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时间:2022-08-10 23:1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第1篇

收获:

一、在培训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本来自认为教育技术相当不错了,可是参加了这次培训,更使我眼前一亮,真自愧不如,差距太大了。原来现在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原来的认知水平,几位教授播放的短片,让我了解了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水平。什么物流网,什么云计算,原来只是听说过一些概念,通过培训才知道这已经即将实现或正在实现,因此这次培训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当今的教育,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才能改变陈旧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面授培训组织高效,课堂生动有趣,指导教师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学习刚一开始,指导教师就设立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创建小组组名,设计组徽和小组口号,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课堂开放气氛轻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汇报交流成了教学主线;指导老师又精心地设计了许多小组活动,如搭建高塔、交叉转体等活动,既培养了学员的合格意识,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个合作、探究的情境之中,让学员不仅参与了一回研究性学习,又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学员思维活跃,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打破了成人学习惯有的僵局,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之高是我在以前的培训中从来没有见过的,我颇有感触。

三、通过培训,掌握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次的培训活动通过主题单元学习设计,研究性学习设计、主题单元学习资源网制作、教学评价量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等五个模块的学习,一种最新的"主题单元化研究性设计"教学模式。在这次培训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导、案例分析、同伴交流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这次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制订指导学生学习的主题单元设计方法;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或知识体系;增强了对学习环境的认识;组织学生用Webquest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掌握了多元化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并第一次制订学习学习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了单元实施方案,体会了教学的组织策略;学会了学习档案袋教学管理方法。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会有一种全新的改变,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工作能力。

展望:

1.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坚持中观教育思想,做好教学工作的主题单元设计,从教学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

2.加大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力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4.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争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增加量规评价次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技术中级课程培训小结(二)

教育技术中级能力培训的整个学习过程已经接近尾声,还真的有些舍不得!通过这段时间认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教学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主题单元的设计、实施、评价得到训练;新软件FreeMind自学成才,有决心把这次学习所得应用实践到以后的教充教学工作中。

一、主题单元的选择

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主题单元体现了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用一组开放性、针对性问题组织、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体现了信息技术支撑的多样性学习活动。因此主题单元选题时要强调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主题单元的选题要立足教材,符合课标要求。因为较之其他一般资料,由专家紧扣课标、立足于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来的教材,能够紧扣学习的规律,深入课程的实质内容,是组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许多教材其本身就体现了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甚至某些学科的教材体例就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然而立足教材、立足学科,不等于局限于课本、学科,也可以有所超越,跨越学科、实现综合学习,挖掘所涉及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其次,选题时要考虑学习内容的集中性和相对独立性,既要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空间,又不宜过于宽泛而使得单元容量过大。一个主题单元一般可分2-4个专题,各专题可以各有侧重,但都应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的线索展开,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

其三,选题时必须考虑主题单元多样化活动和全空间环境的特点。因此,选题应尽量考虑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是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可能是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才可能是需要综合地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予以解决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够激发起兴趣,投入精力进行深入地研究。学科教学中有些系统知识是结构良好的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步骤和答案,这些内容往往可以通过授导型教学来完成。也有些是劣构的,是情景化的,定义不明确的,甚至目标是多样化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内容更适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等高级能力。

二、主题单元的设计

在主题单元的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设计要点,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具有综合特性的主题单元,同时,每一个设计要点也是多维立体的。

主题单元设计流程:

三、主题资源网站建设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是要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资源的终端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用户来说,希望资源能够提供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支持,并且方便使用。主题资源不仅要提供与单元学习主题关联的资源素材,更要提供资源如何使用的信息。在主题资源中,教师可以按照主题,选取所需要的专题活动设计及其配套的资源,修改、增删、改进、完善,为学生提供体现其风格的学习支持资源。对于学生用户来说,主题资源为单元学习提供资源、工具与方法的支持。学生在具体的单元学习实施过程中,对主题资源会有自己的加工和处理,会动态地生成新的资源。因此在构建主题资源网站框架时,需要考虑给那些在单元学习过程实施中可能发生变化的资源留有空间。

四、主题单元的评价

评价时间线以简洁的图示方法展示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设计,用以检查学习过程中评价方法的使用情况。图6-5呈现的是一个多样化评价单元学习的时间线样例,试结合此样例,完成下列任务:

思考时间线展示评价方法的组成要素。

如何为自己设计的主题单元制作评价时间线。

向学伴展示自己设计的评价时间线。

第2篇

1、 以下是某位老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您认为不合理的是( ) 。 (1分)

教师需要使用尽可能多的、先进的教学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体现现代化的教学

2、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们有时也需要自己动手开发一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必须遵守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分)

概念的讲解一定要遵循“名称→定义→属性→实例”的顺序

3、 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关系到后续的研究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下列关于选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分)

选题应强调知识的传递

4、 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是( )。 (1分)

观察记录表

5、 关于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优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分)

教师对各种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较强

6、 下列关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 (1分)

对于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的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测验

7、 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你讲授了某项教学内容,之后请同学进行总结,这里使用到的教学策略是( )。 (1分)

直接强化策略8、 王老师制作“詹天佑”课的课件时,想将詹天佑的图像和介绍放在一张幻灯片上,请问王老师应该选择的版式是()。 (1分)

