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00:3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必修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的人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人喜欢学习现实中的东西。有的人喜欢学习提高头脑智慧能力方面,有的人喜欢学习增强用手技巧运用方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
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
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勤奋学习,就是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更进一步的指示,扩展更广泛的课外积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盘点知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1
地球运动基础知识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7、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
18、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2
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①地球的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的逆时针方向和南极上空的顺时针方向。关键是要找出地球自转方向与地球上经线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根据自转方向来推断经线的经度。
②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晨昏线的变化和应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昼西夜为晨线,东夜西昼为昏线”来判断。晨线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两点分别是6时和18时,是晨昏线知识的重要应用。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的关系也是判断日期的重要依据。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与经度的变化相关,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随时区的变化而改变,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和区时都是“东早西晚”,因此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④“北京时间”。关键是要区别开“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这两个概述。“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目前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2、地球公转的规律和黄赤交角。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从文字上表述为自西向东,但要与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起来,因为从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转会有不同的表述,关键是要掌握地轴与地球公转方向的关系。而地球上的四季又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关。
②黄赤交角与五带。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地球上的五带范围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示意图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①昼夜长短变化可以分为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3
地球圈层结构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个判断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
【答案】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能更好实现以学定教,协作讨论。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存在比较吃力的现象,如何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来有效改善这种现状,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中地理必修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5-0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为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等。2007年,两位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为帮助学生补课,将PPT录制为视频并配合讲解上传网络,翻转课堂由此起源。2011年,可汗学院使得翻转课堂在美国广受欢迎,并逐渐影响全球。
所谓翻转课堂,是较之传统模式的课堂而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接受、知识内化。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完成知识的接受,再通过课外的练习、实践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优选的学习资料替代传统的课堂讲解以完成知识的接受,而在课堂中通过合作讨论、疑难解答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单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简析
笔者在对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较困难,且考试成绩普遍不高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地球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几节中,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示、讲解,力求学生能理解掌握,可大多学生仍是一脸迷茫。
从知识内容来看,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理论的基础。其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准备知识,比如地球、气候的基础知识等,也涉及一些没有学到的跨学科内容,如物理、化学等,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处理得相对简单,而且初中时地理学习存在基础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所以在缺乏必备知识准备、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所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本来就有一定难度的自然地理知识,显得比较吃力、缺乏兴趣甚至心存恐惧。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及策略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理科的应用更多,因为理科的知识点更明确,许多教学内容能通过讲透一个概念、例题、实验来完成,而文科类的科目,一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多方面内容,且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文科类较不适于翻转。但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识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其侧重自然地理,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传统课堂讲解过程中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讲授多遍学生仍难以理解或似懂非懂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所以对于相关原理、概念、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如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水循环的过程等,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盲目模仿。
1.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信息技术水平应提高。地理翻转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多,应尽力制作或优选形象、科学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及时获取并整理学生的问题,课中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供学生迁移学习研究,体现乡土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无疑对于教师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核心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不能将视频作为替代讲解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无论课堂怎么翻转,最后效果只是殊途同归。翻转课堂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观看视频学习,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问题,课堂活动也就无法进行,而高一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很强,并且是整个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环节掉链子,之后整个都会受影响,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
3.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渠道畅通。没有网络平台,翻转课堂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所以首先学校要保证硬件配置跟得上,也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硬件配置满足了,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网络上的优秀课程资源如可汗学院课程等也能在学校里被充分学习和应用。应用最为广泛、技术门槛最低的交互软件——QQ群,就是一种很好的师生课前交互平台。
4.合理分组,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课堂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疑难的,所以教师应合理分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表达地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三、笔者以“热力环流”为例,简析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及教学构想
1.创建课前学习材料。在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分析、目标确定等环节的备课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清晰的活动中实验的视频,并采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录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应配合录制讲解过程,视频中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标记,如实验中的燃香是从哪里放入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难点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语速等方式提醒注意。教学视频准备完成后,前置性作业也不可少,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数量、难易梯度都应合理设计,且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歌词合理性的分析(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歌词可用音频播放)、历史典故分析(如三国中的火烧上方谷,可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课前学习材料准备完成后,在上课前两天将视频和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可以以班级QQ群为平台学习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统计、反馈。
2.组织课堂活动。首先,进行疑难解答。该阶段主要对课前学生学习主要存在问题、以及凭教学经验确定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节奏,并确保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知识点予以强调,如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示意图绘制,等压面随气压高低变化的弯曲情况,海陆风的活动题目等。
然后,精选练习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选择相应会考和高考真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要及时评讲,适当提炼,概括总结。
最后,问题探究——“为何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并结合学生所在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反复、选择性播放教学视频,更好促进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水平。
四、问题及困难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兴趣、效率、成绩都会有明显提高,但在现阶段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许多家长领导的翻转课堂理念还没普遍形成,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条件还需要大力支持等,这些都会制约翻转课堂的有效实行,所以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得靠集体的智慧和支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2]白文新.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10-11.
