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7:5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秦俑的功利写实主义价值
秦俑作为立体空间的造型艺术,是典型写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中国古代雕塑多以神秘的色彩浓郁的佛像雕塑和抽象雕塑为主,但秦始皇兵马俑却生动完整地展现了秦朝丰富多姿的人文万象,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与秦朝严谨的思维惯式相吻合,且更多地说明了其建造的功利性目的。“不论是陵墓前的石雕还是石窟中的泥塑,和宫殿或庙宇、宗祠门外的石狮一样,都有社会功能,例如炫耀特权的政治目的,绝不属于某些论者所向往或吹嘘的什么纯艺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秦俑肖像的中国式写实主义,将古代中国男性的标准脸型、五官刻画得深入精髓。
秦俑的面部平坦周正,眼睛多以丹凤眼居多,五官的分布结构表现出一种严肃刚正的特点。秦国人并不只是倾向于武力,从他们眉宇之间所散发的英气,多肉的鼻子还有浑圆的下颚都透露出他们细腻的情感。秦俑不仅强调人物面部五官的分布构造,而且也注重五官间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面相都刻画出传神的表情纹理和肌肉线条的紧张状态。整体来说,秦俑外型塑造的典型对当时而言,是新兴地主阶级正视王权、正视人生、治世安邦的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代功利写实主义佳作。
2 秦俑造型设计价值
一位多年研究兵马俑的学者对这一人类壮举予以了肯定,他说:“秦俑乃天人合做,不但‘形似’,而且‘神具’,是人类的奇迹。”秦俑造型的独特,重中之重就在于其雕刻下的人物个个都性格鲜明。尤其是秦俑眼部采用黑色墨来点睛,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眼睛生动且灵活,秦俑人物因此变得栩栩如生,远观起来并非像泥塑之物。然而,秦俑造型的个性不仅体现在面部构造上,更反映在神情动作上,还有细节上的刻画,例如同是胡须,造型却各有差异。哪怕是同类型的胡须也根据人物的背景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有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为兵马俑的造型艺术添上独特鲜明的色彩。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虚实结合
兵马俑军阵实则陪葬秦始皇的秦俑部队,其完整性很强,大到车和马的整装待发,小到兵士的依次排列,不仅有序而且秦俑间不同的面部表情、繁杂的人物细节,使得我们在看过一个又一个兵马俑后,都赞叹其鬼斧神工。而就是这些不同的造型,给予了我们这里有千军万马的错觉,实中有虚,虚中含实,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支扑面而来的浩浩荡荡的大军[1]。
2.2 以静显动
秦俑“以静显动”的独特气质早已超乎了它作为静态塑像的刻板。秦俑发髻上似风动的绑带,灵性兼备。多数中年兵俑的眉毛粗且上挑,胡须神气,不似常人。例如,军吏俑的左手持剑,两指微屈;或右手紧握左腕持剑伫立,表现出一定的力度感。蹲姿甲俑的右臂自然下垂拳头半握,左臂的肘手微伸,一上一下,十分清楚地表现了紧握弓、轻护弦的内在动劲。兵马俑就是依靠这些似定格般的造型,构画出生动的军队阵杖,所以,运用静的雕塑表现动态的力量,是兵马俑美感成功的重要因素。
3 秦俑服饰功能价值
3.1 秦俑服饰的审美功能
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就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即调用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宫颧百官奇器,珍怪藏满之……”,说明了秦代服饰朴素却精致的典型风格。各类细节的描述如鱼鳞甲片的修饰,上面的龟纹或彩绘图案;各种形状如方形、扁形等巧妙组合,在豪放的艺术氛围上耐人寻味。例如代表性的铠甲衣,是依据秦俑作战地点的因地制宜和作战安全来设计的,使身体更加灵活,有效地提高战斗力。秦俑下身穿着宽松的裙摆,腰口松紧可调节,使得身体运动更加自如,增强了作战能力。秦兵俑的服饰上塑造采用审美与功能兼具的手法,与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有异曲同工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2 秦俑服饰的标识功能
我们从秦俑的着装和配饰可以明确知道他的级别,好比各种装束、铠甲、头冠以及鞋等等来区分。如高级军俑会身着两层衣饰、外身披类似鱼鳞片式的甲衣,头戴高冠帽;中级军俑头戴双板长冠,铠甲前方会有彩色的甲片装饰,且甲片较大的边缘是绘彩边。同一种兵种的发饰和头冠大都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如一般步兵的发髻多朝上偏右。对于鞋来说,鞋尖端较长并微微翘起,翘起来高度意味着等级的高或低,翘起高度越高者的级别越高。
总之,秦俑服饰在防护、舒适功能、审美功能和标识功能上都有着自己完整且独特的表达,整体风格统一却又不失个人特点,展现了一个宏大军队的整洁与统一,尽显了军容、军貌、军威和将士们的勃勃英姿(如图)。
结语
纵观历朝历代,文物都是那一时期经济文化的直接产物,在今天看来仍然保留着每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以及人们开启这一时代需要的线索。我们怀揣着无比称赞之情来观赏秦始皇兵马俑的奇迹,瞻仰和探索它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取其精华得以继承和发展,让艺术价值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丹娜.《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5.01.
[2]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09.01.
