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营绩效论文

经营绩效论文

时间:2022-06-01 12:3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营绩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营绩效论文

第1篇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功能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利用数学规划技术,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特征的同行业企业生产率评价问题。学者魏权龄也证明了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就是在相同情况下采用多目标规划解出的Pareto有效解。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Λ,n)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

xj=(x1j,x2j,Λ,xmj)T>0

yj=(y1j,y2j,Λ,ymj)T>0

极效率模型是以CCR模型为基础,利用极效率来甄别有效DMU的效率差异,从而可以给出所有DMU的效率排序。极效率模型如下:

minθsup

s.t.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分析

指标的选择必须满足评价的要求,能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竞争力水平,在技术上尽量避免投入产出指标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从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可得性的原则出发,本文把各个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选取投入指标为逆费用率、逆赔付率、资金运用率、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而产出指标则选取资本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其中,费用率为营业费用与保费收人的比率,反映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保险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赔付率则是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之间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而资金运用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额占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保险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最后,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保险公司的流动资产在某一时点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表明保险公司每一元钱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另外,作为产出指标的资本利润率为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说明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全部资本金的关系,表明保险公司拥有的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而营业利润率则是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率。

实证研究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选取我国9家主要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分析的样本容量为9,投入产出指标为7,很明显样本容量大于指标个数,满足DEA分析的要求。首先采用DEA对偶模型对保险公司绩效进行评价,结果θ列。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的相对绩效为1。再利用极效率DEA模型对这五个保险公司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结果华泰最优效率,永安紧随其后,接着是太保、天安和大众。最终的效率排序结果在最后一列。

从结果可以发现,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相对于人寿、平安、新华、新疆而言,是有效的。其中,人寿、大众可以看作弱有效,天安、太保则是比较有效,华泰、永安是非常有效,表明它们的投入产出指标值比较平衡。具体分析,华泰、永安在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的指标值上较其他保险公司高出许多,反映综合盈利能力较强。虽然,天安资产负债率是所有保险公司中最高的,但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差,从而导致其在综合盈利能力方面低于华泰和永安。另外,新疆虽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其资产负债率却只有1.064,低于平均水平,从而使其综合盈利能力下降。在费用率和赔付率方面,华泰、永安及天安、大众远远高于人寿、平安、新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它们经营效益的差异。在资金利用率方面,无疑华泰、永安显得尤为突出。最后,流动比率是人寿最高,达到10.014,说明其流动负债,包括应付手续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未交税金等项目,在所有保险公司中最少。资本利润率最高是平安、新疆,分别达到0.637和0.538。不过,从本质上而言,虽然资本利润率可以衡量盈利能力,但是其反映的是创造单位盈利所需资本金数量,即盈利的成本。

相关建议

第2篇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 公司治理 企业经营绩效 海峡两岸

一、引言

公司治理的主体主要是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经营管理的的监督者,也是公司发展的制定者与决策者,是公司决策制定和控制权系统的核心。董事会的基本职责,就是为了股东和社会大众的利益,监督公司的管理层,预防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来操控公司,而损害公司的价值。从1980年以来,有关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大量涌现。公司治理的设计,通过创造机制以加强并支持董事会监督作用,立于确保投资者得到回报。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对公司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完善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对于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公司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互动频繁,如何减少两岸企业彼此间在治理结构上的差异对其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成为其它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本文以海峡两岸电子产业为例,研究两岸的董事会特征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并深入研究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出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 一 )董监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利益趋同说,认为董事会持股比例较高时,会尽力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使其不危害股东权益,而且能提供较为合理谨慎的决策,创造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他们认为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另外,Morck(1998)认为当董事会的持股比例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于管理当局的监督能力和意愿都会比较有限,对公司价值影响不大;但当持股比例超过一定水平后,管理层支出的偏好行为造成公司财富的损失需由自己承担,因此他们会有较大的动机去执行董事会应有的职责,监督管理当局,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会产生正面的影响。Salancilk(1977)认为外部股东的股权越集中,所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就越少,股东更换不胜任的经理人的权利也就越大,因此,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提高公司价值。然而,Jensen和Ruback(1983)认为董事会基于本身职位安全性考虑,通常都会有一些反接管的行为,如否决对股东有利的合并案。若股权越集中在董事会或少数股东身上,反接管的行为更为严重,对公司的营运会产生负面影响。多数学者认为董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杨俊中,1998;刘仲嘉,2006;等)。高睿鸿(2006)发现,董监持股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柯大钢、毕艳杰(2006)以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例,发现董监事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认为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措施,能激励董监事执行有效的监督之责。而袁萍(2006)发现董监事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并无显著关系。

( 二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 Jensen和Meckling(1976)与Lipton和Lorsch(1992)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董事会人数的增加,会增加沟通意见的成本并降低公司运作的效率。大群人中的交流、任务协调和决策制定的有效性比小规模董事会难,成本也更大,且超过了依赖更多人带来的好处,搭便车情况也更为严重。Chaganti、Mahajan和Sharma(1985)与Pearce和Zahra(1992)则认为董事会规模扩大,组织的复杂性就相对提高,很多学者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然而,Bacon(1973)有着不同的观点。董事会规模大,说明公司同环境建立的外部关系的能力强,可以获得更多的稀缺资源并得到更为优质的咨询意见,因此可以提升公司治理(Dalton等,1999)。进一步,由于信息分享,规模大可能会提高董事会决策过程的效率,并通过提供多样性以帮助公司获得重要资源,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提高公司业绩。高睿鸿(2006)以1998年至2006年间发生财务危机的113家上市公司及其对应的113家财务正常公司为例,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刘思琦(2005)实证研究发现经营绩效与董事会人数没有直接的关联性。申心吉(2005)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绩效越好;而超过这一范围,董事会规模则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汤小华(2007)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三 )独立董事与公司经营绩效 Fama和Jensen(1983)强调独立董事在执行决策职能时的重要性,认为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相较下更具独立性,更能保护股东权益,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管理当局有任何不当而损害股东权益的投机行为。独立董事还能发挥在管理监督方面的更为广泛的经验和专长。独立董事,代表股东,有较强的动机组织并发现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很多学者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常常有自身动机和依赖性,这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客观性,从而降低其积极作用的发挥。Mayer等(1997)认为,当公司被接管的时候,独立董事较能执行有效监督,以保障公司价值,但以长期而言,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价值并无明显关系。刘思琦(2005)和刘仲嘉(2006)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不过吴宗辅(2006)研究指出,外部董事人数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负向的关系。还有很多学者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无关。黄佳妮(2007)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申心吉(2005)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来衡量企业绩效,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陈旭东、迟丹凤(2007)发现独立董事无助于改善公司业绩;而当独立董事逐渐成为董事会中的多数甚至绝对多数时,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 四 )两职合一与公司经营绩效 Jensen(1993)指出存在两职合一时,内部控制系统会瘫痪,因为董事会不能有效履行包括评价并开除CEO之类的职责。董事会两职分离可以增进董事会的监督效果并改善公司绩效(Fama和Jensen,1983;Berle和Means,1932)。还有学者认为两职合一限制了董事独立性,降低了董事会监督管理层的作用,可能会对公司业绩有负面影响(Dayton,1984)。另一种观点基于资源供应观,认为两职合一可能是有效的。如果董事会被委任协助管理层,CEO加入董事会则是有益的,不但能改进董事会成员的信息交流,而且与董事会成员的沟通和讨论可能会得到更宝贵的建议和更好的公司绩效。Jensen和Meckling (1976)认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职务的现象多见于家族企业,当董事长或其家族成员拥有较高的持股比例时,董事长通常会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Davis等(1997)认为两职合一时,潜在的利益冲突较少。若总经理是道德高尚的人,对公司营运状况极为了解,兼有董事长的职务,可能会使公司价值提高。Sridharan和Marsinko(1997)认为,当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时,可以大幅提高经营利润及生产效率,使公司的价值提升。此外,两职合一的领导者对公司以及环境也更为了解。黄钰光(1993)发现两职合一与经营绩效负相关,而高睿鸿(2006)发现两职合一与公司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还有很多学者认为二者关系不显著。吴淑琨(2002)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两职合一。申心吉(2005)、谢军(2007)等发现两职合一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然而,王昭(2004)发现两职合一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各种视角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但是尚未有学者探讨过两岸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基于近年来两岸在经贸交流上的日益频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探讨两岸董事会特征差异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改进两岸各自的董事会特征,从而更好地便利两岸经贸交流。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利益趋同说(Convergence of interest)。认为董事会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董事的财富水平就会与公司经营绩效密不可分,其切身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当公司运营较好时,董事的财富也会相对增加,因此董事会的监督意愿增强,会尽力控制管理当局的行为,降低管理当局作出危害公司行为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董监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

