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实训报告

物流管理实训报告

时间:2022-04-14 02:1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管理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管理实训报告

第1篇

1.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现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仅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手段等方面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如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实践教学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方法等。

2.实验室建设投入高但利用率低,缺少双师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这就使得很多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购买软件和相关的硬件设备。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性实训还是物流软件的实训往往都仅仅被设置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实训,仅与这一门课程有关,这就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实验室仅仅是为特定学期、特定课程而服务,多数时间,这些设备和软件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缺乏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时间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都尚无物流实践的相关经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物流实践教学活动。

3.缺少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大多数是平时成绩和最终的报告两部分来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其中平时成绩除了有出勤考核成绩之外,很大一部分就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教师而言,这部分成绩的给予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的印象,这样不仅不够客观准确,同时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情况。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共建实训平台,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

针对物流管理实验室前期建设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可以采取多校联合、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平台,共享实训资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物流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分享物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共享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的提高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从高校引进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来充实自身的教师队伍,定期安排教师到优秀的高校和企业参观学习、轮岗锻炼,提高物流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2.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要有实践内容、实践的方法外,还应该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定位,在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多样性的实践手段。此外,还应该有必要的实践管理、保障体系,如制度、师资力量、实践环境与设备等作为支持,灵活多样的反馈评价体系来检验实践的质量和结果,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为考核主体,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客观、公平的实训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口试中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确定成绩。对于团队合作的教学过程,可以按照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和团队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此外,还可以融入学生互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等评分制度。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训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方案设计 职业技术人才 生产认知实习 课堂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现有条件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它包括:

现有实训教学开设情况。如,按教学计划进行的生产认知实习、各种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岗位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条件。设备条件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学校已有的实训教学实验室的数量,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备数量、价值及其技术先进性,实训教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的配备等。

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包括: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技术能力结构,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技术水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及其各类物流企业的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果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把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分为生产认知实习、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四种类型。

1.生产认知实习

生产认知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性的实习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时,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观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行为;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观察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等。

2.课堂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在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实训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活动时要注意:

科学规划课堂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方案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先后顺序及其地位和作用,认真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技能点及其教学方案,制定完整科学的课程课堂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课堂教学中实训的内容,确定实训的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简单规定实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与次数。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性训练才是实训活动,以此否定理论课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本身就是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实训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适当的培养、引导和提高。在实训活动中,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法、项目法、实操法等。

注意课堂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场所。实验室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把不能在课堂教学场所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通过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场所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当专业教学计划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连贯综合起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室实训教学包括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专业教学实验室,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软件融入其中。再辅之于相应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设备,构建成专业实验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要紧紧抓住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实训活动。

实验室实训的目标应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学生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岗位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知识应用能力。要把实训的重点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室实训方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是简单地培养操作工人。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计以仿真企业物流管理的生产经营场景为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训练。

正确处理实验室实训与专业实习的关系。实验室实训是为专业实习作准备的,是专业实习的基础,它不能可替代也替代不了专业实习。因此,不必强求把实验室实训建成与物流企业完全相同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学院自身的财力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财力支持程度,不必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建立能够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使他们学习企业带教老师优良的品质、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四种方式: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组织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的教师在事前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参观实习方案,要求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参观实习结束后,要求师生各自做出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

课程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某一专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己联系企业去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认识性的实习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与生产认知实习有着相似之处,它与生产认知实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针对专门课程而进行的实习,而生产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专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

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课程认知实习的方案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要明确专业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认知实习时有的放矢。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认知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门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或者是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设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依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它是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实战性操作锻炼的专业平台,通过实战锻炼,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学到的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前补上所欠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风。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后,在就业前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的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以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毕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环节,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就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毕业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标准、信息反馈等办法,总结毕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专业建设的新问题,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

1、专业基础认知平台

专业基础认知平台,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假期进行生产认知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有针对地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到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环境体验、参与系部组织的各种专业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协会、教学竞赛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础认知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础认知平台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本专业的门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个平台又被称作专业入门训练平台。

