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18:5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贸易出口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论文关键词:贸易模式,碳排放,环境保护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18%左右,出口依存度也大大增加。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如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675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7%,而在加工贸易中,充斥着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招商引资中有四成是污染企业,其中外资占九成。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增加。目前,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也很高,2002年为605吨/百万美元,为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2020年我国碳排放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给中国带来了非常现实的、严峻的挑战。因此,控制和减少中国的碳排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于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不多,主要从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三个方面来分析。李秀香等(2004)以CO排放量为污染指标,分析了1981-1999年期间我国出口增长的环境效应,所得结论是:随着出口的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及环境规制的实施,我国CO排放量的增幅下降,贸易的规模、结构及技术效应均为正。兰天设立了1个双对数回归模型,采用了1995-2001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的CO排放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3个方面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结构和技术效应将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于贸易模式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由于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极为迅速,贸易额约占到了全国总额的50%,并且这三省的贸易模式各具特色,故本文以这三省为例,来分析贸易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建议。
二、浙、粤、苏三省贸易模式分析
学术界对于贸易模式没有统一的界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本文采用张小蒂(2004)对于贸易模式的分析,从贸易方式、贸易品结构和出口企业类型三个角度来分析浙、粤、苏三省的贸易模式。
表1浙、粤、苏三省贸易方式及外资出口情况(2000-2007年平均值)
省份
浙江
广东
江苏
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
20.60%
72.80%
63.60%
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
39.20%
66.00%
65.90%
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
34.90%
论文摘要:目前江苏大多数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走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缺乏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
一般贸易出口是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价值的重要环节,是江苏的传统贸易方式。“九五”开始,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外贸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加工贸易超越一般贸易发展成为江苏第一大贸易方式。
发展现状
从产品结构看,江苏一般贸易出口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起步 ,现已转向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达97.3%。轻纺产品是主要产品,同时兼具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逐步发展成为重要商品。
从经营主体看 ,江苏一般贸易出口主体从最初以外贸公司为主逐步发展为以生产企业为主,从以国有企业经营为主逐步发展为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格局,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由1995年的2891家增加到2o07年的1.8万家。目前内资企业占江苏一般贸易出口的62%,其中私营企业出口呈跳跃式增长,占一般贸易出口的25%;外商投资企业则发展迅速,占一般贸易的比重逐年提 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1995年至2007年的12年间,江苏一般贸易出口年均增速21%,占同期GDP的比重由8.7%提高至18%,大大高于江苏 同期GDP的增速 ,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此外,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江苏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协作的重要平台,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显著。江苏加工制造 业发达,一般贸易出口有效缓解了国 内产需结构矛盾,对部分产业的生存 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贸易 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原材料主要来 自国内,因此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条 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出口竞争的 需要使江苏企业不断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当部分出口企业苦练内功 ,通过了ISO系列质量管理、环境和安全认证。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能源提供了支付能力,企业获得了利润,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主要问题 江苏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532%,比浙江省低3.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 品仅 占5.7%。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l生强,市场竞争激烈。另外,仍有相当部分出口商品属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特别是危机以来,由于美欧对经济增长前景担忧 ,企业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与贸易壁垒与 日俱增,给一般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2007年江苏一般贸易出口的重要商品如纺织品、自行车、鞋均遭遇贸易争端 ,出口企业进退维谷,处境艰难 。而且江苏资源 、能源、环境的制约 日益突出,对出口企业的生产工艺 、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汇率波动也对一般贸易出口构成较大冲击,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应对能力相对较弱。预计未来一段时问美国对华反倾销 、技术性 、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由于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对危机可能会对一般贸易出口产生的破坏力和冲击力估计 不足。不少人乐观地认为危机对一般贸易出口影响不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江苏一些企业未能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应对。以至于在进入2008年以后,面临 日趋恶化的出 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 ,束手无策 ,损失惨重 。表现在:一方面,危机使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另一方面,危机还间接影响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进一步减弱 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前景趋淡 ,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对我国出 口造成更大的外压。同时,危机也加大了企业 的出口风险。由于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 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 ,使 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
主要措施
加大出口品牌培育力度,构建全方位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重点推进外向依存度高的轻纺、家电、五金工具等行业加快发展自有出口品牌和知识产权。对出口中使用自主品牌、在国外申请商标和专利的企业予以支持,引导出口名牌企业整合 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升华品牌经营的理念和手段,通过以点带面在江苏范围内形成争创出 口品牌的良好氛围。支持企业在主销市场开展灵活的品牌营销,积极由OEM向ODM转变,在新兴市场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扩大自主品牌出口。
落实 “科技兴贸”战略,发展高 附加值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优化出 口商品结构。加快传统机电行业和轻纺业的技术改造,开发传统出口领域 的新产品、新材料,在巩固传统中低档产 品的竞争力 同时,发展 中高档商品,提高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 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充分利用区域经 济合作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加大东 盟、南亚市场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以 带动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积极、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它们的增长 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 元化减小危机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培育 和发展中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采购省内原材料的比重和附加 值,扩大与本土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带动一般贸易出口,逐步使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
另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企业,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企业,将无法熬过目前经济下滑的 “冬季”,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有能力的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如果能够借本次危机之机将 “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 “中国创造”,那么我们的企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次危机,而且能够在世界经济复苏后脱胎换骨,会使江苏一般贸易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出口创汇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18-03
