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时间:2022-03-01 18: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人才平台,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1-3]。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由于其体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无疑成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和调研发现:省内外各高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引入大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以约束[4],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拷贝论文进行简单的句型改变、段落重组来规避检测,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不显著;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学通过网络购买相关毕业论文与实物来应付毕业。

1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1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妥,导致学生

在高就业压力下,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来完成,而该时间段正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业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学生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或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1.2传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应

用型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即由指导教师提供确定题目,再由本科生进行选题。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进行分解,以供本科生进行选题,由于学生对导师论文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加之难度太大,要求过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大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相关题目,最终依靠导师提供数据和实验结果才得以勉强过关。有些选题过于简单,其完成难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课程设计。另外,选题“假大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传统的选题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1.3孤立、滞后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发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就业体制的变化,传统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已略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多元化课题的要求。传统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内必须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一刀切的将毕业设计与前期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孤立开来,并没有考虑前期学生参加见习、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因素,让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重新面临新的课题选择。对于前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的同学,传统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陈规,打压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1.4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师生比严重不足,影响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的指导老师平均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且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繁重的任务,加之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时间上的集中性与周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在毕业论文环节上的时间与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5]。综上所述,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导致该类学校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的“专题化”实践模式改革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跨度进行扩展,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启动,进行“专题化”的管理与运作,即将毕业设计环节一体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逐渐进入所选专题的领域(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专题,电路与系统类专题,信号处理类专题,自动控制类专题),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诸多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的选题模式,并根据各个选题的来源分类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实施模式,支撑选题的多元化发展;将项目团队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实行学生团长辅助导师管理,“以老带新,逐级传承”等方式,一方面减轻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所各类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评审与答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时间安排及专题化运行机制改革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启动时间扩展至第四学期开始,将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和,形成一体化的毕业设计实施新模式,以解决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该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毕业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各个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各自的专题方向,进行师生互选,确定专题大类后,导师首先让学生熟悉该专题所涉及的学科竞赛、学术课题、产学研合作、实验实训等多个课题来源平台,初步明确其兴趣方向;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机制,强调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写作论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涉及专题有初步的认识,然后与导师进行探讨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如掌握导师课题中的实验技能,投身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备战,进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自主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凝练相关成果,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完成进展报告,开展中期答辩。第三阶段(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完成阶段针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完善,优化,根据要求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于第七学期完成首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第八学期,针对首次答辩及申请补答辩的同学组织二次答辩。

2.2选题与实施模式改革

在选题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或实习方向及将来可能从事工作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选题多样化的形式,选题来源可包括导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参与实习或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拟等;可以是学生在企业调研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可以是从教师科研课题中分离出来的小课题;可以是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与本专业相关的兴趣课题等等。各种形式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形成多元化的选题模式,满足学生各种实际情况的需求。在实施模式方面,由于各个题目来源各不相同,相应课题的实施模式就该有所差别,如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应从开题源头注重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锻炼其科技文献检索、创新点提炼、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迈进科研之门。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其从所取得的成果凝练创新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对于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及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鼓励学生以在企业参与的实际技术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学校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总之,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个性化实施,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设计制作的实际效果。

2.3指导方式改革

采用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方式,按照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实行学生团长负责,以老带新,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完成专题而努力。这种团队式的设计制作,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导师的指导压力。

2.4评审与答辩制度改革

为适应本体系中的毕业实施模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激励,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奖项、获批专利的学生,可直接免于答辩,直接认定毕业设计优秀等级;在答辩时间上进行灵活性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提前申请答辩,将常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对于首次答辩未通过及申请缓期答辩的同学,于大四下学期进行补答辩,以避免与学生就业高峰与考研时间相冲突。

3结束语

第2篇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 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第4篇

【关键词】专业评估;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3]宋倩.高等学校应用性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6-02

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项目支持下,我校有效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了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

