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6-11 22:38:51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乱象一:狭隘理解阅读教育的目标

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重点在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能力,很多教师却把它缩水为早期识字教育。要知道,一个好的阅读者一定是识字的,而一个识字者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乱象二:阅读材料脱离幼儿的生活

当前幼儿园的阅读材料,有陈旧乏味的《司马光砸缸》等,有晦涩难懂的《三字经》,有太直白乏味的材料,还有水土不服的外来作品.这些材料都远离幼儿的生活,无法找到阅读材料与幼儿生活的契合点,这些材料只会抹杀幼儿对阅读的最初兴趣源,孩子以后的阅读之路又有何原动力来支撑呢?

乱象三:阅读教学方法的落后

阅读是幼儿与作品的对话过程。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少,幼儿从已有经验和口语中无法与书面语言建立对应关系,也就无法理解材料内容.而一些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仍强调记忆文字信息,强调讲述。至于材料蕴涵的教育意义,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则全然不顾.

乱象四:阅读环境创设的贫乏

在越来越重视环境创设的今天,各个幼儿园也针对阅读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而从大量事实却倾诉着另一个不争的悲哀:阅读环境的贫乏.导致阅读环境创设停留在低级阶段,脱离幼儿年龄和生活的图书角无人问津,人文环境的创设更显随意和零散。

以上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乱象,呈现出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必须改革。

一、全面落实早期阅读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早期阅读教育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由此可见,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阅读和前书写准备,重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重在阅读习惯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幼儿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所以,强调通过阅读识字和获得认知的阅读是多么可笑。

二、精选适宜幼儿的早期阅读材料

早期阅读材料是将早期阅读目标转化为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中介。适宜既指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指接近幼儿生活,同时还能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1、根据年龄特征选择

幼儿喜欢的阅读材料,有一个共性,就是色彩鲜艳,形象具体直观,富有情趣,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逐步的完成从画面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年龄段不同,图文各占的比例就不同,内容的繁简也各异。小班幼儿的阅读材料,图的比例大,文字少而大,情节简单。而到了中大班,图、文比例呈反向变化,内容也日趋复杂。

2、根据生活经验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一定与幼儿的生活能够链接,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些远离幼儿生活时代的早期阅读材料,书面语言在幼儿积累的口语中无法建立对应关系,其内容又怎能让幼儿理解?选择源于幼儿生活的阅读材料,幼儿自然就感兴趣,就会饱含感情的专注阅读,并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根据阅读能力选择

幼儿阅读能力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违背此规律就会受到对应的惩罚。如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让幼儿阅读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材料,阅读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对幼儿人格和素质的培养。另外,早期阅读材料的语言要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且易学易记。阅读有个体差异,教师既应注意年龄段的差异,也应考虑相同年龄幼儿也有阅读发展能力的不同,不可同一要求,选择单一的阅读材料,材料的体裁、题材、难异程度应丰富,幼儿应有选择的空间。

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

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就应让幼儿学会阅读。教师要在趣味引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在真实的阅读和交流中积累阅读的经验,习得自主阅读的技能。

1、教会正确的阅读方法

(1)阅读环境和姿势

阅读首先要在光线好且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还应姿势正确的坐着看书,书与眼睛保持合适的距离。

(2)正确翻书和看书

引导幼儿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翻书,学习按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一页接着一页看书,让幼儿感受图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故事要一幅图接着一幅图有序地去看,并找到前后图的联系,才能读懂故事的内容。

2、构建文字与事物的关系

我们要让幼儿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读出声,并与具体事物、图画、口语、概念对应起来。如认识“香蕉”两个字,除了知道怎么读,还应把字与香蕉的实物、图片、概念建立对应关系,帮助幼儿构建理解文字的经验。通过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的人物、动物形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从而构建起幼儿对书面语言的经验,为入小学的正式阅读奠定基础。

