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成果汇报

学习成果汇报

时间:2022-03-17 15:0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成果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成果汇报

第1篇

摘要:在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过程中,要善于引入竞争机制,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要善于指导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具体审视,乐意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积极纳入,勤于思考;要善于追求活动过程展示细化,以引起学生注意和协同发展;要善于关注学生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无关的活动过程情节;要善于落实做法和资料的交流,以引起学生切实吸纳;要善于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魅力,以刺激学生积极倾听。

关键词:成果汇报;关注过程;提升共享

在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过程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萎靡不振,甚至有杂音和小动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内注入的“兴奋剂”不够强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入竞争机制,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上课伊始:“前些时间,各小组对自己的问题都进行了积极地研究,人人是满载而归,都有着很大收获,还商量了用什么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并且做了一些准备,下面再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做最后一次商量商量如何汇报吧!”“哪一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比一比谁能首先抓住这次机会?”“小组汇报时,应注意些什么?”“其他组同学应怎么做?”“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相互之间的尊重,能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那是非常棒的。相信只要你能够认真倾听、动脑思考,一定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一比谁的收获大,谁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谁能够把他们的过程或内容简要进行叙述。”“第二个机会看一看哪一组能抓住!这一小组的小手举的最多......”此举,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极强的表现自我的心理,一方面可刺激学生积极进行汇报,另一方面激励学生认真倾听。

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具体审视,乐意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积极纳入,勤于思考与评价,以引起学生注意与参与。由于学生都有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要发现亮点就的认真倾听,全面了解,动脑深思。此措势必会引起学生注意,使其积极参与。例如,对“痰中含有哪些病菌和危害”问题的研究,可指导学生从访谈的礼貌用语、行为举止、面部表情、实施方略、实施时机、问话内容、记录内容、记录方式到资料形式的多样性、资料搜集的多元化、资料的储量与实效性、资料的处理,再到展示方式、语言表达、分工合作等方面进行赞扬与建议。即“听了这一小组的汇报,老师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你们得到了一些收获吗?得到了哪些收获?你都知道些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对今后的研究你有哪些建议?老师可要看一看哪些同学能充分使用好自己的权利”等等。这样,可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成就感,都能够通过交流而从中获得经验,获得智慧的火花,学会思考,学会调查研究。在赞扬与建议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给以理由,只有谈理由,才能增强思考的力度,才能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要避免收获、赞扬、建议公式化的评价,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防止枯燥无味。

要善于追求活动过程展示细化,以引起学生注意和协同发展。在汇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将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无关的活动过程情节说得笼统、一带而过的现象。如“我们来到车管所,说了许多好话,才接待了我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好话,行为举止如何,怎样进行应对与突破的等没有讲清楚。而这些经验恰恰对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自主走入社会、如何取得活动对象的支持、找到与人合作与沟通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了解人、寻找突破口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保持冷漠态度,显然没有起到经验共享、强化体验、输理过程、促进习得等作用。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谈出细节,即“能将怎样表达请求的、如何面对的给大家说得具体而详细些吗?”这样,不难会促进学生引起回忆,再现过程,温故体验,强化习得,促进思考。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这些活动细节,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没有经历过的,有的是存有差异的,自然这就凸显出了它的新颖性,势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参与。

要落实做法和资料的交流,以引起学生切实吸纳。关于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做法和资料,由于学生在叙述的时候往往是语速比较快或吐字不清或声音较低等,听者往往很难将其内容深深印在脑海里,只能是只言片语知道个表意,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的目的不能真正达到落实。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应给以重复叙述或者要求该学生“为了使同学们记住你所说的,能给同学们再说一遍吗”或者要求该小组其他成员“谁能将刚才所说的再重复一下”或者引导其他学生“刚才他所说的其他同学有没有没听清楚的!有什么没听清楚的现在你可以直接来进行询问”“听清楚了吗?谁能将刚才他们讲的大意重复一下”。这样,学生将会从交流过程中真正有所得,同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口头语言魅力,以刺激学生积极倾听。在交流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能结合语调、节奏、表情和姿态将叙述的内容表现出来吗?”不难会使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使学生富有朝气,注意力集中,共享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加深记忆。逐渐会根据个体性格、气质,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起着穿针引线、激励、诱导、促进参与、引起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善于接纳的作用,既是主持人,又是“兴奋剂销售”者、机体营养弥补员。要善于从思想教育方面来评价;从培养抗挫折、增毅力、肯吃苦方面来评价;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评价;从调查过程技能、技巧方面来评价;从采访艺术、策略与应对方面来评价;从合作与贡献方面来评价;从资料内容、丰富与形式方面来评价;从激励倾听方面来评价;从习得方面来评价;从过程展示与形式方面来评价等等。这样,既是激励性实在评价,又是具体详细的指导。

