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19: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感恩节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xx感恩节活动方案
11月26日是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国家一个古老节日,是合家欢聚的节日。中国自古就有“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语,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感恩节流行于中国。XX实验中学全体顶岗实习生借此机会,向帮助我们成长的领导老师表达我们的感谢,特举办“感恩有你”团日活动。
活动目的
感恩之心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感恩是一个永不退色的话题。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得到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我们正值人生的第一次实习,在这期间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借助感恩节这个契机,向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表达我们的感激。
活动实施
感恩节当天,我们每位实习生通过寄送贺卡和发送短信的方式向特聘名师以及没人的指导老师表达了我们的感恩之情,感谢老师们在教学方面耐心的指导,在生活方面对我们的关心,同时老师们也向我们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活动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提醒了全体实习生要时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个老师,简单的一条短信和手写的一张贺卡,带着的是我们满满的感激,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向老师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20xx最新感恩节活动策划
11月26日是感恩节,为进一步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xx中心校利用此机会多举措开展感恩节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该校充分利用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和校园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来营造感恩的氛围,组织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统一观看《暖春》感恩教育影片,让学生在影片中体会浓厚的感恩情节。
二、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学会感恩。针对该校留守儿童较多地情况,要求留守学生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常打电话,问候父母。并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整理房间、为父母盛饭等,引导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铭记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本次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从小就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自觉的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20xx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如果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了很多乐趣。感谢的人有很多,尤其是身边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发现要感谢的人。不仅仅如此,当今发生老人摔倒没人扶,小悦悦被车撞却没人去报警这一系列悲剧的事情。不得不说,这个社会已经病态了。
可能原因会很多,但有一个词却不得不提:责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以身作则,甚至引导他人,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感恩之心和那一份本该担当的责任。于是我们想到了借西方"感恩节"的机会,在校园内开展以"心心相印"为主题来号召大家,挖掘内心深处感恩心与责任心的系列活动。
二、活动主题:心心相印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让同学们懂得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着力培养开发团员感恩情操,以感恩之心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价值,成为栋梁之材。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思想情操得到升华,深刻体会感恩的含义,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争当优秀人才,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生活中忠心祖国,奉献社会、孝敬父母、大度宽容、关爱他人,做一个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四、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2日
五、活动地点:E-211
六、活动参与人员:会计1102全体同学
七、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1.团支书写好策划,确定活动内容。
2.准备一部关于感恩和责任的电影。
3.制作感恩板并准备好小纸条。
八、活动流程:
1.组织全班观看一部关于感恩和责任的电影。
2.每位同学将自己观看后的感言写下来,并粘贴在感恩板上。
3.同学们给自己的父母发一条短信,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恩之情。
九、活动总结:
1.整理照片并上传至班级博客,更新博客内容。
2.制作好此次团日活动的PPT。
十、活动人员安排:
1.团支书写好关于此次团日活动的策划。
2.宣传委员负责照片的拍摄和班级博客的更新。
关键词: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5-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普遍扩大,贫困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据中国扶贫基金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28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近几年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贫困生工作,相继出台了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高校中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人数是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组成部分的资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认定机制还不健全,资助内容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等。
大学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引领社会人文思想前沿的阵地,也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中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使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我们应把“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带来的学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和突破点。