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本学期本人教高二11班文科班地理,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 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习必修三,了解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
四、教学进度
一 9.2-9.4讲试卷4
二 9.7-9.11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4
三 9.14-9.1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4
四 9.21-9.25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4
五9.26-9.30森林的开发——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4
六10.9-10.16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4
七10.19-10.23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
八10.26-10.30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
九11.2-11.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4
十11.9-11.1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4
十一11.16-11.20产业转移——以东南为例
十二11.23-11.27 地球/地图4
十三11.30-12.4世界地理——亚洲/东南亚4
十四12.7-12.11南亚和印度/中亚4
十五12.13-12.18中东/西亚与北非4
十六12.21-12.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与德国4
十七12.28-1.1欧洲东部/北亚与俄罗斯4
十八1.4-1.8 北美与美国 4
十九1.11-1.15拉丁美洲与巴西4
一、高中地理作业中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三、结语
以上只是我从性别差异这一角度来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性别差异只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冰山一角,随着关注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地理作业分层研究也会越来越丰富,越完善。
作者:俞敏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
【关键词】性别差异 分层作业
日本筱井旭高中的家庭作业和美国数学家庭作业都已经实现了分层布置,我国作业分层布置在各个学科都有研究,从早期提出由教师将学生分层,到后期提出自主分层与自然分层相结合,研究越来越成熟。目前也有一些教育者提出反对意见,不管是作业的分层还是学生的分层都存在很多问题,这里的“分层”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建立在学生在学习中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基础上的。作业分层布置的本意是好的,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既然如此,那么个体差异就应该是作业分层的依据,所以我认为地理作业必须要分层布置,我仅仅从性别差异这一个角度来分析。
一、高中地理作业中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有很多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方面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那么在地理作业布置中是否也应该有性别差异呢?
从生理角度来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女孩更多地依赖触觉、听觉等感知,形象思维突出,天生更擅长语言表达、形象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差异较大。
从实践角度来说,我深深体会到男女生在地理作业和考试试卷中的差异。男生在读图、综合性逻辑性思维等发面突出,花费时间较短;女生在答案组织、卷面工整等方面突出,花费时间较长。我喜欢批阅女生的作业,但喜欢男生回答问题。女生的作业干净整洁但缺乏灵气,让我身心舒服但很少眼前一亮,男生的作业潦草而精简,但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让我看到他们的思考,也由于精简,很多问题轻松暴露,便于我及时指正。
如何平衡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地理作业分层设计着手。
二、高中地理作业分层设计
首先,高中地理作业利用颜色来分层。台风根据距离影响本地的时间和风力强度,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警报信号等级。我也依葫芦画瓢,首先明确一学期的重难点,在布置作业时选用红色或黑色纸张布置作业,重点或者难点的章节内容用黄色纸张,其余的根据学生掌握状况用白色和绿色纸张。比如必修一的“地球运动”是难点,也是必修一学习的基础,但会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减少,所以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的作业时选用橙色纸张,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而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是重难点,就用红色纸张;“自然灾害――洪灾”内容相对简单,但在区域地理中仍旧涉及,就用绿色纸张。我虽然对色彩心理学研究不多,但还是了解红、橙、黄等暖色使人血压升高,情绪高涨,紫、蓝、绿等冷色使人脉搏减缓,情绪沉静,我需要学生在重难点面前情绪高昂,充满战斗力,在一般知识点面前沉稳冷静,不能因为易于掌握而骄躁。利用彩纸布置作业,不仅在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视觉优势的女生,也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学期的重难点,尤其便于男生对一学期学习的宏观掌控,更让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其次,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与选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曾经提出编两类练习题集:必修作业的难度适合所有学生,选修作业难度适合学优生。踩着前人的足迹,我也将地理作业分成必修和选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必修和选修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所以总共是“两部四案”。必修作业一般为书面、口头类作业,为短期作业;选修一般为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中长期作业。我认为必修作业为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选修作业为提升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兴趣的,所以我并不认为选修作业就只面对学优生,我要求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作业。
在考虑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中生理、心理的差异,在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地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必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构建、示意图及其变式图和分布图等的绘制设计与运用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整理、地理规律总结及运用等。选修作业在设计时,方案A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制作模型、对时事热点进行评价的分析型作业等,方案B主要表现为撰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搜集构建主题知识库的网络作业、调查报告等。其中在必修作业中的书面作业中的试题训练选择上,方案A偏向于综合题、一图多题,题型丰富多变;方案B偏向于材料题,以常见题型为主。例如,同样考查我国西北棉花种植区位条件,方案A以区域图呈现,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方案B以材料呈现,依据材料分析西北种植棉花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学生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必修选择方案A而选修选择方案B,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自知之明”。
[关键词]地理;课堂;高效小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25-03
[作者简介]梁承启(1979―),女,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高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完善、高效的地理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龙点睛,为下节课埋下铺垫。那么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小结完善、高效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
