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11:4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1.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与年级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
2.抓好写字训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通过自己的课堂板书,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从技能方面和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强化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抓好读书训练。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其次,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1.研究方法
幼小衔接纵贯两个学龄阶段,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殊时期,结合两个学龄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60所幼儿园大班教师,60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对应家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问卷、访谈的设计
笔者综合许舒敏设计的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盖笑松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核查表、唐浪修订的教师―儿童评定量表等设计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采集
本调研在青岛市12个城区随机选择120所幼儿园、120所小学共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8%;《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同时,对30位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困惑与希望。
4.调查结果
(1)教师问卷
①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了解的程度。被测幼儿园大班教师中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很了解的占47.9%,基本了解的占49.2%,不了解的占2.9%;小学一年级教师中对幼小衔接工作很了解的占38.9%,基本了解的占55.2%,不了解的占5.9%,。
②对幼小衔接工作侧重点的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59.5%,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39.3%,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1.2%;小学一年级教师中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37.1%,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42.8%,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20.1%。
③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幼儿园大班教师带幼儿去过小学生上课的教室、操场、传达室等的占90.9%,没有去过的占9.1%;小学一年级教师主动联系过幼儿园大班的占30.4%,接受过幼儿园邀请参加活动的占44.7%,无法联系幼儿园的占24.9%。
④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83.9%;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2.7%。
⑤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1。
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2。
⑦对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会和家长共同配合,减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均占100%。
(2)家长问卷
①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情况。被测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不了解的占37.2%,基本了解的占22.9%,很了解的占39.9%;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的占26.5%,基本了解的占41.5%,很了解的占32%。
②家长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3.9%;小学一年级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79.4%。
③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3。
④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4。
5.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被测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对了解,努力实现幼小合作、家校合作,大部分学校已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了简单的幼小衔接工作环节;大部分被测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了解人数略多一些,普遍愿意配合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这一工作。综合对比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存在认识差异,幼儿园教师多强调生活技能、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儿童对于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入学准备的重要性,而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学业技能、儿童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方面;二是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法方面,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园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例如桌椅摆放的形式,习惯在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就近参观小学上下功夫,而对小学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却无法呈现,尤其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少有必要的沟通;三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形式方面,小学无法就近了解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基本特点,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单向的工作状态,造成部分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儿家长指导错位,鼓励家长在暑期为儿童报各种补习班,助长了小学化倾向之风;四是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方面,政府没有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规约,但是缺乏过程指导,使这项工作系统性差,工作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性内涵,工作没有创新性,对家长的影响力不足,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方面收效甚微。
二、对改进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健全现代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研究“率先将五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案 [1],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建构优质的保教环境,确保幼儿所受保教质量,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 青岛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 》,加强专项督导。
(2)启动“资优生特色幼小衔接计划”,组织对资优儿童的评估与鉴定,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增益与补充,关注资优生的教育需求,开发资优人才宝贵资源,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内涵。
(3)加强对社会上私营早教机构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整顿现有培训市场。对涉及教育、培训类业务的公司统一标准审批,归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社区、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短板”,使其亦成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补充。
2.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力,发挥领导职能,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1)树立以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理念,组织专家、有经验的教师编写《 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 》,确立幼小衔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结构、推进方式、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尽可能做到全面适用。
(2)运用教学连贯性的观点,开发4~7岁幼小一体化教程,提出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包括适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策略,有效避免幼小课程经验的不一致,促进儿童前学习期和基础学习期的合理衔接,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2]
(3)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组建定期沟通的委员会,共同讨论交流合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平等协商并友好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困难。委员会负责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幼儿园、小学集体协商常态化。