[作者简介] 文妮佳,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交通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广东 广州 510725)
作为贸易方式之一的加工贸易,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就业、税收、技术进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即“两头在外”。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出料加工和补偿贸易。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进口,成品返销境外的办法。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为主,所以本文的数据统计和研究讨论都是建立在狭义范围之上的。本论文节选了1987年至2005年的数据,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
一、加工贸易是广东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动力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广东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历年来稳居全国榜首,1987-2005年间,从210.37亿美元上升到4279.80亿美元,平均占全国贸易额的36.3%,进口总额从108.97亿美元增长到1898.20亿美元,出口总额从101.40亿美元增长到2381.60亿美元。广东对外贸易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由表1和图1可知,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7年的67.6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50.73亿美元,增长了24.8倍。自1987年起,加工贸易占了广东对外贸易额的6成以上(剔除90年代初通货膨胀的影响),只有93年略有下降,但随即又平稳上升。1995年以来,均占7成以上,可见加工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是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主力。
广东加工贸易在1987-2005年间(表2),其出口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74%,进口对全省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2%,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等也多与加工贸易有关,如果统计在内,那么加工贸易对全部进口的贡献率会更高。其中,比较特殊的年代是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口缩减,对全省进口的贡献出现负值,为-0.43,但是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未受到影响,由于其他贸易的减少,全省整体出口增量减小,加工贸易对全省贸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却达到了3.35倍。在当时经济严重波动的时期,加工贸易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二、广东加工贸易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平衡了国际收支
就广东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贸易额来看,历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进口)从1987年的-0.14亿美元,到2005年的580.25亿美元,从起步阶段的贸易逆差,变为贸易顺差,并逐年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加工贸易在利用资源,加大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从表3来看,广东加工贸易对全省国际收支平衡的贡献是显著的。1989-1996年,1999-2003年,这15年加工贸易的顺差都超过了全部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中,其他贸易合计都是净逆差。例如,2003年加工贸易顺差为373.24亿美元,而全省对外贸易顺差为222.40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是对外贸易顺差的1.68倍。可见,加工贸易在平衡全省的国际收支方面是举足轻重的。
当然,仅仅从贸易顺差来评价加工贸易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是有失完整的。因为,加工贸易还带动了设备进口,更重要的是,超过70%的加工贸易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完成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加工贸易顺差。在经常项目下,外商投资企业还有投资项下设备进口,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引致的;还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其中有一部分也是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在资本项目下,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由于统计资料没有将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与其它外资企业分开,在此,只能引用相关资料的估算结论:在经常项目下,加工贸易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流入,与加工贸易引致的设备进口和非贸易支付金额大致相当,略有盈余;在资本项目下,利用外商投资企业在银行的结售汇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带来的是外汇净收入,内资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外汇流入的贡献虽不如外资企业那么显著,但也为净流入。所以,加工贸易推动了广东省的出口创汇。
三、广东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而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供给方面,主要贡献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得一国经济可以按照参与国际分工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将经济资源集中于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从而实现结构性的效率增长;第二,贸易的不断扩大,将会增加本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本国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第三,通过贸易可以补充本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存在“资本”瓶颈,又存在“技术”瓶颈,经济资源禀赋极不均衡,劳动力资源明显过剩而其他资本、技术等主要经济资源明显不足。而加工贸易解决了大量劳动就业问题,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回我国所短缺的其他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技术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短期内,实际产出水平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即短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需求。一般而言,为了计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通常采用国民经济平衡等式:
Y=C+I+(X-M) (1)
如果将出口X分为加工贸易出口(Xp)和其他出口(Xo),进口分为加工贸易进口(Mp)和其他贸易方式的进口(Mo),则(1)式可改写为:
Y=C+I+(Xo-Mo)+(Xp-Mp) (2)
(Xp-Mp)就是加工贸易的净出口额,(Xo-Mo)式其他贸易方式的净出口额。由(2)式得:
Y/Yt-1=C/Yt-1+I/ Yt-1+(Xo-Mo)/Yt-1+(Xp-Mp)/Yt-1(3)
(3)式左端是GDP的增长率,右端分别是消费、投资、其他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按照这一公式,计算1987年以来广东加工贸易对广东GDP的贡献,如表4:
从该表结果可以得知,1990年以来,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有正有负,1993年,由于广东在对外贸易方面先后遭遇收购价格上涨、货源紧张、汇率变动过大、资金短缺等许多困难,这一年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入超,对GDP的贡献达到最低,-10.64%,然而加工贸易在这一年的贡献反而为3.29%,足以体现此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生命力。单就加工贸易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9年贡献为负外,其他年度都为正。这是由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下半年开始下跌,1999年虽有所上升,但增幅不大。其它货物贸易除了1990、1994、1995和1997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外,其它年份都为负。因此,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的负影响非常小。
以上我们都是从短期静态的分析角度出发的,但是,既然以GDP增长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它的长期发展趋势。因此,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我将1987-2005年的加工贸易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首先,以广东加工贸易出口(X1)和进口(X2)为解释变量,以GDP(Y)为被解释变量,利用1987-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表1和表4),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果如下:
1987-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与GDP的回归分析结果
Y=145.9391+1.347909X1(4)
R2=0.9782F=718.2346T=26.7999
Y为GDP, X1表示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X2从判定系数R2(0.9782)、检验值F(718.2346)、T(26.7999)可以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出口与GDP增长高度相关,即加贸出口值每增长1亿美元,可带动GDP增长1.347909亿美元。
1987-2005年广东GDP与广东加工贸易出口、进口的回归分析结果
Y=233.08379+3.0652916X1-2.636678X2 (5)
R2=0.987 F=515.91 T1=4.8404 T2=-2.7179
Y为GDP, X1表示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X2表示广东加工贸易进口额。(5)式中判定系数R2为0.987,则说明广东GDP的增长有98.7%是由自变量――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来解释的,而且F比值相当大,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广东GDP的增长,而进口则会起相反的作用。
1989-2005年广东GDP与广东加工贸易净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
Y(GDP)=501.8612+1.5454X3(6)
R2=0.68F=30.766T=5.5467
Y为GDP, X3表示广东加工贸易顺差。由于1987、1988加工贸易为逆差,为了研究的方便,就将数据剔除出去。那么从判定系数(0.68)、F检验值(30.766)、T检验值(5.5467)来看,广东加工贸易顺差与GDP相关,但不如出口带动作用大。
四、结论
