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8:3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立体构成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也是开启设计之门的关键。平面、色彩、立体等造型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被简称为“三大构成”。多年以来,构成一直被国内各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缺陷。为了不与专业课脱节,使构成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课,我们应当打破原有的狭隘的基础教学模式,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努力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基础训练结合起来,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1.平面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平面构成课程将点、线、面、体等抽象的形态作为构成要素来研讨,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原理和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平面构成中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法则可以扩展学生的园林造型思路,培养学生造型的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
2.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色彩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色彩组合构成,能使风景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园林中丰富的植物及其富于变幻的季相景观,为我们创造不同氛围、不同意境和不同作用的园林景观提供了便捷的素材。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而营造出功能不同的景观空间,设计师往往需要利用色彩的物理效应,如色彩的距离感、轻重感、冷暖感等来调整景观空间方面的不足,而相关的色彩原理都属于色彩构成的内容。
3.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是三维空间的实体形态构成。立体构成在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观的形体。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塑造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学科,而风景园林设计恰恰就是从多角度表现真实的空间艺术构成。为了创造出层次丰富、灵活多变、充满情趣的景观空间,设计师需要利用立体造型中的设立、围合、覆盖、架起、组合与重建、变形与扭曲等手法。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需要的变化,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不足。首先,以往的构成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构成本身进行研究和训练,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联系较少,专业指向性较弱,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脱节。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绘画的基础,对于构成课程的学习几乎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对构成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最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应用也不多,因此加强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改革构成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加强其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横向教学,拓展课程,向专业靠近在课程教学上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横向拓展。构成课不仅仅是基础的图案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中的专业方向性,对旧的传统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在保留讲授课程基础理论和练习的同时,增加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讲到点、线、面时,可以拿出一些国内外典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法国著名解构主义大师屈米的作品拉-维莱特公园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又使其对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
2.培养兴趣,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竞争意识。而枯燥、偏颇、空洞的评价只能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通过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喜悦,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构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对学生自身而言,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创造新作品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再现性思维为主,发展创造性思维,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讲解理论与评讲作业外,还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这种新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自己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更直接、广泛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三大构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三大构成间的联系,向专业靠近,与专业衔接。在构成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关联三大构成的综合练习,包括一系列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具体景观的设计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别墅的景观设计构成模型,从形态、功能到色彩、肌理、材质,从平面的铺装、色彩搭配到立体的建筑、绿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构成美的规律,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这样的练习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使其将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将构成课程与园林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
构成课程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程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培养乃至今后的专业学习,我们应当不断改进构成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构成课更能适应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学>-j需要,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向专业靠拢,为专业服务,为祖国培养出基础扎实的优秀专业人才。
【关键词】城市规划 立体构成 空间 教学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学科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立体构成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重任。文章以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面向工科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三维造型能力相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
立体构成最早起源于俄罗斯构成主义,经历了从荷兰风格派、法国立体主义到德国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这四个过程。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的重构解构的学科。立体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直观创造判断力,课程核心是探求形态本质,即力象的表现。城市规划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注重艺术训练,而缺乏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特点的教学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应以理性思维为主,结合专业主题开展空间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包含形态要素、材料要素、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四要素,其中形态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包含点、线、面、块;材料要素是立体构成作品形成物质载体;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是立体构成空间形成的基本法则。
