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

时间:2022-02-01 06: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监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监督

第1篇

加强财政审计监督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一、抓宣传,增认识

1.抓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邀请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广泛、深入、细致、持久地向社会宣传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审计监督的重点、程序、方法和经验。通过宣传要创造一个自觉、协调、文明、高效的审计监督工作环境,既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也可以消除彼此误会,增进了解,以取得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协作,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各企业单位、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领导要自觉树立财政审计监督的意识,要讲政治、讲大局,要支持、配合审计监督,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便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效益。

3.审计监督部门要对被审计监督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针对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纠错防弊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加强经营管理的措施,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抓规范,改方法,尽快使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1.抓规范。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便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审计监督,彻底改变财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深化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密切的重点项目,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将财政资金的日常管理与专项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之中有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

三是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先进合理的审计监督业务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监督的范围、时间、程序、方法、考核标准、评价原则等。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必须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必须符合实际且简便易行,必须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2.改方法。要采用高科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还可以采取抓住一个侧面或项目审深、审细、审透的方法。改进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审计的方法,积极探索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而实施的积极财政决策的审计方法。

三、抓管理,重落实,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财政审计监督

1.要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对象,直至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在制定财政审计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参与财政收支管理以及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来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积极开发财政审计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财政审计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将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的计算机与财政业务部门、国库、征收机关等实现联网,以便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努力提高财政审计监督的效率。

3.必须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年终突击性审查向全年日常性审查转变,由侧重于企业财务收支向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转变,由常规性的三项审查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重点审查转变。只有这样,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全面充分地得到发挥。

四、抓培训,严考核,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

1.要迅速扭转目前财政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人员青黄不接且素质较低的被动局面,建设一支忠诚党的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要采取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组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审计监督人员应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发给审计监督资格证书,持证从事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把培养审计监督人员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违法乱纪。同时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服务。

五、抓整顿,重治理,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审计监督机关要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配备合格的财会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把财政资金真正管好用好。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国家有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自筹资金,则应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要明确政府同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资金上缴的办法,并且将自筹资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和核算。这样做既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2.各被审计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正确运用会计科目,认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时记账和对账。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制度,合理开支费用,正确计算成本,依据定期结账结果编制会计报表,切实做到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却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

3.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尽快把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可成立会计监督的统一协调组织,使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监督形成一个统一体,若发现被审计单位故意造假,税务部门不得售予税票、发票,工商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或不予年检,银行不予贷款,财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会计资料进行抽查审核等。只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审计监督的完整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造假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提高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六、抓典型,严法纪,彻底纠正审计监督中处罚不严的错误行为

1.国家有关宏观调控部门,要根据近年来进行财政审计监督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法规制度,以便进行审计监督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于财政审计监督中查出的混淆资金性质、化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小金库”、以及胡支乱用的问题,对于个别单位的领导、以物谋私、公款私存、贪污受贿、损失浪费、挤占成本、截留税利、营私舞弊等问题,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既要坚决处罚违纪违法的单位,又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真正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作用。

3.必须加强审计监督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端正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和作风,保证他们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不,不弄虚作假,不搞任何形式的不正之风。

第2篇

关键词:审计缺陷 法律意识 时效性

审计监督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起到最后的结果审定作用,也是对高校工作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工作中高校审计监督工作做得很不好,一幕幕惊人的高校腐败案件说明了审计监督的不力和失职。本文将立足于高等院校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争取更好的审计监督效果。

1 目前阶段高校审计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1.1 有关高校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明确

现阶段在我国审计法规领域主要有《审计法》、《高等教育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大多较为宽泛,缺乏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实用性也比较差。没有较为切合实际的相关操作指引,一些细则不够明确。

1.2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高校在审计制度体系方面不合理,不科学,不能够适应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多数审计机构职位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审计工作开展不规范,缺乏专业性。而且在现阶段,审计工作容易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独立性比较差。

1.3 监督主体弱化

1.3.1 国家审计机关的缺陷

国家审计机关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方面。在审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方面,审计工作一般需要跨地域作业,国家审计单位派出审计工作人员去不同的地区审计学校工作,派驻的人员有限而高校则比较多,审计工作纷繁复杂,数量较少的审计人员应付不过来。在开展工作时由于审计工作人员是从外地或上级派下的,对于当地的被审计高校不了解,开展工作前期面临很大的阻力。在专业方面,审计工作者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的审计工作都十分清楚,在针对高校不同情况的审计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落实不力,监督无效的情况。

1.3.2 高校内部自身审计的弊端

①不自主,不能够完全独立,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往往不能够自己掌握,容易受到上级领导的限制和制约,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高校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采取自保的原则,用行政的力量干预内部审计。②高校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技术方法缺陷较多,由于高校审计是在高校自我内部审计,是内部约束规范管理的一种,所以在审计时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上不能够充分运用最先进的审计方法,这导致审计效果比较差。