历史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加工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平衡了国际收支,通过对广东加工贸易与GDP的短期静态分析和长期动态分析,说明加工贸易在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红蕾.国际贸易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现代服务;贸易结构;竞争力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服务贸易的结构也不尽合理, 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消费者服务中品质优秀的服务产品的竞争优势没有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还不能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的状况进行深入地分析。
1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1.1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较大、增长快、逆差多
从1995年开始,中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且逆差有逐年增大趋势。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大幅下降,而进口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由此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显著增加。全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
1.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落后
目前,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消费者服务,如:运输和旅游,这二者每年都占到了服务贸易总额的 50%以上,但是其中品质优秀的服务产品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如:咨询、计算机与信息、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出口比重总和不到30%,远不能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
1.3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高度重视。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程度加大,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开放部门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 2010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商务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努力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积极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和服务业外包基地,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育行业协会、加强“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网站建设,培育中国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2 我国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服务贸易总体上由20世纪80年代的顺差转变为90年代的逆差;从内部结构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消费者服务中的旅游、建筑等进一步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中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与信息等发展迅速。
2.1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1997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14.2亿美元,10年间扩大了3.7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3.2%,位于世界第8位;进口额由 277.3亿美元上升到1003.3亿美元,2006年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 3.8%,位于世界第7位;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 2006年的191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7%,特别是2003年首次超过1000 亿美元以来,发展更加迅猛,3年中增长了近90%。
在总量逐步扩大的同时,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连续10年的贸易逆差。事实上中国的服务贸易从1995年起即由顺差变为逆差,入世以后服务贸易 逆差更加扩大,2004年接近100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虽有所减少,但尚无明显的扭转迹象。
2.2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的分析
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主要进口部门,这三大进口部门的总和在大多数年份都达到了80%,但各部门变化幅度较大。运输业的进口比重先降后升,从2003年开始占据进口第一大部门的位置;旅游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2000 年以来逐渐走低,居第2位;其他商业服务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只是趋势逐步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部门进口比重总体上逐年增加,9年中分别增加了5.0、4.6和6.7个百分点,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有缓慢的增加,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表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而通讯服务的进口比重则相对比较稳定,在1%附近。
2.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分析
出口服务则表现出与进口服务不尽相同的特征。虽然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但表现与进口大不相同。旅游业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部门,1998年到2002年出口比重都在50%以上,2003年以后比重有所降低,但仍居出口第1位;其他商业服务除个别年份波动比较大以外,出口占比比较稳定,居第2位;运输业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到2006年已达到23%,大多数年份居第3位。其余的服务部门历年的出口比重均比较小,其中咨询服务业表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也有缓慢的增长,而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等变化趋势不明显。
3 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原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同种产品来说,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程度如何。计算公式为:
从现代服务贸易各行业来看,行业竞争力差异较大。中国在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上一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咨询、广告和宣传服务上逐渐表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在通讯服务上比较优势相当不稳定,其他4个行业则普遍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加强服务贸易统计,为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落后,服务贸易统计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服务贸易统计没有将国际收支统计、FDI统计和其他官方统计衔接起来。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全面反映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无法全面反映我国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参与情况,无法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宋翔云,姚金安.软基础设施投入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
[2]李薇,杨冰.中、美服务贸易结构现状及演变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 2013(01)
[3]邓庆.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3(19)
[4]王咏.基于天津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1)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贸易,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加入WTO,对服务领域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但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1998年——2008年这段时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98年的529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年均递增18.98%。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额出现“双降”的局面: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257.4亿美元,同比下降14.4%.其中:出口额为545亿美元对策建议,同比下降24.1%;进口额为712.4亿美元,同比下降5%。①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继续保持贸易大国地位,并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服务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服务技术的进步,使世界服务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在许多服务贸易领域中处于较不发达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贸易主要分布于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200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为3884亿美元,其中运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36亿美元和466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8.2%、进口额的29.3%;旅游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397亿美元和437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0.7%、进口总额的27.5%。而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保险、金融、咨询、邮电、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行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所以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结构不平衡。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的现象非常明显。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各省市,而其他地区包括中西部、东北地区仅占较小的比例。根据2009年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207.54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7.9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为1010.45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为1136.0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87.99%和87.90%论文怎么写。广大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服务贸易额合计仅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2%左右,其中中部地区为3.2%,西部为5.05%,东北地区为3.81%。