我国高校一般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二维半构成、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柱式构成以及线、面、块综合构成这六个方面,笔者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包含立体形态的认识、二维半构成、平面向空间形态的相互转换、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这五个方面。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即图像意识(图形、图识和图理)、实体意识(立体的多面性、虚实性和量感)、空虚意识(空间的场性、渗透性和序列),能应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空间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立体形态的认识教学部分属于理论讲述部分,主要教会学生认识空间中点、线、面、块等形态,教师以PPT反映的方式进行,课件中插入已经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图片,使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态有较直观的认识。
二维半构成部分的练习。材料为黑、白卡纸,用10cm×10cm的白卡纸9张进行切和折,最后装裱在一张35cm×35cm的黑卡纸上,建议4学时。二维半构成是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练习,根据卡纸具有的易加工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折、剪、切和叠来改变纸张的平面状态,通过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和多切多折的三种方法产生半立体的形态效果,可以通过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的自由、对称、均衡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注意把握好面积的分割以及对形态的审美判断。
平面向空间形态的转换教学部分是基于二维半到三维的中间阶段,此阶段也可称为折面成型练习,建议8学时。本练习材料为厚一点的卡纸,如黑白卡纸,色卡纸等,针对纸质材料平面特性以及灵活成型的优势,进行平面转换为半三维空间的塑造练习。方法上通过在平面的纸张上切割、折叠创造空间,要求在书籍、行录设计上经常可见。要求作业在展开时呈立体空间形态,折叠后又能恢复二维平面状态,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可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进行练习,例如用于古建和现代建筑,表现形式不宜过于复杂,能简洁、明了地表述主题即可。
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部分是立体构成重点练习的部分,建议12学时,本练习材料为模型卡纸。此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练习,充分注意内外空间性质的感受,以40cm×40cm的模型卡纸做底板,在此基础上布置建筑空间,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的最高处控制在40cm以内。在学生练习前,教师向其讲解空间的功能特性和构造特性等相关知识,表现手法可以是区隔的、组合的,也可以是群化的,这里提到建筑单体空间练习主要是以构成形式为基础而舍弃建筑细部的空间组合练习。
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部分是立体构成重中之重的部分,建议16学时。此部分主题是立体构成――城市模型,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提供的城市规划的CAD总平面图,首先打印成A0或A0以上图纸,再装裱在KT板等硬板上,然后用模型卡纸完成三维模型的创建。本阶段是对三维立体构成设计课程的一个总结,对所学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三维形态的自由创作,强调三维体积构成空间及空间的构造特性,培养学生对体积、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掌握创造三维形态构成规律。学生仔细分析总平面图包含的内容要素,识别建筑平面图范围,学生创建的建筑模型不能超出规划图中建筑平面范围,根据道路系统、平面布置格局及规划的尺度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建筑的风格、高度及建筑体量根据空间的功能特性与构造特性以及规划总平面图的规划内容确定。建筑模型在创建上应简洁,门、窗等基本建筑构造可舍弃或简化细节,表现抽象、概念的建筑,更多注重的是建筑本身及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除建筑外的其他规划元素则不需要表达(图1)。
结语
1设计构成教学现状与问题
设计构成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就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亟待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构成的分段式教学,缺少连贯性。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对相关知识点没有主动、积极地进行链接与转换,致使在部分后续课程中要花一定的时间再次解决构成的基础知识。这种分段式的课程设置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设计,尤其是形态、色彩、空间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缺少专业特色、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传统的设计构成教学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忽略了过渡性,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设计构成作为最基本的平台式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过渡和链接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作业内容乏味,教学实践表达媒介陈旧,效率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作业在手工描绘、填涂制作上费时较多,学生用于推敲、构思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课程作业内容老套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2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理性大于感性构成是设计的最初阶段,是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色彩属性、心理特性、审美法则以及作者的思想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对设计者的启发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设计构成的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规律总结归纳,对形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理性要大于感性,对形式美法则的解释可以具体化、实例化、生动化。如平衡的塑造,可以用图形的大小、位置以及色彩等来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构成思维的培养为设计作品的产生提供了理性基础。2.2教学内容的整合———少而精设计构成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还要与以后的专业课程产生联动关系。因此首先从教学计划入手,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整合为二维构成,预计在2014年继续将二维构成与立体构成再合并为设计构成。由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涉及课程内容的精简,将原有课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加以分解、提取、改造、整合。设计基础课程是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开始就注重设计知识智能结构的全面培养,既可以保证基础教学结构内容的完整,又可以减少总学时数,减轻学生压力。2.3教学重点的补充———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空间立体感,二维三维的思维快速切换能力以及图纸上的表现能力。从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对空间的认识,也是对造型基本单元(点、线、面、体)的全方位理解。如把三维空间的物体形态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使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具有立体空间感。计算机绘图软件中复杂的三维模型都是在二维里面生成的。可见二维是三维的构成基础,三维是二维延伸的结果。因此教学重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渗透到三维空间的立体设计。反之也要学会用构成的方式对三维立体形态的二维归纳。2.4教学手段的更新———引入计算机绘图软件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的日益普及,产品设计领域从策划、设计、开模、测试、评价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因此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制作构成作品,能够体现出复制修改的快捷性、制作的方便性等优势,并且创作出许多手工难以实现的效果。学生可以省去了花在手工制作上的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构成关系和色彩关系的理性研究上。