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时间:2022-11-27 21:5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校本教研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依据,以教师进修校校本教研工作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用心营造教研氛围。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反思,力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2、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3、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上学期的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后说课后反思)

(2)教师(学校领导)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3)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人人争达标活动。以教校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3)立足岗位培训,逐步提高。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比赛,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等活动。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第2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8-02

1.绪论

为充分调动教研室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研模式,加大学校特色办学的研究,促使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有机衔接,教育部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背景,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和潮流,结合新课程深入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并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树立了校本教研关注学校发展、突显教师主体、回归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明确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倡导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建设,开展配合性研究活动,推动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通知》的下发,激发了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研究的内动力,规范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校本教研内在的校本性、科研性、人本性、牵引性、依托性,以及实施的价值意义日益突显。具体至小学教育教学领域,虽然校本教研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内促功能,但在末端落实上,却存在着校本教研作用异化、重视程度不够、性质功能定位错移、偏离学校为本、侧重校外为本、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显性影响着校本教研活动的良性开展,制约着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阻碍着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和小学生的综合进步与成长。为此,加强对基于校本教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校本教研应用价值,加强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讲,显得极其重要而迫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安徽省阜南县第七小学校本教研现状

2.1教师方面。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分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较慢、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研究意识树立不牢固,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及时请教和交流,而是各自为政,把自己局限于狭小的学习、实践范围,从而导致自身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加之对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还未形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以上主观问题及原因的存在,影响着教师研究意识的形成,制约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阻碍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2.2学校方面。该小学还未形成浓厚的校本教研活动氛围,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应试教学的思想意识潜性存在,片面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身能力素质的工具,特别是在评选优质课中,一些教师虽然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但往往含有作秀的成分。为此,在校本教研活动氛围不浓厚、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校本教研活动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目前该小学在听课评课、讨论改进、听理论讨论、读文献资料方面占69%,反映出该小学缺乏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在教学研究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另外,停留在常规工作上,以应付考试或检查为中心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种现象的存在,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在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中打了折扣。

2.3外在支持方面。对于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其外在支持方面,主要指上级部门在网络信息、图书资料、专业指导人员等情况。当前该小学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教师主要靠自己探讨,并且专业人员帮助的较少,希望得到面对面的辅助,并加强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进而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3.基于校本教研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解决对策

3.1教师方面

3.1.1注重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研究性教学转变的主要手段。为此,每名教师无论处于生存关注、任务关注阶段,还是能力关注、自我关注阶段,都要将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审视和分析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敢于在校本教研中亮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事、上级或专门指导人员的帮助。同时,要增强校本教研的问题意识,以解决校本教研质量不高、专业发展进程较慢为重点,关于剖析自己,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力,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行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审慎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到不断更新与反思,健全学习模式与发展方式,切实发挥自我反思的内促功能与作用。

3.1.2提高自身研究能力。针对当前一些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经验不足、在年级组内开展较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教师合作较少等问题,该小学要着眼于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引导教师认清目前小学生复杂化、个性化成长的特点,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拓展研究路径,使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实际,同时,教师要主动融入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针对研究的内容,收集、探讨相关理论,进一步优化认知结构,提升专业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强化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并通过报刊、杂志等方式,丰富理论视野,充实校本教研内容,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3.2学校方面

3.2.1健全多元的校本教研模式。当前,该小学在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忽略了教师专业成长,片面将听课评课、讨论改进作为主要内容,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该小学在校本教研模式上,仍然存在着研究氛围不浓厚、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学校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同阶段的规律、特点和任务,以务实的作风,灵活的形式,健全多元的校本教研模式,大力开展教学型教研活动,克服传统校本教研单一模式的局限。比如,在开展教学型教研活动上,可采取一人同课、多人同课的方法,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路径,并围绕上好一节课,将校本教研融入其中,使教学的备课、设计、实施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开展研究型教研活动上,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利用该小学的教学资源,加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反思的研究,培育研究型人才,进而推进专业化发展。在开展学习教研活动上,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来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校本教研专家学者到学校授课辅导,传授经验。制定培训计划,将一些骨干教师列入专业院校培养范畴,大力营造学习环境,提供人力与物质支持,促使校本教研模式运行多样化,适应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3.2.2搭建教师合作教研的平台。针对当前该小学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以应付检查或考试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活动的针对性较差等问题,要着眼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拓展同伴互助的路径,搭建教师合作教研的平台,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的主动性,推进校本教研向深层次发展。比如,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科特点,成立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针对每学期每门课讲授的重点内容,细化为课题合作组、全校性课题组、年级合作教研组,将各组的对话、协作、互助作为重点,完善运行方式,加大课题研究的反思下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与能力。另外,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师发展的特点,利用其差异优势,积极开展评比竞赛、心得交流等活动,切实将校本教研工作突出的教师推向前台,发挥榜样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对以上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多渠道、多样化合作力度,并将教师合作凝聚成校本教研的共同体,进而提升校本教研活动实效,拓展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空间。

3.3外在支持方面

3.3.1加强专业引领。针对当前该小学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指导人员的帮助、希望拥有较多的教学书刊(资料)等现实需求,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增强指导人员、实施实地帮助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实际状况。同时,针对教育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从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入手,深入教师中间,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找出存在问题原因,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研究实施方案,提出专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办法,并以独到的视角和能力,搞好专业引领,使教师在寻找差距、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另外,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大校本教研经费的倾斜力度,购置配发各学科教师所需的教学书刊,使一线小学教师不缺资料,学好资料,进而增强校本教研的理论性与丰富性。