文字内容版

9、 你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细胞分化的图片以及一些演示动画,以下列出了您的“下载”文件夹中的几种文件格式,其中不是图片格式的是( )。 (1分)

.exe

10、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以下是关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1分)

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入缓解了我国教育现状的主要矛盾,并有效解决了现阶段教学中的问题

11、 王老师在学期结束时参加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制定会议,下列是与会的代表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认识,假设王老师对学生教学评价有正确的理解,则下列哪一项是王老师不能够认同的?() (1分)

不断地进行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挑选出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

12、 下列教学评价手段,不适合用来测量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内容的是( )。 (1分)

标准试卷

13、 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下列王老师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搭配不当的是( )。 (1分)

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能力经常使用面谈调查法

14、 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博客辅助教师来管理信息的功能?( ) (1分)

教师根据教学资源种类或用途,在博客中将收集到的多种形式教学资源分类存放,也可以根据日志内容不同,将博客中书写的日志分类存放

15、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而不想参加小组活动,若想要激发这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好采用下列做法中的( )。 (1分)

引导同组的其他同学一起鼓励这些学生王老师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室里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

17、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定,以下不属于其常用手段的是( )。 (1分)

单元或期末测试

18、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资源系统是指( )。 (1分)

辅助备课资源、学科资源库和素材库

19、 电子教案开发工具有很多种,有些开发工具所编辑的电子教案不能用ie直接浏览,下面选项中的哪个工具软件开发的电子教案不能用ie直接浏览?( ) (1分)

authorware

20、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分)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

,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多选题

1、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 )。 (2分)

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2、 以下关于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 在对某单元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2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

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实施教学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基础4、 下列关于新建表格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2分)

点击常用工具栏的“插入表格”按钮

点击菜单栏的“表格”→“ 插入”→“ 表格”

在插入工作表按钮上右击鼠标→“表格和边框”→“插入表格”

5、 你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软件工具的使用,为了向学生形象地展示这些软件的界面,需要截取一些图像整合到课件中去,以下关于截图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使用软件snagit截图,可以截取当前电脑屏幕上的图片,之后再自己命名保存

使用键盘上的“printscreen”键,可以复制当前电脑屏幕,然后粘贴到绘图软件中的空白文档,自己命名保存即可

6、 你准备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想把它们集成起来,做成简单的课件,下列可供你选择的工具是( )。 (2分)

authorware

powerpoint

dreamweaver

frontpage

7、 演示型课件是教师们非常青睐的一类课件,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请选出下列能制作演示课件的工具软件( )。 (2分)

ms-office powerpoint

z+z智能教育平台

authorware

8、 考虑到编制开发教学资源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一般应尽可能选择现有的教学资源,但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时要有所选择,下面观点中正确的是()。 (2分)

要选用包含课堂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要选用内容安排顺序符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教学资源

要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资源

9、 教学评价有各种分类,每类教学评价都有其特有的用途和意义,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是( )。 (2分)

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预言学生在后继课程中成功的可能性10、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王老师建议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是否让学生评价教师,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意见,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因为学生最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

学生评教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诊断过程,有助于教师本人了解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

开展学生评教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会更关心学生,学生也会更尊重教师

三、是非题

1、 王老师将课堂上录制的dv带回家导入到电脑中,这段视频的文件格式是.avi,王老师可以使用电脑中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播放这个文件。 (1分)

2、 王老师利用dv拍摄了一些视频资料,他打算在课堂上展示,他可以选择电视机与dv直接相连接,进行播放。 (1分)

4、 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数据。 (1分)

5、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文化的四大支柱是指读、写、算和文化素养。 (1分)

否6、 讨论、发现学习、辅导以及协作学习都属于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1分)

否7、 学习者是一个有复杂思想、有情感变化的人,他们接受信息的感官若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刺激之下,就会麻木,降低接受效率。因此,教育传播媒体的使用应注意不要让学习者长期处于媒体的刺激之下,应适当改变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1分)

8、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为保证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分组时应尽量任命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1分)

9、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直接落实在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整合基础之上。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活动本身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特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活动之中。 (1分)

第3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培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培训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以前往往只局限于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通过这次光顾我们的学习,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方式的操作,编辑出自己较理想的电子稿件,发送给同事和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博客与同仁互动,时常的发表自己的一些学术上和某些思想上的见解,对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培训中学习网页,填补了我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空白。

三、通过培训,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思想政治有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培训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老师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把学习到的网络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能力,使学生们变“苦学”为“乐学”,给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4篇

我有幸参加了xx年的中级电脑培训,我认真按照培训进度进行网上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有效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从中找到了解决的途径;我写博客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的体会,我反思以往的教学、我相信通过这次中级培训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体会颇深。

我认为,教师要有爱心,爱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教育学生,从爱出发。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和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教师要善于学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中级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形式,培训形式灵活,从不同方面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教师受益匪浅,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教育信息更加灵通。通过培训,使教师跟上新的教育技术理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培训让我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与同事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相学习,使我一方面交了不少朋友,另一方面,我从朋友那儿学到不少的教学设计经验,也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制作课件,多做好课件,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程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及外地高校,实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以下均简称“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组织实施5000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市级集中培训;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5年周期内,全市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网络研修。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区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根据我市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校(园)长、骨干班主任等市级集中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左右,其中,集中培训20天,分散研修两个月。

