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本土化论文

教育本土化论文

时间:2022-04-18 15:3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本土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本土化论文

第1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崇洋已成为中国的主流。认为说英语、吃西餐是一种时髦,听音乐会是一种高雅的表现。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去学习西方文化,这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巨大的冲击作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只停留在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忽略了英语教育方面的实际运用,忽略了英语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英语与我国文化相融合。

二、英语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什么是“本土化”?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又或者一个国家所具有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地域风貌。所以,若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观察他们的地域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其中。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就得把我们的文化融入到英语当中,这也是英语教育融合本土化的一个必然。更要把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认为文化有一种很强的融合性。从我国历史就可以看出,在朝代交替过中,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文化,又与以前文化相互碰撞,直到相互融合。而今天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一种过程,直至达到互相融合的一种平衡状态。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

(一)观念本土化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运用它来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同时要传播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进行的文化交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往往就是对自己本国文化知识的不了解,导致的。因此要树立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观念,不断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自主学习本国文化,并可以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才是实际教学中的目的[2]。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同时要传播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并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编写具有本土化的英语教材

英语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现在我国英语教材是知识难还有涉及的内容比较老旧,缺少本土文化方面的英语教材,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单方面了解学习西方文化,没有主动去传播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教材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要编写具有本土化的英语教材。也可以融入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不要仅限在西方,这对学生文化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理论本土化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方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更要让学生参与,比如,老师可以提前把一周的学习计划布置好,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中西方知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而学习的内容是文化。而只局限在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是有些乏味枯燥了,现在科技发达,信息更新速度快,而只学习在书本中知识,就有些落后于当代社会[5]。

四、结论

第2篇

(1.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财经大学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特征的必然产物,而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内在需求。从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科优势与国际项目,提出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突显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 国际化;本土化;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additional, localization i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a novel talent nurturing mod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s advantages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 Our aim i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mprove training lev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Localizati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Talent nurturing mode

0引言

“全球化”时代特征促进世界物质、经济活动的同时,日益扩展为推动知识、技术的流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产物,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1],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发达国家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其中,美国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分别走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对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了解。美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是间接的,主要表现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他们关注的不是美国是否是第一大留学生接收国,而是这些留学生对美国产生的国际化影响。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仿日、学美、效法、学苏几个阶段的变迁。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使教育国际化,如何在国内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名高等教育者,值得深入思考。本论文以财经类高校发展为视角,从国际合作办学实际出发,分别论述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办学实践;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内容。

1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构建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是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前提[2]。一个学校的灵魂在于它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不能采用“固有式思维”,而应该打破常规,走出具有独具特色的兴校之路。本论文依据“高教强省”战略理念,从地方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实际出发,依托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构建地方财经类高校金融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1必要性

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仍是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人才的短缺。尽管从全国角度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其中具有专业特色国际化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则更少。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也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求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真正的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亟待解决。因而,高等院校的办校理念已不是“人有我有”,应该“”,“独具特色”。

1.2发展目标

财经类院校不是专门培养计算机科学研究人才的学府,我们的优势在经济方面,所以,应该尝试走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目标,具体体现在:1)国际化:将本专业与国际信息化接轨,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紧密联系实际,从学校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学生成才要求出发,对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2)本土化: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设定“和而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计算机专业和经济有机结合,将计算机专业设定具体研究方向,即金融信息化。

2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办学实践

2.1国际化发展策略

为了加快专业发展步伐,提高学生国际化专业技能,2013年9月11日,吉林财经大学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正式签署了国际交换生合作项目协议,其中包括3.5+2项目(三年半国内本科学习加两年国外硕士学习)以及本科生短期交换项目。

3.5+2合作模式: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学生在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习三年半课程,满足特拉华州立大学注册要求再赴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学习两年。学生修满美方计算机信息科学硕士课程所要求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达标必需环节,在项目第五年将由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在第四学年后由吉林财经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短期交换生:短期交换生项目针对我校全体本科生,学生在每年的秋季或春季进入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进行与国内同年级的课程学习。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获得美方成绩单及项目认证书,所修学分与吉林财经大学本学期课程学分相匹配。