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相关单证的认知、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单元技能,基本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顺利接受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训练,即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活动的专业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核心与重点环节。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单证制作演练、课堂实操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现场参观、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岗位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具有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低到高”的培养训练任务。

4、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受到的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等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和体验物流管理实际业务活动的氛围,经受实际业务活动的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模拟物流管理业务环节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的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由专到精”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5、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求知欲较强、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接触物流管理专业前沿理论与业务知识,适当扩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各个平台实习实训的操作作业,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平台贯穿于前四个平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对上游以上的学生吃的“偏饭”,也可以说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升自我,完成“适当延伸”高等应用型、技能型素质训练体系的升华和提高。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选定有潜质的学生群,对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确定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创新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适当延伸”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希望本文的粗浅探索能够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的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的子课题(教高司函[2005]202号)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厅[2005]2号).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杨应崧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5-120.

第3篇

1.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相当多的教学工作者认为实践教学偏重“硬实践”,硬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还包括“软实践”,软实践是指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的形成等活动。软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侧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人才,最佳的实践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起来。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材基本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积极开发和探索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呈现网状结构,各种教学方式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1.2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方法最本质的区别,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接触过,只靠想象是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仓储、配送、信息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想全面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实务的全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视频、图像、文宇、虚拟等方法带领学生进人企业物流管理领域。

1.3情境性原则

遵循情景性原则,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背景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妥善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其次,保证情景中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问题的情境性有助于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迁移,问题的真实性有助于深人学习。

1.4主动性原则

学习的过程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在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学生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合力解决问题,进行小组项目活动,为小组的荣耀负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将学生置于尽量真实的情景中;教师充当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建立初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参照本科的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改革时期’教学内容过分地强调职业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学校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保留教学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流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应该以项目形式呈现,每个项目都是围绕工作过程展开,具体有三个项目:第一,以某企业的发展为教学背景,模拟企业物流管理操作流程;第二,为学生提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处理的实践机会;第三,调査和分析某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以及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降低成本的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在企业物流实训室物理再现或仿真再现。

3.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都是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课程模式,即使是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层次专门编写的教材,也随着课程模式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其次,目前,我国市场的高职院校教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亟需改进。再次,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地区性特征或是典型的行业背景,每个高职院校对教材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参照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根据本学校的招生特点、社会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动态,再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手册。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企业物流管理实务、项目实施注意事项、项目操作程序、项目实施对学生的要求。实训手册的内容包括:每个实训项目涉及到的软硬件设备、使用说明以及历届优秀学生作业汇编。

4.高职“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4.1 宏观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宏观教学法贯穿在项目引导、项目递进、项目拓展以及项目答辩等四个教学项目中。引导学生走进企业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企业采购以及课程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一,项目引导阶段。此阶段教师应该充当导游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进人教学项目。学生应该了解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二,项目递进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最后再完成大的教学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其三,项目拓展阶段。在项目拓展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教学项目,而教师则负责过程控制与考核;第四,项目验收阶段,此阶段教师充当的是项目评估师的角色,学生需要演示和汇报自己的工作,教师则通过学生的演示和报告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

4.2 微观教学法

微观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教学方式:

小组团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应该将小组团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开学时,将《企业物流管理实务》课程学习指南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建立完整的工作单元,即由学生扮演生产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角色,在工作单元内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工程项目的进度,给组内成员安排任务,编写岗位说明书以及组织结构图等。每个小组大约有4-6名成员,每个小组应该明确分工,保证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比如,核心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客户以及核心企业的内部分工等。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各项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归纳与演绎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教师在进行“走进企业物流管理”与“课程综合实训”等项目教学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完成教学项目,如果教师采用归纳与演绎法,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选择更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具体的业务项目需求,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到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企业开发中通用的最优的方法。接着教师应该弓丨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方案,学生互评,选出班级最佳方案,并模拟实施。