1.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根据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等组织开展培训。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计划平均每年培训600人,年,完成1238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2.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开展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骨干校(园)长培训,为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3.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4.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中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培训理念、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远程培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5.英语教师国外研修。为提高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我市教师国际视野,每年组织30名英语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时间一个月。

6.农村音、体、美教师培训。农村音、体、美教师多为教非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根据倾斜农村的培训原则,“十二五”期间有计划的对农村音、体、美教师进行轮训,每年培训500人。

7.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100人。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加强和完善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

研修内容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指向,围绕师德教育与学科德育、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教改试验、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新课标解读等专题,整体规划五年一周期的研修课程体系和年度课程计划,并逐步增加教师自主选修类课程,形成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年,按照新的课程设计,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完成本周期100学时的网络研修任务。年,对初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对小学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高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

适时启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班主任和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研修项目,实现远程研修对我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学段、各层面、各学科的全面覆盖,着力提升我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教体)局要根据“工程”实施要求,认真做好参训教师的选拔和组织工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培训院校要做好教学、管理、考核等工作,注重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将组织专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不予核拨项目经费。

(二)加强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省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全市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采取购买、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严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6篇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加快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步伐,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技术支持三类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1]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到2015年,建立12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健全32个省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国范围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50%的管理人员完成初级培训。[2]无疑,这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败。本文拟从中小学教师运用或者使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力的视角,探讨自我效能感内涵、结构和特点,旨在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自身发展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种参考。

一、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内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来源于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或者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原意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任务)所进行的主观判断。”[3]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规定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技术支持三类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参照这两个定义,笔者把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学习所进行的主观判断。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解释,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体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或者任务的心理条件。能力不是指个体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一种潜力和可能性。在教学活动中,通常能力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教育技术能力也不例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人擅长使用言语能力,有人擅长使用教育技术能力。这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关。所谓主观判断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尺度来评判事物的好与坏的心理倾向。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效能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原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习意义下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育技术工具、组织实施教学带来的某种结果的自我效能感。它与通常所说的教学结果期待或者教学效能期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结果期待是相信那些教学行为会出现某种预料之中的结果。比如:教学生运用某个词组造句,其教学结果期待是预料学生对这个词组有较深入的理解。而自我效能感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某种行为后达到某种水平的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4]综合起来,以上诸因素构成了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内涵。

二、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是由人的内部因素(认知、动机、情感、生理)P、环境E和行为B三者决定的(如图1所示)。这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体的内部因素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方面的作用,而且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三元交互决定论”中的个体内部因素或是主体性因素。

图1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因果关系图

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决定论入手,把握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理解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源于个体内部因素、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也消失于这三元交互作用,是一个不断消失和重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旧的自我效能感的消失意味着新的、更有活力的自我效能感的重构和生成。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也是这样一个消失和重构的过程,与中小学教师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过程相对应。个体内部因素、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形成了自我效能,同时,自我效能也对内部因素、环境和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例如: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或是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中,首先是一个尝试的阶段,起初他们处于一个陌生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当教师进行尝试之后,发现利用教育技术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并且能获取更大的成功,即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高,因此,教师便会选择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并且还会积极地改造教育技术下的环境,将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甚至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教学的环境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自我效能便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在自我效能感的生成和重构过程中,个体受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替代性经验对个体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最显著。这就为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揭示了教育技术能力涉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经验与技能、教育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影响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如上所述,借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方面:(1)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是指教师个体运用教育技术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成败经验,即直接经验。其中个体对成败经验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是指教师个体在观察他人运用教育技术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后获得的经验。分为成功、失败和有争议的经验三种形式。(3)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是指他(她)人通过言语劝说方式鼓励当事人克服困难,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之类的激励语。(4)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是指教师个体在对自我效能感监控过程中情绪的生理状态。这种情绪的生理状态也可以解释为教师个体在对自我效能感监控过程中,确信可能成功或者失败的“内脏感受”。此时教师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生理情绪状态,但可以做放松练习进行脱敏。

第7篇

1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优化教学环境。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能力、素质是实时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关键,面临日益发展不断更新的先进教学设备,需要有技术、懂业务、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保障,同时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更新。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学设备维护管理者必须具有电学、机械、计算机、物理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除具备要求的能力、素质外,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具备某项设备的维护专长,要深入了解设备的原理、特点和易产生故障的部位,在实际工作中要了解掌握教学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迅速、准确的判断、处理设备的各种状况。利用每个人各自对设备维护的专长做到优势互补,达到人与教学设备有机融合,从而优化教学环境保障教学。教育技术中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技术中心岗位责任制》和《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条例》,认真执行落实各项规定,逐渐积累沉淀技术过硬、作风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2研究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的要求,从如下方面入手:

(1)教育技术人员结构和素质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针对现在省内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和设备状况进行调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楚以上人员和设备各项数据,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归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状况、特点,研究合理的工作人员结构、设备配置状况和现阶段采用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对省内不同类型的典型高校教育技术状况进行了认真抽样调查。具体有:长春大学(综合类)、长春理工大学(工类)、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吉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高职高专类)。前两个是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后两个是高职高专院校。抽样数据见附表。根据抽样数据绘制高校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四所学校综合后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趋势,这种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保证整个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这一点很重要,是教学设备管理、维护和教育技术成果研发、应用的基础。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个别学校存在教育技术人员老化问题(长春大学),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呈现偏大趋势,从长远看,会出现断层,不可持续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逐步补充年轻技术人员,使年龄结构达到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四所院校综合后学历结构分三部分,依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及高中,呈正态分布,这一状况是合理的。①一般来讲研究生都是近些年加入教育技术队伍年轻人,这些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是教学设备维护、管理中是主力军,他们同时还具备教研科研能力,观念更新快,创建新强,对促进教育技术成果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②本科生多数人已到中年,这批人在教育技术岗位工作多年,他们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踏实,是教育技术教学工作的基石;③专科及高中这批人工龄长、年龄较大,多是电教早些时候看管设备、教室的从业人员,这批人主人翁意识强,是做好服务教育教学基础工作的主力,调动和利用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来为教学服务。从长远的观点看,教育技术队伍向着年轻化、知识化发展,高层次人才将不断加入到高校教育技术队伍中来,随着技术进步教学设备更新加快,也推动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更新。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教育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图3可以看出:四所院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部分呈正态分布趋势。由于教育技术岗位在高校中属于教辅,很多单位不设正高级岗位,所以正高级技术人员少,四所院校只有一位正高级技术人员;副高级、中级、初级三部分中副高级占得比例小,中级占得比例较大,次之是初级。整体上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分布,反映了各学校教育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提高,也反映了近些年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这是现代化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图4可以看: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从教育技术岗位来讲,男性工作人员比较适合,因为在设备的管理维护中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随时要进行维修维护,到各个教室去检查,有时需要高空作业,无论强度还是危险度,年轻男士比较适合,男性比例略高是合理的。根据如上调查情况分析:现在就四所省内高校教育技术岗位技术人员状况宏观看是合理的,无论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男女比例都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使今后高校教育技术事业能够健康发展。但是有些高校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出现状况临时抽调工作人员肯定要对教学有影响,未雨绸缪是教育技术部门负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就是服务教学。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是保证教学的关键。面临日益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更新,服务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和实际工作体会,现阶段教育技术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如下:第一,建立健全教育技术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推动教育技术中心各项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持久、长期坚持的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制度、条例办事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岗位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素养,这是服务教学的根本。根据教育技术中心工作要求,我们建立如下规范性文件:《教育技术中心岗位责任制》、《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条例》、《教育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我们利用制度和条例开展工作,使我校教育技术中心服务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第二,根据规律年轻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在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体质好,是设备管理、维护中一线力量;老同志知识丰富,经验较多,在设备管理、维护中是主力。教学设备的应用不断的更新,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和各种技术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广泛开展业务交流,汲取新技术和好的管理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认真落实《教育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学习,从业务能力的提高来保障服务教学。第三,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与教学设备合理融合优化教学环境。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展示的效果和对设备的监控管理来优化组合不同种类的教学设备,达到即满足教学要求又达到设备管控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教学环境不同,对设备的组成配置有不同的要求。从高校教室使用排课规律情况来看,相同相近专业的学生班级上课地点场所相对集中固定,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个特点,针对文科类、理工科类、艺术类等专业对教学设备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组合设备配置。作为教育技术技术人员系统探究归纳具体最优化的设备配置方案,科学、合理的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

3结论和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日益丰富色彩,教育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使教学设施环境得到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展示教学内容直接易于理解等优点。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教学服务,这种服务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①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②通过设备的优化组合实现技术人员、教师与教学设备的有机融合。《高校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对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学设备的优化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现如今教学设备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设备渗透到各种教学当中,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进步。教育技术中心的服务任务也在不断的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能使教育技术中心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完成教学服务保障任务,这也是《高校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作者:赵志强 赵婧宏 单位:长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吉林警察学院中外语言系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09-02

一、提高认识,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校长永远是学校建设的领头人,无论是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与信息技术教育都要走在前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校长的思维发生深刻变化,使其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飞跃,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进而推动校长管理行为的转变。

在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中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教育局党委召开党委会,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全员参与,达到培训目的

校长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校长能力得到提升,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把校长信息技术工作定位在全员参与上,应当说,由于校长的自身学习能力和学校之间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的差异,造成校长信息技术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措施,有效地整合了校长间的技术优势,要求学员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通过学习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并保证时间和质量,全区掀起了校长学习信息技术的。我们制定的验收标准是:力争在五年内使校长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做到能够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校科学化管理,从而有效促进铁东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重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长培训长远规划

几年来,我区校长培训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构建区域性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强化现代化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全区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学习和实践为主导,培养了一支具有现代思想和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无论是在校长培训“十一五”期间还是“十二五”期间,我们都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列入了规划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全市在我区六马路小学召开了信息技术现场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十二五”期间,从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和研究深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看,我们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有力的措施,并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支持校长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早在“十一五”期间,教育局就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培训基地,我们不断更新设备,教育局为教师进修学校投资3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现已能同时容纳100名校长学习,在“十一五”期间又投入400多万元在全区各中小学购买10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铁东区教育局域网,满足了培训的需求。

