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07:5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调查目的。了解建筑行业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配合课题研究,进行岗位胜任素质分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筑企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
2、调查对象。课题组采取问卷的方式,分别从本校建筑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应届毕业生各班选取了10人共30人进行调查,参加人员均为已经参加了2个月以上顶岗实习的学生,岗位情况为:专业对口19人,相关岗位为5人,非相关岗位为6人,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方法。调查主要为问卷调查,辅之以谈话的交流的方式进行。
4、调查方案设计。调查主要分以下方面: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岗位能力与学校学习差距情况、企业培训与学生适应情况
二、调查过程
1、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这部分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实习完成情况、学生实习期望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学生对本专业岗位能力的掌握情况、实习后对岗位工作的预期、学校开设实践课程对实习的帮助、学校学习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岗位实习时间安排问题等。通过调研,完成的实习岗位中,学生更偏重对口岗位实习,占到80%,性别偏向男性,学生中只有30%基本能完成实习: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学习时间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生实习预期与实际达到效果相距较大,主要是企业对人员的培养主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态度;30人中,有8人因为专业技能不到位,表现出对对口工作的担心,4人对本专业工作无兴趣,其余均表明对工程造价岗位工作的信心和个人能力的肯定。在课程方面,30个学生均表现出对目前专业课程的肯定,认为在加强实训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基础理论学习;学生基本认为本次顶岗实习对个人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6名其他岗位实习学生的认为虽然为非专业岗位工作,但是在其适应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岗位需求及安排情况在被调研学生中,27人回答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否则表示不愿意继续实习;3人表示不可以选择,安排的岗位为出差、助理、文员;在安排的岗位中,普遍为工程造价控制岗位,包括:施工员、预算员、招投标岗位。可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本人的职业生涯,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非常强烈;同时,认为顶岗实习对于今后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大的锻炼作用。
3、岗位适应能力情况调研。在被调查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顶岗实习过程中:
(1)岗位能力方面:可以很快的了解分配给自己工作内容,基本胜任可以胜任实习的工作,并且适应岗位工作;但企业管理层和项目人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态度还是一般。
(2)在沟通和适应能力方面绝对多数学生可以很顺畅地和其他同事进行沟通;在工作中,发现了以前未曾碰过的新问题或新情况,基本选择主动向老员工请教,但也有少数学生选择向其他实习的同学请教。
(3)通过顶岗实习找到能力欠缺部分后,基本希望能够回到学校由学校进行培养。
4、实习工作岗位满意度调研。我们可以基本得出结论:当学生获得本人满意的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对岗位工作持以肯定态度,对工作环境基本认同,与工作环境相关联的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和管理机制等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因人而异。
5、岗位指导教师调研。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顶岗实习企业对员工的成长比较重视,均配备导师;但企业指定导师对指导学生的态度则是一般,普遍反映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导师对学生的作用则会因人而异,完全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认可程度和学生的沟通能力;对导师指导的内容上也以专业技术和工作方式的指导为主;调查显示,实习学生有问题大多会咨询指定导师。
6、企业再培训情况。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频率较高。但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所给的机会较少。被调研的学生普遍希望能够获得企业的培训并获得较好的工作经验。
7、岗位实习中的问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反映普遍较多的是:实习时无法接触到要学习的技术技能;实习单位只给简单的杂事学生干,没有达到实习目的;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实习要求。
三、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1.形成校企合作调研机制明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健全完善专业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根据市场变化,包括经济环境变化、生源变化等提出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和修改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以建筑行业企业岗位素养为标准形成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校企联合进行建筑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和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和岗位;实训设施建设中,参照真实的岗位环境进行仿真建设,;购买的预算软件、制图软件、施工设备、测量设备等实训设备均为企业用工具软件和设备,学生在校实训与企业人员实际工作高度一致;改革考核方式,开展技能型考核操作,如利用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操作,实地测量,完成测量任务,并将职业素养教育列入日常教学考核中,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程度。
3、优化课程体系。要通过调研,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胜任能力,以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为核心确定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工程造价人才的实用性、技能性、一线性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的模式,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课程教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把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贯串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最终达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达到“零距离就业”。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wWW.133229.Com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 文献
[1]陈怡. 教育 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 论文 集.2005.
