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士硕士论文

博士硕士论文

时间:2022-09-06 20:09:43

博士硕士论文

第1篇

一.选题原则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5.要根据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础和特点,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并与导师共同确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资料博士生一般不应少于50篇,硕士生一般不应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开学初进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开学 初进行。

3.书写格式:

(1)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2)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7) 论文工作安排

第2篇

《杂志封面文章的内涵及报道特色研究》/杜晓/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7.7

《“凤凰卫视”女性主持人特色解读》/谢淑玉/苏州大学/2009.5

《栏目研究》/鞠晓燕/厦门大学/2009.4

《画报研究》/郭巍/吉林大学/2009.4

《人物专访研究》/周睿/北京大学/2007.5

《的新闻学价值研究》/王巧云/河南大学/2007.4

《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以“感动河北”典型人物报道为例》/郭晓霞/河北大学/2006.5

《CCTV栏目的选题创意及其节目构思透析》/黄铮铮/中国传媒大学/2007.7

《CCTV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分析》/王静/黑龙江大学/2008.4

《冲突话语:英语电视新闻访谈的综合性谈话分析》/许炳坤/安徽师范大学/2005.5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潘洁/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2

《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建构与可持续发展》/黄佳/中国传媒大学/2007.7

《从评价理论看电视新闻访谈的多声性》/李君/中国海洋大学/2008.6

《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陈贝贝/上海戏剧学院/2005.4

《大众参与的电视节目人物出镜研究》/刘青/山东师范大学/2006.4

《当代中国广告中的人物形象变迁研究――以为主要考察对象》/黄群/苏州大学/2008.5

《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研究》/卢芳/华中科技大学/2007.5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学研究》/顾军/苏州大学/2008.5

《电视访谈话语研究》/代树兰/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5

《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倾听”》/林毅/上海戏剧学院/2006.4

《电视高端访谈节目研究》/汤蔚淑/湖南大学/2008.10

《电视精英谈话节目的竞争战略研究》/张源/厦门大学/2007.5

《电视谈话节目采访技巧研究》/孙海平/吉林大学/2009.5

《电视谈话节目社会功能的哲理分析》/张朝夕/华中科技大学/2004.11

《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势现象》/张文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电视谈话类节目制作的心理效应研究》/张秋佳/东北师范大学/2008.9

《电视新闻访谈的超语言学分析》/谢娟/西南财经大学/2007.4

《对领袖崇拜的理性思考》/于观杰/黑龙江大学/2009.1

《访谈节目中英汉女性话语风格的对比研究》/郭/华北电力大学/2004.12

《凤凰台叙事型谈话节目分析》/华丽/上海戏剧学院/2009.3

《广播访谈话语的人际意义系统功能研究》/张睿/外交学院/2008.5

《广告中人物形象的符号学解读》/刘逢秋/苏州大学/2007.5

《还原人物,记录历史――文本特色探析》/靳颖姝/河南大学/2008.4

《纪实类电视节目人物形象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闫伟娜/山东师范大学/2006.4

《论中的女性形象》/汪敏/湘潭大学/2008.4

《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核心素质和人格魅力》/陈蓉/上海戏剧学院/2003.5

《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现场的有效沟通》/陈姗姗/中国传媒大学/2009.5

《论史传报告文学》/吴晓丽/湖南大学/2007.5

《论主持人的“个性”》/董蓓/上海戏剧学院/2008.1

《论主持人沟通能力训练对当众口语传播者的普适性》/张早/上海戏剧学院/2007.4

《面向人物追踪的知识挖掘研究》/于满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5

《浅论新时期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新闻价值和现实意义》/褚晓峰/东北师范大学/2006.6

《人物类特稿特点研究――以和为例》/张玮桐/吉林大学/2009.4

《网络(虚拟)社区对公众人物及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天涯社区和部分明星博客为例》/舒云/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7.6

《网络时代的庶民狂欢试析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草根文化》/陈闻/北京语言大学/2007.6

《我国纪录片频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刘晶晶/重庆大学/2009.4

《新时期(1995-2004)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史梁/厦门大学/2006.4

《新时期新闻视野中的报告文学研究》/张俊鹏/河南大学/2006.4

《新世纪传记文学研究》/汪炜/上海师范大学/2007.5

《叙事类访谈节目的以叙事模式分析――与为例》/马骏V/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12

《谣言:概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金屏/吉林大学/2005.4

《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传播再思考》/王华雯/2007.4

《英文电视访谈节目前序列分析――基于中央九台节目的研究》/张冰/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影像传播中的虚拟人物研究》/郑春辉/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纸质媒体中反面人物报道研究》/杨晓青/湖南大学/2007.4