3、创设宽松互动的阅读氛围

(1)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阅读

不论是集体阅读,还是小组阅读和个别阅读,教师都应倾其全力加以关注,关注幼儿阅读的进度、姿势、环境等,及时鼓励幼儿的优点,并让其他幼儿学习。

(2)参与幼儿的阅读

幼儿在阅读时,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参与其中,与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图文结合阅读、连贯讲述等。在与幼儿的交流中,幼儿自然习得语言的规则,增长有益的经验。

(3)鼓励幼儿与图书及文字创造性的互动

引导幼儿复述故事,推测、假设结果,分享人物观点,讨论图书内容并大胆质疑,使其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引导幼儿在集体或同伴面前口头叙述听过的、看过的故事。鼓励幼儿扮演讲故事人,创编书上的故事,讲述自制图书上的故事。鼓励幼儿随机组合动物或人物形象创编故事。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玩文字游戏,如给好朋友写信,给画面配音,给图画编上文字材料等。

四、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第2篇

关键词:写作能力;“言之有物”;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紧扣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49-02

如果我们问学生感到写作文有何为难之处,十有八九会说不知道写什么,或怎样写——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会发现内容或词汇贫乏这一现象。写作文,简单来说就是离不开两个方面:写作素材和文字表达(写什么和怎样写)。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没有什么可写”这种困惑,也就是作文要“言之有物”的问题。

让学生“言之有物”有哪些途径?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认识生活,只有认识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提取可以作为素材的内容,而认识生活就需要实践,因为认识源于实践。

一、体验直接经验,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现实生活包罗万象,生活丰富多彩,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素材,以解决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言之无物”的问题。由于初中学生阅历尚浅,知识欠缺,能力薄弱,自觉而有意义的观察习惯仍处于待形成或正形成阶段。因此,初中学生的观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或是随意性。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时给予定向指引,让学生带着任务捕捉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平常除学校生活外,跟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十分丰富。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他们自己亲眼看到的,或是媒体中报道的,或是他们所想所感的,以题材日记或观察片段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段对话、一处风光、一个活动场面、一个生活细节等。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如参观、旅游、校运会、文艺汇演、语文实践等,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手珍贵的写作素材。

二、积累间接经验,在阅读中丰富素材

间接经验依靠媒体,如电视、网络、音像、书籍等。阅读对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材料,表达才能“言之有物”。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是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叶圣陶曾阐述了读写关系: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事实上,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①积累题材。书里面有很多自己未曾见到,未曾听到过的现象和事实,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这些信息,阅读哪一类型的书籍,就会对相对的事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②积累语言。古往今来,大至文学巨著,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至报章杂志,无一不具备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大量的阅读中,对词汇、修辞、语法等知识也会潜移默化的吸收。

因此,我们要尽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好图书馆的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进行“我最新知道”课外知识交流、出《读书心得》板报、展示“锦言本”等活动,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阅读资源与知识的互动交流,能较好地获得间接经验。

三、紧扣教材,在课堂上把握素材

1.紧扣课文教学。课文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其中精读课文就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当作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体味,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课文题材、言语材料与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写积累卡,以丰富写作素材。

第3篇

从统计数据和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我校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生动,达到了快速作文训练目标和小语整改实验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大量阅读、丰富生活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基础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平日积累,即作文内容的积累和文字表达形式的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大量阅读和丰富生活。

1.多种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写作知识。几年来,我校在抓好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质,为“快速作文”储备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在阅读中,我们做到了两个“注重”和四个“保证”。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这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解放了学生的手脑,提高了阅读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的阅读习惯。

保证健康丰富的书源。我们建立了学校、班级和家庭书库,这样学生能读的书可以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保证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我们把每班每周两节连堂上的自读课列入课表,在清新文雅的图书室上课,而且每天20分钟的家庭阅读已成为学生必备的“晚餐”。

保证阅读质量。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出目标要求;怎样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读得怎么样,教师要评价总结。学生要填写读书卡或记阅读笔记,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保证定期阅读验收。每月,班级验收;学期,年级组验收;学年,学校验收。验收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故事会、读书笔记汇报会、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读欣赏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为“快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到了“三入”。

