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心得体会

新闻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2 14:24:05

新闻心得体会

第1篇

启航,重新开始

人的一生就像城市中的公交车,有许许多多的驿站,每到一个驿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征程。倍感荣幸自己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进入新闻中心这个大家庭学习历练,也很高兴能够结识报社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的骨干精英。

一转眼,为期3天的新员工培训转瞬即逝,回首这三天系统的培训,不免感到压力和紧张,“职场小白”的无助感也油然而生。但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我的认知也得到了全面更新,从很多方面都受益匪浅。

报到时主任与书记热情的欢迎和语重心长的谈话让我倍感亲切,开班仪式上中心领导的谆谆教导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结合实际向我们讲述了新闻行业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分享了“六度”工作体会,赠予了“初心,态度,技巧”的激励话语,这些都足以显示出领导对这次培训的重视,对我们新入职员工认真负责的态度。

12名主任记者、主要编辑、精英骨干老师的精彩授课,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使我们了解了中心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制度要求。熟悉了新闻采写与经验技巧、视频记者的技术和角度、新媒体运营技巧等系统知识,明确了应该注意的细节、必须避免的差错、应当养成的习惯,让我对编采工作有了较为系统地认知。其中“冰山一角”所折射出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各位老师、前辈们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专注与严谨态度让我深感震撼与钦佩。

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将以各位领导、各位采编老师、各位精英骨干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严以律己、勤奋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谦虚谨慎,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老师们的经验方法,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思考问题、对待挑战,一步一个脚印,以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自觉加压,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适应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做到谋划工作有想法,开展工作有做法,解决问题有办法。

团结忠诚,拼搏进取,以谦逊的态度待人、以热忱的态度接物、以进取的态度行事。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为人之德。

新的岗位、新的身份、新的挑战。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我将用我的坚定、忠诚、智慧和才能,在岗位上寻求历练、寻求完善、寻求进步,为新闻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2篇

大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应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鼓手,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当仁不让地肩负起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重任。

一是作有力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上的探索者。首先,宣传报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首先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用科学的理论不断矫正思想,规范行为,在新闻宣传中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理论问题。其次,“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群众实践,也需要在群众实践中得到检验。要在面向群众的报道中探索解决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新路子,搞好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完善和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再次,新闻工作有着自身的理论和规律,将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八荣八耻”宣传报道的行之有效的新闻技法,研究网络宣传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新闻工作者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

二是作有力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舆论上的营造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在报道中指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既要调动人们的荣誉感,又要激发人们的羞耻心,使人们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营造舆论氛围,着力形成主流舆论。同时,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种假、恶、丑的事物,对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歪言邪行,要开展有力的舆论监督。

三是作有力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上的引导者。新闻工作者要通过真实可靠、引人入胜的新闻宣传在思想上引导人民群众处理好的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打开嘉言善行上升的通道,使沉渣归底,正气昂扬。要不断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避免语言乏味,抽象说教,在引导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四是作有力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中的示范者。新闻媒体既是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属性。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形成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杜绝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搞所谓轰动效应的猎奇报道,杜绝所谓“纯商业化”或“中立化”的倾向,决不能为迎合部分受众的“阅读要求”,去传播庸俗、颓废、离奇甚至黄色的“花边新闻”,决不能为引起一时的“轰动”,去错误、虚假的所谓“新闻”。要加强新闻战线先进性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让新闻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紧盯时代人物,在采编播中学习典型,解决新闻界和自身存在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突出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良好的价值导向、知识导向、生活导向和审美导向,大力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在本职岗位上、新闻宣传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严格要求,作“八荣八耻”的有力推动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榜样。

第3篇

经过艰苦努力,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经历这次大战大考,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的认识,“做好”如何“讲好”,概括起来看,要做到“七讲”。

一是突出讲。

疫情防控是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这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最有力的武器是思想引领,最有效的战法是服从指挥。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听从党中央号令。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提供了根本遵循。突出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是新闻舆论战线首要政治任务。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形成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伟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二是真实讲。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次疫情信息传播不论是在复杂性、体量还是更迭速度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共舆论的广度及其对社会全方面渗透都远胜于前。真言、传言、谣言相互交织,疫情、舆情、民情相互影响,对群众情绪和防控工作极易造成干扰。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恐慌蔓延,比疫情扩散更危险的是谣言四起。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持续释放权威的、真实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实践证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权威信息就是“精神疫苗”。面对汹涌而至的舆情,真实信息就是“定海神针”。构建权威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权威信息供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引导舆论走向至关重要,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

三是及时讲。

舆情的发酵,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如果信息发布不及时,很容易加剧这种不对称感,造成公众认知失调,被各种谣言趁虚而入,甚至产生各种偏见和情绪,真实信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不能听凭造谣生事满天飞,任由主观臆断随风跑,结果却让事实真相“躲猫猫”。特别是针对社会普遍关切,我们应该抓住舆情回应的最佳窗口期,第一时间介入,速报事实;第一时间调查,边做边说,不断动态发布“在做什么、有何进展”。这样既能满足公众全过程的知情需求,又能避免和减少舆论信息冲突,最大限度压缩谣言传播空间,最大程度消除社会恐慌情绪。防疫与时间赛跑,信息同样与时间赛跑。实践证明,信息公开越及时,舆论引导越有力。在信息海量传播、即时传播的今天,舆情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舆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牢固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注重传播的首发效应、信息的第一印象,及时、适时发声,做到先声夺人、占据主动。可以说,早说早主动、迟说就被动、不说就轰动。