《中国大陆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研究》/熊蓓蓓/华中科技大学/2006.5

《中国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研究》/赵颖/新疆大学/2008.5

《中美电视访谈提问研究》/李曦/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7

《中文环境下英语新闻访谈类节目的跨文化会话分析》/徐宁骏/上海师范大学/2008.4

《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传播探究――以公共空间为视角》/熊芳芳/江西师范大学/2007.6

《“粉丝”受众研究――以“超女粉丝”为例》/刘立荣/天津师范大学/2007.3

《“感动中国”人物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张国芳/暨南大学/2008.11

《“胡适思路”在二十世纪人物传记中的隐性流淌》/樊志彬/兰州大学/2007.5

《人物通讯解读》/周俊丽/河南大学/2009.5

《中体现的文学批评观》/吾甫尔江・买买提/喀什师范学院/2007.6

《专栏中先进人物通讯的叙事学研究》/黄杰渝/四川大学/2007.3

《“类传”人物塑造的特色及影响》/谭时康/西南大学/2008.4

《列传合传研究》/胡安武/华中师范大学/2009.4

《写人成就探略》/潘定武/陕西师范大学/2003.5

《叙事学研究》/刘宁/陕西师范大学/2006.5

《与》/廖颖/贵州大学/2008.5

《1994年以来的中国女性受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施素雯/兰州大学/2006.5

《Blog热点话题发现及其作者声誉度研究》/时达明/大连理工大学/2007.12.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王晖/苏州大学/2002.4

《报纸语体中采访体裁的语言特点》/于天明/黑龙江大学/2002.5

《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于洋/大连理工大学/2006.12

《传播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研究――以新浪网名人博客为例》/王永强/湖南师范大学/2007.5

《传播学视野下名人博客初探》/钟正军/中南大学/2009.5

《传播学视野中的谈话类主持人节目》/毛婷婷/南京师范大学/2006.5

《从谈中国新闻类人物周刊的现状与发展走向》/朱宝/四川大学/2007.4

《从看司马迁对人的认识》/苏高岩/山东大学/2008.10

《从奥普拉与陈鲁豫的主持风格看其谈话类节目的言语艺术》/吴松/东北林业大学/2009.6

《从博客到播客看大众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罗曼/四川大学/2006.4

《从受众期待研究我国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策略》/张梅/华东师范大学/2005.4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访谈会话中闪避回答的语用策略》/邢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5

《从谈话节目主客体关系发展看“观众”的功能演变――以国内品牌谈话节目为例分析》/郭丽红/山东大学/2009.4.25

《从新兴文体到文学“大国”――中国20世纪报告文学流变史论》/谢耕耘/华中师范大学/2002.4

《从语用学角度看结构隐喻在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中的顺应性和功能性》/杨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大陆电视谈话节目初探》/陈荣美/广西大学/2001.6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本土化研究》/何剑波/南昌大学/2007.5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再现》/赵黎/郑州大学/2007.4

《当代中国电视受众需求研究》/吴红雨/复旦大学/2008.4

《党报典型报道艺术论》/张菀昀/清华大学/2005.6

《典型报道:困顿的现状和未来的革新》/韩冰/南京师范大学/2006.5

《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种筱娜/西北大学/2006.5

《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从福柯的视点出发》/任俊英/复旦大学/2006.5

《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吴小君/苏州大学/2005.5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分析》/杨君/中央大学/2009.3

《电视典型报道研究――以十六大以来典型报道为例》/孔朋/山东大学/2008.4

《电视访谈“问答句”中“附加信息”的语用顺应之探究》/李成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5

《电视访谈节目: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研究》/于玲玲/南京师范大学/2007.4

《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李海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6

《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研究》/巩晓亮/华东师范大学/2008.4

《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2009.4

《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马琳/华东师范大学/2008.4

《电视人物访谈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探析》/李欣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与创新研究》/谢亮亮/曲阜师范大学/2009.4

《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及主持艺术研究》/周媛媛/郑州大学/2006.4

《电视谈话节目品牌联合研究――以落地湖南卫视为例》/邓蓓莉/厦门大学/2009.4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研究》/李娇娇/中央民族大学/2009.3

《电话谈话节目主持人角色研究》/唐小茹/四川大学/2006.3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形象调查研究》/马培昕/西南大学/2006.4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语用分析》/赵爽宇/陕西师范大学/2008.4