3.3.2建立教研机构。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是基于校本教研,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办法之一。针对当前安徽省阜南县第七小学外在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阜南县建立专门的校本教研组织机构,该机构要主动适应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形势,整合小学校本教研力量,将一些专家学者、一线各科小学优秀教师融入机构队伍建设,并着眼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健全开放流动的研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对校本教研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鼓励各小学利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突出研究重点,努力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教学行为问题,切实发挥较好的组织、引领与推动作用。同时,要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健全推广与应用机制,切实好教研机构人员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和编制问题。

4.结论

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研究推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办法,旨在坚持以校为本理念,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开发小学教师创造潜能,促使校本教研在实践层面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明礼.聚焦校本研修推动内涵发展.《教书育人》.2016,22.P64

[2]宰月明.务实校本教研着力内涵发展.《华人时刊(校长)》.2016,6.P6

第3篇

    2010年11月24日,英国当届政府了上任以来的首个教育白皮书——《教学的重要性》。这份白皮书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核心,将师资培养列为未来教育革新的重中之重。在谈及师资培养的方式和手段时,白皮书多次高度评价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明确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并完善这一模式,为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长期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大学主导型”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师在职进修开始由强调脱产进入高校学习向在任教学校就地培训转变。这种做法在此后逐渐扩展到教师职前培训领域并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并表现出如下2个特点。

    1.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

    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是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主体。该课程由学科研究、专业课程和实践体验3部分构成。学科研究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即教育史、课堂管理等教育理论科目的学习,实践体验是指在伙伴学校中承担班级教学任务或参与学校其他活动。实践体验是PGCE课程安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36周学习时间中占到25周。

    2.中小学与大学间的伙伴关系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是中小学与大学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英国教育学者弗朗将这种关系分为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互补型的伙伴关系、合作型的伙伴关系3类。

    在以高校为本的伙伴关系中,师资培养的目标、计划、内容都由大学制订,中小学校则是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需要配合大学的要求去达成目标;在互补型的伙伴关系中,大学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中小学校和大学在教师培训中承担独立且相互补充的责任;在合作型的伙伴关系中,中小学校教师和大学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融合性课程,使学校教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培育模式和课程内容设置一直都是英国历届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2010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联合执政以来的首份教育白皮书以“教学的重要性”为题,就足见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白皮书多次肯定了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对提升英国教育水平的帮助,但同时指出“即便如此,许多新教师也不断反映对自身所具备的必需的关键技能感到相当不自信”。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状况,白皮书对校本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扩大覆盖范围、调整课程设置等改革和发展要求。

    1.扩大覆盖范围

    白皮书提出,英国政府将从多种渠道扩充师资来源,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除了实行多年、效果显著的学士后师资培训课程(PGCE),英国政府将大幅扩充效仿美国“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而成立的“教学为先”(Teach First)师资培训课程。此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招募来自牛津、剑桥等罗素大学集团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6周密集的暑期培训后到英格兰环境最为艰苦的学校任教至少2年。英国政府还将增设两个新的师资培训项目——“接下来教学”(Teach Next)和“从军队到教师”(Troops to Teachers),旨在招募学业优秀且具备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职业者和退伍军人进入学校教学。

    2.调整课程设置

    英国官方列出了具体数据:仅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经常会有其他人员听取自己的课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多达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培训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仅仅是坐在座位上听取别人的讲授,自己却未真正参与其中。据此,白皮书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实践体验在校本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分量,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课堂交流所必需的人际沟通技巧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学科知识、学术水平以及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

    白皮书在强调校本教师培养模式要积极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提出要加强“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即中小学在政府直接资助下独立承担培养师资任务,开发并管理教师培训计划。大学等机构则根据中小学的设计和安排开展相应的辅助工作。教师培训模式重点向“以学校为中心”转移说明,英国政府将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其目的是改变教师培养中理论化内容过多而专业实践不足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

    4.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

    大学与中小学校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特点,而英国政府将校本发展确立为“以学校为中心”就意味着大学在教师培育方面影响力的削弱。为避免各中小学校局限于自己内部的教师培训,白皮书特别强调“学校—学校”的伙伴关系。白皮书指出,一个开放的教室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拥有更多机会和其他优秀同行沟通、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反思。为此,英国政府计划把已有的培训学校和师范学校整合,建立全国师范学校网络,加强学校间的联系。在该计划中,优质中小学校将成为师范学校网络的领导者,承担本地区教师职前及在职培训和校长培训工作,并为本地区学校提供诸如怎样提升学生表现等方面的专业协助。此外,政府还计划在师范学校举办一个名为“卓越教育领导者”的项目,为中小学中层领导(年级主任、学科组长)提供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三、评述与思考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教育的实践性。自推行以来,这项措施有效促进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迎合了英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的校本教师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起源地,英国的相关举措可以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透过这 份白皮书,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将紧密围绕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展开,其标志就是削弱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中小学校更多的权力,让教师和未来的教育从业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在我国,自我反思能力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校本教学研究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但事实上,许多一线教师只是对“自我反思”这一概念具备模糊认识而并未真正掌握具体的自我反思策略。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结合实践对教师具体反思策略的指导,如心理测试法、自我提问法、案例反思、对比评课等,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2.推广联校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师资的作用

    英国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伙伴关系由“大学—学校”向“学校—学校”转移,就是要通过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联校教研全面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同一地区的同级学校在科研力量、资金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价值,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联校教研就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校际合作、优势互补为策略,联合区域内各校力量解决共性问题或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教研。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全国师范学校网络”的经验,打破校际壁垒,建立联校教研的长期有效机制,加强同级学校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充分发挥地方优质学校、优质师资的影响力,使在职进修教师在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潜在的“卓越教育领导者”提供发展平台。

    3.稳定“学校—大学”伙伴关系,在理论和实践间取得平衡

    校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平衡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师范生和在职进修教师在充分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得到优秀一线教师的指导。不过,英国舆论指出,此番校本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学实践技能的强调可能会导致教育理论学习时间的严重削弱。他们建议政府在加强“学校—学校”伙伴关系的同时,也稳定“学校—大学”伙伴关系,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4篇