四是大声讲。

疫情面前都是局中人,没有旁观者。公众对这次疫情高度关注、高度聚焦,舆情热度大大超过以往的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个个都有麦克风,数亿网民竞相发声、此起彼伏,互联网空间的无限容量、内容的瞬息万变与传播的互动影响,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传播格局。声音小、声音短,就会被淹没,真声音、好声音就会被消解。实践证明,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新闻舆论战线要强化“有理也要声高”的担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努力让正确的声音成为舆论场的最强音,以真理战胜谬误,以真相驱散谣言,以真情温润人心。

五是创新讲。

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临时性任务,而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敏感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把握主导、占据主动,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内容上,鼓励讲短话、说干货、谈实情,倡导“战时”新闻发布由“坐着说”改为“站着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少些客套、多些务实。在形式上,运用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综合传播,适应不同群体的接受心理和认知习惯。在手段上,构建报、台、网、端、微一起推的覆盖广泛、立体高效的传播体系,提高权威可靠、真实可用信息的到达率。在节奏上,采取“先简后全、先网后报”的分步传播,渐进式动态发布权威信息。在基调上,突出人文关怀,回应群众关切,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融入更多暖色调,形成满满正能量。

六是全面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一定意义上说,短板就是问题、漏洞就是风险、弱项就是挑战。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风漂浮、底数不清,看不到问题、找不到症结、一问三不知。更为可怕的是为一己私利,不愿讲真话、不愿报实情、只报喜不报忧,或者对问题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坐等出事,或者捂着压着、击鼓传花。我们要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支持媒体开展建设性监督,及时、全面、客观宣传报道,既讲成绩,也讲不足,讲成绩,不把话讲满,不讲过头话;讲不足,不渲染悲情、淤积怨气。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的同时,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报道,全方位加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宣传,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到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既要坚定发展信心,也不盲目抬高预期,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坚持两手都要硬,实现两战都打赢。

第4篇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新闻,从事新闻工作压力很大,以前也看过很多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这次经过近一周的系统培训,使我将自己看书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讲师们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考,学到了许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而我却不知道的东西,对编辑记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对这份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更加深了理解。

在开学典礼上,省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强调了此次培训的重点,最关键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国家与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宣传纪律。尤其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它是我们新闻领域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要知道,新闻工作不是随心所欲的;二要有政治家的眼光,从政治上思考分析问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地反映社会情况;三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握好舆论导向,坚持舆论争辩的方针和宣传团结的原则;四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全面、客观、准确、鲜明、生动地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反映社会主题。我想,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因此,记者要有纪律、法规意识,应该本着对社会、对新闻、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宣传纪律。最后省新闻出版局领导强调了此次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新闻采编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并进行出版法规与出版业务的培训,最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将培训与工作结合起来。

兰大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忠博士对新闻活动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讲解,他的授课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教授从建国以后的第一起新闻侵权案件讲起,深入浅出,分析了新闻侵权的原因,讲了我国对名誉权隐私权等进行保护的法律文件都有哪些,重点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讲解了新闻侵害的责任要件。新闻侵害行为如虚假报道,是性质虚假或具体细节严重偏差。马教授举例说,将某人贪污5000元误写成贪污50万元,将某人走私钢材写做走私物品,虽然报道事件性质仍然是贪污或走私,但其细节描写发生重大错误,足以改变人们对事件性质的认识,这样的报道仍然构成虚假报道,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害行为还有用语不当,侮辱、诽谤,如,某作家在《好一朵蔷薇花——符号产品王发英》中将抚宁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发英描绘成“小妖精”、“大妖怪”、“流氓”、“江西生产的特号产品”、“疯狗”等,严重损害了被报道人的人格尊严。新闻侵害行为还包括广告夸大,对违法者过于贬低,不正当公开、揭露事件等等。最后马教授对“死者的权利”、“内部出版物引发的名誉侵权纠纷”、“纪实文学作品侵害名誉权”、“新闻责任的承担主体”、“抗辩事由”、“承担责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在“报纸新闻采访报道艺术论”这堂课上,西北民大新闻学院副院长牛利红教授强调了采访要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我想到自己有时采访,大多失败在采访前的准备环节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材料,提不出问题,提问时又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式采访。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在平时就要有所准备——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究竟该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牛教授对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她说,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包括各行各业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实际工作中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呢,不仅平时要多读书看报,广采博取,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工作,重点攻关,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当然,资料积累也很重要,平时就要进行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和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诚然,充分的准备是前提,那么采访时应该如何进行提问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呢?通过学习,我知道首先要把重要的问题分成几类,把每一类问题化解成提问时的具体问题,然后把这些重要的问题捋成几条主线,排列成一个问题的脉络和序列,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方便记忆,也方便随时根据这条脉络来监视自己提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牛讲授说,提问更讲求艺术,好问题可以开掘出最大的新闻价值,好问题要从既定目标和受众出发,要能抓住重要性事件,要客观,避免诱导性,还要有“新”意识。好问题离不开提问技巧的烘托,一般都具体、明了,切中要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提问方式还要有针对性。

这堂课还使我知道了在采访中观察和交往也有艺术性。观察不仅可以帮助记者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还能帮助记者发现和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应该抢占视角、突出重点,要多视角地看。我想,记者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者正确运用公关人际交往艺术,特别是人际吸引获得采访对象对记者的印象和信任。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多的不仅仅是各位讲师对业务、理论的精纯,更多的还有讲师们多年来心中始终严守不变、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良好品质。我在学到新闻业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明白了,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基础不只是业务技能,还应具有优异的品格:热爱行业、勤于实践、善于学习。正如老师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5篇