(4)成立“双师型”教师组。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组成,通过共同备课,或是互换备课,从中寻找幼小衔接中集体教育活动的共同点、不同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反思各自的教学,根据幼儿、学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调整教学,使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顺利过渡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5)采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统一进行幼小衔接培训的方式,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尤其应该研究加入儿童领导力培养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艺术,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团队组织背景下自律、合作的意识等。
3.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社区,将社区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阵地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课堂,利用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方法论的宣传与培训,使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进驻社区。
(2)社区在对适龄儿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特别为社区低收入家庭、低文化水平家庭的儿童提供入学准备,从入学心理、入学物质准备等方面对此类适龄儿童进行必要的帮助,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规划幼小衔接工作,并采取跟进式指导使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对于大班毕业不符合入学年龄或自愿晚入学的儿童,社区启动“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聘请社区内退休老教师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辅导,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开展各种混龄活动,通过混龄编班作为家庭、幼儿园中缺乏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有益补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经验。
(4)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合理的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弥补不足,逐渐缓解幼小坡度。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利用家庭资源发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理性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励式评价 小学一年级 数学教学 应用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小学课程评价,不管是学生评价还是老师评价,往往太过注重选拔的功能,使教学评价变成奖惩性的评价。其实,奖惩性的评价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激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热情,但这种激励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我们拿学生评价为例,其有限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奖惩评价能够激励少数成绩比较突出的小学生,但是严重扼杀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成绩平平的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孩子的自信心;第二,奖惩性评价它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强化,如果使用不恰当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指出,非必要的外部强化,会对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产生削弱,损伤孩子内部兴趣。奖惩评价这种外部强化对固有的兴奋来说,是多余的,也是有害的。换句话说,奖惩不合适会引起小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或者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比较消极的对抗,导致奖惩的激励作用削弱和损坏。
二、激励式评价的特征
教师评价活动,其本质在于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激励,激发小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和积极上进的情绪,让他们对获取成功充满自信心。老师就是引导者,给他们纠正错误,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小学生一年级的数学新课程中,运用激励式评价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第一,老师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言语,让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密切关注一年级小朋友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情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和引导;第三,密切关注小学生个体,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与肯定,及时表扬;第四,我们可以运用成长记录,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每次进步的历程进行记录和描写,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心把数学学科学好;第五,我们还要运用各种方式,激励老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来充分体现老师的存在价值,完成教学的发展目标。比如说情感激励、参与激励、领导激励、目标激励、信仰激励等有效激励方法。
三、激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老师对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激励和评价不能盲目。在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得数学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又温馨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小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应注意的是,老师的表扬应当掌握好一个“度”,使得表扬的效果发挥的充分而恰到好处。比如说,小学生算对了一道没有什么难度的小学数学口算题目,我们对这位小学生进行表扬,大肆奖励,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对于这位小学生本身而言,老师给予的表扬没有力度,也没有价值。相反,小学生如果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把一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候老师是可以来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的。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适时,因人而异。对小学生的评价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爱护学生的分析意识、主体意识,来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场合以及评价对象,有时需要庄严,有时需要委婉,有时候需要情绪轩昂。对班里的个别落后了的小学生,即使有很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且激励。后进生需要贴切的言语、关爱的目光。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响应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号召的表现。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合理、正确的对学生评价,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求。
3.巧用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因此,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好作业评价,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而把数学作业布置成1、2、3三个档次,针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习题。这样一来,我们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能够真正的体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很好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启学生自身内部活力。
4.在学生内部开展自评、互评。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评价中,老师应当同时注重学生本人在数学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作用。开展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我们可以这样评:将6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并且规定一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每位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之后,组内的成员将该同学的成长记录作为考评依据,对他进行评价。评价要以肯定其成绩为主,然后表述出需要改进的措施;最后,由该组的小组长进行书面评价并对组内成员公布出评价的结果。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够使得组员之间相互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方法,评价比较中肯,能够得到小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复的不间断的激励,并且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信息,有效的对教学进行改善和促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全面的实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笔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习惯