Bacon(1973)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其效率正相关,较多的董事会人数可集思广益地作出更全面的决策,以提升公司价值。Chaganti、Mahajan和Sharm(1985)研究发现扩大董事会规模能够对管理层形成更有效的监督。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董监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经营绩效越好

由于独立董事大多是具有信誉的专家,在公司持股方面较少,当计划失败时,不会遭受太多损失,却需要承受信誉扫地的风险。为了防止信誉扫地,他们多半能尽自己的义务进行有效监督,并以专家客观的角度去评估高管层做出的决策。此外,独立董事不仅能提供多样且专业的建议,也掌握了公司所需要的外部资源,由独立董事作为媒介,使公司更容易进行策略联盟或是取得互惠关系。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独立董事占董监事会比例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

董事长为董事会的领导者,在公司中的职位及权力均大于其它的董监事,其责任是带领董事会做好监督的角色。由一人同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两种角色,可能会产生两种问题:一为利益冲突,容易借着职位之便,作出对公司不利的决策,损害股东权益;另一个是无法超然独立地评估管理当局的绩效,因为董事会失去其自主性,成为管理层的橡皮图章。这样,董事会监督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失去监督管理层的客观公正性,从而使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形,公司经营绩效降低

(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内地方面的研究样本来自2004至2006年的沪深两市的电子类上市公司,剔除了ST、PT公司和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公司之后,共获得研究样本291个;台湾方面的研究样本来自2004-2006年台湾电子业上市公司,删除一些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共获得研究样本717个。台湾经济新报数据库系统、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TSEC台湾证券交易所(.tw)、公开信息观测站(.tw)、巨潮信息网(.cn)和金融界(.cn)等网站数据。

(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如下:Yi=β0+β1P+β2LIAB+β3SIZE+β4GROW+ε (1)

其中,y表示公司经营绩效,公司经营绩效可分为财务性绩效和非财务性绩效,考虑非财务性绩效取得不易,故以财务性绩效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在本研究中则采用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在稳健性测试中使用每股盈余(EPS)来度量公司经营绩效;P为董事会特征的研究变量,分别用董监事持股比例(DISSTOCK)、董监事会规模(DG)、独立董事比例(INDEP)和两职合一(LZ)来表示;本文以负债比率(LIAB)、公司规模(SIZE)及净利润增长率(GROW)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详细说明表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6年两岸样本在ROA、EPS、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公司规模以及资产负债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地在每股收益上偏低,其可能原因: 会计准则计算基础上有一些不同;税率制度,亦会对税后盈余有些影响。而在净利润增长率方面,两岸无显著差异。

( 二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正负0.3以下,表明变量存在相关性。

( 三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台湾方面,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两职合一也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然而,内地方面,董监事持股比例、董监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皆不显著;只有两职合一对经营绩效有微弱的负向影响。

( 四 )稳健性测试 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测试,同原结果基本一致。台湾方面,董监事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董监事会规模、两职合一尽管也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内地方面,所有测试变量皆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台湾方面董监持股比例符合假设,支持利益趋同说。内地方面以EPS作为公司绩效变量时,董监持股比例符合假设,但不显著。可能由于内地董监持股比例过低,使其利益与公司绩效很难保持一致,而使董监事没有动力做好有效监督以提升公司绩效。台湾的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假设。而内地方面,董监事会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内地的董监事因自身鱼龙混杂的背景及专业技能,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时受到限制,没有真正地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台湾和内地方面,在独立董事占董监事会比例,均符合假设,其比例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然而,独立董事制度内地还是不很健全,许多独立董事徒有虚名,因此内地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台湾两职合一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不支持假设。其可能原因,台湾的上市公司多半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形可能存在,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内地两职合一,以ROA作为公司绩效变量时,符合假设;然而以EPS作为绩效变量时,结果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内地上市公司的领导结构过于复杂,很多都是从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强化董事会职能,董事会成员应本着忠诚、谨慎且高度注意的态度以公司利益为前提,评估公司经营策略、风险管理、年度预算、业务绩效及监督主要资本支出、并购与投资处分等重大事项,同时也应确保公司会计系统和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并避免有董事会成员损及公司的行为或与股东间发生利益冲突的事情;实质性地对董事和监事授予股票期权计划,并继续提高其持股比例;在选任董监事以及独立董事时,要考虑其背景及专业技能,从而优化董监事人员结构;董事会应有绩效评估制度,藉以衡量每一位董事的贡献;对原国有企业改制、历史遗留形成的领导结构尽快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杨俊中:《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之研究》,《会计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2]刘仲嘉:《董监事机制及其独立性与公司经营绩效之关联性研究》,《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3]高睿鸿:《董监事结构特性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之关联性分析》,《国立成功大学会计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4]柯大钢、毕艳杰:《董事会家族特征与公司绩效研究》,《经济管理》2006年第14期。

[5]袁萍、刘士余:《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6]吴令仪:《董事会特性、绩效与多角化程度关联性之权变观点-以台湾电子产业为例》,《国立成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7]吴宗辅:《台湾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组成特性对公司经营绩效及鼓励政策影响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8]刘思琦:《台湾初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组成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9]申心吉:《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

[10]汤小华:《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1]黄钰光:《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性与经营绩效之研究》,《会计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

[12]黄佳妮:《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10期。

[13]陈旭东、迟丹凤:《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8期。

[14]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15]王昭:《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论文》2004年。

[16]Sridharan.U.V, Allan M. CEO duality in the Paper and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 1997.

[17]Lara JMG, Osma BG, Penalva F. Board of Director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al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Spanish Evidenc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7.

[18]Desender K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Board. SSRN eLibrary, 2009.

[19]A B, G M.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Mavmillan, 1932.

[20]Fama EF, Jense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1]MC J, WH M.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22]R M, A S, W VR.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23]GR S,J anizational Contex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ure of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77.

[24]M.C J, R.S.Ruback.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

[25] Lipton.M, Lorch J.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Lawyer, 1992.

[26]Jaafar A, El Shawa M.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ordan. SSRN eLibrary, 2009.

[27]Chaganti.R., Mahajan V, Sharma. S. Corporate Board Size Composition Corporate Failures in Retail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85.

[28]Pearce.J.A, S.A.Zahra. Board Composition from a Strategic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

[29]J B. Corporate Directorship Practice: Membership and Committees of Board. New York: the Conference Board, 1973.

[30]Fama.E.F, Jensen M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31]Shleifer.A, Vishny RW. Large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32]Brickley.J., L.Coles, R.Terry. Outside Directors and adoption of Poison Pill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4.

[33]Rosenstein.S, Wyatt JH. Outside Director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34]Klein.A. Firm Performance and Board Committee Structur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8.

[35]Kren L, Kerr JL. The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s and Board Shareholding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e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 1997.

[36]Mayers.D, A.Shivdasani, Smith C. 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Control: Evidence from the Insurance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1997.

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决策业绩内生性

1.引言

作为一种成长战略,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最初多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在中国,计划经济后期,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市场竞争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获得了成功。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短缺经济变成生产相对过剩,国内外市场由分割转变为接轨和融合,竞争加剧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因此出现了“多元化陷阱”的说法。

那么多元化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经营战略?它会损害公司价值,还是增加公司价值?

理论上来看,公司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解决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但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容易造成对项目的过度投资,或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投资不足,而不是将公司利润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小股东。国外多元化与企业价值关系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多元化企业一般有较低的托宾Q值,减少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则会提高企业价值,一些最新的研究认为折价并不是源于多元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类似国外SIC码②的行业分类数据,早期国内对于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采用主营业务比重作为度量多元化的指标,大多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1999年4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试行)》③后,对多元化指标的度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国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大多研究依然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也有个别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多元化溢价现象。

然而国内对于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假定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单向的

--------------------------------------------------------------------------------

①本研究受北京交通大学十一五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课题号2005SZ007。

②theU.S.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system.SIC码是4位数字代码,前两位代码确定行业门类,第三位确定行业大类,第四位确定行业中类。

③中国证监会在总结沪深两个交易所分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借鉴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美国标准行业分类(SIC)及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的有关内容,制订了《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试行)》。《指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门类、大类两级,中类作为支持性分类参考。总体编码采用了层次编码法;类别编码采取顺序编码法:门类为单字母升序编码;大类为单字母加两位数字编码;中类为单字母加四位数字编码。

因果关系,①一些经验证据表明多元化经营和绩效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刘力,1997;朱江,1999;马洪伟和蓝海林,2001)。而苏冬蔚(2004)通过间接检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对多元化溢价现象进行解释时,发现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CampaandKedia(2002)认为如果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相关,则对多元化与绩效的OLS估计将是有偏的。因此,准确揭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首先要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