《电视新闻主持人形象塑造与栏目品牌化经营研究》/梅冬/中南大学/2009.5

《电视娱乐谈话节目主持话语分析――和的话语比较》/曾嵘/暨南大学/2008.5.20

《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学阐释》/陈天嵩/湖南师范大学/2009.6

《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刘勇/安徽大学/2005.5

《访谈节目的语用模糊研究――以央视节目为个案》/桑杰/中央民族大学/2009.4

《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语用学研究》/王卓/吉林大学/2007.4

《访谈类节目中提问的顺应理论研究》/崔佳/山西大学/2005.6

《访谈语篇中的人际意义研究》/苏凤/山西大学/2008.6

《符号学视域下的名人广告效应研究》/何洗礼/湖南师范大学/2009.5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人物报道传播价值研究》/刘金星/兰州大学/2007.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未成年人典型报道研究》/杨柳/西北大学/2009.6.17

《个人品牌的营销传播研究――以姚明为例》/唐智乐/厦门大学/2008.4

《故事类谈话节目叙事研究》/屈丹/四川大学/2006.4

《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研究》/张静/中南大学/2007.5

《关于国内电视谈话节目之理性探讨》/祁瑞萍/西北大学/2006.5

《关于英语新闻访谈介入资源的分析》/彭晓琳/山东大学/2009.4

《汉语新闻电视访谈会话研究》/张颖/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12

《回避:汉语财经访谈中受访者的语用策略》/杨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基于信息经济学信号理论的名人广告研究》/王迎波/山东大学/2008.4

《记录我们的命运――之“封面人物”的叙事解读》/董P/湖南师范大学/2008.5

《节目主持人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功能研究》/李静/南京师范大学/2007.4

《解构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过程》/魏芳/华东师范大学/2005.5

《扩展型前序列的结构与作用――分析访谈节目Larry King Live》/黄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论报告文学的写人艺术》/刘真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10

《论成都本土期刊发展潜力及其创办人物新闻期刊的可能性》/施晓岚/浙江大学/2006.5

《论邓贤的史传报告文学创作》/罗庆洪/湖南大学/2008.4

《论电视财经访谈节目品牌的构建和维护――以为例》/姚贝贝/华东师范大学/2009.5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的构成要素》/王璞/郑州大学/2003.10

《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其兴盛原因》/王秒秒/陕西师范大学/2007.4

《论访谈节目中的交际策略――结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的情况》/洪晨鸣/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3

《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徐思红/2000.1

《论涉农电视访谈节目的创作――以为例》/杨程/南京师范大学/2007.4

《论受众研究的“质化”传统》/谢莹/湖南师范大学/2005.4

《论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发展与变革》/兰天/南昌大学/2008.12

《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嬗变》/江卉/武汉大学/2005.5

《论新时期纪实文学》/李华峰/郑州大学/2000.4

《论中国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易文/广西大学/2003.5

《论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林素琴/苏州大学/2002.5

《媒介人性论――基于爱心传播的研究视角》/张咏梅/浙江大学/2009.4

《美国政坛与体坛人物访谈中话语策略使用的个案分析》/曾玮/华中师范大学/2007.11

《名人博客――传媒批判视野泛偶像的狂欢》/李艳/西北大学/2009.6

《名人博客的传播学思考》/杜畅/大连理工大学/2007.6.23

《名人广告的可信度评价及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与购买意向的影响》/李冰心/武汉大学/2005.5

《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胡振宇/暨南大学/2006.5

《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研究》/姚婷婷/厦门大学/2009.4

《穆青的典型人物报道研究》/崔元苑/郑州大学/2006.4

《南方周末正面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郭丽/暨南大学/2008.11

《女性主持人的话语弱化――隐藏在电视光环背后的性别差异》/刘平/华中师范大学/2006.5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以为例》/张晓红/湖南师范大学/2009.6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形象的批评性比较分析》/林蓉蓉/浙江大学/2008.4

《人物报道中的视觉传播研究》/汪茜/南京师范大学/2005.4

《试论分众化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张仕勇/郑州大学/2004.5

《试论人物报道的“平民化”》/罗坤瑾/广西大学/2004.5

《试论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当朝人物崇拜》/马秀勇/首都师范大学/2003.4

《试论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色与价值》/易钟林/暨南大学/2006.5

《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熊海燕/华中师范大学/2004.4

《司马迁对传主心理动力的探掘》/任刚/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4

《塑造电视谈话节目的深层魅力――选题策略分析》/向钰/中央民族大学/2009.3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专访研究》/张帆/山东大学/2007.4

《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冯晓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3