另外计算机软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三属性的变化规律,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生动,完成光混模式的学习,形成传统色彩模式的学习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态度,勿沉湎于软件的各种特殊效果。2.5教学方式的互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构成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产生多途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讨论与陈述”的教学方式。设计构成课题的内容设置要与时俱进,如色彩明度渐变、纯度渐变等可以安排学生绘制在立体的物品上,如各种瓶罐、T恤或者是帆布鞋。在作品的绘制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色彩变化,还要考虑色彩附着物体的结构立体空间的变化,甚至还有颜色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这类具有吸引力的作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设计构成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设计构成教学改革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更新教学手段,注重师生的教学互动,从根本上对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握三大构成的完整与相互联系,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构成的益处和作用,才能真正为工业设计的专业课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武月琴 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业教学改革尽些许绵薄之力。
关键词:项目式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设计实践 三大构成
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不但要学习相关的设计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的设计实践,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学习必须通过实践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我国各大高校的设计类专业都会在教学大纲里设置实践教学的环节,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现如今许多高校中都开始引入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到各类设计专业课程之中,而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引入也是笔者在下文要详细阐述的内容。
1.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这也是当今社会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
所谓项目式教学的意思便是通过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引导学生去解决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在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2.三大构成的概念及三大构成课程在整个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指的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元素。
三大构成即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总称。
平面构成主要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物体形象,通过探索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色彩构成是通过学习色彩知识,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不同颜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构成就是将这些思维定势总结出来,并结合平面构成的内容来更好的表现物体形象。
立体构成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中遵循美的原则,使用各种材料将元素组合成新立体造型的过程。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这三门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近代的世界上第一所设计院校: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中沿用至今,这也是现如今全世界各地高校中设计类专业必学的设计基础课程,这三门课程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学生去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现阶段我区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在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来到现在的高校担任专职教师之前,笔者曾在我区的其他几所高校中担任过设计类专业的外聘教师,通过自己的接触和对我区各大高校的走访与研究,笔者发现现阶段我区各大高校中的设计类专业在三大构成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基本在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构成理论知识,然后给出一些优秀的构成作品作为范例去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构成作业,基本是学生运用构成的形式来描绘物体,教师再对其作品给予讲解。
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有设计专业开始就一直沿用的形式,是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程度的设计作品数量来提高设计作品质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热爱设计的学生来说,固然是一种非常稳扎稳打的基础训练形式,但如今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类诱惑太多,若不是潜心向学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课程学习,而我国高校中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并非人人都对设计专业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持久的热忱。在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任职的许多优秀教师也早已发觉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因此引入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措施,而笔者把项目式设计实践教学引入三大构成课程中的最初想法,也是在与一位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共事时,由她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所启发的。
4.项目式设计实践教学在三大构成课程中的开展及取得的教学成果。
笔者所在的高校,在设计类专业中的教学计划里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一个相同课时的专业实践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也是如此,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引导笔者开始思索如何能把这些课程上得与前面的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所学知识。带着这些思索,和自己几年下来的一些教学经验的积累,参考了其他院校的一些教学模式,笔者决定在14级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把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三大构成的课程之中。
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中都有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大多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甚至是大学三年级的设计专业课程中才开始,而在大学一年纪的设计基础课程中却很少见有高校在这个阶段引入项目式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响应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号召,与艺术设计教研的领导与同仁详细讨论后,开始在三大构成课程的每个实践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
笔者在三大构成每门课程的正课中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来引导学生学会课程的基本知识,每门课课程中这样的训练过程只占有两周的时间,两周的基础训练后就开始为期两周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用项目要求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程知识,通过开展设计展览的形式,鼓励学生让设计作品走出班级,向全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同时也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设计作品拿到校园各处售卖,让设计作品走向市场。同时在平面构成的课程实践中就开始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合力完成设计项目。之后的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也都是如此,在严谨与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循环。
