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公司毕业论文

小公司毕业论文

时间:2022-02-12 23:3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公司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公司毕业论文

第1篇

接下来的好几天,他在武汉大学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着。那些通宵无眠的夜里,他不断地追问自己:“我该怎样去塑造与众不同的人生?我该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追求?”然后,他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回答:“像乔布斯那样,在中国的土壤里,创办一家在世界上受人尊敬的企业。”

这,是他十八岁时的梦想。

他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大学所有的课程,甚至还发表了论文,完成了毕业设计。大四那年,当周围的同学忙于做毕业论文、找工作时,他已经以卖电脑的钱作为启动资金,和三个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办起了公司。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开张半年之后就关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金山软件公司。在那里,一干就是16年,从初出茅庐的年轻程序员,一步步成长为举足轻重的高级管理者。在金山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带领着团队“冲出重围”,最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十几载的摸滚打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江湖”里,他称得上是稳坐了头几把交椅的“掌门人”。

金山成功上市后,他却选择了隐退。一转身,他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凡客、优视科技、多玩网、拉卡拉等都堪称经典,它们都很快成为10亿美元的重量级公司。

快活到四十岁时,他早已功成名就,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日子,本可以这般一如既往地向前滑去。

可是,有一天夜里醒来,他想起了十八岁时那个没有实现的梦想。原来,多少年过去了,他的心里还一直有一把“硅谷之火”。他问自己:“你还有勇气去追寻小时候的梦想吗?你还要去创办一家世界级的伟大的公司吗?”

其实,年龄越大,谈梦想越难,因为输不起。他深知,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还有可能因此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周围的朋友、原来的部下都很成功,如果自己创业搞砸了,岂不毁了一世英名遭人嘲笑吗?

就这样认命吗?他有点不甘心。经历了一番犹豫和挣扎,四十岁生日那天,他终于下定决心去赌一把。他说:“只有这样做,我的人生才是圆满的。至少当我老了的时候,还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曾经有过梦想,我曾经去试过,哪怕我输了。”

那天,在他的生日宴上,和伙伴们分食了一盆小米粥之后,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不久,在素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一家名叫小米的科技公司诞生了。

小米手机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追捧,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迅速名列前茅。短短四年的时间,小米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估值100亿美元、包括手机、电视、电视盒子等多条产品线的新型公司。它的崛起,成了商业界的一个奇迹。

命运又一次青睐了他,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勤奋、努力,有着坚实的基本功,同时抓住了机遇,站在了“台风口”。当然,最重要的是有梦想。

第2篇

1月5日至7日是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考与不考,曾经仅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追求。而现在,报考研究生人数连年创新高,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何那么多年轻人热衷挤上考研“独木桥”?

他们中,有为上名校深造而辛勤复习的苦读生,有放弃现有工作想改变就业前景的在职考生,还有单纯上考场碰运气的“酱油族”。有人认为“不经历考研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有人将“考研热”与青年理想、人生困惑放在一起讨论。

考研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标签。如何看待“考研热”?怎样面对我们的人生路?本文的主人公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与“考研”有关的人群缩影。他们为什么要考研?他们的考研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关键词:报考人数史上最多 考试纪律史上最严

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吸引了180万人报考,创下考研人数历史新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这意味着每3~4个毕业生里就有一个人选择考研。按照往年考录比例推算,最后考上的不到1/3。

201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硕士研究生考试。除有效身份证件仅限于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外,考试部分科目实行“一题多卷”防作弊,且通讯设备一经发现携带入场,无论是否开启,即视作违规处理,作弊者将受到停止国家各类教育考试最高3年的处罚。本次考试中考生处需考一科换一个考场。

“求爷爷告奶奶”苦寻“考研经”

李梓涵:河北大学08级管理专业本科生

向前向前向前,考研的理想向前进,脚踏着图书馆的大地——从招聘会现场转到考研战场的那天起,我就没有哪天不去图书馆报到。

我们班有41人,除了几个保研的外,今年参加考研的同学有21个,占了一大半。当我看到网上报道今年“180万考研大军”的消息,觉得相当正常。考研也是就业的一种,一方面可缓解一下工作难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拿个文凭,期待以后找份好工作。

大四一开学就跑招聘会,我投了一份简历,招聘人员刷着微博,瞥着旁边的招聘启事说:“没看见吗?我们只要研究生。”那只是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公司,我倍感挫折,从那一刻起就决定要考研。

这半年来,我在图书馆过起“朝六晚十”的日子。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听英语,晚上回到宿舍还抱着书看。我本科是管理专业,这次想跨专业报考某名校新闻学专业。虽然跨学校跨专业考试难度高,但为了前途,再难我也忍了!

