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22:2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学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产业需求
【作者简介】 杨波,副教授,长江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祝湘陵,副研究员,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59-02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教育制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也成为高校中所有专业学位中规模最大,影响力较大,遇到的问题也较多的专业学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要求,学者们一直探索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和特色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皆是解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区别在于二者设置的背景、指导思想、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不相同。一是,工学硕士是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整体需求,为教学、企业及社会培养通用型人才,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而工程硕士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以企业需要为准绳,为企业培养特定型、应用型人才,主要来源为优秀在职人员;二是,工学硕士解决的是工程实际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追求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风险性;而工程硕士解决的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实现性和见效性,追求的是效益;三是,工学硕士立足于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领域高层次人才及高校博士生生源,而工程硕士立足于为企业培养不离岗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把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和特色的三个环节
高校应根据自身设置工程硕士的特色,将工程硕士的质量贯穿于整个过程,具体分为三个环节: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在工程硕士招生中,首先应坚持招生条件中学位要求、工作实际经验要求及单位推荐材料等要求;二是,必须通过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要求;三是必须通过高校综合面试要求。这三方面构成工程硕士入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前一个条件是基础,后两个条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硕士招生中应综合考虑这些条件,重视综合面试考察学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所从事的工程事业的责任感和热爱程度。
在工程硕士培养阶段,课程培养是重要环节,也是时间最长、影响的最大的环节。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补充工程硕士科学知识、技术手段、技术创新、实验手段、实践应用、检测方法等,特别是在实际工作的中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程硕士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在该阶段结合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构建适合工程硕士的教学框架,包括专业方向选取、教材定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选取、考评体系建立等,强化学生优势,建立高校具有特色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综合反映工程硕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集中于工程实际问题,为企业工程服务,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审阅等环节入手,尊重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的意见,根据工程领域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原则性的论文规范和评审标准,使工程硕士能够成为高校独具特色的专业学位并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三、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机制构建
(一)企业参与项目设计
高校工程硕士的招生应该直接与重要产业、行业相结合,与企业合作,从招生开始就与委托培养单位商谈企业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及委托单位期望高校在哪些能力方面加强培养,高校可与具体委托单位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及论文研究方向展开研讨,形成双方认可的培养方案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把企业需求全面纳入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培养工程硕士,提高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补充委托单位人才需求,提升委托单位行业竞争力。
(二)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师生互动教学
在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动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高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学生的自身各自的特点,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和导师队伍,加强专职和兼职教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达成默契,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委托单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面向工程相关产业、行业所需人才重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论文研究工作要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交融
一是,采取双导师指导方式:高校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应采用双导师的指导方式,除高校教授对学生理论教学外,还需为学生配有一名来自工程业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高校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及实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及论文的理论构建等部分,业界高级技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位论文中工程实践、工程管理、论文的实践部分,并与校内导师协商确定学生的论文选题。通过双导师制度,使得工程硕士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等密切与行业实际相结合,与委托单位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工程实际。二是,高校提供论文选题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硕士论文应本着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的原则,以工程相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为方向,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论文评审及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结合委托单位意见和高校导师与校外导师意见,鼓励学生直接从相关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中选取论文研究方向,或者选取具有明确应用价值的课题;同时,高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应注意论文选题的技术难度、前沿性和论文工作强度,本着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目的。坚持“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和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力求每篇工程硕士论文都具备各自的特色。
(四)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反馈
工程硕士项目的评价和反馈系统,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工程硕士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高校应定期与工程硕士毕业生联系,了解在校学习对他们工作能力提升的具体情况,以及培养不足之处和社会需求发展动向及时反馈于高校;二是委托单位的信息反馈,通过与工程硕士委托单位联系,了解工程硕士的在校培养是否有助于提升单位工程实践能力及竞争力,及提升程度如何、还需在哪些方面改进;三是联合培养项目组的信息反馈,鉴于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是长期的项目,校外高级技术导师也会及时反馈信息,共同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硕士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2011,(10).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生产应用,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我国自1997年开始试点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养单位获批在相关工程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各培养单位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现存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和学员特点
1.培养过程特点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都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此保证学员能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工程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500个学时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课或集中学习的形式。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节奏紧凑,要求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工程硕士学习年限灵活,一般为3-5年,较多学员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分段式学习方式,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安排,阶段性地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的任务。
2.学员特点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因此,工程硕士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2)学员生源行业背景比较复杂,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不同,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离校时间过长,或本身基础薄弱,部分学员学习和掌握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较大。