关键词:竹资源;环境艺术;运用
竹作为自然植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渗透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氛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竹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均有了更新的认识和发展。竹资源是生态可再生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引入开启了崭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运用中需要的方法有待发掘。本文基于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竹资源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耦合关系,详述了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深入挖掘竹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以对更具体的竹资源的了解和认识推动竹文化的发展。
1 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内涵
竹资源是对其作为植物、材料、文化等属性的全面概述和量化总称,对于竹资源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充分认识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密切相连。20世纪80年代末,由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时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的室内设计,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生活环境美化需求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拓展到为室内外设计、装修、装饰,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更精准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新兴应用学科和专业综合学科,其理念主要是建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与地形、水体、植物等一样,竹资源是一种环境艺术设计对象,就像多种乐器的载体一样,活跃与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宏大的交响乐中。实际设计中,竹资源活跃于室内装修和室外绿化,在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上均有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当代生活中,从室外景观观赏到室内盆景,竹资源无处不在。竹资源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学者和专家必选的题材。因此,对竹资源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有其现实性。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审美视角和设计思路,竹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观赏植物发展至人类生活的更为广泛的方面,竹的身影也几近至世界各地,竹文化也已经被烙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的印章,设计与创意的碰撞,不仅有利于深化认识竹资源,更有利于创作视角的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人们提高了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集成经济性、环保性与可再生性于一体的竹资源得到了大众更多的青睐,推动了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2 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价值
2.1 文化价值
竹所代表的形象、气质、风骨和品格等文学艺术和文化形态,让人们对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高的接受度,总结起来,其典型形象代表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和刚直不阿。高风亮节主要是基于“竹可焚不毁其节”象征其由很高的操守,具有中国人精神境界中十分崇尚的骨气、气节等意义。虚怀若谷则主要是基于其中空的特征,与人的虚心性格不谋而合,加之两对自然下垂的叶子形似汉字的“个”,拟人为低头虚心学习的人,也即能够埋头做学问,能够和善于耕耘知识的人。刚直不阿主要基于其高达20米的修长刚直的主径,具有奋发向上、昂扬挺拔、欣欣向荣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2.2 美学价值
竹具有翠绿颜色和优雅姿态的形态美和统一均衡流畅的结构美。挺拔的竹笋,高达的竹杆,横展的竹枝,婀娜的竹叶,无不体现其优美形态。而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经历的从出笋至换叶的序列变化之美也展露无遗,其生命感、抽条感、伸展感、萧瑟感、触摸感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美。更具有的美的特质还可见其通直的纹理、淡雅的色泽和醇香的气味,自然、生动和流畅的横切、纵切的切纹美,真可谓造物者给予其所独具的极致美。且竹的结构美既符合力学的美又吻合构图的美并注重细节的美。
2.3 生态价值
竹资源的生态价值主要基于其无性繁殖能力,保证了其可以不断更新,一片成林。加之竹的快速生长速度和简单的繁殖能力,便于栽培,可望一次造林,终生受益。竹资源在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为大气提供大量氧气的同时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音,吸附尘土,以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植株保护水土,防止流失。
3 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运用
3.1 观赏
竹资源的观赏性主要基于其形态美和结构美两大美学特征,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也应用于家居环境的美化装点中。以应用于园林绿化更先期特质的竹资源,要求与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地形等我国五大园林造景因素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方能全面展现竹的个性,营造出引人入胜的造园效果。基于观赏竹的基本形式,观赏竹可以分为四类:远观型的千姿百态,秀丽多姿的形态观赏型,具奇特颜色、优美造型或奇特长相的鲜明特色的竹秆观赏型,具美学价值的,竹叶大小,长短,宽窄各不同的竹叶观赏型,作为地被植物种植和修建的矮小秀美的地被观赏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观赏竹具有其他植物资源所没有的优势:品种繁多,有统一性又具差别性,不仅可以作为地被植物和灌木,甚至可以当做乔木使用,这是其他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除了植物属性,观赏竹还可作为材料与竹制设备实现质感和形式的统一,这是其他植物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可再生和自我繁殖,一棵竹子可以成活为一片竹林,很大程度的节约了成本;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和林际线,置身于乔灌木中具有极高的区分度。
3.2 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和对纯天然材料的钟爱,竹资源满足了现代人类的全部需求,在建筑设计师不遗余力的探究下,竹作为材料完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打破了传统认为竹是廉价建材的偏见,具备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优势:管状纤维结构造就了竹材料质地轻便、坚硬又具极高的抗弯强度;质轻但成为世界上最坚硬的植物之一,力学上的强度是一般木材的两倍,抗压力可媲美砖头和水泥,抗压性约等于钢材;持久耐用,化学成分相似于木材,由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属于天然的复合材料;具有比木材更有规律的纤维方向,确保了竹材在加工时更易操作。另外,竹材兼具节能环保、广泛分布、成熟应用、生长迅速和建造简便等其他特点。
3.3 意向
意向是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另一重要运动方式,其主要是基于竹子画、民间手工工艺、印刷和数码处理等各种载体将竹的形式在线至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竹子画属书画作品中最为青睐的表示高雅脱俗的雅品,在实物文化和景观文化中既是人类崇尚自然的对象又是鉴赏景观的工具,而且还是各种包括器物、建筑和工具的原始材料,甚至还属于一道美味的菜肴。中式家居设计中,竹字画扮演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提升室内设计档次和匠心的重要责任。
4 总结
竹资源是生态可再生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中竹资源的引入开启了环境艺术设计界崭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化,基于其广泛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设计价值,竹资源无论是从观赏、材料还是意向上均存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方面面。二十一世纪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提高了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集成经济性、环保性与可再生性于一体的竹资源得到了众多的青睐,推动了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莹.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187-187.
[2]杨嘉.解析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14):58-59.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结构;培养系统
一、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思考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该专业的人才所必备的能力。首先是专业思维能力。作为设计行业来说,思维能力是至关主要的,因为设计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倘若没有这种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其次是专业表达能力。从宏观来说其包含设计构思的表达、设计规划的表达、设计成果的表达,从微观上来说,包含图纸类的设计表现、文字性设计说明、模型和3D动态展示等。但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学生们普遍欠缺的一种专业能力,应当引起教师们的充分重视。
2.价值观念
当前环艺设计价值观培养的缺失在于,在进入高校之前,或者说在没有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学生们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都是经典的政治哲学教育,而艺术哲学、环艺设计哲学则几乎没有接触过。加之受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把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来说,是一元的、排他的。而作为学术思想来说,则是多元的,是可以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国外很多艺术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有着较为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某一种艺术常常有多个流派和风格,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着这门艺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每一个设计者自身的潜力,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百”的局面。所以说作为设计者来说,要有一种独立的学术价值观,具体到环艺设计的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设计价值观念。
3.文化素养
当前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文化素养不高,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这也是中国环艺事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文化素养的设计者,在设计的道路上是走不长的。要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这给环艺设计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而环艺设计应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素养缺乏,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根基。而且环艺设计专业要培养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纵观世界上那些优秀的设计大师,他们无疑都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不但精通和艺术相关的学科,甚至在一些理工类学科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说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一个长远的重大课题。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学习不好就去学美术,参加几个电脑班,学习几个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设计”的错误观念,在招生上加大对文化素质考核的力度。进入高校后,也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保障措施和考核制度,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配套培养系统的思考
1.理论体系
环艺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不是十分完善。虽然在近几年中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因为地区差异和其它原因,目前的局面仍然是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理论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塑造高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环艺设计理论还依附于建筑设计,影响了环艺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的自身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同时,因为环艺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和建筑学、设计学、艺术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在环艺设计中的作用关系、比例设置等,都还没有明确。所以说,需要设计理论研究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要总是想“毕其功于一役”,而学科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重要的是先从宏观的方面进行界定和梳理,一步步细化下去。
2、师资建设
当前的环艺设计教师,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美术史论教师,一部分是建筑学理论教师,一部分是环艺设计专业教师。而恰恰是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小,当然这也与这门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由学校方面,多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多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环艺设计的理论和知识。
3.实践环境
环艺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活动,自然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特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很多院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实践课程群,但是课程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既没有相应的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检验机制,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此,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划分为三个类型:第一是教学实践,是指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实践,如快速表现、模型设计等,锻炼学生们的基础实践能力。第二是创造实践。有了好的设计构思之后,就可以尝试着将其表现出来,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而是重在一种尝试,形成一种将思维转化为实践的习惯。第三是生产实践。设计的鼻祖“包豪斯”可以说也是生产实践的鼻祖,它通过生产工作室的建立为专业人才进行生产实践营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可以说生产实践是服务性的实践教育,通过生产实践不仅会使专业人才掌握第一线的专业能力,还会培养专业人才养成“为人服务”的良好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悬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J]. 现代装饰(理论),2013,07:118.