一、建设思路与定位

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结合国家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大决策和重庆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们确立了“注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综合学科背景融合和系统思维培养,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思维启迪,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引导,强化实验实训体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四注重、三强化” 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同时,充分发挥我校信息科学技术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网络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优势,大胆实践,探索实验实训教学的新模式,组建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从产品构思、原理设计、生产制造、测试检验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生命全过程的工程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改造、设备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建设思路。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其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理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我们将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以学生为本,努力把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实训教材系统,实训设备完善,实训装备精良,队伍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式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坚持“整体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平台、集成发展;加强建设、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依托学校在信息科技的办学基础和特色优势,通过优势学科的交叉、教学科研的融合、学校企业的协同、优质资源的整合,完善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全工程链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与企业(社会)无缝连接的工程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3-5年内,将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为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实验环境、一流教学质量的开放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一个高水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1.贴近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产状况,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下,透过多样化的生产流程、工艺过程和工序,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科建设带动实验室建设,依托“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优势,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设备先进、成果突出的高层次、多功能实验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多对象和多途径,针对多培养对象,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实验教学辐射,建立适合于本、硕、留学生、现场培训、短期培训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学生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合理设定培养目标,实行目标式教育(结合国家需求、按层次设定培养目标)与订单式培养(依据生产及科研工作需要,提供订单式教育服务)。同时,依照不同实验类型,采用多途径培养方式:基础型、验证型实验采取集中讲解、集中实验的方式;科技创新实验、综合和设计型实验采用分散预约方式;交流与单一目标型实验、科普型实验采取集中预约方式等。

4.综合性和开放式,基地实验室将按照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教学与创新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集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各实验室面向本、硕学生实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研究、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实验室还提供多种电子信息技术测试手段,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满足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基地从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构建了3层次、4模块,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于全校四大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平台,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内涵,整合公共实训资源,建立了包括工程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贯穿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以学生为本、以实训为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业务水平

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大引进和接收实验室人员的力度,继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师创造和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鼓励在职攻读学位以改善队伍结构。探索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方式、职称、待遇的自主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总体原则,合理规划各实验室设备和人员配置,建立由院系领导及校内外资深实验教学专家组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项目审定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岗位设置和人员定编。在管理机制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2.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3.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实验教学创新;4.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设效果

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项目经费支持下,建立了符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平台,面向全校理、工、经、管四个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及研究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测控技术实验室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分别于2009和2010年获得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称号。近五年来实验室老师承担省市级教改项目12项,发表教学论文35篇,教学获奖6项,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60人次、省部级奖186人次。

五、结束语

实验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在全社会强调素质教育、呼唤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下,我校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实验室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师生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朱金秀,范新南,朱昌平,等.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

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19-02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形成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整体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构筑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型本科院校,如何在传统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探求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该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采取了很多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校内实践环节已形成认知、验证、综合、设计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课内实验教学的目的重在验证为主,缺乏研究性、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没有从本专业的知识模块和相互关系的高度上去设计和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各门课程孤立的实验内容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目前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学生自由探索为主,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难以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故要探索高效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提高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使实验室做到时空开放和对教学内容的开放。

3.校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了解企业,认识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原因,现有电子信息类企业大部分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如何培育稳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保障校外实习质量的前提。不同企业由于产品类型和生产工艺的差异,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得到保证。

4.现有专业实践教学教师以实验员为主,各层次任课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力度不足,中青年教师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年长教师经验丰富,但知识更新不够。如何发挥专业整体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形成合力,构建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实践教学团队是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本着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牢固树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的应用能力”的理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加强基础,加强前沿,加强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体思路如下:①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的应用能力”的必要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始终保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②从知识层次、实验技能、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将实践教学整体模块化、目标化。主要包括实践环节模块的划分、模块的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方法等。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育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外不同类型企业实习有机组合的实践模式。④加强电子信息系实践教学师团队的构建,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体实践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开展了以下实践工作。

1.构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平台,探求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模块化。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通过实验资源优化、调整和建设,增加实验室的平台种类,体现学科基础的基本技能实验平台,体现专业的专项技能实验平台和综合设计实验平台,以及创新研究实验平台。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单项实验与课程综合实验相结合,课程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相结合,专业综合实验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三个结合”。