4.促进校长培训,实行培训、考核、任用一体化

我区于“十一五”期间全面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实行聘任机制,同时,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干部选拔时重视计算机水平的考核,校级领导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提拔,在规定年度内,没有达到计算机培训要求的不能参加区级以上优秀校长的评选。

二、加强管理,有效开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保证区域性校长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由铁东区教育局党委、干训领导小组和进修学校干训部组成的校长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具体负责对全区校长实施培训,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信息技术初、中、高级水平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初级培训打基础。在初级培训时,校长们当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并有很大的畏难情绪,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强化培训,加强出勤考核,检查学习笔记,交流学习方法,通过考试并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增强了全区校长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2)中级培训促应用。中级培训的核心内容是电子表格和电子幻灯片制作,在中级培训过程中,我们保证上机时间、增加辅导次数,重视培养校长动手制作的兴趣,要求参加考核的校长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制作出所规定的内容,否则不予通过。经过反复培训,考核验收达到合格方可结业,经过考核100%的学员通过了中级考核验收,并获得了中级结业证书。

(3)高级培训上层次。在初中级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高级培训内容的难度,侧重于校长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培训效果我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一科考一科,经过考核的校长都能够独立制作Flas及具有鲜明特色的网页,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通过高级考核验收。

(4)能力培训促发展。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校长们经过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初步掌握到熟练应用、由单一学习到整合应用,步步深入、层层提高的过程,使全体校长的基础信息素养、基本技术能力、平台实践、管理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网上交流、信息、下载材料,具有使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学校管理,创造信息化校园环境,各校都建立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如:行政档案管理、干训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教师教学档案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

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改革,指导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参与指导、制作学校特色办学网站和学科主题网站。

⑤运用信息技术各校建立了管理平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促进了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广大校长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区域性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搞好网上培训

为了加强信息化管理,我们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干部培训网站,在干部档案工作中实行计算机管理办法,干训部按照工作要求建立了铁东区教育系统干训工作总的文件夹,然后根据内容建立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培训班》、《规章制度》、《经验材料》等20多种文件夹,全区基层学校也参照教师进修学校干训工作档案建立本校的干训工作文件夹。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干训网络机构。

在干部培训上,我们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的方法。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在网上进行培训。进修学校的所有领导到普通教师,每年都要搞两次业务讲座,并通过网络发到各校。主管干训工作的领导、干训主任和干训教师还根据基层校长的分工不同编写了网上培训教材,对校长、书记、教学校长、辅导校长、后勤校长进行分岗位、分层次培训,每人每月编一期讲稿,在网上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铁东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几年来,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教育局到进修学校乃至基层学校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是明显的,变化是巨大的,促进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还给我区的课程改革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校长们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及时调整了治校方略,办学路子拓宽了,改革的步伐加快了,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二中、三中、六中、一实验小学、中央东路小学、六马路小学被评为省电教示范校;三中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中央东路小学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先进校。市里举办的中小学选拔赛,铁东区连续获全市第一名。历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我区都名列全市第一名。

第9篇

高职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有大的突破,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有较好的硬件设备来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却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粉笔一遍遍地在黑板上板书,用嘴一遍遍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每天一直在做着比较繁重的重复性工作。高职会计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以会计的语言和视角识别经济业务,并熟练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证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会计教学方案设计就应该围绕这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目前,现代技术应用于会计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1学生方面我们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所做的调查来看

尽管很多学生在课后都能对教材中的各种习题做解答,但是在进入会计技能实训环节后,无论是手工做账训练还是计算机做账训练,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识别经济业务和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往往很差,很多学生在实训末期,不能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两张最基本的财务报表,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表。近年来,外购的仿真教学软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仿真程度,但许多仿真教学软件的内容设计或过于复杂,或脱离实际,或业务形式单一,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对会计准则缺乏深入的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经济活动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缺乏用会计语言和方法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形形的经济业务信息加工成会计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了三年会计,毕业时大脑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校学了些什么。招聘会上,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显得极其不自信,根本就谈不上“零距离”上岗。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越来越难以达到教师期望,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应用能力缺乏,设备利用率不高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但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实训教学主要局限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训练方面,而大量的涉及会计学原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该机财务会计等),教师还是习惯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究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改革还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对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不能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1.2.2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多媒体设施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但是70%的会计专业教师在对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只停留在幻灯片放映的水平上,而会计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却没有很好实施。有的学校从教育软件开发商处购买了若干项仿真模拟会计教学软件,但是许多会计教师还是不习惯或不愿意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软件的训练设计相融合,以充分利用会计仿真教学软件上课,导致仿真会计教学软件被闲置。

