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保消费论文

环保消费论文

时间:2022-05-17 00:23:28

环保消费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消费者;绿色包装产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21-05

自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发表以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制造各类商品包装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大量的包装废弃物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分装垃圾为450亿吨以上。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态废弃物约6亿吨,城市垃圾1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在重量上约占城市固定废弃物的15%―20%,而在体积上则占25%―30%,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每年未利用废弃物的价值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遏制过度包装,选择绿色包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品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也将逐渐成为顾客选择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绿色包装,又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是指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没有伤害,能够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实施包装减量化,易于重复利用或易于回收再生,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伤害。

王建明和贺爱忠等(2011)基于扎根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内部和社会心理原因分别是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张松梅(2012)通过1201份青岛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认为消费者环境问题的意识、低碳消费的知识、个人责任意识等诸多因素都对低碳消费行为构成一定影响。张露(2014)在有关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中,构建出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涵盖宣传教育、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五个维度。王家国(2004)通过大量的样本研究和调查问卷,得到了“对于不同的绿色产品,价值观的影响也会有很大差异”的结论。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只选取高校学生作为样本变量,导致样本代表性不强,仍有可以改进之处。王国猛(2010)通过大量的样本分析,对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和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三者的关系进行假设,得出了个人价值观对环境态度以及环境态度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均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贺爱忠(2012)基于低碳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认为低碳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消费,城市居民低碳责任意识越强烈,消费者的态度就会越“低碳”,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当中就会越注重“低碳”。谢守红(2012)在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从内外部因素来看,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责任感、生态价值观、低碳认知、产品价格和政策感知效果。贾姗(2012)基于个人参与碳减排的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对个人碳减排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变量,包括认知变量、态度变量、个性变量和自然中心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也对人们选择绿色产品产生一定影响。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和分析了国内外其他学者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之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情感因素分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和消费者责任感三个方面[3]。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和AMOS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是指消费者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总体的态度,如是否同意“人类现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是否“愿意为环保活动捐钱或者为保护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等。这些态度可能引起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有利于消费者选择特定的具有绿色包装的产品,而不是普通包装的产品。因此,本文假设:

H1:消费者对于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对于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具有正面影响。

消费者对于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是指消费者对于绿色包装这个特定的层面的相关态度,如是否认为“消费者应当在消费的过程中主动关注或选择绿色包装”、是否愿意“在同等条件下购买带有绿色包装的产品”等。以上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积极的态度容易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包装的产品。因此,本文假设:

H2:消费者对于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对于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具有正面影响。

消费者责任感,即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适度消费、保护环境、资源节约的意识,能够理性消费、不畸形消费。基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责任感强的消费者更易于理解和接纳绿色包装产品,接受绿色包装产品相较于普通包装产品可能出现的较高价格,从而产生购买绿色包装商品的倾向。因此,本文假设:

H3:消费者责任感对于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具有正面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文中的假设和模型,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包括受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学历等控制变量;第二部分是对消费者对于绿色包装的认知水平和购买现状进行了解;第三部分则采用李克特量表,针对GA、PA和CSR三个因素,从“1”至“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怎么同意”、“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一)研究被试

我们在线上和线下同步发放了调查问卷。线上累计收到问卷193份,有效问卷达157份,问卷有效率为81.35%;线下累计收到问卷185份,有效问卷117份,问卷有效率为63.24%。其中,男性占55.56%,女性占44.44%;25岁以下占29.06%,25―39岁占47.86%,40―49岁占15.38%,50岁以上占7.69%;家庭年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占17.09%,小康水平的占37.61%,中产阶级占13.68%,富人群体占16.24%;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11%,初中学历占18.21%,高中学历占27.35%,大学学历占49.06%,硕士生及博士占4.27%。

(二)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整理问卷数据,利用SPSS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在AMOS中,以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行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以及消费者责任感作为潜在变量,将每个因素对应的题项作为测量指标变量,从而将理论模型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结构方程路径系数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参数等的计算和分析,对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量表的信度检验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首先进行量表信度检验,即计算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均大于0.7,则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量表的信度检验通过。

(二)量表的效度检验

进行信度检验后,接着进行了量表的效度检验,即进行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数据的KMO值为0.857,大于0.5,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巴特利球形检验,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数据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94%,大于70%。由此可见,问卷通过了效度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3个观测变量的对应指标题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四)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前文中的问卷数据分析,本文中涉及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因此可以将本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其初始模型路径如图2所示,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进行结构方程拟合度参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GFI、CFI和NFI指标均未达到给定的临界指标0.9,但是在0.8以上。根据研究表明,当每个潜在变量由多个测量项目组成时,如果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即RSMEA)能够小于0.08,则可以认为模型是合理适配。因此,综合来看,本文中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是可以接受的。

(五)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的数据处理并结合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假设H1、H2和H3均能够得到实证研究结果的验证。

由此可见,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和消费者责任感均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的行为有正面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一般态度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具有正面影响。而问卷数据表明,对于是否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的表达的是肯定的态度,也愿意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企业在生产制作产品包装时,尽可能使用安全、可降解、可回收利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材料;在产品的包装制造过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做到达标排放;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避免过度包装,增加绿色亮点;在产品宣传时期,在宣传产品本身的同时加大对包装对环保的正面影响的宣传,树立企业绿色环境友好的形象,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购买。

由本文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特定态度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的行为具有正面影响。但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绿色包装的认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低的消费者,将绿色包装的定义局限在对环境和人体无害、能重复使用等几点上,所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认识是促进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需要消费者自身加强对绿色包装的了解,还需要企业加强对绿色包装的宣传。同时,政府也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监管企业的产品的绿色制造。此外,要设法同时引起公众对绿色包装的重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的责任感也正面影响其对绿色包装产品的购买行为。为促进消费者对绿色包装产品的购买,政府应加大对通过购买绿色包装产品来达到环保的宣传,大力支持和鼓励对环保有贡献的企业;企业则可以多组织或者参加一些相关环保活动,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带动消费者的环保积极性促进绿色产品的销售;作为消费者本身,在购买产品时则应多关注产品的包装,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尽可能选择购买绿色包装产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之处。首先,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受到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发放的问卷涵盖的地区和样本数量有限,这使得本文结论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证实。其次,本文中提出的情感因素仅为消费者购买绿色包装产品影响因素的一个方面,社会人口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情境因素等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戴宏民,戴佩慈.中国绿色包装的成就、问题及对策(上)[J].包装学报,2011,(1):1-6.