国外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基本从三个层面对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进行解释:①资源角度:拥有在行业间可以互相转换的过剩资源和能力的公司会从事多元化经营。②市场势力角度:企业多元化是因为可以获得市场势力,进而增进和最大限度提高其长远的获利能力。③问题角度: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报酬、势力和声誉,分散他们的雇佣风险。除了以上三种原因,刘力(1997)还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有其特有的动因,这些动因不是基于利润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基于社会效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

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多元化决策的研究还仅限于问题的角度,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和获得市场势力的多元化决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秦拯、陈收和邹建军(2004b)发现高度多元化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多于其他两组,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组。陈信元、吴英蕴和黄俊(2004)发现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大并且没有第二大股东有效监督的控股股东通过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转移了公司的资产,降低了公司的业绩。CampaandKedia(2002)使用工具变量消除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时指出,联立方程的估计并不容易,因为影响多元化决策的部分公司特征已经包含在以公司价值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里了。因此,全面地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将其变成可以被量化的、好的工具变量非常重要。

另外,虽然有研究显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具有内生性,但是现实的数据是否支持这一假设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因为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时,2SLS估计量反而不如OLS有效。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角度、市场势力角度和问题角度分析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在对联立方程进行2SLS估计之前,首先对多元化程度的内生性进行了Hausmantest。

另外,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分行业资料并不标准,国内的数据库公司即使提供了按行业、地区或产品划分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情况,也没有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行业编码和分类。因此,本文根据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上市公司2000-2003年间的业务活动进行了2位数行业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数据库。②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决策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样本选择、变量设计;第四部分是对数据的经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研究不足。

--------------------------------------------------------------------------------

①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探讨了多元化程度变动的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多元化程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杨林和陈传明(2005)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时也指出,要关注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因果关系的问题。

②特别感谢崔悦、盛枫、程健、李月婷、涂圣楷和陈扬扬的工作。

比较可惜,论文中的公式、字符无法粘贴到博客中,最后只把论文结论、研究不足以及参考文献贴在这儿。其实如果大家想看真正的论文,可以查看附件中的英文参考文献。而认真写过论文的人决不认为“不抄袭,就没法写论文”,因为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又有持续关注的问题,总会想出办法来研究。

4.5.对多元化程度与业绩正向关系的解释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主业增长缓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那么,以上四点能否作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正向变动的原因?

本文陆续讨论了多元化收益的三个原因:①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起内部资本市场,避开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②相对于拥有较少信息的外部投资者,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③公司多元化经营降低了未来现金流的变动,增加了公司的负债能力。从负债能力增加价值的角度来看,多元化经营增加了公司价值。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价值高的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部分解释多元化溢价,却不是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各经营单元的详细财务数据,因此不能直接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苏冬蔚(2004)试图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对多元化溢价进行解释,作者考察了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数据显示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根据JensenandMeckling(1976)的利益一致假设,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其剥削公司财富的可能性下降,从而使公司价值增加。所以,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但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抵消了部分成本。

Stein(1997)表明存在借贷限制的前提下,拥有较多信息的管理者更善于选择项目(winner-picking),其对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公司价值增加。作者强调控制权是管理者做出更优的决策的有效手段,因为它确保管理者从有盈利的项目中获得激励,并且拥有在项目间调配资源的权限。本文的数据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无疑拥有了公司控制权的经理有动力,也有能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管理层的winner-picking和其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结论及研究不足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内部成长或外部成长的方式,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经营;公司的主业增长缓慢促使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也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做好主业。

本文在探讨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时拓宽了研究假设,认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是互相影响的。为了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Hausmantest首先验证了对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OLS估计确实是有偏的,即如果不控制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我们很可能会得出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而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之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表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高,这和国内大量多元化折价的实证结果相反。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部分抵消了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的成本。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对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了多元化公司的价值。以上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2.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5.2.1.本文的研究不足

1.数据库的局限。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方法对分行业资料进行披露,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不能进行四位数行业编码,甚至不能进行两位数行业编码。而业务活动不能编码至四位,无法计算出熵分类法的总体多元化程度(DT)和相关多元化程度(DR)指标。同样因为行业编码的问题,使用LangandStulz(1994)的多元化贴现值和Berger和Ofek(1995)超额价值EV对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也会出现偏差。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的不完善影响到了对多元化指标和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

另外,本文删除了44家分行业资料披露不详尽无法进行2位数行业编码的公司,这些由于行业编码不全而被删除的样本,有可能恰恰是业绩不好的公司。由于这部分公司占总样本的4.5%,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库中没有母公司分行业和分部门的详细财务报表,无法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经验关系,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进行研究。

2.本文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获得市场势力、问题三个角度研究了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行为,然而对市场竞争程度指标的度量有一定的困难。一般认为,市场中企业的换位是反映市场竞争大小的一种重要标志。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也是度量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指标。但魏后凯(2003)目前也只能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计算出中国主要制造业行业1980年、1985年和1995年行业集中度的变化。

5.2.2.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Hausmantest验证了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业绩是相关的,但是控制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方法很多,工具变量选取的不同也会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对于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控制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完善后,对于公司业绩和多元化指标的度量会改进研究的结果,对于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吴英蕴、黄俊.2004.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青鸟系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工作论文.

[2]何浚.1998.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3]金晓斌、陈代云、路颖、联蒙珂.2002.公司特质、市场激励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经济研究.第9期.

[4]李玲、赵瑜纲.1998.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第5期.

[5]刘力.1997.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经济科学.第3期.

[6]马洪伟.2002.企业多元化与绩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7]马洪伟、蓝海林.2001.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绩效研究.南方经济.第9期.

[8]秦拯、陈收、邹建军.2004b.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学报.第1卷第2期.

[9]苏冬蔚.2004.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工作论文.

[10]魏锋、冉光和、曾国平.2004.管理股权比例、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工作论文.

[11]魏后凯.2003.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经济管理出版社.

[12]吴波、刘峰.2004.托宾Q值之有效性研究.工作论文.

[13]徐晓东、陈小悦.2003.公司治理与第一大股东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工作论文.

[14]尹义省.1999.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5]杨林和陈传明.2005.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第7期.

[16]余明桂、夏新平.2003a.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工作论文.

[17]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2005.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管理科学.第1期.

[18]朱江.1999.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经济研究.第11期.

[19]Anderson,RonaldC.,ThomasW.Bates,JohnM.Bizjak,andMichaelL.Lemmon,1998,CorporateGovernanceandFirmDiversification.WashingtonandLeeUniversity,unpublishedmanuscript.

[20]Berger,Philip,andEiliOfek,1995.Diversification’seffectonfirmvalu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7,pp39-65.

[21]Campa,José,ManuelandSimiKedia,2002.Explainingthediversificationdiscount.JournalofFinance57,1731-1762.

[22]Chung,KeeH.andStephenW.Pruitt,1994,AsimpleapproximationofTobin’sq.FinancialManagement23,70-74.

[23]Gribbin,J.D.,1976.Theconglomeratemerger,AppliedEconomics,March1976,8,19-35.

[24]Hausman,Jerry,1978,Specificationtestsinecometrics,Econometrica46,1251-1271.

[25]Jen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

[26]Lang,LarryH.P.,andRenéM.Stulz,1994.Tobin’sq,corporatediversification,andfirmperform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2,1248–1280.

[27]Lewellen,WilburG.,1971.Apurefinancialrationalefortheconglomeratemerger.JournalofFinance26,521–537.

[28]Lins,Karl,andHenriServaes,2002,IsCorporateDiversificationBeneficialinEmergingMarket?JournalofFinancialManagement,31(2):1-23.

[29]Montgomery,CynthiaA.,1994.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8(3),163-178.

[30]Rumelt,RichardP.,1974.Strategy,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DivisionofResearch,HarvardBusinessSchool,Boston.

