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

时间:2022-02-04 00:4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

第1篇

摘要:在市场发展变化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对策,以帮助学生面对多变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的发展建设,信息时代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就加大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实用性人才。

1目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计算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计算机行业就业情况,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就业导向的指导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1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讨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群体教学,方便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但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却很难进行掌控。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对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学生是学习进度的主导者,但是碍于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学习进度有难以把控,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性决定学习效果,对于一些后进的同学很难保持同水平共同学习。三是任务型学习模式,通过制定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这种学习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学习计划,工作量较大,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虽然高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也难以摆脱教学过程中的无力感[1]。1.2与学生兴趣脱节高职与高校相比其优势在于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更注重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在高职毕业之后必须有能力直接参与工作,所以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教学就会陷入不良循环,教师的要求学生难以完成,从而影响学习进度,学生就更难以完成教师在后面课业中布置的新要求。因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涉及的是平时不常用的知识,比如C语言、JAVA语言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难以学习,并且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容易产生理解不同,造成学习进度不一,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进度,而教师为了按照教学任务完成授课,会选择性的忽视后进同学的课业问题,形成不良循环,最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2]。1.3与企业需求脱节在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计算机专业中,使用的教学教材还是多年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年沿用下来的,由于学校方面缺少专业的指导,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而加大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这些都是由于学校缺少对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缺少对学习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而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对学生缺少心理干预,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心理波动问题。

2目前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需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在教育行业中教育质量是与师资团队有直接关系的,尤其是计算机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行业进步飞速,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为此需要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够对整个行业发展做出正确判断,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就业指导,对教学模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能够清楚明白地分析市场,从而更有针对性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授课。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兴起,某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存在着数量的不足,为此需要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充足的高职院校中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准掌控。通过利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学习模式,并结合已有各种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完善,通过对糅合多种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在知识领域满足就业需求。教师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准确对行业发展进行预估,对企业要求进行分析,从而为学生树立就业信心,通过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宣传,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让学生能够对就业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3]。2.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专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是比较枯燥,但是在实践过程却是充满乐趣。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首要是能就业、就好业,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适时地进行就业指导,并且通过定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信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确实是社会需要,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确实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从而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2.3研究企业需求,制定出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专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学校毕业的学生是需要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的实用性人才,所以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全面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习之后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让高职学生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在进行社会调研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企业需求,通过教师的就业指导,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4]。让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并且通过知识运用进行价值创造。

3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企业对与计算机人才的真正需求,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发展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2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 英语 教学

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各层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部分国内、国际认证考试的主考课程,同时还是获取国外最新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的语言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在此,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特点,总结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提高对专业英语重要性认识,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多数技校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专业课程就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然而,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美国家,如果掌握了计算机英语,就可以迅速地了解和学习到计算机新技术,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专业英语,那么就会影响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比如学生在网络、数据库及电脑编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英语水平太差就会感觉到吃力,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也就很难向前更进一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课程意义及重要性的介绍,在课程的开始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计算机的重要工具,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一个良好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学生信心,这样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明确学生学习目标,重点抓好基础英语和专业课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所从事的工作包括计算机操作使用、技术管理、支持服务等。这些工作对计算机英语的要求不是太高,一般能够使用英文界面的软件,能够阅读原版的操作手册和说明书就可以。所以,在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应使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把计算机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能看懂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英文、计算机屏幕显示的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翻译上。学习目标一旦明确,学生就会更好地制定适合自己就业需要的计算机英语学习计划。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如下列词汇: monitor(班长),bus(公共汽车),bridge(桥),thread(线),port(港口),pointer(指针),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 monitor(显示器),bus(总线 ), bridge (网桥), thread (线程), port (端口) ,pointer(光标)。所以学生基础英语学的好,就能把计算机英语学好。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应该不仅仅是"记忆",而是"转义"。所以,需要学生在平时就要重视英语,多听,多读,多看,多练。在学习计算机英语之前,要认真对待基础英语和专业课,为学好专业英语打好理论基础。

三、把握好英语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进度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很困难。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独立探索创新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是灵活使用游戏教学,针对大部分技校生基础差,底子薄,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云服务;云计算;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04-02

一、“云服务”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研究云计算[1],利用云计算来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改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和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访问方式,改变教师的集体备课方式,把“云服务”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之中,深入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中云计算的辅助教学等。利用“云计算”所带来的“云服务”教学环境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新目标。

