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兴趣论文

体育兴趣论文

时间:2022-04-04 05:04:49

体育兴趣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技体育;女大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某种事物或获得某种技能与知识以后,兴奋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使其产生继续探求欲望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同情感密切联系,能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愉快地从事某种知识的学习或某种活动的参与.兴趣产生以后会诱发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参与和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会使主体逐渐在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定型,这种定型的不断完善就会使主体在神经高级中枢中形成主动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思想动因.从兴趣的产生到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只有主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以后,才能诱发主体的思想动因,使主体形成自觉参与或学习某种事物的行为习惯.体育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产生的浓厚程度取决于主体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个体的个性差异密切相关,特别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进入青春成熟期,身体各方面已达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变化,性格上变得爱美喜静、腼腆怕羞等等,对体育活动明显地降低了兴趣;特别是那些体育活动体验和经历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她们的体育兴趣会降得更低.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先从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着手,结合其身心特点,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诱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逐渐地养成锻炼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体育教学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阐述对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求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一、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1高校女生的生理特征

在枝女大学生的年龄多数是在18~22岁之间,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上已走向了女性成熟阶段,由于雌性激索的特殊作用,此阶段其生理形态与特征已和男生有了明显的差异.她们的生理形态已完全女性化,臀部增大,突起,胸腹、臀部等身体部位的皮下脂肪丰富.她们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男生相比较,她们的每博输出量小,心率相对较快;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肌肉工作力量小,动作速率较缓;身体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相对较长;等等.由于她们的心血管、呼吸和运动等系统的生理机能明显的弱于男生,决定了其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明显地差于男生.这些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导致了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体育课上参与活动的惰性较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

1.2高校女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女生由于年龄阶段、社会经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上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们变得性格内向,腼腆怕羞,文雅好静,喜易,怯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会对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觉主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的心理变化是,她们变得求新、拾趣、爱美,追求时尚;高校女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她们在大学生活中一方面渴望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自己对体育的评价能力和欣赏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塑造自己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信心.从高校女生的心理变化来看,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态而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尽量克服其消极一面,诱发鼓励其积极一面,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二、培养高校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措施

2.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高校女生的求知欲望和她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扩大和加强体育基础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根据她们的需要,增加一些运动保健、运动生理和体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讲授和技术实践课中的随机讲授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座谈与讲座和课外活动锻炼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她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她们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正确理解,激发其良好的健身锻炼动机,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其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她们建立起对运动技术课学习时的信心和自信心,使其较快地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正确练习方法,提高她们健身锻炼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要根据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新理论,把体育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她们能够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再则,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观看到网球、台球、棒垒球、保龄球、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课堂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学生们平时无法直接参与,对其规则和竞赛方法也十分陌生,但她们对那些项目中激烈的竞争场面、美妙的战术配合和紧张的现场气氛等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她们渴望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其欣赏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提高她们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其从中领略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由此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和喜悦.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参与欲望,不断促进其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2.2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台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

高校女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她们的生理特点与特征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她们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意识.首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内容设置;要有别于男生,因为女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明显差于男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在教学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轻力量、慢速度、低对抗与防止疲劳较早产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多安排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运动项目,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小球类等等;教学内容与项目安排的合理恰当才能克服她们学习时的消极抵住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特征,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练习中其强度、密度和运动量没有有效地控制,同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的准确度和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她们在心情愉快和满足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喜悦与满足的体验才会激起她们继续尝试这种体验的欲望,只有这种欲望的产生才可能激发其兴趣的逐渐形成.另外,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周期特征适时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实作好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克服其经期的波动情绪,消除其神秘感和恐慌感的心理阴影。

2.3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女生由于生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对她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她们心理的负面影响,积极诱发和调动她们正面积极的心理影响因素,才能不断地激发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地培养起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与变换,压缩单调、枯燥和乏味的跑、跳、投等内容,增加学生喜爱的健美操、韵律操、舞蹈和形体练习等内容.其次,要克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采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跑、跳、投转变为有趣味的健身跑、健身跳和趣味投;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韵律性强的徒手操和舞蹈动作等练习;主要教学内容可融入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之中;等等.再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喜悦和快乐的积极情绪;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她们对某种练习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乏味时,应及时变换练习方法或内容,克服其消极抑制情绪的产生,以使她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2.4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爱干净、怕脏、怕羞、怕累、胆小胆怯、害怕失败等等,存在着有碍于她们专心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的种种不利心理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她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会形成她们害怕学习体育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要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欣慰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消除她们的紧张惰绪,以增强练习的自信心;要加强练习帮助和保护措施,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保证场地器材的绝对安全,以克服她们的害怕心理,以此来增强其完成练习时的自信心.另外,还要考虑女大学生爱美、爱清洁的特点,在体育课场地选择时要尽爨选择一个优美洁净的练习环境。

第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快乐体育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场所。然而,现实的体育课堂现象却是:“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以至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却精力旺盛,生龙活虎。因此,优化体育课堂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兴趣的事,尤其是童年的趣事,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忘记;一些感兴趣的故事或歌曲,数年之后仍能记起唱下来,这就是兴趣的“魔力”。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上好体育课。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体育教师长期细心的诱导,引导学生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感觉上体育课是一件愉快的事。

一、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磨砺意志,可以陶冶情操,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体育方面的报刊杂志,观看一些体育节目,使他们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现象着手,合理导入