(3)学员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面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很多高校在执行工程硕士教学过程时,参照或照搬科学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讲授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工程实践需要相脱节。另外,面对学员复杂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对其采用差别化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也不够灵活。
(2)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企业往往希望学员通过学习以后,能迅速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尽快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而高校在培养学员时,更注重其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要。
(3)由于工程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导师在校一般都承担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去对学员进行指导。相比之下,导师对全日制硕士进行的学术指导要比工程硕士细致。
(4)工程硕士都是在职学习,受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最终往往会使学员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变成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而学习。
(5)双导师制度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贯彻落实时却容易沦为制度上的摆设。学校导师缺乏对学员本人所在单位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足够了解,企业导师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学员日常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而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6)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一般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论是从论文格式还是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来说都质量堪忧。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严谨的、规范性的科学文献,需要学校、企业和学员本人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高度重视。然而,个别学校和导师忽视论文研究阶段的过程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过程流于形式,对论文内容审查不够严密,造成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学校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送培单位、企业导师、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商制订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差别化。
(2)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冲突,但仍很难保证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建议高校能在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之外,让更多的教学老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给予企业和学员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
(3)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切实落实双导师制,使学员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才能使其论文质量得到保障,且具有专业学位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审查制度应该与科学型硕士区分开来,可成立专门的“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培养方案设置、论文标准制定、论文选题审查、论文质量监督、答辩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性工作,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可单独成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负责在授位审核之前从申请授位的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主要考察论文研究内容与所属领域是否一致、论文题目是否与研究内容吻合、论文内容能否支撑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据。评估组成员可由本校在职和退休专家或委托第三方组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如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担着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急需大批具有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
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持,一直以来都在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评审机制,过于强调研究的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创新,忽视了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因为工程硕士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点。如果沿用科学学位的论文撰写办法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因此,急需一套适用于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非常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在毕业阶段申请学位的形式也多样,撰写学位论文并不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的唯一途径。有些大学只是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有些大学是以提交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涉及具体的论文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不尽相同,这类信息大多由学校各自掌握,完全发表的文献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上尚未统一,大多数还在套用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已经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由于在论文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学生在选题、研究工作开展以及论文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论文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经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调研及对本单位培养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课题类型的详细情况。
1.产品研发型。这类课题是指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核心部件的软、硬件开发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再研发。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针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然后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科学规范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结构及内容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技术:对于产品研发中使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总体设计: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
具体实现:依据总体设计,描述详细设计内容及实现过程,说明如何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说明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及结论。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见表1)
2.工程设计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项目给出一个完整、合理、先进的设计方案。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研究难度,给出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撰写要求方面,工程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描述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细节,说明设计方案选择的主要解决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
选型分析:针对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对比分析市场上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其特点和优劣,说明选型依据。
实施情况:说明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说明设计的新思路或新见解;论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见表2)
3.应用研究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自己工作单位或者导师承担的应用型研究项目。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工作:说明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中使用到的技术或者已有方案进行简要的说明。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实验与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或者实验研究,说明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并对方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见表3)
这三类论文的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层次,其中,优秀为总分≥85,良好为84≥总分≥70,合格为69≥总分≥60,不合格为总分≤59。