[2] 戴宏民,戴佩慈.中国绿色包装的成就、问题及对策(下)[J].包装学报,2011,(2):7-13.

[3] Hwang Y H. Kim S J. Jeng J M. Examining the casual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behavior[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0,(4):19-25.

[4] 周晓丽.商品适度与绿色包装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 王建明,贺爱忠.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4):80-89.

[6] 张松梅.城市居民低碳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2,(5):299-301.

[7] 张露.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8] 王家国.价值观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偏好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9] 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4):136-139.

[10] 贺爱忠,盖延涛,李韬武.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5):138-143.

[11] 谢守红,陈慧敏,王利霞.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3,(2):53-58.

[12] 贾姗.个人参与碳减排的行为及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3] 张露.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14] 于倩楠.消费者生活方式和绿色食品标识认知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 吴波.道德认同与绿色消费――环保自我担当的中介作用[D].天津:南开大学,2014.

[16] 仇立.基于绿色品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7] 张露,帅传敏,刘洋.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情境实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9-55.

[18] 任力,张越.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发展研究,2012,(3).

[19] 李静,杨庆山.绿色购物: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1999,(3).

[20] 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文亮.环境价值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4).

[21] 姚翠艳.消费者低碳态度对低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消费[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第2篇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p#分页标题#e#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4•家庭收入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收入水平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其F值为37•778,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以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为基准,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低,而家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其对消费质量和消费过程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对自身的健康等更为重视,那么其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和意愿支付水平都不是很高。45%的被调查者对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78•9%的被调查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被调查者对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比同类一般商品多支付的价格水平集中在10%~50%水平。(2)城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还缺乏一定的生态消费知识。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与其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支付意愿水平也明显提高。(3)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水平有显著差异。

作者:朱洪革 佟立志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p#分页标题#e#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第3篇

【关键词】消费;生态消费;消费模式

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它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现状

自从1994年在《中国2l世纪议程》中提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们的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小康社会。”生态消费模式便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九五”期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1999年,我国启动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内容的“三绿工程”;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将“绿色消费”确定为当年的消费主题。近年来,随着“小排量汽车的全面解禁”、“限塑令”、“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节能环保消费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渐形成。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态消费的发展现状还不容乐观,表现在生态消费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公众尚缺乏对生态产品等知识的认知。

二、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生态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在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弊端,但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环境污染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环境成本换取经济成本。

(二)缺乏一个完善、规范的生态产品市场管理体制

相对于传统消费模式,生态消费需要更多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而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生态消费的制度约束。首先,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二十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但由于现存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进行量刑。再次我国的环境立法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非常落后,比如一些国家早已有了生态税、绿色税、消费税等税收方面的法律,也有了约束消费者行为的垃圾分类、回收之类的法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税法。

(三)绿色产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的产品。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绿色产品存在总体质量不高、绿色标志认证不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特点,导致国内绿色产品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方面是由绿色产品价格较之传统产品价格高,消费者绿色意识淡薄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专业的绿色产品加工运输途径和销售门店稀缺,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有关。

(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佳,生态产品的市场定位错位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核算GDP的增长,没有核算环境成本和环境损失,甚至把造成生态破坏的乱砍乱伐森林的收入也计入GDP的增长。这种核算体系一方面虚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比率,另一方面给企业以误导:对经济指标的考核非常严格,但缺乏对环境指标的有效考核。

三、促进生态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主要应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其次,要以提高质量作为切入点,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再次,要加快建设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研究。

(二)倡导新的生态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

用生态消费的理念去引导消费行为,理性地实现自身的消费需求,这是生态文明昭示于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倡导生态消费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的宣传,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2)提高消费者素质,促进现有消费文化的优化。积极运用舆论工具,宣传消费知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以助于引导消费者在物质消费上形成生态消费行为模式。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消费品市场法律体系的建设

建立生态消费模式,还需要政府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把环境成本纳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范围,以法律的手段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确立新的成本观。即企业在对成本和效益核算时加上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以彻底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率的做法。同时,政府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大企业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的成本。

(四)推行政府生态采购,扶持生态产业发展

要发展生态消费,除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政府应将生态产业列入国家支持产业范围进行政策扶持,增加对生态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生态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还可以通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建立审计制度,促使和鼓励企业实施“生态营销”战略,建立严格的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要建立严格的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环境保护经济刺激等制度,采取强制执行等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生态营销”;制定奖励措施,对开发生态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军.从三重维度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7(3).

[2]李贯岐.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2(6):69-70.

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绿色消费 发展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绿色消费,更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地球只有一个,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且还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旦枯竭,也就意味不能再生,哪怕是人造景观,再生也不能保留原来的文物价值。然而,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更加依赖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也是旅游产业所独有的性质。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时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消费者仍旧占了很大一部分,为此,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这种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定义

要兼顾两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不能只为满足自己这一代人自身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的要求,就不顾及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为此,作为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就此产生,并为广大人们所接受。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是消费时的首选,消费的过程中产生垃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合理处理垃圾为就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再逐步将原有的消费观念转变珍爱自然、注重健康的消费观念,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是要注重环保,节能减排,让购买绿色产品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实现可持续消费。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方面,便是环保专家概括的绿色消费中的5R。

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各国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中对将原有的不可持续消费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达成共识,将是各国日后的正式发展议程。坚持适度消费、节制消费、消费正义的实现以及坚持可持续消费就是生态消费模式下所提倡的消费活动。过度消费和不足消费都会影响个体基本的生存而且也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结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情况适度消费。始终秉着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适度消费,不能因为要满足人们的自身欲望或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过度消费。