走入自然。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爬山、赏月,把学生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写成习作。

深入社会。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抓住人们关心的“焦点”,参观采访,实地观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注入心灵。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之窗,鼓励学生敢于写出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二、抓快求好,扎实训练,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增强“快速”意识,养成“快速”习惯

1.从老师做起,快中求好,好中求快

A 快速指导:教师的作文指导要简洁明了,富有实效,每篇大作文指导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每次练笔的指导控制在5分钟以内。

B 快速讲评: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以后,教师要快速浏览,找出上、中、差的典型,巧点拨、多表扬、少批改,讲评后引导学生再次修改。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从学生抓起,强化时间观念

A 训练快速思维。步骤:粗看题目要求,弄懂写什么;细看题目,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分清主次;列提纲,标出详略。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B 训练快速表达。根据审题列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要求书写认真、工整、快速,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这一步要在30分钟左右完成。

C 训练快速修改。要求细读,删多补漏,改错字,正标点;细赏,斟词酌句,加工欣赏。这一步应在5分钟左右完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供训练契机

要实现快速,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契机,在训练中达到快速。教材中要求写的大作文必须写好,另外,还要结合阅读生活和语文课外活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快速练笔。如:(1)续编故事。(2)即兴作文。(3)生活作文。(4)阅读作文。

(三)定期分级检测,保证快速作文质量

我校班容量较大。为了掌握快速作文的实验情况,保证快速作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定期分级检测制度。每学期检测2-3次,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实验主任亲自出题、监考、批卷,并和教师一起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总结,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有了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经过快速作文训练,95%以上的毕业生的作文达到了快速度、高质量的标准。

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

有了积极性,学生的写作就不难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逐步增强。在几年的快速作文训练中,我们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架好梯子,减缓坡度

1.提前审题,提前准备

在每次大作文前,让学生提前审题,提前明确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了心理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好处:(1)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和语言词汇。(2)观察时间充足,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3)学生有时间遴选作文的材料。有时作文,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就可以用这一段时间去经历、去创造、去体验,如做家务等。有了生活,表达生活就不难了。

2.吸收材料,交流信息

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及时交流对生活的认识、感受。渐渐地学生的信息量加大了,美丑善恶明辨了,喜怒哀乐蕴涵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会更加注重观察生活,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3.教师示范,交流下水文

第4篇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指南》》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尽量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趣的、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培养阅读的兴趣。在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的门、窗、桌、椅、书柜、沙发等物件上分别标出名称,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在幼儿的作品、用品、幼儿的生活照片旁标出幼儿的名字;标出各个游戏角的名称;将幼儿喜欢的食品标签收集起来贴在阅读区的一角,如肯德基、上好佳、蒙牛等。长期的耳濡目染,幼儿将自然而然地认识一些文字,初步建立起基本的文字概念,提高文字的敏感性,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

《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合适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在选材时,必须以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图书。首先,丰富阅读材料的形式,除了图文结合的图书外,投放画报、儿童连环画、卡通画、儿童百科全书、卡片等多种材料。其次,阅读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为幼儿提供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神话故事外,还为孩子投放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第三,材料的来源尽量丰富,集体阅读教育的材料、自由阅读活动的材料,教师准备的,幼儿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图书。第四,材料的难度有层次性:书架上始终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的图书,一段时间后,保留幼儿熟悉的图书,同时增加程度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图书,以保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幼儿体验阅读快乐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幼儿讨论时的发言记录以较大的字体打印下来,加以展示,使幼儿对自己讲述的“作品”或同伴的“作品”更感兴趣,并进而产生阅读和创作的欲望,活动室因此成为幼儿愉快地参与阅读、分享成果的展览室。在活动室的周边和幼儿园的其他可利用的场所,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经典作品,如《月亮》《白雪公主》等,创设真实的故事情境(包括故事场景的布置、故事录音、音乐音响效果等),让幼儿有身如其境的感觉。