【责编 张景贤】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54-01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学习形式,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我们很多情况下的课堂小组讨论只是一种让课堂“热闹”的形式,远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小组内的分化和重组;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成为一个或两个成绩好的学生的表演舞台,大多数学生被边缘化;小组学习过程中由于组际差异,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有长短,在学习活动的后期教师一般忙于对未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进行指导。这时,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便会进入无序的状态。我们的很多课上,经常看到讨论的后期有的同学仍然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而有的学生之间已经开始有好多小动作了。

二、目前小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合缺乏科学性。一般合作学习主要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生生合作中,小组组合模式较为单一,不能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变而随机变更,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2、内容缺乏实用性。现在有部分教师是为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3、合作缺乏深入性。小组组合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后相互交流,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相机组合起来的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4、课堂难以控制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你一言,我一语,回答很积极,这时你不忍制止他们发言,但是让他们去说,又会影响进度,这样课堂容易失控,造成放出去收不回来的后果。

5、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性。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机会多,困难生则成了听众。困难生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处获得信息,使得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获益比在班级集体教学中还少。

三、解决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1、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良好的秩序。

明确讨论时的责任分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这次讨论提出要求,对每个参与者分配以一定的任务。二是根据不同的组别讨论不同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分工。

(1)个人分工,提出要求:如果不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甚至还会出现争论不休的情况,难以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秩序和讨论氛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讨论之前,教师就应提出相应的要求。 如:每组选举产生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组长要起到组织组内同学发言并起到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记录员要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作明确的记录。当然,每个成员都发表了意见,不可能把他们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那么该如何作记录呢?这就要求记录员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和别拘一格的观点作出反思和概括,用一个词来表诉一个成员一句话的大意;汇报员的责任在于参考记录员记录资料,并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全班开展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责任的分工。再如:组内成员要根据前期自学课文的收获和成果做到人人发言,发言必须以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发言声音要小,以免影响他组同学;要学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努力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对待自己听不懂的应当举手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但要经过组长的许可才可以进行提问;针对组内成员对待一个问题意见不统一时,要学会反思,学会判断,综合大家发言的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还要要求各小组同学不要随意窜组,窃听抄袭他组的学习成果,影响组内讨论有序地进行。只有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进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和态度。

(2)小组分工:在有的课文内中,同学们提出来的疑虑较多,如果一个一个的用来合作学习,将会大大地延误教学时间。但是问题也不能草率解决或是弃之不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愿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开展合作学习,最终在全班交流汇报过后,根据学习的成果情况评选优胜小组。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让大家都能明白问题。

2、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引导。

有些人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不便于介入。所以有的教师在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的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溶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以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3篇

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75―01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把加强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实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本体回归,局面是可喜的。但是,如何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见到真效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笔者与同事们根据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自主 合作 探究式”学生自学方式,把教师的“教”内化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有效地创设了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场。

一、模式特点

“自主 合作 探究式”导学模式是一种以生为本,还学于生的教学方式。每个环节都以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先,“顺应学习天性,激发学习潜能,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的学情需要作为教学的依据,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依纲自学是主要形式,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简单的问题自学解决,较难的问题合作解决,特难的问题师生研讨解决,像过筛子一样,通过学生的多次自学,逐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导演模式及操作流程

就其课堂教学过程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完善提高。

第一步“自主探究” 实际上是一种任务前置,要求学生依据前置性“自学提纲”,参阅课外资料在课本上画、圈、批、注,把自己能感悟的内容独立完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步在家庭或第一课时个人完成。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为教学的第一步,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超前一天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先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自学提纲”,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知识保障,从而产生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讨论。

第二步“合作讨论” 是指上课之初小组同学交流自主感悟的成果,然后合作探究个体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达成共识。

这一步是小合作,一般由小组长主持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习所得,一个同学讲完后,其它同学有不同见解的,可以接着讲,学生先认真听别人说,然后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第三步“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把组内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交流,以大家的智慧共同内化提升。

这一步是大合作,一般由主、副两个小组代表协同完成,一人主持一人板书,一边说一边读。一个小组汇报一题,特别要详细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汇报结束,邀请其他学员补充。其它小组同学有疑问的可以及时提出,先由汇报的同学来解答,解答不了的再由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作为其中一员要参与其中,在学生偏离讨论中心或讨论没有结果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有效交流。