此外,两所高校就深度合作达成一致,认同以下为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合作教育和科研活动交流;教师科研和讲座交流;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交流;交换学术资源和出版物交流;联合主办国际会议。

2.2本土化发展策略

确定特色专业方向—金融信息化。依托我校优势学科,注重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与融合,将计算机智能理论用于金融、税收等领域,借鉴生物进化的宏观和微观机理进一步挖掘其“进化”潜力,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用于解决经济、管理等领域较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其建立最优化投资方案和决策依据,也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更宽广的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计算机理论数理化、模型技术智能化和经济、管理分析对策化,体现了计算机智能理论研究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层次深广、研究方法独特、应用领域宽泛的特征,成为本学科方向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

具体体现其课程设置,首先核心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和金融信息工程相关知识教学为主,选修课程侧重与企业所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如,核心主干课程中除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必修课程,还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信息工程概论、现代商业银行IT系统、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银行卡业务与技术等则侧重金融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选修课程中的高级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等课程主要面向软件开发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主要面向金融机构;管理模型与方法、网络营销等课程则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需求。

3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国际化合作办学存在国际化的维度单一,即缺乏多样化形态;国际认证体系相对滞后,国际认证发展速度偏慢、参与面窄等滞后性等问题[4]。本论文主要从微观角度论述国际化办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按照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7月,学校向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输送首批短期交换学生,2015年1月,该批学生顺利返校,经过深入面对面交流,归纳总结以下存在问题:

3.1语言障碍

此次派出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不等,尽管英语水平均已达到国家六级,但出国后,语言障碍仍不可避免。对此学校提出解决方案,对有意向出国的同学配以外教跟踪培训,规避语言困难。

3.2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存在差异。前期的专业先修课程不一致,加之语言障碍使得学习事倍功半。对此,中方与美方应共同协调专业课程的选择,有效实现课程衔接。此外,确定赴美的最佳时间点,使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3.3前期准备不够充分

包括出国前期准备,如出国申请、签证办理、国内驾照证明、体检注射疫苗,银行卡办理细节;强化赴美学生的心理准备,组织有出国经历的老师和学生做经验交流,使得学生坚强面对某些困境或者心理落差,认识到异国求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收获及财富;弱化完美主义,不要把美国想象的过于完美化,学会独立,凡事不能过多依赖他人。

3.4教材问题

美国纸质教材通常价格较高,如果逐一购买势必增加其经济负担。其应对措施可多采用扫描方式积累教材,利用已赴美学生及兄弟院校资源实现教材的共享。

3.5缺乏实践课程建设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将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相融合,利用美方实践课程,使赴美学生入住美方企业,尝试与外国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美国文化,还能学习到先进、及时的管理经验和实战模式。

4总结

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是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路径。“国际化”微观上讲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宏观上来看,更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全球地位的重要标尺。本论文从地方财经类高校国际化办学实践出发,分别论述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化办学顺利实施,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具有财经管理基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杨亚军.论新形势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许悦.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3).

[3]李明,郭淑馨.财经类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5.

第3篇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邹筱,赵锋.本土化案例在《物流管理》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0-132.

[2]孙福东.港口物流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1-133.

[3]刘光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1(1):108-109.

[4]翟羽,邓春.海南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1(9):38-40.

[5]曾惠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14-15.

[6]孙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2):215.

[7]马乐,李楠,张莹莹,等.物流工程专业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8]贾卫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6):74-75.

[9]傅忠宁,朱昌锋,张静芳.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451-453.

[10]王海燕.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育,2012(10):33-37.

[11]李彩其,等.物流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54-55.

[12]黄勤,陈玲,等.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112-114.

[13]于汝民.基于物流供应链建设第四代港口[J].中国投资,2008(7):7

[14]李永辉.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第四代港口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0,33(7)

[15]蒋鹏.我国第四方物流模式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09(11):112-113

[16]刘璠.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17]卢根旺.基于能力整合的第四方物流发展研究[J].中国港口,2008(5):66-67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晋明.港口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水运,2011(05):23-25.