[31]Shirley,MaryM.,andPatrickWalsh,2000,Publicvs.PrivateOwnership:TheCurrentStateoftheDebate,WorkingPaper,theWorldBank.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我国实施EVA薪酬激励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中经营管理层的激励方式较为单一,手段较为简单,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主要问题如下:

1、激励结构失调。主要是:一方面,重短期激励而轻长期激励。这主要表现在对经营者的激励形式以月工资或月薪加奖金居多,而经营者持股、年薪制、期股期权等只在很少一部分企业中得以施行,这种激励机制的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了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引起的后果是,一方面造成企业经营者对物质激励的依赖性加大,激励成本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日益缺失毕业论文提纲,企业凝聚力下降。

2、分配不公。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激励与业绩不挂钩。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绩效年薪与股权激励方面。另一方面,分配不均。有的企业经营者收人一直很低,哪怕企业经营业绩很好;相反另一些企业经理的收入却很高,但企业业绩却不一定就好。

二、EVA的含义

1、引入EVA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会计环境下,税后利润额通常被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现行的会计制度将利润作为收入与成本的差额,而损益表的费用支出项目并未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其隐含的意思是使用股权资本是免费的。因此,用会计报表中的税后利润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将造成对企业绩效状况的扭曲。事实上,只有股权资本的成本像所有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利润。世界上最好的企业都专注于资本的有效利用,专注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而对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好测度是EVA经济增加值。

2、EVA的定义

EVA(Economic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是真正的利润度量指标,它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资本(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的成本。作为公司治理和业绩评估标准,EVA是美国思腾思物咨询公司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EVA就已经在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的很多公司中得到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包括如何调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处资本成本的计算原则和软件技术近年来的较大机,人们渐渐意识到新的标准和管理模式日趋落能越来越重要,EVA作为才逐渐被人们关注。

三、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

为了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一种新的薪酬激励模式——EVA薪酬激励计划的提出有望达到这一目标。EVA既经济增加值,是指营业净利润减去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股东把资本交由经营者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能补偿其机会成本,只有当营业净利润扣除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仍有剩余,才可以认为权益资本实现了增值。其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NOPAT-TC×WACC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商誉摊销、研发费用、递延所得税、先进先出存货得利、折旧、资产租赁等得到的;TC为资本总额毕业论文提纲,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系数。EVA奖金计划是建EVA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将EVA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并从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经营者。其计算公式为:

I=EVA×X%

其中,I代表经营者当年应得的奖金收入;X%为提取比例。基础上提出了XY奖金计划,将EVA增量部分作为一个重要核指标,设定奖金等于EVA值固定比例部分与EVA增量的固例部分之和。计算公式为:

奖金额=(X×EVA)+(Y×EVA)

现代EVA薪酬激励计划的计算公式为:

奖金额=目标奖+Y(EVA-EI)。

改进后的EVA薪酬激励计划对“XY奖金作了两个重要的改进:一是引入了目标奖金的概念;二是用EVA增量代替了奖金计划中的EVA。改进后的EVA薪酬激划的优势在于:一是EVA增量可以适用于所有企业,而原始奖金计划只适用于EVA为正值的企业,改进后的EVA奖金激划有着更加广泛的适应性;二是改进后的EVA奖金激励计EVA增量为基础来计算奖金,可以增强激励作用,在股东合成本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股东创造财最终衡量标准相一致。使企业的未来增长值提高。

四、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模式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EVA本身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引入我国企业时还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但这也是正常的,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就能让这种激励模式产生应有的作用:

1.重视行业特点和企业生命周期

对处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尽管未来年份的EVA预期值是正的,但由于高昂的初期市场开拓费用势必会导致早期年份的值为负,在这种情况下,用EVA衡量业绩是不适合的。同时,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经理人对EVA的改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因此。用EVA评价体系衡量业绩指标就应充分考虑客观情况,避免有失公允。

2.注意对普通员工的激励

EVA激励模式主要是看重经理人对股东所创造的价值的大小,,这势必造成经理人和普通员工之间巨大的报酬差异,忽略了普通员工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很容易激化内部矛盾。因此,在方案设计中毕业论文提纲,要合理确定目标红利、分享比例、财富杠杆等,在效率与公平、激励与风险之间折衷权衡。

3.兼顾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使用EVA作为经理人的业绩评价指标,就很容易使经理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出现短期行为。例如,通过各种方法直接在账面上操控会计数字,通过提高收入、降低费用(推迟或不更新设备),从而提高EVA等等。这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

4.重视经理人的精神激励

EVA激励模式还是建立在经理人谋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激励。所以,企业在运用EVA激励时也必须考虑其他需求层次,确保激励的有效型和全面性。

5.营造效益最大化企业文化

引入EVA,不仅是经理人激励模式的创新,更是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宗旨,即高效运用企业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企业只有让这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才可能让EVA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只是一种薪酬制度的改革或只与经理人的利益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国顺,彭宏:EVA方法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1)。

2.张纯:我国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引进EVA激励机制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3(17)。

3.艾尔.埃巴:EVA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理论;措施

1.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在绩效管理广受关注的今天,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

1.1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

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是指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来反映个体的工作成果,并以此来评价其绩效水平。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它们与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相联系。

1.2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以度量标准来衡量各单位之间的绩效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推崇先进单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秀措施和方法,促使企业突破本组织的局限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寻找基准。

1.3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建立一套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等,以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

1.4经济增加值评价理论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 d ed,以下简称 EVA)是指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包括股本和债务等所有投入资本成本后的利润余额。①EVA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指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即为了提升绩效水平,企业应不断降低投入资本成本,并追求资本产出的最大化。

上述每种绩效评价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每种理论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该说,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式之间不是互斥的关系,它们完全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2.省公司对地市供电局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况

结合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国内外电网企业绩效评价实践来看,广东电网绩效评价体系仍存在可改进之处。

2.1部分绩效评价指标尚需完善

例如,基层供电局每年都有大量的拆旧物资,这些物资是否已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呢?其再利用的情况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仍缺乏较为直接有效的评价指标。又如,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目前资产经营考核及绩效合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内部利润总额、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经济增加值等指标,然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性差异的影响,加上各单位的资产规模、人员数量均不尽相同,因此上述指标未必能够确切反映各供电局的实际经营盈利能力。

2.2尚未形成全面的对标评价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较早引入对标管理机制,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对标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障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各单位逐月通过对标信息系统上报对标指标数据,定期统一进行对标评价,同时通过分享学习,不断推动各单位优化自身经营实践,全面提升整体电网绩效水平。

2.3目前绩效评价体系偏重考核完成结果,较少评价工作过程及质量

例如,技改投资计划准确率指标,虽然地市供电局大多能够在年内完成投资计划目标,然而如果项目结算过于集中在年末,则不仅容易造成省公司的资金压力,也会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考核周期来看,目前的考核评价均以年度作为考核周期。从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出发,单纯以年度为考核周期并非最优选择。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全年投资计划目标可以完成,但是其完成的过程可能未必是最合理的。

2.4绩效评价沟通及分析机制尚不健全

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评价,而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事前预测、事中分析沟通及调整的机制似乎并不健全。国家电网公司在完成年度目标的过程中,定期通报各单位的各项完成情况,组织各单位开展分析沟通、分享经验;并针对定期对标的统计结果,进行预测分析,适当调整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及所下达的预算等指标,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在这方面,广东电网现有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3.对广东电网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突出电网“安全、质量、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企业的有效措施。以下在借鉴先进绩效评价理论及国内外电网企业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评价周期及绩效沟通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点思路。

3.1从EVA理念出发,完善资产经营相关绩效评价指标

EVA 理论不仅关注企业产出,还注重控制经营成本;不仅评价经济效益的现状,还关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增长能力。由于供电分公司不可对外融资,本文从“经济效益”、“资产效率”、“发展能力”、“成本控制”及“基础管理”等五个方面对 EVA的资产经营效率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产经营相关绩效评价指标。

3.1.1经济效益方面

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在经济效益方面对EVA 的分解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利润总额等。然而,上述指标都是依据调整后的利润总额等数据计算得来,这可能难以反映各单位实际盈利能力,也不便于将各单位进行横向对标分析。从国内外电力企业的成熟经验来看,人均贡献毛益(人均贡献毛益 =(销售收入 - 变电成本)/ 职工人数)可以作为参考指标。该指标既考虑了企业的收入成本比率,也评价了企业人均劳动效率。本文建议增设人均贡献毛益评价指标,以反映各单位经营效益水平。

原有指标: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利润总额

建议增设指标:人均贡献毛益

3.1.2资产效率方面

一般来说,如果每万元电网资产所带来的电力销售收入越高,则可以反映该资产所满足社会的电力需求越多,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考虑到地区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电网企业效益的影响及电网建设的适度超前特性,对于万元资产销售收入,可以考虑采取各单位近三年的平均值来进行评价。

原有指标:售电量、线损率

建议增设指标:万元资产售电收入(三年平均值)

3.1.3发展能力方面

本文认为,能够较直接地对比各单位发展及增长能力,同时又便于统计的财务评价指标可以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投资电量增长比。

原有指标:内部 EVA

建议增设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投资电量增长比

3.1.4成本控制方面

现有成本控制方面的评价指标仍可进一步精细化。例如,电网企业每年支出的资产维护费数以亿计,但是,这些维护费的合理性如何?各供电分公司每单位资产维护费是否偏高?又如,每年大量的电能表轮换,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浪费?现有的指标均没有直接分析评价。本文建议以万元资产维护费作为评价指标。