《网络人际传播的道德考量》/陈泳华/湖南师范大学/2003.4

《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研究》/张卓/河南大学/2009.5

《网络谣言与新闻真实》/潘相国/华中师范大学/2002.5

《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义》/愈小艳/广西大学/2008.6

《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初探》/史雅娟/广西大学/2007.6

《我国知名女主持人形象解读》/吴真真/南昌大学/2007.6

《我国综合性人物杂志的生存与发展――以为例》/公丕钰/暨南大学/2006.5

《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评析》/张晓菲/武汉大学/2005.4

《先进人物宣传的社会心理分析》/张元/西北工业大学/2006.3

《新时期我国人物报道叙述不可靠现象原因探究》/魏佳/广西大学/2008.6

《新时期正面典型人物报道的美学探析》/王建华/山东大学/2006.5

《新时期正面人物报道研究――以受众心理为视角》/张涛/华东师范大学/2008.4

《新世纪典型人物形象体系研究――以为例》/冯华/西北大学/2008.6

《新闻访谈的语类分析》/李晓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4

《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杨才英/山东大学/2006.4

《新闻职业精神论》/张晓峰/复旦大学/2008.4

《谣言、流言研究――以华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程中兴/上海大学/2007.12

《以人的视角记录历史――周刊报道方式分析》/周小雍/复旦大学/2008.5

《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电视节目的应用价值研究》/郭梦茹/华东师范大学/2009.4

《英语电视新闻访谈的会话分析》/邬争艳/苏州大学/2005.4

《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陈玉/长春理工大学/2008.4

《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新闻访谈中不对称性研究》/成慧/南京师范大学/2007.5

《真实、自然和有影子的记忆――试论电视纪实作品与文学关系》/蒋自斌/安徽大学/2003.5

《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以“感动中国”为例》/庾月娥/暨南大学/2007.5

《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会话纠偏研究――基于访谈会话和日常会话的比较研究》/程红霞/山东大学/2006.3

《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研究》/麦尚文/暨南大学/2004.5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叙事研究》/孔祥静/南京师范大学/2007.3

《中国访谈节目中话轮把持策略的研究》/刘吉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中国名人博客发展概论》/刘佳/西北大学/2007.6

《中国写人学》/李桂奎/复旦大学/2005.4

《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李健/兰州大学/2007.4

《中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发展研究――以、为主要案例》/蒋志高/暨南大学/2005.5

《中文电视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陈述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李芝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6

《中文电视访谈中回避策略的语用研究》/罗雪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4

《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李姝/贵州师范大学/2009.4

《中文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打断现象研究》/田甜/华中师范大学/2009.4

《中央九套新闻访谈节目中打断现象的会话分析》/单红见/中南大学/2008.11

《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张安安/浙江大学/2007.7

《专业主义语境下的典型报道研究》/朱剑红/南京师范大学/2007.5

《作品传播者的法律地位》/臧云霄/苏州大学/2004.4

第3篇

一、招生人数

1.各院系公布的招生人数中包含本科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生,不含各种专项计划(了解专项计划招生请点击浏览)。

本科直博生的接收面向全国重点大学获得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预计在2012年10月中旬结束,届时将公布接收情况,请注意查看。

只有本校在读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可申请硕博连读。除试行“申请-考(审)核”制度的院系和专业外,接收硕博连读生的工作预计将在2012年12月底前完成。

2. 各导师的拟招生人数已在专业目录中标注或说明。除明确标注了拟招生人数的导师外,其他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依据其报考人数、生源质量、科研项目和经费情况以及考生的初试复试成绩、导师所在院系的招生总名额等综合确定。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位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已获硕士学位人员(初试前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或符合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或已获博士学位人员。

同等学力人员须同时符合下列报考条件:①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②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四篇以上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独立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者发表文章数可酌减,但不得少于2篇。③已修完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

只有硕士学位证书而无硕士毕业证书的考生(如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单证专业硕士等),如果在初试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只能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报考,并须符合上述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

3.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体检标准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5.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即1968年9月1日以后出生)。

三、报名办法

[说明:考生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报考资格审核将在录取阶段进行。]

1.报名时间:2012年11月12日至12月12日。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为:graduate.bnu.edu.cn/bsbmindex.htm。具体要求、流程请在网上报名期间查阅报名系统的相关说明。报名费200元,采取网上支付方式。

2.报名者须于2012年12月21日前(以邮戳为准)按要求向报考院系所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须本人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两份专家推荐书(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

(3)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

(4)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最多3篇;

(5)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下同);

应届硕士毕业生只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时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同等学力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及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提示:网上报名时考生必须如实、准确填写信息。考生必须按要求提交书面材料,书面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必须与网上信息一致。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者,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及录取资格,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考生本人负担。】

准考证不再寄发,请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四、选拔

选拔包括初试和复试。

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及两门业务课,以专业目录为准。

初试时间:2013年3月30日、31日。

初试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同等学力人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

复试有可能安排在初试后马上进行,也可能在初试成绩公布后进行,具体安排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五、录取

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综合考虑考生的科研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六、学费和奖助学金

1.我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博士生录取类别分为两类: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凡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为非定向培养博士生,不转入的为定向培养博士生。

