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时间:2023-02-20 01:3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农村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重要标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规划,是当务之急。

一、怎样去认识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的关系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去认识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呢?我觉得,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学生。

二、创造适合农村学生的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挥农村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现在的农村教师,大多数来自四面八方,也有很多来自城市。因此,教师必须要分析农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现在农村学生中有近70%是在老人或亲戚身边生活、学习的,而完全由自己父母抚养大的很少,所以教师就应该要弄清他们的生活背景,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地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兴奋点。教师通过对农村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就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教师如果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3、要注意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仅仅适用于教学,同时也适用于教育。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把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的原则,而在教育方法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突发事件的教育问题,因为突发事件是在教师没有任何准备下发生的,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对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打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突事件进行灵活而又富于弹性地处理,教师应当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多注意积累,临事随机应变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突发事件。

4、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其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5、要及时反馈信息。成功的学生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面对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就要注意不急不躁,耐心细致,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根据处理方法的恰当与不恰当之处,还要及时找出不足,进而调整教育方法,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创造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使教育的效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农村作为这个社会的庞大组织,也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这是教育最优发展的外壳;二是教育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教育方法,它是教育最优发展的保护带;三是教育关系:这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形成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它是创造最优教育发展基础内核和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我们要积极寻找并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观的问题,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立足于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学生,同时也决定于学生、改造学生的教育观。其次还应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最优的学生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教育,进而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差异,坚持教学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等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因此变成讲堂。很多教师还采用超大量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是适合学习的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可以造就的,对教好每个学生应该充满信心。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上创造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

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的答案,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要肯定成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开展教学工作。如,在教学外汇与汇率方面的内容时,关于人民币升值利弊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能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有的学生认人民币升值为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都要给予珍视和鼓励,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中形成创新见解。

二、潜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适合教育的教材观

思想政治课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教学的媒介。教师要通过教材发展学生的各种综合素养。教师要冲破“圣经式”的教材观的束缚。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不只是“文本”,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工具。对于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意义都会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把教材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者,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的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时学习教材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受益者。

三、创新适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以教师的耳提面命为主,教师生怕学生不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根据适合教育理念,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下面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交替使用,或者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结合使用。

1、讲授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广泛,但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述的方式与技巧。若教师总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就会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讲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会越差。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掌握”就是对于这种方法的积极改进。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要在学生的迫切需求下再讲。只有精讲,学生多看多做,多想多问,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在学生迫切需求下讲,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讲授的知识点,才能真正在思想深处重视讲授的要点。

2、谈话法。

谈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课堂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合在平时课堂大量使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谈话法是一种互动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讨论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讨论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很多老师不论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都喜欢引入小组讨论。甚至,有一段时间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仿佛只要有小组讨论,就是符合新课改的新课堂,没有小组讨论的,就是满堂灌,就是传统课堂。一时之间,小组讨论似乎成了灵丹妙药,不论学科,不论课型,大家都以有小组讨论为时髦。的确,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什么课都适合用讨论法。是不是要用讨论法,一样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根据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的需要。

4、自主探究法。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在突变,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问题日趋复杂,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才能适合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教学生学”到“教会学生自己学”的转变,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自主探究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即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第3篇

那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投身于这场改革中呢?

一、 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关键是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有着与教师平等地位的人。他也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需要教师要对等的心灵去接受他们。当他们做错事时,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谅解而不是责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而不是奚落,同样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

我们只有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这个信念去体谅,尊重学生平等的去对待他们,诚心诚意地去欣赏和帮助他们才能与其心灵交融,走向素质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2.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千百年来,教育者一直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宰,把自己地意识当成是学生的意识,因而将本该为少年儿童设计的教育,变成了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必须从“一切为学生健康发展”着眼,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引导参与、体验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二、教育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的本身。我们所要做的,全要通过学生自身最后去完成。因此,以人发展的要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

1.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就会发现他们似乎忘了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最大限度的激活。例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快乐教育。它把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和教师需要布“道”的责任完美的结合起来,在“玩”中渗透“道”,“道”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积极地去感知和探求未知世界地奥秘。因而,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之一。

2.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承者,他应该变“主体”为“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他应该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生存;他应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把更多的爱注入到举事业中去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的生命主体。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体会到共同成长的愉悦和欣喜。

三、教育变革的关键是开拓创新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开拓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活灵魂。那怎样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呢?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为育而教”的理念。