准确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作为一

名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教育学生结合起来;为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而努力工作;着力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于学生。我们要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位学生服务意识,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才能使我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疾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

第6篇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物价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以利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作为一名物价工作者,更加知道价格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弘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好我们的物价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广播节目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我们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行业自律制度,形成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监管体系。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物价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

第7篇

关键词:新闻写作;写作主体;自我意识;从众心理

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上的核心概念,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并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但是将这些心理研究成果和新闻主体的写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还不多,随着媒介力量的发展,新闻媒介在社会力量结构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其引导的社会舆论也成为重要的监督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对新闻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新闻报道的产生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新闻报道。

1 自我意识是新闻写作的标尺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人的行为活动要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新闻作为大众关注的行业,新闻工作者自我形象已经被社会定格,符合社会要求的新闻就是好新闻,超越社会限制的新闻自然而然会受到排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规范通过影响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制约新闻活动,从而成为判定新闻质量的标尺。

1.1 自我意识是社会合力的个性化体现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自我形象就是所谓的“镜中自我”,是通过社会交流,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的,自我认同来自于自我满足和与他人的竞争。

(1)自我形象源自社会交流。通俗的说,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是什么人”的评价和看法。自我形象的形成是一种社会机制,扎根于社会交流,一般来说自我形象包括个人形象、群体角色和族群形象。这些形象的形成来源于不同的渠道。个人形象是在人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因提出“镜中我”的理论,认为别人就像一面镜子,“我”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与别人交流时形成的。比如一个人在学生面前是老师,在孩子面前是父亲,这“老师”和“父亲”是相对于“学生”和“儿子”才有的。群体角色是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如家庭、单位或者是偶然公交车上形成的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地位往往不一样。有些人是领导,有些人则是一般的成员。族群形象来源于媒介的宣传,比如对教师这个族群的形象宣传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无私的人”等等。正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最终形成了人的自我形象。

(2)竞争中形成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来源于自信心和竞争力。自信心是指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安全、爱与被爱、归属和自我价值实现五个方面。对于从事脑力活动的写作者来说,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可能会有更多的追逐。具体到新闻写作主体来看,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否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是否与自身的观点相一致就决定了其自我价值是否能实现。一个人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自信心就越强。

竞争力是影响自我认同的另一个因素。对于新闻写作主体而言,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和同事相比报道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的概率,同时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稿件在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竞争力越强自我认同感就会越高。

1.2 自我意识影响新闻主体的态度和新闻报道的角度

判断新闻消息的优劣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新闻报道的倾向,是否有助于社会进步。是否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利益要求。其二是新闻报道的角度是否独特,能够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看待事物的新思维。度量这两个标准的尺度就是体现社会意志的自我形象和表现个人观点的自我认同。这两个衡量标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共同限定新闻报道的质量。

(1)自我形象定义新闻写作主体的角色。自我形象影响新闻写作主体的角色,从而影响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新闻工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在影响新闻的报道,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希望得到公众的关注和认同,尤其是在赚取眼球为目的的新闻行业工作,处于各种因素,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迎合受众的要求,在报到时对新闻事实的态度也必须预先考虑到受众的态度。

自我形象定位了人的社会角色,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各个道理。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社会和行业给新闻限定了特殊的角色,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已经成为角色定势,已经拥有固定形象的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自然而然会按照自身的形象来要求自己,比如报道娱乐新闻的记者突然开始报道政治类新闻,就会让读者觉得不伦不类。

(2)自我认同影响新闻主体的采写角度和报道深度。自我形象是在社会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社会规范和大众态度的一种个性化体现,是位于新闻工作者周围的外部力量影响新闻的报道质量,基于这样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只需要考虑新闻内容的倾向性是否和大众态度相吻合。但是对于新闻本身的质量,即新闻的采写角度和报道深度来说自我形象的作用却显得微乎其微,要保证新闻本身的质量就必须依靠自我认同来衡量。

自我认同是人对自身状态和行为的满意程度,对于新闻写作主体而言,自我认同就表现为对自己写就的新闻消息的满意程度,自我认同度高的人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高,认同度低的人要求也就低。对于同一个新闻事实,自我认同度高的新闻写作主体往往能够发掘出独特的报道角度,另辟蹊径,在报道的深度上也会有所不同,可以说,自我形象是新闻写作主体的外部力量对新闻报告影响的体现,而自我认同则是从内部对新闻报道提出要求。两者互为依托,共同衡量新闻报道的质量。

2 从众心理是新闻写作的风向标

新闻写作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写作,新闻写作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就必须要考虑社会效应。因此,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往往都是重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这种现象映射到新闻写作主体的个体层面就表现为从众心理,正是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新闻写作主体选取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左右了新闻内容选择的风向标。

2.1 从众心理是趋近群体意志的表现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群体生活中,任何人都尽量避免被孤立,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会自觉地保持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

(1)新闻热点追踪的必然规律。新闻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但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报道所有的新近事件,那么在选择众多可供报道的事件的时候就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取舍。通常来讲,对新闻的报道,主要考虑事件的新闻价值,包括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联程度,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小等等具体因素。不难发现,满足新闻选取标准的这些事件往往都是大众所关心的事件,这就使得新闻的自身规律和从众心理具有一致性。

(2)发行量的客观要求。新闻媒体的商业化运作要求新闻活动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闻媒介所经营的产品不是报纸媒介或者电视媒介上的稿件,而是所能吸引的读者或观众关注新闻的时间。一个媒介吸引的受众人数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广告收入自然也就越高。因此,媒介对大众视点的关注,不仅仅是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媒介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新闻主体的从众心理与新闻内容相互影响