导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能感到愉快,就会乐此不疲。例如,在讲授“蹲踞式起跑”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问当袋鼠遇到强敌准备逃离时,为什么先将下肢弯曲、身体下沉而后用力一跃飞速奔跑逃离?引发学生思考,再解释:袋鼠巧妙地应用了“蹲踞式”起跑能获得较快的启动速度快速逃离,使学生对本次课学习内容有了明确认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融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使学生学好,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之间不仅在知识上交融,而且在感情上交融。师生只有像朋友一样亲密,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感觉到乐趣。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和补充,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作为队员在赛场上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克服对老师的畏惧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体育教师的认同感,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和课堂的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我经常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再现扣人心弦的运动场景,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我要练”的自主意识。这样,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享受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快乐。

五、巧用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当今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方法简便易行,具有时代气息,富有娱乐性和竞争性,适应了初中生好玩的天性,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在设计游戏时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一些技能训练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就能克服单纯训练的枯燥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及拼搏奋进等优良品,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常用的游戏实例有:报单双数、有效口令与无效口令、传“电报”、追逐滚动的球、通过弹起的球、通过障碍物接力比赛、团结向前、二不成三(贴烧饼)、救护接力、球类接力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创造更多更新更有趣的游戏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组织对抗竞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兴趣

体育竞赛的主要特点是富于竞争因素,适应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因而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竞赛法实施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个人赛、小组赛;可以比速度、高度、远度;也可以比技术水平、比动作质量、比意志纪律等。采取何种比赛形式,确定比赛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在竞赛法教学中应注意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体质合理安排分组,使每类学生都获得锻炼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应注意制定合理规则并要学生严格遵守,注意安全防护等事项。

七、整合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与美育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把音乐舞蹈因素引入体育课堂,借助各种各样的健康、快乐的音乐来创设体育课中的情境,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例如:在以往的体育课中,一开始的准备活动教师都会采用徒手操来练习,学生必须跟着教师所喊的口令一拍一拍、规规矩矩地完成动作。这样一个一个动作地跟着练,既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又打击了学生的兴趣。而借助音乐我们可以使体育中的准备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跟着音乐自主活动,自主练习,或者教师还可根据一些音乐自编一些韵律舞蹈,进行“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利用音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师所要求达到的负荷量,学生学习起来则会感到“课进行,趣更浓”。

总之,教师只有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的体育特长,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

[2]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5.

第3篇

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兴趣;一致性;分歧

一、兴趣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一)兴趣的重要性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长期被认为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言人,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赫尔巴特从未认为自己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言人,他不但没有忽视忽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更没有否认学生兴趣的重要性。相反,兴趣是赫尔巴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石,赫尔巴特说:“教学把兴趣的一切对象集中于青年的心胸,在这种兴趣中我们不敢想到的希望终于可以得救了。”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一方面,学生现有的兴趣是各种教学的基础,并且要通过激发和引导兴趣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大的效果,“没有这种兴趣,教学无疑是空洞乏味、令人反感的”;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也可以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赫尔巴特认为培养道德是教学的最高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木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阶段论是建立在“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之上,他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规律,完善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兴趣的教育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2.杜威

杜威高度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虽然他批判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但是继承和发展了赫尔巴特的兴趣学说。他强调兴趣在教育理论中的积极贡献表现在:“它使我们避免仅仅是心理内部的概念,使我们避免仅仅是教材外部的概念。”他说,“承认兴趣在教育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能力、需要和爱好。”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有关兴趣的种种事实,对教育哲学可提供一般价值的考虑。”正确的理解有关兴趣的事实,有助于我们对心智的培养与教材的关系,心智培养与教材的关系,心智培养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二)兴趣教育思想对儿童的关注

1.赫尔巴特

统观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强调德行,但不无条件压制学生,主张通过主体自身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带动德行的实现;赫尔巴特强调教学阶段的普遍原理,并将其建立在科学心理依据的划分之上,重视教师的教并不轻视学生的学;赫尔巴特注重课程教学,强调儿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要把儿童的日常经验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新旧观念的运动,反映出儿童已达到知识、智力水平和可能产生的学习新事物的动机、兴趣和需要。

2.杜威

杜威将兴趣视为儿童发展的本能,他认为“教育就是发展”,即“生活”、“生长”,发展包含明确的兴趣;在课程教材上,他基于儿童的本能冲动与儿童的生活建立起了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在教学方上,杜威指出:“我认为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他坚决反对“在教材已经选定之后,教师就应使教材变得有趣”的主张,只有将教学内容心里化,在儿童生活的范围内变为个体的直接经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求发展。

3.小结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虽然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在兴趣教育理论中无处不闪现着对儿童经验、兴趣和需要的关注。

二、兴趣教育思想的分歧

(一)兴趣理解的差异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对兴趣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兴趣依附或从属于一定的对象。这一理解是与他的观念心理学和认识反映论分不开的,因为赫尔巴特认为任何心理的产生都是观念活动的结果。兴趣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它的产生也完全符合观念运动的规律。反映论强调认识也就是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产物,是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作用下,主体的知觉对对象的能动反映。它并非是主体自身自然生长起来的。第二,他认为兴趣是观念运动的产物,在“多方面兴趣”的阐述中,强调多方面兴趣就是一切能力的均衡发展,他将兴趣等同于知识、能力。认为“多方面兴趣是充分的知识训练的结果,”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要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促进多方面兴趣的生成。他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看作是紧密联系的同一过程。第三,兴趣是观念运动的积极心理状态。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不能仅以知识来满足,而在于谁掌握了知识,并企图扩充它,谁就对知识有了兴趣”。他强调主体对知识渴求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漠不关心”相对立,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智力追求的能量。”