2.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走科研兴教的道路。

第4篇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为什么要办学?创办什么样的学校?把学校办成什么样?这是学校举办者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基于外来工子女上学难、找到优质的学校更难的窘境,加之我学生时代接受基础教育的波折,以及我外出打工造成我的子女未能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痛楚,我决定创办专门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此回报社会。

“回报社会”是我办学的动因。“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我的办学目的和宗旨。我要创办的是“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外来工子女九年一贯制学校。

“外来工子女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学校定位。其一,是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其二,是专门针对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学校,而不是“贵族学校”。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是很高,其子女很难上得起高收费的“贵族学校”。

“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是办学目标。其一,是高标准――按省级标准配置硬件与设施;其二,是高水平――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人才;其三,是高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宽度和个性特长高度达到或超过当地公办学校;其四,是有特色――把创新融入常规,让常规赋予创新,打造学校管理特色、德育特色、教学特色、后勤保障特色。

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创立了传统教育学。他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对当时乃至之后一百多年的教育理论发展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建立了“进步教育”理论体系,创立了现代教育学。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近现代教育。他的“儿童中心论”向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是一次“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在美国求学期间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成归国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思想主张。

依据教育大家们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我逐步形成和确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加特长的人才”这一办学理念。

从学校教育的运作维度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教育条件、环境、手段和方法。学校运作的价值取向均应指向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成长和成才的教育上来,“一切为了孩子”当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通俗表述。高标准配置硬件与设备、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人才、实施奖学金制度等,都是为给学生创造适合他们成长和成才的教育的具体运作。

从学校教育的目标维度看,“培养全面发展加特长的人才”,就是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优秀个性特长的新时代建设人才。

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时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合规则成、违规则败,顺时则兴、逆时则衰。只有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建设人才。

三、发挥校训的文化功能

关于校训,《辞海》里没有对它的解释。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的 《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人们普遍认同的表述是:校训是学校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规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绝非是为展示给外人看的“摆设”,制定校训“目的在于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要充分发挥校训的提醒、约束、鞭策、劝勉和激励功能,从而持续不断地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有价值的校训会让人铭记并实践之,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守本求精”是我所创办学校的校训。

“守本”,从个人(私人)身份看,人为“善”与“恶”一体两面,要摒弃“邪、恶、丑”,“正、善、美”就是要守的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勇”就是要守的本。从集体人(学校人)身份看,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或学业就是要守的本。如,高尚道德情操、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民办学校办学者要守的本。如,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教师要守的本。再如,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学生要守的本。从社会人(公民)身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高度概括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要守的本。

一个想守本、敢守本、会守本的团队是友善团队,是和谐团队。

“求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

追求管理过程的精细,环境设置的精雅,育人方式的精妙,活动设计的精悍,学习方法的精当,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及学习都做到精致,特色自然生。

一个想求精、敢求精、会求精的团队是精英团队,是卓越团队。

第5篇

    谭雪雯

    多少年来,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宰,于是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教育面对的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这个事实。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一定位置,分担一份责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由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也就承担多种角色,如一个教师在学校中充当教师角色,在与其他的教师交往中充当同事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父母、丈夫(妻子)或子女角色。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

    二、角色的转变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一)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渐进和交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如重传授转变为重发展,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教学模式化转变为教学个性化,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学行为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6篇

一切从儿童出发,就要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到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方式。

数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儿童。儿童最大的特性是生长,数学学习应顺应儿童生长的需要。

新课改推进以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新鲜元素”――学生喜欢的情境、好玩的游戏、小组学习……但是,细究这些“新鲜元素”,会发现,很多教学情境,更多地重视营造一种情趣,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解决问题的“敲门砖”,并不能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小组学习也往往演变成小先生的“一言堂”,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到下课学生却不知所云。透过这些形式,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其实还停留于教师告知的状态,学生的很多数学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学生虽然“经历”了这一过程,但对这是怎样发生的毫无感悟也无从感悟,或者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感”而没有“悟”,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真正发生?

