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

时间:2023-01-02 20:1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加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加工论文

第1篇

1河南省食品加工业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1.1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银行贷款苛刻,资本市场够不着,其资金来源以内源融资为主,有限的资金限制了企业发展。总体上,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民间融资、银行贷款、自身积累,在现阶段,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严格限制,而其他渠道融资模式尚不够成熟。

1.2信贷资金集中于优势企业从总体上来看,随着河南省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食品加工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但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双汇、三全这些资金富裕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却难引银行眷顾,银行贷款旱涝不均严重制约了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均衡发展。同时,银行间为争夺有限贷款对象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加大了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

1.3融资方式单一贷款是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手段,在资信等级评价中,中小企业达标难。而一笔贷款从资产评估到审批结束,环节多、时间长、收费多,审批结束资金到账时,往往已过了企业发展的最佳期间,不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小、急、频的特点。

1.4信贷时间短,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银行对食品加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低、回收期短、效益明显,企业不能用于技术的更新和改造,不利于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长期发展。

2改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2.1切实可行的推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政府牵头、鼓励引入股份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河南扩充金融服务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加强发挥自身作用,拓宽商业领域,加大对食品加工产业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下放审批权限。

2.2创新金融工具,开发信贷品种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开发适合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贷产品,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抵押形式,积极促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2.3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适当向中小型企业倾斜,对于那些技术先进、企业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2.4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成立创业投资基金一是地方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质企业上市,面向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借鉴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原理,积极探索成立食品加工业创业投资基金。

作者:尤利平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2篇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食品工程原理主要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工艺尺寸的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规律、熟悉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等,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课程设计是本门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环节,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与实践结果的全面总结。对于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只是进行毕业论文实验和毕业论文得撰写,不搞毕业设计,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工程设计有很大限制,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独立进行工程设计的一次全面考察,对学生将来独立完成相关工程设计是很好训练和演习过程。

一、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学时分配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项目一: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根据不同食品生产工艺,进行分组,对不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典型设备进行设计计算。

项目二:牛奶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在灭菌后牛奶的冷却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参数变化以及冷却水温度变化,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相应生产任务。

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在课程设计过程,对项目一,指导教师收集食品生产企业工程实例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每2~3个学生是单独的题目,由于这些实际问题,涉及到食品生产中关键或者特殊的设备,所以每组学生都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工程手册,结合食品工程原理每个单元操作的原理每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通过课程设计,每组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些训练和指导对学生将来毕业后,完成工程师相应技术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考核

《食品工程原理》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以力学、动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课程设计考核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考核方面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实验目的明确;步骤清晰、数据处理正确、结论正确、分析讨论合理等方面。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学生能够进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从查找资料,收集相关经验数据,在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基础上,独立的完成每个环节设计任务。通过这样课程设计每个过程的设计训练,学生们能够完整体会到工程师的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完成相应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3篇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属学科的特点,理论课程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体现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主干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试验技术;熟练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和危害成分检验的基本方法。恰当安排专业基础课的上课学期,使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而更快、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课开课学期之前。另外,对专业课程学时进行适当的分配,不同课程根据专业所属学科的特点,合理分配学时数,例如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科学等课程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要应适当增加学时数;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食品安全质量检验,要重视试验部分所占的比例,恰当安排理论学时和试验学时的比例。专业选修课范围比较全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毕业后打算从事工作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功能食品、绿色食品和发酵食品等不同类型食品的相关课程。部分专业必修课的教材不够规范,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的探索研究,集合相关专家和教师的力量尽快编写适合新形势下新兴学科发展的材。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实践教学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形成了连续性、结构性以及完整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劳动、体育健康与标准测试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专业实践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认识实习和食品学科综合大试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以及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综合实践包括:毕业(生产)实习及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为学生安排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例如质检员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营养师资格证书等。专业实践中设置的食品学科综合大试验包含专业必修课和食品工艺学中重要的典型食品加工制作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学生在此实践环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搭档,共同完成同一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各有侧重,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请教和讨论,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加工工艺操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关注加工过程中质量的监控。由此增强了学习兴趣,更好地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和扎实。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是学生自主选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题设计、开展试验和撰写试验论文,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中的毕业实习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比较欠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涉及到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生产行业、检验检测机构及流通领域,应通过多渠道建设完善的、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实践理论知识,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我们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生互助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是充分利用校内食品试验室,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进行1~2次生产实习,在季节性的生产旺季进行课程大实习,学生可选择相应专业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任课教师为带队教师进行实地专业学习,例如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工艺的主要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食品质量与管理控制措施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是根据食品企业的用人需求,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2~3个月的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过学生和公司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学生返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直接到公司就业。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试验装备,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与校情实际,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核心,以结构合理为目标,以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道德好、业务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老中青、职称等结构合理、有专业和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学术水平较高的梯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和食品企业的青睐。

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设置应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则为满足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根据现在的现状及形势发展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有4种知识体系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和免疫结合探讨研究相关问题[7~8]。因此我们按照食医相融的原则,多学科结合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食品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懂得食品生产与食品加工的科学原理,具有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概论和生物统计。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专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们在考虑专业课程时包括了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分析、食品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法规与标准和食品原料安全学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不低于21.0学分。包括食品原料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加工与流通安全控制、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添加剂和市场营销学等课程。教学实践体系设置考虑到社会对食品标准化、质量与安全方面人才需求的量大且层次多,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及毕业后广泛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设计实践课程包括食品工艺学综合试验、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试验、食品卫生学试验、食品分析综合试验、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强化等,保证实践时间和实践效果。总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可以影响到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势的需要,是我们高等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这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结语

立足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农牧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应该是农林院校办学的基本特色,既是行业特色,也应是地方特色。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突出和发挥这一特色,对该专业作合理的定位,不断优化出适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从而适应食品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就业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实践中经验的不断丰富,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将不断完善,从而为农林牧业产学研结合和食品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国强 辜雪冬 罗章 马长中 杨林 单位:农牧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57-02

前言:

《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食品科学及食品加工专业必不可少的技术型与科学型精品课程[1]。本课程以食品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实践与实验,学生可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此外实验与实践也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本专业涉及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物性食品加工和管理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学科所涉及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对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又要求不断地更新补充新的加工技术,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传统实验课设置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重复原有的实验内容,缺少创新性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例如,实验“原料入的掺假检测”在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教师把所需的试剂、仪器和原料乳提前备好,实验课前教师先讲述实验目的,再分别讲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和教师所讲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大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因此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较差,课上一旦出现个别的突况,就手忙脚乱,实验结果及分析也都没有思考,甚至小组内部会相互抄袭。这种“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使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实验室设备和场地使用效率低。由于实验课是在少数的固定时间内完成的,故大部分课余时间实验室都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3]。传统的实验课学生每组至少6~10人集中做实验,这时又会出现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导致个别主动性及能力较好的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实验,而一部分学生只能旁观,而无法实际操作,结果导致实验效果较差。