2.从培养目标出发,建立“多模块、多形式、不间断”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明晰不同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具体课程,制定每门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和考核方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利于不同特点学生自身特长的发展。“多模块”指将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四层次,四模块,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渐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形式”指学生修完规定的实验教学基本学时外,实验室采取全方位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教师课题或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探索。“不间断”指由大一开始至大四毕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在不同的实验模块中,实现指导方法与考核方法科学匹配,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对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单独开设实验课,或追加课程设计等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开放所有专业实验室,按照不同模块的技能要求,将不同的专业实验室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放,并探求新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软硬件条件,通过院级管理制定措施使更多教师进实验室积极参加学生辅导。新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为学生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机会,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以实验室为基本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构建了热爱实践教学,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团队。①发挥各种调控、激励、评价措施,促进实践教师团队建设。将实践教学能力纳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督促年轻教师注重实践能力锻炼。通过校内实践环节和企业合作,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环境和支持,提高队伍的思想素质的业务水平。②构建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教授负责,核心骨干相对稳定、高效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以专业为引领,成立了由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室人员组成的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活动。对青年教师联系对口的专业实验室,指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在实验室锻炼并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③积极申报实践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和自制实验设备开发,鼓励相关教师合作,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互动。

5.积极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效果和质量。广泛联系省内外相关企业,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在科研、生产等方面寻找共同的结合点,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稳定长期合作。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的特点,结合参观、顶岗等方式提高实习效果。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产业转移以及西部产业环境的改善,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年,我们已和陕西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声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助互信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如陕西捷盈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烽火集团等,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顶岗实习,改变了以前以参观为主的校外实践;与中兴等行业一流企业建成校外实践研究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和青年教师提供了校外企业实践机会,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教学的效果上看,该实践体系试运行以来,形成了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教学团队,引导和激励了学术带头人、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稳定了实践教学队伍;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及论文优秀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在近两年的“挑战杯”、“飞思卡尔”、“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奖级别提高,有总分第一名或国家级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通过毕业生单位的回访,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好评率提高。今后我们将紧密结合陕西本科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1994)10号.

[2]张济生.大学创新教育及目前存在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3]罗午福.关于工程师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第7篇

1.人才的服务面向。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经济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其理科本科人才的服务面向基本上包括:地区性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域、科研或工程领域的主力队伍、不同地区的人才流动。

2.人才培养规格。

在培养西部工科本科人才方面,我国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设计其规格。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培养理科本科人才的规格方面,要将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作为重点。

3.人才的成长方向。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工科本科人才的成长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性,这是因为培养过程与目标、服务面向等因素的影响。此处所说的成长方向也就是人才成长过程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根据西部地区院校的实际情况,工科本科人才的成长方向主要包括:(1)工程与科研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2)工程与科研领域的管理人才;(3)理科教育领域从事高等教育的人才。

二、西部特色人才教学培养模式下的“电路分析”课程改革

1.信息化网络资源下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最大化的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多个学习平台,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对电子课件与教案、教学计划以及作业批改等内容进行上传。采取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后,使得教学内容和课时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授课质量和教学信息量都得到了提升。通过设计完美的演示程序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授课时穿插一些图文与交互操作,教学内容将显得更加的形象与生动,学生也会更加积极的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启发式、互动式以及网上教育等教学方法的采用,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2.特色人才课程改革重点。

在“电路分析”课程中,电路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论以及分析方法是其三个重点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路的等效变换法、线性网络的普通分析方法与网络定理、一阶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耦合电感与变压器电路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以及二端口网络。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系统要科学化;(2)教材体系要全面且不能偏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3)教学过程要规范化;(4)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电路分析”课程有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在课程与教材体系方面,还是教学计划与模式以及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特色人才课程改革实施方向。