我一直在思考,儿童立场的教学观应该一切从儿童出发,儿童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一切从儿童出发,就要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到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方式。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传统的数学教育传授的是现成的数学,是反教学法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去把要学的东西创造或发现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生吞活剥地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深刻理解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理论之后,我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原则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非常吻合。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目标要求都力求还原儿童正常的发展需求,还给学生曾经被剥夺的创造的权利,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康,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力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让儿童创造自己的数学。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借助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强劲东风,在深入学习和领会弗莱登塔尔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努力践行“再创造”的教育思想,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自觉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已经经历或者还要经历很多艰辛,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相信前面一路是风景。

第7篇

创新能力是人本身的一种潜能,是每个人生而存在的,但是这种潜能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激发,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被我们所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毕业后都练就一身本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也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师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教师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是必须的。推行并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创新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教师必须明白这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思想去教导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引导、启发学生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

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本身就有创造的欲望,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这种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愿意去动手、去创造,真正成为社会的创造者。计算机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作品,这个时候他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创造是自愿的、是快乐的,当他们完成一幅作品时会很骄傲地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主动参与进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去研究 ,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快乐的探索中进步成长。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兴趣出发进行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要学生有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中,有一节课是教给学生处理照片的,在上课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一张比较难看的照片,也就是没有经过处理的照片,然后展示给学生经过美化处理之后的照片,学生看了之后兴趣马上来了,他们会问“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我可以做到吗?我自己的照片也可以处理得这么漂亮吗?”等等很多的问题。兴趣一旦被激发,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很快就会学会怎么处理照片,他们还会试图把照片变得更漂亮、更有创意,结果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收获的也很多。

四、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想象中去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成为知识的源泉。”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并且对好的想法要加以称赞。即使学生的想法不是那么正确,教师也不要打击学生,想总比不想好很多。教师应该给学生最大的鼓励,启发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从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学生就会很自卑,从而失去自信,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创新是人本身的潜能,是人的一种本质特征,是人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它的培养也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计算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上机实践性,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这门课中也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教师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教学中多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课堂环境,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美术课;农村;合理性

      可是在我们农村学校,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培养,上课只是临摹,比葫芦画瓢,甚至有些学校干脆不上美术课,这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把农村有些非常有天资的美术人才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样的教学毫无效果可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深感忧虑。近年来,我们地区适行了课改,改变教法,本人就这一年多来的课改体验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导入,使学生兴趣益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记得我在高考的那年,有一道考题是一首诗,让考生通过想象来对此诗作画,这即是考创造力又考学生的知识能力,真是一举两得。我有感而发在课堂上提出一首学生熟悉的诗,让学生针对诗分析讨论,刚开始别做太高的要求,同学们兴致很高,边朗读边思考,老师给出范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提出对诗做画的理解,老师评论看哪组的创意新,并且引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上出农村特色美术课

      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设备不足,场地确实有问题,特别是新课标下的美术课,教材上没有几个字,教参上的方法好多又不适合农村学校实施,而在学习材料的预备上,学生往往预备不足或者根本买不到,有的既是预备了,也是低劣的材料,影响美术课的正常进行,让很多老师都感到困难,因此农村美术课基本上是“看书上画”,有的甚至是“自由课”。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不就是适合学生特点的,能让学生接受的教育吗?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考虑整合农村的教学资源呢?从某个角度来讲,农村的美术资源远比城市的要丰富,农村中美的东西很多,我们的美术课要让学生发觉这种农村存在的美,进而去欣赏这种美,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造美的人才。

三、开放的课堂,激活的空间

      我们结合教材,充分挖掘本地可挖掘的资源,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新路子。看到农村的老房子、古建筑、山林风光,艺术的来源本来就是生活。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一味的追求多先进、多高雅的东西。如我们上泥塑课,让学生到校园、田间地头和泥巴,然后到操场的水泥地进行上课,这些是城里孩子所办不到的,不要管学生做出什么与教材上不一样的作品,只要他们喜欢,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形式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上课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捏,捏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我也带上相机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村人劳动的场景和拍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变化,然后回到学校,把它们整理成板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些事画下来,那就更高一筹了。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时代、新办法、新课堂、不苟一格,让学生上课感到兴趣十足,充满乐意。在我们农村美术课上引领他们走进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农村美术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比葫芦画瓢的时代要让它少一点,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育出一个个画家,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美和欣赏美,从而会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玩不是教学手段,但玩可以让学生兴趣高昂,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引导下,艺术就出现了,美术课的真正意义不就是这吗?学校没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找,在田野里发觉,在玩耍中学习,在玩耍中进步,在玩耍中成长。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爱玩,会玩,才能在玩耍中学到新的知识。

五、勇于尝试

第9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美术教学;教育;学生;教师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具体的课程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还是适应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