2.所有研究生须缴费上学。普通博士生学制三年,本科直博生学制五年,学费每年1-1.2万元(因专业而异)。

学校为博士生设基本奖学金,基本奖学金覆盖面为100%。博士生(含定向培养生)只要入学成绩合格、每学年考核合格,即可在每学年获得与当年应交纳学费等额的基本奖学金,换言之,可冲抵当年全部学费。

除此之外,非定向培养博士生还可享受博士生基本助学金,每人每月1000元,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定向培养博士生只能申请基本奖学金,不能申请基本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已获博士学位人员及年龄超过45周岁人员攻读博士学位,须由考生本人自付学费(自筹经费培养)或由所在工作单位代付学费(委托培养),这两类博士生不能申请学校的博士生基本奖学金和基本助学金。

除上述博士生基本奖助学金外,学校还设立了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含参加国外学术会议)资助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博士生优秀科研成果版面费资助金、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多种奖励和资助项目,用于奖励资助所有在学制规定年限内的在校优秀博士生的学习及科研工作。

七、其他

1.我校2007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每年选拔约150名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进行联合培养,详情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在“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中查询。

2.体检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不符合规定体检标准的考生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3.北京地区定向培养博士生在单位保证其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他博士生均须全脱产学习3年。

4.录取为定向培养的北京地区考生学校将不安排住宿。

5.我校不提供参考书目,请自行选择相关书目学习。

第4篇

四川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认定的 “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之一。2014年预计招收包括各专项计划在内的博士研究生共1208名。

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人数(包括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实际招生人数待国家下达2014年招生计划后,综合考生报考情况、考试情况方能确定。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博士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非学历教育在读研究生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能报考。

4、同等学力考生,①必须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专业或相近相关专业工作6年或6年以上;②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文章;③必须有修读过四门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必修课程成绩证明;④外语要求六级通过或通过在职人员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外语考试;⑤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必须加试两门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专业主干课程;⑥同等学力考生当年不得同时报考我校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

5、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6、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四、2014年我校在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同时招收具备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相关背景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医学博士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高级研究人员。详见专业目录。

五、2014年我校博士招生报名考试只招一次,报名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进行。详细情况请关注2013年12月研究生院主页、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发布的《四川大学2014年博士生报考网上报名须知》。

六、现场确认时间为2014年2月24至25日,2014年3月29日至30日考试。

七、报考人员需在现场确认时送交下列材料(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来校进行现场确认的可将相关材料在2014年2月24日前寄送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1、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报名时由网上下载);(博士报考登记表中单位意见栏以下人员必须由单位签署意见和盖章:①应届硕士生;②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③现在履行合同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④我校在学研究生申请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学生,必须经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查并签章。)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学位证书在入学前补提供;复试时查验学位证、学生证原件);

3、专家推荐书(报名时由网上下载,需两名专家推荐);

4、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出具外语六级或在职人员申请授硕士学位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发表的论文原件、交复印件。

5、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及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

6、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八、考试地点:四川大学(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准考证由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网上打印)。

九、考试课程:1、政治理论课(应届毕业硕士生和已获硕士学位者免试)。2、外国语(初试不考听力)。3、业务课两门(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十、复试与体检:初试合格分数线划定后,学校各招生单位组织符合要求考生参加复试。各单位不得提前组织复试。复试科目、时间、地点、方式等由相关招生单位安排,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另加试(笔试)两门相关硕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复试期间,在我校校医院参加体检。

十一、录取:根据初试和复试综合评分成绩,参考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择优录取。

十二、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学校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三、就业: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就业。定向培养博士生必须回定向单位工作。

十四、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考生可直接与相关院系(室、所)联系。

十五、研招办联系地址:成都市 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610065。

第5篇

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

论文要求相差1万字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昨日获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学位授予工作办法》规定,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字数可比学术硕士的少1万字。

该校规定,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在10万字以上,论文摘要为3000字左右。对决定授予博士学位者,应公示3个月,无异议者方可领取博士学位证书。

该校要求,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3万字,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原则上不少于2万字,论文摘要字数为1000字左右。

该校还同时明确了两类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学术硕士论文写作时间自确定选题后应不少于9个月,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半年。

第6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

全日制普通博士为3至6年,直博生为5至6年,硕博连读生为5至6年(从硕士入学起计算)。

三、招生规模

2012年学校实际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309名,2013年的具体招生数额由教育部当年下达文件确定,请考生注意我校网站信息。

四、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⒉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⑵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前须取得硕士学位);

⑶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已进修完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且考试合格(需提供进修学校教务部门的成绩证明),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2篇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一般应已取得副教授职称(或相当职称),经审核确认已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⒊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⒋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8年9月1日后出生),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不受此限制;

⒌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书面推荐;

⒍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3、4、5条规定外,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提前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由本人提出申请,本专业博士导师同意,并通过博士生外语入学考试后,经研究生院批准,可在与硕士专业相同的一级学科内取得硕博连读资格。