【江苏大学】5月10日-11日,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江苏大学举行。全国120多所高校院所、400多名教师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聚焦“卓越工程师”和“2011”计划对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新需求、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等,以主题报告、分组报告和论文交流的形式展开深入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2位全国优秀教师作了题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讲座,4位全国能动类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讲授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示范课。
【国家电网公司】5月16日,特高压奖学基金成立仪式在京举行。基金采取开放式方式,接受捐赠人、电力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的联合捐赠,初次募集资金人民币2300万元。目前共有国家电网公司等19家电力行业企业和组织共同参与,每年面向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7所高校的160名电力专业的优秀本科生颁发“特高压奖学金”。基金委托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负责业务运作与日常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5月19日,北京建筑大学与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公司联合成立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联合研究中心。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领域的新技术以及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产学研方面深度合作;兴业太阳能将在北京建筑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资助在该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学生。
【南京工程学院】5月22日,南京工程学院与南瑞继保合作共建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工作站揭牌仪式举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已进驻该工作站,并已开展两届研究生工程实践。研究生工作站的成立将进一步增强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东南大学】5月22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度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报告了教指委2014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并就下半年工作作了部署。与会委员围绕电气类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保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就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达成了初步共识。
【清华大学】5月28日,清华大学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校企合作共建联合智能装备研究所仪式举行。通过在上海共建“联合智能装备研究所”,双方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机制,将企业能力与高校的动力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形成新的创新能力。
【湖南大学】近日,湖南大学与高邮市联合共建的储能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挂牌成立。同时还达成了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协议。通过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办学等方式,不仅将促进高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也必将进一步扩大湖南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并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0引言
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分类标准体系,也健全了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常态监测)。[1]因此,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对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价。从2008年开始,安全类专业开始认证试点,10年来,安全类专业认证工作总体上经历了试点工作组、分委员会以及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目前,我国安全类共计有166个专业点,安全类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已经达到30所,占全国该专业总数的1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安全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产业和教育的融合,也增强了安全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安全事业健康发展的适应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从2014年开始,南华大学结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2015年安全工程专业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第一次现场考查,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2018年6月20-22日,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专业进行了第二次现场考查,如果通过,有效期为6年。在准备专业认证以及前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其实施的情况进行了的总结。
1将实践教学与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对接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专业认证的开始阶段,基层教学单位(学院和系)应该严格按照工程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来规划和准备本科教学工作。例如,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第五部分中对实践教学有具体的要求,即“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两者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专业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工作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3]”在最新的专业(安全工程)补充标准中也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四部分:“(1)专业实验;(2)认识实习;(3)生产实习;(4)课程设计。”补充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2)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4]”具体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全部列出,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1实践教学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单独的、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不管是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还是专业实习等环节,没有按照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规律从低到高,分层次进行设置,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方面的训练。(2)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通常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即先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等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按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做实验。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被动的完成实验,没有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各类实习,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当前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学生上实验课时往往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造成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怠慢,甚至不做实验,编造数据等。(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存在漏洞。目前,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还不完善,在学生实验、实习与实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实验组织和管理比较松散,学生实验准备不足,有的学生不能完成所做的实验;学生实习不能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对于各种实践考核,主要按报告给定成绩,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薄弱。当前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人员相对偏少且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和专业技能。高校教师由于有比较严格的科研业绩考核的任务,比如发表SCI和EI论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样难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2.2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采取的改革措施