最后,无法提供师生充分交流的平台。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时间短,学生的实验热情低,学生在实验前不做预习,仅凭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讲授,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做重复性机械性的操作,因此实验报告往往都是重复实验指导,没有分析与创新,特别是写实验报告时发现问题,由于时间急促,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答疑,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

二、实验课程改革因势利导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物性食品加工学课程已经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多的视频材料增加课件的直观性[4]。随着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的发展,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视频来复习实验过程,特别是将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仪器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经典实验内容做成网络课程,再应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库连接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回顾性学习,同时可以将课上因时间紧张而无法展开讲的内容及本行业的最新专业信息放到这一开放式平台,从而扩大实验教学内容和信息交流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弹性学习机会。此外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物性食品加工的图片、录像,教师再配以耐心细致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直观、新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电子网络、图书、专业刊物查阅相关文献,实验开始时由各组提交实验方案,每组就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可行性论证,学生参与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和预处理,如中式香肠的制作,让学生们参与挑选用肉部位、感官新鲜度判定及辅料和肠衣的选取、调味料及香辛料的配制和使用,只给学生说明机器设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装及调试全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从而避免学生实验前时一无所知,实验中又手忙脚乱,实验后仍然稀里糊涂。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手热情,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完整而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团队精神;规范操作技术。学生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设组长1名,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实验前教师按照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耐心讲解;并向学生提出一两个实验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交教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及时指导,只是从旁辅助,而不是取之代劳,同时也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及时答疑。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汇总各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与学生一起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总结,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分析与讨论结果,对认真分析的同学予以表扬,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认识原料安全问题对产品的影响。食品原料生产被称为食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食品加工的基础。通过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们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从种植、养殖到餐桌这以整个食品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均会影响到食品原料的安全,由于目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兽药滥用,造成食品原料中农药残留量过高;环境污染物、霉菌毒素和动物疫病疫情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可以运用新的检验检测技术以提高实验技术水平[6]。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中,特别增加了对动物性食品原材料质量的分析和评定,强调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如通过对乳、肉pH测定及感官评价,对其新鲜程度进行判定;通过对鸡蛋浓厚蛋白及气室高度的测定,判断蛋的新鲜程度等等。使学生明白优质的原材料是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前提。目前还在不断努力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技术,结合动物食品加工的实际要求,应用新的检测技术对原料的安全进行检测与控制,比如将高压液相色谱仪引入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检测乳、肉中的三聚氰胺、农药和抗生素的残留,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20%改为40%;实验成绩由原来的6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成绩改为现在的每个实验占10分,共计60分,再由6次实验成绩总评得出,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文献查询、实验操作、小组内的分析与讨论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其中,实验报告不仅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对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另外40分用来评价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和实验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培养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7]。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预习,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课后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后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实验课前的预习准备到实验课的完成,整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通过反复操作基本达到了熟练水平,能够直接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这是过去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2.切实加强了学生科学生产与安全生产的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参加动物性食品加工的生产,切身体验到生产过程中各种情况。通过比较各小组的产品,判定出合格产品与次品,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教师再进一步就本产品分析加工过程的危害环节,使学生逐渐掌握产品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和优化加工工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安全生产意识。这一安全生产意识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物性食品的整体质量。

四、小结

通过对实验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树立了安全生产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0):59-60.

[2]张晓红,刘英玉,彭斌,买买提・艾孜孜,姚刚.《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1):67-68.

[3]第三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185.

[4]李郁,魏建忠,王桂军,孙裴.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57+259.

[5]郝贵增.浅析《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考试周,2011,(34):12-13.

第5篇

食品工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发展迅速,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有一定的要求。本次主要针对食品专业中高职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本文主要对中职食品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探索符合食品企业需求的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单位需求的技能型中职人才。

一、中职学校食品专业课程内容

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向:食品加工与食品检测。我校以食品加工为方向,设置了四类课程: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

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书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课包括食品加工工艺、食品生物工艺、发酵工艺、食品机械设备、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其中计划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实验等实验课程。

课程设置较多参照同等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的食品加工方向课程,并参照食品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开设。

二、中职学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1.综合基本素质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化课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并且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校园文化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性专门人才。基础化学是实验室基础知R,对于食品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实验室进行基本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例如试剂的配置、化学药品的存放等知识。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线生产品质控制的必要专业知识,对于半成品、成品的糖量、真空度等进行检测。

3.实操上岗能力

中职学校通过开设实操课程,让中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转换,形成自身的技能。配合工厂实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食品企业对技工人才需求分析

食品企业在佛山地区发展较快,特别在三水区主要以饮料企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主要的人才需求包括生产部一线工人与机修、配料员、品质控制部在线质控、物流部的叉车司机、销售部的营销人员、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其中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岗位集中在一线生产工人与机修、在线品质控制、营销策划等方面。

食品饮料企业以及对食品专业人员的需求主要在生产设备操作等一线工作与品质控制方面,经过培养则可以发展到生产管理与行政部门管理层次,中小型企业对人才晋升的学历要求较大型企业宽松,只要能力足够就有晋升的空间,大型企业则对学历有所偏重。

中职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技能需求方面主要是:

1.设备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必须了解普通生产设备的结构,懂得基本操作,若是机电专业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则要求能对设备进行维护。

2.实验室基础技能

企业反映中职毕业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例如普通的化学实验的浓度计算不能使用摩尔浓度,普通的酸碱滴定操作不能掌握,这些主要是化学基础与实验室的基础内容。

3.善于学习

食品企业建议中职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细心观察,善于学习。

4.职业道德

现在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降,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心态不稳定,比较浮躁,离职率较高,管理困难。

四、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技工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职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企业需要的技能相对专一

中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以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技能为教育目标。中职院校食品专业内容较广,以课程为单位,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有限,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2.中职学生实操技能未能达到企业要求

中职院校学生虽然注重实践,但是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实操技能未能达到企业要求。

3.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上升空间有限

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比较,基础理论知识仍然相对薄弱,难以对工作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比较多的是长时间在基层进行操作性工作。高职或者本科毕业生能够很快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快速理解原理,所以晋升空间较广。