1.4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制观念和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1.4.1 法制观念淡薄

高校一直是国家教育和科研基地的重要资源,但在教育发展的同时法制建设的步伐一直落后于其他制度的建设,比如好多学校在管理中人事管理替代法制管理,严重忽略法律制度的规范,这种根本性的对法制的忽视导致高校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制度保障。审计工作人员法制观念薄弱,自己本身都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在工作工程中也往往不负责任,容易敷衍了事。

1.4.2 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现阶段的审计行业,负责我国高校主要审计工作的一般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甚至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临时抽调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审计工作,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审计缺乏实际审计工作经验,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

2 提高高校审计监督实效性的策略

2.1 尽快修订和制定健全高校审计监督法律法规,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法律层面的规章制度一定要规范建立起来。审计法律法规要不断深化和细化,补充实际可操作的细则。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提高审计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审计工作当中的棘手难点问题,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操作细则,使得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 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高校设计必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规范高校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高校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行高校各级管理层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流程。健全高校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项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高校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落实高校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措施,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审计单位。

2.3 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主体

明确审计监督主体和被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上级纪委向高校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巡视制度,做到对区县、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2.4 加强法制观念,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在高校全方位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制观念的宣传力度,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3 结论

审计监督工作曾经并正在为高校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中的高校对审计监督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有意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审计监督理念,不断完善我国审计监督法律制度,更好地促进高校审计监督工作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审计、科学审计和高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彭艺.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机制创新研究[J].成功(教育),2009.

第3篇

现阶段,受限于企业管理体制与审计人员素质,企业内审人员往往重审查,轻整改,依法依规审计未落实到位,审计未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审计整改成效还不够好,影响了审计监督服务水平,这与国家强化审计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目标存在差距。审计部门在发现问题、揭示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审计成果的及时转化,监督每项问题切实整改到位,完成审计成果的“最后一公里”和“临门一脚。”

一、审计监督整改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发现问题是基础,落实整改才是关键。审计整改,就是对审计查出问题认真对待,对审计决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采取积极的态度,扎实有效的进行整改,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整改不到位,流于形式,出现“屡查屡犯”现象,同时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未落实到位,审计纠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审计监督成效未充分体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认识不到位

部分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未进行充分整改,对加强完善类型的管理建议,比如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财务作账、加强财务管理等建议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对涉及部门利益的问题,如纠正以前年度遗留问题、责权利划分不清晰出现的问题时,部分单位就喜欢说空话,做表面文章,推卸责任,不直面问题,喜欢兜圈子,涉及问题本质的点不去触及,造成实质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2.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审计就是走过场”的思想,喜欢搞形式主义,整改措施华而不实,加之个别部门单位为维护自身利益,整改措施说一套做一套,对审计发现处理的问题屡查屡犯。比如为了完成企业财务指标未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成本费用,为图省事先发生业务后补签合同,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和询比价等问题。

3.敷衍了事,存在侥幸心理

在整改落实检查工作中,个别被审计单位主观上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取避重就轻、敷衍拖延的错误做法应付整改检查,个别单位为达到“过关”的目的,甚至不惜采取记载虚假经济活动、开具假发票等不正当手段进行蒙骗敷衍,使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极大的增加了整改的工作难度。审计工作中,受审计资源所限,做不到对同一部门、同一事项年年审,造成个别部门存在侥幸心理,对问题的整改不能做到长效约束。

4.整改不深入彻底

一些被审计?挝坏恼?改工作,落实整改停留在一对一的应付式的整改阶段,未从深层次思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根源得不到有效清除,导致今后还会发生类似问题,整改不彻底。比如工程投资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容易出现舞弊现象的环节,被审计单位较多采取的是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并加强管控的方式来进行承诺式的整改,但日后管控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未必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对已发现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或追回相关损失,使整改成为空谈,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整改可能导致相同问题屡查屡犯。

二、提升审计监督成效的主要方法

1.提高审计质量促整改

高质量的审计是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打铁必须自身硬。审计部门必须坚持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做到依法依规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同时引用的法律法规也要确保准确,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建议恰当合理,让审计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形成审计铁案。防范审计风险,严守审计纪律,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审计独立、客观、公正。

2.营造良好的审计整改环境

一是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在被审计单位愿意接受审计的同时,强调审计整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相关单位自觉自愿的加强审计整改,提升整改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形成审前自查自纠、审中立查立改、审后知错就改的良好局面。二是要让建议可操作性强,建议更接地气。要结合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避免审计建议不切实际,过于严苛或宽泛,属于被审计单位困难需要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监督服务的职能,积极予以协调解决,从而增强审计认同感。

3.统筹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在审计职权有限的前提下,为加大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转化,应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全局性,必须坚持企业“一盘棋”思想,统筹公司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审计部门要主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沟通,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同配合,如纪检监察、人事、法律、财务等部门,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形成顺畅规范的协同合作机制,统筹各种资源共同督促审计整改。同时要加大追责力度,增强审计整改的刚性。重点是建立督促审计整改的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保联席会议分工具体明确、责任界定清晰、人员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真正形成部门联动、促进审计整改的整体合力。