(一)主导性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
在任何时代的各种设计思潮中,总是有某种设计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受当时的物质创造的制约,与主流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流行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占主导的是以朴素的有机论为指导的手工业设计;而近代西方工业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包豪斯为代表),是与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尊崇科技理性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工业构成设计才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与中国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总进程相一致,这就必然地要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工业设计理念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被充满活力的“信息设计”所代替。
(二)信息设计和有机设计理念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时代设计文明的简称,其具体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现代科技提供的数码信息平台使设计工具由鼠标和键盘代替了画笔和纸,设计材料和语言由可视形象变成了看不见的程序、编码、软件芯片和数字化的操作。其次,设计研究的对象范围空前扩大,研究对象包括:网络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产品与环境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三维数字动画、多媒体应用艺术设计等。这些变化表明了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信息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彻底的转“型”设计系统。[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深刻的设计变革,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拓展信息设计课程设置,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信息设计的形成首先表明了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精神思维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理念。一般来说,主导的设计理念总与一个时代主导性的哲学观念相呼应。而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崇拜所产生的哲学贫困,导致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也捉襟见肘,设计界同仁正为此进行不懈探索。在近期《美术观察》上,梅映雪撰文深刻指出在信息社会走向有机设计的内在原由和本质特征,认为有机设计的理念是与当代有机论取代机械论的哲学主导潮流相一致的,其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本质特征可简括为有机统一、内生协调等几方面,具体讲要做到“张扬生命个性”、“回归自然本体”和使国际文化“多元优化共生”。这种有机设计理念是科技理性时代人们反观自身的困境做出的人性呐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深沉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胸襟。有机设计理论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地探求。
二、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
(一)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在现时代,民族艺术与国际艺术仍有着很大不同。不同民族艺术有不同的特色,但国际更强调同一的成分。时下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并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世界的今天,艺术设计要有从民族到国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图形语言的易感觉、无国界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倡导艺术设计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就是希望中国的艺术设计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表达超越民族的国际性精神,为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做出贡献,而这里面需要有世界艺术文明因子的参与。[3]
(二)设计的国际有机论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又是从引入西方的包豪斯设计理念开始的,所以从它产生起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系统的左右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体系。但同时,这又为我们的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的关键一环是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设计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扎根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唯一,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设计文明都是。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文化,是原初的文化氧气,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确认自己。面对国际化趋势,艺术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易于了解的东西,同时将各民族有生命力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作为本民族精神有机体的一部分。
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计的学科价值有赖于设计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为一定的功能、内容赋形的艺术,没有对设计形式深层支撑的功能、内容的深刻把握,设计就会失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而流于模仿,也使艺术设计失去了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艺术的学科前途将由从事设计的人自身来决定,只求如何获得技能、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的所谓“设计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的。
(二)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作为无处不在的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意义系统,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对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谐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而颓废丑陋的价值观却使所谓的“艺术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严重的会歪曲、毒化人的心灵。所以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艺术设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正确价值理念的熏养。[4]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又一关键,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核心价值。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设计的内涵是一种永远没有重复的思想和一种创造的意志”,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艺术设计要在创新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创新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史料、视角与方法;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立创新的精神思维形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引领生活,是其最高价值。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设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保证。
四、从个人表现走向为人民服务
(一)“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针对此,2004年《美术观察》发起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坛,在讨论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文化,是解决生活中不同层面问题的文化”,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叶萍提倡法国式的“溶化在生活中的平民化的设计。”
(二)使课堂创作与社会相结合“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使学生深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会使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民需要有较强的感受力,而不是冷漠的,这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市场经济社会,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的产品为大众服务,因此,为商业需要、消费者需要或为公益需要而设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课堂创作走向市场、社会,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他律意识,深入体会艺术设计的宗旨,是设计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习。[5]
五、从科技经济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走向
(一)科技经济时代与人的存在状态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物化的时代,科技不但实现了对环境自然的深度征服,同时又以其强大的改造力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促使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又处于强大的经济网络的笼罩下,消费主义盛行,人类处在一个被商业竞争的魔力所驱使,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作为核心任务的经济社会,增长着对经济和消费的崇拜。由于这种科技经济崇拜,使自然环境受到了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人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于这种崇拜,使人对科技经济的掌握变成了科技经济对人的控制,人附属于科技和经济,人的本性受到严重压抑;由于这种崇拜,使人类偏离了生活本质的轨道。