总结活动的收获,把在这一段时间的收获做整理,分析过程的好坏。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请笑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1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2本学期,围绕学校提出的“聚焦课堂,关注质量;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教学工作重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务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1、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条件限制下,本学期坚持按课程标准开足了课程。有能力的老师跨学科教学,同一学科由多位老师兼任。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坚决杜绝随意更换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在以往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要求,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就计划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以及教研活动等五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量分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加强教学“五认真”检查,并把它作为我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每次检查都认真组织,详细布置,并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书面检查情况表,以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为今后“五认真”努力的方向。本学期经过三次检查,评选出语文组2位、数学组2位教学优秀教师,其他老师也在检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能认真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时间(周二下午语文,周三下午数学)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课改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积极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内容。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搭建平台,展现教学风采。本学期我校与桥下一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在本校举行,给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教学新理念的平台,受到了老师们一致好评。5月份在市、县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织下,我校与温州__小学、县岭头小学举行随班就读“课堂有效教学”联谊教学活动,陈__、柯__俩位教师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青年教师在一次次上课、反思、研讨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教学业务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赛,凸现教学实效。本学期我校新教师柯__积极参加新苗评比,她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3人次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全获县级一、二等奖。

4.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本学期我们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学科的书面测试成绩,提升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开学初,结合本校教学规范管理相关要求,我要求每个班级建设后进生档案,针对后20%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帮扶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帮扶记录。学期中,教导处在对所有班级进行调研,及时汇总相关数据,肯定了一些进步的班级和学生,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本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我兼任两门主课,工作有时无法兼顾,一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

2、教研活动形式几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又缺少专家的引领,活动效果不明显。

3、随着教师的“老龄化”,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开展,但落实不够到位。

总之,本学期,在校长的悉心领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恪N医ν急涓铮角逃乱底鞒龉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3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乡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实验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5节,数学教研课13节,英语教研课5节。促进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抓特长生培养,推进教研成效

学生的特长方面的发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校紧抓特长生培养,开设了“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气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校学生任壮、王珂在县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五年级学生王珂所写作文在现代家长杂志发表。特长生的培养,浓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了学校的教研成效。

五、开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定期开设教师论坛,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感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4这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青阳教育办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初跟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教案的设计,并进行跟班听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

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5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动问题意识缺位,没有形成专题研究。校本教研没有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个专题。缺失“研究什么”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动呈平推式,缺失磨炼提升过程。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研活动研究课上了,大家也认真评了课,执教者也很认同评课者的意见,并做了反思。活动经历了上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一条龙,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各自为政,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鼓,教研没有深度,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实践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即确定一个主题,推行一课二上,实行三个结合。

一、确定一个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笼统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专题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根据问题的价值性(具有现实价值,通过专题研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共性(大多教师或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可操作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最后确定教研专题。如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有效方法,等语文组的“一年级语文开放式识字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拓展自主式教学”,数学组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英语组的“小学低段英语趣味性教学”等等。各学科组或几个学科组一起围绕自己的教研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由模糊变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推行一课二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堂实践层面上说。一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调整;二是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促进进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落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使教师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整个过程,采取“一课二上”策略,我们称之为“初磨课”和“再磨课”,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课:初磨课一般在学科组进行,经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执教初磨课”三个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学习理论,既为执教教师和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为观察、研究、分析课例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据。理论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各位老师各自去收集和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负责人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执教老师或全组教师,供大家参考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集体备课阶段。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阶段主要开展“三研”活动,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学法的过程。研究教材,要求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采取三种的方式进行,即问题导读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读法。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学案,研究学习起点,针对个别差异和不同学情组织教学。研究学法,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实际,鼓励指导教师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布障设疑学习法的模式(布障设疑——激发兴趣——探索学法)和提出要求学习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学探索——渗透学法)。不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独立备课——导师指导——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执教“初磨课”阶段:学科组任教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备课过程,初次进行上课,组内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说课和评课,然后调整学案,准备上“再磨课”。

再磨课。听课者主要是针对学科大组成员,年级组成员均有分工任务,要求大组全体教师参与互动,主要开展“三讲”活动。组内一人讲磨课过程,一人讲观点报告,大家讲课后感想。

1.讲磨课过程。

可讲在备课前的学习准备,讲对教材的理解,讲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讲如何对学法的指导,讲磨课的学案的前后调整等等。

2.讲观点报告。

年级组内一位老师要针对组内的主题,结合组内磨课过程与经历,做一个观点报告。

3.讲课后感想。

组织全体听课进行讨论,听课老师根据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请专家名师加以指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实行三个结合

为了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准,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一次性消费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实行三个结合。

1.课内和课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拓展教师交流反思的时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互动。我们通过QQ群,教师博客等形式,让教师撰写随笔、反思等进行继续交流,使“再磨课”后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进一步深化。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师根据滚动式的教研活动,针对执教老师的课例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拟写案例或论文,开展基于课例的课题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清晰教学实效,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使其成为下一轮主题研究的起点,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拟写案例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3.校内和校外结合。

我们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校际交流,主要采取教学观摩会、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由上课的老师来展示,这既产生辐射的作用,又为教师再提供一个再实践提高的过程和机会。

我们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听课,努力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果。

语文学科4月份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关键刚做课《陶校长的演讲》,并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讲座,5月份又邀请浙派名师陈传敏来上课《牧场之国》,独特的课堂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邀请名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名师的声音,检验学生的水平,启迪老师的思维,思考自己的教学,构建语用性以生为本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为了初小,邀请了城西中学的教坛中坚金亦珍老师做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新视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构建与实践》两个讲座,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向金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金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金老师也从老师们的提问与交流中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部分目标要求。