4.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离职率较高,管理困难。

五、对中职食品专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课程构成

针对职业岗位群对应能力的要求,改革实践教学,建立适应食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例如啤酒罐装一线岗位需要啤酒生产工艺、发酵工艺、食品机械设备的课程技能,豆乳在线质控需要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应用化学的课程技能,碳酸饮料在线质控需要糖度测试、真空度测试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技能。要改革实践教学,通过岗位技能需求设定课程。此外,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典型食品企业的全方位分析,让学生掌握食品企业运行的各方面知识。

2.校内校外实践教育

学校建立教学、实训、实习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训中心技能训练岗位设置力求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一致,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食品企业岗位技能,让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改变教育依赖理论的教学传统。

3.校内师资建设

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操作能力,掌握新工艺技术。并对教师在企业实训期间的工作按照正常工作量计算,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以及进行继续教育进修。

4.校外专家聘请

加强兼职教师、外聘教师制度改革,突破现行人事制度,开通渠道,从食品加工企业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聘请校外具有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

5.职业道德教育

第6篇

教书育人,收获智慧人生

说起教书育人,李教授说自己受鲁迅先生影响颇深,特别对《藤野先生》一文感同身受。他在日本留学时,处处能感受到像藤野先生一样的教授。

“我既然选择了教书,就要把自己一身所学,传授给学生。中国有句古话,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当教出10个学生,就有了10份力量。”李教授笑起来特别慈祥,像一尊弥罗佛。

高高的个子,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鼻直口阔:虽然年过六旬,但丝毫不显老态,精气神十足――“相由心生”,李教授就是中国最传统的福相。

李教授从事教育几十年,现在是桃李满天下,“我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博士、校长,在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也不乏其人。”李教授乐呵呵地告诉我,“当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他们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才会进步啊。”

李教授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自觉投身这平凡工作,敬业乐业,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如果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就会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就会倍感欣慰和快乐。

李教授在教育方面主张以创新精神养成为目标,广纳世界科技,弘扬中华文化,重点培养教育大批本专业优秀人才。为此,热爱和倾心教师职业,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53名,多名已成为教授、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院所或大学领导。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励。

阳光心态,在工作中享受生活

有一位名人说,“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关键看自己脸朝向何方”。李教授那个年代的人,经历都十分丰富。他是老三届知青,插过队,当过机械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国家教委选为出国研究生,在日本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我从上学起,每门功课都是满分,在日本读研究生、博士也一样。”李教授笑呵呵地说起这段往事。

他的学习为什么这么优秀?因为勤奋!

不但他的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他心态好,心地单纯,做什么工作都非常专心、专注。18岁时,有人对下放在农村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完了,只能当农民。但他不气馁,心态阳光,每次回城,都会带着一箱子书回去,博览群书。

李教授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他用这种心态影响自己、同事、学生,让他周围的人觉得是在幸福的天堂。

他积极乐观工作,虽然清苦、劳累,但在工作中发现更大的乐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生活,是其他任何物质替代不了的。

敬畏自然,倾心节能环保

遵循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李教授,倾心农业技术开发,倾心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开发。

他从日本回国后取得的第一项成果,是在河北省饶阳县流满乡建成世界第一座利用自然冷源大型果蔬保鲜库。这一“利用自然冷源贮藏农产品机理研究”发明了分层并行差压送风冻结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外利用自然节能技术和果蔬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比其他类型的冷库运营成本降低92%。目前该库已成功运转14年以上。为当地的果农菜农建造了一所高效节能的大型冷藏库。

1994年,李教授带领其研究组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且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已使我国的农药“绿色革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在酶法利用玉米芯制取低聚木糖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2001年首次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评价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玉米芯在我国农村大多当柴烧掉或遗弃。李里特却把它当作了宝贝,他的“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技术转移建成年产万吨低聚木糖示范工程项目,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且使实施该项目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低聚木糖生产企业。该企业累计生产低聚木糖19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3.64亿元,利润总额8.41亿元,税金3.28亿元,每年可利用玉米芯7万吨以上,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玉米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近3亿元,带来就业机会2000多个。

李教授现在正在右玉县进行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针对雁北地区风大低温的特点,把风能由风车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热能,解决农业种植中严寒季节温室大棚的取暖问题和严寒地区建筑节能采暖问题,补充太阳能的不足。李教授说,这一技术可以为高寒风大地区的菜农提供新的补充能源,有效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也可推广应用到这类地区的养殖业和房舍取暖。

独立思考,科学实践的真知灼见

前一段时间,“地沟油回流餐桌”事件,将人们的眼球聚焦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李里特教授说,将地沟油进行简单的提炼味道是很重的,真正要把地沟油提炼成无色无味的食用油,并不是一个小工程,首先从地沟里捞油杂物太多,饭店厨佘的废油还是比较集中的,通过回收以后利用比重、加热等方法将油水分离,还要再进行脱碱、脱臭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这些成本并不低。炸油条用不了多少油,而一桶油能花多少钱?

在李教授看来,不排除有人提炼地沟油。如果把这些提炼出来的东西,卖给肥皂厂或者用在其他工业用途上,才是正规的途径。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地沟油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支持。但是,这些程序由小作坊来运作,不够规范,流向食品市场,就会造成危害。

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时时给我们带来危机感。归根结底要提高人们的意识,投机取巧、假冒伪劣不是获取利益的长久之法,提高技术,提高质量才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道。地沟油不是废物,而是宝贝,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有组织、有制度,合理地将垃圾分类处理,重视支持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减少浪费、降低污染、让多数地沟油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李教授说,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我们很多人的营养知识缺乏,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伪养生学家的误导不无关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科学养生遵循传统饮食之道

李教授是一个十分忙碌的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我们约在上午11点采访,李教授穿着背心短裤在给学生改毕业论文。他说,我一般都是自然凉,尽量不用空调,既是为了环保,也是节约资源,毕竟现在是暑假,不用上课……

当我问起他的一日三餐时,李教授说很简单的,饮食原则是越简单越好。早餐一杯豆浆,中午馒头,晚饭面条等,一般以面食为主,但一定吃主食。以蔬菜水果为主,轻油,限盐,食物多样化,最重要的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说到吃豆浆,李教授说,“从营养学方面讲,豆浆是最好的植物蛋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他说,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大豆的好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母患病,食欲全无,刘安发明了豆浆,其母喝后病体复康,从此豆浆得以世代流传:《本草纲目》则如是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延年秘录》亦载豆浆“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

上世纪70~80年代,研究表明大豆蛋白超过鸡蛋清蛋白,是人类最理想蛋白。豆浆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大豆蛋白,更是具有降低血脂的功效,西方近年来掀起的吃大豆热就是冲着这点来的。另外豆浆中脂肪含量与牛奶差不多,但豆浆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豆浆在含钙方面比牛奶低,但在含铁方面则高于牛奶,另外豆浆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14种成分则优于牛奶。