1.2.3教学模式陈旧,依然沿用知识点灌输教学

虽然很多老师都认可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早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通过粉笔黑板灌输如何做会计分录,而学生既没有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感性认知,更谈不上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无论教师怎样将会计实务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掌握会计技能的情况很难尽如人意。比如基础会计教师一般都在课堂上讲过“月末要在调节未达账项,检查记账差错的基础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知识,但笔者调查发现许多高职学生虽然学了三年会计类课程,从来没有在教材上见过真实(或仿真)的银行存款对账单是什么样子,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如果单位没有安排老财务人员辅导依然无法独立完成该项会计业务。这说明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下,高职学生其实很难快速掌握诸如此类的基本会计技能。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滞后的原因分析

2.1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成果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对于一个普通企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信息,企业普遍对保护商业机密和财会信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敏感度,使得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的瓶颈问题难以解决,能够接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少、岗位少,即校外会计岗位实习很难满足会计技能训练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都把精力放在抓校内会计模拟实训上,支撑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是充足的对口的资金投入。经调研发现,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外部原因之一。有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导致学生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开课率较低,最终直接影响了这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2.2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模式

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还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是否得当。很多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很不重视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发展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时间不长,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建设进展也非常缓慢;从微观上来讲,学校没有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对设施的专门管理,也是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迟缓的原因。如许多学校为节省培训经费,大都是依靠现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兼职对现代技术设备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专业课教师的具体教学组织工作难以很好衔接,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2.3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

因为培训和考核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来就没有无考核的培训,也没有无培训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既没有建立起关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会计技能实训成绩的评价体系。在调研“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时,有52%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推动和鼓励机制”。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上“懒于应对”或“得过且过”。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会计教学效果的途径

3.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要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就需要增加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所谓硬件设施,就是指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教学软件的开发系统以及还有其他各种培训系统、应用系统和信息的存储系统。而软件设施就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它的应用软件或者教育技术方法等等。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学校只注重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要增加资金的投入,用以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

3.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下,应当让会计教师在吸收最新的会计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和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自主开发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有计划的对会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学校可专门设立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有针对性的承担专业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二,组建一个高层的教授咨询团来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定期举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专业课公开观摩活动。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3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

对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情况还缺乏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教师往往只重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而忽视了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制定一套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会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体系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也便于对管理者的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和督促。如利用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可以对会计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会计教师来做榜样,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还可以积极开展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竞赛,评选出师生相对公认的会计教学模式,以激励引导其他老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学校需要购置多少先进的现代技术硬件设备,这些设备能不能在会计教学中顺利的高频率使用,应当是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之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围绕这一核心而设计,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4.总结

第10篇

长期以来,绵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着力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结合灾后重建,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从而大大提升绵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背景

受“5·12”大地震影响,绵阳市受灾学校1 160所,受灾教学用房6 304 34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5.846 7亿元;受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72亿元。

国家对“5·12”灾后重建给予了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使灾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需要强大的基础教育作支撑。市委、市政府在《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西部人力资源强市和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战略目标。

结合灾后重建和《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绵阳市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

工作推进的作法

在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之余,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向灾后重建工作,在策略方面倾向几个重要环节。

摸清灾情,弄清家底

绵阳市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功能用房按完全损毁、可维修、完好等情况作分类统计,尤其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江油市、安县4个极重灾县的完全损毁学校的受灾情况作了详实统计和测算。

明确标准,编制规划

灾情统计结束后,绵阳市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已颁发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行业标准,拟定了绵阳市学校灾后重建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应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分为功能用房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图书装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等。包括《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场地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信息化建设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等。

根据“装备标准”,结合灾后重建,学校调整规划,编制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及标准化建设方案》。绵阳市“十二五”期间,按照全面完成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80%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奋斗目标,共需新增投入经费近6亿。

纳入统筹,政策支持

在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中,坚持把各类功能用房纳入灾后重建土建工程统筹规划,教学仪器设备纳入灾后设备重置统筹规划;坚持在公用经费中每年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技术装备和资源建设;坚持与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紧密结合。通过几年努力,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基本解决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的政策问题,使经费投入得到有力保障。

履行职责,加强督查

绵阳市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技术监督,在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严把方案审签关。对实验室等功能用房的平面布局和室内装饰方案的编制,要接受技装部门指导,并经审签后再送建筑设计部门。尤其是对“交钥匙援建工程项目”,北方援建省对南方建筑要求不太熟悉,绵阳市技装部门主动协商,确保项目按标准和规范设计、施工。

2)组织现场交流会。市教育体育局及时召开教学仪器设备灾后重置暨标准化建设现场交流会,现场参观新建学校,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教学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规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导学校科学规划、科学重建。

3)深入学校多指导。实验室等功能用房建设除涉及建筑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实验室技术规范,比如,实验用房功能设置,面积与间数,通风、采光,照明,给排水、综合布线,地平与窗户,垃圾及废液处理,固定设施安装、实验桌布置,仪器设备及药品陈列与保管等,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自身熟悉业务,经常到学校施工现场检查、指导。

4)建立评标专家库。灾后设备重置必须进入政府招标采购程序。技术装备部门有责任去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政府招标采购的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建立教育系统懂政策、懂技术、素质高的评标专家队伍,并多次举办了培训班;二是坚持由技装部门按标准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方案的编制加强指导和审查,要经审签后再送政府招标采购部门。