第四步“完善提高” 主要是梳理知识点,画“龙”点“睛”。针对学习任务师生共同查缺补漏。教师一方面评价学生的展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善加鼓励,另一方面解决疑难问题,以填补空白的方式把教师的“教”有机地渗透其中。

这一步正是教师“以学定教”的体现,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过,单向传授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分钟。

三、操作要点

1. “前置性自学案”要指向“学的研究”,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内容不要过多,应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可以是字词读写,课文朗读,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也不要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不能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

第4篇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原则

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员者的身份出现在学习中,在活动前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在活动中,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畅游,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探究。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教师就象是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学生自己在麦田里探究、发现、玩耍,只有当学生摔跤的时候,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过去扶扶他。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1. 方案设计课

在《轻叩诗歌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合理制定好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组长带领各个小组制订活动计划。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哪些活动,小组每个成员都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关注。有的学生由于个性或家庭的原因,孤独不合群,可能没有小组愿意接纳;有的小组人数过多或过少,不便于开展活动。

在学生分工上,教师要注意“长善救失”。一方面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小组中承担适当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可以鼓励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或摄影,可以建议他们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让某些方面能力发展不足的学生得到锻炼,发展潜能。

2. 问题研讨课

教师要根据实际进行“问题研讨”,梳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其中的一个活动就是策划一次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如何策划一次活动呢?有人说不过就是上街看看,或者看电视找找,如此而已。老师根据这种情况,让学生说说一个活动要确定哪些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分别 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题、所带工具、和父母交代清楚、调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份活动策划方案的样本,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详尽的策划方案并对照执行。

第5篇

根据以往参与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合作学习项目研究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将网络环境下跨地域的合作学习形式引入电脑绘画课堂,是美术教学一次尝试,围绕“希望小学”这一主题,通过学生分组、资源整合、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进行多课时教学活动,思维导图如下:

活动一:激感,畅想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是以爱心教育为主线、以电脑绘画为创作形式的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在青海玉树地震的背景下展开,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与灾区人民共建家园的情感。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玉树地图,如图1)同学们,你能从地图上找到这个地区吗?它属于中国哪个省?

(课件出示震前玉树美丽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图片和震后失学儿童学习环境),同学们,灾区的孩子们最需要什么呢?(导出希望小学)

学生分组讨论希望小学的设计,在网站打写作文《我心目中的希望小学》;浏览团队成员留言,并讨论选出最佳方案作为本团队设计方案,共同完善该方案;各组组长介绍各团队的希望小学和校名。

活动二:因材施教,多元合作

师:如果你是建筑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一所学校?

生:教学楼、操场、校门、设计图……

师:(课件相继出示建筑平面和效果图,如图2),请观察设计图需要体现哪些内容,校园建筑包含哪些内容?

各组组长组织讨论、分析校园设计方法,参照“我心目中的希望小学”构思,统计校园设施种类,协调组员根据自己特长选择校园设施设计;学生浏览网络资源,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将完成作品(如图3)上传主题网站。教师在网站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参与各小组活动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

活动三:因材施教,多元拓展

教师小结上一活动中各组同学的表现,和学生一起上网欣赏、评价学生设计的校园设施,提出问题:建成后的学校还需要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采访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做好访谈记录,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功能,设计学习任务,校徽、校服、校歌、校园活动等。

小组讨论分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和各自特长选择任务,通过单独、合作完成,并服从整体需要,将设计作品上传主题网站(如图4)。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并完善《我心目中的希望小学》主题探究活动,并分组完成各自成果汇报演示文稿。

活动四:展示汇报、多元评价

教师在主题网站提供PPT成果汇报演示文稿参考模块。

小组合作,上网收集整理最能代表希望小学方案中的作品,根据各组特点,共同完成PPT汇报演技文稿。学生主持成果汇报课,各组派代表上讲台通过PPT演示文稿汇报活动成果,内容包括校名、我心目中的希望小学最佳文案、校园设计平面图、校园建筑和功能室、校徽、校歌(词曲)、校服、校园活动、收获与问题等内容;汇报组学生回答其他组学生的质疑。

邀请从事建筑、服装设计的家长和教师作为成果汇报活动评委,票选最佳希望小学,并点评。全班学生在线投票给心目中最佳希望小学。

教师小结本次探究性学习活动,确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请学生下载活动评价表,各组进行自评、他评、师评,总结个人和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学生为希望小学写的《美丽校园》诗歌为活动收尾。将学生优秀成果制成展板向全校展示,并请学生在展板上签名支持。