为了幼小衔接,承接了县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会任务,一年级的胡志莲老师和金玉燕上了同机关二幼的老师一起上课研讨,课后教研员、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话题。

数学教师怎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本学期数学组仍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为重点,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特邀请温州教育学院王炜老师来校指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金玉燕、王云莲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大家相互讨论学习,开展五次专题研究,共上了13节公开课。其中潘晓燕、任若群在学区教研活动中分别上了《抢数游戏》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金玉燕合杨启北分别上了县级公开课《解决问题》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潘晓燕和谢志富老师在上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之后,延续上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钻研精神可嘉。

第5篇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张祖春主编)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宁德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海岛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水门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2007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第6篇

一、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受传统思想束缚,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思想,研究的主题不明,教师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二是学校的教研氛围不浓,好多教师把教研当作一种任务,为教研而教研,是流于形式上的教研,是一种浅层次的教研。如,在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形式上是以“一对一”的静态交流为主,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教研效果也可想而知,最要不得的是,学校与教师都将教研的重心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对研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工作,教与研的脱节非常严重。

三是在教研活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认真对待,可停留在单兵作战上,没有团队协作的氛围。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发展,只耕耘自家的三亩地,只强调自己的生存空间,只知清扫自家雪,认为知识是私有的,经验是自己的,好的教学信息不交流,好的教学经验不传授,有了问题相互指责,有了成绩相互争夺。教育教学各自为阵,这些问题是与课改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我们亟待摈弃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2010年起,提出了为期三年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方案》,方案的提出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足见教师对自身成长其实是很渴望的,只是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状态,无所适从而已。打造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必须给教师搭建好一个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于是,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活动方案。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提出基于这样几方面的认识:(1)我校现有教师69人,其中市、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7人,校内骨干教师人数相对缺乏,但如果能发挥好已有名师的引领作用,效果肯定会不一般的,因为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对教师的身心示范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2)学校教师69人中近50人在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的冲劲与激情尚未全部锐化,还处于可打造阶段,他们经过多年工作积淀,已有一定教学经验,如果能给以恰当的引领,必定会脱颖而出。(3)可以从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一是开展主题式教研,有研的主题,能按主题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二是构建教研团队,营造团队教研的氛围。在团队中开展活动,用团队的思想,集团队的智慧开展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提出以构建教师教研团队为途径,按照学校制定的主题式研讨活动,开展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攀升业务新高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跑人,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主力军。

二、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行动策略

1 组建学科教研团队,营造合作的团队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组建了12个学科教研团队。分别是一至六年级六个语思学科团队,三个数学学科团队,一个英语学科团队,一个体育学科团队,一个艺术科技学科团队。聘请了12位工作敬业、业务素质突出,并有一定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团队组长。通过积分的形式开展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建设。

2 确立团队主题研修流程。(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确立研究课题。(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学习,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每学期进行的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教研主题实施的有效保证。(5)共同探索,反思教学。通过反思逐渐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思在课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后必须有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开展自我分析,以便打造亮点、剖析暗点,总结经验,提炼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些环节中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源于实际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而课堂实践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3 确立团队活动主题。根据学校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的精神及学校围绕校本教研所制定的文化战略,学校制定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主题研修活动方案。提出了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团队主题研修活动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的研修方案,各教研团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每学期有研究的重点及落实计划的部署。

4 做好团队主题教研及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制定“关注课堂有效性”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及《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课教研流程规范方案》,由教科室统筹,期初落实具体研讨内容、参与人员及活动时间。主题式团队教研课堂实践活动采用组内备课、代表上课、全员评课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由教研团队负责举行团队主题教研活动,具体流程是一周前先组内集体备课,交流备课意见,施教者组内施教,组内反思性评课,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一周后校本研讨,活动由教科室负责,上课的教研组组长主持,大致流程安排如下:围绕主题施教――教师现场书面评课――上课教师说课反思――主评教师评课――随机抽签评课――自由互动评课――教科室点评。其中主评教师评课由上课的教研团队事先确定l位教师为主评教师。随机抽签评课教师。由教科室当场抽5位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时每位教师发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少于3分钟。

5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教研团队和谐发展。为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活动方案。按照期初落实活动主题、中期强化过程管理、期末总结考核评比工作思路,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入手,采用积分的形式予以综合评价,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

展。过程的积分主要涉及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开展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五个积分指标,期末,教科室提供五个指标的活动数据,各团队对照五个指标自评积分。结果的积分强调的是在团队的合力作用下所取得校级、区级及以上等方面的成绩,主要涉及内容为课堂展示、教改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情况,教科室在期初公布结果的积分项目,便于各团队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期末,根据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活动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团队及优秀教研团队组长,公示结果,在全镇教师会上表彰的同时给予各团队一定物质奖励。

三、打造主题式团队教研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个聪明人可以创造奇迹,另一个聪明人也可以创造奇迹,如果两个聪明人联手合作,他们创造的就不仅仅是奇迹,而是一切。校本教研需要的就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使教师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

1 团队的合作氛围、研讨氛围浓了。作为在校本研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聚合团队力量,使集体备课、议课、评课过程更富有成效,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我校一年级语思组李孝青老师,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团队工作中,正是这样的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使得整个教研团队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教研团队精神、团队目标的概念,无形地渗透到团队中每一个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凡事以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为第一考虑。

2 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听为主的教研模式向教师参与的互动式的教研方式转变;教研内容单一向教研内容多元化、专题化转变;教研模式的开放,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用八天时间对*中学、*一中、*中学、*中学、*中学、*中学、*中学、*中学等初中开展视导调研。这些学校对我县中小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研方法:一是听校长汇报学校工作。主要了解校长是否有明晰的办学思路,是否落实切合学校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主要抽查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功,新课程理念的贯穿,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双基的落实情况。三是走访师生。主要了解学校管理、常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教学工作状况、教师工作责任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等。五是查阅各类资料。重在掌握过程管理是否精细化。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这几所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也是我县中小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人事管理改革滞后