15:50放学,半小时左右到家,学校要求利用30分钟时间,进行亲子阅读,读好吃晚饭。
17:30进行体育锻炼。老师要求录一段视频,要求跳绳100个以上。女儿跳得不错,1分钟能跳115个。跳四组,拍好视频发给老师。
18:20左右开始做各科作业。语文需要读课文,要录一段朗读发给老师。前后录了三回,终于达标,之后是预习。数字儿歌等也要多读几遍,要求最好熟练朗读或会背。数学要求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记下来。铅笔准备好,课程表贴起来。
19:20作业做好了,还要练上30多分钟钢琴。
20:10洗漱,看看喜欢的书。最后再整理一下书包等。
21:10开始睡觉。
B:一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看看她一天的课后安排。这位老师是带两个班的。
15:00放学,送走孩子们,我在群里回答家长各种问题,包括当天的作业,明天要带的东西等。
15:40-16:20学校里来了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有些特殊情况,来找我聊聊。送走家长,开始备课。此外,有个孩子入学两天表现得不太适应,找家长再聊一聊。
17:00回家,忙完各种家务。
21:00还要学习充电、参加“国培”学习等。晚上有时22点多还在群里回答家长问题。每天早上5点回复家长信息。
有家长算了一下老师的工作量:全班44名同学,跳绳的视频加上鼓励和点评,大约也有50多分钟。两项作业,就要花掉将近三小时。此外,老师还要备课、准备活动等。
上面分享的两个事例是最近网络上疯传的小学一年级家长的吐槽,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有同感,孩子在幼儿园时全家人欢天喜地,升入小学就焦头烂额,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会发生各种状况,同时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这种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了。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师+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烦恼、困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透过现象看事情的本质,一个年满6周岁的小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老师给家长发作业,不能专心听课,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会做值日等,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孩子到高年级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执行力差,做事拖拉,甚至多次让其做某事无反应等。孩子的成长承载着生命的所有质量,在幼儿时期,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家长会嫌弃孩子动作太慢又不规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变成自己的事情家长做了,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权利,这些弊端在上小学时就显现出来了。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往来磨炼培养自己。挨罚、纠纷、磨合、合作等都是成长的必经之事。我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的家长总会和我们反映孩子不写字或写字太难看,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也尝试过许多办法。有一天一位家长在中午给孩子送饭,看她打开饭盒,拿出小勺,这妈妈照顾得可真周到。可是接下来的动作却让我无法接受,她把饭菜在嘴边吹了吹就塞进孩子口中。我恍然大悟,难怪这孩子不会写字,我上前阻止了家长的行为。妈妈说:“我家孩子不会用小勺,都是我们喂他吃饭的。”午后,我找这位家长谈话了,让她把动手的机会还给孩子。
送给家长的话:请尊重孩子的成长,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好家长该做的事情,专注力的养成是成功的基石,相信孩子会做好任何事情,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孩子,优秀的父母必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送给老师的话:孩子都是抱着一颗好学上进的心,由于各人的智力、基础、悟性、家庭环境不同,请相信孩子能够自己记住作业,相信孩子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幼儿的各种行为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相互配合,做好两个阶段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在面对教学环境单一、条件有限、生活经验贫乏的农村教育实际中由以往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多关注幼儿心理生理、各种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要站在尊重、平等、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共同经历转变成长。向低年级教师学习,努力做到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要有随机意识。随时激发幼儿上学欲望和兴趣,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一切以幼小衔接为主旨设计游戏活动。家校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要多沟通、相互配合,把我们的幼苗培养得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杨勇,夏娟.迷薛瑞萍[J].师道,2010(1).
[2]李娟.幼小衔接的三方对话[J].早期教育,2005(9).
听讲故事和棋类游戏是幼小衔接的“不老草”
陈丽娜的母亲(小学教师):女儿现读六年级。感觉她小学一路顺利,主要得益于在幼儿园时,每天给她讲故事。我们先把烂熟于心的故事说给孩子听,后来给她买了一些色彩鲜艳、图
吟诵和书法练习是幼小衔接的“常青树”
朱磊的父亲(工厂职工):儿子现读三年级。在幼儿园阶段,我们没刻意做什么幼小衔接的事。老师叫孩子干什么,孩子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就不干。我们没有要求。但一读小学就糟啦!第一个星期,老师就对我们说,孩子上课时在座位上转来转去,爱和周围的小朋友说话,不是今天忘记作业就是明天忘记带上课用具,老师上课的内容不记得,但是老师批评哪位小朋友却记得很牢,总想去管别人的事,就是管不好自己,感觉他上课和下课也不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两个急了:原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还有这么大的差异。于是,紧急调整:尽量推掉出差和应酬,每天放学去学校接孩子,一路走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图画书,一边看一边讲给她听。记得小班、中班时,买图画很大很大的,下面或者反面有简单文字的故事书,我们常常和孩子一起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到了大班,我们买图画稍小的,让女儿听我们讲故事和让她简单复述故事穿行,有时一家子还聊聊感想。女儿喜欢画画,高兴时也请她画画故事中的角色,演演故事人物等。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女儿自愿、快乐、有表达意愿的基础上,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没想到,孩子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居然能帮我分发学生的本子,并认得学生的姓名,原来她一边看书一边听故事时,无意中对应着识记汉字,竟认识了千把个汉字。我感觉女儿从一年级到现在,在认字、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的感觉都比较好。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和爸爸对弈。在听故事和走棋时很专心、很投入,这大概也是现在能在课堂上比较专注的原因吧!一路聊学校的事、上课的情景,让孩子反思当天课堂的情况。晚上,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和明天学习用具的准备,全家按时作息。双休日,在征求孩子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国学诵读和书法练习,让孩子静下心来。慢慢地,情况有所好转,到二年级时,感觉孩子和另外小朋友能同步学习了。我们庆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至今,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一点都不敢马虎。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幼小衔接的“肥沃土壤”
罗艺捷的母亲(医院护工):儿子已工作一年。我到现在还在后悔:我们对儿子管得太少了,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没有好好帮助他,更谈不上幼小衔接、小中衔接。现在,孩子职高毕业,也不想去读大学,在社会上找工作到底是困难的啦!实在无奈,单位领导照顾我,就安排他临时当医院门口管停车秩序的保安。
记得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和他到城里来生活。他爸爸在农村做包工头,钱是赚了一点,但是,对孩子的管教和学习引导却缺少了。我是医院“三班倒”的,不定时的作息让孩子也跟着我不安定,他爸难得到城里住几天。再说,我家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上班的地方总是嘈杂,我调好双休日休息时,总要赶回到农村和他爸去聚聚,孩子的双休日也是在疯玩中度过。上一年级前,我们从来没有让他认字、看书:读小学后,发现儿子一捧起书就头痛瞌睡,一玩起来就昏天黑地,一上课就发呆走神,一下课就生龙活虎,一写作业就拖拉,我们也拿他没办法。按他自己说的:我对读书感到没味道。也难怪他,我和他爸从来不看书看报、不学习进修,最多的活动是看电视、搓麻将、打老k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儿子幼儿园时纯粹玩了几年:小学,被逼着学了六年,我是累死累活地管他的家庭教研活动,观摩小学课堂教学常规和内容,进一步了解、明确幼小衔接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保证幼儿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有机进行幼小衔接活动。同时,利用家园活动等对家长进行指导和要求,逐步形成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等多管齐下的幼小衔接合力。
小学入学常规训练是幼小衔接的“有机肥”
小学一年级教师钟唯:新生入学教育,是一系列综合活动。我们在尊重儿童阶段性发展和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专门留出一周时间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用游戏式教学法和系列综合活动来训练小学课堂学习的常规,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听课认真有效的小朋友进行适度的物化奖励,作业,其他的也管不了;后来读初中和职高,就开始厌学了:他至今也干不了需要静心的工作。看来,从小的引导和培养真是太重要了!