消费正义否认消费是一种私人化行为的同时,也否认了消费的纯粹经济性质,但提倡消费活动中的责任及公平意识,强调消费享受和代价之间的公平性。

不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可持续消费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考量标准,考虑人们现阶段的经济活动所包括的消费活动对子孙后代的影响。20世纪九十年代初,罗毕会议上阐述了由布兰抡特女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延伸得到的可持续消费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随着这一理念进一步阐述及延伸,涵盖的氛围也扩大延伸到人与地球非人类成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担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是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经典定义之后,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1991)中站在人类价值的角度定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而可持续发展中人和环境,也就是生态系统的关系才是这一定义中的重中之重。可持续消费涵盖了人与环境(环境承载力)、代际、代内公平的要求,正如在“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1996),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叶文虎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断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同时,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顾忌子孙后代的需求,在满足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人们的需求,公共发展。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生态消费模式作为消费模式中最应该被提倡的一种消费模式,同时它也是一种生存模式,在价值论上其和消费主义生活背道而驰,并否定了物质为第一位的价值观,但是在正确认识人类价值和效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上有着促进作用。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之间的不同

近年来,在国内外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追求。在生活压力大,快节奏工作,竞争激烈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以自然生态资源为载体,有助于永久使用的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更为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然而消费者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喜好和对休闲旅游需求也越来越相似,最后达成共识并一起向着一个方向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之间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生态旅游消费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现如今旅游业对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而言是一个创收行业,尤其是增加外汇收入的便捷途径,对经济有多方面的影响。旅游业是不用旅游地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就能为旅游地招揽大量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人们只考虑到其带来的各种效益,却忽略了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破坏。因为旅游业能使落后地区在短期内就拥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并且还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人们可能会不考虑旅游地的真实成本,就开始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虽然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破坏了有限的环境资源,还需用大笔的资金来恢复破坏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了在基本不破坏旅游资源的情况下,让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就需要始终秉持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观念来规划旅游、策划旅游活动。

(二)社会文化影响

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和人工景观的欣赏,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反映的产物出现。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也具有两面性,即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增加了旅游者和当地人之间的接触,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还拓宽了旅游者和当地人的视野。旅游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弊端就是一旦当地的传统文化没有保护好,很有可能被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旅游消费者破坏,并且极有可能威胁到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能始终保持当地原有的传统文化不变,就要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始终秉着绿色消费的观点进行消费,减少旅游给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环境影响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增长,开发旅游成为了各地发展的主导方向。人们慢慢的发现旅游业再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也越发的显而易见了,为此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倡导的可替代形式和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英国的“绿荫为实现乡村绿色旅游而努力”会议上,提出要将“绿色消费”的观念融入到策划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营销及产品整合中,进而使得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小型住宿设施留宿、品尝当地食物、欣赏自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绿色消费行为,逐步成为一种人们公认的时尚,最终实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目的。

绿色消费和消费绿色的差别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是吃天然食品、用天然材料装修房子,到原始森林旅游等等就是绿色消费,甚至有的人达到了非绿色产品不用的状态,但其实他们只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乱丢垃圾,或者为相互攀比追求奢华,装修房子时非绿色建材不用,完全把绿色消费曲解成消费绿色。近年来我国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业,纷纷开始采用生态旅游招揽游客,但其实不管是旅游者还是景点的管理者都不能真正的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旅游者认为到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地方旅游就是生态旅游,而景点的管理者虽然声称管理的景点是生态旅游景点,但是却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及共有环境的不可恢复性,就在自然景致中建设人工建筑,修建公路等,破坏景点的生态环境。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给予人们更舒适的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改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绿色”,进而实现绿色消费的最终目的。

生态旅游日后发展的总体方向

(一)扶持绿色消费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政策

为更好地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增加治理环境的投入,就要合理制定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倡导旅游企业发展绿色旅游产品,旅游者消费绿色旅游产品。对于过度消费和损坏环境的消费,可以通过增加增值税和资源税来减少这种过度消费和损坏环境的消费,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绿色消费和绿色旅游产品的生产,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的税收政策实现降低成本,进而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发展;在财政上给予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制定专门的补助财政政策,对于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前提的旅游产品开发不提供银行贷款,相反的,可以向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低息贷款等合理的货币政策。为了促进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发展,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综合利用资源政策等是必不可少的扶持手段。

(二)注重生态旅游产品中的绿色

为使生态旅游绿色消费蓬勃发展,就需要向旅游者提供不断提供绿色旅游产品,其次旅游企业还要确保生态旅游中的绿色含量。在生态旅游产品在原料、生产、加工到销售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旅游企业需始终秉着绿色标准来要求;绿色旅游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可通过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依据实际情况合适制定生态旅游产品价格,并对生态旅游进行客观宣传,实事求是介绍生态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拓展生态旅游市场。

(三) 提高生态旅游消费者的教育意识

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和环境、资源协调一致,就要正确引导旅游者的消费,逐渐改变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最后使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了解绿色旅游产品。只有让人们真正的明白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使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实现真正的绿色消费模式。另外,为减少过度消费对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监督控制旅游消费者行为,加强保护环境意思,使消费者主动保护生态环境。最后,要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消费理念。为使绿色消费快速发展,抵制只顾及自身利益的旅游企业的非生态的旅游产品,就要在人们心中树立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观念。

结论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能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旅游产业,却忽略了旅游给当地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随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全球环境急剧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的重要性,采用经济政策推动绿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注重旅游产品中的绿色消费、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生态旅游意识具有重要的紧迫意义。

参考文献:

1.石碧清,赵鑫,刘湘. 试论绿色消费[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2.闫继红.浅议绿色消费[J].中国环保产业,2004(11)

3.夏赞才.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5)

第5篇

关键词:经营者 消费者 安全权 安全义务 消费环境 警示

2004年,年仅2岁零8个月的小奕玮从杭州银泰百货商场7楼的自动扶梯缝隙中摔到了地下室。这一天,小奕玮的妈妈带着他正在为他选购一些“六一”儿童节的礼物。至5月26日下午,小奕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5月24日时,杭州市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召集杭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贸易局以及银泰百货所在地政府部门,召开了一个事故调查和协调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坠楼事件”不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银泰的自动扶梯没有质量问题,扶梯间的缝隙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也不属于质量事故。就银泰“坠楼事件”而言,相关的处理依据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办法》,经过检查,银泰使用的自动扶梯没有任何质量问题。《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督检验规程》只要求自动扶梯上下通道之间的缝隙超过12公分,并没有规定要小于多少,同时扶梯上要有宽度超过8公分的警示标志。银泰的扶梯缝隙为23公分,超过了规定的12公分,符合标准,警示标志也符合要求,因此没有依据对银泰“坠楼事件”进行处理。