多媒体电子教案授课或将其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方法的应用使信息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共享。因为多媒体教室具有良好的授课环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会变得更加的畅通。除此之外,多媒体电子教案在绘制较为复杂的电路图或曲线时不仅速度快,准确率也相对较高。将板书、口头教授以及计算机这三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得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于具有较强理论性的理科教学中。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难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题型,老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入解答和评判,并给出自己的解答或解决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密切相关,实践课教学中要求各理论课授课教师的加入,从而使这两种教学方式能够弥补相互的不足。如学生可以在使用某些仪器仪表、调试电路、测定参数以及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对电路知识、模型、原理以及相关现象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教授可在实验过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实验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科技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可更深入的将实际问题展现给学生,使得电路的实际器件和模型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对于重点分析方法的由来、电路模型在什么领域及条件下适用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实验中心应用前沿技术搭建了一个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电子实验与新技术发展平台,这样既满足了科技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所接触的知识面更广,学习效率及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将软、硬件两者结合在一起,软、硬件实验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再那么突出,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实现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打破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

4.教学辅导的实践化改进。

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做到两点,即加强实践学习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因为他们在技术与工艺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在大学四年期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当的加强实践教学,使实验具有综合性。同时,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创新型人才必须所具备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工程类本科专业会开设许多有关实操的理论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既要突出重点,也要重视全面的发展,要很好的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就必须做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工作。

5.西部特色环境下的企业元素融入。

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应将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更多的帮助,办学质量也因此得以提高。在高等教育中,毕业设计(论文)是最后一关,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其进行的最后一次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学质量如何与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事实表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出适应企业和市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合并;教育新常态;责任制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同时淡化本科教育的的固有层次概念,普通本科逐渐实现合并统一招生已是大势所趋,而合并招生意味着相比以往三本的分数线将会适当拉高,而二本的分数线将会有所下降,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较于二本有一定差距,二三本院校合并招生势必对三本院校的生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私立学校的三本必须清楚未来各专业的发展趋势,我校作为偏重于文科专业的私立三本院校,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变化及学校相关专业定位的迁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招生并不理想。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老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也时时牵挂专业的未来情况,试想出各种发展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锻炼自己的同时将本专业更好的延续下去。

1 高等教育新常态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临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从第一次高校扩招时就已存在,而三本院校对本专业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较之于专科院校,学生与外面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在校期间并未接触到很多市场项目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从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占优,而较之于重点本科院校,由于基础差一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学生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这样一来三本院校学生往往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地步,今年以来重庆地区二三本院校合并招生,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而针对创新性的提出新常态发展理念并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关教育专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高等教育新常态理念[3]:

1)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

2)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

3)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新常态。

4)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成为新常态。

5)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

而二三本学校合并招生打破以前的招生模式,在未来的几年中也会形成一种新的态势,其中的核心理念将依然是以上的高教新常态教育理念。

以我所在电信系系为例,近年的生源也在不断减少,而由于缺少必要的激励及创新教育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兴趣不浓,动手能力欠缺,等等这些情况使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一个劣势的境地,长此以往老师也会不由自主的陷入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这十分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总结当前二三本院校合并招生及提出的高等教育新常态理念形势下三本院校的问题如下:

1)三本院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队伍涣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仅限于课堂,学生不够主动学习,老师更不会主动去与学生沟通学术等。

2)三本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固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诉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新常态形势下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创造更多的产业成果。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源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对教育从业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对该专业的教育投入都有一定的打击,这样导致学生会本专业有一种无用论的想法,而对老师的积极性及个人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2 培养计划及实践课程探讨

2.1 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的寻求更好的人文品位,所以学校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注重了这一点,旨在让学生能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面向电子工程技术、信息和通信等领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2]。

2.2 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的优化

相较于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迅猛发展,本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已是多年前的老状况,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参阅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模式做出以下调整[1]:

将企业管理及人际沟通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加入课程计划之中,对专业的就业导向做出适当调整,以电子信息控制及信息处理作为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如自动控制,过程检测等方向作为辅修由学生自主选择。

鼓励学生在学校阶段就与市场接触,定下一个职业发展目标,具体做法为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与一个自己有发展意向的公司做出适当沟通,了解该公司的产品、服务等,必要时可申请去该公司实习等同于修完相应课程学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老师与学生更多的沟通,汇聚更多的创新想法,同时支持、帮助学生或者合作完成某些创新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与市场接轨。

建立责任制的培养模式,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在下一节对此重点阐述。

3 责任制模式探讨

以高等教育新常态为指导思想,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谓责任制也即是老师更多的参与指导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老师的部分绩效考核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挂钩,有以下一些方法。