为何称为金莲?一种说法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由后宫妃子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而由来,一种说法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佛像都配有莲花图案,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表率。我更赞同后者的说法,符合中国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至此,从表面上看三寸金莲是糟粕,但它的艺术设计价值却不能被“乌云”掩盖。如西方女性为取悦男性刻意穿紧身胸衣一样,中国女人更是充满智慧地深深吸引了中国男人的目光。
1、 “三寸金莲”设计样式的实用性
我国南北方女性的小脚鞋款式不尽相同,但功能却很适合缠足后的女性脚部。图1为河北、山东等地冬天妇女穿着的棉鞋。由于这些地方冬季寒冷,而人的脚又是很容易冻伤敏感的部位,因而妇女们提高鞋帮的高度,帮内塞上棉絮或衬以毯子来保暖。同时,由于棉鞋比较厚实,臃肿,不美观,为了弥补缺陷,妇女们在鞋面上衲以竖条形绣纹来从视觉上拉长拉瘦小脚鞋,衬托三寸金莲的纤细小巧。
虽然这些妇女说不出现代人总结的美学原则,但却能在鞋的设计上灵活应用,足见她们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如此静下心来修内品值得我们当代女性的思考。
图2是一双套鞋,也是河北、山东等地居家最常用的鞋子。鞋底中间弯曲如弓,有的嵌入小金铃走起路来叮当有声。这也被称为静鞋,是为了修炼女子走路形态的小脚鞋。套鞋的设计作用就如我们现在居家时进出门要换鞋一样,是居家文明的体现。这种鞋在设计上,里面的小鞋一般采用软面绣花布料,鞋底衲有花纹,精细纤小;外面的套鞋质地较硬,上浆,脚后跟处有后翘,起到固定里鞋和穿脱自如的效果。整双鞋的感觉就如现在的高跟鞋一样,修体提臀。
图3是妇女在雨季穿用的小鞋。鞋跟不高,但鞋底是皮底或木头底,并且帮为布制的,上面敷有桐油以此来防潮防雨。雨鞋的帮一般较高,可以起到防水进入的效果,鞋口深圆,豁口小,鞋头尖,脚跟厚实,起到稳固平衡的作用。鞋面设计的花纹也较简洁,适合雨季穿用。
图4为女性的睡鞋。一种说法是为避免裹脚布在睡觉时松开,睡觉时也需穿着定型的小脚鞋;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体现三寸金莲的秘作用,增加女性的神秘感而须穿的鞋。旧时代女子的睡鞋丢了,严重程度可以被认为遭人的地步。中国女性的心灵手巧完全集中在一双三寸金莲上,因此,我们在思索它的存在意义的同时,绝对不能否认三寸金莲的艺术设计价值。
此外,三寸金莲的实用性还体现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女子结婚时会同时拥有三双鞋:一双是女子自己设计制作的,从这双鞋的设计感上,可以看出该女子的脚是金莲,银莲还是铜莲,可以看出女子的道德艺术修养及所嫁的夫家的富贵程度;娘家随嫁的一双鞋是设计吉祥华贵的铜鞋和一副铜镜,寓意希望女儿幸福美满,偕同到老;最有寓意的是婆家送给女子的三寸金莲,由于中国自古以多子多孙为上,因此这双鞋的鞋底绘有春宫图,希望女子把好运带到婆家,全家人能和睦相处。
在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一种沿袭了1000多年的小脚文化的代表产物――三寸金莲,流传至满清仍然屡禁不止。如果我们抛开世俗的偏见,从艺术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角度看待这种现象,三寸金莲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当时妇女的高度的审美的价值取向,也是当时女子认为最能体现女子地位价值的代表产物。女子的三寸金莲的设计水平直接反映了该女子的婚嫁情况。
2、 三寸金莲设计样式的社会根源性的思考
三寸金莲的设计考究,程序复杂,并且讲究刺绣手艺,那么当时的妇女如何能非常静心地完成这复杂的艺术品?――还是缘于“三寸金莲”的社会意义。
肉体的缠足,形成肉体的“三寸金莲”,使女性行动不便,安于家中学习琴、棋、书、画、刺绣,修身养性。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安分,无疑增加了男人的自尊,因此男人更希望女人安养家中,成为家庭的贤内助;同时,设计精细的“三寸金莲”,也越发吸引着男人的目光,让男子对其产生神秘感,女子也以此“神秘物”嫁到好人家,达到男女所需平衡。中国是典型的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文化,“三寸金莲”的设计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从“三寸金莲”的社会意义中,我们可以找到“和谐”的平衡点,寻求适合社会稳定的女性产业,使天生具有艺术细胞的女性拥有更温和的设计空间。
从当时的社会稳定性来看,由于当时没有现在呼吁的“妇女解放”、“女人半边天”的口号,妇女安分守己,整个社会家庭情况相对稳定。就是这种被现代人称谓的“陋习”却延续了1000多年之久,可见它的社会力量之大。三寸金莲是中国妇女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牢牢抓住中国男人心的最好见证。中国妇女的缠足在世界上创造了奇迹,女性传承了琴、棋、书、画、刺绣的文化,缠足后的行动不便为此起到了间接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VI设计;经济活动;关联性;影响
一、VI设计于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价值定位
VI(Visual Identity)是识别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其目标在于整合企业理念、文化、产品及服务内容,使之转变为抽象但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概念,其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范畴,也属于企业文化构建的范畴。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特征而言,除了构建基本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竞争力外,更为重要的是构建品牌竞争力,而品牌竞争力的长期作用力则需要基于有效的视觉识别体系来完成。例如可口可乐、联想、apple等企业品牌都以统一的、成体系化的VI设计来保证企业固有视觉形象的渗透力,一方面以VI这种视觉符号展现企业精神和理念,同时也保证了对产品持久影响力的维持。
VI设计涵盖了企业品牌标识图形设计、品牌体系色系选择、产品包装与综合宣传设计等等。可以说VI设计包含了众多内容,仅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VI设计的突出价值有两点:其一,对品牌性向的塑造和传达,正确的形象塑造和传达能够帮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辅助客户忠实度的培养;其二,对产品的艺术化包装,通过艺术设计处理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以艺术价值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增强产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总体而言,VI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产品溢价,而这种溢价产生就促成了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新价值类型的出现,例如在某些礼品类商品中VI设计的价值就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艺术设计与经济活动的碰撞火花。
二、VI设计对品牌的溢价作用
品牌的使用者识别能够被目标消费者和他们周边交际圈的人们所知晓,则可为品牌带来标签价值,宝马代表的是“激情和富有活力的成功人士和贵族阶层”,沃尔沃是“含而不露的知识精英的选择”。这类品牌的溢价是通过优秀的产品与服务构建,最终以VI设计延伸和保持下来的;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则通过长期统一的VI设计构建客户忠实度,最终以VI保证和促进品牌销量,进而产生品牌价值的提升;又例如apple等企业,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初期口碑,然后以统一且有鲜明代表性的VI设计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这种溢价是最为明显和显著,优秀的VI设计最终融合到产品价值当中,转变为真实可见的溢价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VI设计属于CIS系统(企业识别系统)基础组成部分,CIS作为企业现代化经营的一种常规策略,其通过对企业特色性向、优势竞争力的表达实现竞争能力的放大,而VI设计在其中的作用就在于展现和传达企业理念,因此VI设计一般要求具备独特性,这需要艺术设计要素合理应用。常规VI设计的要点着眼在品牌性向上,涉及了企业内部办公用品、企业自用个交通工具、企业建筑外观设计、企业传媒体系、企业产品包装等等,而VI设计的原则也基于标志标准化、字体标准化、用色标准化来实现统一形象的构建。在VI系统的作用过程中,首先明确表达了企业竞争力要素,然后通过普遍化的应用在企业内部构建品牌自我认知意识,最终通过长期的标准化应用实现对品牌竞争力要素的放大和传播,使产品受众对品牌产生长期和稳定的认知。
相较于传统品牌想象的构建而言,基于VI设计的品牌构建更多的利用了艺术设计的现代化特点,一方面通过艺术化处理改变以往品牌构建的单调性,另一方面也通过VI设计实现了性向传达和潜在营销。从根本上来说,VI设计对品牌的溢价作用使得社会经济活动中价值要素得以丰富,艺术设计成为品牌的组成部分,改变了传统经济活动中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
三、VI设计对于产品的溢价作用
VI设计也涵盖了产品包装设计,但从VI设计的概念来看产品包装设计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包装设计是VI设计中必不可少且重要程度极高的一个部分,现代经济学认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已经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延伸向了信息、技术、管理等领域,其中信息就是产品艺术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单从产品包装设计来看,其对产品的溢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装的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产品包装设计区别与同类包装设计,以此产生显著的区别特点,进而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以统一旗下Alkaqua品牌来看,该产品本身在空矿泉水/吹净水行业本身并没有突出竞争力,但其以独特的包装设计吸引了用户研究,简约而时尚的包装设计并没有将产品溢价直接体现在销售价格上,二是通过口碑来提升市场占比,这就是艺术设计对经济活动竞争力的显著影响案例;二是包装价值的提升,现代产品价值纳入了更多的价值要素,其中包装价值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前些年较为普遍的节日礼品,礼品本身价值较低,而特殊的包装设计产生了超出产品本身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值,这一现象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受到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产品包装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成为了现代商品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现代VI设计对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总结