[2]郭思维,魏云达.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3]于晖.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物流现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4]刘韩云.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5).

[5]苏君,吴辉.现代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6]何明坷.物流系统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郝渊晓.现代物流信息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彦,孙光沂.我国航运业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市场形势[J].世界海运,1997(2).

[9]赛令香,赵锡铎.论我国航运企业在新经济下的经营发展战略[J].珠江水运,2002(2).

港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冯希,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11)

[2]陈涛,杨柳港口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2(17):293-295

[3]秦玲敏港口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及措施探讨[J].会计师,2015(24):34-35

[4]李建丽、真虹、徐凯,港口供应链的价值链体系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09

第4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表现出“本土失语”。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其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广泛的教育情况与信息。对各国教育问题与趋势进行研究与分析,加深人们对本国教育现象的认识,改善本国的教育状况。

第二,突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其中又分校外与校内两个派别。校外派强调比较教育学必须透过教育现象,透过对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认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情;校内派则认为比较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与规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主要实践活动也均在学校内进行。

第三,注重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并试图从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学确立定义或界说。赞成这种观点的比较教育学家认为方法就是比较教育学本身。

第四,特别关注比较教育学的功能与性质。其研究对象是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分析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一般原理与规律。

综上所述,比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它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因此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其理论当然应结合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由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主张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二、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这里所说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是指一种研究方向,即本土化+本土生长。所谓“本土化”,也就是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地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本土化”与“本土生长”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本土化”(nativization)是一个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外烁过程,那么“本土生长”(indigenousevdution)才是发源于本土社会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实际一味仿效西方教育制度的做法,将其比作“拉东洋车”,认为那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他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可见他所追求的更多的是“本土生长”而不仅仅是“本土化”。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正是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使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能正确地描述和解释我国的教育现实,预测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从而提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确实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下面从两方面来具体谈谈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

比较教育学似乎一开始其研究兴趣就集中于异域而不是本土。虽然说这与它的学科性质(一种致力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是分不开的。但笔者认为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的比较教育学目前应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本国。之所以提出此种说法,是因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事实:中国的比较教育学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大都来自西方,我们也提不出我们的概念、假设和方法。这种反差不仅衬托出西方比较教育学学术霸权地位,也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失语症。

我们有的只是对西方教育理论、模式的遵奉而不存疑,认同而不批判,照搬而不质疑,这种盲目的做法就使一些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与中国教育现象不甚相干的智力游戏。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些旨在纠正我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教育改革,其理论根据就来自西方。比如湖北省监利县缓解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买”学校的改革,其理论来源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弗氏理论的目的是在公办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一种在公平解决基础上对效率的诉求。即便如此,也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实行“教育券”计划的州并不多。而监利县的教育改革或者别的地方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张却无视这一点。这种“一厢情愿”的改革非但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反而会加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教育的“鸿沟”。由此可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本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本国社会现实和规引本国的教育实践”。

(二)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可行性

我们主张的本土研究是要拓宽交流的渠道,使单行线变成双行线,并不拒绝外来的概念、方法、理论,但强调要批判地、有选择地借鉴。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国的事,为的是解决中国的问题,但眼界和思路必须是超越中国的,是全球的。本土研究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与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话。具体说来,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研究,并非关门进行研究,而是要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了解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与国内外的研究者保持对话与交流。目前国内的比较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轻实证。进行本土研究就迫切地需要引进多种研究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就要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下进行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

第二,对西方教育理论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对西方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警惕。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给予充分的反省。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稀里糊涂地把建筑在这些预设之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论要在中国的本土语境里完成相应的“意义转换”才能切入中国教育现实。