2.杜威

杜威对兴趣的理解也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兴趣是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强调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认识活动中,兴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失去对象,兴趣将变得毫无意义;失去兴趣,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将会失去动力。第二,兴趣是儿童自发的冲动。杜威认为,自发的冲动性是兴趣发展的根基。兴趣的产生并非环境对个体刺激的结果,而是自我本身不断发出的冲动所促成的选择。第三,兴趣具有发展性。兴趣是“儿童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它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直接兴趣代表了儿童对事物简单认识的发展状态,间接兴趣是儿童由简单活动向包含复杂的、充满价值目的的活动发展的一种状态。

3.小结

赫尔巴特强调对客体的依赖,杜威强调与客体的统一,后者更加科学,利于主客体互动关系的培养;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发展等同于知识的培养,杜威坚持兴趣是儿童自发本能的冲动,为此奠定了养成论和内发论的基础。

(二)内源和外发的差异

赫尔巴特与杜威在兴趣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兴趣教育思想的内源和外发之说。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兴趣的外发论者,他的外发论从教育可塑性出发论述了多方面的观点,如:教育管理的根本就是促进个人秩序化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五种道德观念的养成等。外发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客观实在和手段直接作用主体,通过外铄的方式促使主体内部观念的转变和行动的产生。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体现了他的外铄观。首先他从兴趣的产生出发,提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要有意识地创造这种富源,并把它恰如其分地奉献给儿童乃是教学的任务。其次他分析了兴趣来源于对外界实在的注意,依据兴趣的分类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课程的富源作用,利用外部事物的刺激,不断促进多方面兴趣的发展。他还提出“假如教学内容不能赢得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为此,“只有那种现在就能引起兴趣,并能为未来作好引起新的兴趣准备的书,才具有阅读的价值。”他的众多思想表明了兴趣是心理的一种观念形式和情感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间和经验的结果,是一个由外内化的结果。

2.杜威

杜威是一个兴趣内源论者,他认为“每一兴趣产生于某一本能或习惯”,兴趣产生于主体的内部,并非环境对个体刺激的结果,而是自我本身不断发出的冲动和需要所促成的选择。兴趣的获得“不是靠考虑它并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他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因此教育的最大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创造这种条件和情景,不断地激发主体的本能,从而促进兴趣的不断生长、发展。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教学的材料、教学的手段对学生兴趣的外部养成,形成多方面的兴趣;杜威的兴趣培养强调从本能出发,强调教育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促进主体内在本性的生长,体现了杜威思想中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子。

三、结语

兴趣是杜威和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核心,二人对此都有详细论述。他们的兴趣教学思想既有共识又有分歧,我们应该吸收其合理因素,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著,李其龙主编.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参见: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薛小丽.兴趣学说的基本原理[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周海玲.从认识论角度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6]肖远.赫尔巴特的“兴趣”与“教学形式阶段论”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02)。

[7]姜文郸.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之研究——兼与杜威兴趣教育思想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涨伊丽.教育中的兴趣:杜威的观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

[9]邓素文.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史研究,2009(1)。

[10]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1世纪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HE1003)

第4篇

一、 题目来源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 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778论文在线 qiqi8.cn/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dzmzx.com.cn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

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2006年1月开题,2005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

2006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06年2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第5篇

体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20XX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XX年2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XX年3月—4月 资料整理阶段。

20XX年5月 最后成文阶段。

开题报告格式要求【2】

一、封面

封面题目:小二号 黑体

封面其他内容:小三号黑体

二、内容

一级标题:四号宋体 如: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如:1 关于娱乐排球科研数量的总体状况

三级标题:小四号楷体 如:3.1关于“娱乐排球”运动的研究

(如三级标题为一大段,可用小四号宋体。例:5.3 关于娱乐排球运动形式的研究基本上是从该运动的项目简介、推广的可行性、技战术及规则层面展开的,而很少从全民健身视角下分析其价值的实际推广普及;)

四级标题:小四号宋体

标题下内容统一用:小四号宋体

行距:1.5倍距

对齐方式:左对齐

第6篇

关键词:赫尔巴特;兴趣教育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他创造性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兴趣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康德认识论的“理性兴趣说”,通过多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把兴趣思想和教育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为此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一一德行”,并强调“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等人的兴趣性教学原则的思想,而且把兴趣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是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自己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系统的课程论,推动了教学法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科学水平下对教学论和教育学科学性认识的深化,其影响至今都未曾消退。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理论当中,以兴趣为主线,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使之成为了他理论中最为活跃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原则。

一、教育目的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一)兴趣及其特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对兴趣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并且将其放在科学的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他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内在活动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对事物保持有高度吸引力和注意力的心理状态,它处于“单纯的观望和和着手进行之间”,“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的多个部分中对兴趣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性: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自由的想象,让他们脱离被动接受的状态,通过教学活动的强化形成自由的观念,自由产生的观念能够引起主体的注意,在不断的吸收和累积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但赫尔巴特又强调,并非所有的主动性都是教育者所期望的,如果任由观念在学生头脑中胡乱地堆积,教育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唯有正当和适度的主动性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和认识规律,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活动的方向,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积极的道路。赫尔巴特重视兴趣的主动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对其进行了限制,明确了教育者要集中精力发掘和激发学生较好的主动性这一重要工作。