三、论文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上述的论文评价体系,可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在论文选题阶段,依此来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二是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撰写要求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三是在论文答辩阶段,通过评审标准来指导论文的评审工作。培养单位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并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经过网络工程方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研究生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多样化。传统论文主要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型论文,这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不够实用。三种基本论文类型的确定,明确了网络工程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
2.导师指导更有针对性。论文分类和指导细则出台后,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一方面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论文质量。
3.实用性更强。由于论文选题贴合实际,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4.答辩通过率提高。通过应用新的论文评价体系,工程硕士的论文答辩通过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这主要是因为课题分类合理,选题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保证了论文撰写质量和答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永红.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2).
[3]李杰.国外工程类硕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2011.
[4]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关键词: 学校教育、学校伦理、学校创办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学界和业界都开始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但是国内对于学校创办理念的研究大多是对从创办理念对于学校的作用入手,较多的是进行经验性的论述和总结,却忽视了作为学校发展内在要求的学校创办理念在学理上的研究。本文即是探析学校教育与学校创办理念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述学校教育是学校创办理念的重要支撑。
1.“学校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真正开启了对于学校教育的现代辩论的则是被称为“学校教育之父”的美国学者伯文。其最早讨论了学校教育问题,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概念,即“学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具体行动的义务” 。
在1975年出版的《学校与社会:环境与责任》一书中,戴维布鲁斯特姆给体育教育下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义,即:“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决策者有责任采取行动保护和促进社会的福利” 。
国内对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则是在借鉴了国外有关“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其概念的内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经过实证研究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考察学校承担体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出学校承担体育教育的几种模式。目前关于学校教育的主流看法己经达成共识,即学校履行体育教育是应该并必须的,其内涵在于关注学校的公益性、道德性、伦理性。
2.学校教育是学校创办理念的支撑
从实践和经验层面来看,学校的创办理念在宣传学校丰硕成果、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推动学校的改革,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究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2.1学校创办理念之于“学校对学校员工的责任”
员工是学校内部最为重要的劳动者之一,学校的发展与员工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也与学校的运营休憩相关。因此员工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为此把学校对员工的责任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理所当然的。创办理念对于“学校教育”的外延之一“学校对学校员工”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得以实现:
① 学校要确保必需的资金投入,切实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加强职工的上岗培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卫生条件。同时,教育的先进岗位或者个人或者团体应当加以宣传报道,树立榜样,以激发员工的教育和劳动保护意识。而在上岗培训阶段,创办理念发挥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②学校除了严格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外,还应充分尊重学校员工的自和人格尊严,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尊重员工人格尊严。而在学校的民主管理方面,学校则有责任以创办理念的方式告知其员工与其利益相关的学校的管理状况,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
③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学校员工的辛勤劳动,因此学校应该努力为员工创造条件改善员工集体福利,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学校的创办理念应当突出的显示出学校与员工福祸相依的联系,并注重告知员工学校为员工所做之努力,这样即可以表明学校之立场,又可以提高学校员工对本学校之信赖。
2.2学校创办理念之于“学校对社区的责任”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区的组成部分,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体育教育。因此,学校有责任与社区居民、政府、公共团体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
①学校有责任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的文化、福利事业,关心和主动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关心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创办理念的最重要得目的是改善学校形象,通过学校的创办理念对内可以促进员工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对学校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对外则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② 学校有责任通过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带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应强调的是,学校有责任保护社区的生态环境,使学校职工和社区居民均能在正常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和学习。对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的创办理念可以以之为素材,促进学校和社区的积极互动,同时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通过学校的创办理念传递给社区,促进共同的文明。
3.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的创办理念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而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给学校的创办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学校的创办理念与以往不同的涵义。
参考文献:
①段玉明:学校教育的伦理维度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②金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展望,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③殷爱辉:学校教育及其推进措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④梁成:浅析学校创办理念和媒体创办理念的异同. 采编纵横,日期
关键词: 高路堤;沉降预测;原理;应用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es the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settlement predi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studied the curve fitting, the legal gray system metho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 the invers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and neural networks predic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ierre - genetic neural network method and other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predi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Key words: high embankment; settlement prediction;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逐步向山区延伸,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路堤。与一般路基相比,高路堤沉降量大,沉降稳定时间长。然而,高路堤的沉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环境条件、地基土的应力历史、路堤填料的工程性质、路堤填筑高度和施工工艺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高路堤沉降。目前,国内外针对软基沉降的预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的研究成果[1],但对于高路堤沉降预测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对现有高路堤沉降预测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找到一种较适宜的高路堤沉降预测方法具有较为重要的工程。
2现有沉降预测方法分类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以经典土力学为基础的传统预测方法、以本构理论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法和根据实测沉降资料预测法。
2.1 传统预测方法
传统的沉降预测方法是建立在太沙基等人创立的经典土力学基础之上。传统预测方法包括:一维沉降计算法、司开普顿和比伦法、三维计算法和应力路径法[2]。
2.2 数值分析方法
数值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
(1)有限元法[3]:有限元法将地基和路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将其划分网络,形成离散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求得任一时刻路堤和地基各点的位移和应力。
(2)有限差分法[4]:有限差分法是用差分公式将地基沉降问题的控制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然后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得到所求问题的数值解。