适应性活动是幼小衔接的“立交桥”
有一本书,它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有一本书,它启迪了人们的智慧;有一本书,它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它就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当我带着热情,有时甚至是含着眼泪读完这部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伟大、崇高,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惭愧。老实说,我的感受是多元的、诸如师德师爱、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家校关系、校长人品、母子亲情、师生友情等方面,都给予了我教育和启示。我想,其他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一定还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正如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所言:“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了永恒,诗人看到了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了一大滩水,真是各有所见。”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阅读此书后的感受,那么我会借用英国学者卡莱尔的名言作答:“一颗爱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应该比常人更富有爱心。有人说:教育工作者应集“将军胆,宰相肚,父母心,婆婆嘴”于一身。此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的一所小学——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他却完完全全地、彻彻底底地、踏踏实实地做到了。他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那颗崇高的爱心。在我看来,作品中的小豆豆,即作者本人,是一名天真烂漫、活泼开朗、好奇好动的可爱小女孩。她才上小学一年级,就因为“不守规矩”为年轻漂亮的女教师所不满而被迫退学了,可怜啊!可惜啊!可悲啊!她究竟该不该被迫退学呢?她对文具盒的好奇,她反复开关书桌,她羡慕教室外的宣传艺人,她和教室屋檐下的小燕子说话,是否“大逆不道”呢?是否“十恶不赦”呢?这难道不是儿童的天性吗?况且,教室本身就是出错的地方,人生本身就是发现真理和出现错误、不断重复的过程。即使小豆豆违反漂亮女教师学校的“金科玉律”,但教师的职责不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吗?这样想来,那名漂亮女教师,还谈不上真正的漂亮,因为“充内形外谓之美”,因为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衣服、身材、相貌、语言、行动、心灵、品质……让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女孩退学,于心何忍啊?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何等创伤啊!
小豆豆是不幸的,才读小学一年级就被迫退学。小豆豆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富有爱心的小林宗作校长,她拥有仁慈智慧的母亲,她有一群善良友好的小伙伴。我为小林宗作而感动,为自己而惭愧——因为同样是校长,我们有一些差距。让我们为小林宗作校长的爱心来喝彩吧!喝彩一:当妈妈初次带小豆豆来巴学园时,校长先生竟倾听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说笑达四小时之久。难怪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我们常说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可落实到行动中,又有几人能像小林宗作那样呢?又有谁能耐心地倾听所谓的“问题女生”四个小时的说话呢?喝彩二:小林宗作要求学生带来的盒饭必须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以培养学生不偏食的习惯。学生如若未做到,校长也会为他们配齐“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多么细致细心啊!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品。没有对教育的情有独钟,哪有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哪有对孩子们的关怀入微?喝彩三:校长夫人经常为孩子们的盒饭配齐“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校长的儿子是巴学园的游泳老师、体操专家,校长先生的女儿美代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这一切不正好诠释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个成功男人的身后必定站着一名崇高的女性”,不正成为匡亚明先生经典之言的例证?匡亚明先生认为,办好高等学校要依靠五支队伍:即教师队伍、教学辅助人员队伍、学生队伍、干部队伍和家属队伍。小林宗作一家可谓“教育之家”也。喝彩四:小林宗作教育学生尊重女孩,他有意锻炼学生的胆量,他要学生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里来,他开运动会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情况,他常说:“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一切,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折射出先进的理念。喝彩五:小林宗作尝试着把韵律学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去。教育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绝不能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说:“自古成功在尝试。”在当今大力推进新课改的滚滚洪流中,我们不是应该反思我们有多少创意,多少改革,多少新思维吗?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乐队的指挥,学校的灵魂。固然,在小林宗作的身上,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没有上甘岭的冲天火光,没有狼牙山武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一跳。他有的是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神奇,平静中的激情。全体教育工作者,在人们时常感叹的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社会里,不是更应看看《窗边的小豆豆》吗?这部书像是一抹和煦的阳光,一缕温柔的春风,一剂醒脑的妙方。有校长如此,巴学园成为充满魅力的学校不也在情理之中吗?