(1)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对同类高校的调研,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专业补充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梳理。近年来先后调研了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修订,删除了部分重复和重叠的内容,使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类实践环节层次更加分明,形成闭环的封闭结构,并不断改进和完善。(2)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引导学生申请和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和项目,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近年来,依托环境风洞实验室,开出了风速、风压动态测试等创新性实验项目;2018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获批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课题超过20项,参与的学生超过100人;以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为抓手,不断推进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现场生产与施工高度融合,如安卓1401班的生产实习分别在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和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完成,时间长达3个月,效果良好。(3)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积极申请新的本科实验设备,淘汰过时和落伍的设备,积极利用学校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一些实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近年来,专业先后投入了400万元的经费,重点建设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建筑与地下工程安全实验室,以及对安全检测与监控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和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更新。(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于实验课,要求任课教师加强监控,做好分组教学及签到,做好实验的预习、实验之前的安全教育;对于课程设计,要求指导老师至少集中辅导三次,最后采取答辩的形式来给定成绩;对于实习,以安全工程卓越班为试点,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延长实习时间,比如将生产实习的时间由2周延长为2个月以上,企业深度参与到实习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则要求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尽量结合起来,学生深度参与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近年来,完善了本科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和修订了实践教学记录本;完善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5)鼓励近年来新引进的博士到外单位挂职锻炼或者攻读博士后,鼓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短期的交流和培训,促进新进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先后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进行短期交流,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进行短期交流和学习,有1位教师去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挂职锻炼,有5位青年博士申请进入到清华大学、南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和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博士后培养。
3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3.1专业实验
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安全工程专业可开设安全人机工程实验、通风与职业卫生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安全监控与监测实验以及特种设备与机械安全实验等。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开了建筑与地下安全实验以及核与辐射安全实验。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安全工程专业而言,可开设以下几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通风工程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安全设施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等。南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分别为: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包含露天开采、建筑施工、加油站等)、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厂、加油加气站等)、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包括基坑支护、脚手架、模板支撑、临时用电等)和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3.3专业实习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5-7]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宏华机械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有限公司,衡阳市内的建筑工地;生产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国五矿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深圳市世和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毕业设计主要分散在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近年来,学院和系加强了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如学生实习前需要单位开具实习的接收函,学校需要给用人单位开具实习计划及学生名单及联系方式,学生实习完成后需要用人单位开具实习鉴定意见等。
3.4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将大学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最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8]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涉及安全评价、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设计、矿山开采设计安全专篇、防火防爆检测系统设计、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设计等内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和广度都较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1)学院专门成立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在毕业设计之前,领导小组召开指导教师、学生动员大会,阐明毕业设计的意义,提出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2)从选题上严格把关,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题讨论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工程实际或者科研课题,学生每人一题,严格控制研究论文类的比重。(3)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核安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考试。(4)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检查制度,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开题检查、期中检查、成果检查等方式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18年南华大学百篇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比中,安全工程系有3名学生摘取了此项荣誉。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创建于2000年6月,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2008年经吉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办全日制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校园占地65.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81余万册、中外文期刊5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
学校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0个教学系(部),开设了本科专业37个,涵盖了工、管、文、艺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2015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吉林省高校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设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校拥有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取得教研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8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吉林省学生工作创新奖,在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年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续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奖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各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科学的管理模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和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近年来,专业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系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四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六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自编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七部,其中五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2016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大赛中,7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荣获“中国环艺双年展”优秀组织单位,多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环境设计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设计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居住室内外环境设计、办公室内外环境设计、商业室内外环境设计、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装饰工程预决算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设计院(所)、景观工程公司、装饰工程公司从事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预算编制和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策划、施工及管理、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视觉传达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方向专门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与应用、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体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广告、策划、平面设计、传媒、影视等相关企业,从事广告设计与策划、平面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包装设计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公共艺术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公共艺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艺术设计展示方向专门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公益展示设计、商业展示设计、文化展示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设计、陈设设计、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策展布展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相关艺术设计机构及工程公司,从事展示设计、空间陈设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等工作;也可到相关的设计研究、策划、施工及管理、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动画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艺术设计与数字动画技术等专业训练,具备动画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动画设计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核心课程:
动画原理、导演分镜头研究、视听语言基础、无纸动画软件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三维动画软件扩展I、三维动画软件扩展II、建筑游历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项目设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网络传媒公司、电视台、广告公司、建筑设计机构、出版社及相关设计类公司等;从事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建筑动画策划、制作与表现、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特效、网络新媒体动画设计等工作;也可去相关的设计研究、管理、技术应用、文化推广、教育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7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专业18000元/学年,动画专业192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校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考生凭各省2017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7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方可报考我校。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录取时按综合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综合成绩=(专业成绩总分×100%)+(文化课成绩总分×60%),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每名考生的专业志愿顺序逐一进行检索录取,当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录取时,检索其第二专业志愿,以此类推。如综合成绩相同专业志愿相同,有关省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史类考生依次按语文、外语、文科综合、数学单项科目顺序比较成绩,理工类考生依次按数学、外语、理科综合、语文单项科目顺序比较成绩。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依次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满的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或服从调剂但分数未达到调剂标准的考生,均做退档处理。(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学建大路1111号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招生就业网址:http://zsjy.jlucc.edu.cn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原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美术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
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粉画展、一届全国大学生粉画展和首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作品双年展。中国粉画艺术泰斗、我校杭鸣时教授致力于推广普及粉画艺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2集粉画教学专题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师的美术作品先后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4年8月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我校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王嫩教授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工艺大师姚惠芬、桃花坞木刻传承人工艺大师顾志军为我校兼职教授。
教学单位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风景园林学是“十二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院建筑学学科排名第18名,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第17名,风景园林学学科排名第23名。
建筑类专业(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首批特色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均通过了国家专业评估,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建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时还聘请了22位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教师队伍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建筑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专业设计竞赛中,共获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奖项12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院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课程等8项、完成或在研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部级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包括优秀规划设计银质奖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公开数百篇。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或地区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来院讲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由原美术系和传媒科学与技术系于2007年组建,两系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现开设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2013年起全部招收艺术生(部分专业原为理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5年,学院教师科研获得各种奖项15项,省级27项,发表、入选参展200余幅艺术作品。出版画册、专著、教材17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学院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将“学院艺术”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放办学、广泛合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大艺术、全媒体”贯穿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人文素质、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胜任环境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室内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艺术品公司等,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艺术品配套等工作;也可应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绘画基础,需先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本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专业学位(MFA)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专业以“厚基础,宽方向”为教学宗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师生屡次在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展和获奖率位于江苏同类高校前列。本专业开设了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新媒体传播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三个特色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设计策划方法,具备市场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平面、广告、展示等视觉传播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设计、策划、研究、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平面、广告、展示UI设计等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管理诸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数字造型、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空间软装设计等。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美术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为教育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试点专业。
美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水平,教师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国性大展和专业单项展览获奖,教师科研论文在各类高等级专业刊物发表,在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美术学专业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本专业为师范类,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中高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胜任社会多种类型的美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素材收集与创作、毕业创作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中小学校、各种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美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画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作、分镜头故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影视美学、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音乐音响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文化创意、游戏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建筑、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应用及理论研究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可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数字影视创作、虚拟现实、新媒体交互设计以及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工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影视创作为专业特色。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奖项。
