-35.

[25]Carr SE,Brand G,Wei L,Wright H,Nicol P,Metcalfe,H,Saunders J,Payne J,Seubert L,Foley L.“Helping someone with a skill sharpens it in your own mind”:a mixed method study exploringhealth professions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Peer Assisted Learning(PAL)[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6,16.

[26]Lueg R,Lueg K,Lauridsen O.Aligning seminars with Bologna requirements:reciprocal peer tutoring,the solo taxonomy anddeep learn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41(9):1674-1691.

[27]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4-78.

[28]Yang YF,Tsai CC.Conceptions of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peer assessment[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0,20(1):72-83.

[29]Chiou GL,Liang JC.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Self-efficacy:A Model Built on High School Students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Science[J].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012,21(1):83-91.

[30]钟祖s.学习方法的要素、结构与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1999,(1):45-48.

[31]Phan HP.Empirical model and analysis of mastery and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a developmentalapproach[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30(5):547-564.

[32]Phan HP.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various cognitive processes of learning:an integrative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30(3):297-322.

[33]李婧婵.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师技能培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4]Abd-El-Khalick F.Teaching With and About Nature of Science,and Science Teacher Knowledge Domains[J].Science & Education,2013,22(9):2087-2107.

[35]Jossberger H,Brand-Gruwel S,van de Wiel MWJ,Boshuizen HPA.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in Workplace Simulation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J].Vocations and Learning,2015,8(3):287-318.

[36]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5-69.

[37]Rap S,Blonder R.Lets Face(book)It:Analyzing Interactions in Social Network Groups for Chemistry Learning[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16,25(1):62-76.

[38]Szeto E,Cheng AYN,Hong JC.Learning with Social Media:How do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grate YouTube and Social Media inTeaching?[J].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016,25(1):35-44.

[39]Woods,D.Problem-based Learning:Helping your students gain the most from PBL.Hamilton,Ontario:Author,1995.

第7篇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图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图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图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图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图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图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从图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10和图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第8篇

一、突出重点,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

为按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本人细化拟定了学习方案,始终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抓紧抓好,力求融会贯通,使理论学习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今年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一是坚持经常学。理论学习重在经常,贵在持久。一方面突出及时性,迅速贯彻学习上级各种文件,并力求联系实际深入学习,把握精神实质。另一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自学,力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注重与其他中心组成员交流心得体会,撰写理论文章。

二是注重专题学。对党的xx大五中全会精神相关专题,采取听辅导报告、自学等方式,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二、结合工作,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要求,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一是结合工作任务,选择学习内容。结合本镇工作实际,认真自学相关内容,贴近工作实际。这样就避免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脱离的现象,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二是根据工作特点。在学习形式上,以平时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自学和集中学各有侧重,自学侧重学习原文,集中学侧重结合工作实际谈体会。自学一般利用休息时间;

三是围绕工作中心,注重学习效果。为了使理论学习切实为工作服务,能用在工作中,能推动工作,我注重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领会上级的文件和讲话精神,并用以指导工作。

三、联系实际,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以理论学习锤炼党性,促进自己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着力增强认知力。认知力是领导干部思维层次、立场观点、发展理论的综合体现。我通过对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等根本立场的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明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基本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明晰了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增强了发展意识、执政意识,树立起市场观、统筹观、人本观等科学的理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准确把握国情、镇情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以开阔眼界观察事物,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办法推动工作。

二是着力增强统筹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xxxx“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始终坚持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分析我镇的发展现状,明确统筹的意义,明确我镇发展思路。

第9篇

平常教学,预习是老师必然要求的环节之一。但由于重视不够,学生对如何预习存在着误区。有的同学认为预习作业就相当于没留作业,那只是老师的一个“程序”;也有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解决生字生词,了解一下文学常识,结果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高中语文学习,要倡导学生作深度预习,只有进行深度预习,才能真正给课堂教学助力。

何谓深度预习?结合平常教学实践点滴,笔者认为,深度预习应该包括:在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难词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整体感知,基本把握重点和难点;在主动求疑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地利用资源,对课文理解增加深度,拓展广度,为课堂学习激发兴趣,引领方向,提高效率。

根据自身体会,笔者对指导学生学会深度预习作过一些尝试和思考,也有一些感悟。

一、由浅入深,适时适人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离不开“识记”“阅读”“欣赏”等方面。归纳一下,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可以列举如下:①理解标题和背景知识;②标注和掌握生字生词;③读通读熟课文,形成整体感知;④尝试解答课后练习,明确学习重点难点;⑤搜集课文相关资源;⑥提出质疑,交流探讨。显然前三项是基础性要求,后三项为发展性要求。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时间有选择地确定预习内容。现实中多数同学选择基础性要求作为预习内容。