是的,小林宗作的仁慈心怀、菩萨心肠、智者头脑令我赞叹不已。书中的另一人物,小豆豆的妈妈也同样光彩照人,为了不使小豆豆遗憾,她当时没有告诉小豆豆退学一事,以免伤她的自尊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教育小豆豆不要歧视朝鲜孩子正男。小豆豆的爱心也十分感人,她是那么爱小鸡,她是那么的宽容,怜爱牧羊犬洛基,她是那么同情、友爱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泰明,这些都感人至深。爱心生奇迹啊!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应该经常阅读的,反复阅读的书。它一定会让你常读常新。它催人奋进,它启人智慧,它发人深省。它应成为我们的案头必备书,他是我们教育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是良好的教育。让我用北师大肖川教授带有诗意的话语作为文章的结束语吧:“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春晖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讨。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幼小有效衔接的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法,随机选取成都市幼儿园大班教师(以下简称幼儿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以下简称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幼儿园和小学各75份),回收问卷133份(幼儿园68份,小学65份),问卷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为127份(幼儿园65份,小学62份)。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
从上表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也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这说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观念基本是一致的。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幼小教师对于幼儿入学准备的看法基本一致并且比较全面,都认为应关注以下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同时幼小教师纷纷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师资条件、教学时间、作息制度、与家长沟通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不同的是,小学教师更关注教育方法(71%)、与家长沟通(61.3%)等方面的内容,而幼儿教师则将精力更多投入在教育内容(73.8%)、教育方法(66.2%)、与家长沟通(64.6%)和环境创设上(64.6%)。可见,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教师所考虑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尝试更全面一些,投入的精力也更多些。
(三)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
1 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幼小教师有一些共同点:在常用的方法中,幼儿教师选择的是游戏法、示范和范例、观察法、谈话等:小学教师选择的是游戏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哪些方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幼儿教师依此选择了游戏法、发现法、多媒体教学等,小学教师依此选择了游戏法、多媒体教学、发现法等。可见,幼小教师都能结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选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93.5%的小学教师和78.4%的幼儿教师表示自己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常常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方面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对于如何设计教育内容,幼儿教师认为要考虑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89.2%)、幼儿的兴趣(86.2%)、《纲要》要求(72.3%)、幼儿家长的需要(27.7%)、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24.6%);小学教师认为要考虑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87.1%)、学生的兴趣(69.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59.7%)、幼儿园的学习内容(6.5%)。可见,幼小教师在设计教育内容时能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是,幼小教师对彼此的教育内容缺乏深入了解(见表2),在具体设计教育内容时,能考虑对方学科内容的幼小教师都占少数(幼儿教师占40%。小学教师占27.4%)。
在教育环境方面,多数幼小教师认为两个教育阶段的环境有区别。在教室环境创设方面要适当考虑对方的环境特点,这说明幼小教师认可幼小教育环境的区别,也愿意在环境创设中融合两种教育环境,但是,对彼此环境的具体差异表现(仅有46.1%的幼儿教师和32.2%的小学教师表示较了解对方的学习环境)和如何融合两种环境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带来了现实中环境创设的困难。
3 教学时间与教育评价方面缺乏连贯性。幼儿教师对小学一年级教学时间的了解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占6.2%,较了解的占43.1%,一般的占36.9%,较不了解的占12.3%,非常不了解的占1.5%;学教师对幼儿园大班教学时间的了解情况为:非常了解的占1.6%,较了解的占17.7%,一般的占19.4%,较不了解的占38.7%,非常不了解的占22.6%。可见,幼儿教师相对比较了解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时间,也能根据小学低年级教学时间的安排适当延长教学时间(56.9%),而多数小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刚入小学的幼儿对较长教学时间的不适应感,因此带来了幼儿在小学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对于对方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多数幼小教师表示一知半解。在评价方法上,幼儿教师常采用日常观察、作品展示、谈话、成长记录袋、幼儿互评等,小学教师常选择观察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调查法等。在评价倾向上,幼儿教师更看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小学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不难看出,幼小教师在教育评价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评价多元化的理念。但是,如何更好地将各种评价方法融合在幼小两个阶段以体现评价的连贯性是目前幼小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4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多数幼小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体现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而且绝大多数幼小教师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但实际情况是,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教育改革趋势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了解还比较肤浅,一半左右的幼小教师对对方培养目标缺乏透彻理解,这势必会出现幼小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在教育能力方面,幼儿教师表现较突出的能力依次为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反思能力,小学教师表现较突出的能力依次是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反思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而两者在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上的表现一般。