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处理、数字色彩与版式设计、影视摄影与摄像、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数字视频制作、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画面造型、交互设计、游戏设计方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移动媒体、IT企业、网络出版、数字游戏、影视音像出版、影视后期特效、视频剪辑合成、虚拟现实等相关行业从事数字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编创与制作等方面工作。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招生省份和专业考试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广西4省(市、自治区,下同)设置专业校考,考生报考我校除参加所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外,还须参加我校在该省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71-03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施工、建设、中介、建设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教学体系、内容设置、方法途径、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都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教改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上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传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的内容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从而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型、技能型的培养方向,同时也由于职业教育在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不同于普通的本科生教育,因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已成为建筑工程专业化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思路
我校目前建筑工程主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例,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设置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根据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教育规律以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方式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对施工员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接轨。根据施工员的培养要求,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培训空间与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及业务,迅速上手。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四部分。(1)认识实习主要的目的一是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三是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2)教学实习,按照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的要求,以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试验教学,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如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图纸抄绘、节点大样的绘制,建筑材料中水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的实验室试验,施工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均在利用较内实训场地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之后写出实训报告。(3)校外实训,是到各企事业单位、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进行实地训练,根据教材实训大纲的要求全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施工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把实训内容以实习指导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将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的各个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或各不同的工种中,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校内老师全程带领随时解答,使校内课堂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现场实习得出答案,为此也形成了学生的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4)毕业实习,主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个环节实习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招投标公司等等各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的胜任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学生这顶岗实习这段时间,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的计划进行,指导老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辅导,并要求学生写周记。顶岗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交实习论文、实习单位鉴定,还有每人必须的论文答辩。来保证实训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为配合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现,我们在教学课程内容环节上,除了课堂传授,还充分利用学校电子书包教学资源广泛推广,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课后进行下载复习,并进行习题测试,通过博客与老师和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
2.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士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往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我们先后与近十家企业建立和拓宽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3.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致力予学生应用能力考核。多年来高职教育单一的考试形式,造成很多学生考试时只会生搬硬套或是一味的背笔记,难以适应目前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逐步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外,还采用了综合题开卷、课堂讨论、考查、论文写作及现场测试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尤其是工科高职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这些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能讲授、设计能出图、工地能施工、项目能管理、师德水平高”的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高职教师。目前已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通过社会调研、市场调查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际运行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时比例为1∶1。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岗位及工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考核相结合,主要以现场考核为主,考核标准上以专业上岗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解宝柱.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远程教育 工学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37-01
实践教学是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事设计、管理,还是参与工程施工,都离不开实践。现以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一些关于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
1 电大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实践教学依然是电大教学的薄弱环节,原因在于:
(1)部分新设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文件不全,辅助资源不够,导致教学无章可循,学生的操作性不强。
(2)随着电大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教学量的加大导致实践教学在部分教学单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时常流于形式甚至落空;部分学生也以为实践教学没有必要。然而,开放教育的学生从实践中来,如果不能融入实践教学后再回归实践,就不能满足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3)有关实践教学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在系统内开展不够,致使部分教师和学生无法领会电大实践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实践教学不能发挥应有效果。
(4)许多分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硬件资源,如必要的仪器与设备。假如自建实验室,需要较多设备购置费和教学场地;假如与高校企业合作,经费、安全等洽谈又困难重重。
(5)电大学生流动性大,工学矛盾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在工作必须加班,有的则随工作单位迁至外地,出勤率难以保证,远程实践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2 改进措施
(1)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充实实践教学资源
1.1 在中央电大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们结合西安电大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各门实践课程的规范性文件资料。如实施细则规定了实践环节的内容要求、考核标准、教师资格和职责等;实验报告册要求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课程一体化设计为教学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为例,制定有《西安电大建筑构造实训实施细则》《西安电大建筑材料实验报告册》《西安电大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一体化设计》等。
1.2 我们制订了相应课程的参考设计指导书,编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经典案例,力争加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操作性。如为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制定有《西安电大建筑结构实训指导书》。
1.3 我们广泛搜集试验录像和模拟课件并作整理,使学生足不出户即能完成试验,克服了开放教育试验难、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提供了网上实验资源,通过14个试验录像和模拟课件完成4次试验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管理,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2.1 我们在开学初的网上专业教学会议中针对本学期的实践性教学专门组织培训,提前帮助基层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 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除网上培训外,还组织基层来电大召开关于实践环节的研讨会议,在系统内交流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互相学习提高。