上述的教学改革举措在14级艺术设计专业的4个班中实施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与欢乐的学习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收获了友谊,也锻炼了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收集素材、交流等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向企业与市场,并且通过这个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将来离开了校园就能够尽快适应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5.项目式教学模式如何能更好的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开展。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能更好的把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入设计专业课程中,笔者对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团队合作问题。在团队合作中出现了如项目组成员的设计创意都有所不同,很难达成统一共识,或是有些项目组的成员在团队中混日子、不作为等等问题。因此作为老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团队中选举出一个领队人物,让这个组长在考虑到每个成员的优劣基础上,给每个项目成员分配任务,并带领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其次,作为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教师,要有勇于创新的教学思维,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吸取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同时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推动教学改革,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
再次,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处于封闭式的教室中,设计创作要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好的设计灵感,因此校方应大力支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校外实践,如组织学生观看设计展览,或把设计作品拿到校内、校外人流量大的地方售卖,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商业需求的设计作品。
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具备上述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及设备,就能让项目式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开展。
6.结语。
笔者踏入高校教育界不过几个年头,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些许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于是有了上述的这些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对教学改革方式的一次探索,期望笔者渺小的探索能为我校设计类专业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参考,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添一份力量。
本文也是笔者所参与的课题《建设服务东盟的艺术设计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期望通过自己的这些教学思考,为课题的完满结题尽些许绵薄之力。
在此,谨向那些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推动教学事业不断前进的优秀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2.《构成设计基础》吴化雨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3.《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秦菊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是创作艺术设计的基本元素和手法,是学生将基础绘画转换到艺术设计的必经过程,构成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构成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一、三大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构成,即构造、组成之意。所谓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构成实际上是使学习者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目前,在我们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三大构成是必修课,它为艺术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的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平面构成主要是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在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符合力量均衡的原理,进行编排重组。它主要包括重复构成、变异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肌理构成、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等构成方法。
设计中,完全以平面方式来完成的设计很多,有招贴广告设计、报纸和杂志的版面设计、书籍的封面设计等,可见平面构成在整个应用美术设计的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因而平面构成就成了艺术专业人员必需学习的课题。
(二)色彩构成
就是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不同颜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构成就是将这些思维定势总结出来。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运用对人的视觉感受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主要以色彩的三元素、色彩对比和色彩搭配为重点教学内容。
色彩的三元素即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有零度对比、调和对比、强烈对比;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的对比;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鲜纯度、中纯度、灰纯度的对比。
色彩搭配包括色调配色、近似配色、渐进配色、对比配色、单重点配色、分隔式配色、夜配色等原则。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的效果。理想的色彩能给人舒适、安逸感,让人心情放松、心神舒畅。
色彩构成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三)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富于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立体构成主要探索物体形、色、质经过艺术设计后所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效果。点、线、面可以组合构成任何形态,任何形态也可以打散分割成点、线、面,所以立体构成的艺术形成是一个由分散到重组或由组合到分散的过程。
立体构成注重对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的研究和提高,对立体形态的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构成课程中的针对性教学
在构成的教学中常出现这三种情况:
(一)一部分美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由于思维空间没有打开,缺乏独特创新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一遇到动手绘制的课程就没有主张,无从下手。所以专业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成了教学的关键。我认为应根据构成教学的目标,认真分析、探索并改革教学理念、模式、手法等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的在教学中应寻找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一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构成的重要性,但是并不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设计中,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通过构成提供的审美规律,来表达所设计的感性的视觉形象。结果是心高手低,不能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完整地表现出来,面对平淡的基础构成训练,构成训练就像饭前一碗清汤,平淡却意义深远。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在构成课程中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提高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个学期的教学仿佛只有两件事情要做,那就是教会学生"观察"与"表达"。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更倾向用一种写实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但是很多学生都达不到写实的要求。因为他们缺少一套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单元会针对这方面进行相关的训练。经过训练,学生应该能较准确地表现出观察到的对象。但他们的绘画依然不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西方现代美术,不断地突破绘画中的界限。对其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睛,并了解到美术除了传统的古典写实主义外,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他们在绘画时,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立体构成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美术中另外一种美感形式——空间的形式美。最后的毕业创作,会是对学生六年美术学习的一次总结和回顾,学生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和形式来表现自己。展示设计的练习,会把生活和美术的关系拉得更近。