原有指标:购电单位成本、供电单位成本

建议增设指标:万元固定资产维护费=(修理费 + 材料费)/ 固定资产总额

3.1.5基础管理方面

目前各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拆旧及闲置物资,为了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本文建议,增设拆旧物资利用率③,以便对比评价各单位闲置物资的再使用情况,敦促各单位降本增效。

又如,对于应收电费余额,目前采用的是年度目标值考核,但是,部分单位可能会出现前三季度电费回收率较低,第四季度回收率高涨的情况,这不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本文建议增设月度、季度电费回收率指标,并设定月度、季度完成值,对各单位每月、每季度电费回收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年度综合考核。

原有指标: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应收电费余额、资金计划准确率、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完成率、投资计划准确率

建议增设指标:拆旧物资利用率、月度(季度)电费回收率

建议变更指标: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完成率

3.2建立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将对标得分纳入各单位考核结果

为了更好地促使各单位突破管理封闭,推动其积极改进绩效,建议借鉴标杆管理理论及国网公司的成熟经验,引入内部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建立内部对标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企业的绩效评价应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与创新等四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上述四个维度可以演化为资产经营、营销服务、安全管理、电网运行可靠性、人力资源结构等五个方面。本文建议对地市供电局的对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置如下:

3.2.1资产经营类对标评价指标:(1)万元固定资产维护费;(2)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完成率;(3)拆旧物资利用率;(4)供电单位成本;(5)人均贡献毛益;(6)每年度电网基建计划完成率;(7)资金计划准确率。

3.2.2营销服务类对标评价指标:(1)市场营销类指标,包括季度电费回收率、电网用电负荷率、应收用户电费余额占应收用户电费比例;(2)供电质量类指标,包括综合电压合格率、用户平均停电次数、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3.2.3安全管理类对标评价指标:(1)人身伤亡事故次数;(2)恶性误操作事故次数;(3)有关人员责任重特大电网、设备事故次数;(4)一般事故次数;(5)电网事故次数;(6)设备事故次数。

3.2.4电网运行类对标评价指标:(1)电网调度类指标,包括日均负荷预测准确率、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2) 线损率;(3)分别针对 500KV、220KV、110KV 三个电压等级电网系统中的架空线路、变压器、断路器及母线等四类资产,设置强迫停运率、非计划停运率、非计划停运时间、计划停运率、计划停运时间及跳闸率等六个评价指标。

3.2.5人力资源类对标评价指标:(1)全员培训率;(2)全员培训合格率;(3)高级技能人才比例。

其次,定期公布各单位对标指标的完成值,然后将各单位的月度、半年度和年度指标完成值进行比对,形成排名并按每个指标值所在名次赋予一定的分数,并将对标评价得分作为各基层单位年度考核得分的一部分,促进各单位不断争优创先;同时通过标杆的模范及带动作用,提升整体绩效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升技术与服务水平,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进而实现客户与企业双赢。然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应该有一个更加符合电网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来作保障。进一步完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整体电网绩效水平,已成为电网企业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黎莫林.平衡计分卡在深圳供电局绩效管理中的设计与实施[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鲁晓敏.基于EVA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

2009-4-5 21:17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4719次

大三的学年论文,就要个题目和提纲,想到的或者有的留下QQ,我加你,答案满意的另外加分悬赏,谢谢!问题补充:

诶。。也别留下QQ了,不然估计没人留,就直接发在这里吧。。

提纲呢?我还想要个提纲。。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09-4-5 21:22 满意回答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2007年修订)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既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必要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务必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提供的论文题目可作为学生直接选题。

一、总体要求

1、题目要明确、精炼,语句通顺且相对完整,选题不要太泛、过广。

2、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

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

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

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二、理论性论文具体要求

原则上不鼓励写纯理论性的论文。如选择了写该类论文,要注意:

1、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如某一理论的修正、某一方法的改进、某些学术观点的系统整合、某些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解析等。

3、一般应有案例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用性论文具体要求

鼓励写作该类论文,要注意:

1、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2、研究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3、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

4、要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措施或对策等。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1 提高我国广告业设计水平的对策思考

2 论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机制建设

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探索

4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干思考

5 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灵活应用

6 体验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7 论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8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9 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研究

10 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

11 因特网数据中心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

12 “壳”资源重组有关问题的研究

13 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14 我国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论我国企业如何正确选择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16 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策略研究

17 论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8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19 某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析

20 论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21 论现代企业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22 现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3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成功的营销战略

24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5 论我国零售物流企业如何迎接国际化挑战

26 中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27 论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28 论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29 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

30 某集团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

31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论汽车制造业的品牌经营策略

33 创业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34 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5 体育服务器材市场渠道管理研究

36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37 教育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8 国企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39 某地区家政服务业市场分析

40 论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设计

41 论广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42 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营销管理

43 论建筑工程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

44 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

45 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管理

46 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47 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8 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49 需求个性化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50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51 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环保意识

52 论投资活动中的造价管理

53 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分析

5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55 论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6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57 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8 论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9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60 某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

61 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2 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63 某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64 论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65 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

66 中国外资利用的状况分析及合理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67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68 新环境下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

69 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70 论银行如何加强对民企放贷款的管理

70 某企业总经销制方案设计

71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

72 经济转型阶段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 73 国有大中型企业薪酬机制研究

74 论新的资质就位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75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76 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77 对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78 税务的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研究

79 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

80 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81 论企业如何创建名牌

82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83 税收征管的制度因素分析

84 论市场经济下的我国财政职能转变

85 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

86 论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活力再造

87 我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88 论我国轿车制造企业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89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现状分析

90 试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91 企业重大事故预防机制研究

92 论房地产企业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93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94 论金融风险管理

95 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96 论我国保险企业的诚信经营

97 企业投资决策机制研究

98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

99 论我国增值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100 企业战略并购行为研究

101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02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103 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104 国有企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105 论烟草行业的创新发展

106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107 关于中国保险市场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思考

108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109 国有企业要走创新之路

110 税收征收成本分析

111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分析

112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113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供需矛盾分析

114 企业cis的导入研究

115 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探索

116 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17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评析

118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119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途径分析

120 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 121 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研究

122 中国商品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123 论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管理

124 论现行增值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125 税务机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126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27 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

128 论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品牌

129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130 论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31 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132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构想

133 国有大型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34 现代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 135 小型配套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36 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机制研究 137 住宅产业现代化研究

138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139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40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41 论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

142 基于消费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143 长寿企业的成功秘诀探析 144 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第7篇

摘要:基于银行业治理问题缺乏经验性的研究,文章采用了14家国内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到2011年的数据,通过对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建立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经营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银行绩效的提升除了改善治理结构外,增加网点数量、扩大市场份额也有重要作用。最后,论文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董事会性质;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02907

公司治理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但是关于中国上市银行这方面问题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实证研究还很少。上市银行与一般上市公司有显著的不同,比如负债比例高、不透明的资产交易以及管制严格等,这就使得对一般上市公司的治理研究结论不能简单套用在银行业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经验研究都剔除了银行业的样本数据。因此,为使研究文献更加丰富,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研究十分必要。

笔者主要对银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一系列模型,首先找出影响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将董事会独立性对企业绩效进行回归,以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考虑因素的内生性影响,我们建立了包含这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探讨中国上市银行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研究显示,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质,影响银行董事会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是股权结构的制衡能力和上市银行的实际控制人的性质。银行股权结构制衡能力越强,董事会越独立,并且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有助于治理结构的改善。在关于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绩效间关系方面,研究发现尽管董事会独立性对业绩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是相比银行网点数量等因素,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一、董事会独立性与经营绩效

公司理论认为,公司经营者与公司股东之间存在着成本,这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董事会功能的强化可降低成本。Fama的研究发现,董事会在监督公司经营者方面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

和Jensen的研究认为,在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比例独立董事,能够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他们认为,独立董事一旦被授权选拔、监督、奖惩公司的管理层,就能够以此来减轻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两者利益趋向一致。在声誉机制的约束下,和公司没有关联的独立董事因其更高的客观性而更能有效地行使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从而降低公司所面临的成本。除了在监督管理层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外,独立董事由于有专业背景和广大资源关系网,还能够帮助董事会提高决策的质量,有效促进公司业绩提升

第8篇

关键词:科技企业 提质增效 资产 成本 研发

2016年初,全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在目前我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应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围绕提质增效升级,积极投身新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本论文结合高科技型央企A集团公司的经营数据,选取了四个对标企业,通过分析A集团公司和对标企业的经营数据差异,旨在探讨科技型国有企业提质增的效途径。

一、高科技型央企A集团公司现状

A集团公司是以某部直属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应用、电子技术研究及服务等。2015年,A集团公司以优异成绩首次跨入了世界500强行列,增强国际了知名度,更是不懈履行大国重器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表现。