第4篇

关键词 政府采购货物 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中的货物采购不同于工程类的项目采购,它相对单一但并不简单。首先在工程类采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货物采购中同样会出现。其次货物采购包括的项目点多面广,涉及的专业很多很杂,这也是货物采购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货物采购大多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安装过程,供货验收合格之后采购项目就结束了,所以各环节对采购的效果都很有影响。这些环节包括提出采购计划、审批、制作标书、组织采购、验收。

政府采购法规定:审计部门对政府采购的资金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审计监督的是政府花出去的钱,这些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是审计监督的重点。而在货物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只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就会最大程度的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

一、计划、审批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采购人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为真实需要。如果采购人所采购的项目是与本单位业务不相关的,或者是片面追求高端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等,这种采购需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就值得商榷。采购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浪费采购资金,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就要依靠适时的时是否有审核,审核结果是否科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及时发现一些不是必须进行的采购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真实的采购需求。

二、制作标书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标书制定的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决定着采购价格的效益性。预算的制定是否有客观的依据,这个依据是否是合理的市场价格。真实的市场价格是采购当时市场上比较合理的价格,供应商提出的虚高或虚低的价格都不会真实。合理化的利润空间才是供应商维持对政府采购投标热情的重要保证。因为政府采购是一个长期的、规模化的活动,它的效益不能仅仅以一次采购节省了多少财政资金来衡量,而是需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来证实。过低的价格,要么是提供了没有质量保证的商品,要么挫伤了供应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在本质上是损坏政府利益的短期行为。

科学的标书制定还可以抑制在招标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供应商之间相互串通以虚高的价格来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而只有通过充分的竞争,政府才能以略低于市场正常成交价的价格得到合格的、有保障的货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再是市场的主导,只有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法的立法精神。

科学合理的标书指明了货物的技术参数等指标,供就商据此无明显漏洞可钻,这就避免以较低价格中标但所提价的货物也为低档货物现象的发生。

三、组织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1.集中采购部门可能存在的问题。政府采购中的采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采购的效益,一个是时间效益,一个经济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集中采购部门是否可以选择正确的采购方式,是决定采购效益的重要方面。一些项目在执行中出现频繁的流标导致项目支出过大,究其原因前期论证不充分,对于采购方式的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一个资金很少的项目如果公开招标,那么所浪费的时间和资金甚至可能超过项目本身。

在时间效益上,集中采购部门能否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采购时间,将项目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兼顾公平与优先。有些货物的采购是具有很强的季度性的,比如树苗、溶雪剂等特殊用途的,过了时效其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采购了一堆废物。

2.专家评审可能存在的问题。货物采购的质量是需要专家来保证的。专家的专业水平是决定招标采购质量重要的一环,尤其在综合打分的项目中给予专家的自由裁量权是很宽泛的,也最能考验专家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熟悉程度。加强专家队伍的管理也是政府采购的重要工作。这就涉及到专家的准入、管理和退出机制的完善。

(1)专家的选用应本着,量才适用,不拘一格的原则。现在的专家库多以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作为准入门槛。在实际的采购中所体现出的弊端也被突显出来。有的专家已经多年不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对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价格掌握不准确。而一些长期从事此工作的人员由于不符合专家库的录用标准而未被录用。这就导致有证无实的专家出现在招标现场,而真正可以担当起专家职责的反而被排斥在招标之外的现象。这就需要在专家的选用上,采取不拘一格的原则,增大录用的范围和录入专家的数量,使可以胜任专家工作的人员,尽可能的被选入专家库。

(2)实时管理。当入口环节实行宽进的情况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对专家库的专家进行严格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3)严格的退出制度。退出制度作为实时管理的最终结果,应严格实行,否则实时管理就形同虚设。

对于专家库的管理,应该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对于现场的评审环节,对于专家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给予充分尊重的同时,要对其评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在新专家的初始使用中,可以另行聘请专家对现场评标专家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不能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专家予以淘汰,对于表现值得商榷的专家予以继续察看的评价,如果多次表现均不能达到配合政府采购工作标准的予以淘汰;对于再现尚可的专家也有必要实行定期的评价制度。而专家库中的专家至少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首先,专家应该可以胜任检查供应商商务资质的工作。是否具备投标能力,能否能按时完成招标所要求的供应数量和质量。

其次,专家可以运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商品。是否可以发挥现实的作用,是否有较高的性价比。

四、验收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验收环节是货物采购的收关,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这个口是否收得好、收得住全在验收。这就需要专门的验收部门或专业的验收团队来进行重点项目的验收。验收不好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与供应商串通以次充好,采购人收受回扣等;二是缺乏专业的技术经验,对货物的质量无法严格把关。