任务叠加与问题牵引教学法。任务的布置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逐渐叠加任务,像滚球一样’直到任务全部完成。比如,“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主要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调查以及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方案等三个部分。第一步,需要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全貌;第二步,调查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运营状况,并根据教师的规定和要求编制调查报告;第三步,收集和整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走进企业物流管理”项目的三个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流量管理的全貌有全面的认识,完成第三个任务之后,则对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第三步制定的解决方案,要求在“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中,在企业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再现解决之前的现场与改进之后的变化。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每项任务都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来推动学生前进,每项任务都是相互联系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吃苦、勤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4.3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不利于高职教师进行校企合作项目、高职教改等方面的深人研究。因此,需要增加校企科研项目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改编成教学项目,加大高职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上的推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接轨。因此,需要将校企科研项目归人到学生的专业课程项目中。通过较大的企业科研项目教学,将企业的情景放置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的更新。

5.结语

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文章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了校企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实证来说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就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院校之一,而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并非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解决专业实训条件差、教师实践能力弱等问题,专业从2007年开始与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开办“新邦物流订单班”,从2010年开始与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韵达快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走访调研,制定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七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 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物流被列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湖南“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相差的还不仅是数量,如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报告中提到,到2015年末,社会物流总额实现5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占GDP的比重下降1.5%-2%。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2-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企业2-3家,过10亿元15家,过亿元的100家以上。湖南省目前有物流企业3100多家,从业人员135万。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本次调研重点调查近5年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产业,即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客服类岗位高素质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在被调查的327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和大专学历的岗位占到60%,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1.2 专业服务面向及培养规格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南及珠三角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等初中级管理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掌握从事物流一线操作与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服务专门人才。

五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物流管理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达到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先进技术应用、工艺设计与实施以及现场管理的水平,具体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下表1所示:

1.3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对四届毕业生和12家合作企业的深度调研,充分了解了本专业人才需求、最新发展动态、行业标准与技术更新状况,依托现有的合作企业,提出1432人才培养模式。一个贯穿,是把校企合作贯穿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层对接即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三个循环,即第一和第二学期的物流企业角色体验循环,第三和第四学期物流轮岗实训循环,第五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循环。两个融合是把物流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专业理念与物流企业、行业文化相融合。真正实现专业、职业、岗位、就业四位一体,让物流专业学生能顺利“入门”、快速“入行”,最终实现成功“入职”。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解决的问题

2.1 解决了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行业、典型企业、典型岗位的调研,走访了大量物流企业,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调研,解决了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对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了细分,根据就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学生岗位迁移、职业迁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定了本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2 解决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许多院校也出台了一些遴选和奖励办法。但是由于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就到高职做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轻驾就熟,但是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业的每位教师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让年轻教师快速了解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要求,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协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学院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保证专兼职队伍的建设。

2.3 解决了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一直是令学院头痛的事情,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实训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室所用的软件就是由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NIS系统,满足了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同时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也都安排到合作企业。这样,学院节约了投入成本,且实训效果较好。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5+1”核心课程

根据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核心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基础之上,开发了职业导入、职业岗位、职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研究,建立高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进而开发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5+1”项目课程体系,设计“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对研究过程进行适时控制,最终探索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5+1”核心课程体系,即《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2 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共有8名专任教师,所有的教师每年都要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挂职,从企业带回了大量的实训资源和实际案例,让这批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技能竞赛中获得一个国家一等奖,两个省级一等奖,在湖南省在32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院校中,我院物流技能抽查连续两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优秀。这些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实践能力考核,这些成绩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辅导室完全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通过重大项目的磨练,打造了一支分工合理、定位明确、精研业务、凝聚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3.3 完善了专业“2+1+1”实训体系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充分挖掘订单合作企业潜力,完善“2+1+1”实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开展基于工作的学习。“2+1+1”实训体系即两个物流综合实训室、一个学生创业平台――“物流工作室”,一个校外实习基地体系。我院物流综合实训室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一部分软件和设备由合作企业直接提供。“物流工作室”创办于2007年,现在主要办理行李托运、绿色回收、快递三大业务,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学生创业平台,年营业额达20万,多次被湖南教育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报道,尽管“物流工作室”只是培养了本专业20%的精品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本专业100%学生的向前发展,“物流工作室”成为“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基地。