2.3 根据实测资料的沉降预测方法
根据实测资料进行沉降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泊松曲线法、Asaoka法、三点法、星野法、皮尔曲线法、龚帕斯曲线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预测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反分析法等[5]。
2.3.1 曲线拟合法
曲线拟合法假定地基沉降历程符合某一种已知函数曲线,利用实测沉降数据拟合曲线的参数,然后利用确定后的曲线公式预测地基在任一时间的沉降值。包括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时间对数拟合法、泊松曲线法、Asaoka法、三点法、星野法等。其中最常见的有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时间对数拟合法、泊松曲线法、Asaoka法。
(1)双曲线法[6]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随时间按双曲线变化,其基本方程式为:
(2)指数曲线法[7]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随时间按指数曲线变化,其基本方程式为:
(3)时间对数拟合法[8]假定沉降平均速度随时间按对数曲线变化,其基本方程式为:
利用这些曲线方程可以计算任一时刻t()的沉降量。同时,对分别求一阶导和二阶导可以求得沉降速率及沉降速率变化率。当时,利用极限方程可以推算出最终的地基沉降量。其中为荷载稳定之后的某一时刻。
(4)泊松曲线就是逻辑斯蒂成长曲线[9],也称皮尔曲线,其表达式为:
其中a、b、c均为待定参数,t为时间,为t时刻的沉降值。
(5)Asaoka[10]法是一种从一定时间过程所得的沉降观测资料来预计最终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方法,其基本表达式为:
为时间时的沉降量,,,且为常数。根据实测沉降资料,作图确定待定参数、和最终沉降量。
2.3.2 灰色预测法[11,13]
GM(1,1)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模型,它是通过对已知的单位时段内的沉降量的研究来获得沉降的变形规律,从而预测它在未来时间内的变化量。其基本思想是对无规则的数据序列做一定变换使其变得有规则。
GM(1,1)常用的微分方程式为:
对原始数列做累加生成:(=1,2,3…n)
得到GM(1,1)灰色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解为:
=1,2,…,n
还原值 =1,2,…,n
根据上列各式,便可对观测数列的后序值进行预测。
2.3.3 神经网络预测法
神经网络中目前比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误差逆传播网络,简称BP网络。它一般由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组成,同层节点间没有任何联系,不同层节点均采用前向连接方式。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特定的输入与输出的映射分为学习过程和运用过程两部分。其学习过程可归纳为“信号正向传播、误差逆向传播、记忆训练、学习收敛”。具体学习算法可归纳如下[14]:
(1) 网络初始化:随机给全部权值及神经元的阈值赋以初始值,给定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
(2) 用输入模式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入,然后利用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
(3) 利用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入,然后利用计算各单元的响应;
(4) 计算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并修正连接权,通过修正各权值使误差最小;
(5) 选择下一个学习模式对从第3步开始,直至全部模式对训练完毕;
(6) 达到误差精度和循环次数后输出结果,否则返回第3步。
2.3.4 遗传算法[15]
遗传算法模拟了自然选择和遗传过程中发生的繁殖、杂交和变异现象。在利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时,每个可能的解都被编码成一个“染色体”,即个体,若干个体构成了群体,即所有可能解。选择、交叉、变异这3个操作算子构成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使用遗传算法时,首先要随机地产生一些初始解,同时给出一个目标函数和适应度值,然后根据预定的目标函数对初始解进行评价,根据适应度值按“优胜劣汰”的原理选择复制下一代。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选择来复制的是好的个体,因此,选择出来的个体经过杂交和变异算子进行再组合生成的新的一代就继承了上一代的优良性状,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遗传过程朝着更优解的方向进行。
2.3.5反分析法
反分析法是利用施工过程中实测的地基沉降资料反演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模型参数,再将反演得到的参数代回到正分析模型中计算地基沉降量。进行反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直接反分析是比较有效、稳定且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6]:
(1) 建模。这个模型是一个描述实际岩土工程结构问题或理论数学的模型,其中含有一组待定的材料性质参数,用列阵P表示。
(2) 待定参数的选取。用理论模型在外部条件下产生的响应作为待定参数的函数。
(3) 建立目标函数并确定参数的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的通用表达式为:
其中,J为目标函数,为观测值向量, X为有限元计算值。
(4) 选择优化策略,使。式中,是最终反分析结果。
2.3.6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17]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是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法两种方法的结合。它是指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应用遗传算法对神经元连接权值进行编码,并随机生成初始群体,进行交叉、变异,同时计算能量函数,调整交叉、变异概率,迭代,直至神经网络训练完成。这种新算法能够改变神经网络法收敛时间长、搜索能力较差的弱点。
2.3.7 皮尔-遗传神经网络法
皮尔-遗传神经网络法是在总结分析皮尔曲线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法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结合了此三种方法的优点。研究表明[18],皮尔曲线可以较准确地描述高路堤沉降趋势,但是趋势项的偏移量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序列,使用皮尔曲线计算时误差较大,因而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外推。然而人工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又有收敛时间过长、易陷入局部最小以及搜索能力较差等缺点,故采用遗传神经网络法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与上述的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的唯一不同就是先采用皮尔曲线建模,然后对趋势偏移量用神经网络法建模,其后的算法同遗传-神经网络法。
3结语
通过对沉降预测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种沉降预测方法既有其优越性也有其缺陷,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方法的优点,改正其缺点是探求一种精确预测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在曲线拟合法中,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精确的拟合实测沉降曲线。比如,运用双曲线法预测最终沉降量有时偏大,指数法有时偏小,同时双曲线和指数曲线更适合于施工前期预测,对于后期预测误差比较大,而皮尔曲线则更适合长期预测。因此,分析各种曲线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以找到一种能够精确拟合实测沉降的曲线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2) 运用神经网络法进行预测时存在收敛时间过长,易陷入局部最小,以及搜索能力较差等缺点。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遗传-神经网络法,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法结合,用遗传算法来改变神经网络法收敛时间长、搜索能力差的弱点。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皮尔-遗传神经网络法,用皮尔曲线提取趋势线,用神经网络法对偏移量进行外推,用遗传算法进行计算。这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如何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以找到一种能准确预测沉降量的方法。
(3) 目前已有的沉降预测方法虽然较多,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笼统,对于不同的地质情况使用什么样的预测方法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比如,对于填土、填石、土石混填以及不同性质的土料分别填筑路基时选用何种预测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周焕云,黄晓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综述[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4):7-10.
罗鑫.高路堤沉降预估方法的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1-8.
李婕.高速公路填方路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D].桂林:桂林工学院硕士论文,2008:14-25.
黎鹏.山区高填路堤沉降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徐晓宇.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特性及其预测方法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16-17.
潘林有,谢新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J]. 岩土力学,2004,25(7):1053-1058.
金 莉.几种预测模型在高路堤沉降预测中的对比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6,(4):234-235.
杨盛福,张之强,李家本,等.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M].上海: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周密.非等时距皮尔曲线在高路堤沉降预估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6,26(3):42-44.
段文涛.高填路基沉降监测与预测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付宏渊.GM(1,1)灰色模型在高路堤沉降预估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6,26(2):11-13.
魏阳平, 刘涌江.高路堤沉降的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4,(4):5-7.
吴大志,李夕兵,蒋卫东,等. 灰色理论在高路堤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33(3):230-233.
於永和,李素艳.基于L-M法BP神经网络的高填路堤地基沉降预测[J].交通标准化,2006,(10):167-170.
邹德强,王桂尧.遗传算法在高路堤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20(1):19-24.
邹德强.高填方路基沉降反演及预测方法的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徐晓宇,王桂尧,匡希龙,戴剑冰.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高路堤沉降预测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6,31(3):30-33.