活动总结

《希望小学》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以爱心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在网络环境下,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创新能力;活动弱化了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整合,通过因材施教实施多元的学习方式,尊重学习中个体的差异,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并互为补充,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已有的智能水平,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用到多种智能进行创作,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在各个学习过程都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活动中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创意,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体现的。例如,校服设计,在学生小组讨论中,他们上网调查了玉树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温差条件,也了解到藏族地区民族服饰特点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考虑到校服的多样性等,然后由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这部分设计任务,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避免了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受挫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我们看到作品将民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希望小学》主题探究课堂实践,让我看到美术课堂教学研究新的途径。

第6篇

摘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在小组学习中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1.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概念中可见,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构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几个学生的随意组合。教师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仔细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讨论跑题时负责把话题引回主题)、汇报、记时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学生协商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角色可以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便学生适应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可避免因长期担任一种角色而出现懈怠感。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确定汇报人,教师在学生实施合作前均应明确告知,以便学生做出相应的准备。各种确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可轮换使用。事先选定汇报人的方式的益处是承担汇报任务的学生因任务在身会用心倾听、整理同伴的观点,汇报的质量可能较高。弊端是非汇报者可能会产生事不关己的松懈心理;临时指定和随机叫号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师叫起成为汇报者,而汇报质量又决定本组成绩,可促使每位学生成为认真的倾听者。当然,因每个人是否成为汇报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学生也会存有侥幸心理,并因此影响汇报质量。由内向或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汇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要求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工作,为他们的汇报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倾力投入,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异类”的观点可以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轻易否决或不屑一顾。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合理的标准可以是: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演算、实验探究和验证;需要留出出错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那种只因预定时间已到而强行打断学生讨论兴致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会败坏学生可贵的参与热情。 

5.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其次,在学生进入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第三,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第四,要合理调控合作过程。教师既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有效的调控者。这要求教师既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又能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并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进程。教师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记自身职责,或在讲台上忙于熟悉教案、准备课件和教学用品而对学生合作进展不听、不看、不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 英语教学 特征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5-01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Project?鄄based Learning), 是一种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利用团队合作和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锻炼来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教育是时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相继发起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运动,其中,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中的先进教育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项目学习就是把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组织学习、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资源的利用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并将学习效果加以公布、比较。项目学习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来开展进行的,它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对知识的实践和吸收,都有一定的要求。

项目学习的优点:项目学习适用范围广,适用于语、数、英、物理、化学、社会、音乐等多门学科;它注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知识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项目学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统一,对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补充作用;项目学习强调让学生去发现、创作、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项目学习的显著特征

1.注重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2.在特定情境中开展学习,钻研的问题和探究的对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或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让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更有意义。

3.重视合作教学。项目学习多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劳动培养互助互利、团结一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这也有利于他们通过学习和交流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到他人的价值,学会尊重别人。

4.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我所喜欢的外国卡通人物”英语话剧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和光盘等来搜集信息和资料。

三、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

项目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有:项目计划、项目设计、项目书面报告、项目研究成果的讨论和汇报等。下面,我们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样本来进行过程演示: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6个项目主题,并提出了项目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自由结合成6个小组,根据项目要求来完成项目计划。小组成员经过结合、讨论,向教师提交计划书,如果需要修改的,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这个过程的时间通常要1―2周。

2.项目实施: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计划和分工着手工作,期间要定期向教师汇报,以便获得及时的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展程度,并就他们的请求和建议及时做出反馈。实施阶段的时间最长,一般为3-6周。

3.项目总结:项目结束后,学生以项目划分的小组为单位,各自进行项目总结并做出书面汇报,为项目汇报和展示做好准备。

4.项目汇报和展示:教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项目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和展示项目成果。汇报形式一般是PPT、书面报告和主题演讲相结合,有的小组还有可能会用到视频方式。

5.项目评价:项目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评价的内容主要有项目计划、书面报告和汇报展示评价,其中,教师在项目计划和书面报告评价中具有绝对的地位,展示评价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成绩也由学生来决定。而小组最终成绩,则是三组成绩的总和。

项目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定期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显著提高。

四、项目学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项目学习中,项目的选择、管理和实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兴趣”为知识学习注入了激情和活力。真实的学习任务,刺激着学生去获得信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学习让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增强了学习的现实意义。真实存在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就可以对学习起到良好的激发作用,学生可以从学习成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项目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语言学习是获取技能的工具,项目学习引导学生用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无形中促进了语言教学的交际真实化和社会化,为学生知识的转换和积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在项目学习中得到了锻炼。

项目学习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资料:

[1]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年06期

第8篇

所谓“参与式”教学,即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教学而言的。我们知道,文章的形成过程是作者文字建码、构筑意义的过程,而学习(阅读)过程就是学习者对作者的文章进行解码并进行意义重构的过程。“参与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本人去发现文章的意义,这有利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收效甚微。为此,我对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给方法,降低难度,轻松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订的目标和方法参与学习,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才会获得一个“劳动者的自尊感”。在学生参与前,作为老师的还是有必要教给他们参与的方法。开始尝试时可适当降低难度,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从而轻松参与进来。教给参与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成果汇报、教师综述。二是要指导学生具体参与的方法。首先要分析课本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个人的条件和小组的条件,可分别选择阅读、采集报刊杂志的资料,收录或制作录音、录像及电脑软件资料,或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还可以利用成语、故事、演讲、辩论、小品、模拟角色、模拟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参与教学。其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和讨论的内容。要让学生尝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讨论的问题可来源于课前的预习题,课后的思考题,或是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提出问题时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茫然失措,无话可说。最后是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这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优劣的关键。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在小组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各小组讨论时,争取每个人都发表个人见解,倾听别人的看法。由召集人将本组讨论情况写在纸上,最后由发言人进行成果汇报。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鲸》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的生活习性,先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和学法,然后让各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立即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只做咨询和指导。汇报时,有的小组采用问答式(学习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一段);有的小组采用朗诵加表演的形式(学习鲸怎样吃食物一段);有的小组采用解说加绘图的形式(学习鲸的呼吸一段);有的小组采用摆图加表演的形式(学习鲸的睡觉一段)。课堂汇报时精彩之处比比皆是。

二、角色定位,检查落实,责任参与。

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学生的分工不明确,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很突出,就会出现“优的更优,差的更差”的情况,这样就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无真正意义。在参与式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学会接纳别人和欣赏别人,包括“后进生”。然后根据学生性别、特长、能力、兴趣的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人数6人为宜,并明确组内分工,有召集人、记录人、发言人、音控员、联络员、记时员,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并要认真履行职责,老师要检查落实,做到每人有事干。在进行成果汇报时,各小组的发言人不只是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本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不仅要汇报学习的收获,还要汇报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新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每组的角色采用轮换制,这样,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下,他们就增强了参与的责任感。

三、精心选材,设计活动,有效参与。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唯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并为学生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转化。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享有更多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选择发展自我的机会。一位教师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在预习课文时就布置了作业:用不同形式展示草原之美。学完课文后,让各小组成员先在组内汇报,然后有各组的发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汇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草原向导”、“诗歌朗诵”、“舞蹈表演”、“美文诵读”等形式。“草原向导”展示了在网上收集的精美图片,并配上精彩的解说,让大家对草原心驰神往;“诗歌朗诵”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大家徜徉在广阔美丽的草原上;“舞蹈表演”那粗犷优美的蒙古舞蹈和甜美的歌声展示了草原的风土人情,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活动,主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立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了语言和运用了语言,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四、激励评价,尊重个性,快乐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内在性激励,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环境。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学习结果及时作出整理和评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习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对于创新精神要鼓励,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面对一些不理想的回答,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委婉地提出建议,并在结束时集体评选出小组活跃分子和协作成功的学习小组来激励,充分地挖掘、发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只有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会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各个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9篇

关键词:能力构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1

1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能力的培养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检验的标尺。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广泛调研所知,在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案例教学法被广为推崇,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但多种因素所致,案例教学法尚未在管理会计学科得到较好的嫁接与植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金融管理学与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的职能,培养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综合管理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即充当好企业发展的军师、谋士。管理会计直面具体的企业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重“校企对接、校企融合”,师生要进入企业、企业要搬进课堂,显然,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特征,而实现管理会计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必须植入案例教学法。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的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台上、轻台下;重课内、轻课外)较为突出,即: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管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抓好课本内知识的传授,但自身下企业、下基地实践较少,课外与学生的互动不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鲜见,大多采用老套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而且对管理会计师(CMA)执业引导较欠缺,导致学生重对外财务报告会计学习、轻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学习,培养出来的多为核算型财务人员,满足不了企业对经营型财务人员的需求。总之,“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不切合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能力构建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复合能力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推行符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案例的研读与探究中,将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划分为若干项学习任务,在每个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在“案例导学――知识学习――案例探究――能力拓展”四个阶段中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探究知识,实践运用知识,以课程的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力。

2编制了一套紧扣能力培养目标的案例库并积极落地实践

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编制了一套基本符合“四阶段”和“三结合”要求的管理会计案例资料库。在收集整理编制案例时,坚持五性:(1)多样性;(2)适应性;(3)启发性;(4)针对性;(5)生动性。