二、“云服务”优化的教学环境

1.降低了软件和硬件的设施成本和维护升级成本。在“云服务”的环境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用再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和软件的升级安装,学校只提供要求不高的计算机、安装一般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即可,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到最新最优的软硬件资源,构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协作备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云计算”还能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储存在云端,教师和学生无须担心病毒的入侵和硬件的损坏导致数据丢失,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的弊端。

2.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加强了教学的有效性[3]。目前在国内,除了百度百会、腾讯QQ等公司提供的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外,还出现了许多公司自主开发的云服务教育平台,一般包括的功能有通告、资源共享、建立个性化教学环境、建立个性化学习环境等,主要强调了学生利用该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计划设置都是按照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课程,选修课程无设置或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好地实施“淘课”制度,相近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云服务环境和微平台的结合,能够为微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3.学习环境更加开阔和个性化。在云服务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云服务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足够的丰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并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学”在云服务环境下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云服务环境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界面更简单易操作,只要会上网,会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

三、“云服务”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采用的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只是在上课教师的统一调配下运行在课堂上,通常是以“教”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进行协作配合。“云服务”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平台能够提供以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方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学生通过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目前省内已经有不少的院校开始使用诸如河南数字大学城等服务平台来进行教学改革,平台中可以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作业管理、共享资料、交流讨论等,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教学资料、评价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日常情况进行及时掌握,摒弃了学生手写作业这种不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古老做法,同时解决了学生相互抄袭的作业批改难题。在“云服务”环境下,可以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采用“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式下,首先教师要通过平台共享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来完成一定的任务,提交相关的作业,同时通过平台报告遗留的问题,教师通过平台总结和解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重点,对于学生都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讲解,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过程性讲解。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共同完成案例和项目的制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共享自己的作品,达到团队协作的真正目的。云服务平台的运用提升了原有教学方法中“学”的占有比例,改变了过去上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某种教学方法从头讲到尾,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知识水平层次,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

2.教学手段。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后,在多媒体机房进行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尚且不能满足一边上课一边实践的硬件数量要求。对于课程上机实践,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等软件将作业发给学生,学生做完后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机,教师再进行批改,程序非常麻烦。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迅速非常快,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和维护,一旦不能及时更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使学生心里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无须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只要提供满足基本要求的计算机即可,即使是过时的旧计算机也可以重复利用,满足边讲边实践的基本要求,并且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储存实践需要的资源,通过云计算辅助平台来发放、收缴和批改作业,简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程序。

3.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受教于课堂教师,在学期之初,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实训指导书,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样的,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云服务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它带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而不需要所有学生都步调一致,学习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行业,每一种技术都对应着实际的一个工作岗位,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技能课进行学习,以满足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云服务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针对性、目的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实验实训的虚拟化环境,能够在平台上安装需要的软件,利用虚拟化环境进行实际操作,使实验实训的训练过程更加真实,基本能达到和实际环境一定的效果。

四、结论

“云计算”和“云服务”是未来网络和教育的发展方向,“云服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供了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学校设备的配置和升级维护等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云服务”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云服务”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等,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强,付艳茹.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支撑的协作学习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金贵朝.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张璐,刘海申.云服务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1).

[4]郝媛玲,张伟.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环境下的云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7).

第4篇

[关键词]转专业;质量保障;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其想法受家长、亲友及中学教师的影响,进到大学后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才有精力认真思考个性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匹配性。