(二) 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服务进出口额达2082.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8.4%。其中对策建议,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成为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更具体地说,名列运输服务出口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中国香港和美国分别占中国运输服务市场约1/3和20%的份额;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等占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市场近60%的份额;美国和东盟占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总额的一半。②由于服务贸易地区过于集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断下滑,致使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普遍受阻,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对我国服务贸易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 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不顺,对于服务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上不合理,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政策和规章上有差别,在全国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实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各部门难以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服务业各部门只限于管理直属系统,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由此造成行业垄断经营突出,如:邮政、电信、民航等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国家垄断,规模化程度低,在国际上很难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另外服务贸易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政策掌握不精不透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四)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直到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才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但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大环境的要求下,我国仍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仅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层次低、以行政法规居多。现有的法规不完备并相互冲突,还与相关的国际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因素。
(五) 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产业,服务业中大多数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近些年来虽然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对策建议,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缺乏,这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一)大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政府要从宏观政策方面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国家垄断程度很高,只有对服务业的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快速成长。政府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以及行之有效的、健全的市场体系,尽可能清除垄断,为服务业在竞争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以中国驻外大使馆经商参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为主体,建立境内外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中国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另外由驻外经商参处帮助在国内的服务贸易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联系,及时搜集国际市场信息,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帮助。我国的特办、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境外经商参处建立联系,为本地的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③
(二)建立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对我国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明确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建立以商务部为核心的高效、协调的核心管理体系。商务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主要管理职能要体现在制定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落实服务贸易协定的有关条款。其次建立服务贸易管理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由于服务贸易涉及到国内的诸多部门,所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是十分必要的。商务部应成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协调和管理全国进出口政策。
(三) 扩大服务贸易领域,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都面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2009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6%、46.8%、42.6%,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一直低于第二产业论文怎么写。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必须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我国应通过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资金和技术流向服务业,特别要引导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我国的服务业,从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另外国家要鼓励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对那些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应做出调整,以减少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
(四) 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服务发展水平不高,在服务贸易领域还缺乏立法经验,因此在现有服务贸易立法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应结合我国现行的服务立法的缺点,未来的服务贸易立法必须进一步明确立法原则,解决立法形式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加快立法速度和执行度。尽快制定既适应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法规,将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使国际国际服务贸易真正实现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依法严格规范和监督行业经营,使我国服务贸易有法可依。此外在理顺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配套法规,使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趋于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④
(五) 立足比较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等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我国对这些行业应采取政策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将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提高计算机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这些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的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六) 大力培养服?衩骋兹瞬?
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服务业的“人对人”及服务业难以标准化的特征,对服务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比较缺乏,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对策建议,加大投入各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尊重人才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此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七) 培育我国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一国服务经济优势所在,创立服务品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贸易往来、市场环境、法律建设、金融投资等诸多方面,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国家必须大力扶持。要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出口品牌作为商务部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要发展优势品牌,打造东软等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面研究规划现有的服务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房子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做大做强“中国服务”。⑤
注释:①《国际商报》2009年11月13日
② 《国际商报》2009年11月13日
③何亚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5)
④黄芹﹒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经济论丛2007(12)
⑤何亚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5)
参考文献:1、王绍媛,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5)
2、李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5)
3、陈梁,中俄服务贸易国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国际贸易研究,2010(6)