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受到受众关注的影响,而一经报道又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又称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从众心理和新闻内容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1)大众关注的事件成为新闻内容。前面提到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只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才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这样的事件都是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或者是能吸引大众广泛关注的,它们必然成为大众所关注的事件,比如目前很热门的关于房价的报道,由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就必然备受关注,也自然而然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即是说大众的关注点往往催生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

(2)从众心理影响下选取的新闻内容引导大众舆论。新闻媒介的主要特点就是大众化,它的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从上面的论述可以获知,新闻报道的内容已经是大众所关注的事件,一旦这些事件通过大众传媒广而告之其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大。再借助新闻有意无意地用事实“说话”,很快就能够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样又反过来加强了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

本文力求从写作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即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从众心理来解读新闻写作中文化心理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自我形象是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在个体心理上的集中体现,自我意识影响新闻的立场和报道的深度。从众心理也是在社会角力中产生的,它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了社会生活的规则,它指引着新闻写作主体选择有价值的报道内容。目前对于新闻写作主体心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的论述也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毛德春.新闻写作要有精品意识[J].青年记者,2012(24):57.

[2] 杨玉辰.漫话“写作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3(09):82.

[3] 贝祝燕.新闻报道的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59-60.

第8篇

1.1体育假新闻和奥林匹克宗旨背道而驰

奥林匹克精神是追求真、善、美,而体育假新闻为真、善、美抹上了虚假的陰影,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一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在这具有100多年奥运精神和宗旨的照耀下,体育假新闻会显得多么的渺小无耻,奥运之父,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在1908年发表文章说:任何研究过古代奥运会的人都知道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在于它的两条原则美和尊严。体育假新闻不仅损害了体育之美,更损害了做人的尊严。顾拜旦在他的作品诗《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无意义,有人要耍弄见不得人的诡计,依次达到欺骗同伴的目的。他内心深处受着耻辱的折磨,有朝一日被人识破,就会落得名声扫地。体育假新闻就是耍弄见不得人的诡计,传播者的内心深处受着耻辱的折磨;有朝一日被受众识破,注定会名声扫地。诚信是立德之本,传播假新闻往往会因小失大,是缺少远见的表现。

1.2体育假新闻会对我国的国际声誉产生负面的影响力

体育运动,体育大赛无国界,如足球世界杯、体操世锦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都会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如果在这样级别的运动会上制造假新闻会严重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和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

1.3体育虚假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有序规范的社会信息产生破坏的作用

体育的文化内涵博大精神;她往往会借助媒体的渠道和力量在短时间内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体育新闻主要要分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虚假的,客观的、真实的实事的求是的体育新闻,可以有效的传播体育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美誉度和正面影响力,促进体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虚假新闻会误导受众,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有序的社会信息会产生破坏作用,会造成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体育假新闻会误导运动员走向错误的方向,会降低运动员的判断力。

1.4体育假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体育假新闻常有出现;体育假新闻的出现,首先损害的是报道假新闻的记者,受众对记者在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记者的信誉度和声誉度都会受到较大的损害。这个记者再做下次报道时受众会投来怀疑的眼光,体育假新闻损害的不仅仅是记者一个人而却对整个媒体和公信力都会造成较大的伤害。建立信誉并不难,但损坏了信誉再去重建则难上加难。那些制作假新闻的记者在制作新闻时要三思而后行,慎重再慎重。

2产生假体育新闻的主要因素

2.1利益驱动

随着媒体单位的增多,记者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部分记者完不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任务就领不上奖金;这这种工作压力和奖金利益的驱动下个别记者冒险做体育假新闻以博取受众眼球,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2.2法制不健全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和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这为一少部分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的记者提供了可钻之机,他们为了一时的利益制作了假新闻,但却损害了如珍珠般的信誉和公信力,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笔者劝告那些制作假体育新闻的记者,把眼光放远,心怀职业道德与内心的的诚信做一名每天都精进的记者,在自己的内心建一个法制之线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要超越法制之线,让传播体育新闻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受到众者的监督。

2.3过分的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为了更早、更快让受众大饱耳福和眼福,个别记者不惜冒体育假新闻的险,使传播出去的体育新闻失去了部分的真实性;得到了一时的快感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悔意。

2.4道德意识弱导致体育假新闻的出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做为体育记者应牢记厚德载物,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是新闻的传播者,每一个新闻的传出都会对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力,真实的新闻会在受众之间产生正面的影响力出现正能量,体育假新闻会在受众中产生负面影响力,严重损害了制造体育假新闻的记者的道德形象。孔子曰:德不孤,比有邻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决定着他的职业志向,价值趋向,和公信力,同时决定着受众对他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职业道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十分重要。她时刻影响着受众的心灵世界,引领着受众的心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预防体育假新闻的方法和手段

3.1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

严把和提高新闻记者的准入制度。把曾经做过假体育新闻的记者放在记者门外,构建完善的奖惩条例,奖真罚假,让体育假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每传播一条假新闻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

3.2要时刻把体育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新闻的真实性关系到记者的诚信和媒体的公信力,关系到受众和记者之间是否搭起了互信之桥;诚信是记者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准绳;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和媒体的基石,更是媒体的长远利益和核心利益的所在。

做为记者要牢记诚信赢天下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了体育新闻的真实和诚信才能得到更多受众的信任,尊重和爱戴,才能使记者在受众的大道上走更扎实更长远。