(二)兴趣应该是多方面的

赫尔巴特认为,人们的追求是多方面的, “教育者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因而他们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要关心的;他必须使孩子为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内心的准备”。可见,教育目的的制订既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也不是针对学生当前的状态,而是按照未来成年人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来区分的。教育者力求教育的普遍性,而学生是个别的人。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侵犯学生的个性,当他们的行为与教育者的愿望不一致,而两者之间又没有实质性好坏的时候,教育者应该考虑抑制或者放弃自己原有的愿望。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就“如同在没有刨过的木头上涂上各种油漆,这种油漆在孩子开始独立的岁月中将重新被强行抹去”,给心灵带来痛苦和损伤。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

(三)兴趣是首要目的

赫尔巴特意识到“人类社会早就发现了分工的必要……要做的事越局限,分得越细致,那么每个人从其他人那儿接受的东西就会越多”,为了适应将来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这种多方面的兴趣不是从某个人狭隘的职业圈子或日常生活出发,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利己和私人的东西,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兴趣是教育过程中的首要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设想的各种差别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多方面的、均衡的和结合得很好的兴趣作为一切详细教学的目的放在首位。在他看来,知识是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从事自身职业所必需的,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获得。因此他试图通过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使学生累积多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课程理论要以兴趣为中心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课程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经对课程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赫尔巴特继承了前人思想,以观念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为课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根据兴趣设置广泛的课程内容

赫尔巴特指出,只有课程教学才能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兴趣,他认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多方面兴趣就产生于这些事物和活动的富源之中。创造这种富源,并把它恰当地奉献给学生乃是教学的任务。”具体而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就是要设置多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本身必须是令人倍感兴趣的。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必须同学生的兴趣保持一致。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内容,才能促使学生的意识保持高度的集中,继而充分发挥个体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最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为此,他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课程体系:

以经验的兴趣对应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的物理、化学、地理和自然等科目;以思辨的兴趣对应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数学、逻辑和文法等科目;以审美的兴趣对应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绘画、音乐等科目;以同情的兴趣对应培养学生友爱和谅解精神的外国语、本国语等科目;以社会的兴趣对应培养群体合作精神的历史、政治和法律等科目,以宗教兴趣对应培养恭顺和感恩之情的神学和宗教学等科目。六种兴趣在人们的认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着。这一系列的划分,进一步启发了人们从学生的内部发展特征来思考教育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以多方面兴趣为基础设置广泛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文科目与自然科学科目,顺应了工业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了近代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形式。

(二)针对多种学科有效地统整课程

根据多学科分科课程的组织问题,赫尔巴特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则:一是强调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致性,即历史原则。学生在一定发展阶段中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以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的文化成果为基础的。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继承哲学、文学、音乐等优秀文化遗产课程,同时也要适应当前社会对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能够反映人类知识宝库中最新成果的课程。二是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即相关原则。通过恰当的教学计划避免了课程之间对兴趣培养的削弱或重复,有效地利用不同课程对同一兴趣的合力,从而达到课程对兴趣培养的合理安排。三是强调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它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即集中原则。他把历史和数学当做所有学科的中心,以此划分出课程教学中的两条主线――包含历史科目、语言常识科目的“历史主线”和包含数学科目、自然科学科目的“自然科学主线”。尽管如此,基于兴趣的均衡统一性,赫尔巴塔主张教学内容不应该按照学科名称分割开来,他根据相关和集中原则首次提出了课程统整的问题,试图消除多种学科课程教学引起的片面性和分散性,因为孤立地从各种角度出发编制广泛而丰富的学习内容的课程,对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帮助。

(三)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组织课程内容

赫尔巴特有关课程的理论都是围绕着兴趣展开的,他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必须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保持一致,“经验与交际是学生产生观念的首要源泉”,只有在借助这种源泉时才谈得上各种科学的教学。同时,他认为只有那种现在就能引起兴趣,并能为未来引起新的兴趣做好准备的书,才有价值被用作教材。如果缺乏这种兴趣,教学无疑会是空洞乏味、令人反感的。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经验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兴趣中最为初始的兴趣,因而“教学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拟定教学计划之前,教育者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做充分的研究,使得教学既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又能够借助有趣的内容均衡发展学生兴趣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基点,课程设置以多方面的兴趣类型为指导,课程目标以均衡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为主旨,总的来说,其内涵体现为:“基于兴趣,在兴趣中,为了兴趣”。他把兴趣的课程理论融合到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赋予它严格、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使课程的设置和组织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的盲目性、散乱性和随意性,在课程论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把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兴趣产生的过程