以学生为本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和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身心水平状态不断获得提升。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要设定相应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科目的教学使学生获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实现这一提升。课程设置既需要对学科知识的研究,更应适合于教学对象。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内容选择的前提要为学生需要,课程组织的逻辑顺序应与学生的各种心理形式以及心理形式因素发展规律相一致。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注入学生未来的趋向、学生知识能力需求的因素等等。

美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将美术视作一种有用的精神工具。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适用于何处。通过理解和创造美术,我们形成一种由判断、情感和直觉组成的创造性眼光。

“先成人,再成才”或者“不成人,就无法成才”的教育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美术教师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

“以学生为本”的美术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立人要旨所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理解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思考的技能。

总的来说,“以学生为本”的美术教学是中国教育中非常需要的新理念,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激励着教师向这一准则努力教学。

参考文献:

[1]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2.

[2]张根.教育是什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08:81.

[3]虞永平.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08:67.

第10篇

关键词:适合教学;基础教育;小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都应该包括什么和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些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即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老师要在教学中尊重这些原则,当然前提是学生身心发展是健全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传授给不属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要循序渐进,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产生挫败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更是如此,对于少年期、青春期的学生的教育,要符合他们所处的阶段和思维特点,教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开展更加贴近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现学生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2. 在同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平衡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键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会事半功倍。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不同时期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既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

我国现在普遍施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最受推崇。这时,课堂中老师的作用尤为明显,老师创造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安排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影响最大。这时,老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要确定教学的主要任务,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质量、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这些老师都知道,但老师肯定会很无辜地说她们最大的压力就来源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毕竟那是家长、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考试升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虽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方式,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实现,但还是期望能发现一种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因此现在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取得了成效,但在运用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这些模式都没能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特点和适应性,但为什么效果却仍是不理想呢?

我们常说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力。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可是为什么在实行中却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可能还是由于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既是因为大班教学的影响,也是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而决定的。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一个放之天下皆有效的模式,只能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

三、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

(一)小班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中应采取小班教学,便于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可以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小班教学是针对学校教学中传统的大班教学形式弊端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班教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1. 班额大,划一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适应现代化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趋势;2. 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室空间有限,而且课桌椅采取“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型”的排列方式,讲台置于黑板前,人为地造成教学空间的不足,不利于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3. “应试”体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知识的授受,忽视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班化教学具有“班型小,学生少,人群空间大,学生参与活动多”的特点,极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合性教学的开展。

(二)启发暗示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课堂的时间十分宝贵,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而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仍然以直接传授为主,这样使得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仍十分必要。但老师不应仅仅关注课堂上的时间,对于课外老师也应善于利用,可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任务应该是在学生最佳发展区内的,蹦一蹦就能够得到的,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学习积极性的逐步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注重运用暗示和启发的方式,不应采取直接公布标准答案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标准”答案,如若从小就不注重好奇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抑制。也就是说,课外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被老师很好的用到,毕竟那才是更大更广的空间。

(三)善于发现和表杨学生的闪光点

记得曾看过《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聋哑女儿的父亲成功的经验,告诉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发现和赏识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前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教育方法。虽然这本书是写给家长来阅读的,但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的价值。子女是需要赏识的,自己的学生更是需要赏识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每个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和发现,通过口头或行动表扬等多种方式来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他是受重视的,这样都会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老师展示进而不断地上进。

(四)积极与家长配合,办好家长学校

现在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学生未成年时,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和想法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不能只想着把课教好就够了,要注重把握一切可以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机会。老师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转告家长,毕竟大多数家长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不理解学生一系列行为的理论依据,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状态不佳,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生活状况也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五)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制度,循序渐进和正确评价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教学的压力来源于升学考试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外部东西,而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更新并不那么投入。这时,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老师要将每个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现状,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要将考试看做是唯一的指标,要注重是不是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先成人再成才。

四、结论

其实,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的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是如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因此,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取其有用之处在不同阶段进行运用,以此来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在这个阶段慢慢塑造起来,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等,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生动的发展。牛塘中心小学是常州武进城区边缘的一所乡镇小学,如何让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刻上学校的印记,健康地成长?我们提出了“让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享尊严,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的管理目标。我们认为: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做起;改变一个教师,要从改变其价值追求做起;改变一个学生,要从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做起。