第9篇

【关键词】新闻审美;本质;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81-01

目前,新闻美学还是一门尚不系统、完善、科学甚至还有争议的年轻学科,有待于新闻界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探讨。有学者认为“以最吸引人的表现形式传播真实新鲜的新闻,就是新闻美”。那新闻美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传播的新闻是最吸引人的,新闻美是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的美,是新闻工作者思想与业务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刊播出受众最想知道的新闻的表现形式,是符合新闻价值及传播规律、时代要求的新闻,具有美感的新闻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都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

一、新闻美的本质

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本质,从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东西,“新闻美的本质就是要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反映和传播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成果都是美的新闻,新闻美是对新闻价值的最集中、最纯粹的概括。新闻美的本质具体体现在新闻的真、新、活这几点,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是新闻美本质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性的假新闻谈不上新闻美,新和活使得真的新闻锦上添花,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的新闻媒体会得到更多的受众,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综合运用使得新闻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新闻信息更能深入人心,受众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新闻美的特征

新闻美的特征从属于美的特征,即形象性、悦情性、创造性特征,又以新闻的特性体现出来。

形象的新闻是生动、具体、直接可感的美的新闻。生动的新闻就是充满活力的报道,它抓住了事物最鲜活、最个性的角度进行报道;具体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实际采集具体的事实,让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来表达主题;可感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尽可能的到新闻现场,要善于观察和表现事物的直接形象,或者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地表现出来,迅速及时地将消息报道出去。新闻传播媒介通过优美的文字、可感的画面、生动的声音刺激着受众的视听感官,传递着自然及社会中的美好的事物。

新闻美的感染性是由美的悦情性而定的。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美的事物能够调动受众的高度注意力,能够激发受众的最大精神和身心愉悦,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新闻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报道新闻时不仅要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使受众在阅读和观看时感觉舒服。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能使人们在了解信息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情,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去追求美的生活,美的感受,美的人生。

美是由人所创造,它是人的创造性智慧、思维及力量的充分体现,它是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动作及心智技巧、合理的联想及高效的行动能力的人群开创性的活动。具有美的创造性的事物是新闻报道的重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已经不是唯一,丰富百姓生活,传播大众文化已成为共识。记者应发挥新闻人过硬的新闻敏感能力去发现美的具有创造性事物,发掘美的思想,创造美的形式,写出美的新闻作品。

三、新闻审美的本质与传播

新闻审美的主体是传播者、受众,新闻审美的客体是新闻作品,传播者发现美、反映美、创造美,受众欣赏美、享受美、内化美,新闻作品是传播者美的实践的物质载体,是受众与传播者沟通的桥梁。新闻审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人类学所主张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新闻就是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不断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及思想境界,进而营造优质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用户需求为中心;成就动机;新闻客户端建议

今年2月19日,到人民日报社调研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问候,很快,屏幕上显示,网民点击量迅速攀升。从去年12月16日到今年2月19日,在短短的65天时间内,六次与新媒体亲密接触。足见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新媒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迅猛的今天,仅从安卓应用市场上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累计下载量3个多亿,腾讯新闻的下载量已经突破5.5亿,搜狐新闻接近83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亿,凤凰新闻下载量超过3100万,由此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倾向于从手机客户端获得资讯的需求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的市场潜力显而易见。2015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77.8%,相比2014年的71.0%提升明显。新闻客户端已成为指上一族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从新闻的来源层面来分,新闻客户端可以分成两类,媒体新闻客户端和聚合信息客户端。媒体新闻客户端指的是自身能够产出新闻内容的客户端,比如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聚合信息客户端指的是自身不产出媒体内容,整合多家媒体的新闻资讯,比如今日头条、Flipboard、百度新闻客户端等。

从新闻客户端的定位来看,所有新闻客户端都是以提供资讯为目的,但是提供的方式各有特色以吸引不同特定需求的用户:(1)腾讯新闻,特色功能为:实时推送,媒体订阅,视频新闻,离线阅读;(2)今日头条,特色功能为:热门资讯,兴趣资讯;(3)搜狐新闻,特色功能为:看专业新闻,个人兴趣推荐与定制,语音播报路况,极简手势操控;(4)Flipboard,特色功能为:最新精彩内容,看到喜欢的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的杂志;(5)网易新闻,特色功能为:小编故事多,新闻轻松看,网易跟帖:新闻讲述时间冷暖,跟帖表达内心态度。从各大新闻客户端的标语和特色可以看出各大客户端的产品定位有着不同的着重点:腾讯新闻注重新闻的实时性,今日头条注重最热门资讯,搜狐新闻注重新闻的专业性,网易新闻注重阅读新闻的态度,以满足用户不同方面的需求。

一、客户端使用情况及用户属性

从整个新闻客户端的使用情况来看,用户在获取内容上更多地以头条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为主,并且用户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的偏好形式。其中用户更喜欢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阅读头条和社会新闻,喜欢使用图文加视频的方式阅读娱乐新闻,喜欢使用文字简讯和专题报道来阅读财经新闻,喜欢使用直播、图文、视频方式阅读体育新闻。

从客户端具体的使用功能来看,用户更多地使用客户端上的自定义新闻频道,订阅、评论、实时新闻推送、分享功能;且用户阅读新闻的时间较长。调查的新闻客户端样本中,用户每天都阅读新闻的比例超过了90%,并且每次阅读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达到了56.1%。

从用户的动机来看,用户选择使用新闻客户端来获取资讯主要是由于在客户端上阅读方便,信息内容传递及时,互动性强,能够快速阅读大量信息,能够获得认同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了解时事,增加谈资,打发时间,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增强专业知识。

从使用场景来看,用户在休息或闲暇时间、卫生间、在床上、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用得最多,充分体现出了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资讯。