第5篇

一、审计监督的优化

审计监督的优化是指审计主体遵循审计监督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小的投入与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报告。

1、审计监督优化的标准审计监督优化的标准是判断审计监督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审计监督最终结果是通过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监督与审计报告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审计监督优化的首要标准是审计工作质量最优化,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审计产品(即审计报告)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二是审计产品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合法性和中立性。一般来看,审计监督优化标准应是与审计工作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即审计监督的优化满足了审计产品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时又体现了审计监督主体的利益愿望。

2、审计监督优化的途径首先,激励机制的优化。审计监督的动力来自两方面,即一方面来自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激励。目前我国审计监督明显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现阶段我国审计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审计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成为审计监督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认为,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无论是政府部门党政领导,还是企事业单位领导既要承认审计监督的管理作用,树立监督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又要支持审计监督活动,为审计监督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工作保障。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对审计监督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尊重与信任也是审计监督主体的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能激发工作热情,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审计监督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其次,审计监督主体素质的优化。审计监督主体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审计监督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审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审计法律规范,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实施审计。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影响审计活动的效果,使审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最后,审计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研究我国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不难发现,无论是审计监督的纠错机制,还是审计监督目标的选择机制都很难适应审计监督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对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进行重构和整合,集中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改善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从而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优化审计监督,必须在遵循系统、充分、灵活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审计监督的实施机制。第一,权力与责任相结合,动力和压力相结合。无论是审计监督规范的制定,还是实施,都要明确界定相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使之具有相应的动力和压力。负责制定规范的应当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制定出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规范;负责监管的应当能够及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参与审计监督的各审计主体之间应当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相互合作,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第三,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的纠错与目标选择机制。第四,理清审计监督思路,转变审计监督方式,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审计监督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实施机制是审计监督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审计监督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审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审计监督是以人为主体的,能否优化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审计监督优化的基本措施。

3、审计监督优化的内容明确审计监督的内容是建立健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审计监督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审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审计主体对客体的审计监督、政府及社会对审计工作的管理控制即对审计主体的再监督两部分。①审计主体对客体的审计监督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确保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有效运行;如何适应审计主体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发展变化,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合法;如何建立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履行审计法规制度的控制标难;研究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审计监督中的作用;研究政府审计监督与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的关系(规范性标准或示范性标准)等。②政府及社会对审计工作的管理控制主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审计法规体系,为政府或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对审计进行再监督的方式、范围,监督的主体、责任,如何完善监督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审计信息披露即审计报告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审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与评价标准研究及审计报告的可读性研究等。

总之,当审计监督学把审计看作“一个行为过程”时,审计人员作为这个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就很大。当审计报告作为这个过程的终点时,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即审计工作质量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审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由于人的行为假设的存在,需要监督实施机制和职业道德作为审计工作质量成本投入的,这种投入也是任何的审计环境下都是必须的。因此,对审计监督的研究,是审计工作质量优化的保证。

二、审计工作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审计报告的主要责任者是审计监督主体即审计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审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审计工作质量的改进不仅是审计工作本身的改进,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尤其是对审计监督主体的改进。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审计队伍的素质水平息息相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组织保证。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那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采用科学审计监督手段和合理审计监督方式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工作责任性和全局观念。

2、加大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提高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制定与国际审计准则相一致的审计法律法规,完成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审计的程序、处理处罚的透明度,推行审计的公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审计责任的追究机制、审计决定的执行机制、审计信息的反馈机制等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以制度做保证,对政出多门,不统一、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性规章,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以维护审计法规的完整和统一。

第6篇

【关键词】创新 财政审计监督机制 必要性 思路

财政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之上,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点,财政就是在市场经济出现问题时进行补救的国家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创新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简介

(一)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要素和特征

对财政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创新,我们必须要对其要素和特征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在已有要素和特征基础上进行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基本是由法律法规支持、信息技术支持、运行操作和考核评价等相关要素构成,是一个系统性高、稳定性强和平衡感均匀的机制制度。在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具有这些特点:第一,系统性。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是由各种要素构成,是由很多小系统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局部系统和要素都有自己特色,但是都不可相互替代。第二,客观性。财政监督机制是按照客观事实建立的,是对实际经济情况的反应,不是人为就可以决定的。第三,多样性。各个地方财政审计监督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因此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二)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权责不够分明。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财政手段在应对市场经济问题时,权利和责任经常混淆,审计和监督之间也不够明确,导致财政外流,把关不谨慎。第二,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员素质主要包括责任素质、职业素养和工作基本技能,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审计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责任推诿、效率不高和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

针对上文,我们应该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同时可以减少现象;另一方面,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可以促进财政预算科学规范和透明,有利于财政公开性、规范性和透明性,使政府更好地收到广大人们群众的监督。

二、如何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

基于上文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创新财政审计机制的现实性意义,提出了一些思路,具体如下:

(一)创新财政审计监督理念和加快法制化建设

财政审计监督的概念应该有所创新,应该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整体意识,将财政审计监督纳入财政体系中,这一审计监督过程和日常程序将结合,另一方面应该建设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制,拥有独立权,只有从意识上重视和关注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才可以真正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加快法制化建设主要从立法的角度考虑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例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使审计监督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法律固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计监督,使整个过程更加法制化和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有利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有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

(二)强化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信息化建设

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制度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建设完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高科技和相关软件,在甘肃省白银市审计局早已采用计算机技术审计监督,采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简称AO软件,将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和文件档案,使数据动态化,一方面有利于财政数据的搜索和查看,另一方面有利于财政数据的及时更新,方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培养相关人才

在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创新过程中,审计监督人员职业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要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提高已有员工素质基础上,加快培养审计监督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

(四)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每一件事做完之后都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责任是我们认真做事情的动力和压力,对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也是这样,我们应该建立并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财政部门内部和审计监督部门都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财政部门内部,一旦出现严重问题,相关人员就应该负有惩罚,在审计监督部门中,一旦发现问题,同样负有相应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必要的任务,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也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本文从创新理念、健全内控机制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等角度去促进创新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单文博,郑鹏岩.浅析我国财政审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时代金融,2015,(33).

[2]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 时代金融,2014,(03).

第7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二)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代表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对本部门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进行监督;二是代表国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报表和决算进行审计评价和签署意见,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法规,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可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代表国家监督的性质。

(三)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领导在宏观决策、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真实数据,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为实现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服务,为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权益服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业务上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按要求上报审计报告,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为国家实行宏观控制服务,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

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是同一职能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基础,内部审计服务又融于内部审计监督之中,服务是监督目标和宗旨,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二者相互依存。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一旦离开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服务就会缺乏感染力,丧失权威性。离开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监督也就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监督是治标,内部审计服务是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制约与支持的相辅相成关系。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关系的措施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结合某行业实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规范单位管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监督本身也是为本单位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明确了两者的关系,就是找到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基准点,树立内部审计必须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目标,这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更好的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二)调整完善审计体制机制

1.清理和修订现有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法制建设的逐步规范,以及市场主体遵纪守法观念的加强,经营主体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法经营尤为重要。作为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要从抓审计基础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审计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特别是不合理的规定要清理。并及时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审计评价公正,结论准确。

2.规范审计程序

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首先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标准,为内部审计监督提供依据,为审计结果的准确;其次要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合理的审计程序可以为审计的公正。

3.转变内审工作重点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特别注意选择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审计内容除了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应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按照资金流的走向,对人、财、物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监督,通过设立内审指标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以达到内部审计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目标。

4.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其目的是避免审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继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泛推广参与式的内部审计方式,即在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对象,也就是相关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被审计者认识到彼此的利益相同,都是为本单位经营效益服务,然后确立统一的目标,建立协助关系。

(三)加强领导的服务能力

领导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制约着监督服务的实质性成效。首先,企业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认识到加强审计是改进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持之以恒地重视、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其次,要积极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选拔输送优秀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从而为审计人员发挥职能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协调好审计部门与其他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为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政策变化提供条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

(四)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成果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一,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审计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把内部审计队伍打造成为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精的职业化的审计团队,对于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立即调离审计岗位;第二,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功底、缜密的职业思维判断能力和宏观政策理论水平;第三,要进一步搞好国外培训、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丰富审计人员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增强从事国际化审计业务的能力。第四,面向社会,吸收人才,制定严格招聘程序,录取高素质、高技术审计骨干,加强审计力量。

(五)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

科技的发展可以带动管理方法的改进,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本身的快捷、准确、可靠性,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从手工审计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应进一步改进审计实施手段,提高审计的信息技术含量,增强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具体措施是:要突出数据库、网络建设以及相关专业软件、业务模型的开发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it审计、远程审计等,尽快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某行业目前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信息加工、输出、传送和存储方式均相对滞后,虽然审计机构都配备了计算机,但仍然徘徊于低层次使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约着内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强化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扶贫专项资金是专为贫困地区提供的资金,具有设计范围广,使用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如果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没有做好会直接影响着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价值,导致贫困地区无法得到稳定的发展,也就无法减小贫困差距,因此需要人们意识到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扶贫专项资金展开全面并且有效的审计监督来保证扶贫专项资金的有效落实。

二、强化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工作的对策

1.采用事中以及事前介入的方法,展开跟踪审计

因为扶贫开发项目大多数是将村作为单位来展开规划以及实施的,其中涉及内容非常广,如果等到事后在进行审计工作,难度就会增大许多,因此可以采取事中以及事前介入的方法展开跟踪审计工作,通过提前介入来了解该项目规划是否可以得到关注的满足,是否可以真正的解决群众的问题,是否足够科学,是否尊重广大群众的意见。项目的具体实施是否有群众代表或者群众的参与监督,是否严格遵照项目规划进行实施,是否存在有浪费现象,采用这种跟踪审计的方法可以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2.给予资金安全一定的重视,展开专项审计工作