3.4 进一步夯实了教学管理与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校企合作对订单班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面,进一步夯实“教师的专业标准、学生的合格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 第一:全体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自己负责的专业方向,每两年到订单合作企业顶岗一个月以上,这已成为我院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第二:落实省级物流技能抽查标准,实行校内的专业一对一合格检查制度;第三:要求大一、大二完成两个月以上的深度社会实践,大三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第四:组建强大的校企合作课程团队,确保每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核心课程,其关键业务内容全部由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真正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需要从“高”与“技术”这两方面特性下功夫,对校企合作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其适应高举高等技术教育的大旗,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慧.校企行合作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4(6)

[2]曹家谋,薄斌,新夫.物流管理专业“345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

[3]杨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卷宗,2013(11)

第5篇

1.《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物质资源优势,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合适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和教学要求,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第6篇

一、国外物流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国外的物流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训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国外教育机构物流教学所采取的方式除了常规的教师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并且定期组织研讨会,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实际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和设施,真正的接触到物流过程。还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物流任务,实现物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二、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物流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宽,需要的技术技能很多,在管理上也具有较高的复杂程度,但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宜窄不宜宽。高职学生经过3年时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似度较大,未能凸显学院专业特色。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教育层次、学院特色,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训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从教学目的角度划分,物流实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见习实训教学,通常是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物流企业内部,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第二层次是操作型实训教学,由于物流行业涉及一些设施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货物堆码技巧、搬运设备的使用、仓储系统的出入库控制等,这类实训活动主要是熟悉、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操控方法。第三层次是创新型实训,如诊断某个物流系统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物流调研及规划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的见习实训教学阶段,有的涉及了第二层次的实训教学阶段,但不够深入。“工学结合”的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

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对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传统管理类专业。其学科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这两个要求不仅是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需一定数量的教师作保证。但这类教师数量十分有限,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招聘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工作待遇也不错,但还是供不应求。

4缺乏实用的精品物流专业教材

物流是一项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学科,在物流从业人员中,有75%—85%的人员是从事岗位操作的技术人员。物流过程包含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在每一个功能中又包含着大量的操作活动。目前高职院校所选教材的种类包含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等多个领域,但没有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一些院校开发了相应的物流类教材,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推广。此外相应好的教学软件的缺乏,也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5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

对物流专业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或职业培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缓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多重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共存的局面,既不利于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利于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推广和认可,更不利于物流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现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物流管理人员、物理经理职业标准》;中国

交通协会引进的国际物流执业资格认证考试(ILT);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制定的《物流师职业标准》等。 三、应对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宁夏高职 《物流管理基础》

1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技能、通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提高就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尽管全国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有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宁夏地区来说目前虽有5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由于起步较晚而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方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而这门课程又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对于刚进校门的新生来说,一进校门就要接受生涩难懂的专业课程,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能力偏弱,拓展知识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略差。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的情况,不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尽微薄之力。

2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和难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行业企业发展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出发,笔者认真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制定课程标准,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过程性教学。

2.1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改革 一是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论物流企业还是工商企业,也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就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因此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确定了以物流功能(要素)为依托构建《物流管理基础》的课程。二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按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理念,按工作过程设计课程,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用项目任务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交流。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并且已在4个教学班进行了实践,效果较好。三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总体设计中目标设计全面,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技能),课程知识目标明确,充分了体现“必需、够用”原则,突出知识为项目服务的宗旨,能力目标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具体可检验。

2.2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通过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情况、宁夏区内企业相应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其他学校教学情况、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同时在社会对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知程度调研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进行分析分解,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设计依据“课证结合”的主导思想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内容加进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提高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能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下表就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物流管理基础》教学内容设计中,总共设计了9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相应的子任务,并针对性的设计了9个实训,形成一一对应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 整合了《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育理念,《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中,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3.1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用物流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过程的复杂与细致,工作任务的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中,以教学项目为载体,学生分小组设计“项目报告”,教师根据项目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方案设计与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性。