从使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属性来看,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年龄集中在18-35岁,收入水平在3500元以上的占56.2%。这部分群体主要是学生和年轻白领阶层,是新一代的黄金消费群体。

用户活跃度靠前的新闻客户端上的具体用户群体属性也存在差异,搜狐新闻相比于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男性用户更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用户相比于搜狐新闻,用户更加年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相比于网易新闻,用户学历偏低。

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理念在新闻客户端上的体现

客户端新闻内容、更新速度、品牌等内因是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因素,但也要注意用户需求。因此需要采取逐步更迭产品、个性需求等多种手段提升用户体验,“黏”住用户。在产品设计中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关注用户的身心特点,使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这里试图以用户心理上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当下流行的新闻客户端如何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用户的青睐。

(一)高级需要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关系,比如朋友关系,追求爱情或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一般情况下靠前的初级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靠后的高级需要。现代社会人们基本上都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初级需要,新闻客户端如果提供特定的功能满足人们更加高级的需要,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同时从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的动机来看,互动性强和获得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网易新闻提倡:跟帖表达内心态度,在对资讯进行评论的时候用户能够进行交流互动,建立关系,不管是不同观点的争辩还是相同观点的共同立场,好的观点会得到大量的支持,能满足用户高级的归属与爱和尊重的需要。

(二)情感层次满足

《情感化设计》一书里指出人们有三种类型的需求: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情感层次上的需求。优秀产品需要通过设计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需求。本能层次上的需求主要通过产品的外观,给人的第一印象来实现;行为层次上的需求主要通过产品功能上的有用性、易用性来实现;而情感层次上的需求能让人与产品产生某种联系。

(三)个体差异满足

由于新闻客户端面向普通大众用户群体,用户间的个体差异极其复杂,造成了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的需求不一样,对于资讯内容的需求也会不一样,有报告指出从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内容上来看,北京地区的用户相比于上海地区的用户阅读时政类的新闻更多,而阅读金融类的则较少。因此,新闻客户端媒体面对个体间、地域间存在差异化的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其中搜狐新闻客户端的个人兴趣推荐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体化差异情况,成为该客户端的重要特色功能。

(四)成就动机满足

从博客、微信、微博的大量流行来看,人们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用户能在新闻客户端上拥有自己的新闻内容,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拥有自己的特定新闻内容会满足用户的成就动机,尤其是在用户自己的新闻获得大量支持的情况下。在具体的新闻客户端应用上,目前Flipboard可以通过关注喜欢的文章形成自己的特定杂志,但是在新闻内容的原创性方面还有待加强。而今日头条中的《我要爆料》栏目能够让用户自行提供新闻,并且经过审查过后的新闻能够被其他用户查看,另外还有机会获得奖励,这极大地带动了用户的兴趣,满足了原创用户的成就动机。

(五)不同通道满足

从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来说,当前新闻客户端主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为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资源理论指出人们获取视觉和听觉通道上的信息相互独立,即人们在获取两种都是视觉形式的信息要比一种是视觉、一种是听觉形式的信息更难。应用到新闻客户端上,当前网易新闻客户端已经提供了专门的电台和视频类节目,内容覆盖面广泛,能够使用户在不方便阅读文本的场景下轻松地选择使用听觉的方式了解资讯,电台专栏也成为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理念对客户端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新闻客户端与用户的交互方式上来看,客户端主要为用户提供新闻内容和评论两个板块,这里基于用户为中心理念,主要围绕用户的心理需求,从新闻客户端的内容、评论以及用户自身出发,做出如下五点客户端产品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提升产品的品质。

(一)用户提供额外新闻

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而从兴趣的角度来说,人们对喜欢的事物或者某个领域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会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当前新闻客户端能够通过后台技术定向推送用户感兴趣、喜欢的新闻,但是仅仅是由编辑者提供的内容,用户本身并没有参与内容领域,因此,可以增加用户提供额外新闻的板块以弥补编辑提供的新闻内容可能存在的不完整性,如果用户提供的内容被采纳,不仅提高了新闻内容的丰富性,被采纳建议的用户也能够更加自信,对阅读特定新闻的积极性会更高,进而还能够满足被采纳用户的成就动机。

(二)用户视频新闻需求或将成为下一个战场

快节奏的场景切换和碎片化的信息使人们在同一内容上的专注时间越来越有限,如何丰富新闻内容呈现形式,吸引读者注意成为各企业考虑的重点,而视频新闻成为这一问题的解法之一。国际上,三大老牌通讯社正寻求突破,路透社推出视频移动客户端,美联社深耕直播技术,法新社则是重点打造高清视频。国内,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主流客户端也增开了“视频”类栏目。视频新闻比图文新闻更丰富多彩,“门槛”也更高,能给用户带来全景式的阅读体验,成为新闻客户端寻找内容差异化的出路之一,也许视频新闻将成为下一波新闻客户端大战的战场。

(三)精彩点评板块

在新闻评论板块上,用户可以进行人际交流,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如果一个人发表的评论得到了巨大的支持,既能够满足用户的交往需要,又能满足需要层次理论上的尊重需求,便能获得认同感,而获得认同感是用户在新闻客户端上阅读新闻的重要目的之一。著名网站知乎就是以用户优质的评论为特色内容,获得了极大的用户量和支持,当前的新闻客户端会靠前显示支持率高的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交往动机和尊重需求,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把优质的评论作为精彩点评,形成一个新的板块,并对长期提供优秀评论的用户给予奖励,这样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于用户积极用心参与评论,对于提高评论的质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探索更能打动用户的互动功能