兴趣是主体和客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它通过观念的运动,与知识一起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注意会引起相应的观念活动,当新观念对客体的反映延迟于人的感觉时,兴趣就在期待中产生了。观念运动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与新观念结合,使得学生的知识不断地丰富起来。然而兴趣不仅仅是用知识来满足的。只有掌握了知识并打算继续扩充它的人才是对知识有了兴趣。赫尔巴特把兴趣产生的过程划分为“注意”、“期望”、“探究”、“行动”四个阶段: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注意激发了新的观念;当事物延缓于感觉之前出现时,兴趣便以期望的形式进行;如果主体期望的事物与激发期望的事物不一致,兴趣就转变为欲望,通过对事物的探究体现出来,最终付诸于行动。赫尔巴特把四种连续的心理活动视作个体行为的内在依据,为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开启了清晰的思路,推动了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二)以教学作为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

赫尔巴特把教学问题作为其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他认为从经验中获得的自然知识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交往中产生的对人的认识也并不全面,而经验在知识范围内的缺陷和交际在情感范围内的缺陷必须通过教学来弥补。对这两种方式不足的思考,让他确立了教学在兴趣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作为兴趣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本身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丰富而直接的经验对象,孩子从教学一开始就会随着他的想象而想象。“教师和学生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就会相互成为伟大的、精选的伙伴。”其次它可以借助广泛、丰富的课程内容深入到思想当中去,通过宗教教义、哲学演讲以及小说读物的力量,将一切兴趣的对象集中于未成年人的心中。经验和交际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只有教学才能平衡地培养学生广泛的多方面兴趣。

(三)四段教学法的应用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教学阶段的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多方面的教学必须是全面统一的,不允许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和轻率地态度。为了实现这种全面的教学途径,就必须要对教学做出适当的安排,按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设置一种合理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称之为“明了”,指学生通过静止的专心活动注意和感知到新的内容。赫尔巴特把这一阶段的教学称为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当学生获得许多清晰的个别观念之后,教学便进入第二个阶段“联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专心向审思过渡,兴趣在主体的期望中产生,新的个别观念不断与已有的观念相互融合,新形成的观念形式还处于模糊和尝试之中。新旧观念的不断融合使教学上升需要到第三个阶段“系统”。学生在积极的审思过程中,形成普遍性的概念,表现出对学习事物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概括定义,讲授结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观念体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新生成的观念与课程的整体内容和目标相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教学的第四个阶段注重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巩固,适当的习题和作业可以使学生把掌握的概念应用到具体情况当中,新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在头脑中变得融会贯通。

赫尔巴特用兴趣状态下的专心和审思两种基本活动阐释了教学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划分,力图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联系起来。赫尔巴特将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极力设置一种明确和规范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认识的发展,也对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给予否定,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7篇

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塔洛齐,对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802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做出了贡献。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心理学著作和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给教育工作以理论说明的人。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赫尔巴特预见到并首先提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学为基础,并且他毕生努力建立用以说明教育规律的心理学体系,这本身在教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赫尔巴特非学重视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他说:“品德可解释为教育的整个目的。”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着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以他所谓的五种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五种道德观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具体来说,他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这种人应该安分守己,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人。

设置与兴趣相适应的课程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他把人的兴趣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三种;应设置与每一种兴趣相适应的课程,以便发展各种兴趣。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和本国语。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提出“形成阶段”理论

第8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体育兴趣 锻炼

通过对女大学生体质测试调查发现,近年来女大学生体质下降明显,如何增强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吸引女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必须要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觉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而培养终身体育价值观。

1研究目的

本文是为了调查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2研究对象

以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工程学院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阅读体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查阅关于女大学生体育研究的期刊论文,总结当前女大学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邮件、走访的方式,对辽宁省大学副高以上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探讨女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相关问题。

3.3问卷调查法

对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工程学院随机抽取女大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7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99.2%。

3.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SS软件、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5逻辑分析法

对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进行逻辑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女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调查分析

从表1对女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调查表可以看出,当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较少,每周体育活动2次以下的占50%,3-5次的占33%,6次以上的占17%。这组数据清楚的反映出当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不足。如何增加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当前大学体育要解决的问题。

4.2女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调查分析

从表2对女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调查表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较少。每周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24.4%,1-2小时占39.8%,3-4小时占22.1%,5小时以上占13.7%。女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较少,女大学生体育兴趣较低,如何提高女大学生体育的兴趣,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是今后学校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4.3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兴趣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3女大学生体育兴趣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是比较复杂。有占28.7%的女学生是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活动。有30.7%的女学生选择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是影响体育活动的因素,有34.5%的学生是由于体育教学不好影响了体育的学习兴趣。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不理想,学生为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体育活动就显的不重要了。当前大学生体育教学由于开设的项目满足不了女学生的需要,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很敢开设教学,同时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手段单调,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5结论与建议

5.1当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较低,体育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

5.2女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学习压力的影响、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器材设施的影响。

5.3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使女学生明白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影响,提高女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5.4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为女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指导,开设女同学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教学,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女学生投入到体育健身中来。

参考文献:

[1] 陈宣东,凌凯.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2] 傅文生.浅析影响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7)

[3] 朱爱民,姚学进.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12)

第9篇

一、前言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对于如何在体育课上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日益重视。现对江苏省三所卫生院校女生的体育兴趣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有体育学习太辛苦、场地器材少、体育基础差怕人耻笑、身体素质差怕受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意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以江苏省三所卫生院校共计380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63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的义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各种出版刊物和网上资料,了解其总体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三所卫生院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你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你对体育课兴趣的原因,你对提高体育课兴趣的意见。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363份问卷,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兴趣的调查分析