这个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消费环境安全的大讨论。安全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获得安全保障是人们的一项最基本权利。对消费者而言,只有在其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危害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进行消费活动。

经营者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七条所赋予的消费者在生活消费活动中的安全权,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从立法本意来看,经营者的安全义务和消费者的安全权仅涉及交易对象本身,即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安全问题。但随着法治进程的深入,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轰轰烈烈的消费维权运动,经营者的安全义务的范围,也开始出现扩张化的趋势,其突出的表现是义务的内容和范围,从商品、服务自身的安全逐渐扩展到消费环境对消费者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更是在2003年时将“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列为年主题。

所谓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是指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内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这一义务除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所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一款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一些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政规章中也早已有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规定。比如《劳动法》、《航空法》、《铁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可以视作安全保障义务的具体化。

经营者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法律性质

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一般性规定,理论界对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法律性质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是由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和服务这一直接义务所派生的附随义务。并认为这一义务的法理依据,是契约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及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附随义务”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是法定义务、基础义务为原则,附随义务为例外,经营者对经营场所提供安全保障的法定义务,是法律对经营者的基本要求,是对经营者的最低要求。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在界定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法律性质之前,必须明确何谓附随义务。但目前,由于各国立法中对附随义务的概念并无明文界定,因此理论界对其表述不一致。如史尚宽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依诚信原则,债务人于契约及法律所定内容以外,尚负有的义务。王泽鉴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债之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依其情事,尚会发生各种义务。……盖此类义务,并非如给付义务之自始确定,而系随着债之关系的发展,于个别情况要求当事人之一方有所作为或不作为,以维护相对人之利益,于任何债之关系(尤其是契约)均可发生,固不受特定债之关系类型之限制也。另外,其他的学者也对附随义务作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但达成的基本共识是:附随义务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当事人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并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财产利益,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因此,附随义务不是法定义务,也不是约定义务。但是,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却是一种法定义务。其法律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来看,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尽管未在法条中明确体现出来,但随着消费者的维权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消费环境的安全权是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消费环境的安全义务同时亦是经营者的一项主要义务,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更进一步地确定了消费环境的安全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

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内容

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基本要求是,经营者的经营场地、服务设施、店堂装潢、商品陈列等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有危险性因素的项目或者地方应当设置警示标志。但是,另一方面,即使法律从维护社会诚信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对经营者一方设立了这样的义务,这种义务亦应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主要考虑的是经营者的主观预见能力和客观行为能力。如果认为消费者一旦进入经营者的服务场地,所有责任都应当由经营者承担,这样苛求经营者,也是不公平的,会增加经营者的经营成本,而最终又会被“分摊”到消费者身上。再者,经营者毕竟只是经营者而已,不可能要求其建立一支类似武装警察的队伍来保卫其经营场所的安全。因此,笔者认为,消费环境的安全义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经营者的服务场地、服务设施等的安全要求

经营者在对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等的设计、施工、布置时,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强制标准的要求;没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或者达到进行此等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安全标准。例如,经营者所使用的建筑物,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又如,要求经营者在服务场地内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设置消防安全标志等消防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建筑物、相关配套设施还必须由经营者经常的、勤勉的维护,使它们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比如电梯要经常性的维护,确保运转正常;灭火器材要及时换药粉;安全出口不能上锁;安全出口不能被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的畅通;消防栓、灭火器材不能被遮挡、压埋。即要求服务场地的建筑物、相关配套设施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一直符合安全标准。

不安全因素的警示要求

经营者应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伤害和意外情况等作出明显的警示,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应当对消费者进行合理和明确的说明,并标明正确的方法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另外,这里也要求,经营者还必须预先配备充分、有效的事故应急系统,对已经出现或者正在发生的危险,经营者应当进行积极的救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使发生的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上述的两项内容是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经营者怠于履行其中任何一项内容而使消费者受到损害或使损害扩大时,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前述的“坠楼事件”中,虽然银泰的自动扶梯没有质量问题,扶梯间的缝隙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尽管扶梯口也有警示标志,并贴在扶梯侧面的玻璃上,用图解方式说明,图标中一个成年人拉着孩子的手,但没有文字说明,也不够明显,没起到警示的作用。应该说杭州银泰百货商场对“坠楼事件”的发生,没有尽到明显的警示和明确的说明,因此,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随着消费维权观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的安全权及经营者的安全义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消费者立法中倾向于保护消费者,让经营者承担稍多的义务,以达到实质上的平等。但也应注意到经营者对消费环境的安全义务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义务,而是应当根据公平、正义的理念对双方的安全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正确界定经营者的消费环境安全义务,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必然促使经营者增强其责任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建宇.经营者对消费环境的安全义务浅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2

2.张新宝,唐青林.经营者对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省略

3.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泽鉴.债之关系的结构分析[M].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霍阳,王全兴.从民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省略

6.段祖松.刍议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在法律上之认定.省略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消费 消费观 现实路径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消费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生态消费内涵

马克思的生态消费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正如普列特尼科夫所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的生态消费思想是其生态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的生态消费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以“消耗最小的力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适度消费,既满足人的真实的消费需要,又保证自然界的合理变换;要求公平消费,既要保证当代人的消费利益,又要满足后代人的消费需要;要求责任消费,在行使自由消费的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化为自己的消费价值观和原则。

二、生态消费何以必要

我国人们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自然资源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部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传统的一些陋习一直存在,在好“面子”心理的驱使下,存在大量消费浪费现象。

(一)生态消费有利于促进生态公正

生态消费强调,为了自身整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人类必须真正团结起来,协调不同消费主体的利益,有效地恢复已经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统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形成生态公正。生态消费把消费合理化的价值主体从单纯的个体扩展为人类主体, 通过协调个体与整体的消费利益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消费利益, 求得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 从而使公平问题获得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厚的内涵。这样的公平观蕴涵着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辩证理解, 更具有合理性。