第5篇

1.及时更新理念,用理论指导行动

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以及信息不灵通,对外面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学习、更新理念和理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校本教研教学”这样一个概念,首先必须明白这个概念的意义,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观念决定行动,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理念的洗礼,才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先说“什么是校本教学”,我个人认为校本教学就是以校为本,针对本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研活动。对校本教研要有自己的定义,结合本校特点,融合新课程外语教育理念、外语教学实践教材的特点以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构成具有本校特点的英语校本教学理念。

2.体现课堂的本来面目,从实际出发

一说起教研教学活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像上课、听课、评课,现在还有说课,这确实是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新的理念下,它们同样适用,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听完就算了。听要听出门道来,评要评出优劣来,听过评过之后,讲课人要有反思,要有改进措施。再来说说讲课,公开课――“作秀”的成分颇多,并不能完全看出课堂的真实情况。所以,要还课堂本来面目,通过“推门听课”随机抽查这种方法便可以了解,并能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就拿到教研组进行研讨,这种教研方式比较适合在农村中学开展,这种形式只要能坚持下去,就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促进作用的。

二、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学活动需教师、学校、专业人员三方合力

1.学校支持,专家引领

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与沟通,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为校本教研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体群力,合作互助

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利用教研组的群体力量,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促进了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自修,夯实基础

教师要注意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研读理论专著,教师切实提高了英语科研理论水平,积累教育教学心得,总结校本教研的实践经验,农村教师应注意适时整理归纳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积极撰写论文,将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与得失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结合本土教学资源建立本土化英语语言教学,开展校本教学

英语校本教研要体现施教、受教双方活动,即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尝试新课程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推出了本土化专题教研项目即初中英语农村本土化任务型教学和本土化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开展。

第6篇

关键词:导师制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82

1本科生导师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本科生导师制是精英高等教育下的产物,是导师和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单独面授教育,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此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生导师所扮演的是一种思想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道德导师和精神导师等多元化的良师兼益友的角色。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在学业层面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与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业困惑,并定期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二,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上,建立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与情感发展动态,运用互联网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情感困惑和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三,在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上,导师应多走进学生宿舍,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人际交往情况,定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念,有效帮助学生生活中面对的困难;第四,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上,了解学生对未来的预想与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索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经验,其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针对2016级大一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做足专业认同教育,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专业理念训练,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其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专业相关书籍,培养学生以社会学视角观察问题与感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气质。针对2015级大二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以导师制活动为依托,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感知社会现象而认知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辩论赛,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读书会,加强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撰写读书笔,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促使学生运用学术语言剖析社会问题。再次,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验证专业技术与方法,不断打磨服务水平,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针对2014级大三学生,首先要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即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地培养。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深入了解并针对学生未来关于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与决定权。

第二,导师制活动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导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搭建平台。二者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反思能力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例如,针对2015、2016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高校青春健康”项目,一是通过参与同伴教育培训,可以系统了解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关爱他人的意识与能力;二是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服务实践,可以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评平台,加上专业导师与项目督导的联合指导,加强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沟通,互相探讨并交流学术,达到自助互助成长的目的。针对2014、2015级,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云南省“社会工作三区人才计划”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帮扶宣威市海岱镇L社会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一要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全面的服务理论框架,不断探索本土化的专业服务方法;二要设计小组活动与团队训练计划,学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提高留守儿童学习与沟通的能力;三要学会收集一手资料,将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调查数据与实务方法,以学术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今后学术文论的撰写奠定专业基础。

第三,积极加强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不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高校与社会组织的有力合作,不仅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更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输送人才的社会功能。例如,针对2015、2016级,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与交流,要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每周完成8小时服务时长,学生可以在当地社会工作机构做义工,也可以到外地社会服务组织进行参观交流。导师则尝试要求学生对服务实践的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法,加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针对2014级,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积选取合适的调查点展开多元化的社会调查,并结合本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现象、认知社会问题和探索解决对策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调查对象,了解服务需求,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实践报告。一方面,依托导师制活动,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探索和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为形成毕业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结论