由表2知,在被调查的380名女生中有7.1%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很大,33.6%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为较大,38.9%左右的女生体育课兴趣一般。然而,有20.5%左右的女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调查显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同学并非对体育课毫无兴趣,而是某些因素抑制了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将在下文中加以论述。

2.影响体育课兴趣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三所院校368份有效问卷中体育课兴趣一般和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女生共有219人。现对影响体育课兴趣的原因进行分析。

由表3知,影响卫生院校女生体育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七种。其中因“身体素质差怕受伤”和“体育基础差怕人耻笑”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11.4%和15.5%。因为卫生学校的女生日渐成熟,自尊心强,如果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滞后或有过不良运动史,会导致自信心不足,缺乏兴趣。因“体育学习太辛苦”和“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21.9%和7.3%。这主要与女生对体育认识不足,个人意志薄弱,以及这一时期女生的生理特点反映出抗疲劳能力差等因素有关。因“场地器材少”和“喜欢的体育项目少”影响学习兴趣的分别占20,4%和8.2%。这与当前学校场地器材不足所开展运动项目受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关。因“教师教学问题”影响学习兴趣占10%。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水平有限、没有精心组织教学和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密切关系。

四、建议

1.在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兼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自身需要。如选用具有较高锻炼价值且深受女生欢迎的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健身健美操及游戏等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卫生院校女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分类要求、全面挖潜”的教学策略。让“体格健壮者”吃饱,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让“中等生”吃好,提高他们的现有水平;对“弱体格生”。给予热情关怀。加强教育和耐心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她们的发展速度,克服畏难厌学情绪。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运用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满足教学需要,让教师有施展才干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学习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缪本海,我院新生体育课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

第10篇

兴趣课程设置模式教学内容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以知识学习、分科课程、教师讲授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方式,始终是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的主流和正统,其学习成效主要靠与兴趣相对的意志力。在20世纪初,美国学校在选择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指导原则甚至是:该内容不但不要有趣味,而恰恰相反,要使学生感到厌恶。二战后,现代教育思想衰败,传统教育思想重振,兴趣课程理论步入低谷,长期处于课程理论的边缘化地位。然而,对传统的挑战和对课程设置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教育革新家始终不断地探索兴趣需要和自主发现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关注儿童的天性禀赋和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本文主要从兴趣课程设置主要模式,兴趣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一简要探讨。

一、兴趣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式

纵观兴趣课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二种模式:一是将兴趣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这种观点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兴趣课程,学科课程为主要课程,兴趣课程为次要课程,辅助主要课程,或称之为“兴趣作业”。如目前我国各地各校在学科课程之外进行的兴趣课教学改革实验,课程名称有校本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课程、愉快教育、兴趣教育、社团等,课程组织形式多为兴趣课、兴趣班、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但只是学科课程的点缀和陪衬,兴趣课程的课程编制体系没有建立,兴趣课没有成为教育课程目标,兴趣课也没有成为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而只是一个辅助物。

二是以儿童兴趣需要为中心,建立兴趣课程开发体系。本文将儿童的兴趣需要分为基本(食物等)、自然(各种自然现象)、社会(历史故事、美术、音乐、文学等)和娱乐与游戏(思辨兴趣)需要四种类型。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据优势,儿童的兴趣需要要与其所处的环境结合,组成综合性的兴趣中心,作为儿童兴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逐年根据儿童智力水平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按照不同深度加以学习。

二、兴趣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特征

1.兴趣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儿童成长的心理顺序为主线

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以逻辑顺序为主线,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而兴趣课程教学内容以心理学为基础,基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心理倾向和心理顺序的课程教材组织,主张根据儿童成长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将按心理顺序组织的教学内容同按逻辑组织的教学内容完全割裂,或者对立,合适的心理组织同时也可能具有一种逻辑组织,教学内容的有兴趣与其可靠绝不是矛盾的,只不过后者从属于前者。

2.教学内容具有乐趣性

兴趣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切合儿童心理需要,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免除其学习的痛苦,尝到其中的乐趣,其次才是全面反映学科内容。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所有书都应该编写的使教师和学生不至像在迷宫中徘徊,而是像在迷人的花园里得到快乐一般”。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绝对优势,概括事物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为主,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具体形象成分不断增强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出现,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儿童的无意识注意、机械性记忆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因此,兴趣课程教材应附有大量形象、有趣的图片,解释、说明尽可能形象化。

3.主要采用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不同于学科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是从学生及其兴趣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背景,分析何种场景能引起学生良好反应,进而找到能引起儿童达到理想学习状态所必不可少的反应。某些教学方法,从理论角度看似乎更好或最好,但如果比其它教学方法引起儿童较少的兴趣或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应该放弃。兴趣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是通过儿童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儿童和成人在智力结构和心理机能方面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儿童的动作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如在生活中,儿童的许多行为用成人的思维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感兴趣的,虽难亦愿意学;他们不感兴趣的,虽易也不想学。兴趣教学法以儿童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从儿童兴趣需要出发选择、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深化了教育理论对儿童个性、学习心理以及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