5 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性。为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幼儿教师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引导家长配合幼小衔接工作(83.1%)、带幼儿到小学参观(81.5%)、主动向幼儿介绍小学情况(72.3%)、与小学教师交流沟通(56.9%)、到小学观摩听课(43.1%)、参加幼小衔接交流会(41.5%)、请小学一年级学生到幼儿园交流(30.8%)、其他(6.2%,如模拟作业等)。小学教师也做了不少工作:引导家长配合幼小衔接工作(50%)、与幼儿教师交流沟通(38.7%)、到幼儿园观摩听课(24.2%)、参加幼小衔接交流会(17.7%)、带学生到幼儿园交流小学的学习与生活(11.3%)。由此可
见,幼小教师能利用学校、家长等各种资源来促进幼小衔接,且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方面更为积极、主动,但从幼小衔接的效果看,仅有1.5%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非常好”,64.6%认为“较好”,26.2%认为“一般”,7.7%认为“较差”;在小学教师中,1,6%认为“非常好”,40.3%认为“较好”,46.8%认为“一般”,11.3%认为“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偏差,笔者认为与幼小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等因素有关。可见,学习适应已成为幼儿入学适应的主要难题。
四、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角,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主动向小学靠拢。表面上看为幼儿适应小学做了积极准备,但由此也引发了各种幼小衔接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其实,幼小衔接,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找寻儿童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与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
幼儿园和小学应利用各种资源,从多方位、多角度落实幼小衔接的措施。
1 加强幼小沟通。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知识讲座和交流会,学校和幼儿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做好各种保障措施。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观摩学习,深刻体会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既然儿童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体。幼儿园和小学应多加强儿童之间的沟通,通过开展联谊会、运动会、游戏活动、牵手互助等活动。增进儿童之间的了解,发挥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积极心理。当然。幼小衔接也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三者要保持沟通,育要求,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2 协调幼小课程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小学低年级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和艺术等,突出综合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但是,现实中幼小教师在幼小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仍有较多误区,出现了幼小课程断层的现象。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小课程的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让儿童利用先前经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为此,幼儿园和小学应将幼小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小学教育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幼小之间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儿童需要有选择性地综合两个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像游戏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作品展示评价法等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应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贯穿在幼小课程衔接中。
3 优化教师专业素养。美国幼儿教师和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可以互相到对方学校执教,日本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通用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打破幼小教师素养之间的断层,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阅。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专业素养人手。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尤其是幼小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完善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另外,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对彼此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1.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了一起,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
2.精心设计作业。
2.1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就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他们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我让学生回家“说一说”,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认为学就是学,玩就是玩。学好了,才能玩;学不好,就不能玩。长此以往,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做家庭作业只是在完成任务,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业:回家和家长排排队,看看谁最高谁最矮(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创造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口算速度)。“前后、左右”作业:请家长坐好,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进行教学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3.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角度去展开。
3.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已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否则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开发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3对教数学的反思。
关键词:微课程;语文课堂;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两年前,我带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做课前预习和导学单的设计应用。期盼通过导学单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经过一番实践研究,发现学生仅仅把导学单当作任务,借助参考书完成作业,实际上预习能力、自主积累理解知识的能力,还是没有任何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导学案换成简单的预习要求,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检测单上。可是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课堂检测时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们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课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从而改变课上的学习模式?