本专业导师制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实践结果表明,导师制工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导师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第7篇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1.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中西方文化融入严重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所选用的教材上最直接地表现出来。在我国中小学所选用的英文教材绝大部分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材料,还有一些则直接选用原版纯正英美的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教材则很少。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材料中由于过多考虑英语教材的原本面貌,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等,在课文选择上体现出了纯正的英美味,在语言的表达中处处渗透出英美文化气息,这样带有浓郁目的语文化色彩的篇章安排,只能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西方文化。在所选用的教材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涉及很少。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英语与之取得相互的联系和交流,不但要会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英语来准确传达我们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所需。诚然,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中与自己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缺失状态,那又谈何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语言文化承载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必须与中国文化的学习相结合,使英语也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唯有如此,借助于英语这一外在形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才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和实力的欠缺

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亦是如此。因此,其自身应该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实力和较高的本土文化意识和修养,进而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甚至更深入地论及中国文化渊源和嬗变,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素养。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加以表达的能力尚显不足,尚需继续提高。此外,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美文化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书本所学到的间接(indirectknowledge)知识,从认知学的层面上看有一定的缺陷。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弱化,从而将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3]。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显得十分欠缺。另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诸多不足。由于教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英语教学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教学上,在教学上过多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法、词汇、语音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这些英语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养成却被人为地忽视,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教学渐渐迷失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之中。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英语教师培养体制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加以弥补。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欠缺

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或并不欣赏。如他们喜欢过圣诞节和万圣节,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对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却没有兴趣,也不喜欢吃饺子和月饼,这种社会现象随着外来文化不断融入日益明显。当然,我们要“让中国走向世界”,接触和了解外来文化是要大力提倡的,但一味盲目跟从和崇拜却是要不得的。我们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相关事物的能力低下,不能顺利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从实质上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课程,它不单纯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双重的角色即语言的讲解者和文化的引导者,他们应该在重视语言讲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英语教育的价值趋向,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应该注重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的伟大复兴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语教育,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4.中小学传统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导向的缺乏

目前,在国内的各种英语测试中的测试内容都是以语法、词汇、文章结构分析及听力和语音为主,至于对相关文化能力的测试项目,则是缺失的,而且当前的测试也是以最后的分数高低来断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这样造成的结果无疑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把通过测试获得高分作为自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毫不掩饰地说,无论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都会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甚至会直接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前途。可是在事实面前,学生面对的往往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指挥棒,抑制了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当然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大量的英语教学中多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学生以被动的接受来学习,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也大大妨碍了学生对英语之外的文化学习。因此,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使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其交际变为不可能,势必也会造成对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成为泡影。

总之,目前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输出,使得学生在现在及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困境,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方法和路径

1.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

教材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载体和导向作用。首先,应该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人员上注重全面性,既要有语言和翻译学方面的大师也要有文学和文化学领域的大家;既要有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也要有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从而通力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商榷以尽量科学合理地方式编撰好教材。这方面,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使用双语教学,很多对外汉语教材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注释,这一点值得借鉴。其次,在编写的内容上有必要在教材中增设表达优秀中国文化的文章和译文,其内容要体现发展性和深刻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等,使学生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从而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起到提高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最后,更需要专家学者们倾注心血去建设高质量的适合中小学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中国文化系列英语教材。

2.提高中小学教师本土文化素养

优秀的教师是创造优质英语人才的根本条件,教师的知识储备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首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最后形成自己坚定的文化信仰和立场。同时中小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中医中药、电影戏剧、琴棋书画、传统习俗等等。可以通过出外进修、听讲座或者请对中国文化熟知相关学科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当然,汉语语言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汉语构词规则,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字理解和语用能力等。教师如果想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那么自己必须要首先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本土文化。其次,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国外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所在,以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应进行异同对比,或者通过研讨会、专题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合理地分析出文化立场的相通之处,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优越的思想意识,超越本民族和英语文化的狭隘界限,合理解决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正确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首先我们应该把树立正确本土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自身要加强文化认同感,丰富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建立独立的文化人格及语言和文化平等的观念。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入,不要盲目地崇拜和追求。要树立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来不断促进自己的自身完善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积累和挖掘,才能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并汲取异域先进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其次,我国有着丰富而又悠久的传统文化,它们与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一面,应该说是我们独特的文化,那么在对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应该形成我们独特而先进的中国特征。这种独特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有关问题探讨时,重视将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融入在英语教学中,还应注重民族特点,使学生从而养成自觉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