我县教师人事管理机制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教师职业终身制、教师岗位“金饭碗”,没有被打破。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形成。造成部分教师安以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出满勤”,不关注教学效果;有的小病装大病,请假在家,工资分文不少;有的评上高级职称,涨了工资,就不想上课;有的不愿当班主任等等。而学校领导对这些老师也只能是听之任之,其它奈何不了他。现阶段大家都觉得老师难管。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还有一定市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部分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4、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经过教研室的广泛宣传和深入指导,很多学校对校本教研引起重视,但部分学校或学科组对校本教研还认识不够,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不健全,教研目的不明,教研方式单调,教师对教研没有热情,学校教研气氛不浓。很多教研活动大都流于形式,没有产生最大效益。教研对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不大。

5、教学常规管理抓得不细、不实

多年来,我们对学校常规管理(包括教学常规)进行了督查和考评,全县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部分学校在教学常规精细化方面还有欠缺。特别是镇教育总支对村校的管理力度不够,要求不细。在管理中,有的重视检查,不重视反馈整改;有的重视制度的制定,不重视制度的落实;有的重视量化统计,不重视定性分析;有的重视结果管理,不重视过程的指导等等。一些教学工作细节管理有漏洞。如教研组、教师工作计划审签、单元过关抽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师听课评课辅导检查等,管理还不细致,不实在。

6、学科教师不配套

全县教师总数基本足够,但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局部有缺额,特别是*、*镇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配套不齐,部分科目教师不够。如英、史、地、生、化等学科教师普遍缺编,学校不得于采取其他教师兼课的办法,弥补部分科目教师不足,增加教师工作量,也由于专业不对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7、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

经过“两基”攻坚的大量投入,全县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全县半数以上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初中各校也是十几个班共用一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1、深化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及人事部门研究出台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师人事管理规定,激活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的管理格局。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益。一是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落实岗位职责和任职目标,营造合理的竞争氛围。二是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三是暂停教师养老保险扣缴,以鼓励教师安心教育教学工作。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改变传统培训中自上而下的“大一统”的培训形式,建立“菜单式”的培训模式,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改变现行只提要求,不问结果;不认真学习,冒报学分的现象。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奖励机制。四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3、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

以县委、县人民政府或者县局的名誉,出台“*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奖惩方案”,加强学校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采取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给予在高考、中考、小学毕业合格率验收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求各个学校也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大力推进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中小学常规管理细则,分解管理内容,细化管理环节,规范管理行为,明确考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同时加强监督检查,重视问题反馈,落实整改措施,强化跟踪检查,要求整改到位。成立教育督导会诊小组,对教学管理薄弱的学校给予会诊帮扶,提出合理建议,实现整体提高。

5、扎实开展教学科研

增强科研兴校意识,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确立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工作原则。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校本教研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以课堂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艺术等为重点。课题研究以教学模式探讨、教学过程优化、学生潜能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为重点。注意完善教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强调教研合一,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强化教学工作指导

县教研室作为全县中小学教学工作“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学校、教师,加强教学教研工作指导。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了解教师需求,提高指导针对性;三是结合学科实际,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四是注意收集和传达教改信息,做好送教下乡工作,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7、加大投入增添教学设备

第8篇

一、对校本研训的一些看法

1.校本研训要体现全员性。我校目前是教师全员搞研训,开展全校性相互听课、现场(问题)调查,找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得不够,教学还不够放手;忽略一些教学资源的使用;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分析,撰写反思,由教导主任评价,学校给予奖励。研训活动使学校的研训氛围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师怕人家听课,而现在是盼望人家听课。

2.校本研训要体现整合性,也就是研训一体化,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研究。

3.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提高其研究能力和专业化的水平。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校本教研,不断地积累、反思、尝试、探索,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研究也并不神秘,他们针对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体现了理论专家所不能比拟的自身优势。

4.要明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法,重视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研究和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师生交往互动,同时开放学校空间、场所,为师生学习服务。

二、农村小学校本研训模式

1.成立年级教研组

年级教研组是以中心小学为单位,按年级成立的教研组织。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任课情况,一般成立六个语数组、一个科学组、一个英语组。由学科骨干教师任教研组长,同年级任课教师为成员。

年级教研组的优点有:一是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便于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解决同年级同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三是可以研究课程、结构、实施、评价、管理,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这种形式的教研组由于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学校,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教研活动不但非常耗费精力,而且耽误授课,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所以,每学期只能开展二至三次活动,不便于校本教研的经常化。如果只有这一种形式的教研组织,势必制约校本教研的普遍开展。 2.校点教研 校点教研组是以校点为单位,不分年级、学科,一个校点成立一个教研组。在该学校中选拔教学能力最高、责任心最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本校教师为成员。

校点教研组由于所有成员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既不必耗费多少精力,又不耽误授课,还能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使校本教研经常化、普遍化。

这种形式的教研组由于范围小,人员少,往往视野窄,很难深入进行课程研究。

3.年级、校点有机结合的农村学校教研网络

年级教研组和校点教研组各有千秋。如果只有校点教研组的横向交流,没有年级教研组的纵向交流,有可能会使校本教研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如果只有年级教研组的纵向交流,没有校点教研组的横向交流,则有可能使校本教研走马观花。所以,要使校本研训在农村小学切实开展,使“校本教研”的目标得以实现,任务得以落实,只有同时构建年级教研组和校点教研组,形成横贯校点,纵跨年级的教研组织,才能使“校本研训”在农村小学扎发展之根,开研究之花,结素质之果。

三、开展好校本研训工作的关键

1.倡导教师终身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习要有动机与需要,这就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在开展校本研训中,领导要带头,同时,要给教师提出一些参考意见,要求教师读一些教育经典、课改理论专著和教育报刊。