单元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人物写生单元:
本单元主要为技法学习单元。学生在本单元里能够掌握到写生时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对特殊角度物体的描绘,可以打破学生符号化的画法,更好地去观察对象;我们会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找到对象的自身特征;在绘画方面我们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叠笔来获得更为精确和有活力的轮廓线;圈围的绘画方法也可以为学生更方便地画出对象的轮廓。"聚焦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复杂场景中的速写。同时,我们还会欣赏到一些大师的线描人物作品。
1,《植物写生》 1 线描复习课,学习写生方法(观察——记忆——作画)。
2,《不同的眼睛》 1 学会使用诱发词来进行实质性的观察,画出独特的事物。
3,《手》 1 观察的强化练习。通过特殊角度描绘,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象。
4,《五官》 1 作品欣赏。学会运用"叠笔"。
5,《头像》 1 通过观察对比的方法找到对象的造型特征,并尝试进行夸张表现。
6,《人物速写》 2 学会用寻找形状(动态),添加细节的方法进行速写。
7,《故事添画》 2 学会运用速写的方式进行素材的收集,并运用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故事添画的创作。
第二单元:现代美术单元:
现代美术单元是一个以介绍西方现代美术为主的单元。学生在这个单元中会接触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几个主要流派,了解这些流派的美术观点,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学习,可以打破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大大开豁学生的眼界,并能引导学生对"美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单元以美术欣赏为主,同时还涉及美学,美术评价等范畴。我们还会给机会学生尝试用现代美术的一些观点和技法进行创作,从中体验艺术家们的追求。
1,《印象·日出》 2 该课以莫奈的《印象·日出》为突破口,向学生介绍印象派。了解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光和色的追求。以及他们在绘画技法上的新发现。
2,《星月夜》 2 该课通过《星月夜》向学生介绍凡高。理解他的追求,并尝试了解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才是艺术中的真实。
3,《表现主义》 2 该课以蒙克为插入口,学习表现主义对情感的表达方式。
4,《立体主义》 2 该课以毕加索为插入口,学习立体主义画家对形状的突破。
5,《野兽派》 2 该课以马蒂斯为插入口,学习色彩的运用。
6,《抽象主义》 2 该课以克利和米罗为插入口,学习用符号建构童话世界。
7,《超现实主义》 2 该课以梦为主题,学习画家们怎样用真实来构建幻象,表现人心理
8,《波普艺术》 2 该课以欣赏为主,学习画家们怎样把普通的物品变成艺术品。材料革命。
第三单元:立体设计单元:
该课程以学习立体构成的知识为主。从线,面,体三个角度去帮助学生建构空间的概念,培养空间感觉。学习用抽象的方法去表现形式美。同时,还会尝试类似波普艺术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一些容易收集到的,习以为常的物体尝试加入自己的情感或想象,赋予其新的意义。
1,《线立体构成》 1 结合波普艺术,鼓励学生发现新型材料。理解空间的概念。
2,《面立体构成》 1 构成要素的简单学习。
3,《体立体构成》 2 通过对"龙"的制作,了解立体构成中空间与人的关系。
4,《波普艺术创作》2 通过对一些容易收集到的物体加入自己的情感或想象,赋予其新的意义
第四单元:毕业创作:
对整个小学学习阶段进行回顾,并将这过程中的经历或情感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尝试搞一次毕业创作展览,并对会场的布置进行设计。
1,《毕业创作》 2 回顾自己的小学学习经历,选择合适的命题用自选的形式进行创作。
关键词 知识结构 立体裁剪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4-4 文献标识码:A
立体裁剪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对服装结构的理解,依据设计构思,以白平布为制板材料,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借用大头针、剪刀等工具进行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同时取得服装样板型的一种技术。在注重布料的经纬纱的同时,靠视觉与感觉塑造出服装形状,可以边设计边裁剪,是直观地完成服装结构设计,且行之有效的裁剪方法。
立体裁剪技术起源于欧洲,一直是西方服装业流行的制板方法,立体裁剪得到的服装结构更为灵活,造型感更强。随着服装工业发展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应用立体裁剪。立体裁剪技术在实际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几年来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几点关于立体裁剪教学的思考。
1立体裁剪的教学要强调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立体裁剪是集艺术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一些教学中过分强调服装的造型,让学生在人台上进行各种款式的服装立体构成,而并未将坯布初样转化成纸样,也未用假缝成型的服装来检验立体裁剪的结果正确与否。课程结束后,学生留下来的是一个个漂亮的构成作品,并没有转化成实用的样板,这样的学习,学生难以掌握立体裁剪的内涵和精髓。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样板的获取能力,最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化。在立体裁剪过程中要让学生严格按照立体裁剪操作步骤进行,立体裁剪的操作步骤为:基本确定服装的款式――根据穿着者的体型选择人台,必要时适当的补正人台――以坯布或面料为材料,以剪刀或大头针为工具,在人台或人体上边裁边别样,进行服装初步造型――用铅笔或胶带进行标点描线,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进行平面的布样整理,并用大头针假缝,使服装基本成型――人台或真人试样,审视服装造型的准确性以及合体性,加以调整修改――将试样补正后的布样拷贝成纸样――用得到的纸样放置在布料上进行画样、裁剪,完成整个服装裁剪的过程。
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按严格步骤操作,从取布到平面整理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才能获取到合理的服装样板,真正培养学生的立体裁剪实用技能。
2立体裁剪的教学一定要与平面裁剪相结合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有所长,相互渗透。立体裁剪更适合多褶裥、多结构变化的服装款式,而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服装款式用平面裁剪则更方便快捷。
2.1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离不开平面裁剪的基础
立体裁剪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平面的纸样,再用平面纸样来裁剪平面的服装面料,缝纫成形。平面的布样整理是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结合点之一。另一个结合点就是立体裁剪最后体现形式是平面的纸样,要用这一纸样进行批量的成衣生产。结合平面裁剪的知识使学生加深立体裁剪中造型的理解。立体裁剪时坯布大小的确定基本都是用的平面裁剪方法。一些款式的立裁还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平面裁剪的基础理论,如先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并在关键部位适当多留一些缝份,裁剪后进行假缝试穿。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整理形状,调整尺寸,并做好缝制标记,然后经立体检验过的样衣再展开平面,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最后确定样板。这样既可以保证立体裁剪操作中的准确性,又能加深学生对服装结构的理解。而且,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处理特殊体型,通过立体试衣,直接看到服装的弊病所在,然后平面修正。
2.2平面裁剪里离不开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的方法如比例法和原型法,比例法的公式的取得和人体体型的分析,是以着装的人体形态为基础来进行的。原型法的确定是大量立体裁剪原理结构的分析和归纳。另外,立体的试样补正更是为平面裁剪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源泉。
3立体裁剪教学中要注意与其它相关服装学科的结合