三、组织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1.设置悬念,引发阅读

在对幼儿喜欢的阅读材料类型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幼儿喜欢带有悬念的阅读材料,可见幼儿对故事情节中留下的悬念颇有兴趣。受此启发,在阅读活动的指导中,教师也可以刻意地给幼儿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2.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

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将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提一些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联系或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3.充分利用图画、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看图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因此阅读活动中多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对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利用幼儿熟悉图片、乐于接受图片、乐于通过图片学习的特点,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给文字配上形象生动的小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地阅读。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更充实地把握阅读内容。

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阅读的分享过程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学动词时看字做相应动作,看到动物字词时则模仿动物形态表演。活动后,我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和的阅读能力。

五、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早期阅读教育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庭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二,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第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第5篇

阅读是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它是一种活泼流转的生命活动。它是激活,是语言积累的激活,是情感积累的激活,是思维积累的激活;它是对话,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与社会的对话,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是自我和本我的对话,是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对话。作为高中语文阅读,它应该具有的是笔者与读者、理解与鉴赏、感悟与体会的交融结合。它的样子,应该是鲜活而大放异彩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阅读能力评估委员会曾对“阅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这可以说代表了教学理念。通过阅读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把僵死的文本变成生命之流,变成文化之脉。这种“碰撞、交流和适应”需要积累丰厚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一是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二是要下点笨功夫,熟记一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字词句篇,形成良好的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还要学会做资料卡片。

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新高一学生,他们经过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基础阅读的积累,在这一基础上,应该对他们有更高要求的语文阅读方向,而重点培养他们多看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也应该就是语文阅读具有的最踏实而原始的“雏形”,它应当呈现质朴的“原生态”。

多读多记,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功夫,也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积累语文材料与感性经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许多传统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解读革命迫在眉睫,其途径有两个,一是“纵植”,二是“横移”。“纵植”就是传统阅读理论,“横移”就是西方批评方法,融通整合,就能构建出崭新的文本解读理念与范式。

学生的认知存在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篇研读往往流于同一平面上的解读,为滋生各种形式主义提供了土壤,难以达到立体的、纵深的突破。所在不妨尝试着重组教材,比如以新诗教学为例来谈重组教材,构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古典诗歌和新诗的异同专题”等,在阅读中去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

众所周知,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在阅读中,学生能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境领略其情理美,在多种感观的阅读中,“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主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是阅读的根本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有在读书中体验到智力生活时,他的学习愿望才能被确立。”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在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酸甜辣苦,不仅可以提炼研究的课题,更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历程的一种有益熏陶。

比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有“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的东西:珍贵的、不可动摇的、无法遏制的东西,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如果将“爱国文化”或“中国文学史上的爱国者形象分析”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深入研究,收获一定不小。还有中外古今的名著中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学形象都是分析鉴赏的最好的课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带有研究意识的阅读效果。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研究的兴趣。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如果教师没有用古今中外真正优秀的东西来打好他们的人文底子,就不可能培养直立“行走”的有中国新气派的新眼光的当代意识的学生。新课标也提到,教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能否当得起“最重要”这三个字,取决于教师是一方富矿还是一贫矿。而书卷气就是含金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阅读视野。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科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生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就会更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对必读书的态度、读书的姿势。另一方面我觉得更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归根结底就是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并能整体把握;强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脱离那种学生只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资料,依赖于教材的做法;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判断,重视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标,也是实现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过程的对话者的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阅读者的引路人,在授以学生以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语文最美好的“姿态”去感染与引导学生,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隽永涵养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在这些丰厚的传经文化的温泉中遨游徜徉嬉戏留恋。这样的阅读姿态才是我们语文工作者应当追求的长期目标。