设计的“四阶段”和“三结合”相融的案例教学模式,已进行了两阶段的积极尝试与实践:第一阶段是初步尝试和探索,在财务管理专业133、134班进行试点,选择成本习性和变动成本法这两章内容开展案例教学,设置学生课程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以案例导入、结合案例讲解新知识点,课后布置4个案例交由课程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专门安排2次案例分析与汇报课,各小组以PPT方式进行汇报,任课老师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次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性较高,课堂的互动很强,但打酱油现象比较普遍,并未实现学生的完全参与。带着对第一阶段初步尝试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深化。第二阶段选择财务管理专业141、142班进行实践,相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深化:一是扩大了讨论案例的范围,将“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均纳入案例讨论课,由原先的四个案例增加到15个案例,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二是改进了案例课的案例汇报形式,案例汇报小组6人一起上台,由老师当场随机指定主要汇报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此举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根除打酱油现象,但是较好的消除了一部分学生准备打酱油的想法,使得课外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处;三是增加了学生点评环节,即在一个小组汇报完后,鼓励其他组学生对汇报组的汇报情况(包括汇报的PPT制作水平、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点评和补充,目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讲台上的汇报组唱独角戏现象,让所有组学生都能做专心看戏的观众,认真关注汇报组学生的表演,并能有参与其中的欲望和机会,此尝试在财务管理141、142班的案例讨论课中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效,完全没有出现冷场,各小组争先恐后上去汇报,积极大胆的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个不能无的配角,适时穿插其中,掌控现场,记录评分。

3构筑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且已初见成效

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案例导学和知识学习阶段,学生以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所研究案例的背景、行业环境、经营状况、拟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案例探究阶段,学生则需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研讨,并在案例讨论课上汇报交流,最后再进行总结、完善,形成分析报告。在能力拓展阶段,每个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大习题库(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训练来更好地探究和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石梁基地或实践创新园区的一家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整个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与解决实际案例相联系,渐渐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发现型、归纳型、创新型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文字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协作与协调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等。

4设计了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且已初步尝试

为了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导作用,并能对案例教学的成效进行检验,课程组认为“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轻过程重结果,与倡导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相向而行,必须舍得弃之,转而采用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经过反复的讨论调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充分体现我校校情、学情的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的中心思想是最终的总成绩必须能够反映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由“课堂行为成绩”(10%权重)、“小组项目成绩”(30%权重)和“期末考试成绩”(60%权重)三部分构成,其中,(1)课堂行为成绩采取“倒扣制”:①每生在100分的基础上,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其他不符合课堂规范的行为一次扣5分;②一个小组每累积扣分达30分时,小组各成员扣5分;③每生剩余的分值便是其课堂行为成绩,此成绩以1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2)小组项目成绩:①小组研究案例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寻找、设计;②各小组必须按时完成分阶段研究任务,每阶段任务必须分解到各小组成员,并及时记录和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和成果统计、阶段研究成果电子文档);③组长根据每位组员完成阶段任务的情况,在0~1范围内为其打分,作为每位组员的权重分;④教师根据各小组分阶段研究情况和最终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判定各小组项目成绩(0~100分);⑤小组项目成绩×组员权重分×30%记入每生总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①采用“机测+纸测”形式,并以6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②机考是面对客观题部分(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利用我校《管理会计》课程网络考试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客观题大题库的日常训练,任课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基本上每周统计一次反馈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期末对客观题实施机测,随机形成试卷,机考试卷卷面成绩40分(单选20分、多选10分、判断1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现部分内容的考教分离,夯实学生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③纸测是面对主观题部分(包括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纸测卷面成绩60分(计算题部分20分、案例分析题部分4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此举效果显著,考核的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而是倡导过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迫、学情所趋、改革所逼。如何在新的要求下调整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过程是目前各个学科更为具体而迫切的任务。立足于浙江树人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引领下,厘清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小到具体的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践项目,都必须努力尝试,积极探索。基于此,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与时俱M,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探索、改进、深化和完善,培养出既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会传承又有创造的学生,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类专业 教学实践 调查分析 类型

音乐专业教育一直遵循技巧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学实践的组织类型和实施方法亦得到越来越多的阐述和探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在近10年的发展中,学院坚持“实践教学为主、为先、为根本”,建立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高效运作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为创作、研究、教学、演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学院特别注重以表演艺术优势专业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依托,全面带动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开展。音乐表演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大,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果。

本文基于以上因素,通过整理、分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专业教学实践的相关资料,对建院以来的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归类,总结音乐类教学实践在形式、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的改变和突破。

一、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的调查结果分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学实践可分为校内表演和校外演出两大部分。本课题根据相关材料,对2002―2009年学院音乐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统计、整理,将其归整为校内演出、校外实践、校外赛事三大部分。