结合前文分析来看,现代VI设计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VI设计的融入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提升了经济活动中交换品的竞争价值。传统市场环境下产品价值主要受自身质量、市场水平、经济因素所主导,而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产品审美意识逐渐普及,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了产品的主导价值,因此VI设计的融入迎合现代消费这的审美需求,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第二,VI设计成为现代生产活动中的必要生产要素。现代除了散装零售食品外,几乎所有的市场流通产品都会在生产组织时进行VI设计,包括包装材料、品牌表示形象等,甚至在散装零售食品中也有部分企业应用VI设计的现象,例如雨润食品等。这说明了VI设计在现代产品生产中已经占据足够地位,成为现代产品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第三,VI设计在某些行业产品中的附加价值大幅提升。现代产品从科技、知识产权、艺术等多方面进行了附加价值提升,产品的功能和审美同样不可或缺。例如apple的VI设计与知识产权等共同构建了产品本身较高的附加价值,其中附加价值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第四,VI设计价值的普遍认可推动了文化产业崛起。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就会朝着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即从注重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转向注重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精神生产的社会产品主要以观念性产品和心理服务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在生产上更具有虚拟化,在消费上更具有心理化的特点。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上升,物质消费的比重下降。这种趋势具有双重的经济意义,一方面传媒设备、产品普遍进入家庭消费,形成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传媒的内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VI设计推动了现代文化产业这一新型产业的成型。(作者单位:1.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 洪成华.浅谈现代艺术设计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5
【关键词】生态设计公共艺术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公共艺术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是公共艺术设计者对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反思。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良好生存及生活环境的追求,也让生态设计在人们的思想深处逐步生根,逐渐认识到在公共艺术空间中生态设计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发展现状也要求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公共艺术之中,从而加强公共艺术的自然魅力、文化内涵等更广阔的空间。生态设计的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引用和共荣正扩展开来。在不同领域的设计,都越来越关注人性化本身的大背景下,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功能性,抑或审美上的需要,更是与人们心理上的“情感上化”的转变。是设计者传达最佳设计的表现,是与人们互动,交流情感的桥梁。
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包括对环境、资源、历史、人文以及大众生活的理解。
在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对环境或市民大众产生影响,以达到作品各方面的价值要求。各种艺术实践也表明,公共艺术在空间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继承、生活品质的提高或大众的沟通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形成
中国传统道家主张崇尚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和西方当代思想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当下,“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类的行为应该融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公共艺术生态设计上,并不是说要“回归自然”或“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此观点暗合了一个辩证的设计原则,即“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进一步说,公共艺术生态设计与规划应该顺应并合理运用当地的自然节奏和生态原则。通过合理地改造自然,整合各种人工元素,来满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
生态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设计的主题之一,这也给公共艺术创作者提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它重在考虑对自然资源、文化的保护,以达到公共艺术作品与大众互动的效果。这种理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相统一,人们可以以公共艺术为媒介,表达与大众的情感交流、与环境的相互融合,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人,依附于自然而存在,同时也是自然的主导者,二者为“共生关系”。人们创造能力的增强,使得这种关系逐渐出现问题。如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恶性采矿等等。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利益,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不断出现严重的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我们的生活、生存的环境受到影响时,才开始真正反思生态、城市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在欧美等国家,人们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在城市文化和生态设计思想理念中汲取知识,运用于公共艺术实践中,遵循环境生态资源的规律,顺应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实现与大众的交流、互动,并逐渐形成符合现代设计思想的公共艺术生态设计理念。
以往的绿色设计,主张自然的回归,生态设计理念正是从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的内涵远远超过绿色设计。近年来各设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非常深远。可持续发展在其自身的进程中是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对公共艺术生态设计的可持续性实用性定义的关键是:仿效自然的生态系统,构筑可持续的人类社区,在可持续的人类社区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妨碍到大自然内部维持生命的能力,还可以让社区的环境不断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他的生命系统相互影响和作用。公共艺术生态设计的思想使得我们将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有生态素养,生态素养意味着是与其它的生命系统一样,用最佳的设计语言和途径来完成与生态系统维持生命和谐发展的规则,达到人类的可持续生活。
对于公共艺术设计者来讲,自然的平衡以及和谐发展与城市文化以及艺术品质相统一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说,当大众面对新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设计,首先考虑它给环境或者城市文化是否带来了污染。生态和城市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公共艺术者们努力应对的重要内容,现代的环境和文化状况,都迫切要求生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中。
2.公众的情感需求、生活方式要求生态设计更多语言上的引用
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审美情感需求的层次要求更好的公共空间艺术的作品。公共艺术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在逐步深入人心,满足城市人们的情感需求,并且创造着新的城市生态文化,从而展示出城市特有的魅力。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引用,除了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也体现人们传统文化思想、人文情怀的回归,非常有利于公共艺术本土化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耗,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公共艺术设计所面临的环境保护、生态特色等方面的问题随之而来。这让公共艺术设计者不得不思考,在这种困境与机遇同在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各种探索集中在生态理念的引用上,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后,理解和探索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合理引入生态设计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
当公共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环境或大众的情感相统一时,公众可以感受公共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与导向性意义。并且体会到本土文化的韵味,与作品和设计者形成情感上的交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作品也可以情感化,公共艺术是具有生命感的艺术形态。而最早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们。他们提出的公共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的自然性,可以理解为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形态。
因此,公共艺术创作者不应该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还要加入大众的思想情感,兼顾大众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被大家认可。也就是说,生态公共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将作品放置于空间环境这么简单,而应该是地方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公共空间环境是大众生活的范围,它不可能专为满足单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而存在。这就要求设计者充分把握作品与环境的沟通,并从自然环境中得到构建生态公共艺术设计的可能。这样,公共艺术中生态设计的因素就能很自然地与实际空间相结合,并使生态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互动沟通更为合适。
3.公共艺术生态设计理念的特征