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政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独立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政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政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超级秘书网
4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论文百事通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但是,若加工贸易进口货物,无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场所,均实行全额保税。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位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之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料加工进口货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税甚至不予保税的可能。
二、加工贸易出口退(免)税制度
对于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以免税为主,不予出口退税的政策。如果出口企业是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可以享受免税,但对其耗用的国产材料则不办理出口退税,其进项税额也不得抵扣,而是计入成本。
但是,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出口退(免)税制度。该贸易方式下出口货物的消费税的退(免)税办法与一般贸易方式相同,而出口货物的增值税的退(免)税则有所区别,即根据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具体贸易形式而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税计算方法。
1.作价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退税额=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金额×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其中:“销售进口料件金额”是指出口企业销售进口料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税率”是指当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小于或等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按进口料件的征税税率计算,而若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大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则按复出口货物的退税税率计算;“海关对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是指海关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2.委托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应退税额=购买加工货物的原材料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该原材料等的适用退税率+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工缴费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应征税额-减征税额
3.自行加工复出口
(1)实行“先征后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税率)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
(2)实行“免、抵、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且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即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的关税和消费税
这里,当纳税人有进料加工业务时则应扣除“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且当“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大于“出口货物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时,“免抵退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按0填报,其差额结转下期;按“实耗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按“购进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其中“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如上所述。
—当期应退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之间的小者由此可见,当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时,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加工贸易出口有助于减轻企业承担的征退税率不一致导致的税收负担。因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需要承担所有征退税率差额部分的负担,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则只承担国产料件部分的征退税率差额负担,若加工贸易企业全部使用进口料件,且全额保税,则基本不受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
此外,当加工贸易企业将用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时,贸易部门与税务部门对这类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税收处理并非完全一致。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海关对深加工结转业务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即并不对该项业务征收任何进出口税费;但是,税务部门则自2001年1月1日起,老三资企业(199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三资企业)“不征不退”的免税期满之后,对所有企业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均视同内销先征税,然后再在出口环节办理退税,并且深加工结转环节使用的国产料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显然,这种不一致增加了此类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发展,也不利于加工贸易价值链条在国内的延伸。故而,有的加工贸易企业便利用特殊监管区域或特殊监管场所的税收优惠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155号)、《保税物流中心(B型)税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04]150号)、《关于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发展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7号)、《关于洋山保税港区等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26号)等的规定,区外(或中心外)企业运入区内(或中心内)的货物视同出口,准予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口退税;区内(或中心内)企业销售给区外(或中心外)企业的货物视同进口,当该区外(或中心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时,准予其按照加工贸易税收政策执行。这样,深加工结转业务中,上下游企业就可以通过上述区域或场所获得最大利益,即上游企业的货物入区(或中心)就可以获得退税,而下游企业从相应园区(或中心)进口货物并获得发票,向海关办理“进料加工”就可以享受进口料件保税,从而减轻了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加工贸易征税制度
1.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的货物
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享受免税;但是,出口企业以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的货物,则必须按复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与所耗用进口料件的差额计提销项税额或计算应纳税额。此外,若该不予退(免)税的货物为应税消费品,还应按复出口货物的出口数量或离岸价格计算缴纳消费税。
2.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征收出口关税的规定
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如全部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不征收出口关税;如部分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则按海关核定的比例征收出口关税。具体计算公式是:
出口关税=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其中,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由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的规定审核确定。
企业应在向海关备案或变更手册(最迟在成品出口之前)时,向海关如实申报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
3.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与产(成)品内销
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成品因故转为内销的,海关凭主管部门准予内销的有效批准文件,对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依法征收税款并加征缓税利息;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未出口的成品按内销征税,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已办理出口退(免)税的,应追回退(免)税款。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加工贸易企业可向海关申请内销,并免于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环保总局及其授权部门进口许可证件管理范围的,免予提交许可证件。海关对申请内销的边角料根据报验状态归类后适用的税率和审定价格计征税款,并免征缓税利息。
由此可知,加工贸易出口应税商品或不予退(免)税商品的征税制度对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以及国产料件、保税进口料件区别对待,没有一视同仁,这显然不利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其次,虽然加工贸易料件与制成品内销制度中规定“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但未明示该规定是否也适用于制成品,从而使得企业可能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规避国家对某些制成品的进口限制,在国内销售该类产品。最后,根据规定,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内销的制成品,其补税时的完税价格按制成品的成交价格审定;而区外企业内销制成品时,则按料件的原进口成交价格或与料件相同或类似的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定。一般情况下,制成品的成交价格要高于料件的成交价格,而且根据“关税升级”理论,制成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也要高于料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因此,这种差异显然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利。