中国古代诗词,李杜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座丰碑,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坡婉约豪放大展异彩;古代散文,复古派文必秦汉,唐宋派批判拟古,公安竟陵主张性灵,桐城派主张简洁……学生阅读也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状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立人”为先,强其脾胃,重视经典,不忘消退,就能从课本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推向更高尖的层次。

参考文献

[1]2003年12月期《语文教学通讯》:《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P14-16

[2]《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6期、11期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89-02

培根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十分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座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可见,阅读对于青少年是十分必要的。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应该更清楚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作用。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书,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把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这一重任,放在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肩上。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进步民族兴盛的大计出发,还是就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而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扭转当前中学生不爱读书这一局面,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唤起学生的阅读需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变被动被迫的阅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让读书成为其自觉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

2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仅让其产生阅读需求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汲取知识、汲取智慧。

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最主要的一点,当是让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也没有什么限制。让学生在阅读时心无所牵,真正放松,使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真正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体验情感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语感素养的提高以及各种知识的增广。

此外,定期开设“阅读交流课”,也是调动同学们读书兴趣的有效作法。阅读交流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自由品评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广泛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样的阅读交流课注重的是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得到同学的认同及老师的肯定时,他们就尝到了阅读的甘甜,就会进一步增加阅读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3 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中学生的阅读经验少,判断能力差,还分不清读物的良莠,如果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就放手让其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他们往往会“跟着感觉走”,再加上他们有从众心理,就会跟着大流走,如近几年的琼瑶热、金庸热、哈里波特热……等等。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如《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阅读材料便是首选。

听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后,同学们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对读物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这时,教师方可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4 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前几年很多学校都曾明令禁止学生看课外读物,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部分学校已取消了这条禁令,但可惜的是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被频繁的补课和大量的作业所侵占,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这一点尤其应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第7篇

关键词:积累素材;习惯;养成

作文指导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无话可说的现象。这类问题的产生其实源于学生平时缺乏素材的积累,而不是完全没有材料。因此,教会学生在平时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学生很少去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因此写作时往往没有来自生活实际的生动材料。然而细节恰恰是写作的基础,甚至生命。细节是文章的细胞,也是人认识世界的根基。我们通过课外随笔练习和课堂细节描述等方式,培养学生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例如描写病人行为的细节、描写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神态等等,只要是留心细节的同学都会绘声绘色地进入情境。我们给学生一个长期记载自己观察到的生动细节的本子,过一个阶段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水平均可得到体现,并在交流中得到拓展和提升。细节的练习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要归类整理。在归类整理时,学生会重温观察过的细节,还会对细节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得学生对细节的意向有明确的认知。归类时必须使用比较,使学生对细节的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练习,使学生大脑中储藏了大量随时可用的真实材料,一旦动笔写作,材料就会应时而至,准确到位。

2.阅读中摘录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做读书摘录,把读过的书中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典型事例等,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时常翻阅,并定期在同学中交换参阅。由于都是自己读书所摘,因此存储在大脑中比较持久,而经常翻阅更会历久弥新;交流中会开拓视野,对阅读面和领悟性都有启示。这种方法,使学生读书的效率提高了,大脑储备了大量感性材料,在提笔作文时,论证材料汹涌而至。材料的来源广泛,论证的力度自然增强。以往对题枯思无话的现象消失了。

3.向文学大师学习

中学的作文教学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是向作家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许多文学大师都有很好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实例可供学习,我们在教学一些大师的名篇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有关写作缘起、大师写作中的趣事等,让学生体会讨论其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规律。特别是有些作家平时注意积累素材,记录生活中观察到的片段,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惊世名篇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理解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中认识从素材到文章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积累中思考和提炼,将生活素材的质量提高到内涵丰富深刻的地步。向大师学习是多方面的,而积累素材无疑是起步性的活动。在学师优美作品时,让学生明白其素材来源,其实很能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学到积累材料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其积累效率。

4.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

第8篇

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三、收获与困惑

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因为有些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材料作依托,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如《长征》、《赤壁之战》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而适当的扩散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它为学生解读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

通过一年的尝试,实验班级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不仅顺利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在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便出了一本日记小册子《小脚丫》;在阅读古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孩子们也敢于向古人发问:既然山水俱翠,又何来“白银盘”一说?