豆浆机的出现让我们更多地饮用豆浆,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同时也会给中国大豆产业带来较大的机会,因为豆浆要消耗大量的大豆,这会使大豆重新走上中国人的餐桌,而WH0倡导的“每天25颗大豆”的重要性,也会被我们慢慢接受。

润泽心灵,重视弘扬食文化

李教授在从事多年的科研工作之佘,一直很关注饮食文化。李教授在去年的一次饮食文化讲座中,从食文化和食文化的功能、中华农耕文明和食文化、食文化的内涵以及食文化的弘扬几个方面带领同学们认识了食文化。并总结了中华食文化的几大特色:素食为主、饮食养生、中国饭和菜、蒸煮加工、五味调和、煎炸烹炒、文明礼仪、和谐科学、融合创新等。之后,他又将几个不同国家、地区的食文化作对比,形象生动地向同学们说明了应该热爱中华食文化,努力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创新。

他自己的养生就是遵循中国传统的食文化,尊重自然规律,越简单越好。他遵循中国传统的养生自然规律,对中国古代典籍如《黄帝内经》十分推崇,特别提倡南北朝时的《玄门大法》所载,养生一是要粗食,二是要蔬食,三是要节食。

粗食才能营养平衡,如今很多谷物精加工,很多营养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了,口感好了,营养却差了:蔬食就是要尊重自身的规律,以蔬菜水果为主,既环保,而且卫生。节食是现在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古人云,饭到七分饱,活到九十九。现在很多食品加工、添加成分,改变了自然的法则,增加了人的食欲,让人不知不觉地吃撑了而不自知。其实很多资料说明,人的寿命是与饱饥度有关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符合自然规律,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筷子是为了挟菜,我们吃饭有主食,有副食:有荤菜、有蔬果、有汤类,这与西方国家吃的以肉为主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只是如今我们司空见惯,反而不被重视了。根据很多国内外的资料显示,从我们人类的牙齿结构,肠道结构分析,人类是以素食为主的动物。不管从进化、遗传、营养、基因的角度分析,也能说明人类是以素食为主。李教授说起他在韩国时与一位八十多岁的医生探讨长寿之道时,那位医生也是以素食为主。所以,我们要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推崇均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当然,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放弃享受美食。

李教授除主要从事研究解决我国粮食加工,餐桌主食和传统食品工艺创新和科学技术开发外,还在“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及流通研究”、“中国粮食加工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生产系统研究”、“弘扬中华食文化”和“食育”等方面撰写了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文章,刊登在《农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食品报》等。

李教授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应该重视食文化,不仅为了民族的强壮和农业的振兴,更是为了人类的膳食进步。传统食品是支撑本国农业的可贵的基础,我们要增强自信心,因为弘扬需要有文化的底蕴和自信。

“葡萄美酒夜光杯,何必崇洋替人吹”――李教授风趣幽默地告诫我们要重视本国的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最后他希望我们能够为了复兴中华、弘扬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里特简介

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汉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级教授。

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作为“老三届知青”在陕西插队,1971年进陕西渭南纺织厂成为机械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习,1981年底大学毕业后经考试被国家教委选为出国研究生,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攻读学位,硕士期间课题为小麦的干燥和加工品质研究,1985年2月获硕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果蔬保鲜贮藏理论,1988年2月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最大的面包企业――山崎面包公司中央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学习和研究各类粮谷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研究方法。

1988年底归国,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主讲过《食品加工工艺学》、《焙烤食品加工学》、《食品物性学》、《乳品加工工艺学》、《现代食品加工理论和技术》、《粮油加工新技术》等课程。曾任食品工艺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职,1994年升任教授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以来任九届、十届、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历任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第7、8届)、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第4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5届、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食品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3届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第6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制品分会名誉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和利用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5.7-2008.7)、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大豆食品分会副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

会大豆食品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自留学归来,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和粮油食品工程领域的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际基金、省部基金等项目。

主要学术思想是:充分综合现代物理、电子、工程和生物技术,以节约能源、资源和推进我国粮油食品加工、流通、贮运现代化和改善国民饮食营养为目的,弘扬中华食文化,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新技术。

生活是繁琐的,为了生活我们的内心里总会充斥着压力。

当我们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或者是为着工作、身份、地位、关系、利益和安全感,不得不在生活中扮演某一角色,有些时候,不免失去了自我,在工作场所,在餐厅酒吧,在某种俱乐部,甚至在家中,都会感到莫名孤独。孤独的积压,增加我们的压力,阻碍着我们的前进步伐,让我们身心疲惫。这个时刻,不妨让自己开溜一下,找回自我……

放下,偶尔溜出去

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为了生活。

生活为了什么?生活为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

我为了这些一直忙碌奔波、殚精竭虑,太久了,压抑的胸膛有了爆裂的感觉。周末,与爱人糖糖一拍即合,放下一切,约上了三俩至亲好友,开溜。

我们把这次开溜的去向定在了塞罕坝――这个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的大草原。

我们在网上寻找到了所有能够看到的关于塞罕坝的介绍,那如诗如画的图片文字让我们心神向往,激动难平。

按照路程计算,我们预想6个小时车程能抵达塞罕坝,下午在塞罕坝森林公园景点游玩,骑马、漂流,玩卡丁车,第二天周日去御道口、红松洼游览一下就回京。但由于起床还是不够早,又开车去接上姐姐、姐夫,出京时,路上已经塞车,到达承德时已12点。从承德城区到塞罕坝有二百佘公里路程,只有省道,还经过几十公里破烂的矿区道路,行程很慢,到达围场县境内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尽管耽误了行程,但想到只有80公里就能抵达塞罕坝,一行五人依旧很“high”。

白色的越野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眼看天空是越来越阴暗,空气越来越潮湿,让人感觉好像已近黄昏。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终于,山雨爆发了!

如何来形容这接近内蒙古境内的山雨?

那一颗颗雨点打在车窗挡风玻璃上足有一块钱钢蹦大的印迹。开始时,雨点还是疏疏落落,可没过几分钟,雨滴密集得犹如纱幕,把雨刷调到最快档也无法刮净雨水。虽然山道上行车稀少,但可见度已经只有不到5米,道路湿滑,我们已经无法再驱车前行,正好旁边有一排小屋,就势把车泊在屋前空地。几分钟后,这块空地就被十余辆小轿车、越野车挤满,呼啸的狂风中雨势越来越大,忽然之间,打在车窗玻璃的雨点变成了黄豆大的冰雹,

“砰砰砰”声势惊人。

车内的人都兴奋起来!