由此,我们可以说,当生态消费强调以个体、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时,它已经突破了传统公平观的局限,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道义准则。所以,生态消费有利于形成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道德品质。根据马克思的构想,实现了人类解放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有机结合的社会。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二)生态消费有利于人性的复归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者E・弗洛姆( Erich Fromm) 认为,消费作为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为,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是为人服务的,从属于人的充分健康的发展。他提出人道主义消费原则:“消费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和审美趣味应该参与这一活动。”生态消费要求人们在消费领域进行心理上和道德上的更新,对人类生存权利和消费需要进行深切关怀,确立起符合人的真实需要的消费伦理,将大众消费引向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使人们充分意识到消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以健康人道的消费方式取代病态异化的消费方式,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取代人与自然的仇视,使人能够实现其全部的内在潜力,确立同他人、同世界的真正人道主义的关系,追求以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发展。

三、生态消费的现实路径

(一)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

最佳消费可看做适度消费,与过度消费相比较,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以朴素稳定的生活为基本内容,以人格纯净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以精神上宁静、和谐、快乐的幸福观为人生指导思想。它不仅反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量消费,因为这种过量的消费的追求大大超过生存的基本需要,它剥夺了其他社会成员的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这是不公正的;而且它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直接根源。

(二)提倡绿色消费,崇尚简朴生活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今天的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具体而言,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提倡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消费与崇尚简朴的生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俭朴的生活是树立以环境意识、环境责任为核心的生活观,以环境意识知道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活动。所以,绿色消费不仅仅是消费观的转变,它体现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即由只关心个人的消费,转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走进低碳生活,担负环境责任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走进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件难事,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环境友善的行文,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所以,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走进低碳生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低碳生活不是一种时尚,而是对保护环境的贡献,是人类生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普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生态消费观构建原则与路径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7,(7).

[2]龙翠红.消费理念的重构与和谐消费观的树立[J].消费经济,2006,(5).

第7篇

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很多学者从理论上或通过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此作为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依据。本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相关性。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及其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模型,得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单一企业,而且对促进一国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关性

企业社会责任简述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为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内在要求,而对政府、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和社区等所承担的一种义务或责任。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是社会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其发展有赖于其他利益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因此,企业应当对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也有一部分先行者自觉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社会公众和环保主义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要求企业承担对环境的责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推行本地化策略,为了改善其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也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到了2l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在成为全世界企业关注热点的过程中,其内容得以逐步完善,责任领域也进一步拓宽。

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关系模型建立及解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本身、消费者和环境等多方面,而企业的经营绩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以及环境优化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择这五个指标通过两层相关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层相关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三者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消费需求和优化环境;第二层相关是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三者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环境的优化能促进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按照相关关系的一致性原则,可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正相关的结论。

以上简单模型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及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建设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前提。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关系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由于所采用的指标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期限的不同,论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Peter A Stanwick,Sarah DStankwick(1998);Preston ,O’Bannon(1997)等通过调查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关系。Mcwilliams 和Siegel(2001)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没有关系。而Freeman(1984)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但是总的来看,提出存在积极关系观点的学者还是占多数。

我国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样得出了不完全一致的结论。沈洪涛(2005)、王靓(2006)、郭红玲(2006)等在其学位论文中实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唐小兰(2006)、田虹(2008)通过研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在短期内可能不一致、甚至冲突,但长期来看一定是同向运动、相互促进的、均衡的。李正(2006)选择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21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也发现从当前看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另外,周建、王文、刘小元(2008)则实证研究了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率与企业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综合来看,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短期生产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一定提高企业绩效,但是从长期生产看,企业社会责任一定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长期过程,因此,可以得出在长期经营的前提下两者正相关的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增长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有两大要素,即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购买能力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影响,而购买意愿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受到企业声誉的影响。以下分别从这两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增长的相关性。

企业社会责任与居民购买能力。综观全球,可以看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竞争和赢利能力往往是高的。跨国咨询公司安可正是坚持了社会责任的理念才由成立之初只有一间办公室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业务覆盖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跨国企业,被达沃斯论坛列为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领军者之一。赢利能力强的企业往往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而直接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同时通过向国家上缴更多的税收,为国民收入分配提供更多源泉而间接提高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与居民购买意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在长期责任经营中逐步提升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提高自身品牌价值,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吸引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009年12月,清华大学和罗德公关进行的关于公众对快速消费品和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显示,在购买汽车时,52.8%的消费者将企业社会责任(如慈善捐助、环境保护、商业道德等)作为影响购买决定的一个考虑因素。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是积极和正向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优化

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下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自然环境优化及与社会环境优化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与自然环境优化。由于长期以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破坏环境、滥用资源为代价以获取短期利益。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也遭到急剧破坏。目前,我国1/3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水,l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另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赵鹏高,2007)。与环境逐步恶化相对应,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在逐年提高,这显然与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众就已经关注到企业的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90年代以来,壳牌公司、通用公司、巴斯夫公司等跨国巨头开始倡导企业承担环保责任,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邻国日本也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努力减少使用资源、减轻环境负担、开发新能源,以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使节约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达到新的平衡的目的。近几年来,在社会公众的呼吁、国家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众多企业自身责任意识的强化下,我国环境污染的速度大为减缓,并且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发的环境治理工作,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环境优化。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必须由每个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目前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各种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并未广泛普及等原因导致社会上不断出现影响较坏的事件。这些不仅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对中国市场的完善和中国品牌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论对自然环境还是对社会环境的优化都具有促进作用。

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以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消费增长、环境优化的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继续从企业绩效、消费增长及环境优化三方面分析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一)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

核算一国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GDP指标数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程度。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企业绩效好意味着企业的年产量高或者由于产品质量好、品牌价值高而相应的产品价格高,从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高。企业绩效持续以一定比率增长能促进GDP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

消费与投资、出口长期以来被经济学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多年以来,居民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块短板,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三成多,远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然而,为应对国际经济危机,2008年起,我国政府先后推出八项促消费政策。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速创出了近年来新高,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达到17%,为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实现4个百分点的贡献率,超过外贸出口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很显然,消费的增长能促进GDP的增长。