以直接攻博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上述第1、3、4、5条规定外,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本人提出申请,博士生导师同意,并通过复试小组复试后,确定可以作为博士生培养,经研究生院批准,可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内取得直接攻博资格。

五、报考者必须符合报考条件。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应真实填写个人信息,对在报考中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

六、报名日期及地点

我校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考试每年分为春季和秋季两次,其中春季招生仅接收直接攻博考生,本校硕博连读考生。秋季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时接收本校硕博连读考生:

春季招生:报名时间:2012年9月17日~2012年10月8日(仅限直接攻博、硕博连读考生)

秋季招生:报名时间:2012年12月15日~2013年3月15日(双休日、假期除外,函报3月10日截止)

报名地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12办公室

六、报 名

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请登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进入博士报名,先申请网报ID号(请牢记自己的报名号),按要求填写本人的报考信息,上传与报名表相同的电子版照片,下载并填写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及其它表格。

⒉考生填写完有关表格,向我校研招办提交下列材料:

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登记表;②两份专家推荐信;③硕士阶段课程学习/进修成绩单(教务部门或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盖章认可);④身份证、学士学位证书、本科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⑤应届本科生、在校硕士生学生证复印件;⑥同等学力考生还应送交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全文(附刊物原件)或获奖证书,并提供报考导师的认定意见;

定向、委培的应届硕士考生、拟报考定向委培的考生及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必须征得单位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复试、调档、录取的,后果考生自负。

七、考 试

⒈考试地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地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⒉考试时间:春季招生:2012年10月20日(硕博连读)

秋季招生:2013年4月13日~4月14日

⒊初试科目:均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外国语(科技英语);业务课2门(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者必考政治理论(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准予免试)。

⒋各学科专业均采取差额复试。复试内容一般为专业综合及外语(含听力、口语),复试时间、地点与形式由所报考学院确定。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时,还须加试两门由所报考学院组织的硕士学位课程考试,每门科目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为笔试,具体加试科目见招生专业目录。

八、录 取

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因素,择优录取。录取工作于2013年5月底结束。考生入学时须进行体检,未达到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者,取消入学资格。

我校实行培养机制改革,所有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均可享受最低每生每年17000元以上的资助(含10000元学费),入学前将户口和人事档案等关系转入我校,毕业后自主择业;录取为原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考生,必须与我校签订相应的培养协议书,入学前不转户口和人事档案等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九、入学时间

录取考生(春季:2013年3月上旬;秋季:2013年8月)入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前必须取得硕士学位。考生必须当年入学,不能保留入学资格。

十、考生须知:为方便您的报考,将博士生招生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⒈报考定向或委托培养的考生应在报考类别中注明。

⒉有关规定:

①以硕博连读方式录取的考生,须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②录取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博士生均须在领取录取通知前,签订定向或委托培养协议书,否则不予发放录取通知书。

③我校不接收其他单位的调剂考生。

3.有关我校博士生招生导师、报名考试、成绩发布、复试通知等信息请留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gr.xidian.edu.cn/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信息网: yz.xidian.edu.cn

十一、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701 地 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 编:710071 E-mail:yjsh@xidian.edu.cn