(一)让教师更享职业的尊严

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学习和工作才会充满激情。学校,应该有一种气场,在这个气场中,执教30年的老教师依然能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也能坚定前行的方向,明确必须具备的精神财产与本领蓄积,“大爱,大气,大雅”六字校训也因此而诞生。

1.铸师魂,塑造形象

师魂,乃教师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点,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退休老校长谈创业史,邀请名师谈奋斗史,邀请青年特级教师谈成长史,邀请教科研专家谈世界教育大势与教师发展。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来校做“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思考”的报告,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庾南与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对话,溧阳实验小学芮火才校长给全校教师谈“教育就是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与亚邦控股集团董事长许小初就“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进行主题访谈会,在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理事会年会时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带领教师多次进行拓展训练,还有绩溪行、上海行、杭州行、南京行……教师们或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历史,或体验前辈先贤艰辛的创业历程,或分享名师骨干奋斗与收获的喜悦,或在视野的打开中感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日新月异,或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展激烈的头脑风暴……更多的教师因此而更有上进愿,常怀平常心,多做平凡事,进一步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自豪。

2.强师能,内增功力

职业的尊严更多地来自职业的成就,职业的成就更多地来自职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更多地在于学习、反思与行动。我们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好福利,每个教师除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访名校,拜名师”让骨干教师与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两位特级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做“影子”教师,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拓展视野。

在校内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标兵,鼓励更多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学校还适时推出教研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以进一步激活学校最基层业务组织的创造动力。

坚持在教师中倡导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三讲活动,以自塑形象、自定目标、自觉奋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难忘的、愉快的职业体验。

骨干放样,精彩亮相。让骨干教师通过活动打磨、公开课展示、拜名师谈体验等路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磨炼和成功的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精彩。

从2008年起,我们持续开展“1・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出样不走样,三年像样不变样,五年像模又像样,八年成为好榜样。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结对子,以老促新,以赛促练,以学促研,并专门出台了“1・3・5・8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还成立了以叶红、周小苏和王丽清等教师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工作室,让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也有竞争的平台和发展的舞台。

3.展师风,超越自我

超越常态、超越繁琐、超越平庸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崇高。“关注与期待、鞭策与鼓励、支持与帮助”是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的过程性把握。我们还着力引导教师以“四jing”师风作为工作价值的追求:“敬”以求责,做到敬业、敬生、尽责任;“静”以修身,做到静心教书育人,静心学习修炼,平心静气做好教育;“精”以求专,做到精专、精致、精品化;“竞”以求进,做到有理想、有进取心,勇于挑战,甘于担当。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是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只有享受到工作的尊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的教师,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把尊严和幸福传递给学生,才会培养出有尊严、知幸福的学生。

(二)让校园更富文化内涵

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内涵、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办学思路。投资4000多万元的牛塘中心小学西校区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10月顺利竣工,给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再宏伟的建筑,如果缺少文化的“根”,学校这棵树就长不高也长不壮。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群体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师生只有在丰盈的人文气场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才能健体、明目、强脊梁。

1.以文化人,让传统穿越现代

在建设竣工的西校区主建筑中央,有一块富有震撼力的大型主题浮雕“万世师表”,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全身像为主体,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和论语中最著名的片段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学校将植于有“根”的教育环境,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弘扬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谛。教学楼的取名独具匠心――把“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分别取名为仁德楼、义智楼、礼体楼、智美楼、信劳楼,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融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努力办有“根”的学校。在学校西校门大厅两侧,还分别陈列了12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雕塑,摘录了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相聚、对话,以感召全校师生,学大家做名师,编织教育之梦,学真理做真人,描绘未来蓝图。

2.以境育情,让物质承载精神

学校有错落有致的羲园、鸣翠园、牧笛园。“世界眼、现代脑、中国心、牛小人”,这是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世界眼”,让牛小人从学校这个窗口去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地理格局、文化背景、文明成果,国名国花国树,名人名校名家名作等等,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会交流,认识世界,学会合作,改造世界,学会担当,具有国际大视野,世界怀,地球村的大格局。“现代脑”,让牛小人不仅要埋头耕耘,更要抬头看天,“科技长廊”这个窗口可以让大家了解科技知识,知晓科技前沿动态,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努力发现、展现、实现自己的“科技梦”。“中国心”,从小热爱并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敬畏与热爱每一寸土地,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牛小人”,他们既是争做星光大道上的“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艺体小明星,科技小能人、家庭小帮手”的牛小学生,也是“活在当下,赢在岗位”上的牛小教职员工。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向往的去处――“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占地101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人类文明历史长廊、美德墙、中国传统节、愿望墙、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我的梦想柱、生存自救包、生态园、地理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展、“三模”实践室、百科知识学习室、科技苑等20多个实践项目,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少年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五小”课程实践中心与研究的资源库,学校社团活动基地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链接平台,学生生存生活、动脑动手、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践的综合体验馆。在这里,陈列的是物品,沉淀的是文化。