关于大学生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2001 年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本科生转系工作改革试点,并逐渐构建了转专业辅导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而且提升了转专业辅导的专业水平,不仅形成了转专业辅导的长效机制[1],也对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和决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对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培养方案认定,以及他们进入新专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符合转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5年来,申请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百人以上。经科学选拔,计算机系共接收了转专业学生80余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在学生中逐渐升温,这同时带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需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转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机系接收转系学生2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19%。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考查项单一,培养方案认定原则不灵活,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迟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吸引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把这些有志之士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的职责,计算机系一直在积极探索转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途径及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计算机系从全方位把好选拔关,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提高培养的灵活性,再到院系主导、及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启计算人生的挑战,到最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近5年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毕业去向的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与通^高考招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发展势头明显,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专业学生的选拔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从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就不断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接待拟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来自理工科的各个院系。面对迥然不同的学生情况,选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最合适?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选拔是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关键。计算机系通过加强选拔机制的管理,保障了转入学生的质量。近3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通过转专业选拔接收的学生100%在毕业当年就取得了学位。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学科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根本,即要求低年级学生必修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环节。计算机系在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十分注重这部分成绩的比重。数学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需的学科基本功,而优秀的英语基础则是学生未来让自己迈向国际舞台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关注学生的专业潜能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系很重视学生在转入计算机专业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的考查,同样,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几年管理工作经验表明,大学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最好是降级修读,打好程序训练的基础。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90%的学生在转专业降级修读后,会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日后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俗表现也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学业的前提,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样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计算机系在选拔转专业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沟通表达、对外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也是考查时会涉及的,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则是重点。2013年一位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向计算机系申请转系,当时面试小组专家一致认为其与人沟通的方式偏激,当时就没有接收该生。接下来的一年,该生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且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钻研。2014年他继续申请转入计算机专业,虽然面试专家仍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存疑,但却被该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执著所感动,破例接收了该生。可是一年多来,尽管计算机系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该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该生的想法和作法仍旧很偏执,不愿意与人沟通合作。

(四)避免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盲目性

清华大学设有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聘请了资深的专家咨询师(教师)和朋辈咨询师(学长)。这些咨询师来自各院系,他们可以协助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据此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未来规划。对于每一位想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系都会要求他们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从科学手段上杜绝学生因冲动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在课程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有利于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通识教训能够帮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决定时,找到理性与兴趣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系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新领域,对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做出正确的预估,如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学习计算机学科将来可能进入怎样的职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在转专业操作流程中,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也会向学生分析转专业带来的风险,如降级学习、延期毕业、额外的学业负担、陌生的新环境等,使学生能够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的转专业面试环节,面试组专家认真完成对上述各项专业要求的考核。计算机系面试专家由下列人员组成:工作在一线的教研系列的教师,系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管和教师,系学生工作主管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负责心理测试的教师。专家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判断随机设置考查的问题,从而了解该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计算机系对学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有兴趣,同时又具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专业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开启计算生之旅

通过专业选拔,顺利进入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始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面临转专业的后续效应时,单靠W生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改变生活勇气的自我适应显然是不够的,来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建立自信;同时,还要对转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院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增强专业的认同感

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负责解答和协调学生对新专业和管理上的各种疑惑,对刚刚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专业培训,由系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专业素质要求等。针对那些对特定计算机方向有疑问的学生,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在该领域工作的教师进行解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同感的增强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二)在管理方面确保学生尽早融入新的集体

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角色最稳定的群体,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沟通的长者或朋辈,是学生最“亲”的朋友、最可依赖的人。对于初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与学生逐个谈话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参考当前各行政班的差异,将转入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时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对转入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班主任、辅导员重点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情况,并对出现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计算机系积极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尽量让转专业学生的宿舍与新同学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使信息传递更畅通,还可以减少转入学生的孤独感,这对转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适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实的选课指导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要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之前缺少的课程。以往学校在排课时并未考虑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补修课程的事情,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都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系里总结了教训,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及排课任务时,专业必修课程跨三个年级统一协调,同时兼顾,尽量错开时间排课,以保证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第二是利用目前计算机系很多专业基础课开设多课堂的优势,各个课堂排定上课时间时尽量不重合。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基本能保证转入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所缺课程。

(四)发挥导引教师和交流学友的作用

根据经验,刚进入新专业的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转专业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急躁等情况,情绪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学生因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所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造成专业适应障碍。

系里通过与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反复沟通,借鉴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请系里资深的教师作为导引教师,同时邀请高年级计算机系的学长作为交流学友,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理清计算机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特长,使之能尽快融入新集体生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生规划和生涯规划,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交流学友作为同龄人,与转入的学生心理距离更近,沟通起来更通畅,能够在转入学生遇见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养

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学生转入前已修课程内容不同,对计算机学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现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在转专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后才决定转专业的,他们应该具有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力。为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同时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指引作用,对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教学组教师负责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即将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进行课程或学分认定,原专业的必修课程或必修学分尽可能地认定为新专业选修课程或学分,尽量减轻学生补修课程的门数。虽然课程替代环节的灵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毕业时的资格审查要针对个体来完成,但这确实减轻了转入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的专业学习更从容。