2.要建立一些必要的研训制度。如,建立读书、交流的制度,规定读书数量,订购的杂志明确阅读要求;教学反思制度,反思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口头形式;集体备课制度,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教案、有主讲人、有说课稿、有评课、有反思。

3.开展小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应不好大、不贪多、不求全。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备课组为单元、以公开课形式进行,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从亮相课,到观摩课,到展示课,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

4.坚持教育科研向“备讲批辅考”五个环节全程渗透,不断加大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在备课上,我们坚持实行“教”与“学”双线并行的表格式集体备课。每份教案设计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先由一名骨干教师设计,大家集思广益,加以完善,制定出最佳教学流程;再分发给其他教师,由教师个人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以使每份教学方案较好地凸现出新课程理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坚持听常规教学“推门”课、课改实验研究课,组织教师个人素质展示课,责成学科带头人做示范课、引导课、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课等。务实地沿着“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科研,结论即成果”的通道,不断引导教师把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创新。

在学生作业改革上,我们以新的学习方式和培养目标理论为支持,除保留“少而精”的理解与巩固“双基”性书面作业外,大胆增设了课外开放性、趣味性、活动性、合作性与选择性作业。学生在一页作业的余行空间,可以画尾花,与教师说心里话,也可以做自己设立的个性化作业。同时在双基性作业量的控制上,我们设计了“基础性作业、情趣性作业和技巧性作业”三个层面的作业,对学生分层要求、合理鼓励、分层评价,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充足地时间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实践活动之中。

5.重视学科活动课。我们倡导教师突破教材文本,创建容量更大、信息更多、综合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科活动课”。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三至五节具有本学科特点,纵横相连延伸课外的活动课。这样的课更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整理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形成新的实践能力。

第9篇

多年来,北京崇文小学把校本教研始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立有序、高效、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就各类各级的教研活动、教师活动和教研的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制定了各种制度和评价体系,有效地保证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学校品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校本教研我们从真需要入手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开发者,由知识的单纯传授者变为传授、生产融为一体者,而反思既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标杆,也是校本教研的切入点。它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思考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与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省与思考。由于教师在反思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而它能够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实现育人与育已的有机统一,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如何有效地促使教师积极反思呢?首先是摆在管理层面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崇文小学教学处坚持向教师群体发放问题寻求单,让大家学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问题会归纳、会思考、会提出,随后向校本教研找出路。

例如,面对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就打破年级组的界限,开展每周问题回首讨论。带着问题,学校安排专职并有经验的教师团队进行教育沙龙活动,变问题为教育沙龙活动的研究论坛主题。同一性活动还进行全校性大型活动论坛。我们的问题需求还会通过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行政下组调研、行政听课反馈反映上来为校本教研提供依据。

以往我们的教研活动都是结合学科特点、教学进度、课程标准进行计划和研究。校本教研中,注重问题的实效性让我们学会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研究。使得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增长。

二、校本教研我们突显特色之路

要使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校本教研的课题。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的课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以教师自身最急于解决的真实问题、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越实用越好。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课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比如,崇文小学近年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用激情走进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学研究,并将“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作为每一个崇文小学教师恪守的教育格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写照。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使得师生运用行动研究法行走在成长之路上。广大教师通过自主、探究、有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教学研究,实现着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现的对知识的酷爱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探求之爱;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教师用心做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参与学习的精神。充满激情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彰显的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拨动激情之弦,让学生在互动与思辨中体验学习之乐,这些新的理论随时。我们在用激情走进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内涵。我们深化课堂教学工作管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崇文小学将办学理念定位是“以情移情”,旨在关注到人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价值的取向、一种融于社会的能力。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是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去深入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曾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为此,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做到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中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发展中学生的情感,带给课堂是健康的生命的课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到:

1.统一认识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我们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是什么?课堂教学!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仅是深化学校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正因为这样,“思考健康课堂,做教育研究的智者”就成了崇文小学校本教研中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活动之一。我们坚持周五全体教师进行教育论坛,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全员的认知度。

说词解义谈健康、谈课堂、谈激情活动大大调动了教师研究的欲望。说词解义活动让大家统一认识了健康的课堂及其标准。全体教师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换言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的英文单字“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 课堂的本质就应该体现在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色原野。作为生命体,人总要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一旦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者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往返。因为人生来就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内驱力。活动之二就是,把认识通过校本教研制定执行规则、法则。一旦形成这样规则教师就会努力变为教育中的行者。例如我们确立的“健康课堂标准前让大家集思广益谈健康课堂的标准,谈见解。健康课堂标准之见解中老师们谈到:健康的课堂应该是三方面衡量。表现的状态—外在的健康;表现的形式—情绪情感展现其心理健康(课堂上学生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深度—价值观(适应性)。基于上述标准我们认为健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命的涵义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课堂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2.校本教研使得教师对健康课堂的理解转化为行为

我们认为,课堂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教会学生自己不会学的和学不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启发引导者”。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知道学生们需要的是怎样的课堂。老师们懂得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习惯静静地养成过程,是师生共渡的生命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应具有探索的热情与愿望,有积极参与思考、提问、发表和分享的解决问题状态,最终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为了把这些思想变成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我们开展了有效的课堂达标研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围绕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不断研讨总结,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具体做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具有阳光心态,用自己的激情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评价每一位学生。这种状态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尊重、自主、安全。从而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做法之二,就是打造智慧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富有启迪性,这是我们在校本教研中重点让教师们领悟和实践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要研究每一节课中提出的问题要利于创新思维,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同时研究怎样善于通过教师的倾听、应变能力的增长,处理鲜活的生成。具体做法之三,就是教师群体要研究简单的课堂。达到教学目标要集中,教学环节要简洁。仅以语文教学为例,郑国民教授就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在读、学生在思,学生在说,学生在写,老师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恰当地指点。