在我宿舍的床头上贴着很多小纸条,上面写着学校、专业、往年复试线等和考试相关的信息。那是我“求爷爷告奶奶”才从刚毕业的学姐手里要来的,每到累时,我就会告诉自己,只有考上,未来才会轻松。

苏萧路:工作两年,某税务局公务员,辞职考研

辞职考研,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因为我拥有许多人眼中的“金饭碗”——税务局公务员工作。想起去年3月,我在微博宣布要考研时,身边的朋友直接问我“是不是脑袋‘锈’到了”。

现实的工作给我带来了收入和“面子”,却带不来梦想实现的。加班、算账、应酬,每天就是那些数字,让人觉得很空虚,也很俗气。也许在别人看来,“金饭碗”就是人生的归宿,但我的兴趣却不是端着“金饭碗”找个“经济适用男”嫁人算了,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那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当初学财会,是因为父母觉得以后用途广、就业好,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喜欢过。

我要给自己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选择了南方一所211高校的考古专业。

辞职、回学校附近租房子、办食堂饭卡、去图书馆占座位,生活变得熟悉而琐碎,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想报考学校的贴吧,碰到学校的老师便聊天,问学校,聊专业,问研究生毕业的情况,整理了厚厚的一本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相关专业的信息。

“酱油党”不必“一考定江山”

张翼:首都师范大学 08级

微博上流传两个酱油货的考研日早餐对话:“铅笔先不削了,正好一会考试的时候多项事情做。”“哎呀,我忘记带巧克力了,不然没东西吃还要坐满两个半小时好无聊啊。”被网友称为最雷人的考研“酱油党”。

5日上午,政治考试结束后,我就知道我今年只能“打酱油”了。题有点难,估计悬。

不过“酱油党”不在少数,就拿我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的高中同学王涵来说,往年这个专业在就业季特别吃香,就业率达到100%;但今年到现在为止才签了三四个人,就业形势不好,很多人一边考研,一边申请出国留学,考研沦为“打酱油”也是没办法的事。

某媒体所做的“参加2013年考研,你抱什么心态”的调查中,“纯打酱油”的考生占23.9%;抱着“尽人事、听天命”心态的占43%;“随便考考”的占7%;“志在必得型”只占26.2%。

至于我,我之所以沦为“打酱油”的,是因为受不了煎熬,在考前一两个月放弃了复习,就打算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写毕业论文,横跨各高校招聘会找工作等,导致我经常情绪不稳定、记忆力下降、心烦焦虑。于是只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去考试:考上万事大吉,考不上继续找工作。不过我还从未听到过“裸考”能考上的“神话”。

其实我觉得“酱油党”的出现,或许是另一种更理性的选择。人们不再“一考定江山”,而是带着多重选择的角色在面对考研这场角逐,实现了选择的多元化。

考研动机令人百般纠结

丁欢:中国地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

考研的日历翻过去了,我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进入大三后,我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事。我知道正确的考研动机应该是对某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事实上我之所以考研,是把它当作大学生就业的“砝码”,甚至是人生之路不知该走向何方的一个“缓冲地带”。

第3篇

李彦宏:美国教授的一句话刺激创业

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语言不是特别流畅,更关键的是我转了专业,我在北大学的是情报学专业,在美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时我看上了一个教授的图形学项目,申请进入他的实验室,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我没太听懂,有些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所以回答的不好,他最后一个问题问我什么呢?他问:中国有计算机吗?我当时觉得很受伤,因为我自己问题回答的不好,导致美国的教授都开始怀疑中国有没有计算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有一天一定要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一番事业来。

这件事情后来逐渐变成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技术去改变世界,这个理想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但是我每过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网上有人说,因为我太太拔了后园子里的菜我才回国创业,其实不是,追根溯源,是当时美国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更加有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马化腾:曾经缺钱想把QQ卖掉

1998年,离开润讯通信的马化腾带着炒股赚来的一笔资金和5位同学共同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带着对互联网事业的热诚,初生的腾讯开始在寻呼与网络中寻找发展空间。