(三)环境优化与GDP增长

环境责任与股东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三重底线”,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叶敏华,2007)。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是以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因此,促进企业在最低限度下遵守保护环境的规章制度如《环境保护法》等和参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自觉保护环境,使环境优化才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余斌.评论:经济依然高增长 可持续性仍堪忧[N].时代周报,200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省略/ 2006年10月18日

3.Peter A Stanwick,Sarah D Stankwick“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e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i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an 1998.v01.17.1ss.2

4.Preston,Lee E.;O'Bannon,Douglas P.“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Business &Society,Dec97,V0l.36 Issue 4,p419,llp,2 charts

5.Abagail McWilliams Donald Siege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1(01)

6.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1984

7.周建,王文,刘小元.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11)

8.谢莉葳.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七成消费者[N].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2009

第8篇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原因;意见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影响力,大学生的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构建对于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一定的生态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而产生的,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生态、为什么要保护生态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认识[1]。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生态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态观进行微调查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和研究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大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虽然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充分尊重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人们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观微调查具有强大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观现状的分析

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观现状的微调查中,一共调查了青岛某高校五十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5名,女生25名,问卷回收率100%,这对调查分析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次调查采取了不记名的方式,对各位同学的答卷都做了保密,充分尊重每位同学的选择,对每份问卷都做了认真的统计和分析。

(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态度的调查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有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态度,有48%的男生采取不会理会但蔑视的态度,而女生采取这种态度的也有40%,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对这一现象看在眼里而且还持一种蔑视的态度,这相对于保护环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男生和女生持上前制止并指责态度的比例相同,但是所占比例都很小,仅靠这一小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有超过男生12%比例的女生认为这种现象和自己没关系,不会理会,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不仅靠个人的力量还要靠社会和媒体的宣传教育。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宣传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态度

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学校和社会有没有必要宣传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调查中,不难发现,64%的女生认为有必要,而也有52%的男生认为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说明大部分的青年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还是很重视的;与此同时,也有24%的女生认为无所谓,男生40%,高出女生16%。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当重要,青年大学生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否关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调查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否会关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男生和女生存在有不同的情况。28%的女生非常关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只有占调查人数8%的男生会有非常关心的态度,40%的女生比较关心环保问题,44%的男生也比较关心环保问题,相比较女生来说,男生的环保态度和环保意识较差,这也可以从44%的男生对环保持一般的态度这一调查来说明。不关心环保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但是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所以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环保知识在青年大学生中普及开来,真正发挥其环保的力量。

(四)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途径的调查

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希望通过何种途径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希望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学校的知识教育及教学实践活动、网络的宣传、电视新闻的呼吁及正面引导、社会的公益活动以及宣传教育等途径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网络还是电视媒体的宣传,都要以积极正向的态度、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真正发挥其宣传教育的功能,为社会生态的发展、为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做出贡献。

(五)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计划和消费风格的分析

在谈及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的问题上,约占76%的女生会做好消费计划,能省则省,也有约48%的男生会理性消费,节约消费;但是有20%的男生则会肆意挥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对环境保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六)对生态环保方式选择的调查分析

在学习生态知识和参与环保组织与实践活动方面,青年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社会、舆论各方面的力量去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用电,资源再利用,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搭乘公交车或步行、骑自行车,购买节约能源型的、对环境污染小的商品等,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积极正面的态度,但是也存在诸如环保意识较低、消费观念不合理、参与生态实践的能力较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了解较少、对奢侈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置之不理的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原因分析[3]。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存在认识上不足

高校生态教育观念落后,生态教育意识淡薄,高校教师对生态观教育的不重视以及教师自身对生态观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也很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生态观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生态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课程,绝大部分局限在对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涉及生态文明理论课程。此外,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即使会涉及到相关生态观的教育,也只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其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当代青年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其思想观念也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态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态观,这将直接导致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养成;社会上随地吐痰、乱认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社会风气盛行,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因此较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希望其通过好好学习将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不断的学习,而忽视对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社会责任感以及增强集体观念的教育,这就导致了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不强,不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此外,有的父母在生活中铺张浪费、追求奢侈,其言行未能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

(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够充分

消费观念是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没有合理的消费计划,往往在一开学时,花钱大手大脚,到学期末只能“节衣缩食”,不能够做到理性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大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对于父母给的生活费任意挥霍,过分追求名牌服装、化妆品以及电子产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学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生不能够从自身做起,从不打扫寝室卫生,只顾自己干净不考虑他人,这不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而且严重影响其生态观的形成。

四、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的对策

(一)高校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对其进行生态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生态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的同时,组织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活动和绿色活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断丰富和更新生态教育的课程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如开展校园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组织绿色出行活动、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志愿者,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4]。

(二)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大环境对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种新闻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要积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知识,宣传污染浪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各环保部门要不断宣传环保政策,净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鼓励青年大学生使用绿色环保产品,引导其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打击的力度,鼓励和支持保护环境的行为,惩罚破坏环境、污染浪费的行为。

(三)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态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参加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生态环保活动,不能一味的追求孩子的学习,可以发挥家庭总动员的力量在假期带领孩子去感悟自然、亲近自然。以自身行动如不追求奢华、不奢侈不浪费鼓励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

(四)青年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5]

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观的形成不仅要落实到对科学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身。青年大学生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总之,虽然当代大学生生态观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生态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方面教育力量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观微调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生态观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9.

[2]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5):27-37.

[3]程国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河南,2011.6.