一、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或没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进感恩教育。据调查,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论上,而缺少活动的支撑,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营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感恩是一种宁静而谦逊的情绪,它能平静我们内心上下翻腾着的尚未满足的无休止的渴望。可见,外在的环境对内在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舆论作用。如利用校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显眼处张贴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在校园内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系列演讲,感恩征文比赛,给父母或帮助过他们的人写感恩信等。当贫困生能反思那些给予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人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充满正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在回报、奉献中体验帮与被帮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二、以人为本,“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各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贫困证明,即采用学生生源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依此给予相应的资助。而有些学生看到别人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受到资助,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碍于情面或嫌麻烦,对申请贫困证明的学生不核实情况就全部予以通过,因此他们干脆也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贫困生”。这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失去享受的机会或减少享受的金额,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针对“假贫困现象”又该如何控制?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应该积极地营造校园诚信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诚信为荣,以虚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课上或主题班会上,可以开展有关“诚信”的演讲和表演;通过各种有关诚信的图展,开辟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还可通过班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牵手诚信,共创未来”的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诚信的思想意识。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俗语“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过于义”等都说明了诚信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时就应该建立诚信个人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尤其是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从中也可反映该学生的诚信度。诚信记录包括学习、生活、经济等。学习上主要记录其作业有无抄袭,考试有无作弊,毕业论文有无抄袭等。生活上主要记录有无不正常消费行为、有无偷窃行为等。经济上主要记录该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家庭属于哪种贫困等。信用档案视实际情况可随就业推荐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
三、加强励志文化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只选取那些学费低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贫困生内心非常孤独,他们更加渴望关爱、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做到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资助新体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开展每年一届的“十佳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开展“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品格。
辅导员是学生离得最近的基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励志经验交谈,播放励志电影、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增强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树立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问题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他们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等,消费片面追求名牌、高档,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也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据某个大学生讲,在不久前过去的一个月里,花费已超过了06万元。这个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正确消费原则的理论相背离。所以,这样的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因此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被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勤俭节约,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学生勤俭节约方面的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观教育的讲座或课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贫困生产生畸形消费观或消费观念超前。
提出了“八荣八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场所,还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他们之间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他们待在宿舍的时间要比待在课堂的时间长。从一定心理角度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关心和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中,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的载体,可以说宿舍的活动远比课堂上的活动丰富得多。宿舍的活动、思想交流对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创建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宿舍氛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和合作竞争意识,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和评比活动。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资助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在美国的三年,谢逸会看到犹太人每周去做礼拜,以严格的戒律规定孩子的食物,时常听到基督教的教堂里钟声此起彼伏,会看到伊斯兰教徒如何注意自己的衣着、节日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多元文化的环境刺激了我们想把这个‘一’做好,非常想立起来。作为‘一’的中国文化和作为‘多’的世界文化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是她所发起的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工作室最初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的缘起。
节,情感的纽带
由此开始,谢逸对传统节日有了崭新的认识。“除夕夜午夜12点放鞭炮,在5到10分钟内,在地球上这样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人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放炮。如果从外星空往下看,这对于人类是多么巨大的行动。你不知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来自新疆还是湖南,举国上下响成一片,而且一年就这么一次,但凡我们有过这么一次经历都不会忘记。”听着谢逸充满激情的解读我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被除夕夜景的意象所震撼,这是一种人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过节的方式和传统中。
古人何尝不是在辛苦劳作后,于过节之日或载歌载舞,或庄严祭祀,进入如痴如醉、身心放松的状态。试想,如果你也身处在这样的集体之中,是否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呢?
如今从父辈起我们对传统节日似乎淡化了许多,在家庭中很难见到传统的节日习俗,节日之际除了餐桌上多了几道菜肴,或应节食品之外,似乎没有更多文化的蕴味了!