那一年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初期,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同许多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曾经成为腾讯公司最大的问题,公司经营一度举步维艰。“我们曾为凑出必须的营运资金而四处奔波、夜不能寐”,马化腾后来说。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和几位创始者开始做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来赚钱,带着产品去向运营商推销,被人拒之门外是家常便饭。

1999年2月,腾讯开发了网络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马化腾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不到一年就发展了500万用户。然而,Q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这时却成了公司的“包袱”,对于这家“缺钱”的初创企业来说,别说更新设备,就连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也是巨大的压力。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在朋友的劝说下,马化腾开始想要卖掉QQ。然而在谈判中,一些ICP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QQ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筹钱。银行没听说过凭“用户注册量”可以办抵押贷款,国内投资商关心的不是技术,而是腾讯有多少固定资产。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底线,马化腾决定留下QQ自己养大。

马云: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在辞职之前,马云便开始了创业。当时在杭州,需要翻译的人很多,然而那么大的一个杭州却没有一家翻译机构,身为英语教师的马云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利用自己英语的优势来创办一个翻译社。1994年,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注册的翻译公司——海博翻译社成立了。“海博”是英语希望“hope”的音译。

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人民币,可光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马云后来说“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办翻译社钱没赚多少的马云,却凭超强的活动能力为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聘马云为翻译到美国收账。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美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马云在惊恐不安中被释放,又丢失了随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正是这600美元,为他铺就了通往网络世界的道路。

受到惊吓的马云逃脱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悄悄从洛杉矶飞到了西雅图。在西雅图会过朋友后,马云去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那家公司的人告诉马云,想查什么在电脑上一敲就能出来。“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马云如此回忆当时的心情。但嗅觉灵敏的马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1995年3月夜,杭州的马云家里挤满了人,这些都是马云4年来在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Internet的商务需求。“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丁磊:注册域名受电信工作启发

1993年,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宁波,被分到宁波电信局。在电信局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到了今天,丁磊对当初付出的艰辛还颇感欣慰:“我几乎每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把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

这段电信局的生活给丁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启发,最经典的就是数字域名申请的故事。丁磊在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时,一边想着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丁磊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中国人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在电话里根本无法讲得清晰,3个字母的域名又都被注册光了,“怎样的域名才好记?丁磊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这天凌晨2点,丁磊忽然想到可以用数字表示域名,中国人对数字的发音特殊干脆,而且163、169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电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义,上网的人天天都要拨163,对它认识得不能再认识了。想到这,丁磊从床上跳了起来,拨163上网,查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这两个域名,谢天谢地,还没有被注册。赶快注册了这两个域名,丁磊又去睡觉,却怎么睡也睡不着了,他越想越美,就又从床上跳起来一口气注册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127。net、127。com。丁磊后来说他对数字的敏感来自他的电信生活,因为电信人对数字太认识了。

1995年7月,丁磊一个人离开宁波电信,经历了三次跳槽,丁磊开始冷静下来思索问题。考虑了大概5天,他决定自己来尝试一下,创办网易。网易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所谓的公司不过是一间7平方米的房间,几个人就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踏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公司的资金只有20万元钱,很多人问丁磊第一笔钱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些钱大部分是丁磊以前存的(这笔钱原本是用来在广州买房子安家用的,丁磊语),还有一些向朋友借的,再一部分是替别人写了很多的计费软件赚来的。

张朝阳:草船借箭宣传公司

95年之前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当时很多同学在美国觉得很孤独,早早结婚过稳定的生活,每天回家过日子或者去实验室念书,很快就拿到PHD。我和他们不一样,耗费了很多时间在玩上面,导致我拿PHD的时间有点长,但是坏成好事了。95年年底,我提着破箱子拿着一千美元一个月的工资回国了。

96年底我终于帮ISI搭好架子,我必须开始自己创业。我到麻省理工跟一些教授如尼葛洛庞帝谈融资,第一次融资成功是96年10月份,第一笔资金20多万美元。

当时基本是全国媒体都到场,我要利用这次机会让他们宣传宣传我们。有人提问,这次为什么到中国来?尼葛洛庞帝回答说,我这次首先做了一个重要的投资,这个投资就是由张朝阳创办的爱特信公司,我想看看这个公司怎么样。