第9篇

关键词: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06-01

指导学生作文,需从内容入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揭示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指引了正确的路子。“指导学生作文,需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摄取作文素材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开展“实现中国梦”的讲演比赛,以“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 “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取作文素材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带学生参观儿童公园,参观后,可一写有关儿童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儿童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利用假日,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丰富作文素材库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积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经验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在作文指导中,我安排了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事后我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技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有趣的科技珍闻,做好介绍的准备。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

第10篇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如何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精心组织备课,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吃透教材,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具体地说,就是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细化,然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层层落实。它包括: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的规定的限制);4、程度。

二、善于激发兴趣

我们认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实际,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个“乐读爱读”的境地,从而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开设大阅读课。

我把每周一节自习课改为阅读课,将“主题学习”丛书作为主要书目发给学生;与学校图书馆联系,允许学生定期借阅;要求学生自费订立至少一种读物,并在班内轮流交换,实行大循环阅读;在此基础上举办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人人上台汇报。同时,不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开展“经典精读”、古诗文朗读等活动。

外国经典名著、古诗文是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瑰宝。精读外国经典与诵读古诗文,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圣贤展开对话与交流,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积累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另外,男女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总之,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以提高阅读之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氛围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从来不可能有人对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在课文里,作者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情感则是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阅读体验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阅读“内动力”。当学生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能触动其兴奋点,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与作者达到情感交融。

2.创建平等对话的和谐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良好阅读氛围,倡导阅读民主,提供交流平台,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积极主动直接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多用“说出你的独特的感受”、“你想说出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富有启迪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

四、合理拓展延伸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对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某个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一般地,这种拓展包括让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去读同题材的作品,去读同一种风格的作品,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去读关于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等等。

1.从作者资料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等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鲁迅《故乡》一课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作者的生平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友情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2.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因为它是教学之本。于漪老师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真正的拓展,应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第11篇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教育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将季节的变化、生活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根据我的观察和实践,幼儿会自由选择合作办报;会兴高采烈地来到汉字角,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几句与之有关的小广告、小故事;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与墙面上的小动物、植物“交往”;有的幼儿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同伴、老师、阿姨。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日常交往中得到迁移,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自愿地参与学习。所以,我们在引导幼儿阅读时,适时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幼儿愉悦、轻松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自然快乐的学习状态。 如:区域活动中提供阅读材料。设置一个阅读区,请孩子们把父母为他们精心的挑选的书籍带来共享。一来自己的书特别亲切,二来对自己书中的内容也较为熟悉,活动的气氛也比较好。在温情的阅读中,幼儿共享的不止是图书而已,还有彼此的关爱和情感的交流,从中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教学中认真做好幼儿阅读能力的引导――“讲”“看”“听”“引”

“讲”,包括老师讲和幼儿讲。每天,老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为幼儿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也可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来穿插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在班级里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这样不仅密切了师幼关系,还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

“看”,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老师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色彩鲜艳的低幼读物,而且还应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动画片之类的与视觉刺激有关的多媒体材料,也可教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与符号,或在过马路时带领幼儿认识公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店名称、公路路名等等,这些都是早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听”,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老师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有时,老师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交流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使之紧紧围绕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早期阅读活动中,老师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还要根据实际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闲暇时,老师应多带幼儿去图书馆或书店,诱导幼儿喜爱阅读的环境。

三、引导多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的多方能力

幼儿图书并非单一的文学作品园地,也有许多幼儿画册是带有智力开发内容的,老师不但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智力题,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图书内容隐藏的各种资源,比如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象、物的数量等等。可以提问:“小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小鸡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图中有几只小动物?这些花都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寻找,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许多教育孩子的素材,可以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可同幼儿一起合作,将幼儿自编的故事制成一本图书,幼儿绘画,老师配文字,这样不仅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幼儿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四、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进行温情阅读