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集团公司与500强的顶级企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新常态下,集团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更大困难和挑战,只有通过提质增效不断推进发展,才能确保集团公司实力地位的提升,才能更好履行历史使命和大国重器的责任。

二、对标企业的选取及数据分析

(一)对标企业选取原则

本文选取对标企业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特性,几个目标企业均为高科技领域行业,和A集团发展领域相同;二是企业所处地域因素,目标企业中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减少了因经济环境、市场现状、财税政策等因素对财务数据造成的影响;三是企业发展速度,目标企业中有一家公司在世界500强的排名和A集团相仿,对集团公司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二)对标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数据从各企业官网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摘取,主要从经营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经营效率指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数据提取。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高科技企业的几个明显特点。

1、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较高

对标企业整体营业利润率水平高,突显了科技型企业产品经济附加值较大的特点,A集团营业利率水平在对标企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集团公司成本控制能力较弱。但净利润水平在对标企业中处于中等,说明A集团营收规模对期间费用的覆盖情况理想,也说明了集团公司对费用控制严格,保证了利润的稳定性。

2、资产周转较快,资本结构良好

对标企业整体资产周转情况较好,流动资产占比高,说明科技型企业多为轻资产运营,收入和盈利不依赖于大量固定的资产投入。A集团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66.63%,在目标企业中处于较好水平,但资产周转率为0.75次,在目标企业中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说明说明A集团在资产结构和资产利用率上还有可以优化的方向和空间。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较好

对标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都比较充裕,实际上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处在以技术风险为主的高风险经营环境中,运营上都存在研发新技术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和内部创造现金流不确定性大、外部融资能力不足的矛盾。面对巨大的现金支用需求,加强资金运作效率的管理水平,避免企业陷入发展的窘境显得尤为重要。A集团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经营活动现金流占销售收入比的情况在对标企业中处于偏低的水平,因此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现金的保障。

4、注重研发投入(R&D)

对标企业整体注重研发投入,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的提高能够使产品差异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效益。从宏观层面看,技术创新的提高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改造企业才能够长久生存,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不断寻求发展的机会。A集团201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为2.66%,在目标企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三、提质增效途径探索

从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看,A集团基本具备了高科技行业的财务数据特点及优势,但在不少指标上c对标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集团公司应该从加强成本管控提升营业利润率水平、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集体现金流管理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几个方面来探索提质增效的具体路径。

(一)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聚焦需求,围绕创造客户价值目标,统筹构建基于产品平台的创新、设计、制造、测试、评估、信息化、服务保障等核心能力单元。实现全集团资产状态清晰明了,成本核算主体明确,创新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机制,提高固定资产的效用和效率。

(二)推进成本费用精益管理

加强设计师队伍成本意识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目标成本管控,确保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探索在全集团推广科研项目测算、预算管理模式,实行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数据库,为决策提供支持。

(三)注重经营现金流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加强资金计划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大额资金支出管理,降低资金风险,实现全级次资金归集和使用。根据资金运转状况,持续改进月度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及时监控资金使用状况,强化现金流量预测,确保资金使用有序、可控。同时,积极研究短融、承兑、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等新的筹资方式,适时筹措资金,科研生产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的第一动力。A集团作为科技型企业,要履行集团国之重器的使命,必须将技术能力和科技推动发展放在第一位。集团公司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团成立跨越式技术、前瞻性技术、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集团可持续发展,影响核心竞争力,影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上述领域相关技术,以集团为主导,用研发基金投入,组织集团层面的攻关。同时需要紧扣应用牵引,加强核心技术研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从供给侧创造新市场,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张静茹.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邹琪.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盈利绩效的影响[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第9篇

论文摘要:离管激助影响高骨的行为,从而可能引起续效提高的内在关系.上市公司薪金漱动因素及股权激励因素与绩效的相关爪数,说明随若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动与股权数动的不断增强,均对会司经营蜻效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影响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改进机制。

一、目前上市公司薪金激励的特征

本文分别采用董事长与总经理前三名薪金的均值作为相应变量来考察。对于相关性研究,还要考虑去除规模影响因素,即对前述变量取对数。由于上市公司关于年薪方面的信息公布较晚,其信息虽不够全面。但了解近年上市公司的薪金激励变动情况,便选取了2002年一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励的资料,(最少一年2002年的样本数为825家),来计算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前三名薪金的均值作为年薪激励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与标准差,其结果详见下表所示。

从表中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和市场行为的不断规范,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越来越大,样本量也随之越来越多。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披露董事长与总经理前三名薪金的达到1036家之多;从最大、最小值来看,有部分企业由于绩效或其它的问题,对高管给出了零薪金。也有公司在2001年给出I. 22E+D9元的巨额年薪;从均值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年薪稳步增加;从标准差来看,不同上市公司给出的年薪差别巨大,到2004年底达到376900元的程度。另外,为了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励因素与绩效的相关关系,本文对第一部分的薪金资料进行对数化处理之后,附上同年ROA的资料,计算了上市公司薪金激励因素与绩效的相关系数,其相关系数与双尾显著性检验结果详见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励因素与绩效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不是很高,基本上在。. 09--0. 16之间。一直保持S啥值小于。O1的显著性程度,说明上市公司薪金激励因素与绩效的一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从年度上看出,相关系数从2002到2D03年,出现增大倾向。说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励不断增强,对绩效影响程度变大。相关系数从2003一 2004变小。说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薪金激励不断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对绩效影响程度有限。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引人股份组成的因素来验证其对绩效的影。

二、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演进分析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是指在经营者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一种基于股权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员工以其持有的股权与公司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并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了了解近年上市公司的薪金激励变动情况,本文选取我国200。年一2D04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资料,最少一年(2oD。年)的样本数为sol家,计算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股票按当年市值折算成货币的均值作为年薪激励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与标准差,其结果详见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年报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越来越大,样本量也随之越来越多。截至2004年底,披露股权激励的有效上市公司数达到1244家之多;从最大、最小值来看,有的上市公司对高管给出了零薪金。最大值在2001年有小幅下降之后快速上升,至2004年达到1325682元之巨。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越来越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均值来看:2000^-2003年四年间,股权激励均值不断下降,至2003年平均值降到1947. 039元的低谷但是到2004年股权激励均值突飞猛进,升至4199. 4}7,竟然比2003年上升了113. 1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在实际采用过程中,不断适应市场,调整自己。从标准差来看,不同上市公司给出的年薪差别巨大,尤其于2000和2004年最为突出,另外三年值之所以较小,可能与这三年整个市场大部分都在降低股权激励有关。为了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因素与绩效的相关关系,本文对第一部分折算成“货币的均值”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数化处理(函数为Y一!n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非农化”经营 管理层激励 政府扶持

一、引言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剖析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国内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文献日益丰富,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绩效低于我国A股市场总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年均绩效呈递增趋势(林乐芬,2004;孟令杰和丁竹2005)。影响我国农业上市绩效因素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企业股权结构、“非农”化经营、管理层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四个方面。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并对农业上市公司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展望。

二、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 一 )股权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权的安排,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经营业绩。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控股,股权结构过度集中(许彪等,2003)。学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得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1)有害论。许彪等(2003)认为,在国有农业上市公司中,由于国家控股且股权过渡集中,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资源配置功能弱化,同时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致使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和同股不同责,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刘子旭等(2010)通过对我国4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价值有正面影响,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任海云等(2010)的研究发现,在剔除政策优惠前后,农业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法人股比例和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则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不仅在国有农业上市公司中存在股权结构畸形现象,在民营农业上市公司中,也同样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控股股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司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了控股股东治理的职能(李斌宁,2009)。(2)有益论。王怀明和杨贞艳(2004)通过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国有股比例呈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呈正相关。(3)非线性关系论。赵昶(2008)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普遍存在一个“倒U”的非线性关系,并且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在成长阶段,农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是一个“倒U”关系;处于成熟阶段的公司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则是“U”型关系。