2.2 我们对于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审核设置指导教师、导学员和校部教师共3道关口,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往期末由于审核工作量极大,校部和基层都背负巨大压力,故我们从2010下半学期起,提前一个月开始审核,不仅缓解了期末的工作压力,也对不合格者预留了调整缓冲期。
2.3 我们加入了分校兼职指导教师QQ群,充分利用网络,使校部教师和兼职教师及时互动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建议基层设立专人与校部教师保持联系,将电大实践教学精神传至众多导学员,再经导学员传至指导教师和学生,保证上情下达,及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例如直属二分校就专门设立专人负责理工类实践环节工作,收效明显。
(3)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适应成人教学要求
3.1 以往电大毕业实践环节以实习为辅,论文为主,因此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故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如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在2010年下半学期选取了两所基层单位作为试点,取消毕业论文,改为实践日记和报告:学生结合土建类岗位实践,真实记录两个月中每日的工作学习情况,实践结束后以报告形式作总结。这样更有利于成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
3.2 为适应远程教学要求,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在搜集整理试验录像和网上模拟实验课件完备的情况下,我们为部分实践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以专科的《建筑材料》课程实验为例:
(1)教学形式包括集中面授实验课和学生自学实验课两种形式:有条件的同学参加面授实验课学习,辅导教师讲解实验,并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不能参加面授课的同学自行配合文字教材、IP录像理论课,通过网络观摩实验录像和模拟操作实验,获得实验信息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册。
(2)教学安排提供两种方案:在全部理论知识学习完后集中进行实验教学,或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辅导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部分课程,如《土木工程CAD》等计算机绘图课程,要求配合计算机软件学习;而以往该课程采用传统的闭卷纸质考试,主要考核基本操作,学生需要死记硬背大量命令,即便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考试也难以过关。故我们在2009年改革考试方式,学生实操提交作品,不仅从繁琐的命令中解放出来,并且绘图能力得以真实衡量。考核方式的变革也倒逼教学,要求基层办学必须有合格的硬件条件,指导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机操作以求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继灵,邵运达,陈丽.远程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测评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2-0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论文摘要在区分所有建筑物转归公司等集体组织所有的情况下,公司等集体组织能否取得成员权?本文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司等集体组织整体享有成员权,每一个股东或内部成员不享有成员权。
现实生活中,有些区分所有权人以自己享有区分所有权的建筑物,以投资入股方式转让给公司等集体组织,形成一些区分所有建筑物转归公司等集体组织所有。此时公司等集体组织能否取得成员权呢?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等集体组织享有成员权,理由是公司等集体组织有集体所有权。我国法律,尤其我国宪法、《物权法》第67、68、69条,已经确认公司等集体组织对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区分所有建筑物属于不动产,公司等集体组织当然取得该物的所有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司等集体组织不享有成员权,理由是公司等集体组织没有集体所有权。“持否定说的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否定集体所有权的存在;二是虽然承认集体所有权,但不主张在物权法中区分规定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
本文同意公司等集体组织享有成员权的观点。理由如下:一是从法律属性能来讲,应赋予成员权。我国《物权法》已经规定公司等集体组织享有所有权,这是其享有成员权的基础;基于公民用区分所有建筑物投资入股的行为,公司等集体组织取得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所有权,进而取得成员权。二是从保护功能上讲,应赋予成员权。公司等集体组织大多以财产关系为基础,为维护财产关系稳定,也应赋予成员权。“物权法应当对现实的财产占有与利用关系作出反应,国家和集体所有权在客体、取得方式、保护确认、使用经营以及对产权纠纷的解决处理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立法要反映改革的成果,物权法作为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应当对财产关系进行统一规定”。
三是从法律衔接上讲,应赋予成员权。公民将区分所有建筑物等个人财产投资入股,符合民法物权变动以及《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虽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民法的所有权形式,但其存在、适用的基础还是在传统民法理论、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
公司等集体组织的成员权是归属于公司等集体组织,还是归属于内部股东或成员呢?德国著名法学家祁克提出:共同意思的结合便成为团体的意思。团体具有独立的意思,对外表现为主体,具有“单一性”;对内为多数人的结合,权利义务仍归各成员,具有“多样性”。
由此引发对公司等集体组织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主体资格认识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一是组织体说,认为集体所有权是由集体组织享有的单独所有权。二是新型总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一个集体组织内的全体成员享有的所有权,类似古日耳曼法上的共有;三是法人所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个人化与法人化的契合,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股权或社员权;四是社区成员说,认为各类专业集体组织范围的集体所有制表现为专业集体组织所有权,其主体是各类专业集体经济组织;五是创办人所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创办人本人,这实际上是否认了集体所有权;六是集体所有说,认为其主体是劳动群众集体。
上述各观点或理论出发点不同,或观察理解认识角度不同,虽然都揭示了公司等集体组织所有权的某一方面特征,并且有各自的观点理由,但实质争议在于集体组织是整体享有所有权,还是每一个成员都享有所有权,以及集体与内部成员的关系。组织体说观点,强化了整体性,但没有说明集体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新型总有观点也不可取,总有指在日耳曼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中,将土地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各家庭,而管理、处分权则属于公社所有的一种分割所有权形态。日耳曼总有观点与罗马法所有权本质不相容,经罗马法理念改造,到现代基本已经销声匿迹。如果我们模仿总有理论,会进一步造成所有权的虚设,真正所有者没有所有权,助长集体专权。法人观点也不全面,有法人组织固然可以这样理解,没有法人资格组织却无从依据。社区成员说观点没有说明集体内部成员处于何种地位,也留有遗憾。创办人所有说观点实际上否认了集体所有权。集体所有说观点把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界定为劳动群众集体,过于模糊,不易把握。
本人认为,公司等集体组织整体享有成员权,每一个股东或内部成员不享有成员权。理由:一是我国民商法,尤其是《物权法》承认集体所有权,公司等集体组织作为其中之一,理应因公民以区分所有建筑物作为投资入股,享有专有所有权,进而取得其成员权,这与组织体说强调单独所有权观点部分类似。二是符合公司等集体组织特点。公司等集体组织采取各种资产投资方式,包括区分所有建筑物,组成一个整体组织,拥有独立财产,它与组成组织的个人或其他组织财产相分离,非依法律,任何组成组织的个人或其他组织都无权占有、使用、处分这些集体组织的独立财产,更强调完整性和统一性。各股东因投资享有主要是收益权,而不能单独享有所有权,基于此每个股东也不应当享有专有所有权。三是符合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性质。建筑物区分所有既强调整个建筑物的共有性质,又强调区分所有部分的专有性和共用部分的互有性,是在一栋建筑物由区分所有权人共有的条件下,由个人所有和共同共有有机构成复合共有。如果任何公民基于对公司、企业、合伙等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因而取得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所有权,进而取得其成员权,就会使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强调的专有性和共用部分互有性失去现实意义,也会造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成员权混乱和无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水力学;土建类;现状;改革
《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和大纲中规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比该专业的其他力学基础课程而言,该门课程学时数少,对结构课程的支撑性较弱,课程教学多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土建类专业水力学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必要对水力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 土建类专业水力学教学现状
1.1 课程地位不高。本校的土建类专业以工业民用建筑为主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固体力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流体力学与水力学课程基本上处于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地位。在专业培养中也较少重视流体力学或水力学的应用,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授课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课程整体上来说不受重视,据了解很多学校建筑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基本上都面临着这样的窘迫地位。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大多学校土建类专业不一定同时具有水利类专业,水力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中单独一门课程的需要,一般该课程的师资力量一般不强,数量较少,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环境较差,大多数流体力学或水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基本不原意来校做教师,因此该类专业的流体力学老师一般专业出身的少,很多学校的流体力学老师是建筑专业或其他专业通过培训后任教该门课程的。在土建专业中,流体力学课程的老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且整体素质和同专业的其他教师相比不同步。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老是认为水力学课程与这些工作联系不大,应用不广,认为一般应用没有必要单独学习水力学,只需要按照规范来做就可以了,相比其他几门力学课程而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水力学学习基本上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进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1.4 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土建类专业开设的水力学课程在一般院校中课时不高,一般在40-60 之间,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门数增加,重点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水力学课程的学时数有降低的趋势。在比较少的课时中,水力学教授内容包括水静力学,动力学,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内容,有些专业还需要学习气体射流等内容。分理论和工程应用两大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广,有些数学知识还需要在课程中进行补充,学时显得紧迫。