立体裁剪的教学要与服装工艺相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而立体裁剪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工艺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较差,教师必须加强该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了解工艺制作过程,并且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将制作上的特点和窍门运用到立体裁剪中,才能确保立体裁剪顺利进行。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工艺制作的学生能设计出好的纸样,倘如是,那么任何原理和技巧也就无从谈起,教学质量当然也就无法保证。服装立体裁剪是研究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注重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与服装材料学、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学好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并能熟练运用于制板和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上述学科的知识,且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方能出色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总之,立体裁剪教学的目的是最终使学生掌握服装造型的方法,要始终以人体或人台为出发点,在理解服装结构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问题的难点所在,也就掌握了立体裁剪课程的精髓,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成为服装造型方向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加适应现代服装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After Effects(缩写为AE);教学;影视后期;合成;属性(property
0 引言
数字媒体行业是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它以数字化的影视、图像、声音和动画为媒介,包含了传播、广告、电子、通讯、动画、信息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采用数字媒体技术,企业对数字媒体应用的人才需求也开始逐步升温。AE作为数码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也是社会认可度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影视后期制作软件。
《After effects》是应用计算机进行影视、动画特效制作的一种技术性课程,综合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摄影技术、色彩学、照明技术、非线性编辑(如premiere)、动画技术(如3DS MAX、MAYA、FLSH)、图形图像处理(如PS、AI)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影视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进行影视节目的创作与包装。
1 AE教学需巩固必要软件基础知识,注重知识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对知识的保持能力弱,迁移能力较差,尤其是软件课程,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尤为重要。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教师过度加大教学实践力度,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AE的学习必须在执行任务之前巩固基础知识。由于AE知识点多,参数(或称为属性property)设置复杂,笔者在进行影视后期的教学时,通常会对每个工具所涉及的知识点、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参数的意义,否则靠死记硬背很快就会忘记。如在讲特效时常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知识、自然现象等知识点要及时补上学生所忘记或没尝过的知识点,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加以了解和掌握,之后再用特效中的的属性(property)加以描述。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能迎刃而解,进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的解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逻辑能力,当在做某项任务时,能够将涉及到的知识点详细准确地进行解析、归纳和总结,这也是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制作的重要保证。
2 After Effects课程中应用理实一体式教学
我校《AE》课程自实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以来,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的实践和课后的探索,该门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基本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考虑一下几点:
(1)一定要把二维、三维软件和合成的软件结合起来,还要把素描、色彩、构成、分镜头、摄影等基础课程结合起来。例如:AE教学要与Adobe公司的PHOTOSHOP(也称PS)、Illustrator(也称AI)和flash等二维软件结合;还要与Autodesk公司的Maya或3DS MAX三维软件结合起来。二维软件是用来制作素材用的,而素材的来源可以是通过数码相机(视频素材要来源于数码摄像机)获得的。当然可以用PS、AI、FLASH软件来制作二维素材,After Effects在导入PS和AI文件时,保留层信息。Maya或3DS MAX是用来制作三维图形的,其中建模、材质、灯光、绑定、动画都要与AE结合起来讲。必要时还要复习PS、AI、3DS MAX,并用它们来制作素材。AE 是基于层的软件,设计的思路和PS、AI同出一辙,因为学生已经有了PS、AI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多利用学生熟悉的软件启发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绘是从事视觉形象设计、动漫设计、建筑、美术、园林、环艺、摄影等专业学习的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效果图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它是衡量学生手绘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学生毕业,就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是电脑效果图。手绘在影视后期的学习中也是是必须的,美术功底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很重要,手绘可以随时随地的表现人的创意,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意灵感。教师在给学生上影视后期课程的时候,必要时要让学生手绘一些效果,把创意通过手绘表达出来,最后可用PS、AI等软件设计出来用于后期合成中使用。
(3)注意讲解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把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平面构成:文字、图形、色彩同为构成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立体构成: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色彩构成:你可以理解为我们首先看到的色彩,然后是色彩应用的平面招贴,最后才是空间内的立体构成,比如,你做一幅海报,首先是你应用的色彩,然后是画面的构成,最后是你做出来的这个东西在空间内所属于的位置。还有计算机图形学,必要的编程知识(如AE表达式是以Javascript语言[一种用于网站开发的高级通用标准程序语言]为基础,Javascript包括一套丰富的语言工具来创建更复杂的表达式。当然包括最基本的数学三角函数的运算,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影视理论、摄影基础,甚至一些动力学等一些较难的东西都要融入影视后期的教学当中。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网,为专业化的学习打基础。
(4)加强动手实践,侧重滤镜、插件等容易学、见效快的内容。目前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如果等待渲染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到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他们容易转移兴趣。而AE的滤镜、插件功能极其强大,学生容易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特效所吸引,自然渴望尝试实现。同时,这些特效往往也是一个视频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侧重演示滤镜等见效较快的内容,并不断下载专业的特效插件,不断开拓学生的眼光和想象力。再次,在版本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选择较高的中文版软件。中职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文版的软件比较排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些教师贪图新产品,一味追求最高版本,这样的版本既不够稳定,也容易受到硬件的限制。例如,目前AE的最高版本CS6.0最小要求4G内存、1280*900的分辨率屏幕,显示卡GTX级的。而中职高职机房中大多数计算机难以达到这样的配置,即使勉强安装上去,速度也跟不上,浪费学生的时间。当然,教师也不能裹足不前,一直停留在较老的版本,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节过大,耽误了学生。
【参考文献】