第8篇

关键词:运输作业;教学改革;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

C8-4;G712

一、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改革之前,主要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展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掌握不透彻。而实训环节,大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完成,真正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则很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对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大部分物流运输管理方面教材的很多编写人员,都没有在物流运输企业工作学习的经历,更没能掌握技术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运输部门实际发展情况。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上,多是几人分章节编著,教材系统性不强,大多知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与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3.实训环节薄弱

实训环节应该要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岗位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等。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与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掌握应具备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比较薄弱。从历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抱怨实习学生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

4.缺乏现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比较单一,无法真实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的状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实践能力方面的缺乏。

二、本教学改革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物流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程,将《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符合运输管理认知逻辑的、以各种运输方式为主线的、以“业务流程――货运单证――运输成本”为关键要素的运输管理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从事物流运输企业相关流程及其相应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项目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内容整合后再分割,进行模块化重组

本课程设计时,把《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根据行业特色、市场细分方向等,将课程分为运输认知、运输方式、运输管理三个大的项目;再将运输管理细分为运输单据、运输费用、运输线路规划及快递业务三个子项目,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细分,既增强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又避免了上课内容的重复。

2.引入案例背景,设置工作任务,采用情景教学

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工作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下发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用职业人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项目,共六次考核。考核由作业、方案、报告、实操等不同方式组成,切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本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关于运输管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其实用性并不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结合其工作内容,有增有删,合理安排本专业学生运输部分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更适用的运输型物流人才。

2.构建实践体系、改善实训条件

与仓储“点”工作所不同,运输有很多“线”上作业。而普通学校的实训条件是很难设置“线”上作业的实训场景的。正因如此,其他院校及我们以往的运输管理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显得过于枯燥,缺乏实用性。所以此次改革,我们应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课内实践内容,联系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案例支持,改善实训条件。

3.编订校本教材

如前述,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涵盖面广、内容多且冗杂,而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决定根据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编订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作业模块》教学的需要。

4.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项目,其中项目三又细分为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较强,授课方式差别也较大。因此,我们将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变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以切合本课程教学实际,满足教学需要。

五、课程改革主要任务与内容

1.精准定位对应岗位

物流行业从业门槛低、就业面广,造就市场上出现一大批“伪物流”公司。我们应该对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作调研分析,找出真正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筛选教学内容。

2. 选择教学内容

选定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特定岗位,分析其岗位需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岗对接。同时根据中级物流师考试要求,合理增删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衔接。

3.编订校本教材

根据对应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后,我们团队应将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编订适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校本教材。

4.完善案例库

以本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之前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五、总结与改进

评估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项目改革的成效,总结实施项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项目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实训 教学改革 岗位实践

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高职物流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物流岗位群的需求特征,按照物流企业岗位任务要求,突出岗位技能,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四大模块。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对能力模块进行有机地整合。

社会适应能力模块和行业通用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课程实训,一般由教师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与课程同步进行,在课堂、实训室就可以实现。如在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中,托运单的填制任务,教师就可以在实训室完成操作和演示。

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综合实训,通常是在一门或几门课程完成后,为了将所学到的能力系统化,提高操作及动手能力而进行的训练,一般安排一周到几周的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在综合实训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如仓储实训课程就是在学生进行完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后,在仓储模拟实训室利用仓储管理软件,完成仿真的实训项目。

岗位专用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岗位实践,是对所学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今后从事工作内容的一个必要性过渡,通常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完成。还要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实践的训练,加上社会各种专业比赛,增强学生见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开展多元化课堂实训教学

重视课堂实训教学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实训教学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训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以课程内容为主线,构建以知识要点、课程案例、核心问题为主体的课堂实训教学内容体系,采用教师讲解与课堂师生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消化和吸收;并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相关内容的操作。如采购谈判技巧的应用就可以先分析案例,然后模拟企业谈判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扮演谈判主体进行模拟谈判,使学生了解采购谈判的流程,能灵活运用谈判中的相关技巧。

二、深化多元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的成功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企业赢利,学校也在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标。该模式应建立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嵌入式高度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问脱节的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更优的物流方案。