总之,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并且其税收管理涉及税务与海关等多个部门,从而导致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引导我国加工贸易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下,我国各相关部门应协调统一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在尽可能保持税收中性的基础上,合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确保我国加工贸易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0月22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加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另一方面推动了更多国人选择出国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是同美国相比,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2006~2016年数据为基础,对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如何提高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1、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稳步上升,逆差较大。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占国内服务贸易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如表1所示,截至2016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已高达3,055.6亿美元,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占国内服务贸易总额的38%。但从进出口的数据来看,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如图1所示,中国旅游出口从2006年的339亿美元发展到2016年的444亿美元,旅游进口的增速更快,从2006年的243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2,611亿美元,2009年之后常年处于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形势,并逐年加大。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结构上的常年逆差削弱了对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表1、图1)
2、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引领世界并持续增长,顺差较大。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发展势头依然向好。如表1,旅游服务业在美国的占比自2006年以来常年处于20%以上,说明其发展的稳定。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虽然比中国大,其国内的占比却小于中国,美国服务贸易在其他行业仍有较大进展,表明了其服务贸易总量的庞大。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出口额>进口额,常年呈现服务贸易顺差的态势,除個别年份外,其顺差逐年加大,说明美国的旅游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对美国服务贸易有强烈的拉动作用。
(二)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受全球化影响较大。由图1可知,总体来说,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年增长速度势头很大,2008~2009年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在2006~2016年间有7年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发展潜力很乐观。
美国旅游服务贸易基本保持5%~10%的增速。2008年,其出口额及进口额均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口额影响最大,2009年进出口总量较2008年产生了11.04%的负增长。
二、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各国不同产业的相同产品进行比较优势上的比较,其创造增加价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一国某一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通常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算。本文即采用以上三种方式对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旅游方面远超中国,说明美国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占有绝对性的优势,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自2006年以来均在13%以上,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与其不断推进的旅游政策密切相关。相比中国,旅游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比较低,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显示出比较弱势。(表2)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分析。由表2可知,美国自2005年以来长期保持1.5以上的RCA竞争指数、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介于2.5~1.25之间,表明美国在旅游服务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中国的RCA竞争指数逐渐下降,RCA小于0.8,则表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世界上处于较弱的地位。
(三)贸易竞争力(TC)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自2009年起便处于劣势,且呈现出逐渐劣势递增的趋势,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没有放缓劣势,取值在(-1,-0.6)的TC指数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在2016年处于-0.71的极大竞争劣势区间之中。可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形势严峻。
美国贸易竞争指数无较大波动,基本属于逐年增加趋势,TC指数在(0,0.3)范围内时有微弱竞争优势,TC取值在(0.3,0.6)的范围里有较强竞争优势,美国的TC指数最大时达到0.29,具有微弱竞争优势。可见美国旅游服务贸易较中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出境游和入境游规模不平衡导致逆差逐渐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生活的更高需求,出境旅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但出入境人数的严重不平衡,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常年呈现逐步加大的逆差局面。自2009年以来,旅游出口增长缓慢,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加大,在2016年逆差差额达到了2,167亿美元。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发展平稳,但增势甚微,甚至出现负增长;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0~2011年度,达到了22.42%的增速,出境旅游人数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WTO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规模的不平衡。
(二)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数分析说明,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距离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出口方面,不仅没有上升的势头反而逐渐疲软,显示了中国虽然地广物博,旅游资源丰富,但仍是旅游大国而不是旅游强国,可见中国在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刺激了出境旅游,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企业缺乏服务客户的意识,有些景点只以营利为目的而忽视了游客的需求,因此游客产生了本地人不好客的感觉,例如云南丽江打人事件。要想通过旅游出口带来岗位增加和GDP增长,加强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美国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经验丰富,具有较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当今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程度可以象征一国整体发展程度。为旅游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制定的政策及相关导向战略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为加强旅游经济的复苏,首次将旅游业提升为国际战略,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美国旅游服务业的复苏,倚仗的就是此战略的实施,解决了美国790万的就业人口,同比增加40万个岗位。反观中国,虽然逐步放开了落地签,却仍显不足。
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制定政策,扶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服务方面的政策,刺激旅游服务出口。中国虽然在近几年不断增加入境落地签的机场,延长入境落地签的时间,却效果甚微。我们应进一步提升战略发展高度,鼓励落地签的全面开放。因此,政府需要结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挖掘旅游资源,提高国内服务水平。优化现有旅游资源,规划秩序。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区脏乱差现象,规范旅游景区秩序,培养相关人才,加强监管,保证游客安全。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禁止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发,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以游客的主观感受及客观需求为重,制造符合当地特色的多元化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我国应吸取美国在旅游服务方面的经验,逐渐逆转贸易竞争上的极大劣势,缩小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差距,吸引外国人入境旅游。
(三)加快全球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当今世界,美国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通过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其领先世界的科技,吸引各国人才纷纷涌入,入境人数多,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量大。另外,美国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往。中国也应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综合国力,培养本土品牌加快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留学生、商务人士、人才的涌入,解决中国出入境规模极度不平衡的现象,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霜.中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湘潭大学碩士论文,2013.
[2]白学良.中美日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D].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16.
[3]赵红.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3.2.
[4]范明.浙江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竞争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3.