4.在中小学英语测试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

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在这一问题上英语考试难辞其咎[4]。然而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就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考试,在英语课程考试中应该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其次,要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再次,要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以此来引导中小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重视和最终会表达。比如在听力部分和口语考试中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常识的考题,阅读理解部分或者作文试题也适当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还使学生如何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考试的压力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激励和动力。此外,在正常的考试或者平时练习中,也同样要有意识地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写作或练习。这样,有了上述的教材改革和教师、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加之考试和平时练习的引导,相信会逐渐形成一套合理而又完整的英语学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使学生既能汲取国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又不失自身文化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课堂内外开辟多种渠道以实现中国文化的融入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集思广益开辟多种渠道以期实现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如我们可以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即指同一门课程有一名本土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两名教师共同担任合作教学的模式,这样,既利于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借助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合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更直观、全面地去体现灿烂的中国文化,增加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为中小学学生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等办法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些都是实现本土文化融入和延伸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使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本土文化,这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交际的需要,更利于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当然把我们的本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也符合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人才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 张维维.初中英语教科书设计的文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第8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

--- 建立与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向荣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 取得不少成果。 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 —— 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 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 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 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 ;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 。 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 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 ,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 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 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 , (阮、麦,1996) ,(吴温淑芳,1996) ;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 (陈、苏,1994) 。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 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 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 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 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 “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 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 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 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 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 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 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 1998) , 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 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 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 《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 《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3.贾秀总 《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 (《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 《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 (《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 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7.史铁尔 《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8.林孟秋 《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 《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 (《社联导刊》)1996 第十期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提升,我国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大致经历了萌芽和雏形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演变,但研究还存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综合化有待加强、规范化明显不足、科学化急需提高等问题,成为今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努力方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论研究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将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参与到教学论的研究中,从而使得教学论的研究队伍得到空前壮大,其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第10篇

新课程改革是对一系列新老问题的艰苦探索过程,它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惠山区教育局在课改工作开展半年之后,就申领了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试图以课题研究统率课改实验的全局,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课改实验科学、规范、有序地向纵深推进。

一、通过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促工作方式的改进与完善。

课题研究由学校共同参与,但不搞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而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自主申领,并组成校级课题组。教育局将有共同研究志愿的学校组成区级课题组,每月安排一次课题研究活动。活动由学校轮流提供活动的现场,让本校尽可能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每次活动的内容主要为:提供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组织学习讨论;交流本月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结合研究课(活动)展开专题讨论;明确下个月的研究任务。每次活动都有区教研员、学校课题负责人、有关教师共同参与,南师大的教授、研究生也经常加入到活动中来。这就保证了每次活动都有专业的引领,都有对实践的指导,都能够让参与者获得收获。教研室及时形成活动小结,对研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行动。这样网络化的课题管理让全区各中小学都进入了课改的课题研究,学校又带动大多数教师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来。这样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使广大教师不再感到课题研究是高不可攀的难题和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教学的行动,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改善原有教学行为,提高实施新课程的适应性水平。每一所学校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改进了新课程实施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

二、通过课题研究,明晰实验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阶段重点。

课题研究为全区的新课程实施明确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理清学校实验工作思路和确定研究重点内容的过程。学校自主选择研究专题和实施专题研究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与考试改革等重点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提高。例如,作为评价课题组的成员单位,洛社中心小学、省锡中分部、长安中学着眼于师生的发展,分别研制出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玉祁中心小学则以区评价课题组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凭借,紧扣“教学目标的把握”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了老师的认识,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推进”策略的实施,为我区课改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研究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科研和教研的有机整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也让我们更多地得到了“教科研转化为现实教育生产力”的快乐。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没有高层次专业引领的支持和“本土化”专业力量的支撑,研究的深度推进将会面临困难,于是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1. 加强与高校及教科院、所专家的紧密型合作。