我完全忘记了生活中的严肃刻板,打开了一道车窗缝,密集的冰雹颗粒立即乘隙而入,连在副驾驶座位上的糖糖身上也洒落了不少冰雹珠子。糖糖一声笑骂,“多大的人了,还这么淘气,让我都中弹了!”车上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扭头看看两旁的车内,也是一片喧闹的景象,跟车外热闹的冰雹相映成趣。

半个多小时后,像是天女停止了洒银珠,冰雹一下子没了,天空一下子变得透亮透亮。我们在笑语欢声中继续前行,进入G111国道不久,就看见了一个大湖泊,犹如一颗明珠嵌在山谷间。沿湖山道虽然不宽,但是平整洁净。

外甥峰峰首先摇下车窗,拿出相机拍摄这山水一色。

原来偶尔开溜出来,即使在路上,也是如此放松!

错过景点,不会错过情趣

我们抵达塞罕坝森林公园大门时已经下午五点。在大门休息一会儿,买好门票,我们就驱车进山了。一条林荫夹道蜿蜒而上,清幽静谧。我们沿路而上,到了山顶后,开始不时出现一些岔道,旁边有农家院之类的。我们以为这只是途问休息之处,没有停留,径直往前,走了三十几公里,到了一处大门,从大门过去,是一块盆地,有好多农家院、商贩,有一个小型游乐场:草原在一片湖泊旁边伸延,远处丘陵起伏,嫩绿嫩绿:落日佘晖照耀天边,湛蓝中泛着红霞。我们想: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以为这是我们开始游览的第一处景点。

到了这个时间,我们决定先游玩一番,再找住宿之地落脚。

谁也未曾想到,我们为之倾倒的这一片绿洲,竟然是在塞罕坝森林公园门外。

去找住宿地时,我们开车返回到那个大门咨询工作人员,才知道这是公园大门,公园外属于内蒙古辖区。呵呵,塞罕坝的景点一个没看,我们却在内蒙古游玩了一个多小时。从进公园门到另一端出门,我们一路错过了所有公园景点。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反而觉得更加高兴――原来我们傻得这么可爱。

有了这个经历,糖糖提议干脆先去一个景点观赏观赏,再去找食宿之地。进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泰丰湖,我们驱车沿着小土路行了大约5公里,绕湖一周,天色已经昏暗。这又是别有一番景象,朦胧的山影、树影、湖影连接成一副印象派的图画,让大家有了另一种兴致――在湖边铺上一块布,搬出我们带着的美食、美酒,席地而坐,享受了一番夜光野餐的情趣。开溜,就是忘却“枷锁”

晚上看着一群外国游客开篝火晚会,在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都有各自的味道。作为青年学者的姐夫可爱的high劲,最是我们心情的写照。

第二天的骑马更是一种彻底的放松。一向比较害怕骑马的糖糖和峰峰,在马背上适应了个把小时后,胆怯之心一扫而空,拍着马屁股狂奔起来。

这个丘陵背脊叫百花坡,不但繁花似锦,橘黄灿烂的金莲花漫山遍野盛放,还是曾轰动一时的《还珠格格》外景拍摄基地。当年“小燕子”的马上戏,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让我们感觉到意外的收获――也算是一种新奇感受吧?当时,却是什么都没想,只觉得好开心,笑声停不下来。

漂流是真正的野趣。一条小溪蜿蜒辗转,每人坐着一个充气小皮筏顺溪流而下,戏水,嬉戏、打闹,一个个开心的话题,忘乎所以……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食品加工技术上,主要对冷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阐述。

近年来,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加,高档饮料、果汁、生物制药等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体。推动了食品的加工技术与方法的发展,食品原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等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就离不开冷冻浓缩技术。

一、冷冻浓缩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概况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关注冷冻浓缩这一工艺以来,人类对冷冻浓缩技术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荷兰Eindhoven大学Thijssen等在70年代成功地利用奥斯特瓦尔德成熟效应设置了再结晶过程造大冰晶,并建立了冰晶生长与种晶大小及添加量的数学模型,从此冷冻浓缩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依此制造的Grenco冷冻浓缩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用于果汁、葡萄酒、咖啡提取物、牛奶等的浓缩,得到了高质量的产品。

之后,Shirai等为降低成本在采用悬浮结晶冷冻法时将小冰晶凝聚成为大冰晶来减小单位体积冰晶的表面积。研究者以10%(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做试料,在0.212K的过冷却度下,添加占溶液总量6%(质量分数)的种晶,经7h凝聚成直径为0.77mm~2.85mm的大冰晶。他们还将此方法用于海水淡化及烧酒废液处理等方面。Marino Rodriguez等[3]对比研究了反渗透法和冷冻浓缩法在从废水中去除戊酸中的应用,两种操作方法的经济运算结果表明冷冻浓缩法的能耗虽是反渗透的五倍,但却正好折中了反渗透中所用膜的代价。

F.A. Ramos将冷冻浓缩技术应用于一种生长于安第斯山脉的浆果,发现此技术并未改变其果肉的色泽及PH值,并明显降低了挥发性物质的损失量,且很好地保留了浆果独特的香味。

Osato Miyawaki将管式结冰渐进式冷冻浓缩系统应用于咖啡萃取物可其溶液浓缩至30%,含果肉的番茄汁可浓缩至12.5%,而将夹带有5%果肉的冰相溶解再次经过管状结冰器浓缩后所得冰相的浓度低至0.25%,如果事先将果肉去除,则番茄汁可浓缩至40%,蔗糖水溶液可由41.8%浓缩至54.8%,且浓缩效果非常好。

(二)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由于冷冻浓缩的基本原理很简单,我国传统的老陈醋生产工艺中就曾应用过冷冻浓缩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并在相关理论和设备开发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1. 酿酒业。冷冻浓缩的优势尤其可用于酿酒产业。冷冻浓缩技术最先在啤酒工业中应用,可在除去冰晶的同时除去形成混浊的多酚、丹宁酸等物质,从而减少啤酒的贮存容积,特别是对冷冻浓缩后的啤酒采用混合水技术可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啤酒。后来,有人通过对葡萄酒进行冷冻分离试验,发现酒精和还原糖比较易于利用冷冻法在液相中进行浓缩分离,通过冷冻浓缩技术改善了干白葡萄酒的品质。

2.果汁工业。我国是生产甘蔗的大国,将糖蔗改种果蔗并加工成甘蔗汁既解决了甘蔗的销路,又满足了人们对果汁日益增长的需要。甘蔗汁的热敏性很强,对其进行普通的蒸发浓缩极容易使甘蔗汁焦糖化,丧失其特有的风味。应用冷冻浓缩工艺对甘蔗汁的处理,对浓缩前后的甘蔗汁进行了感官上的比较,发现浓缩后的甘蔗汁品质稳定,除了在颜色、气味、甜味方面感觉更加浓重外,其它基本保持了冷冻浓缩前甘蔗汁的原有风味。