学习新课程后,教师主导或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出课堂知识系统。这时要注意小结不能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注意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加深了解、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可以这样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三全两性”。“三全”为全球性、全能性和全天候,“两性”为连续性和实时性。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教师可根据以下知识结构小结: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原因:当地环境、资源存在问题而将当地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市场而将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联系法
知识点之间常常有一种或多种内在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当遇到这种教材教学任务时,教师可用联系法进行小结。用联系法小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1) :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促使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并为下节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2):
近地面大气
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转移
影响气候
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个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宇宙中地球”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3):
这样,使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整体认识。
三、画图法
画图法是运用图标、符号等总结课堂知识,把课堂知识变零散为整体、化繁为简,使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后,教师可根据图4小结:
图4
这幅图把课本几页书浓缩成一幅图,把知识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形象。
四、列表法
(一)列表汇总
当知识点较多、较分散,无法用画图法小结时,适用列表汇总的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
如《高中地理 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可采用以下表格小结(见表1):
(二)列表对比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细微差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时适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小结。
如笔者用以下表格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效果甚佳。(见表2)
五、练习法
用练习检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教师可用以下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练习题1,学生新学的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通过练习题2,学生新学的知识在应用中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练习检测法进行小结,不仅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小结并无固定方法,教师要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必能让小结成为地理课堂的点睛之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然地理要素;高考;重要性
地理这门课程是云南省高中文科必修课程,在高考中以文科综合的形式测试,占有100分的分值。地理这门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其中自然地理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掌握好各个地区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高考地理就成功了一大半,本文将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题型和所占分值以及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如何复习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等方面分析其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通过对云南省近五年文科综合测试真题的分析发现:2011年云南省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关考题,2012年云南的高考文综中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关考题,2013年至2015年云南省的高考文综中均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考题,由此可见,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为100%。
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
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型均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2011年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012年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013年至2015年均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由此可见,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均为云南省高考必考考点。
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所占分值
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在2011年云南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所占分值为50分,其中选择题为16分,非选择题为34分,在2012年所占分值为48分,其中选择题为12分,非选择题为34分,在2013年所占分值为62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42分,在2014年所占分值为52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32分,在2015年所占分值为48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28分,由此可见,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中所占分值均为50分左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高考备考过程中如何复习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
地理这个学科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科目,在每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考点纷繁复杂,如果不对高考考点进行仔细的分析提炼,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就会抓不住重点,变得很被动。所以如何复习好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十分关键。
(一)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有三本教材,选修有三本教材。其中必修一主要是地球概论和自然地理概况方面的内容,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必修三主要是区域地理方面的内容。选修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点从必修一和必修三以及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性。