当时所有的媒体一下子哗然,第二天《中国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都进行了报道,再加上现场的效果,爱特信从此出名,我也开始有点名气。这个基本是草船借箭的故事,用4人的力量调动了瀛海威公司40个人的市场部的力量,尼葛洛庞帝的访问也成为中国数字化元年。

俞敏洪:白手起家被逼下海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杨致远:放弃写论文创建门户

雅虎是由中国台湾人杨致远创立的,他生于1968年,1993年他和费罗(Filo)一起成为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研究生。

第4篇

电子商务的新贵

《时代》选中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做风云人物,绝对名副其实。对亚马逊的研究越深,越觉得它确实在各方面都具有王者见范。

有1560万种理由认为亚马逊是电子商务之王。这个1560万,正是亚马逊的到1999年年底的顾客人数,是1998年的两倍多。亚马逊已成功地人书商转向零售门户。顾客在购买了价值大约14亿美元的书籍、CD、玩具等。这个品牌已经获利了1.18亿美国人的认可。

贝索斯不想念顾客是善变的,他认为顾客是永恒的财富,互联网是一股飓风,而在风暴中永恒的只有顾客。所以以顾客为中心是Amazon的信条,他鼓励顾客参与参与评价商品;为每个客户可能购买的每件东西提供建议,结果约70%的销售额来自回头客。亚马逊从网上书店发展到销售音乐、录像、电子产品和玩具,规模越来越大,就在前不久开通了拍卖业务。

这里销售的图书仍然维持高折扣(连《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都全部打五折),而且人们在此可找到有彰威签名的《永别了武器》,以及各种珍稀版本的图书。另外最近该公司推出了一种"网络采购"的特色服务,帮助众在网络中寻找想买的产品,同时编制好的程序可以提醒用户家人的生日和其他纪念日。

亚马逊开发了"一次点击"(1-Click)的专利技术(回头客买东西时只需要一次点击),并在些技术基础上推出了Zshops。Zshops就是许可其他网上零售商加盟,可以利用亚马逊的顾客资源,一次点击的专利技术,更重要的是亚马逊帮这些公司解决电子支付。顾客可以在小网站买东西,亚马逊提供顾客信用卡的担保和认证,然后由亚马逊给小网站转帐。亚马逊的唯一要求是:每笔交易收60美分外加4.75%的提成。真是无本万利!

有人认为"亚马逊"没有一分钱赢利,却在股市上获利了成功,是网络泡沫的体现,但美国的眼睛是雪亮的,看着亚马逊的上述"答卷",不难明白股民为什么青睐亚马逊。其实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是"发展速度胜过当前利润"。它不是没赢利的能力,而是还不想赢利。实际上如果把它的市场推广费用降焉这贩费用会随着亚马逊的垄断地位的提升而下降),亚马逊早就赚钱了。不省分析家都认为这绝对是一个高招。

老牌商店

美国的零售市场有2万亿美元的规模,但福雷斯特研究公司预测,在未来4年内在线零售市场将成长15倍,即达到760亿美元,将占全部零售业的3%。对此那些久经考验且货真价实的商业巨头们将怎么办?

在亚马逊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老牌商家并没有引起重视。比如美国最大的,当然也是全球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公司(Barnes&noble)甚至不屑一顾。仅仅一年之后,公司发现亚马逊要来革命了,所以者和亚马逊展开了网上竞争,与其争夺美国在线网站上的图书专卖权,在公司内部设置网上业务部等等。紧张的不仅是巴诺,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同样也感到了威胁,也主动或被动地开展了互联网战略,还有名牌商店Gap和Federated。总之,老牌商家正在杀回马枪,力图同样赢得网络时代的辉煌。

Gap和Federated得益于起步较早。Gap告诉分析家,它的网站能够同收入最高的公司平起平坐,部分原因在于其雄心勃勃的广告政策。Federated除了广告之外还以17亿美元并购Fingerhut,扩展它的业务。Walt-Mart的在线业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即使互联网交易仅占全公司去年总收入1370亿美元的一小部分,它在同类公司中也前茅。Barnes&公司1999年的网络收入达1.13亿美元。

老牌商家经营业务有许多优势:知名的品牌、营销队伍和成熟的供货渠道等等,这些因素整合以后,可以很快变成网络零售的优势。但是网络企业的动作方式、融资方式、网上经营毕竟不同于传统零售业。亚马逊认为,从表面上年该公司是从事商业零售,其实公司是一家软件公司,是在把顾客的要求和网络经营特点通过合适的软件加以表达。