1.5 教材建设没有特点。如上所述目前水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与工程应用部分,目前各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上面列举的内容来布局,采用的教学顺序也是先理论(静力学,动力学,能量损失)后应用(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的顺序。这个顺序和内容的布置是所有的非流体力学专业的水力学课程采用的一般方式。没有针对土建专业课程进行专门的布局,在理论部分的习题中基本上仍旧以水力工程的例子为主,在应用部分,没有结合土建类专业,比如给排水,通风,防渗,供暖改革课程内容。采用的基本上的水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1.6 课程理论抽象,实验教学困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水力学基本理论建立在复杂的物理分析和数学推导的基础之上,讲解起来比较抽象,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较难接受,加上通过理论推导的结论和规律与现实的实际例子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同学们接受起来非常抽象,因此水力学课程往往成为土建类专业同学不以为然而又敬畏的课程之一。多数结论需要通过实验过程来进行验证,而水的运动过程受实际的条件约束较多,不同的工程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常规水力学实验主要用来验证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一些典型的工程例子(如基本方程,能量损失,堰流等),验证一个规律需要较大的实验投入和准备工作,加上土建类专业实验中水力学的地位问题,实验教师的配置问题,水力学实验课程一般很难开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分组一般都是5人-10 人一组,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效果均较差。
水力学教学过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一般采用介绍概念,提出问题,分析推导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这个步骤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的方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在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但从效果来看不甚理想。
2 教学改革与探索
上述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土建类专业的水力学教学目前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困难和尴尬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方面的手段,改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1 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探讨。目前的水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基本以水利类专业为背景,介绍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水这种液体,对于土建类专业而言,笔者以为,水只是其专业背景下的一种流动工质,和建筑相关的流体种类还有很多,比如空气,燃气等,这些流体的流动过程本身与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差别不大,应该能够在水力学课程中加以辅助介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介绍水动力学基础中加入了气体运动规律(如可压缩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气体流动的能量方程以及压强线的概念等);在介绍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时候补充了通风管道的阻力和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在介绍孔口的时候联系到窗户等通风口的淹没出流问题,介绍管道流动计算的时候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联系,在介绍渗流的时候结合建筑井和基坑的排水问题。并且在例题和作业中有意识的和建筑物中的流动问题相结合,通过这种调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觉得水力学是一门与建筑行业无关的课程,同时了解了建筑中的流动过程,而这些内容是他们可能在其他课程中无法了解的,认识了流体力学与建筑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息息相关之后,逐渐培养出学习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的积极性。
关于教材建设的问题,笔者长期以来使用两种教材,一种是以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使用的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类(多种流体,以空气主);另一种是以水力工程,土木工程为代表专业使用的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这类教材一般以不可压缩水流为研究对象,水力工程应用比较丰富。通过长期的使用来看,应该以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为基本教材内容,适当的加入前者中关于气流运动,建筑工程中流动问题,并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之上增加适当的工程问题作为例题和习题。建设土建类专业普遍实用的一本教材。目前的教学中内容已经进行了改变,但教材的编写和建设比较滞后。
2.2 教学手段的改革。关于多媒体教学在逻辑性强的含有较多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内容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问题,历来在高校中颇有争议,但不管怎样,为了适应学生的厌倦传统教学方式的要求,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时间缩短而内容增加的形势,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必将被新型的教学手段所代替,这好象不值得讨论了,事实上并不是幻灯片方式不适用于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问题在于我们的多媒体手段是不是能够解决和克服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怎样的多媒体技术。
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流动的物质,研究的是流体的流动规律和状态,动画和录象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使用动画软件可以形象的描述出流体在压力变化的时候的体积变化,流动的迹线和流线,层流和紊流的特征和现象。使用PPT自带的动画功能也可以将每一步推导过程按照顺序播放和演示出来,这种变化的动态效果和流动的特征在本性上是相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体力学是最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讲授的。
对流体力学的抽象认识甚至可能因为多媒体的应用而改变,在没有多媒体技术之前,抽象的理论要被消化,往往是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才有可能变的具体一些,而有了图象动画之后,在课堂上也可以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在有了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对于数学推导以及原理的应用也比较容易接受了。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流体力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笔者通过使多年的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许多同学不会主动的和老师沟通关于学习的问题,近年来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QQ号码,个人博客和网站。意外的发现和同学的联系不断的增加,课程教学的问题也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解决和消化了,当然更好的利用网络是建立网络课程,但笔者现在仍旧坚持采用这些一对一的网络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是流体力学教学手段进步的一种标志,除此之外借助于流体力学自身发展的技术来促进课程教学也不可忽略,计算流体力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在计算机上模拟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变的非常容易,尽管在本科教学中,不必讲解计算流体力学,但使用它可以直接显示出一个具体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
2.3 实验实践环节改革。水力学实验,所需场地面积大,设备投资高,单个实验时间长,土建类专业水力学课程实验环节一般比较少,实验个数少,实验参与度低,一般一台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时往往有5、6人之多。很多同学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看其他同学做,实验效果较差,在实验条件受限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手段改善实验效果。
增加实验组数,我校的实验室有10台综合实验台,如果50个人一起做实验,5人一组,分成两组,就2-3人一个小组了,有了实验条件参与度自然提高,有些实验仪器只有2台套,这就要合理的组合了,将几种实验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进行,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然后依次进行轮换,这样的过程既防止了多人做一个实验,又避免了实验过程变成演示实验,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当然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要足够的充分。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有些实验仪器实验室中没有,我们就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录象或者自己使用动画制作了一些实验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并讲解。达到实验目的明了,原理清楚,熟悉过程,知道结论的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根据工程的流动现象,自己设计流动过程的边界,条件,流体种类。通过计算机计算和数图显示,掌握流动规律,获得流动结论,由于计算机模拟是实质上的计算机实验,这一过程可以很好的代替实际的实验,可以模拟任意复杂的实验环境。同时也便于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水力学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及衡量学生是否结业,现行的水力学教材上基本上只有问答和计算两种形式,考试中一般多采用这两种题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问题,做如下的尝试:
考核不仅仅由考试来决定,在每章甚至在有些比较重要的小节或一个知识点介绍完之后,不定时的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任务。要求学生就该内容去找日常生活或工程中有关的例子并进行说明,作为平时最重要的成绩。
考试的题型不限于计算和问答,采用更多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规律,计算题在结业考试中的比重低于30%。但一定要是需要综合能力才可做的。前面的一些诸如选择,判断,作图,分析的体型考察基本规律和概念,既考查基本知识又考察应用能力。
考试的内容不全由教师决定,在每章作业之后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自己出一些本章内容有关的考题并上交,考试的时候一部分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出的考题。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比较重视,也很认真,同时也刺激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总评成绩的评定根据学校的规定,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各居一定比例。综合平定效果,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的。其实撇开教育的规范性来看,笔者认为,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应淡化考试成绩,而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 结语