(二)以大洲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世界共由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七个大洲组成,每个大洲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学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可以大洲为单位,先掌握每个大洲的地形、气候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以亚洲为例,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有11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每一种气候对应相应的典型植被和土壤,河流呈放射状向四方分流。
(三)以地形单元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每个大洲都由高原、山地、平原等众多地形单元组成,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非选择题都会考某个具体的地形单元,分析每个地形单元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有助于考生更好的掌握每个地形单元,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以云南省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第37题第(1)题为例,要求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知道宁夏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四)以国家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个复习掌握肯定不现实,所以考生必须首先分析近几年高考考题,找出常考国家,再以国家为单位,分析每个常考国家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以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第43题为例,要求判断美国甲、乙两地自然灾害的种类,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掌握美国的地形、气候等要素。
综上所述,无论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出现的题型还是所占分值来看,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复习备考策略,因此,每个文科考生都应熟练掌握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复习备考策略,以便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7
关键词:活用;地理教学;中图版;教材
一、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纵观近年来的教材创新改革,在编写能力、图文对照、表符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中图版地理教材除了在该领域的完善之外,还侧重地理学科对相关知识的容纳性、综合性设计。传统地理教材过多地关注地质、矿产、水文、土壤等内容,与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少,且涉及的理论十分单薄。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通过“课题”设计,很好地弥补了相关性知识的缺陷。例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内容,针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知识内容讲解十分透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有很好的衔接。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了解相关概念,摒弃“专家语言”的干扰,教材中采取了较为通俗的解释。如针对“区域”的解释是“我们那个地方”,以一定范围的地理特征描述区域,进而引出“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得出“区域差异性”的通俗解释。
简单地说,地理相关性知识体系与地理学科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可或缺,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学习目的、知识作用,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中第一章第三节开篇,阐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文中列举了一个“不毛之地变黄金宝地”的案例,从正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反作用”这一命题的含义。相应地,如果生硬地将这一概念抛出,学生自己就很难厘清“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适时引入趣味知识
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教材内容大多是“生硬的”、“理性的”或者“教条的”,尤其是地理学科。它在知识内容上更侧重于事实描述和背景分析,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编写困境。中图版地理教材打破了这一桎梏,根据知识点需要,在文中设置了大量的趣味性内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开,加上精美配图、生动讲解,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望。
例如,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在“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内容设计中,提供阅读材料“女儿国和君子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西游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了解“女儿国”和“君子国”的现象主要是区域环境差异造成的。
同时,也可借鉴亲身实践的“趣味性”以结合教材内容。如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户外实践方式,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关的GPS应用系统,为学生展示全球定位技术的功能;教材中的“阅读”部分,也列举了“救护车失窃事件”,通过GPS定位技术,在短时间内就抓住了窃贼。将这种通常只会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情节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可以更好地发挥趣味性引导效果。
三、应用扩展实践知识
从每个章节的安排来看,中图版地理教材比较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安排,并做出了有效的内容扩展,丰富翔实,包括“指南”、“思考”、“阅读”、“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进行领会,实现学科知识的自我纵深。
例如,每个章节的开头部分,都设置了“学习指南”作为引导,其前半部分为提问,即针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设计的科学问题,本质上是发挥引导功能;后半部分的“提示”则说明了本章节的学习主旨。如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时,教材的“探索”部分就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预防犯罪的应用实例,并在“思考”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索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埋下课堂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四、重组安排结构知识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活化;初探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教学。
一、有关高中地理必修1的生活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1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学的内容,难度较大。如果仅就地理原理讲原理,即使教师讲得再透彻,学生还是难以掌握。但是,如果能将抽象的地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好。接下来,笔者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我会问学生冬天时起来上早自习天亮没亮,夏天时又如何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会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点学生吃晚饭,冬天时天已经很黑了,夏天时太阳还很高,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从而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时差
我会经常给学生讲这么一个故事。有天中午12点多,我接到了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一个学生的电话,他开口就问:“老师,午饭吃了吗?”我也习惯性地问了句:“你午饭吃了吗?”这句话刚说完,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终于认识到了本地和乌鲁木齐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本地中午12点多,乌鲁木齐当地才10点多,怎么可能吃午饭呢?