(二)利用MOOC平台,弥补知识点

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大规模在线教育 MOOC的edX平台,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MOOC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形成一种更加交互、基于群体行为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2014年发表的《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一文中,对照当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施的培养方案,将方案内的课程映射到MOOC 平台,包括Coursera平台、edX 平台以及Udacity 平台,发现方案中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在几大MOOC 平台中找到对应的开放式课程。基于此,计算机系要求转入本专业的学生在课余及放假时间,利用MOOC平台上全球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补齐欠缺的知识点,及早跟上教学计划的进度。

(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大师讲座

对于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强,系里自然有责任利用教师和学术资源,为他们注入“计算人生”的原动力。计算机系经常组织校内的学术名师,校外的业界成功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演讲,系里鼓励转专业的学生尽量去参加这样的讨论。这能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他们体会那种促使名师们孜孜不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内核。

(四)组织学生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于转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专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及学习的积极性,但进入高年级后,其专业承诺往往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系“学术新星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一线青年教师的优势。系教学办公室负责搭建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选择学术造诣优秀、对学生人格及学问培养有热情的一线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研讨会及报告会的形式,由这些指导教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师生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转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教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及优秀的人格,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微妙互动,共生共长”,师生间产生学术互动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挖掘其创新的潜质。据统计,2015届毕业的转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上述学术活动找到了指导教师,及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方向。这其中3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些学生很多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实时关注学生培养进程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计算机系承担着把这些对计算机专业寄予无限希望的学子培养成才的重任。作为教务管理部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有义务为系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做好服务,其必须实时关注转入学生的培养过程,把好教务管理关,及时纠正或提醒教师和学生可能疏漏的环节。

(六)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学生培养的规律、弥补高校招录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同样,教育改革是一个闭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逐步尝试扩大接收转专业人数规模,教学办公室联合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建立了转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馈机制,对学生转前、转后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变化趋势,班级、社会活动参与度,科研投入情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据。

五、结语

5年来,计算机系在转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拔、培育、专业强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转入计算机专业的11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原专业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前全系学生成绩排名中,前10位的学生有4名为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这些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55%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80%参与了学术研究。另外,46%的转专业学生毕业后被选拔到国外继续深造,37%的转专业大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转专业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从管理的角度将日后的工作继续做细做实,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茂松,薛宇飞.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J].计算机教育,2014(21).

第5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本科生;动态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

[3] 陈友荣. 本科生中导师制的时间与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并且在非计算机专业也是重要的选修课程;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重要性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应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下将提出几点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创新计算机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教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当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因此,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删减已经落后的知识内容,添加前沿知识。同时,教师要多关注社会变化与市场走向,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Dreamweaver”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2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学校的根本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要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首先,课程体系建设要紧密围绕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着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类别较多、变化较快,因此教师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多引入拓展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就业做好准备。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多引入一些真题模拟练习,以某个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题目设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及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课题;也可邀请相关公司的工作人员实际安排任务,让学生真题真做,根据设计要求及设计步骤完成开发过程,这样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客观认知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能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此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学生只有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才能真正适应未来就业与岗位需求,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再有,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与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贴近,不断调整和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保持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是课堂常用形式,不仅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将教学内容及预习资料发放到学生的邮箱中,便于学生课前准备;或者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录制视频资料,课下备份给学生或上传到学校网站,这样学生在课堂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下自行学习;为了方便学习讨论,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设班级交流QQ群,学生在课下可以互相学习或随时随地向教师、同学请教问题,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实践环节,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定期举办网页设计与制作交流会、网页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参加比赛,采取初赛、复赛、总决赛等晋级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最终获胜者可获得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将评选的优秀作品在学校计算机系统中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也可趁机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参考。

4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

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所以传统的考试模式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考试形式,设计实践操作课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并创新设计网页内容;因此,针对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考核,应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与期末作品评价相结合,其中平时出勤率占20%,网页设计专业性占40%,网页创意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学习态度、体现学生能力水平。

5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设施保障,包括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实训基地等。首先,选择一支专业水平良好的教师队伍,尤其着重培养青年教师或者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高职学生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其次,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实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岗位中。由上可见,新形势下实现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工作,及时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围绕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杰逾.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状及改革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中专;计算机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4

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只是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创造力,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计算机教学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探究能力,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灵活性特征,所以学生只有自主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关键技巧,促进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