1.校内演出(见表1)

按照演出的形式和性质不同,音乐类专业校内实践演出的类型可以分为教学汇报演出、习唱习奏会、毕业汇报等六种。从表1情况分析,一是2002年到2009年音乐类专业举行校内实践演出共168场次,其中,教学汇报演出和毕业汇报开展得最为频繁,分别占总场次的30.95%和27.54%,是音乐类教学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二是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常规性的教学汇报和毕业汇报演出,也大量运用了独唱音乐会、独奏音乐会、各类比赛活动等实践形式,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均占一定比重。

2.校外实践(见表2)

音乐类专业校外实践演出主要有外事演出、各类庆典演出、周末音乐大讲堂等七个演出类型,其中,外事演出是音乐类校外实践的主要内容。从表2情况看出,2002年到2009年音乐类专业校外演出共121场,其中外事演出50场,占总场次的41.32%;各类庆典演出18场,占总场次的14.77%。周末音乐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是2008年以来所形成的新的演出形式,故本文在统计归类时,以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的校外演出总场次为基数统计各类演出占总场次的比例,其中周末音乐大讲堂所占比重最大。

3.校外赛事(见表3)

2002年至2009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参与校外赛事中取得良好成绩,获省级以上赛事奖项共148项,其中声乐类获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21.62%;器乐获奖109项,占获奖总数的73.65%。

二、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主要类型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教学实践包括校内演出、校外实践、校外赛事三大部分,各个部分的教学实践又可以按照实践形式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每一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音乐类校内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校内演出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展示课堂教学成果为主要目的,通常与艺术专业教学阶段相互配合。通过在不同教学阶段开展不同性质类型的校内实践活动,为学生获得舞台经验、完善舞台形象创造一系列条件。根据本文第一部分内容,音乐类校内教学实践可以分成教学汇报演出等六种类型。

教学汇报演出主要指学生进行的阶段性专业汇报,目的在于展示某一阶段教学成果,检验某一阶段的教学成效,如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演出、综合汇报演出、新苗综合音乐会等。这种阶段性的汇报演出形式能够定期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效,是师生反思教与学的良好途径。资料显示,音乐类教学汇报演出自2004年开始进行,到2009年止已举办52场次,是音乐类校内实践举办场次最多的类型。

习唱、习奏会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方向进行的汇报表演,与教学汇报相比,习唱、习奏会演出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是一种练习性质的校内实践类型。学生在习唱、习奏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舞台经验,在对比和交流中对自己和他人的专业水平获得较为深入的认知。教师则从学生的演奏和舞台形象中获取阶段性教学的反馈结果,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教学提供保障。

毕业汇报是各年级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即将结束时进行的专业汇报表演,是一种总结性的汇报演出,以此展示整个学业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成果。这种完结式的实践表演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形式,自建院以来一直平稳有序地开展至今,在整个校内实践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为演出场次仅次于阶段性教学汇报的实践类型。

独唱、独奏音乐会指在校内举办的、一个或多个学生(一般不超过三人)的专场音乐会,同时也包括师生音乐会。建院以来,共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16场,为一部分专业水平高、个人特色鲜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充分发挥个人艺术魅力的良好平台,也为这些学生今后获得更好的艺术成就奠定基础。

各类比赛是指在校内举办的各种音乐类比赛,如卡拉OK比赛、流行音乐选拔赛、合唱比赛等。笔者从所获得的资料中发现,校内音乐类比赛基本以声乐类比赛为主,这种开放性的校园赛事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其他演出主要包括迎新晚会、接待来宾的交流性演出以及慈善晚会等,这类型校内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不固定,在校内实践演出总场次中所占比例最低。

2.音乐类校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校外教学实践是指以学院为组织形式对外进行的艺术实践。与校内实践相比,前者较注重于检验教学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等对内的意义和价值,校外实践活动则扩大与延伸了校内的实践舞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同时具有展示学院良好形象和提升学院影响力的对外效应。本文在分析校外教学实践的类型时,将周末音乐大讲堂、叩响音乐之门、高雅艺术进校园、钱江浪花演出、走进艺术殿堂归为系列化的社会文艺演出这一大类。

外事演出是指学生参加省政府对外工作的演出活动。根据资料显示,音乐类外事演出的主要内容为参加招待外国来宾的宴会演出。鉴于外事演出的“对外”特性,其演出内容一般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演奏,音乐类外事演出活动基本上以小民乐队的组织形式参与。从2002年到2009年,学生参加外事演出共50场次,外事演出是占音乐类校外实践演出总场次比重最大的实践类型。