二、现状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微视频这样的字眼逐渐的进入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很多教师被吸引,并慢慢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但是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大面积开展和应用。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容易打破,实践翻转课堂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关于微课:概念、特点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一堂“微课”资源容量在50M以内,适合在网上运行,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扩充性。“微课”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本身就是教研过程,对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教学研究等各环节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微课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翻转了课堂,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目标,达到“课前预习,课中辅导”的高效结果,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找到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因为短小所以精炼,因为短小所以可操作,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进行反复研读,可能随看随停随思,直至清楚明白。
微课程,带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轻松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成长起来。
四、探索课例
我们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微课的探索,一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和教查字典、认识标点符号等的微视频。四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写景作文教学指导等微课。通过探索发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团队合作。因此,集体备课的优势得以发挥。谁策划、谁录制、谁讲解、谁合成、谁上传……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资源共享的结果是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微课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还可渗透到德育、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中。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时间的限制。即使是团队合作,一个星期也只能出一节微课,无法把微课常态化。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因为大家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体系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
五、本土实践,改变评价机制
微课能否取代课堂?不能。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它相对于学科和学段而言的,中学远比小学合适,理科比文科容易推进。语文学科的应用要选好知识点,因为语言文字的情感体悟更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微课要在传统课堂上开花结果,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
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都应该计算学分。这样的一种机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教学片段
《8、7、6加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师创设同学们参加运动会的动画,PPT先出现跑在前面的同学,隐去后又再出现跑在后面的同学(如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看到了同学们跑步,有几人跑到前面去了,另外几人跑在了后面”。还有同学嘀咕“究竟有几个同学嘛,老师,请把他们定格到了一张图上”。定格到一张图片上后学生发现跑在前面的是8人,跑在后面的是5人;想问的问题是跑步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还有学生发现的信息是“穿蓝色服装7人,灰色服装6人”,问题也是“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老师紧接着问大家会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列式,怎么想的?学生分别列出算式8+5=,7+6=,并说清楚了求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全班都同意这个观点。
怎么计算,老师启发学生借助前面计算“9加几”的活动经验,利用手中的学具、纸笔,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得出结果,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了多种计算策略,有的直接数,有用小棒摆,拆5与8凑十,或拆8与5凑十;有用圆圈画,左边画8个圆,右边画5个圆,然后从左边起圈出10个圆为一个十……学生积极汇报,讲了每种算法的思维过程。
老师没有主观强调哪种方法可取,而是问大家,每种算法是否有道理。老师追问,这么多算法,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有没有什么要问的?一个学生站起来:我发现算法太多,我们究竟学哪种算法哟?凑十的方法,特别是先把5分成2和3,再把8与2相加得一个十,最后把10与3相加得13的方法,得到全班认可,点评的时候老师边点评边画圆边板书,让学生体会用圆片代替跑步的学生,8+5等于13。
接着学生打开书,完整填写方框图,在大脑里再现一次计算方法。
借用实物或作图练习8+6=,8+4=,8+3=,
全班核对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
(1)把“8加几”和“9加几”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你想问点什么?
学生从拆上谈了“都要拆,但拆得不一样”两点很好的发现,还问了一个为什么“拆得不一样”的问题。有同学立即用“凑十”做了很好的回答。
(2)观察“8加几”这些式子,大家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8+6=14
8+5=13
8+4=12
8+3=11
学生议论后,发现第一个加数都是8,第二个加数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很快发现,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变小,得到的和也会变小。
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7+6= ……
二、教学反思
(一)在比较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阶段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代换、数形结合、分类、类比、推理、化归、转化等,这些数学思想蕴涵在各年级数学知识中。传统教学认为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一年级渗透为时过早。其实不然,只要老师认真挖掘,多一些“比较”意识,就能打破传统。
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比较”思维,鼓励学生按前后分类,或按着色分类,发现不同的数学信息;用小棒代替跑步的学生,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用圆圈儿代替数量8和5,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把8+5转化成先分解5为2和3,然后用8+2,再加5,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解决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问题,在小结算法时用到了和9加几类比,在拓展中探索8加几的得数变化规律,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从而很好地解决了“8加几”算法的巩固问题。让学生不但牢固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分类、代换、转化、数形结合、集合圈、类比和函数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美妙。
(二)在追问中培养发问和提问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在解决问题时都设置了“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和“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培养问题能力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意识。
片段中,老师让学生发现究竟一共有多少学生跑步的问题;待学生解决了列式后,又让学生发现8加几也是进位加法,提出怎么拆数的问题;等学生解决后,又让学生发现算法太多,哪一种算法最适用的问题;当学生懂得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老师又追问8加几与9加几比,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当学生归纳出了相同点后,老师又追问提出了8加几的得数变化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所在。
(三)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阶段涉及的基本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计算、作图、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应充分挖掘活动因子,多涉及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经验。
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捆一捆,圈一圈等操作,结合9加几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的同时,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摆、分、合、圈等策略。
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也包括操作活动经验、思维活动经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点评】