(一)岗位实践阶段性

学生进企业可以安排在多个学期,分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岗位认知。这一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听讲座等教学活动,与企业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社会、企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可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阶段,岗位技能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各项实际作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安排在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本阶段通过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相关专业能力在企业顶岗中的实际操练,增强实践能力,弥补不足。这一阶段由实习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向学生讲解该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程序、制度、方法并作现场演示,学校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可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四阶段:岗位实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强化学生入职前各项综合技能的训练。可安排在第六学期。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阶段。

(二)开展轮岗实训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学生必须能胜任与物流相关的不同岗位的需要,因此要求学生对企业所涉及的与物流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都有所了解,从而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实行轮岗实训。实训的岗位可以与学校本期开设的课程相挂钩,实训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岗位性质的需要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把握。

(三)加强项目合作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教师可以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破解实际经营中的难题。同时,通过教师在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丰富专业教师的一线企业工作背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案例导入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三、完善多元化的校内实训设施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到企业实践很难完成所有工作岗位的实习,特别是涉及工作周期较长的岗位,学生轮岗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建立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如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背景,模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高仿真的特点,学生在模拟生产经营的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微妙作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学员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除了获取专业技能外,还了解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企业引入学校,采用企业出设备、学院出场地,企业出资金、学院出学生的新兴合作模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不出学校,就可以有和在企业一样的真实操作环境,以半工半读、轮岗等多种形式,实现在基地的实践,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通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多元化的实践考核体系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来设置。对于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同或相似的课程采取考证式考核:如《国际货运》课程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考取报关员证书来代替,《物流采购管理》课程可以同采购员的岗位资格证书相融合等;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作品式考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来进行考核,《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可以让学生优化运输决策方案来进行考核;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撰写调研报告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可以采取综合式考核,既有笔试考核也有其他形式的考核,或者在笔试考试中设置案例分析题来实现。同时,在企业实训的考核中,要加入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评价。通过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内陆地区物流企业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旷工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应加强这方面的疏导和教育。在顶岗实习的考核形式上,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反馈、实习成果进行考核,更应将企业的鉴定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并加大所占分值,形成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的一套精细完整的过程考核体系。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广,知识体系分散,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突破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孙维峰.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09(24).

第10篇

关键词:能力导向;港口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培养策略

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临江近海的部分高校,如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钦州学院等,而且主要挂靠在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系该专业的一个特色培养方向。综合来看,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基本能力的人才,掌握物流管理的最新动态,具备进行物流系统特别是港口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的基本能力[1];毕业生适合在港口、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公路运输货运基地、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中心、货运企业等单位,从事报关、报检、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物料控制、客户服务、物流业务实际操作等物流技术管理及相关工作。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即港口物流人才,其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体现在掌握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客服等基本业务流程,具有分析和解决业务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及相关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海关报关、报检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处理能力;物流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物流市场开发与管理能力;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方法能力体现在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有捕获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及理念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确定交往目的、选择交往对象、建立交往渠道、运用交往技巧,能用汉语交流和简单的英语交流、评价交往结果。

二、钦州学院建设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的基础和优势

1.地理环境优越

港口是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港口业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和临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主导支柱产业,已成为临港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启动,特别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不断壮大。种种数据表明,广西北部湾港已成为我国沿海港口群的“重要一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1月,钦州港货物吞吐量达6000万吨,同比增长22.9%;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万标箱,同比增长30.7%。

2.就业基础良好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目前在校生130人,该专业于2007年招生,每年录取新生分数线均高于广西同类院校。连续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各个行业,货代、仓储、运输等是主要就业去处,主要就业岗位有:物流营销、物流客服、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货代、报关等。在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圆通快递、中外运广西分公司等大型物流公司和众多中小物流企业都有钦州学院的毕业生,并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实践教学条件初步形成

截止目前,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校内实践基地已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了包括钦州港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现代港口物流实验室(实验大棚)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初步具备了“理实一体化”功能。另外,还建成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如钦州市港口集团、广西世纪物流及桂中海迅物流公司等。