[5]罗名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薛彤.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
【关键词】WTO,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例外,案例分析
一、国际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跨境产物,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目前许多文化贸易的交易形式与规则都已经纳入到了WTO自由贸易体制之中,如:《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中均制定了涉及文化贸易自由化的相关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文化贸易的约束相对灵活,“文化例外”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1993年,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由于其强大的文化实力,试图将影视业等文化产品与服务等同于一般商业,接受GATT(WTO的前身)的规制;但是法国和加拿大则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不应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流通。经过激烈的谈判,最终将影视产品排除在一般商品适用的GATT规则之外。自此,“文化例外”的概念被人所熟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在此过程中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出口总额达978.8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出口总额的3倍;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口总额为79.6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文化贸易进口总额的2.9倍;从贸易平衡看,2002―2010年,中国文化贸易呈总体顺差、结构性逆差状态,且总体顺差随着出口额的不断增长逐步扩大。
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
2007年4月10日,美国就“中国影响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请求与中国磋商,随后欧盟也提出与中国磋商。2007年6月5日到6月6日,各方在日内瓦进行磋商,但是并未达成有效共识。
本案中,美国提出磋商的事宜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贸易权,美国认为,虽然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承诺,入世后3年内全面开放其贸易,但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为一些政府指定的企业以及国有合作企业保留了进口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如:录像带和DVD)、录音产品和出版物(如: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子出版物)的权利;第二方面分销服务,美国认为,中国虽然在其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对分销服务业和视听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做出了承诺,中国仍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致力于从事出版物和一些家庭视听娱乐产品分销的外国服务供应商进行市场准入限制。
在此案件中,美国是胜诉的,专家组认为中国政府对阅读出版物、家庭娱乐影音作品、音乐制品和影院电影的限制违反了《中国加入WTO协定书》的相关规定,认为中国对读物、DVD音乐制品的外贸经销限制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时认为中国为反对上述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实施的歧视性措施违反了《1994年关贸总协定》。在涉及中国作为被告的WTO争端解决案子中,中国的有些措施如果被证明违反了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可能的一个辩护理由就是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但在WTO判例实践中,援引GATT第20条的例外有着苛刻的门槛。
三、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这样一个关于“文化例外”概念的案例论述并说明了正确运用WTO规则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基于WTO规则框架为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中国政府需仔细研读WTO的相关规则,特别是针对WTO规则中有争议的内容,如:GATT第20条。研读这些规则的内容有助于当我们发生贸易摩擦时运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二、保护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保护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受侵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不同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发展文化贸易之时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对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等国家强势的文化侵入为中国的文化贸易发展增添了一份不稳定性,中国需在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外来文化的监管审查力度。
第三、发展文化贸易的同时,加大对中国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宣扬中国文化,而且还能使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牢牢屹立在国民心中,不至于被外来强势文化同化。
参考文献:
[1]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41-44
[2]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32-142
[3]龚柏华.“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WTO案”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法律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10):30-37,44
[4]龚柏华.中国入世十年主动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述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9):9-18
一、中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状况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方面,早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中,我国就已承诺进一步开放航运、专业服务、银行业、广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6个服务市场。允许外国企业在我国开设合资旅馆,并允许在我国12个度假区或旅游区开设合营的旅行社。外国公司可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开设服务行业的合资公司,并在广东、福建和海南省的5个经济特区开设合资零售商店。后来,我国又将开价单扩大到其他8个部门:保险、内河、公路运输、建筑工程、计算机服务、陆上石油服务和租赁市场。实际上,我国也履行了上述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在商业零售方面,允许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航运业方面,已经有条件地开放海运和货运市场;建筑业方面,允许外国监理提供服务,允许监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程承包企业;允许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此外,对律师服务、租赁服务、旅游等领域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
1999年和2000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定,中国除了承诺开放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将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包括法律、会计、医疗等服务。总的看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几乎涉及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采取逐步的和渐进的方式,大多经过合营、控股和独资三个不同阶段,开放的地域也从部分限制逐步扩大。
然而,由于服务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天然垄断(如水、电、气、铁路等)和人为垄断性质(如因国家经济大局导致国家对银行、保险、邮电等行业的政策性独立),中国服务业与国外服务业相比,其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在中国,绝大部分服务业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主要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的能力,如金融、保险、电信、民航和铁路等,在其他一些领域,像住房、医疗、城市交通、教育等,普遍比较重视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注:参阅陈富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管制》,8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通常,这些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准入壁垒和价格管制,从而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创新,导致许多种类的服务无法提供或者价格极其昂贵,而且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高成本的服务,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且会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
从投资比重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情形并不令人感到满意。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7%,大大低于工业11.8%的比重,在服务业42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房地产、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低于5%,其中20个行业的比重在1%以下。从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来看,服务业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经营上实行垄断,管理上采取政府定价。199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5.7%,比制造业高25个百分点。4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外,其他行业国有投资比重都在50%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状况的比较
从出口的产业结构来看,各国均以工业为主体,服务业居中,农业比重最低,服务业比重以10%~30%之间居多,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7个国家和地区位于该区间(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低于10%的仅3个,高于30%的只有5个。1995年,中国出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1%,在45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中国服务业对国际收支作用较小,并且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8.0%,可见,中国服务业没有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从进口的产业结构来看,与出口的情形极为相似。在有数据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注:这4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瑞士、卢森堡、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德国、挪威、冰岛、加拿大、瑞典、中国香港、奥地利、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以色列、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智利、马来西亚、韩国、葡萄牙、希腊、阿根廷、捷克、巴西、中国、菲律宾、哥伦比亚、南非、波兰、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俄罗斯、印度。),仍以工业为进口主体,服务业居中。其中41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进口比重处在10%~30%之间,低于10%和高于30%的分别只有1个国家。中国1995年进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为16%,高于出口的比重,这与国外服务业提供者积极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有关。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必须利用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摆脱国内市场被占领的被动局面。
(三)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对服务业的开放作出了承诺,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市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那么,我们目前服务业市场开放情况与国际相比处于何等开放程度呢?根据国际贸易学者豪克曼(Hockman)提出的方法,对各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进行计算,各国得分数如表1。
说明:总分数越高,表示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杨圣明:《国际服务贸易:新世纪中国面临的议题》,载《财贸经济》,1999(3)。