小学一年级是2011版数学课标实施的起始年级,也是最不好实施新增“两基两能”的年级。执教者在“8加几”的计算上,巧妙地渗透了一系列数学思想,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很好地实践了“四基四能”中新增“两基两能”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85-02
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德国教育家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和激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学生的经历、体验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必要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得技能的重要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新理念老套路,新课程老教法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少课堂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一支笔、一张嘴霸占了整个课堂。课堂教学注重“教”而忽视“学”,“满堂灌”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学生说得少,思考得少,练习消化得少,思维缓慢,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应在课堂上阵真正张扬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以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意志力,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高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抓住重点,理解本质内容;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学生“动”得优质高效,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动口说,把评讲还给学生
总听到有老师说,这个题讲了好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做,扪心自问,为什么?要么老师讲得不好,要么学生没真正听明白。学生听课是一种被动的活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要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一个知识点或一种方法,就看学生能否自己把它讲述出来。让学生自主评讲题目,不仅讲评者自己要主动思考,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因为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相近,学生对学生的表述更易认同,更易接受。不少教师不放手让学生讲评,主要是担心学生讲不清楚,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可是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就是讲不清楚,大脑也在快速思考,整理。当讲不清楚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并没有浪费时间。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表达、注重理解等好习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讲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引导,减少讲评者紧张、词不达意,或听者置若罔闻、不予配合等现象。为了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评讲,笔者采取了“接竹竿”的方式进行:先随机点人开讲,随时叫停,另一人接着讲,如果接不上,还有机会,先听别人讲,思路出来了,可以再举手接着讲,如果一节课都不能接上,课后被罚做五个同类型的小题。对题讲得不好的学生老师要鼓励,对题讲得出来的,老师不要吝啬表扬,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激发了强烈的表现欲。教室里经常掌声阵阵,一个题目学生往往能讲出很多种做法,有时下课了学生也不愿走出教室,非要讲完不可。教师在学生的评讲中适时点拨、归纳、激励,控制一下课堂节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时而激扬,时而沉思,时而坚定,时而质疑,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这样得到的知识,理解怎能不深刻,运用怎能不熟练?经常有学生考完后说:“这题很简单,做法与×同学上课时讲的那个题差不多。”学生经常讲评,除了能牢固掌握双基外,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也会大大提升,坚持下来,学习成绩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综合素质有大的提高。
二、动手做,把演板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比较注重自己的板书,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演板。这些教师的板书整洁、美观,例题、知识点归纳规范实用,体现出了自身较好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和漂亮的板书背后,学生却有些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演板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解题,容易出错,格式上也不规范,让学生演板会花较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笔者认为,演板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简单有效、必不可少的课堂“利器”,充分发挥演板的功效,收效显著。作用一:学情及时反馈。本节课讲完新课和例题,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演板了。上完新课后前一天的作业要及时评讲,泛泛而讲,效果不好,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演板重点题,请优等生做难题,中等生做典型错,学困生做双基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作用二,巩固订正。规范书写,“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遍”,学生在演板过程中,可充分暴露思维脉络,对知识的掌握和表述情况一目了然,便于老师对症下药,这是教师板书完成不了的;作用三,增进师生、生生情感交流,达到良性互动。教师合理选择学生演板,可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中等生受到鼓励,优等生倍感荣耀。台上学生良好的表现,对台下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这种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提高。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布置与众不同,四面墙壁上都有黑板,其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全国推广,教学效果受到交口称赞,少不了这些黑板的“功劳”。
三、动脑想,把变式还给学生
数学变式教学是学校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种模式。教师把典型题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挖掘本质,充分演变,使学生对知识举一返三,触类旁通。在高效课堂的理念下,教师要放手,学生也要逐步掌握这种变式能力,成为编题高手,学生只有深谙其道,遇到难题自然才会迎刃而解,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四边形的新课学完后,笔者出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做: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要求学生人人回答,还不能与别人重样。众说纷纭,精彩纷呈。其间提醒学生挖掘这个问题的本质,很快就有学生根据定义发现,即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经过讨论,类比得出:
1.矩形的两个中任一个判定条件+菱形的三个中任一个判定条件 +平行四边行的至少五个中任 一个判定条件=正方形;
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正方形。学生最后归纳出,至少有2×3×5+2×1+3×1+2×1+3×1+1=41种正确填法。
学生通过对这一题目的变式,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巩固了全章知识,又使思维得到了迁移、发散,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经常变式,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其实,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手、口、脑并用,相辅相成,只不过其中某个环节侧重点不一样。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主导、组织、激励学生,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水平,何人演板、何人讲评、何人变式都要心中有数,促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每个人都取得最大的进步。
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在这样的“学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向上,民主平等,互助互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展示自己,反思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在自学中理解,在交流中反思,在互动中提高,从而形成了我参与我快乐、我交流我提高、我自信我成长的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平台,这样的“学堂”才是最生动的课堂。
(编辑:杨迪)
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今秋瘦身 将删掉约5篇课文
上海市教委介绍,今秋上海小学一年级教材将“瘦身”,减少课文篇目和识字量。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介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减负”方案基本确定,将删掉约5篇课文,总量上相当于删掉了1个单元,部分长篇幅课文还将压缩删短。同时,古诗文学习将从书面形式改为听力材料,减少孩子的识字负担。此外,在课文中出现的不要求会写只要会认的“带读字”将减少300个左右;要求会写的字将从约300个减少为120个左右。
2013年秋季开学起,市教委以黄浦、金山两区为整体试点区县,以35所学校为试点校,开展“零起点”试点。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介绍,“零起点”是指小学一年级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不加快进度、不提高难度,从而避免孩子提前进行大量的学科知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