4.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与钦州市港口管理局、沿海三市航运集团等数十家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和物流科研合作基地。每年暑期,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都会派出2~3名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并从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题研究,以增强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兼职教师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7人,中级职称11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8.9%。专任教师大部分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物流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80%以上。专任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在30到45岁之间,年富力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涵盖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物流营销、物流经济、国际贸易与报关等专业方向。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建设内容及对策

1.加强行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

2013年6月,钦州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区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企业以及广西涉海政府部门、港口、码头、海洋运输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订单式”人才培养、“菜单式”员工培训、教材编撰以及科研项目方面取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成果[2]。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教师”的方式,为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在用好企业资源实习实训和用好技术人员教学基础上,承担企业培训任务。通过这些培训,把企业的培训标准引入校园,企业由此获得合格的员工,专业则从课程的层面上与企业技术进行嫁接,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注重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产业实地调研、对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及通过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港口物流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实践研讨会进行论证,对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3.重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以往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培养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评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突出“三方面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三届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用工反馈来看,亟待建立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即采用基本要素结构体系,运用递阶多层次评价方法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核心是建立以高校(学业)评价和企业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如高校评价权重为60%,企业评价为40%等),核心指标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参加国内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和企业兼职顶岗锻炼等方式,提高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科研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3]。制定和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海外拓展进修计划,重点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每人要在企业顶岗锻炼半年以上,以随时掌握港口物流的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与钦州市港口集团、中外运广西分公司等紧密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对其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让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教学与指导,充实加强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的力量,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罗美娟.宁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谢如鹤,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第11篇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也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物流专业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凸显素质教育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是近几年才开办的,没有经验可循,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内容针对性差,没有体现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导致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明显,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流管理教学中往往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物流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但没有创造的激情和独特的思维。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条件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条件。没有必备的实训基地(实训室),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言,物流管理专业对实践场地、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等需要更高的资金投人。很多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的物流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大多数院校通过购买物流模拟软件来解决实践资源匮乏的问题。虽然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可以熟悉物流运作流程,但由于无法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很快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兴趣。落后的实践教学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的功能,目前,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笔试成绩,这样的评价形式缺乏科学性,只能考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机制造成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物流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成了应试教育,收效不大。学生就业后,往往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倡导素质教育,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改革

(一)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的好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打破传统的知识性课程体系,构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社会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提出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面向行业及岗位;根据专业面向行业及岗位,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来确定职业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最后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应用性物流人才。应用性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六大核心职业技能,即:仓储管理能力、商品采购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物流经营管理能力,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素养,还要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为“两大体系、三个模块”,“两大体系”包括通用技术基础课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课体系,“三个模块”包括素质教育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两课、体育、计算机应用、商务沟通与交际、商务礼仪等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模块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设备、库存管理、商品管理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运作管理实务等课程。

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将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还要将学生素质的培养反映到课程体系中,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当的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既突出能力本位,同时又兼顾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将素质教育渗人到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育人为先,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与物流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能力核心设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中引人生产性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整合、改造,强化技能培养,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中还要深人提炼、挖掘技能教育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理念,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渗透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基础与专业并重,人文与技能互补。例如,可以在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中加入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通过引人实际工作案例分析和场景模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启发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推行5S管理,培养学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提髙他们的职业素养,以有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

(三)以能力为主导,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得到学生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果,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行为导人法中的角色扮演法、模拟仿真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辩论法等有效融人课程之中。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采用项目制作式教学,将教学课堂移至实践教学场所和工作现场,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例如在采购管理课程中,将招标采购设置成具体任务,给出具体的采购项目,让学生分组制定招标方案,制作招标文件,并模拟招标流程。通过深人广泛的思想启迪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购买物流硬软件教学设施,建设校内实验室,按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室,充分体现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如身临其境;二是与物流人才需求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最好能在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建立不同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