为了可以真正的保证扶贫专项资金可以得到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在村,乡镇,财政局,市扶贫办等实施单位的每一个具体的经办环节都不出现任何问题,就需要对扶贫专项资金展开定期的专项审计。借助定期审计,确保资金处在安全的状态,同时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原因的查找以及纠正,从而使扶贫资金可以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

3.给予项目建设一定的重视,展开决算审计

为了可以有效的防止对项目工程造价进行高估,对项目工程投资进行虚增,项目资金出现流失等现象的发生,需要对扶贫资金主导的或者是全额投资的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重点查看项目的现场签证是否具有真实性,对工程造价中存在的“水分”展开严格的挤压,有效的防止扶贫资金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滴,冒,跑等现象。

4.和常规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扶贫专项资金展开日常监督

其一,和每年都实施的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重点对扶贫专项资金市级的专户制度,专账制度以及报账制度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行关注,对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检查,同时需要检查扶贫专项资金是否按照进度进行拨付,有无存在拖欠现象,有无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多用现象。其二,?⒉普?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和部门的预算执行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给予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部门一定的关注,看这些部门是否存在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截留或者是将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其他办公经费支出现象的发生。其三,需要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有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骗取,挪用以及截留现象的发生。借助这种常规审计方法展开拉网式的排查以及监督,从而将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死角进行有效的清除,保证扶贫专项资金可以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

5.对审计力量进行整合,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因为扶贫专项资金具有实施周期相对比较长,实施的范围非常广并且使用对象也非常广这3个明显的特点,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审计机关来对扶贫专项资金展开审计监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使审计监督工作实现全覆盖以及高质量的标准,因此也就限制了扶贫专项资金的更好使用。所以在强化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管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将审计机关的审理力度以及审计力量加大。同时,还需要让市财政局的卫生,教育,交通,牧,水,林,农等扶贫项目综合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内审机关以及项目主管部门对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以及管理工作可以得到全面的加强。市审计机关还需要加强对行业的管理以及对内部各项审计业务的指导,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使审计信息可以得到共享,同时需要给予审计整改追踪督办工作一定的重视,对于在项目正在实施中出现的骗取扶贫专项资金现象,对项目进行随意调整现象,对项目规划进行随意更改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

第9篇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新常态;基层审计

2013年10月,总理在第26次常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审计全覆盖理念。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审计部门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全覆盖的提出适应了当前建设更高监督水平的新需求,旨在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方位监督覆盖,做到不存在审计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强度。2014年5月,指出,中国经济正呈现结构优化升级、增长速度放缓、创新驱动增长的新常态。审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廉洁行政、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常态、新发展、新需求,审计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而基层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前沿阵地,对国家经济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基层审计监督全覆盖成为焦点问题。

一、新常态下的审计特征

为保障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发展,新阶段审计工作呈现以下特征:

以“资金+权力+政策”为审计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对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指出“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强调政策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内容的重要性。

以审计全覆盖为目标。审计目标从选择性执法扩大到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把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作为一项日常工作。

以保障和监督为职能。新常态下,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还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建议,从而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以大兵团作战为方式。随着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中国经济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经济市场化趋势明显,不同经济职能部门早已不是单独行使职责。审计作为一个大系统,应更多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和“大格局”思维。

以智慧审计为工作模式。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工作量也将越来越大。以往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监察需求。为提高审计能力,加快审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向智慧审计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常态下基层审计面临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赋予了审计新的使命,对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实现基层审计监督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我们需要对基层审计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充分了解新常态下基层审计面临的问题。

1.审计资源不足

审计资源不足是基层审计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素质参差不齐。新常态下,政策审计内容多、涵盖范围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然而,目前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均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大部分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升。同时,随着审计监督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展,审计工作愈来愈复杂,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有90%是财会专业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

2.信息传递受阻

政策跟踪审计数据大部分分散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数据分享渠道,有的甚至出现信息不兼容情况。这直接导致审计人员难以从中获得全面的审计数据,更无法精确估计审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同时,基层审计机关都是按行业分类设置审计业务科室,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相关行业间的信息不流通造成审计成果利用率低,增加了大量的重复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审计成本。削弱了应有的团队优势,审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有效性。

3.审计监督重复交叉

审计监督重复是指上级审计机关计划审计项目与下级审计机关计划审计项目存在重复性。对于同一个审计事项,上、下级审计机关在相同时期或者间隔较短期间内重复进行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被审单位带来了人力、物力的重复支出的成本。

4.方法存在滞后性

目前,基层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的方法依旧是根据审计人员收集的资料和证据为依据来判断。但是,这些资料并不全面,无法反应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政策跟踪审计关注的通常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影响范围广,涉及层次深。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全局化、系统化的审计意识。显然,还停留于账务化的审计方法无法适应政策跟踪审计的要求,导致审计工作被动。