三、校本教研我们拓宽行者路径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都不断产生变化,我校积极鼓励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我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的过程,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成长尤其重要,因此我校不断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观摩和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理论提升为实际的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之路需要大家的坚守和在反思中前行,学坚持校本教研实践操作层面中做到学期末的全员通关教材。通读加过关,集体通读全册教材,通读课程标准,通过笔试过关卡熟悉课程标准。笔试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教学设计,笔试教师要会出试卷。学期初,校本教研重点强调教师自我教学素养提升,开展分层教学,让教师的研究成为学生减负的通道。同时加强分层教学的研究,让分层成就学生的需求。例如刘宝霞老师每节课都会有专门的时间关注特需的学生。因为住宿,她会每天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情感的交融的人际交往促进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彭卫老师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将孩子每次的作业进行分层留并通过校讯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校本教研中我们就及时推广做法,让老师们有可以学习的途径。陈翾冰老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关注每一位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后一位读书者。

每一个学科都会有自己学科的研究重点。如数学的解难题能力的研磨,语文学科阅读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写下水文的活动;音乐学科有效开展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等。到了磨课环节校本教研就会通过年级组长引课,同上一节课,同课异构等形式提升教师课堂行为能力的增长。思课环节我们每学期都会有教育故事评选,让思考和留下成长足迹成为教师成长的必须和必然。

四、校本教研我们坚守着过程,收获着成功

几年来,我们的校本教研通过有效地过程监控和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活动引领,教师们都在坚守着用激情走进课堂教学。在这过程中活动的引领,学校措施的跟进都促使每一个崇文小学的教师恪守着做教育的准则和自己的教育追求。在这样的坚守中我们收获着成功:在“东兴杯”五年以下工作的年轻教师教学大赛中我们捧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东兴杯”教学大赛初赛,我们有16名教师进入复赛,入选率名列前茅。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教师培训总体要求,以外出培训、本县集中培训、送教下乡、远程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为抓手,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专业功底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知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名师和名校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

1、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是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县内集中培训和县外培训为辅。围绕各学段、各学科和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要求,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练兵”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期间和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县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继续教育培训,放在暑假期间,由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县外培训(含继续教育)由教育局人事股和教研室按上级要求组织。全员培训每年要达到2200人次以上。

2、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根据要求,搭建县、乡、校三级管理平台,每个平台均设管理员和不同层次的辅导教师,做到层层有管理,件件能落实。计划XX-2015年,三年累计培训超过6000人次,力争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一个长足进步。此项培训工作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

(二)精心组织骨干教师成长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通过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专业发展研修、同伴互助、网络平台等培训形式,定向培养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校级骨干教师200人。各学校力争每个学科都要有骨干教师。此项培训工作由各乡镇中心校负责组织。二是培训县级骨干教师。由县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统一组织,通过专家指导、校际合作、集中培训、课堂跟踪等培训形式对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培养县级骨干教师,并建立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库。每年培训县级骨干教师120人。三是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在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认真遴选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教师,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科研引领等方面,通过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到省市内外名校集中学习、知名中小学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力争将一部分县级骨干教师培养成省、市级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打造名师。三年内,培养县级名师60人。此项工作由人事股和教研室协调配合,统一安排。

(三)切实加强校(园)长培训工作

认真组织好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加快骨干校长培训培养,认真遴选责任心强、办学理念先进、工作成绩显着、社会影响好的中小学校长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外出培训,校长外出理论培训安排在国家重点院校,教育见习和考察安排在教育发达地区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外出培训,促使校长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校长。在此基础上,打造、培养名校长,三年内计划培养名校长10人。切实加强乡镇幼儿园园长培训,通过选送参加省、市组织的园长培训班和到省、市、县幼儿园挂职见习等形式,提高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此项培训工作由人事股负责组织。

(四)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

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进行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期班主任培训班,每期计划培训50人。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专题培训。此项培训工作由思政体卫股负责组织。

(五)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在岗自修,提高专业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强化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使薄弱学科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既要开展好薄弱学科的县级培训(其中教师进修学校重点负责专业知识培训,教研室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培训),又要完成好上级安排的薄弱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加强基本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组织好由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安排的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以及小学英语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每年计划培训50人。此项工作由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

(六)不断加强学历提高和学历补偿教育

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要达到9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9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3%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员要达到15%以上。此项工作由成职教办公室负责组织。

(七)立足课堂开展主题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研室以深入指导“课堂教学”和“主题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网络教研”“学科中心组”和“与名校结对子”为三个培训平台。通过严格落实《教研员学习制度》打造高水平的教研队伍;通过“学科qq群”和“学科博客”发挥网络教研的方便、快捷的服务作用;通过中心组的“主题研究、成果共享”辐射全县中小学教师共同成长;通过教研室“拉郎配”的作法,促成县域内薄弱校和县域内名校、外县市名校结对子,取他山之石,使教师尽快完成专业提高,进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整体进步发展。

到2015年,教研qq群和学科博客将完成中小学所有学科高质量全覆盖;学科中心教研组立项的研究专题将拿出阶段性成果,以送课下乡、汇报讲座、成果编辑推广等形式和广大一线教师共享;预计未来三年,在教研室的努力下,我县首批8所中小学将和徐水小学、安新小学、涿州西丁小学、北市区县学街小学、高开区小学、三中分校等名校“联姻”,取长补短。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事股、教研室、计财股、进修学校、成职教办、电教站等相关部门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股,具体牵头负责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明确教师培训工作职责,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人事股负责做好教师培训的组织工作,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档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选派教师参加培训。教研室负责培训业务,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培训送课和辅导教师,反馈培训成效和意见。计财股负责教师培训经费的划拨、管理和监督。电教中心负责网络培训的安排、督查和技术服务。进修学校负责组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以及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县级培训。教师培训各职责部门要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第11篇