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应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训时,让学生分组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分别给定各组学生的角色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供应链协作中的障碍,寻求有效地克服协作障碍的方法,及如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项目合作式的实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实训方式,学生可以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克服困难,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五)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完善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可采用实际操作、面试和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对于专业课程减少笔试内容,增加操作技能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例如,对于仓储管理这样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的考核,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考核方法力求能够测试出学生真实的水平。课程评价方案依据“技能加态度’强调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考试、实训考核(计算机模拟和实操)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进行全息记录。其中,书面考试由任课老师给出试卷,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强调专业技能,考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核以学生平时在项目实训中的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态度,对每一任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以提交的成果、小组互评的结果和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率和课堂表现综合得出,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为此,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努力做好“蓝领”人才培养的定位,把创业教育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体系革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拼搏和奋斗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非凡。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创业能力培养理念,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传统实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实训教学对全面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普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一)传统的实训案例教学法缺乏创新性,也难以实施差异化教学。实训指导教师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课前布置实训题目,实训课开始后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和讲解,学生参照示范步骤开展实训,学生记录实训过程并完成作业和实训报告。这种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训学习只是被动地验证操作过程,缺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也难以通过实训发现间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间题。另外,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使用单一的实训教学案例,往往很难全面顾及所有学生,难以实施差异化教学。

(二)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许多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型号老旧等困难。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迫使高职院校用理论课来替代实训课,实训课比例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锻炼,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备型号老旧,使学生接触不到企业当前正在使用的生产设备,就业进入生产岗位后还要进行入职培训和再学习,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投入不足,技术性不够强,配套性差,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也严重受到影响。

二、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利用好第一课堂资源。如可以采用:

1.角色模拟法。根据学生今后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任务,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例如在水路运输合同签订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题目设计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不同的角色,比如托运人、承运人、货运,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托运单的填写、合同洽谈直到最终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学生明确自己在模拟企业中承担的角色,通过亲身实践整个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来验证所学理论,积极探究没有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

2.团队项目教学法。整个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在讲完每一个项目后,根据项目涉及的多个任务,教师设计综合实训项目,以团队小组的方式完成,小组完成布置的任务后,由小组代表将成果做成PPT向全班展示,各小组之问就最终成果进行交流,此教学法即可以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能增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竞争意识。

3.企业专家进课堂。可以聘请有一定影响并持有高级职务技术证书的企业资深物流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企业专家进行讲学和案例讲评,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时,使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基本的轮廓,对职业的认知更明确,特别是通过专家的引导,学生对今后走向社会的创业增强了信心,对一些产业、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二)抓好校内第二课堂。

1.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生入学后,进行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和团队训练,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社团,例如物流协会、营销协会等。专业社团比一般人文素质社团具有专业化、针对性的特点,在社团开展的相关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如物流企业管理认知、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理论、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方面。通过各种素质拓展型训练、社团交流活动、军事训练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上,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定位,采取“教、学、做、赛”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院已建的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合作企业两大实训平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认知实践阶段――课程教学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践阶段。在各阶段设计竞赛内容时,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将技能大赛内容与岗位要求衔接,将大赛理论知识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解到具体课程中,构建了全方位、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搭建学生创业平台。除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比赛外,还可建立各类形式灵活的创业格子铺以及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一条街等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创业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把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了解创业的过程,领悟创业的内涵,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创业活动最终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更广泛的群体。

(三)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高职院校围绕校企合作的办学实际,吸引更多的有合作意向的企业直接进驻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场地、生源以及理论指导教师,而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先进的实训设备、技术和实践应用指导,派遣企业物流专家给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或者将企业的内在培训机构直接引入,这样既能够为企业更好的培养人才,促进企业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也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先进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模式。

三、考核方式的革新

考核的方式也因教学的项目不同由原来的笔试,改为讲辩论、模拟演练、调查报告、操作过程、案例分析、设计策划、实践操作等。考核过程和考核的频次经常化,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相应的考核。考核的评定标准及考核结果具体化、客观化、透明化。结束一个工作项目的教学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部分工完成作业,强调学生的配合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切入点,结合当今时展现状和趋势,地区发展情况,社会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校企实际情况,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内涵目标,深入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有效的创新构建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珍(1982-),湖北武汉人,高级物流师,讲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物流职业教育发面研究。

参考文献:

[1]艾小玲.高职恒输管理实娜课程改革探讨[J].教学研究,2011(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