三、新常态下实现基层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建议

根据以上对基层审计现状的梳理,结合新常态下审计工作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审计力量

审计领域范围广,涉及各行各业,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增强审计力量势在必行,一方面,直接增强审计力量,面对审计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编制,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指出,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审计专业类公务员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序列,确保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同时,针对基层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业务重、规模小的基层审计机关的编制,并适当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审计工作,同时严格管理,奖惩分明,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

2.审计全面覆盖,但需突出重点

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全面覆盖要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因此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审计重点。全面覆盖,就是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要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突出重点,就是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的规模、掌握资金量大小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着重分析审计对象的性质特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估判断,重点实施。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做到有重点的审计全覆盖。

3.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广数字化审计方式,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平台,是审计监督全覆盖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审计工作中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收集时间,减少审计程序的重复性。通过对审计数据库的建设,最终达到事先对数据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的目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避免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职能。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发展呈明显的上升、复杂趋势。但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操作方面,还需要有诸多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以迎合工程项目的发展需求。如今的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明确工程造价审计监督机制的现状及特点,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审计水平,将工程项目在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内容。本文将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1.工程造价审计的概述

1.1工程造价审计的相关概念

工程造价审计,其含义是指针对工程建设的一项监督控制活动。通过独立于工程建设项目以外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该项目建设工程的技术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资产投资所花费的费用等方面进行审议监督;通过以上来达到:促进工程项目单位加强工程全过程,弥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浪费,强化资金使用效果,对工程建设决策者、执行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工程造价审计的意义重大,是工程项目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1.2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手段

掌握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方法是发挥审计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就目前的工程造价审计手段来分析,主要包括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分析比较法,现场检测法等等。

最基本、最常用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为全面审计法,其含义是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此种工程造价审计手段的优势在于细致全面,差错少,审计后的工程造价质量水平高,但缺点是整体工作量较大,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为保证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的行之有效,全面审计法仍是较为通用的审计方法。

2.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出现的成因,对于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审计水平,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制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报价失真,规范性不强(如合同履行,现场签证程序等)等问题都较为普遍。分析问题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①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工作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工程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因为工程项目从起初的策划设计阶段到最后的竣工完成阶段,涉及施工环节众多,工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市场因素,响因素大,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②项目工程发展迅速,很多项目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度增大,同时新技术的融入也无形之中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③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人为的主观因素也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造成影响,如工程单位工程管理意识淡薄,审计人员工作素质不高等,也给审计工作带来难度。④审计工作的滞后性和审计方法的选取不当也是造成工程造价审计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很多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等到工程竣工后才开始,造成审计数据获取困难等到。

3.强化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的措施

3.1完善工程造价审计的制度建设,寻求法律依托

当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强化,应以法律和制度为根本出发点。在现行的《审计法》中,实际上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暂不以工程造价审计结论作为工程价款的结算依据,这有待于国家建立健全明确的工程造价审计法律制度。在其他方面:①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审计操作规程制度。以此来作为审计人员的工作依据,方便其现场操作,提升审计质量;②要建立工程造价审计项目的全程跟踪制度。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涉及项目众多,变化较多,所以审计项目的全程跟踪制度对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③要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在上文中提到,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是影响工程造价审计质量的主观因素,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作风,避免人为因素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困难,从而使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有所保障。

3.2把握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提升审计质量

把握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提升审计质量,需要从以下重点环节的关键点入手:①以招投标为切入点。让项目资金运用的数量、质量都达到最有效的状态是招投标的实质,由此而涉及到的合同、合同价对项目预算和决算的主导性的分配内容,其真实性、合法性对项目建设有重大影响。要对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进行细致的审核。②以工程量为基础。工程量是工程造价审计的基础,对工程结算起到了直接影响,所以工程造价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前进行实地勘察,对图纸、变更签证、合同等基本资料做到充分了解,逐项审计工程结算,把重点放在一些隐蔽工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③以材料为重中之重。材料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在对工程材料审计中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坚持定额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工程方法,必要时需要去市场走访,参考现场签证最终确定材料的价格、④签证是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因素。签证是保证工程造价审计成果的关键因素,评判签证是否合法有效,要着重注意手续是否符合既定规程,签字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合理,复合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工程量,单价等方面的因素,最后在审计意见书中进行客观评述。

3.3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队伍的人员建设,提升专业素质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具体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①合理搭配审计队伍的结构。审计队伍人员中要包括两类人员,分别为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员和掌握工程造价知识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工程造价的人员在整体审计队伍中要占有70%。另外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讲,各个专业的造价师比例要以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包括园林绿化、房屋整改、土建工程等。②除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外,综合素质也是审计人员的必要素养。其中职业道德和廉政素养是审计人员着重需培养的关键,廉政可以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秉承审计的监督职责,提高审计质量;职业素养则可以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知情不报等不良想象,有较高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因素。