这样的引领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在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的。有规划,且有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专家们俯下身来谈教育,一线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切磋教学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我区与南师大、省教科院等单位的愉快合作就为我区的课改实验在高品位上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

2. 进行专题性学习,让书本发挥引领作用。

优秀的教育教学专著和论文无疑具有专业引领的作用。要发挥书本的引领作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和研究的专题。围绕专题广泛搜集材料、比较碰撞、分析取舍、形成认识,最后以文献综述或专题讲座的方式物化呈现并指导行为实践,必将对某个问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专题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及大,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每一个专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一个前进脚印。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就可能成为某个问题的专家。区教科研部门通过汇编专题学习资料等形式引导教师进行专题学习,通过加强实践研究中的相关资料整理来促进这种专题学习。

第11篇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

3.1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的需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有助于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人类全面危机和异化爆势下,提供给人类消除危机和异化的精神武器,抵制现代文明和工具理性的侵害。

第12篇

1.1现代图形设计教学的“国际化”特征

现代图形设计教学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在教学中强调形式感和现代感。图形设计课程在较多的本科院校主要以现代图形创意为主进行教学,解决现代图形语言创造及表现技巧。一方面通过正负形、渐变图形、同构图形、共生图形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构成图形;另一方面,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通过电脑软件、摄影技术等方法来实现现代图形的设计,或者图形由平面的图形向立体空间扩展。

1.2现代图形设计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较多的本科院校更注重“国际化”特征,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本土化”语言的学习和培养。我们慢慢认识到中国的设计教育只以“本土化”为基础才能有出路。因而,在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汲取了西方图形设计的创意方法和技巧,将传统图案融入现代图形设计的教学中,形成中西结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在图形设计课程中增加一部分“传统文化考察”课程,这样更有效地促进对于传统文化、传统图案的学习和再设计、再创造。

2传统图案在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提出问题,组织引导

传统图案融入现代图形设计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出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对于传统图案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创作热情。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引导学生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楚河汉街、湖北省美术馆等比较有湖北特色的参观点进行学习考察,时间为一周。同学们对于传统图案和文化进行收集、记录,临摹学习,为进行图形设计做好准备。通过引导对于传统图案的学习和考察,以较直观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传统图案的学习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的热情,该种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2.2巧设课题,培养学生将传统图案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课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图案的学习以及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课题的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课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该教师设计课题——十二生肖图形设计,十二生肖传统图案的素材较多,并且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其中二维的图案有剪纸窗花、年画;三维的立体形态如凤翔泥塑、布玩具、雕刻等。这些传统图案都可以作为十二生肖图形设计的丰富素材库,通过现代图形设计的表现方法结合表现,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形态上提取传统图案元素和现代图形设计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传统图案文化内涵、意境上面提取元素和现代图形设计结合。灵活应用解构和重构的现代图形设计方法对于传统图案进行重新构成,形成“本土化”的现代设计语言。如图1,学生作品一,该学生采用传统祥云图案云纹融入十二生肖图形设计中,体现“福”到的设计理念,“祥云”的“祥”代表吉祥、如意、祥和的意愿,“云”是天空中的云彩,是中国古人“心中之云”的写照,它包含了一种精神气蕴和内涵。该学生将祥云的吉祥观念巧妙地应用在十二生肖图形设计中。学生作品二,该学生采用标点符号形成十二生肖图形,采用“福禄寿喜”的剪纸图案替构局部,形成有艺术特色的十二生肖图形设计,该设计作品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的艺术韵味。

2.3注意学生个性创新

学生对于传统图案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融合再创新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特点基础之上。在艺术设计中,每一个艺术设计者都会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优点,可以引导学生提取传统图案元素向平面、立体、空间等多维度扩展,以及材料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等,通过充分发挥想象,最大限度地挖掘创作灵感,设计出有代表性的个性作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