联系电话:(029)88202415 传 真:(029)88201947

第7篇

(四)法学学位论文数据库 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集机构有:国家图书馆收藏包括全国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部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和海外留学生学位论文(近年来也开始收藏硕士论文);中国科学院收藏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社会科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社科院都建立了各自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只是论文收录范围不再局限于原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和商业性数据公司也建立了学位论文库,如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CNKI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目前,还没有专业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所以笔者只能就这几较大的综合性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一简单介绍: 1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资源》数据库[32]。迄今为止,该库已收藏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8万余种,收藏率高达98%;收藏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还收藏有1992年以来自海外征集到的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学位论文》数据库[33]。1984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文指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收集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通过的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并建立全国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库。后来又收藏了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现在已收藏博士、硕士论文书目8万种,通过分类号检索方式查询到法学类学位论文9052条。 3《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34]。始建于1995年,由万方数据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制作。收录了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论文的文摘信息,至 2009年4月3日,总计437,324条数据,每月更新。 4《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35]。收藏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文摘,到目前为止收录加工数据7万条。 5《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全文数据库,迄今已完成2000-2009年8万本论文的数据加工与入库。该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28000篇 ,分为包括经济、政治及法律在内的九大专辑。网上数据每日更新,专辑光盘每季更新。 二、上述数据库简评 我国纸质期刊的电子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且进展较快。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基本上改变了手工作坊式的资源制作方法及纸制媒介的单一检索方式,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准确的检索手段,使得研究人员足不出户就可浏览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论文,这当然极大地便利了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繁荣。而西方发达国家纸质资源电子化进程则起步比我们要早。早在1973年,Lexis公司就进入米德(Mead)数据中心,提供俄亥俄州的法典、案例、美国法典以及部分联邦判例法的全文。1975年,该数据开始在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启用。同年,Westlaw公司开发了首家在线检索数据库——WESTLAW数据库[36]。LexisNexis公司与Westlaw公司是英美法系国家中规模最大、数据最权威的两大商业巨擘。其涵盖范围不仅包括法律(法规)、判例等原始资源(既有美国各州、联邦的判例和法规,也有英国、加拿大、法国、欧盟等二十五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资源),还有期刊、报纸上的学术论文以及法律新闻等二次资源。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多层次、多侧面的法律资源体系,能同时检索多种不同数据库,可谓相当便利。不仅如此,两大数据库在 功能上也各具特色,难分轩轾。如,Westlaw数据库有关键引用(keyCite)、主题摘要(West Topical Highlights)、在线服务、PDF格式文档等特色功能;LexisNexis数据库中依个体需求特设的Shepard报告、案例摘要和核心概念、电子剪贴服务(Eclipse)、实务领域页面等功能也独具特色[37]。相形之下,我们国内的光盘数据库就要逊色许多,总的来说就是缺乏特色、功能单一、大同小异、较少独创性。如法律(规)、判例光盘数据库与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总是单独分开做,而未能将理论与实务相链接,同时满足使用者的不种需求。当然,要想将两者合二为一,就国内现有条件而言确实难以为之;而且,规模的过分庞大必然给质量的把关和内容的精致提出更高要求,做得不好效果将大打折扣,人力和物力自然有付诸流水之虞。再者,内容雷同,缺少特色。纵观我国各个光盘数据库,除个别的在制作技术或信息含量大小方面有所不同外,几乎可以说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种重复在网络学术论文资源中尤为严重,法学界知名学者的学术文章在各大网站几乎都能看到。所以,缺少原创性是网络学术论文的致命硬伤。与成熟的外国同行相比较,我国国内网络数据库无论在种类和内容上、还是在制作技巧上都有不少差距。下面笔者将从宏观上就目前我国网上学术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8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2014年博士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录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g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直博生”三种类别之一进入报名系统进行注册报名。报考我所工程博士的考生在“普通招考”方式下,选择“电子与信息工程”招生专业即可(专业代码085271)。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提交报名材料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报名截止日期后的一周内,向软件所研究生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

(2)两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推荐书模版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网报系统首页中下载);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先提交硕士生学生证复印件和论文通过答辩的证明书,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硕士论文评议书和硕士学位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同等学力人员免交)。

(5)有效证件复印件(居民身份证或军官证、护照、港澳台身份证);

(6)其它材料: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交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在所报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复印件等。

报考工程博士的考生,还应提交能够证明自己工作经历的相关材料。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将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和硕博连读转博考核表交到研究生部。

第9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最终以教育部和江苏省最新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9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覆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7个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我校博士生招生方式包括普通考试、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等三种,报考方式分为按专业报考和按导师(组)报考等两种,报考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等两种。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参加预报名,取得报考资格后报名有效,具体要求参见我校《关于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定向就业考生资格审定工作的通知》及其它相关规定。

一、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考试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历学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2017年9月1日前毕业,不包括非学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下同)】。

(2)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人员。

4.考生的科研要求:

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且年龄超过35周岁考生,近三年【2014年1月1日之后(含1月1日)至2017年3月10日前(下同)】须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厅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论文、项目、奖励须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或相近)。

5.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

6.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7.硕士提前毕业且以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的,须有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在校博士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并在入学前办理完成就原读学校退学手续。

8.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取得报考资格。

(二)以申请-考核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各项的要求。

2.符合学校和报考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须经学校审核同意。

(三)以硕博连读招生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我校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3.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及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科研能力。

4.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合格。

5.符合报考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学院提出的其它条件须经学校审核同意。

(四)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思政教师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4.年龄不超过45周岁。

5.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或主持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项目,或获厅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奖励。

(五)报考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高校辅导员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在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编在岗,且满3年的专职辅导员(招收比例占70%以上)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限在岗的副处级及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

4.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5.年龄不超过45周岁。

6.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

(六)报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已获硕士学位。

3.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人员(不含民营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4.具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5.近三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省级期刊论文。

(七)报考“学校发展计划”博士生专项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5、6各项的要求。

2.报考对象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我校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课程成绩优异,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2)原则上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中科院、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前30%学科的全日制非定向学术型应届硕士毕业生。

(3)在高水平大学(国外一流大学毕业的考生在申请时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证明)、中科院、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前30%的学科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