在这传统渐淡、渐逝的过程中,都市中的人们不知不觉中彼此疏远,心态上被隔离。尽管我们依然有小范围的庆祝活动,也有全国性的集体活动,但它们都无法如传统习俗那样生长于民间,浸润灵与肉。“到那时我们找什么样的时刻做集体宣泄、释放或庆祝?”谢逸的反思伴随着用行动解决问题的开始。
节,形式的氛围
“我觉得传统节日很多习俗应该由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重新找回来。传统节日不应只剩下吃东西、物质消费,而心理上一片空白。”
圣诞节在西方盛行,国人也逐渐加入这支大军。在西方,从11月的感恩节开始就进入圣诞的气氛了。电视里有上百个关于圣诞传说的节目,孩子们猜测着圣诞老人在不在,床头的袜子里会装着什么礼物,小孩子要站在路上唱圣诞歌。各种视听载体,食物、装饰、服装,调动着人们过节的情绪。无疑,承载圣诞节的形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而我们的传统节日表达形式却很单一。在中秋节,除了各种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中秋的歌,很少再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曾经的祈愿、集市、游戏等载体被现代的文明淹没了。在过去节日的活动是丰富的,载体从诗歌、童谣到祭祀、祈愿、游戏,涵盖了身心灵、吃穿玩的方方面面。中秋节人们设供案,摆果品拜月祈福,全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而月饼的吃法和西瓜的切法也有讲究。玩花灯、唱民谣、说故事,这所有的表达让人们在心理、精神、身体体验上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现代社会中大家平日行色匆匆,夫妻、亲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在一起为了纯粹去享受某种时刻比较少。节日是凝聚的时间,在这一天要和家人团圆,为整个家庭创造值得怀念和留念的时光。
过节可以将踏青、编五彩线、采艾蒿变成家庭的集体行动,或者全家一起包粽子,或者全家去南方看龙舟表演,听一场端午的音乐会等等。
如果没有家人就要有朋友或者所归属的团体,如果自己过,也有很多方式,给自己冥想的空间,在意象中让自己陪伴家人或者给自己一个做手工的机会营造出节日的氛围,不亦乐乎?“从享受这个角度看,节日让我们快乐就已经很健康了,它更重要的是心理功能。”
在谢逸参与组织的众多传统节日中他们力图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素,让参与者体会到节日的精神内核。三年前的七夕夜,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浪漫和爱的感觉。活动中,有六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朗诵写给爱人的诗,有四十多岁的女士唱给远方爱人的歌,有三十多岁的夫妻热拥、跳舞。“我想来宾在此后一想到那个晚上心里应该会荡漾起温暖和美好。”谢逸将这种“能够让人的心灵为之一新,久久回想,每到这种时候又想做些事情,来延续美好的感觉”称为节日的功能之一,我想她一定体会到了其中养心养性的作用。
学习过自己的节
已故北师大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曾感言:做民俗文化的活动,乃为整个民族招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民族文化浸润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情操和素养。只要拿出心力和时间去等去找,传统节日就会带着它独有的魅力和多重的功能回来滋养我们的心身,托起民族的价值理念。
正是这种情愫,近几年,我们国家日益重视传统节日的价值,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的法定假日。何不在清明、端午、中秋的三天假期里,携家出游?“礼失而求诸野”,让我们去那些保留着浓郁风俗的农村,体验节日的传统过法。
谢逸的家乡在南方,至今她的脑子里现在还记得竞渡时的红红晃晃和铿锵的鼓点声,两岸站满了兴奋的人们,孩子在水里面玩。二十多年过去了,作为那一方水土养育的人这成为不可替代的记忆,如今她回想起来仍然暖心暖肺,快乐犹存。
如果你有过一次站在看人们以传统的方式沁入快乐的经历后,就会知道那是多么美好和令人感动。
为完成课题而与白地纳西人同吃同住一个月的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廖冬梅,参加了当地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2.8”节。她眼见着为了过节,人们从各地赶回家,一家人从节前三天就开始商讨、准备节日的各种所需,老老少少各有所忙,歌声故事不断,其乐融融。节日当天,一大早全家人着民族盛装,赶赴白水台山上祭祀、野炊,然后跳舞、对歌,令每个人心里充满期待,涌动快乐。祭祀时庄严神圣,所有人静默肃穆;野炊在蓝天白云下,就着美丽的白水台风景团聚吃饭,饭菜也格外地香。作为一个外族人,廖冬梅在文章中写道:“我举目望去,林子里、小溪边,到处炊烟袅袅,欢声笑语。这种快乐祥和的气氛极大地感染了我,我甚至开始嫉妒纳西人有如此丰富的节日。”
回到过节日的源头,追溯了过节的习俗,见到了认真过节的快乐,我们应该学会过自己的节日,在现代的生活中注入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去享用传统节日带来的丰盈和美好。
致力于推广华德福教育的吴蓓老师对此颇为赞同,她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力图在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带着孩子学习过传统的节日。在2008年吴蓓推出的11期华德福教育系列讲座中,有3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和来宾一起欢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