徐晓宇,王桂尧,匡希龙,隋耀华. 基于皮尔-遗传神经网络的高路堤沉降预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40-4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联盟;重点学科;馆藏体系
江苏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3所,按照升本时间顺序分别为:盐城工学院(1996年)、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盐城师范学院(1999年)、淮阴工学院(2000年)、南京晓庄学院(2000年)、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常州工学院(2000年)、金陵科技学院(2002年)、江苏警官学院(2002年)、三江学院(2002年)、宿迁学院(2002年)、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1]。基于SWOT分析,与省外同类高校相比,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对良好的区位优势、办学条件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的支持优势、高教强省背景下高校竞相发展的整体优势等等。这种优势加速了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进程,数字资源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主体资源。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对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继后加以研究与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对全国近300所同类学校有规划、有组织、科学有序地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有所启发。
1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概述
1.1 数字资源建设总览
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为基础,考虑到目前数字资源的发展状况,把数字资源划分为4种类型:电子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和其他数据库[2],其它数据库细分为特种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库、自建数据库,希望从不同棱面折射出图书馆数字资源原貌。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数据库342个;中外图书库50个,中外期刊库103个,特种文献库52个,二次文献库56个,多媒体资源库51个,自建数据库30个。拥有30个以上数据库的有5所,占38%,20~30个有5所,3所学校数据库不足20个。其中徐州工程学院相比其它院校升本最晚但数据库最多,数字资源建设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具体情况见中文+外文二次文献其 它特 种多媒体自 建小 计盐城工学院2+25+3254326淮阴师范学院2+24+8656235盐城师范学院4+15+6443128淮阴工学院1+23+7645432南京晓庄学院3+14+4547432南京工程学院3+14+4341121常州工学院2+13+3720119金陵科技学院4+12+2335121江苏警官学院3+02+1431216三江学院3+15+1234221宿迁学院2+14+3114117常熟理工学院2+15+3675231徐州工程学院4+15+7776643总 计35+1551+5256525130342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重视中文数字资源建设,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100%,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的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占有率均达到92%,万方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85%;85%的学校均购买了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超星公司、万方数据4家公司的产品。读秀学术搜索其一站式检索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学术文章等异构资源在同一平台的统一检索,通过优质的文献传递服务,实现了为读者提供最全面准确的学术资料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捷径,深受师生的青睐。新东方网络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多媒体资源库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表2中加号的数据库是图书馆联合采购的资源,同时也表明了联合采购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力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受限,调查中发现,除JALIS组织联合采购的Springer Link平台与EBSCO host之外,APS/美国物理学会,ACS/美国化学会,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SIAM工业与应用数学会,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重表2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比例%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13100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12922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12922超星数字图书馆12923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11854读秀知识库10774新东方网络课程数据库10775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9696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8626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8626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86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8626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8627方正数字图书馆7548中国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538注:(表2)与(表3)同比数据库序号相同要的期刊购买状态呈点状分布,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很少购买此类资源。EI、SCI、ISTP大型索引数据库没有一家购买。部分学校则通过购买国外外文专题数据库的方式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电子图书购置力不强,只有2家购买了金图国际电子图书。新建本科院校利用CALIS外文期刊网,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解决用户的外文资源需求。但是NSTL、CASHL外文文献传递平台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表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外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2.1 以JALIS为依托加强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名称缩写为JALIS)启动于上世纪末,下设3个地区中心,5个学科中心。3个地区中心包括,苏南地区中心(苏州大学),苏中地区中心(扬州大学),苏北地区中心(中国矿业大学);5个学科中心分别是:文理学科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工学学科中心(东南大学图书馆),医学学科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农学学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教育学学科中心(南京师范大学)。JALIS坚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强调全省高校数字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进程。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加盟JALIS集团采购,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等8个需求性强、应用性广、共享性高的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EBSCO等2个外文期刊数据库。江苏省图工委还集团买断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3年(2011-2013年),免费向全省本专科院校师生提供服务。集团采购资源部署在南京大学等7个学校所建设的11个镜像站点,采取集中镜像、分布服务的建设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3]。在资源整合方面除集团采购资源外,更包括自建特色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学科导航库、书目数据库等,将资源管理与服务调度平台整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环境。如基于分布式环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JALIS虚拟联合目录服务平台,实现OPAC系统到自建资源库的链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则依托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四大服务站点,为读者提供本馆缺藏的文献资料。
2.2 以教学联合体为纽带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建设
积极打造教学联合体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一重要途径。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参加了由东南大学图书馆牵头的南京江宁地区教学联合体,建立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这也是江苏高校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项目,用于提供江宁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读者可通过该项目的门户网站检索到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如果检出文献本馆未收藏时,可向联合体内其他高校馆请求文献传递,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资源缺乏的状况。此外,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依托“盐城地区教学联合体”;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依托“淮安地区教学联合体”;徐州工程学院、宿迁学院依托“徐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州工学院依托“常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熟理工学院依托“苏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区域性教学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行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达到共赢。
2.3 以学校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强数字资源多途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发展契机,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建成了中外文图书、期刊、博硕士论文、多媒体学习资源等为一体的数字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检索软件,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全方位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数字出版商、运行商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云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本校稀缺资源。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如盐城工学院的湿地专题数据库,淮阴师范学院的《恩来研究》,淮阴工学院的《凹土资源特色数据库》,常熟理工学院的《中国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对挖掘地方文化,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 着力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化服务体系
笔者调研中发现,图书馆数字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杂乱无章;或分类逻辑不清;或只将数据库罗列,根本没有分类。图书馆要站在用户利用资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类型的组织形式和文献类型,使分类方案具备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科学明确、实用易懂这几个特点[4],使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都能统一认识,保证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夯实数字资源集成的基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与学校其它部门、与企业界等资源与服务集成还比较簿弱,图书馆要突破“馆”的缰界,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信息技术集成体系、数字服务集成平台、用户信息需求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服务模式,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读秀学术搜索实现了资源整合、资料搜索、文献获取、读者互动、管理功能于一体,业已成为资源与服务集成的范例。