但深度预习强调的重点正在发展性要求。这首先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此类要求随处可见。其次是适应高中学段语文学习特点的需要。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在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转向在“积累整合”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拓展创新”能力。教材选录的课文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适宜学生个性解读,又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连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深度预习,要求学生由浅入深,努力在“发展性要求”方面探究规律,培养习惯,取得实效。

语文课前预习适宜在课外进行,深度预习更不主张放在课内。因为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高中生学业再重,花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学好语文也是应该的。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规律更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用好课外时间。深度预习要求充分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对于全册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好假期时间或周末时间;对于单元性的预习,建议学生用好周末时间或自习课时间;对于单篇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好课后或自习课的时间。所用时间的多少,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定。

二、类型多样,形式活泼

根据内容的特点、指向的差异,预习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①浏览性预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背景知识和大体文意,标注生字难词疑点,留待老师讲课时解决。②思考性预习。是带着问题,开动脑筋,精细阅读,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③技能性预习。耗时较多,但它是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基本技能练习。如故事情节复述、分角色有表情朗读、重点内容的改写仿句等。④辅预习。有些课文内容或涉及一些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常识,或涉及社会风土人情甚至旧有的已学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课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回顾前面已学知识,或开展一点社会调查,或看视频、听录音,或参观现场实物……这些行为就是辅预习。

一般认为浏览性预习是常规预习方式,而其他预习类型可以有选择实施。但深度预习要求学生尽可能灵活运用多种预习方式,取得最佳预习效果。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太长,必须课前作静心浏览。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要求学生还要看相关视频,激发兴趣;查阅贾府人物关系,理解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根源等等。如此学生作了形式活泼的深度预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也成倍提高。

三、检查指导,提高实效

深度预习尤其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和检查督促。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预习指导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侧重培养独立收集相关课文资料的能力和提问的能力——这是高中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获取信息,是学习的前提;进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开始。深度预习,既包括大量地占有资料,也包括建立在资料基础上的思考和发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才能使课前预习发挥最大功效。另一方面要侧重在正视学习态度、能力基础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预习方法。只有遵循了“正视差异,灵活调控”的原则,深度预习才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收获。笔者在教学中,一般依据学生情况提前拟就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指导方案,让学生讨论商量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就要他们选择完成预习任务;如果不可行,可以自己做修改完善和执行。这样,深度预习做到了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老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预习检查,方式多样,可以查看学生课本上的圈点标注或预习笔记上的体会感悟、疑惑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展示预习的收获思考,也可以用评比的方式褒扬优秀的预习成果,还可以在课堂上收集问题,讨论答疑……预习的检查评价反馈既是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的粘合剂,也是培养学生深度预习习惯的发动机。教师只有把深度预习指导和预习后的检查评价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地让学生养成深度预习的习惯,也才能把高效课堂引入佳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通常把眼光盯着课堂40分钟,却不知道语文学习是从课前预习开始的。预习对课文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辅助作用,深度预习甚至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老师要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培养学生深度预习的习惯,让深度预习真正成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催化剂和突破口!

——————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0篇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N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N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 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 的研究机构共 26 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 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 6 和图 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第11篇

企业组工干部谈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全党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做为一名国有企业基层组工干部,在思想与行动上应与企业党委同步紧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准自身角色定位,严格依照组织的安排、听从召唤、服务细节,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自身学习实践活动。

一、锤炼思想取精华。本人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党员干部的根本要义就是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髓,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高度深度磨练自己、塑造自己,立言、立行、立身;对个人思想工作学习等诸方面科学定位、准确定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方法论开阔个人人生境界的过程,使自己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一员。

二、勤加钻研善学习。组工干部应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基本内涵,多读书、勤思考,在思想层面自觉对照检查,着力剔除自身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定势思维模式:一是通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科学发展观文选,从中汲取宝贵营养,从历史范畴与现实需要的双重高度反复研读领会,丰富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二是坚持每日读书做笔记写心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习不但要知其然,更重要的在于统筹上升为指导自身工作学习的方法,知其“所以然”;三是与众人勤加交流,在学习中,除了加强个人自学外,还应经常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方法与同事们交流心得体会,就科学发展观的真知灼见通过自由讨论、辩论的方式加深理解记忆,共同提高。