在线购物正在使零售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大赢家都是新的暴发户。这些网络新贵之所以成功,在很大成分上是由于网络上销售的大宗商品是计算机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图书和音乐CD。客观地说,这些商品也确实适合在网上销售,但是,如果将来网上的大宗商品是服装、汽车、百货、家具等,再加上对新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老牌商其实也并还是还能再展雄风。关键在于谁能够准确地判断方面,并且走得更快。

网上杂货店

由于认识到许多人不喜欢去超级市场,AndrewParkinson,前Kraft总经理,开办了Peapod公司,使消费者可以重新体验杂货店的温暖。

早在1990年,伊利诺伊的Skokie公司就开始交互工的,利不仅可以下定单,还可以研究价格、折扣、营养万分和质量报告。1989年以前,没有人通过PC购买杂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Peapod建立了这种不可思议的业务。目前,网上开拓者Peapod是竞争对手的5倍,服务于美国的8个大区市场和10万个家庭。该公司1998年的收入是6900万美元,1999年的前两个季度的收入就是3500万美元。

经过分析发现,在美国,超过60%的顾客特点如下:夫妻工作,有孩子,平均收入超过6万美元的家庭。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可以使Peapod的顾客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在繁重的一天工作以后,没有人愿意把全家拖到超级市场去,这个时候上网购物是很有诱惑力的。

该公司在全美有1400名雇员,30%是1998年以后雇用的。但是按照自己的看法,它现在提供的服务仍显不足。认为公司必须持续地使顾客吃惊,"必须让顾客持续感到我们的投入,如果你每一个顾客持续感到高兴,他们将终生变成你的顾客。"Peapod的目标是在美国建设杂货配送系统,如果他们能克服后勤保障的难题,网上杂货业将比软件、图书等在电子商务领域拥有更大的机会。

网上电脑店

在网上卖电脑并不是Dell的专利,如果你有独特的设计和思路,网上电脑店依然是个人从事电子商务的首选。

是一处在线软件,曾再度获得《个人电脑》杂志的"编辑推荐奖"。它共分6个类别,浏览非常容易。它还刊载网友们和ZDNet网站的种种评论,给人的社区感特别强烈。其软件下载区尤其令人感到心向神往。

的网站采取的策略是一步一步地引导顾客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电脑产品。网站上出售的产品和软件通常都是打折的,因此作为购物者应尽是留意网站上的内容,以达成最能令自己满意的交易。网站上有"技术助手"向导,它能够帮助客户查找电脑的故障原因。

每天都有25000多名电脑产品的购物者登录,它提供的产品多达30000种,来自1100家制造商。这个网站向访问者提供其竞争者的商品售价信息。如果你是集团购物,可加入到企业区,随时对你想要购买的商品进行跟踪。这些公司至少证明了一点――即使你不是电脑的生产商,网上销售电脑的空间依然很大。

网上家具店

就是美国一家网上家具公司,网上销售比较成功,网站的设计也比较有特点:咨询购物一体化。对于买一些非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很难相同商家的。有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比如家具的颜色、功能如何配套,很难决定。如果有咨询专家给你提供建议,有你相信的朋友提供的使用经历,你当然就能比较放心地去购买某种产品了。该公司咨询销售一体化的策略就是为了弥补网上购物的缺陷,同时发挥网络信息集成的长处。

你会不首先坐一下沙发就把它买下吗?也许还会不会,但是,有不少人却愿意这样做,而且,最精明的家具购买者现在都会到这个网站去。这个网站上有来自150个家具制造商的5万多件家具,而且它的消费者服务相当出色。你可以通过电话和一位家具专家交谈,也可以选择和一位家具专家在网上聊天。参考网上的房间设计模型,家具上所用织物的样品还可以通过邮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如果你在购买家具前回答一些有关自己品味的问题,其它购买者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向你提供许多有用的建议。

公司发言人Frankle有一句话说得很精彩――"知识才是我们出售的最重要产品"。

价格战略--赔本赚吆喝?