( 二 )“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那就是“非农化”经营现象,也叫“背农”现象,即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改变了行业属性,或者是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产业以实现产业转型(徐州红,2003)。(1)“非农”化经营的原因。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于“非农”化经营,主要有产业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两方面的原因(彭熠等,2007):从产业层面看,由于一些“天然因素”,以及我国在政策上对农业长期“抽血”和投入不足(马晓河,2004),导致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同时,由于传统农业属低效产业,投入周期长,利润率低,驱使农业上市公司向那些见效快、收益率高的非农行业扩张(张国艳,2006),因此,“非农”化经营是资本的逐利性本能所致(郭巧莉,2009);从企业层面看,农业上市公司大多规模偏小、流通市值较低,比较易发生资产重组和主业转型。另外,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借助农业这一“壳资源”实现企业上市的目的,并获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实际业务却不在农业。(2)“非农”化经营的影响。“非农”化经营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是农业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分为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两种,在未完全背离农业的情况下,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的程度可以通过其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来衡量(彭熠等,2007)。理论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多元化经营能够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市场,从而分散经营风险,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及其他运营成本。熊风华和彭珏(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企业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收益率标准差系数正相关,即现阶段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会降低公司绩效,并加大经营风险。因此,非农化经营从整体上降低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彭熠,黄祖辉,邵桂荣,2007)。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产生的原因,以及“非农化”经营给农业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加强管理。政府应该着力改善农业投资经营环境,加强制度创新,引导农业上市公司专注于农业(彭熠,黄祖辉,邵桂荣,2007);而农业上市公司则应当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实施与主业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尽量避免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减少对高风险行业的投资,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王娟,2010)。

( 三 )管理层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管理层激励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很多学者发现管理层激励强度与公司盈利是显著正相关的。Joscow、Rose&Shepard(1993),Mehren(1995),Hall & Liebman(1998)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报酬激励是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动力,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性。那么,在我国的农业上市企业中,管理层激励机制存在哪些特点?农业企业对高管的激励如何影响企业绩效?(1)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特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幅度相对较低,同时,高管团队的持股比例也较低(彭熠,2006;2009)。刘子旭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公司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而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数量普遍偏低,2006年至2008年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中有37.5%的高管人员没有持有公司股份,所有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总量只占该类上市公司总股数的1%。可见,通过高管持股来激励经营者的措施在农业类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2)管理层激励不足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管理层激励不够可能是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彭熠(2006;2009)通过实证研究讨论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强度与企业绩效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使得管理层缺乏与公司盈利的联结机制,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提升企业综合经营绩效的动力,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的增长。但也有与此不完全一致的观点。冷建飞(2007)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数据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的激励效应和背离效应同时存在,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倒U型关系,充分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激励效应起主要作用,提高管理层收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超过某一临界点以后,背离效应占居了主要地位,管理层收入与企业盈利呈负相关。(3)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不足的成因。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强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上市公司大多由国家控股,而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制定又大多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因此,管理层薪酬决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匹配程度不高(彭熠2006)。鉴于此,农业上市公司要想充分发挥管理层收入的激励效应,就应该完善适合农业上市公司的收入激励机制,拓展管理层收入的形式,鼓励和增加管理层持股,以实现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高速增长(冷建飞2007)。

( 四 )政府扶持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基于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国家对农业上市公司实施了较强的补贴扶持政策,这种补贴优惠政策对于农业上市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的税收优惠、税收返还以及财政补贴等三种方式(陈晓和李静,2001)。(1)政府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动机。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本地区的农业上市公司予以扶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农业企业因其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中央政府于2001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论断,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必然要加大对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而经济上的原因则是基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驱动,其目的在于抑制本地区的资金外流,同时将其他地区的资金吸引到本地区。(2)政府扶持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在我国,政府补贴占农业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在给予农业企业补贴的同时通常是有附加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帮助农民增收等,而政府的这些带有公益性的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化目标有时是相冲突的;另一方面,由于来自政府的补贴收入缺少长期性、稳定性和增长性,使得企业运转的基础缺乏稳定性,从而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削弱(沈晓明,2002)。同时,由于政策扶持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短期内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企业对政策形成强烈的依赖,而忽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因此不利于农业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汤新华,2003)。邹彩芬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产出无明显效应,而直接财政补贴政策的副作用是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寻租及偷懒行为。并且,由于国家目前的财税补贴政策直接形成农业上市公司利润,这表面虽然抬高了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但并未对农业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绩效的改善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反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如对农业上市公司主业成长、未来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彭熠,2006)。如果对剔除政策优惠前后进行比较,会发现公司业绩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任海云等,2009)。而冷建飞和王凯(2007)运用农业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税收补贴和收入补贴两种手段的影响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中税收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显著,而收入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不显著;税收补贴与收入补贴有助于增加农业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但对农业上市公司提高长期的竞争能力不利,从长期看会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政府的扶持政策本身也是缺乏效率的。林万龙等(2004)通过对2000年至2002年农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并没有直接带来政策所期望的农业相关产出的增长,对当地农产品原料产销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股权结构、“非农”化经营、管理层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的补贴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在股权结构方面,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结构畸形、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控股股东治理的职能,弱化了资源配置的能力;在经营战略方面,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上市公司都存在“非农”性的多元化经营行为,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则存在着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强度不够的问题(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强度都比较弱);而在政策扶持方面,由于各级政府给予农业上市公司的税收优惠、税收返还以及财政补贴使得农业上市公司业绩对政策扶持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寻租及偷懒行为,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偏低。但是,现有文献的研究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对于农业企业的属性探讨不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性研究比较缺乏;对于农业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细分不够,基本上是在“大农业”的层面上进行笼统性的研究。农业可以细分为农、林、畜、牧、渔等几个子行业,由于不同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向所涉及的农业子行业不同,其生产要素和产品属性是有差异的,进而他们的生产经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应该也是不同的,但是现有文献缺乏这种细分性的研究。以上这些方面可以成为今后农业企业的研究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乐芬:《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8期。

[2]孟令杰、丁竹:《基于DEA的农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李斌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4]许彪、侯丽薇、周建忠、黄海:《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证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王怀明、杨贞艳:《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刘子旭、耿晓媛:《农业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

[7]赵昶:《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任海云、王博文、赵伟伟:《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4期。

[9]徐州红:《从“非农现象”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第1期。

[10]彭熠、黄祖辉、邵桂荣:《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0期。

[11]马晓河:《农村公共设施应由谁承担· 》,《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8期。

[12]郭巧莉:《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文献综述》,《北方经济》2009年第12期。

[13]彭熠:《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

[14]彭熠、邵桂荣:《管理者报酬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15]冷建飞:《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赢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刘子旭、耿晓媛:《农业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

[17]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18]沈晓明:《论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市场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的冲突》,《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

[19]汤新华:《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0]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21]邹彩芬、许家林、王雅鹏:《政府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22]任海云、李丽、王博文:《剔除政策优惠前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23]Hamid Mehran.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ownership,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

第1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绿色转型;经营绩效

1引言

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占河南省工业增加值12.5%的煤炭行业实施绿色化转型战略,对于河南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按期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知网、SpiScholar学术资源在线等中外数据库中可以查阅到的文献来看,以煤炭行业绿色转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河南省煤炭上市企业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例,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实证分析环保设备投入、绿色技术投入对煤炭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探讨煤炭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同时为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文献回顾

2.1环保设备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

支持企业环保设备投入与经营绩效负相关的观点:Erdiaw-Kwasie等(2016)认为,企业环保设备投入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利润等[1]。王鹏和张婕(2016)以2009-2013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回归检验方法得出,企业环保投资与财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2]。持相反观点的Siegel(2010)认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行为能够加强绿色技术的应用,强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使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杨霞等(2017)以我国农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得出:所选取的上市企业环保投入对企业经营方面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

2.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绿色技术投入对经营绩效大多为正向影响:Ki-HoonLee和ByungMin(2015)用10年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绿色技术投入能带来绩效的提升,帮助企业提高市场价值[5]。姚西龙等(2015)使用了全国各省市的企业绿色转型程度数据,表明了企业增加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的转型行为,更能有效提高其经营绩效指标[6]。车亮亮等(2016)选取典型煤炭上市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剖析。结果显示,该企业实施的措施中绿色技术投入能显著提升企业生产能力[7]。

3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主要包含4个方面:案例样本与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测量、研究假设以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3.1案例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河南省2010-2019年煤炭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选取的案例企业分别为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选取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创新数据来源于企业定期报告及环境报告,运用Excel进行手工整理;其他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国泰安数据库。文中相关数据采用Stata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检验。

3.2变量设置与测量

本文的变量在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分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3个部分。详细的变量介绍如下。

3.2.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主要是测度企业经营绩效。大多数文献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主要分为2种:一是财务指标,如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二是非财务指标,营运指标如人均销售收入、能源节能减排效率和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等。本文主要选取营运指标下的人均销售收入来得出绿色投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为:PCI=总销售收入/总职工人数。

3.2.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包括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现有文献对于环保投资额的衡量主要来源于环境报告中列出的企业与环保投入相关支出明确的数据的总和数(李虹等,2016)[8]。另外一种主要取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在建工程”“管理费用”等相关科目的明细额(胡珺等,2017)[9]。本文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相关明细科目的数据作为环保投资额。以企业环保投入总额占年末总资产比例作为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变量(EPI)。公式表示为:EPI=环保设备投入总额/年末总资产。相关明细科目主要选取“专项储备”中的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绿化费等。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采用绿色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作为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变量(GTI)。公式表示为:GTI=绿色R&D支出/营业收入。