第9篇

关键词:保障生态安全;生态消费

一、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生态安全问题也随即显现,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对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障生态安全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使生态环境保持既满足人类和生物群落持续生存和发展,使生态环境自身的能力不受损害,并使其与经济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

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这种理论观点,生态安全从一开始就将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1]。

二、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发展生态消费

人类的消费活动既受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2]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由消费引起的。不良的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而生态消费是在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同时,综合平衡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自觉遵从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3]。它能通过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具体表现在:

(一)生态消费通过对生产的间接引导,保障生态安全

(1)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违规生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以IT、纺织、日化、汽车等行业为例。根据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4年7月的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以下简称CITI指数报告)显示,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纸业、汽车、啤酒、皮革8个行业在华污染数据如下:

企业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汽车纸业皮革啤酒

违规记录2501690055251174170273863200376

数据来源:2014年CITI指数报告整理(IPE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的不稳定达标排放,会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同时,纺织行业对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严重。日化产品中的黄磷等会造成土壤污染;汽车用钢、汽车玻璃、轮胎橡胶、蓄电池生产等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水污染、固废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

(2)生态消费对生产的间接引导机制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工业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这违背了生态消费的本质要求。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消费不仅要求厂商在生产资料选取中的生态性,在生产过程中,调整生产模式,改变现存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生产方式。更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二)生态消费能直接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生态安全

(2)居民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废水的出现是消费直接引起的,目前,城市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严重,污水排放量大。有数据显示:全国97.5%以上的城市有水域污染,其中40%为严重污染,9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地遭到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2004-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2004-2012全国环境公报整理而得

其次,与居民消费有着直接关系的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做的调查显示:以更宽敞的住房,大排量汽车等“大型化”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随着汽车销量的迅速增长,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加剧。据统计,汽车尾气污染占目前很多大城市空气污染的70%以上。在“京津冀2013年元月中旬强霾污染事件”中,北京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的汽车尾气排放量过大,导致PM2.5污染物严重超标。

(2)生态消费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促进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盲目攀比,随意挥霍的消费主义倾向明显,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对于彻底满足的欲望”[4]。这种对物欲的放纵、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以及对消费品的挥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摈弃消费主义的不良消费习惯,才能使人展现其全部潜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确立起真正的人道主义关系,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5]。

三、如何发展生态消费

改变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发展生态消费模式“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6]因此,发展生态消费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联合入手。

(一)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和内部结构。应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能够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并使这两个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

(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主动提高自身的消费安全意识,养成理性的生态消费行为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还相当薄弱,这使不法产商有机可乘,消费安全问题频发。因此消费者应加强对维权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从政府角度出发:

适当调整生态消费品价格,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及宣传。适当降低生态产品、节能产品价格,或在购买及使用生态产品过程中给予适当政府补贴,增加企业对生态产品的生产,促进生态消费品的普及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限制供应能产生较大碳排放的产品,完善保护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研究生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再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2004-8-24

[2]尹世杰.论生态需要[J].当代生态农业,2000(3):44一46

第10篇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旅游消费文献的分析,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生态足迹和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旅游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19-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如果说20世纪初旅游还是作为一项奢侈消费品的话,现在旅游几乎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数达到1.87亿人次,出游率为44.5%,旅游总花费为1446.57亿元[1]。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2]。旅游消费模式反应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3]。本文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可持续旅游相关研究,并引导公众的绿色旅游消费行为。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4]。1994年UNEP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等思想及理论在旅游这一特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6]。

司金銮指出可持续旅游消费应重点探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及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7]。宁士敏认为,旅游消费依存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去规范旅游消费行为,并就旅游消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8]。毛凤玲对可持续旅游消费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初步框架。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杨卫东提出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方式、动机、效用必须遵从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要考虑代内与代际公平、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效用与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促进[10]。何春萍从消费者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面临障碍是居民收入、闲暇时间制度和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观的不良影响,来自旅游产业自身的阻碍因素是地方政府对旅游消费经济功能的过分偏好、可持续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和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消费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1]。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

旅游消费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杨新军,霍云霈介绍了旅游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能源环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环境智能测试系统为例,对旅游交通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ReBAM的环境交通影响分析,指出高强度集约化旅游开发模式,会造成交通工具区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旅游交通方式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启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费结构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无烟产业”,旅游的生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国家、旅游者文化和选择度假的环境[13]。OECD发表的关于可持续消费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可持续旅游消费篇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在OECD国家之间日渐增加,它是产生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噪声等级增加的重要因素。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将在这方面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14]。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Colin Hunter等认为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视角估算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15]。章锦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16]。Trista M. 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间的生态足迹比平时高,也比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这其中与旅游交通相关的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占到总足迹的86%[17]。WWF―UK通过计算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得到在马约卡岛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70hm2。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张约翰等人从高原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高原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运用模型对拉萨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7年拉萨市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饮分别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13%[19];孟繁斌选取武夷山“三区”为研究对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20];李君轶等人对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6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对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政策委员会指出,尽管生态旅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但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时很少考虑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就航空旅游来说,可以采取技术创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转换来达到目标,呼吁政府在计算旅游业成本和效益的时候考虑环境影响的成本,同时为了提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OECD建议相关者为旅游者提供减少环境影响的信息[14]。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调控措施,刘瑶指出健全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转换旅游形式是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景区保护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可持续旅游的对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认为要关注旅游地的水环境问题,认为加强对旅游地水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将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领域[25]。李萌等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受社会大环境、旅游产业背景、旅游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应着重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改善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源头控制、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旅游消费意识,并对旅游消费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与前景展望

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总量的扩大,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急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下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现有评价指标单一,缺少成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旅游消费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持续旅游消费往往被解释成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最少化,环境友好的消费习惯等。因此,在现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仅选择某一个或一类指标来评价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环境影响在全球、区域及个体层次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应当是评价旅游消费可持续性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管理理论阶段,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进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向可持续旅游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加重要。

(3)对地区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通过获得一手数据来核算分析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直接通过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消费者需求,消费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4)缺少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众引导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在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和行为的必要沟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对管理措施进行及时公布、实施、反馈和完善。

(5)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科普性知识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旅游消费者了解旅游过程中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环境影响的知识,培养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园地,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消费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

[3]曾军.近期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综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79-83.

[4]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 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 Nairobi, Symposium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Oslo,Norway,1994.

[6]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19.

[7]司金銮.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复合体系原论――创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33-36.

[8]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245.

[9]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6,(3):105-109.

[10]杨卫东.试论我国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4-29.

[12]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2-46.

[13]Stefan Gfssling, Paul Peeters, Jean-Paul Ceron,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 :417-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57.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7]Trista M. Pattersona, Valentina Niccolucci, Simone Bastianoni,et al. Beyond “more is bett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 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 wwf. 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等.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 :154-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1-69.

[21]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7-110.

[2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24-229.

[23]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3,25(11):153-155.

[24]李玉文,王新鹏.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63-65.