价格永远是竞争的有利武器,商家的让利,消费者永远难忘。与其大规模花钱作广告推广网站,不如将这些让利给消费者,网民之间的传播也许是最快的和最有效的。大专场()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策略,在弥补同广告的差额的基础上以成本价或接近成本价销售。

根据网络零售商协会)的研究,对于只做网络销售的商家来说,争取一个新的顾客需要花费42美元,对于网络销售和店面销售都做的零售商来说,争取一个新顾客只要花22美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但是如果快速扩大市场,则必须有更大的投入。

的网站推广计划是减价策略,相对于花大量的资金做市场和品牌,该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低价的领导者――常常商品的售出价在成本以下,吸引新的顾客,该公司希望顾客同时也购买高附加值的商品。通过7个专门商店,这个网络上的超级商店的商品达85类之多,包括电脑、软件、图书、录象带、DVD、音乐和清洁设备。

它的战略成功了吗?这个只有2岁的公司认为当然是。到1999年9月底,仅仅9个月的时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6380万美元增长到近4亿美元,大约是6倍。但是公司的净亏损是8050万美元,这似乎是在提醒潜在的投资者这种方式有很大的风险。

在公司招股会上,发言人告诉投资者:"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商品价格很低,有时低到‘赔本赚吆喝"的地步,但是通过其它办法,我们有能力将公司变成赢利。随着网络销售规模的扩大,各种消耗就会降低,同时也将会有文选收入,我们还将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的价格策略也值利参考。这个网上超市提供各种基本的服务,如详尽的、按照商品分类的搜索服务和商品分类的搜索服务和商品比较服务。网站上将各种商品比较服务。网站上将各种商品分成7个大类,另外包括一个"跳蚤市场",网站成员(每年要交纳69.95美元年费)可任意进行搜索。成为该网站成员的其它好处还包括价格优惠――如果你发现其它网站出售的同样商品比这里更便宜,它不仅将差价补给你,还会加上差价的35%。一位著名的营销专家说,有5美分的差价,就胜过任何策略,价格战也将是网络零售商最为有力的武器。

Webvan的金刚站--整合配送系统

俗话说:"没有金刚站,别揽瓷器活"。国内8848网站的总裁王峻涛曾经说过,网上超市现在还不能出售鲜活商品和易腐烂食品。比如在网上订购一杯豆浆,听起来还象神话。但是美国的WebvanGroup公司就要把这个神话变成现实,让你能喝上热乎乎的豆浆。

WebvanGroup是通过网络销售日用百货的公司,1999年WebvanGroup的9个月网上收入只有几十万美元。但是该公司的志气很大,和其他的网上零售商不同,它非常注重自己网下配送系统的建设,而不是委托第三方的快运公司。目前WebvanGroup正政大力气开展综合网上业务:网上零售和网下配送。他们的目的是:Webvan公司可以在30分钟内起运易腐烂的食品,如弥猴桃和活龙虾。一旦配送体系建成,该公司业务的空间将广阔无垠。除了日常百货以外,Webvan公司还希望为客户递送干洗衣物和新洗印的照片。Ferrester的分析家说:"如果该公司能解决网上销售和网政配送的整合问题,它将获得高额的回报。"当然,WebvanGroup公司也在告诉人们:网络上也没有捷径可走,要成气候必须肯下本钱。

WebvanGroup公司的网址:

批量交易的"扎堆"模式

网络商业的模式花样繁多,特别是对刚刚起家的中小公司,都要采取许多"高招"。这些高招的核心是:用信息流代替物流与人流。其中"扎堆"是通常的战术。

目前最流行的网上购物趋势通过"需求集合"来赢得最划算的交易。所谓"需求集合",其原理实际上非常简单,举例来说,可能有许多人都想购买笔记本电脑,如果大家能够相互联系,批量购买,肯定比单独采购划算,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另外还有许多需求聚集的例子,比如买商品房的聚集网站,北京刚刚露面的酷必得网站等。当然,这种购物方式不一定对每个人有效,因为你可能不知道最后价格会低到什么程度,而且你可能不知道最后价格会低到什么程度,而且你可能要等上好多天才能得知有关的消息。

除了"需求集合"以外,当然也可以有"供给集合"。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网站看上去还真是有点象个购物中心,它能将十多个你所熟悉的商店集中到一块,让你一个挨一个地进行商品的搜索、比较;你也可以在网站上所有的商店里自由地购物。最后付款时只要在一处办理就行了。这确实为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网站主页下方不时还有一些免费的交易。