水力学(流体力学)课程作为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结构专业中的地位较弱,同时课程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同工程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该门课程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认为,当前应该改革课程内容,土建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教材建设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成果促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变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科学与合理。
参考文献
[1] 裴国霞.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3);39-41
[2] 向文英,程光军.水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39(2):47-48
论文关键词:水泥基材料;教学;工科专业
所谓水泥基类材料是指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类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砂浆以及其他有关水泥类的材料总称。与这类材料相关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岩土、水工、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类专业。涉及面广、课程教学要求差异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加以区分,容易造成这类课程的开设质量不佳,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的开课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本文特提出几点教学探索。
一、精读教学大纲
目前,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给学生授课的学时数也在逐年压缩。但是,水泥基类课程是工科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主干基础课程,如果学习效果不佳或者达不到相应的学习预期,则会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认真研读各专业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就业环境要求,采取有区别的对待教学内容和层次要求。如,对于水工专业学生来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所区别,二者的主导规范有差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利部《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中规定砂、石原材料以饱和面干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而土木建筑业和交通行业规范中的砂、石原材料以干燥状态为基础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相互混淆对学习不利,同时也将导致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难以适从的感觉。再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土木工程等专业中,以抗弯强度指标进行路面混凝土设计时,只作为掌握要求;但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大纲则要求达到应用要求。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在混凝土耐久性、水泥、砂浆等内容环节均存在大纲和专业要求差异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上根据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细微差别,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深度的教学是做好相应专业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务必加以重视,切勿为了授课简化而不加以区别,造成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困难。
二、认真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是目前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水泥基类课程体系复杂,内容各异,且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且授课基本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灌输式”方法教学。这样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相应专业水泥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水泥基类课程很多章节需要调整上课顺序,不能按照教材的章节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比如,在普通混凝土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均将外加剂部分归结为混凝土原材料章节中,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将外加剂部分放在原材料部分教授,效果很差。笔者在连续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将其先后顺序按照教材顺序和调整顺序进行授课并在期终考试课程中进行知识运用考查,发现明显有差别。按照原因顺序授课,学生对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无法理解,应用性的考试题不足10%的学生能够答出,但是在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讲授后进行外加剂授课的话,对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非常好,几乎所有学生能够回答出相应的题目。究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和易性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接触,对于外加剂如何提高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内在因素无法理解,很茫然,因此在授课时需要将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先于混凝土外加剂进行。除了这部分内容外,还有一些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也需要进行精挑细选后才能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组织好后,下一步就是认真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本科学生学习水泥基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选择、应用材料,而不是为深入地研究材料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就是如何选择和应用材料环节。但是,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前提是理解材料性能和性质。因此结合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两个重点,即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功能。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共性问题,应详细讲授材料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材料功能是水泥基材料是否合理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因此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质无疑是教学重点内容。此外,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增加介绍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2]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章节中增加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建材方面的内容、国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有关环保型胶凝材料知识;在混凝土章节中穿插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大纲的细化是授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细化是教学大纲细化的实践,是做好教学的根本,因此,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三、强化试验教学
对于水泥基类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然而,目前,水泥基类材料课程对试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课时所限,试验室资源以及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等共同造成试验课的开设存在不足的问题。因此强化现阶段试验教学需要加强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试验课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试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泥的“初凝”、“终凝”等一些没有严格定量的概念,学生区分和掌握比较困难,通过试验就能很好掌握。再如混凝土试验,让学生自选水泥品种,根据自己设计的混凝土种类、强度等级等性能自定方案,独立完成,由此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在试验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切磋,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现象、总结试验成果。同时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际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到建材市场、设计部门等进行调研,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是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四、推动项目教学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创新人才,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育十分重要,必须在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增加科研初步训练的特定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会。此外,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科研活动,进行开放试验性活动。我们在2008年曾经发表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综合开放性试验实践性环节设计研究》开放性论文,通过推动项目教学活动,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且对水泥基类材料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潜力。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性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开放性试验项目的设置、动员、申请、实施到总结结题全项目实施过程的培养,对一大批学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成功运用,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升华。
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在水泥基类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及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为推动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