第11篇

【关键词】消费模式;低碳经济;低碳消费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显,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然而,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人类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生产规模和能源消耗巨大,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研究表明,30%-40%的环境质量下降是由家庭消费活动造成的。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来实现,更需要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构建一个良性可持续的生态消费体系,树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

二、消费模式的演进

(一)传统消费模式

纵观历史,传统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线性消费模式。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其二是循环消费模式,其特点是对人类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使消费剩余最小化。循环消费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是一种进步的消[1]。

(二)现代消费模式

在传统消费模式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新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新型消费模式。(1)可持续消费模式。它的基本含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2)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

(三)低碳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消费”的概念也随之而来。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三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将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

三、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低碳消费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

“消费与生产、与经济运行方式密切相关。从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消费决定于以增殖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的结果,生产居于支配地位,因而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消费,这里,消费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它的需求形式成为生产、经济运行方式的动力和目的”[2]。因而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引导,使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减少碳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转变。

(二)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相应的消费模式与行为方式。所谓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

1.低碳经济将优化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将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三大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将做出调整,这也必将影响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消费结构。

2.低碳经济将转变消费需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技术与资本的极大积累,要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资源消耗。企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化,向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影响消费需求。

3.低碳经济将改善消费环境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将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环保型公共产品,提供良好的低碳产品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将转变现有的运作模式。

四、构建低碳消费观的途径

提高生活质量不单指物质上的满足,还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更优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家庭、企业、政府的角度进行引导:

1.引导家庭合理消费、个人文明消费

引导家庭转变消费模式和习惯,拒绝“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以及“高能耗”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再者,倡导个人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让消费者了解文明消费的内涵,偏好绿色环保的产品,提升消费的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引导企业低碳生产

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3.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引领低碳消费

从全局来看,政府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领低碳消费:一是完善经济体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应当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生产的法规政策。加大税费调节力度。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周厚威,刘争波.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模式与引导策略研究[J].宏观管理,2010.

[2]胡金凤,刘福森等.略论消费的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3]江建平.论消费引导[J].市场与消费.现代经济探讨,2002.

[4]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

[5]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

第12篇

内容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和谐消费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消费模式 构建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重新定位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构建和谐消费模式。

和谐消费模式的内涵

消费模式是人们消费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和依据。和谐消费模式继承了传统的节约理念,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和谐消费模式是适应时代的“和时”消费。消费是人对物的享用,而物的性质、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消费是无根基的。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鼓励人们适度消费,使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不顾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将会导致资本、资源的匮乏。同时,奢侈之风、淫乐之气的盛行也会消蚀人们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最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消费模式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将消费植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上,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需要,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消费。

和谐消费模式是人与自然“和生”的消费。和谐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加大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力度,将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不突破生态平衡所要求的质的限度,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和谐消费模式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和立”消费。和谐消费模式利用消费来引导生产,借助市场公平交换,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从而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

和谐消费模式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达”消费。只有在合理的人际消费关系框架下,才会有自然生态的详和安宁。和谐消费模式要求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担生态成本。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能够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转移本国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给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要与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达成优势互补,着眼于双方的长远整体利益。

和谐消费模式是不同代际人类的“和处”消费。在自然资源上,现在多消耗一单位非再生资源,就意味着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非再生资源,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破坏了其再生性,就意味着后代不能再开发利用。和谐消费模式注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有毒材料的使用,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既关乎消费的公平性,又涉及到消费的可持续性。

和谐消费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和爱”消费。和谐消费模式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它并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倡导节制欲望的健康理性的适度消费。要求人们按照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创造力充分而自由施展的要求进行消费,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与改善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层次与质量,有利于实现人的丰富需要,体现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统计表明,在不少国家,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由生活消费而导致的污染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了由工业生产而导致的污染。不仅如此,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

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文明非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并且呼吁要更加重视消费问题,呼吁各国执行新的政策以鼓励向适当的消费模式转变。和谐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谐消费模式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追求绿色、环保、低耗消费,崇尚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人们的偏好不再是物质主义的,人们不再注重用物的形式来标识自我价值。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间接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选择环保商品而排斥非环保商品,会引导甚至迫使企业减少或停止非环保产品的生产而转向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清洁生产。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生产方式必然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和谐消费模式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间接地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因而,和谐消费模式的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都会既考虑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对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考虑消费活动对社会、对自然可能产生的影响;既考虑对满足眼前的作用,又考虑可能带来的长远效应,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力求在总体上趋利避害,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

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途径

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有赖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政策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促进。

(一)培养和强化公民的和谐消费观念,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思想导向

现行的不合理消费模式,既根源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也根源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等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诱导。没有价值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相应的消费模式的转变。只有人们逐渐转变了消费观念、改变了消费习惯,才能最终确立和谐消费模式。因此,要教育引导公民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摒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消费越多就越幸福”等错误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和谐消费观念,把和谐消费的理念植入每一个消费者的观念中,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促进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和制度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特点,很适合于在扭曲的消费模式下,约束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和谐消费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很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但要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到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与和谐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政策支撑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和谐消费中的重要影响力。在政府支出体系中,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维持社会有效需求,实现消费的公平目标。在政府税收体系中,及时调整消费税政策,限制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消费,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条件。对公民所得税的征收,要考虑消费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金力量积蓄状况,尤其是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过渡到耐用消费品升级阶段,需要一个资金积累周期。政府通过制订相关的法规以保护各种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食”珍稀动物的不法行为;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等等。通过开征环保税,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引导居民进行绿色消费。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大对自然环境和环境的保护支出力度等,对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促进和谐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信贷的杠杆作用,是实现和谐消费的有效手段。个人消费信贷是消费结构替换和水平升级的重要保障,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制度必不可少。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消费处在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个人消费信贷利率以及抵押贷款条件,达到鼓励或者限制消费需求的目的。为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环境,银行可以对购买环保产品的个人消费品信贷给予优惠利率。

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增加公民的教育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和谐消费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收入是个人、家庭财产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确保经济发展带动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制度,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制度支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忽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这种缺陷使它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GDP高增长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地使用自然资源的消费行为。

因此,必须建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力求将环境保护效果、资源利用率、人居环境指数等因素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要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评价、共同考核。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制度,力促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为构建和谐消费模式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N].光明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