系列化的社会文艺演出以服务社会、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为主旨,是近年来新形成的校外实践演出形式。其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与杭州剧院合作举办周末音乐大讲堂始于2007年,该活动是杭州剧院所推出的演出服务品牌之一,旨在推动杭州市演出市场、丰富杭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叩响音乐之门、高雅艺术进校园、钱江浪花演出等系列活动分别始于2008年、2009年,目前均已开展数场演出,起到了文化惠民的良好作用,在提高广大学生和群众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校外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赛训结合、以赛促学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音乐类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校外实践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实战性,学生从自身表现、其他选手的表演以及评委的评价中获得更为细致深刻的反馈,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各种参赛机遇、获奖机会还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热情。2002年至2009年,音乐类专业学生参与校外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共148项,其中尤以器乐类和声乐类为主,体现了学院音乐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特长。

三、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

1.表4为校内演出情况汇总。

从表4情况分析,一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正式建院初期,校内演出规模较小,演出场次较少,实践类型仅有习唱习奏会、毕业汇报、独唱独奏音乐会三种,并以毕业汇报为主。从2004年开始,校内演出规模扩大到相对合理的水平,演出的数量和类型都有较大增加并保持平稳发展。二是建院初期以学业结尾阶段的总结性汇报演出为主,近年来逐渐形成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系统性教学实践模式。三是建院初期以同专业、同班级学生的集体汇演为主,近年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特色的发展,举办了多场学生专场音乐演出、师生音乐会。

2.表5为对外演出、比赛情况汇总。

表5显示,2002―2007年,音乐类校外实践的主要类型为外事演出和各类庆典演出。2008年开始参与大学生艺术节和周末音乐大讲堂,2009年携手钱江浪花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同时亦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周末音乐大讲堂等活动。

音乐类校外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主要表现为:建院初期,主要以民乐团和小民乐队的形式参与外事演出和各类庆典活动,是陪衬式的、伴宴性质的演出。近年来,学院逐步与杭州剧院、钱江浪花艺术团等开展系列合作,举办周末音乐大讲堂、钱江浪花演出等具有社会效应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扩大与延伸了综合展演季的实践舞台,展示出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湛的艺术实力,进一步发挥了学院省级校园文化品牌的作用,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音乐类教学实践展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音乐类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基本上构建了一个内容和形式多样、较为系统的、有规划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基本实践、认知实践、综合性实践、素养性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近年来音乐类教学实践不论从数量上、形式上还是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来看,较之建院初期都有了大的发展,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并催生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人才。但是音乐类教学实践还存在创作性不足、创新性不高、市场化程度低等薄弱点,在教学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对音乐类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一)理顺校内实践的基本构架及其作用,丰富校内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在保证检验和提高在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艺术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展示个人特色创造更好的平台。

(二)扩大校外实践教学的广度,探索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有效途径,实现实践演出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融创作于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演出过程中激发灵感,大胆尝试艺术创作,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熠娜,李蕾.论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段志敏.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案[J].河南经贸大学学报,2006(5).

[3]陆相汉,丁黎敏.“钱江浪花”艺术团现象及文化直通车的研发[J].艺术科技,2007(4).

[4]张海红.浅谈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邢晓丽、冯妮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

郭义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第11篇

一、建立合作的小组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后,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搭配分组。在课堂上,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即:一般4人小组是最佳的组合,4人中,包括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厌学生)和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优秀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

二、目标明确,难易结合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这样组织合作学习: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几人一组就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往往是各说各的),讨论结束后就请每组代表发言(这个代表往往也是优生),而代表的发言往往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这样的合作并不是有效的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得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职责,并且得遵守一定的规则。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即让学生明确该干什么、怎么干、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什么目的。小组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当。如果问题太简单,没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就没必要小组合作;若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小组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小组中每个职位都是轮流担任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增进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其中。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并在活动中给予学困生帮助。记录者: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并将检查者的角色整合其中。报告者: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三、诱发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探究、体验新知,思考问题,定会调动起其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智慧火花四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通过三轮抽数字图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渐渐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当然,数学游戏超越于“玩”,它是一种有目的有任务的学习活动。所以,老师要科学设计,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内化知识,训练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四、充分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会带给学生视觉的“明亮”。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在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鼓励学生敢表达,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调动其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要边思考边吸纳,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结果后,由汇报者组织语言汇报。几组汇报结束后,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交流,教师进行指导,最后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合作,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不仅直观地理解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五、适时指点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3-01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3.操作要领:“外出活动规划表”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路线等;活动体验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交流活动感受后,组织二次、三次深入体验;室外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可用图片、音像资料、考察报告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