1 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中的运用优势

1.1 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中专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操作的能力,学习更是需要自己主动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自主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学习文化知识。自主学习策略在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1.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自主学习策略就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使感觉很轻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利用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使自己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所以自主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1.3 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学习知识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强的自控能力,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学习策略就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监督自己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研究能力,在自己原有学习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知识的内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有坚强的意志力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 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优势为中专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使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有很强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自主学习策略是中专计算机教学需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中专学生大多数都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和其他的中学生有所不同,对学习也缺乏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感受一下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上网、打游戏,并没有真正了解计算机的本质功能,所以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这种学习的误区,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教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教师应该多传授学生一些专业知识,方便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学习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2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学习中去,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断研究深入,提高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把讲授作为了主体,而学生只是倾听学习的对象,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主动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仅仅依靠老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自身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趣味问题,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自主策略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自己找寻便捷快速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3 总结

综上所诉,自主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自主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使自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慧.探究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3(10).

[2]周冰.谈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3(1).

[3]叶育林.论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J].硅谷,2009(4).

第8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成为社会最急缺的人才类型,几乎各行各业都在以计算机实现本行业的结构变革,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现代社会依然存在“找工作难”、“用工荒”问题,表明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原因在于“灌输”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会学、不会用,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之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此,教师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将从适时引入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情境、展开线上教学辅导三个角度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分析

中职生有着自身的学习特点,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意志力薄弱,但是好胜心强,求异心理较重。针对这个学情特征,教师应主动调整教育技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辅以常规的课堂教学,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多给中职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实际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将让中职生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能作为教学基本目的,如果中职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素养,那么便可使其更好地应对职业需求,实现长远发展。

一、适时引入网络资源

适当引入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满足中职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现在几乎每一个中职生都有用计算机满足个人学习、娱乐需求的应用经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表示教师无法按照常规的教学安排组织课程教学,而是要以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便于中职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信息素养。就如在“Word2013”一课教学中,本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以Word2013进行文本编辑的基本方式,也经常利用这个软件写作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未应用过Word2013,不懂在Word2013中编辑文档的操作流程。由于本班学生操作Word2013软件的水平不一,所以我并不会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而是鼓励中职生以网络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分别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与Word2013有关的操作知识,如Word2013的文字排版功能、页面页脚设置、页码编排方法、图画插入方法等等。

二、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传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解难答疑的基本活动,也是训练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基本场合。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保证情景的真实性与形象化,让中职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心理。PowerPoint2013软件是制作课件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虽然在学习中常常通过多媒体课件展开学习,却鲜少有亲自制作的经历。为此,我便亲自利用PowerPoint2013制作了一个动态电子相册。这个电子相册是以我提前收集到的学生照片为主的,以背景音乐与PowerPoint2013中图片切入效果保证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学生对PowerPoint2013这个软件的各个功能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这就说明本课教学情境达到了激趣目的,便于学生主动学习PowerPoint2013的各个操作技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以“幻灯片文字输入与格式设置方法”为主题,鼓励中职生自主设计学习课件。学生需轮流展示,全班同学客观点评,选择最佳课件,由我小幅度调整后直接在课堂上应用。

三、展开线上教学辅导

展开线上辅导教学是为了让每个中职生都能及时接受教师辅导为目的的。众所周知,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且每个课程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但是,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在课堂辅导中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专业成长。为此,教师应该针对中职生的学习计划,与学生商讨线上教学辅导时间安排,展开一对一的教师指导与专业服务,以便让每一个中职生及时内化在课堂学习中无法理解的课程知识。本班所有学生都配有手机,而我便希望学生可以将手机作为学习平台,及时与我沟通,向我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留言功能或者发邮件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只要收到学生消息,我便会第一时间回复,解答学生疑问。就如在“演示文稿设计系统”一课中,中职生需学习幻灯片的美化、PPT的制作技术、演示文稿的放映与打印知识。但是,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就使其出现了不同的学习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美化幻灯片,有的学生则在演示文稿打印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如果我无法在课堂上解答他们的疑问,那么学生便可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向我发送线上辅导请求,我会一一解答。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应该以现代通信技术的便捷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做好准备。

第9篇

摘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教学改革日益出新,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要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社会文化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适应中专学生自身素质迅猛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 中专 教学