公共艺术生态设计思想理念追求设计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地考虑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设计思想体现的是重要设计理念的转变,提倡设计者坚决舍弃“假”、“大”、“空”不符合真实情景的设计思想,将重心放在与环境的协调、共融,与城市文化的共存、互动上,在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基础上,使作品的永久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从公共艺术生态设计思想的形成来看,生态设计方法体现着与生存生活环境相和谐、与现代设计价值理念相符合、与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永久性相统―等基本特征。中国自古就崇尚“自然”,这种生态设计语言的艺术作品在现代价值观中可以理解为现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观念,它对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生态设计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把对公共环境的认知以及生态设计里念真正的融入公共艺术生态设计中,这将成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者的首要任务。
材料的使用是公共艺术生态设计的又一重要的特征。作为与空间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设计,应以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指导,在材料、高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设计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设计作品,满足人们审美情感的需求。生态设计理念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为公共艺术注入了新的动力。从公共艺术设计要求出发,要求创作者寻找符合现代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文化的新理念,并渗透于公共艺术生态设计中,扩展公共艺术设计的介入形式,以及在此之上体现的“生态思想”、“人文思考”,这就要求公共艺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展现公共艺术的生态设计理念特征。
4.生态设计理念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启示
公共艺术设计生态思想的引用,是人类在艺术方面对社会生活观念、生态环境理念的思考。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因此,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尽量利用城市生态文化和人文背景等元素,结合生态环保材料和艺术造型手段表现作品的主题,并使其增添城市的生命力,成为活在当下的艺术,同时也让城市逐渐变成充满了生态的气息,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生态之城。
现代设计肩负着唤醒大众对城市文化的记忆,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传承文化,同时结合当下的前言设计思维,使空间环境变成人们享受乐趣,相互交流的场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能够表现所处空间的特色,与大众产生交流,满足大众的生活、审美、情感需求。公共艺术生态设计具有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现代公共艺术要不断用设计前沿的艺术语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宣传,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发展,使现代公共艺术生态设计发挥更大的艺术张力。
结语
对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于设计行业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加强,我国近几年的环境艺术教育专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不仅在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善,还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上吸取新鲜的形式进行创新。虽然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在完善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不仅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还有校方的相关建设以及制度方面。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散发性思维
关于我国的环境设计艺术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学科目。也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渐渐的受到重视。并且自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兴起之后,渐渐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且人们对于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散发性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以及探讨。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三、结束语
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淡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及传统的考试答案对于学生的禁锢,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设计。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束缚。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发散性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87-188.
[2]王莉莉+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8):90-90.
摘要:文章探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发,认为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使学生做涉猎广泛的“杂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做“有根,有传统”的设计师;让学生在批判中创新,“中得心源”。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艺术体验;文化底蕴;创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此话表述艺术必须来自现实中的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也就是风格[1]。站在现代艺术设计方法的角度上来看,“造化”也就是广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资源,不仅仅指自然,还包括一切既存的资源。同时,“中得心源”,批判创新,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具有设计思想的设计师。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心得。
一、丰富艺术体验
做涉猎广泛的“杂家”艺术源于生活,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设计师成长的前提和设计师发挥创意的基础。因此,学习设计要从累积经验做起,而经验除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外,学生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对生活体验越丰富,涉猎范围越广泛,思维深度自然越深邃。这些生活的经验和思维的细节,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设计语言表达诠释出来,成为设计师表现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最后返归于社会生活,接受大众的评论。在这个环节中,设计者往往先去体会受众的品味意趣,从而不自觉地转换思维角度,再而调整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在作品创造者和受众者的互相影响下,良好的艺术设计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以日本当代著名的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作品为例,他所涉及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月历、插图、标志设计等之外,也涉及工艺品、雕塑艺术、玩具、建筑壁画、景观造型等各种专业领域。他设计的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给人印象深刻,创作魅力独特。他的视错觉图形作品被世人熟知,在对视错觉领域不断的探求中,创意也是经历了反复的实验,长期对事物观察所得[2]。设计作品的水平高低与设计者的艺术素养和生活积累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生活积淀还不丰厚的在校学生来说,更应融入生活,涉猎广泛,特别是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先要将精力放在地域考察之中,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文化符号等。
二、提高文化底蕴
做“有根,有传统”的设计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闭门造车绝不是设计师成功的途径。毋庸置疑,专业学校的学习环境有益于学生的成长。首先,教师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专业技能的传授,都是学生快速进入学习领域的直通车。其次,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催化剂。对于设计者来说,提高自己的设计思想,必须先从自己的文化底蕴开始,积极地向传统学习,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启发学生不能因艺术设计专业就将眼光局限在本领域,还要不断地向其他学科门类学习,如哲学、自然学等学科,这样才有更广、更深层次的灵感源泉和创作火花。艺术类学生往往容易忽视的是文化教育的培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艺术类专业的部分学生一味地模仿外来文化,追求现代时尚,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的学生文化知识匮乏,创意设计肤浅。事实上,针对外来文化,应积极分析,力求做“有根,有传统”的设计师。
三、在批判中创新
“中得心源”感悟的关键在于“悟”,就是要善于推导联想。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在面对复杂的事物时经过积极的思维感悟,进而大彻大悟。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顺其自然地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学生具有悟性,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学而不思则罔”“行成于思”,这里的“思”就是悟。要使学生不糊涂,能成“行”,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悟,悟出新知识,悟出新事理。“中得心源”,就是要求即将成为设计师的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主观能动的能力,创造出新的创意,而不是按部就班,随大流,从而达到思维的训练目的。这种创造当然是在丰富艺术体验和提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凭空捏造,即所谓的批判精神。总之,设计观念的建立,设计悟性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们靠见识的增长,靠知识的积累,靠培养,靠训练,靠定力。因此,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设计师要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坚定理想,精于勤、悟于心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设计美 新价值 新境界 人性化 绿色设计