目前主流新闻客户端均已基本完成了海量用户的积累,下一步需要做的不是跑马圈地争夺用户,而是沉淀用户,有效的互动体验是增强用户黏性、沉淀用户的重要手段。如网易新闻的跟帖评论、腾讯新闻与微信的联动、ZAKER的玩乐互动等,都受到用户的青睐,“黏”住了用户。因此,新闻客户端应不断探索打动用户的互动功能,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海量UGC内容,从而形成客户端内容生产的“PGC+UGC”模式。

(五)实现新闻客户端里的“新闻+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

新闻业应不断探索将热门技术应用到新闻的生产和呈现上。如虚拟现实技术,借助于眼镜、头盔等可穿戴设备,可实现“浸入式报道”,使读者“亲身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2015年6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可穿戴设备版本;8月网易牵手微软机器人小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新闻产品;9月,腾讯财经开发出自动化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11月,百度基于自然语言识别和处理技术,上线了实时的“语音播报功能”,满足用户“听”新闻的需求。未来手机新闻客户端将逐步通过技术创新,让用户实现“人机交互”的数字生活。

四、结语

上述主要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当前的新闻类客户端提供了一些应用上的建议,以期能够使新闻客户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新闻类面向的用户数量庞大,用户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巨大,因此,如果需要具体了解各大新闻客户端下的用户需求,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用户研究工作,来获取特定的需求。但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如何能够使新闻客户端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和对新闻客户端的其他需求,比如功能、外观、特色、新技术等,都是现在优秀媒体新闻客户端设计关注的主要出发点。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受众;需求;影响;应对策略

新闻传媒与新闻受众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社会角色。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们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具有强烈的主体观念。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他人观点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受众自我意识相对独立,他们会依照个人的兴趣和要求来积极地选择和解读信息。新闻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数量众多、分散,并且随时在变化。受众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人应该认识并了解新时代受众的心理变化。因为传统的只讲传播不讲效果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应该寻求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从这一点上说,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受众的变化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受众,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是专业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他们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主导者,引导社会舆论。早期传播理论最有代表的就是“魔弹论”和“靶子论”,其把受众看成中弹即倒的靶子,认为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受众研究的不断发展,早期的魔弹论逐渐被取代,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等理论都把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放在了一定的高度。这有力地说明了受众对于传播效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要想追求最佳传播效果,就必须确立受众心理,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基础。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受众的变化

(一)受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媒体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新媒体时代,让“人人即媒体”成为可能。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受众主动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新闻受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新闻受众逐渐变成了传播新闻内容的主体,他们本身就能获取大量信息。新闻内容的第一手资料,已经不再为新闻工作者专有。微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载体,同时加速了“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了新闻者。另一方面,受众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表现在其主动参与上,还表现在接收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过程中。此外,新闻受众还会主动提出问题,如很多人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提出问题,寻求对某事件的印证与还原,了解事件的真相。

(二)受众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增强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我们需要认知和了解外部世界,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过去,人们只注重接收新闻,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新闻报道什么,受众就了解什么。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受众不再像过去一样坐着等待,看还是不看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受众手里。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这些转变也为新闻传播的效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新闻传播要根据受众的群体类别进行定位。此外,新闻受众的群体非常多样,不同群体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层次素养也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受众心理的多样性。这要求新闻要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的变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受众的变化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新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扮演新闻传播者角色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新闻,信息传播比以往更为快捷迅速,定位也更精准,掌握新闻第一线索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受众地位的改变扩大了信息来源,信息更为丰富、充分、生动。同时,也扩大了新闻的话语权,为各个群体、各个层面都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不仅如此,受众地位的变化还扩大了新闻的视角,观察社会、看待事件的角度更为多元化。但是,必须以辨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同样,受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从传播信息数量上看,互联网信息五花八门,难以筛选,不易辨别。过度的网络言论自由使得网民为所欲为,很多网民为博得大家的关注,一些没有真凭实据的风险信息,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广大受众都成了新闻的传播者,扩大了传播范围,产生积累叠加,强化了传播的力度,从而放大了谣言的恐慌效应。

三、媒体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受众地位的变化

新闻媒体需要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受众的地位。一些媒体人员常有妄自尊大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往往会阻碍新闻记者素质的提升与新闻采写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媒体必须意识到,在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作为记者要能以自己的辛勤劳作,取得新闻受众的信任。受众参与性和主动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媒体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媒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了解受众的观点和建议,增强和受众的互动。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传播的途径,很多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媒体可以通过与掌握事实资料的受众沟通、互动,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重视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的需求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新闻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新媒体来提高新闻的吸引力,调动受众参与新闻的积极性。例如,为满足受众求新的心理需求,新闻应该讲究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失去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吸引力,受众自然会减少。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递给受众成为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为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针对同一新闻应从不同视角去分析报道,让受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新闻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新闻工作者要能将“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客观朴素地表述出来,由此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感情的目的。如果新闻报道离百姓生活较远,会使受众认为自身与其差距太大,从而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动力。总之,只有采用恰当的传播策略,刺激不同受众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传媒高度重视受众的新闻诉求,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调查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闻采写的内容与形式。

(三)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

作为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自身对传播学、采访学等各方面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培养自身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作为新闻工作者自身而言,首先应放下身段,深入基层,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素材,多方了解信息,综合各方见解,深化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全面报道事件,增强新闻的准确度,力求还原事件真相。新闻内容必须真实全面,新闻的制作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要加强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加强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制作出贴近受众心理的新闻。其次,重视策划,强调创意,以精彩、有价值的选题来吸引眼球,留给受众一定的选择空间,增强受众对新闻的亲切感,引发共鸣。要对一些积极乐观、有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注重反映群众广泛关心的问题。新闻报道应贴近群众的生活,注重新闻各方面的细节处理。再次,要关注新闻内容的组织。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培养自身挖掘信息的能力,多角度解读新闻内容,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深化主题,力求达到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效果。

(四)坚守社会责任,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人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党的代言人,宣扬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他们能够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新闻传播,对于复杂事件的解读,新闻受众则留给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空间,赋予了相当的期待。新事物层出不穷,内容性质、影响层面复杂多样,这些对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很大挑战。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导致不同受众对同一事件的认识复杂多样。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信息的专业人士,具有靠近事件真相、吸收专家意见、视角客观中立等特点,在解读事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只有坚守社会责任才能正确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从而增强新闻媒体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是受众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走向的重要方式,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新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邓江虹.从受众心理看新闻报道的改进[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96.