一、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维观念和认识的不适应

从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到教师对中专计算机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模糊的,分不清是以学知识为主还是以学技能为主?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关门办学,追求理论知识为主,忘记了中专培养的对象和目标―把中专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劳动者。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等一系列的不适应。有些管理者和教师不是高瞻远瞩,仍然深受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对于为了配合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投人资金来建立、改善、维护和升级配套教学设施不可理解和接受。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观点、新的学习要求难以理解,甚至不加分析和思索就予以指责或排斥。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适应

现在许多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仍然采用以讲为中心,按照“三部曲教学法”提出问题十解释问题十举例说明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影响严重;原本对这门新兴学科充满兴趣和渴求的中专生们,由于这种老生常谈式的教学方法一下变得兴趣索然。

3、教师业务素质的不适应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许多计算机教师并非是专业人才,特别是中专、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转行从教。有些教师年年用的是同一本教案,同一种教法,以致学生上课索然无味。即使是专业教师,他们虽然精通编程,却难以针对这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中专生进行深人浅出的施教。另一方面,由于WINTEL联盟推动计算机以摩尔定律的高速度发展,这对从事该行业的教师带来了极大压力,加之有些教师由于本身的自学能力、时间、单位环境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市场上一些IT动态及推陈出新的软件自己也没来得及去接触和认识,仍然用386,486时代的DOS,WPS等老黄历来教学生,这样当然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优化中专类计算机教学策略

1、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中专类计算机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兴趣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内心热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一定能够学好计算机。刚开始让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趣味,展现缤纷的色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生动奇妙。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制作计算机科普知识宣传卡片,带学生进行网上冲浪,学习五笔输人法,玩打字游戏等。待学生有了学习基础后,再教学生学习计算机构造、信息存储和表示方法等。计算机教师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度,有些知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有些知识要让学生粗略了解,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迈出进步的步伐。

2、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和挖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教学环节,课堂讲解基础性知识应占到百分之七十,提高知识讲到百分之三十。在基础知识讲解中重视底子比较差的学生,讲解简单的可以操作的实用知识,让学生能够听懂,懂得操作,针对计算机能力很强的学生,学习好了基础知识以后,要重视掌握提高类知识,并教会她们操作技巧,讲解一些计算机日常处理的知识。另外,作业也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底子好的学生去辅导底子差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共同进步。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个别指导,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三、中专计算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1、运用自我效能感策略寻找自信。减少障碍的心理;另外,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并提供展现长处的机会,进行参与奖励与成功的认可力一式,增加更多学习的成功机会。

2、发挥互助学习与榜样的力量,从同一个平台的起点开始,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结合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

3、加强目标指引,借用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理想氛围。比如,借用名言和名句来增加未来的憧憬,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比如,通过目标和理想指引,把握学习力一向,制定现阶段的学习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努力完成每一步的学习任务,增加自信心和对自己未来的责任心。

4、运用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评价。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我监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很多细节,比如课堂表现、记忆和复述、课后习题完成、复习与备考等等。自我监控一力一面是对自我学习结果的检验检测,能够不断的查漏补缺,完善学习;另一力一面自我监控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的自我监控会不断的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自我评价来自于两个力一面,一种是老师要求下的自我评价,主要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就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成绩来评测填写,作为期末或者整体的综合考评的累积;一种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比较隐性,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信和目标完成来做考评标准,让学生适时的自我反省,及时改变提高自己。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过程,又因为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如此之快。这样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注重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更新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科学的头脑探究出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教法,为今后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宁.如何优化中专类计算机教学质量[J]. 黑河学刊,2011(11).

[2]邓敏.浅谈中专计算机教学教法[J].科技信息,2012(12).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考试 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①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课程考试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及分析

(一)考试目的不明确,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学生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②。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现在大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分,为了取得高分,结果训练出的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人,很难培养出真才实学,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③。

(二)考试内容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考试内容多是知识导向性的,以课堂、教材为中心命题,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考试命题形式多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为主,而真正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题目如应用题、材料辨析题等题型却很少。

(三)传统考试形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

虽然有部分带有实验实训内容的课程已经实施上机考试代替笔试,但是现有的上机考试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上机考试通常在机房内完成,考试时间90-100分钟。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考试很难准确的考核出学生实践技能。

二、对高职计算专业课程考试办法改革的探索

(一)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试具有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应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普便不高,加之计算机专业课程需要一定理论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很难正确判断教学效果,这时通过考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建议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当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并且考试完后还要注意及时讲评,做到“一训一考一评”。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让老师与学生对最近教学效果有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端正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风。