(三)山水地貌
阜阳地处平原,我们的学生很多没有看到过高山峡谷地貌。通过第五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5元背面泰山、10元背面夔门、20元背面桂林山水),我们领略了泰山的雄、奇、险、秀、幽、奥,见识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也体验了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意境。
还其他的一些现象,如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让学生注意观察,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往往会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从而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二、有关高中地理必修2的生活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2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主要涉及生活、生产中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虽然难度不大,但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大都在本地之外,因此本部分内容生活化更有现实意义。接下来,笔者以“城市和城市化”部分内容为例,来说明地理内容的生活化。
(一)城市功能分区
展示阜阳市人民中路、新阳大道及清河西路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辨别出阜阳市的商业区、工业区及科教文化区;展示某功能区门前不同时段自行车数量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公园等特殊功能区的特点。
(二)城市化
实地调研了解阜阳市城市化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话阜阳市城市规划局,了解阜城今后的发展蓝图。
三、有关高中地理必修3的生活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3是以“区域”为背景展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自然、人文多个领域。区域发展,务必“因地制宜”,因此区域差异及相应的人类活动差异是必须要理解的问题。下面笔者以服饰差异来说明生活化中的地理。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
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
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
一、高、初中使用教材的差异
2000―2008年,浙江省与全国其他一些省区一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统一使用考试中心的试卷,其他省区初中有两年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学,而浙江省使用综合教材《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其中涉及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大约是一年左右。
教材的差异牵涉教师的差异和教法的差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由历史、政治、地理等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因为各专业教育思想的差异性,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法不一样,非地理专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缺乏地理“区域性”意识。再加上地球与经纬度等相关“定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是由科学课程来完成的,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的基本空间概念及方法很难在科学课程中真正落实。
二、考试指挥棒没有用好
毋庸置疑,考试是我们现实社会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学得好不好,考一考就知道,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在地理部分结业阶段没有比较正规的考试,有许多内容因为不考就不教了(至少杭州市区是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处于弱势状态,学生没有基本地理概念,没有练好读图、用图的“童子功”。
2009年6月的高考,浙江省开始使用自己命题的文科综合试卷,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范围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要求是这样阐述的:“……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以此《考试大纲》为准,浙江省文科综合考试中区域地理的要求会下降,会顾及浙江省初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知识、能力薄弱的客观现实。但实际情况是,浙江省自己出的文科综合卷考了较多的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还属于识记地图层次的考题。
例1:2010年高考第5题(图略)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例2:2013年高考第36题(材料、图略)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 。
两个区域具体的棉花生产状况相比较,这不是考农业!在考查区域地理,需要对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地区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例3:2014年高考第7题(图略,图中注有106°和106.5°)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该题表面上看是考核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但实际上必须明确记住黄河各地位置,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考核区域地理中识记地图层次的要求。
例4:2014年高考第37题(材料略)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准静止锋的概念在2007年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的教材中没有任何叙述,在2000年以前的人教版《中国地理》及高中课本《地理》中有昆明准静止锋内容,这是地形原因形成的准静止锋,具有区域特殊性,是深层次考核区域地理。
综上所列试题,文科综合中的地理高考还是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课本使用惯性运行着,课程改革及课本更换只是在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高考指挥棒下,浙江各地区的统考、联考都加入很多区域地理考试内容,因为高中地理教师们不知道区域地理教学的边界在哪里。
三、规则制订者很任性
最近关于2017年高考改革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已经,富有地理学理性特征的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基础要求中删除,发展要求中还保留。在必修Ⅲ的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选考内容中加入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的区域地理内容,区域地理比例明显增加,这又是什么信号?浙江省的新高考规则制订者重视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地”,而轻视“理”!在试行新高考方案的2013―2014年高一地理教学中,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内容没有配套的教材,湘教版的必修教材没有为此作任何改动,浙江省的地理教师们自己编印材料,应对学业水平考试!