3. 制药业。冷冻浓缩已发展应用到制药工业,因此它为开发新产品和改良品种大开方便之门,并且通过其高效的加工节省能源。用冷冻浓缩工艺对中药水提取液进行中试规模的浓缩试验制取口服液,试验表明用冷冻浓缩工艺代替真空蒸发浓缩可免去某些口服液制造过程中的醇沉工序,从而改善口服液的口感。

由于木聚糖酶解所得到的低聚木糖溶液常常需要脱水浓缩,如采用真空蒸发浓缩,可能导致低聚木糖在加热管表面结焦变性,降低产品的质量。江华等研究了低聚木糖溶液冷冻浓缩时的冰晶生长动力学以及悬浮结晶法冷冻浓缩低聚木糖溶液过程中各因素对低聚木糖在固液两相中分配的影响,为低聚木糖冷冻浓缩过程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转贴于

二、冷冻技术发展方向

食品冷冻浓缩技术与传统浓缩方法相比,其浓缩产品的质量是最好的,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当物料粘度高时难以生成大冰晶,且由于迅速冷却而形成的微小冰晶不能彻底从母液中分离出来,难以回收附在冰晶上的可溶性固形物和一些有效成分,从而限制了它的推广与使用。

近年来有关冷冻浓缩的理论和技术又取得一些新进展。其中,将冰核细菌(Ice Nucleation-Active Bacteria,简称INA细菌)用于食品冷冻浓缩中,是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一项独特应用。国外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表明INA细菌可显著提高食品的过冷点,缩短冷冻时间,节省大量能源;还可促进较大冰晶的生长,使结晶操作成本降低,同时又使分离操作所需费用及因冰晶夹带所引起的溶质损失减少。

Kumeno等用X.campestris INXC-1对蛋清冷冻浓缩后加热形成硬胶,其物理性质如起泡性、稳定性、硬度、粘弹性等均优于常规生产的产品。Minjung等用P.syringae冷冻浓缩苹果汁,加入细菌的样品在-2.2℃就出现冰核并开始结冰,而不加细菌的样品则无结冰现象。

Watanabe等用海藻酸钙包埋E.ananas制成活性胶囊,加入蛋清中做冷冻试验,发现加了细菌的约在-3℃就有冰晶析出,而没加的则在-18℃才有冰晶出现,熔化冰晶阶段无显著差异;又用E.ananas冷冻浓缩柠檬汁,浓缩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回收率高,风味营养成分保持好,GC分析和感官评定均表明与原汁无异。

三、冷冻技术的发展前景

冷冻浓缩技术现已证明优质可靠,极具市场活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浓缩这一低能耗、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方法除了用于浓缩,也可考虑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活性物质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同时,整体的冰结晶又是很好的蓄冷、降温用冷源。这些方面对于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再利用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食品冷冻浓缩技术来说,应在提高冰晶纯度、减少固形物损失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冰核微生物用于食品冷冻浓缩中,属于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相结合的一项高新技术,极富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詹晓北.冷冻浓缩技术在啤酒工业中的应用[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1996(1):14-16.

第8篇

1 模块设计及教学内容设定1.1 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模块构成: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是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工程类课程包括食品机械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等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传统实验教学强调单课程的作用,每门课程分别划分功能,容易造成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全局观。为强化食品专业学生食品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往课程零散的格局,将食品工程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赋予课程群三大子模块功能。1.1.1工程基础理论子模块:食品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食品机械识图、绘图、传动系统等基本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传质传热及物料变化原理。1.1.2工程知识应用子模块: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机械实验技术,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设计、食品机械工作原理及单机应用技术。1.1.3工程能力拓展子模块:食品工程与机械技术+食品工厂设计,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工艺创新能力及食品工厂项目设计能力。课程设置中,将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实验课进行整合,设置必修全实验课程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包括实验和教学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而食品工程原理28学时安排为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设计能力。模块式教学通过对知识和体系的重新组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1.2 畜产品加工模块畜产品加工模块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1.2.1 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学习肉类加工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此部分设置以下几个实验:原料肉的品质评定(颜色、嫩度、保水性、风味等)、香肠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原料肉中ATP含量的测定等。乳的方面重点训练内容包括乳及乳制品的酸度、密度、杂质度、冰点、脂肪、蛋白子、非脂乳固体、乳酸菌数奶粉溶解度、干酪和炼乳的感官评定等项目的检验。1.2.2 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主要学习产品配方的设计及质量控制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在此部分我们设置:西式灌肠产品配方设计、酱卤肉制品品质控制方法研究;液态乳制品生产线的操作和控制,乳制品生产设备的清洗与消毒程序、乳制品加工厂设计与布局、乳制品设备的调试和维修。1.2.3 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主要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各种创新研究性实验课题,这部分以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题,这部分实验内容不确定,教师根据市场、行业及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目前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有:可食性包装膜在酱卤肉制品中的应用,气调包装低温肉制品保质期的监测;乳制品新品种的开发:在原有基本乳制品的基础上,使学生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自主开发新产品包括调味奶的开发,复合型酸奶的开发,乳饮料的开发。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乳制品科学研究热点设立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同时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材。1.3 食品检验模块食品检验模块的建设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定了三个子模块,分别为原料检验子模块、半成品检验子模块、成品检验子模块,检测对象为农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蛋制品、调味品、酒类、罐头食品、饮料测、茶叶,每个部分设定了具体的检测项目。1.3.1 原料检验子模块。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的理化指标检验和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包括原料密度、折射率、旋光度等物理常数测定,水分、灰分、酸度、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一般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矿物质、食品中功能性成分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感官检验包括对原料的状态、色泽、质地、口感、气味、软硬等感官指标进行评价和检验。1.3.2 半成品检验子模块。主要检验半成品中一般成分指标、微生物指标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等。1.3.3 成品检验子模块。毒理学检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30d喂养等动物实验后动物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尿常规、各种血生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包括食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各种致病菌检测。免疫活性检验包括器官免疫调节功能、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体液免疫调节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检测。食品成分检验包括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