3.1 优化学生及教师的双向综合评价机制

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以下方案:

1)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国家层面甚至世界上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的相关行业宏观政策,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2)大学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中责任教师需指导、提醒学生从大一入校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3)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个阶段,想象能力丰富,通过责任分组模式可以随时讨论交流想法,更好的将一些好的想法转化成实际成果。

4)建立教师及学生责任考核模式。综合素质的衡量绝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因此学生的综合考评将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同样教师的考核也需要和同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挂钩。

3.2 责任制的基本实施方案

本课题的核心是采用责任制的思想,这有些类似于导师制的方法,但较之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制也有所区别,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从20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一进校开始,完成所在系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这一步工作需要让学生和老师做一个初步的双向了解,作为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地方,作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并清楚老师的擅长方向选择合适的老师作为以后四年的责任老师,这样一来形成组别,每一组由一名指导老师及有共同点的学生组成,根据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次的招生计划,计划将学生分成6组,每个责任老师大约负责6-10个学生四年的发展。

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四年的学习任务,比如绩点的多少,职业发展的方向,论文、专利等的发表,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并一月核对一次,责任教师一月一次例会向电子信息专业系主任汇报各组情况。

每学年需要总结出本学期的进步及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总结原因并初步制定出下学期的目标,具体细节还需和本系老师在实践中逐步制定出来并形成规章制度。

4 总结

本文讨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二三本合并招生的高教新常态形势下的培养模式,重点探讨了高等教育新常态形势下三本院校面临的问题及责任制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初步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解答了学生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诸多疑虑,同时也更多的让老师和学生做出沟通,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责任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的责任心,需要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动性,只有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海,张颖,王志红,隋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139-141,144.

第9篇

摘要: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凸显“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航空电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6-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具有综合电子信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办学宗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航空航天、国防企事业单位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航空电子”特色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道路。下面将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了解社会与行业需求,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用企业、研究所等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依托学院优势课程、实验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与师资队伍,联合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企业,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探索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核心课程+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了“航空电子”方向模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突出“航空电子”特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航空电子”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授课内容紧跟新技术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电子类企业需求,归纳出所需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课程群,目前确立了四大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航空电子课程群。

2.与企业需求接轨,紧跟新技术发展开设课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实习》等产学研课程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一致。将电子技术类课程、单片机课程前移,确保学生尽早感知专业、步入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平台加入业务和前沿知识模块,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与新技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接轨。

3.设置“航空电子”方向模块,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号处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设“航空电子”方向课程,开设“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雷达原理与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等体现航空电子专业特色的课程。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三、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10篇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北部湾已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1]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工商企业培养专门性管理人才的任务,该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科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具备工科人才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精益精神等素质。因此,从我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高校自身实际,利用其特殊的技术背景和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积极深入探索与实践面向行业“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内企业对工商人才的新需求,该项目对工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目前我区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情况看,该专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专业发展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院校雷同,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工科院校不仅为区内及华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既能满足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等,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主要不足:第一,目标定位雷同。大多是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商科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经济管理知识,轻工科技术知识。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区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很难成为其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因此,学生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但是仍然不会管理,不懂得管理,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而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才来学工商管理。因此我们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而不是管理者。

(三)工商管理二级专业分布过细过密,专业课程设置稍缺平衡

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谓不博,而这些专业课程,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的皮毛,这样的“博”导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会成为“墙上芦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两学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到了第五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也很难突出特色。总体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缺少实践性,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四)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每况愈下

以去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就业情况较好的是市场营销,而一般的传统类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且就业范围较泛。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院校的工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有利发展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建成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工科高校作为北部湾重要的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应培养出与中国—东盟以及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专才。

(二)MBA的成功申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契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已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案例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延展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模式上,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仅有管理理论,而且有管理的间接经验。

(三)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机遇。尝试管理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教改文献主题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较旧较少,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大致归纳为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实践中,国内一些院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与商”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其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其在信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电子科技大学已位居前列,其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区工科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院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技术+管理”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尝试争取30-6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2.5-3学年在本校或其他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后1.5-1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二)采取“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3.5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0.5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6;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7-02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公布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都实施相应改革。