三、兴趣课程认识的局限性

兴趣课程意义和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缺陷。一是儿童不易获得系统的知识教育,容易遗漏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中认为的主要教材。二是将儿童看成是兴趣课程的制定者,忽视兴趣课程本身及其实施者――教师对儿童兴趣需要的引导和扩展作用,将儿童兴趣需要理解为儿童本能兴趣、即时兴趣和个体兴趣,而不是课程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强调的以社会远景为基础,与责任感和努力相统一的、发展的“兴趣”,教师和儿童将兴趣课程看成“玩”。三是用兴趣课程替代学科课程,将儿童的兴趣需要当成儿童学习的唯一诱因,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组织的主要基础及课程评价的标准,忽视儿童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学习,不能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提高到科学的认识水平,兴趣课程学习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选取我校初二级4个班学生为被试,对其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较高,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别是影响对体育课喜欢程度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认识较为肤浅。2.初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功利性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体育锻炼的频次和锻炼持续时间不高。3.初中学生体育兴趣具有广泛性、选择性、深刻性、连续性等特点。影响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教学内容设置枯燥不合理或难度要求过高;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校的场馆、器材等硬件不完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学生 体育兴趣 调查分析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办学条件,结合学校传统和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推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1]。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学习运动技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然而,迫于学校学生升学压力增加,存在较多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讨厌体育与健康课,部分学生也只是为了体育中考的分数才挤出些许时间用于体育中考项目的练习。鉴于此现象,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是中学学校体育亟需解决的课题。因此,研究者就学生体育兴趣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我校4个行政班181名学生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今后体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校初二年级四个行政班18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兴趣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查阅、互联网检索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体育学术期刊和书籍,了解当前国内外学生体能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对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内容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为本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问卷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发放、回收情况如下:

(1)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采用对问卷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作定性评价的方法,请专家、教授根据问卷的设计按很合理、较合理、一般、不合理、很不合理等五个等级对问卷的结构有效性和内容有效性进行评定(见表1)。

(2)信度检验

调查问卷定稿后,以重测法在小范围进行了信度检验。在对所调查的具有丰富科研理论与教学经验的学术专家、资深教师发放问卷两周后,以重测法对部分专家、教授进行小范围的再填写测试,计算两次测验的相关系数为0.85,P

(3)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

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按以下流程操作:①利用体育课的契机对分层抽样出的被试对象进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②剔除无效问卷,编码、统计。问卷回收后,逐份进行审阅,并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发放、回收、有效性、信度、效度等情况如表3所示: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整理、审阅,剔除无效问卷,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4.访谈法

与学生访谈,向其了解对于体育、体育课、体育兴趣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喜好和态度。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育认识情况分析

表4给出了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喜好程度调查情况。表明:总体上有过半数的学生较为喜欢体育课,23.8%的学生抱着一般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在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上,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78.3%的男生较为喜欢体育课,13.0%的男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极少数男生不喜欢体育课。而女生情况则有所不同,仅有26.9%的女生喜欢体育课,34.8%的女生对体育课持一般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38.2%的女生对体育课持不喜欢态度。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较高,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别是影响对体育课喜欢程度的重要因素。

表5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更希望是一种自由活动,类似“放羊课”,或者无具体教学要求;仅有少数学生希望教学能遵循教学计划,严格要求。

表6给出了学生希望学校在选项教学中开设的运动项目情况。表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依次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尤其是男生偏爱篮球,女生则偏爱羽毛球和乒乓球。

表7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上更注重娱乐放松,较高比例的学生希望能在运动技术技能上获得提高,也有部分学生希望能在体育课上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体育就是走、跑、跳、投、各种球类等运动,对体育的认识较为肤浅,局限于某些体育项目,而对体育科学知识、体育原理、体育技术、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与重要性等认识十分匮乏。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上体育课纯属多余,浪费宝贵学习时间”,而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体育课就是让他们娱乐放松的课”,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会拿着文化课书本过来运动场,有些女学生则喜欢三五成群散步、静坐闲聊,交头接耳讨论、品头论足。尽管学校明文规定,教师爷再三强调,甚至于有学生体育课偷玩手机。体育教师大凡安排一些教学内容或教授某项技术时,譬如广播操、武术套路、田径等,学生会提出“老师,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又不好玩,好无聊、好枯燥啊。不如解散让我们自由活动啦!”;再如,体育课上安排一些如蹲起、纵跳等体能训练内容作为课课练,学生则会提出“老师,干嘛整天安排我们做这些变态的东西呀,有什么用。”倘若老师对学生引导和解释这些内容对发展体能和身体素质有哪些裨益,学生会说“我们有不是运动员,也不是体育生。”

综上所述,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较为肤浅,对体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不了解也不理解,在体育课上不注重锻炼方法手段的和技术技能的学习,更多的理解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的放羊课,或者供学生娱乐放松的课。一旦解散后,男生多半偏好于打篮球,女生则偏好于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这类室内无需晒太阳的项目。学生对体育课的厌恶,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没能激起体育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内容涉及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积极调整。

(二)学生体育情意情况分析

表8给出了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情况,结果表明:41.4%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锻炼,28.2%学生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12.2%的学生每周参加4-5次锻炼,14.4%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

表9给出了初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67.4%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21.5%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0.5-1小时之间,6.6%的学生每次参加锻炼时间高于1小时,极少数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高于2小时。由此可见,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不长,其对体育兴趣不强。

表10给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情况。结果表明:61.9%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为迫于升学压力,较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为锻炼身体,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舒缓学习压力、健身美体、促进社会交往和丰富课余生活。由此可见,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功利性较强,多数学生都为了体育中考的升学压力才参加体育锻炼。为锻炼身体、塑身美体、舒缓学习压力和促进社会交往等目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不多。说明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薄弱。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端正锻炼的动机。