一、××年工作总结

(一)抓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1、扎实推进“创强”工作进程。全县教育系统充分认识创建省教育强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创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今年4月召开了创建省教育强县动员大会,提出了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即“一个机制”、“三化工程”和“六个突破”。“一个机制”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跨乡镇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三化工程”就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学校教育教学素质化、教育信息化工程;“六个突破”就是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学校教育装备、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色教育、教育督导评价有新突破,高质量地完成中小学各项责任指标。围绕“创强”工作,积极开展以“心牵教育,情系××,为争创教育强县添砖加瓦”为主题的教师募捐活动,并多次召开了学校“创强”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各校、机关各部门的阶段任务,明确具体的行动目标。完成了对各校图书、设施的验收核实工作,加强学校外部环境改造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设备设施添置、维修及课桌椅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申报档案,为创建省教育强县奠定基础。

2、切实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我们从争创“省教育强县”和推进全县教育发展均衡化的高度,提出了《关于要求进一步调整学校设点布局的意见》,并于今年5月在县人民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制定了《××县2005年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顺利撤并了××初中、××初中、××初中、××初中、××学校初中部和××小学,在××城区筹备组建了××初级初中,基本确定全县设高中段学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段学校7所(包括东沙中学初中部),小学13所,幼儿园42所的学校(园)布局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全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实验学校迁建工程于05年2月下旬进入土建施工以后,目前,所有主体土建工程已基本结束,地下管道、校门、围墙及景观等附属工程已进场施工,预计于2006年*月底竣工,*月投入使用,至今已完成投资约3800万元。

4、积极实施“万校标准化”工程。为确保到2007年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例不低于85%,我们下发了《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出台了《××县2004—2007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实施规划》,全县各学校启动了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工作, 29所学校制订的“2005—2007三年发展计划”已经全部汇总完毕,并已汇编成册。至05年6月,全县已有5所学校(××初级中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通过了“省标准化三类学校”验评。

(二)抓内涵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把握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城镇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岗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衔接的教师再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全县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年度受训率为100%。加大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县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推行了骨干教师ab级制度,共评选出64名a级骨干教师和93名b级骨干教师。开展了学校党建“三培养”工作,举办了首届学校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40位培训班学员参加了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为期八天的教育培训,初步建立了后备干部个人培训档案。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有40多位农村教师参加了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积极探索教师人事管理的新方法,针对学校撤并后教师相对富余的现状,出台了《选派部分富余学科教师从事社区工作的办法》,为实现教师分流探索了一条新路。公开选拔局机关中层干部,把年轻有为、思想先进、务实肯干的人才充实到机关干部队伍中来,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2、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加大对渔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保持教育现有生机和活力的同时,积极保障渔农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等办法,建立起对渔农村教育予以扶持的机制,根据财政状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偏远学校,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设立扶贫帮困专项资金,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书簿费、杂费和住宿费。组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动员××城区和有条件的学校,比如××实验学校,通过学校结对、教师支教等形式,对偏远学校进行对口支援。积极开展教育协作体研究,组建了 “五校教育协作体”,组建了“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践教育区域合作,初步建立了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协调等合作机制,力求实现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的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了校本教研的空间,成为我县乃至全市课改的一大亮点。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困难分析

(1)教师思想观念较陈旧。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绝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而在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以及教育理念、手段、方法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贫困艰苦恶劣的教学环境下,课业多、杂务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但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软硬件的制约,课堂教学仍保持着传统、单一和陈旧,习惯于业已成形的教学经验模式,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专业化成长缓慢。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就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走上自身的专业化之路。可是,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地域、环境、资金、观念等软硬件的限制,可供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很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也极为有限,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3)教师接受新课程缺乏引领。农村教师由于传统的经验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倍感困惑,更容易停留在形式上或教学的部分环节上,“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缺少新课程优秀教师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另外,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经济、环境和成长平台等一系列原因影响,使中青年教师的流失严重,学校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学科骨干教师。

(4)师资队伍配备局限性大。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配备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老教师多、非师范类教师多、代课教师多;青年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骨干教师少。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出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

当然,农村中小学在师资培训方面还存在着经费不足、硬件不够、氛围不浓、教学资源不丰富和教改信息不畅通等很多实际问题。只有立足于教师,不断推动校本教师培训力度,改变现状,才能真正把农村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2 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

校本教师培训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要求,以本学校为单位,以本学校教师为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学校人、物、财、信息等资源,发挥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导向、管理、监督、评估、激励等功能,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本学校教师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实施校本培训的学校主要通过与校内管理和常规性工作相结合,进行学校潜在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培训立足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需求,委托某些专门教师培训机构来参与培训,或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聘请校外名师上示范课、做学术报告等形式。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龄、教学经历和专业发展,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在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之间的这些差异,对老、中、青教师进行分段的校本教师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强化培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国家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西部农村师资紧缺的现实问题,但农村学校工作不到4年的青年教师占有了一定比例。学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中,需要建立较为完整的新教师技能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的、任务、指导教师和培训时间,培训课程的内容以最基本的常规教学工作为主,包括: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备课写教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等,并组织和督促青年教师上展示课、汇报课和教研课。通过这样系统的培训,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过程及常规要求,尽快胜任本职工作,避免新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培训的效率。

2.2 创设平台,培养骨干教师开发潜能

从教4年至15年的教师,他们大都能基本胜任或胜任各自岗位的教学管理工作,且有大部分成为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应着力促使他们更快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在农村中小学校培养学校骨干教师,最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校中坚力量多外出学习交流,有机会直接与教育专家对话,接受专家的指导,寻找自身差距,反思教育教学。同时,积极邀请外校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来校交流研讨。

2.3 承担重任,帮助年长教师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