1.同济大学。在10多个工程类专业试行“4+2”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培养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1]

2.天津大学。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求是学部”在学生培养中将采取导师制、学长制的管理机制,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2]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按照电子信息大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招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习。[3]

4.上海交通大学。选拔设立“卓越工程师”特班,本科第3年,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参与PRP项目、导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加强对工程实践的感受。第4年,学生将修读本硕贯通的专业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结合企业实习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和业界发展等问题。[4]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是工科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5]在此背景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著名半导体公司美国Microchip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即“杭电―微芯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器”,在现有本科教育体制下,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探索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多种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探索工程型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杭电―Microchip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创新与实践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

联合实验室的宣讲、招新、授课、考核和日常管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这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误区,探索一种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途径。

联合实验室管理结构为:由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级实验室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负责实验室科研项目申报和完成、招新宣讲、招新授课、实验室新成员学业考核等重大事件;由大二和大三年级实验室成员组成秘书、后勤部、采购部和财务部,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秘书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后勤部负责实验室卫生、整理元器件和作品陈列;采购部负责购买元器件和模具;财务部负责实验室财务报表。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实验室,即“杭电―微芯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器”。孵化的含义是孵化创新型人才、孵化创新型科技产品和孵化创新型科技公司。经过招新和考核确定实验室大一新成员,每个大一新成员都配备实验室高年级成员作为导师。根据高年级成员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布置的学习任务,利用美国Microchip公司大学计划提供的开发板,大一新成员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实验室二年级成员主要完成实践培训,包括全国或者本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或者本省“挑战杯”竞赛和其他学科竞赛。

实验室三年级成员主要完成实验室承接的科研项目,申报专利以及撰写论文。项目来源于学院教师、公司委托等途径,通过完成科研项目为实验室赚取一定数目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元器件采购和举办实验室活动。

实验室四年级成员主要负责实验室重大事件决定、监督和指导实验室新成员制定新生培养计划、考取研究生等。

(三)联合实验取得的实践成果

联合实验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培养6届毕业本科生,从2009年的3名实验室成员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50名实验室成员。经过5年的积累,联合实验室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实践成果。

1.联合实验室成员就业率高。实验室毕业学生有三种选择。第一,考取硕士研究生。5年以来,有50%的实验室成员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第二,直接就业。实验室成员就业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英飞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平均年薪可达15-20万。第三,自主创业。联合实验室有1名毕业学生成功自主创业。

2.联合实验室成员学科竞赛成果显著。实验室成立5年以来,共获得国际奖项3人次,占获奖总数的3%;国家奖项15人次,占获奖总数的14%;省级奖励23人次,占获奖总数的21%;校级奖励69人次,占获奖总数的62%。

3.联合实验室承接企业委托项目,产学研结合。自2009年成立以来,联合实验室先后承接企业项目10余项,开发了远程指尖心率波形检测仪、太阳方位角测试仪、无线网控供电插座、非接触式供电实验箱、近视助手、宠物防走失项圈、振动机控制器、人体经络分析仪等项目。其中,受浙江中医院韦医生委托开发的人体经络分析仪已经试用于中医诊断过程1年多,取得了非常准确的诊断效果,并且获得2013年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评选创新组一等奖。

4.联合实验室辅助教学。依托联合实验室和Microchip公司的大学计划支持,在杭电电子信息学院开设PIC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48学时)和单片机综合(32学时)两门面对本科生的选修课,每年授课人数达到450人。在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联合实验室成员在实验辅助指导、实验设备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实验箱开发和教材编写。

5.联合实验室其他实践成果

(1)在实验室成立之初,实验室成员自主开发了实验室网站:http:// / index.php。

(2)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举办了联合实验室的挂牌仪式和奖学金颁奖仪式。在2014年的“2014年Microchip大学奖学金”颁奖仪式中,美国Microchip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陈永N先生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孙玲玲教授出席,为获得奖学金的8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颁奖。

(3)自实验室成立5年以来,本科生发表科技论文3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

(4)2014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梦想七色花・青春榜样”评选活动中,联合实验室从全校60多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青春榜样”荣誉称号。

三、结束语

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工程训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美国Microchip公司联合创新实验室借助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工程实验优势,研究校企联合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一种参考模式,为推进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以一.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2-16.