三、身体力行勤工作。应按照本企业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集中部署,积极配合党委,全身心投入到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工作中,配合部门主管做好学习实践活动资料整合、经验推介、收发文等日常事务工作。做到:收文在第一时间送达存档,发文在第一时间下发传达;基层学习实践的好经验在第一时间登载到网站,推荐到官方网站等相关媒体,扩大知名度、影响面。

四、三省吾身知不足。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时刻对照检查,找出不足,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应进一步深入,在学习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章》,胡锦涛总书记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上的讲话等马列主义文献全面系统领会;在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工作方法层面还应痛下一番调查研究功夫,真正学习致用,举一反三;对于基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新经验、好模范的深入发掘,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为基层数丰碑、为群众言疾苦,应是基层组工干部学习实践活动的主攻方向。

第12篇

关键词:学习;创新;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26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56-02

宁海县水务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心组的学习作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使学习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完善制度,重抓落实,在务实中求提高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理论学习更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心组学习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

(一)注重学习制度的落实,努力加强学习的规范性。集团党委中心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在学习计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学习内容的前瞻性与针对性、学习制度的严肃性与灵活性上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学习中建立和完善了理论学习讨论发言、撰写理论或调研文章、做好学习笔记等学习制度,并脚踏实地抓好学习制度的落实。一是严把学习例会落实关。为了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由集团党委书记负总责,切实加强了对中心组的领导。学习中专门配备了学习秘书,做好学习记录,并对学习记录进行整理和保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集团党委书记带头学、带头讲,模范地履行学习职责,坚持每月定期集中学习。在工作之余,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加强自学,切实保证学习质量。二是严把知识巩固关。为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转化为能力,为大家所用,我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有所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些举措的实施,确保了各项学习制度的落实。

(二)注重学习内容的落实,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一是按照“学习要精、学有所用”的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围绕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学习主题,狠抓了学习内容的落实;三是注重学习与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相结合,组织学习了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引导中心组成员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力、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干部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四是与县委、县政府的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相结合,组织学习了城市发展突破年动员大会精神、《关于实施党政正职五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制的意见》、市县节能减排会议精神,县第四期新世纪发展论坛暨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精神、县委读书会有关重要文章等,使集团紧跟县委、县政府的步调;五是注重学习与调研相结合,撰写出一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调查报告或论文,《重视企业文化,深化企业管理,积极构建和谐水务》、《加强水务企业党建工作,促进水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两篇文章分获省水协企文委第三次年会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六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举措,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了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注重学习时间的落实,切实保证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坚持每月一次学习集中学习,在学习中,坚持学习预告制,每次集中学习先由秘书提早发出学习通知,预先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以便中心组成员尽早安排好工作,准时出席学习。

二、积极探索,力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

集团党委组织探索,在三个改变上求创新,努力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大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一是改变“少数人学”为“多数人学”。集团成立后,企业升格为县政府的直属单位,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为让中层干部更快适应新形势,全面提升管理能力,中心组将学习对象范畴扩大至集团全体中层干部,通过执行中层周报月小结制度、每月交流公司(部门)论文等措施,切实转变干部的思想理念,干部能讲、会干、善分析的能力逐步提高。二是改变“关起门来学”为“走向社会学”。我们在理论学习中,开辟了“走出去学”、“向社会学”的创新机制,采用实地走访、外出学习交流等方法和途径,推动我们在学习中的理性思考。三是改变“按部就班学”为“紧跟形势学”。我们注意学习的灵活性,以顺应发展的潮流。注意抓住社会“敏感”学,如抓住揭露党内及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等敏感问题学,在学习中辨真伪、去糟粕、洗心灵、明志向。注意抓住“闪光点”学,组织学习各类先进党员事迹、先进模范事迹,观看各类电教片等,切实对大家进行熏陶教育。注意抓住“关心点”学。如结合城市突破年建设,我们组织学习县委、县政府生态会议精神和县主要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章,进而引导大家、带动大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之与新时期新任务的客观需要相符合,与新形势新内涵的科学发展需要相适应,与新时代新要求的目标方向相一致。

三、真抓实学,注重转化,保证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真学、真信、真用”上狠下功夫,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理论学习使领导班子成员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狠下了工夫,并努力运用所学的理论、思想、方法、客观地分析矛盾,正确地解决水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妥地处理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

(二)进一步增强了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得我们的党员干部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思路变得更活跃,锐意进取精神变得更强动,很多同志都在各自岗位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三)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省、市、县委、县政府的有关精神,使集团党委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十七届五中全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水务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在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效益水务等方面做好、做足发展文章,为我县城市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的支撑和保障”水务发展思路。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水务集团

作者简介:王景芳(1977.01― ),女,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现职称:经济师,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1]周李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企业党建工作路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