[1]彭超,等.Affter Effects CS4完全学习手册[S].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2.
[2]刘正旭.3DS MAX2009建筑模型制作实例精讲[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孙华.After Effects CS4影视特效与电视包装实例精讲[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王建辉.图形创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平面构成;能力培养;教学解析
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设计教学的补充。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形态与组构的形式美的法则,在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的特点。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不断刷新,室内设计领域也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学生专业知识构建的根基。平面构成内容在当前室内设计基础教学中仍处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对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内容的构架维度解析
平面构成的知识原型来源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是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基础理论。其核心是对点、线和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形态与形态之间,形态与诸因素之间的依存方式与人的关联,即注重以科学的视觉研究为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在理论上更多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追求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平面构的知识内容置于这套体系之中不难发现,平面构成的内容构架具有立体的维度关系。在平面构成中以“构成形式”的概念着重了描述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事物形态规律的剥离与抽象过程中,以点线面的类型化来归纳“构成元素”。二是“构成元素”在平面之中的组合形式,其规律性的变化被提炼为“构成形式”。然而“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各自具有的类型化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平面构成中应处于同一层面,即“视觉因素”。而与二者相垂直对照的应当是心理感受和精神内涵,即“心理因素”。“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美的形式法则”,审美是由感官到心理的体验过程。因此,平面构成的内容是构建在立体的维度之中,是“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视觉因素”的变化,而忽略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因素”的建立,是教学内容认识的不完善,是对平面构成知识片段性地掌握。面对处在专业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这种“形式法则”必然是枯燥的、毫无兴趣的体验。机械地模仿和照搬的学习过程自然不可避免,进而希望通过课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教学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二、室内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的教学解析
结合当代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室内空间的状况与功用,运用各种材料、技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实践是设计师有效地组织诸多因素运用艺术手法使特定的空间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创作过程。在这实践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由感觉到知觉的理性分析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视觉化的表现和表达能力。因此,仅以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实现视觉形式和效果表现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室内设计的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应当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尤其是为专业学习奠定根基的基础课程教学。平面构成在理论上“抽象”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构成原理在现代设计中也是视觉形式的基础,其视觉实现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和实验性。从感觉到知觉、从视觉到心理的理性角度所构建的维度关系,对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室内设计专业从何种角度来定位平面构成课程,如何审视平面构成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从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的角度应设定为认知能力训练而非技能技法训练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与层次。把握“形态”、“形式”和“知觉”的层次关系,以阶段性训练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其次,设定阶段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尝试训练方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基础训练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与表达能力,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并理解设计创作过程。教学设计以形式构成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身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具备敏锐而准确地感知能力,感知“形态”、“形式”等概念下的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在“点线面”元素认知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相机或手机来寻找和捕捉身边的这类事物的存在状态,发现和体会其在形态、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美感,并用绘画的方式分析和表现这种美感;通过构成形式创作实践来培养感觉到知觉的分析能力,丰富视觉经验。如在构成形式训练中,可以运用可塑性物质来实现聚散、均衡、发射等形式的组构。在充分挖掘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美感与个性。将这种感受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构成原理进行对照;运用命题的方式尝试构成设计来领会设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用艺术思维积极调用可支配因素来解决问题。如从场所与精神的角度进行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元素”与“形式”来分析、设计和表达。平面构成虽然具备形式美基础知识,但在以三维和立体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室内设计专业,就其知识的重要性与课程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始终使之处于“食之无味,弃而可惜”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观念上对本课程从“基础知识”到“基础能力”的转变,是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在“以能力培养”的大教育背景下,要打破现有的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J].艺苑,1982.[M].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60)
作者简介: 许建和(1978-),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E-mail)。