3.2 加强对接重点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字资源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图书馆要深入调研,了解本校重点学科及学术队伍状况,以此为依据加大数字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使重点学科专业数字馆藏尽快达到完备级水平或研究级水平,力争做到“三不缺”:不缺国内外专业权威性文献;不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文献;不缺纵线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上有影响的文献。要对外文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可以采取分学科、分专辑购买的方式,使馆藏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科发展相协调,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以学科用户为中心,根据学科用户需求,面向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学科决策过程,有效支持学科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目标,做好重点学科的信息、信息导航、学科论坛、用户反馈处理、信息定制与推送等。
3.3 协调好“拥有”与“利用”同步发展的数字资源馆藏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中文、少外文资源的购置状况,数字资源存在重复购置问题,同样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存在重复购置问题,经费投入不尽合理。大部分学校均订有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人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学者通过学科比较发现:中国知网与维普、万方存在着比较高重复率[5]。由此,我们要协调好“拥有”与“利用”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特性,构建本校与本地区特色化的馆藏体系。要注意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结构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利用,实现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及馆藏价值实现的最优化。
笔者调查发现,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资源镜像状况悬殊。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镜像数据达到70T,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系统等核心资源均做了镜像。大部分学校将购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做了镜像,超过30T的有5家,只有1家不足10T。镜像的属于实体数字资源,还有大量的虚拟数字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并加以利用。我们必须理性处理好实体数字资源与虚拟数字资源的关系。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读者需要的是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电子书等数字产品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的服务环境,如数字化学习中心、特色资源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理性思考图书馆馆藏发展理念,从“拥有”为主向“使用”为主的方向转变。采取“拥有馆藏”和“获取馆藏”、“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协调发展的策略,为读者提供更快、更新、更优质的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性探析与启示——基于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55-5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EB].http:∥/librarian/news/view-news.asp?ID=62,2007-04-17.
[3]郑建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以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原型的个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6-9.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一: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松青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陈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陈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陈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李生龙老师,吴建国老师,王建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二: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三: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xx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xx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xxxx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四:
在我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想起五年的大学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求学生涯在家人、师长、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走的艰辛却也收获满囊,在这里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给予我深深的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师恩伟大,无以回报,对王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感谢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中文系给予我淳淳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真诚的感谢商洛学院对我的大力栽培,希望我的大学明天更美好。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最后,我要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感谢你们,使我在人生道路越走越顺。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帮助,才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本人学识有限,论文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本人愿对此承担责任,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五:
在论文的撰写和资料搜集期间,前人的资料对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里再次感谢。值此即将完成学业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导师唐任仲教授两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关怀。在论文的选题、研究以及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导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其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导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先进制造技术教研室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潘晓弘教授、祁国宁教授、顾新建教授、方水良副教授、王正肖副教授、陈芨熙副教授等,谢谢他们对我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指导、帮助和支持。
感谢贾东浇博士、余志伟博士、叶范波博士、黄喜博士、王志国博士、盛文露博士、王国栋博士、何正为博士、陈祥舒硕士、廖文辉硕士、丁进硕士、卢刘杰硕士、杨玉静硕士、张俊硕士、王慧硕士和余式汪学士,在我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女朋友以及她的家人,他们无私的关怀是我努力进取的动力,使我永远不会感觉孤单和疲倦。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 .NET技术 JQuery技术
1 背景及来源
在高校学习生涯中,毕业论文是学生申请毕业的必备材料,它表明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怎样的理解与认识。毕业论文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获取学位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毕业论文在高校中作为一种文献被长期保存,也可以看成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成果与项目。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作为教育界评价高校的重要依据,对高校的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 关键技术
2.1 .NET多层应用技术
.NET平台是微软为下一代应用程序开发所打造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开发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微软旗下众多的开发技术。通过对.NET的运用,可以使得.NET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提供的服务。同时该平台也简化了在分布式环境中系统开发的过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的可选择的方案。目标系统就是利用.NET平台中的多层应用构建技术进行开发。
2.2 JQUERY技术
JQuery技术是基于JavaScript脚本交互技术上一种优秀的WEB客户端交互技术。它在JavaScript的基础上进行简化的封装,将一些复杂功能的实现都封装起来,然后只对外提供方法调用的接口,开发人员在引用了JQuery类库之后,在JQuery规范的语言前提下可以像进行JavaScript编程一样来使用JQuery技术,在很大程序上得到使用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分析
通过对高校学位论文管理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得知高校目前所实时的管理方式通常是校方指导与监督,由各学院进行具体执行。学位论文的完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涉及到的环节有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提交、期中检查、预审、评审、答辩、归档等,这些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少不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与导师之间、学生与教务处之间、导师与评审专家之间等,在这些用户的交流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文档产生,包括各类交流记录与评审结果,必须确保这些文档的完整保存,在论文最终答辩结束后,这些文档还需要提交至论文管理系统。
3.2 系统主要功能分析
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工作是系统建模,合理的系统建模对于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2.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针对的用户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包含的功能模块有设定单位名称、设定系统LOGO、管理员管理、缓存管理等。
3.2.2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可以在导师给定的选题中进行题目的选择,也可以自行选题。
3.2.3 论文开题
在论文开题阶段中,导师负责的工作是督促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与指导,学生则主要完成开题的写作,只有通过开题报告审核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在没有通过开题以前,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开题的修改,和导师进行交流,直到开题通过。
3.2.4 论文评审
论文评审通常包含两种方式,即导师评审与专家盲审,该功能模块涉及到的用户主要有指导老师、评审专家、教务管理员,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确定论文评审方式、评审论文、填写意见和成绩。
3.2.5 归档处理
归档处理即针对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档保存,方便处理。
4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主要基于.NET框架之上,利用VS 2010集成开发工作来进行系统的业务逻辑和界面的实现。系统所采用的这一整套框架都是由微软公司推出,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从而为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打下基础。
4.2 学生与教师模块实现
学生与教师信息管理是批次管理模块中的一项基础功能,因为在维护批次信息要选择批次对应的学生以及相应的导师信息。
4.3 批次管理模块实现
批次管理即针对每个批次的学位论文相关工作进行管理,批次管理包含的子功能有批次的建立、批次的删除、批次时间与进度的安排等。
4.4 在线选题模块实现
论文选题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
4.5 开题管理模块实现
在论文开题阶段,只有通过开题报告审核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在没有通过开题以前,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开题的修改,和导师进行交流,直到开题通过。
5 结束语
本文深入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对高校当前的毕业设计管理状态进行了解,通过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详细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并提出了目标系统的建设方案。该方案旨在利用.NET Framework平台,通过UML建模以及三层架构的方式,建立一个符合高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郭胜伟.加强学位论文评估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12(03):12-13.