四、应对策略
教师之所以有区域地理教学之惑,其实是对新高考和新课改有所期待!希望有明确的区域地理考试纲要及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材等,以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面对错综复杂的状况,总结前面几年我们应对高考的经验和心态,可以有以下应对策略。
(一)系统学习区域地理
系统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必要,虽然“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方式常常受到批判,但这是建立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必要方式。一些地理原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展开一定的空间加以演绎,这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教学还教会学生运用地图扩展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思维的逻辑起点。
例如:杭州市2014年二模考试37题
(1)七月中下旬,沿318国道驱车进藏途经A、B、C、D四路段时,能看到油菜花盛开的是 、
。
题目的原意是考核在已知A(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油菜花开的情况下推测:由于垂直地带性变化,在7月青藏高原油菜花才开,结果学生的G分点是他们不知道杭州3月份大片大片开着的黄色花是油菜花!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忽视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如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分布,把这些当作识记层面的知识一带而过。其实我国商品棉基地的南疆、冀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布局条件是不一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棉花分布区作比较,才能对棉花布局条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表现,通常会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区域农作物布局的主导因素会有所不同。所以,有些地理知识需要借助于区域进行整合。
这几年在应对高考过程中,浙江各地都在选用某种版本的区域地理教材,早期的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区域地理教程》,近年我校使用的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的《区域地理》,不同程度弥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欠缺。在新一轮高考中,区域地理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让有这种爱好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
(二)用好必修课程中的区域地理素材
解读课程标准及现有的必修教材,都含有丰富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如洋流分布、气候类型、自然环境差异性等。尤其必修Ⅲ的《课标》中常以“以某区域为例”揭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见表1分析)。
在必修教材使用过程中,要随时给学生补充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的教学不补还不行!如必修Ⅱ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文活动部分有许多区域农业布局状况(古巴的甘蔗、天山的冬夏牧场等)让学生判断影响因素,这些判断必须给学生提供区域地理背景,学生才能作出判断。
(三)借题发挥 有效利用试题资源
自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自己命题以来,第36、37两道主观题占据地理卷面分主要部分(56分)。在文综主观题中蕴含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浙江省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卷也基本是这样的试卷结构,每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有12套之多,这些高考试题经过出题组成员精心打磨,其设问和参考答案都很好,是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可靠又实在的教学资源。根据需要再借题发挥,延伸拓展某些知识点也是比较方便的。
另外,当年其他地区的统考、联考卷也是非常好的试题资源,借它山之石,适当选择,合理训练。
(四)有序组织好各次高三月考
考试是学习,是一种紧张状态下的学习,因为紧张,所以考过的题目及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印象深刻。有序组织各次月考,适当补充区域地理内容,将整个复习内容展开一个基本面,使学生吃透各区域的内容。例如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这次考试考东北地区,下一次就考青藏地区。在考前告知学生:“本次月考……请同学重点关注……。”每次月考有不同的重点区域。了解统考、联考已经考过哪些区域,还有哪些区域我们应该要掌握的。
(五)落实整固基础知识
一堂课上得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能够促进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思考和掌握,同时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应该说这就是一堂好课。很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老师只注意自己讲得痛快,而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思考与感悟。教师的行为成了单方面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是不会让学生喜欢的。
要想让学生喜欢,就必须用心教学,而用心教学,主要在于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教改形势。目前河北省的高中教育已经全面进入新课改,还按旧的教学套路已经不符合新的教育形势。河北省目前的课改形势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各科新课程标准也在贯彻执行中,从2009年暑假开学后的高一新生全部采用新课改教材上课。新课改是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一次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传统教育已经不符合新的教育形势,也就不能造就新型的师生关系。
2 学生情况。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学生要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这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果实,即收获的知识。而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指导学生挖掘得越深,越能把研究性学习这种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法贯彻下去。普遍来说,学生有掌握学习内容的动机,可能就是不得法或者心理准备不足,了解了诸多方面的情况,老师可以对症下药,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师自己的理论素质。前文说过,新课改实际上是一场教育革命,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研究和学习的机会。老师必须了解新课改,掌握新课改,支持新课改,实施新课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变化。其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主张必须引领学生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这些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充分融入了现代地理的特点,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注重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实际上就是从地理的本质上进行研究的,诸如此类的新型理念,如果做老师的不去踏实学习、吸收,并倡导学生学会运用,学生就无从适应新的地理课程的需要。新课改为了让学生能减轻课业负担,设定了高中地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的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这种课程的安排与设计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地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作为地理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能够建构一种完整的现代地理学体系,能够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方面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体现,从而形成完整的地理理论观念。而选修课的内容既充满一种灵活性,又有强烈的适用性,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影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4 研究教材。新课程把研究性学习方法作为首推的方法,可以这样理解,这种研究是双向的,老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深入思考教材的内涵,在宏观与微观上把握教材的重心,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引领学生而且共同把教材学好,也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用心,用力,让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这门课程,这样一来,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在学习上的一种默契。一种配合。而当师生之间在课程的内容上达到一种高度的心灵契应时,也就出现了学习中的最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