[2] 李琳.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3-7.

[3] 郭宝龙.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8):6-10.

第12篇

科研、教学、育人,他始终不懈地恪守着四个字――精益求精。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者,在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计算、计算机辅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他更是一位献身教学、执着教改、倾心育人的大师,他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和教学中,2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摘得累累硕果、育得桃李芬芳。

他就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古天龙教授。

孜孜以求打造精品科研

1980年,在求学路上一直比较顺利的他却由于高考的失误错失进入北大、清华的机会,被调剂志愿到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他只有16岁,在今天的人看来,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表现出对自己兴趣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大二时他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并开始进行知识的储备。4年后,他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系,攻读(电子)机械制造学科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发天文望远镜。当时整个控制系统的精度不够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对天文数据进行处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古天龙开创性地提出了广义插值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机械电子设备的误差补偿控制。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机械电子工业部预研课题“双反射面天线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在场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篇。尤其是他的延拓有限元分析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先生的高度评价。钱先生推荐该项目研究参加了1988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科学计算大会。

1991年,26岁的古天龙来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从此与广西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9月,他如愿以偿考入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师从著名的过程自动化专家周春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离散事件问题的研究。由于表现优异,他于1996年1月提前毕业,获工业自动化学科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他的研究成果被《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刊载,并在IEEE SMC和IEE ICIT国际会议上宣读。

博士毕业后回到桂电的古天龙在工作上如鱼得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发展,要立足于民族之林,需要及时地吸收和接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他默默地作着准备。此时,他已任职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主要从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他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4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一个学院的代表团去访问澳大利亚,访问期间同澳方教授交谈时,对方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很快便获得了赴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国外一待就是四年多。关于这次经历,他回忆道:“我已经作了准备,包括实践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自然就抓住了机会。在国外的四年,使我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相对较完善了……”

对于当初的回国,古天龙归结于自己的桂电情结。他至今无法忘怀他读博士及出国期间,桂电领导所给予的支持。“那种真情,对人才的那种渴望的程度打动了我。我博士毕业以及每次从国外回家探亲,院领导都到机场接我。我在国外时,也经常保持联系。这些都打动了我!” 更重要的是,当时桂电计算机系需要学术带头人。于是,他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计算机领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他一回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就挑起了重担,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领域的研究中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绩。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共计30余项,在国内首先出版了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共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3篇。由于卓著的科学研究成绩,他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荣誉。

精益求精奉献精品教学

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古天龙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教学,并精益求精地为之奉献。

古天龙认为,当今时代,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时候,更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锻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启发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源头,就会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识清泉。古天龙深谙此理。他总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说是给学生一碗水,即便给他们一桶水也难以为继,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找泉挖泉。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古天龙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他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科研基础,打造好“渔”的本领。

古天龙忠诚于他所挚爱的三尺讲台,近些年先后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担任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在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实践。他承担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项目等12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教材《离散数学》、《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共3部。

他遵循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培养理念,建立了双闭环、自适应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相互支撑・有机衔接・梯度发展”的应用能力发展平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倡导并推进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式化方法知识体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计划。所编写的相关方面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和《离散数学》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所承担项目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实践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与教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缺一不可。古天龙常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是一名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科知识的扩展需要科学研究来驱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夯实理论知识;从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把握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但是也不能惟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的科研如果不能进入到课堂、不能融合到实验、不能结合到教学、不能促进人才培养,那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古天龙清楚,要培养出精品学生,自己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也必须不断提升。他的精品科研为他的精品教学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天龙结合科研实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主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2006年被评为广西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及其CAI课件得到同学们的广泛使用和普遍好评,荣获2007年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08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为此,他也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倾心育人打造精品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古天龙深知这一简单的道理: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精品团队。

近年来,古天龙带领他的团队对电子信息类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所领衔的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于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基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两大特色(校企合作、科研与教学结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着重培养四种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该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