总 结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实现监督制约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升工程的综合效益,打击工程项目当中违法行为的主要途径。我们需要认识到,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专业性相结合的工作,需形成有效的工程造价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来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证,相信随着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将会为工程项目提供更多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敏.浅谈工程造价审计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3,05:296-297.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机关 审计监督 全覆盖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不断增长的审计监督需要,审计资源紧张,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努力盘活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扫除审计盲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审计机关全面发挥监督职能的现实需要。

一、正确认识与理解审计监督全覆盖

按照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上的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其一,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要走马观花,只是追求数量,一定要将所有单位走一遍,并且对每个项目深入审计,保证工作的全面落实。其二,一定要有重点,不要将所有项目都进行审计,要围绕党与政府工作的核心,全面掌握有关领域的整体状况,明确审计重点。其三,一定要有步骤,不要盲目进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部署,之后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推进,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其四,一定要保证成效,在重视审计监督工作覆盖范围“广”的同时,也要加强工作的“深”、“准”、“透”、“实”,进而实现审计监督工作的全覆盖。

二、统筹安排审计项目,落实审计监督全覆盖

首先,应继续发挥财政审计的龙头作用。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应以预算执行、重点专项资金为审计重点,特别是对资金投入较大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对商业、金融、保险以及其他行业等竟争性项目的投资开展绩效审计,以保证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另外,还应加强对税收收入、非税收支及政府债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其次,强化政府投资审计。针对当前各级政府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措施的情形,政府对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大,这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地方审计机关首先应合理确定审计范围;第二,确定审计内容,重点对工程预、决算进行审计,并将其与财务(资金)审计相结合;第三,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和跟踪审计。

第三,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当前,地方组织部门委托地方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众多,与审计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情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审计部门应创新审计方式,将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对重点部门、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做到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二是应围绕权力运行,进一步准确界定审计内容,设定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在做出总体评价的前提下,采用抽查方法开展审计。

三、整合审计资源,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力量保证

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条件下,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一立足内部挖潜,提高现有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培训学习、以审代训等方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二是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对一些常规内容和特殊业务领域的审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扩大审计监督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加大对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力争项目同步安排,成果共享;整合审计数据,积极推进联网审计,着力改进审计数据运用模式。

四、强化审计整改监督检查力度

审计全覆盖的目的是更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审计建议,促进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不能形式化、空洞化。同时要强化对审计整改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没有及时整改、拒不整改的、屡改屡犯的要通过和各种形式进行公告,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整改落实中的作用,避免年年审年年犯的现象,做到审计一个项目就要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将审计走过场。另一方面拓宽审计成果运用渠道,建立健全案件线索移交,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成果共享制度,形成对财政资金多渠道、多部门全方位监督,让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五、结束语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审计机关全面发挥监督职能的现实需要。然而,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实践中,以现有的审计资源,一方面要强化审计监督全覆盖意识,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拓展审计监督范围,逐步实现审计动态全覆盖。地方审计机关不仅要统筹安排审计项目、整合审计资源,而且要强化审计整改监督检查力度,使审计监督全覆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涛.治理视野下的国家审计制度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D].云南大学,2011年

第12篇

第二条市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是指:财政预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土地收益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水利建设基金、交通建设基金等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中央、省补助项目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由政府许诺还款的国内外借、贷款、融资等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

第三条市审计机关依法对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推销、供货等事项进行审计监督。向市审计机关如实反映情况,提供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和工作条件,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四条市审计机关应当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财政、发改、建设等部门。

第五条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行计划管理。市人民政府、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由市审计机关进行决算审计,财政部门及建设单位依据审计结果料理最终工程竣工决算拨付款事项。

由财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组织决算审核批复,未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市审计机关依法对项目竣工决算情况进行抽审。当审计结论与财务决算不一致时,财政部门及建设单位应根据审计结论予以调整。

第七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报审计部门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审计部门原则上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第八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㈠项目投资及预算或概算执行情况;

㈡项目招投标、施工承包合同情况;

㈢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卦和现场签证情况;

㈣建设利息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

㈤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情况;

㈥交付使用资产情况;

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市审计机关从工程开始施工时进行跟踪审计,对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采取定期或驻点等方式进行。

第九条建设单位根据《市政府投资项目与资金管理方案》规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扣除质保金局部后结清。因工程项目变卦和工程量变卦而产生的工程合同价款以外调整变化的资金,待市审计机关结算审计后支付。

第十条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第十一条市审计机关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受到限制等情形时,可以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市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十二条市审计机关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对依法需要给予处置的应当下达审计决定书。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情况,应当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依法处置。

第十三条市审计机关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演讲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结果。

第十四条鼓励社会各界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凡举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有关违法违纪问题。

第十五条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的规定。或者拒绝、阻碍审计的由市审计机关依法处置。

第十六条市审计机关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廉洁从审。审计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市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其组织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有过错、过失的机构和人员追究相关法律和经济责任。

第十八条接受、使用社会捐赠资金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