"扎堆"很早就是一种商业现象,比如"食品一条街"、"文物一条街"等,只不过结算方式依然比较原始,而网络将会把这种现象发扬光大,并大大简化的结算手续。信息经济学的认证认为:"扎堆"有助于交易的透明,降低交易费用,所以有商业价值。

服务才是硬道理

在电子商务领域,对顾客的服务将决定企业的存亡。因为网络的世界里好名声和坏名声传播得很快。而个性化服务则日益成为网站成功的关键,不仅象亚马逊这样的网络新贵重视服务,一些小网站也想尽办法提高其个性化服务水平。

是销售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网上商店,这个网站选择的商品品位很高;用户享有45天的在家免费试用期(该网站甚至会支付退货所需的运输费用);极其详尽的零部件设置和连接指导;可回答用户所提问题的网上专家;用户无需支付商品运费;以及一项价格保护条款。这项价格保护条款规定,如果用户在购买某件商品后的30天内,发现别处同类商品的售价更为全家,将可以得到网站返还的差价。

也是一家在线百货商店,IQVC在《个人电脑》杂志的顾客满意程度调查中得分最高。QVC原来是电视购物操作者,1998年推出了网上购物业务IQVC,以辅助现有的电视购物,当用户不用电视购物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作为通道继续购买QVC的产品,同时网上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资源,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和服务。由于有多年的电视销售经验,这个网站的服务门类非常齐全,商品退换的制度也非常规范。凡是顾客需要的服务,他们都会替你着想。

专业信息集成

网络最大的优势是能以低成本提供专业化信息集成服务,这种优势在简单商品的交易中没有什么体现,消费者和供给者掌握的专业商品信息差不多。但是在复杂商品的交易中,网络的综合优势就会显现。

是最早获利成功的网上商店之一,购物与内容服务一体化,其卓越的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进一步上升。除了提供各种类繁多的商品供消费者挑选之外,这个网站还主办了一家网上杂志,提供以园艺为主题的聊天服务,一个网上设计工具,甚至还有一位可以回答用户各种问题的园艺专家。

也是购物和内容一体化的站点,一个供电影爱好者购物地地方。消费者对这个网站的满意程度等级为"A",而且,它还被认为是电脑空间所有购物网站中设计最为出色的网站之一。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电影的新闻,以及对不久前刚上蚋新片的评论。除了销售录像机或者DVD,希望自己还能够成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娱乐门户网站。

让顾客来定价

传统的交易方式已经成了一个套路:供给方确定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看看是否全盘,买不买自便。现在这个过程可以反过来了。

就是一个由消费者定价的网站,公司的总裁沃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该网站的主要业务就是收集人们愿意承担的飞机票,旅馆房间、汽车和房产抵押的价格,在线公布之后等待最合适的卖主。该公司的营业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在股票市场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1999年4月初在华尔街上市,一周之内股价从每股16美元上升到80美元,市值达到110亿美元,1998年收入了3500万美元,但是投进去1.14亿美元,1999年头两个月它花了2000万美元。

人经济学意义上分析的模式,可以显现出特别的优越性。它把真实需求起来,厂商提供与需求相对应的供给,达到一种没有浪费的均衡。例如去欧洲的一个航班座位,因为座位是一种不持久的商品,它很可能会在起飞之前突然之间降价,所以也许你出10美元也可以搭上这班飞机,这对你对航空公司,这都是一件有赚头的事。让消费者给机票,酒店和轿车等商品定价的方式,已经强烈地震撼了网上销售业。在沃克的世界里,最初的成效量不大,但是,沃克说明了200万人来网站签约购物,这正在迫使传统商业中心重新考虑他们的定价模式。

花店的神话--

公司介绍:

1-800-公司是具有多渠道分配的花卉和非花卉产业领先零售品牌之一:1-800-公司成立于1976年,当时主要通过零售渠道销售花卉。公司在1995年改为在线经营,同时还用目录邮件来建立品牌和提高利润。公司通过电话、因特网和零售商店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公司现在已扩大了它的产品供应范围,在1998年4月份接纳了Plow&Hearth公司,在1999年末接纳了公司。1-800-公司已经与AOL,Excite和Microsoft公司建立了在线战略伙伴关系。公司的个人和社团数据库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公司打算继续利用其品牌来吸引并保持新的顾客。

业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