体育情意包括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两方面。体育情感是人们对体育的感情和喜好,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体育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不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锻炼持续时间不长。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是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而非出自于体育本源的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缺乏良好的体育兴趣,对体育没产生一种体育情感,没能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更谈不上终身体育。

(三)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对体育兴趣特点分析

调查显示,过半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其认为教学内容很枯燥。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激情却是相当之高,不少学生课余或放假时间都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盛会在中国的举行,和NBA中国青少年运动营等活动的推广,更是掀起了青少年运动热潮。NBA、“汤姆斯杯”、“尤伯杯”羽毛球赛、“乒超联赛”一些赛事成为中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

学生进入中学后,求知欲不断增强,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表现欲强,喜欢竞争。他们的体育兴趣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性。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级、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感兴趣,这说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二是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女生则喜欢像艺术体操、舞蹈、乒乓球等动作强度小,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三是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四是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有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2.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体育课兴趣主要因素如下:(1)教学内容枯燥或难度不合理。教学内容本身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喜好,就能吸引学生,激起体育兴趣,反之,则会让学生厌烦。此外,体育兴趣的激发是学生内在动力的体现,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成功感的内心体验而产生的。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其难度需合理,难度太高,学生难以完成,无成功,会打击自信心和兴趣;难度太低,轻易就能完成,则会让内容觉得索然无味。难度的设置要以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为基准,如是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努力而成功的喜悦,产生的成就感会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长期以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技术。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3)学校的场馆、器材等硬件不完备。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兴趣。场馆舒适大气,器材丰富,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体育兴趣。相反,场馆不足、器材配置欠缺则会打击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致使其体育兴趣消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较高,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别是影响对体育课喜欢程度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的认识较为肤浅。

2.初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功利性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体育锻炼的频次和锻炼持续时间不高。

3.初中学生体育兴趣具有广泛性、选择性、深刻性、连续性等特点。影响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教学内容设置枯燥不合理或难度要求过高;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校的场馆、器材等硬件不完备。

(二)建议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3.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参考文献:

[1] 张薇.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2] 滕芳,孙建.认知新课标 更新旧观念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3] 罗卫平.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安徽教育.2005(01).

[4] 庹林.“新课标”实施下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走向[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06).

[5] 邱巧文.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J].湖南教育.2003(20).

[6] 孙明智.新课标下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7] 陈甲华.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4(02).

[8] 杜绍亮.努力创新 落实体育新课标[J].陕西教育.2004(07).

[9] 万景龙.浅析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合作学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

第12篇

体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用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要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也要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体育锻炼的意识,这对于初中生成功地度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初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为了对初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做一个基本了解,在我校九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来给予理论的指导,并且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九年级220名学生,其中男生125名,女生95名。

2.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

主要通过平时上课,课外活动、大课间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的参与情况。

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的兴趣。(问卷调查表附后)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的占95.4%,对课外活动有兴趣的占95%,体育知识感兴趣的的占88.2%,对运动技能(技术)感兴趣的占88.6%。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体育很有兴趣的

从表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中,对球类项目的兴趣占多数,男生对篮球的兴趣高,女生对排球、女生对乒乓球感兴趣的也有不少。参与一般游戏活动的学生多为平时不爱活动,偶尔活动时主要项目,与平时观察相一致。

3.调查与分析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者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动力,当体育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3位。在学生中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时,将怕累(54.5%)、没有喜欢的项目(51.3%)和没有习惯(50%)、列在前三位,这充分说明了运动兴趣对于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强烈的运动兴趣和热情。

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之间,体育老师是息息相关的,怎样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与教师对教材的安排有很大关系,安排的教材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向往、求知欲都有很大关系,否则就会出现,教师教而学生不愿学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还与体育教师的动作优美、漂亮有关。

在调查中可知,我校对于体育活动的宣传,平时都很到位,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都较高,这与体育教师对这些内容的关注有关。我校是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但学生对田径感兴趣的不多,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认为田径枯燥,累人,在课堂上再跑再练也跑不过田径队的学生,从而不愿参与、不感兴趣,造成了只有田径尖子,而缺少了田径的群众基础。

4.结论与建议

九年级学生对于体育课都有较高的兴趣,愿意参与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球类项目活动。男生感兴趣最多的是对抗性较强的项目(篮球),女生选择不需要对抗或对抗性较小的项目,如排球、羽毛球,通过在校两年的学习,其中一部分同学的体育运动兴趣已经基本固定下来。学生在参与喜欢的运动项目时,也相应的培养起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论是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了解到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并且能从学习中获得无限乐趣时,他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其中去,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从而进一步将体育运动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观,认识到体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全面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安排教材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完成正常教学外,可多安排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在教法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采用游戏方式及竞争性较强的形式进行,对教材进行精心钻研,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安排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运动兴趣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提高体育学习质量的一个必要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课余训练时,均应考虑到学生的运动兴趣所在,并且处理好运动兴趣与教学的关系,为体育课的教学顺利进行创造重要的、必须的条件,只要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有了提高、受到启迪,就能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热情,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持续下去。这样的体育学习才会有朝气、才会有效果,就会树立起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

[2]王玉珠.试论运动兴趣是实施终生体育的关键基础[J].山东体育科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