[2]董燕萍.学位论文提交系统的构建[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7,15(01):21-23.
[3]王坤侠,夏铭,张媛.基于B/S结构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9(12):15-18.
[4]司津锦.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0:9-11.
[5]苑洁.软件学院工程硕士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测试[D].北京邮电大学,2010:7-9.
[6]蒋萍,缪红梅,陈万寅.学位论文提交与系统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20(03):22-24.
关键词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07-03
WANG Biao, ZHU Zhiyu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ssimilation with aca-
demic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lack of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profe-
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 new training mode has been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ir vocat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y features of the school, we explore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bo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occupation skill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n 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 an innovation tutor team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reform will impro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contro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practical ability; professionalism
1 引言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心已向博士研究生转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偏向于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并突出实践性[1]。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高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行业、企业需要高校培养出多样性、职业性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特质已逐渐被高校及社会各界认同。但总体来看,与国外相比,一些高校提出的“实用型专家”“职业型人才”等目标,抽象程度和标准过高,很难实施[2]。很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趋同,未凸显其应用型和实践性的特色,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度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同化、弱化、矮化的弊端[3-4]。
针对以上问题,江苏科技大学围绕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以国家对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的发展战略为指引,以行业对控制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型科研平台、组建创新导师团队和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等,探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形成“面向船海,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知能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2 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偏重于应用和实践,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特定的行业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5]。在课程阶段应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和各项实践环节能充分反映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在论文阶段应侧重于工程应用并兼顾学术价值,着力培养研究生在工程背景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
1)在课程设置上,控制学科所在学院围绕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于船舶自动化、智能电气与系统和集成控制系统等研究方向,增设船舶机舱自动化、船舶电力系统、船舶先进控制和船舶伺服系统等课程,以弥补培养体系中工程技术领域课程不足的问题。
2)合理布局R悼纬蹋坚持课程的实用化取向,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开设先进控制理论应用、智能信息处理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了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水平、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面和开阔学术视野,增设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课程、水下机器人控制和船舶机舱自动化等跨学科课程。
4)部分课程设置及考核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有机衔接,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及全国工业自动化人才认证培训(IAAT)和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NCIE)项目,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自动化从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3 产学研协同,打造创新型实践平台
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和发展[6]。通过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实现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为学生提供接触学科前沿的职业型实践机会[7];依托学科实践平台,可以缩小教学实验与社会实际应用的差距,促进教学和科研相互转化,带动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发展。
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炼课堂案例和实验案例,逐步形成“研究生―教师―综合实验中心―研究生工作站―船舶企业”的教育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学院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和镇江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有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研究生科研的孵化器和推进器。中心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研发和智能家居等方向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实现学科链和产业链的对接,为培养高质量、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院除了与Rockwell、Cypress、西门子和浙大中控等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还拥有为探索船舶与海洋工程综合自动化和数字化构建的教学、科研与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实验室,如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自动化工程实验室、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和江苏船舶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特色实验室凝练了控制学科的研究方向,在船舶综合控制、船舶与海洋平台综合监控系统、船舶自动化系统集成等方面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置和产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在船舶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水平,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4 组建创新导师团队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导者,研究生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8]。由于单一导师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一些学科交叉、跨专业的研究课题要求,因此建立导师组,实现导师之间的强强联手和团队式培养,将有助于研究生拓展学术视野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专业建立了有效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机制、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青年教师企业研修机制、学位论文多导师制等一系列“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制定并实施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训管理暂行办法》《校外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时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事业、职业部门的科研和生产等实践领域进行培训和锻炼。这些措施丰富了师资队伍的工程背景,改善了导师队伍的结构,形成师资队伍的开放式动态协作。
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创新项目,如“海洋工程船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研究”和“面向海洋水下结构检测与清污的水下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研究”等,多个学科导师和工程企业专家组成项目驱动型创新团队。根据创新项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导师团队从中抽取和派生出课题,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驱动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团队导师的共同管理,激发研究生自身的学术潜质和科研意愿,不断孕育出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强化团队的整体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多方共赢。
5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指标需要被重视[9]。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采取毕业论文、课程成绩、实践成绩和科研奖励相结合的形式,对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课题项目完成情况、科技竞赛获奖情况、学术情况、国家专利申报情况和成果转化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
学院对专业硕士按照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以确保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质量。第一学年的课程成绩和实践成绩是主要的评价指标,其中课程成绩的考查侧重于考试和小论文的形式,实践成绩的考查侧重于实践报告和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二、第三学年的主要考核是学位论文、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衍生的科研成果,其中论文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要结合导师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研发需求,其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通过学术论文和专利评价其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工作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评价其应用价值。
6 Y语
近4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从学术方面,获得江苏省及校优秀硕士论文共4篇,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20 多篇,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从应用方面,参与了船舶标准化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研制的工程船监控系统关键装备和船舶综合后勤保障等系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并已成功应用于多艘海洋工程船;研发的无人机舱自动化系统在多家造船企业产业化,并在国内外多艘船舶上装备。实践证明,新的培养模式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园园,居占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述评[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2):
65-68.