2 食品科学与工程模块式实验教学硬件建设2.1 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硬件建设拟新建食品工程设计计算机房,购买设计软件,水处理设备、饮料灌装实验、封罐机、超微粉碎、真空浓缩、挤压膨化、均质机等设备。2.2 畜产品加工模块硬件建设2.2.1 肉品工艺实训生产线。该平台主要针对肉类产品工艺的控制,以及各种低温肉制品品质及保质期的检测,如低温火腿肠、发酵香肠、气调包装的酱卤肉制品等。拟购置评价肉类产品滋味的指纹图谱设备、蛋白质结构分析设备、超低温冰箱、无菌操作台、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气象色谱,同时对生产线设备加装数显装置,实现参数实时可读、状态实时可测。2.2.2 乳品工艺实训生产线。目前我校已有液态乳生产线一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增加原料乳验收的乳成分分析仪,冰点测定仪,电位滴定仪,均质器,振荡器、牛乳分离机等设备。2.3 食品检验模块硬件建设拟新建食品检验实验室一个,主要用于进行成品微量成分分析,包括重金属元素,农药、兽药残留等,拟购进原子吸收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质谱联仪等设备。

3 小结通过模块化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体制与“三位一体两结合”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畜产品加工模块、食品检验模块三个模块,使三个模块功能得以完善,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实验实训平台。

第9篇

英文名称: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440

国内刊号:32-1213/S

邮发代号:28-11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益生菌,食品,应用

 

益生菌又称生理性菌群或正常菌群,指与人或动物保持共生关的一类活性微生物。迄今为止,它已在食品、医疗、卫生等领域广为利用。随着我国在野外勘探、科考、部队执行任务等干燥、低温、低压等的特种环境下工作的不断开展,参考并借鉴外国经验,将益生菌应用到特种环境食品的研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益生菌的定义及功效

(一)益生菌的定义和分类

目前国际营养界一般将益生菌定义为“含有足够数量活菌组成明确的微生物制剂产品,能通过定植作用改善食用者某一部位菌群组成,从而产生有利于食用者健康作用的微生物制剂产品”。益生菌来源广泛 ,新鲜的蔬菜、水果自身就带有少量的益生菌,乳酸发酵制品也是益生菌良好的来源。目前,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类、乳酸杆菌类、链球菌类、芽孢杆菌类等。

(二)益生菌的益生功效

益生菌的益生功效已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证实,主要表现在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促进营养物质的产生、代谢和吸收,提高免疫功能,预防胃肠感染和腹泻、抗肿瘤,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控制高血压、促进泌尿系统健康、降低与酒精中毒性肝病相关内毒素的影响等等方面作用。

二、目前国外各部门益生菌的研究状况

(一)民间科研院所的益生菌研究状况

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民间科研院所对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较受到重视,而且其研究较显得专业化和系统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就目前的研究与运用水平而言,要数日本与法国处于较领先地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时,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徽生物教研室的代田稳博士就已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于肠道的乳酸杆菌,这种有益菌在经过强化培养后能活着到达肠内生存,而这种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益力多菌的乳酸杆菌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在日本的食品、饮品、医学等领域。法国在益生菌方面的研究也不亚于日本人,目前已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和非常专业的益生菌科研队伍,另外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也有上乘的表现,培育出不少优良的菌种。

(二)特种环境工作部门的益生菌研究状况

国外的不少特种环境工作部门也在积极开展益生菌的研究,其中美军则走在了前列。据美军军事网食品技术协会网站介绍,为了解决在执行驻伊驻阿军事任务等特种环境下痢疾等肠道疾病的高发比例,美军正在研究三种富含益生菌的特种环境食品,一种是添加了益生菌的冰冻奶油三明治、条状花生酱和香草布丁等的食品,一种是将栎精(一种抗氧化剂)、肉桂胶(含咖啡因)和膏状甜冻(富含大量活性益生菌)加入到野战口粮中去,另一种是由用发酵后的牛奶添加了益生菌和酵母制成的开菲尔粒。

三、益生菌在特种环境食品中的应用对策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在特种环境下富含益生菌的食品,如何研制开发富含益生菌的特种环境食品,从饮食上为特种环境工作人员做好保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一)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相关知识

引导大众关注重视益生菌,可通过开展益生菌知识讲座、广告宣传、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益生菌知识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常在特种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了解它的保健功效,让他们从心理上亲近它和认可它。在日常生活中加大酸奶等益生菌产品的食用量,促使养成食用益生菌制品的良好习惯,也为接受益生菌特种环境食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相关标准,培育优良菌种

一要参照国际国内现行标准,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特种工作环境等特点,在菌种种类、培养方法、有效活性范围、保存条件等方面制定出适合特种环境食品的益生菌标准。二要加强对益生菌的理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现代基因遗传育种技术,采取特种环境工作部门自我研发和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标准要求开发培育出一些高品质的新菌种。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进加工方法

根据益生菌应用效果的定义,只有活的益生菌类才能产生益生功能,因此必须运用高新培育技术和加工方法使特种环境益生菌食品中的菌群在摄入时保持一定的活性,主要方法有:改造益生菌的PH值温度等培养条件,获得更有活力的益生菌;添加保护性化合物,减少益生菌在加工过程中的死亡率;运用微胶囊加工技术形成保护膜;优化冷冻和干燥条件,增强益生菌的存活性和储存稳定性等。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打破传统思维,研制新型食品

在研制新型特种环境益生菌食品时要充分考虑到储藏性、连食性、速食性、食用环境等性能指标,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研究:一是研究益生菌压缩干粮,即将益生菌加入到压缩干粮中,这样既保留了压缩干粮的特点又增加了益生菌的保健功效;二是将益生菌发酵后的奶粉制成益生菌咀嚼奶片,既节约了时间又补充了营养;三是研究益生菌泡腾片,投入水中就能达到和饮用酸奶一样的效果和营养;四是在研发改进双歧因子等功能性酸奶,替代牛奶供平时食用,以平衡调节肠胃功能。免费论文参考网。

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部队、从事野外勘探、科考等人员就能吃上富含益生菌的新型特种环境食品。

参考文献:

[1] 孙 欣. 保持益生菌食品中益生菌活性的技术方法. 食品工业科技,2007,9

[2] 赵胜娟. 益生菌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现状.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4

[3] 李延华. 益生菌的益生功效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通化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第11篇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研究性教学要和传统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本科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获取,授课教师从事专业研究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要要优于学生,因此理论教学模块仍然是学生获取项目所需基本知识的主要来源。所有知识均通过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遇水架桥”式的学习方式效率也是很低下的。

 

2.鼓励学生对于课程中的小课题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并亲自动手实践和验证该方案。只有通过实际的动手设计、制作和实验,才能促使学生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知识不足,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素养。

 

3.教学过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针对关键重点的知识点需要利用教师的自身科研知识积累,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其讲透,同时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通过文献借阅、网络搜索等方式自我理解和消化。

 

4.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以及课程特点,不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一堂课、一章节均可以作为试验点,看看对比效果如何。

 