3.以美塑形,让现代超越经典

上世纪90年代,牛小易地新建,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跨越。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假山小池园林,充满现代气息,也不乏古典的神韵。2011年西校区改扩建工程竣工,整体规划更趋科学,更符合美学理念,包括现代化的大楼,错落有致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会议室、图书馆、校史馆、餐厅,以及洋溢着运动气息的田径场、篮球场、曲棍球场,古色古香的校园小景与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的孔子与中外教育家雕像等等,随处都能感受到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学校还有精美大气的以“牛”为主题的群雕,有三头神态迥异的牛,奔腾的拓荒牛,意味着激情与梦想;安详的卧牛,融入爱心与责任;晚归的牧童牛,洋溢童趣与童真。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为他们打下厚实的、向善向上的精神的底子。

(三)让学校发展更有动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与社会的关注、期待和支持密不可分,与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紧密相连。整合社会家庭资源,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我们积极筹划牛小教育奖励基金,多方寻求社会支持,先后设立了“许绍银教育奖励基金”“竹园村委牛小百万教育发展基金”“普罗斯牛小百万民族团结光彩教育基金”。2011年的暑假,亚邦控股集团牵手十多家企业在我校成立“千万教育光彩基金”,当场筹集到1860万资金用于发展牛塘中心小学、牛塘初中的教育事业。这些奖励基金的落实,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主动服务企业,有效构建教育和谐的外部环境。每年暑期放假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倾听来自骨干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和建议,共享教育心得;每年开学,成立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倾听家长对教育的诉求,邀请家长委员出席学校重大活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共享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不是孤岛,不是真空,与社会、家庭的联姻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生态的共荣,力量的共举。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有问题需要探究就有学习,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课堂,自主学习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展示师生生命活力的发展的课堂。“肯学、想学、会学”,“身动、心动、神动”是这类课堂中的学生的特质;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技术推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多元的评价激励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激情与激情碰撞,生命与生命对接,让课堂充满情趣。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朴实课堂

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只有合适的鞋穿起来才舒服,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妨碍走路。教学又何尝不是鞋与脚的关系?教就像鞋,应遵循“脚”的成长规律,量“脚”定做,并留有一定成长的空间,这才是适合学生学、促进学生学的朴实的课堂。

我们经常请专家们走进校园开讲坛,走进课堂多把脉。省教科所,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不定期走进校园,作“仰望课程,俯抱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等专题讲座,中国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的张先翱、吴恺教授来校指导少先队“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市内外成功的企业家、“常州左岸公益联盟”的热心学校教育的各行业专家等来校做访谈或上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不一样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师跳出常规的思维,汲取到新的元素。学校的“教育创新论坛”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就课堂内外的教学创新话题开展学习交流辩论,引发教师的新的思考与行动的改进。我们还常常把课堂移到“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学,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我们提出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课程主张。国家课程生活化,更多地体现为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带入课堂,减负增效,激活课堂;生活资源课程化,将具有牛塘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注入课堂,注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成我们的地方特色课程,如装花团子,象牙雕刻,化工与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建设等等;校本课程系列化,将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纳入“五小”的课程体系中,以“五小实践中心”为平台,以“周五有约”的校本活动为载体,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吉尼斯节、读书节等为展示的舞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向家庭、社区延伸,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

我们在深入课堂、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持续研究和贯彻;我们开展“许绍银杯”系列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从评价机制上引导教师向营造真实的课堂发展;我们开展指向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每学年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积少成多,让课堂日臻完美;我们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和国家级课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以先进的理念指导与引领实践的课堂。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课堂

所谓生命的课堂,不是一节课的呈现,而是每一节课贯穿起来所形成的立体的课堂,它不一定在一节课里有多大的成效,而是努力呈现于师生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到课后,它会因生命的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