第12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编;媒体公信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05-02

电视新闻是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节目,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变动,社会转型发展,文化蓬勃向上,受众对新闻节目以及媒体公信力也提出新的诉求。所以电视新闻采编必须认真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有效的采编彰显媒体公信力。

1 新时期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诉求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全球化使经济环境更为复杂,面对这一发展形势,媒体公信力如何得到更好地体现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当前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诉求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首先,受众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当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迫切希望媒体“给个说法”,明确体现公信立场。媒体是受众与政府公共事业连接的桥梁纽带,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新时期政府部门的重要使命。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尖锐的问题,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受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例如,房地产事业火爆发展之际,一些开发商的违法违规、欺诈行为深深伤害到群众;企业倒闭破产,职工安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受挫等等。此时,对受众来说,新闻媒体已经不能无动于衷,无论问题解决如何,媒体首先要有所表态,这是受众诉求发展的一个趋势。原先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等待媒体“发言”,“非典”时期信息掩盖就曾带来血的教训。而现在受众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表态,不能坐视不理。

其次,受众需要细致深入的新闻报道来体现媒体公信力,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不仅要“给个说法”,还要给个深刻的“说法”。尽管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但各地经济要闻、时事政治、民生百态也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播放最终都需要经过受众的检验,深入的评析、严肃的论证,用事实说话,才能将媒体公信力推向顶峰。

2 电视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电视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公信力彰显,二是公信力的动摇,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新闻节目与一般的文化休闲以及科学教育节目不同,它直接关系到政治舆论的导向问题,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主要通过真实性和及时性、新颖性和深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

第一,真实且及时的新闻采编。虚假新闻向来是媒体公信力的大敌,受众观看新闻节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获得真实的信息。纸馅包子、华南虎等虚假新闻的出现对媒体公信力产生极大危害,所以受众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诉求不断升华,从中也恰恰揭示出媒体公信力的缺失问题,真实的新闻采编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在保证采编真实性的同时,及时性也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例如暴雨、雪灾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前方进展,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传递最精准的新闻画面才能有效树立媒体公信力;

第二,新颖且深刻的新闻采编。受众要求媒体“给个说法”,事实上这个“说法”的给予已经不仅仅是媒体自身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评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纽带将政府部门的态度、方法举措、办事效率传达给受众。新闻媒体如何采集对受众更具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如何剖析得更为深入,对媒体公信力的体现程度是不同的。新颖的新闻采编可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与当前电视媒体间的相互效仿形成反差,激起观众共鸣。在保证新闻采编新颖性的同时,深刻性即事件的前因后果、解决办法也是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充分体现媒体公信力,使媒体展现出公正严明的态度。如果电视新闻采编仅仅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受众也必然对其公信力产生质疑。因为在受众看来,新颖且深刻代表着电视台的用心,因而对媒体的公信力也会更加肯定;

第三,积极且主动的新闻采编。面对发生的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探寻事件的本源直接关系到给予受众的答复。但很多新闻问题想达到较高的受众满意度并不容易,比如对于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如何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角度予以解决才是新闻采编的根本目标。那么新闻媒体仅靠还原新闻事件全貌是不够的,还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其过程往往是艰难的。积极且主动的新闻采编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要使群众被动接受“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的答复,而是直击问题的症结,让解决方法一目了然,这样受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媒体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形成稳固的媒体公信力。

3 新闻采编提升媒体公信力的举措

为促进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彰显,电视台应高度重视以下工作:

第一,严格把关,逐层过滤,筛选新闻素材。为发挥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积极影响,电视台首先应当为受众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记者高标准、严要求,务必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并将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层层过滤,从中选取最贴近国际国内前沿、受众最热切关心的新闻主题,使新闻素材与主题能够不断创新,逐渐凝聚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品牌优势,从而使受众持续关注该档新闻栏目,深化对媒体公信力的认识;

第二,巧妙构思,精心编辑,实现深度报道。深刻的新闻采编体现在受众面前就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随着受众需求品位的提升,他们更加希望新闻主题有的放矢,新闻评论一针见血,所以深度报道更利于树立媒体公信力。电视台应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巧妙构思,精心编辑有深度的新闻稿件。例如,对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电视台应通过详尽的历史追溯、国际政治渊源、未来形势走向等为受众解读新闻热点,而不是单纯跟踪事件本身的发展动态。

第三,科学分析,因势利导,为受众提供先进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功能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检验。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问题,电视新闻不仅要给予报道,更要在报道中因势利导,引导受众关注时代精神,避免盲目陷入不满的情绪状态。例如,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环节,媒体在报道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时,应注意分类处理,对同一类问题集中解答,报道类似事件的解决成果,从而树立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信心。在此基础上,电视台要增加弘扬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报道,引导广大受众将目光聚焦于先进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