近几年来,经过在测试技术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有如下几点:(1)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2)研究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利用课堂讨论以及教师引导确定的研究小课题,10界和11界两届学生已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重点创新项目1项,校级机器人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一项,均取得了不错的名次。同时申报专利7项,发表了若干篇学术论文。(3)在测试技术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学生的课程成绩也有所提升。(4开展研究性教学后,参加过项目后的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信力均得到加强。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均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了解了自身的兴趣特长,不少学生在申报至国外高校继续进修使对于将来所从事的专业也有了一定认识。在测试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对其他专业和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开发与利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bigdata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正面临着很大挑战,海量数据处理、垃圾数据、垃圾信息和专业化知识需求的矛盾亦日益突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提高统计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统计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统计学的学生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进行优化和重构,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提升我国在数据领域的国际地位。就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还非常突出,如何培养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作力点。本文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内外要求、教师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偏重课堂内的理论讲授,不重视课堂外的训练。根据对毕业生和雇主的调查分析,集中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雇主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太满意。虽然我们近年来在实践教学环节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没有对理论课堂讲授与课外的训练结合。课堂内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很突出,学生外出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够,学生自己课外下的功夫没有办法监控,从而导致学生与实际脱离,影响了其就业的质量,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

 

2.实践模块形同虚设,教师的管控能力不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模块融合,学生到底如何进行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模式。实践教学的形式还是比较虚的,需要切实加强,老师对实践仍然无法胜任,因为大多数老师没有实践的经历和经验,需要花大力气去培养,才能更好地把控统计学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实践实训。

 

3.设施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都不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室已经像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了。我们的教师还只能满足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如何开展讨论式学习、基于问题式的互动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模式?同时我们的统计学还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认为统计学实验室就是几台电脑而已,其实统计学可以在很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海量信息、海量数据,同时也是垃圾信息、垃圾数据并存的时代:通信模式、网络互联、数据仓库技术、电子商务和各种其他新兴技术使我们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正在不断深入、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也影响着社会、文化、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支柱。数据和信息资源已成为继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外的第三大资源。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统计学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利用统计学模型、方法与技术,并结合新信息技术和数据展示模式,来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学、数据处理基础,能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开发与挖掘、量化分析、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能力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局限,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1.需要构建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强调应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培养应用型统计学人才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十二字方针,构建和优化统计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修订和完善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和环节。

 

2.大力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力发展实习实训软硬件环境。系统地优化和整合现有实践模式,从实验课程的门数、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实验室外的实训、课程论文设计、调查与分析、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环节,形成以学生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大力配置与数据分析有关的软硬件环境,如数据分析软件系统、数据来源、实训仿真模拟等。

 

3.革新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校外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培育实践教学通道,构建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以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内外实训、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4.教师要有到公司的经历。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与公司协同创新,鼓励老师到公司去了解当前社会的真实需求,并形成定期到公司锻炼的机制,必须把老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公司的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老师的水平,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派遣老师到相关的公司去锻炼,计算相应的工作量,让老师无后顾之忧,当然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切合,如对老师的考核评价模式等都需要与此相适应。

 

5.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要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要让老师乐意到公司去锻炼,去实践,从而提升老师可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交给学生,学生才会相信学到的东西确实有用处。

 

6.大力推广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为了促进教师教好学、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hg,以下简称PBL就是使得教与学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PBL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医学教育,现在这种方式在诸如经济管理教育、建筑教育、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等方面受到高度重视。PBL模式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突出大作业模式,把教学放到具体的、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中,通过合作解决客观的真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有利于学生踏上就业的高速路,有利于我国数据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信息服务产业的大发展。

 

本文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型人才是统计学教育者的共同责任。本文从统计学实践的维度进行分析,从实验课程、课题内外、数据分析、教师公司实习经历等方面进行多维的研讨,以求更新统计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持设备等新的社交网络出现,对数据分析的层次和要求都有相应的提高,如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是需要系统地探讨的问题。

 

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其中,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安全性质以及食品中各类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与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以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因此,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下是对于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

 

食品化学从食品的化学组成成分以及食品感官品质的角度,研究了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酶以及食品的色素和风味的组成、结构以及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般院校都是在完成食品生物化学的前提下,才开设食品化学这门课。食品化学与食品生物化学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食品中的化学组成,同时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里面都有阐述,二者从结构和组成上是有所重叠的,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上,重点强调加工单元操作以及贮藏方式对于这些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指导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参数选择,更好地控制食品加工和贮藏的安全。我院食品化学的课程设置是40学时讲课,24学时的实验。在有限的40学时之内,把相关的变化讲述清楚也并非容易。因此,重点应放在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及色素和风味化学的讲授上,让学生掌握变化的原因,结合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对于组分变化有个理论层面的深刻认识。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俗语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既快又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的理念认识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作用。本课程在讲授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上结合化学组分的化学的结构特点、组成特点以及专业层面的加工和贮藏的具体产品,启发学生对于具体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打破教材本身对于内容的前后顺序,本着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需要,调节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真谛。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蛋白质功能性质实验,通过蛋白质的溶解性、乳化性、凝胶性的定性实验,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通过实验现象,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结合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体会深层次的功能性质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三、拓宽教学思路

 

食品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若单从专业基础课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更偏重基础课的教学,在讲授上偏重结构和组成,但是食品化学不同于生物化学,是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所有涉及到的化学成分变化的—门专业基础课,如不能在教学思路上多考虑实际课程的需要,会使得后续的专业课讲授上和食品化学脱节,因此在教学思路上更偏重于专业角度来研究化学组成。如何系统又全面地进行教学,需要我们这些老师考虑清楚教学的重点和讲授的重点,教学思路一定要拓宽。把专业和基础很好地结合起来,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也要求教师丰富自己的食品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

 

四、实践教学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督,职能,管理

 

0.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食品监督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食品质量综合监督,是我们食品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论文参考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在食品监管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基层食品质量综合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监督和管理并重

1.1加强对食品质量工作的监督。因为食品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质量,尽管食品质量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质量按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论文参考网。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了,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积极作用。

1.2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不能过估计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

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事,要发挥官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就抱视频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2.加强统一领导,整合执法资源

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天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应当痛下决心,动大手术,通

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查,整合执法资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2.1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2.2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费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并需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直接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论文参考网。问题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食品检验工作尽快完善

3.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是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指定的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3.2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运用。检验检测工作应随着食品工业为基数的革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法掩盖食品畅销的全过程,以《食品卫生法》

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4.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

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反张继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4.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

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4.2.2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实现视频质量安全的可追溯。4.2.3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4.2.4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4.2.5强化执法监管措施,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在食品质量监管领域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