我们的教育指向的是未来的公民,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更应是有智慧、懂感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类有悲悯情怀的人,这就需要关怀、尊重、呵护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老师自己。我们反对把教师当做“蜡烛”“春蚕”,没有教师的生命勃发,也很难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学习,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需要师生生命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一是教师的“生命存在”。不是机械地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而是用心授课,让生命完全投入课堂中并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对知识的敬畏和遇见新知的惊喜,以及探索新知的顽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将真实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热情;二是学生的生命存在。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完成作业,不是单纯的会做题考高分,而是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让潜能得到发展。这种“生命存在”,能够使学生自觉将学习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增长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三、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

我们提出:让教师有难以忘怀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让学校有超然独特的文化品位,而“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是其中的核心。

在实际教育语境中,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我们提出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与体验本身的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尝试创新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提出“自主体验的活动”课程,首先源于我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思考: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是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课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顺其自然的发展”。

“五小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牛小校本活动课程的一个创先的举措。围绕“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艺体小明星”“家务小帮手”等五个方面,建设了“五小实践活动中心”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开展了“与吾有约”的社团系列化体验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吉尼斯节、巧手节等自主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已具备了从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读本到课程评价的完整体系。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课程内涵决定课程价值,我们的“五小课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着力于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互动性原则。学生欢迎是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五小课程”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独特的活动场景,让交流、合作、探究成为一种常态,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性原则。我们坚持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新课改的有效对接,强调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生长性原则。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内涵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五小课程”从课内生长到课外,从学校生长到社区、家庭,从现实世界生长到网络的虚拟空间,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生发出新的生长空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做到:

1.我的阵地我创造。围绕五小活动课程,我们设置了多个活动阵地,让学生在这些阵地上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主发展。校内有多个学生自主体验的阵地或者岗位,如绿色阳台蔬菜种植、校园义工岗、今天我是升旗手、小小讲解员、小鬼当家、我是班级图书馆长、今天我是领读员、小辣椒红领巾监督岗等等。校外学习活动“基地”更是具有特色:有中国国家级象牙雕刻大师肖剑波的“艺宝楼”;有金英王农业生态培育基地;有专门进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翔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绿色作物科技园;有查鑫旺家庭阳台绿色果蔬苗株培育基地;有专门制作“堆花团子”的手工作坊、绿色动力垃圾发电厂、淹城博物馆等实践基地等等。

2.我的节日我做主。配合五小活动课程,我们在学年中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巧手节、校园吉尼斯节等各种节日体验活动,让学生有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3.周五课程我来选。每周五下午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吾有约”社团活动准时开展。活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20分钟,学生在本班学习校本教材《五小明星》(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分五个单元,30个课时)。选修课60分钟,学生可以在校级的18个社团中开心活动,如民乐、女篮、合唱、舞蹈、田径、三模、双节棍、文学社等等,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也可以在所在年级开设的各具特色的社团中自由选择,走班活动,找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寻找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

牛塘中心小学作为武进区城区边缘的乡镇中心小学,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近年来,有10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学校前来视察参观,举办了多项省内外的重大活动,师生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先后获得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行风建设群众满意示范站所、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江苏省优质学校复评活动中,学校夺得了常州市首批27所现场复评学校中的唯一的一等奖。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这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科学地践行素质教育,不仅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教学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浪潮中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1 优化教师队伍,做好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管理好小学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学管理必须抓好基础教育。衡量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就看教师的教学有没有亮点,而教学上的亮点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经验和努力,更是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延伸。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三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利用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教育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学习、去创新、去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教学需要制度化常规化,说到底都要贯彻到教师身上,要教师去落实。

2 搞活创新的理念是塑造教学管理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而学校是创新理念的前沿阵地。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教学模式中总结提炼,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开拓新领域,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搞活,搞活教学就是搞活课堂,在搞活中探索,在搞活中创新。

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设各种机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赛、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专家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定期邀请不同的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堂教学诊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及创造性成果。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整个小学阶段工作的重点,作为教育者,我们的教学管理,不是仅仅让学生按着既有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其做人做事的道理,成长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看出,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1]。

3 独特的教育文化观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

4 动态的教育评价观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潜质。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因而管理者要有动态的教育评价观,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建立一种由多种评价体制和标准组成的教育评价体制和标准去引导教育的多纬度发展。为教师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而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潜质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适合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2]。

教学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新时期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全新的,适合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观念,做好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学校要以科研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学质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这些教师挑大梁、担重任、带徒弟、作榜样,并实施履行相应职责,享受相应待遇。通过“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带领学校走向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