(二)考试内容应多偏重于技能应用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新技术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改变过去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状况,多注重专业能力考核,同时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的考核。联合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制定考核标准,将国定和行业标准融入其中,确定评分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制定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在设置考核方式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考试也应当以技能应用为主,理论为辅。所以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不同要求,相应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的形式也应当有所区别。

(三)考试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考试形式可以有多种,笔试又可以分为闭卷和开卷,提交项目又可以分为独立开发和小组共同开发方式,具体选择哪种或哪几种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进行制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模式的作法,例如:美国大学采用学期绩点平均值GPA来衡量学生成绩,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绩点平均值不得低于是2.0,否则就降为试读生,直至被淘汰。实施绩点制,对于引导学生选择学分高的课程,保障大学的教学质量起积极的作用⑤。

(四)考试应为素质教育服务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①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有三个能力要求,即“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团队协调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高职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都要做相应的改革,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④。

(五)加强试题库建设

为了避免教师出题的随意性,同时也实现“考教分离”,使考试能正确反映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各专业试题库的建设。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关键是多注重对优秀试题的收集。另外,学校可以组织编写“试题库软件”,该软件中的每道试题都是由多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级教师共同商讨后给出。每道试题除了题目和参考答案外,还包括试题所用知识点、所在章节、难度系数、题型、得分率等信息。当出题人选定某一个科目,选定考题难度系数、各章节题目的比例、题型及分数比例等基本信息后,软件会按要求随机组织试题,最后自动生成一份已经排版好的试卷。

三、举例说明

为了能更好的表达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办法的改革设想,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试为例进行讲解。

(一)搞好企业调研,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企业调研得知,软件企业急需的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具有良好WEB开发能力的、能熟练运用各种开发工具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我们把《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确定为“WEB程序设计师”和“WEB前台美工师”上。再结合行业背景及岗位需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的基础知识;学会HTML、CSS、JavaScript等前台相关技术;能独立完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会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Fireworks等制作网页的工具;了解网页设计技巧;熟悉网站综合开发的全过程。

(二)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理实并重,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WEB程序设计师”和“WEB前台美工师”岗位人才的需求,将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汇总、归类、总结提炼,再按人类认知规律,对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形成《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知识体系。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阶段:1. HTML教学;2. CSS教学;3.JavaScript教学;4. 综合案例教学。在每个阶段教学中,穿插对制作网页工具的教学,并灌输网页设计思想,引入案例法、任务驱动式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学、做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边做边提高。

(三) 建立以能力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网页设计与制作》设计成四次考试,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前三次考试主要以提交项目的形式,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主要考核各阶段教学效果,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调整学习计划。最后一次考试形式是项目组提交项目并参加小组答辩,这是一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项目题目和要求可以提前两个月,要求题目不能重复,学生自由组合成立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以3-5人为限,必须明确每个成员在项目组中的分工,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各种职业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档写作、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项目组除了要提交作品外,还需要提交相应的设计文档,最后还要参加答辩,答辩成绩由多位参加答辩的老师共同给出。

(四) 计算学生成绩

本课程有四个阶段组成,前三个阶段成绩是按学生作业成绩,学习态度成绩和该阶段项目成绩按照1:1:2比例计算得出。第四个阶段是按学生职业素养、项目成绩、答辩成绩按1:2:1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总成绩则是由这四阶段成绩按1:1:1:2比例计算得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06-11-20.

[2]万励 吴洁明 卢雪燕.以考试质量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

[3]徐宇琼. 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4]汪艳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0).

第11篇

某学生,男,山东人。1980年出生,某重点高校在校四年级学生。其父亲在一国企从事销售管理工作,母亲为一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该学生希望进入加拿大正规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申请人条件分析与定位〕

申请人不利条件:

1、无托福成绩。

2、申请人家庭所能提供的55万元人民币的担保,与其他学生相比,经济实力不够雄厚。

3、申请人父母为国企的工作人员,不利于说明资金来源。

4、申请人已是大学四年级学生,不利于解释为什么在即将获得国内的学士学位之际,还要申请赴加拿大学习学士学位的课程。

〔申请签证的资料准备〕

通过与申请人父母深入的沟通了解,能够在资料中有力的证明申请人父母所提供的担保金来源于合法收入。同时,在资料中重点突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及去加拿大读学士学位课程的原因。