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这已是不刊之论。然而,美到底是什么?迄今仍争论不休。高尔基曾说:“美就是生活。”是的,美随处都有,对于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几千年来,随着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也在不断的给“美”下了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美是和谐的,有的人认为美是完美的,有的人认为美就是理念,有的认为美是生活,有的认为美是关系,有的人认为美就是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计艺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运用,它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肯定。东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设计美的因素,我国现在艺术设计与西方大致相同,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致使我国设计艺术转变时间较长、过程较为缓慢,以至于今天仍落后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国际环境中,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创造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境界。
1 什么是设计美
1.1 美是什么
从汉字构成分析,我国甲骨文“美”,上部分为一对羊角,因此有“羊大为美”的说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美,甘也,从大从羊。”在现代汉语解释为大而肥的羊被认为是美的,即美味的感觉。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羊为美”。这是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等资料中得出,即人头戴羊头跳舞是“美”字的起源。
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比较认同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观念,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
1.2 设计之美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了创新,设计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就如同产品失去了生命一样。因此,设计就是把设想变成实物的一种过程,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一个方式。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学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畴。没有设计美的存在,就没有设计美学,也就无法进行设计审美。环境艺术设计,说白了它是一种空间的设计,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同时也包含了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因此,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有独到的见解,建立起新的审美和价值观。
从个人而言“美”是一种潮流,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有他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品味观念,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改变。就拿建筑风格来说,在古希腊时期有古希腊式的建筑,在古罗马有古罗马式的建筑,而到了中世纪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到了后期由于观念的改变又有了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前人的设计,不能说那是不美的,只是由于时代不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唐宋女性以胖为美,而在现代则对“美”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前人的设计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是绝对的艺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被超越的,也有一定分量的原因是由于前人的设计不可被超越,因此作为当代设计师就应当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
2 设计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价值和新境界的体现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当人们满足于空间环境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拓展到对空间环境的审美和舒适上。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建筑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创造出建筑本身丰富的美学空间层次和文化内涵。同时,在设计对象上,以超越以往的空间艺术范畴,为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诸多方面的需求,设计以追求舒适、有人情味的空间理念。
从宏观的美学角度来说,“美”也是运动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美”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一成不变,在设计中“美将是千姿百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客观存在的空间环境实体可能也会变得能动起来,到时候就会完全颠覆空间环境多样性的概念,一处环境就能“包罗万象”。
设计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使人们的生活的空间需要和心里舒适度得到满足。未来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变化多端的,将会更容易贴合人们的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因此,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空间环境设计正在变成一个信息传递的媒介,而依附于它环境本身的应该是独创的设计给人们所带来的认同感和舒适感。设计以人为本,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主体的功能化、人性化还有技术的层面。
“人文设计”,即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感官是评判设计最终的价值尺度。其次,在这个工业化急剧发展的社会,环境污染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想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保障就应该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环保健康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将人与自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空间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2.1 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也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于消费者,在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的前提下,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写到: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工业技术逐渐从工作场所转移到家庭。高技术的家具反映过去辉煌的工业时代。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机的出现,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
在当代艺术设计当中,人的情感追溯与平衡,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一种趋势、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说道人性化设计中的感知设计,则是以人的感觉特性为设计准则,如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这些都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考虑范畴。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感知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将会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他以人的体验为主要考虑对象,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绿色设计
在近几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得不将空间环境设计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绿色设计,又称之为生态设计,将绿色生态的概念应用于设计之中。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他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已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绿色设计成为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新的设计价值取向。
设计的本身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绿色设计不仅涉及人的价值,而且要关注自然的价值,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改变环境,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0年代绿色设计开始融入并表现出来,以使用再生材料和减少材料的消耗作为设计构想,使用废物回收利用为主。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家具、家电等,都合理地利用了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将其设计构思实施生产利用,体现出了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新的思潮,给我们的空间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设计该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设计思路,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设计文化之林,就要以人性化的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为心的价值理念,积极汲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推进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著.《设计美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2月.
[2]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18日.