师幼互动,温情阅读。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在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保持幼儿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成人适当的支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副赞赏的表情,一句积极的鼓励,都可以唤醒孩子积极的情感,激发和强化孩子阅读的愿望。 阅览室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那里有老师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阅读材料,有大图书、有画报、有连环画、有唐诗、有谜语、有童话、有的书里甚至还有相关的拼图呢!一页页精美的画面配上简单的文字,常常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书的内容、类型、色彩、图案等有不同的选择。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图案,而且色彩鲜艳、画面整洁、字要少而大;内容方面是日常见到的玩具、日用品、小动物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也相应丰富了,有童话故事、动画片的书籍,画面吸引孩子,而文字则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逐步向文字符号过渡。要说书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幼儿懂得谦让,阿凡提、聪明的一休、小马过河的故事让幼儿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拇指姑娘、灰姑娘则带幼儿进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将各类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好,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可以有选择性地帮他挑选图书,这对于个性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做法。这就是教育的资源,应该充分地把幼儿园的这种资源利用起来。在和孩子个别阅读的时候,我们亲昵地相偎,小声地提问;集体阅读的时候,离孩子近一点,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轻轻地抚摸,都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孩子:“你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了,真棒!”“你们能安静地看书,不打扰别人,真好!”

五、家园同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空间;改革方式;个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方法,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就可以在课外自由地畅游书海。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呢?

拓展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生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举一”方能“反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读了“美文”后,可指导学生阅读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所学课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这样,能凭借“例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后,可让学生阅读介绍庐山风光的文章和古诗,既能从各个角度了解庐山的风貌,又可比较不同时期作者所体现出的庐山不同的特点……这样,凭借“课文”这个载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本语文书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因此,要把阅读阵地,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校园扩大到社会。阅读报纸、杂志;阅读一些经典而有趣的名著;阅读些现代作品;阅读各种内容的书籍。文学作品中,诗歌、童话、科幻、民间故事等等都应该看,更应该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书籍,让自己的知识丰富些,也可锤炼学生更为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内涵 阅读,要着眼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要把大量阅读建立在“大阅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阅读的内涵既包括以书面材料为载体的分析、理解,也包括对社会、对生活的解读。因此,阅读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也包括网络、电视、广播……

改革阅读方式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阅读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课外阅读这块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发挥作用。

指导选择阅读素材 市场的阅读书目良莠不齐,学生不懂选择,需要老师指导。因此,可根据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目:低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拼音读物、儿童诗歌、报纸等;中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童话故事、儿童小说、杂志等;高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名家名篇、现代诗歌等。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应该从阅读种类尽量宽泛、阅读内容精挑细选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书目,但这样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在所读书目必须健康、有益的大原则下,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男孩子喜欢军事类、侦破类,女孩子喜欢小说、散文,这是由性别决定的,客观存在,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读些其他类别的,但却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喜好。

传授阅读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浏览法、速读法、默读法等。对于一些优美的经典范文可指导学生进行精读,也叫深度阅读。如果课外阅读仅仅停留在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那显然只是一种内耗。而深度阅读是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并进行批注。对文章进行批注阅读是学生在独立精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层次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学生精读之余,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浏览式阅读”应删繁就简,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阅读材料的某一要点,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拎出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或从零散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立足点,以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和抓住重点的阅读技能。

培养阅读习惯 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低中年级,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或提倡家庭内开展亲子阅读。其次,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忆、边读边联想、边读边评价的好习惯,使每读必有收获。然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议结合的好习惯。即不仅要边读边理解,还要边质疑、边问难,因为“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得”。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提供交流平台 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老师还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当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时,他们的思维定是空前活跃的,而当他们在聆听了他人的见解后,也会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思考,刺激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之间的阅读差距缩小,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这样的交流机会,可以是文章主人公大聚会、故事大王评比、成语小博士、运用工具书比赛、古诗文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