从表1资料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还显得偏低,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太落后。在表中所列举的12个大国中居第6位,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在服务业贸易的开放上,尤其是金融、保险和电信的开放上,应按照我们自己的时间表行动。只要我们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步开放,就比较稳妥。在上表中,日本得分虽然最高,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日本名义上开放,实际上封闭。应该指出,上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各个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与地位,以及在整个服务贸易中的不同比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求各个部门在总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并依此进行加权,以求得更合理的相对可比开放程度。此外,应用Hockman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整个国家服务贸易开放的部门覆盖率,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求出某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中国的市场准入部门覆盖率为13.9%,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中国的国民待遇部门覆盖率为14%,在14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也居第9位,此外,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相对商品贸易开放度的差距正在缩小,1985-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仅为商品贸易开放度的8%,但到1998年该比例已升至16%(见图1)。由此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并不十分落后,且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适当加大一点,应是我国服务贸易努力的方向(注:参阅黄胜强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研究》。)。
附图
图11985-1998年商品与服务贸易开放度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Yearbook:AnnualReport相关年份的数据计算而得。
二、中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服务贸易总量的国际比较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9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1.36万亿美元,进口1.35万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50.2%和48.9%。其中,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了61.2%和79.4%,快于发达国家的44%和50.2%。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基数较大,而出口基数小,尽管出口快于进口增长,但服务贸易仍然维持逆差,不过逆差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1982年总额仅为46.11亿美元,到1999年增加到550.69亿美元,增幅达到10.9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从1982年的25.8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7.8亿美元,增长9.2倍。同期,服务贸易进口从20.24亿美元增加到312.89亿美元,增长15.5倍。近2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长到17%,远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分别从1990年0.48%和0.68%增至1998年的2.15%和1.57%。但是,应该看到,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依然偏低。如表2所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仅仅相当于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的10%和16%,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的话,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香港、新加坡还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对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做了调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也是相当低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一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1997年中国出口份额排名第16位,进口份额排名第14位,出口份额小于进口份额,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且1992年后(除1994年)逆差不断扩大,这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逆差逐渐改善的情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二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小于进口增速,这与前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趋势恰恰相反。
(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服务出口结构变动中,除印度外,运输业的比重是下降的,旅游业的比重变化在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表2中的13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下降的,有5个国家旅游业比重是上升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比重上升的7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关。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保险和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则趋于上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出口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保险金融、通信、计算机、信息和其他服务业的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13个国家中,只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该比重是下降的。而以中国最为引人注目,其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8.0%下降到1997年的0.8%,这与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垄断经营造成效率低下直接相关。金融保险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1980年出口比重在所有国家中是最高的,到了1997年,该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仅为发达国的1/7水平),而且还低于低收入国家,仅为低收入国家的1/4,可见,中国金融保险服务在90年代竞争力有下降的迹象。今后应该大力推动这类行业的高效发展,并发挥其对各种社会服务上的带动效应。
表2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三)服务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比较
1982-1999年这18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累计1906.3亿美元,而进口额则累计204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累计136.4亿美元。1992年前,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顺差,逆差发生在1992年以后,1992-1999年间,除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逆差累计达254.6亿美元,相当于18年服务贸易逆差累计的1.9倍,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31985-1999年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Yearbook(IMF)与WTOAnnualReport。
中国服务贸易不但总体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而且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表明其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见表3)。为此,我们列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在1980年和1997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及差额,并计算了各国服务贸易竞争系数(见表4)。其中,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正的6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和香港。服务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或地区有: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我们发现,在贸易竞争系数为负的国家中,系数值下降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俄罗斯联邦在1980年没有相应的数据,故不纳入比较范围),其他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表明这些国家虽然存在逆差,但其逆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自1992年出现逆差,1996年后持续扩大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4各国和地区贸易竞争系数的国际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26~228、230~23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中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计算而得。
(四)服务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竞争系数的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判断只适合于总体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全面的结构特征,笼统的评价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现象,具体到我国的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尽相同。
如果某个服务贸易项目的收支差额为顺差就表明其相对具有国际竞争力,而逆差则表示其相对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话,从历史上总体数据观察,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而其他项目均为逆差(见表5),这表明我国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广告、宣传等服务项目与发达国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是不正常的,它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如前所述,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两项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当然,旅游业可以看成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结合),反映在出口收入上其稳定性差。一旦国家服务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无疑将受到很大打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入WTO有助于刺激中国服务业的稳定发展,美国是当今服务贸易强国,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数据处理、专业服务、电讯、技术知识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在美国乃至全球服务业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是我国今后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三、国际比较的启示与基本结论
经过上述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不高,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份额都是相当低的,其进出口份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份额分别为美国的10%和16%。中国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没有同步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低,整个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低制约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服务贸易不仅总体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差,而且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中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和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甚至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其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还扩大了,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方面,其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8%下降到1997年的0.8%。因此,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在那些新兴服务业方面中国和其他可比国家的差距比传统服务业方面的差距要更大。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规律。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城市化水平与市场化程度低对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障碍,使得服务的供给无法有效地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作出反应。因此,当前的选择是在发挥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薄弱部门,尽快缩小差距。
4.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今后应使中国服务业逐步地渐进式地对外开放,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适当保护某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根据行业特点、地区条件好坏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开放。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贸易顺差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宏:转轨的贸易流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