3.2.3控制变量

关于控制变量的选择,首先从企业特征角度考虑,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了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性质(State)作为控制变量(黄涵悦,2016)[10]。其次,借鉴范宝学等(2019)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11],本文在经营状况方面控制了盈利能力(ROA)、现金持有水平(Cash)和企业成长性(Growth)等对企业解释变量的影响。其中,为控制企业性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对解释变量的影响和不同年份的可能差异,在控制变量中加入了企业性质(State)和年度变量(Year)。同时,为控制公司治理方面,本文还引入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OC)和股权制衡度(Z)。所有变量定义如下:人均销售收入属于被解释变量,代码为PCI,度量方式为总销售收入/总职工人数;环保项目投入属于解释变量,代码为EPI,度量方式为环保设备投入总额/资本存量;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属于解释变量,代码为GTI,度量方式为绿色R&D支出/营业收入;企业规模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Size,度量方式为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性质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State,度量方式为虚拟变量,国有控股企业为1,其他企业为0;盈利能力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ROA,度量方式为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现金持有水平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Cash,度量方式为货币资金/总资产;企业成长性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Growth,度量方式为(当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股权集中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OC,度量方式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企业总股本;股权制衡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Z,度量方式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第二大股东持股数量;年度属于控制变量,代码为Year,度量方式为虚拟变量,10个年度,产生9个虚拟变量。

3.3研究假设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目前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传统观念认为,煤炭企业承担绿色化投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经营绩效水平。但事实上,绿色化投入的承担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如赢得社会信誉、获得政府的支持等。对此,研究引入企业内部变化和外部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影响变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煤炭企业绿色化转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3.4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提出的假设1和2,构建如下2个回归模型。

4实证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整理后的样本数据的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值和方差等信息,对样本数据呈现出的相关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为回归部分作准备。

4.1.1环保设备投入规模(EPI)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从总体统计数据值与每年的数据值来看差距较小。全样本环保设备投入的均值为0.017,可以看出煤炭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处于较低水平。从每年子样本统计值来看,环保设备投入额最大值为6.25%与最小值0.13%差异较大,表明煤炭企业之间的环保设备投入(EPI)的差异较大。

4.1.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从各个年份的数据值可以看出,煤炭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平均水平较低。从总的数据值中可以得到绿色技术投入均值为1.10%,中位数为0.81%,表明部分样本煤炭企业的绿色技术投入(GTI)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而且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最小值为0.0014%,最大值为4.13%,表明煤炭企业之间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存在较大差距。

4.1.3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3所示,对于控制变量,对数处理后的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3.68,说明样本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大;盈利能力(ROA)的均值为0.10,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较大,说明所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低,且盈利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人均销售收入(PCI)的最大值为155.59,最小值为8.75,表明样本煤炭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50.46%,股权制衡度(Z)为31.39,表明煤炭企业的股权相对集中。

4.2回归分析

本文将经营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企业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研究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

4.2.1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回归分析

由表4可得,模型一的R2为0.7202,说明模型一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回归方程显著。企业环保设备投入(EPI)的系数为4.6530,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环保设备投入(EPI)对经营绩效(PC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通过检验,证明假设1成立。

4.2.2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回归分析

由表5可得,模型二的R2为0.7167,说明模型二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回归方程显著。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的系数为4.4233,且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对经营绩效(PC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2通过检验,证明假设2成立。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与环保设备投入(EPI)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对大企业来说绿色投入受社会关系影响较大,会比较偏向于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学者胡海玲(2018)研究指出,行业的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更强[12]。企业成长性(Growth)与环保设备投入(EPI)和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发展能力越强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绿色化投入,由于发展能力好的公司,其资产状况较好,良好的资产能力是进行绿色化投入的基础。

4.3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范宝学等(2019)的衡量方法,采用变换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环保设备投入强度(EIS)代替环保设备投入规模(EPI)来表示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公式表示为:EIS=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总额/营业总成本。用绿色研发投入强度(GIS)来代替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GTI)。将变量EPI换为EIS、GTI换为GIS后,模型一中EIS的系数为1.722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环保设备投入对经营绩效呈正相关,与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模型二中GIS的系数为6.4597,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绿色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与回归结论一致。综上,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前文的结论一致,说明本研究的结论稳健性较强。由此可见,本文的假设H1和H2均成立。

5煤炭企业绿色转型优化路径分析

5.1加大研发力度,注重绿色技术投入

煤炭企业要在当今环境下找到符合自己发展的高效途径,必须向技术发展靠拢。从本文选取的案例企业中可以看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一方面,推动从煤炭生产环节、洗选加工环节到煤炭消费环节的变革,运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措施,实现煤炭清洁化和低碳化。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延伸,增加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建立生态矿山,大力推行绿色开采理念,创建开采方式的科学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2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环保设备投入结构

煤炭企业应客观看待由于前期环保设备与绿色技术投入占用企业资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的环保投入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境管理制度,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在优化环保投入结构方面,企业应积极进行环保设备投入和绿色技术研发。同时,将环保投入的重心放在前期预防上,可以减少后期处理污染物所发生的支出,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环保成本。

5.3完善法律法规,重视环境信息披露

第12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Bsc(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含了财务指标,又包含了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创新和学习的业务指标。

一、基于BSC绩效评估方法的提出及完善

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Kaplan)、大卫•诺顿(David P•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文章中阐述了平衡计分卡可以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全新的测评,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他们在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把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使得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框架更加的完善。

为了克服西方绩效评价模型的不足,国内学者对西方的绩效评价模型以及方法进行了整合。杨成炎(2006)在评价EVA和BSC的优缺点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整合。以BSC为载体,以EVA为导向,将BSC在企业长期战略中的作用和EVA评价系统的导向作用相结合,构建新的BSC体系。乔均、祁晓荔和储俊松(2006)以江苏网通为例,对BSC法作了实践检验分析,修正了BSC评价模型,提高了该模型BSC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基于BSC企业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BSC是一个战略实施机制,它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最指标联系起来,能使企业战略有效地实施。

1.财务指标: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这一类的问题。告诉企业管理者他们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财务指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现金流量、收入增长、项目效益、毛利率、回款率、税后净利润、净现值等。

2.客户指标:其目标是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平衡计分卡要求管理者把为顾客服务的声明转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反映真正与顾客相关的因素。其中客户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程度、客户保持程度、新客户的获得、市场份额等。

3.内部流程指标:其目标是解决“我们必须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管理者需要关注这些使公司能满足顾客需要的关键的内部经营活动。指标主要有:产品合格率、产品可靠性、生产成本、订货及交货时间等。

4.创新与学习指标:其目标是解决“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公司才能发展壮大,从而增加股东价值。这些指标主要有:员工培训参加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

三、平衡记分卡的优点

1.从实质上看,平衡记分卡首先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其次才是业绩评价系统。它以一种深刻而一致的方法描述了战略在公司各个层面的具体体现,从而具有独特的贡献和意义,在开发战略记分卡之前,管理人员缺乏一套被普遍接受的、用来描述战略的框架,而无法描述的东西是难实施的。因此,这种通过战略图和记分卡来描述战略的简单方法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从指标内容上看,实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以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为主。另一方面,财务指标主要是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忽视了对外部环境(如客户、市场)的分析。BSC则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它通过4个方面的内容,做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财务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的平衡。

3.从业绩评价来看,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财务指标描述的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通过平衡记分卡的4个方面内容,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和控制公司及其内容各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业绩而对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

四、平衡记分卡的不足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韦恩指出:“多少年来,人事管理专家一直在煞费苦心地寻找一种‘完美无缺’的绩效评估方法,似乎这样的方法是万灵丹,它能医好组织的绩效系统所患的种种顽疾,不幸的是这样的方法并不存在……”因此,平衡记分卡也不例外。

1.BSC部分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如客户指标中的客户满意程度和客户保持程度如何量化,再如员工的学习与发展指标,要求员工每月读几本书又每月参加几次培训,但这样量化的意义何在。

2.权重分配问题。要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就必然要综合考虑上述四个层面的因素,这就涉及到一个权重分配问题。更使问题复杂的是,不但要在不同层面之间分配权重,而且要在同一层面的不同指标之间分配权重。不同的层面及同一层面的不同指标分配的权重不同,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五、结语

平衡计分卡是一项全新的公司战略管理系统。尽管BSC还处于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在更广泛和较长时间的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完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不断得到改善。BSC在实践中将会大有作为,必将使许多企业能够迅速转型为以战略为核心的高绩效组织。

参考文献:

[1]叶盛,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系统的新发展〔J〕,财会通讯,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