4.原则上,英语水平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CET-6≥440 、IELTS≥6.0、TOEFL≥85或在英文国际期刊上(会议论文除外)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英文学术论文。

第10篇

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20名(包括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

二、公开招考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往届、应届毕业的科学学位硕士生。

3.毕业两年及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4.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及毕业一年以上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初试(即科目考试)要求按同等学力考生执行。

5.同等学力考生,即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六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充分证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报考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即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①修完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六门以上课程(提供加盖修课单位公章的成绩表原件);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报名时提供所发杂志封面和文章复印件);

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奖,且为三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以上奖的前五名。

6.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7.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8.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9.我校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接受在职攻读。

三、硕博连读申请条件

1.完成所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且学位课程平均分80分以上和通过CET-6(CET-6≥425分)。

2.硕博连读申请的博士专业原则上要与在读硕士专业属相同一级学科。

3.在重要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可优先录取。

5.科学学位中的应用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6.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四、公开招考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请考生登录 scyz.sceea.cn/ ,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信息均务必填写完整,简历也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并打印出登记表;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考生最迟于3月13日前持报名材料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雅安校区综合行政楼211室,电话0835-2882911)审查报名资格、确认报名。外地考生不便到校确认的,可将全部材料和报名费在3月13日前快递寄到我办(寄出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全不予准考)。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①博士报考登记表,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所在单位签署报考意见和盖章;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本学科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签署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③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④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往届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往届生),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体检合格报告,从网报系统打印或使用医院体检表并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⑥同等学力需提供符合报考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学士学位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明以及所修硕士课程成绩单或发表文章、获奖情况证明等):

⑦初试及复试费300元(同等学历另需加试费300元)。

五、硕博连读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申请2013年度硕博连读的本校在学硕士研究生也需登录scyz.sceea.cn/ 提交个人信息。填写说明:(考生来源:非应届在学硕士,考试方式:23硕博连读。考试科目必须填写,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务必填写,硕士信息也必须填写完整。简历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申请硕博连读学生还需填写《四川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申请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9),经申请院所所在的学位分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在3月13日前交到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同时需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① CET-6成绩单;

② 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③ 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④ 学生证复印件,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 两份专家推荐书(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⑥ 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⑦ 体检合格报告,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六、准考证领取

所有准考证均不邮寄,考生请于3月22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第11篇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国家级答辩。在完成了国家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下同)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符合我校《关于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沈工大校发[2005]163号)文件规定,须本科毕业满6年,具有高级职称,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相关论文3篇以上;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标准,并在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

(四)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五)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考试时间、地点

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数约为53人(实际招生计划待学校根据国家招生计划下达后确定),报名和考试时间如下:

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1月20日--12月20日

现场确认时间:2013年12月25日--12月27日

考试时间:2014年3月6日--3月8日

复试时间:初试成绩发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程序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网上报名是指在2013年11月20日--12月20日登录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网站,点击“博士报考登记”链接进入博士研究生网上报考系统进行报考。

现场确认手续

(1)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在2013年12月25日--12月27日到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招生办A213进行现场图像采集。

(2)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在现场确认的同时要向招生单位提交下列材料:

(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上报名系统生成);

(二)两名本专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三)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

(四)体检表;

(五)同等学力考生还须按《关于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沈工大校发[2005]163号)文件规定,提交职称证书;

(六)硕博连读考生按照《沈阳工业大学硕博连读选拔规定及实施办法》(2010年9月修订)文件规定,提交硕博连读申请表和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单。

(七)硕士论文和答辩决议;应届硕士和硕博连读提供在学证明;

(八)二代身份证;

(九)已发表代表性论文。

五、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外语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业务课。复试主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进行外国语的口语测试。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

六、录取

初试总成绩300分,其中含外语100分,业务课一100分,业务课二100分;

复试总成绩150分,其中含外语口语测试、综合面试和导师评价。

最终录取名单根据初试、复试成绩和分导师招生计划确定。

每名导师每年招生人数(含公开招考、硕博连读)原则上不超过3人。

七、其他

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硕士生和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就业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否则不予录取。考生与定向就业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由考生负责。

如学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则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另行补充并公布办法。

八、未尽事宜参见教育部2014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相关工作文件;若本简章与教育部2014年相关工作文件不一致,以教育部2014年文件为准。

我校各招生专业均招收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2014年国家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不再设委培和自筹经费招生类别)。根据国家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政策。学校将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相关规定收取学费,并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助政策。具体收费、奖助标准及办法,我校将根据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并及时上网公布。

详细报考事宜请咨询研招办。

考试地点:沈阳工业大学(具体考试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招生网站:yjsxy.sut.edu.cn E-mail:yzbsut@sut.edu.cn

单位代码:10142

学校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627信箱 邮政编码:11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