摘要: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加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22-04 构成思维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当前,课程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从艺术类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教学计划的调整,传统课程教学方案已不适应当前学生课程学习要求[1]。近6年的课程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主要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如色彩构成的课时量偏大,教学未能体现专业特点;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与专业特点结合度不高,未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视形象教育和体验的课程,需要多种信息媒体的配合。传统的课程教学历来强调口、手相传,但由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一门融合构成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课程,综合性较强,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传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受到来自学科知识结构发展的挑战;其次随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其课程教学自身也在不断拓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给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同时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教学、研究工具。对刚跨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素养整体偏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对传统的以经验传授和基本功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充实与再思考,进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一体化探索与改革,以此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明确教学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省属院校特点探索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与创新模式;三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调研,并参与学术交流。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与资源库文件。其次,在完成基本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小范围试验,吸取经验教训,随之对相关教学方法作调整。最后,制定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加以应用,并跟踪调查教学情况,及时了解教学改革效果,以便不断补充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专业设计基础与设计系列课程推广具体构架如图1。
图1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构图
(二)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思考
预期实现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表1。
三、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预期实现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如表2。表1 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表2 两种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特点思考
思考一: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手脑协动[3](图2)。
图2 立体构成模型(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图3)。
图3 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渐次转化(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改变当前课程大部分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板书式课件,开发互动型与启发型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4]。
思考四:制作课程图形图像数据资源库,改变纯图书纸制课程资料现状,利用虚拟技术设计、制作课程图形图像及建筑空间展示文件,并集结成库。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思考
思考一:结合建筑学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统筹设计,明确教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之间的横向联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构成设计中能正确立意,创造性构思,并掌握全面扎实的构成知识和表现技能[5]。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该渐进、深化过程分课题、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重点所在。
思考二:采用“平台式+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定位。对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基础课程“大平台+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其一,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阶段的建筑教育以引导学生向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共性的基本要求。其二,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分析,从而寻找适宜现代个性化构成思维的落脚点,即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此种复合式定位突破了以往对学生的限制与障碍,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和自我拓展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及主动的创作意识[6]。
五、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结合草图与模型制作过程,开展全年级开放式讨论评图活动,以互动研讨的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行此方法后,教师倾听了学生的构成设计表达陈述,更能捕捉学生的构成设计亮点,更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构思与表达能力、模型辅助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评图的热情很高。学生参与评图也成为激发学生设计创作兴趣的一个亮点。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立体构成课题作业中,尝试构成设计工作组制度。以教师为组织者构成设计团队,采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构成设计教学体系,每组不超过3名学生,实行教师与学生开放式双向选择制。构成设计题目依托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方向并且多数来源于经典建筑。近年来所做的构成设计题目主要有:户外展览空间构成、经典建筑构成分析、城市肌理构成认识等。同年级多专业联合教学是构成设计工作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工作组都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和导师一起进行构成设计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学习,获得共赢。
参考文献:
[1]严钧,李苏旻,钟炯光.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浩钰,李洪.从“Drawing”到“Design”——新时期建筑学专业CAD教学初探,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10(10):1-4.
[5]戴俭,窦强,张勇.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建筑学报,2010(10):29-31.
[6]韩冬青.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J].建筑师,2007(2):5-7.
Teaching reform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for architecture majors
XU Jianhe, SONG Sheng, YAN 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装饰雕塑)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作业成绩(60%)。
(三)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实训指导手册: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利用设计软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4课时)、设计1-2件草图(版面不限)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12课时)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按草图的方式体现,(即时辅导、讲评)。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教师即时辅导、讲评)。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12课时)。
2.项目流程要正确,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强化学生技能,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4课时)。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12课时)。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搜集材料图片素材,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强调技法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4课时)。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