【关键词】设计艺术 价值 价值体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陕教高[2007]52号。
在研究设计艺术原理及教学方面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设计艺术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实际用途和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那么对于设计艺术价值体系的研究笔者将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
设计艺术的自系统价值体系
设计艺术的自系统价值是针对设计物自身的价值构成的分析和研究,由于设计艺术形态的丰富和多样化,我们还是基于对“设计物”这一概念性对象的研究。通常设计艺术自系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指的是设计的对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价值体现。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工程师麦尔斯推出了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这一基本理论开始,决定了设计艺术是一门技术和经济交叉的应用型科学,它的特征就是: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为目的的技术方法,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它对实际价值的评估提供了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时代的发展使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于产品的开发和价值实现方面。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构成了源于固有价值而延展拓宽的广泛的实用价值体系,将产品的价值实现在市场和社会大环境中完成,从而使其价值意义获得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2.附加价值
附加价值指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之外的附属价值。高科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保证了产品在技术、材料及内在质量等方面的同质化发展,以追求产品差异性、专有性为目的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法,很难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采用创造附加值的手法来提高产品自身的实用价值。
附加价值的创造作为提高设计价值的有效方法之一,已广泛地引起了世界著名设计机构和大企业的重视,蕴含高科技、高智能投入的产品,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产品。另外要对市场的现状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心理状况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分析研究,以针对性较强的设计目的指导附加价值的创造。
设计艺术的宏观价值体系
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组成了设计艺术的宏观价值体系。相对于自系统价值体系来说,宏观价值体系是确保其实现与升华的空间环境和土壤,也是其价值结构生成的重要来源。
1.社会价值
设计艺术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无一不是以设计发展为先导。战后很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强大,都体现了设计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另外,设计艺术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平衡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社会所造成的异化状态中。当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人类对于技术产生依赖和逆反,同时技术也对人类的心理以及精神状态产生了许多不可调节的异化现象。来自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失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们同样需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使之达到平衡。
2.经济价值
目前的时代是一个品牌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形象消费的时代。我们知道品牌和形象作为公司和生产企业都具有无法替代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可创建的无形资产。利用设计艺术能够创造出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形象价值,是已被世界公认的重要手段。而品牌、形象导引下的经济发展和强盛,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营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为国家在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中,创造出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设计艺术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巨大影响上,还体现在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产品从开发到生产,到投入市场的整个过程中,所起到的能动作用。
3.文化价值
设计艺术作为文化载体是以创造物质文化为根本,并融和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意义,它作为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拥有文化形态的表征上。它通过媒介将所负载的信息传播给大众,这种媒介因为是以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体现的,因此它的传播性和被接受性都是最便利,也是最单纯的。有时某些独特的设计艺术形式,具有人类共通的文化表现性,能够超越一切语言和习俗的禁忌,而达成最大范围的文化传播价值。
设计艺术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主动生成新的文化形式的过程中。对于设计艺术来说,也是在不断追求变化的过程中对人类的需求尽量满足。它的目的就是利用创新的表现,不仅使大众的文化财富丰富多样,而且也使自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顾晓梅.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计芸.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科学发展的路径[J].美术大观,2010.9:150-151.
[3]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随着中国鞋类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其中充当主力军的鞋靴设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鞋类行业年轻设计师职业价值观进行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当前鞋靴设计师的职业生存现状,以期唤起业界对鞋靴设计师的重视。
关键词:
鞋靴设计师;职业生存;职业理想
随着中国鞋类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均开设了鞋类设计相关专业,鞋靴设计师这一队伍也在快速壮大,然而中国鞋类行业想要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并且能在世界同行中占一席之地,需要政府制度建设、学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方面的提高,还需要鞋靴设计的职业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关注鞋靴设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云集设计师的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设计师,百丽、接吻猫、莱尔斯丹以及星期六等大型鞋类品牌公司的设计师,以及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广州美院三所知名设计院校的毕业学生。调查方法主要选用问卷调查、访谈法。
2调查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150份问卷,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80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
2.1鞋靴设计师职业生存现状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大部分的鞋靴设计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生活是呈积极态度,不会认为设计师生活寂寞且枯燥;但是被问到经常性的加班和2~3千的月薪是否愿意接受时不接受者比例要高于接受者。这说明鞋靴设计师这一职业与生活状态是较令人满意的,但对工作时间以及待遇问题不太满意。而关于自己设计作品的专利权以及设计提成问题,被访设计师多数表现为不接受,也有部分表示无所谓。反映出当前中国鞋类行业的现状:设计师作品的专利权没有形成行业规范,而提成多数只有主管才有,这也反映出设计的收益与职位高低的呈有无的关系。中国制鞋产业的转型升级,鞋靴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随之提高,多数设计师仍处在维持基本的生活而努力工作这样的职业生存状态。鞋靴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然而最直接的冲突则表现在与团队成员、老板、客户。由于很多鞋靴品牌的老板本身并不是学艺术或者搞创作出身,他们是在乎生意好坏的商人,所以许多设计师的理念在制鞋过程中不一定能被完整地保留和传达。从调研结果(见图1)中我们发现,当遇到与老板的冲突时,超过50%的设计师是会理智地选择与老板协商解决问题,不会让矛盾激化;当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有25%的设计师选择保持沉默。当前,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教授我们的学生鞋靴设计的各种技能,而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发现制鞋业的设计师并没地位,其待遇大大低于板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多数设计师都是能够接受的,因此只有35%的设计师认为这种现实不合理,见图2。这样的现实问题与我们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关,现存的教学内容让这些未来的鞋靴设计师们在学校时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教师的“特长”,而不少老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势必导致学生在作品物化能力以及现实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此低于板师的待遇也是必然。
2.2鞋靴设计师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关于设计师的职业期望(见表2):多数设计师希望以此为终身职业,而希望自己一夜成名的设计师也为数较多,这或许是因为出名后可以获得相当利益的“明星效应”,尤其是参加鞋类设计大赛,这已然成为一条行业墨守成规的道路。近几年各种鞋靴设计大赛越来越多,不断产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金银铜奖,毫无疑问,大赛获奖的资历,不但能够提高就业成功率,更与高的薪金报酬和好的待遇直接相关。这也使得高校里存在一批以参赛为主业的学生,一夜成名的诱惑,让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准设计师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变得更加务实。当然,鞋靴设计师希望受到来自社会对艺术家式的尊重,需要更多个人名誉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受典型西方设计师时代价值观影响的价值取向,是他们走向成名道路的根本动力。而真正地设计拥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甚至品牌也是绝大多数鞋靴设计师的职业理想,如图3示。有近五多成的被访者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是要引导时尚消费,近三成的设计师认为是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反映出当前的设计师更赞成自己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更要有市场导向性。目前中国市场鞋靴设计从品牌宣传、推销渠道到大众品位、消费心态等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对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是较大的挑战。调查显示(见图4),78%的设计师觉得工作后离自己真正的设计师梦是越来越远了。多数设计师初学鞋类设计的时候,都是怀揣理想的,但是面对现实的与理想差距的时候,多数设计师都会有挫败的感知,本以为是创作的灵魂人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是被一些外在因素牵绊,到最后可能是按照他人的意愿去做设计。又或者设计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最终结局被全盘否定。
3调查结论
综上,鞋靴设计师在鞋类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多数设计类学生当初都是带着梦想选择这个专业的,要想使中国鞋业持续快速发展,我们仍需提高设计师的职业生存状态,使他们仍能保持较高水平的职业理想。当然,鞋靴设计师地位提升需要社会、高校、企业以及设计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些因素统合协调,我们的鞋业才能真正从制造走向创造。
参考文献:
[1]陈君.设计价值观和设计社会责任———消费时代的设计伦理教育浅论[J].新美术,2010,(05).
[2]胡峻.设计师的社会角色与责任认知———崔剑巍访谈[J].艺术.生活,2011,(02).
[3]李克.探索艺术设计的价值观理念及建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6).
[4]王松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状况及大学生心理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