5)严把仪器交验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学校,是技装部门的重要职责。绵阳市注重充分发挥“四川省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绵阳工作站”的监督职能作用,组建了绵阳市教学仪器设备质量检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多次举办了专业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了质量检测上岗证。要求灾后重置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交收检验,质量检测不合格,不得付款。

加强管理,提升效益

灾后重建及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提出加强灾后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的实施意见,各级学校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初中理科教师基于新课改的探究性实验技能及实验室管理技术全员培训班,组织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校长培训班,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大力研制开发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和实践制作、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研究,研究开发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整理颁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系列管理制度和表册。

工作推进的成效

绵阳市教育系统751个恢复重建项目已竣工708个,累计完成投资79.884 2亿元。灾后重建完全新建(含援建)学校近300所、改建学校近400所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和要求,已累计完成近3亿元的设备重置任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装备生机比、图书生均册数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全市有近400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近300所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近700所学校接入绵阳教育城域网,近100所学校教师人手一部手提电脑。

建成了绵阳教育体育信息网(/)、绵阳教育技术网(/)、绵阳教育体育视频网、绵阳教育VOD电视频道、绵阳市数字图书馆、绵阳市教育学术视频网、绵阳市电子期刊阅览室、绵阳市高中选修课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绵阳市学籍管理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等。

绵阳市已全面完成近3万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中级和职称计算机C级第一轮培训任务以及教育技术初级能力培训任务,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缩短,“技术支持和促进教学”的现代教育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今后工作的思路

绵阳市将紧紧围绕《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目标,以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发展。

进一步完善绵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绵阳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全面推进中小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全市教育信息化;建立绵阳教育资讯电视频道和网络平台,依托“三网融合”技术,实现网台合一;推动绵阳学习型城市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ICT与教育融合:学校信息化主管;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18—06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也进入关键阶段,在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其中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并且明确提出:“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在这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历经二十多年,其间国家也启动多项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在软硬件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步履缓慢,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很多专家指出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又主要体现于学校领导层日常处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学习、管理过程之中,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领导层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境出发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事务进行专业化、专门化的管理。因此,有必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选择那些熟悉教育信息化内涵、方针、规划愿景、实施战略,能够指导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并且具有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或团队来担任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hief InformationOfficer,ECIO)。本文拟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探讨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模式。

一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角色

1 学校信息化主管概念

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 Officer,CIO),也称首席信息官,总信息师或信息总监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作为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政府中,后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把握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通过设置信息主管的职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目标,适时推动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成功地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转变,为提高政府效率,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拓展了新的空间。关于信息主管的定义较多,如:

(1)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的定义:负责一个公司或组织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她的使命是为组织贡献技术远见和领导能力,主动开发和实施IT(InformationTechnology)应用,在持续变化和激烈的市场中创建并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

(2)美国CIO杂志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3)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编的《CIO教程》的定义是:CIO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他负责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和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此外,CIO还负责整个组织的信息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CIO要负责利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Inform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IMHT)资源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样,CIO通常还负责建立关于信息和通信及相关服务的绩效和评估指标。

学校信息化主管属于信息主管概念在学校里的延伸。熊才平等提出要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Information Director),并认为: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做好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科研、管理行为中的渗透,学校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四个层面的工作。囿于当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浅层次,所界定的信息主管主要是从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学校领域中的普及以及营造应用氛围的工作。但并没有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角色、任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工作绩效评价以及其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机制等作更加深入的阐述。

如何界定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学校信息化主管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而设置的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校长领导下,从技术层面、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策略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监督、指导和管理,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担任。从宏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是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管理;从中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微观层次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推动和指导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那么,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主要职责有哪些方面?

(1)协助校长积极执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标准,把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上达于校长及上级管理部门;

(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激励政策、规章制度,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学校信息化项目规划:

(4)监控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监控和保障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有序良好运行;

(5)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以激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与学;

(6)提升学校整体以及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7)为学校师生提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上的咨询和服务;

(8)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或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通过学校网站平台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以帮助发展社区教育,为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载体。

二 我国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之演进

虽然在我国原来并没有“学校信息化主管”之称谓,但是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职责的管理者是存在的,并随着时代变迁,所担负的职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根据教育技术媒体融入教育的时间和深度,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末)

在该阶段中,学校使用的媒体主要是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如投影、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CD唱机、电视机等媒体,但是并未普及应用,只有少数精英学校拥有这些电教设备,如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创立了电化教育馆并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随后辅仁大学教育系、燕京大学教育系也相继开始电教课和视听教育课。此阶段中,负责这些媒体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是专门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进入到学校相关决策圈子,也没有对学校的日常教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2 电教人员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

1950年到1965年,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乃至倒退时期,1978年至1990年代初,是我国电化教育大发展时期,我国建立了各级各类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手段在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中应用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精通和维护电教器材、拍摄和编制电教教材的人员,即所谓的“拍片子、录带子、修机子”。而且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购置、使用,以及电化教育教材的摄、录、编各个环节。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人员一方面仍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

3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渐渐接近教育的核心领域。他们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人员成为学校或培训机构领导者的重要助手,在学校信息化决策过程中向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智慧,这便是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雏形。这个阶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承担了学校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做出重要贡献,其次,为帮助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再次,在学校领导作出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部署、管理等方面事务的时候提供专业性的咨询和意见。