在资料中有力的证明了担保资金的合法来源,申请人父母的收入来源证明中不仅很详细地列出他们近十年的工资奖金收入情况,而且对他们的工作经历、工作内容按年限及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进行了详细说明,从而充分体现出申请人父母收入的真实性。

申请人的个人学习计划书是非常重要的致签证官的信函。合理、令人信服的学习计划书是影响签证官对申请人去加拿大目的判断的关键所在。通过了解申请人的个人情况,提出良好有效的建议,使他的信函生动而有说服力。申请人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能针对当今社会的形势、社会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计划中,突出了他的品学兼优,强调了他换专业攻读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的原因,阐述了他出国留学的原因、目的,以及学成后回国发展的决心和理由。合理地解释一位大学四年级学生为什么要申请加拿大学士学位课程,是该学生成功获得签证的关键。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高职教育

今年,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分析》,这一报告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不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这种结果。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际人才的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对于计算机专业高职生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面向系统、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那么,从IT行业用人的角度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求来看,究竟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满足需要?高职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些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调研的结果,首先分析当前计算机高职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我们在相关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体会,介绍我们在加强学生这两个方面培养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需具有的专业素质

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出发,计算机高职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抽象思维能力、一定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等。因此,目前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

任何大厦的建立,基础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如何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是为了适应IT行业应用多样性的需求。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方向性并不强,他们走上社会可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不定的,宽泛的学科知识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胜利。

2、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是按照学校规定好的教学计划一门门去学,而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计划中开出的课程虽然能够把每门课程的知识细节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是零散的,缺乏一种综合与抽象能力,不会系统地把握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从面向应用出发,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调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多种知识,有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3、较强的,适应需要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职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应该是几乎没有的,大多数人都会从事应用与开发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高职学生相对于大本生的优势之处。

4、理性创新和勇于探索精神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一是要学会做人,二是要学会思维,第三才是学习必要的知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5、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体现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有效地用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和正确理解他人所表述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需具有的职业道德

1、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诚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然而,在我们的学生中,确实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考试抄袭、作业拷贝、实验中凑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学生,用人单位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

2、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但“不认真”成为他们的共同弱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有创新的意识很重要,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同样重要。

3、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公正无私,团结合作

90后的年轻人追求自我,追求另类,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到工作单位,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IT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团队合作,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的。而在团队合作的时候,就要更要注意做到公正无私。公平、公正、无私,不仅是一个领导者成功领导团队的秘诀,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团队中快乐工作的法门。

三、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从课程安排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以下调整。比如说,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辅修专业和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说,将一些大公司的经典系统的认证培训引入到学校中,利用假期或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加一些认证培训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从授课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仅仅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更所的培养工作是在教学中完成的。

1、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主导教师的“教”: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不断发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求与教师的知识供给的平衡和统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主导者”的形象,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而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与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2、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1“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们在各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 合运用各门知识的平台,这种平台不是以教师为主的,而是由任务驱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平台,教师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和任务完成的辅助指导者。学生只有依靠不断的摸索,查找相关的资料,综合运用所有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2.2“启发式”教学 + 综合实践验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作客观的评价。在实践环节上,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验收环节上,安排学生上台作总结发言。在我们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综合实验环节中,我们将最后的验收设计成一个招标会。教师就是招标单位,而每组同学就是一个投标单位。在这个会场上,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设计,更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的形式,学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把它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当作是寻找工作前的演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烘托了学术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同时,在验收环节中,我们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独立完成,无找人代工或窃取别人成果的现象”作为考核的一项,占一定比例的分数,并且规定,“在考核中,如发现抄袭情节严重,甚至请人代工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做。”当学生被判重做时,这对他们来说是震撼的,也切实感受到“诚信”就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

2.3“分组实验”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精神的可贵,我们在最后的课程综合实验环节中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设计。我们提醒组长仔细分析任务的大小、轻重缓急,认真了解自己组员的能力情况,合理分工,准确的预计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对于组员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总是指望其他人,另一方面又要在合作中主动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这要求教师始终跟踪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道德方面的不足,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同时,我们要求每个组员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对所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项任务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陷都会引起整个任务的故障甚至崩溃,因此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中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以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2.4“Learning by Doing”教学法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某些课程中安排开放环境下的设计型综合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良好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同时,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地去探索本学科领域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知识,这也是现在不断倡导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我们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的变化而“变”,尽量使用新的语言和软件,又要牢固树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着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