[2]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2):93-97.
[3]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4]陈立章,杨旭东,宋招权.需求导向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1):1-4.
[5]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6]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6.
[7]黄卫华,刘斌,章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5):63-67.
关键词:数字出版 商业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83-01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成熟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了解与认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对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1.专业出版模式。一些传统出版社,利用自身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如科技、医药的专业机构的专业出版社,与同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将专业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了大型专门数据库平台,为专业需求用户提供服务。
2.教育增值模式。教育出版集团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教育类出版社,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垄断性,在积极推动纸质教科书销售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并把这种服务与网络销售相结合,逐步探索出符合行业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3.大众出版模式。除了以上两种常见专业化模式,依托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数字大众化的数字出版模式,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新的发行渠道和途径。大众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大众出版模式下的选择类型也十分丰富,如网络小说、由小说延伸的电视剧、游戏内容版权等,该模式立足日常的生活,娱乐化趋势明显。
二、当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行业的巨大惯性。传媒出版行业既有格局还未彻底打破,他们握有雄厚的积累资金、占有丰富的优质出版资源,但是传统格局下各自为战、死守自身现有资源、对支持信息时代转型心存疑虑等问题,不利于数字出版模式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取得。如果传统的格局不能被改变,传统出版行业继续只依靠政策支持、不以市场为导向,在网络信息化浪潮之下,继续为固有利益按兵不动或被动地接受新模式,不做长远打算,想要尽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赶上世界出版行业的步伐将会举步维艰。
2.盈利模式单一。从传统出版行业脱身而来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没有融入当前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但是单纯通过简单交易的思路来实现电子商品的直接获利。显然,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活跃的网络消费方式。从改变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强化数字出版内容的价值含量,这是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注重出版内容的再加工、组织、融合,变普通内容产品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品,在这过程中要关注对新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二是从整个行业来说,要整合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并积极运营数字内容版权,大力开发目标读者群。运营内容版权的方式包括将数字内容的版权授权给影视、话剧、网游等制作商,将内容产业链延伸至游戏、电影、电视等其他领域,展全方位的版权操作,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3.利润分配不合理。中国数字出版利润分配的主导权控制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手中,利益分配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这些机构制定。这种没有各方参与充分协商形成的利益分配体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形成了当前明显不合理的分配体系,是垄断带来的结果。过低的价格和过低的利润分配比例,使作者无法从创作中获得最基本的收益保障,出版商也无法利用内容增值获得发展空间。
三、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1.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先要网络意识。传统出版行业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在国家的支持下,早已成为庞然大物,这是向未来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的巨大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物大则体拙,在长期习惯了体制因素影响,当面对当前市场化、信息化竞争中,缺少快速反应能力,握有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释放,数字出版日益高涨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关于这点,还需要国家政府加快出台政策进行深化改革,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数字出版的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为传统出版行业重新武装起最新的武器,最终形成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数字出版转型的产业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模式,设立数字出版革新统筹推进部门,出台鼓励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完善著作权、版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出版人才的引进等。
2.整合行业发展,形成规模发展。相对于互联网而言,出版行业如同宇宙中的星辰,显得十分渺小。因此,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佳的商业模式便是组成一支强大的产业链,让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价值链真正实现贯通。产业链的企业只有通过紧密协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各个企业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各自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整个产业链才能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单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初步形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按照价值顺序来看,上游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参与电子出版行业行动晚,具体技术优势少,因此,在盈利和产业链分配上,不占优势,导致传统出版业对参与整个产业链热情不高,进而致使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资源供应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内容制造能力。中间对内容进行在加工、分类的企业,由于上游优质资源提供的缺乏,无法充分挖掘数字出版的最大价值,下游的销售行业,目前正处于激烈竞争格局,特别是终端商、移动运营商都想抢占垄断地位,致使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以上这些都对数字出版形成统一产业链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形成联合体,群策群力,从内容、渠道、产品、人才、资本、技术等角度探索横向、纵向以及网状一体化整合的可能性,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3.尝试第三方监管机构,合理分配行业利润。产业链形成困难,最根本上看还是对利益的争相追逐,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分工链条,需保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利益,产业链才能真正畅通。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的监管机构,只负责掌握行业的交易数据,不涉及具体的产品、服务、技术等问题,主要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分配和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价值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尚莹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