尽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个人智慧,但是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比较尴尬的,更多时候只是临时充当校长的业务顾问角色,他们不能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决策,不能直接参与和监控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不能引领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能直接促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难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三 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之必要性

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正式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学校与社会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和20年前相比,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校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个复杂、令人迷惑的地方,甚至充满了矛盾、犹豫不定、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学校面临的任务和目标复杂多变。因此,要推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以负责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工作。第一,现在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学校校长只能以宏观的视野去管理学校全面工作。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校长中鲜有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背景,所以迫切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背景的管理者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具体事务。第二,设置信息主管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整,由于学科不同、教师年龄段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将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人员培训、设备、资源支持等方面能够平衡不均衡性;第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设置更为专业的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通过其卓有成效的规划、示范、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第四,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可能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使命已经完成,其职能和角色将自行融入到学校各级领导工作之中。而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低,学校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相对缺失或薄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是一种弥补性的方法,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信息技术从显性状态转至隐性状态,信息化领导力成为透明状态并融入至学校各级领导层的领导力中,并将形成分布式信息化领导力。

当前,我国各级学校校长均不是职业管理者,更不是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专家,他们大都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教学或管理中长期锻炼、培养和选而走上领导岗位,总体上缺乏信息化领导力,因此,通过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有力地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四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素质结构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必然要求具各一定的素质结构,也即是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要求。根据孙祯祥(2010)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并结合左美云(2004)提出的首席信息官CIO培养知识体系,本文提出学校信息化主管对应于信息化领导力工作需求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具备知识结构体系,见图1。

图1中学校信息主管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图中初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学校主要是对计算机教室、Intemet的连接,基本系统安装与维护等;中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中期阶段,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融入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非常普及,进而要求信息技术能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而高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组织信息文化及氛围。高级模块涵盖初级和中级知识模块,中级模块涵盖初级知识模块。当然这样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信息主管的知识模块,可以动态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以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初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技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使用ICT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解决的是学校教育中ICT的有无问题;中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教学中ICT的教育中全面融合的问题,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广度问题;高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略层面,主要解决学校组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变革,学校ICT的战略规划,学校的信息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事务,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深度问题。信息主管(ECIO)知识结构只是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信息主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理学校教育信息化事务的能力素质。如: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理性认知能力、知识编辑能力、知识收集和传播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等。目前关于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构成,相关论述不多,但是很多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阐述和研究较为翔实,且核心内容大同小异。本文认为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从校长领导力中分解出来的信息化领导力所承担的那部分内涵。孙祯祥(2010)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也可以看成是信息主管能力结构模块,见下表1。

五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我国中小学的实践模式

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展现的是其应具有的一种静态能力,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这一目标。在这过程中,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领导实践,是形成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图2表示的是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业务流程。(图上实线表示教学或管理上的联系,虚线表示教育信息化业务上的联系,虚线框表示信息化领导力执行主体学校信息化主管应该属于副校长一级的领导,向校长负责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事务。)但是关键性的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必须由校长(校长委员会)决定;虚线条表示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业务联系,与之水平方向(副校长)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主要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战略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下方(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后勤、实验室等,各学科教研组,师生等)是在具体项目执行和业务过程中的交流、指导、评价、监督的关系;虚线框内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执行主体,网络中心、信息技术教研组及其信息技术教师是协助学校信息化主管发挥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鉴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繁重,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所以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重要性应与副校长同级水平。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在宏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能够准确地上达于上级主管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智慧协助校长来制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愿景和规划、目标和计划,在与其他学校领导交流、协商、合作、讨论等过程中,通过其信息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工作将有力地促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引领学校信息生态健康发展;其次,在中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参与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事务,如学校信息化环境、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这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实施阶段,由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指挥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去完成,如后勤、教务、财务等。再次,在微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引领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可以直接从教师、员工或学生那里获取一线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和需求信息,把收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信息直接汇报给校长,为之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和网络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进行领导,特别是在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时,将能极大地发挥学校教育技术人员或相关人员的专业特长,并在建设和使用中锻炼和培养了队伍信息化能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信息化事务上具有发言权、建议权以及否决权,否决权可由校长进行进一步确认。在专业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应接受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应的信息化部门领导、管理和培训,以确保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并非是其他学校领导者就高枕无忧,信息化事务一概不沾,而是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协调、沟通、合作等形式的工作,从而渐进式地提升学校领导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人才的来源可以从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中遴选。特别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在学习期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前面所提及的学校信息化主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比较完备。另外,在培养上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与其知识结构相关的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把这些基础理论集中于《教育技术管理》课程进行学习,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要求,而且学校信息化主管必须满足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管理》课程的教育技术专业并不是很多。

第12篇

    论文摘 要: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子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拓展学校教育的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实现的。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2 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新体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等。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

    信息品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生活态度,重视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3 采用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状况宜采取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

    初级培养:图书馆要使馆藏信息适应形势,适合当前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及时补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设新书推荐栏目、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读者意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举办讲座、文献利用指导等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中级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一阶段可设立知识产权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

    高级培训:主要是培养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新思路和新思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